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春、秋读后感
《激流三部曲》从封建家庭中选择了成都当时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高家进行描写,高家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和与他们同龄的高家年轻人是这三本书的主人公,他们其中的许多人的爱情都被比他们年长的长辈们给摧毁了,因此他们中的有许多人屈服,也有许多人反抗,屈服的人有许多都被他们的长辈给害死了,不过他们中的高觉新(高家大哥)最后也终于忍耐不住了,由屈服转化为反抗,反抗的人中,觉慧(高家三哥)与淑华(高家三妹)都从成都逃往了上海,过上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并开始反抗封建主义社会,进行革命活动。到了最后,由于高家的几个掌权任务的死亡,高家也一步步的走向灭亡,才有了最后分家的结果。
淑华:我喜欢淑华那种性格与勇气,她在那种环境下什么都不怕,说话直来直去,只要自己认为对的就说,又关心别人,在高家女性中是少有的,她的很多举动都是证明,呵呵,我倒挺喜欢现实中这类女孩子的。
琴:在里面扮演的角色不同一般,她给别人以动力与勇气,不论是周家还是高家的年轻人都能从她那里得到信心与生活的希望,她是别人的求世主吧,你看不论是死去的淑贞、惠、剑云,还是淑华、芸、觉民、觉新等,都希望从她那里得到安慰。觉惠与淑英的离开多少有她的支持与鼓励,没有她或许这班年轻人早已没有生活下去的勇气。觉民:毕竟是个新时代的人物,比较反对旧礼教,从反对爷爷安排的婚礼到结束时痛骂克定、克安等,听到他骂我当时也感觉心里非常的高兴,他代表了一类人的呼喊。与觉新形成的极大的对照。
最顽固的愚昧的人物:周伯涛 代表旧势力,害死了惠及枚少爷,这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不管年轻人的死活,把它们的婚姻推进深渊,至死也不反省。即爱又恨的人物:觉新
在弟妹中奉行作揖主义派,爱是他为家庭默默地承受着一切的压力,万事都让步,为弟妹考虑。恨是任人玩弄,做了周家、高家旧势力的帮凶,不敢于起来反抗,值得高兴的是最后终于在四爸、五爸面前起来反抗了,但这已接近故事尾声了。坐吃山空、毫无榜样的人物:克安、克定
靠着祖宗过日子的,目前也是大多数大学生的通病,他们以为家里的钱好挣,没钱就问父母要,可又没好好学习,每月还要花个1000把块,以为钱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其实,父母养不了你一辈子的。
狼狈为奸一类:四婶、陈姨太 五婶后来倒是明白事理了
本以为对觉慧的印象应该是最深的,可没想到到头来却是觉新。或许悲剧人物比较可以抓住读者的心。
总感觉对觉慧的印象自“家”以后就慢慢淡下去了,只是怀有一种欣赏,一种敬佩。大概是因为后来的“春”“秋”里面觉慧不大出现了,或者只是从几封信里面了解到他的一些情况,所以注意力就渐渐地被觉新和觉民引过去了。还有后来出现较多的淑英和淑华。
不明白觉新为什么一直那么懦弱,因为他的懦弱,他又一次失去了心中所爱。慧表姐和梅表姐一样,一样成了封建的牺牲品。明明那么鲜活的一个的生命,转眼就成了烟云。如果觉新可以说出口,如果觉新可以用行动来阻止慧表姐那场悲哀的婚姻,也许慧不会死的那么悲惨,也会有很幸福的生活。我这样讲可能太片面了,我也知道把责任都归给觉新是不对的,毕竟他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且事实上就连觉民也没有伸出援助之手,更何况是觉新呢。可是真的好气愤,气他的没用,气他没有行动,气他的妥协,同时也为他感到悲哀。尤其是看到海臣突然发病的那一章,我看的心都纠起来了。觉新一直是那么矛盾的一个人,气愤之余,更多的是同情吧。作为封建家族的长房长子,他的担子本来就比别人重,正如他说的,觉慧和觉民闯祸了,有麻烦的是他。他只会逆来顺受,以至习惯成自然。“习惯成自然”在我看来是很恐怖的,尤其放在觉新身上看,更是如此。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是可怜的;一个有思想而不能坚持的人,是可悲的。而觉新,两者皆有。谁能拯救他呢,也许只有他自己和自己挣扎了。
