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语文教学反思(5篇)

时间:2019-05-14 14:19: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下语文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下语文教学反思》。

第一篇:三下语文教学反思

1《燕子》教学反思

《燕子》这篇课文是开学的第一篇,本单元主题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篇课文郑振铎先生用美丽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的春天景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我将重点放在了体会作者语言的运用美。第一自然段作者就用简洁但优美的语言介绍了燕子的外形特点,我在教学时注意写作方法,让孩子背加学,结合每课一练,先让学生试着描写兔子,给上句子模型,接着放手让他们自己选择一个喜欢的小动物写一写,很多学生写得很不错,有写小狗、小猫、大龙虾、大象„„而且语句生动,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描写动物和人的写法。在学习第2自然段中,我将重点放在了朗读上,在读细雨与柳丝时语气是轻柔和缓的,在读“赶集似的聚拢来”语气可稍加快,而“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时应该欢欣雀跃,并边读边想象,不过这个环节所花时间较长,学生的朗读总还差点味道。第三自然段描写了燕子的飞行姿态,特点能概括成一个字,那就是“快”,抓住重点词感悟,“掠过、斜着身子、一转眼、唧唧地叫着”,体会燕子飞行时轻快自在。第4自然段重点抓住两个比喻体会燕子的停歇美,合理运用多媒体,理解为什么作者用五线谱打比方。但整篇文章教学时总缺少一份韵味,反而是一段一段分裂的教学。

4《珍珠泉》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感受珍珠泉的美,通过感受泉水美和水泡美两方面来感悟,但是在上的过程中感觉面面俱到,没有抓住一个点,反而让学生没有收获。其实可以抓住两个点,一个是体会泉水的绿、深、清,一个是体会在太阳的照耀下水泡的美,通过这两个点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美,加强朗读,还可以试着让学生来背一背,抓住语言点“泉水那么清,清得„„”、“泉水那么绿,绿得„„”、“泉水那么深,深得„„”,想象除了太阳照耀下的水泡美,还有什么时候水泡是美的,能不能描绘一下,这样抓住重点,学生就会有所得,而不是泛泛带过。

6《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反思:首先在课堂上聚焦“困难”。孩子们在第一次朗读时,只能很表面地知道燕子遇到了麻烦,在能够读正确的基础上,先从孩子的起点出发,让他们从主观上找找自己觉得最让燕子感到困难的是什么?在学生说的同时,以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加深“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这几个重点词语的意思。例如:“气温骤降”这个词语以2幅图片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气温降得快,降得突然。“长途跋涉”这个词语的理解是先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在“飞过了……飞过了……还飞过了……”这样的句式练习中体会到燕子飞行路途的遥远以及燕子的辛苦劳累。理解了这几个重点词语,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燕子遇到的困难,燕子的可怜,激发学生对燕子的同情心,学生边理解边读,朗读水平有层次地获得了提高。

在聚焦“救护”这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播音员如何呼吁,体会瑞士人民的焦急心情.学习小姑娘的做法时,让学生看图想象她的动作、语言,体会她对小燕子的珍爱,学习居民们救助燕子时,让学生思考有哪些人纷纷走出了1 家门,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角色反复朗读“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燕子”一句,让学生强烈的感受到居民们为了救燕子不辞辛苦,不怕困难。最后进行拓展,让学生欣赏鸟类图片,为保护小鸟设计宣传语.但这堂课好几点没做到位:

1、对孩子整体的情绪与表达把握不够。特别是到了后面感觉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不够到位。

2、教师在范读方面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关注学生的情态发展,挖掘课堂的生成资源,让自己的教学教态更从容,更淡定。更多把平台让给学生,让他们施展,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孩子们发展。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通过写一个小村庄的人们无节制地乱砍滥伐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告诫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文章语言朴实,寓意深刻,读后耐人寻味。

当我接触到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既震撼于故事的那令人痛心的结尾,同时又深深地为它那精练而发人深省的语言文字所吸引。我觉得,这并不是一般的阅读教学,还得让孩子更深一层地体会到文章包含的韵味;但同时,这更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不能把所谓的环保意识强加给孩子,而只能在语言文字的阅读中去体会和思考。所以,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就期望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创设朗读和感悟的情境,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把语言训练与学生心灵的感悟融为一体,使严谨而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同时也具有审美性和趣味性。正是这样的思考使我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以“斧头”主线,引发矛盾冲突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反复出现了“斧头”两个字,可以说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虽然课文中在斧头的前面加上的只是“锋利”这一个词,但这斧头包含着许多深意,却不是孩子们粗读课文所能够体会的。当人们拥有一栋栋房子、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所有他们想要的一切的时候,对于村民们来说,这也许是一把致富的斧头、带来幸福的斧头,而当村民们用乱砍滥伐,导致咆哮的洪水卷走了小村庄的时候,这又是一把罪恶的、残忍的、悲剧性的斧头。这样强烈的矛盾冲突,使得孩子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难道一切都是斧头的罪过吗?怎样才能避免这样悲惨的结局呢?从而使孩子们除了懂得环境保护的道理外,还能够在自己体悟的基础上站到更高的层面上来客观地看待村民砍树的这一行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而不是仅仅去遗憾或是去痛恨。人们可以利用自然资源,只是不可以过度地、无节制地滥用自然资源。让“斧头”引出“斧头”背后的东西,这比起单纯地说教,要孩子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效果会好得多。

二、以“留白”为契机,挖掘文本含义

这篇课文中有许多隐性的语言文字,作为文本的“留白”,如果能够好好地利用它们,孩子们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将更加透彻和深刻。在交流、理解的五个重点句的教学中,我都比较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产生联系,也比较注意抓住文本内部隐藏的信息和“留白”,使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展开思维,理解文本词句深层次的含义。比如“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中的省略号,孩子们可以读到很多标点里所隐含的东西;比如“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中的“什么”究竟指什么,让孩2 子自己来填补书本中的空白,看到文字里的,联想到文字外的;我还适时地穿插图片和视频,使孩子对留白的理解适时地和画面达成共鸣,进而促进对文字的理解和意义的把握。

三、以“朗读”代解说,体验语言文字

首先,我采用复习词语并运用词语说句子的方法复习前面的第一个自然段,既作为对第一课时学习的检测,这样的复习方式也更符合一篇“故事”的特点。而这种方式由于触动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的思路也更加活跃,之后的学习和理解也更加多元。

在教学几个重点句时,我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后都不忘让孩子读一读有所体会的句子,每一次的朗读以文字的解读为基础,同时也把对文字的理解推到了新的高度:在朗读中体会两个“不断”,在朗读中理解三个“变成”,在朗读中目睹那“没喘气的大雨”,在朗读中经历漫长的“一年年一代代”和“多少年多少代”

9《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解释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在把握故事内容上,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其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寓言的方法。

一、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这两则寓言故事讲了一件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要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对寓言的形象地认识,体会蕴含的道理。(1)先让学生弄懂寓言故事的内容。(2)启发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简要地说说寓意。在学生弄懂了寓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解答。学习《亡羊补牢》可以抓住“后悔、接受”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中了解到了什么?从?“接受”一词中明白了什么?从而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再也”强调了养羊人修补羊圈后的结果,说明了有错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强调作用。

三、重视课后思考题。可以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寓言故事。(但是不要让学生背诵课文)教师要尽量拓宽学生的思路,结合实际谈,讲的例子要多一些,广一些。思考练习题到最后。

10《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惊弓之鸟》是三年级下册第三组的第二篇课文,本组主题是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而在备课过程中,我也一直很纠结,最后决定上第1、5、9自然段,其中第9自然段是更羸如何一步步做出分析的过程,是重点也是3 难点。第一次试教,在第9自然段的处理上有点蜻蜓点水,思路也有点乱,没有突破重难点。在教研组老师的帮助下,决定重点突破第9自然段,于是舍弃了第5自然段,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让孩子们先自己研究学习,在他们学习过的基础上,采用学习单与板书紧密结合的方式,将更羸的推理过程一步步地呈现。但是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孩子对于学习单的完成存在很大的问题,大部分孩子对于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由看到和听到想到了什么没有问题,但是下面一步步地推理就很有难度。只有个别小组完成了。接着对着板书进行因果句式的训练,先拎出一句,这一句是先果后因,让孩子试着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一说,然后你能看着板书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吗,同桌互说,说得越多越好,最好能分层说。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说得还不够多,不够扎实,有点匆匆带过,还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后面总结是什么让更羸能想到这种办法射大雁时,也可以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整节课语言的训练点就围绕因果句式展开。

