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主题读写计划 传统文化,民族之根
2012年八年级语文寒假主题读写计划:
传统文化,民族之根
【主题透视】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凝聚的文化之根和精神之源。作为历史的传承,传统文化已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且不断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在素质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和创造异彩纷呈的传统文化,以此寻根立本、弘扬民族文化已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基本目标。传统文化也逐渐融入了语文课堂,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和写作的重点话题。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纵观近几年的中考,传统文化的考查逐步趋热,要求考生用文化的眼光审视话题,用文化的意蕴话题,用文化的笔法写作话题,用文化的思辨挖掘话题,在作文写作中自觉运用这一话题的现象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仅2010年中考就有贵州毕节(考查夏至)、广西桂林(考查惊蛰)、浙江杭州(考查春节)、山东烟台(考查清明)等省市的现代文阅读考查涉及到这个话题,而吉林省则以“端午的味道”,黑龙江双鸭山以清明、五
一、端午放假期间具体的生活经历或感受作为文题,要求考生写作。
“承继传统文化,体味节日氛围”,面对传统节日文化命题,我用心
爱心
专心 1 们必须作进一步的探究,用文化的思维去挖掘这一主题,才能在写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名作引路
过年 柯云路
我是一九六八年十二月离开北京到山西插队的。
到村里不久,就赶上了农历新年,也就是中国人最重视的春节了。那时的农村还相当穷困,常年不够吃,平日里窝头咸菜能吃饱就是好的。但老话是“穷年不穷节”,再穷的日子,过节不能马虎。
一进腊月,男人们还有一搭没一搭地出工,女人们却早早就忙开了,要拆洗被褥打扫房屋,要为全家老少每一口人都准备出新衣新裤,包括脚上的新鞋。这是一项大工程,平日里要抽空纳好鞋底,要把不能再穿的旧衣服拆洗干净,备成新袄新裤的里子。
这还不算,还要蒸馍炸糕,把正月里的主食准备出来。先要一笼笼地蒸馍,蒸好后晾掉水汽,一层层码进缸里,到时随吃随取。糕也一样,山西炸糕用的是黄米,磨成面和好后先要上笼蒸熟,再趁热揉成一团,揉好后揪成一个一个的剂子压扁,可直接炸,也可在里面放上枣泥豆沙之类。炸成金黄色时捞出,一层层压入小一点的缸中,也
用心
爱心
专心 是随吃随取,但吃前一定得上笼蒸透,否则硬得没法吃。
杀猪杀羊是年前最热闹的时刻,杀好后队里按人头分配。平日农民的饭桌上是见不到肉的,肉领回家后要按照不同的用途分类处置。羊肉可以剁馅包饺子,还可以汆丸子;猪肉的做法就多了,村里一位公认的能人,很得意地教过我,怎样将二斤猪肉做成八个肉菜:扣肉、咕咾肉、过油肉、红烧肉……不一而足。对于当时的农村,谈论谁吃过什么,一种东西怎样吃又怎样做,都是极有吸引力的话题。
记得除夕那天,十几个知青还商量着晚上吃点什么,农民们把我们分别拉到各自的家里,说早就准备好了,一定要去家里吃年夜饭。
我去的这家有四口人,大叔大婶、未出嫁的女儿和小儿子。一进门,炕桌上已摆满凉菜,有拌粉条、土豆丝、炒豆腐等,中间是刚刚点上火的火锅,灶上笼屉里热着蒸馍和炸糕。大叔说我是城里来的“大学生”,坚持把我让到炕桌的“首席”。我坐好后他挨我坐,小儿子才跟着上炕,大婶和女儿一边一个侧在炕沿,并不正经吃,要忙着端菜上饭。就着烫好的酒吃了一阵凉菜,火锅沸腾起来。掀开盖子,锅底铺着白菜,依次层层码放着炸土豆、粉条、肉块、炸豆腐、肉丸子,咕嘟咕嘟地冒着气。这就是当地农民待客最隆重的菜式了。我们边吃边聊,大婶问我家里有几口人,父母现在哪里。我一一回答着,感觉大年夜是如此的亲切温暖。除夕后半夜起,村里零零星星响起鞭炮。那时的农民还很穷,能买百响一挂的小鞭就很不错了。燃放前先将编起的炮捻解开,一个一个地点,孩子们成群结队地从这家放到那家。大年初一,看谁家门前的炮屑多,说明谁家来年的运道好。而这炮屑,用心
爱心
专心 初五之前是不兴扫掉的。
初一走到街上,猛然眼前一亮,但见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喜气洋洋地立在街口,每个人都一身新袄新裤,包括脚上的新鞋。这使得我们这些平日劳动打扮的知青们很是扎眼。当时磕头拜年被当做旧风俗被禁止,人们就在街口互道“过年好”,同时也用目光彼此打量,看谁家的新衣最合体,谁家的花袄最漂亮。从这就能看出谁家的日子过得好,谁家的女人能干。
我从小到大已过过不少年,但那个年让我感觉特别新鲜,也是我至今印象最深的年。那在眼前晃动的新袄新裤,那冒着热气、香气袭人的火锅,都成了我对过年最形象的记忆。(选自《渤海早报》,有删改)
【赏析】
春节,俗称过年,是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炸年糕,备年货,贴春联,放鞭炮……欢欢喜喜过大年,成了中华民族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文章选取在山西农村过年的经历,按照时间的顺序,展现了农村“年”的习俗,但字里行间充盈着喜庆祥和的气氛,饱含着作者对父老乡亲的热情好客和淳朴民风的无限怀想之情。
时文精选
用心
爱心
专心 4
清明乡间路 路来森
清明时节,乡村的路变得很特别。
那些路多是一些狭窄的土路,弯弯曲曲地从村头伸向乡野。春已深,土已软,娇嫩的小草浅浅地绿着,空气中氤氲着一种融融的春气。小路上,行人渐多,并不忙碌,他们在做着清明节该做的事情。
清明节的前一天,乡下人叫“一百五”,这个日子里,要做的事是“添土”。乡间小路上,走动着一些肩扛铁锹的男人,他们可能走在不同的小路上,但却是奔向同一个去处——公墓。公墓里葬着他们的先人,那些曾经传递过生命烟火的人们。他们在公墓边上,铲出几锹土,培到自己先人的坟头上,这就叫“添土”。“添土”的意思,大概相当于给已逝的祖辈维修了一下房屋,同时也告诉活着的人们,这个家族,后继有人。第二天的下午,这些男人们还会行走在这条小路上,他们的手中换成了端着的“祭品”,再次来到这个公墓,祭祀自己的先辈。慎终怀远,在清明是表现得最为充分的。这些乡间的小路,这些行走的男人,就构成了一条生命的“河流”,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延续。
清明节的早晨,太阳还没有出来,乡间的小路清静而又热闹。大人、孩子,都会通过这一条条小路,赶向田野“踏青”。大人们,大多牵着或者赶着自己家的牲口,比如,一头牛,一群羊。牲口慢吞吞
用心
爱心
专心 地走着,人悠悠地跟着,春意冉冉地润着,一条乡间小道,漫溢着一种悠闲的韵致。孩子们总会跟在大人们的后面,他们的手中挥舞着柔软的柳枝,或者口中吹着自制的柳哨,大胆的孩子,或许还会骑到牛背上,唱出一些“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的诗意;一些孩子,跑在前面,早已把一只风筝放起,这便有了一些飞翔的意味。这个清明的早晨,恣意盎然。牲口在路边吃草,草很青、很嫩,这也许是牲口今年里吃下的第一口青草,所以乡下人叫“开青”,意味着从此以后,牲口就能经常吃到青草了。
