第一篇:新中国成立后各大军区党委机关报
新中国成立后各大军区党委机关报
新中国成立后各大军区党委机关报
一、解放初期六大军区党委机关报(1949-1955)
1、东北军区党委机关报--《前进报》
2、华北军区党委机关报--《华北解放军》报
3、华东军区党委机关报--《人民前线》
4、中南军区党委机关报--《战士报》
5、西南军区党委机关报--《人民战士》报
6、西北军区党委机关报--《人民军队》报 二、十二大军区党委机关报(1955-1956)
01、沈阳军区党委机关报----《前進報》
02、北京军区党委机关报--《戰友報》
03、济南军区党委机关报--《前衛報》
04、南京军区党委机关报--《人民前線》
05、广州军区党委机关报--《戰士報》
06、武汉军区党委机关报--《戰斗報》
07、成都军区党委机关报--《戰旗報》
08、昆明军区党委机关报--《國防戰士》
09、兰州军区党委机关报--《人民軍隊》
10、新疆军区党委机关报--《解放軍》
11、内蒙古军区党委机关报--《內蒙戰士》
12、西藏军区党委机关报--《高原戰士》 三、十三大军区党委机关报(1956-1967)
(在上面十二大军区上,增设福州军区)
01、沈阳军区党委机关报--《前進報》
02、北京军区党委机关报--《戰友報》
03、济南军区党委机关报--《前衛報》
04、南京军区党委机关报--《人民前線》
05、广州军区党委机关报--《戰士報》
06、武汉军区党委机关报--《戰斗報》
07、成都军区党委机关报--《戰旗報》
08、昆明军区党委机关报--《國防戰士》
09、兰州军区党委机关报--《人民軍隊》
10、新疆军区党委机关报--《解放軍》
11、内蒙古军区党委机关报--《內蒙戰士》
12、西藏军区党委机关报--《高原戰士》
13、福州军区党委机关报--《解放前線》后改名为《前線報》 四、十二大军区党委机关报(1967-1968)
(在上面十三大军区上,将内蒙古军区降为省军区)
01、沈阳军区党委机关报--《前進報》
02、北京军区党委机关报--《戰友報》
03、济南军区党委机关报--《前衛報》
04、南京军区党委机关报--《人民前線》
05、广州军区党委机关报--《戰士報》
06、武汉军区党委机关报--《戰斗報》
07、成都军区党委机关报--《戰旗報》
08、昆明军区党委机关报--《國防戰士》
09、兰州军区党委机关报--《人民軍隊》
10、新疆军区党委机关报--《解放軍》
11、西藏军区党委机关报--《高原戰士》
12、福州军区党委机关报--《解放前線》后改名为《前線報》
注释:
内蒙古军区并入北京军区。五、十一大军区党委机关报(1968-1985)
(在上面十二大军区上,将西藏军区降为省军区)
01、沈阳军区党委机关报--《前進報》
02、北京军区党委机关报--《戰友報》
03、济南军区党委机关报--《前衛報》
04、南京军区党委机关报--《人民前線》
05、广州军区党委机关报--《戰士報》
06、武汉军区党委机关报--《戰斗報》
07、成都军区党委机关报--《戰旗報》
08、昆明军区党委机关报--《國防戰士》
09、兰州军区党委机关报--《人民軍隊》
10、新疆军区党委机关报--《解放軍》
11、福州军区党委机关报--《解放前線》后改名为《前線報》 注释:
西藏军区并入成都军区。六、七大军区党委机关报(1985-2016)
(在上面十一大军区上,将乌鲁木齐、武汉、福州、昆明撤并)
1、沈阳军区党委机关报--《前進報》
2、北京军区党委机关报--《戰友報》
3、济南军区党委机关报--《前衛報》
4、南京军区党委机关报--《人民前線》
5、广州军区党委机关报--《戰士報》
6、成都军区党委机关报--《戰旗報》
7、兰州军区党委机关报--《人民軍隊》
注释:
乌鲁木齐并入兰州军区;
福州军区并入南京军区;
昆明军区并入成都军区;
武汉军区分别并入济南军区、广州军区。七、七大军区建制撤销,组建五大战区(2016年)
2016年,因为中国军队七大军区(沈阳、北京、兰州、济南、广州、南京、成都军区)的“军区时代”成已为历史,中国军队正式进入五大战区(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战区)的“战区时代”。
所有的军区党委机关报,生命永远定格在2016年1月15日。在这一天,各军区党委机关报已经纷纷发布停刊通知。
有分析认为,随着四总部(总参、总政、总后、总装)的更名,七大军区(北京、成都、广州、济南、沈阳、南京、兰州军区)重新划分,作为军区“喉舌”的党委机关报,将整体移交陆军部。
(吴越同舟编辑整理)
第二篇:新时期党委机关报怎么办好
新时期党委机关报怎么办好?