谈到觉民,应该是羡慕吧,因为他活得那么自由,那么精彩。当然也有为觉新的不平。因为有时候,觉民并不了解他的大哥。而且也因为有觉新,觉民才可以更加的自如。他一直以为自己了解觉新,其实不然。每个人对弱者都会带有一定的同情,但对于亲友之间,仅仅是同情是不够的。为什么觉民不可以再尽一点力呢,或许可以早点把觉新从封建的沼泽中拉出来,不至于看他越陷越深。(也许是带有一点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吧)。其实有时候我们也很像觉民。当努力后没有成效的时候,就想要放弃了,不想再执着了,因为觉得就算再怎么努力都不会有什么收获的,还不如花时间去做别的事。人之常情吧!觉民曾很惋惜地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哥,你有这种牺牲精神,为什么不用来做点正经事情”。是觉新的悲哀吧,旧家庭的空气已经把他薰得不像一个正常人了。
觉民是个有思想的人,所以才不至于在封建旧势力的压迫下屈服。至理名言,“我思,故我在”。一个会思考的人,并能够坚持自我,崇尚真理,即是一个成功的人。这是他与觉新最大的不同吧。觉民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因子,但在行动上,他讲究策略,更重行为结果。这即是他与觉慧最大的不同。有人说,在“家”中,他也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是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的一个物。(例如,觉慧临走之前请求他关注报社,觉民却犹豫不决,在觉慧的再三请求下才答应。)如果说在“家”中觉民的反抗思想是受觉慧的影响,那么在“春》秋”中,他的思想已经被彻底激发了,少了犹豫,多了果敢。或许也是有觉慧在激励着他吧。觉新的忍让人愤怒,同时他的遭遇又让人怜惜。他所爱的人一个个不可阻挡的死去了。而他这么一个早该被折磨死的人却默默的苟活着。觉新的痛苦让人体会到死其实是一种解脱,生不如死的惑知更让人有切肤的体会。淑贞更是让人痛楚。她惟一的快乐就是能和哥哥姐姐们玩耍,惟一的安慰是琴姐说:“我们一定会想办法帮助你的。”但直到她投井自尽也没有人能帮助他脱离苦海。突然觉得,依靠他人的搭救是多么无知,一个人的挣扎是多么无力。谁都救不了谁,而似乎淑贞自己也救不了自己。但她依赖他人,丝毫不敢反抗。最后又以死来得到解脱,确实是导致她悲剧命运的一个原因。这样抗争不一定成功,不抗争一定不会成功。文中说他们的悲苦命运是封建制度造成的。而现代社会那些可怜人的命运又是什么造成的。我不敢再想到底是谁掌握个人的命运,没有答案。
觉慧是属于激进派的吧。好多读者都认为觉慧是一个大胆而幼稚的人。大胆之于他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是投进高家这个死气沉沉大家庭的一颗活种,他对封建势力的反抗毫不顾忌、毫不害怕、毫不妥协。幼稚之于他对周围的一切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认为旧家庭里的
一切就是一个复杂的“结”,没有办法把它解开。不管怎样,觉慧始终是我们的榜样。在现在的社会,或许我们也很需要有像觉慧这样的人才。收起几分激进,大胆做自己想做之事,坚持真理。
大概每个人的一生都是悲多喜少,命运又是不可知的。于是又一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浮现在我眼前。在作品中觉新生不如死,但他背负得太多,他活得是一种责任。那我们为什么活着?其实有很多理由。先不说为国家、社会做什么贡献,单从个人方面说,我觉得自我出生,我的生命就不全属于我,我的生命还属于我的母亲和一切爱我的,关注我的人。因此我不敢轻易丢弃,反而要备受珍重。人们之所以会产生人为什么要活着的疑问往往是在自己不得志的情况下觉得生活是痛苦的,生命是无趣的。甚至有一些人去想信宗教的受难说和来世说。然而当我们回首却发现不顾多大的痛苦或是多大的快乐都是会随时间的流逝变得不新鲜而最后腐烂。
这三本书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巨大的作用。
《激流三部曲》以成都为背景,描写了1919年至1924年中国历史处在转折时期这一风起云涌的动荡时代中,封建大家庭高家四代人的生活。记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分化与衰落,以及青年一代冲破封建宗法束缚,走向新生活的过程,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伟大力量
第二篇:读《家 春 秋》心得体会
读《家 春 秋》心得体会
作者:巴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在众多关于落后的封建制度和新兴的民生力量的作品中,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家:青春就是美丽的 春:春天是属于我们的秋:秋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年轻、我自信、我奋斗!
