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通用)2015届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2章 文言文阅读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1

时间:2019-05-14 14:41: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通用)2015届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2章 文言文阅读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通用)2015届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2章 文言文阅读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1》。

第一篇:(人教通用)2015届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2章 文言文阅读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1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1

(用时:45分钟 满分:53分)

一、语言基础知识(9分,每小题3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1)要彻底根治“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仅仅寄希望于运动式的治理并不________,倡导交通文明,增强法律意识,完善道路设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2)近年来,学生中的各种越轨行为日益严重,乃至对同伴、亲友的生命________,连基本的出于人道的社会责任感都丧失殆尽„„所有这一切决不是危言耸听!

(3)21日上午,在四川省博物院“大篷车”流动博物馆走进眉山的活动现场,文物鉴定专家甘晓忙得________,几十名等候鉴定的市民将他围了个水泄不通。

A.理想

等闲视之

不亦乐乎 B.现实 等闲视之 不能自已 C.理想 漠然视之 不能自已 D.现实 漠然视之 不亦乐乎 答案 D 解析 理想: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多指有根据的、合理的,跟空想幻想不同);符合希望的,使人满意的。现实:客观存在的事物;合于客观情况。等闲视之:当作平常的人或事物看待。漠然视之:对人或事物不关心不在意。不能自已:不能抑制住自己的感情。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在常用作补语,表示达到极点。根据语境,D项最恰当。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罗丹那些充满人道精神的雕塑,通过强烈的变形展示人物心灵,成为米开朗琪罗之后西方最伟大的雕塑家之一。

B.英国雷丁大学一位名叫朱利安·文森特的生物学家和一位复合材料专家领导的科研小组正在从事这项研究。

C.有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会突然在脑海中闪现,于是问题便茅塞顿开,这种一下子使问题解决的顿悟,便是所谓灵感。

D.多年来这位芭蕾舞演员除国内各地外还到国外许多地方巡回演出,获得极大成功,一时蜚声舞坛,倾倒无数观众,其艺术造诣已使其同行望尘莫及。

答案 D 解析 A项主宾搭配不当,根据句子主干,原句成了“„„雕塑„„成为„„雕塑家之一”。B项“和”连接的对象产生歧义。C项“茅塞顿开”指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使用对象有误。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1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到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起来,却是在清代中期以后,这是由于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民间艺术家创作的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在于为生活创造美好的形象。

①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渗入其中 ②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

③雕镂更加细致,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 ④以剪子铰出为主,趣味质朴

⑤而且千家万户聚居在一起,相效成习,需求颇巨 ⑥剪纸艺人为了省工,弃剪用刀,一刀多张 A.①⑤⑥③④② B.②⑥④⑤③① C.④②①⑤⑥③ D.⑥①③⑤②④ 答案 C 解析 解答排序题应在理解语段中心意思的前提下,借助语段各个句子间的内在关联,并辅以排除法来找出正确选项。本题是一个说明性的语段,介绍了剪纸艺术的发展、繁盛历史。横线前面交代,剪纸在清代中期以后真正繁盛,原因是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横线处内容应是介绍剪纸如何由乡间进入城市,从业者如何由农家妇女转变为专业艺人的。A项首句①直接说剪纸进入城市,显然不当,可以先排除。D项首句⑥直接说剪纸艺人如何剪纸,亦不恰当,可以排除。剩下的B、C两项中,由关联词“不仅„„而且”可知,有“而且”的⑤应在有“不仅”的①后,据此可得出正确选项为C。

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月如钩。______________,锁清秋。(李煜《相见欢》)(2)___________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答案(1)无言独上西楼 寂寞梧桐深院(2)浩荡离愁白日斜 化作春泥更护花(3)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三、文言文阅读(3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9分)姚启圣,字熙止,浙江会稽人。少任侠自喜。明季为诸生。顺治初,师定江南,游通州,为土豪所侮,乃诣军前乞自效。檄署通州知州,执土豪杖杀之,弃官归。郊行,遇二卒掠女子,故与好语,夺其刀杀之,还女子其家。举康熙二年八旗乡试第一,授广东香山知县。前 2 政负课数万,系狱,启圣牒大府,悉为代偿。寻以擅开海禁,被劾夺官。.十三年,耿精忠反,兵入浙江境,陷温州傍近及台、处诸属县。圣祖命康亲王杰书统师进讨,启圣与子仪募健儿数百诣军,以策干王。十四年,以王荐,超擢温处道佥事。

先是,精忠以书招郑锦,锦至复拒之,将士多为内应,锦遂取泉、漳二府,据厦门。启圣又使仪破精忠将曾养性于温州。十月,师入仙霞关,趋福建,精忠降。擢启圣福建布政使,率兵讨锦。吴三桂将韩大任骁勇善战,自赣入汀,谋与锦合。启圣说之降,简其部卒,得死士三千人,以为亲军。十六年,从康亲王尽取漳、泉地。锦遁归厦门。总督郎廷佐奏启圣与子仪屡著战功,赡军购马,具甲胄弓矢,糜白金五万,皆出私财,诏嘉奖。

方郑锦屡入寇,徙滨海居民入内地,民多荡析。复捐赀赎归难民二万余人,并请开海界、复民业,听降卒垦荒,民困渐苏。及锦死,子克爽仍其爵,称延平王,凡事皆决之于国轩等。..启圣令知府卞永誉、张仲举专理海疆,多以金帛间其党与。克爽乃遣使书,愿称臣入贡,不薙发登岸。启圣以闻,上不许,趣水师提督施琅进征。

二十二年六月,琅进攻台湾,取澎湖。启圣驻厦门督馈运,以大舟载金、缯、货、米至军,大赉降卒,遣之归,台民果携贰。复设间使克爽与国轩互相猜,众莫为用。琅遂定台湾.克爽国轩等皆降启圣还福州未几疽发背卒。(选自《清史稿·列传四十七》,有删改)注 ①仪:姚启圣的儿子姚仪。②郑锦:郑经,民族英雄郑成功的长子。③糜:花费。④薙发:清初,政府强迫汉人仿照满人习惯剃发留辫。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政负课数万

课:赋税 .B.听降卒垦荒,民困渐苏 苏:复苏 .C.子克爽仍其爵 仍:沿袭 .D.大赉降卒,遣之归 赉:赏赐 .答案 B 解析 苏:缓解,在困难中得到解救。

6.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琅遂定台湾/克爽国轩等皆降/启圣还福州/未几/疽发背/卒 B.琅遂定台湾/克爽国轩等皆降启圣/还福州/未几/疽发/背卒 C.琅遂定台湾/克爽国轩等皆降/启圣还福州/未几/疽发/背卒 D.琅遂定台湾/克爽国轩等皆降启圣/还福州/未几/疽发背/卒 答案 A 解析 根据选项可知,文段有五处需要断开,且第一、三、四处断句在四个选项中均相同,所以只需对剩余的两处进行判断即可。其中,第二处主要是要辨明“启圣”是作上句的宾语还是作下句的主语。由语境可知,施琅平定台湾,克爽、国轩等应是向朝廷投降,而不是向启圣投降,而且“启圣”应该作下句“还福州”的主语,语意才顺畅。第五处的意思是④

