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楼梦》中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分析 2 足球评论员的评论语气对球迷看球的影响 C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Joy Luck Club 4 汉英礼貌原则对比浅析 5 浅谈英语广告的特点及翻译 浅论创造性叛逆—以《一朵红红的玫瑰》三个译本为例 7 从《南方公园》看美国的宗教文化 8 中西方快餐的文化差异 写作中学生语言的石化现象分析 伏尼契小说《牛虻》中主人公性格分析
11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2 法律英语中情态动词的语用功能及翻译技巧 13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 14 超验主义思想和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 15 《苔丝》中的圣经和神话典故 16 英语导游词翻译的原则与技巧 从《虎妈战歌》看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18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天气描写的作用 如何运用情景教学法进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探讨 20 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跨文化视角下研究英汉民俗词语的不等值翻译 22 《诗经》与《圣经•雅歌》中爱情诗的比较研究 “小红帽”符号的跨文化解读—《小红帽》的文本旅行与接收 24 从文化角度浅议电影名翻译技巧 25 对盖茨比的美国梦幻灭的分析 26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 从《热爱生命》和《马丁•伊登》中透视杰克•伦敦心中对生命的执爱 29 浅析艾伦坡小说《黑猫》中的哥特式风格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ilm Titles: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31 浅论《洛丽塔》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 32 英语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3 论《苏菲的选择》中的悲剧性冲突 34 Feminism in Eileen Chang's works 35 从目的论看《长腿叔叔》的中译 36 论隐喻的本质与功能
中美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之叙事结构的比较研究 38 从《都柏林人》看乔伊斯的美学思想
探讨法国葡萄酒营销与中国白酒营销中的民族特色 40 提高高中生英语听力的策略和技巧
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 42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读《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Symbolism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44 高中英语听、说、读教学活动中写作融入模式的初探 45 爱伦坡《泄密的心》的恐怖效果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人性弱点分析 47 大卫王:在希伯来世界中的社会地位 48 花园小径句在英语阅读中的分析 49 《七宗罪》的人性解剖
网络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调查 51 中英书名翻译的对比
浅析《理智与情感》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 53 简析班纳特太太的婚恋观
论中美广告中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55 论《动物庄园》的反讽艺术
浅析好莱坞英雄主义中的传统英雄和反英雄形象 57
汉语被动句的英译
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赛珍珠的《大地》 60 美国梦——《嘉莉妹妹》主题探析
A Lost New Woman in Patriarchal Society–Esther Greenwood’s Madness in Sylvia Plath’s The Bell Jar 62 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策略研究 63 论约翰•多恩诗歌中的张力
与身体器官有关的中英文习语对比研究 65 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对广告翻译的分析
从文化翻译学行为论看汉语国俗语的英译过程——对林语堂和《吾国吾民》的个案考察 67 从《基督山伯爵》看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
从合作原则违反角度分析《破产姐妹》中的幽默话语 69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Lord of the Rings 70 电视公益广告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71 命案现场——阿加莎死亡观简析 72 浅析《蝇王》中的人性黑暗
提高英语听力的有效策略及教学启示 74 高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现状研究综述
扭曲的“美国梦”--简析“鸡蛋的胜利”的主题 76 浅析《弗兰肯斯坦》中怪物“善”与“恶”的转变 77 论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美学思想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William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79 比较约翰·邓恩与艾米丽·迪金森诗歌中奇思妙喻的艺术效果 80 浅析哈代笔下经典女性苔丝和苏的人物形象 81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及其形成背景分析 82 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83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 84 英语政治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85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汤婷婷《女勇士》中的女性主义分析
英语“名词 +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
How to Avoid Chinglish on English Writ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89 中英花卉隐喻下的情感叙事对比研究
美国梦的矛盾心理-伟大的盖茨比主题分析 9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2 从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分析《红字》的悲剧性 93 女权主义及其对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影响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Darwinism 95 目的论视角下以市场为导向产品推广资料的英译
从女性主义视角对比研究弗吉尼亚·伍尔芙和张爱玲的作品
On Hybridization in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Lexemes in Moment in PekingThe Duality of Life and Death——An Analysis on Virginia Woolf’s Mrs.Dalloway 98 中学英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全身反应教学法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00 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元素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the Concept of Dragon 102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模糊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A Superficial Analysis of Religious Consciousness of Jane Eyre 105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精神世界的分析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对比研究——从英汉民族思维差异的角度 107 隐转喻名名复合词的语义分析
An Analysi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 109 从传播美学分析国内畅销知名化妆品广告中的译文 110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 111 《野性的呼唤》中的人性和野性 112 中英报刊新闻标题语言特色探讨 113 评《河湾》主人公-萨林姆的非洲观
运用超验主义解读《小妇人》中的女性形象 115 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estern Knight and Chinese Knight in Idylls of the King and Eight Heavenly Deities 117 英汉绿色词对比研究
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傲慢与偏见》中的体现 119 浅谈汉数字习语英译中的虚化现象 120 The Poet’s Identity in Keats’s Six Odes
《夜色温柔》男主人公迪克的精神变化研究 122 小学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研究
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从原型批评理论来看<<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人物原型 125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
从大众对汽车的选择看美国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 128 汉语外来词翻译的文化解析
汉语公示语英译之跨文化交际研究 130 《蝇王》的现代性启示:人性的自赎
A Study of Narrative Voice in Jodi Picoult’s My Sister’s Keeper
通往女性自由之旅--论约翰·罗伯特·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 133 卡特福德的等值翻译理论与名词化翻译——以《入乡随俗》英译汉为例 134 中美地下电影之比较研究 135 英语幽默语的语用研究
从模因论视角看年度流行语“给力”
从《暴风雨》看凯特•肖班的自由派女性主义思想 138 《荆棘鸟》中的三位女性形象——追寻荆棘的女人 139 《愤怒的葡萄》里人性的光辉 140 论远大前程中皮普的道德观
从《小王子》看成人世界的身份危机 142 浅析“苹果”广告中的文化因素 143 Christ Love in Uncle Tom’s Cabin 144 《荆棘鸟》的女性主义解读
法律英语中的情态动词shall的翻译
论双性同体思想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体现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Puns in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148 汉英数字文化比较及其翻译
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看约翰福尔斯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局限性 150 简爱的独立性格剖析
151 庞德对李白诗的误读——《华夏集》诗学探微 152 英语广告语的语言特色分析
153 A Study of English Reading Strategies in the High School 154 论中英日常礼貌用语的差异 155 英汉语言性别歧视对比研究 156 分析鲁滨逊克鲁索的人物形象 157 外语学习中的个体差异
15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59 汉英“眼”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160 从《警察与赞美诗》看欧亨利式结尾 161 浅析《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挣扎 162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婚姻观
163 Perception of the Beat Generation through John Lennon 164 浅析莫里森名作《最蓝的眼睛》中查理的性格特点 165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
166 从会话合作原则透析英语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幽默的产生 167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168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169 从肢体语言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70 An Analysis of Gilmore’s American Existentialism in The Executioner’s Song