11《画杨桃》教学反思

上《画杨桃》时,我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就安排了让学生自由表达质疑。孩子们读书后,都应该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因此,我请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在我的鼓励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问题。这些发言,不但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学情参考。从学生的发言和质疑看,他们提出了为什么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他们理解的重点放在了对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的理解上,即“角度不同”和“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上。而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 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这样?这一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好,让听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让我很高兴,这达到了我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12《想别人没想到的》课后反思

根据课改精神,针对教材特点,并联系学生实际,我对本课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一、故事连故事,让学生入情入境,自主学习

新课标倡导的是自主学习的精神。或许,很多人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自己学习”或“自由学习”。我的理解是,自主学习应该是师生互动,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因此,上课伊始,我就用一个故事导入课文,激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学习课文中的故事,学完后又引出类似创新的故事。整堂课,学生都在听故事,学故事、用故事中增长知识,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我想,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符合他们那种的爱听故事的心理,又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学生会非常自觉、主动地学习。

二、文中留空白,让学生动脑动口,主动探究

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在复印教材时,我故意把它隐去,目的就是给学生一次思考练说的机会: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由于文章在关键之处嘎然而止,这样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产生急于补充教材的冲动。而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自己去体验小徒弟画的妙处,明白师父称赞小徒弟的原因。最后引导学生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说一说,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想,这比直接让他们去读画师的话要好的多。

三、课后设拓展,让学生动手实践,主动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对此,学完课文后,我穿插了两个故事。它们既是对课内知识的补充,又是课外知识的延伸。我想这对学生在写作文时如何构思、选材都会有一定的好处。当然,如果一味地听故事,未免太枯燥,太单一。最后,我在新课快要结束时,安排了一个实践操作:书中比赛看谁骆驼画得多,我们就来比赛看谁骆驼画得大。(对采用何种比赛,我思考了很多,但很得意于忽然蹦出来的思维火花——比赛骆驼画得大)这样的题材,有顺手捏来之妙处,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疑。通过比赛,鼓起了学生想创新的欲望,学到一点点以小见大这种创新的方法,体验到创新的滋味,又在创新的过程中明白了道理:创新头脑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要平时积极动脑,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13《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

《和时间赛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台湾著名散文家林清玄笔下的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的文章。课文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虽然“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再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时间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导入。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时间就像小马车一样快速奔跑,今天过去,还有明天,好像时间是永远过不完的。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呢?相信同学在学完这篇课文之后你会有更多收获。板书课题。边读边思考: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出作者和时间赛跑的体会?抓住中心句:“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展开教学。

二、“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句话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从以下几个方5 面引导学生体会,层层深入。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先读爸爸的这句话,初步感悟。看看爸爸是怎么理解的:昨天永远变成昨天,爸爸永远回不到童年。如果不是一个人的亲身体验,感受就不会那么深刻。所以我觉得爸爸像是给我说了一个谜。此时再次引导回读这句话,从外祖母的去世感受时间的无情流逝,体会“可怕”的心情,进一步体会爸爸的话。最后引读6-7段,结合“我”的生活体验,从“太阳落山,小鸟飞翔”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一去不

复返。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身边哪些事物随着时间的流逝再也回来 了,第三次深刻领会爸爸话里的意味深长。从而也明白了“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

三、“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不断取得成功的,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又一个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文中写了作者和时间赛跑的哪几件事?从中体会为什么“着急、悲伤”,又为什么“高兴、快乐”呢?指导学生在体验到时间的珍贵和与时间赛跑的快乐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明白,生活中无时不刻可以和时间赛跑。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句子。此时,我请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例来理解这个问题。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及时引导,使学生明白珍惜时间,不因自己碌碌无为而后悔终生。再结合作者的经历感悟这句话:“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16《绝招》 教学反思

《绝招》是第六册语文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一、重语文基础学习

《绝招》也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曾听说过有教师对略读课文的教法是可上亦可不上。想然,这样的教学是过于简略了。虽说是略读课文,但有些方面,诸如生字、词的学习还是不能忽略的。生字、词语乃语文的根本之所在。

在本课中,有好几个见面字、词的笔画较多,学生不易读准,此时,不如我们把要求拎高一些,把这些生字、词语领出课文,让学生自由读读、念念。我教学时把12个较复杂的词语单独出示,先让学生自由读读,接着指名读,再请小老师领读,最后才是齐读。这样,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印象,并领略中国汉字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二、我的思考

略读课文,更多的应是让学生自由去读,自由去学,自主体会。但我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对学生扶的多、牵的多,放的太少。我们今天的课堂,不应该是以学会为目的的课堂,而是应以会学、掌握方式方法、获得人生体验为目的的课堂;是促使人人获得不同发展的课堂,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观;并力求使学生通过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感悟生活的智慧,并经历语文知识的“再创造”,明白课文中所蕴涵的道理。

17《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想象沉默中的孩子们会想些什么,我原以为孩子们会说出很多精彩的话,可是只有寥寥几个同学举手,答案也很单一,无非是认识到自己做的不好,觉得自己很内疚,认为应该给父母祝贺生日,6 这些想法当然是对的,可是这些答案却没有真实的反应孩子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并没有将课文中的孩子与自己联系起来,这样怎能更深入的理解课文的内涵呢,即使理解了我想也是肤浅的。那么怎样能让他们真正的走进课文呢,我想在提出这一问题时,也可以像文中的老师一样作个调查,问问孩子们是否也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否也向父母祝贺,有些孩子可能也会沉默,在沉默中他们的想法可能会更真实,更能反应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更能理解课文中孩子们沉默的可贵。然而,这样一个简单的设计竟被我忽略了,预想的高潮竟这样平淡无奇。在本课结束时,我还设计了一个拓展练习,对身边的亲人说说心里话,这个环节其实也应是个情感的高潮,可是孩子的回答太局限了,除了好好学习报答父母就没有别的话要说了,难道这就是这节课孩子们的收获吗?我有些失落。文中的老师找到了蕴藏在孩子心中极为可贵的东西-----用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关爱父母,而我呢?还将继续寻找。下课后,我也在沉默,这个沉默也是可贵的,它让我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多钻研教材,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8《她是我的朋友》教学反思

课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人物深刻的内心世界,是学生学习的范文。这篇课文讲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孤儿院的孤儿阮恒,为了救护受伤的同伴,毅然献出了自己的鲜血,挽救了同伴的生命,当问他为什么要献血时,他只是说“她是我的朋友”。课文通过对阮恒献血神情、动作的真实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他为救朋友而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

1、从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本课着力于结合具体词句体会阮恒献血时的感情变化,但是并不是把这些重点词句都拿出来给学生分析,而是让学生在积极主动读句子,画词语,从个性化的读中感悟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我抓住一个例句,让学生默读,自主感悟句子,接下来通过朗读把个人的体会读出来,通过引导他:“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理清自己的从哪里感受到的,从而归结出,刚才是从读当中重读了某些词语,就是抓住了重点词句体会人物,这个学习方法是在学生的学中总结的,从引导当中水到渠成的,并适时评价“你已经学会了这种方法。”让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

2、学生在每个句子中不断运用这种方法体会人物的心理 当教师创设好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入境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甚至能收到震撼心灵、影响一生的教育效果。通过加强默读、自读自悟和加强朗读,培养语感,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思想感情结合起来,使学生凭借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体会到丰富的思想感情,并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文章读通了读7 透了,这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也会水到渠成。

21《太阳》教学反思

《太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地球、人类的密切关系。在学习时,我们一方面要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另一方面要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学生初次接触到科普说明文,对于这种文体,学生比较陌生,对其写作方法所知甚少,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的重点在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其写作方法,我设计了一个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环节。运用太阳图片和太阳活动录像,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太阳的大、热、远这些特点,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得以发展。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文中表述的较概括,学生不易理解,这时多媒体的运用,使文字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学生小组讨论激烈,最后汇报时,发言积极,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上课时,我先引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然后让学生从故事发生的不可能从文中找出有力证据,有简洁的词语概括太阳的三个特点:远、大、热,并适时总结说明文中说明方法的运用。在讲解第二部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时,我遵循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大胆的放开手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从文中找相关句子,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意见,汇报时教师做简单总结就可以了,这样既能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又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完成这一环节后我还不忘出示关联词语的小练习。

