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网络对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49
浅谈网络对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河北省大城县留各庄镇大汪中学 张红花
摘要: 在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的农村,学生们生活、学习环境相对也比较落后。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远程教育工程在农村中小学的普及,使得以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教学中的应用日益突出。互联网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资源、信息共享的网络时代让农村的孩子们有了一个可以和城市孩子平等的学习空间。引导孩子们恰当地使用网络,深入挖掘互联网上的有效资源,对于深化农村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有着十分必要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
语文教学
在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的农村,学生们生活、学习环境相对也比较落后。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远程教育工程在农村中小学的普及,使得以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教学中的应用日益突出。互联网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资源、信息共享的网络时代让农村的孩子们有了一个可以和城市孩子平等的学习空间。引导孩子们恰当地使用网络,深入挖掘互联网上的有效资源,对于深化农村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有着十分必要的作用。一 教师备课充分,课堂内容丰富
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学生是否能够深刻领悟每一篇课文的意境和主题,学生是否真正融入其中,教师能否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教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取决于教师的备课活动。昔日的农村学校相对来说教学资源比较贫乏,教师手里一本教科书,一本教
师参考用书,除去这些,就剩下了头脑中的知识积累。这样的条件下教师备课很难做到详实充分。互联网的普及就解决了这一难题。互联网信息容量大,既象一个聚宝盆,又象一座巨大的图书馆,里面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学资源,各种各样的电子材料应有尽有,为中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远程教育工程的普及,远程教育网上面的资源对农村中学教师的辅助作用更大。课程资料丰富,练习题分出了层次,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进行分层次教学。给农村中学教师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利用网络上的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语文课堂。多媒体集文字、图片、影像、声音于一体,能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从听觉、视觉多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体验,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中学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名篇,最适宜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声情并茂、情境结合的多媒体所提供的环境中学习,不但有利于学生正确朗读,形成语感,增进对文章的理解,还能有效地弥补教师个人朗读才能的缺陷。例如,教学《春》时,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一面欣赏春的画面,一面听多媒体的朗读,效果自然比教师范读或单纯地听录音朗读要好的多。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朗读时,可以有多种形式。在听读时,可以配乐、配音、配图片、配动画、配字幕;在朗读时,可以只配乐、配字幕、配图片、配动画;在辅助背诵时,可以只配乐、配图和配动画。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从优美的乐曲中体
会课文的内涵。例如:在教学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时,配合着王菲略带忧伤、凄美的歌唱,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学生们自然会得到美的体验。学习《山中访友》可以安排一些色彩艳丽的画面:古桥、大树、山泉、瀑布、鸣鸟、蚁穴、溪流、群山、峡谷、鲜花„„在展示这些画面的同时还配放班得瑞的《树林》。把这一组组生动可感的画面穿插在教学过程中,沿着文中所叙作者“访友”的先后顺序逐幅出现,让学生也跟随作者访一回“友”,来一回真真切切的体验,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文中优美词语、句子的深入品味,而且使他们对作者所访的“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等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对于学生比较陌生或缺少相关生活画面但又与课文理解密切相关的内容,可以利用网络呈现,诸如天文地理、历史风情等等。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说明性的文章,例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等,学生对课文所介绍的事物缺乏相应的认识,教学中仅靠语言的理解是不够的,这就成了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则可轻易地突破这些难点,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语言的分析品味上。比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将赵州桥的图片提供给学生,这样学生对所说明的赵州桥的特征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对于课文中的“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二句中“两肩”“各”“几乎”等词的准确性,就很容易理解了,很显然比起只让学生想象要容易得多,而且,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入,记忆会更持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要提供许多背景材料,多媒体可以大容量、高速、省时地提供背景材料,而且提供的时机比较自由灵活。例如,阅读教学中涉及到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时代背景、前人评论等等,可
以在必要的时候很方便地提供给学生。教学《孔乙己》时,当讨论孔乙己的形象和小说的主题不能进一步深入时,教师可以插入关于鲁迅写这篇文章时的思想状态,鲁迅的经历及小说所表现的时代的特点,有效地促进讨论的深入。
有了网络上的资源可以利用,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了。