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能忍受无数的痛;只要心中还有爱,那就离快乐很近,离幸福不远了!高高的院墙,考究的家具,开满鲜花的庭院,灯红酒绿的生活……这就是民国时期的大公馆,本书讲述了民国时期一个大家庭由兴到衰的过程,带我们走进了高家人悲剧的漩涡,走近了逾一个世纪前的那些充满活力的美丽心灵。
大哥高觉新,样貌清秀,品学兼优,本有着大好的前程与美满的梦,但在吃人的封建礼制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他没有主见,一味迁就别人。就是这唯一的缺点,断送了他的一生。没有追求的爱情,没有平静的生活,没有可爱的孩子,他什么都没有了。可他还是本性不改。他的作揖主义,他的无抵抗主义,他的息事宁人主义似乎就是那个时代,那个家庭的缩影。他是可怜的,但他似乎不该博得大家的同情。因为它不仅断送了自己,还准备一个个,一步步地断送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但最后,他有了一点觉悟了,他终于帮助三弟成功地逃出了这个可怕的”家”!从大哥觉新中让我明白,一味的迁就只会把自己推入深渊,只有勇敢的反抗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当我们受委屈的时候,当别人用不公正的待遇压迫我们的时候,请记得作揖主义的下场,请想起高觉新年轻生命的悲剧,请勇敢地站出来,抵抗,请在乎自己的幸福。
二哥高觉民,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他是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然而,就是这样,他凭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帮助,赢得了琴一个进步的充满自信的新女性,他可以说是三兄弟中最幸运的一个了!三弟高觉慧, 他属于典型的“激进派”,思想上与大哥觉新相差甚远,不但拥有进步的思想,而且意志坚定,不同于高家的任何人一个人,不为世俗羁绊,对未来的人生道路充满了希望。进学堂、办报纸、参加游行……他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多彩。他最初与俾女鸣凤相爱,但无情的长辈把鸣凤迫得投湖自尽,这成了觉慧心中一道永远的痛!觉慧的反抗为他赢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终于摆脱了这个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为了事业失去了爱情,或许在那个时代,爱情的位置是何其次要的,但在今天,在我看来,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满的!
故事中,女人们的悲剧则显得更加鲜血淋漓。她们年轻,她们敏感,她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所爱,但她们唯一没有的是找寻幸福的权利。十六岁的婢女鸣凤,在深知无法逃脱厄运的情况下将自己年轻的生命献给了幽幽的湖水和她深爱的三少爷觉慧;十五岁的少女淑贞,在无数悲惨的命运的捉弄下不堪重负,让自己永远沉睡在幽深的井水里了;天真聪慧的少女蕙,在自己父亲蛮横的决定下抱恨而终……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让我们这些新时代的小姐们看到了前人用鲜血和尸体铺出的路。她们的命运,似乎真的都已命中注定。与那些男人相比,她们的命运显得更加虚无缥缈,她们追求到幸福的可能也更加微乎其微。她们连反抗的权利都没有,她们只有躲避,只有承受,只有无数次绝望地等待。巴金先生用他手中的笔向我们讲述了女人们的悲剧,同时影射和批判了那个不公平的时代。只有结束这个时代,消除一切的不平等,让女人们拥有寻求幸福的权利,这样的悲剧才不会在后人的身上重演。
读完《家 春 秋》后感觉到高家的空气压抑而沉闷,使人有种喘不过来气的感觉;而我家里的空气是温暖的、清新的,虽然每天都会发生一些小插曲,但深深地吸一口气,还是会感觉到里面那家人的亲情,浓郁到家中人与人之间的关心……有时我不禁想:我真是生在了一个好时代身边没有那些明争暗斗,倍受家人的宠爱,和书中人物们相比我们是幸福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身边的人和物!
