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翻译规则

时间:2019-05-14 14:4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名翻译规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名翻译规则》。

第一篇:人名翻译规则

人名翻译规则

1、中国名字翻译成为英文时,按照汉语拼音来书写,姓和名的首字母大写,其中名字的拼音要写在一块。

2、已有固定英文的中国科学家、华裔外籍科学家以及知名人士,应使用其固定的英文名字。如:李政道译成“T D Lee”。

3、科技图书中的外国人名,按照译名手册翻译成中文,并在第一个中文译文后面加上该名字的英文名字。

4、同一文章中出现同姓的人时,中译名前加各自名字的脚点以区分。

5、译名手册查不到的外文姓氏,可以结合译名手册按照音译的原则处理。

6、不少国外知名科学家和知名人士已有习用的中译名或汉名,则遵循其译名不可音译处理。如:Henry Norman Bethune翻译为“白求恩”。

7、我国出版物固定已久的外国名字不能乱译,如Elizabeth 翻译成为“伊丽莎白”。

8、英文书中出现的俄国人民(这里很可能是打字打错了,似乎是“名”-Angel注),译成中文后,可以在后面加小括号用英文注上其俄文名。

9、日本人姓名的汉字要改为中文简化字。碰到日本自造的汉字而中文又没有对应的汉字时候,则应沿用日文汉字。

10、英文或俄文书中出现的日文名字,如果不能查到其确切的中文写法,可参照日文发音写出其可能性较大的汉字。同时用小括号注明采用音译处理。

11、学术专著中的外国人名可以保留原名,而不译成中文。在某些情况下,俄国人的姓名可以用拉丁文来拼写。日本人的姓名也可以用罗马文拼写。

12、人名译名尽量采用音译原则,慎用意译原则。

×××××××××××××××××××××

英文名字(下面的e代表英文,c代表中文,j代表日文。--Angel注)

e:smith===>c:史密斯==>j:スミス

结论:完全的音译,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都采用音译英文名字。

中文名字

c:王平===>e:Ping Wang===>j:日文读法おうへい,模拟中文发音ワンピン

结论:英文采用中文拼音,而日本则有两种趋势,一种是用日文发音来读中文名字,除非你会日文,不然肯定听不懂。还有一种就是直接用日文发音来模拟中文发音。两种趋势在同一个公司里都会同时存在。

日文名字

j:夏目漱石(なつめそうせき Natsume Souseki)===>c:夏目漱石(Xiamu Shushi)===>e:Souseki Natsume

结论:中文直接采用其日汉字的写法来读,日本人是肯定不会知道我们在念他名字了,发音相差十万八千里。英文则是直接采用日文假名的罗马字,注意,这个不是英文哦!只是日文假名的发音罢了。

×××××××××××××××××

1.英语姓名结构 英语姓名的一般结构为:教名+自取名(中名)+姓。如 George Walker Bush(中译:乔治o沃克o布什)。

George 是教名(Given Name),按照英语民族的习俗,一般在婴儿接受洗礼的时候,由其牧师或父母亲朋为其取的名字,有点像中国的小名(乳名),但它是要叫一辈子的。

Walker是中名(Middle Name),即本人在以后另取的一个名字,排在教名后,在很多场合往往缩写,如Walker缩成首次母W.,或者干脆略去不写,所以,要不是为了与其父亲、美国第41任总统老布什分开,一般情况下,美国现任总统的名字经常会写成:George Bush(现在我们常见的形式是:George W.Bush)。

Bush是姓(Family Name),说明其家族渊源,这跟中国相似。英国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有名而没有姓。直到16世纪姓氏的使用才广泛流行开来。

英语中的教名和中间名又称个人名,一般采用圣经、希腊罗马神话、古代名人或文学名著中的人名,以及祖先的籍贯、山川河流、鸟兽鱼虫、花卉树木等的名称。常用的男子名有:James、John、David、Daniel、Michael, 常见的女子名为:Jane、Mary、Elizabeth、Ann、Sarah、Catherine。

英语中姓的词源主要有: 1)直接借用教名,如 Clinton。

2.中国人如何起英文名

至于中国人名的英语写法,目前有两种习惯:

一、直接以汉语拼音表达,如“邓小平”-->“Deng Xiaoping”。

这里有几点需要注意:

1、姓名顺序保留汉语习惯,即姓在前,名在后,而不是按英语习惯;否则,“邓小平”就要译成“Xiaoping Deng”,“江泽民”就要译成“Zeming Jiang”了,这是与当前通行规范不相容的。

2、姓和名作为两个组合分开书写,名的部分不要再分开,如上例“邓小平”不宜写成“Deng Xiao Ping”,也不宜写成“Deng XiaoPing”(按照作者的意思是应该写成这样Deng Xiaoping 名字连着写,但是只有首字母大写,这个规则感觉有点奇怪。-Angel注),再如:“诸葛亮”要写成“Zhuge Liang”,因为“诸葛”是姓。

3、要注意专有名词首字母大写规则,也可以全部大写,但不宜全部小写,如“胡锦涛”要写成“Hu Jintao”或“HU JINTAO”,也有写成“HU Jintao”的。上述规则也适用本文其它部分涉及专有名词的部分。

二、起一个英文名,再与汉语拼音的姓组合,这在文化层次较高的年青人中间比较流行,比如像“Peter Zhang”、“David Wang”、“Mary Zhao”等等。

在港台地区,由于其国际化程度较高,所以采用第二种方法的相当普遍。一些我们熟知的政经演艺名人,均有其专用英文名。

语言的目的在于交流,而交流的最高标准是便于使用、易于理解、避免混乱。

按照这一原则,起一个易读易记的英文名,再加上汉语拼音的姓氏,不失为将自己融入到国际社会的一个有力工具。这一做法在我国正逐渐流行开来。

如搜狐总裁张朝阳的英文名:Charles Zhang;另一个IT业界名人吴士宏:Juliet Wu。

×××××××××××××××××

下文为台湾人所写

上次提到:李安被称为Ann Lee,为何巩俐不能译为Li Gong,而是Gong Li?这确实也点出了人名翻译面临的另一项挑战──政治上的问题。

中国和台湾人名翻译的习惯大不相同。在中国,以姓氏和名字为两个组合分开书写,姓氏先行,名字的部分则不使用hyphen(连字号)分开。胡锦涛是Hu Jintao(而非Hu Jian-tao)、江泽民就要译成Jiang Zeming(而非Jiang Ze-ming)。依此规则,台湾家喻户晓的王建民Chien-Ming Wang在对岸成了Wang Jianmin。

中国这一套以汉语拼音的中文姓名英译规则,虽然早在30年前就向联合国申请为国际使用的标准,其优点固然是统一拼音规则和型式,没有姓氏与名字顺序排列的问题,但缺点也是一箩筐:首先名字不使用连字号,导致「熙安」和单名的「贤」都是Xian,「楚安」和单名的「川」也都是Chuan,无法区分;再者,如以名字缩写(initial)表示,台湾之光王建民以台湾的规则可以C.M.Wang表示,但中国军头王建民在中国却只能以J.Wang表示,孰胜孰劣,当下立判。此外,这一套号称「国际通用」的系统依旧会让西方人(或英语使用者)搞不清楚Gong Li究竟是巩小姐还是李小姐。

台湾有关人名翻译的规范就自由宽松多了,不仅ㄢㄤㄣㄥ可不严格区分(例如王建民的音译应为Chien-Min Wang而非Chien-Ming Wang),拼音规则、姓氏与名字的次序亦无硬性规定。现在随着母语抬头,护照也可使用台语或客语、原住民语的音译,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立委萧美琴的台语音译Hsiao Bi-Khim。

这两种规则「一人一家代,公妈随人拜」,原本互不相干。一般翻译实务上,如对象为台湾人,当然采用本地的惯用法;如为中国人,则采该国的英译规则。然随着两岸交流频繁,游走两岸的政客、商人多了,台湾与中国的界线逐渐模糊,有时很难归属分类,还有像扬振宁这种旅居西方国家的华人,即使有家以「统一」为名的翻译公司似乎也难以统一界定。此种困境(dilemma)尤其在两岸人士并列的英文期刊或新闻的翻译表现上尤然。只是现在媒体鼓吹「中国热」,许多人偏好汉语拼音、以使用中国人名英译系统为荣,虽然人在台湾,却仍使用Wang Jianmin称呼我们的王建民(听说今年大学英文学测即使用此种英译),这就像有个女子团体,明明是台湾人,却要唱谄媚对岸的中国话,不知该感到愤怒还是替她们悲哀。

关于人名翻译的国家标准法规及其它

×××××××××××××××××

hooklee

今天看到“土博”的《从北大校名翻译说中国人名翻译》和yw-yves的《关于人名的拼写方法》,觉得这个也是个有趣的话题。几年前我和一些网友在丁香园论坛也讨论过这个问题,现在也来说两句。

先说说国家标准和法规问题。这个实际上也和我们前面讨论的大学、地名等专有名词的翻译有关。我在自己以前收集的资料里面找了一下,又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官方网站“中国语言文字网”查了一下,发现共有下面几个法律、规范和标准涉及到人名、地名的翻译: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发布部门: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七号年号,发布时间:2000年10月,生效时间:2001年1月。

第十八条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

二、《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79年6月修订。

三、《国务院批转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1978年9月26日。

四、《关于地名标志不得采用“威妥玛式”等旧拼法和外文的通知》,发布部门:中国地名委员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时间:1987年12月。

五、《关于颁发〈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的通知》,发布部门:中国地名委员会、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测绘局,文号:(84)中地字第17号,发布时间:1984年12月25日。

六、《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国家标准GB/T16159-1996,国家技术监督局1996年1月22日批准、发布,1996年7月1日实施。

综合这些法律法规标准的内容,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中文人名的翻译标准。以新语丝坛主的笔名“方舟子”为例,一般应写作带有调号的形式:Fāng Zhōuzǐ,在外文材料中可以省略调号写为Fang Zhouzi。不过,正如土博和yw-yves所说,这个标准写法实际上并没有象地名的拼写一样成为事实上的通用标准。在各类刊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可能的拼写法,除了土博和yw-yves文中列出的部分外,还有将姓氏部分全部大写,而名字部分仅首字母大写的拼法,也就是象FANG Zhouzi、Zhouzi FANG和Zhou-Zi FANG这样的拼写。不少中文刊物都强行规定了英文名字的拼写法,所以,即使是同一个作者,他发表在不同刊物上的拼写法也可能是不同的。这确实带来了很大的混乱和不便,当遇到Ling Li这样的名字时,如果缺乏对照,则很难判定哪个是姓、哪个是名。