二 学生兴趣提高 学习积极主动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与传统语文教学相比,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集图、文、音、像于一体,因而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更利于激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提起来。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固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利用网络资源,结合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替代的。多媒体教学中的优美动听的音乐、图文并茂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演示,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老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即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不一定能做到的。兴趣是学生今后学习的最好的老师。网络,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在不断加强,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正日益广泛和深入。语文学科在这方面具有独到的资源优势,它的宽泛性、人文性、社会性特征,可以很好的和网络相结合。语文课标也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网络结合多媒体平台,给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兴趣高昂,思维活跃。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查找有用的资料,利用网络学会观察社会生活,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和视野。每个学习内容教师都提供相关的资料,同学们可
以浏览教师提供的资料,也可以自己在网络中查找。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这就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实现了课内外的沟通,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激活他们创新思维火花。
网络的普及更方便了农村的教育,网络给农村广大师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农村的学生有了很大的学习自主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内容,成了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时候的教师就成了学生们学习的合作者,学生们的学习自主性提高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热情高涨了,课堂真正的活跃起来了。
网络的大众化,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力量,为语文教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在农村中学,我们教师要运用现有的多媒体及网络,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第二篇:远程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浅谈现代远程教育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单位:河北省丰润区黄昏峪中学
姓名:高东友 邮编:064008 电话:(0315)5592672
摘要:本文主要讲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中小学语文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中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中小学生素质的快速提高。
关键词:远程教育、教师角色、教学方法、学生素质。
正文:远程教育如一缕春风,吹醒了中小学语文教师,大家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远程教育如一池活
水,使中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灵活而精彩;远程教育如催化剂,使中小学生的素质快速提高。
一、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在传统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信息源,是教学中的主讲人,是信息传授者,是知识传递者。教师在教学中占“支配地位”,属“专业型”。
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的这些传统角色已经悄然发生转变。
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脑中及手中信息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远程教育给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师就不再是信息源。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网上知识的导航者。
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学生知识的获得不再主要靠教师讲授,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讲人,而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指导者。
远程教育强大的信息量使老师们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贫乏,尽管教师们都接受过汉语言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但与远程教育所提供的综合信息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种教学危机感趋使教师自觉学习各种知识,如自然科学知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音乐美术欣赏等。远程教育使教师由“专业型”转变为“一专多能型”。
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开展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只得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学习与新环境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不断的钻研中,语文教师由“单一传授型”转变为“教学科研型”。
在传统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拿着自己编写的教案,在课堂上支配着学生进行学习,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向预定的教学目标。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学生具有很大的学习自主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学习内容,教师就不再占有“支配地位”,而是平等、民主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二、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
因为远程教育可以提供虚拟的教学环境,具备丰富的信息资源,具有便捷的讨论空间,所以,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础上,远程教育条件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灵活而多样。
