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感悟中国智慧

时间:2019-05-14 14:13: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于丹感悟中国智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于丹感悟中国智慧》。

第一篇:于丹感悟中国智慧

于丹感悟中国智慧

盘古开天地

中国有个远古的故事,叫盘古开天地。传说“天地混浊如鸡子(鸡蛋),盘古在其中。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也就是说,天每天长多少,地每天长多少,盘古每天也长多少,并不因为天高地阔而感到人的渺小。盘古在其中,一日而九变,一天之中,他的生命呈现出无穷无尽的变化。

我们今天为什么感到自己的生命是贫瘠的、脆弱的,是因为我们停止了生命的成长。我们常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人过四十天过午;人到五六十,黄土埋半截。这些话都在暗示,我们可以不成长。你要是给自己这种暗示,意味着你在这一刻便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盘古与天地同长,从容不迫,每天都在长,长了一万八千年,天和地终于分开了。那时,天极高,地极厚,中国开天辟地是靠盘古顶天立地把天地分开的,所以对盘古有一个人格的评价,可以概括为六个字:“神与天,圣与地”,这是中国最理想的人格状态之一。

神与天,圣与地

大家从小听过“神圣”这个词,但神与圣不在一个层面上。“神与天”,是指我们在生命的宇宙长空上要做个神;“圣与地”是指在社会人生的大地上要做个圣贤。

什么是神仙?什么是圣贤?我们用另一个概念说,这就是中国哲学里的“儒道兼济”。儒家就是要让我们在大地上像圣贤那样认同规则,担当使命,牺牲小我,成全大我。什么是神仙?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一个人虽然生命短暂,但如果精神可以磅礴万里,那就可以做到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同在。一个人怎么做到顶天立地?就是在社会人格上像儒家那样崇高,在自然人格上像道家那样自我飞跃,这就是儒道兼济。

人最好的状态,是八小时之内穿上职业装,像儒家那样去敬业;八小时之外穿上休闲装,像道家那样去颐养天神。人该在大地上建功立业时,就当个圣人;该留连山水自然,放飞梦想的时候,就做个神仙。人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辽阔的天地格局。什么叫格局呢?我们说某某工作有局限,思想有局限,何为局限?是一个人的格局较小。领导挑剔你,同事找你麻烦,只能怨自己生命格局不够大。中国文化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就是成全了我们生命的格局,学习它的长处就是学习它的与天地同生共长,学习它的与神圣同在,学习它的儒道兼济。儒与道,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人生命河床的两岸,人尽管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人生不要怕矛盾冲突,有越多的矛盾冲突,就会有越大的生命宽度。我们为什么要谈文化?文化不是我们拿来炫耀的孔雀羽毛,文化不是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文化其实是我们人格格局的成长,文化是我们心中的一块净地。

我很敬仰庄子的一句话:“水静犹明,而况精神!”水能照见世间万物,看看九江甘棠湖,其实它只能在一种情况下照见,那就是在它安静的时候。那些湍急的河流溪水,它照得出来吗?当溪水冲击悬崖峭壁时,当大海哗哗地泛起很多泡沫时,什么也照不出来。人心也是一样,“圣人之心静乎!”(庄子语)陶渊明心静,所以他拥有田园。我相信,文化是不可泯灭的,我们需要做到的不是灌输,是唤醒,一唤醒,它随时都可以点燃,所以中国人这种天地格局,对每个人都很重要。

日三省乎吾身

孔子说:“君子日三省乎吾身”。有人说,每天反省多累?孔子真的说了三件事需每天反省:一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二是“与朋友交而无信乎?”跟朋友交往,我做到守信了吗?我答应人家的事,能做到“重然诺”了吗?一诺千金,生死相托,这是中国古人最重要的品格。今天社会为什么存在欺诈?存在信誉危机?无诚信罢了。有欺诈的人只要犯一次错,就没有下一次,所以金杯银杯,不如口碑。三是“传不习乎?”我是否通过学习,把人家传播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了?我的生命是否成长了?用今天的话说,这是三重角色的考察:第一考察一个人的职业角色,尺度是忠诚;第二是伦理角色,尺度是守信;第三是考察一个人生命的成长,尺度是学习。如果每个人每天不多问,就问这三件事,被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挑剔的机会就会少好多。如果每天反省自己,就会使自己保持在清醒的不断提升的过程之中。

忠恕之道

《论语》教人的道理特别多。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老夫子的学说,一言以蔽之,只是忠和恕罢了。(下转三版)朱子注解说:“尽己为忠,推己为恕。”怎么能忠诚?一个人好好尽到自己的心。但是,尽人事,还得知天命,不是你尽了人事,这事就一定做得成,没成没关系,只要你是尽心了,这就是功劳。随之,再把自己的善心推行到别人身上去,这叫推己。中国古代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自己的老人小孩你那么爱,你对人家的老人小孩也应该一样。你不喜欢的东西,不要推到别人身上去,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联合国从世界各国经典中选了五句话作为人类社会普世价值,从中国选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你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就不要强加于人。

我们的社会处在两条钱中间,最底下的一条,是以法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它确保公民的安全与公平;最上面的一条,是以伦理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它提升我们因为自律而获得的崇高感。忠恕是上面一条线,没有下面那条线根本行不通。那些伤害小学生的恶性事件,那些矿难中的黑心矿主,那些食品造假的人,你能宽恕吗?这些须诉诸法律解决。在此底线之上的,靠道德解决。如果我们真的善于学习古典文化,我们要做的是,唤醒古圣先贤穿越千古尘埃,来到今天帮助我们。

二人成仁

在不到两万字的《论语》里,重中之重,出现一百零九次之多的字,就是“仁爱”的“仁”。“仁”字简单,但这里有一个很深的道理,二人成仁。什么是“仁爱”?就是两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人跟人之间最简单的关系:上级与下级,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夫妻之间,长幼之间,最亲近的是两人,最冲突的也是两人。把两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才有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

孔子学生问他,什么叫“仁”?孔子说是“爱人”。又问,我用好多的财力施舍于人,叫仁爱吗?回答说,不是。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我想在世上安身立命,我就用同样的心,帮别人一块立起来;自己想通达顺利,也帮助别人通达顺利。中国儒家从没有要求“己不立而立人,己不达而达人。”说的是自己怎么想怎么做,就用这样的心去对待别人,这就是推己及人。这是一种宽容的道德上线吗?不是,其实是一种底线。孔子学生又问,我该怎么做?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