村口,是乡间路的开端,清明节的村口,常常会搭上几架秋千。清明节荡秋千,自古行之,大多是女人的事情。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点绛唇》词曾描写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真是柔媚、婉约之至。女人们在秋千上,荡来荡去,翩然若飞,曼妙而美好。俗语曰:“大清明,小清明,打了秋千不腰疼。”荡秋千,也许就是一种健身之术,女人,因此而变得轻捷、矫健。秋千,荡向高处,或许还寓意着荡得越高生活越美好。
清明节,家乡风俗,已婚的女子回娘家,她们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尚未生育的女子,大多夫妇相随,衣着光鲜,明亮了一条山道;有小孩的女子,又会携儿带女,很容易让人想到那首《回娘家》的民歌:“身穿大红袄,头戴一枝花……”乡间的小路,因此而有了一种浪漫的情怀。
清明节的习俗,流淌在一条乡间路上。
用心
爱心
专心 6
(选自2010年4月3日《贵阳日报》)
文题亮相
如玉如盘,是十五的月儿;又甜又圆,是中秋的月饼;吃月饼,赏皓月是中秋的习惯;“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亲人渴望团聚,是浓浓的中秋情怀……
请以“中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
一类文
爱在中秋 胡馨月
一个节日,一盘圆月,多少情思,多少爱意,在花好月圆时节升腾。
——题记
用心
爱心
专心
爱在故乡
无垠的海面上,浮光耀金,静影沉璧。(间接引用,描绘意境,恰如其分,是亮点。)
张九龄呆呆地站在船头。温柔的月光犹如一块透明的白纱,笼罩着整个海面,把周围的海水染成了金黄色。(环境描写优美,有感染力。)但如此的美景却打动不了他抑郁的心情,他的心,早已飞向了那故乡的一隅。月是故乡明,是呀,再怎么着那是故乡呀,那里有爹娘,也有故交和朋友,无论漂泊何处,故乡总是牵动游子的情肠。爱在故乡,唯有故乡,才是游子最向往的港湾。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无眠的夜呀,一盏薄酒,一江清月,怎能泯灭他对故乡的情思?满手的月光,他又怎么能赠送给故乡的亲人?“还寝梦佳期”,也许在梦中才能与亲人欢聚吧。(化用张九龄《望月怀远》的意境,写出了对故乡的思念,体现对故乡的爱。)
爱在牵挂
已是半夜三更天,杜甫仰望天幕。深青色的天幕上,晶莹的星星闪烁着动人的光芒,银盘似的月亮镶嵌在满天星斗之间。地上,却是另一番景象:清冷的月光死死地掩盖着一切,空旷的原野,除了沉重
用心
爱心
专心 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哀鸣,再也听不到任何的声响。到哪里去找家呀?战争早已让家支离破碎,兄弟离散,不知生死。“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如今,又到中秋节了,兄弟,你在哪里,你的安危,怎能不让人挂念?(以悲凉的氛围写景,意境幽怨空寂。)
月色还是那样惨白,杜甫长长地叹了口气,料想这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十五的月呀,你为何这般无情,难道你就如此忍心看着我们叹息、垂泪?(化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写出了对兄弟的牵挂,表现兄弟之爱。)
爱在亲情
我悠闲地躺在沙发里。
还不到晚8点,月亮便早早地出来凑热闹,调皮的月光钻进窗户,把碎金洒了一地。(拟人化描写,生动有趣。)我左手拿着奶奶烤的月饼,右手拿着妈妈从商店里买的包装精美的月饼,咬一口,尝一尝,再咬一口,比一比。“看你吃得满脸都是。”妈妈嗔怪着戳我的脑门,把一瓣剥好的橘子又送入我的口中……刚刚吃完一桌丰盛的饭菜,我哪里还咽得下这么多的美食……(抓住细节描写,写出了爱意,写出了幸福。但略显单薄,也是文章的失分点。)
一年明月今宵圆,月儿仍在一如既往地挥洒着银光。朦胧的月光下,还有多少爱的故事发生,谁也说不清。(结尾拓展,深化主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简评】
该文被评为一类文上等,获47分,原因有三:一是文章立意深刻,视角新颖。作品围绕中秋话题,巧妙地化用诗句意境展开情节,依次写出了对故乡、对兄弟、对亲情的爱,紧扣“爱在中秋”这一主题,构思新颖。二是结构新颖。总分总的结构和小标题的设计,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三是文章语言优美。作品大量的环境描写,使文章意境开阔,而恰当的骈散结合和引用等的运用,又使文章语言错落有致,同时增加了文章的底蕴,读来流畅生动,显示出小作者较深厚的语言功底。
二类文
月圆在心头 王 宁
又是一年中秋节。(开门见山入题。)
天渐渐暗了下来,夜空中,一轮明月升起,银白色的月光洒满大地,笼罩着黛色的树丛,粉色的屋顶……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夜晚的黑暗被月色冲洗,天际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家家的灯火,汇聚着浓浓的亲情,在这月色中氤氲、升腾……(环境描写精彩,是该文的闪光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今晚的月亮格外圆,今晚的笑声格外甜,今晚的灯光格外明,今晚的情感格外浓。(连用四个“今晚”,有气势,是得分点。)在这样的夜晚,简单的屋子里,一张暖暖的土炕上,摆着一个圆桌,圆桌上放着圆圆的月饼,圆桌周围围坐着一家子的人,欢笑声溢满整个屋子,感染着宁静的夜晚。(意境恬淡,温馨,语言富有文采。)
院子里,家人正在赏月。坐在板凳上,任皎洁的月光洒在身上,大人们在给孩子讲嫦娥后羿的故事,孩子们吃着月饼,直望着月亮,看他们的架势,好想飞到天上去看看,看那神奇的月宫中能否寻到童年的梦……
时间仿佛定格在这一刻,谁也不愿意打破这美好而又温馨的图景……(过渡自然。)
也许在明天,回家团圆的人们就要各奔东西了,放假的学生又要奔赴学校了,田地里的农活又该忙活了,也许在明天……(视角新颖,别出新意。但不够细致,造成文章略显空洞。)
但是在这团圆的夜里,每个人都不愿去打破这圆满,连倒映在水里的月亮都纹丝不动,风儿也停了。(抓住特征映衬,形象自然。)
中秋的味道是甜的,像月饼一样甜。(与上文衔接不够。)但是也有一些家庭,桌上摆放的月饼却品不出甜蜜的滋味:儿女在外奔波,父母在家孤单。说什么常回家看看,说什么我想有个家,家是什么?家不是房子,而是亲情!有了亲情的温暖,再简陋的房子也叫家。(立意深刻,反思到位,给人启发。)
也许,中秋节的晚上,最重要的是亲情的感悟。亲情如灯,在悄
用心
爱心
专心 无声息中照亮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落。
月亮落下去了,又过了一个中秋……(呼应开头,水到渠成。)
【简评】