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发现法、研讨法、创造法、演练法、表演法、论辩法、智力竞赛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个别观摩法等教学方法,远程教育条件下还可使用虚拟课堂讲授法、虚拟实验操练法、同(异)步辅导法、人一机一人交互讨论法、远程视听——问答法、课后浏览法、网络演示法、课堂网集中讲授法等新的教学方法。
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可以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个性特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在网上进行指导,也可以在网外进行指导。教师还可以创造性地使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三、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学生素质快速提高。
1、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中学课本中:学了《黄河颂》,我让学生收集有关黄河大合唱有关资料,学生查到了“黄河古今风景”的图片,制作了幻灯片,还复制到了自己的软盘上。在学习《白洋淀》之前,我让学生查找相关历史资料,学生找到了与白洋淀有关的人物故事。学生根据这些资料,总结出白洋淀中主要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以及白洋淀成为红色旅游圣地的原因。这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小学课本中:学了《称象》一课,我让学生思考在当时条件下还可以用哪些办法称象。学生查找了大量科学知识,最后创造性地提出用杠杆称象,用跷跷板称象,用绳索悬于巨梁,一边笼中吊大象,一边笼中装石头,直到两边高度相当等办法。学了《狼和小羊》一课,我让学生在网上讨论:狼向小羊扑去,会有哪些结果?学生想出了十几种结果,如:狼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正好猎人经过,猎人用枪打死了狼;牧羊犬赶来与狼搏斗,赶跑了狼;羊妈妈拼命保护自己的孩子,吓走了狼;狼掉进了陷坑;一个孩子正准备用弹弓打鸟,见状射伤了狼的眼睛;小羊被狼吃了,它的爸爸决定复仇,就设计打死了狼;小羊运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狼;小羊巧妙地躲过了狼的袭击;小羊与狼成了好朋友(有人依据《狼爱上羊》这首歌进行了美好想象)……
3、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自主精神的培养。在远程教育条件下,学生具有充分自由、独立的学习空间,有充足的时间动手动脑,这不断促进学生增强自觉性,培养独立自学能力和自主精神。
4、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成长。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媒体,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这些都促使学生的个性快速成长。
总之,远程教育好象清风活水,使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异彩纷呈。
第三篇:网络对教学的影响
浅谈网络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思礼一中
刘艳峰
网络的不断开发和广泛应用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这将根本改变体现人的本质特征的信息生产、传播、继承方式,必然带动社会整体的变迁,由此引发的社会变动将是根本性的。由于建立在计算机网络之上的信息高速公路的显著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在我们充分利用它提供的历史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直面急剧上升的网络犯罪和道德失范问题,积极思考对策抵御其负面效应。所以,中学德育必须要面对由网络延伸所导致的青少年在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及在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上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变化。
最近,中央电视台《社会经纬》播报了一期关于17岁少年黑客利用自己高超的电脑网络知识设计了一个黑客网站,使登陆这个网站的上万台计算机陷入瘫痪,经济损失无法估量。而面对警察的询问,它竟然轻松的说,“我只不过是在网络世界展示自己的才华,证明一下自己的价值,这难道也犯法吗?况且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世界,能造成多大损失呢?”看完这个节目,然后联想近来在株洲发生的几起网络违法犯罪案件,觉得网络违法犯罪与我们的中学生已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中学德育工作者警觉的信号。
一、网络给学校德育带工作来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信息具有及时性、虚拟性、交互性、共享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征;对用户来讲,使用时又具有匿名性;再加上青少年心理具有不成熟、不愿承担责任、又好新鲜、追求刺激、自由时髦的特征。所以上网成为青少年学生最为时尚、最合口味的学习娱乐休闲方式。一些学者在青少年网民中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令人担忧:承认自己“曾经”浏览过色情网站的占34.6%,承认“经常”去看有4.9%。其中很多青少年因此而荒废学业,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对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害。而在对接受调查的人的统计中,90%以上的青少年都是因为缺少外界的有力约束力,再加上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而频繁的去访问色情站点„„武汉市公安部门调查显示,进入网吧的以大中小学生为主,约占70%,大专院校周边可达90%,热衷聊天室的占76%,选择玩游戏的占35%,只有不到20%的学生上网是搜索信息或下载软件。因此,我们在分享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传统的道德法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对中学德育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信息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征给中学生带来了自由宣泄的广泛空间,因而容易带来学生人格分裂、道德失范等问题。
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上网已不只是一种时尚,而是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绚丽多姿的网络世界就像潘多拉的魔盒,在带来巨大社会效能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出严峻挑战。良莠并存的信息对于自制力不高,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初步形成的中学生而言,其影响尤为显著。同时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隐蔽性等特征,言行不直接受道德和纪律法制的约束,很多人容易形成自由放荡、言不符实、崇尚虚无的品性。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无视已经在青少年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网络社会问题,更不能容忍由于网络社会问题日渐引发青少年道德失范问题。
网络言行随意放纵。调查发现,有18.8%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有61.8%的学生表示在聊天室或论坛中曾遇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对使用不文明语言的动机的调查显示,6.6%的学生出于“好玩、表现个性”,21.3%的学生是因为“不痛快的时候发泄一下”,22.3%的学生是“别人对我用时我才用”,5.2%的学生是“大家都用我也用”。此外,有6.3%的学生偷看过别人的电子邮件,6.9%的学生私自用过别人的帐号上网。