李良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各级党委机关报(下称党报,仅指我国的党委机关报)在参加、推动社会的变革中不断地改变自己,成绩显著,面貌一新,在人民群众中的信誉日益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与此同时,党报在进一步的改革中也面临着新的情况。随着全国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党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方式在变化;随着四化建设的发展,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多样;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繁荣,各种类型的报纸越办越多。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党报如何作进一步改革?这里有不少新的矛盾需要解决。许多同志感到,老的办报路子走不下去了,新的路子尚不成熟,仍需不断探索和总结。我曾经参加过一些报纸工作讨论会,也向一些省(市)、地(市)党报的记者和编辑、总编和副总编们讨教过。现在,我把有关的议论和我的想法归纳一下,提出以下问题,供大家进一步研究。
(一)党报的机关报是党委的一个宣传机构。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必然引起党报宣传任务的转变,党的工作方式的改变自然也会引起党报宣传的改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当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党的十二大更明确地提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围绕、服从、促进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与此相适应,党中央明确地提出了机构改革中必须实行党和行政、企业分工的问题。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报告《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指出:“党的工作和政府的工作,企业事业单位中党的工作和行政、生产工作,必须适当分工。党不是向群众发号施令的权力组织,也不是行政组织和生产组织。党当然要对各方面的工作和各项生产建设事业进行领导,而这种领导要充分有效,就必须熟悉业务,结合业务去进行。但是,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的领导,是对于干部的选拔、分配、考核和监督,不应当等同于政府和企业的行政工作和生产指挥。党不应当包办代替他们的工作。„„今后,各级党委要经常讨论和研究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大纪律问题,党的组织的改善和发展问题,等等。”这段指示不但明确了党和政府、企事业的分工,规定了各级党委的经常性任务,也指明了新时期党报的办报路子。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以党代政、各级党委包办一切的现象十分普遍。与此相适应,党报的宣传内容也包办一切。它们不但在一点程度上代表党委,而且代表行政部门、各行各业的业务部门去指导人们的各方面活动:教工人怎样做工,教农民怎样种田,教教师怎样上课,„„这是不是党报工作中的“党政不分”“党企不分”呢?各方面都想具体抓,必然会主次不分,“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削弱了党报本来应该担负的任务。
根据十二大精神,党的工作和政府工作、企事业生产业务工作应该实行明确分工。与此相适应,我们的报纸是否也应该考虑有个分工问题。即党报不要过去地去反映、指导行政部门、企事业部门的具体业务工作和生产过程,而集中精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抓干部、党员、群众的思想教育。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当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抓思想教育要结合业务、生产去做。这就要善于把隐含在具体业务、生产过程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挖掘出来,从个别经济现象上看出普遍性的原则问题,而不是就生产抓生产,陷在具体的事务堆里。
(二)现在报纸的版面越来越挤,各种专栏日益增多,这是几乎所有党报的共同现象。听说有些党报正考虑改版,从四版增为六版、八版。但是,如果按照现在这样,各种读者需要都要满足,各条战线都要反映,各项工作都要指导;这个不能少,那样不能丢,专栏专版一增再增,那即使扩大一倍篇幅也还是容纳不下。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认识到,现在办党报和过去面临的历史条件不一样了。