这是一篇二类文,其优点是明显的:文章没有随大流单去描绘中秋节甜美的主题,而是在描绘中秋蜜意的同时,透过“明天将各奔东西”和“有些家庭品不出甜蜜”来揭示对生活的反思。立意深刻,别出新意。但文章的欠缺也很明显,即作者对于主题的开掘还仅浮在浅层,没有由此深入开掘,用生动的事例和富有哲理的话语揭示出中秋节这一特定背景下隐含的深意。另外,文章后半部分语言概括,虽有韵味,但表现力不够。总之,文章整体语言生动,构思精巧,特别是景物描写精彩细致,因此获得了41分,是二类文的上等。
三类文
中秋的味道 一 丁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全家人欢聚一堂,感受着快乐的时光。(平淡入题,印象一般,注定了文章不可能是一类文。)
相传中秋节是我国古代为纪念嫦娥而产生形成的,我们现在吃的用心
爱心
专心 这个小小的月饼,其实背后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此处省略,使文意不清,是失分点。)让我们津津乐道,回味无穷。(与前文衔接不够自然。)
中秋是团圆的象征,中秋之夜的月亮十分圆亮。每到此时,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大家举杯畅饮,品尝着生活的甘甜。在外打工的人也都回来与家人团聚。在这个温馨的节日里,萦绕在所有人心中的,全都是团圆。(点明中秋的传统,但不够细致。)
古代诗歌中,有很多是描绘圆月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饱含着张九龄与亲人共享美好月色的愿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诗歌,李白独自漂泊,不能与家人团聚,在这个月圆之夜,思乡之情更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的词赋,虽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但在这月圆之时,苏轼却能表现出如此的祝愿,让我们读出了他忧伤和豁达的一面。古代交通不便,也没有现代的通讯工具,一到这月圆之时,思乡念亲的情感便涌上心头,所以这类诗词还有很多。读这些诗词,我们品出的是酸涩。(引用诗词,增强文章的底蕴,是本文的亮点。)
今天,我与家人一起过中秋,吃的是母亲用爱做的月饼,吃在嘴里,甜在心里,我被母亲的爱所打动,更能体会幸福的甘甜。是呀,父母劳累了一天,回到家还要给我们做饭,做月饼,难道他们不累吗?是什么支撑他们为我们无私奉献,是什么让他们甘愿付出不图回报?我看这些都是亲情的力量!吃着丰盛的饭菜,品尝着甘甜的月饼,我品出的是生活的温馨和幸福。(回到身边,联系生活,体会今天中秋
用心
爱心
专心 的滋味,但情感抒发有些牵强。)
中秋,有辛酸,有快乐,有感动,有美好的祝愿,带给我们很多感受。在这个中秋之夜,我要祝福天下所有的爸爸妈妈万事如意,也祝愿台湾的同胞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与我们共度这美好的佳节。(总结深化,想到台湾,拓展主题,为得分点。但与前文照应不够。)
【简评】
这篇文意尚好的习作以中秋为背景,抒写中秋节日里的复杂味道,语言较为顺畅。此文之所以被列为三类文,原因有三:一是文章选材缺少新意,没有做必要的剪裁,欠缺构思的严谨;二是文章语言缺乏文采,文章除第三段外,其他语言都是叙述性的,缺乏灵气和可读性,造成语言的僵硬;三是文章的展开没有紧紧扣住“味道”这一主题,如第一部分,就没有进一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是粗略涉及,使文章流于肤浅。但该文叙述尚算流畅,病句不多,所以列为三类文,得32分。
真题回放一
题目:感受节日
提示:题目中的“节日”包括国家法定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和国外的、本地的、本民族的、本校的节日。
要求: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②
用心
爱心
专心 主题(观点)明确,有真情实感,尽可能展示自己的个性或独特的感受和见解;③正文中如需出现人名、地名、校名,请用××或虚拟名称替代。
(2009年广西桂林中考作文题)
感受节日 桂林一考生
洋溢着五千年民族文化的馨香,散发着勃勃文采精华的气息,闪烁着古国文明的灿烂辉煌……它是节日,它陪伴着小小的你我快乐成长……
每当提及节日,我的心中免不了会有些激动。节日的背后,该有着怎样美丽而神奇的传说,有着怎样丰厚深邃的文化底蕴,有着怎样美好甜蜜的向往与期盼。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伴随着一声声爆竹的炸响,又迎来了一个新春。春节是欢乐祥和的象征,一个春节都向我们呈现出一个崭新的面容;每一个春节过去,就会迎来一个全新的开始……春节到来了,便是我们人生的又一个新陈代谢,又一次除旧布新。生命在成长,世界在变迁,年的远去又重来,就像接力似的又开始了下一段赛程。所以,在春节,人们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不管钱多钱少,不
用心
爱心
专心 管顺境逆境,感受春节,感悟那份“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的激情!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一个感情丰富的节日,人们怀着伤感怀着思念为故者上坟,虔诚地祈愿逝者在天国能够过得快乐,也祈盼他们在天有灵,给活着的人以精神的庇荫。感受清明,缅怀那些驻留天国的灵魂!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只为屈原的那纵身一跃,只为那位圣贤的瞬间壮举,便有了这个壮烈的节日。“波涛卷不去,忠魂得永生。”因为不忍见大好河山断送在奸佞之手,却又无力回天,何不一死了之,换个眼不见为净?“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感受端午,感悟满腔忧国忧民的热血无处溅洒的悲怆!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大人说七夕便是年轻情侣约会的时间,并且告诉我们,在七夕那天夜晚,静静地站在葡萄架下,便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你要真听到了,便能成就一生的美好姻缘。真的,感受七夕,感悟人世间爱情的甜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月圆人团圆,深深勾起客游异地他乡的人们对故土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一个漫漫长夜,苏东坡长叹一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唉,故国啊,亲人啊!感受中秋,感悟那思念故国、牵挂亲人的情思。
“逝者如斯”,年年岁岁,去去来来,每一次的感受都有不同,每一次的感受都如诗如画。感受节日的文化,感受节日的温馨,感受
用心
爱心
专心 节日的美好,但愿人生天天如节日,岁岁如今天,每一个人都怀揣着同样一个美好甜蜜的梦,在感受中得到更多更美好的实现!