我个人比较欣赏FANG Zhouzi和Zhouzi FANG这两种拼法,因为无论中国人还是老外都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姓和名。在填写表格时,如果没有强制的规定,我一般都按照这样的方法书写,以避免歧义。不过这样拼写还有个问题,就是有些表格要求全部内容都要用大写字母,这样老问题又出来了。出于国际化的考虑,我觉得采用“名前姓后”,即Zhouzi FANG这样的写法更合适(与官方规则冲突了,呵呵!-Angel注)。写成Fang Zhouzi这样的形式,当名字被二次加工的时候(如被EI/SCI数据库检索时),就可能出现错误影响检索效果。或许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应该对这个问题再做一些更细致的研究,允许一些特定场合下(如科技刊物的作者列表等容易混淆姓与名的场合)采用“名前姓后”的写法。

还有个小问题是关于连字符的使用。按照国家规范,人名中是不应使用连字符的。根据我的经验,这种写法最常见于港台地区,国内的部分期刊也强制使用连字符。连字符的好处是可以明确地标示出人名中的每个汉字,它的最大问题是会带来缩写上的混乱:Zhouzi FANG一般被缩写为Z.Fang,有时也缩写为Z.Z.Fang,而Zhou-Zi FANG则一般被缩写为Z.-Z.Fang或者Z.Z.Fang。这种不一致也会给信息检索带来麻烦。这个问题似乎不是特别好处理,因为不加连字符的拼写方法已经成为惯例,而加连字符的拼法确实可以减少缩写方面的随意性。我感觉《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和《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在制定的时候似乎考虑不够周全。现在即使要改,也比较麻烦。

最后,说说其他华人地区的情况。其实大陆的中文拼法还不算乱,大家如果留意一下台湾的大学职员的英文人名,会发现既有威妥玛拼法(这个是主流),也有大陆汉语拼音的拼法(应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国标化有关),还有比较新潮的通用拼音(台湾政府2000年公布的一种新式拼音,和汉语拼法比较接近,但又不尽相同)拼法,也有一些其他较少用到的拼法,可以说是“万拼奔腾”。虽然2002年台湾政府开始推广通用拼音,但是由于未以强制方式要求必须使用,因此这种混乱应该还会继续持续下去。香港的情况也不是很理想,政府目前在人名、地名登记中采用的“港府粤语拼音”甚至不是一个规范的拼法,同一个音可能有多于一种拼法,而且字的拼法和实际读法也可能有出入。虽然教育和学术界有提出其他更为规范的粤语拼音,但是暂时没有被政府主要部门采纳。澳门的情况应该和香港类似。新加坡的情况不太了解,不过以前看过报道,说新加坡政府已经正式采纳了汉语拼音方案,那么问题应该和大陆相同。海外华人世界似乎还是以老式的威妥玛拼法为主,不过新移民则大都是使用原来的拼法。

看起来,中文罗马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只有组建一个涵盖大陆、港澳台、新加坡和海外华人世界的统一语言文字委员会,重新进行一次中文罗马化的努力,才能最终解决这个问题。不过,这将涉及到复杂的政治问题,也许只有等到中华统一的那一天?

××××××××××××××××××××××××××××

Wikipedia:译名规范

译名规范指导如何为非汉文词汇确定汉译名,以在中文维基百科条目的标题及正文中使用。非汉文词汇包括以藏文、蒙文、韩文、日文、英文及其它各种非汉语文书写的词汇。通常的翻译手段是意译与音译。

中外文明自古至今处在持续交流之中,以汉字记录并传承的文明才得以有这样规模且不断的增长与扩广。我们今天日常及学术中使用的概念,不乏来自外语文明的词汇,比如古代就随佛教传入中国的「涅盘」,近代则有从日本传入的「细胞」、「遗传」、「结核」、「政治」等词汇以及中国人翻译的「咖啡」、「基因」、「火车」、「汽油」等词汇,现代则有「克隆」、「气旋」、「芯片」等更多词汇。汉译名对于向汉语大众引介外文文化,及将外文文化汲纳入中文文化以便子孙万代利用,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汉语各地使用统一的译名,亦将有助于民众沟通、文化交流,以及中文知识以更具效率的方式增长。中文维基百科作为中文百科全书及中文知识汇整传送的领先者,自身对汉译名就有大量的使用需求,也有必要使用能被广泛接受的中文译名,亦有义务辅助中文社会的汉译事业。

译名规则

如果已有长期、广泛使用的译名,就不新制译名。例如:古代及近现代译成的外国词汇、各地的差异用语……等。需要时,可通过差异用语转换功能,提供读者所在地喜好的译名。

惯例

尊重当事人同意或者习惯使用的中文译名。例如:其它华人社会的人物或地方指定的译名、教宗指定的译名……等。

音译时,遵照本民族的发音,而不是一切都从照英语的发音。

对于违背原本发音或存在其它谬误的译名,如果更好的译名在另一地区或群体中被惯常使用,可以较佳译名定名,其它译名作成复位向。

对于女子名字,尽量体现出女性性别;对于男女通用的名字,可译制两性分别使用的版本;对于家族姓氏,则应尽量使用中性的字汇。

格式

西方姓名的不同部分,在汉译名中使用间隔号「·」(Unicode U+00B7,输入帮助)分开。介词如de、la、von、van等在汉译名中则与其后的正文直接相连。

原文由连字符(hyphen)连接的双名或复姓,在汉译名中使用连接号半字线「-」(Unicode U+002D)连接。

日文人名

日文汉字有对应的中文的话应转换为中文汉字,日文特有的汉字照写。如“辻希美”应照写为“辻希美”;“滝沢秀明”应写为“泷泽秀明”。

使用假名的日文人名应找出其对应的汉字。如“浜崎あゆみ”应写为“滨崎步”。

地名

一般没有一个字的译名,可以译成双字或增加通名。

以人名命名的地名按照人名译法翻译。

以两个不同人名命名的地名,人名中间使用连接号半字线「-」(Unicode U+002D)连接。

跨越地区的地名如有不同,应分别译出。

学术名词

汉译名表及新出译名 维基制订各科常用外来词汇的汉译名表,作为参照标准,供维基人在编撰百科时利用。对于新出的外文词汇,且尚无通行译名,当需要使用该词的维基人感到汉译困难时,则可利用这些译名表的讨论页寻求帮助。

中国大陆

新华通讯社译名室编(1993),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ISBN 7-5001-0221-6。

中国地名委员会编(1993),外国地名译名手册,商务印书馆(北京)。ISBN 7-100-00798-4。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查询

台湾

国立编译馆:学术名词查询

新加坡

新加坡华文媒介统一译名委员会:新加坡华文媒介统一译名查询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

命名常规,是关于如何命名一个页面的指导方针。

本页面虽然是方针、是所有维基百科用户应遵从的标准,但毕竟只是整理了过去编者约定俗成的常规,并无绝对。随着维基百科的逐渐发展变化,有些一度有意义的常规可能已经过时,某些特定常规可能明显不再合适。无论如何,当你对条目命名犹豫不决的时候,请参考命名常规所倡议的标准。

总的来说,所有条目命名都应当首先使用大多数中文用户最容易理解、最不容易混淆的文字,同时尽量确保其它人可以简单且符合常识地连结到这些条目。

除了要遵守命名约定之外,还应当遵守连结约定。在命名和连结时遵循一致的约定可以将连结引到正确的地方。

一般性的惯例

使用中文

惯例:除非原文比中文翻译在中文中更加常用,请使用中文来对条目进行命名,并将外文原文附在条目的首行。

参看:Wikipedia:命名常规(中文)

使用事物的常用名称

惯例:尽量使用人或物最常见的名称,但是不要和其它的人或物的名称冲突。

必须精准简练

惯例:请不要在一个页面上使用一个繁复或容易混淆的标题,即使那个标题没有其它的含义。

参看:Wikipedia:消除歧义。

使用全称

惯例:请尽量不要使用简称或缩写来命名条目。除非这个名称只有它使用或者这个名称大部分人都知道。尽量避免使用中文或外文缩写,除非该缩写已经被公认为专有名词,例如苏联、IBM等。

缩略词不应带点,如MAME不应写成M.A.M.E。

不要使用条目的名称来表示条目的层次

惯例:比如中国历史既可属于中国,又可属于历史,所以不要使用中国/历史这种方式命名页面(这种方式叫做子页面,以前曾经在条目中采用过,现在已经不在条目中使用了,不过可以在用户和讨论页使用)。

括号的使用

消歧义条目名称须使用半角圆括号「(」「)」,而括号前有一个半角空格。如:利物浦(消歧义)或马力(区议员)。

全角括号只用在复位向条目名,条目名称本身有括号时仍使用半角括号。如:电视广播(国际)有限公司是电视广播(国际)有限公司的复位向。

连字号的使用

这部分内容只是一个初稿,大家正在讨论,有人有不同意见,因此暂时不具有指导性。请到Wikipedia talk:命名常规#用「—」还是「-」?参加讨论.User:Siriudie推荐使用半角的「-」作为连字号,因为全角「-」输入不方便。

特殊符号

惯例:一些特殊符号不能使用,或者使用后会出现问题。例如你不能使用直管符号(|),和的符号(&),花括号({ }),方括号([ ]),井号(#)作为条目的名称。

使用其它语言时

如果一个事物还没有中文名称,必须使用英文等其它语言时,在创建页面的时候,需要遵守下面的规则。

第二个和以后的字母用小写

惯例:除非是一些专有名词(比如姓名)或者其它总是大写的词,否则第二个字母以后的字母或单词请用小写。解释和细节:见命名常规(大写)和Wikipedia:大写。

使用单数

惯例:除非总是使用复数的名词,否则要用单数。

复位向形容词到名词

惯例:形容词应该复位向到名词。

特殊命名

航行器名称

请使用最常见且不混淆的名称,当可能混淆或者不精确时,可以在名称前加上国籍,最后加入「号」字及航行器名称,例如「美国小鹰号航空母舰」,「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潜水艇」等。

公司行号

惯例:一般情况下条目名称不附加公司的法律状态(股份有限公司、有限公司、控股公司),像是微软与沃尔玛。请注意「公司」、「国际」、「集团」、「工业」与任何类似字样都不是法律状态,当商务往来时才需要完整叙述。

但当有消歧义的需要出现,仍可考虑加上「公司」字样以做出区别,例子:大同公司、电视广播有限公司、Key(公司)、Google公司、澳门博彩有限公司。

另参见:Wikipedia:格式手册(商标)。

历史名称及人名

参见:Wikipedia:命名常规(人名)中国君主条目的命名暂定为

开国君主用本名,如刘邦

唐以前的君主:朝代名+谥号,如汉武帝

唐与明之间的君主:朝代名+庙号,如唐太宗

清朝的君主:只用年号+帝,如道光帝

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的君主用本名

年份

使用年份时应当在年份后加上「年」字,避免与其它数字混淆。公元前应该在年份前加「前」字。例如386年和前386年,10月1日和10月10日,而不是简单的「386」,「前386」。

