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必修3复习提纲[小编推荐]
太平路中学2012年高二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必修三
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孔子与儒家(孔子儒家思想主要内容:仁;德政;礼。教育思想重点在有教无类和学习方法)
发展: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
荀子(性恶论;仁政说;君舟民水论;唯物思想,以礼治国,礼法并施等)
(2)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创始人老子,主张:道为万物本原;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为理想状态;辩证思想。
发展:庄子。思想主张:万物齐一;不执着于物。(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历史意义
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经营方式变化,小农经济开始出现。
政治: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贵族没落,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士阶层扩大,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发表主张。
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内容:各家主张战国时期的儒家和道家之外,另外还有法家思想需要注意,为后来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汉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
背景:汉初黄老之学不能解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后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需要新的理论适应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经过: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A、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感应”(有限制君权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C、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三纲五常学说;
作用: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3、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要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2)内容: 程朱理学
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主张:A、世界观:理。(在世界――本原、在社会――儒家道德伦理,在个人――人性)。
B、方法论: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穷尽事理。(事理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人伦道德)。
影响: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陆王心学:强调了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代表:陆九渊、王守仁。太平路中学2012年高二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陆九渊主张: A、世界观:心是万物渊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B、方法论:发明本心以求理,内心反省
王守仁主张: A、世界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佛,即心是佛)
B、方法论:致良知。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知行合一。良知支配行动。(3)影响:A、是宋明儒学主流,影响深远。
B、三纲五常维系专制――消极。
C、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积极。
4、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1)李贽思想:
背景: A、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激化
B、商品经济的冲击,市民阶层兴起,主张追求个性,发展经济 C、儒家道德与吏治腐败。
李贽主张: A、鞭鞑程朱理学,反对绝对权威(反对孔子思想为万世至论,反对四书五经为思考标准。)
B、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追求物质享受,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反对君主专制与经世致用
背景:明末清初,士大夫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结合形成经世致用思想
代表:顾炎武、黄宗羲。
顾炎武主张: A、经世致用B、工商皆本;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影响: A、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黄宗羲主张:A、批判君主专制,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B、“天下为主,君为客”;C、工商皆本。
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作用:冲击封建君主专制,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中国古代的科技
(1)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造纸: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称为“蔡侯纸”,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印刷:A、最早有明确时间的印刷品《金刚经》
B、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由胶泥活字到木活字到金属活字。C、13世纪传到朝鲜,后从西域传到欧洲,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火药:A、起源于炼丹 B、唐末用于战争 C、五代和宋广泛使用
D、14世纪阿拉伯人传往欧洲,推动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衰落,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指南针:在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久远A、战国—司南 B、北宋—人工磁体的指南针,用于航海
C、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
(2)中国古代的天文、数学、医学、农学成就
天文学:A、战国《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著作,其中《石氏星表》记载了120多个恒星的位臵,是世界最早的星表B、历法:郭守敬编制《授时历》
数学:东汉《九章算术》总结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标志着解决实际问题为内容、以算筹为工具,以十制位计算的数学体系形成。
农学:《齐民要术》:南北朝贾思勰,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农书,介绍北方生产经验 太平路中学2012年高二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农政全书》:明朝徐光启总结历代农业、手工业经验,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创作,体现农书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先进性,被誉为“中西近代科学先驱”。
医学: A、《黄帝内经》:编于战国,成为西汉。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B、《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撰写,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
张仲景被称为医圣
C、《本草纲目》:明李时珍著,药物学巨著。
2、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1)中国古代的书画 A、书法
历程:(1)秦汉时期:秦篆汉隶具有美感,但多重实用
(2)魏晋南北朝:发展自觉的书法艺术
(3)隋唐:张旭、怀素擅长狂草;欧、颜、柳注重规范法度、书法理论成熟
特点:通过线条变化,将绘画艺术与书写内容融合在一起,成为士人追求自我理性和个性的独特艺术。
汉字的发展脉络: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
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B、绘画: 历程:汉代以前
新石器时代:绘画艺术的源头
战国:出现毛笔绘制的帛画 汉代:帛画色彩鲜艳,气势宏大,浪漫不失古拙
魏晋--士人群体的追求也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出现
代表:顾恺之,不仅长于丹青,其绘画理论也是中国古代的开创之作,注重“以形写神”。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位有作品可考的大画家。佳作是《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隋唐: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全面辉煌,创制法度,体现盛唐气象。代表: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宋明:文人山水画,写意画,风俗画
山水画的背景: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兴起使文人注重内心修养,文人山水画兴起。由衬景发展为独立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
文人山水画的特点:注重内心情感的表现,诗、书、画、印结合。
风俗画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在艺术上表现。代表作: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最大的亮点。写意画(从略):注重表现个人的内心感受。
(2)中国古代的文学
A、诗经:最早的诗歌总集。保存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楚辞:战国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新体诗歌。代表作《离骚》 C、汉赋:汉代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巡游兴盛。出现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带韵散文――赋,吸收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D、唐代诗歌
背景:A、唐代的繁荣,文化多元 B、科举制的推动
代表:(1)李白(诗仙):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精神—浪漫主义(2)杜甫(诗圣):安史之乱后,忧国忧民,体会国破家亡的痛苦--现实主义(3)白居易:中唐以后,战乱平息并未带来往昔的繁华盛世。李白关心民间疾苦,寄托政治抱负 E、宋词
背景:又称“长短句”,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生活丰富,市民数量不断增加,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词作传于民间。太平路中学2012年高二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代表:豪放派的辛弃疾、苏轼和婉约派的李清照、柳永 F、元散曲:关汉卿与马致远
G、明清小说
背景:专制中央集权强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新兴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
四大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3)中国古代的戏剧
A、元杂剧 B、京剧
原因:北京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艺人聚集
概况:乾隆年间,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进京;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影响:形成京剧,在同治、光绪年间繁盛,成熟。
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器物之学—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
1)、师夷长技以制夷----抵抗派
(1)背景:A、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冲击加剧,中西联系扩大。B、为了解西方,抵御侵略,一批先进、爱国、具有经世致用思想的中国人冲破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2)代表:林则徐—A、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B、设立译馆,命人译滑达尔《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介绍地理、历史概况,开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魏源—依据《四洲志》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3)影响:A、研究介绍世界知识、“开眼看世界”成为社会思潮。