171 《新成长的烦恼》影视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英汉翻译策略 172 The Influenc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Translation 173 论《小妇人》中的家庭教育问题 174 谈商务英语信函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 175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 176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主义的研究
177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Jude’s Tragedy in Jude the Obscure
178 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Problems and Suggested Solutions 179 对《嘉莉妹妹》中摇椅意象的解读
180 Character is Fate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Henchard 181 跨文化视角下英汉语中恭维语及其应答比较 182 从交际翻译视角看企业简介的汉英翻译 18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84 浅谈中式英语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185 矛盾的思想者——《瓦尔登湖》中梭罗的二分性 186 英国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的研究
187 Vocabulary Teaching Based on Pragmatic Approach 188 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学习策略调查
189 论原声电影对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作用 190 女性主义解读《威尼斯商人》中的女主角 191 论肢体语言在中国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192 简单的深邃—论佛洛斯特诗歌的隐秘性 193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194 《蝇王》中神话元素的象征意义
195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佳丽人物形象 196 解析马克•吐温《竞选州长》中的幽默讽刺艺术 197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研究 198 话语风格的性别差异
199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要人物性格 200 商务信函翻译技巧初探
第二篇:隐喻翻译研究论文
1隐喻的认知性
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著作是Lakoff&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也使得人类对大部分抽象思维的解释成为可能。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前者往往是已知或熟悉的具体事物,后者是陌生或不太熟悉的抽象事物。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目标域从而得到理解。隐喻是中介,它帮助我们在来源于我们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形成的概念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理解和经历新事物。
我们知道隐喻的基础就是概念,人们常用隐喻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许多重要的概念多来源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人们使用隐喻一是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人们选择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3隐喻的可翻译性
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其论点是: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反应,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产物,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有据的,即可以从人们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的产生是有生理基础的,并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即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
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构造和相同的心理基础,不同民族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体验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这就导致了不同民族自然语言中必然会出现众多认知对等的隐喻表达方式,如:castleintheair在中文中有完全对等的习语“空中阁楼”。但是,由于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文化也成为影响语言的重要因素。
隐喻产生的心理运作机制充分体现了人类认知模式在处理外界信息时的主动作用。处于不同文化世界的人们在使用隐喻时有相似也有差异,读者对隐喻的理解就是通过源语隐喻中包含的概念域在目的语概念中的映射来实现的,因此能否实现认知上的对等是成功翻译映射的关键,这就要求译者选择恰如其分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4隐喻翻译的策略
奈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在翻译中,译者所寻求的应当是对等语,而不应是同一语。基于隐喻的认知性,为了做到译语的对等,我们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笔者认为可采取下列策略:4.1对等策略——英汉隐喻中源域向目标域对等映射
虽然世界上有很多民族,而且各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是人类在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经验很大一部分相似,从而产生的认知理解上也存在很大的相似性,所以,不同民族的语言上必然会出现许多源域向目标域映射方式相同的隐喻。对于这类隐喻的翻译,我们可以通过隐喻概念的对等映射方式,使用相同的概念域进行映射,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反应。
例如:基于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这一隐喻概念,英语中出现了很多基于这一结构的隐喻表达式:Youarewastingmytime(你在浪费我的时间),通过由表示具体概念(“金钱”)的认知域到表示抽象概念(“时间”)的认知域的映射而实现的。中华民族也十分珍惜时间,在汉语中有“时间就是金钱”的隐喻概念及许多隐喻表达形式,如:“一寸光阴一寸金”、“惜时如金”等。
对等翻译的策略适应于英汉两种语言中认知完全对应的隐喻。它既反映了原文的内容,又保留了原文的比喻,保留了源语隐喻的民族、文化色彩,又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多地了解源语的文化特色。4.2转换策略
如果不能用对等的策略保留英语隐喻的表达形式,那么可以在汉语中寻找合适的相应隐喻加以转换,把英语中隐喻的含义表达出来,这种翻译策略叫做转换策略。转换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4.2.1将英汉隐喻分别改变源域中的形象映射到对等的目标域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的认知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而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的互相作用。不同民族由于社会环境、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那么他们在使用隐喻时就有可能使用不同源域的形象,来映射相同的目标域。这就要求译者改变原文隐喻源域中形象,以达到意义对等。4.2.2将英汉隐喻中源域中的形象去掉,译出其映射的目标域意义
翻译的首要任务是翻译信息内容,即译出原文的意思。当隐喻中源域的形象对目的语读者非常陌生,移入译文显得晦涩难懂,或者其形象移入会引起不同联想,而且其形象在上下文中无足轻重,那就只要推导出其映射的意义,将其概略化译出。4.3异化策略——移植原文中隐喻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
翻译的功能既是信息的交流,又是文化的交流。在翻译过程中,有时遇到含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由于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相同的隐喻概念或类似的概念域映射,又无法做到在目的语中改变其原文隐喻源域形象,因为改变的话,会造成意义的损耗,那么译者就可以把这种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移植到目的语中去。移植满足人们求异的心理,是文化交流的具体形式。
在汉语中有很多移植来的隐喻。如,特洛伊木马(Trojanhorse)等。英语中也有从汉语移植过去的隐喻,如,papertiger(纸老虎)等。随着不同民族交流的日趋频繁,不同认知呈趋同的特点,这种隐喻移植翻译可能性越来越大。采用这种策略丰富了目的语语言表达形式,更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5结语
总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是一个概念域对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即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在隐喻翻译过程中,译者所做的工作是一种跨域活动。为了使原文和译文对等,我们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研究隐喻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Lakoff&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2]陈道明.隐喻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9).[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8【摘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来看,隐喻是从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不同语言在隐喻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这给隐喻的翻译带来困难。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探讨隐喻的认知性、可翻译性及其翻译策略。
【关键词】隐喻认知翻译
第三篇:(英语毕业论文)中国古代诗歌中隐喻的翻译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中美时间观文化对比研究 2 英语词汇的语境意义分析 3 广告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Etiquett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5 从《野性的呼唤》看杰克伦敦自然主义观 6 论自然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 7 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对比及其根源分析 8 浅析星巴克现象中的独特文化 分析中美家庭观念的差异-以李阳家暴事件为例 The Victims of Upper Clas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Heroes of The Great Gatsby and Tender Is the Night 11 从中国传统民居乔家大院和西方哥特式教堂看中西文化差异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 i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13 A Study of C-E Translation of Tourist Materi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e 14 从文化差异角度谈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技巧 15 分析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 中西民间鬼神形象中体现的宗教世俗化的研究 17 多媒体中学英语教学的优缺点 On Misreading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Analysis 19 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以《阿Q正传》的两个译本为例 20 The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ve Images in The Waste Land 21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 22 论小说《德库拉》中的哥特元素 爱伦坡侦探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方法 24 “红”、“黄”汉英联想意义对比研究 25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 《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27 从《嘉莉妹妹》看本性与理性的斗争 28 从《小王子》看成人世界的身份危机 29 析《喧哗与骚动》的写作手法 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 31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词汇方面的迁移