语言,包括程序语言和普通语言

常规:在所有会和其它条目重名的程序语言,都应当在后面加上「语言」,如果语言是独一无二的,就不必加。例如「C语言」、「J语言」,应当在后面加上「语言」,不过「VB script 」和「Java script 」不必使用「语言」。

而普通的语言则直接使用最常见的名称,例如「英语」、「汉语」。

地名

请到Wikipedia:命名常规/中文译名具争议条目命名参加讨论。

直接使用原名,当存在命名冲突时在最后注明国家,例如「伦敦(英国)」和「伦敦(加拿大)」等。(请注意在条目名称之后为一个半角空格和一对半角括号。)

外国地名方面,注意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使用惯例俗成的译名,例如Cambridge, UK译为剑桥,而Cambridge, USA译为坎布里奇。

外国人名

一般使用最常用且不和其它人混淆的中文译名,然后复位向其它译名到该译名。同时请在译名表中列出不同的中文译名。

注意如果要使用名字间隔号,请用「·」(·)而不是「.」(.)「‧」(‧)「•」(•)「・」(・),否则可能会有问题。

对于各地对同一外语名称有不同的译法,请参看以下#各地汉语差异部份。

书名号

现在的做法条目名称都是不带书名号,便于内部连结。在条目内部书名号正常使用。

各地汉语差异

这部分内容只是一个初稿,大家正在讨论,有人有不同意见,因此暂时不具有指导性。请到Wikipedia talk:命名常规#请讨论解决各地差异的解决办法参加讨论

维基百科是一个国际计划,它的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地区汉语使用者由于语言实践的不同,在某些条目的命名上会出现差异。解决这个问题的原则是尊重并且包容各地的文化差异。我们确立如下规则:

遵守上面的一般惯例和大家就命名问题达成的其它共识。

包容的规则:凡是因各地文化差异而导致命名有差异的条目,我们要在条目正文里说明各地的命名,然后我们采用复位向的方式把所有的命名方式都包括进来。

时间优先的规则:我们选择条目第一个重要版本采用的命名方式作为条目的主要命名方式,其它命名都复位向到这个主要命名上来。

说明:条目的第一个重要版本是指第一个对条目内容有实际贡献的版本,非常短的「小小作品」不在此列。

中文的音译

官方译名指某个地区的译名(或译名标准),以便为将非(本地区)官方语言的人名、地名翻译成官方语言制定(相对)统一的标准。就中文而言,一些地区如中国大陆、马来西亚等有专门的官方机构和官方标准,而另一些地区如台湾、香港则主要靠约定俗成。

由于中文的文字是使用汉字而非拼音文字,因此对于使用拼音文字进行拼写的人名、地名来说,需要将有关的拼音文字的发音汉字化,才能变成中文名字(而不是直接采用其拼音文字或拼音文字的改写);例外的是日语、韩语、越南语,其译名一般使用原文的汉字(或改写)。将拼音文字的发音汉字化,一般是采用汉语标准语(普通话/国语),但香港、澳门等地区,则采用粤语广州音。

对于一些特殊领域(如天主教)的名字,有一套特殊的标准。另外,有外国官方机构为方便世界华文传媒采访,亦会为当地官员编写一份官方译名列表。有时国外有华裔血统的名人也有因为传媒误译而发表声明订正,例如柬埔寨首相洪森曾在2003年向传媒发新闻稿指出,他姓名的汉字写法应该是「云升」 *(注释.这种订正在后来被作废:洪森于2004年5月6日又在金边发布公告,要求各机构、各部门今后统一使用「洪森」,而不再使用「云升」。)。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译名准则未确立。同一个地名,往往造出多个中文译名,造成混乱。社会上引起了统一地名翻译的讨论。当时提出的原则有:

依地名原来语言发音翻译。

保留已被广用的旧译名。

地名专名音译,通名意译。

同一音用同一字译。

音译字以国音为标准,不用方音。

用字应该普通。

不同中文地区的译名标准

中国大陆

外国不同语言的拼写与发音的对应规律,一般人不可能全都了解,若不加以规范,则必定出现误译。于是中国大陆组织专家学者,为世界50多种语言制定汉字译音表,每种语言可能出现的音节,都指定音译汉字。译名以音似为主,形似为辅。(例如发音有清音浊化,仍照清音翻译。)人名翻译,有部份音节按男女分用不同汉字。地名通名需要意译,所以编订世界不同语言地名通名的中文名称。

中国大陆对于外国地名,可以参照1998年中国地名委员会编《外国地名译名手册》。并可参照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编辑出版的《世界地名录》和知识出版社1988年编辑出版的《世界地名译名手册》。无现成译名可循的地名,根据地名委员会的《外国地名汉字译写通则》音译。外国民族名可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和商务印书馆的《世界民族译名手册》。外国人名,优先参照新华通讯社译名室编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出版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各卷所附的「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其次可参照新华社编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针对各个语种的姓名译名手册,如《英语姓名译名手册》、《法语姓名译名手册》、《德语姓名译名手册》、《西班牙语姓名译名手册》、《葡萄牙语姓名译名手册》、《罗马尼亚语姓名译名手册》、《意大利语姓名译名手册》等。以上均未收录的人名,可根据新华社编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译音表》中相应语言的译音表音译。

台湾 台湾对于外国的人名及地名基本上以民初学者严复先生的信、达、雅为原则来进行翻译。官方的要求也大凡如此,并尊重民众所思考的出发点,未特意规范或指引翻译者。翻译者一向以约定俗成的译法来从事翻译。

香港

与大多数中文地区不同的是,香港的中文译名一般采用粤语(以广州音为标准)的语音系统来进行译音。

新加坡

新加坡华文媒介统一译名委员会(Translation Standardisation Committee for the Chinese Media, Singapore)负责华文媒介译名的标准化。公众可由联合早报网免费浏览内容。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对于非华族或非华语名词的译名由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负责。

如果词汇还未被理事会翻译,或是存在争议:

先查找马来西亚中文报纸,观察中文报纸的翻译方法。马来西亚最大的中文报纸是星洲日报。

如果同时存在几种翻译,使用任何一个都没问题。直到有官方定论为止。

如果在马来西亚本国尚未出现任何翻译,可以先参考中国大陆方面的翻译方法。

翻译马来语时,请遵照以下原则:

先察看涉及人物懂不懂得中文,如果当事人懂中文,通常当事人有本身的汉语名字或汉语译名名字。应当尊重当事人,使用当事人的自己的译名。

如无资料可查,请遵照马来语的发音原则翻译,而不是遵照马来语的文字翻译。

新华社翻译马来语名词时常常按照文字翻译,这是错误的,因为其翻译出来的汉字与原来的马来语有时会相差很多。新华社翻译马来西亚货币Ringgit为「林吉特」,有人认为这是错误的(有争议,参见注2)。新加坡也称「令吉」,与马来西亚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则是「令吉」以及「林吉特」都有使用。

一些特别准则

对英国的地名、议员官方译名法则

英国早期的华裔移民都是来自香港围村的移民。在战前,香港居民都享有英国的居留权。不少围村居民为改善生计,都移民到英国谋生。为服务这群不太会英语的香港移民,以及为香港当地的传媒服务,英国1966年前存在的殖民地部(Colonial Office)曾经会为全国所有议员和官员编写一份官方译名表,方便殖民地范围内的中文使用者。在中国内地传媒走向世界以前,这份标准就成为当时英国官员的唯一标准译名。[来源请求]而从1972年中英建交开始,中国大陆范围内官方和民间都没有使用过此类译名。由于香港人普遍使用粤语,官方译名也以粤语的广州音作标准,并且会尽可能将译名汉化,使华人听众有亲切感。以下为部份知名人物的香港译名和中国大陆译名的分别:

人物 香港譯名 中國大陸譯名 其他譯名

Mrs.Margaret Thatcher 戴卓爾夫人 撒切爾夫人 柴契爾夫人

John Major 馬卓安 約翰·梅傑

Heathtine 夏舜霆 赫塞爾廷 夏信廷、夏思定、希素庭

Sir David Wilson 衛奕信 魏德巍(當駐華大使時的譯名)

Chris Patten 彭定康 柏藤(委任為港督後停用)

请参看英国政治人物官方译名列表。

随着香港殖民政府的消失,现在已不存在新进的官员和议员的中文译名列表;香港澳门以外的地区,一般都以中国大陆传媒为标准。这在BBC的中文新闻网页内亦可留意到。

另外,英国国内的地名或人名如果和宗教有关的话,要先视乎有关宗教,再决定译名。假如有关名称和圣公会或基督教有关,则采用基督教圣经和合本的译名。例如:圣保罗大教堂。但若有关人物或地方在苏格兰或北爱尔兰信奉天主教的地区,则应采用下一段所列的天主教译名。

葡萄牙地名、议员官方译名法则

葡萄牙的官方译名,主要是方便澳门的传媒报导葡国政府的新闻。葡萄牙本来不多理会当地的中文媒体,过去当地传媒都是自行把官员和议员名字的葡语发音用近似的广东拼写。随着回归临近,有关部门才开始统一译名。

天主教圣人、人物、地名译名法则

原则上,若有关人物或地方在信仰天主教的地区,则应采用天主教圣经译本的译名。所以,故教宗John Paul II的正确译名应该是若望保禄二世,而不是约翰保罗二世;教宗日常露面的教堂,应该是圣伯多禄大教堂而不是圣彼得大教堂。但要注意,若地名是纪念洗者若翰(基督教的施洗约翰)的话,就不要将「若翰」改作「若望」。

由某个地方或机关的官方翻译可以看出一些它的历史。例如,在香港总共有六家中学以 St.Paul 为守护者;但是,两所由香港圣公会开办的中学译成「圣保罗」:

般咸道的圣保罗书院(St.Paul's College)、麦当奴道的圣保罗男女中学(St.Paul's Co-educational College);

三所由圣保禄修院开办、及一所由明爱开办的天主教学校则译成「圣保禄」:

铜锣湾的圣保禄学校(St.Paul's Convent School)、跑马地的圣保禄中学(St.Paul's Secondary School)、蓝田的蓝田圣保禄中学(St.Paul's School(Lam Tin))。

长洲的明爱圣保禄中学(Caritas St.Paul Secondary School)澳门也有称为圣保罗或圣保禄的学校。

韩国地名、人名译名法则

韩国虽然自1970年代开始已经停止使用汉字,但70年代以前,韩语的汉字使用量极高。所以,绝大多数的地名和人名都有其正确对应的汉字。为尊重当地和有关人士,请尽可能不要自行帮地名和人名作翻译,而务必要使用原来的汉字。假使没有对应汉字的话,韩国官方建议采用拉丁化了的名称。例如:「住在首尔麻浦区的Aeoge驿的学生安Areum」这句句子里面,地方名「Aeoge驿」和人名「安Areum」。