【简评】
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小作者以时间为序,选取一年中五个重大的传统节日,展现不同节日的文化特色,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另外,在结构上,全文采用诗词引领,展现相关节日的文化内涵,既使文章语言灵动,富有文化底蕴,又彰显了考生丰富的文化积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真题回放二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美好的传统佳节。三十夜的年夜饭,大年初一的祝福语,正月十五的闹元宵;送旧迎新的喜炮声,沸腾的龙灯和花灯,洋溢着新春气息的春联和晚会……春节里,处处是喜庆祥和欢乐的海洋。
请从你最熟悉的春节活动中,选择你印象最深感受最深的一件事或一个场景,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用心
爱心
专心 17
(2009年贵州铜仁中考作文题)
迎龙灯 铜仁一考生
早听说过玩龙灯的事了,每年春节到外公家,都盼望看玩龙灯,但都没有亲眼得见。
今年正月初九,我和母亲来到乡下外公家里,终于实现了我多年的愿望,亲眼见到了玩龙灯的热闹场面。
外公家住在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寨,每年春节都有龙灯奉贺的。但那几年山寨的人家都很穷,所以一到龙灯奉贺的晚上,人们都从家里跑到野外躲避龙灯。不是不喜欢龙灯,是拿不出喜钱。因此,龙灯是不到山寨的。所以我一直没有见到过玩龙灯的热闹场面。今年不同了,山寨的人们富起来了,青年男女,老老少少不等天黑就敲锣打鼓,到山那边迎接龙灯去了。
外公却没有出去,他在忙什么呀,原来外公在准备烟花爆竹呢。
晚上约略八点钟,山那边的锣鼓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急了。这时,外公打开了楼上楼下的电灯,整个庭院灯火通明,几个大红灯笼把外公家点缀得富丽堂皇。
外公早在大门外等候玩龙灯的队伍了。我也非常激动,盼望着龙
用心
爱心
专心 灯快快到来。
大约九点钟,外公回来了,嘴里不断地喊着:“来了,来了,龙灯来了,赶快准备,赶快准备……”
我听了急忙帮着外公把鞭炮、烟花搬到院子,又用一张大方桌,摆起了茶水。还专门设置了香案,外公说是要敬奉龙王的。
九点半,龙灯队伍终于来到外公家。外公点燃了迎接龙灯队伍的鞭炮。个个打着灯笼火把的几百号人的龙灯队伍,把外公家的庭院塞得满满当当的。锣鼓声停,龙灯队伍的领头祝贺外公新年大吉,阖家欢乐!外公高兴得不亦乐乎,忙上香点烛,磕头作揖,与领头一起敬奉龙王。
看那龙头,但见龙眼、龙珠、龙舌、龙须栩栩如生。外公将一根红绸恭恭敬敬地献给龙冠,并许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完毕,外公拿出喜钱交给领队。立刻,锣鼓喧天,围观的乡邻散开了,只见戴黄头巾、穿红衣服的青年小伙摆开阵势,舞着五彩缤纷的龙头、龙身、龙尾,在龙宝的指引下,委婉盘旋,翻腾起伏。口哨声一阵紧似一阵,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这时,外公安排的烟花响起,礼花冲天,划破夜空,锣鼓声震荡着山谷,山寨沸腾了,我和人们一样,彻夜难眠……
龙灯一家一家地玩过去了,锣鼓声也越来越远了,外公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他一定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简评】
“正月初九舞龙灯,祭祖泰伯赶庙会。”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总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那些极具民族色彩的文化活动。迎龙灯、舞龙灯,便是贵州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寨人民节日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小作者以此作为素材来写,不仅具有地域特色,还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在写法上,小作者通过展现春节期间迎龙灯的场面,运用对比手法,写了外公过去和现在迎龙灯的不同做法,展现了春节期间山寨“欢乐祥和”的气氛和民众朴实、豪爽、热情的性格,侧面显现出山乡巨变。全文以“我”贯穿,前有呼,后有应,结尾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真题回放三
题目:端午的味道
要求:①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2010年吉林省中考作文题)
端午的味道 吉林一考生
一位伟大的诗人成就了一个传统节日,一个传统节日让我们更深
用心
爱心
专心 20 刻地品味生活。
——题记
自战国时期以来,端午节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如今,端午节已受到世界文化组织的重视而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裹挟着历史的风尘走来;端午节,浸润着现实的色彩前行。总览历史,端午的味道在不同的时期是不同的。
悲伤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的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馋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就这样,带着悲怨,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投江自尽。人们带着无限的悲伤和哀痛送走了这位伟大的诗人,并因此而设立了端午节。百姓怀着沉重悲伤的心情向江中投粽子,希望鱼儿不要吃掉屈原的尸体——战国的端午是悲伤的味道。
辛酸
老一辈的人心里对端午的概念大概是充满了辛酸吧!在那个战火
用心
爱心
专心 21 纷飞、硝烟四起的年代,人们渴望过上幸福的生活,一顿饱饭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很大的满足了。能在过端午节时吃上一个粽子根本是不可能的,甚至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一个粽子对于人们也只是奢望——曾经的端午是辛酸的味道。
快乐
当代的我们,生活多姿多彩,人们再也不用为吃喝发愁,每一天对我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意义的。现在的端午节,系五彩线、挂葫芦、戴香包……人们尽情享受登山采艾草的乐趣,享受各种各样的粽子的美味,有的还会体验赛龙舟的激情——现在的端午是快乐的味道。
时代在改变,也永远地改变了端午留给人们的味道。时光如流水,却永远冲洗不掉端午留在人们心中的酸甜苦辣。让我们永远铭记端午的味道!
【简评】
端午,一个引人怀念的节日。小作者从历史到现实,从端午的起源到端午的风俗,运用悲伤、辛酸、快乐三个小标题领起,写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生活阶段端午的不同味道,展现了端午节的独特文化魅力。作品运用对比手法,凸显了今天生活的幸福,主题鲜明,立意独特;小标题的形式,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开篇题记和结尾总结,既点明题旨,又使文章首尾呼应,自然圆合。
用心
爱心
专心
爱心天使的感谢信
敬爱的老师:
您好!
我是一只迷失方向的蝴蝶,虽然美丽却看不到前景;我是一只柔弱无力的小鸟,虽有翅膀却无法飞翔。可自从遇上了您,我的生活便有了生气。
您没有常人所赞美的那种甜蜜的微笑,也没有大家所欣赏的那种柔情的细语,可在我心里,您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都在传递着爱的暖流。
那一次,在我为朋友的误会而深感痛苦的时候,您凭借一段朗诵走进了我的世界。那天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只见您稍一酝酿,深呼吸之后,便静静地朗读起来。看到您的样子,好些同学都抿嘴窃笑。是嘛,瞧您摇头晃脑,拖腔拉调,这是朗读吗?我禁不住也跟着笑了起来,可您似乎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中。渐渐地,您越吟越带劲,越诵越凄切。听得出,您近乎沙哑的声音是理智克制感情的结果。默无声息的教室里,一张张面孔也都露出感动的神情。
有些事已渐渐淡忘,可当时您讲过的一句话我一直记在心头:“将充满爱心的画面记在心头,才会成为传递爱心的天使。”您的目光
用心
爱心
专心 23 与我接触的那一瞬间,我这个一直受人冷落的学生,仿佛感受到了一股父爱的暖流。
毕业前的那次班会课,气氛很热烈。夕阳从后面的窗口洒进来,把教室照得光亮耀目。我有一个“去敬老院献爱心”的提议进入表决程序,可由于复习紧张,没有一个人赞成,我觉得很尴尬,就嚷着说算了,想撤销提议。您“唰”地从后排站起来,义正辞严地说:“虽然没有同学支持,我还是要投一票!”我更忘不了您那面带微笑的赞许:“人要有感恩之心啊!还记得我说过的话么,你就是传递爱心的天使!”