On C-E Translation of Company Profi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33 通过电视广告看中美思维模式差异 34 茶文化交流用语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35 寻找真正的自我
任务型教学理念下的教材分析 -- 以《牛津高中英语》为例 37 论《兔子, 跑吧》中哈利的逃避主义 38 华盛顿.欧文与陶渊明逃遁思想对比研究 39 论《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的悲剧
《嘉莉妹妹》和《名利场》中的女性的性格及命运对比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语言特征 42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的翻译
An Interpretation of A Rose for Emily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Socialization 44 《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人物分析 45 初中英语读写技能综合教学模式研究
从《远离尘嚣》看托马斯哈代的生态自然观 47 论“美国梦”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48 化学专业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研究
由《克莱默夫妇》思考美国女权运动对美国家庭的影响 50 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 51 中英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parity between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 53 浅议英语广告的翻译
从《马拉喀什》和《射象》看乔治.奥威尔散文的艺术风格 55 对《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成长 57 张爱玲与简奥斯汀的讽刺艺术比较 58 论远大前程中皮普的道德观 59 从文化视角看英语习语的翻译
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黑色基调---在美国梦里挣扎 61 希思克厉夫—一个拜伦式英雄 62 《绯闻少女》中的话语标记词研究 63 英汉语言性别歧视对比研究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 65 论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 67 从美学角度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研究及其在广告中的体现 69 《愤怒的葡萄》的生态主义分析 70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O.Henry’s Short Stories 72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分析
从合作性原则看品牌代言中广告语的使用 74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命运分析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McDonald’s Success 76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主人公的成长危机 78 从大学校训看中西方大学文化差异 79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悲剧
浅析电影《我是山姆》中的反智主义 81 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人与自然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人物的认知局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On C-E Translation of Neolog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84 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85 从生态视野解读狼图腾
修辞在政治演讲中的作用--以奥巴马获胜演讲为例 87 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谈公示语翻译 88 从广告层面比较研究中美文化差异
《恋爱中的女人》欧秀拉和古迪兰的性格对其爱情观的影响 90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字幕翻译
从《红楼梦》两个译本比较谈习语翻译的文化处理 92 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元素
开放式教学理念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模式探索 94 从圣诞节和春节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95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达尔形象解析 96 汽车广告中的双关研究:关联理论视角 97 “土生子”叛逆精神探源 98 《蝴蝶梦》中的女权主义
中西方文化中颜色词的不同内涵和使用
A Comparative Study on Lin Daiyu and Xue Baochai 101 从“三美”原则看《荷塘月色》的翻译 102 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103 课本剧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104 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商标翻译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food cultures---from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106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107 从《丧钟为谁而鸣》看海明威死亡情节成因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itiation Story 109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及其作用 110 隐喻在英语新闻标题中的功能 111 论《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死因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论哈利.波特的成功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114 论安东尼.特罗洛普的现实主义思想——以《巴赛特的最后纪事》为例 115 斯佳丽,在逆境中成长
环境、性格、命运--评《远大前程》主人公皮普 117 浅论英文原声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18 中西方家庭观比较研究
从中国传统民居乔家大院和西方哥特式教堂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动态对等角度分析中国旅游景点名称英译——以中国庐山网为例 121 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从《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文化差异 123 浅析《莳萝泡菜》中的意识流技巧运用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主动语态在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功能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象征
浅析合作原则在外贸英文电函中的应用 127 《欲望都市》中的女性语言分析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
An Analysis of Imprisonment and Liberation in Great Expectations 130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Vanity Fair and Great Expectations 131 美国俚语的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 132 论中学英语互动教学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134 目的论指导下的导游词英译策略研究 135 英语非限定性动词的语言分析 136 华兹华斯诗歌的和谐观
身势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138 论《等待戈多》中的荒诞与象征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Expressio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140 父权制社会的傀儡—从安吉尔看父权主义思想 141 试述《亚当夏娃日记》的圣经情结 142 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试析爱丽丝沃克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观点——以《紫色》为例
Different Applications of Iceberg Principle in A Farewell to Arms an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45 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 147 从语用学角度看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表达
Pragmatic Failures in Translation of C-E Advertisements 149 从顺应论角度看英汉称谓语的翻译
论《老人与海》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151 谈英语文学作品名称的汉译
152 Wessex Women: Female Characters in Thomas Hardy's Novels 153 希腊罗马神话典故成语英汉翻译评析
154 《非洲的青山》与《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描写非洲形象的改变 155 动物习语中文化意象的比较与翻译 156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隐喻研究 157 论营销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履行
158 An Analysis of Emily’s Tragedy in A Rose for Emily 159 分析《简爱》和《名利场》中的女性主义 160 中西方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礼貌的语义差别 161 从家庭价值观的角度分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162 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
163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Society 164 谈英语文学作品名称的汉译
165 黑人社区的替罪羊-- 论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 166 Etiquette and Protocol o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167 论《呼啸山庄》中耐莉丁恩的作用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68 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白 169 意象美,声响美,节奏美--评济慈《希腊古瓮颂》 170 许渊冲的“三美”原则在国外化妆品品牌名汉译中的应用 171 委婉语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
172 Quest for Identity: An Analysis of Women Characters in The Bluest Eye 173 “欧亨利风格”在其短篇小说中的分析 174 电影《死亡诗社》中的教育意义 175 美国总统面面观
176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策略研究
17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Factors in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Kong Yij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178 浅析达洛卫夫人的自我追寻
179 对《名利场》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 180 归化与异化在翻译策略中的研究
18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182 英文小说中的中国文化认同——《京华烟云》赏析 183 反思《夜访吸血鬼》中的同性恋现象 184 浅析焦虑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的影响