融会贯通儒释道

是中国文化最高境界

孔子说:我年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不破坏社会的法则,能够遵循社会发展的标准,从心所欲是主观,不逾矩是客观。此时,社会与人的内心终于达到和谐,一个人的思想与社会的梦想水乳交融、内外合一,这才是儒家的最高境界。

庄子说:外化内不化。我们的生活其实可以分成两个层次,内在的生命和外在的生存,一个人在内在层面要承担责任、认同使命。在社会中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你要去遵守,就要求外化。什么叫外化?就是与社会相融合。怎么外化而内不化。举个例子,三锅滚开的水,往第一个锅里扔进去一个生鸡蛋,第二个锅里扔进一个生的胡萝卜,第三个锅里扔进一把干茶叶。生鸡蛋本来是流动的,柔软的,鲜嫩的,但被煮开后变得硬邦邦,正如我们有些人被生活煎熬之后态度冷漠,对生活变得充满了指责,抱怨。第二种人就像胡萝卜,本来是很漂亮的,但被水煮呀煮呀,煮成了胡萝卜泥。我们有些人在生活的煎熬下,最后变得失去自我,没有了梦想,这就是“外化内也化”。而第三锅水里投进去的干茶叶,在水里舒展开了,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一锅香茶,这就是生命相逢最好的状态—— “外化而内不化”。

儒家教我们人与社会,以社会安身立命;道家教我们人与自然,自然超越身心;佛家教我们人与自我,以心灵为基点建立真正的自我。文化不是诘屈聱牙的古文,如果我们把这三点都学会,中国文化就会变成我们的生活方式。

“恭、宽、信、敏、慧”

成就大智慧

孔子对“仁”的解释是:爱人。仁爱之心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的心。要了解别人,懂得人心。有五者行于天下,仁就算做到了。

恭,即“恭则不侮”,即你对他人毕恭毕敬的时候,你自己的生命是不会招致侮辱的。现代人越是精英越会愤怒,其实这是一种“符号性愤怒”。天长日久,愤怒就长在脸上了。谦恭不是做出来的,是内心的态度,越是人格大的人越是很谦恭。

宽,即“宽则得众”,心宽而后乃容。平时就得“宽”,有事情发生的时候才能“容”。“习惯性”挑剔的人,永远都往坏处想,就不会得到众人的拥戴。

信,即“信则人任焉”。即谁守信用谁的职业生涯就宽广,人们就会任用你给你机会。我在大学教书,发现多年后,当初的生活委员往往混得比学习委员好。因为学习委员智商高,生活委员情商高,而与人相处体现的则是情商。

敏,即“敏则有功”。即谁敏锐谁就能建功立业。敏锐是一种大通达,敏锐能提高效率。孔子的智慧无非是有个思维方法——叩其两端而择焉。也就是说一事当前先权衡这件事最大的利弊是什么,坚持或放弃会有什么好坏。

慧,即“慧则足以使人”。谁有恩惠之心,谁就足以使用和调动他人的积极性。比方说团队领导,谁能看得见个人的精神价值,物质利益足以分享,谁就能带得起团队。

恭、宽、信、敏、慧,“恭”和“宽”教我们的是做人的修养,“信”和“敏”教我们的是做事的态度,“慧”教我们的是做官的风范。五者兼具,你就会成为大智大慧之人。

第二篇:于丹:感悟中国智慧

于丹:感悟中国智慧

(2012-06-11 20:39:56)

【讲座主题】感悟中国智慧

【演讲者】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讲座地点】成都金沙剧场

引言

主持人在介绍我,其实别的身份都可以不介绍,我只是希望作为你们的亲戚,和大家见见面聊聊天,因为汶川大地震后,四川有很多管我叫妈妈的孩子,还多了很多大哥大姐。

在2012年,中国的主题词就是信任的危机,我们担忧食品还安全吗?出行还安全吗?卫生还安全吗?我们对一切安全的追问,源自于一个问题,我们的内心还信任什么?在这样一个时候回来,不是因为我内心有多么高尚,而是我在这里能体会到一种朴素的温暖,是你们给我的。

所以,我到金沙讲坛,要深深的向成都的这些亲戚、这些父老乡亲们深深道一声“感恩,谢谢你们。”

一、我为四川而“流泪” 今天上午,我在金沙讲坛和大家见面,中午就要赶到四川电视台,下午要在那里做一个直播。我在那里做直播,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每一次做直播,我都会说:“今年我争取不留泪。”前四次,我很不争气,都哭了,都泪流满面。为什么呢?其实每一次流泪的原因都是不相同的。

第一次是因为猝不及防的苦难,几十年的风调雨顺,巨大的灾难突然的降临,数万生命近乎野蛮的方式消失,这次流泪是因为巨大的灾难和伤痛。

第二次(2009年)流泪是因为四川人身上不可思议的顽强、强大的修复能力和深切的感恩之心。我们发现房屋修起来了,地震的痕迹在淡化,可是我看见了四川人身上特别美好的一种品质,就是他们“永远的感恩”,他们不断在感恩。这就是让我感动和震撼的地方。

第三次,我看到了在一个大的苦难的节点上,爆发出来的凝聚力。在四川电视台我看到了不同灾区的画面,我问“是不是沙盘”。电视台的人告诉我,那不是沙盘,而是实景拍摄。不可思议的是,每一个地区都有了新的规划、新的定位,都有了自己崛起的崭新的起点。这种震颤仍然让我流泪,因为生命中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第四次,发现四川人已经从阴影中走出来,我再次被感动。我们应该想想,“5·12”到底给我们内心一种什么样的凝聚力量,给我们一种什么样内心的归属。

2011年到2012年,我们始终在叩问信任,从去年的春天到今年的春天,我们看到对于食品安全的叩问,我们看到对于公众诚信的叩问,我们看到对红十字会的叩问。我们在寻找心灵可以承受的底线,所谓该返璞而归真,我们是不是可以回到古人那些经典中去,发现宇宙天地间的联系。