革命战争年代的情况暂且勿论。解放以来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在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的情况下办报,党报以反映政治运动为中心,报道经济建设只处于从属地位;而经济建设在僵化的经济模式下,企事业生产没有自身的活力,一切听命于指令性计划。报纸也就根据指令性计划来指导生产。这种“一刀切”的指导,简单易行。而现在,日趋现代化的大生产,日益精细的分工以及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已使党报过去那种面面俱到、指导一切的宣传方式无法胜任。以农业为例,比起工业来,农业战线还算单纯一些,但现在的农业战线也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过去的观念是:农业=粮食=北方的小麦加南方的水稻,农业报道围着季节转。现在的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情况千变万化,生产千行百业,人们的要求千种百样。生活条件改变了,如果我们还按老办法抓农业报道,企图对农业的具体工作、具体生产任务作指导,不但办不到,也办不好,对实行承包责任制、从事多种经营的农民来说,也不感兴趣。
社会条件的改变,已使一家报纸无所不报道、无所不指导的年代成为历史的陈迹,它要求党报从宣传内容到宣传方式都得加以改变。
(三)过去党报试图指导一切的办报方法,还有一个具体的历史原因。从建国以来,一般来说,一个省、市基本上是一家省、市党报,广播的影响远远不及报纸,电视极少,从而造成“一家党报,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一个传统观念:新闻事业=报纸=党委机关报。在这样具体情况下,党报不但要承担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任务,还自觉不自觉地承担起了现在的各种专业报纸和专门对象报纸的任务,担负起宣传党的思想、传播信息、介绍知识、提供娱乐等等新闻事业的全部功能。条条块块要兼顾、各条战线要平衡、各种新闻要协调、干部群众都要考虑,这就不能不使党报的负荷很重,内容十分庞杂。
近几年来,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早已打破了党报的“垄断”局面。不但广播电视拥有的听众、观众越来越多,而且在报纸中,各种类型的报纸越来越多,信息报、市场报、法制报、科技报、青年报、农民报、早报、晚报等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党报发行已不占明显优势。据1984年3月底统计,各级党报的数量和发行量分别占全国报纸种类总数和总发行量的三分之一强和五分之一强。各种职业、各种年龄层次、各种兴趣爱好者都可以自由订阅到自己所需要的报纸和杂志。
在这样情况下,各报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竞争是促进报纸改革的强有力的杠杆。但我们国家毕竟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搞无政府的自由竞争,相互排斥、并吞。各类报纸应该在竞争中有所侧重、有所分工,共同发展。
新闻事业的发展给党报从宣传内容到形式的改革创造了良好条件,使得党报可以把其他一些报道内容分转到有关的专业报纸上去,而突出自身应该承担的任务。
(四)那么党报应该侧重于哪些方面的任务,突出哪些方面的内容?我们认为,党报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加强宣传报道的思想性,着重从政策思想方面去启发、影响、指导人们,以其光辉的思想征服人心、赢得人心。有些党报提出“加重搞活”的方针,“重”,指的是新闻、评论分量重,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活”,不仅指形式活泼,更主要的是思想活跃,理论联系实际,充满活力。“重”与“活”也是相互渗透的。
各级党报都是综合性报纸。党报这样的机构有它的优势,既能及时把握中央和地方党委的精神,又对实际情况有迅速全面的了解。这就使党报能把上下结合起来,能把党中央指示精神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源源不断地向社会提供来自实践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路子,提出新的问题,总结新的经验。党报应该成为党委的智囊团、社会的思想库。
鉴于上述的认识,党报的内容是否可以侧重于:
――宣传党的重大的方针政策。这种宣传要和本地的实际相结合,不是做“扩音器”“收发室”,或者用些材料来图解、印证一下政策条文,或者采取大哄大轰的办法表表态、造造声势,做些表面文章。
――不断提出社会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的倾向性的问题,以及人们迫切要求解答的关键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深思,启发人们去探讨。
――抓一些有普遍教育意义、震动人心的重大典型,像海盐衬衫总厂、步鑫生和《胡扬泪》那样。
――扶植带有方向性的新事物,总结带有方向性的新经验。
――揭露、批评严重妨碍“四化”建设、妨碍党的方针政策落实的典型事例、人物和错误思想,监督党和政府的各级工作人员。
――反映人民群众、广大党员对党和政府工作以及当前社会生活的重要意见、建议、愿望。
――讨论重要的学术、理论问题,从思想学风方面促进学术理论的发展。
――抓好党员的思想教育。
――当然,还应及时报道国内外、省(市)内外重大新闻事件。
是否可相应减少目前党报上的有些内容:
――会议新闻,尤其是业务会议。
――可登可不登的动态新闻,像生产动态、市场动态、开业开工开幕消息、文艺演出等。
――生产业务消息。――一般的社会新闻。
――偏重于知识性趣味性的内容,尤其是不必靠连载小说来吸引读者。
(五)党报的内容安排涉及到党报的形象问题。在广大读者目前,党报应该具有什么形象呢?党报应该是张内容严肃、思想性强的报纸,特别在政治思想领域有很高的权威。