网络价值观念模糊。在调查“你认为在网上最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道德品质”时,有66.1%的学生没有选择“诚实守信”,有55.1%的学生认为在网上聊天“可以欺骗对方,但只能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为限,而不能伤害别人”
甚至有13.2%的学生认为“网上聊天谁也看不见,互相欺骗是很正常的”。对于不文明语言,有22.4%的学生认为“网上可以使用,但是现实中不可以使用”,有10.6%的学生认为“网上和现实中都可以使用”。有35.1%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是不道德的行为,有16.1%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私自使用别人的帐号是不道德的。
人格冲突突出。调查显示,45.6%的中学生希望自己在网上成为“和现实中不一样的人”,其理由从高到低分别是“放松自己,新鲜、自由、轻松、刺激,有意思、不受限制”、“表现自己另一面,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网络是虚拟的,神秘的,不信任、怕受骗、保护自己”、“尝试新的感受”、“体验不同于现实的生活,寻求另一种感觉”、“逃避现实,对现实不满”、“无聊”等等。
相当一部分生活在网络中的青少年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当前青少年学生还没有完全协调好网上与网下的关系,他们对自己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一样,实行的是双重道德标准。因为网上的道德失范会影响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今天的失范最终会铸成他们终身发展的遗憾。
2、网络信息内容的多样性、共享性对传统德育工作内容、理念和方法提出了挑战。
在网络世界中,人的社会角色和道德责任都与在物理空间有很大不同,人将摆脱诸如校园角色、现实直观角色等物理实在中制约人们的道德环境,而在超地域的范围内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这意味着,在传统社会中形成的道德及其运行机制在信息社会中并不完全适用。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我们不能为了维护传统道德而拒斥网络世界闯入我们的生活,但我们也不能听任网络世界的道德无序状态,或消极等待其自发的道德机制的形成,因为它将由于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密切联系而导致现实道德失范。如何在网络世界中引入传统道德的优秀成果和富有成效的运行机制?如何在充分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对人的全面发展和道德文明的促进的同时抵御其消极作用?如何协调既有道德与网络道德之间的关系,使之整体发展为信息社会更高水平的道德?这些均是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
当今网络的优势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和追逐,也自然伴随着产生了内容的多元性。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匿名传输是网上信息传输的一大特色。这不仅使别有用心者在摆脱了道德约束的状态下获得了同样便捷制造流言与谣言的可能,增添了法律约束的难度,而且极易使痴心迷恋者受到蛊惑和诱导,跌入各种美丽的陷阱。在网络社会之外,人们对于黑客和窃贼也采用了不同的伦理标准:公开讨论和研究黑客的攻击方法能够被社会所接受,而对偷窃技术的公开讨论研究则不为社会伦理和法律所接受。事实上,BBS站点上众多黑客讨论区和各种黑客攻击方法的出版物的公开存在便鲜明地表达了社会对黑客更多的宽容。尽管有人认为这些讨论区可以增强防范黑客的意识和技术,但如果有人以增强防盗意识为名而公开讨论和出版印刷各种偷窃技术,无疑会招致各方的责难。此外,当某人被偷窃了,无疑会赢得很多的同情,而当某公司的服务器被黑客攻破,社会的同情心却很少放在受害者身上,反而对黑客的技术报以敬佩。现实社会中的学校德育工作与网络虚拟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冲突。显然,在此背景下,德育教育的主导性理念受到多元信息流强烈的冲击、挤压与挑战。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又空前增强,多样化的社会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必然会带来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情感评价。这些同样会在网络信息中以各种面目出现。因此,德育以什么样的对策来保证自身理念转输的主导性地位,就成为摆在眼前的挑战之二。
3、是网络成员沟通的交互性对现有教育方法的单向性的挑战。
在开放式系统中网络成员之间沟通的交互性。聊天室内,你可以毫不负责地说三道四,指点江山。每个上网者既可以接受信息,又能制造信息,既相互沟通,又相互感染;而构成公众广泛参与、积极投入的暗含前提,就是在网络交互性中沟通双方的主体资格平等。由此导致个体的心声可以纵情张扬而不用担心“无人喝彩”。
有些中学生在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的时候,有些中学生有在网上搞“网恋”的现象,有些看黄色网页,但这在学校是不允许的。
在网络所构建的这样一个交互式平台上,学生的主体意识会被极大地调动和刺激起来,并将使其认知方式与情感评价产生连贯性的感染。这对我们德育传统的单向的教育方法的冲撞是最为突出的。所以,中学德育以什么样的途径来保证教育的实效性,是摆在我们眼前的挑战之三。
4、网络发展形式的创新性对现有教育模式的滞后性的挑战。
网络是创新的产物,其创新的形式,使信息的传输过程变成参与者主动的认知过程。然而,与青少年学生的内在需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某些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师自身素质等关键环节上,自身改革的速度还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空泛的高谈阔论与媚俗的市井传闻都在我们的德育教育中并存。中学德育以什么样的形象来适应这个创新的时代,是摆在我们眼前的所以,学校应该发挥核心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加强联合行动打击网络犯罪,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各种犯罪行为。首先,要不断加快立法进程,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加强规范,依法管理,保障和促进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健康有序发展。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其次,对网络违法犯罪,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办法加以解决。预防在教育,治理在执法部门,教育与惩处相结合,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再次,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承担起对青少年教育、监护的义务,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只有这样才能够扬网络之长而避其短,“三位一体”充分发挥网络的资源优势建立起现代化德育网络体系。
当然,学校作为德育的主阵地,在迎接网络时代给青少年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时,理应站在时代前列,做出积极的探索。
第一:
德育工作理念要有新的突破。一般来讲新事物的出现在人们心理会呈现三个阶段性特征:第一“好奇”阶段。这时期人们对它抱着尝试的心理对它进行观察、应用,一直到熟悉了它的性能,产生稳定的情感(喜欢或厌恶等)。如果时好的产品或是有生命力的新事物,人们就会对它形成第二个心理阶段即“趋之若鹜”阶段。这时期人们对它抱着喜好的心理对它进行最大可能地应用,这个时期一般也是产品的完善期。第三“习惯”、“冷漠”期。这一时期只有稳定的消费者进行习惯性消费,感情逐渐趋向冷漠。中学德育工作者应该清楚的知道现阶段互联网在青少年心中正处于第二心理阶段,所以我们应该抓住这个特点,因势利导树立现代德育网络体系观。