二、“5·12”——中国的一份启示录

现在全球都在提倡低碳环保,这其实在我们的古书中早已提出。在《礼记》中便有记载“地载万物,天垂相,取材于地,取法于天,尊天而亲地也”。“地载万物”也,就是说,大地承载万物的生长,一切的成长都在土地上进行。同时我们不要忘记“天垂相”,苍天的星象垂领下来与它对应,这告诉我们世间还有很多内在的规则,它制约着大地。“取材于地”,我们从大地上取得衣食住行等各种资源,同时我们要记住一个原则“取法于天”,人从大地上取得财物的时候,一定会被苍天的规则所制约。所以,我们不能坐吃山空,不能过度的挥霍,须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没有“取法于天”,我们就失去节制,我们就失去了持续发展。

“地载万物,天垂相,取材于地,取法于天,尊天而亲地也”,说出了中国人在生活中的基本情感。“尊天”就是对宇宙自然有一份敬畏之情,要有尊重;“亲地”就是对大地上人、财、物有一份亲爱之心,有保护之情。对宇宙法则的敬畏和对人间百态的敬爱,这是人最基本的情感。2000多年过去了,我们再次关注这些话,并不感觉它很遥远。“低碳”“环保”“可持续”都和这些话有关联。所以,我们有时候做事就应该是一种“回归”。这种回归,要求不可蔑视世界的法则,对宇宙的规则要有发自内心的尊敬。今天这个时代无所不能,科技的发达让很多想法都能实现,但是我们已经走得太远,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512大地震是一场灾难,但对于所有人都是一分启示录,应该是一份中国的启示录。因为这场大地震让我们认识到,不管科技多么发达,人的生命在这种天崩地裂的野蛮的自然力量面前,仍然是脆弱的,孤单的,我们还是会有无助,最后人间大爱凝聚起来的不仅仅是对于这一个地方的修复,更重要的是它修复了中国人人心上那种朴素的关爱,和我们尊天亲地的敬畏之情。

从物理上讲,‘5·12’的震中在汶川;从心理上讲,它的震中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从物理空间上讲,物质上的救灾在灾区,而从心理空间上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在完成一场救赎。

在这场恐怖的苦难面前,我们开始反思:人的生命本质到底是什么?苦难到底有多大的力量?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人真是强大到可以如此狂妄吗?我们真的是可以不需要别人的帮助无需感恩吗?现代文明让我们追逐了太多的功利,太多的荣华。如果我们遭受苦难,最后救赎苦难的只是物质吗?所有这一切,在08年被从新拷问。

到了2012年,我们仍然被拷问,因为2012年仍然是彷徨的一年。我们小时候,都看童话,觉得未来都很美好。长大以后,我们看灾难片,看了一部叫《2012》的美国大片。知道这个年头也可以杜撰出如此的“恐慌”。现在,我们终于置身于“传说中的2012”,它既没有童话那么美好,也没有灾难片那么糟。它和以前每一个年头一样,只要我们还有一份宁静,我们照样可以往前走。在今天,中国人新的东西太多,我们也是容易淡忘的,如果我们淡忘的是一些苦难的情节,那我们决不能忘记“5·12”的一些启迪,它告诉我们,今天的文化到底还有什么作用? 三、一个禅宗的故事

今天的中国,发展飞速。我们走得太快了,今天的中国不缺少速度,但是走快了也许会丢失一些东西,我们究竟丢了什么呢?我给大家讲一个禅宗的故事。怎么叫中国智慧,中国人有很多讲故事的方式,比如禅宗的“公案”

有一位负责的公差,押着一个犯了戒规的和尚犯人去京师。路途遥远,公差每天醒来都要清点几样东西:

第一,是一个包袱,里面有两人的寒衣和盘缠;

第二,是一件公文,只有拿着这件,到京师才能交差、结案的; 第三,是押解的和尚,把和尚押到才算完成任务;

第四,就是自己。只有“我”在,才能背着包袱,押着和尚,启程上路 这个负责的公差,每天早晨都要清点四样东西,然后开始上路。

日复一日行走,很是寂寞,两人闲聊起来,久而久之彼此互相照应。一日风雨交加,两人饥寒交迫,到一个破庙避雨,和尚对公差说,不远有个集市,我去给你买点酒肉吃喝,你好好歇歇。公差心思松懈,给和尚打开枷锁,放他去了。和尚回来以后,伺候公差吃着喝着,公差喝得酩酊大醉。和尚见机会终于来了,他掏出一把刚买来的剃刀,嗖嗖嗖,将公差的头发剃光了,然后将公差衣服扒下来,自己换上,又将自己的袈裟裹在公差身上,连夜逃走了。

公差酣酣沉沉睡到第二天,醒来伸个懒腰,准备清点东西。一摸包袱还在,再看公文也在,可是和尚找不着了,他庙里庙外找,急的直挠头,然后他发现自己的头居然是光的!再低头一看,自己身上穿着僧袍,原来和尚也在!只是找不着了自己!公差庙里庙外四处找,怎么也找不着自己,他心里纳闷,和尚还在,我到哪儿去了?最后他没法再出发再上路了。

这是很经典的一个故事,这四样东西到底是些什么呢?

首先包袱就是咱们的物质生活,物质这东西我们一辈子都不会丢的。物质,好像得来很难?我们看灾区四年前的房倒屋塌,现在的高楼大厦,崛起的灾区,物质难吗?物质,在我们一生中会越来越好的,其实是最容易达到标准的东西,人决不会忘了它。

第二样东西是公文,是咱们安身立命的职业,大家都需要有一个社会身份,一个好的职业,都希望名片上头衔越升越高,所以放心,公文也不会丢。

第三样是和尚,是我们一日里忙的事,一点没少,但是日复一日忙碌,通过做事实现自己的价值,唯独把自我丢失了,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把自己置换成了囚徒。我们在匆忙的2012,重温这个禅宗故事,您觉得它意味深长吗?物质生活还在,职业的社会标准还在,自己手中的忙碌还在,但却把自我丢失了。

刚才我说,2011到2012年中国人走得并不轻松,这一年,我们始终在叩问,对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的叩问,对公共诚信的叩问,对红十字会的拷问,包括我们内心可以承受的底线,我们一直都在拷问着,在实现自己梦想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把自己丢失了?我们以什么样的理由重新凝聚中国文化留给我们的那份力量? 在灾难面前,物质都是可以颠覆的,只有人的心,懂得感恩、懂得慈悲、有信念,才是真正的富有。