②① 3 “因为背上的毒疮发作,去世了”,“卒”的主语应该承前句是“启圣”,而不是“背”,“背”应该是毒疮“发作”的位置。因此答案为A。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姚启圣少时任侠,在通州游历时被当地土豪侮辱,即请求参军。担任通州知州时,抓捕了那位土豪并将他杖杀,报仇后就弃官回乡了。

B.吴三桂手下的将领韩大任骁勇善战,决定和郑经的反清部队会合。姚启圣能言善辩,劝降成功,并将投降的士兵全部编为自己的部队。

C.姚启圣和儿子姚仪屡建战功,还自己出资五万白金赡军购马,准备盔甲弓箭。总督郎廷佐向朝廷上奏,说其多次立下战功,朝廷下诏嘉奖姚启圣。

D.姚启圣关心百姓,体恤民情,曾帮助被士兵抢掠的女子回家,还曾自己捐资赎回两万多难民,并请求朝廷开放海界,恢复百姓的常业,让投降的士兵垦荒。

答案 B 解析 “将投降的士兵全部编为自己的部队”不正确,原文是说“他在投降的士兵中选拔出三千人,让他们充当自己的亲兵”。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启圣与子仪募健儿数百诣军,以策干王。译文:

(2)启圣以闻,上不许,趣水师提督施琅进征。译文:

答案(1)姚启圣和儿子姚仪招募数百名健壮青年到军中,用谋略求见康亲王。(2)姚启圣把这件事上报朝廷,皇帝不同意,催促水师提督施琅进军征讨。

解析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足智多谋”“两个”“具体事例”,解题时要以读懂文本为前提,按要求进行筛选、概括(或摘抄)。文中体现姚启圣智谋的具体事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第一段的善用障眼法,消除对方的警惕来制服对方;一类是第四、五段的善用反间计,离间对方与同党、百姓的关系。回答时只要能摘抄出具体事例或概括转述具体事例即可。

参考译文

姚启圣,字熙止,是浙江会稽人。他年少时喜欢见义勇为,自我欣赏。明代末年为诸生。顺治初年,朝廷的军队平定江南后,他游历到通州,被当地土豪欺侮,于是到军前请求参军,为国效力。朝廷下发文书让他担任通州知州,他就抓捕那位土豪并用杖打死了他,然后弃官回乡。在野外行走时,遇到两个士兵抢掠女子,他故意装作和他们好好说话,(乘其不备)夺下他们的刀把两个士兵都杀了,并把女子送回她家。康熙二年,在八旗乡试中名列第一,被任命为广东香山知县。前任官员因拖欠几万税款,被抓捕关押在监狱,姚启圣向上级官府呈上文书,替他全部偿还了。不久因为擅自开放海禁,被弹劾削去官职。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造反,部队进入浙江境内,攻陷了温州附近及台州、处州两地的众 4 多下属县城。康熙皇帝命令康亲王杰书统领部队进军讨伐,姚启圣和儿子姚仪招募数百名健壮青年到军中,用谋略求见康亲王。康熙十四年,因为康亲王的推荐,姚启圣被破格提拔为温处道佥事。

在此之前,耿精忠用书信招徕郑经(共同反清),(但等)郑经到达后,郑经又拒绝了他,耿精忠手下的将士多是郑经的内应,郑经于是占领了泉州、漳州二府,占据了厦门。姚启圣又让姚仪出征,姚仪在温州打败耿精忠的将领曾养性。这一年的十月,军队进入仙霞关,奔向福建,耿精忠投降。朝廷提拔姚启圣担任福建布政使,让他率领部队讨伐郑经。吴三桂手下的将领韩大任骁勇善战,从江西赣州进入福建长汀,谋划和郑经会合。姚启圣说服韩大任投降,选拔他手下的士兵,获得了三千人的敢死队,并让他们充当自己的亲军。康熙十六年,姚启圣跟从康亲王完全占领了漳州、泉州。郑经逃回厦门。总督郎廷佐向朝廷上奏,说姚启圣和他的儿子姚仪多次立下战功,供应部队,购买军马,准备盔甲弓箭,花费了五万白金,都是出自个人财产,朝廷下诏嘉奖姚启圣。

当时郑经多次入侵,迫使滨海居民迁徙到内地,很多百姓家人离散。姚启圣又捐资赎回难民两万多人,并请求开放海界,恢复百姓的常业,让投降的士兵垦荒,百姓的困苦生活渐渐缓解。等到郑经死后,郑经的儿子郑克爽沿袭他的爵位,称为延平王,凡事都由刘国轩等人决定。姚启圣命令知府卞永誉、张仲举专门治理海疆,用很多钱财离间他的同党。郑克爽于是派遣使者送来书信,说愿意称臣入贡,但不剃发留辫,登上大陆。姚启圣把这件事上报朝廷,皇帝不同意,催促水师提督施琅进军征讨。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进攻台湾,夺取了澎湖。姚启圣驻守厦门监督运送粮食,用大船装载钱币、丝绸、货物、稻米送到部队,大大赏赐投降的士兵,送他们回台湾,台湾百姓果然怀有二心。又设反间计让郑克爽和刘国轩互相猜疑,很多(优秀将领)都没有被任用。施琅于是平定了台湾,郑克爽、刘国轩等人都被迫投降。姚启圣回到福州,不久,(因为)背上的毒疮发作,去世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9分)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 5 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昔甘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节选自《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事:侍奉 .B.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强:勉强 .C.赵襄王郊迎甘罗 郊:郊区 .D.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 赍:赠送 .答案 C 解析 郊:到郊外。

10.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B.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C.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D.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答案 B 解析 通读语段,明白大意,这是太史公对甘罗的评价。语句中的两个“然”字表转折,所以它们的前面可以停顿,由此可以排除A、C两项;“方„„时”是一个完整的结构,表时间,所以“时”之后可以停顿,排除D项。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6 A.甘罗奉事吕不韦的时候,虽然年纪只有十二岁,但是却帮吕不韦完成了游说张唐去赵国任相的任务。

B.甘罗游说张唐运用了作比较的游说技巧,将张唐和武安君比,应侯和文信侯吕不韦比,借武安君被赐死警示张唐,达到游说目的。

C.张唐出行是甘罗游说的第一步,接着甘罗借张唐出行游说赵王,让赵王主动割了五座城给秦国。

D.秦国把燕太子送回去后,赵国攻打燕,得了三十座城,让秦国也得到了十一座城的好处。

答案 A 解析 张唐去的是燕国。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译文:

(2)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译文:

答案(1)秦国派张唐去燕国担任相国,打算跟燕国一起进攻赵国来扩张河间一带的领地。

(2)应侯在秦国任丞相时,与文信侯相比,谁的权力更大? 参考译文

甘罗是甘茂的孙子。甘茂死去的时候,甘罗才十二岁,奉事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派刚成君蔡泽到燕国,三年后燕国国君喜派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秦国派张唐去燕国担任相国,打算跟燕国一起进攻赵国来扩张河间一带的领地。张唐对文信侯说:“我曾经为秦昭王进攻过赵国,因此赵国怨恨我,曾说:‘能够逮住张唐的人,就赏给他方圆百里的土地。’现在去燕国必定要经过赵国,我不能前往。”文信侯听了怏怏不乐,可是没有什么办法勉强他去。甘罗说:“君侯您为什么闷闷不乐得这么厉害?”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奉事燕国三年,燕太子丹已经来秦国做人质了,我亲自请张卿去燕国任相,可是他不愿意去。”甘罗说:“请允许我说服他去燕国。”文信侯呵斥说:“快走开!我亲自请他去他都不愿意,你怎么能让他去?”甘罗说:“项橐七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现在我在这里出生十二年了,您还是让我试一试,何必这么急着呵斥我呢?”于是(文信侯就同意了,)甘罗去拜见张卿说:“您与武安君白起相比,谁的功劳更大?”张卿说:“武安君在南面挫败强大的楚国,在北面施威震慑燕、赵两国,战而能胜,攻而必克,夺城取邑,不计其数,我的功劳可比不上他的功劳。”甘罗又说:“应侯在秦国任丞相时,与文信侯相比,谁的权力更大?”张卿说:“应侯的权力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甘罗进而说:“您确实明了应侯的权力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吗?”张卿说:“确实明了这一点。”甘罗接着说:“应侯打算攻打 7 赵国,武安君故意让他为难,结果武安君刚离开咸阳七里地就死在杜邮。如今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而您执意不肯,我不知您要死在什么地方了。”张唐说:“那就依着你这个童子的意见前往燕国吧。”于是让人整治行装,准备上路。

行期已经确定,甘罗便对文信侯说:“借给我五辆马车,请允许我先到赵国为张唐赴燕打个招呼。”文信侯就进宫把甘罗的请求报告给秦始皇说:“过去的甘茂有个孙子甘罗,年纪很轻,然而是名门的子孙,所以诸侯们都有所闻。最近,张唐想要推托有病不愿意去燕国,甘罗说服了他,使他毅然前往。现在甘罗愿意先到赵国把张唐的事通报一声,请答应派他去。”秦始皇召见了甘罗,就派他去赵国。赵襄王到郊外迎接甘罗。甘罗劝说赵王,问道:“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的事吗?”赵王回答说:“听说这件事了。”甘罗又问道:“听说张唐要到燕国任相的事吗?”赵王回答说:“听说了。”甘罗接着说:“燕太子丹到秦国来,说明燕国不欺骗秦国。张唐到燕国任相,表明秦国不欺骗燕国。燕、秦两国互不相欺,显然是要共同攻打赵国,赵国就危险了。秦、燕两国互不相欺,没有别的缘故,就是要攻打赵国来扩张自己在河间一带的领地。大王不如先送给我五座城池来扩张秦国在河间一带的领地,我请求秦王送回燕太子,再帮助强大的赵国攻打弱小的燕国。”赵王立即亲自划出五座城池来扩张秦国在河间一带的领地。秦国送回燕太子。赵国有恃无恐,便进攻燕国,结果得到上谷三十座城池,让秦国占有其中的十一座城池。

甘罗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秦王,秦王于是封赏甘罗,让他做了上卿,又把原来甘茂的田地房宅赐给了甘罗。

太史公说:甘罗年纪很轻,然而献出一条妙计,名垂后世。他虽然算不上品行忠厚的君子,但也是战国时代名副其实的谋士。须知,当秦国强盛起来的时候,天下特别流行权变谋诈之术呢!

第二篇:2015届高考语文第1章 文言文阅读 限时对点规范训练1

www.xiexiebang.com

限时对点规范训练1 文言实词理解

(用时:45分钟 满分:3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元褒,字孝整,便弓马,少有成人之量。年十岁而孤,为诸兄所鞠养。性友悌,善事诸兄。诸兄议欲别居,褒泣谏不得,家素富,多金宝,褒无所受,脱身而出,为州里所称。及长,宽仁大度,涉猎书史。仕周,官至开府、北平县公、赵州刺史。及高祖为丞相,从韦孝宽击尉迥,以功超拜柱国,进封河间郡公,邑二千户。开皇二年,拜安州总管。岁余,徙原州总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性友悌

悌:敬爱兄长

B.家素富,多金宝

素:一向,向来

C.及长,宽仁大度

及:趁着

D.开皇二年,拜安州总管

拜:授予官职

答案 C

解析 本题可采用“课本联想法”。A项可以联想到《寡人之于国也》中的“申之以孝悌之义”。B项可以联想到《鸿门宴》中的“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C项可以联想到《过秦论》中的“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是“到了,等到”的意思,选项解释为“趁着”是错误的。D项可以联想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

参考译文

元褒,字孝整,擅长骑马射箭,年少时就有成人的器量。十岁丧父,被几个兄长养育。性情和顺敬爱兄长,也很会服侍几位兄长。兄长们想分家,元褒哭泣劝谏,但没能阻止这件事,家境一向富有,有很多金银财宝,元褒都没有要,只身从家里出来,被州里人称赞。长大后,宽仁大度,博览群书。在北周为官,官至开府、北平县公、赵州刺史。高祖(杨坚)做丞相时,元褒跟从韦孝宽攻打尉迥,凭功绩破格提拔为柱国,进封河间郡公,食邑两千户。开皇二年,担任安州总管。一年以后,调为原州总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杖剑谒太祖于临濠

杖:拿着

B.太祖将取滁州

取:攻取

C.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

翼:翅膀

D.兵至,遂克滁州

克:攻下

答案 C

解析 本题可采用“位置定性推断法”,四个选项加点的词语,根据后面都是明显的名词作宾语可知,它们应该都是动词。所以C项解释为名词,是不正确的,应该是“保护”的意思。

参考译文

花云,安徽怀远人。身材魁伟,面色黝黑,作战非常勇敢,无人能够抵挡。至正十三年,花云佩着剑,到临濠投奔朱元璋。太祖赏识他的才能,让他率领军队作战,兵到之处,城池都被攻破。朱元璋将要攻打滁州,率领数名骑兵先行,花云一同前往。突然遇到数千敌军,花云用身体挡住太祖,拔剑跃马向敌人发起冲击。敌军大惊道:“这个黑将军非常勇猛,不能正对他的锋芒。”等到大部队抵达后,很快攻克了滁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人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安往而不爱哉?”(《庄子·山木》)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阳子之宋,宿于逆旅

之:到、往

B.其一人美,其一人恶

恶:凶恶

C.其美者自美

美:认为……美丽

D.安往而不爱哉

安:哪里

答案 B

解析 B项可采用“结构句式推断法”,“其一人美”“其一人恶”两句话结构一样,意义相对,所以“恶”的意思应和“美”相对应,解释为“丑陋”。

参考译文

阳子(杨朱)到宋国去,住宿在客栈里。客栈的主人有两个妾,其中的一个很美丽,另一个很丑陋。丑的受宠,美的反倒不受宠。阳子问为什么这样,客栈的主人回答说:“那个美的觉得她自己很美,可是我并不感到她美;那个丑的觉得她自己很丑,可是我并不感到她丑。”阳子说:“徒弟们记住这句话,品行贤良但去掉自以为贤明的行为,这样的人到哪里不受人爱戴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江上丈人者,楚人也。楚平王以费无忌之谗杀伍奢,奢子员亡,将奔吴。至江上,欲渡无舟,而楚人购员甚急,自恐不脱。见丈人,得渡,因解所佩剑以与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不受,曰:“楚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珪,金千镒,吾尚不取,何用剑为?”不受而别。莫知其谁。员至吴,为相,求丈人,不能得,每食辄祭之曰:“名可得闻而不可得见,其唯江上丈人乎?”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平王以费无忌之谗杀伍奢