第二:
德育工作方法要有新变化。在当今这个开放的时代,各种观念、思想不但碰撞,交互更新。对中学生这一不成熟的群体,进行适当的观念灌输是必要的。但一味灌输势必会适得其反,令人产生反感。特别是现在各种媒体以各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在占有我们的学生,如果我们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就不可能在一些“华衣化”错误观念面前正确、有效地引导和占领我们的学生。所以,我们应积极探索新手段新方法来推进我们的德育工作,特别是要把网络等现代化媒体有效地利用起来。如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大力开发旨在培养或训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网络游戏和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养成的社会生活情境模拟的软件(模拟法庭、模拟社区活动等)。在教学方面,教师更应该破除传统,以生动活泼的讨论、演讲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代替沉闷枯燥的“填鸭式”教学,增强课堂吸引力;大力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风,让学生们自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教学上应加强道德养成方法的教育,实现“授鱼”向“授渔”的转变,培养学生养成“内省慎独”的道德修行法,加强自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网络虚拟性带来的“不在现场不担责任”的道德危机。
此外,构建校园德育网络体系,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并开辟学校德育的虚拟阵地。实现全国范围内学校之间、至少在地区范围内学校之间的德育网络体系的贯通与一体化,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合理机会,这样可以把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并通过强有力的网络环境的感染力量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总之,在网络日益高速发展的新世纪,学校德育工作一定要把握解决“网络道德失范”这一工作重点,抓住机遇迅速把德育与网络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学校德育网络体系,保持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实效性,持久性,为网络时代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
浅谈网络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姓名:刘艳峰
单位:济源市思礼一中
电话:***
第四篇:论影视作品对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论影视作品对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摘要]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影视作品已成为中学生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如何利用影视作品的优势为语文教学服务,是中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影视作品中学语文教学影响
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厚重的经典名著改编成了电视剧、电影。影视作品以其生动具体的银屏幕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面貌、本质,集多种媒介的优点于一身,声图并茂、视听兼顾,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深受大众喜爱,尤其得到青少年朋友的青睐。影视作品不仅成为中学生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而且已成为日常关注追踪的热点话题。如何顺应时代潮流,研究利用影视作品的优势为教学服务,是中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影视作品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中小学语文教学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语文教师必须研究影视作品对语文教学的积极意义,合理引进,使之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1.利用影视作品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较多的中外名著节选。比如小说节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空城计》、《美猴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黛玉进贾府》等,戏剧节选如《茶馆》、《开国大典》、《罗密欧与朱丽叶》、《雷雨》等。一般来说,品读文学作品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品味语言对故事情节、人物外貌、语言、心理;矛盾冲突、环境描写有所认识与把握并体味小说的意蕴与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教师可以在文字解读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视觉性解读,即通过影
⑴视作品的欣赏来加深理解。比如一位教师教《雷雨》,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戏剧
语言。通过品味剧中五个片段中极普通、极容易被忽略的词语“洋火、你们、汗涔涔、半晌、支票”。引导学生耐心咀嚼,精细品味,嚼出“言外之意”来。并播放了电影片段欣赏:(孙道临、秦怡主演)从周、鲁相逢到鲁烧毁支票的片段。引导学生观看影片并与课本做比较,从语言、电影形象中揣摩周朴园复杂的内心世界。另外,影视作品的直接介入还可以重现历史宏大的场景,如《开国大典》;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现在有大量的根据文言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有一定的文言含量,可以利用学校的电视系统播放。比如《三国演义》、《荆轲刺秦王》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知识,提高文言素养。
2.利用影视作品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写作素材
影视作品作为学生文化生活的有机部分,备受学生关注。写作课可以利用影视作品这一资源,引导中学生关注生活、把握时代脉搏。可以把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塑造、情节、细节的叙事技巧,以及结构的章法都可以借鉴到学生的写作教学中。比如一位教师在一次主题为《作文,用什么打动“我“的心》⑵的作文评讲课上,通过学生的作文拟题、选材等的评析,引导学生得出:“真实、思想、创意、文采”是作文取胜的法宝,接着播放“FLASH”音乐剧《人不能没有鸡的世界》让学生讨论,这个音乐剧,在写作上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学生讨论达成共识:换个角度去观察生活、去思考问题、去表达情感。如果我们的作文能在这“真实、思想、创意、文采、换角度”几方面考虑,一定会打动人心。生活、阅读是写作的源泉,中学生喜爱的影视作品也是他们写作的重要素材,可引导学生写影视评论文章等。3.利用影视作品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影视艺术是一种语言性很强的艺术,能够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鉴赏能力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越来越多,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运用才能逐步实现。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外,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实践,走向他们所喜爱的影视作品。如确立话题,“我喜欢的电视剧“,我喜欢的剧中人”,“电影、电视给我们带来什么”,“你对影视剧中的什么最感兴趣?”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说说电影、电视的利与弊。还可以与同学进行对话、甚至争辩。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交际能力。确立话题时,应考虑到话题的价值、现实意义、难易程度等因素,这直接关系到影视的话题一定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热烈的交流气氛。