有关韩国各地地名的汉字,可参考有关地区的中文版地图。假若没有中文版地图的话,可参考当地的旧地图。

尊重南韩官方的要求,南韩首都的中文译名现改为「首尔」。韩国官方的意见是,除了讲述过去的历史以外,建议提到该国首都时,汉字不应再用「汉城」二字称之。但目前使用汉语的地区对此意见不一,做法也有很大差别。假设已改成「首尔」,为让人明了易懂,可以再括号注明「汉城」,或注释「大韩民国首都」。

有关韩国政要、议员的名称,可以参考韩国的报社网站。《中央日报》、《朝鲜日报》等大型报社都建有政要及议员的汉字名称对照表,并设有收费的查询服务。不过,如果有新闻发生的日期作参考,我们可以翻查网上过去新闻的PDF版本,来找寻有关人士名称的汉字写法。

有关查询韩国演艺人名字的汉字写法比较困难,除了因为报章通常都不会写出他们名字的汉字写法以外,就连艺人本身也未必记得自己的名字怎样写。这时,就要靠有关艺人的经理人公司,或依赖可以信靠的网站。韩国映画是一个非常可靠的来源,有时甚至比电影发行商更可靠。例如:韩国人气偶像车太铉(Cha Tae-hyun)和全智贤(Jeon Ji-hyun)就多番向香港传媒投诉自己的名字被错误写为车太贤及全知贤,可见不少艺人其实很看重自己的名字。相反的,韩国报章娱乐版的译名却很多时都是错的,这一点一定要留意。此外,若有关演艺人在1970年代以前已经活跃于影坛的话,参考当年的电影广告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参看:韩国同音姓氏

俄罗斯地名、人名译名法则

基本上可以按中国大陆的人物地名翻译法则的参考书目。但若有关人名、地名并不在有关书目出现而有自行翻译的需要时,应该首先了解俄罗斯语有软音化的特性。所以,Putin不译作「普丁」而应译为「普京」;Rasputin应译作「拉斯普京」而非「拉斯普丁」(在香港有不少历史科老师都有此差错)。

认为错误的一方认为,马来语中Ringgit的t是没有声音的,而g则发声,应当翻译为「令吉」而不是「林吉特」。认为正确的一方则认为,新华社的音译法,原则上并没有错误。

马来西亚的货币单位名称「Ringgit」最后的t并非不发音,而是发成一个只有成阻与持阻阶段,而没有除阻阶段的辅音,这在马来-玻里尼西亚语系的一些语言中很常见,也类似于汉语方言中的入声韵尾。翻译为「林吉特」正是为了不丢掉这个特点。

另外,马来西亚很多马来穆斯林的名字多数来源于阿拉伯语,新华社在翻译这些人名时,通常会与其它伊斯兰文化背景国家的人名翻译取得一致(这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而不是按照马来语的发音。例如“Abdullah”会按照习惯译为「阿卜杜拉」,而不是「阿都拉」;“Najib”会按照阿拉伯语习惯翻译为「纳吉布」而不是「纳吉」;“Ahmed”会翻译为「艾哈迈德」而不是「阿末」。

第二篇:人名翻译释例

人名翻译释例

1.André Lefevere

生于比利时,在安特卫普大学任教数年后于1984移居美国,任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日尔曼学系教授,1996年白血病突发去世,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比利时的官方语言是法语和佛兰芒语(严格意义上说是荷兰语),而André Lefevere出生于比利时的荷兰语区Ghent(根特),荷兰语名字Lefevere常常当法语姓名Lefèvre来读,故整个姓名可以参照法语读音翻译。查阅《法语姓名译名手册》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André通译“安德烈”,Lefèvre通译“勒菲弗”,参阅荷兰语汉译音表可知词尾的r要发音。

因此,笔者建议将其译为:安德烈·勒菲弗尔。2. Theo Hermans

现为伦敦大学学院荷兰语与比较文学系教授,操纵学派的代表人物,注重对译语文本进行描述性研究以确定翻译与规范的互动关系,认为“从译语文学的角度看,翻译意味着为了某一目的对原文进行某种程度的操纵”(Hermans,1985:11)。

Theo Hermans按照不同的语言读音就会有截然不同的译名,查阅《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按照英语则为“西奥·赫曼斯”,按照法语则为“泰奥·埃尔曼”,按照荷兰语则为“特奥·赫尔曼斯”,而Theo Hermans出生于比利时的荷兰语区Assent,发音按照荷兰语。

因此,译名应为:特奥·赫尔曼斯。3.Susan Bassnett 现任英国沃里克大学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90年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提出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发展方向,把翻译研究带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Susan Bassnett生于英国,很小就去了国外,虽然其名词源系中世纪法语,但仍按英语读音。从英汉译音表来看,/s/通译“斯”,而/θ/通译“思”;此外,“巴斯纳特”和“巴斯奈”均与该名发音相去甚远,无可取之处。查阅《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均无此名,但有近似人名Basnett“巴斯尼特”,Basnight“巴斯奈特”。由此可见,“巴斯奈特”不能用来翻译Bassnett。按英语读音规则,ss与s发音相同,因此Bassnett与英语姓名Basnett发音应该相同.按照同名同译的原则,此例译名应为:苏珊·巴斯尼特。4.Katharina Rei?

德国翻译科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从语篇类型学(text-typology)的角度研究翻译,认为语篇的主要功能为传意(representational)、表情(expressive)、召唤(appellative),主张按语篇功能划分翻译原则与批评标准。

Katharina Rei?是德国人,其名属于常见德语姓名,应该按照德语发音翻译。字母组合th在德语中永远发/t/;此外,“林”不用于女子名,而“琳”用于女子名。

查阅《德语姓名译名手册》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均译为“卡塔琳娜·赖斯”,故译名应为:卡塔琳娜·赖斯。5.Christiane Nord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倡导者之一,把翻译按功能区分为文献型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和工具型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提出了忠诚(loyalty)原则,补充了目的论的缺陷。

Christiane Nord是德国人,应该按照德语翻译。查阅《德语姓名译名手册》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均无Christiane,但有类似者如Christiana“克里斯蒂安娜”,Christians“克里斯蒂安斯”,Katharine“卡塔琳妮”。而德语中词末的字母e通常发弱化元音/?/.参考德汉译音表拟定译名为:克里斯蒂安妮·诺德。6.Hans.J.Vermeer

目的论(Skopostheorie/skopos theory)的创始人之一,认为翻译中的诸多问题并非仅仅靠语言学就能解决。他摆脱了以追求与原文对等为目标的翻译理论的束缚,提出翻译就是根据客户的委托,结合翻译的目的满足客户要求的一种目的性行为。在翻译中,原文并非衡量一切的标准,忠实于原文是次要的,而实现翻译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

Hans J.Vermeer是德国人,自应按德语发音,字母v在德语中发清辅音/f/,字母组合eer发/e:r/,查阅《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可知Vermeer在英语中才通译“弗米尔”,而在德语中则为“弗美尔”。

因此,译名应为:汉斯·J.弗美尔。7.Justa Holz-M?ntt?ri 芬兰籍德语翻译家和翻译学者(Nord,2001:12),用德语发表了数部翻译理论著作,进一步发展了弗美尔的目的论,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只是翻译行为(Translator is chesHandeln/ translational action/translatorial action)的一种,译者是跨越语言文化障碍的专家,负责按委托人的要求设计合适的信息传递物(messagetransmitter)。

Justa Holz-M?ntt?ri是以德语为母语的芬兰人(Nord,2001:129),生于德国,后来嫁了一位芬兰人,Holz为本姓,M?ntt?ri为丈夫的姓,故其名应分别按德语和芬兰语发音翻译。查阅《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M?ntt?ri为芬兰姓氏,通译“门泰里”,德语中Holz通译“霍尔茨”,德语中Justa应译为“尤斯塔”,英语中Holz才通译“霍尔兹”。因此,此例译名应为:尤斯塔·霍尔茨-门泰里。8. MarySnell-Hornby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翻译系教授,认为翻译研究既不从属于语言学,也不从属于比较文学,而是一门独立学科,属于跨学科(interdiscipline)的范畴,翻译研究应该采取整体(holistic)、综合(integrated)的方法。

Mary Snell-Hornby生于英国,查阅《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可知Snell-Hornby其名无论按照英语还是德语读音,均译为“斯内尔-霍恩比”。

因此,译名应为:玛丽·斯内尔-霍恩比。9.Edwin Gentzler 现任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大学(Universityof Massachusetts, Amherst)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其代表作《当代翻译理论》堪称翻译研究评论的经典之作。

Edwin Gentzler是美籍德国移民的后代,其姓仍然按照德语发音。查阅《德语姓名译名手册》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均找不到,但有德语姓名Gentz译为 “根茨”,而常见姓名后缀-ler在英语、德语、荷兰语、瑞典语等日尔曼语中全部译为“勒”,两者结合,根据德语读音规则,Gentzler应译为“根茨勒”;查阅《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可知Edwin通译“埃德温”,而“爱”几乎只用在几个约定俗成的译名中,如Edward“爱德华”,Edison“爱迪生”,Edinburgh“爱丁堡”等。

因此,此例译名应为:埃德温·根茨勒。10.Walter Benjamin 德国文艺理论家。他在1923年发表的《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译文即原文生命的延续(theirstage of continued life),原文依靠译文在另一种语言文化系统中获得再生(afterlife)等重要观点,孕育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雏形。这种观点打破了原文至上的传统观念,为人们重新审视翻译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Walter Benjamin是德国人,很多译者未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查阅《德语姓名译名手册》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该名通译“瓦尔特·本亚明”。“沃尔特” 和“本杰明”均系英语通译。“雅”在法语译名常用于字首。翻阅德汉译音表可知“雅”很少用于德语译名中,而“亚”最常用。

因此,此例译名应为:瓦尔特·本亚明。

(--此处还是按照习见的“本雅明”为好?算是约定俗成了吧)11.Lawrence Venuti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发现在英美翻译传统中一直有一种保持保持语言流畅的倾向,他称这种旨在顺应译语文化读者阅读品味的翻译策略为归化(domesticating)。他指出,归化式的翻译目的在于侵吞霸占原文,消除其异国情调,给原文抹上译语文化色彩。处于强势地位的文化翻译弱式文化中的文学作品时常常采取这种手段,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和民族中心论。他指出,为了消除这种文化交流中的不平等现象,译者应多采取异化(foreignizing)的翻译策略,保持原文的异国特色以抗拒(resist)这种文化帝国主义。

Lawrence Venuti是具有意大利血统的美国人,其姓依然遵守意大利语发音。查阅《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可以找到Venuti已有通译“韦努蒂”。

因此,译名应为:劳伦斯·韦努蒂。12.Itamar Even-Zohar 以色列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了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来指导宏观翻译研究。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学文化地位决定了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和角色。翻译文学可能占据中心,此时它常会打破本国常规,进行创新;也可能位处边缘,此时则强化本国规范,趋于保守。