谗:谗言

B.至江上,欲渡无舟

渡:过河

C.得伍员者爵执珪

珪:玉器

D.名可得闻而不可得见

闻:嗅到

答案 D

解析 D项可采用“字形推断词义法”,“闻”的形旁是“耳”,所以它的基本意思是“听到”;其余三个选项加点词的意思也都和它的形旁相关。

参考译文

江上的那位老者,是楚国人。楚平王听信费无忌的谗言而杀害了伍奢。伍奢的儿子伍员(即伍子胥)逃生,将逃往吴国。到达江边,要渡过江去,但江上无舟,楚王悬赏捉拿伍员,情形十分紧急,伍员自叹道,恐怕逃不脱了。危急之时遇见老者,才得以渡过江去。伍员解下佩剑送给老者,说道:“这是一把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将它赠送给您。”老者不肯接受,说道:“楚王悬赏,捉到伍员者,封以最高爵位,赏金千镒,我都不要,难道还会收下你这把剑吗?”老者没有接受宝剑,然后转身告别而去。伍员也不知道他是谁。伍员后来到吴国做了国相,就派人到处寻觅老者,始终也没能寻找到。每逢吃饭就祭这位老者说:“只能怀念而不能相见,恐怕是只有这位江上老者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景智略非所长,而忠直为时所许,帝甚信之。帝曰:“公诚直天然,我之梁栋也。”帝每呼李大将军而不名,其见重如此。会幽州贼杨仲绪率万余人来攻北平,景督兵击破之,斩仲绪。于时盗贼蜂起,道路隔绝,景遂召募,以备不虞。武贲郎将罗艺与景有隙,遂诬景将反。帝遣其子慰谕之曰:“纵人言公窥天阙,据京师,吾无疑也。”后为高开道所围,独守孤城,外无声援。岁余,士卒患脚肿而死者十将六七,景抚循之,一无离叛。(选自《隋书》,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忠直为时所许

许:赞许

B.景遂召募,以备不虞

虞:预料

C.帝遣其子慰谕之

谕:告诉

D.景抚循之

循:遵循

答案 D

解析 循:安慰。

6.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帝曰:“公诚直天然,我之梁栋也。”帝每呼李大将军而不名,其见重如此。

译文:

答案 皇帝说:“你天生诚实正直,是我(倚仗)的栋梁啊!”皇帝常常称呼李大将军却不直呼其名,他被皇帝敬重到了这个地步。

参考译文

李景的才智谋略并不出众,但他的忠诚正直被当时的人赞许,皇帝非常相信他。皇帝说:“你天生诚实正直,是我(倚仗)的栋梁啊!”皇帝常常称呼李大将军却不直呼其名,他被皇帝敬重到了这个地步。恰巧幽州盗贼杨仲绪带领几万人来进攻北平,李景带兵击破贼军,斩杀了杨仲绪。当时盗贼蜂起,道路被隔绝,李景于是招募壮丁,以备不测。武贲郎将罗艺和李景有矛盾,就诬告李景将要谋反。皇帝派遣自己的儿子安慰李景说:“即使有人说你觊觎皇宫,想占据京师,我也不会怀疑你。”后来李景被高开道围困,一个人防守孤城,外无援兵。一年多后,士兵患病脚肿而死的十有六七,李景一一安抚他们,一个士兵都没有叛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贺循,字彦先,会稽山阴人也。族高祖纯,博学有重名,汉安帝时为侍中,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循少婴家难,流放海隅,吴平,乃还本郡。操尚高厉,童龀不群,言行进止,必以礼让,国相丁乂请为五官掾。刺史嵇喜举秀才,除阳羡令,以宽惠为本,不求课最。后为武康令,俗多厚葬,及有拘忌回避岁月,停丧不葬者,循皆禁焉。政教大行,邻城宗之。然无援于朝,久不进序。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循少婴家难

婴:蒙受

B.操尚高厉

厉:严厉

C.邻城宗之

宗:效仿

D.久不进序

序:次序,这里是“官职”意

答案 B

解析 厉:严肃。

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刺史嵇喜举秀才,除阳羡令,以宽惠为本,不求课最。

译文:

答案 刺史嵇喜推举他为秀才,授官阳羡县令,他把宽恕恩惠当作根本,不苛求在考核中最好。

参考译文

贺循,字彦先,是会稽郡山阴县人。宗族里高祖贺纯,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汉安帝的时候担任侍中,(因为)要避开汉安帝父亲的名讳,于是改姓贺氏。贺循从小蒙受家庭大难,被流放到海边,吴国被平定,才回到家乡。贺循操行崇尚高洁严肃,小孩子都不敢和他聚在一起,言行举止,一定按照礼仪谦让,国相丁乂召请贺循担任五官掾。刺史嵇喜推举他为秀才,授官阳羡县令,他把宽恕恩惠当作根本,不苛求在考核中最好。后来担任武康县令,当地民俗大多喜欢厚葬,还有拘束于禁忌,回避年月,因而停办丧事不埋葬死者的,贺循都严加禁止这样的事情。政治教化得以大力推行,相邻的城市都效仿他的做法。但是,贺循在朝廷没有后台,长久不能加官晋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古之所谓公无私者,其取舍进退无择于亲疏远迩,惟其宜可焉。其下之视上也,亦惟视其举黜之当否,不以亲疏远迩疑乎其上之人。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确乎其无惑于上也。是故为君不劳,而为臣甚易:见一善焉,可得详而举也;见一不善焉,可得明而去也。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其取舍进退无择于亲疏远迩:

②其举黜之当否:

③下之人克己慎行:

④可得详而举也:

答案 ①近 ②罢黜 ③约束 ④详细地知道

10.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

译文:

答案 所以上司选择合理的标准实施自己的想法,内心坦荡不用担心下属(猜疑)。

参考译文

古代所说的公而无私的人,他选取、舍弃、举荐、辞退官员,不把亲疏远近作为选择的标准,只要他适合就可以了。那些下属看待上司,也只看他荐举与罢黜(人员)是否得当,不因(此人)与上司关系的亲疏远近对上司产生怀疑。所以上司选择合理的标准实施自己的想法,内心坦荡不用担心下属(猜疑);下面的人员约束自己谨慎行事,对上司确信无疑。所以,做君主的不用辛劳,做臣子的非常容易:看见一个适合的人(擅长此事的人),能够详细了解后加以举荐;看见一个不适合的人(不擅长此事的人),能够弄清楚后就不任用他。

第三篇:2015届高考语文第1章 文言文阅读 限时对点规范训练3

限时对点规范训练3 文言语句翻译

(用时:45分钟 满分:60分)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隋大业末,主昏时乱,四海之内,兵革咸起。夏王建德以耕氓崛起,河北山东,皆所奄有,筑宫金城,立国布号,岳峙虎踞,赫赫乎当时之雄也。是时李密在黎阳,世充据东都,萧铣王楚,薛举擅秦,然视其剙(同“创”,开始)割之迹,观其模略之大,皆未有及建德者也。唯夏氏为国,知义而尚仁,贵忠而爱贤,无暴虐及民,无淫凶于己,故兵所加而胜,令所到而服,与夫世充、铣、密等甚不同矣。行军有律,而身兼勇武,听谏有道,而人无拒拂,斯盖豪杰所以勃兴而定霸一朝,拓疆千里者哉!(选自唐·殷侔《窦建德碑》)(1)立国布号,岳峙虎踞,赫赫乎当时之雄也。(4分)译文:

(2)知义而尚仁,贵忠而爱贤。(3分)译文:

(3)斯盖豪杰所以勃兴而定霸一朝,拓疆千里者哉!(3分)译文:

答案(1)(窦建德)建立国家,颁布号令,像山岳一样对峙,像老虎一样盘踞,声势显赫,是当时的英雄人物。

(2)知晓礼仪,崇尚仁爱,看重忠诚,爱惜贤才。

(3)这就是这位豪杰勃勃兴起称雄一方,拓疆千里的原因啊!参考译文

隋朝末年,皇帝昏庸,时局混乱,四海之内,农民起义蜂拥而起。夏王窦建德以农民身份起家,黄河以北,崤山以东,都被他占有,建造宫殿,修筑城墙,建立国家,颁布号令,像山岳一样对峙,像老虎一样盘踞,声势显赫,是当时的英雄人物。这时李密坐拥着黎阳,王世充占据着东都,萧铣在楚地称王,薛举拥有秦地,但是看看他们割据一方的势力,地盘规模的大小,都赶不上窦建德。只有夏王窦建德治理国家,知晓礼仪,崇尚仁爱,看重忠诚,爱惜贤才,对待百姓不残暴,对待自己不放纵,所以兵所到之处无不取胜,号令所到之处无不令人叹服,与王世充、萧铣、李密等很不相同。军纪严明,自身勇猛,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没有人拂逆他,这就是这位豪杰勃勃兴起称雄一方,拓疆千里的原因啊!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 1 之宽猛,亦犹国焉。(选自《颜氏家训·治家篇》)(1)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5分)译文:

(2)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5分)译文:

答案(1)教育感化这件事,是从上向下推行的,是从先向后施加影响的。

(2)家庭内部如果取消责罚,那孩子们的过失马上就会出现;刑罚施用不当,那老百姓就会不知如何行为才好。

参考译文

教育感化这件事,是从上向下推行的,是从先向后施加影响的。所以父不慈爱则子不孝顺,兄不友爱则弟不恭敬,夫不仁义则妇不温顺。至于父虽慈爱而子要叛逆,兄虽友爱而弟要傲慢,夫虽仁义而妇要欺侮,那就是天生的凶恶之人,要用刑罚杀戮来使他畏惧,而不是用训诲诱导能改变了的。家庭内部如果取消责罚,那孩子们的过失马上就会出现;刑罚施用不当,那老百姓就会不知如何行为才好。治家的宽仁和严格,就好比治国一样。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势于下,法乎天也。(选自宋·王禹偁《待漏院记》)(1)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5分)译文:

(2)是知君逸于上,臣势于下,法乎天也。(5分)译文:

答案(1)天道不说话,而万物却能顺利生长,年年有所收成,这是为什么呢?(2)所以我们知道,国君在上清闲安逸,臣子在下勤于王事,这就是效法天道。参考译文

天道不说话,而万物却能顺利生长,年年有所收成,这是为什么呢?那是由于掌握四时、五行的天官们使风雨调畅的结果。皇帝不说话,而人民和睦相亲,四方万国安宁,这是为什么呢?那是由于三公商讨了治国纲要,六卿职责分明,伸张了皇帝的教化的结果。所以我们知道,国君在上清闲安逸,臣子在下勤于王事,这就是效法天道。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宗炳,字少文,南阳涅阳人也。妻罗氏,亦有高情,与炳协趣。罗氏没,炳哀之过甚,既而辍哭寻理,悲情顿释。谓沙门释慧坚曰:“死生不分,未易可达,三复至教,方能遣哀。”衡阳王义季在荆州,亲至炳室,与之欢宴,命为谘议参军,不起。好山水,爱远游,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而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选自《宋书·隐逸传》)(1)罗氏没,炳哀之过甚,既而辍哭寻理,悲情顿释。(5分)译文:

(2)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而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5分)译文:

答案(1)罗氏死后,宗炳十分悲痛,后来停止哭泣,用佛理自遣,悲哀的情绪立即减轻了许多。

(2)(宗炳)向西到过荆巫地区,向南登过衡山,并在衡山上盖屋居住,心怀前人尚平那样的隐居志向。

参考译文

宗炳,字少文,南阳涅阳人。妻子罗氏,也有高尚的情怀,和宗炳趣味相投。罗氏死后,宗炳十分悲痛,后来停止哭泣,用佛理自遣,悲哀的情绪立即减轻了许多。对和尚慧坚说:“生与死的区别,不容易明白,再三思考,才能排遣心中的悲哀。”衡阳王刘义季在荆州时,亲自到宗炳的家里,和他一起欢聚,并任命宗炳为谘议参军,宗炳依然没有接受。宗炳酷爱山水,喜欢远足,他向西到过荆巫地区,向南登过衡山,并在衡山上盖屋居住,心怀前人尚平那样的隐居志向。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奋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谓门人曰:“吾已从君鱼受道矣。”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奋既立节,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选自《后汉书》卷三十一)(1)吾已从君鱼受道矣。(2分)译文:

(2)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4分)译文:

(3)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4分)译文:

答案(1)我已从孔君鱼那里学到了大道。

(2)当时全国仍未安定,士大夫都不注重操守,而孔奋却尽力实行清正廉洁,因此被众人讥笑。

(3)太守梁统对待他深为敬重,不以官属的礼节对待他,常到大门口迎接,领入内室引见给自己的母亲。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三十四》)(1)《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2分)译文:

(2)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4分)译文:

(3)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4分)译文:

答案(1)(这就是)《易传》上所说的“天地间(的光明)被封闭,高洁的雅士都去隐居”的时代吧!

(2)而那些士大夫们却安享着国家的俸禄,占据着朝堂,心满意足地不再有廉耻之色的人到处都是。

(3)一直到兄弟间、夫妇间的人伦关系,没有不严重毁坏的,而天理几乎要灭绝了。

第四篇: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考前三个月第四章小说阅读综合训练12

综合训练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渔 鼓 刘绍英

芦苇砍倒后,长哥把丝网一条条收进了船舱,又从舱底翻出用布兜裹着的渔鼓,就上了岸。

渔鼓自是好材料做成,鼓筒溜溜的光滑,竹纹清晰,看得出来,夏天的时候已经喂过桐油了。上端系了一块红绸布,好似姑娘辫子上的红绸结。下端绷上了蟒皮,用手拍上几下,那梆梆的声音浑厚铿锵,便会直往心里钻去。

渔鼓是长哥父亲留下的。每到芦苇砍倒后,父亲就会与长哥背着布兜,抱着渔鼓,沿澧水河挨家挨户地送吉祥。父亲的声音浑然低沉,有了些苍凉,长哥的声音清脆高亢,透着年轻,鼓声打出的节奏则沉闷敦厚,似八月隐雷。这时,农闲下来的乡亲,渔鼓打到哪,他们就会跟到哪。走过整个村子,送给各家的唱词都各不相同。回来的时候,糯米糍粑、绿豆皮、米泡芝麻糖之类的,就会装满布兜。更有些小把戏,好奇地偶尔伸出手去摸一把渔鼓,便一路跟着父子俩,直到父子俩上了船,他们才怏怏地转去。每到这个季节,乡亲们似乎伸长脖子等着父子来,一年上头,家家图个吉利热闹。父亲死后,长哥就没再一个人上岸打渔鼓。