4.利用影视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好的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得到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增长、眼界的开阔和心灵的愉悦,从而受到了以美感为前提的特殊的启迪、教育。影视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刻程度和艺术质量的好坏方面存在着优劣。像《开国大典》、《任长霞》、《亮剑》、《英雄》、《十八岁的天空》、《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都是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优秀影视作品。引导中学生观看、欣赏、读解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比如当师生观赏电影《雷雨》后,课堂上四两拨千斤,只一句鲁侍萍的台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教师点拨一下,学生就能从语言的巧妙中体会侍萍复杂的感情。好的影视作品是一座充满魔力的桥梁,把学生引向文学的殿堂,引向无限广阔的审美鉴赏的天地。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影响,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获取经济利益,影视作品中也充斥着厌学、出走、比阔、赌博、暴力等内容,对中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由于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阅历尚浅,可塑性大。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正面引导。对一些格调不高的、有害的影视作品,可结合语文课进行影视欣赏指导,开设影视艺术讲座,提高对影视作品的辨别选择能力和对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让他们远离庸俗浅薄的东西。
二、影视作品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消极影响
1.文字想象的退场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一位教师在教鲁迅的《药》中“茶馆谈药”一节,剪辑了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黑白影片《药》的相对应部分,课前播放了电影《药》中与课文第一部分对应的片段。学生扮演角色、说台词,课堂很热闹。课后这位教师进行了反思:“热热闹闹的背后是思考的冷冷清清,课堂活跃的下面是智力的低幼和倒退。鲁迅先生已经用文字给我们真实深刻地再现了生活,这说明了文字本身的魅力,再还原回去,真是不折不扣的倒退”。⑶文学语言本身形象生动,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它所提供的想象空间要远远比直观的影视广阔得多,丰富得多。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产生丰富多样的理解,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方式,对学生个体的审美能力和行为个性的培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在播放电影的过程中,学生总是兴趣盎然,但学生的兴趣仅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他们的阅读兴趣还没有真正地调动起来,在文字面前没有形成对文字的感觉,即语感并没有在教学的过程中
得到培养。有的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还未让学生品读文本,就用影视作品来全部代替学生对语文的独特体验,将这种无形的想象转化为有形的图像,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造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单一化。因此,展示影视作品不能代替阅读主体的想象,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
2.人文性的缺失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人文性的培养。部分影视作品不忠实于原著,给学生正确的解读带来不利的影响。比如影视作品《雷雨》⑷,导演在排演《雷雨》时删去了序幕和尾声。序幕是十年后的周公馆成了教堂医院,老态龙钟的周朴园来教堂医院看望两个疯女人—繁漪和侍萍,彼此都没有话。借两个修女之口,交代出这里十年前的故事。尾声写十年后钟声悠悠,大弥撒的音乐阵阵。周朴园在圣经声中作着无言的忏悔。整个故事放在这样一个忏悔的格局内,是有深意的。周没死,也没疯,活在深深的忏悔里,只有活着的人才是最痛苦的,突出了人物的悲剧色彩。作家曾经为此感到深深的遗憾,他认为最能体现自己创作主旨的是序幕和尾声,序幕和尾声被删掉以后,就导致了后来人们仅仅从社会学、政治学的层面来理解文学作品。于是《雷雨》的人文特征被遮蔽了,它成了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形象读本。
三、教师要适时适度用好影视作品资源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对影视作品的适时适度的利用,将会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既要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又要讲究相应的策略方法。
1.取其精华合理利用
面对着良莠不齐的影视作品,教师不能抱着拿来就用的心理,要有鉴别、筛选的能力。选择学生关注较多的、普遍喜爱的作品,所选的影视资源必须符合教学的要求,与学生的经验契合,才能引导他们采用审美批判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来审视作品。如2005年江西高考话题作文“脸”。面对这个题目,你会联想到哪些材料呢?可引导学生结合影视作品《任长霞》、《西游记》等,体会孙悟空嫉恶如仇的脸;任长霞对百姓柔情似水、嘘寒问暖的脸,对邪恶势力拍案而起、铁面无私的脸等。学生从中得到启示:写作必须做好材料与题目的和谐对接。
2.文本与影视作品对比研究
把影视资源转化为教学材料和讨论材料,必须考虑在什么时候适时、适度引入。教师必须要加强在教学中的导向与调控作用,掌握暂停键,自配解说词,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从影视上转移到文本中的研读,比如一位教师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⑸播放了三拳打死郑屠的影视片段。之后引导学生交流有何感受。学生们都认为影片非常精彩和形象,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但有一位学生小声说,他觉得还是读小说好,但就是说不出好在哪里。老师没有重视这位学生的问题。实际上,教师应因势利导,通过影视片段与文本的对比,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文本阅读上。细细品味这三拳的描写为什么精彩有味?影视片里只有一个鲁提辖,而阅读小说,全班50多个人眼里应该有50多个鲁提辖。文本与影视作品进行对比研究,使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观看影片并与课本做比较,从而通过自身的揣摩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对文章的描写或影视剧的拍摄提出创新意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与思考力。