当然,严肃不等于板起面孔、居高临下来“训人”。党报的权威性也不能仅仅靠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望,还要依靠党报自身的努力。例如,在目前,新闻失实还很严重的情况下,党报能够旗帜鲜明地维护新闻真实性,对本报所刊登的新闻从严要求,凡失实新闻,一经核实,立刻登报公开揭露,作自我批评,为各报树立榜样,从而使新闻失实现象有根本改观;对于群众中的思想疑虑,党报能够在言论中迅速反映出来,作出合情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使群众能够豁然开朗;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不良倾向,对于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人和事,党报敢开第一腔,敢放第一炮,敢于碰硬;群众的来信来访,党报能够件件有着落,有交待,凡必要又可能见报的,一定经过调查、核实见报,从而使读者从党报的信访工作中感到党的温暖、党的关心,感到党和人民心相连,等等。
如果能做到这样,人民群众就会感到党报是可信的、可亲的、可敬的。可信、可亲、可敬、这就是党报在人民群众中应有的形象。人民群众愿意向党报反映情况,倾吐自己的心声,党报自然就会有权威性。有了这样的权威性,一张党报在社会上将会产生何等巨大的力量呵!
凡是受到党报表扬的任何单位和先进人物,就会感到莫大光荣;凡是受到党报批评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就会感到有莫大的压力,非立即改正、处理不可;就连在党报上刊登广告的客户也会有一种荣誉感、责任感。在历史上,我们党报曾有过这样的权威性,像延安的《解放日报》、重庆的《新华日报》。现在我们要高举党报的旗帜,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六)党报要加强思想性,就新闻而言,就必须加强深度报道,而不仅仅报道面上的动态。举个例子,《解放日报》刊登的《上海造船业优势渐失弱点突出》这篇报道(1984年10月12日),反映了从七十年代末起,我国造船业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船价吸引了大批外国船东,使造船业进入黄金时代。但近几年来,外国船东的流向东移日本,形势急转直下。原因是日本的船价从过去比我国高15%到现在逆转为比我国低10%,交货也快于我国。这又是由于日本抓紧了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等。这篇报道不但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新情况,而且一层一层地开掘下去,显示出报道的思想深度。这就是值得提倡的深度报道。
要一层层开掘下去,把一个思想讲深讲透,新闻就要有一定篇幅,相对来说新闻就长些。这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新闻还要不要短、快、新?“短、快、新”,是在打倒“四人帮”以后不久,作为“假、大、空”对立面提出来的,这当然有它的积极意义。在需要和可能的条件下,新闻尽可能短些、快些、新些,是正确的。但也不能片面说“短总比长好”“越短越好”,并对新闻加以严格的字数限制。这样,有些新闻就只能写成动态和简讯了,不可能深入发掘下去。党报新闻的篇幅应服从于需要表达的内容,服从于党报的任务,而不是唯短是从。当然文字力求精粹,这是不在话下的。
广播、电视的特点决定了新闻必须短;信息报主要任务是向社会提供信息。对于它们来说,“标题新闻”“百字新闻”是适合的。党报新闻要强调思想性,要加强深度报道,这就免不了要比广播、电视、信息报上的新闻长些。如果内容确实好,读者还是要看的。
(七)“综合宜少,典型宜多”,长期以来是党报工作的一个传统。而在目前的情况下,有不少同志逐渐在改变这一看法,不少党报也正在改变这一做法。
我们在前面说过,近几年来,随着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实行,社会生活、社会生产日趋复杂多样,人与人之间、各行各业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大大加强,人们很自然地要关心全局,人们越来越需要对社会有宏观的鸟瞰式的完整了解。但另一方面,目前,党报上的新闻还是一事一报、一时一报多。这样即使天天读报的同志也无法把所有情况综合起来,求得对各条战线、对社会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这就迫切要求新闻报道注意从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中综合地反映现实。所谓纵向联系是指完整地报道一个重要事件、一条战线、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内发展过程、现状和发展趋势;所谓横向联系是指各条战线之间、各个地区之间、各行各业之间相互关系的情况。通过这样的综合性的报道,力求把现实社会一幅真实、完整的图景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国内外、省(市)内外的形势。
当然,加强综合性报道,并不是说削弱典型报道。对于党报来说,先进典型可以起一种榜样的作用,给人们开拓前进的道路。这几年来,报纸上宣传的一些典型,像步鑫生、蒋筑英、朱伯儒等先进人物以及一大批先进事业,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而这样的典型,在党报上反映得也还是不够的。
总之,党报上的动态报道和深度报道应该并重,综合报道和典型报道应该并重,从而构成党报新闻报道的四个层次:
动态新闻――简明扼要、迅速及时地反映最新发生的国内外的重大事件。
深度报道――夹叙夹议、有述有评,对重大新闻事件和重大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具有比较深刻的见解。