第三篇:读《家》《春》《秋》有感
读巴金《家》、《春》、《秋》有感
小说(Novel)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诗歌、戏剧、小说)之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体现了特定时期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可缺少的文化财富。其中,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便是中国现代小说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连续性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从1931年开始,《春》在《文季月刊》上开始连载发表,到1940年5月《秋》最终完成,前后历时长达近十年的时间,巴金先生以自己的犀利的视角的质朴的语言为我们描写高家这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从而揭示出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以及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对封建势力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鼓励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抗争并且与这种没落的封建家庭彻底的决裂,由于对于题材的熟悉和作者自身深切的感受,这部作品从《家》开始连载的时候便受到广大的关注,获得强烈的感染力量。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激流三部曲》自然而然的起到了先锋模范的作用,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起来反抗这种“吃人”的封建礼教。
在现代文学史上,揭露封建制度的弊害,是许多作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但是,像巴金这样旷日持久地坚持表现这一主题的作家并不多,像《激流三部曲》这样从内部对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写的大型作品,更是罕见。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义所在。
在这三篇长篇小说中,一个封建没落的大家族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但遮掩在这层帷幕之后的,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荒淫无耻。为了维护这个作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这就又加深了新与旧、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并使年轻人遭受巨大的痛若。小说通过对高家不同的人物的言行举止亦或是生活上的衣食住行等各个不同文化角度和视野的描绘,为我们展现出来一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制度的卫道士的顽固不化,还有一批以觉慧为代表的一行接受新知识教育和受到“五四”运动冲击的新青年的英勇与果敢。
在信息文化方面,语音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的产生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不同人物语言的雕琢表现出来时代的文化。例如:通过对觉新在高老太爷,克明等封建家长面前语言的描绘,表现出来他的不折不扣的“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他希望在这个大家庭中每个成员都能够“和谐”的相处,至少能够维持表面上的平静,他在哪里都是尽量的说好话,但是似乎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无法“正常的”生活下去,似乎总是不想让他消停,总是会出现许多问题需要他去面对,总是会让他感到痛苦和无法承受;而当他在觉民、琴以及的的妹妹淑华面前时,他却能说出快乐的话,似乎又有了勇气同这个家族的不公平、不合理作斗争,他仿佛又像是获得了新的生命一般。觉新性格的复杂性表现出了他作为艺术个体的悲剧,为我们展现出来当时的文化与社会状况,受到了五四运动思潮的冲击,一部分人开始觉醒,但是由于封建制度对国人的摧残,这种新思想发展异常缓慢。其实,觉新的形象只是当时大部分人的一个缩影,所以我们能通过他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形象来推测一下当时国人思想的一个基本状况;同样的我们能从像高老爷子,克定等一些封建大家长的言语中看见他们的顽固不化,尽力去维护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的令人作呕的丑恶嘴脸,这些都能通过文字传达出来,激起读者强烈的愤慨和不满。