一节课下来,我发现学生学有所获,基本上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不足的地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设置的环节比较多,以至于有些细节的问题没有处理好,在时间的安排上前松后紧。再有,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应多巡堂,察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一课二反思让我受益良多,相信对于提高我们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帮助。

27《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 卖木雕的少年》一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课文的内容并不复杂,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针对这些特点,我在教学思路设计上主要把重点放在和学生一起积累四字词组和通过人物动作和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活动这两方面。下面就教学中的败笔谈几点感受。

一、虽然抛开细节,想突破重点,但是却在指导中不能很好地深入,有蜻蜓点水之嫌。尤其是在对学生自主学习后同学生一起体验课文人物的言行举止所反映的内心活动时,只做笼统的朗读指导,采用齐读的方式让学生体验,限制了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机会。

二、虽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效果差强人意。在解决“我为什么要放弃买木雕?”这个问题时,我是在提出自读要求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桌交流。可从教学中可以看出,大多学生更倾向于自我学习,8 不擅交流。但好在学生基本上还能初步理解“我为什么放弃买木雕”。

在新课改的教学中,虽然我们能接受和理解新的教学理念,也尽可能地适时地运用到教学中,但主要还是自身学习不够,教学能力不强。有待努力钻研,逐步提升。

31《西门豹》教学反思

《西门豹》是一篇颇具戏剧性的历史题材课文。课文写了战国时期,西门豹管理邺地时,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惩治巫婆、官绅头子、兴修水利的事。歌颂了西门豹破除迷信,为民造福的业绩。文章的第二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是主要写西门豹采用“将计就计”的方法,惩治了“首恶——巫婆和官绅头子”教训了“一般官员”教育了“百姓”的经过。

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其次通过接读的形式找寻邺地越来越穷的原因,然后在默读静思中分析西门豹计策的巧妙之处,最后围绕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中寻求答案,使得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他们懂得努力寻找方法去探究自己思考的内容。在思考、分析、交流后,学生锻炼了动脑、动口的能力。同时,教师的提问随着学生的思路转移,并进行必要的点拔。这样创设了师生间的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空间。体现了师生间的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教学中课堂气氛较热烈。在领略了西门豹的睿智与胆识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一次想象补白的练习,让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官绅的表现以及河岸上老百姓们目睹这一切后会议论些什么。这一环节中,学生表现很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抓住了人物的神情、心理、语言进行表述,合理逼真。这样的练习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这节课识字教学进行的比较扎实,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引导学生分析其巧妙之处,思路清晰,各个环节衔接的比较紧密。但是同样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这9 样反而使得模糊学生的理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没有预设到的情况,我未能及时的引导,耽误了很多教学时间。当然正是因为这些不足,让我对教学有更深入的认识,让我与文本更近一步。我相信,只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对文本的解读的反思,会有更大的进步!

第二篇:三下语文教学反思

三下语文教学反思

三下语文教学反思1

《剃头大师》一文围绕着童年,让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丰富情感体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的语段。

2.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突显了年段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索信息。在本节课中,我安排了两次默读,并在默读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默读时要圈画关键词,做批注。对于这样的长篇,默读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学习方式,最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 突显了教材特点,半扶半放,抓重点词。课堂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始终都是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如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时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在学生充分默读、圈画后进行交流。

3. 突显了本体特征。语文课就要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一。在课堂上,学生时而浏览课文,时而默读片段,时而在我的引领下深情朗诵。特别是在理解为什么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小沙更优秀的顾客了?”通过个别读、范读、师生对读、接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把教学推向了高潮。

4. 突显重难点。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可见,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力是应该在略读课中得到训练和提高的。何谓学以致用? “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这些话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道出了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功能。精读课是为学,略读课是为了用。老师平时在精读课加强指导,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孩子才能在自主读书中训练和运用读文能力,最终达到能自主阅读和理解感悟的目的。在课堂中,学生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方法,圈点勾画重点词句,深入领悟文字魅力。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从本文的谋篇布局和文章语言方面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同时,也有意识地抓住以上特点对学生渗透习作的指导。尤其是童趣十足的语言,学生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尽情地品味、感受。从而试图达到烂熟于心,进行运用的效果。我想:就这样来教课文,让学生从读中学读,从读中学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不足之处

1.本节课安排的读书环节不少,但好像缺乏读书目的。

2.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够,老师的“导”多了点。学生主动提问,进行质疑,发表见解的机会少了点。

3.老师对于学生读书后的评价不够及时。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1.课堂教学应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童年的快乐。

2.在此基础上,应让学生表演读,这样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使学生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总之,我们应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下语文教学反思2

1.小组活动的主题得以体现

本次我们名师成长小组的活动主题是读写结合,怎样让读写结合不仅仅是个形式,而具有自己实实在在的作用一直是困扰我的问题,后来听了张小娟老师、李冬梅等老师的几节课,发现课上都有写法的指导,那么我一个三年级的老师也需要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写作指导?让学生现场开写吗?《小学教学》此时为我解开了疑惑,上面登了一篇《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问题与重建》,里面明确指出:改变只有动手才是写的观念,读与写应是一个整体,读写结合有外显的,能及时练习,看得见,摸得着,更有内隐的,很多阅读中的积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看到这些,我豁然开朗,因此,我不再刻意追求这个点,而是寻找预言中的空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孩子在不断地想、不断地说中,感悟农夫的愚蠢,就在这不断地说中,孩子们更好地积累语言、走入文本,感受农夫一次次内心的变迁。

2、语文上出语文味

语文最基本的是什么,就是对文字的把握、对词语的积累,在教学中,以词为基,以句为本: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干嘛用终于?对呀,想出办法不容易,猜猜他都想了多少办法,最后才选择拔?没有意思的讲解,但就在这猜猜中,就在学生的解读中推进了文本,终于的意思孩子也明白了,他的内涵孩子们也刻在了心中。

整节课,引着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个来回,有了前面的想、前面的表达,才有了后面续说的水到渠成。

3、教做人应渗透于每一个细节

很感谢那位评课的老师如此细致的点评,孩子们对农夫说的话:你真是太愚蠢了;你太笨了,这都不知道?在我听来,正常不过,然听了那位评课老师的一席话:讲话要注意方式,这在课堂上也要教给学生,语气委婉一些,农夫是不是更容易接受?我们在唾弃毕娇狂妄的同时,有没有思考过,我们的课堂有没有给孩子指引一条说文明话的道路?在我们的课堂上,知识的吸收,成绩的取得似乎高于一切,考好了,一个个眉飞色舞,成绩差了,我们恨不得把这孩子置于身外,其实,这些孩子身上也有许多闪光点,我们一味要求他们成绩出众,是不是也在拔苗助长?

三下语文教学反思3

《枣核》是一篇民间故事,讲述的是一夫妻俩生了一个叫“枣核”的孩子。枣核利用自己身材小巧灵活惩治了县官,为民解恨的事。一副勤劳聪明、不畏强暴的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枣核是如何惩治县官的。

2。通过描写枣核的动作描写,感受枣核的小英雄形象。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巧设表格,突破重难点。

本堂课的重难点是“枣核惩治县官妙处在哪里”。为了突破重难点,我紧紧抓住课文重点段落,抓住枣核的语言、动作描写,以枣核利用自身身材小巧灵活惩治了县官、教训了衙役们、为百姓们报仇雪恨的经过,创设表格,逐层递进,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枣核这一人物形象顿时跃然纸上。在讲解表格的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抓住枣核语言动作中的重点词,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深入地朗读,既培养了语感,又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

2。巧补空白,拓展训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紧紧抓住与文本有密切联系的“空白”,重视“空白”,巧用“空白”,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当教到“枣核惩治县官”时,我适时地抓住文本的空白点:围观庄稼人亲眼目睹此情此景会说些什么。然后出示设计的写话练习。我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想象他们最想说的话。学生兴趣盎然,思绪如泉涌流淌于笔尖。不一会,一段段精彩、动情的人物内心独白跃然纸上,妙语如珠,入情入境,想象合情合理,符合人物当时的心境。

3。在课堂教学的最后,设计了一个枣核送匾额的环节,让学生思考一下匾额上会写些什么,然后动笔写下来。旨在让学生动笔的同时揭示文章的主旨,丰满人物的形象。

4、让学生演课本剧。让学生在感受人物的同时,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肢体和语言表现出来。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联想是桥梁,想象是翅膀。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不足之处