综合新闻――全面地提纲挈领地综述一个方面、一段时间的新情况。
典型报道――深入地报道一个新闻人物、一个单位的突出表现。通过它,指引方向,开拓道路。
这样,党报的新闻报道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能迅速及时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八)开拓党报的新路子,办出高质量的党报,关键当然在于提高党报工作者的素质,建立起一支高质量的记者编辑队伍。
党报的特点,决定了对党报记者和编辑的要求,不但要有新闻工作者的共同修养,还特别需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具有高瞻远瞩的分析、概括能力。要有一些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影响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家和专栏作家。当前,党报工作者的理论水平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环节。不少记者只能写一些动态新闻,不大善于写分析性新闻,也不善于写综合新闻。在采访过程中,抓不住要点,看不出问题,在新闻中也就提不出问题来。提高来。提高党报工作队伍的理论素质是党报改革的当务之急。
同时,党报的特点还决定了党报工作者要有很强的党性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言行一致,大公无私,不畏强暴,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党报工作者理应成为新闻战线的楷模。从他们身上,应该让广大群众看到共产党人的先进形象。
(九)在党报改革中,报纸的发行量和社会影响是各报考虑很多的问题。
把党报办成内容严肃、思想性强的报纸,有些同志担心,这可能会使党报的发行量下降,党报在社会上的影响降低。
首先我们要承认,党报不可能把社会上的读者都包下来。从整体上看,不管是党的机关报还是非机关报,都是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有一部分读者不订阅党报,转而去订阅其他报纸,他们还是我们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读者队伍,受到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影响。
报纸的发行量当然和报纸的社会影响有密切联系。报纸没什么销路,那自然谈不上有多大社会影响。但是,社会影响是复杂的,包含多层意思,有对政治思想的影响,有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有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不同报纸可以着重于不同的影响。一份内容严肃的思想性强的报纸或大众化通俗报纸主要在政治思想上发挥影响,市场报、信息报主要在经济活动上发挥影响,而晚报或大众化通俗报纸主要在日常生活方面发挥影响。这不能单纯以发行数字来衡量。举例来说,英国的《泰晤士报》,以政府官员、高级知识分子、社会名流为主要读者对象,一般人都公认它对英国和世界许多国家的政治、外交事物有重大影响,但它的发行量一般在四十五万份左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和该报同在伦敦舰街出版的《每日镜报》,以社会基层群众为主要读者对象,大量刊登社会新闻,发行量高达四百万份左右,等于《泰晤士报》的十倍,但在政治思想上的影响力则不能和《泰晤士报》相提并论。我们把党报办成内容严肃的思想性强的报纸,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对企事业单位的具体生产任务的影响也许会降低,但对人们在政治思想上的影响和指导作用一定会增强。人们拿起党报来读,主要不是为了寻求日常生活的知识,获得娱乐,满足业余爱好,而是从党报中来了解国内外大事,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寻求前进方向,解答思想上、工作上疑难,学习思考、创新„„这将对我国的“四化”建设发挥巨大的作用!
作为一张内容严肃、思想性强的报纸,党报读者机构会发生变化,有一部分群众可能转向其他报纸,然而一大批干部、党员及一大批中年读者会成为党报的基本读者。这批人的数量是相当大的,只要报纸办得有质量,是能赢得读者的。同时各地党报一般都拥有比较齐全的设备和比较多的新闻人才,在经营管理上完全可以考虑创办其他类型的小型报,以及发展第三产业,实行“以丰补歉”。
第三篇: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
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名称: 三大战役 地点:
中国东北、华北、华东 时间:
1948年底至1949年初
参战方:
解放军,国民党军 结果: 解放军胜 主要指挥官: 毛泽东,蒋介石
指挥三大战役的统帅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兼总司令朱德,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国民党方面是在南京的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本部(总长顾祝同),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取消了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亲自指挥国防部和参谋本部,甚至多次坐飞机到东北、华北前线指挥,但没有到淮海前线指挥。?