您的一句话,让教室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也是您的那句话,让我感受到了关爱他人与被人关爱的快乐。一个曾经失落的孩子,就因为您的那一个眼神,那一句话语,真的变成了能够自由飞翔的“天使”。熟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师的这份特别的关爱,一定会在我心中酿出香醇的心灵之泉。
【简评】同题作文新者胜。也许是美丽的考题拔动了心弦,小作者对老师的尊重与感恩之情便喷射而出,于是就有了这封书信。虽是书信,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平常的叙说,而是紧紧抓住了两件平凡却让自己感动的故事。语文课上的一个眼神,让倍受失落的作者涌上了一股“父爱的暖流”;班会课上的那一票“支持”,更让作者享受到了“爱心天使”的快乐。老师爱学生、学生爱社会,一股感恩之泉就这样在师生之间欢畅地淌了出来。
用心
爱心
专心
【满分真经】用书信抒发情感,自然;用细节表达主题,深刻。用心
爱心专心25
第二篇:八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如建筑、绘画、书法、戏曲)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一)、课程性质
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典范性
本课程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选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典范作品作为教育内容,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趣味性
本课程贴近少年儿童生活,注重兴趣培养,教材的呈现形式应符合少年儿童的接受心理,学习形式力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使少年儿童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
(三)启蒙性
本课程注重对少年儿童进行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熏陶和影响,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体现启蒙性。
(四)开放性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应充分利用课内外各种可利用的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参观游览、调查访问、参加村镇或社区传统文化活动等,让学生在感悟、体验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二)、基本理念
(一)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逐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民族精神
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影响的结果。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强化朗读、背诵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悟能力。
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加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如参观文化馆、博物馆,游览文化古迹、文化名胜等,使学生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一)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初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形式,自觉拓展学习视野,积极参与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四)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掌握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
(五)学习传统文明礼仪,提高个人修养。
(六)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培养合作意识。
(二)、阶段目标
第三学段(7至8年级)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经典古诗文60篇(首或段),能默写出重要的名言名句。
2.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所学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品味作品的语言内涵,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3.能针对所学诗文中作者的观点进行讨论,能结合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明确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
4.能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不断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文化经典著作,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孙武、孙膑等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秦始皇、汉武帝、曹操、诸葛亮、唐太宗、魏征、唐明皇、包拯、成吉思汗、康熙、乾隆等政治方面的杰出历史人物;屈原、张衡、王羲之、吴道子、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李时珍、康有为等文化艺术、科学名人,长城、泰山、黄帝陵等名胜古迹,诗、词、曲、小说等主要文学体裁。
5.能向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当地某一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能谈出自己对该历史文化名人的看法;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每个同学选择一位自己最喜欢的历史文化名人,写出自己喜爱的理由并提出自己的奋斗目标。
6.能根据学习内容写读书笔记,能根据实地考察所得写出考察简报,能根据有关资料编辑班级或校内报刊等。
7.继续学习传统文明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个人修养。
8.能自主搜集名胜古迹和传统民俗的相关资料,能向同学介绍某一名胜古迹或传统民俗的有关知识,能结合实际体验谈出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9.能根据所学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将自己搜集和整理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同学;能自主开展经典诗文朗诵会、传统文化考察、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法比赛、传统文化摄影展等活动。
10.能初步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三、实施措施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文化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通过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通过活动性学习,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如诗歌朗诵、书法比赛、艺术节等,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参观游览文化古迹、寻访历史文化名人、参与传统节日活动等,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社会意义。
(四)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组织学习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小养成喜欢读书、认真书写、勤于思考、踊跃发言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体现教学要求的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循序渐进,得以发展提高,不可盲目拔高教学要求。
(六)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学习经典重在积累感悟。通过品味经典之韵、感受志士之魂、领略山水之美、参与艺术之乐,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获得文化积累,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
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力求以情动人、以情启智、以情养德,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七)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初步的鉴别意识
传统文化因历史的局限,也存在一些不符合现代价值观念的内容。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辨别和鉴赏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具有初步的鉴别意识。
(八)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传统文化是一门新课程,教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与研究,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九)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
要建立开放的课程资源网络,充分利用农村、社区等本地文化教育资源,并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选择不同的教育活动方式和类型,对学生进行教育。
(十)注意处理好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既有自己的独特性,又与其他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在实施本课程的过程中,应注意与语文、品德等学科的教学或校内外其他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四、教学进度
本教材共四个单元,本学期教授前两个单元。《论语》十三则各一课时,名人长廊中四个人物各一课时,合计共17课时。
第三篇:民族传统文化欣赏之感想
民族传统文化欣赏之感想
信息系软件121班
李卓锋1050112102
看民族传统文化视频杂感
90后的我们,对于民族传统文化,总是那么厌弃,从不用心去关注过。当我看完老师推荐的几个视频后,感受到了民族的、传统的文化,才是真正属于自己国家的原创生命力。戏剧不仅体现了戏里人们的聪明才智,它们更是中国劳动人民创造出的智慧结晶。这些传统文化戏剧,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色彩,深深烙上了我国人民的印记,其中给我感受较深的是《白毛女》和《刘三姐》。《白毛女》是歌颂农民大翻身的中国第一部歌剧。这是从一个十七岁的佃农的女儿的身世表现出广大的佃农阶层的冤仇及最后的翻身。这是从一个地主的淫威表现了封建剥削阶级的反动、无人性,及其蹂躏人民、出卖祖国的滔天罪恶。《白毛女》写于抗战期。这指出了民族统一战线如何被反动的地主阶级所破坏,所危害,从而这又指明了胜利以后反动的地主阶级,实行美帝国主义的意旨,用残酷的内战来答复人民的民主要求,正和他们在抗战时期的卖国行为是一模一样的。同时这又指明了在抗战时期,人民的力量既然能够阻止反动派的从无一时间断过的妥协卖国的阴谋而把抗战坚持到最后胜利,那么今天的更为壮大的人民力量一定也能把民族的民主解放战争进行到最后胜利。
《刘三姐》这部影片是比较老的一部电影,但是影片传达的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反抗精神流传至今,影片中的对歌以及刘三姐反抗的故事也广为流传,不失为经典之作。影片取材于广西民间传说,主人公刘三姐是一位聪明、美丽的壮族姑娘,擅长用山歌来赞美劳动、赞美自然、赞美爱情,并用山歌揭露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刘三姐的山歌,朴素生动,具有强烈生活气息和浓郁地方色彩,符合人物性格,用歌而不是台词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听中国十大名曲之感想
我经常听的比较多的是现代音乐,对于古典名曲几乎没听过,如果不是因为这次老师布置的作业,可能学生时代都不会去接触到。刚开始我觉得我会很难接受这些古典名曲,但当我静下心仔细聆听时才发现,这些曲子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萦绕心头。
这或许不是我听过的最好的音乐,但它们给我的感觉是之前听过的音乐所没有的,优美的旋律,完全没有一点现代音乐那种浮躁之感。我觉得中国十大名曲它不仅悦耳,更悦心。用话语形容出来的东西始终不能完美透彻,那种感觉只有心灵才能真切感受到。言语已经无法表达我听中国十大名曲后的感受了。我觉得对中国十大名曲的评价可以这样说:“自然界能有的声音都喷发出来了,但又喷发、组合得是那么地自然、和谐,一点也没有杂乱和刺耳的感觉。一切声音都展现的那么的完美。”
也许,如此美妙的乐章,只有在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只有那些看透一切世俗、抛弃一切杂念的世外高人们才能弹奏出来。中国十大名曲,它所表现出的声音已不单单是一种音乐了,而是一种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即老子的最高哲
学思想“天人合一”。
我实在是无法形容这些曲子它们的艺术价值之高度,只能用心去聆听,慢慢地感受吧。当我听这些曲子时,最大的感受就是赏心悦目,曲子行云流水般地在我的内心中缠绕,让我能抛弃一切杂念深深地置身在曲子的意境之中。当我听着其中一首“高山流水”的曲子时,仿佛我自己已经超然于世俗之外,飘飘然的到了一座高山之上,静静地聆听那潺潺的流水之声。
我觉得用所有的华丽的词汇来形容这些曲子都是不为过的,为此我只能说:天籁之音!