语文教学的深入改革,要求语文教师自觉地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影视文化、影视艺术修养。影视资源的丰富性,为语文教师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可能,教师如能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学规律适时适度地使用,发挥影视作品特有的优势,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将具有现实的促进意义,将会把语文教学带入一个新的境界。
第五篇: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专题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与研究
国商0963 0905601319 陈扬
摘
要:
本文以问卷的方式调查研究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对如何正确对待大学生上网的问题,克服网络交往的消极影响作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在校大学生的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虚拟性
危害
迷茫
应对策略
自我调节
为了弄清大学生网络问题的基本情况,研究网络对大学生诸方面的消极影响,对我校一部分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如下:
1.网络问题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网络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温床,为许多不道德的行为提供了新的场所,网络的使用冲击了现存的道德规范。遨游在网络中的大学生不需要真实的姓名、身份,可以隐瞒性别、年龄、身份。在虚拟的空间里,人与人的交往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因此,不道德者随处可见,其中以说谎最为严重。一些男学生说:“我们聊天的时候就说自己是女生,这样网友马上就过来了。与那些不认识的人聊天交友往往都是胡吹乱侃、信口开河,因为不必负责任,谁也不知道你是谁”。表l显示,在网上不以自己的真实情况出,占33.3%。不少大学生就是从网上学会了说谎,并以说谎为乐事。大学生在网上经常这样缺乏责任感、不诚实,极不利于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势必降低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台湾大学林以正教授等人还提出一个观点: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研究发现,网络虽然被称为一个虚拟的环境,个人可以在其中随意地变换自己的面貌,甚至产生数个不同的网络自我,但事实上,这些自我的背后都隐含了相同、稳定的潜在特质。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周伟立副教授经过实验认为,网上行为取决于使用者对使用互联网的评估,而非互联网特性。网络与其他环境一样,不能与环境中的主人翁的观感、态度和价值分割开来。
2003年5月26日中国教育报报道了“青少年网络犯罪令人关注”,讲的是合肥市公安机关今年已破获十几起青少年利用网络实施暴力抢劫的恶性案件,这种现象引起了公安机关、教育界人士和社会学家的普遍担忧。我们认为,青少年网络道德缺失是导致他们利用网络实施犯罪的重要原因。
2.网络问题对大学生学业的影响
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一些大学生平时下午和晚上经常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真正在网上学习的寥寥无几。自己承认上网就是打游戏或聊天的有1056人,占41.9%。上网主要是打游戏或聊天的至少达90%,个别学生旷课去上网聊天,一到星期
五、星期六更是如此,有的学生甚至通宵达旦“住在网上”。调查者听到相当多的学生这样说:“有时上课精神不集中,老想着网友,老想着聊天的内容,想着去给网友要照片或打电话”。调查表明,自己认为“上网对我的学业或工作已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占24%,认为“因为熬夜上网而导致白天精神不佳”占28.4%。都有最令他们头痛的3、4名学生,约占全体学生的8.5%-11%左右,他们根本听不进教师的教育,各科学习成绩极差,甚至被勒令退学。
3.网络问题对大学生身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一些学生网上游戏或聊天时间过长,星期
五、星期六更是如此,占7%的学生睡眠时间不到4小时。平时有36.7%的学生因上网而不按时就餐。这些学生身心疲惫、生物钟混乱,导致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杰.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植物神经紊乱;严重者可诱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等病症。精力和体力的透支,即使下网后,神经的高度兴奋也无法一下子平息,网上刺激的画面和字语还在眼前晃动,使上网者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振,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出现神经衰弱等“网络综合症”。网上聊天使一部分学生陷入虚幻的世界不能自拔,使美好的心灵扭曲,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极为有害。
长期上网的大学生在网上表现出兴奋、注意力集中、反映敏捷等“积极”的情绪状态,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则出现魂不守舍、烦躁不安等情绪,出现对网络的依赖和不可或缺需要的“网络强迫症”。大学生“网恋”现象比较普遍,而网络的虚拟性,往往导致感情的不真实、不可靠,只是想象中的海市蜃楼。一些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里结识的白马王子和梦中情人,一旦相见后与想象的情况相去甚远,于是产生情绪问题。当受挫受骗或受害后,个别学生一蹶不振、失魂落魄,无法面对现实,甚至走上轻生厌世的不归之路。
4.网络问题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学习人际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需要时间的投入。由于大学生恋网,在人机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使得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别人交往的机会,减弱了与他人交往的愿望。调查表明,占11.4%的学生因上网而对日常的人际交往越来越淡漠;占9.8%的学生发现自己投注网络而减少了与身边朋友的交流;占7.6%的学生因上网和家人的交流减少了。人际交往的减少很容易加剧自我封闭心理,造成人际关系淡化,导致一部分大学生脱离现实,只满足精神需求。一些学生在真实的交往中感到紧张,不适应,产生孤僻的情感反应,产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逃避和恐惧,甚至还会出现“网络孤独症”等症状,造成人际关系障碍,这对人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学会共处”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