1。时间没把握好,前松后紧,读写结合没有在课上完成。在复习检测时可省略有关内容把节省下的时间用到学习下面主要内容上面来。

2。朗读欠缺,只注重朗读指导,忽略了学生尝试朗读,应让学生亲自体验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巧妙处。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设置悬念,揭示课题。接着初读课文,感知引疑。请同学们自由课文,读完后仔细思考: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件事?然后合作探究、美读课文。小组讨论枣核是如何惩治县官为民解恨的?全班交流。最后深化专题,体验情感。用自己的话试着复述课文。

《枣核》教学反思

《枣核》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语言通俗易懂,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备课的时候我在想,学生们都早已知道这个故事了,在教学中,我应该怎么教才能更有效果?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了解故事、指导朗读的环节上了。所以我想应该引导他们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故事记述了山脚下一户农民生了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一年又一年,他不会长大,但是他人小,身事情都能做,邻居们都夸他是个好孩子。枣核既勤快又聪明,他为了农民斗衙役戏县官。

在本课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较好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努力地方向。课堂上用一组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气氛。其次,通过阅读让学生理解想象的用法和写法,整堂课的环节较为流畅,学生也易把握。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有关造人的故事表述出来。这样做,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枣核》这则民间故事如能巧妙讲解,在品读相关语句的过程中理解人物形象,在理清了故事情节,我设计了人物评论这个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这个问题的提出对课文的理解更有效果,我放手让学生来讲,从文本中理解,把品味、感悟还给学生。学生的发言能够结合课文里的内容谈自己的理解,他们认为枣核勤快聪明有正义之心,枣核的父母淳朴善良,县官奴役百姓,衙役助纣为虐,危害乡民。我让同学们分角色朗读,体会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熟读之后,让学生尝试表演故事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完成能力。

本节课的亮点:一是学生的创新:在“展示评价”上,大部分学生能有理

有据,有条有理,口齿清晰地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二是学生讨论问题热烈,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这节课由于准备仓促,但也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这节课上积累了词语,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学会了概括课文的方法并认识了一种新的写作方法。个人觉得学生收获还是颇丰的。这也就是语文教学上要求的一课要有一得吧。总觉得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

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而本课的教学,我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问题全是我设计的,虽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学生是被动学习,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未得到增强。其次,因为本课主题不难理解,我所设计的问题也都较浅显,难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授课内容多停留在教参层面,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不多,挖掘不够深刻。

三下语文教学反思4

《剃头大师》主要讲小沙天生害怕剃头,谁给他剃头,他就骂人家“害人精”,剃头时,他爸爸要执一把木尺在一旁,以免小沙夺门而出。这一次给他剃头的是一个老师傅,他的耳朵不好,听不到小沙的抗议,老师傅喜欢把头发零碎的部分弄到小沙的脖子里,痒的小沙吃吃笑,最人心疼的是,剃完头,还要给“害人精”双倍的价钱。有一次,姑父让我给小沙剃头,我给小沙提了个光头,小傻大叫一声,跑了出去。“剃头大师”是一种自嘲,文中的“我”其实并没有剃头的经验,只是小沙用来摆脱“害人精”的“折磨”罢了。以“剃头大师”为题目,不仅能吸引读者的注意,还能深化文章主题。

根据文章的内容、语言特点及四年级的教学重点,确定教学目标为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词句,边读边想象,体会人物内心感受,透过对语言的感悟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读书伊始,指导学生抓住题眼,把握全文,将“剃头大师”和“害人精”两个人物进行对比,使学生既理解了“剃头大师”一词的意思,又理解“害人精”这一词的意思。

关注内容,感悟形式。透过语言形式,把握语言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语言运用之妙,这是很好的教学经验。据此设计了两个教学过程:1.初读——从语言到内容。按照课文的顺序,指导学生了解三个人物,小沙、“剃头大师”、“害人精”。2.细读、深读一一从内容到语言。这一过程,师生共同对文本进行详细、深入的阅读,层层深入地感悟品味语言,既读懂了故事,也学习了语言的表达方式。

教给方法,学习语言。在本文的学习中,我指导学生用查字典的方法学习词语;根据提示划分段落;结合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展开合理想象,进入课文情境等方法学习语言,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本课时,往往因怕有所缺失而面面俱到,结果造成重点不突出。如在教学小沙人物性格特点时,我原木设计了学生问的合作练习,一个人扮演小沙,一个人扮演“剃头师傅”,边想象边叙述,小沙怎样演,老师怎样提示。这样可以练习同时表述两方的语特色,并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可教学中,我上课伊始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分段上耗时过多。其实这些内容是中年级语文课最基本的训练,不用走一遍也完全可以。出于怕缺尖相关环节而在上而费了大量时间,影响了对重点词句更为深入和扎实的训练,使得重点没有突出,教学特色也不鲜明。

三下语文教学反思5

今天,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写景散文《荷花》。课文描写了公园里盛开了一池美丽的荷花,荷花有各种各样的姿态以及我看荷花时的感受。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朗读感悟,体会优美的语言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文章语优句美,充满想象,让人读后能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为了让学生能好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的荷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个人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似乎自己也变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

二、抓住留白,指导想象说话

这节课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利用课文的留白进行写话指导,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

1.对第二小节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我进行了这样的写话练习设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地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_。利用这句话中的两处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感受白荷花的生机勃勃,充满灵气。学生的回答十分的精彩,例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向人们展示自己美丽的样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要呼吸大自然新鲜的空气......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有这么丰富的想象,让我感到欣慰。

2.第四小节中还有一处留白:“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抓住了最后的省略号,问学生,还有谁会告诉我些什么?提醒学生抓住清晨荷塘的时间和地点的特点,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回答:“蝴蝶飞过来,告诉我她要为我授粉。”“小鸟飞过来,告诉我,今天早晨它看到的事情。”“一只小青蛙跳到荷叶上,告诉我在池塘游玩的乐趣。”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这节课,我借助美丽的范文,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受到熏陶,收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双赢的效果。但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课堂教学中,点拨语、评价语等语言设计,还不够到位,必须好好斟酌,应该更有针对性。今后要努力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要求提出后,教室里举手要求表达的学生并没有如我预期的哪样纷纷举手,而是一片沉默。看到学生有困难,我又提示学生可将景点里自己想介绍的具体景物列成提纲以便介绍。学生们都去思索提纲,好半天没想好的样子。一节课在沉闷与学生的思索中用去了一大半时间。此后匆匆的分小组交流、派代表介绍,草草收场。

课后与组内教师反思失败的原因一是过分重视与作文衔接,忽视了口语交际的课型特点。忽视了学生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区别。二是一口气提出了作文的五点要求,忽视了学生年段特点,要求学生出口成章,拔高了口语交际的要求。老师贪多求全,反而挡住了学生的交际欲望,学生由于无法同时满足种种要求望而怯步。三年级以段的教学为住,这一思想同样运用贯穿于口语交际教学之中,学生能说一段话,能针对五项要求在一段话中体现一项即是很大的了不起。

这节失败的口语交际课提示我们,教师应时刻将学生年段特点放在心中,提出符合学生年段特点的要求。将教材中的种种要求想出具体的办法落实在教学过程之中,不能生硬的出示成对学生的要求。在口语交际课中教师在创设宽松交际氛围同时,更要提供给学生具体的说话材料,即让学生有具体的说话内容,知道按怎样的顺序说,有哪些具体的词汇和方式(如拟人、比喻、数字说明等)去说清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一步一步为学生搭建一个宽松、自由、有话可说、知道如何说的交际平台。在扎实的训练中逐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三下语文教学反思6

初三语文课历来被认为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比较难把握的科目,尤其是复习阶段,教学任务比较重,学生的复习旧课程会厌倦。在这我就自己在初三语文教学中的一点做法谈几点感受,不足之处希望大家给出批评指正。

一、情感共鸣,激扬学生学习兴趣。

1.情感引发。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情景交融的佳作,它们或激昂、或深沉、或喜悦、或悲愤,在开讲时,先适当导控一下学生的情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应。例如《卜算子*咏梅》,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全班赛读,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以带动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最后教师进行范读,使学生情趣激昂,体验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乐观主义气概,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有的学生就因此对我的课感兴趣,喜欢上了语文。

2.兴趣激发

要使学生从本质上深刻理解、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把文章的情与理相互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学习《孔乙己》的时候,学生们感到孔乙己既可笑、又可怜,值得同情。这样的认识显然还是停留在课文的表层。于是我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认识到封建科学制度和冷漠的旧社会的`罪恶。