B、为抵御外侮,谋求独立富强而学习西方,成为近代思想主流。2)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派
(1)背景:19世纪60-90年代,西学广泛传播,对儒学为核心的文化产生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之体,是否兼采西方文化,成为严峻课题。
(2)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主张:发展“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维护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前提下,采用西方实用技术,才能自强、求富。
实践: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与顽固派。
(4)评价:A、局限于物质文化层面 B、冲击了“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了舆论环境。C、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2、制度之学—变法图存与民主革命-----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
1)维新变法----维新派
早期维新派: A、代表:冯桂芬、王韬、郑观应
B、主张: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商战;文化上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政治上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思想:
A、背景: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形成。
B、代表及主张: 康有为----A、设万木草堂,宣传维新理论。B、《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用经学外衣和孔子亡灵,否定专制思想基础。为维新提供符合传统文化价值理论依据。
梁启超----A、《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B、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
严复------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的必然性。
C、影响: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 太平路中学2012年高二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民的觉醒,形成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开辟新的道路。
C、民主革命-------革命派(略孙中山三民主义)
3、文化之学—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资产阶级激进派
(1)背景: A、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袁世凯尊孔复古。
B、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启蒙思想传入,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为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政治革命,必须要思想革命。
(2)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核心)。
(3)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指导思想:西方的民权、平等和达尔文进化论。核心与基地:《新青年》,北京大学。(4)内容 核心内容:德先生和赛先生(口号)即民主和科学。
民主----不仅指人民主权、权力制衡等民主政治,也包括共和、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民主理念。科学----不仅指科学技术与知识,而且包括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还包括反对 迷信、宣传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使崇尚科学成为社会主流。
反对旧道德:打倒孔家店 A、代表:陈独秀、李大钊
B、原因:认为儒家思想是专制政治的灵魂
C、实质: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进行扬弃 D、作用:为解放思想和文化多元创造条件。文学革命:注意形式和内容
鲁迅----《狂人日记》,批判吃人的礼教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不仅主张白话文,还必须彻底改革旧文学思想内容。
(5)意义:A、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B、在政治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沉重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C、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是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爆发创造条件
4、救亡之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李大钊:受十月革命影响,新文化运动人士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李于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新文化运动的中后期,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2)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19年,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各种马克思主义研究组织开始出现,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
1、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
(1)提出背景:鸦片战争后,各种变法救国的主张都以失败告终。不推翻封建王朝的反动统治,只进行改良,不可能挽救危机。
(2)提出:1905年,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这个纲领被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阐发为三民主义
(3)内容:前提:民族---推翻满州贵族专制统治。核心:民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补充和发展:民生---平均地权
(4)意义: A、集中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B、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族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C、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中华民国。D、以三民主义为指 5 太平路中学2012年高二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导颁布《临时约法》。
(5)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
A、提出背景:维护民主共和斗争失败孙中山寻找新的革命道路,十月革命后俄国共产国际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影响。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
B、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际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的含义。
C、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新三民主义是为适应三大政策的需要,同时也为三大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依据新三民主义确定的重要政策原则。
D、与旧三民主义的关系:明确反帝反封。
E、意义: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成为国共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2、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A、五四运动与建党时期:领导五四运动,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建党工作。
B、国民革命时期:参加国民革命,注重理论研究,分析中国国情。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重要性。
C、土地革命时期: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将党的工作重点转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在农村开始游击战争,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探索出开展武装斗争,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新革命道路
D、抗日战争时期: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等理论,解决了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重大问题,对中国革命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中共七大:正式确认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E、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意义与特点:
意义: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特点: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A、建国前夕的建国理论—七届二中全会的建国思想:工作重心转移,工作任务的转移,革命后的基本政策,总任务—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变成社会主义社会的提出 B、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经济方面: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三大改造。
政治:《论人民民主专政》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建议。(3)毛泽东思想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根源。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
(1)背景: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工作重点转移,开始改革开放。
(2)邓小平理论
A、概念: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系统回答了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B、组成 太平路中学2012年高二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①十二大(1982):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十三大(1987):提出社会主义阶段阶段的理论、三步走的战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③南方谈话(1992):深刻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再次强调基本路线,判断工作标准的“三个有利于”;使发展才是硬道理深入人心,为十四大召开奠定基础。
④十四大(1992):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⑤十五大(1997):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⑥其他: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手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国两制”的方针。
4、三个代表
(1)提出背景:21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面临机遇和挑战。
(2)提出者:江泽民。内涵: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党”的重大问题。写入党章:2002年,中共十六大
(3)意义: A、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 B、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C、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新中国的科技
(1)两弹一星:1964,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6,导弹核武器成功,中国拥有导弹和原子弹“两弹”结合的战略核心导弹;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
(2)载人航天:70年代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将杨利伟送上太空。
(3)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第一个杂交水稻,被誉为“东方魔稻”和“第二次绿色革命”。(4)、1983年,银河-I型计算机诞生。
2、新中国的文艺方针
20世纪50年代,双百方针的内容与作用—文革中的破坏—新时期的恢复与文艺的繁荣。
3、新中国的教育