5.网络问题对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影响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没有良好的情绪情感和健康的体质是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沉溺于网上游戏或聊天以后,大学生将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甚至不可利用的时间上网。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从这一点来看,他们不可能再给以往的业余爱好让路。迷恋于互联网以后,他们对现实的各种活动,如打球、下棋、看电影以及班级里的各种活动都不感兴趣,认为这些活动没有什么意义,网络已成为能够代替一切活动的一种新的嗜好。表1告诉我们,大学生因为上网的关系,平时休闲活动减少了的,占19.5%。
6.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
所谓网络上瘾,就是强迫性的过度使用网络和剥夺上网行为之后的焦虑和情绪行为。具有这种症状的人主要表现出一种不自主地强迫性网络使用行为和在网络使用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控制时间,并且随着网上活动带来的满足感的强化,使用者出现欲罢不能,难以自拔的现象。这种症状发展的初期主要表现为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遨游冲浪,而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极度的不适。其后可发展成为躯体上的依赖,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网络成瘾给大学生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使大学生无法完成学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正是由于网络成瘾的危害性,一些研究者开始将其与赌博、酗酒等强迫症状等同起来,把它视作一种新的上瘾行为,认为它与其他上瘾行为一样,将对个体的学习、家庭生活、工作等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的危害甚大,因此有人惊呼网络将成为“21世纪的电子海洛因”,其中在部分网络使用者身上出现的不自主的强迫性网络使用现象被研究者称为“网络上瘾综合症”,大学生迷恋网络的原因很多,如猎奇心理使然,追求绝对自由的空间,寻求心灵的慰藉,网络成瘾者的内在特质是忧郁倾向较高,不爱交际,干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来,对什么快乐的事都没有什么感觉。这样的学生在现实中体验不到快乐,往往容易到虚幻的世界里去寻找快乐,网络正好能满足他们不良的心理需要,还能保护他们脆弱的心灵。网络成瘾的学生一般性格较内向,较寂寞,自我控制能力差,情商(EQ)较低,自卑感较强。促成网络成瘾的外在因素是:逃避问题,如寂寞、婚姻问题、工作压力、人际障碍、学习适应不良、家庭适应不良、沮丧的心情、生活压力大等。
二、大学生网络问题的应对策略
1.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奋斗不息
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人生的目标恍惚,特别是没有崇高的人生理想,所以对许多现实的东西不感兴趣,精神空虚,缺乏人生追求。个别大学生胸无大志,缺乏对生存问题的理性思考。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使有限的生命有意义,就必须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在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拼搏进取,这对人生具有决定意义。许多人庸庸碌碌,虚度年华,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智慧,而是因为没有高尚的人生追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对人们特别是对大学生的要求更高。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奋斗不息,努力创造辉煌的人生,对社会多做贡献。有了这样人生追求的大学生,自然就没有那么多网络问题了。
2.高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大力加强网络管理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既然大学生网络问题普遍而严峻,高校领导应提高对大学生网络问题的正确认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管理,研究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学校不仅要加强校方机房的规范化管理,不以经济利益来牺牲大学生的根本利益,还要加强学生公寓个人入网电脑的管理,要有效地限制学生的上网时间,加强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经常化、制度化管理,以防止大学生在校外网吧无节制上网,这样就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还要建立一支思想品质过硬,技术精湛的高校“网上警察”队伍,及时堵截、删除、查找制造垃圾信息的人,以做好校园网络管理工作。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解铃还须系铃人”,专家们提出,对待网络成瘾,应利用好网络这个平台来治愈它。据了解,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已成立了这样的心理咨询网站。通过借鉴多种方法,可以在网络中利用聊天室的功能开展团体咨询,还可参照朋辈心理咨询的原理,让部分治愈者成为志愿者,互相促进,帮助解决。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着手进行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预防与矫治研究工作。高校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探索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4.进行网络心理咨询 高校的两课教师,特别是心理咨询室的咨询员,应该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咨询与辅导的主力军,配合学生工作部门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对过度上网带来的身心问题有较多的了解,从而自觉地调整自己的网上行为。高校的心理咨询员要不断提高网络心理问题的咨询技能,对网络问题学生专门进行跟踪心理辅导,通过有计划的心理治疗方案,使他们尽快摆脱心理困扰。对那些由于上网而产生的突发性心理问题,如网恋失败等,更要配合辅导员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以有效地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5.进行自我调节
大学生自我调节应做到以下几点:
(1)增强自觉程度。就是要检查一下你现在失去的是什么,列出那些你过去主要的活动,评价每一活动对你的重要性,评量哪些是你过去拥有而现在失去的,评估这些改变对你现在以及未来的影响。
(2)培养替代活动。大学生要学会培养其他替代活动,构想哪些是你一直都想要去做的休闲活动,列举出你一直都很想联络的朋友,列举出其他你也会觉得有趣的活动。
(3)寻求外在真实的协助,在真实的生活中寻找满足需求的方式,寻找真实的支持。如与辅导员老师、心理咨询老师多交流,听听他们的意见,或在学习中刻苦奋斗取得好成绩,以满足心理需要等。
(4)分析并了解上网的促发点。在上网前,我通常觉得工作劳累、烦恼、金钱问题、没有朋友可以聊聊、觉得烦、想要逃避责任、无聊、沮丧等。当我从事喜欢的网络活动时,比较前后的感觉,了解网络对你真正的意义,并了解哪些状态是促发上网的因素。
(5)建立正向的提醒。列出五个导致自己上瘾的原因,列出五个倘若切断网络的五个好处,把这些原因写到小卡片上,随身携带,当碰到前面的促发点时,就把卡片拿出来读一读。
(6)建立与采取具体的步骤来处理问题。列出必须要处理的事情,列出必须要采取的步骤,列出具体的行动时间表。不要把一天当作时间进程的延续,那样没完的工作便可推迟到下一天,要强有力地监督自己,必须按时间表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