二、因材施教,灵活采选用教学形式和方法

1.教学形式要出奇夺胜

好奇好胜是初中学生的特点之一,新异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因此初中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新。例如在阅读课的设计上,我经常变换花样,采取的形式有讨论型、竞赛型、摘记型、列提纲型、比较型、质疑型等等。读书的方法有淘汰朗读法、学生互相指定朗读法,分角色朗读法、竞赛朗读法、配乐朗读法等等。。

2.教学方法要百变多样

教法的变化更主要的应该体现在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我在安排单元教学方面,一般是这样处理的:讲读课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读、析为辅,准确地传授知识,自读课以学生读练为主,教师点拨为辅,达到学生巩固新授知识、提高读说能力的目的;课外自读课,以学生读用为主,教师检查为辅,使学生能正确的迁移新授知识与能力。三、作文下水,思路与学生同步

好些教师自己教学生写作文,其实自己并不见得会写作文,教师不下水,那是隔靴搔痒,对学生的评批也不能对症下药。

1.坚决不用套话、空话,要明明白白地指出该文的优缺点。

例如学生写“我的老师”之类的文章,运用了典型事例表现了一个老师的尽责、有爱心、渊博等优秀品质,我们评他写得好,就不必说“中心突出、选材恰当”等套话,我们应在文中每一个事例旁注明该事反映了老师的什么品质,并在文末写下这样的总评:“文中的老师很使我感动,我希望也能像他一样。”假如文中有个别事例是多余的,甚至是有碍中心的表达的,就要把它圈出来,在旁边注明“此处应删(改)”,并写出具体理由。

2.和学生建立起一种作文“会商”的关系

评语要尽量使用商量、谈话的语气。学生认认真真写下一篇文章,是学生的一项劳动成果。我们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也会因此而受感染,反过来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先教会学生怎样审题,怎样写作。作文完成后,有时面批,有时批改后讲评,有时让学生互评,选拔出好的作文来让他们自己在班里读,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写作乐趣。

3.评语的导向重在指导和鼓励,拒绝批评式说教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见成效的方法。我每次进行语文问卷时,都要调查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问题,但每一次的调查都不容人乐观——喜欢课文的学生总是少数,而害怕作文则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呼声,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复杂,但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因此,我认为初中语文老师要保证教学质量,必须下大功夫培养和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培养起来了,一切事都好办;兴趣培养不起来,往往会劳而无功。总之,真正的爱孩子们,一切为他们考虑,会有很大的收获。

三下语文教学反思7

面对全国卷,作为高三语文教师,我们得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与教学策略;新学期的高三教学我不能不做及时的调整,而我的学生经过了一个暑假的磨砺,好像在新学期绝大部分人似乎都有一个显著的变化。

从九月一日到今天头尾上了四天的课,都是复习课,主要是复习文言文,上课的重点自然与平时的新课教学是有区别的,而且这样的复习课主要还是要帮助学生找出复习过程中还可能存在的不足与缺憾,同时针对学生的这些薄弱点进一步深入细致地讲解指点,能够让学生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学习状态,并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较好地完成复习任务。教师的教学点还是着重选择那些学生在自己复习的过程中暂时无法弄通弄明白的知识点进行较为到位的讲解与拓展,争取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学习效果。

课堂气氛还是比较轻松活泼,而不是按部就班地讲解,不是刻板的训练,尽可能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够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事例,选择学生喜欢听的那些语气、语调来表达,选择学生需要的内容来讲解。客观上说,这种方式还是有一定的效果,毕竟作为语文教师的我还是有教学激情的,懂得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此的教学学生还是能够接受的。

除了课内的复习,最近的教学还是突出了时事评论带入课堂,让学生课前做好准备,并上台点评,采用就事论事的方式,其实也就是让学生进行课堂演讲,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以内。刚开始的效果并不是很好,第二三天慢慢地发现学生其实很聪明,每个人都是一个相当优秀的时事评论家。

但是回顾这几天的教学,我还是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学生的量多,要做到人人落实还是有一定的难处;课堂的复习课还是无法完全做到人人满意,人人接受。

紧张忙碌的高三学年即将结束。总结高三一年来语文教学的工作,可用“落实计划不折不扣,备教批考紧然有序,教研讨论热烈有效,取得成绩水到渠成”来概括。以下是我个人反思:

一、作好进度的安排

从20xx年的9月份开始,20xx届的复习就全面开始。高三年级组认真、有针对性地制定好学期、学年的复习计划。开学之初,备课组就依据学校的具体计划安排,共同研讨制定了这一学年的整体备考思路及计划安排,把一年的时间划阶段、分层次、定目标、定任务。在备考相应阶段,力求每一步备考都有章可循,按时而动,从而在计划指导下扎扎实实从而在计划指导下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保证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的有效复习,防止盲目低效。

年级组把语文复习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本为中心,夯实基础,适度向高考考点迁移。一轮后开始第二轮的专题复习,全面扫描知识点。二轮后第三轮则以试卷保温为主,将语文知识点和能力点联成网络,同时查漏补缺,准备最后的冲刺。

我们还把高三语文课的课型分成知识传授课、专题练习课、作文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不同的课型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式和验收标准。我们每进行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个考点的复习,都首先经过全组人员的共同研讨,确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处理都取得一致,然后才走进课堂,确保学生付出四十分钟的“生命”后能收获到一把钥匙甚至是一剂救命良药。

二、确立了高三学生复习原则与策略

高考复习最关键的一点务求“命中”,求“效益”;否则,前功尽弃。为此,我依据年级组的安排确立了高三学生复习原则与策略。

紧扣《考试说明》,充分领会《考试说明》。备课组对这个相对稳定的系统作透彻的分析、领会、把握,可以从一定的高度把握高考全局,做到复习点全面、不遗漏、不缺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还可以根据各部分题量及赋分情况合理地分配复习精力,安排时间,分清主次,大胆取舍,提高复习效率。

复习策略

1、用好课本,夯实基础。

高考试题不直接取材于课本,因而有人对课本的作用产生怀疑,对课文的教学不感兴趣。其实,高考命题虽不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内容,这一点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默写题,只要掌握课本和大纲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就能拿满分。因此,在高三我们很抓了六册课本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复习,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逐句翻译课文,通过练习检查督促。要求学生逐一过关,该拿的分数坚决不能丢。

2、突破重点,注重实效。

素质教育要求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于是我经过反复思考,认为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向语文教学本身要效率。尽可能减少无效的低效的劳动,从而取得“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最优教学效果。

为提高高三语文的复习实效,我们把那些花时少、见效快的训练点作为重点加以突破。如字音、字形、成语运用等,让学生认真理解记忆便可准确掌握。为此,我利用网络精选了社会上常见常用而学生又常常读错写错用错的汉字、成语,编成三份讲义印发给学生,为他们校音正形释义,学生识记后受益匪浅。

3、精选习题,优化训练。

针对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特点,高三复习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做足够量的`练习题,是十分必要的。但训练必须讲求实效,那种不分试题优劣,不顾训练效果,盲目搞题海战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为此,针对二、三轮的试卷,首先做思想工作,让学生认真、真实地训练,然后认真评讲,讲命题依据,讲命题特点,讲命题思路,讲解题技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加强阅读,促进写作。

加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不但对解语知题有利,因为命题材料多出自报刊,更重要的是对写作很有帮助。我们认为,学生写作中的思维僵化、思路闭塞,与平时的不读书、孤陋寡闻密切相关。似乎可以这么说,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读的书多了,视野开阔了,既积累了写作素材,也学会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同时又学到了巧妙的构思、活泼的语言,顿悟了作文之道。

三、加强备课组内的教学研讨活动

在备考工作进行中,我们依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复习思路,修订计划。其次,我们按学校的要求强化了集体备课制度。既充分发挥了团队力量、集体智慧的优势,有挖掘除了个人潜能;另外,在高三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并没有完全按部就班,而是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形式。重视提高课堂效率,向40分钟要效益,是我们高三教学时的一个重要方针。我们做到“七个统一”:计划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资料统一,测练题统一,作业统一,讲评统一。由于大家同心协力,资源共享,扬长避短,使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方法、重难点、知识点等得到落实,教学成绩不断得到提高。