1950年,开始。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1986年,《义务教育法》;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1、起源—希腊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
(1)智者学派
1、背景: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学者开始关注人本身。
2、主张:认识社会、提倡怀疑、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切构成了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培养公私兼顾的好公民
3、评价:强调人的主体意义,否定了神和命运的作用,树立人的尊严。(重视主体作用,忽视道德)(2)苏格拉底――哲学成为人的学问
A、主张:A、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B、强调知识的作用,应把道德与知识合二为一,美德即知识。C、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的美德
B、影响: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人的科学(3)亚里士多德――逻辑学 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影响:A、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古希腊科学文化的集大成者。B、为现代科学门类奠定基础,使哲学成为 独立的学科 C、将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太平路中学2012年高二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1)文艺复兴
背景:A、基督教会垄断西欧文化上千年,人们生活在缺少理性和人文精神的蒙昧中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C、新生的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与人生享乐。D、由于没有成熟的体系,只得借助被教会视为异端的古希腊、罗马文化来表达反封建思想。E、14世纪中叶,黑死病蔓延,促使人们反省,宗教束缚下的生活形同死亡。
成就:文学的复兴:前三杰
代表人物—前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重点薄伽丘。
薄伽丘作品《十日谈》,主旨宣扬人文主义,批判教会,歌颂现实生活,肯定人的价值,提倡生而平等,反对封建等级。
艺术的复兴――后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达.芬奇: A、表现和歌颂人的美及思想感情。善于将解剖学、透视法和明暗转移法运用绘画之中。用写实的手法揭示了人性的善恶。
B、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米开朗琪罗:
拉斐尔:擅长圣母像,《西斯廷圣母》,其绘画以优雅、和谐、高度完美著称,被视为古典美术精神的典范。被称为画圣
戏剧的复兴――莎士比亚
英国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哈姆雷特》是最杰出的作品
(2)宗教改革
背景:A、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B、罗马教皇的权威受到挑战。C、为树立教皇绝对权威,罗马教会宣扬因行称义。D、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领导者: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代表作:《九十条论纲》
影响:A、解放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B、形成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三足鼎立的局面。
3、启蒙运动
背景:
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反对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核心:
A、理性主义:提倡理性,判断事物,敬畏事实,尊重科学,反对偶像与教条,直指封建专制及宗教思想。
B、继承人文主义精神,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宣传自由、平等、博爱,推崇普遍和必然的真理。代表:
A、孟德斯鸠: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提出三权分立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B、伏尔泰:A、根本否定天主教会B、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C、提倡天赋人权,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卢梭: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主张“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主张创立民主共和国。代表作《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为推翻封建统治奠定理论基础
D、康德:对启蒙运动做了经典的总结,人非工具,人是一切发展过程中最终价值取向。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人类主体地位。自由也要自律。
影响: A、欧洲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制度,建立 太平路中学2012年高二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构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高度。
B、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七、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背景:A、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推动。B、基督教的地球中心说占统治地位,具有进步思想的人士对传统解释不满。
哥白尼:波兰人,提出太阳中心说。日心说改变对宇宙的认识,根本动摇神学理论基础。
伽利略:A、发现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了证据。(意大利)B、开创以实验为根据并有逻辑体系 的近代科学。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C、为牛顿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 1、17世纪的经典力学
(1)牛顿(英国)经典力学
A、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三定律B、《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完整力学体系,实现物理学第一次大飞跃。
C、以严格的数学方法和逻辑体系把宇宙间的运动统一起来,对人类解释与预见物理现象决定性指导意义。D、海王星的发现是证明范例
意义: A、牛顿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等的理论基础。B、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引发第一次科技革命。C、还为法国启蒙运动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2、19世纪的进化论
(1)背景:19世纪以前,神创论占统治地位,上帝造人说成为教会禁锢人们思想天经地义的教条。(2)贡献: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建立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论。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1871年,发表《人类的起源》,进一步论证了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
(3)、影响:A、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生物界和人在生物界中位臵的认识B、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3、蒸汽机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1)瓦特与蒸汽机发明:
A背景:工业革命后,传统的畜力、风力、水力很不稳定,严重制约了工业革命纵深发展,生产力发展呼唤新的动力。
B过程:改良纽可门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2)电气技术的应用
A有关电气的重要发明: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爱迪生发明了改进了电灯、电话、电报、电影。B、影响:电气技术提供了便捷廉价的动力,掀起第二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资本主义确立了在全球的优势,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4、20世纪物理学的新突破
(1)背景:19世纪,在经典力学的基础上,光学、电磁学等取得长足进步,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新的发现揭示了经典物理学的局限性。
(2)新突破:相对论和量子理论。A、宏观世界:相对论
提出: 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成为继牛顿后最伟大的科学家。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看书)
意义: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可以广泛解释不同运动状态的物质,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领域。打破经典物理学绝对化思维模式,提供了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B、微观世界:量子理论
提出:由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认为辐射像物质一样,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量子来实现的。爱因斯坦提出光的量子理论。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原子、量子理论,太平路中学2012年高二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作用: 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科学理论之一。推动生产力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物质生活。(3)意义: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弥补了经典物理学的不足。描绘了崭新的宏观和微观世界,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5、20世纪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对人类的影响
电脑和网络: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
发展方向:A、存储量更大,运行速度更快;
B、体积更小,轻便实用。
1969,国际互联网问世,“因特网”。计算机和网络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存储信息――生产办公――家庭使用――网络世界
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成就(全A)
1、文学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 浪漫主义 雪莱 雨果
19世纪30年代以后 现实主义 巴尔扎克 托尔斯泰 20世纪 现代主义 贝克特 马尔克斯等
2、美术
新古典主义:大卫 –浪漫主义:德罗克洛瓦—现实主义:米勒和列宾
印象派(1)背景:在19世纪科学技术(光学)启发下。
(2)特点: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3)代表:莫奈。《干草堆》《鲁昂大教堂》
现代艺术 A、传统向现代形态过渡:塞尚、高更、凡高。他们以新的视角描绘客观世界(光与空气氛围)
B、现代派:采用夸张、变形、抽象手法,代表为西班牙的毕加索
3、音乐 贝多芬: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具有强烈的民主精神。最主要的贡献是将声乐与器乐相结合,开创了交响曲的新形式。代表作为《英雄》、《命运》、《田园》等九部交响曲,既把古典音乐发展到顶峰,又开创浪漫音乐的先河。
4、影视
电影
电影诞生:19世纪末,随着摄影技术、缩短爆光、连续摄影等一系列技术发明。法国卢米埃尔兄弟
默片时代:1927年前
A.现代电影之父:美国格里菲斯
B.杰出代表:卓别林。《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
有声电影:世界电影进入全面繁荣时代。电视:1929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
功能:A、最重要的功能是传播资讯 B、远程教育的重要手段C、娱乐 D、优秀艺术作品展示 影响: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改变人的生活、思维方式,对现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篇:政治必修1复习提纲
思想政治
必修1《经济生活》
第一部分 生活与消费
1.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要重视
商品的质量)
2. 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 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导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② 商品的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3. 从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来答题