对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认识
毛泽东对于文化的见解,那么别具一格。对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我体会最深的是新民主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不仅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拓了道路,而且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致力于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毛泽东当年创立和实施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反映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既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又有重大的现代价值。现在中国和世界的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交通运输的发达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的民族性,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而中国也面临着帝国主义文化和洋奴文化的严峻挑战,中国的文化必须保持民族性,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服务。因此,按照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理论,把文化的民族性与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文化。解放思想,确立实事求是的正确路线,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当今时代,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与旧中国不同,人们的思想觉悟也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但是,封建的迷信东西在中国并没有绝迹。例如李洪智为首组织的法轮功邪教,利用现代化传媒手段,大势传播封建、迷信、反动的思想,严重地毒害人民的思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此,毛泽东坚持文化的科学性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文化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教育启发广大人民群众,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文化,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理论.现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今的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此外,我还有两方面的感想:一是我们在平时的日常学习工作中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武装头脑。二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在学习工作中不能只凭自己的感觉盲干。毛泽东虽然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并在实际中取得了成功,但是在建国不久就不顾现实,宣布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以至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多事情仍然是在复归新民主主义社会。一代伟人都是这样,作为我们一个普通的人就更应该时时提醒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实事求是,才能在工作中少走弯路,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第四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方法之读写
本文集资料共4个分类:学习方法、记忆方法、快速阅读、潜能开发。每个分类都有多个资料,可在百度文库、新浪爱问共享、豆丁文库中直接搜索:“学习方法:”“记忆方法:”“快速阅读:”“潜能开发:”,即可找到更多资料。
语文学习方法之读写
很大一部分同学可能不知道高中语文学习是学什么?我个人认为语文学习实际上就是提高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一个过程。那么语文素质和能力是如何提高呢?纵观我身边几个语文比较好的同学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阅读量大、阅读范围广,而且一边读一边写,经常写读后感。如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读写与语文素质和能力提高有莫大的关联。
首先了解一下何为读?何为写?读既是阅读和理解,写既是书写和作文。
读,可以培养语感。好的语感对语言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一段话里面为什么用这个词语而不用另外的一个词语”,“这是一个病句”,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用去问“为什么”,语感都已经告诉我们原因。而语感的培养就是在于我们平时点点滴滴的“读”所积累的。
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这里所说的“读”,并不仅仅是指把文章朗读或默读一遍,而是还要包括思考和识记等内容。换言之,读,应该是一个动口动脑动手的过程。学习一篇文章,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概括起来就是:第一,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第二,解决“怎么写”的问题;第三,记忆文章中的精彩语段和词语。这三个方面其实就是在说一个动口动脑动手的问题。在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去解决好这三个问题,这才是“读”。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读,也是一个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和作文素材的手段。涉猎广泛,见多识广,胸中自有“丘壑”。这样,在作文的过程中,就不会感觉自己无话可说,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空洞干巴,而是洋洋洒洒,言之有物了。
既然“读”有这么多好处,那么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就从重视“读”开始吧。
写,在书写方面,高考考纲有明确的要求:作文一类卷书写美观,二类卷书写工整清楚,三类卷比较工整清楚,四类卷书写潦草。高考从2005年开始,山东单独命题,语文实行网上阅卷。这就对书写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所以无论是高考考纲还是山东语文网上阅卷,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必须把字写好。
退一步说,要求所有的人都达到美观的程度,也不现实,但是书写工整清楚,避免潦草,这却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也许有人拿“写工整了会影响答题速度”之类的话来给自己的书写欠工整找借口。是的,在你认真书写的最初阶段,它是会对你的答题速度有一点影响的。可是我们总不能因为还有下一次的“流感”,就不去治疗这一次的“重感冒”了吧?明明知道书写不过关会影响到语文成绩,我们又怎么敢不去重视呢?
其实,要做到书写工整并不难。我们的汉字是方块字。这句话对我们就是一个启示:方者,方也。就是要在“方”上动心思。你的字写得横平竖直了吗?你的字左上角与左下角、右上角与右下角在一条线了吗?还没有?那就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吧。相信不用多长时间,你自己写的字你自己都不敢认了,你都不敢相信你会写得这么好了。
优秀经验分享:太多的人总是抱怨学不进去,记不住,思维转得慢,大脑不好使,吸取知识的能力太差,学习效率太低。读书的学习不好,经商的赚钱不多!作者本人以前也和读者有着同样的困惑,在我考上公务员,然后后来又转行经商,然后再读MBA,后来再考托福,一路的高压力考试中,从开始就学习了很多的学习方法,记忆方法,包括各种潜能开发培训班都上过一些,还有吃补脑的药也有一些,不过感觉上懂了理论,没有太多的实践,效果不太明显,吃的就更不想说了,相信太多的人都吃过,没有作用。06年的时候,无意间在百度搜索到一个叫做“精英特快速阅读记忆训练软件”的产品,当时要考公务员,花了几百块钱买了来练,开始一两个星期没有太明显的效果,但是一个月的训练之后,效果非常理想,阅读速度和记忆能力在短时间内提高很多,思维这些都比以前更敏捷,那个时候一两个小时可以看完一本书,而且非常容易记住书中的内容。这个能力在后来的公务员考试、MBA、托福以及生活中都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我,这也是我今天要推荐给诸位的最有分享价值的好东西(想学的朋友可以到这里下载,我做了超链接,按住键盘左下角Ctrl键,然后鼠标左键点击本行文字即可连接。)基本上30个小时就够用了。非常极力的推荐给正在高压学习的朋友们,希望你们也能够快速高效的学习,成就自己的人生。最后,经常学习的同学,我再推荐一个学习商城“爱贝街”,上面的产品非常全,有一个分类是潜能开发,里面卖的产品比市场上便宜很多哦~(按住键盘左下角Ctrl键,然后鼠标左键点击本行文字即可连接。)
写,在作文方面。虽然说,文无定法,但是作文还是讲究一点“法”的。在这里,首先要澄清一个问题。应试作文与平时写的文章是有区别的。平时写的文章,我们是去“品味”,而应试作文往往是浏览的。浏览与品味就有了质的区别。所以写应试作文非注意一点应试技巧不可。比如文章开头,单刀直入,开宗明义,一开篇先让读者明白你在写什么,这点很重要。否则,看了半天了,读者还云里雾里,不知道你要说什么。这怎么可以呢?文章主体部分一定要围绕中心去写,一定要言之有物,这些最起码的要求必须做到。到了结尾部分,对所要表达的主旨最后再强调一次,加深一下读者的印象。这样,一篇文章也就大功告成了。
有人把写好作文总结为两句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的文章,写成记叙文时,很好地解决了“动之以情”的问题,写成议论文时,很好地解决了“晓之以理”的问题,那么你的作文问题也就解决了。
那么怎么才能写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作文呢?就写好议论文的问题,上文已经有所涉及,所以这里重点谈写作记叙文的问题。
写好一篇不足千字的应试记叙文,有几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① 调动情感的问题。做好作文的准备工作,这是一个大题目,里面大有文章可作。比如选材的问题。如果选取一些自己比较陌生的材料去作文,就很难调动起自己的创作情感,所以就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比较熟悉的材料,最好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者是我们生活的环境里的一些人或事。还有一个尽快入题的问题。150分钟的语文考试划给作文的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那么我们从审题立意到开始动笔,时间最多不能超过15分钟,当然也不能少于1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不仅要考虑文章的立意、布局谋篇,更要把自己的情感调动起来,让自己“走进”所要记叙的场景之中去。这种“身临其境”正是情感被调动起来的表现。
② 截取生活片断,借助“主旨”这根红线,连缀成篇。这是由作文的篇幅所决定的。一篇千字文章,不可能把事情的始末全部交代清楚,就是能够交代清楚,也只能是叙述故事的梗概。这样,不仅内容不厚实,而且还缺乏生动性,不可能“以情动人”。而截取生活中的几个典型片断,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则可以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③ 描写还是叙述的问题。叙述故事情节,往往容易出现语言干巴,欠生动的现象,这样就达不到“以情动人”的目的。所以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最好采用描写的方式,即抓住生活中的三两个特写镜头,进行具体形象生动的描绘。我们知道,对事物的描写,越具体了就越形象,从而也就越生动。
最后,再提一个建议:充分地利用课文。
既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读”,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广泛地阅读就可以了。是的,除了快餐式的文章,还有那些垃圾式的文章之外,我们读什么文章都可以。
但是,读课文有读课文的好处。第一,课文是你的无声的老师。我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对“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思考的正确与否呢?如果无人请教,我们将无法确定。可是如果我们去读课文,就不会存在这些问题。每篇课文都有阅读指导,课文之后还附有一些注释,它们可以给我们解疑答惑,帮助我们积累知识。既然除了快餐式的垃圾式的作文之外,读什么都可以,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选择课文这个最有力的工具呢?第二,课文大都是一些典范作品,不需要我们再去浪费时间挑选。第三,高考的出题原则是“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就是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得重视我们的课文啊!