本人从事语文教学七年,从事高三语文教学也已经有三年。长期以来,高三语文教学往往围绕各个复习专题,各个考点、各自为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个专题、考点缺少联系,像一条条平行线永久不能相交。但效果甚微、学生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有些考点、专题时间一长,又得返工。去年的期末考试就是这样,很多在考点复习中已经解决的问题,在考试中,尤其是在作文中有显现出来。高三语文教学往往会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下面就结合今年高考,谈谈本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从去年的期末考试试卷看,语音和成语题都是大家比较熟悉,在教材中出现的资料,只是稍微作一点延伸,而从历年江苏高考考题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试题回归课本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明显,从字音、字形、成语到语言表达,甚至作文,都回到同学熟悉的大背景中。应对高考试题命题方向的改变,我们打出了回归课本的旗帜。于是,理清教学思路,如何重新调整和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如何寻求教学突破,寻找各个专题,考点的契合点、连结点,使高三语文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摆在我们高三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个严峻的课题。也是我们提高复习效率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去年期末考试总体没有到达预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文。绝大多数同学得分都在50分以下,当然有试题的因素,但学生写作潜力不强,素材积累不多,语言不够生动也是重要原因。作文是高三语文教学的主线,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作文分数重,是天下第一题,大意不得。作文的成败直接决定了语文学科的成绩,真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教师、学生都能认识到这一点,课外收集积累超多的作文素材,作文专项训练常抓不懈,这固然重要,但这是否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是否有更切实有效的途径透过纷繁复杂的专题、考点,我找到了这个契合点、连结点,它就是作文,在夯实各专题、考点基础,强化各专题训练的同时,实际上都在为作文作准备。我们是否有必要舍近求远,另起炉灶,花超多时间来抓作文专项训练呢我认为很有必要。

首先,学习“虚词、实词、熟语的正确使用”等专题,为作文储备充足的词汇。在期末考试批阅学生的作文中,许多教师和我一样都感叹学生作文里词汇的贫乏,要么辞不达义、望文生义,要么就出现很多生造词。一篇作文难得见到几个用得贴切、鲜活的词。在复习这些专题考点时,有意识地引导我们的学生,从作文的角度多积累一些词汇,然后学以致用,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运用一些词汇。这样就能丰富自己的词汇,增加文章的文采,赢得老师的亲睐。

其次,学习“字形的识记、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等专题,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以往教学出现的情形是,做这类专题训练的时候,改错别字、改标点符号、辨析和修改病句,都完成得较好,准确率挺高,但一到自已写作文,就不当一回事了,无所顾忌,错别字连篇,标点“一逗到底”,“创造”了形形色色的病句。为什么会出现这类咄咄怪事原因就出在“学”与“用”严重脱节了,学习这些专题的时候,没有和作文连在一块了,未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期末考试中就有不少同学在这些方面做的不好,最后影响了作文的得分。

再次,学习“名句名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等专题,丰富作文素材的储备。翻阅学生上次期末考试的作文,明显感觉到学生没什么资料写。考场作文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快速成篇,学生平时若没有充足的素材储备,即使有较好的写作技巧,较强写作潜力,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考考查的“名句名篇、诗歌鉴赏、文言阅读”无疑是学生作文素材的聚宝盆。在教学这些专题的时候,我就明确告诉学生,这些专题的高考分值是“X+70”分(“X”是该专题分值,“70”就是作文的分值)以引起学生重视,在写作训练中、能现学现用、活学活用,起到良好的效果。

最后,学习“语言应用题”专题,改造并锤炼学生作文的语言。语言应用题历来被称作是高考的“实验田”,题型新,短小精悍,灵活多变,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则语言应用题,从某种好处上说,就是一篇“小作文”,它要求依据必须的句式、必须的修辞手法,重点考查语言表达潜力,多用整句、对称句。很多学生很喜欢做这类题目,可谓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可一写起作文就愁眉苦脸、根本找不到感觉了。在讲评语言应用题的时候,我时常会这样感慨:“要是在作文里能出现这样精美的文字,那就太棒了”。把语言应用题和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讲究语言的改造和锤炼,每一句、每一段语言都拿捏好了。整篇作文的语言自然就好起来。

此外,还有其他专题训练,也能够和作文串起来,譬如:现代文阅读训练,我们阅读文本,不单单就为了解决那些题目,还就应把它们当作美文、范文来品读、来学习、借鉴。为自已的作文的提高带给范本。因为对中学生来说,学习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借鉴模仿的过程。

总之,透过对去年期末考试的总结和思考,我明确了一个认识,即在整个高三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作文。让我们心中有作文,更要让学生心中有作文,在夯实各专题、考点基础的同时,不忘彰显作文的特殊地位。

三下语文教学反思8

这是本课是英国作家彼得西摩的一篇写景的文章,文章通过具体描写天空的缤纷色彩,奇妙形状和大地上丰富的财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文章篇幅不长,但文质兼美,条理清楚,结构完整,描写的细致生动,语言生动有趣,充满了童真童趣,感情真挚深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美妙世界的热爱。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理解、感悟世界的奇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世界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先让学生搜集自然界的图片,欣赏图片,然后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段落、词句、感悟世界的奇妙。比如: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依据作者描述的云彩形状展开相像,学生说的很多,而且相像丰富,有的说像凶恶的老虎,有的说像一对深情相拥的母子......在这样的想象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而且对作者的写作方法掌握的较好,并从中感受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本课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去体会、去品味,感受世界的奇妙进行了拓展练习,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谈自己的发现的奇妙事物,努力创设愉悦轻松的学校氛围,让学生升华对课文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去了解这个奇妙的世界,除了亲自去观察、去发现,更方便的途径是阅读别人写下的书籍去获得经验知识。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采用观看大自然的画面将学生带入意境,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再采用学生自读添空,教师引读的方法练习朗读的同时指导背诵积累词汇,进行语言积累。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入情入境配乐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三、不足之处

上这节课时,由于给学生朗读的时间、思考的时间、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学生很可能思考的少,没有真正读出作者所写的美,没有真正理解文章内容。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也使学生的想象空间不足:朗读时体验感情不足:所显示的美图与学生朗读配合不上。学生探索自然、寻找大自然的其他奇妙、美妙的事物激情不足。今后,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读、说、听的能力。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1激发兴趣,指导预习(1)让学生提前对自然界进行观察,并且和家长进行交流观察体会。(2)提前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查阅工具书,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3)搜集一些世界奇妙的图片和相关文字。 2.谈话导入,展示成果。首先和同学平等对话,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表示信任和期待,请他们谈谈对大自然的观察和发现,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也可以结合展示资料加以说明。3。指导朗读、初步感知和学生探讨以怎样的形式读课文,引导学生明白不同的文章可以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有不同的语气,这一环节,教师须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放而有度,有层次的读,读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4。合作探究、了解写法。学生经认真听——自读——自悟——讨论,完全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从两个方面天空和大地分别展示了哪些财富,是怎样抓住事物或景色特点来把事物写生动、写具体的。通过给课文中的“……”补白练习,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说出自己的想法和体会,学会和别人分享快乐。5。练习巩固课外延伸。关于作业设计,立足以读到写,以写到用,首先组织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读,默读到背诵最后到积累下来,引导学生继续探寻生活中的发现。

三下语文教学反思9

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和单元专题相联系的,在导语中提前做了布置。教师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听广播看电视、阅读书报杂志,要提醒学生搜集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做好交际的准备。话题可大可小,资料可多可少,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决定,同时注意同其他学科的联系。

由于教材的话题比较宽,教师要防止小组交流出现自说自话的情况。为了让交际活动更深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兴趣分小组针对某一个方面搜集资料,如可以按风俗习惯、生活习惯、人种特点、文化特点等角度分组;可以让学生搜集世界各地的趣闻逸事。总之,方法、角度可以多样,但目的都是引导学生关心世界大事,增加对其他国家的了解。

为激发学生的交际热情,本次口语交际可以配合活动进行,如举办小小世界博览会世界之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或做导游等活动,通过图片、实物展览引发学生的交际愿望。教师还可以引入最近的世界大事,展开主题讨论。对受条件限制的地区,一方面教师要多搜集一些资料,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从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取材,并适当降低口语交际的要求。

习作

本次习作是自由作文,目的是给学生一次更为自由表达的机会,把自己最近特别想写的内容写下来。作文内容范围、体裁不限,写景、记事、写物、写人都可以。自由作文的含义应该包括五个方面:自由选材、自由立意、自由拟题、自由表达和自由修改。

这次习作,教师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知晓本次习作的要求,自由选材、自由立意。教学重点是启发学生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说说最想写什么,想怎样写,对构思不一般、有个性的学生要鼓励。