① 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A.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价
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B.不同商品价格的变动对需求量的反应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C.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其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
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互补品)
② 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A.调节生产规模
B.提高劳动生产率
C.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4. 影响消费的因素
① 客观因素:
A.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a.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
b.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对于
未来收入,如果人们有非常乐观的预期,那么预知将来收入的可能性就会
加大;反之,预期未来有减少收入或者失业的风险时,人们就会节制当前的消费,以备不时之需
c.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人们收入
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
平提高
B.物价的变动影响人们的购买力:
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一般来说,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
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② 主观因素:受消费心理的影响(攀比,求异,从众,求实心理)
5. 怎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如何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①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②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③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④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如何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增加中低收入户家庭收入
②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所以要加强社会保障,激发预期消费,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财政转移力度,缓解居民消费后顾之忧,切实解决居民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的收入差距大小有密切联系。收入差距缩小,总体消费水平提高。要统筹城乡发展,注重社会公平,保障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④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因而要稳定物价水平,挖掘消费潜力。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保证农产品稳定供应。加强市场监督和监管,对哄抬物价的行为予以严肃处理
⑤加强宏观调控,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制定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合理扩大信贷规模
⑥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和谐消费环境。深入推进诚信建设,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强化商品及商品服务质量
⑦要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
第二部分 生产、劳动与经营
1. 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 生产决定消费
A.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B.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C.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D.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② 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A.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B. 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C.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D.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2.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① 含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 原因:
A.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B.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
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 途径:
A.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B.第二,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C.第三,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3.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④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
4.如何解决劳动者就业问题
①国家:要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② 劳动者:要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③ 企业:要大力提高经济效益
5.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①国家: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多渠道就业的同时,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颁布和实施《劳动法》
② 劳动者:自觉的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③ 企业:增强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遵守劳动法和职业道德,自觉维护劳动者的合法
权益
6. 如何选择正确的投资方式
① 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
② 投资要注意多元化
③ 投资要量力而行
④ 投资要注意考虑个人利益,同时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同时不可违反国
家法律、政策
第三部分收入与分配
1. 我国的分配制度: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
① 按劳分配(主体):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劳动者的工资、奖金和津贴
②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从属):个体劳动者、个体经济
③ 按生产要素分配(从属):资本、土地、技术、劳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和津贴)、管理、信息
3. 在收入分配方面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①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 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③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4. 怎样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①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②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③ 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④ 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5.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① 经济发展水平,是基础性作用,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② 分配政策,与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有关
6. 财政的作用
① 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② 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③ 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第四部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 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② 根本目标: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 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 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因和手段
① 原因:
A. 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B. 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C.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 ② 手段: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3. 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①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②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③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④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⑤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4.怎样提高开放型经济
①对外开放是长期的基本国策
②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③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基本战略: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④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坚持的原则: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第三篇:政治必修二复习提纲【精品】(范文模版)
民主
民主选举:方式:直接、间接、等额和差额
民主决策:决策形式:间接;直接【4个制度:1.社情民意反映(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2.专家咨询(提高决策科学性)3.社会公示(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民参与度)
4.社会听证(决策利民)】
民主管理:城市、农村 意义: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重点推进
民主监督:3个制度(主要渠道):信访举报、人大代表联系群众、舆论监督;3个形式: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
公民
权利:1.选举和被选举权2.政治自由3.监督权
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原则: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权利义务相统一3.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政府