四、记忆最深的两笔善款 中国和西方不一样,中国人特别讲究心灵生活,所以你看中国偏旁部首写得有意思的就是心字和竖心旁特别多。西方人认为思想是头脑逻辑所产生的。再来看中国字:有所“思”,是“心田里的事”。有所“想”,是“心中的相”,是心上浮出的“相”,想人和事,就会在心上出现画面。

什么是慈悲?慈悲之心决定着善良,慈善是从内心发出的善良之举。什么是真正的悲伤?你看中国写的悲字,就是非心为悲,当一颗心的疼痛让心破碎了,心都不是心,这就叫悲伤;只有对他人的苦难有那么深刻的悲悯,才可能竭尽所能去做善事。在“5·12”地震后,大家对企业和个人的捐款数额强烈关注,其实我在想,比善款更重要的是他在里面放了多少的“心”,这跟善款多少无关。我一直记得我在四年前,受到的两笔善款:

“5·12”的时候我在韩国参加文化活动,陪同的一个当地导游,她爸爸是中国人,妈妈是韩国人,她出生在韩国,嫁了韩国人生儿育女,我们一直叫她韩国的名字。5月14号7点多,我赶回国去机场,她急急地交给我一个信封,说来不及通过慈善组织捐了,请帮我带回去先帮助一下同胞们。我打开信封,里面都是韩币,她说来不及换成人民币了。随善款附上的一张纸条:我的收入不高,作不出更多贡献,这是我一个月的工资,希望能有帮助。落款是“旅韩华侨:王丽娜。这是我这几天和她相处,第一次听到她还有中国名字,她没有认为自己是一个韩国人,自称是旅韩华侨。我一直记着那个大姐的名字,记得她怎么仓促把钱给我的。

第二笔善款,是在上课时,学生交给我的一个牛皮信封,从贵州的山区寄来的,厚厚的一沓子人民币。我一张一张数,现在还记得一共是14块6毛钱。为什么那么厚,因为都是一毛一毛的,最大的面值是5毛钱。这笔钱来自贵州一位残疾山村教师陈顺江,陈老师信上说他先天患有残疾,站不起来,家境非常贫寒,他从小就立志当一名教师,终于如愿以偿。不过,陈老师工资微薄,一家人的生计靠80多岁的老母亲上山挖药材卖来维持。这14块6毛的零钱,都是陈老师一家辛苦攒来的,他说自己不知道该信任什么慈善机构,于是委托于丹将善款转交到有需要的人手中。我去了中央电视台,请主持人朱军在《艺术人生》节目上讲了这个故事,第二天,他当着电视机镜头把钱捐出,算是给陈老师的信任一个交代。这些善款是来自小人物,但我认为这些是最“大”的善款,因为它们都来自一颗慈悲之心。

五、找回用心的感觉

四年以后,我们很多人都忘记苦难。我们往往向前看,但是不是内心的东西忽略太多了。

现在,我们对于脑的开发,的确的尽心竭力,但我们忽略了心。

传统的中国人其实很重视心。比如中国人认为“懒”,是“心懒”,不懒是因为心里的冲动。有些人说“我懒得去上班”,是因为这个岗位没有给你创造“实现自我的尊严”。一个说“我回家懒得收拾”,但想想谈恋爱时有懒人吗?为什么那时的人都很勤快,所以懒惰的事,一定是心里的事。

有一个“忘”字,“亡心为忘”当一颗心不再了,那你就真忘了。“忘”不是头脑的问题,而是那颗心不在了。“心”和“亡”还有一种组合方式——“忙”。当我们“忙”的时候,一颗心也往往“丢失”。我们应该回到中国人那种“充沛的心理生活方式”。

“古人所说‘四十不惑’,所谓‘惑’,就是太多选择压在一颗心上,要‘不惑’,就要把心养大。”

我们很多表达方式,西方人是没法理解的,甚至是没有办法翻译的。因为中国热热闹支撑起一颗心的是五脏六腑,用身体的全部支撑情感的表达。

中国人说真话叫“肺腑之言”,西方人难以理解,肺是用来呼吸的器官,为什么中国用来表达真诚?

中国人回忆伤心的事,会说“我肝肠寸断”,肝是造血的,肠子是代谢的,你伤心怎么会肝肠寸断。

中国人做错了事,说“肠子都悔青了。”

中国人恭维一个人有学问,会说“你一肚子学问”,不会说“你一脑子学问”。中国人说打草稿,会说打“腹稿”,不会说“脑稿” 所以,中国人的五脏六腑支撑的都是一份诚意,一份感情。

所以我说四川人很感恩,什么是恩情,这个恩字是因心而心,要是没有这个心,我们都是在用头脑算计的话,其实我们会多很多技巧,但是我们会失去很多的福分。

从某种意义上,四川是中国一个教育示范地,四川人从身体里喷薄而出的生命激情,和他们的感恩之心,能够重新唤醒中国人内心中的东西。

孔子的学生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的学说,用两个字概括,一是忠诚的“忠”,一是宽恕的“恕”。后来南宋朱熹解释这两个字:

“中心为忠”,世界上最大的忠,不是靠外在的制度、规矩,而是忠诚的信念。“如心为恕”,就是学会换位思考,假如自己是别人,站在对方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

接着朱熹又说:“尽己为忠,推己为恕”——“尽己为忠”怎么能忠诚?一个人好好尽到自己的心。但是,尽人事,还得知天命,不是你尽了人事,这事就一定做得成,没成没关系,只要你是尽心了,这就是功劳。“推己为恕”,将心比心地把自己的善心推行到别人身上去,这就可以得到宽恕。中国古代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自己的老人小孩你那么爱,你对人家的老人小孩也应该一样。你不喜欢的东西,不要推到别人身上去,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联合国从世界各国经典中选了五句话作为人类社会普世价值,从中国选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你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就不要强加于人。六、一个老婆婆的启示

在这个超音速飞行的时代,在这个互联网把地球变成村落的时代。我们最缺少的已经不是物质和技术,而是我们这颗心还有多大的力量。

四年前的灾难给我们什么启示,当我们拥有的外在的东西都没有了,我们心的力量会变得极其强大。

我现在还记得2008年5月末,我到绵阳九州体育馆看到,一个干枯瘦小的老婆婆,赤着双脚,穿一件厚厚的呢子外套,我说您怎么穿这么多?她用一口四川话说,鞋子没得了,衣服没得了。帐篷里并排躺着4个孩子,伤得都挺重。老人说那是她的孙子、孙女。