习作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从习作的提示语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是希望学生写真人真事,写真情实感。如,既可以写有趣的事,也可以写后悔的事;既可以写喜欢的人,也可以写不喜欢的人;既可以写自己的愿望,也可以写自己的委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开始有了独立意识,对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写,要求学生把内容写具体,句子写通顺。

习作后,还可以让学生自由修改,教师要指出学生习作中的不足,让学生自己修改,包括选材和词句等方面,培养学生自能作文,自能修改的能力。

我的发现

本组我的发现编排的是AABC式的成语。

在四字成语中,常把同一的字或单音词重叠起来使用。成语的叠音有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种,前两字叠用,其公式为AABC,如比比皆是斤斤计较心心相印欣欣向荣咄咄怪事。第二种,前后两字均叠用,其公式为AABB,如日日夜夜形形色色战战兢兢鬼鬼祟祟层层叠叠熙熙攘攘。第三种,后两字叠用,其公式为ABCC,如神采奕奕温情脉脉虎视眈眈喜气洋洋逃之夭夭。诵读上述成语,不难发现,不管是以何种形式重叠的成语,都念两拍,如扬扬/得意兢兢/业业等,其节拍形式为XX/XX。整个成语读起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韵味无穷,富有音乐美。同时,成语的叠字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成语的表现力大大加强。教师在教学时重在让学生积累这些成语,多读几遍,感受成语的音韵美。同时让学生用这些成语试着说句子,检查学生是否了解成语的意思,教师可不做统一要求。

日积月累

第一项是读读认认,让学生通过熟字增加偏旁认识生字。生字的读音多数和熟字不同,要纠正学生读错音的情况。如,郎、廊、厅读后鼻音,置、岔读翘舌音。由于教材在低年级主张自主识字,估计有许多字学生已经认识了,这时教师可以让认识了的学生说一说是采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和其他同学交流识记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组更多的词语,帮助学生巩固。第二项是读读背背,选了五句表现友谊的名句。这几句意思不算太难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熟读成诵。有时间还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表现友情的名句。以下材料供老师选择: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战国)庄子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汉书》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雁门集》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选·争报恩》

趣味语文

本组趣味语文是说言。一个普通的言字,竟可以构成这么多的词语来表达不同的含义,这充分展示了汉语丰富的表现力。教师可让学生多读几遍,说一说文中对言的概括是否恰当;还可以启发学生拓展一下,由言构成的词语还有哪些,如美言、谎言、箴言等。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仿编,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如说笑,模仿短文的形式,用一句话说明各种不同的笑(微笑、讪笑、嘲笑、欢笑、苦笑、嬉笑等)。29

三下语文教学反思10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安排的话题是我想发明的机器人。这个话题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有铺垫,可以从《果园机器人》这课的学习自然引起。教学中可以借助口语交际中的示例和学习《果园机器人》时搜集到的有关机器人的资料,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说一说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是什么样的,有哪些本领。如果有可能还可以把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画出来,对照图画向大家介绍。听的同学可以根据所介绍的机器人提出问题,供发言的同学修正和补充自己的设计。评价的标准有两个:想象是不是奇特合理;是不是把机器人的本领说得清楚明白。交际时可以分小组进行,互相问答,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评价,共享想象和创造的乐趣。

习作

这次习作内容的范围非常广泛,衣、食、住、行无所不允,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奇思妙想。教学时,可以利用习作中的种种示例和《同步阅读》中《神桥》等篇目的阅读,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选择到各自最感兴趣和最想写的事物。选定要描写的事物后,还要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展开想象,想一想这件事物具有些什么样的新特性,给人们提供哪些便利。学生想好以后,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交流,彼此受到启发,然后写下来。写完后,自己多读几遍,然后改掉自己觉得不满意的地方。如果有条件,在习作完成后,以未来的世界为主题出一期墙报。

我的发现

本次我的发现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多音多义词。六个多音字出现在六组词语中。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汉语中一字多音的现象,积累文中列举的六个多音字和相关的十二个词语,还可以做些拓展练习,找找本学期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字是多音字。文中加点多音字的读音如下:

教jiāo书教jiào室降jiànɡ落投降xiánɡ

羊圈juàn圆圈quān石缝fènɡ缝fénɡ补

便pián宜方便biàn重zhònɡ要重chónɡ新

日积月累

这部分包括读读认认和读读背背两项内容。读读认认是低年级归类识字的继续,内容和调味品有关,采用了韵语的形式编排。要求认识的8个生字中,蒜、醋是平舌音,蒜、盐、咸是前鼻音,姜、酱是后鼻音,要提醒学生读准字音。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再读读短文,教师指名朗读,以检查学生认字情况。句子的意思可以不作过多的讲解,但可以让学生回家后,在家长的协助下,分辨这些调味品。

读读背背选的是和气象有关的农谚。这些农谚句式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时,教师可采用范读、指名读、师生对读和自读等多种方式反复读,最后背下来。这些农谚只是人们对气候现象所做的观察总结,不像科学定律那样严密、准确。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并试着用韵语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宽带网

宽带网是本组学习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培养学生围绕专题,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的能力,这个项目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本次宽带网的教学有三个要点。

一、资料搜集。要求围绕科技新闻搜集信息,除了教材中所举的例子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看报、看电视和听收音机等途径,搜集更多的和科技发展有关的信息;

二、资料整理。教材中提示了做剪报和做卡片两种信息整理的形式,这两种样式都着眼于信息的归类,以方便资料的使用;

三下语文教学反思11

一、教学工作

作为我平时的教学工作,可以说和大家做的都一样,我选择了两点来谈谈我的做法:

(一)字词

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三年级更为重要,所以我加强了生字、词的学习。除了多写、多练习外,我要求学生每天中午一定要练写生字10分钟,可以用生字本,也可用字帖,但内容一定要是课本内要求掌握的。而在睡觉前再把所学的生字读一遍,加深记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生字词的练习外,还要培养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因此,每节课教学之前我都要布置学生自查字典,自学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要求在查字典的过程中记录有关知识。一学期下来,孩子们对生字的书写和记忆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学会预习

三年级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时期,课前预习的教学必不可少。但这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的想法是先要让学生们先了解什么是预习,于是,在三年级上学期,我给孩子们拟定了一份简单的预习方案:1、将课文读三遍:要求文中的长句、难读的句子或出现生字、词较多的句子要反复读几遍;2、自由学习生字、词,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基本了解预习后,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了解预习的必要性及其好处,我在三年级下学期,又重新拟定了一份预习方案:

1、自由读文二遍,熟悉课文内容(读的方式可以自定,可小声的读、可默读,也可朗读)。

2、自由学习生字、词(不认识的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要查字典弄明白,并在课本上做批注)。

3、读文第三遍,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课题下)。

4、读文第四遍,提出自己的疑问?(三个)

5、读文第五遍,写出你初读文章的感想。(于本子上)现在,课前预习以成了孩子们的一种学习习惯。

二、作文教学

(一)模式教学

提到作文,孩子们都怕,记得我读小学时,也是一样,不知如何下笔,总觉得无话可说,也许是因为如此,作文教学是我一直思考的比较多的问题。我觉得小学作文教学还是要从模式教学开始,使学生逐步达到创新进步、作文有成。其实模式,简言之就是事物的一个样板、柜架,很多的人都认为,作文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不应对孩子们要求过多,要让他们自由发挥。但其实,孩子们连最基本的作文知识都没有,又从何谈起说写作文呢?而三年级又是作文起步最关键的一年,所以我觉得应先让孩子们了解作文的基本的模式,于是我要求孩子们作文一定要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而在此基础上,再教孩子们如何将句子写通顺,怎样分自然段写。然后,再进一步的引导孩子们怎样一不一不把内容写清楚、写具体,等等。

我想可以从现成的模式教给孩子们基本的作文知道,而这个模式就是课文。例:课文《爬天都峰》这篇课文开头是:“暑假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这里,我就教给孩子们开头可直接点题。例如《颐和园》这篇课文,结尾:“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在这时,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们在写作文时,结尾处可写明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可以说,我在上每一篇课文时都会涉及到作文教学。

(二)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记得,我受到老师第一次表扬的作文是写的《我的家人》,而这篇文章就出至于我心中最真实的感受。现在想想,这也许就是关键,只有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你的文章才可以成为受人观注的文章。虽然三年级还只是作文的起步阶段,但我仍要求孩子们写作文时尽量写自己身边最真实的事来写,而除此,我还有一个要求:每篇作文的结尾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最真实的感受和观点,而在楚天杯作文竞赛中,孩子们能获奖的原因,或许就是真中取胜吧!