性质(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宗旨(为人民服务)+原则(对人民负责)+职能(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内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依法行政【意义: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本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重要意义:1.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力和自由2.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3.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4.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1.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2.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3.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政府权威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含义: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地位“我国政体、根本政治制度
第四篇: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复习提纲
高中政治必修一(人教版)复习提纲
思想政治必修一 经济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本质:一般等价物
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3、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 原因:货币本身有价值 ①基本职能 形式:观念上的货币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流通手段 形式:现实的货币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是W-G-W ②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商品价格总额 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②其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货币流通次数 货币流通次数
5、纸币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6、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
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1、结算方式
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外汇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反之,相反。
5、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①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高中政治必修一(人教版)复习提纲
②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响价格的因素
1、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2、供求影响价格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3、价值决定价格
①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量与价格成正比)
②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讲,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④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价值规律 ①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四、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即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
④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即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同向的)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五、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其他因素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购买方式、服务态度、家庭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等等。
2、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①一般说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成正比——要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改善收入预期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一般说来,二者成反比)——缩小收入差距
3、一般说来,物价水平与人们的消费水平成反比——稳定物价
4、消费类型:
①按产品类型分,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②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③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5、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6、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往往,一种消费行为会由多种消费心理引发 ①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②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高中政治必修一(人教版)复习提纲
③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不健康的
④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2、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过于节俭不可取)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含义: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可概括为“5R”)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
[知识要点]
一、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人类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产品消费了,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发展;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3、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交换、消费(是最终的目的和动力)四环节。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经济:
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②内容: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④主体地位的表现: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⑤态度: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3、非公有制经济
①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②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态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4、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①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②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③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
三、公司的经营
1、企业:①含义: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②地位: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③分类:按所有制标准划分,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 ④组织形式: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公司:①含义: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②形式:特殊形式(国有独资公司)和基本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高中政治必修一(人教版)复习提纲
③组织机构: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监督机构(监事会)——进行监督 ④公司制的优点: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管理结构
3、公司的经营
①含义及目的(略)②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第一、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第二、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第三、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4、公司经营管理不善会导致兼并或破产。
①企业兼并是指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相对劣势的企业。其意义是有利于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有益于减少失业,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②企业联合——“强强联合”
③企业破产是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其意义是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四、新时代的劳动者
就业①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形势: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通畅
党和政府: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
劳动者:树立正确就业观——自主择业观、职业平等观、竞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③解决途径
3、劳动者的权利:
①维护劳动者权利的意义: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②劳动者权利的内容: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规定的其它权利
③劳动者权利的维护——维权基础:自觉履行劳动义务;维权依据: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维权途径:法律。劳动者要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五、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1、储蓄存款的含义: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2、储蓄机构:商业银行(吸收存款最多的金融机构)、信用合作社、邮政企业
3、利息:①含义: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②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③影响因素:本金、利息率水平、存款期限
4、存款储蓄的种类: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5、商业银行: ①含义: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②组成:我国商业银行以国有独资银行和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③主要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结算业务
高中政治必修一(人教版)复习提纲
④其它业务:债券买卖和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业务等 ⑤作用:“纽带”、“依据”、“监管”
六、股票、债券和保险
1、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
①含义: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②收入:股息和红利收入、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影响股票价格因素: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③意义: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④性质:所有权凭证。(股东可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重大决策、收取姑息或分享红利等
2、债券——稳健的投资
①含义: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②性质:债务证书