我当时忧心忡忡地问她,一个老人孤苦伶仃带着4个伤孩子,以后的生活怎么办呢?我没有想到,这个老婆婆脸上闪着光彩,用很高嗓门的四川话跟我讲:你看我家娃娃都在,我儿女都在外面打工,他们都没有伤,我孙子孙女虽然伤了,但是娃娃都在,你看我家多好啊。她说生活有我了,我可以背柴,我以前上午半天背,下午休息,现在全天背就是了,我身体很好的,我能够养得了他们。当时我真的感觉到一种震撼。

这个婆婆还拿她的证件给我看,记得是一个姓陈的婆婆,证件上的年龄是71岁。这个场景我印象一直特别深,一个年老瘦弱的老人守着4个伤病的孩子,而她的心中满是骄傲,她跟这个世界宣布:“我们家的人都在!”这就是福,我能养活他们。

我想,今天有多少人在怨天尤人?我很多学生现在都30多岁了,硕士、博士毕业了,有个挺好的单位,该成家不成家,该养娃不养娃,回来跟我抱怨,生活太艰难了,现在房价这么高,养一个孩子太难了,我自己心理上还是一个孩子,我现在不想生孩子。我脑子里总会想到这个老婆婆,当苦难剥夺了太多的时候,她内心爆发的力量成了对抗这个世界的苦难,谁都剥夺不走的最后财富。有时候,发达的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创造了物质文明,另一方面也无端助长了人心狂妄,让人少了很多敬畏,甚至少了对生命的敬畏,甚至是我们自己的生命。有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在苦难的时候,人的状态表现得正常,就是生命有力量,心灵有感恩。但是当我们回到一个很富裕的生活状态的时候,人为什么变得有时候不那么正常呢,有的时候太狂妄,有的时候太怯懦。当年这场大地震的影响不会过去,对于所有人都是一份启示,我们应该以突发的事件作为“坐标”,来想想我们今天的生活。我们可以返璞归真,回到中国人心灵上可以信任的空间。

七、“老者爱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在一生中教了学生很多奋发图强的话,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些都是儒家精神,但是儒家还交给大家最为朴素的人际之间的道理,教给我们最朴素的脚下的起点。比如关于人格与理想,有学生问他“做人的标准是什么?”孔子淡淡的说“老者爱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老者爱之”,因为有我在,能让长辈有所安顿; “朋友信之”,因为有我在,能让朋友有了托付和信任; “少者怀之”,因为有我在,能让学生、幼者有温暖的怀抱。

孔子认为,这就是他内心想达到的人格理想。今年是孔子诞辰2653年,过了这么多年,不管什么样的人,无论他的地位、身份,谁没有自己的老人、孩子、朋友。我们今天还有朴素的理想,和这三种人相伴吗?

有人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两个字“色难”。用今天的话来说,孝顺最难的是给父母一个好脸色看。

我们讲了多年的孝顺,但很难有一个子女能拍着胸脯说“我一直和颜悦色给爹妈一个好脸色”。我们在家往往会这样:“老妈,我在外面多辛苦,在家里面为什么要端着好脸色,到了家里还不让我放下吗?”“老爸,你别唠叨了,我整天一堆事,你明白什么呀?”“好了,你们身体好,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贡献。”很多情况下,我们没有好脸色,其实都是好心眼。“妈,看看这些剩菜、剩汤、处理的水果„„我们今天苦苦赚钱,为了让你过好日子,你把日子过成这样,你对得起我这么辛苦吗?”

什么叫色难?我们真想让心灵有一个朴素的安顿,我们应该回到伦理的起点。而伦理的起点就是你和你父母的关系。如果你与你父母的关系都处理不好,你怎么处理别的关系?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处于421式的金字塔尖。结婚以后,有了摩擦,男孩说“你怎么这样,我妈从来不这样!”女孩反驳“我爸也从来不这样对我呢!”他们的生命坐标中没有兄弟姐妹,长辈总让着他们,长此以往是有问题的。

中国的伦理是有根的。“老者爱之”让老人安顿,也让我们自己安心。我在西方讲课,经常有人问我,说西方人每个周末上教堂,他们有信仰,中国人有信仰吗?我回答他,中国人信伦理。伦理对于中国人有巨大力量,打翻一杯水,西方让人会说“my god”,中国人会说“我的妈呀!”中国人把“妈”当成了神。我们小时候遇到难处,遇到惊讶是事,都会喊这个妈。这就是中国人伦理上的根系。血脉是一代代相传的,我们总说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为什么没有公共媒体提倡“好好养孩子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人们都认为当爹妈的痛孩子是天经地义,那么做儿女的善待父母,怎么成为美德了?它难道不是本能吗? 我们都知道,在大地震天崩地裂的那一刻,多少父母出于本能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孩子,但是又有几个孩子用血肉之躯去护爹妈?这些我们不再去想。

我们现在说毒胶囊、毒明胶对我们的危害。但我们回想,对自己的爹妈好吗?不要小看“老者爱之”这四个字,我们也自己的父母都安顿不了,我们是无法安顿这个民族的。我们现在怎样对老人,以后孩子就怎样对我们。

学校教育再发达,永远不能替代家教。很多家长把孩子交给社会化的教育,今天去补奥数,明天学跳舞,后天学钢琴,大后天去学芭蕾„„我们对孩子说,你看爸爸妈妈为了你的学习,多贵的学费都舍得。其实,最好的教育是家教,家教是任何教育都替代不了的,孩子在外面学到的都是知识和技巧,但孩子的心如果不强大,如果不善良,所有的技巧都没有用。家教是“1”,其他都是“0”。家里面有什么样的耳闻目濡,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什么是中国人伦理的回归,我们走得太远,以至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我们要问问中国人,还回得来吗?这就要先找到一个根。

孔子说的“朋友信之”。一生中,我们会见到无数的朋友,有才高八斗的朋友,有学富五车的朋友„„各式各样不同的朋友。但你最看重什么朋友,那些从来不喧哗在你眼前,而永远默默支持地站在你身后的朋友;那些从来不锦上添花,而雪中送炭的朋友;他从来不会向你表露,但总保持体温一样的温暖,与你一生相伴相随。对这样的朋友,只能用一个字评价——“信”。