国民政府在前线指挥的将领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另外杜聿明作为前敌总指挥负责了东北国军的撤退和徐州战场的现地指挥(刘峙的指挥部撤退到蚌埠)。
中共方面的前线指挥系统是:
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谭震林和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负责淮海战役,华东、中原军区提供支援;
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各军区系统主要提供的是军区地方武装和后勤支援。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役。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辽沈战役的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第二个
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淮海战役的具体领导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淮海战役的意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严重动摇了国民党上下的独裁梦想。同时,我军的力量大增,士气高涨,大大增强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此次战役的胜利结束,标识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了基础。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在11月29日发起。从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歼灭和改编,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平津战役的意义
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篇: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以及周恩来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宣布就职。会议一致决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向各国政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愿与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会议结束后,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及各位委员集体出发,乘车出中南海东门,前往天安门城楼出席开国大典。下午3时,北京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伟大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1]
第五篇:新中国成立教案
新中国成立教案
崔 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及其内容,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国大典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西藏的和平解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过去学习过的知识的回忆,帮助理解本课的内容。
2.通过向学生播放有关开国大典的影视作品或纪实片,增强直观教学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对于本课中一些难于理解的内容,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采用教师分析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这是一次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对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3.通过对西藏和平解放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这标志着祖国大陆的完全解放。解放军进藏,有力地维护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教学重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及其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讲述法、纵向联系法、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视频、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自然导入法。从这一节开始学习的是中国现代史的内容,从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来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中国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根据历史发展的情况,新中国成立至今五十多年的历史可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阶段; 1957年1月至1966年5月,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76年10月之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本节讲述的是第一阶段的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转折和过渡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板书)
首先我们要学习的是第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板书)【讲授新课】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发布后,人民解放军打响了进军全国的隆隆炮声,与此同时,筹建新中国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板书)
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请同学们想一下,新政协是针对什么来说的? 生:旧政协。
师:旧政协是指哪一次政协?其内容是什么?
生:1946年初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内容是商讨抗战后和平建国问题。尽管也通过了一些决议,但由于蒋介石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政协决议被撕毁,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师:1949年9月2l口下午7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致开幕词,他庄严宣布:“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 人民政府组织法》,以及决定定北京为国都,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五星红旗为国旗。尤其是《共同纲领》的制定,意义重大。它是一部 人民民主的建国纲领,是新中国的临时大宪章,“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端重要的文献”。
我们可以把新政协的内容总结一下了。
1.《共同纲领》(国名、国家性质、施政方针)(板书)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板书)3.确定国旗、国歌、国都、纪年方法(板书)4.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板书)
现在请同学们把在课前收集到的关于国旗、国歌、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知识讲一下。生:(讲述)师:(总结)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国旗的颜色为红色,象征革命;旗面左上方缀着五颗黄色五角星,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环拱于大五角星之右,并各有一个角尖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象征小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和全国人民对党的衷心拥护。1949年 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定五星红旗为国旗,并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地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的大团结。
2.国歌是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它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作为代国歌;1978年集体填入新词,由中华人民 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定为正式国歌。1982年12月4日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定,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撤消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定。