在物质生产文化方面,小说也为我们展现出了民国期间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逐渐瓦解以及机器生产的兴起。觉新和克明每隔固定的时间就会派高家的管家去田间收租,这就反映出当时的主要的社会经济生产方式依旧是封建地主剥削下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主要向地主租住土地进行生产,然后向地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金或者是粮食作物作物对地主的报酬;另外,小说中也屡次提到高家的管家高升回禀高家的时候是说农民租金缴纳经常收不起来,去田间收租的途中会遭遇土匪威胁或者田间很多田地会遭到洪涝灾害,从中就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和较差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另外,小说中,克明、陈姨太等都在觉新工作的事务所购买力一些“股票”,虽然这些“股票”不同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股票”,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中国近代中小型的民族企业也开始逐渐初步发展起来,暂且抛开他们的规模和本质来说,一个从无到有的变化毕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们应该对这一变化加以支持和必要的肯定。
在物质消费方面,小说中也有许多关于饮食方面的描写,例如小说中多次描写到淑华和淑英姐妹们经常会在闲谈的时候拿来一些糕点吃,经常会在琴等表姐妹来的时候一块吃席,在高家花园的湖中间凉亭之中“请客”,这些都是对封建富贵人家的大家闺秀的日常生活随性与悠闲;还有在一些钱财消费方面,向克安、克定等高氏子弟,从来都是大手大脚,这些描写都从侧面暗示了高家这个封建没落家族必然走向灭亡的结局;而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大量穷苦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小说中讲述了沈氏的一个丫鬟喜儿的死,由于身份卑微以及沈氏的尖酸刻薄,只能惨死在“充满怪味的昏暗的”高家下房之中,死后沈氏竟然连一口棺材都不肯给她买,沈氏的对自己生活挥霍与对丫鬟的吝啬也形成了一个鲜明对比。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在制度文化上的体现。首先就是家庭,就像一直为人所熟知的,《激流三部曲》以描绘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没落的背景下的一个典型的家大族——高家的逐步没落为主线,像是一部缩小了的《红楼梦》,通过讲述大家族的兴衰来披露当时社会的丑恶。在小说,作为高家这份如此大家业的创建者,高老爷子毋庸置疑是这个大家族的决策者,在这个大家族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尽管克安克定等兄弟不安分,也仍然会畏惧这个大家长。作为嫡长孙,觉新成亲一月后,由于作为家中长子的父亲的去世,觉新自然就承担起来的协助三叔克明来掌管这个大家族的任务,这也是对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的一种体现。