2012年中说“信”显得很沉重,因为最缺乏的就是”信”。在孔子看来,“信”是最重要的,他的学生子贡问他做政事需要什么。孔子的答案是“足兵,足食,民信之”。“足兵”有充足的兵力,有国防;“足食”有充足的粮食,有物质;“民信之”,让百姓信任。子贡问如果可以去掉一个,孔子说“去兵”,国家机器不要了;又问还可以去掉一个吗?孔子说“去食。自古皆有,民无信不立。”,物质基础都可以不要了。但没有了信,国家是不能建立起来的,这叫“民不信不立”。

看看我们现在的“兵”,我们在南海严阵以待;看看世界范围,核武器何等强大。我们再看看物质(食),今天是一个品牌时代,一个包、一双鞋,几万、几十万。可是,我们的“信”一直没有立起来。从去年到今年,我们对于信任危机的修复,艰难的在路上,不断的曝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燕窝染色,我们可以不吃,粮食不能不吃,孩子的零食火腿肠、酸奶不能不吃吧?我们泱泱大国,GDP到了世界第二,我们富强了。但在我看来,我们在很多的时候是“富而不贵”,财富是个数字,是可以计算的,但生命中的那份尊贵、悲悯、担当,对社会要尽点责任,这才是最珍贵的。在有大苦难来临的时候,比如四川的大地震。这对中国是一次救赎,是一次教育。特别是512这个日子,所以我每年做安排,回到四川来,因为一些东西是不能忘记的。其实人是要收得住一个底线,才能不离其本,才能去发展。“本”是一个象形字,就是在大木头下面的根上点一下,木头不管枝繁叶茂,长得多大,都不能忘了这个根在哪里。

现在我们的人往往向高处看,往远处看。孔子一句“朋友信之”多简单呀。诚信的修复是从每个人开始,从让朋友信任开始。

“少者怀之”,孔子没有用“少者敬之”“少者仰之”“少者慕之”,“敬”会“远之”,而怀念则不会。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这个人走了但很多人怀念他,他没有离去,才是真正长寿。我们现在的长辈,往往是伴板着面孔去训孩子,但是如果你让孩子看到你的人格是坦率的、温暖的、朴素的,你也有缺点,但是你都承认,年轻的孩子才会觉得,我以后也会像他一样。人有错怕什么?《论语》中说得好: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改也,人皆仰之。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太阳多明亮,月亮多皎洁,但太阳、月亮也有阴影,也有被遮挡的时候,人有点错怕什么呀?犯了错,让人都看得见,不需要掩饰,一旦改了,你还在天上,大家还要仰视你。这才是君子,人最怕是就是越描越黑,遮着挡着,坚持不道歉,这件事最后会变得无可救药。用坦率和真诚去面对这个世界,多一点精神,少一点头脑算计,可以让我们走得更远。

至圣先师提出“老者爱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让身边的人对我有这样的情感就够了。而我们现在是要做到“领导很器重,下级很敬畏,外面的人很褒奖”,而老的、小的、朋友,这些是最亲的人,我就是放到一边,他们也会跟着我。这就舍本求末,如果我们回不到本,那个木头的枝叶也一定长不大。

八、“仁”字的密码

512是一个理由,不是悲伤的理由,是唤醒我们找到那个朴素,找到我们在世界上最可以信任的是什么。事实证明,高楼大厦毁了很容易重建,最需要的是恢复人心。

孔子在不到两万字的《论语》中,说得最多的就是“仁”出现了190多次的“仁”。何为“仁”?这简单的字中有一个密码——二人为“仁”。每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仁”。仁爱不是多大的关系,它是朴素的“两两关系”,将心比心。无论一个人做多大的官,在人生中,90%的时间是和熟悉的人在一起的,家中的父母、夫妻、子女,出门以后的街坊、同事、朋友„„最深的爱和最痛的恨,都是两两关系,所以能够把所有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就构成了整个社会的“仁”。

什么是仁爱,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我想在世上安身立命,我就用同样的心,帮别人一块立起来;自己想通达顺利,也帮助别人通达顺利。中国儒家从没有要求“己不立而立人,己不达而达人。”说的是自己怎么想怎么做,就用这样的心去对待别人,这就是推己及人。这是一种宽容的道德上线吗?不是,其实是一种底线。现在的饮料很多,但再好的茶、咖啡喝多了也会睡不着觉;酒再好,喝多了也会伤肝。饮料再好,指不定有什么添加剂。所以,在医院医生都会你喝白开水,最廉价、最透明的东西,其实是最好的。

我们品一口咖啡,可能芳香满室,品一口酒,可能如痴如醉。在生活中,这些东西品一品都可以,但可口可乐当水喝,就一定会喝出毛病。我们不排斥新事物,但守得住朴素的底线,永远不离开健康的身心,这是中国人很好的发展之路。什么是文化,《周易》里说“关乎天文以查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关乎天文以查时变”我们要观察天文,知道冷暖,知道添衣减衣,知道季节变化。“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还要观察人间百态,用价值观、理念,融化人心,让这个时代有它的理念,规律,有大家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有新的生活方式,让它们变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从改革开放到今天,不到40年,人的观念有了多么巨大的变化。70年代,尹秀华可以为一根集体的木头跳进洪流,生命不重要,集体的财产才重要。玉梅、龙飞,两个十来岁的小姑娘,可以为了集体的羊,走失的暴风雪中,下肢都冻残了,无怨无悔,因为集体的价值是最高的。他们知道什么能够让他们获得尊严。他们并不因为贫瘠而感到内心就是荒芜的。在60、70年代的小井庄,那么多的农民都成为诗人,他们的内心是多么的充沛。

80年代以后,社会价值多元,我们也来到一个最富庶的时代,但是我们内心的东西应该比物质更强大,我们应该在内心建立比物质更好的东西。我们正走在这样的路上。特别在成都,在四川更应该如此。九、四川的文风

成都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小时候,我爱读诗,最爱的诗人都出生在四川。我也知道“自古文人皆入蜀”,似乎文人没有到四川来上回课,就没有完成灵魂之旅。