③类型: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3、保险——规避风险 ①含义: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②类型: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
③投保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第三单元
[知识要点]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应于所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
①基本内容和要求(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前 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必然性 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③意义:第一、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第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④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4、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内容: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③意义:第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第二、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④原则: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分配原则
1、含义:①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高中政治必修一(人教版)复习提纲
②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要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具有一致性。表现在: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三、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与支出。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基本收支计划是国家预算;上一的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国家决算。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财政的两个方面。
2、财政收入
①形式:税收收入——主要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影响因素)——发展经济(根本途径)②主要影响因素
分配政策——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3、财政支出
①含义: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②分类(用途):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
4、财政收支关系
①收入>支出,财政盈余 ②收入<支出,财政赤字
③收入﹦支出,最理想的状态,但几乎不存在
④财政收支平衡:收入>支出,略有节余;收入<支出,略有赤字;收入﹦支出(是指当年的情况)
四、财政巨大作用
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3,国家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注意:财政政策的运用
①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经济增长缓慢、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五、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的含义: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税收的固定性
3、税收的种类
①种类:流转税——增值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4、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特点: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作用:既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又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六、依法纳税
1、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①税收是国家实现职能的物质基础,有国必有税
高中政治必修一(人教版)复习提纲
②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③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自觉依法纳税。
3、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即逃税)、欠税、抗税、骗税
4、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
①必须承担义务--自觉依法诚信纳税
②要增强对国家工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积极态度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即纳税人的权利)
第四单元
[知识要点]
一、市场配置资源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即必须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因):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3、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其实质是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
4、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①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及时、灵活的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因此说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5、市场调节的局限性: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市场能够调节,但不让它调节的领域: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6、单纯市场调节的危害:——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①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 ②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③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④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7、规范市场秩序:
①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条件: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表现形式:法律法规、行业规定、市场道德规范 市场准入规则
②市场规则 市场竞争规则 内容
市场交易规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②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高中政治必修一(人教版)复习提纲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宏观调控①必要性 第一、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要求)②含义: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促进经济增长——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增加就业 稳定物价 ③目标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财政政策(税收、国债等)
主要手段
货币政策(利率、汇率、信贷等)经济手段
④手段 法律手段——立法规范、司法打击
行政手段— 辅助手段,用得比较少。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微观上看: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表现
1、总体小康 宏观上看: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GDP)
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实现时间:本世纪头二十年
2、全面小康 特点: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即:六个“更加”)
3、全面小康的经济建设目标:
①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 国内生产总值 到2020年力争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②基本实现工业化,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加开放更有活力的市场体系。③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④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福足的生活。
4、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四、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1、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追求GDP的增加,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
第一要义是发展
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以人为本——本质和核心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
统筹兼顾——根本方法
五、面对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3、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载体。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最大的利益;其业务是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其作用是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高中政治必修一(人教版)复习提纲
4、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其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5、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影响: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6、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不利影响):①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②经济全球化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7、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迎接挑战。
六、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WTO的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2、WTO的作用: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制定贸易基本原则和协定、提供解决贸易争端的场所。
3、WTO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最重要的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原则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
4、我国加入WTO的利弊: ①利: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②弊:经济风险显著增加
5、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6、要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必须坚持“引近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基本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7、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也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
[典型例题]
1、(辨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指GDP增长