综上所述,我想同学们只要坚持了读和写,结合上面所说的就一定可以提高语文能力和素质。
很大一部分同学可能不知道高中语文学习是学什么?我个人认为语文学习实际上就是提高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一个过程。那么语文素质和能力是如何提高呢?纵观我身边几个语文比较好的同学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阅读量大、阅读范围广,而且一边读一边写,经常写读后感。如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读写与语文素质和能力提高有莫大的关联。
首先了解一下何为读?何为写?读既是阅读和理解,写既是书写和作文。
读,可以培养语感。好的语感对语言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一段话里面为什么用这个词语而不用另外的一个词语”,“这是一个病句”,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用去问“为什么”,语感都已经告诉我们原因。而语感的培养就是在于我们平时点点滴滴的“读”所积累的。
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这里所说的“读”,并不仅仅是指把文章朗读或默读一遍,而是还要包括思考和识记等内容。换言之,读,应该是一个动口动脑动手的过程。学习一篇文章,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概括起来就是:第一,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第二,解决“怎么写”的问题;第三,记忆文章中的精彩语段和词语。这三个方面其实就是在说一个动口动脑动手的问题。在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去解决好这三个问题,这才是“读”。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读,也是一个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和作文素材的手段。涉猎广泛,见多识广,胸中自有“丘壑”。这样,在作文的过程中,就不会感觉自己无话可说,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空洞干巴,而是洋洋洒洒,言之有物了。
既然“读”有这么多好处,那么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就从重视“读”开始吧。
写,在书写方面,高考考纲有明确的要求:作文一类卷书写美观,二类卷书写工整清楚,三类卷比较工整清楚,四类卷书写潦草。高考从2005年开始,山东单独命题,语文实行网上阅卷。这就对书写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所以无论是高考考纲还是山东语文网上阅卷,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必须把字写好。
退一步说,要求所有的人都达到美观的程度,也不现实,但是书写工整清楚,避免潦草,这却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也许有人拿“写工整了会影响答题速度”之类的话来给自己的书写欠工整找借口。是的,在你认真书写的最初阶段,它是会对你的答题速度有一点影响的。可是我们总不能因为还有下一次的“流感”,就不去治疗这一次的“重感冒”了吧?明明知道书写不过关会影响到语文成绩,我们又怎么敢不去重视呢?
其实,要做到书写工整并不难。我们的汉字是方块字。这句话对我们就是一个启示:方者,方也。就是要在“方”上动心思。你的字写得横平竖直了吗?你的字左上角与左下角、右上角与右下角在一条线了吗?还没有?那就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吧。相信不用多长时间,你自己写的字你自己都不敢认了,你都不敢相信你会写得这么好了。
写,在作文方面。虽然说,文无定法,但是作文还是讲究一点“法”的。在这里,首先要澄清一个问题。应试作文与平时写的文章是有区别的。平时写的文章,我们是去“品味”,而应试作文往往是浏览的。浏览与品味就有了质的区别。所以写应试作文非注意一点应试技巧不可。比如文章开头,单刀直入,开宗明义,一开篇先让读者明白你在写什么,这点很重要。否则,看了半天了,读者还云里雾里,不知道你要说什么。这怎么可以呢?文章主体部分一定要围绕中心去写,一定要言之有物,这些最起码的要求必须做到。到了结尾部分,对所要表达的主旨最后再强调一次,加深一下读者的印象。这样,一篇文章也就大功告成了。
有人把写好作文总结为两句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的文章,写成记叙文时,很好地解决了“动之以情”的问题,写成议论文时,很好地解决了“晓之以理”的问题,那么你的作文问题也就解决了。
那么怎么才能写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作文呢?就写好议论文的问题,上文已经有所涉及,所以这里重点谈写作记叙文的问题。
写好一篇不足千字的应试记叙文,有几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① 调动情感的问题。做好作文的准备工作,这是一个大题目,里面大有文章可作。比如选材的问题。如果选取一些自己比较陌生的材料去作文,就很难调动起自己的创作情感,所以就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比较熟悉的材料,最好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者是我们生活的环境里的一些人或事。还有一个尽快入题的问题。150分钟的语文考试划给作文的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那么我们从审题立意到开始动笔,时间最多不能超过15分钟,当然也不能少于1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不仅要考虑文章的立意、布局谋篇,更要把自己的情感调动起来,让自己“走进”所要记叙的场景之中去。这种“身临其境”正是情感被调动起来的表现。
② 截取生活片断,借助“主旨”这根红线,连缀成篇。这是由作文的篇幅所决定的。一篇千字文章,不可能把事情的始末全部交代清楚,就是能够交代清楚,也只能是叙述故事的梗概。这样,不仅内容不厚实,而且还缺乏生动性,不可能“以情动人”。而截取生活中的几个典型片断,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则可以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③ 描写还是叙述的问题。叙述故事情节,往往容易出现语言干巴,欠生动的现象,这样就达不到“以情动人”的目的。所以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最好采用描写的方式,即抓住生活中的三两个特写镜头,进行具体形象生动的描绘。我们知道,对事物的描写,越具体了就越形象,从而也就越生动。
最后,再提一个建议:充分地利用课文。
既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读”,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广泛地阅读就可以了。是的,除了快餐式的文章,还有那些垃圾式的文章之外,我们读什么文章都可以。
但是,读课文有读课文的好处。第一,课文是你的无声的老师。我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对“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思考的正确与否呢?如果无人请教,我们将无法确定。可是如果我们去读课文,就不会存在这些问题。每篇课文都有阅读指导,课文之后还附有一些注释,它们可以给我们解疑答惑,帮助我们积累知识。既然除了快餐式的垃圾式的作文之外,读什么都可以,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选择课文这个最有力的工具呢?第二,课文大都是一些典范作品,不需要我们再去浪费时间挑选。第三,高考的出题原则是“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就是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得重视我们的课文啊!