3.国徽:国徽呈圆形。国徽中心为红地上的金色天安门城楼,城楼正上方的4颗金色小五角星呈半弧形状,环拱一颗大五角星。国徽四周由金色麦稻穗组成正圆形环,麦稻秆的交叉处为圆形齿轮;齿轮中心交结着红色绶带,分向左右结住麦秆下垂,井把齿轮分成上下两部分。红色和金色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和庄严。国徽图案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尊严。
4.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天安门广场的南部。根据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决议兴建,同日下午举行奠基典礼。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兴建。1958年4月建成,同年5月1日揭幕。纪念碑正面向着天安门。重60吨,高14.7米,上面雕刻着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镏金大字。碑身背面是毛泽东撰、周恩来书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纪念碑用17000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有8幅汉白玉浮雕,镶嵌在大碑座四周。从东面起,浮雕的主题按着历史顺序排列,分别为:“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在“胜利渡长江”两旁,另有两幅装饰性浮雕,主题为:“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浮雕每块高2米,十块合在一起长达40.68米,共有170个人物,概括地表现了中国100多年来的革命历史。
二、开国大典(板书)
师:(引导学生看教材上有关开国大典的插图,或者播放电影《开国大典》的片断,使同学们了解实况)
1949年10月1日下午2点55分,毛泽东和一代开国元勋们经新华门来到天安门,从西头马道登上天安门城楼。在金水桥之南大约50米处的以华北军区军乐队为主组成的联合军乐队奏响了《东方红》乐曲,广场上人群欢声雷动。3时整,盛大而隆重的开国大典开始。参加这次典礼的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首都各工厂、各大专院校、各机关的代表,有市民、近郊农民和城防部队等等,共约30万人。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就位。当林伯渠宣布“请毛主 席升国旗”时,毛泽东神情庄重,用力按动了通往电动旗杆的电钮„„第一面耀眼夺目的五星红旗顺着旗杆,冉冉升起。这时,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个春秋。参加大会的30万人肃立致敬,指挥员行举手礼,注视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庄严而美丽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在这庄严、热烈的时刻,毛泽东用响亮的声音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4.75亿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接着,阅兵式开始。阅兵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乘坐敞篷轿车,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军乐的奏鸣中,由聂荣臻陪同,出东三座门,沿着东长安街、东单广场,直到外国领使馆聚集的东交民巷,顺序检阅肃立严整的三军部队。朱德总司令检阅完部队驱车回到天安门城楼后,宣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坚决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一切命令,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时肃清土匪及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镇压他们的一切反抗和捣乱行为。阅兵式共用了2个多小时,受阅部队的人员总计有1.6万多名。
接下来是群众游行。走在游行队伍最前面的是工人,京郊农民紧随其后。后面是机关干部、青年学生的游行队伍。晚上9时25分,无数彩色的礼花向广场 四周发射出来。首都军民载歌载舞,尽情地欢度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夜晚。
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宣告了中华民族的新生。
现在请大家想一个问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为什么?(组织讨论)生:(讨论)
师:(总结)《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义勇军进行曲》是作者当时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这支歌唱出了民族自信心,唱出了为着理想不怕牺牲,敢于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歌曲很雄壮、豪迈,有革命气概,节奏鲜明。
(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生:(讨论)
师:(总结)1.国内意义(1)中国人民进行了100多年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结束了被压迫奴役的悲惨命运,成了国家的主人。(2)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2. 世界意义(1)使占世界1/4的人口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2)使亚非拉美人民增强了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信心。
但是,就在新中国成立时,祖国大陆还有一些领土没有解放,西藏是其中的一部分。人民解放军在解放西南各省后,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西藏和平解放。经过不断努力,最终在1951年签署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三、西藏和平解放(板书)
师: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并向西北和西南推进。广大西藏人民和上层爱国人士拥护中央人民政府,渴望西藏早日解放,而帝国主义反华势力却指使和支持西藏地方政府中的亲帝势力抗拒解放,妄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考虑到西藏的特殊性,中央采取了和平谈判解决西藏问题的方针。通过广播、通信、派劝和团等方式,向西藏地方当局开展政治争取工作。然而以摄政达扎为首的亲帝国主义分裂势力拒不接受中央进行和平谈判的召唤和耐心教育,阻止、扣留甚至杀害劝和代表,并部署武力与解放军对抗。为此,人民解放车于1950年10月实施了昌都战役,消灭了藏军主力,同时在国际上加强外交斗争,揭露国际反华势力分裂中国的阴谋。西藏亲帝国主义分裂势力内外交困,受到沉重打击,达扎被迫下台,第十四世**喇嘛亲政。
在西藏上层爱国人士和广大僧俗群众的强烈要求下,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团长的代表团赴北京进行和平谈判,于1951年5月21日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西藏宣告和平解放。
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是西藏历史划时代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它反映了西藏人民与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
西藏的和平解放把中国的民族团结事业推向了新阶段,为增强十华民族的大团结,建设统一繁荣的新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藏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它标志着西藏作为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回到了祖国大家庭中,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分裂祖国的阴谋。【课堂小结】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结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开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以及《共同纲领》的制定,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组织准备。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了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的诞生,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西藏的和平解放又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分裂祖国的阴谋,把中国的民族团结事业推向了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