Itamar Even-Zohar是希伯来语姓名的通用拉丁语转写。查阅《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可知Zohar为以色列姓名,已有通译“祖海尔”,而Itamar在英语、葡萄牙语中均译为“伊塔玛尔”,Even又须按照拉丁语发音,故笔者建议暂定译名为:伊塔玛尔·埃文-祖海尔。13.Gideon Toury

以色列特拉维夫学派的又一代表人物,在多元系统论的基础上研究希伯来文学的翻译,提出以译语为中心(target-oriented)的翻译观,强调以实证的方法对大量译本进行描述性翻译研究(descriptivetranslation studies),从而找出译语文化中制约翻译过程中种种决定的规范(norm)。他认为,翻译是受制于规范的,而翻译的规范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活动及翻译产品在译语文化中的位置。

Gideon Toury是希伯来姓名的拉丁语转写。Gideon发/gid’on/,而Toury与法语姓名Toury相似,只是重音落在第一音节。Gideon与英语姓名Gideon发音近似,查阅《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可知其英语通译为“吉迪恩”,而Toury之法语通译为“图里”。

因此,笔者建议其暂定译名为:吉迪恩·图里。14.Basil Hatim 篇章语言学领域的著名理论家,注重语篇分析在翻译中的应用,认为翻译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语际转换活动,而是在一定社会情景中发生的交际过程。译者只有具备双语能力和双文化视野,才能当好跨文化交际中的协调人(mediator)。

Basil Hatim是英国人,故其名应该按照英语发音。“哈廷姆”凭空多出一个鼻音,与原音不同;“海忒姆”不但与原音相去甚远,还使用了英汉译音表根本不用的生僻字“忒”。查阅《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可知Hatim是Hatem的变体,因此Hatim与Hatem发音相同。

由于Hatem 通译“哈特姆”,按照同名同译的原则,译名应该为:巴兹尔·哈特姆。在所分析的个案中,有好几个很难确定译名,笔者的建议仅供参考。在此,笔者竭诚欢迎译界的专家学者、广大读者提出更好的方案。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翻译界的专家学者参考:(1)翻译研究者养成查阅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培养自己的标准化意识。某些一下子难以解决的人名、地名在首次出现时要么附上原文,要么照写不译;(2)从事翻译教学的学者、译者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遵守译名标准,培养他们严谨的学风与译风;(3)编辑出版部门明确规定稿件出版物符合国家译名规范,杜绝不负责任的错译、乱译行为;对于新出现的、现有工具书查不到的外来人名、地名,可以考虑组织专家进行研究,分阶段公布实施。

(文章来自《中国翻译》,《谈国内翻译研究中的译名问题》,王金波(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三篇:人名翻译规则

人名翻译规则

中国人名用英文书写时,应按汉语拼音拼写。姓和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名字要连写。妙译专家举例 例如,“郭沫若”应写作“Guo Moruo”(不应写作“Guo Mo-ruo”或“Guo MoRuo”)。

已有固定英文姓名的中国科学家、华裔外籍科学家以及知名人士,应使用其固定的英文姓名。例如,李政道(T.D.Lee)、杨振宁(C.N.Yan)、丁肇中(S.C.C.Tin)、陈省身(S.S.Chern)、林家翘(C.C.Lin)、吴瑞(R.J.Wu)、丘成桐(S.T.Yau)、李四光(J.S.Lee)。

科技图书中的外国人姓名,一般按辛华编的各语种姓名译名手册将姓译成中文,并在第一次出现时在该姓中译名后加圆括号附注外文的名和姓。名一般只写出首字母加脚点,如“达尔文(C.R.Darwin)”(根据书稿具体情况,外国人姓氏的中译名后面,有时也可以一律不附外文姓名)。

同一书中或文章中出现同姓的人,则在姓的中译名前面加上各自名字的首字母加脚点,如“J.W.德雷拍(J.W.Draper)和H.德雷拍(H.Draper)”(根据书稿具体情况,也可以在所有的姓的中译名前面都加上名字的首字母加脚点,但要保持全书统一)。

译名手册查不到的外文姓氏,可结合译名手册,按音节音译。如Spoited Tail这个人名,《英语姓名译名手册》中没有列入,但有包含相同音节(或音素)的词。Spotted Tail一词,可参考Spotts(斯波茨)与Olmste以奥姆斯特德)取前者的首音节与后者的尾音节,组成“斯波特德”。Tail一词可参照Tailor(泰勒)译为“泰尔”,全名可译为“斯波特德•泰尔”。

不少外国知名科学家和知名人士已有习用的中译名或自己的汉名,则必须遵从其习惯名称,不要简单地音译。例如,贝尔纳(Claude Bernard)、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李约瑟(Joseph Needham)、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马伯乐(Henri Maspero)、葛利普(Amadeus Wailliam Grabau)。

要用我国出版物沿用已久的外国人名译名如“罗斯福”,“伊丽莎白”等,不能另译。

英文书中出现的俄国人姓名,译成中文后,可加圆括号用英文附注其姓名。同样,俄文书中的欧美人姓名,译成中文后,也可用俄文附注其姓名。

日本人姓名的汉字要改为我国的简化字。遇到日本自造的汉字而我国又没有相对应的汉字时,则用该日语汉字。

英文(或俄文)书中出现的日本人姓名,如果不能查知其确切的汉字写法,可参照日语发音写出可能性较大的相应汉字,在括号中注出“译音”二字,并附注英文(或俄文)。例如“武田(译音,Takeda)”。

学术性专著中的外国人名可保留原文,而不译成中文。在某些情况下,俄国人的姓名也可用拉丁字母拼写。日本人的姓名一般仍要写作我国的简化字。遇到文献是用英文发表时,日本人的姓名也可按日语发音用罗马字拼写。

人名译名应采用音译方式,慎用意译,如Wall、Sleep,应译成“沃尔”、“斯利普",而不能译成“墙(墙壁)”、“睡(睡眠)”。

第四篇:【知识百科】人名翻译规则

【知識百科】人名翻译规则

人名翻译规则

1、中国名字翻译成为英文时,按照汉语拼音来书写,姓和名的首字母大写,其中名字的拼音要写在一块。

2、已有固定英文的中国科学家、华裔外籍科学家以及知名人士,应使用其固定的英文名字。如:李政道译成“T D Lee”。

3、科技图书中的外国人名,按照译名手册翻译成中文,并在第一个中文译文后面加上该名字的英文名字。

4、同一文章中出现同姓的人时,中译名前加各自名字的脚点以区分。

5、译名手册查不到的外文姓氏,可以结合译名手册按照音译的原则处理。

6、不少国外知名科学家和知名人士已有习用的中译名或汉名,则遵循其译名不可音译处理。如:Henry Norman Bethune翻译为“白求恩”。

7、我国出版物固定已久的外国名字不能乱译,如Elizabeth 翻译成为“伊丽莎白”。

8、英文书中出现的俄国人民(这里很可能是打字打错了,似乎是“名”-Angel注),译成中文后,可以在后面加小括号用英文注上其俄文名。

9、日本人姓名的汉字要改为中文简化字。碰到日本自造的汉字而中文又没有对应的汉字时候,则应沿用日文汉字。

10、英文或俄文书中出现的日文名字,如果不能查到其确切的中文写法,可参照日文发音写出其可能性较大的汉字。同时用小括号注明采用音译处理。

11、学术专著中的外国人名可以保留原名,而不译成中文。在某些情况下,俄国人的姓名可以用拉丁文来拼写。日本人的姓名也可以用罗马文拼写。

12、人名译名尽量采用音译原则,慎用意译原则。

英文名字(下面的e代表英文,c代表中文,j代表日文。--Angel注)

e:smith===>c:史密斯==>j:スミス

结论:完全的音译,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都采用音译英文名字。

中文名字

c:王平===>e:Ping Wang===>j:日文读法おうへい,模拟中文发音ワンピン

结论:英文采用中文拼音,而日本则有两种趋势,一种是用日文发音来读中文名字,除非你会日文,不然肯定听不懂。还有一种就是直接用日文发音来模拟中文发音。两种趋势在同一个公司里都会同时存在。

日文名字

j:夏目漱石(なつめそうせき Natsume Souseki)===>c:夏目漱石(Xiamu Shushi)===>e:Souseki Natsume

结论:中文直接采用其日汉字的写法来读,日本人是肯定不会知道我们在念他名字了,发音相差十万八千里。英文则是直接采用日文假名的罗马字,注意,这个不是英文哦!只是日文假名的发音罢了。

1.英语姓名结构

英语姓名的一般结构为:教名+自取名(中名)+姓。如 George Walker Bush(中译:乔治o沃克o布什)。

George 是教名(Given Name),按照英语民族的习俗,一般在婴儿接受洗礼的时候,由其牧师或父母亲朋为其取的名字,有点像中国的小名(乳名),但它是要叫一辈子的。

Walker是中名(Middle Name),即本人在以后另取的一个名字,排在教名后,在很多场合往往缩写,如Walker缩成首次母W.,或者干脆略去不写,所以,要不是为了与其父亲、美国第41任总统老布什分开,一般情况下,美国现任总统的名字经常会写成:George Bush(现在我们常见的形式是:George W.Bush)。

Bush是姓(Family Name),说明其家族渊源,这跟中国相似。英国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有名而没有姓。直到16世纪姓氏的使用才广泛流行开来。英语中的教名和中间名又称个人名,一般采用圣经、希腊罗马神话、古代名人或文学名著中的人名,以及祖先的籍贯、山川河流、鸟兽鱼虫、花卉树木等的名称。常用的男子名有:James、John、David、Daniel、Michael, 常见的女子名为:Jane、Mary、Elizabeth、Ann、Sarah、Catherine。

英语中姓的词源主要有: 1)直接借用教名,如 Clinton。

2.中国人如何起英文名

至于中国人名的英语写法,目前有两种习惯:

一、直接以汉语拼音表达,如“邓小平”-->“Deng Xiaoping”。

这里有几点需要注意:

1、姓名顺序保留汉语习惯,即姓在前,名在后,而不是按英语习惯;否则,“邓小平”就要译成“Xiaoping Deng”,“江泽民”就要译成“Zeming Jiang”了,这是与当前通行规范不相容的。

2、姓和名作为两个组合分开书写,名的部分不要再分开,如上例“邓小平”不宜写成“Deng Xiao Ping”,也不宜写成“Deng XiaoPing”(按照作者的意思是应该写成这样Deng Xiaoping 名字连着写,但是只有首字母大写,这个规则感觉有点奇怪。-Angel注),再如:“诸葛亮”要写成“Zhuge Liang”,因为“诸葛”是姓。