长哥翻过了堤坡,就走进了堤坡下的村子。

村子里很安静。有几只鸡在路边悠闲地扒着草堆。长哥走到第一户人家的门前愣住了。门上了锁。长哥记得这家有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姑娘红唇白齿,长得好看。每次父亲与长哥来,她都会给父子俩泡上一杯茶,茶递到长哥手里,姑娘就会说:“喝茶润嗓哩!”长哥看她,她就红了脸,头一低,进到里屋去了。等到长哥渔鼓的声音响起,她又会从房里出来站到旁边很认真地听。记得那年回到船上,长哥晚上就做了个梦,梦里自己娶了这个姑娘。

长哥有些沮丧,拿渔鼓的手很自然地垂了下来。

长哥走到第二家去,刚到院门口,一条黑狗冲了出来,对着长哥狂吠,吓得长哥手里的渔鼓差点掉到地上。

“谁来了?”院里一个气力不足的声音。

“我,打渔鼓的。”长哥忙回答,还是抬起腿进了院门。狗伸着红舌头,望着长哥已不再吠。

长哥看见了一个老人裹着床被子躺在藤椅上,在屋檐下晒太阳。太阳正照在老人的脸上,那脸便有些生动。长哥走到老人的跟前,老人眯着眼,看着长哥的渔鼓咧嘴就笑了:“哦,打渔鼓的呀。我耳朵背,听不见。儿子到乡政府去了。”

长哥点了点头,心里明白,家里没有其他人,老人耳朵又听不见,这渔鼓要打给谁听呢?长哥还记起,这是村主任家。平常这个日子,村主任家是最热闹的了。

长哥向老人告辞,抬头看一眼明晃晃,却有些寒冷的日头,就走出了院门。

长哥想:自己还要不要继续往前走呢?这样想着,脚步却没有停止,又走到了第三家。这家很热闹,堂屋里有十来个人在看电视。电视的声音特别响亮。长哥把渔鼓拍了两下,声音沉闷低回。没有一个人回头。长哥把渔鼓又拍了两下,这次的声音有了些激越。两声渔鼓响过,长哥自顾自地唱了起来。屋里的人这才齐刷刷地转头。一大嫂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走到长哥跟前说:“打渔鼓的,等我们把这集电视剧看完。”

长哥看见,那些转过来的头,马上又转向了电视机。长哥说:“我到其他人家去了再来吧。”

大嫂说:“你不要去了,村里的人基本上都在这里。”看着长哥满脸的疑问,大嫂继续说:“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了,老弱病残留着看家。”说着,给长哥拉了把椅子,便不再理长哥,眼睛又盯向了电视。

长哥依照大嫂的招呼坐下了。坐下的长哥没有看电视,手摩挲着渔鼓有些粗糙的蟒皮。渔鼓上端的红绸布已经很旧了,那还是爹在的时候,在镇上用两斤鱼换的。

坐了一会儿,电视插播广告,那些头扭了过来。有几个半大的孩子起身围住了长哥:“打渔鼓的,给我们唱流行歌曲吧。”

“唱《两只蝴蝶》。” “唱《老鼠爱大米》。” „„

长哥起身。这些前几年还流鼻涕的小把戏,像野地里的蒿草,蹿高了。

长哥歉意地说:“我不会唱流行歌,我打渔鼓就送吉祥,说水浒,说好汉故事。”说完,长哥就把渔鼓敲了两下,和着节奏,用他逐渐低沉浑然的声音唱了起来:“一送恭喜二送财,三送„„”

这时,广告已插播完毕,那些头又都扭向了电视机,不知谁把音量开大了一些,渔鼓的敦厚的梆梆声和长哥逐渐有了些苍凉的声音就一点也听不见了。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善于通过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以形写神,如“手摩挲着渔鼓有些粗糙的蟒皮”就写出了长哥当时的紧张、感动。

B.小说颇有诗意地写长哥那年做了一个梦,梦里自己娶了那个长得好看的姑娘,表明长哥是个有些浪漫、向往美好爱情、有梦想的民间艺人。

C.“小把戏”喜欢听的是流行歌曲,对渔鼓不感兴趣了。说明渔鼓是一种高雅艺术,曲高和寡,不是普通人能够欣赏的。

D.“村子里很安静。有几只鸡在路边悠闲地扒着草堆”的环境描写,写出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冷清、自在,与下文“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了,老弱病残留着看家”相呼应。E.小说匠心独运,通过对渔鼓听者渐微的伤感的描写,引发了在现代文明进程里传统文化逐渐被侵蚀甚至遗落的担忧。答案 AC 解析 A项“手摩挲着渔鼓有些粗糙的蟒皮”是动作描写、细节描写,不是神态描写,且并不能表现长哥“感动”。C项渔鼓不是高雅艺术,它本来就是民间艺术。

2.小说对村子里的三户人家的描写,分别侧重反映了什么样的生活现状?请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说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农村的现状:凋零、衰败、冷清。①第一户人家:“门上了锁。”侧重反映年轻人都离开农村、外出打工的现状。②第二户人家:没有生气,只有一条狗陪伴着孤独的老人。侧重反映村里只有留守老人的现状。③第三户人家:很热闹,聚集了村里无所事事的妇女和小孩看电视。侧重反映村里只剩老弱病残的现状。

3.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看法一:担忧渔鼓这种传统的民间曲艺逐渐消失。

①没有人喜欢听长哥打渔鼓,传统民间艺术被冷落。②仅有的一些人在看电视,传统民间艺术被新事物取代。③渔鼓人敦厚的梆梆声一点也听不见了,暗示了传统民间艺术已经没落。看法二:担忧民间艺人的生存状况和命运。

①长哥遭受的悲凉况味,熟悉的乡村变得冷清,没有人再听渔鼓。②仅有一些人看电视,孩子让他唱流行歌曲。③长哥“逐渐有了些苍凉的声音就一点也听不见了”,暗示了传统民间艺人命运堪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城市候鸟 李 凌

秋风过去,树上的黄叶纷纷飘零,一场一场的秋雨带着寒意散落在行人的脸上。人字形的雁阵一直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从头顶缓缓飞过。

当秋生看雁阵飞过的时候,他开始想家了。秋生来到这个城市的时候,正是天空飘着满天春雪的季节。他刚走出车站,就被职业介绍所的服务员拦住了,服务员带他来到一个正在挖地基的建筑工地,对他说,干好了有钞票,干不好就走人。秋生以前听人们说过城市遍地都是黄金,只要弯腰就可以拾到。就像去年出门的邻家闺女,不到一年,竟然打扮得花枝招展,回家还坐了飞机,惹得自己的老婆眼热得快要冒出火来。秋生经受不住老婆半个月的抗议,终于答应出门到城市里打工。

工地上恶毒刻薄的老板总是让人马不停蹄地干活,除了吃饭连零花钱都给得十分吝啬。眼看着楼房在不断地拔节长高,可是秋生的拾金梦却像飘在空中的肥皂泡一样一个一个地破灭。尽管妻子一次一次打来电话催要两个孩子的学杂费、化肥钱、农药钱、种子钱,可是老板却在关键时候没有了踪影。

无奈,秋生和两个老乡结伴独立干了起来。他们通常呆在一个只有十平方米的房子里,守着一部电话等着老板有活的时候通知他们,实在等不来电话的时候就去菜市场或者商贸货场帮别人装卸货物扛大包挣苦力钱。