其次,便是体现在婚姻制度上。在《秋》中,作者花了不少篇幅对周家的薏和枚少爷的婚礼做了细致的描绘,尤其是对枚少爷的婚礼,从婚前的“过礼”日子一直到婚后枚少奶“回门”的描写。在正式结婚前两天的“过礼”的日子里,周家便把提前准备好的凤冠霞帔、龙凤喜饼等过礼用的抬盒送到女方冯家去,午饭过后便是女方送回来的抬盒,全是女方的妆奁等物品,当然,少不了的是双方的近亲对新郎的道喜和祝贺以及宾客的推杯换盏;婚礼前一天晚上的“花宵”周家举行“簪花”的礼节,枚少爷在行完跪拜的礼节后便得睡在“新奇、温软的新床”上,等着“新婚之日”的到来;喜庆的日子在周波涛的训话后开始,“敬祖”、“发轿”,由迎亲的宾客将新新娘子迎回周家,须经过“拜天地”、“拜祖人”、“夫妻交拜”、“童子秉烛送入洞房”等一系列程序,接下来便是“撒帐”,“揭盖头”的典礼,然后由枚少爷去女方冯家“谢亲”,回来之后新婚夫妇对祖宗行三跪九叩首的“大拜”,再者就是谢客敬酒,闹洞房。经历了一系列的繁琐的礼节后,一个象征着家族地位与实力的婚礼才接近尾声;还有婚礼三天之后的“回门”的大礼......小说通过对这样一个传统的封建婚礼为我们展现出了封建制度下的社会风俗,令人感到窒息,压迫与无奈,这也就激起了像小说中觉民与琴的这样一些新知识分子的反抗,促使他们最终为了抵抗这样的封建旧礼教而斗争,用自己的行为向旧礼教宣战。
高家以及其他大家族的故事也在枚少爷的死、克明的死、觉新的事务所被一把大火烧为灰烬和克安克定一手操办卖掉了老宅分了家中逐渐向了尾声,觉新虽然依旧是高家那个“作揖主义”的的代表,但是在文章最后他也对克安和克定等“长辈”说出了自己从来不敢说的话,也是一个不小的改变,不是么?就像觉民和琴说的那样,“秋天或者就要过去了”,也许,这并不仅仅是觉新一个人的秋天即将过去,也蕴含着整个封建制度的没落与“完结了”。觉民们的报社不久就另外找到地方迅速重新置办了起来,这也象征着追求民主与自由的星星之火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呈现出燎原之势。离开老宅之后,似乎高家的每一房的人都过上了自己“欢心”的日子,觉新与张氏两房相互照应,过得也算是融洽。克安与克定继续过着坐吃山空的日子,吸食鸦片,挥金如土,变卖田产与房地,维持着生活。
小说结尾了,让每个读小说的人都不免心有戚戚,维护封建的“吃人教条”的人事物都最终会走向黑暗的深渊,社会必然会朝着自由、民主的新时代发展。
第四篇:读家、春、秋以及诺的家、春、秋读后感之读后感
你用了二个月的时间读完巴金先生的《家、春、秋》,在你的怂恿和推荐下我半看半听你讲,算是大体的看了一遍,还记得当我看完后你用那让人怜爱的眼神问了我一个问题“是谁让高家走向了失败”,当时由于思想的混乱只简单的答复了你,说是“封建制度”,显然这个答案是无法满足你的,后来我们又多次关于《家、春、秋》进行了思想的交流,昨天又看完了你写的近万字的《家、春、秋》读后感后,这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到了这本书的内涵,读家、春、秋以及诺的家、春、秋读后感之读后感。
这本书描写的历史时期大概是1919年到1924年这段时期下,高家几代人的生活,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从1911年到1949这段时期的中国是一个灾难与发展并存的时期,辛亥革命,军阀混战,五四运动,国共两党的建立等等等等,不论是民族思想还是民族文化都在这一时期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和进步,而正是因为这个特殊的历史大背景下注定了高家几代人不平凡的生活。
高觉新是一个典型带有封建思想的人,他的两个兄弟觉民,民慧称他为“作揖主义”者。但在我看来一个简单的“作揖主义”的评价是多少有点片面的,对他来说也有点不公平的,觉民的逃婚,民慧,淑英的出走,他其实是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的一个人。
我也读出了觉新无奈以及孤寂的一面,先后他失去了他所有爱的人,从梅到瑞珏,从瑞珏到海儿,从海儿在到蕙,他一个个至亲至爱的人就这样离他而去,迫使一方面他不得不继续“作揖主义”一方面又不敢打破枷锁像觉民,觉慧那样不顾一切的去接受新的思想,因为他的骨子里是带有浓厚的封建传统思想的,他是那个时代大部分中国人的写照!
你多次跟我说你很喜欢其中的是琴。是的,我也很喜欢那个人物,做为一个女性,在那样一个环境下能做到思想的进步是多么的让人佩服,但是比起琴来我更欣赏淑英,读后感《读家、春、秋以及诺的家、春、秋读后感之读后感》。
我喜欢她的敢于应对和解决所谓长辈们的“命运”安排,不可否认她起初也是弱懦也有逆来顺受的思想,但是在她的兄长姐姐和朋友的帮助下她打破了那条看不见的脚镣,她勇敢的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她改变了那个在别的女孩子眼里无法改变的“命运”。最终她去了上海,她迎来了新思想的教育,迎来了一个属于的她的“命运”,她逃离的不简简单单的是一个家庭而是一个制度,一个吃人的制度。
是啊!觉新和淑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想但又不敢,选择继续做“作揖主义”者,一个本不想但却做到了!对于“旧制度”的反抗不单单存在于那个时代,而如今我们是不是也在跟某种“旧制度”做着斗争呢?