3、要注意专有名词首字母大写规则,也可以全部大写,但不宜全部小写,如“胡锦涛”要写成“Hu Jintao”或“HU JINTAO”,也有写成“HU Jintao”的。上述规则也适用本文其它部分涉及专有名词的部分。

二、起一个英文名,再与汉语拼音的姓组合,这在文化层次较高的年青人中间比较流行,比如像“Peter Zhang”、“David Wang”、“Mary Zhao”等等。

在港台地区,由于其国际化程度较高,所以采用第二种方法的相当普遍。一些我们熟知的政经演艺名人,均有其专用英文名。

语言的目的在于交流,而交流的最高标准是便于使用、易于理解、避免混乱。

按照这一原则,起一个易读易记的英文名,再加上汉语拼音的姓氏,不失为将自己融入到国际社会的一个有力工具。这一做法在我国正逐渐流行开来。

如搜狐总裁张朝阳的英文名:Charles Zhang;另一个IT业界名人吴士宏:Juliet Wu。

下文为台湾人所写

上次提到:李安被称为Ann Lee,为何巩俐不能译为Li Gong,而是Gong Li?这确实也点出了人名翻译面临的另一项挑战──政治上的问题。

中国和台湾人名翻译的习惯大不相同。在中国,以姓氏和名字为两个组合分开书写,姓氏先行,名字的部分则不使用hyphen(连字号)分开。胡锦涛是Hu Jintao(而非Hu Jian-tao)、江泽民就要译成Jiang Zeming(而非Jiang Ze-ming)。依此规则,台湾家喻户晓的王建民Chien-Ming Wang在对岸成了Wang Jianmin。中国这一套以汉语拼音的中文姓名英译规则,虽然早在30年前就向联合国申请为国际使用的标准,其优点固然是统一拼音规则和型式,没有姓氏与名字顺序排列的问题,但缺点也是一箩筐:首先名字不使用连字号,导致「熙安」和单名的「贤」都是Xian,「楚安」和单名的「川」也都是Chuan,无法区分;再者,如以名字缩写(initial)表示,台湾之光王建民以台湾的规则可以C.M.Wang表示,但中国军头王建民在中国却只能以J.Wang表示,孰胜孰劣,当下立判。此外,这一套号称「国际通用」的系统依旧会让西方人(或英语使用者)搞不清楚Gong Li究竟是巩小姐还是李小姐。

台湾有关人名翻译的规范就自由宽松多了,不仅ㄢㄤㄣㄥ可不严格区分(例如王建民的音译应为Chien-Min Wang而非Chien-Ming Wang),拼音规则、姓氏与名字的次序亦无硬性规定。现在随着母语抬头,护照也可使用台语或客语、原住民语的音译,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立委萧美琴的台语音译Hsiao Bi-Khim。

这两种规则「一人一家代,公妈随人拜」,原本互不相干。一般翻译实务上,如对象为台湾人,当然采用本地的惯用法;如为中国人,则采该国的英译规则。然随着两岸交流频繁,游走两岸的政客、商人多了,台湾与中国的界线逐渐模糊,有时很难归属分类,还有像扬振宁这种旅居西方国家的华人,即使有家以「统一」为名的翻译公司似乎也难以统一界定。此种困境(dilemma)尤其在两岸人士并列的英文期刊或新闻的翻译表现上尤然。只是现在媒体鼓吹「中国热」,许多人偏好汉语拼音、以使用中国人名英译系统为荣,虽然人在台湾,却仍使用Wang Jianmin称呼我们的王建民(听说今年大学英文学测即使用此种英译),这就像有个女子团体,明明是台湾人,却要唱谄媚对岸的中国话,不知该感到愤怒还是替她们悲哀。

关于人名翻译的国家标准法规及其它

hooklee

今天看到“土博”的《从北大校名翻译说中国人名翻译》和yw-yves的《关于人名的拼写方法》,觉得这个也是个有趣的话题。几年前我和一些网友在丁香园论坛也讨论过这个问题,现在也来说两句。

先说说国家标准和法规问题。这个实际上也和我们前面讨论的大学、地名等专有名词的翻译有关。我在自己以前收集的资料里面找了一下,又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官方网站“中国语言文字网”查了一下,发现共有下面几个法律、规范和标准涉及到人名、地名的翻译:

第十八条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

二、《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79年6月修订。

三、《国务院批转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1978年9月26日。

六、《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国家标准GB/T16159-1996,国家技术监督局1996年1月22日批准、发布,1996年7月1日实施。

综合这些法律法规标准的内容,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中文人名的翻译标准。以新语丝坛主的笔名“方舟子”为例,一般应写作带有调号的形式:Fāng Zhōuzǐ,在外文材料中可以省略调号写为Fang Zhouzi。不过,正如土博和yw-yves所说,这个标准写法实际上并没有象地名的拼写一样成为事实上的通用标准。在各类刊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可能的拼写法,除了土博和yw-yves文中列出的部分外,还有将姓氏部分全部大写,而名字部分仅首字母大写的拼法,也就是象FANG Zhouzi、Zhouzi FANG和Zhou-Zi FANG这样的拼写。不少中文刊物都强行规定了英文名字的拼写法,所以,即使是同一个作者,他发表在不同刊物上的拼写法也可能是不同的。这确实带来了很大的混乱和不便,当遇到Ling Li这样的名字时,如果缺乏对照,则很难判定哪个是姓、哪个是名。

我个人比较欣赏FANG Zhouzi和Zhouzi FANG这两种拼法,因为无论中国人还是老外都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姓和名。在填写表格时,如果没有强制的规定,我一般都按照这样的方法书写,以避免歧义。不过这样拼写还有个问题,就是有些表格要求全部内容都要用大写字母,这样老问题又出来了。出于国际化的考虑,我觉得采用“名前姓后”,即Zhouzi FANG这样的写法更合适(与官方规则冲突了,呵呵!-Angel注)。写成Fang Zhouzi这样的形式,当名字被二次加工的时候(如被EI/SCI数据库检索时),就可能出现错误影响检索效果。或许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应该对这个问题再做一些更细致的研究,允许一些特定场合下(如科技刊物的作者列表等容易混淆姓与名的场合)采用“名前姓后”的写法。

还有个小问题是关于连字符的使用。按照国家规范,人名中是不应使用连字符的。根据我的经验,这种写法最常见于港台地区,国内的部分期刊也强制使用连字符。连字符的好处是可以明确地标示出人名中的每个汉字,它的最大问题是会带来缩写上的混乱:Zhouzi FANG一般被缩写为Z.Fang,有时也缩写为Z.Z.Fang,而Zhou-Zi FANG则一般被缩写为Z.-Z.Fang或者Z.Z.Fang。这种不一致也会给信息检索带来麻烦。这个问题似乎不是特别好处理,因为不加连字符的拼写方法已经成为惯例,而加连字符的拼法确实可以减少缩写方面的随意性。我感觉《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和《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在制定的时候似乎考虑不够周全。现在即使要改,也比较麻烦。

最后,说说其他华人地区的情况。其实大陆的中文拼法还不算乱,大家如果留意一下台湾的大学职员的英文人名,会发现既有威妥玛拼法(这个是主流),也有大陆汉语拼音的拼法(应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国标化有关),还有比较新潮的通用拼音(台湾政府2000年公布的一种新式拼音,和汉语拼法比较接近,但又不尽相同)拼法,也有一些其他较少用到的拼法,可以说是“万拼奔腾”。虽然2002年台湾政府开始推广通用拼音,但是由于未以强制方式要求必须使用,因此这种混乱应该还会继续持续下去。香港的情况也不是很理想,政府目前在人名、地名登记中采用的“港府粤语拼音”甚至不是一个规范的拼法,同一个音可能有多于一种拼法,而且字的拼法和实际读法也可能有出入。虽然教育和学术界有提出其他更为规范的粤语拼音,但是暂时没有被政府主要部门采纳。澳门的情况应该和香港类似。新加坡的情况不太了解,不过以前看过报道,说新加坡政府已经正式采纳了汉语拼音方案,那么问题应该和大陆相同。海外华人世界似乎还是以老式的威妥玛拼法为主,不过新移民则大都是使用原来的拼法。

看起来,中文罗马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只有组建一个涵盖大陆、港澳台、新加坡和海外华人世界的统一语言文字委员会,重新进行一次中文罗马化的努力,才能最终解决这个问题。不过,这将涉及到复杂的政治问题,也许只有等到中华统一的那一天?

Wikipedia:译名规范

译名规范指导如何为非汉文词汇确定汉译名,以在中文维基百科条目的标题及正文中使用。非汉文词汇包括以藏文、蒙文、韩文、日文、英文及其它各种非汉语文书写的词汇。通常的翻译手段是意译与音译。

中外文明自古至今处在持续交流之中,以汉字记录并传承的文明才得以有这样规模且不断的增长与扩广。我们今天日常及学术中使用的概念,不乏来自外语文明的词汇,比如古代就随佛教传入中国的「涅盘」,近代则有从日本传入的「细胞」、「遗传」、「结核」、「政治」等词汇以及中国人翻译的「咖啡」、「基因」、「火车」、「汽油」等词汇,现代则有「克隆」、「气旋」、「芯片」等更多词汇。汉译名对于向汉语大众引介外文文化,及将外文文化汲纳入中文文化以便子孙万代利用,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汉语各地使用统一的译名,亦将有助于民众沟通、文化交流,以及中文知识以更具效率的方式增长。中文维基百科作为中文百科全书及中文知识汇整传送的领先者,自身对汉译名就有大量的使用需求,也有必要使用能被广泛接受的中文译名,亦有义务辅助中文社会的汉译事业。译名规则

如果已有长期、广泛使用的译名,就不新制译名。例如:古代及近现代译成的外国词汇、各地的差异用语……等。需要时,可通过差异用语转换功能,提供读者所在地喜好的译名。

惯例

尊重当事人同意或者习惯使用的中文译名。例如:其它华人社会的人物或地方指定的译名、教宗指定的译名……等。

音译时,遵照本民族的发音,而不是一切都从照英语的发音。

对于违背原本发音或存在其它谬误的译名,如果更好的译名在另一地区或群体中被惯常使用,可以较佳译名定名,其它译名作成复位向。

对于女子名字,尽量体现出女性性别;对于男女通用的名字,可译制两性分别使用的版本;对于家族姓氏,则应尽量使用中性的字汇。

格式

西方姓名的不同部分,在汉译名中使用间隔号「?」(Unicode U+00B7,输入帮助)分开。介词如de、la、von、van等在汉译名中则与其后的正文直接相连。