综上所述,我想同学们只要坚持了读和写,结合上面所说的就一定可以提高语文能力和素质。
很大一部分同学可能不知道高中语文学习是学什么?我个人认为语文学习实际上就是提高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一个过程。那么语文素质和能力是如何提高呢?纵观我身边几个语文比较好的同学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阅读量大、阅读范围广,而且一边读一边写,经常写读后感。如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读写与语文素质和能力提高有莫大的关联。
首先了解一下何为读?何为写?读既是阅读和理解,写既是书写和作文。
读,可以培养语感。好的语感对语言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一段话里面为什么用这个词语而不用另外的一个词语”,“这是一个病句”,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用去问“为什么”,语感都已经告诉我们原因。而语感的培养就是在于我们平时点点滴滴的“读”所积累的。
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这里所说的“读”,并不仅仅是指把文章朗读或默读一遍,而是还要包括思考和识记等内容。换言之,读,应该是一个动口动脑动手的过程。学习一篇文章,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概括起来就是:第一,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第二,解决“怎么写”的问题;第三,记忆文章中的精彩语段和词语。这三个方面其实就是在说一个动口动脑动手的问题。在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去解决好这三个问题,这才是“读”。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读,也是一个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和作文素材的手段。涉猎广泛,见多识广,胸中自有“丘壑”。这样,在作文的过程中,就不会感觉自己无话可说,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空洞干巴,而是洋洋洒洒,言之有物了。
既然“读”有这么多好处,那么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就从重视“读”开始吧。
写,在书写方面,高考考纲有明确的要求:作文一类卷书写美观,二类卷书写工整清楚,三类卷比较工整清楚,四类卷书写潦草。高考从2005年开始,山东单独命题,语文实行网上阅卷。这就对书写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所以无论是高考考纲还是山东语文网上阅卷,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必须把字写好。
退一步说,要求所有的人都达到美观的程度,也不现实,但是书写工整清楚,避免潦草,这却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也许有人拿“写工整了会影响答题速度”之类的话来给自己的书写欠工整找借口。是的,在你认真书写的最初阶段,它是会对你的答题速度有一点影响的。可是我们总不能因为还有下一次的“流感”,就不去治疗这一次的“重感冒”了吧?明明知道书写不过关会影响到语文成绩,我们又怎么敢不去重视呢?
其实,要做到书写工整并不难。我们的汉字是方块字。这句话对我们就是一个启示:方者,方也。就是要在“方”上动心思。你的字写得横平竖直了吗?你的字左上角与左下角、右上角与右下角在一条线了吗?还没有?那就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吧。相信不用多长时间,你自己写的字你自己都不敢认了,你都不敢相信你会写得这么好了。
写,在作文方面。虽然说,文无定法,但是作文还是讲究一点“法”的。在这里,首先要澄清一个问题。应试作文与平时写的文章是有区别的。平时写的文章,我们是去“品味”,而应试作文往往是浏览的。浏览与品味就有了质的区别。所以写应试作文非注意一点应试技巧不可。比如文章开头,单刀直入,开宗明义,一开篇先让读者明白你在写什么,这点很重要。否则,看了半天了,读者还云里雾里,不知道你要说什么。这怎么可以呢?文章主体部分一定要围绕中心去写,一定要言之有物,这些最起码的要求必须做到。到了结尾部分,对所要表达的主旨最后再强调一次,加深一下读者的印象。这样,一篇文章也就大功告成了。
有人把写好作文总结为两句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的文章,写成记叙文时,很好地解决了“动之以情”的问题,写成议论文时,很好地解决了“晓之以理”的问题,那么你的作文问题也就解决了。
那么怎么才能写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作文呢?就写好议论文的问题,上文已经有所涉及,所以这里重点谈写作记叙文的问题。
写好一篇不足千字的应试记叙文,有几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① 调动情感的问题。做好作文的准备工作,这是一个大题目,里面大有文章可作。比如选材的问题。如果选取一些自己比较陌生的材料去作文,就很难调动起自己的创作情感,所以就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比较熟悉的材料,最好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者是我们生活的环境里的一些人或事。还有一个尽快入题的问题。150分钟的语文考试划给作文的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那么我们从审题立意到开始动笔,时间最多不能超过15分钟,当然也不能少于1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不仅要考虑文章的立意、布局谋篇,更要把自己的情感调动起来,让自己“走进”所要记叙的场景之中去。这种“身临其境”正是情感被调动起来的表现。
② 截取生活片断,借助“主旨”这根红线,连缀成篇。这是由作文的篇幅所决定的。一篇千字文章,不可能把事情的始末全部交代清楚,就是能够交代清楚,也只能是叙述故事的梗概。这样,不仅内容不厚实,而且还缺乏生动性,不可能“以情动人”。而截取生活中的几个典型片断,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则可以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③ 描写还是叙述的问题。叙述故事情节,往往容易出现语言干巴,欠生动的现象,这样就达不到“以情动人”的目的。所以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最好采用描写的方式,即抓住生活中的三两个特写镜头,进行具体形象生动的描绘。我们知道,对事物的描写,越具体了就越形象,从而也就越生动。
最后,再提一个建议:充分地利用课文。
既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读”,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广泛地阅读就可以了。是的,除了快餐式的文章,还有那些垃圾式的文章之外,我们读什么文章都可以。
但是,读课文有读课文的好处。第一,课文是你的无声的老师。我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对“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思考的正确与否呢?如果无人请教,我们将无法确定。可是如果我们去读课文,就不会存在这些问题。每篇课文都有阅读指导,课文之后还附有一些注释,它们可以给我们解疑答惑,帮助我们积累知识。既然除了快餐式的垃圾式的作文之外,读什么都可以,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选择课文这个最有力的工具呢?第二,课文大都是一些典范作品,不需要我们再去浪费时间挑选。第三,高考的出题原则是“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就是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得重视我们的课文啊!
综上所述,我想同学们只要坚持了读和写,结合上面所说的就一定可以提高语文能力和素质。
第五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班会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班会
永吉二中 李东红
一、活动目标 :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活动中相互分工,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旨在引起学习传统文化的浓烈兴趣,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
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实物(中国结等),文字资料。
3、黑板中间写“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标题。
三、活动人员:永吉二中三年五班全体同学。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的步骤: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内涵。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多彩的内容。培养爱国情感。
(二)活动的具体过程
1、宣布主题:
班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队会现在开始!有请两位主持人。
2、活动开始
主持人甲: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奇迹。
主持人乙: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
主持人甲: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主持人乙:秦砖汉瓦、万里长城、中国瓷器、园林建筑,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主持人甲: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
主持人乙:每个地方还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主持人甲:同学们,你们想了解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吗?
全班答:想。
主持人甲: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件礼物,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中国结)
全班答:中国结。
主持人甲:那你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关于中国结的资料吗? 学生A:„„学生B„„学生C„„
主持人甲:谢谢大家。
主持人乙:看完老师的展示,我知道大家也准备了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请看**等同学的展示。
**:我们几个给大家带来的是几首古代的诗词。
(诗词背诵)
主持人甲:欣赏了古代诗词,我们仿佛透过诗人的目光,看到了壮美的祖国山河。我们也能从诗句之中了解到一些节日风俗,请看**给我们带来的作品展示。**同学的展示:春联。
主持人乙:请看**同学的展示。
主持人甲:请看**同学的展示。……
主持人乙:不但是我们想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连外国游客也专程来到中国,他们来做什么来了,请看**和**同学的话剧表演《秦皇求仙入海处游记》。
主持人甲:原来秦皇岛这个名字和一代帝王秦始皇密切相关,我也想去看看呢。
主持人乙:是啊。同学们,看了这么多,你最喜欢谁的展示呢?
学生A: „„学生B:„„学生C:„„ 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打算吧。(学生交流、汇报)
主持人甲:请班主任老师给大家做总结。
班主任总结:
同学们,“感悟传统文化”主题班会,在二位主持人的精心策划和各位同学的一致努力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今天的主题班会开得很成功,我在同学们的展示中呀,看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学们也通过自己搜集资料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大家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五彩缤纷的文学遗产,让我们领会了博大的情怀,感悟精深的文化。
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且要谱写更新更美的篇章。
3、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班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