185 On Promotion of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ral English 186 透过《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托马斯的宗教观 187 英汉诗歌中“月”意象的认知解读 188 试论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89 课外作业对高中英语学习的作用研究
190 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wakening 191 《瓦尔登湖》中寂寞观的超验主义分析 192 试论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9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es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194 初中英语听力水平调查研究---以钢城十二中为例的个案调查 195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
196 顺句驱动原则下英汉同声传译中英语非动词转换为汉语动词的研究 197 英汉状语语序修辞对比与翻译 198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199 从《纯真年代》的人物塑造看伊迪丝华顿的女性主义意识 200 浅谈文化差异与英汉翻译
第四篇:人名翻译规则
人名翻译规则
1、中国名字翻译成为英文时,按照汉语拼音来书写,姓和名的首字母大写,其中名字的拼音要写在一块。
2、已有固定英文的中国科学家、华裔外籍科学家以及知名人士,应使用其固定的英文名字。如:李政道译成“T D Lee”。
3、科技图书中的外国人名,按照译名手册翻译成中文,并在第一个中文译文后面加上该名字的英文名字。
4、同一文章中出现同姓的人时,中译名前加各自名字的脚点以区分。
5、译名手册查不到的外文姓氏,可以结合译名手册按照音译的原则处理。
6、不少国外知名科学家和知名人士已有习用的中译名或汉名,则遵循其译名不可音译处理。如:Henry Norman Bethune翻译为“白求恩”。
7、我国出版物固定已久的外国名字不能乱译,如Elizabeth 翻译成为“伊丽莎白”。
8、英文书中出现的俄国人民(这里很可能是打字打错了,似乎是“名”-Angel注),译成中文后,可以在后面加小括号用英文注上其俄文名。
9、日本人姓名的汉字要改为中文简化字。碰到日本自造的汉字而中文又没有对应的汉字时候,则应沿用日文汉字。
10、英文或俄文书中出现的日文名字,如果不能查到其确切的中文写法,可参照日文发音写出其可能性较大的汉字。同时用小括号注明采用音译处理。
11、学术专著中的外国人名可以保留原名,而不译成中文。在某些情况下,俄国人的姓名可以用拉丁文来拼写。日本人的姓名也可以用罗马文拼写。
12、人名译名尽量采用音译原则,慎用意译原则。
×××××××××××××××××××××
英文名字(下面的e代表英文,c代表中文,j代表日文。--Angel注)
e:smith===>c:史密斯==>j:スミス
结论:完全的音译,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都采用音译英文名字。
中文名字
c:王平===>e:Ping Wang===>j:日文读法おうへい,模拟中文发音ワンピン
结论:英文采用中文拼音,而日本则有两种趋势,一种是用日文发音来读中文名字,除非你会日文,不然肯定听不懂。还有一种就是直接用日文发音来模拟中文发音。两种趋势在同一个公司里都会同时存在。
日文名字
j:夏目漱石(なつめそうせき Natsume Souseki)===>c:夏目漱石(Xiamu Shushi)===>e:Souseki Natsume
结论:中文直接采用其日汉字的写法来读,日本人是肯定不会知道我们在念他名字了,发音相差十万八千里。英文则是直接采用日文假名的罗马字,注意,这个不是英文哦!只是日文假名的发音罢了。
×××××××××××××××××
1.英语姓名结构 英语姓名的一般结构为:教名+自取名(中名)+姓。如 George Walker Bush(中译:乔治o沃克o布什)。
George 是教名(Given Name),按照英语民族的习俗,一般在婴儿接受洗礼的时候,由其牧师或父母亲朋为其取的名字,有点像中国的小名(乳名),但它是要叫一辈子的。
Walker是中名(Middle Name),即本人在以后另取的一个名字,排在教名后,在很多场合往往缩写,如Walker缩成首次母W.,或者干脆略去不写,所以,要不是为了与其父亲、美国第41任总统老布什分开,一般情况下,美国现任总统的名字经常会写成:George Bush(现在我们常见的形式是:George W.Bush)。
Bush是姓(Family Name),说明其家族渊源,这跟中国相似。英国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有名而没有姓。直到16世纪姓氏的使用才广泛流行开来。
英语中的教名和中间名又称个人名,一般采用圣经、希腊罗马神话、古代名人或文学名著中的人名,以及祖先的籍贯、山川河流、鸟兽鱼虫、花卉树木等的名称。常用的男子名有:James、John、David、Daniel、Michael, 常见的女子名为:Jane、Mary、Elizabeth、Ann、Sarah、Catherine。
英语中姓的词源主要有: 1)直接借用教名,如 Clinton。
2.中国人如何起英文名
至于中国人名的英语写法,目前有两种习惯:
一、直接以汉语拼音表达,如“邓小平”-->“Deng Xiaoping”。
这里有几点需要注意:
1、姓名顺序保留汉语习惯,即姓在前,名在后,而不是按英语习惯;否则,“邓小平”就要译成“Xiaoping Deng”,“江泽民”就要译成“Zeming Jiang”了,这是与当前通行规范不相容的。
2、姓和名作为两个组合分开书写,名的部分不要再分开,如上例“邓小平”不宜写成“Deng Xiao Ping”,也不宜写成“Deng XiaoPing”(按照作者的意思是应该写成这样Deng Xiaoping 名字连着写,但是只有首字母大写,这个规则感觉有点奇怪。-Angel注),再如:“诸葛亮”要写成“Zhuge Liang”,因为“诸葛”是姓。
3、要注意专有名词首字母大写规则,也可以全部大写,但不宜全部小写,如“胡锦涛”要写成“Hu Jintao”或“HU JINTAO”,也有写成“HU Jintao”的。上述规则也适用本文其它部分涉及专有名词的部分。
二、起一个英文名,再与汉语拼音的姓组合,这在文化层次较高的年青人中间比较流行,比如像“Peter Zhang”、“David Wang”、“Mary Zhao”等等。
在港台地区,由于其国际化程度较高,所以采用第二种方法的相当普遍。一些我们熟知的政经演艺名人,均有其专用英文名。
语言的目的在于交流,而交流的最高标准是便于使用、易于理解、避免混乱。
按照这一原则,起一个易读易记的英文名,再加上汉语拼音的姓氏,不失为将自己融入到国际社会的一个有力工具。这一做法在我国正逐渐流行开来。
如搜狐总裁张朝阳的英文名:Charles Zhang;另一个IT业界名人吴士宏:Juliet Wu。
×××××××××××××××××
下文为台湾人所写
上次提到:李安被称为Ann Lee,为何巩俐不能译为Li Gong,而是Gong Li?这确实也点出了人名翻译面临的另一项挑战──政治上的问题。
中国和台湾人名翻译的习惯大不相同。在中国,以姓氏和名字为两个组合分开书写,姓氏先行,名字的部分则不使用hyphen(连字号)分开。胡锦涛是Hu Jintao(而非Hu Jian-tao)、江泽民就要译成Jiang Zeming(而非Jiang Ze-ming)。依此规则,台湾家喻户晓的王建民Chien-Ming Wang在对岸成了Wang Jianmin。
中国这一套以汉语拼音的中文姓名英译规则,虽然早在30年前就向联合国申请为国际使用的标准,其优点固然是统一拼音规则和型式,没有姓氏与名字顺序排列的问题,但缺点也是一箩筐:首先名字不使用连字号,导致「熙安」和单名的「贤」都是Xian,「楚安」和单名的「川」也都是Chuan,无法区分;再者,如以名字缩写(initial)表示,台湾之光王建民以台湾的规则可以C.M.Wang表示,但中国军头王建民在中国却只能以J.Wang表示,孰胜孰劣,当下立判。此外,这一套号称「国际通用」的系统依旧会让西方人(或英语使用者)搞不清楚Gong Li究竟是巩小姐还是李小姐。
台湾有关人名翻译的规范就自由宽松多了,不仅ㄢㄤㄣㄥ可不严格区分(例如王建民的音译应为Chien-Min Wang而非Chien-Ming Wang),拼音规则、姓氏与名字的次序亦无硬性规定。现在随着母语抬头,护照也可使用台语或客语、原住民语的音译,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立委萧美琴的台语音译Hsiao Bi-Khim。
这两种规则「一人一家代,公妈随人拜」,原本互不相干。一般翻译实务上,如对象为台湾人,当然采用本地的惯用法;如为中国人,则采该国的英译规则。然随着两岸交流频繁,游走两岸的政客、商人多了,台湾与中国的界线逐渐模糊,有时很难归属分类,还有像扬振宁这种旅居西方国家的华人,即使有家以「统一」为名的翻译公司似乎也难以统一界定。此种困境(dilemma)尤其在两岸人士并列的英文期刊或新闻的翻译表现上尤然。只是现在媒体鼓吹「中国热」,许多人偏好汉语拼音、以使用中国人名英译系统为荣,虽然人在台湾,却仍使用Wang Jianmin称呼我们的王建民(听说今年大学英文学测即使用此种英译),这就像有个女子团体,明明是台湾人,却要唱谄媚对岸的中国话,不知该感到愤怒还是替她们悲哀。
关于人名翻译的国家标准法规及其它
×××××××××××××××××
hooklee
今天看到“土博”的《从北大校名翻译说中国人名翻译》和yw-yves的《关于人名的拼写方法》,觉得这个也是个有趣的话题。几年前我和一些网友在丁香园论坛也讨论过这个问题,现在也来说两句。
先说说国家标准和法规问题。这个实际上也和我们前面讨论的大学、地名等专有名词的翻译有关。我在自己以前收集的资料里面找了一下,又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官方网站“中国语言文字网”查了一下,发现共有下面几个法律、规范和标准涉及到人名、地名的翻译: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发布部门: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七号年号,发布时间:2000年10月,生效时间:2001年1月。
第十八条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
二、《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79年6月修订。
三、《国务院批转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1978年9月26日。
四、《关于地名标志不得采用“威妥玛式”等旧拼法和外文的通知》,发布部门:中国地名委员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时间:1987年12月。
五、《关于颁发〈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的通知》,发布部门:中国地名委员会、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测绘局,文号:(84)中地字第17号,发布时间:1984年12月25日。
六、《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国家标准GB/T16159-1996,国家技术监督局1996年1月22日批准、发布,1996年7月1日实施。
综合这些法律法规标准的内容,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中文人名的翻译标准。以新语丝坛主的笔名“方舟子”为例,一般应写作带有调号的形式:Fāng Zhōuzǐ,在外文材料中可以省略调号写为Fang Zhouzi。不过,正如土博和yw-yves所说,这个标准写法实际上并没有象地名的拼写一样成为事实上的通用标准。在各类刊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可能的拼写法,除了土博和yw-yves文中列出的部分外,还有将姓氏部分全部大写,而名字部分仅首字母大写的拼法,也就是象FANG Zhouzi、Zhouzi FANG和Zhou-Zi FANG这样的拼写。不少中文刊物都强行规定了英文名字的拼写法,所以,即使是同一个作者,他发表在不同刊物上的拼写法也可能是不同的。这确实带来了很大的混乱和不便,当遇到Ling Li这样的名字时,如果缺乏对照,则很难判定哪个是姓、哪个是名。
我个人比较欣赏FANG Zhouzi和Zhouzi FANG这两种拼法,因为无论中国人还是老外都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姓和名。在填写表格时,如果没有强制的规定,我一般都按照这样的方法书写,以避免歧义。不过这样拼写还有个问题,就是有些表格要求全部内容都要用大写字母,这样老问题又出来了。出于国际化的考虑,我觉得采用“名前姓后”,即Zhouzi FANG这样的写法更合适(与官方规则冲突了,呵呵!-Angel注)。写成Fang Zhouzi这样的形式,当名字被二次加工的时候(如被EI/SCI数据库检索时),就可能出现错误影响检索效果。或许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应该对这个问题再做一些更细致的研究,允许一些特定场合下(如科技刊物的作者列表等容易混淆姓与名的场合)采用“名前姓后”的写法。
还有个小问题是关于连字符的使用。按照国家规范,人名中是不应使用连字符的。根据我的经验,这种写法最常见于港台地区,国内的部分期刊也强制使用连字符。连字符的好处是可以明确地标示出人名中的每个汉字,它的最大问题是会带来缩写上的混乱:Zhouzi FANG一般被缩写为Z.Fang,有时也缩写为Z.Z.Fang,而Zhou-Zi FANG则一般被缩写为Z.-Z.Fang或者Z.Z.Fang。这种不一致也会给信息检索带来麻烦。这个问题似乎不是特别好处理,因为不加连字符的拼写方法已经成为惯例,而加连字符的拼法确实可以减少缩写方面的随意性。我感觉《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和《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在制定的时候似乎考虑不够周全。现在即使要改,也比较麻烦。
最后,说说其他华人地区的情况。其实大陆的中文拼法还不算乱,大家如果留意一下台湾的大学职员的英文人名,会发现既有威妥玛拼法(这个是主流),也有大陆汉语拼音的拼法(应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国标化有关),还有比较新潮的通用拼音(台湾政府2000年公布的一种新式拼音,和汉语拼法比较接近,但又不尽相同)拼法,也有一些其他较少用到的拼法,可以说是“万拼奔腾”。虽然2002年台湾政府开始推广通用拼音,但是由于未以强制方式要求必须使用,因此这种混乱应该还会继续持续下去。香港的情况也不是很理想,政府目前在人名、地名登记中采用的“港府粤语拼音”甚至不是一个规范的拼法,同一个音可能有多于一种拼法,而且字的拼法和实际读法也可能有出入。虽然教育和学术界有提出其他更为规范的粤语拼音,但是暂时没有被政府主要部门采纳。澳门的情况应该和香港类似。新加坡的情况不太了解,不过以前看过报道,说新加坡政府已经正式采纳了汉语拼音方案,那么问题应该和大陆相同。海外华人世界似乎还是以老式的威妥玛拼法为主,不过新移民则大都是使用原来的拼法。
看起来,中文罗马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只有组建一个涵盖大陆、港澳台、新加坡和海外华人世界的统一语言文字委员会,重新进行一次中文罗马化的努力,才能最终解决这个问题。不过,这将涉及到复杂的政治问题,也许只有等到中华统一的那一天?