四季流光中,有一些你认为无畏的事情给你一种深深的感动。中国人告诉我们人真正在成长中是充满了惊喜的。就说这一轮明月在天,我们今天都不怎么看了,但四川的李太白可以举着酒杯看,对着明月发问: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我们今天过中秋,眼前酒杯有红酒、黄酒、白酒,这金樽是满的,但有几个人成了月光?是我们舍弃月光,还是月光扔掉了我们?月光少了我们照样永恒,但我们少了月光就会多一些悲凉。李白忧伤的时候,还可以那么天真的举杯邀明月„„他说我跟明月终有一天会在云端重逢,这份烂漫我们今天不屑。有那么多人忧伤,孤单都在月光中被化解,被拯救变得辽阔,我们今天还能想象吗? 李白甚至可以“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我去洞庭湖和它商量,赊点月光,拿上这点月光到白云边去买酒。我们今天喝酒,不是“正宗的”“名牌”的都不好意思见人,喝的都是价值,谁能喝出李太白的感觉。

他忧伤的时候“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可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我们今天就失去的就是这种百年的酣畅。上山没有路,“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送朋友踏上归途“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朋友送自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听说朋友被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登山会“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李白能写这些诗歌,因为他的这颗心能飞得起来。

南宋的词人张孝祥,洞庭湖上一人泛舟,多悲凉啊?那时候上不了网,也没有聊天。可是张孝祥看到的是“素月分辉表里公映。悠然心会,妙处不与君说”,这份美好你懂了就懂了,不懂我说了你都不知道。有安静的心才能体会这种大美不言。他说我一直被贬关中,所以我有孤独的光芒照自己就行了,我的肝胆就像冰雪一样。所以他说,心无仓惶一片坦然,他这时候家家户户都是在过节,谁来与他把酒言欢呢?又哪来酒呢?抬头一看明月向一把大勺子的北斗星,那我就用北斗星要饮西江水,便宴西山。这个境界到今天还能震撼我们,因为我们还不用说被贬边关的事,还不用说中秋节,就是一天挨了批评、被人算计一下忧伤到什么程度?我们那时候有明月解忧吗?

四川是什么地方,“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人到了这里会成全多大的气势,放眼这里,空间是“锦江春色来天地”,时间是“玉垒浮云变古今”古今沧桑都在须弥一瞬间。这就是文人眼里的“蜀中”。这里的文人有一种大气,一种不计较,一种放得开。所有知识分子真正的代表是苏东坡。林语堂说:提起苏东坡三个字,中国人就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苏东坡在新旧党争中,乌台诗案中受了那么多的坎坷,遭受颠沛流离。但他不怕,像他写的《定**》,人间的**怎么定,定在心里。

定 风 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人与同伴在林中遇雨,由于没有雨具,大家很狼狈。苏东坡却觉得,有什么可怕的,雨打在树叶上有噼里啪啦的动静,不听就是了“莫听穿林打叶声”,别人跑了自己“何妨吟啸且徐行”,我一个人长啸着缓步而行。我没有快马,但是我有“竹杖芒鞋”,关键有两个字“谁怕”。我的学生住大房子,有好工作,也不愿意结婚生子。而那位绵阳的老婆婆骄傲的说“我的娃娃都在”,区别在于她不怕,人不怕是不会“垮”的。中国人讲忧伤、恐惧、害怕,都是和心理有关。所以,一个“谁怕”,就能“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个在雨中散步的人,自然比那些在雨中奔跑的人看得更多。他看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些跑的人都没有看到阳光总在风雨后,只有他看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一个人在风雨中坦然走过,不怕,不跑。看见太阳才知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刚才风雨打过,一片萧瑟的地方,只有他一个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风调雨顺以后,人间没有这么多的风雨给人带来的恐惧、颤栗,你还是回去,回去的那颗心,平静如初。

苏东坡能写出《定**》,不只是文学,还要很大的悟性。苏东坡一辈子被贬斥,他说“若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我无非被贬到天涯海角。他有一句很好的话“此心安处是我乡”,那颗心能够安顿的地方就是家乡。

十、祝福,四川

“此心安处是我乡”从这句话来讲,成都也是我的家乡。我小的时候就喜欢这里的辞章和这里的风景。第一次来四川是20岁那年,那时还在读研究生。我的导师带我游学。他带我来成都的时候很犹豫,他说“少不入蜀„„”后来他带我进来,真后悔了。我一到成都就疯玩。当时在川大开会,我租了辆自行车整在成都玩。每天吃火锅,吃得鼻子流血,老师把我的钱包都没收了,说“少不入蜀,这个地方不能待”。我第一次来这个地方就爱疯了这个地方,所以就一次一次的回来。但我只是觉得这是多么美丽的地方,我没有想到在这里会有刻骨铭心的惨痛的记忆,我更没有想到在惨痛之后,我得到了救赎。我们现在正在把成都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来做。我们对整个成都的文化成就也很关注。因为这里的文化底蕴太丰厚,那种古往今来文人了不起的风骨。当年的陈子昂站在幽州台上吟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他那悠长的发问,现在人的心中还有回响吗?

我们在这块土地上,把所有四川人伟大的魂魄聚集在一起,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坐在这里,我刚好看到金沙讲坛的主题“讲成都,谈天下,通古今,论人生”。关于这些,不光是坐在这里的我可以讲,每个成都人在心中都应该有这种“天地无尽,浩大人生”。在富庶的天府之国,在这个核心之地,有丰厚的物质,有丰厚的精神,让我们洗尽铅华,让一颗心更勇敢,更坦荡,更悲悯,带着这颗心,我们不断往前走,那么每一年的512,都是一个新的出发的起点。每一个512,都是我们祝福成都,祝福四川的日子,大爱还在人心,温暖还在延续,爱心聚集在一起,我相信:在坐诸位你和你们的家人会更好,成都会更好,四川会更好,祝福大家。

第三篇:于丹讲座感悟

今天,我准时的坐在电脑旁收看于丹老师的讲座。于丹老师主要讲了三个主题: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正确引导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养孩子自立、自强、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她在第一个主题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孩喜欢在一棵大树下玩,他每天都来,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满面地对大树说:“你看别的孩子都上学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没有”。大树说:“你把我结的果子摘了去卖,你就有玩具了。”以后,孩子只有秋天才会来大树下。过了几年,小孩成了青年,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有房子了,都有家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的树枝砍了做房子。”又过了多年,青年成了中年人,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漂洋过海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我的树干砍了做独木舟。”他把独木舟推进海里走了。渐渐的孩子长出了一根根白发,他来到树桩前,树桩问他:“我已经是一个没有用的树桩了,你也不会理我了吧?”孩子说:“不,我会一直陪你晒太阳,这是我的心愿,一生的心愿。” 这正是父母完成了对孩子一生的成全。在我们的一生中无私而又不求回报的养育着我们。孝为德之本,我们要懂得感恩,要勇敢承担爱与责任。要想成就别样的人生,就要点亮自信的明灯,对自身的力量怀抱坚定的信念。看完讲座,我对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要想成才必先成人!