答: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②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GDP的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是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而不单单是经济增长。
③经济增长,不仅仅是量的增长,还表现在经济的质和效益的提高上。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乡、区域、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⑤故题中观点是片面的。
2、实施西部大开发,西部是最大的受益者,在这个机遇面前西部人需要树立“国家政策引导,开发市场运作”这样的机遇观。西部开发必须靠国家投入,但要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运用所学的市场经济知识分析说明 答:①“政策引导”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有国家宏观调;“市场运作”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是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②第一,市场具有灵敏高效的特点。通过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引导商品生产者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并且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第二,市场不是万能和完美无缺的,具有固有的弊端。因此,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还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第五篇:必修2 政治生活 会考复习提纲
必修2 政治生活 会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
生活在人们当家作主的国家
1、了解我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P5)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不同,对占全国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此,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民主的特点: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是新型的民主)
A、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B、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2、懂得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P9)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②政治自由——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③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其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
3、懂得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和责任(P9)
政治义务是指公民应对国家和社会承担的责任。
①
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②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③公民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④公民有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
4、学会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①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P10):①坚持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③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②必须懂得我们的政治生活有哪些主要内容(P12):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③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P13—14):①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意义;②需要学习政治知识;③贵在实践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比较不同的选举方式(P16)
(1)直接选举(县或县级以下的选举)
(2)间接选举(县级以上的选举)
(3)等额选举(正式候选额=应选额)
(4)差额选举(正式候选额>应选额)
比较
直接选举
间接选举
等额选举
差额选举
优点
能直接、准确表达选民的意愿,保障公民行使选举权。
可以降低组织工作的难度和成本。
可以比较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提供选择的余地,被选举人形成相应的竞争,有助选民了解候选人。
缺点
组织工作的难度和成本较高。难以直接表达每个选民的意愿。
限制了选民的自由选择,影响选民的积极性。
不加以规范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
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是由以下条件: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
我国根据国家性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状况及国情——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2、公民参与选举的态度(P17—18)
①公民参与选举态度的重要性:选民参加民主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②公民应该怎样行使选举权?——不断提高自己参与民主选举的素质,端正参加选举的态度,提高选举能力,选出切实代表人民利益的代表;增强主人翁意识和公民意识,积极参加选举;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的基础上,郑重地投上自己的一票。
3、懂得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P20):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P22):
①一方面,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
②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责任感。
4、懂得基层民主自治的途径和方式(P24—25)
(1)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们群众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自己的事情,是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2)村民自治的途径和方式:广大村民直接投票选举直接满意的人担任村民委员会干部。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村民自治的途径和方式还有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
(3)城市居民自治的途径和方式:居委会干部由居民民族选举产生;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居委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的监督和质询。
5、民主监督的方式、意义及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责任
①民主监督的渠道和方式(P27—28):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以及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②参与民主监督的意义:(P29)
A、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B、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的权益。
C、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的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③公民怎样才能行使好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的责任)(P29)
A、要勇于行使监督权利。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行使监督权。
B、要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公民要依法行使监督权。要遵守法律,依照规程和程序办事,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分析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P37)(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注意:政府承担重要的职能,不是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
2、分析我国政府的责任是对人民负责(P39—41)
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的基本原则。政府要做到对人民负责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了解政府为公民求助货投诉提供的途径和方式(P41)
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发展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1、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P44)
(1)、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政府依法行政有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力和自由。
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2)、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
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3)政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基本要求:
①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②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
③加强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④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果的行政管理体制。
2、理解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和主要途径
(1)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P47)
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①政府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②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③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④才能做到权为民用,造福于人们,从而建立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2)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主要途径(P46)
①建立和健全政府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关键是建立和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这个机制,一是靠民主,二是靠法律,二者缺一不可。
②建立健全完善的行政监督体系
我国行政监督体系包括:行政系统外部监督和行政系统内部监督。行政系统外部监督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人大)、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检察院、法院)、中国共产党的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等;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包括上级政府的监督、监察部门的监督、审计部门的监督、法制部门的监督等。
3、分析说明在我国,政府应如何树立权威.(P50—51)
①政府的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决策的科学性,依法行政的态度和能力、履行职责的效果以及政府工作人员的道德形象等树立起来的。②政府要树立权威,必须做到:首先,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其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最后,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三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了解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P55)