××××××××××××××××××××××××××××
Wikipedia:译名规范
译名规范指导如何为非汉文词汇确定汉译名,以在中文维基百科条目的标题及正文中使用。非汉文词汇包括以藏文、蒙文、韩文、日文、英文及其它各种非汉语文书写的词汇。通常的翻译手段是意译与音译。
中外文明自古至今处在持续交流之中,以汉字记录并传承的文明才得以有这样规模且不断的增长与扩广。我们今天日常及学术中使用的概念,不乏来自外语文明的词汇,比如古代就随佛教传入中国的「涅盘」,近代则有从日本传入的「细胞」、「遗传」、「结核」、「政治」等词汇以及中国人翻译的「咖啡」、「基因」、「火车」、「汽油」等词汇,现代则有「克隆」、「气旋」、「芯片」等更多词汇。汉译名对于向汉语大众引介外文文化,及将外文文化汲纳入中文文化以便子孙万代利用,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汉语各地使用统一的译名,亦将有助于民众沟通、文化交流,以及中文知识以更具效率的方式增长。中文维基百科作为中文百科全书及中文知识汇整传送的领先者,自身对汉译名就有大量的使用需求,也有必要使用能被广泛接受的中文译名,亦有义务辅助中文社会的汉译事业。
译名规则
如果已有长期、广泛使用的译名,就不新制译名。例如:古代及近现代译成的外国词汇、各地的差异用语……等。需要时,可通过差异用语转换功能,提供读者所在地喜好的译名。
惯例
尊重当事人同意或者习惯使用的中文译名。例如:其它华人社会的人物或地方指定的译名、教宗指定的译名……等。
音译时,遵照本民族的发音,而不是一切都从照英语的发音。
对于违背原本发音或存在其它谬误的译名,如果更好的译名在另一地区或群体中被惯常使用,可以较佳译名定名,其它译名作成复位向。
对于女子名字,尽量体现出女性性别;对于男女通用的名字,可译制两性分别使用的版本;对于家族姓氏,则应尽量使用中性的字汇。
格式
西方姓名的不同部分,在汉译名中使用间隔号「·」(Unicode U+00B7,输入帮助)分开。介词如de、la、von、van等在汉译名中则与其后的正文直接相连。
原文由连字符(hyphen)连接的双名或复姓,在汉译名中使用连接号半字线「-」(Unicode U+002D)连接。
日文人名
日文汉字有对应的中文的话应转换为中文汉字,日文特有的汉字照写。如“辻希美”应照写为“辻希美”;“滝沢秀明”应写为“泷泽秀明”。
使用假名的日文人名应找出其对应的汉字。如“浜崎あゆみ”应写为“滨崎步”。
地名
一般没有一个字的译名,可以译成双字或增加通名。
以人名命名的地名按照人名译法翻译。
以两个不同人名命名的地名,人名中间使用连接号半字线「-」(Unicode U+002D)连接。
跨越地区的地名如有不同,应分别译出。
学术名词
汉译名表及新出译名 维基制订各科常用外来词汇的汉译名表,作为参照标准,供维基人在编撰百科时利用。对于新出的外文词汇,且尚无通行译名,当需要使用该词的维基人感到汉译困难时,则可利用这些译名表的讨论页寻求帮助。
中国大陆
新华通讯社译名室编(1993),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ISBN 7-5001-0221-6。
中国地名委员会编(1993),外国地名译名手册,商务印书馆(北京)。ISBN 7-100-00798-4。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查询
台湾
国立编译馆:学术名词查询
新加坡
新加坡华文媒介统一译名委员会:新加坡华文媒介统一译名查询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
命名常规,是关于如何命名一个页面的指导方针。
本页面虽然是方针、是所有维基百科用户应遵从的标准,但毕竟只是整理了过去编者约定俗成的常规,并无绝对。随着维基百科的逐渐发展变化,有些一度有意义的常规可能已经过时,某些特定常规可能明显不再合适。无论如何,当你对条目命名犹豫不决的时候,请参考命名常规所倡议的标准。
总的来说,所有条目命名都应当首先使用大多数中文用户最容易理解、最不容易混淆的文字,同时尽量确保其它人可以简单且符合常识地连结到这些条目。
除了要遵守命名约定之外,还应当遵守连结约定。在命名和连结时遵循一致的约定可以将连结引到正确的地方。
一般性的惯例
使用中文
惯例:除非原文比中文翻译在中文中更加常用,请使用中文来对条目进行命名,并将外文原文附在条目的首行。
参看:Wikipedia:命名常规(中文)
使用事物的常用名称
惯例:尽量使用人或物最常见的名称,但是不要和其它的人或物的名称冲突。
必须精准简练
惯例:请不要在一个页面上使用一个繁复或容易混淆的标题,即使那个标题没有其它的含义。
参看:Wikipedia:消除歧义。
使用全称
惯例:请尽量不要使用简称或缩写来命名条目。除非这个名称只有它使用或者这个名称大部分人都知道。尽量避免使用中文或外文缩写,除非该缩写已经被公认为专有名词,例如苏联、IBM等。
缩略词不应带点,如MAME不应写成M.A.M.E。
不要使用条目的名称来表示条目的层次
惯例:比如中国历史既可属于中国,又可属于历史,所以不要使用中国/历史这种方式命名页面(这种方式叫做子页面,以前曾经在条目中采用过,现在已经不在条目中使用了,不过可以在用户和讨论页使用)。
括号的使用
消歧义条目名称须使用半角圆括号「(」「)」,而括号前有一个半角空格。如:利物浦(消歧义)或马力(区议员)。
全角括号只用在复位向条目名,条目名称本身有括号时仍使用半角括号。如:电视广播(国际)有限公司是电视广播(国际)有限公司的复位向。
连字号的使用
这部分内容只是一个初稿,大家正在讨论,有人有不同意见,因此暂时不具有指导性。请到Wikipedia talk:命名常规#用「—」还是「-」?参加讨论.User:Siriudie推荐使用半角的「-」作为连字号,因为全角「-」输入不方便。
特殊符号
惯例:一些特殊符号不能使用,或者使用后会出现问题。例如你不能使用直管符号(|),和的符号(&),花括号({ }),方括号([ ]),井号(#)作为条目的名称。
使用其它语言时
如果一个事物还没有中文名称,必须使用英文等其它语言时,在创建页面的时候,需要遵守下面的规则。
第二个和以后的字母用小写
惯例:除非是一些专有名词(比如姓名)或者其它总是大写的词,否则第二个字母以后的字母或单词请用小写。解释和细节:见命名常规(大写)和Wikipedia:大写。
使用单数
惯例:除非总是使用复数的名词,否则要用单数。
复位向形容词到名词
惯例:形容词应该复位向到名词。
特殊命名
航行器名称
请使用最常见且不混淆的名称,当可能混淆或者不精确时,可以在名称前加上国籍,最后加入「号」字及航行器名称,例如「美国小鹰号航空母舰」,「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潜水艇」等。
公司行号
惯例:一般情况下条目名称不附加公司的法律状态(股份有限公司、有限公司、控股公司),像是微软与沃尔玛。请注意「公司」、「国际」、「集团」、「工业」与任何类似字样都不是法律状态,当商务往来时才需要完整叙述。
但当有消歧义的需要出现,仍可考虑加上「公司」字样以做出区别,例子:大同公司、电视广播有限公司、Key(公司)、Google公司、澳门博彩有限公司。
另参见:Wikipedia:格式手册(商标)。
历史名称及人名
参见:Wikipedia:命名常规(人名)中国君主条目的命名暂定为
开国君主用本名,如刘邦
唐以前的君主:朝代名+谥号,如汉武帝
唐与明之间的君主:朝代名+庙号,如唐太宗
清朝的君主:只用年号+帝,如道光帝
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的君主用本名
年份
使用年份时应当在年份后加上「年」字,避免与其它数字混淆。公元前应该在年份前加「前」字。例如386年和前386年,10月1日和10月10日,而不是简单的「386」,「前386」。
语言,包括程序语言和普通语言
常规:在所有会和其它条目重名的程序语言,都应当在后面加上「语言」,如果语言是独一无二的,就不必加。例如「C语言」、「J语言」,应当在后面加上「语言」,不过「VB script 」和「Java script 」不必使用「语言」。
而普通的语言则直接使用最常见的名称,例如「英语」、「汉语」。
地名
请到Wikipedia:命名常规/中文译名具争议条目命名参加讨论。