原文由连字符(hyphen)连接的双名或复姓,在汉译名中使用连接号半字线「-」(Unicode U+002D)连接。日文人名

日文汉字有对应的中文的话应转换为中文汉字,日文特有的汉字照写。如“辻希美”应照写为“辻希美”;“滝沢秀明”应写为“泷泽秀明”。

使用假名的日文人名应找出其对应的汉字。如“浜崎あゆみ”应写为“滨崎步”。

地名

一般没有一个字的译名,可以译成双字或增加通名。

以人名命名的地名按照人名译法翻译。

以两个不同人名命名的地名,人名中间使用连接号半字线「-」(Unicode U+002D)连接。

跨越地区的地名如有不同,应分别译出。

学术名词

汉译名表及新出译名

维基制订各科常用外来词汇的汉译名表,作为参照标准,供维基人在编撰百科时利用。对于新出的外文词汇,且尚无通行译名,当需要使用该词的维基人感到汉译困难时,则可利用这些译名表的讨论页寻求帮助。

中国大陆

新华通讯社译名室编(1993),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ISBN 7-5001-0221-6。

中国地名委员会编(1993),外国地名译名手册,商务印书馆(北京)。ISBN 7-100-00798-4。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查询

台湾

国立编译馆:学术名词查询

新加坡

新加坡华文媒介统一译名委员会:新加坡华文媒介统一译名查询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

命名常规,是关于如何命名一个页面的指导方针。

本页面虽然是方针、是所有维基百科用户应遵从的标准,但毕竟只是整理了过去编者约定俗成的常规,并无绝对。随着维基百科的逐渐发展变化,有些一度有意义的常规可能已经过时,某些特定常规可能明显不再合适。无论如何,当你对条目命名犹豫不决的时候,请参考命名常规所倡议的标准。

总的来说,所有条目命名都应当首先使用大多数中文用户最容易理解、最不容易混淆的文字,同时尽量确保其它人可以简单且符合常识地连结到这些条目。

除了要遵守命名约定之外,还应当遵守连结约定。在命名和连结时遵循一致的约定可以将连结引到正确的地方。

一般性的惯例 使用中文

惯例:除非原文比中文翻译在中文中更加常用,请使用中文来对条目进行命名,并将外文原文附在条目的首行。

参看:Wikipedia:命名常规(中文)

使用事物的常用名称

惯例:尽量使用人或物最常见的名称,但是不要和其它的人或物的名称冲突。

必须精准简练

惯例:请不要在一个页面上使用一个繁复或容易混淆的标题,即使那个标题没有其它的含义。

参看:Wikipedia:消除歧义。

使用全称

惯例:请尽量不要使用简称或缩写来命名条目。除非这个名称只有它使用或者这个名称大部分人都知道。尽量避免使用中文或外文缩写,除非该缩写已经被公认为专有名词,例如苏联、IBM等。

缩略词不应带点,如MAME不应写成M.A.M.E。

不要使用条目的名称来表示条目的层次

惯例:比如中国历史既可属于中国,又可属于历史,所以不要使用中国/历史这种方式命名页面(这种方式叫做子页面,以前曾经在条目中采用过,现在已经不在条目中使用了,不过可以在用户和讨论页使用)。括号的使用

消歧义条目名称须使用半角圆括号「(」「)」,而括号前有一个半角空格。如:利物浦(消歧义)或马力(区议员)。

全角括号只用在复位向条目名,条目名称本身有括号时仍使用半角括号。如:电视广播(国际)有限公司是电视广播(国际)有限公司的复位向。

连字号的使用

这部分内容只是一个初稿,大家正在讨论,有人有不同意见,因此暂时不具有指导性。请到Wikipedia talk:命名常规#用「—」还是「-」?参加讨论.User:Siriudie推荐使用半角的「-」作为连字号,因为全角「-」输入不方便。

特殊符号

惯例:一些特殊符号不能使用,或者使用后会出现问题。例如你不能使用直管符号(|),和的符号(&),花括号({ }),方括号([ ]),井号(#)作为条目的名称。

使用其它语言时

如果一个事物还没有中文名称,必须使用英文等其它语言时,在创建页面的时候,需要遵守下面的规则。

第二个和以后的字母用小写

惯例:除非是一些专有名词(比如姓名)或者其它总是大写的词,否则第二个字母以后的字母或单词请用小写。解释和细节:见命名常规(大写)和Wikipedia:大写。

使用单数

惯例:除非总是使用复数的名词,否则要用单数。

复位向形容词到名词

惯例:形容词应该复位向到名词。

特殊命名

航行器名称

请使用最常见且不混淆的名称,当可能混淆或者不精确时,可以在名称前加上国籍,最后加入「号」字及航行器名称,例如「美国小鹰号航空母舰」,「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潜水艇」等。

公司行号

惯例:一般情况下条目名称不附加公司的法律状态(股份有限公司、有限公司、控股公司),像是微软与沃尔玛。请注意「公司」、「国际」、「集团」、「工业」与任何类似字样都不是法律状态,当商务往来时才需要完整叙述。

但当有消歧义的需要出现,仍可考虑加上「公司」字样以做出区别,例子:大同公司、电视广播有限公司、Key(公司)、Google公司、澳门博彩有限公司。

另参见:Wikipedia:格式手册(商标)。

历史名称及人名

参见:Wikipedia:命名常规(人名)中国君主条目的命名暂定为

开国君主用本名,如刘邦

唐以前的君主:朝代名+谥号,如汉武帝

唐与明之间的君主:朝代名+庙号,如唐太宗

清朝的君主:只用年号+帝,如道光帝

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的君主用本名

年份

使用年份时应当在年份后加上「年」字,避免与其它数字混淆。公元前应该在年份前加「前」字。例如386年和前386年,10月1日和10月10日,而不是简单的「386」,「前386」。

语言,包括程序语言和普通语言

常规:在所有会和其它条目重名的程序语言,都应当在后面加上「语言」,如果语言是独一无二的,就不必加。例如「C语言」、「J语言」,应当在后面加上「语言」,不过「VB script 」和「Java script 」不必使用「语言」。

而普通的语言则直接使用最常见的名称,例如「英语」、「汉语」

地名

请到Wikipedia:命名常规/中文译名具争议条目命名参加讨论。

直接使用原名,当存在命名冲突时在最后注明国家,例如「伦敦(英国)」和「伦敦(加拿大)」等。(请注意在条目名称之后为一个半角空格和一对半角括号。)

外国地名方面,注意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使用惯例俗成的译名,例如Cambridge, UK译为剑桥,而Cambridge, USA译为坎布里奇。

外国人名

一般使用最常用且不和其它人混淆的中文译名,然后复位向其它译名到该译名。同时请在译名表中列出不同的中文译名。

注意如果要使用名字间隔号,请用「?」(·)而不是「.」(.)「?」(‧)「?」(•)「?」(・),否则可能会有问题。

对于各地对同一外语名称有不同的译法,请参看以下#各地汉语差异部份。

书名号

现在的做法条目名称都是不带书名号,便于内部连结。在条目内部书名号正常使用。

各地汉语差异

这部分内容只是一个初稿,大家正在讨论,有人有不同意见,因此暂时不具有指导性。请到Wikipedia talk:命名常规#请讨论解决各地差异的解决办法参加讨论

维基百科是一个国际计划,它的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地区汉语使用者由于语言实践的不同,在某些条目的命名上会出现差异。解决这个问题的原则是尊重并且包容各地的文化差异。我们确立如下规则:

遵守上面的一般惯例和大家就命名问题达成的其它共识。

包容的规则:凡是因各地文化差异而导致命名有差异的条目,我们要在条目正文里说明各地的命名,然后我们采用复位向的方式把所有的命名方式都包括进来。

时间优先的规则:我们选择条目第一个重要版本采用的命名方式作为条目的主要命名方式,其它命名都复位向到这个主要命名上来。

说明:条目的第一个重要版本是指第一个对条目内容有实际贡献的版本,非常短的「小小作品」不在此列。

中文的音译

官方译名指某个地区的译名(或译名标准),以便为将非(本地区)官方语言的人名、地名翻译成官方语言制定(相对)统一的标准。就中文而言,一些地区如中国大陆、马来西亚等有专门的官方机构和官方标准,而另一些地区如台湾、香港则主要靠约定俗成。

由于中文的文字是使用汉字而非拼音文字,因此对于使用拼音文字进行拼写的人名、地名来说,需要将有关的拼音文字的发音汉字化,才能变成中文名字(而不是直接采用其拼音文字或拼音文字的改写);例外的是日语、韩语、越南语,其译名一般使用原文的汉字(或改写)。将拼音文字的发音汉字化,一般是采用汉语标准语(普通话/国语),但香港、澳门等地区,则采用粤语广州音。

对于一些特殊领域(如天主教)的名字,有一套特殊的标准。另外,有外国官方机构为方便世界华文传媒采访,亦会为当地官员编写一份官方译名列表。有时国外有华裔血统的名人也有因为传媒误译而发表声明订正,例如柬埔寨首相洪森曾在2003年向传媒发新闻稿指出,他姓名的汉字写法应该是「云升」 *(注释.这种订正在后来被作废:洪森于2004年5月6日又在金边发布公告,要求各机构、各部门今后统一使用「洪森」,而不再使用「云升」。)。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译名准则未确立。同一个地名,往往造出多个中文译名,造成混乱。社会上引起了统一地名翻译的讨论。当时提出的原则有:

依地名原来语言发音翻译。

保留已被广用的旧译名。

地名专名音译,通名意译。

同一音用同一字译。

音译字以国音为标准,不用方音。

用字应该普通。

不同中文地区的译名标准 中国大陆

外国不同语言的拼写与发音的对应规律,一般人不可能全都了解,若不加以规范,则必定出现误译。于是中国大陆组织专家学者,为世界50多种语言制定汉字译音表,每种语言可能出现的音节,都指定音译汉字。译名以音似为主,形似为辅。(例如发音有清音浊化,仍照清音翻译。)人名翻译,有部份音节按男女分用不同汉字。地名通名需要意译,所以编订世界不同语言地名通名的中文名称。

中国大陆对于外国地名,可以参照1998年中国地名委员会编《外国地名译名手册》。并可参照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编辑出版的《世界地名录》和知识出版社1988年编辑出版的《世界地名译名手册》。无现成译名可循的地名,根据地名委员会的《外国地名汉字译写通则》音译。外国民族名可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和商务印书馆的《世界民族译名手册》。外国人名,优先参照新华通讯社译名室编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出版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各卷所附的「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其次可参照新华社编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针对各个语种的姓名译名手册,如《英语姓名译名手册》、《法语姓名译名手册》、《德语姓名译名手册》、《西班牙语姓名译名手册》、《葡萄牙语姓名译名手册》、《罗马尼亚语姓名译名手册》、《意大利语姓名译名手册》等。以上均未收录的人名,可根据新华社编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译音表》中相应语言的译音表音译。

台湾

台湾对于外国的人名及地名基本上以民初学者严复先生的信、达、雅为原则来进行翻译。官方的要求也大凡如此,并尊重民众所思考的出发点,未特意规范或指引翻译者。翻译者一向以约定俗成的译法来从事翻译。