也许会有人问,难道我们现在也有存在“旧制度”,老实的说,我也不知道应该不应该用“旧制度”这个词,可是我们可以看看我们现在的情况,现在是一个“恨爸不成刚,我爸不双江”的年代,是一个日本地震,我们在抢购食盐的年代,是一个连扶老人过马路都要出台条条框框的年代,高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体验,带来了舒服安逸的一面,但却让我们遗忘了基本的道德底线和思想素质。
我们拿着手提电脑带着耳麦进入了一个“潜规则”的年代,这是一个思想混乱的年代,也许你有张漂亮的脸孔和完美的身材就会在一夜之间变成“柳岩”变成“杨幂”,也许你的爸爸是“李双江”你就可以开着宝马去撞人,也许雷锋的年代真的结束了,也许是我自己的思想出了问题,也许……
我想我们真的跟觉新没有区别,他在那个年代里是个“作揖主义”者,而我们是不是在我们的年代里也是个“作揖主义”者呢?我不妄下结论!
寥寥的几个字不能为你的读后感做总结,我只想表达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我想我们关于《家、春、秋》的话题刚刚的开始!正所谓“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第五篇:读《家》《春》《秋》有感1000字
读《家》《春》《秋》有感1000字
胡荼
高公馆是一个传统的官宦家族,《家》《春》《秋》以大时代背景,描述新青年对抗传统礼教。有时候感觉书就像一面镜子,拿起来看的时候,好像和现实生活没有太大的差异。一代人与一代人的对抗一直存在,思想的碰撞和传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理想。现在80后、90后与60后、70后的生活观、职业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似乎每一次的对抗都会有觉新、觉民、觉慧的影子。
觉新代表新思想、旧的行动,他认同新思想也对新思想感兴趣,然而却驱从于老一辈的思想之下,依旧用符合老一辈的行为做事。或许他就像一把伞,撑起了那些判逆者,以至于不会在那些新思想还未成熟时就夭折。像觉新这一类人,往往极度受困于新旧的更替,也是最大的受害者;旧派用他来挡,新派指责他的拖泥带水,而自己往往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忍辱精神。对比今天的职场,似乎也有典型的特征80后的中层,似乎也是这样的一个角色。对于90后的自由与任性,对于70后的严谨与职业道德;80后似乎也成为了这样的一个角色。或许当某天也可以像《秋》最后那样,分崩离析;脱离职场的束弱缚,却追求自己所喜欢的事业。
觉民代表着在旧力量下的抗争者,生活在大环境下,但是仍旧我行我素,为了新思想而坚持对抗。像他一样,心中无惧,不惧怕老一辈人的所谓家法,有自己的作为。虽然在高公馆里孕育成长,但是却是新思想下的新青年。对亲情、爱情、梦想都有自己的追求。或许就像90后在职业里,专注价值而不乎人情人言等等,似乎更加的洒脱。他们不在束缚于行政、加班等各种符加的条件及行为,不用在乎职场的微妙关系。或许专注于技能、工作时,不需要太在意别人的反馈,恰恰也因为这样,技能的成长似乎更快。当许多人还在谈职场竞争的时候,专注于能力提升的他们,早就有了她们新的选择,新的追求。
觉慧代表着完全反抗旧力量的一代人,这类人完完全全走出老一辈的圈子,他们独立成长于属于他们的世界。就像可以不用再考虑人情事故,不用受缚于上辈人所拥有的资源基础。新的追求,新的形式,新的向往,新的思想,一切都是新的。用自己青春的激情浇灌,成为新的一代人。如同现代的万众创新,莘莘向荣,当老一辈还在考虑威信、判断力的时候,新人早就快小步快跑的干掉了他们。
一部小说就如同一面镜子,看得自己胆颤心惊,似乎它己经权释了自己的命运一般。似乎自己也可以感受到觉新的压力,可以想象是自己还是不得己的陷入这种纠结。日复一日的绞心,或许像这样的大好人,从来不会有报复之心,可以安于所有不公平的对待。忽然发现觉新挺可悲的,他虽然无法选择像觉慧一样一走了之,但他却可以选择放弃所谓大家族的责任,守着自己一房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