直接使用原名,当存在命名冲突时在最后注明国家,例如「伦敦(英国)」和「伦敦(加拿大)」等。(请注意在条目名称之后为一个半角空格和一对半角括号。)
外国地名方面,注意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使用惯例俗成的译名,例如Cambridge, UK译为剑桥,而Cambridge, USA译为坎布里奇。
外国人名
一般使用最常用且不和其它人混淆的中文译名,然后复位向其它译名到该译名。同时请在译名表中列出不同的中文译名。
注意如果要使用名字间隔号,请用「·」(·)而不是「.」(.)「‧」(‧)「•」(•)「・」(・),否则可能会有问题。
对于各地对同一外语名称有不同的译法,请参看以下#各地汉语差异部份。
书名号
现在的做法条目名称都是不带书名号,便于内部连结。在条目内部书名号正常使用。
各地汉语差异
这部分内容只是一个初稿,大家正在讨论,有人有不同意见,因此暂时不具有指导性。请到Wikipedia talk:命名常规#请讨论解决各地差异的解决办法参加讨论
维基百科是一个国际计划,它的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地区汉语使用者由于语言实践的不同,在某些条目的命名上会出现差异。解决这个问题的原则是尊重并且包容各地的文化差异。我们确立如下规则:
遵守上面的一般惯例和大家就命名问题达成的其它共识。
包容的规则:凡是因各地文化差异而导致命名有差异的条目,我们要在条目正文里说明各地的命名,然后我们采用复位向的方式把所有的命名方式都包括进来。
时间优先的规则:我们选择条目第一个重要版本采用的命名方式作为条目的主要命名方式,其它命名都复位向到这个主要命名上来。
说明:条目的第一个重要版本是指第一个对条目内容有实际贡献的版本,非常短的「小小作品」不在此列。
中文的音译
官方译名指某个地区的译名(或译名标准),以便为将非(本地区)官方语言的人名、地名翻译成官方语言制定(相对)统一的标准。就中文而言,一些地区如中国大陆、马来西亚等有专门的官方机构和官方标准,而另一些地区如台湾、香港则主要靠约定俗成。
由于中文的文字是使用汉字而非拼音文字,因此对于使用拼音文字进行拼写的人名、地名来说,需要将有关的拼音文字的发音汉字化,才能变成中文名字(而不是直接采用其拼音文字或拼音文字的改写);例外的是日语、韩语、越南语,其译名一般使用原文的汉字(或改写)。将拼音文字的发音汉字化,一般是采用汉语标准语(普通话/国语),但香港、澳门等地区,则采用粤语广州音。
对于一些特殊领域(如天主教)的名字,有一套特殊的标准。另外,有外国官方机构为方便世界华文传媒采访,亦会为当地官员编写一份官方译名列表。有时国外有华裔血统的名人也有因为传媒误译而发表声明订正,例如柬埔寨首相洪森曾在2003年向传媒发新闻稿指出,他姓名的汉字写法应该是「云升」 *(注释.这种订正在后来被作废:洪森于2004年5月6日又在金边发布公告,要求各机构、各部门今后统一使用「洪森」,而不再使用「云升」。)。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译名准则未确立。同一个地名,往往造出多个中文译名,造成混乱。社会上引起了统一地名翻译的讨论。当时提出的原则有:
依地名原来语言发音翻译。
保留已被广用的旧译名。
地名专名音译,通名意译。
同一音用同一字译。
音译字以国音为标准,不用方音。
用字应该普通。
不同中文地区的译名标准
中国大陆
外国不同语言的拼写与发音的对应规律,一般人不可能全都了解,若不加以规范,则必定出现误译。于是中国大陆组织专家学者,为世界50多种语言制定汉字译音表,每种语言可能出现的音节,都指定音译汉字。译名以音似为主,形似为辅。(例如发音有清音浊化,仍照清音翻译。)人名翻译,有部份音节按男女分用不同汉字。地名通名需要意译,所以编订世界不同语言地名通名的中文名称。
中国大陆对于外国地名,可以参照1998年中国地名委员会编《外国地名译名手册》。并可参照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编辑出版的《世界地名录》和知识出版社1988年编辑出版的《世界地名译名手册》。无现成译名可循的地名,根据地名委员会的《外国地名汉字译写通则》音译。外国民族名可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和商务印书馆的《世界民族译名手册》。外国人名,优先参照新华通讯社译名室编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出版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各卷所附的「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其次可参照新华社编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针对各个语种的姓名译名手册,如《英语姓名译名手册》、《法语姓名译名手册》、《德语姓名译名手册》、《西班牙语姓名译名手册》、《葡萄牙语姓名译名手册》、《罗马尼亚语姓名译名手册》、《意大利语姓名译名手册》等。以上均未收录的人名,可根据新华社编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译音表》中相应语言的译音表音译。
台湾 台湾对于外国的人名及地名基本上以民初学者严复先生的信、达、雅为原则来进行翻译。官方的要求也大凡如此,并尊重民众所思考的出发点,未特意规范或指引翻译者。翻译者一向以约定俗成的译法来从事翻译。
香港
与大多数中文地区不同的是,香港的中文译名一般采用粤语(以广州音为标准)的语音系统来进行译音。
新加坡
新加坡华文媒介统一译名委员会(Translation Standardisation Committee for the Chinese Media, Singapore)负责华文媒介译名的标准化。公众可由联合早报网免费浏览内容。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对于非华族或非华语名词的译名由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负责。
如果词汇还未被理事会翻译,或是存在争议:
先查找马来西亚中文报纸,观察中文报纸的翻译方法。马来西亚最大的中文报纸是星洲日报。
如果同时存在几种翻译,使用任何一个都没问题。直到有官方定论为止。
如果在马来西亚本国尚未出现任何翻译,可以先参考中国大陆方面的翻译方法。
翻译马来语时,请遵照以下原则:
先察看涉及人物懂不懂得中文,如果当事人懂中文,通常当事人有本身的汉语名字或汉语译名名字。应当尊重当事人,使用当事人的自己的译名。
如无资料可查,请遵照马来语的发音原则翻译,而不是遵照马来语的文字翻译。
新华社翻译马来语名词时常常按照文字翻译,这是错误的,因为其翻译出来的汉字与原来的马来语有时会相差很多。新华社翻译马来西亚货币Ringgit为「林吉特」,有人认为这是错误的(有争议,参见注2)。新加坡也称「令吉」,与马来西亚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则是「令吉」以及「林吉特」都有使用。
一些特别准则
对英国的地名、议员官方译名法则
英国早期的华裔移民都是来自香港围村的移民。在战前,香港居民都享有英国的居留权。不少围村居民为改善生计,都移民到英国谋生。为服务这群不太会英语的香港移民,以及为香港当地的传媒服务,英国1966年前存在的殖民地部(Colonial Office)曾经会为全国所有议员和官员编写一份官方译名表,方便殖民地范围内的中文使用者。在中国内地传媒走向世界以前,这份标准就成为当时英国官员的唯一标准译名。[来源请求]而从1972年中英建交开始,中国大陆范围内官方和民间都没有使用过此类译名。由于香港人普遍使用粤语,官方译名也以粤语的广州音作标准,并且会尽可能将译名汉化,使华人听众有亲切感。以下为部份知名人物的香港译名和中国大陆译名的分别:
人物 香港譯名 中國大陸譯名 其他譯名
Mrs.Margaret Thatcher 戴卓爾夫人 撒切爾夫人 柴契爾夫人
John Major 馬卓安 約翰·梅傑
Heathtine 夏舜霆 赫塞爾廷 夏信廷、夏思定、希素庭
Sir David Wilson 衛奕信 魏德巍(當駐華大使時的譯名)