香港

与大多数中文地区不同的是,香港的中文译名一般采用粤语(以广州音为标准)的语音系统来进行译音。

新加坡

新加坡华文媒介统一译名委员会(Translation Standardisation Committee for the Chinese Media, Singapore)负责华文媒介译名的标准化。公众可由联合早报网免费浏览内容。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对于非华族或非华语名词的译名由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负责。

如果词汇还未被理事会翻译,或是存在争议:

先查找马来西亚中文报纸,观察中文报纸的翻译方法。马来西亚最大的中文报纸是星洲日报。

如果同时存在几种翻译,使用任何一个都没问题。直到有官方定论为止。

如果在马来西亚本国尚未出现任何翻译,可以先参考中国大陆方面的翻译方法。

翻译马来语时,请遵照以下原则:

先察看涉及人物懂不懂得中文,如果当事人懂中文,通常当事人有本身的汉语名字或汉语译名名字。应当尊重当事人,使用当事人的自己的译名。

如无资料可查,请遵照马来语的发音原则翻译,而不是遵照马来语的文字翻译。

新华社翻译马来语名词时常常按照文字翻译,这是错误的,因为其翻译出来的汉字与原来的马来语有时会相差很多。新华社翻译马来西亚货币Ringgit为「林吉特」,有人认为这是错误的(有争议,参见注2)。新加坡也称「令吉」,与马来西亚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则是「令吉」以及「林吉特」都有使用。

一些特别准则

对英国的地名、议员官方译名法则

英国早期的华裔移民都是来自香港围村的移民。在战前,香港居民都享有英国的居留权。不少围村居民为改善生计,都移民到英国谋生。为服务这群不太会英语的香港移民,以及为香港当地的传媒服务,英国1966年前存在的殖民地部(Colonial Office)曾经会为全国所有议员和官员编写一份官方译名表,方便殖民地范围内的中文使用者。在中国内地传媒走向世界以前,这份标准就成为当时英国官员的唯一标准译名。[来源请求]而从1972年中英建交开始,中国大陆范围内官方和民间都没有使用过此类译名。由于香港人普遍使用粤语,官方译名也以粤语的广州音作标准,并且会尽可能将译名汉化,使华人听众有亲切感。以下为部份知名人物的香港译名和中国大陆译名的分别:

人物 香港譯名 中國大陸譯名 其他譯名

Mrs.Margaret Thatcher 戴卓爾夫人 撒切爾夫人 柴契爾夫人

John Major 馬卓安 約翰?梅傑

Heathtine 夏舜霆 赫塞爾廷 夏信廷、夏思定、希素庭

Sir David Wilson 衛奕信 魏德巍(當駐華大使時的譯名)

Chris Patten 彭定康 柏藤(委任為港督後停用)

请参看英国政治人物官方译名列表。

随着香港殖民政府的消失,现在已不存在新进的官员和议员的中文译名列表;香港澳门以外的地区,一般都以中国大陆传媒为标准。这在BBC的中文新闻网页内亦可留意到。

另外,英国国内的地名或人名如果和宗教有关的话,要先视乎有关宗教,再决定译名。假如有关名称和圣公会或基督教有关,则采用基督教圣经和合本的译名。例如:圣保罗大教堂。但若有关人物或地方在苏格兰或北爱尔兰信奉天主教的地区,则应采用下一段所列的天主教译名。

葡萄牙地名、议员官方译名法则

葡萄牙的官方译名,主要是方便澳门的传媒报导葡国政府的新闻。葡萄牙本来不多理会当地的中文媒体,过去当地传媒都是自行把官员和议员名字的葡语发音用近似的广东拼写。随着回归临近,有关部门才开始统一译名。

天主教圣人、人物、地名译名法则

原则上,若有关人物或地方在信仰天主教的地区,则应采用天主教圣经译本的译名。所以,故教宗John Paul II的正确译名应该是若望保禄二世,而不是约翰保罗二世;教宗日常露面的教堂,应该是圣伯多禄大教堂而不是圣彼得大教堂。但要注意,若地名是纪念洗者若翰(基督教的施洗约翰)的话,就不要将「若翰」改作「若望」。

由某个地方或机关的官方翻译可以看出一些它的历史。例如,在香港总共有六家中学以 St.Paul 为守护者;但是,两所由香港圣公会开办的中学译成「圣保罗」:

般咸道的圣保罗书院(St.Paul's College)、麦当奴道的圣保罗男女中学(St.Paul's Co-educational College);

三所由圣保禄修院开办、及一所由明爱开办的天主教学校则译成「圣保禄」:

铜锣湾的圣保禄学校(St.Paul's Convent School)、跑马地的圣保禄中学(St.Paul's Secondary School)、蓝田的蓝田圣保禄中学(St.Paul's School(Lam Tin))。

长洲的明爱圣保禄中学(Caritas St.Paul Secondary School)

澳门也有称为圣保罗或圣保禄的学校。

韩国地名、人名译名法则

韩国虽然自1970年代开始已经停止使用汉字,但70年代以前,韩语的汉字使用量极高。所以,绝大多数的地名和人名都有其正确对应的汉字。为尊重当地和有关人士,请尽可能不要自行帮地名和人名作翻译,而务必要使用原来的汉字。假使没有对应汉字的话,韩国官方建议采用拉丁化了的名称。例如:「住在首尔麻浦区的Aeoge驿的学生安Areum」这句句子里面,地方名「Aeoge驿」和人名「安Areum」。

有关韩国各地地名的汉字,可参考有关地区的中文版地图。假若没有中文版地图的话,可参考当地的旧地图。

尊重南韩官方的要求,南韩首都的中文译名现改为「首尔」。韩国官方的意见是,除了讲述过去的历史以外,建议提到该国首都时,汉字不应再用「汉城」二字称之。但目前使用汉语的地区对此意见不一,做法也有很大差别。假设已改成「首尔」,为让人明了易懂,可以再括号注明「汉城」,或注释「大韩民国首都」。

有关韩国政要、议员的名称,可以参考韩国的报社网站。《中央日报》、《朝鲜日报》等大型报社都建有政要及议员的汉字名称对照表,并设有收费的查询服务。不过,如果有新闻发生的日期作参考,我们可以翻查网上过去新闻的PDF版本,来找寻有关人士名称的汉字写法。

有关查询韩国演艺人名字的汉字写法比较困难,除了因为报章通常都不会写出他们名字的汉字写法以外,就连艺人本身也未必记得自己的名字怎样写。这时,就要靠有关艺人的经理人公司,或依赖可以信靠的网站。韩国映画是一个非常可靠的来源,有时甚至比电影发行商更可靠。例如:韩国人气偶像车太铉(Cha Tae-hyun)和全智贤(Jeon Ji-hyun)就多番向香港传媒投诉自己的名字被错误写为车太贤及全知贤,可见不少艺人其实很看重自己的名字。相反的,韩国报章娱乐版的译名却很多时都是错的,这一点一定要留意。此外,若有关演艺人在1970年代以前已经活跃于影坛的话,参考当年的电影广告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参看:韩国同音姓氏

俄罗斯地名、人名译名法则

基本上可以按中国大陆的人物地名翻译法则的参考书目。但若有关人名、地名并不在有关书目出现而有自行翻译的需要时,应该首先了解俄罗斯语有软音化的特性。所以,Putin不译作「普丁」而应译为「普京」;Rasputin应译作「拉斯普京」而非「拉斯普丁」(在香港有不少历史科老师都有此差错)。

认为错误的一方认为,马来语中Ringgit的t是没有声音的,而g则发声,应当翻译为「令吉」而不是「林吉特」。认为正确的一方则认为,新华社的音译法,原则上并没有错误。

马来西亚的货币单位名称「Ringgit」最后的t并非不发音,而是发成一个只有成阻与持阻阶段,而没有除阻阶段的辅音,这在马来-玻里尼西亚语系的一些语言中很常见,也类似于汉语方言中的入声韵尾。翻译为「林吉特」正是为了不丢掉这个特点。

另外,马来西亚很多马来穆斯林的名字多数来源于阿拉伯语,新华社在翻译这些人名时,通常会与其它伊斯兰文化背景国家的人名翻译取得一致(这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而不是按照马来语的发音。例如“Abdullah”会按照习惯译为「阿卜杜拉」,而不是「阿都拉」;“Najib”会按照阿拉伯语习惯翻译为「纳吉布」而不是「纳吉」;“Ahmed”会翻译为「艾哈迈德」而不是「阿末」。

第五篇:人名翻译规则

人名翻译规则

1、中国名字翻译成为英文时,按照汉语拼音来书写,姓和名的首字母大写,其中名字的拼音要写在一块。

2、已有固定英文的中国科学家、华裔外籍科学家以及知名人士,应使用其固定的英文名字。如:李政道译成“T D Lee”。

3、科技图书中的外国人名,按照译名手册翻译成中文,并在第一个中文译文后面加上该名字的英文名字。

4、同一文章中出现同姓的人时,中译名前加各自名字的脚点以区分。

5、译名手册查不到的外文姓氏,可以结合译名手册按照音译的原则处理。

6、不少国外知名科学家和知名人士已有习用的中译名或汉名,则遵循其译名不可音译处理。如:Henry Norman Bethune翻译为“白求恩”。

7、我国出版物固定已久的外国名字不能乱译,如Elizabeth 翻译成为“伊丽莎白”。

下载人名翻译规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名翻译规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英语人名地名的翻译

    英语人名地名的翻译英语人名、地名,有工具书可查,全国统一,读者方便。我国出版的《新英汉词典》《英华大词典》正文中都列有英美等国家的重要地名。《新英汉词典》附录里有常见......

    人名的翻译技巧5篇

    人名的翻译技巧 东北财经大学 副教授吴卫 来源:英语知识 许多人认为,人名属于专有名词,翻译起来很简单,照音直译就行了。然而,“照音直译”只是一个笼统的原则,实际做起来远非这......

    2018翻译硕士考研:人名及地名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机构 2018翻译硕士考研:人名及地名 一、福岛核电站(Fukushima Nuclear Power Plan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核电站,由福岛一站、福岛二站组......

    (全英文论文)英汉人名比较及翻译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5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00个) 一......

    (全英文论文)英汉人名比较及翻译

    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案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讨论式教学法在英语专业泛读课中的应用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的双关语的翻译技巧 怎样提高英语......

    《红楼梦》中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5篇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分析 2 足球评论员的评论语气对球迷看球的影响 3 C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Ameri......

    《飘》两个中译本人名地名翻译对比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翻译专用人名地名英汉对照表5则范文

    部分初学者不熟悉专用人名地名,我这里有一部分,基本囊括四大洲,可以将就一下。其中的官员名字可能会变更,www.xiexiebang.com可解决。 (例:查加拿大外交部长名字,“Canada, fore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