第四篇:于丹 读书感悟

百善孝为先

读于丹《<论语>感悟》--孝敬之道有感

于丹教授用诙谐幽默、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世之道透彻而又入木三分作了一个通俗易懂的解析和经典的诠释。对于《论语》以前我只是片面、部分的了解罢了,觉得这些之乎者矣的文言文是那么地深奥难懂、枯燥乏味。可当我读完于丹教授的《论语》感悟后,她的一番独到的见解,使我真正体会到《论语》中所蕴含的“朴素和温暖”。同时,对她的聪明和睿智由衷地发出赞叹。

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看完后发人深省,我对于书中的“孝敬之道”感触颇深甚多。于丹教授咬文嚼字地把《论语》中的孝道分析地淋漓尽致,她用细腻的情感和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为人之基本—孝道,虽然从中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和吹捧的话语,但却能给予人以心如暖炉、爱如茉莉的美好情感。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做“百善孝为先”。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在当今这个现实的社会中,我们又能为父母尽多少的孝道呢?我不禁沉思着„„

书中所例举的“苹果树与小男孩的故事”诠释了父母无私而又伟大的爱。看到这里,我的心头一阵酸痛,这就是我真实的写照啊!“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也许只有当自己身为人母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亲是多么地不容易呀!论语中的“父母之命,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俱。”一句深深的打动了我,它教育我们,一定要将父母的生日铭记在心。喜的是,父母高寿,得享天年,做儿女的有机会就应该多孝敬他们;但惧的是父母年事又高了一岁,我们做儿女的还有多少时间与机会,能够陪伴在他们身边尽孝呢?是啊,父母亲就是这样无怨无悔地为子女奉献着,无论什么时候始终都用宽容的心去理解孩子,用他们一生的爱去牵挂孩子。而我们做子女的能做的就是—不管再忙都得抽时间好好地多陪陪父母,以孝为行,以敬为心。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多么催人泪下的一句诗,多么令人回味的道理啊!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牢记这句话:“父母之命,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俱”,记住这句话,也许从今天开始,我们的父母就快乐了,我们自己的心也得到安慰了。让我们祝福天底下所有的父母亲都能幸福安康!

第五篇:于丹 论语感悟

于丹 论语感悟

通读整本,很显然于丹所想告知我们的,无非是把握人生“四度”。从孝敬、智慧、学习及诚信之道,来阐述如何增加长度,丰富厚度,完善宽度,修养深度。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溶入自然状态,品位人生,修生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的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

一、增加长度

一个遗憾能被放大到多大呢?它可以成为你生命中一个阴影,影响到你生命的质量。于丹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事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第一个态度是: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不如意。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缺憾。

举例来说,我们的生命一次次地轮回,我们在前人的生命轨迹上一圈圈地走。

对此我们的看法不应是拒绝重复,认为这些都是无意义的。应该正面的看待生活,看成是享受平凡。

二、丰富厚度

这个也可从两方面来理解。

一是指为人要敦厚老实,为人老实是相互信赖的前提,是交往的心灵之桥。一个人内心若仁厚、宽和,那么他就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二是指要注重知识的积累,阅历的广博,涉猎的宽厚,形成丰富多彩的人生。厚度的起点是勤奋,所谓水滴石穿,就是丰富的方法之一;厚度的累积靠勤奋,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从当下做起。

三、完善宽度

人生宽度,说的是人要有宽广胸怀。有的人心宽似海,有的人小肚鸡肠。度量是一种宽容、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温度。

《论语》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容纳的雅量,道德才会广大;要能忍辱,事情才能办好。

有人说,一个人的视力有两种功能:一种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种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四、修养深度

人生深度,即认得能量,社会活动能量。内涵、内力,思维的敏锐、睿智、信念、梦想等。

达尔文小时候被人判定“既无才智,又无精力”;牛顿小学成绩多次居全班倒数第一;爱迪生小学被校方以“愚钝糊涂”为由开除。。由此可以看出,人生深度需要自生后天开发。

生命的厚度应如桥墩,是生活的基础;生命的宽度应如路面,展现我们的价值;生命的深度应如桥下汹涌的洪流,积蓄着我们的能量。只要有那么一根叫乐观的信念支柱,几遍面对再大的险涛恶浪,只要我们的脊梁不弯曲,始终挺过风云,那么会在凶险的命运潜流里矗立成一种海拔。

因此,我们要认真地活在当下。

下载于丹感悟中国智慧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于丹感悟中国智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于丹感悟生活智慧——甘小胜(合集5篇)

    于丹感悟中国智慧生活------甘小胜 虽未能当场聆听于丹老师前段时间在我们红星集团年会上主题为演讲,但作为红星集团的一员,在大家的信息分享下,得到于丹老师的演讲要义,工作......

    于丹论语感悟(精选6篇)

    篇1:于丹论语感悟于丹论语感悟(一)一、孝敬之道在中国儒家文化中,特别提倡孝道,孔子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百善孝为先。但是从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封建社......

    于丹论语心得感悟

    于丹论语心得感悟 《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我们从小学开始就接触它,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在都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

    《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

    用孔子的智慧来生活 《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 黄芳 最近阅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感悟》这本书,读后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

    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

    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一)近期仔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心灵。《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教育智慧—于丹5则范文

    于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教育智慧 这是全民教育的时代,这是一个终身教育的时代,家庭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是一个信任社会化的阶段,大家都觉得,把孩子交给社会、交给越来......

    于丹“阅读经典,感悟成长”(精选5篇)

    谢谢大家,谢谢大家在遥远的边疆又给我提供了这个师大的讲台。天下师大是一家,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八方游学,走到各地都是住师大的。在二十四年前我就喝过新疆师大的酒,现在再来......

    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

    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最近一年,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每天出去疯玩到很晚才回家,或是H歌,或是泡吧,又或是玩四人游戏,现在每天下班回家是哪也不去,崽崽上小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