Chris Patten 彭定康 柏藤(委任為港督後停用)
请参看英国政治人物官方译名列表。
随着香港殖民政府的消失,现在已不存在新进的官员和议员的中文译名列表;香港澳门以外的地区,一般都以中国大陆传媒为标准。这在BBC的中文新闻网页内亦可留意到。
另外,英国国内的地名或人名如果和宗教有关的话,要先视乎有关宗教,再决定译名。假如有关名称和圣公会或基督教有关,则采用基督教圣经和合本的译名。例如:圣保罗大教堂。但若有关人物或地方在苏格兰或北爱尔兰信奉天主教的地区,则应采用下一段所列的天主教译名。
葡萄牙地名、议员官方译名法则
葡萄牙的官方译名,主要是方便澳门的传媒报导葡国政府的新闻。葡萄牙本来不多理会当地的中文媒体,过去当地传媒都是自行把官员和议员名字的葡语发音用近似的广东拼写。随着回归临近,有关部门才开始统一译名。
天主教圣人、人物、地名译名法则
原则上,若有关人物或地方在信仰天主教的地区,则应采用天主教圣经译本的译名。所以,故教宗John Paul II的正确译名应该是若望保禄二世,而不是约翰保罗二世;教宗日常露面的教堂,应该是圣伯多禄大教堂而不是圣彼得大教堂。但要注意,若地名是纪念洗者若翰(基督教的施洗约翰)的话,就不要将「若翰」改作「若望」。
由某个地方或机关的官方翻译可以看出一些它的历史。例如,在香港总共有六家中学以 St.Paul 为守护者;但是,两所由香港圣公会开办的中学译成「圣保罗」:
般咸道的圣保罗书院(St.Paul's College)、麦当奴道的圣保罗男女中学(St.Paul's Co-educational College);
三所由圣保禄修院开办、及一所由明爱开办的天主教学校则译成「圣保禄」:
铜锣湾的圣保禄学校(St.Paul's Convent School)、跑马地的圣保禄中学(St.Paul's Secondary School)、蓝田的蓝田圣保禄中学(St.Paul's School(Lam Tin))。
长洲的明爱圣保禄中学(Caritas St.Paul Secondary School)澳门也有称为圣保罗或圣保禄的学校。
韩国地名、人名译名法则
韩国虽然自1970年代开始已经停止使用汉字,但70年代以前,韩语的汉字使用量极高。所以,绝大多数的地名和人名都有其正确对应的汉字。为尊重当地和有关人士,请尽可能不要自行帮地名和人名作翻译,而务必要使用原来的汉字。假使没有对应汉字的话,韩国官方建议采用拉丁化了的名称。例如:「住在首尔麻浦区的Aeoge驿的学生安Areum」这句句子里面,地方名「Aeoge驿」和人名「安Areum」。
有关韩国各地地名的汉字,可参考有关地区的中文版地图。假若没有中文版地图的话,可参考当地的旧地图。
尊重南韩官方的要求,南韩首都的中文译名现改为「首尔」。韩国官方的意见是,除了讲述过去的历史以外,建议提到该国首都时,汉字不应再用「汉城」二字称之。但目前使用汉语的地区对此意见不一,做法也有很大差别。假设已改成「首尔」,为让人明了易懂,可以再括号注明「汉城」,或注释「大韩民国首都」。
有关韩国政要、议员的名称,可以参考韩国的报社网站。《中央日报》、《朝鲜日报》等大型报社都建有政要及议员的汉字名称对照表,并设有收费的查询服务。不过,如果有新闻发生的日期作参考,我们可以翻查网上过去新闻的PDF版本,来找寻有关人士名称的汉字写法。
有关查询韩国演艺人名字的汉字写法比较困难,除了因为报章通常都不会写出他们名字的汉字写法以外,就连艺人本身也未必记得自己的名字怎样写。这时,就要靠有关艺人的经理人公司,或依赖可以信靠的网站。韩国映画是一个非常可靠的来源,有时甚至比电影发行商更可靠。例如:韩国人气偶像车太铉(Cha Tae-hyun)和全智贤(Jeon Ji-hyun)就多番向香港传媒投诉自己的名字被错误写为车太贤及全知贤,可见不少艺人其实很看重自己的名字。相反的,韩国报章娱乐版的译名却很多时都是错的,这一点一定要留意。此外,若有关演艺人在1970年代以前已经活跃于影坛的话,参考当年的电影广告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参看:韩国同音姓氏
俄罗斯地名、人名译名法则
基本上可以按中国大陆的人物地名翻译法则的参考书目。但若有关人名、地名并不在有关书目出现而有自行翻译的需要时,应该首先了解俄罗斯语有软音化的特性。所以,Putin不译作「普丁」而应译为「普京」;Rasputin应译作「拉斯普京」而非「拉斯普丁」(在香港有不少历史科老师都有此差错)。
认为错误的一方认为,马来语中Ringgit的t是没有声音的,而g则发声,应当翻译为「令吉」而不是「林吉特」。认为正确的一方则认为,新华社的音译法,原则上并没有错误。
马来西亚的货币单位名称「Ringgit」最后的t并非不发音,而是发成一个只有成阻与持阻阶段,而没有除阻阶段的辅音,这在马来-玻里尼西亚语系的一些语言中很常见,也类似于汉语方言中的入声韵尾。翻译为「林吉特」正是为了不丢掉这个特点。
另外,马来西亚很多马来穆斯林的名字多数来源于阿拉伯语,新华社在翻译这些人名时,通常会与其它伊斯兰文化背景国家的人名翻译取得一致(这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而不是按照马来语的发音。例如“Abdullah”会按照习惯译为「阿卜杜拉」,而不是「阿都拉」;“Najib”会按照阿拉伯语习惯翻译为「纳吉布」而不是「纳吉」;“Ahmed”会翻译为「艾哈迈德」而不是「阿末」。
第五篇:人名翻译释例
人名翻译释例
1.André Lefevere
生于比利时,在安特卫普大学任教数年后于1984移居美国,任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日尔曼学系教授,1996年白血病突发去世,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比利时的官方语言是法语和佛兰芒语(严格意义上说是荷兰语),而André Lefevere出生于比利时的荷兰语区Ghent(根特),荷兰语名字Lefevere常常当法语姓名Lefèvre来读,故整个姓名可以参照法语读音翻译。查阅《法语姓名译名手册》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André通译“安德烈”,Lefèvre通译“勒菲弗”,参阅荷兰语汉译音表可知词尾的r要发音。
因此,笔者建议将其译为:安德烈·勒菲弗尔。2. Theo Hermans
现为伦敦大学学院荷兰语与比较文学系教授,操纵学派的代表人物,注重对译语文本进行描述性研究以确定翻译与规范的互动关系,认为“从译语文学的角度看,翻译意味着为了某一目的对原文进行某种程度的操纵”(Hermans,1985:11)。
Theo Hermans按照不同的语言读音就会有截然不同的译名,查阅《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按照英语则为“西奥·赫曼斯”,按照法语则为“泰奥·埃尔曼”,按照荷兰语则为“特奥·赫尔曼斯”,而Theo Hermans出生于比利时的荷兰语区Assent,发音按照荷兰语。
因此,译名应为:特奥·赫尔曼斯。3.Susan Bassnett 现任英国沃里克大学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90年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提出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发展方向,把翻译研究带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Susan Bassnett生于英国,很小就去了国外,虽然其名词源系中世纪法语,但仍按英语读音。从英汉译音表来看,/s/通译“斯”,而/θ/通译“思”;此外,“巴斯纳特”和“巴斯奈”均与该名发音相去甚远,无可取之处。查阅《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均无此名,但有近似人名Basnett“巴斯尼特”,Basnight“巴斯奈特”。由此可见,“巴斯奈特”不能用来翻译Bassnett。按英语读音规则,ss与s发音相同,因此Bassnett与英语姓名Basnett发音应该相同.按照同名同译的原则,此例译名应为:苏珊·巴斯尼特。4.Katharina Rei?