到了秋风落叶的时候,竟然也有了一笔可以回老家的盘缠。尽管到了年底到处都在传来火车票汽车票涨价的坏消息,可是他一看到天上南飞的大雁不辞劳苦地向南飞翔,他就觉得他就是那群大雁中的一只。

一想到回家,晚上他的梦里也似乎多了许多甜蜜的期待。他梦到两个孩子早早就等在村口围着他讨要好吃的东西,梦见老婆正向着他走来„„这样的梦境使他回家的路程变得漫长而亲切。

火车载着这些欢乐的梦境日夜兼程地向着离梦最近的地方飞驰。当车窗外小贩的叫卖声变得越来越亲切的时候,他知道梦中的家离他越来越近了。

邻家的闺女比他早几天坐着飞机回来了。穿金戴银的她领着一个年龄可以做他爹的中年男人一出现在村庄,就使得秋生老婆的心情和脚下的土地变得黯淡起来。

妻子迫不及待地将他迎进家门,孩子还没有放学,秋生用怪怪的眼神望着妻子,猴急地脱下了贴身的裤子,随后从里面露出一沓花花绿绿的钞票。老婆温柔地看他一眼,就从枕头下面掏出一个账本来,一阵三下五去二的算计,化肥钱、种子钱、孩子学杂费、各种税费„„花花绿绿的钞票从床上变得越来越薄。当最后一张钞票从床上消失的时候,妻子用一种疑问的眼神看着丈夫。丈夫终于低下了在外面再苦再累、受人侮辱也没有低下的头颅,默默无语地拐到了厨房的一个角落,喝起了劣质的闷酒。他的女人看着逐渐醉意的丈夫,悄悄地出去了。

日子虽然黯淡而无聊,可是终究还得往前过。秋生因为出门长了见识,春节的时候竟然能够和长辈们坐在同一张桌上喝酒吃饭。以往他在城里的种种心酸遭遇居然成了乡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伸长脖子仔细聆听的样子使得秋生有了一些从未有过的快意,他突然觉得他的话竟然也有那么多令人兴奋和骄傲的东西。

乡村的春节在鞭炮声中渐行渐远,当家乡的柳梢露出一点嫩黄时,人字形的大雁向着秋天相反的方向飞去,一种莫名的牵挂涌起在秋生的心中。他不自觉地就将目光投向大雁飞行的远方,久久地眺望。走在乡村的田埂上,他发现村人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似乎与自己心中希望的某种东西相去甚远,山村和门前的那些鸡鸭们在他的眼里变得有些讨厌了。

秋生像在城市想念家乡一样开始想念起那个远方的城市了„„[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小说语言质朴流畅,情节简单,刻画了一个普通农民工秋生的形象,他渴望通过进城务工来改善家境,他的生活也是诸多进城务工者的生活的缩影。B.小说从小处着手,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推及到思考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城市靠什么魅力吸引了前来打工的人们,而乡村为什么留不住自然闲适的生活?

C.从小说的题目“城市候鸟”来看,作者揭示了进城务工人员的归依感困境:他们远离亲人,忍受孤独与辛酸,既无法真正融入城市又回归不了旧有的生活方式。

D.“邻家闺女”的形象在小说中寥寥几笔,用意深刻,她看似进城实现了淘金梦,并激发更多村民加入城市淘金行列,实则是将拜金主义引入乡村的罪魁祸首。

E.文章的结尾很是耐人寻味,秋生对城市的思念以及对眼前不紧不慢的农村生活的讨厌,最根本的原因是城市喧嚣浮华的背后还有先进与文明,能让他实现个人价值。答案 DE 解析 D项“罪魁祸首”说法错误,原文没有支撑信息。E项“能让他实现个人价值”,太过拔高,此时的秋生还没有这种认识。

5.小说中的秋生具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吃苦耐劳,忍辱负重。进城务工挖地基扛大包卸货物,干的都是最出力的活,被欺骗受侮辱,却不低头。②看重亲情,有责任感。在城市中思念亲人,梦回家乡。为了挣到家庭基本费用,在城市中受苦却依然坚持。也为了带回的钱满足不了家用而低头。③能思考,有梦想。被迫外出打工的他,经历坎坷艰辛,仍会渴望再次闯荡,不满足于单调缓慢的乡村生活节奏。

6.秋生眼中的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农民工进城打工这一现象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城乡的物质生活差距太大,城市拥有的繁华富裕远大于乡村,迫使大多数人为生计进城。②城市没有保障进城务工者的基本权益,他们常常受骗受辱,付出劳动却得不到回报。③城市的浮华拜金对淳朴的乡村生活是一种冲击,自由安逸松散慵懒的乡村生活乐趣被吞噬。④城市的先进与文明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进城的村民,使他们不满现状却又不知如何改变。

第五篇:高考语文(福建)二轮限时规范训练【9】(含答案解析)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9

(用时:45分钟 满分:37分)

一、名句名篇默写(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伏清白以死直兮,____________。(屈原《离骚》)(2)暧暧远人村,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3)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4)浔阳江头夜送客,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5)____________,横无际涯。(范仲淹《岳阳楼记》)(6)录毕,走送之,____________。(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答案(1)固前圣之所厚(2)依依墟里烟(3)落霞与孤鹜齐飞(4)枫叶荻花秋瑟瑟(5)浩浩汤汤(6)不敢稍逾约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2.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众人担忧军队进驻高家。觉新找同学帮忙,拿到了“军长张令:此系民房,禁止驻兵”的告示,使大家放下心来。(《家》)B.慑于赵伯韬的压力,杜竹斋退出了益中公司。为了打破赵伯韬的经济封锁,吴荪甫决定在公债市场上击垮赵伯韬。(《子夜》)C.当流浪汉攻打圣母院时,伽西莫多担心他们会杀死自己的救命恩人克洛德,便拼死抵抗,使流浪汉死伤惨重。(《巴黎圣母院》)D.涅赫柳多夫诱奸了马斯洛娃,然后给她一百卢布。马斯洛娃接受了这些钱,并希望他经常回来看望她,但他却一去不返。(《复活》)E.葛朗台太太提议为自杀而死的葛朗台弟弟戴孝,葛朗台害怕花钱,以“戴孝在乎心而不在乎衣服”为由来搪塞。(《欧也妮·葛朗台》)答案 CD 解析 C项“担心他们会杀死自己的救命恩人克洛德”应改为“担心爱斯梅拉达遭受侮辱”。D项“马斯洛娃接受了这些钱,并希望他经常回来看望她”应改为“她猜到是什么,就皱起眉头,摇摇头,把他的手推开”。

3.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操省悟,即唤庞德至阶下,令纳下先锋印。德大惊曰:“某正欲与大王出力,何故不肯见用?”(第七十四回)

曹操为何不让庞德担任先锋?庞德后来如何“与大王出力”?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宝玉忙道:“你不识字看书,所以不知道。这原是有的,不但花有一个神,一样花有一位神之外,还有总花神。但她不知是做总花神去了,这是单管一样花的神?”这丫头听了,一时诌不出来。(第七十八回)这丫头随后怎样回答了宝玉的问话?为此,宝玉当夜做了什么事?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答第()题:

答案(1)第一问:于禁说庞德的亲兄及故主马超都在辅佐刘备,庞德不宜当先锋。第二问:①庞德抬棺材赴战场,誓与关羽决一死战;②大战关羽,一箭射中关羽左臂;③水淹七军后,仍死命抵抗,直至遭擒;④宁死不屈,最终被杀。

(2)这丫头说晴雯死后做了芙蓉花神。为此,当夜宝玉撰写了《芙蓉女儿诔》,又备了四样晴雯素喜的吃食,在芙蓉花前,祭奠晴雯。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4.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②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孟子·离娄下》)注 ①中:合乎中道的人。②养:教育、熏陶。③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贤能的人如果不教育、熏陶不贤能的人,那么他们就违背了中道,有伤德行,与不贤能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1)请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答: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答:

答案(1)要推己及人(或:要行恕道)。

(2)孔子的话的侧重点是,推己及人是行仁的方法。孟子的话的侧重点是,贤能的人很有必要教育、熏陶不贤能的人(或:教育、熏陶不贤能的人,是贤能的人的道德责任)。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立身,就要先帮助别人立身;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凡事都能从切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啊。”

②孟子说:“合乎中道的人要教育、熏陶不合乎中道的人,有才能的人要教育、熏陶没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们都乐于有贤能的父亲和兄长。如果合乎中道的人鄙弃不合乎中道的人,有才能的人鄙弃没有才能的人,那么贤能的人与不贤能的人之间的距离,就近得不能用寸来

③①

度量了。”

三、小说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坐大巴 范子平

娘家舅舅摔伤了,金爱听说了,恨不得一下子跑过去看望。舅家在赵村,和娘家李村相邻,金爱就想坐大巴过去。

金爱老公叫郭为民,是这个县级市的“老一”。金爱想用车不用给老公说,一个电话打过去,机关事务局保证会以最快速度开过来。但金爱一是平民意识强,从心底里不爱搞特殊化;二是逆反心理强,用小车越方便越想坐大巴新鲜一下。另外这次坐大巴还有政治意义呢。这几天上级正在考察班子,要推荐一位德才兼备的副厅级领导。金爱想,关键时刻,没准儿自己坐大巴走亲戚,会成为老公廉政建设的又一个闪光点,为他的副厅级增加票数呢!为了躲避干扰,趁早饭时街上人少,金爱拎了礼品就走,万幸没碰见熟人。她步行到一个站点,等了一辆大巴上去。车上就有迟迟疑疑的目光扫过她的脸,金爱回看觉得其中一个面熟,就主动打招呼。一搭话才知是小学时的同班同学,几十年没见面了,这个小菊四十好几了还得来城里打工,人呀真是没法说。

坐大巴其实挺方便,赵村村口下车,拐两个弯儿就是舅舅家。但刚拐过村口,就见一辆摩托车呜呜叫着迎面过来,金爱认得正是表弟老胖。她打招呼说,老胖,你爸腿伤好些没?老胖一听喊才转过头,好像大吃一惊的样子说,我姐夫„„?金爱嗔道,光记得你姐夫,我不是来看你爸么?老胖就拐过车头,把金爱的东西放车上,推着往家里送。路上碰到辆捷达车迎面过来,到他们跟前刹住车,一张年轻的脸从车窗口伸出来道,老胖,来贵客了?老胖闷着头说,我表姐来了。对方立即现出吃惊模样:郭书记家你表姐?咋来的呀?老胖低头走路。金爱不无骄傲地说,坐大巴来的呗!到家门口,老胖把东西拎屋里,说姐你跟老爸说话,我跟别人约好得走。金爱赶忙过去问舅舅的伤势,谁知道舅舅也是先问她咋来的。金爱不由得叹气道,管我咋来干啥!你的腿受伤才是大事。谁知舅舅就有些急,反驳说我这条老腿算啥?就是折断也不会要老命,你坐啥车来才真是要紧,你坐辆好车来一趟,乡里村里头头至少一年都不敢低看咱家!你也坐大巴来,不是跟咱乡下人趟齐了?

谁知事情远比舅舅说的要严重——两天后推荐副厅级老公差了几十票!以至于落到“老二”后边去了,以前从没出过这种情况呀。老公暗让亲信了解。了解来了解去,问题竟然出在金爱身上!原来有些人见堂堂“第一夫人”坐大巴走亲戚,就想当然认为“老一”出事了,反正这年头出事的“老一”也不少,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竟然闹得满城风雨,这次投票就直接受到了影响。从来对夫人说话和风细雨的老公终于发了脾气:你做事怎么这么欠考虑,一点政治也不懂!你看你带来多大的危害!

后悔莫及的金爱满腹委屈:我本想„„谁知„„好,从今再不坐大巴!(选自2013年1月

1日《平原晚报》,有删改)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A.金爱想坐大巴新鲜一下,考虑到老公的因素,为了躲避干扰,故趁人少时走。这样写为文末出现意外结局埋下了伏笔。

B.舅舅关心金爱坐啥车来,是希望乡亲们知道自己有个有权有势的亲戚。从一个侧面表现了社会上某些人炫耀权势的错误观念。

C.金爱堂堂“第一夫人”坐大巴走亲戚,遭遇了人们异样的眼光,是因为人们的思想境界低,不能理解她的平民意识。

D.主人公金爱坐大巴是有她的政治考虑的,最终却被斥为“一点政治也不懂”。这里两个“政治”的含义是相同的,只是认识不同罢了。

E.小说写了金爱“坐大巴”去探望舅舅的普通事情,折射了社会百态,从而揭示了廉政建设工作的艰巨性,发人深省。

答案 CD 解析 C项“人们的思想境界低”的说法过于绝对化。D项两个“政治”的含义是不同的。

6.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列举两个特点并举例说明。(4分)答:

答案 ①以小见大。本文写的是金爱“坐大巴”的小事,反映出现实生活中人们存在的某些错误的思想观念。②层层铺垫。金爱坐大巴先是图新鲜,接着感到挺方便,然后舅舅不高兴,最后影响到老公的仕途。揭示了社会上某些急需改变的错误观念。③前后呼应。文章以金爱坐大巴开篇,以“从今再不坐大巴”结束,浑然一体。(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解析 本题设问角度较大,设问方向不太明确。“写作上”的“特点”其实可以理解为在写作时运用的表现手法。但是“表现手法”这个概念范围较为宽泛,内容较多。不过,根据经验,一般来说问“写作上有什么特点”,通常主要考虑在选材构思、结构布局方面的手法,或者其他的涉及整体上运用的手法(如象征、托物言志等)。

7.结合文本,说说文中主人公金爱坐大巴的遭遇带给你的深刻思考。(6分)答:

答案(示例一)坐大巴本来挺方便,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正常的事情,闹得满城风雨,反映了人们思想状态的复杂性。

(示例二)因为金爱坐大巴,影响了老公的仕途,这是社会的悲哀。

(示例三)坐大巴事小,闹得满城风雨事大,“坐大巴”反映出廉政建设极其需要培养廉政的土壤。

解析 作答本题,可以从多方面、多层次来进行思考。最直接的答题点就是其体现出的官场中的深层弊病;也可从社会层面来思考其反映出的国人的思想方面的痼疾;还可以从中

解读一些生活哲理,如事与愿违、阴差阳错的命运等。

下载(人教通用)2015届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2章 文言文阅读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1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通用)2015届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2章 文言文阅读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