(1)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它们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起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2)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它产生,并对它负责,受他的监督。
2、了解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P56—57)
(1)人大代表的权利: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提案权和质询权。
(2)人大代表的义务: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密切联系群众,经常听取和反映人们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接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
3、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P61)
(1)人们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国家的一切权力归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活动原则。因此,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3)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5)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1、懂得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P63)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P64—65)
(1)中国共产党坚持利·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2)依法执政,就是遵循客观规律,以利·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生活法制化、规范化。
(3)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3、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P66—68)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4、理解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P69)
(2)我国有8个民主党派。这些民主党派,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它们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P69)
(3)特点:(P70)第一,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第二,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三,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第四,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第五,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优越性:(P71—7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我们绝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1、明确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学会在生活中正确处理民族关系(P74—76)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我们应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这种民族关系。自觉维护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付诸行动。如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手拉手,建立帮扶对象,支援少数民族的发展;理性对待民族纠纷,与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作斗争等。
2、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P74—75)
(1)处理民族关系,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2)这三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3、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优越性(P79—80)
(1)必然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2)优越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
4、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P82—83)
①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其内涵是: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信仰目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这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②我国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③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政府支持宗教界的对外友好交往,反对境外任何组织和个人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④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5、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P85)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真实性内容与多样性形式的统一,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第八课走进国际社会
1、了解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P91—92)
(1)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
(2)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应履行的基本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
2、懂得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作用(P93)
(1)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作为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简单地说,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2)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3)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联合国也存在局限性。
3、了解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与作用(P93)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中国在世界裁减军队、环境保护、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理解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P96—97)
国家之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是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缘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5、说明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P97—98)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和正义的。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1、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100—101)
(1)和平问题
内涵:和平问题是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世界维持总体和平局面的主要原因:第一,饱尝战乱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第二,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某些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第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相互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影响和平的因素: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世界和平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有的大国常常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国际各种形式的恐怖活动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贫困、毒品等问题更加突出。
(2)发展问题
内涵: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世界经济发展趋于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
影响发展的因素:当今世界仍是贫富悬殊的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二者的关系: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是维护和平的重要基础。
2、懂得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P101)
为了和平与发展,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了解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P103)
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伴随世界多极化进程,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4、分析当前国际竞争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P105)
(1)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当前国际竞争十分激烈,其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
(2)国际竞争对我国的启示:一定要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当前,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5、阐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P107—108)
(1)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6、说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P110)
中国如何走和平发展道路?
(1)走和平发展道路,不同于以往西方列强通过侵略、征服、控制的途径,掠夺、攫取别国的财富来实现自身的发展,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
(2)我们要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我们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不断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我们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
中国为什么走和平发展之路? 第一,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定力量。
第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第三,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第四,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最广泛的、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五,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正确道路。
第六,建立了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第七,锻造了一支在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建立起巩固的国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