德国翻译科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从语篇类型学(text-typology)的角度研究翻译,认为语篇的主要功能为传意(representational)、表情(expressive)、召唤(appellative),主张按语篇功能划分翻译原则与批评标准。
Katharina Rei?是德国人,其名属于常见德语姓名,应该按照德语发音翻译。字母组合th在德语中永远发/t/;此外,“林”不用于女子名,而“琳”用于女子名。
查阅《德语姓名译名手册》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均译为“卡塔琳娜·赖斯”,故译名应为:卡塔琳娜·赖斯。5.Christiane Nord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倡导者之一,把翻译按功能区分为文献型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和工具型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提出了忠诚(loyalty)原则,补充了目的论的缺陷。
Christiane Nord是德国人,应该按照德语翻译。查阅《德语姓名译名手册》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均无Christiane,但有类似者如Christiana“克里斯蒂安娜”,Christians“克里斯蒂安斯”,Katharine“卡塔琳妮”。而德语中词末的字母e通常发弱化元音/?/.参考德汉译音表拟定译名为:克里斯蒂安妮·诺德。6.Hans.J.Vermeer
目的论(Skopostheorie/skopos theory)的创始人之一,认为翻译中的诸多问题并非仅仅靠语言学就能解决。他摆脱了以追求与原文对等为目标的翻译理论的束缚,提出翻译就是根据客户的委托,结合翻译的目的满足客户要求的一种目的性行为。在翻译中,原文并非衡量一切的标准,忠实于原文是次要的,而实现翻译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
Hans J.Vermeer是德国人,自应按德语发音,字母v在德语中发清辅音/f/,字母组合eer发/e:r/,查阅《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可知Vermeer在英语中才通译“弗米尔”,而在德语中则为“弗美尔”。
因此,译名应为:汉斯·J.弗美尔。7.Justa Holz-M?ntt?ri 芬兰籍德语翻译家和翻译学者(Nord,2001:12),用德语发表了数部翻译理论著作,进一步发展了弗美尔的目的论,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只是翻译行为(Translator is chesHandeln/ translational action/translatorial action)的一种,译者是跨越语言文化障碍的专家,负责按委托人的要求设计合适的信息传递物(messagetransmitter)。
Justa Holz-M?ntt?ri是以德语为母语的芬兰人(Nord,2001:129),生于德国,后来嫁了一位芬兰人,Holz为本姓,M?ntt?ri为丈夫的姓,故其名应分别按德语和芬兰语发音翻译。查阅《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M?ntt?ri为芬兰姓氏,通译“门泰里”,德语中Holz通译“霍尔茨”,德语中Justa应译为“尤斯塔”,英语中Holz才通译“霍尔兹”。因此,此例译名应为:尤斯塔·霍尔茨-门泰里。8. MarySnell-Hornby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翻译系教授,认为翻译研究既不从属于语言学,也不从属于比较文学,而是一门独立学科,属于跨学科(interdiscipline)的范畴,翻译研究应该采取整体(holistic)、综合(integrated)的方法。
Mary Snell-Hornby生于英国,查阅《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可知Snell-Hornby其名无论按照英语还是德语读音,均译为“斯内尔-霍恩比”。
因此,译名应为:玛丽·斯内尔-霍恩比。9.Edwin Gentzler 现任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大学(Universityof Massachusetts, Amherst)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其代表作《当代翻译理论》堪称翻译研究评论的经典之作。
Edwin Gentzler是美籍德国移民的后代,其姓仍然按照德语发音。查阅《德语姓名译名手册》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均找不到,但有德语姓名Gentz译为 “根茨”,而常见姓名后缀-ler在英语、德语、荷兰语、瑞典语等日尔曼语中全部译为“勒”,两者结合,根据德语读音规则,Gentzler应译为“根茨勒”;查阅《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可知Edwin通译“埃德温”,而“爱”几乎只用在几个约定俗成的译名中,如Edward“爱德华”,Edison“爱迪生”,Edinburgh“爱丁堡”等。
因此,此例译名应为:埃德温·根茨勒。10.Walter Benjamin 德国文艺理论家。他在1923年发表的《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译文即原文生命的延续(theirstage of continued life),原文依靠译文在另一种语言文化系统中获得再生(afterlife)等重要观点,孕育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雏形。这种观点打破了原文至上的传统观念,为人们重新审视翻译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Walter Benjamin是德国人,很多译者未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查阅《德语姓名译名手册》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该名通译“瓦尔特·本亚明”。“沃尔特” 和“本杰明”均系英语通译。“雅”在法语译名常用于字首。翻阅德汉译音表可知“雅”很少用于德语译名中,而“亚”最常用。
因此,此例译名应为:瓦尔特·本亚明。
(--此处还是按照习见的“本雅明”为好?算是约定俗成了吧)11.Lawrence Venuti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发现在英美翻译传统中一直有一种保持保持语言流畅的倾向,他称这种旨在顺应译语文化读者阅读品味的翻译策略为归化(domesticating)。他指出,归化式的翻译目的在于侵吞霸占原文,消除其异国情调,给原文抹上译语文化色彩。处于强势地位的文化翻译弱式文化中的文学作品时常常采取这种手段,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和民族中心论。他指出,为了消除这种文化交流中的不平等现象,译者应多采取异化(foreignizing)的翻译策略,保持原文的异国特色以抗拒(resist)这种文化帝国主义。
Lawrence Venuti是具有意大利血统的美国人,其姓依然遵守意大利语发音。查阅《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可以找到Venuti已有通译“韦努蒂”。
因此,译名应为:劳伦斯·韦努蒂。12.Itamar Even-Zohar 以色列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了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来指导宏观翻译研究。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学文化地位决定了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和角色。翻译文学可能占据中心,此时它常会打破本国常规,进行创新;也可能位处边缘,此时则强化本国规范,趋于保守。
Itamar Even-Zohar是希伯来语姓名的通用拉丁语转写。查阅《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可知Zohar为以色列姓名,已有通译“祖海尔”,而Itamar在英语、葡萄牙语中均译为“伊塔玛尔”,Even又须按照拉丁语发音,故笔者建议暂定译名为:伊塔玛尔·埃文-祖海尔。13.Gideon Toury
以色列特拉维夫学派的又一代表人物,在多元系统论的基础上研究希伯来文学的翻译,提出以译语为中心(target-oriented)的翻译观,强调以实证的方法对大量译本进行描述性翻译研究(descriptivetranslation studies),从而找出译语文化中制约翻译过程中种种决定的规范(norm)。他认为,翻译是受制于规范的,而翻译的规范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活动及翻译产品在译语文化中的位置。
Gideon Toury是希伯来姓名的拉丁语转写。Gideon发/gid’on/,而Toury与法语姓名Toury相似,只是重音落在第一音节。Gideon与英语姓名Gideon发音近似,查阅《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可知其英语通译为“吉迪恩”,而Toury之法语通译为“图里”。
因此,笔者建议其暂定译名为:吉迪恩·图里。14.Basil Hatim 篇章语言学领域的著名理论家,注重语篇分析在翻译中的应用,认为翻译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语际转换活动,而是在一定社会情景中发生的交际过程。译者只有具备双语能力和双文化视野,才能当好跨文化交际中的协调人(mediator)。
Basil Hatim是英国人,故其名应该按照英语发音。“哈廷姆”凭空多出一个鼻音,与原音不同;“海忒姆”不但与原音相去甚远,还使用了英汉译音表根本不用的生僻字“忒”。查阅《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可知Hatim是Hatem的变体,因此Hatim与Hatem发音相同。
由于Hatem 通译“哈特姆”,按照同名同译的原则,译名应该为:巴兹尔·哈特姆。在所分析的个案中,有好几个很难确定译名,笔者的建议仅供参考。在此,笔者竭诚欢迎译界的专家学者、广大读者提出更好的方案。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翻译界的专家学者参考:(1)翻译研究者养成查阅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培养自己的标准化意识。某些一下子难以解决的人名、地名在首次出现时要么附上原文,要么照写不译;(2)从事翻译教学的学者、译者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遵守译名标准,培养他们严谨的学风与译风;(3)编辑出版部门明确规定稿件出版物符合国家译名规范,杜绝不负责任的错译、乱译行为;对于新出现的、现有工具书查不到的外来人名、地名,可以考虑组织专家进行研究,分阶段公布实施。
(文章来自《中国翻译》,《谈国内翻译研究中的译名问题》,王金波(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