(三)悄悄话和睡前半小时

什么是悄悄话?这又是一种什么形式?我想,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其实这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真实独白,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悄悄话其实就是日记的另外一种形式,不同之处在于,在这种形式中孩子们可以和老师做心与心的交流,可以随心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所以孩子们更乐于接受。但如果只是孩子说而我却无动于衷,那就不叫交流了。面对孩子们心中的高兴和烦恼,我会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和他们交心,有时在本子上直接给孩子回话,而更多的是找他们谈心。而从中可以让我真切的感受到孩子的成长。有了老师的回音,孩子们在写时就会没顾及,而写的兴趣也会更浓。还有就是不要害怕孩子对你有意见。要写好作文,需要大量的积累,阅读是最直接的方法,所以我制定了睡前半小时的读书计划。睡前半小时,就是睡觉前必须读书半小时,而书籍类型我并不做规定。因为我记得窦桂梅老师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在童年、少年时期,孩子需要的是童话、神话、名人传记,除此之外,也许没有什么可以包袱他的诗意、灵性和慧根,只有孩子们在阅读着沾满蜂蜜的书籍,在舒展自由心灵,张开想象的翅膀的阅读中,才能在真、善、美的世界中走向崇高和智慧。”但这些少不了家长的配合,所以之前我和家长都做了交心谈心,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及好处,有了家长的积极配合,睡前半小时的计划也顺利开展起来了。刚开始,只是阅读,然后家长在签字本上反映孩子们阅读情况,随后,我开始教给孩子们怎样将好词、好句积累下来,如何做批三注,这项工作也在进行中。

要想写好作文,无外乎多练。我布置小练笔是很频繁的,内容大多取之于生活中的小事,或班级中出现的事写自己的感想。其实,课文也是很好的小练笔的来源。例:学了《槐乡的孩子》一文后,我便布置孩子们写出自己的感想。随后,再连续帮家长做一个星期的家务,再来写一篇感想。这样既练了笔,又让孩子们真真了解槐乡孩子的了不起。

三下语文教学反思12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努力学习,劝告大家多读书),《春日》教学反思。(指着学生板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在孔子的书籍中寻求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像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想吗?能有知识道理如明媚春光的认识吗?正因为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才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这首暗喻读书的《春日》诗,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咱们应该像朱熹一样在书海中求知,因为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享受春日,古诗短而精,间接而含蓄,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细细品尝。

教学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

古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景寓理、借物寓理,教学反思《春日》教学反思》。

诵读古诗,不能“千诗一面”,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高昂,有的低沉,有抑有扬,有急有缓。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

诗人是在享受春日,春光无限好!我和孩子们也在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

从描写春天的好词佳句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就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春天仿佛就在眼前!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佳境,随着诗人畅游,享受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大好春光。

朱熹曾写过一首《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运用自然景物来比喻思想要保持清醒开阔而不陈腐,就应不断吸取新知识。而《春日》诗,同样采用比喻的手法,但意蕴更为深藏: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比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

诗人不仅仅是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更是在享受读书的乐趣!孩子们学了这首诗,肯定会有所启发。

古诗教学,有待“亲密接触”,因为她就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

第三篇:三下各课教学反思

三下各课教学反思

《燕子》教学反思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生动的描述,在我摇头晃脑地为学生朗读《燕子》一课时,却发现学生们并没有被我的激情、被书中的文字所感染。为什么呢?燕子可是学生们经常见到的,而文中又描写得这么形象、这么可爱,怎么会引不起学生的共鸣呢?就在我产生疑问时,我发现班里多半学生的目光都瞅向窗外。原来,窗外正有几只燕子在叽叽喳喳,我突然意识到,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把书中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观察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学会看风景、学会做文章。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儿时的歌谣被孩子们快乐地哼唱着,在阳光下,在校园里,学生们尽情地寻找着燕子的足迹,品味着字里行间的描述和自己眼中看到的风景的异同。“老师,你看,小燕子真长着剪刀似的尾巴。”“老师,你瞧,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飞过,跟书中写的一样。”看着孩子们因为兴奋而涨得通红的小脸,我的心情豁然开朗。

第二天上课,我惊喜地发现,所有的孩子竟然都能把课文非常有感情地背诵了。看着他们摇头晃脑、怡然自得的神情,我有了深深的领悟──课堂教学是一个用生活验证和丰富知识的过程,语文教学更是一个诗意的旅程,教师应是一个称职的导游,而真正看风景的人是学生。记得有一首歌唱到:“风景这边独好,祖国分外妖娆。”而我想说的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看风景,风景哪边都好,生活无限美妙!古诗两首》教学后记

本课教学采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将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显“春”这一主题。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一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出示:万紫千红总是春)”过渡到《春日》一诗。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除了两首古诗之间的整合,本课教学还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课始,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导入新课,揭示了整节课的主题,奠定了课堂的情感基调。课末,以《春》的结尾三段丰富了春的内涵,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儿,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其有效结合,使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语文空间,营造了课堂的浓浓春意。另外,新旧知识的整合在本堂课中也有体现。课前谈话让学生背诵已学的描写春天的古诗,照顾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终鼓励学生阅读和摘录有关春天的美诗文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

观著名于永正教学《荷花》有感

自提倡素质教育到全面贯彻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阅读教学中我们欣喜的看到,课堂活起来了,个性突出来了,创新多起来了,这是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的体现。但纵观目前的阅读教学案例不难发现人们对“课改”环境下教学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前不久在我集团总部任教研究主任的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来我校送课,教学了三年级的《荷花》。教学中体现的深刻的教学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们的阅读教学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一、重基础,“写字教学”贯穿始终

目前阅读教学追求“个性”“创新”成了一股时髦的风,“写字教学”常常被人们忽视,平时的教学中尚能在课尾提一提并布置学抄写默写,但在“课改”研讨课之类的阅读教学中越来越成了麟毛凤角了,生怕学生的“创新”的热情,弘扬的个性受到它的破坏。在于老师的课上“写字教学”不仅受到了重视,而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如于老师在导入新课后即板书课题,他是这样教学的,“请同学们一起看一下„荷花‟怎么写的”。随即在黑板上书写,“„荷‟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何‟字”。“现在我一起读题目。”这样的写字教学一点不刻板又起到了识字的效果,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学过程中的也是这样。

于老师让学生把课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下来,然后指名学生把自己划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一个学生写了“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字。于老师相机进行写字指导。“这位同学„冒‟字写得很好,很正确。对学生的好的写字习惯给予表扬,激励和引导学生注重写字“„冒‟字的上部的两横不封口的不要写成„曰‟字,随后又书写„帽‟字”,“这个字很形象,你看眼睛上(书写„目‟)戴着一顶帽子(画个半圆,再画两横作帽沿),帽口是不能封死的,又因为帽子是布做的要加个„巾‟字旁,这就成了一个„帽‟了”。形象的“字理教学法”即教会了学生识字,更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是真正的“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课程最后于老师和学生一起把文中的生字书写了一遍,提出了一些注意点,并让学生认真描红才结束此课。

二、读书要读出“味”来

以前的阅读教学往往以“讲解”为主,而剥夺了学生“品读”“体味”的权利,现在的一些阅读教学则因追求“创新”和“个性”而剥夺了学生“品读”“体味”的机会。《荷花》的教学为“呼唤回归阅读权”的阅读教学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教学中于老师介绍了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语言清淅流畅,平实淡雅,写景状物细致优美,耐人寻味。然后说:“《荷花》就是一篇描景的„美文‟,我们要能读出他的„美味‟来”。这给阅读教学下了一个总的要求,然后又介绍方法说:“古人把读书叫估„煮书‟(板书),书越„煮‟才越有„味‟”。在“煮书”过程中,于老师分三步走进行教学。首先是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熟(板:熟读)。”在读书过程中于老师边巡视边指导让学生读进去,然后指名几位同学读文。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于老师要求学生再品读课文。

“同学们,请你们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板:“品读”),把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或语句划出来。”“同学们读得很仔细划得认真,再请你把自己体会的内容批注在旁边。”这里于老师提出更高要求,继续“煮书”,深入“体味”。在“品读“的过程中于老师让学把一些好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当“品读”告一段落后,让学生共同交流从划出的词语中“体味”到了什么,并让学生练习如何把体会到的东西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品读”逐渐进入了高潮,“煮”出的味道越来越美了。如:

一个同学在课文第一部分划出了“赶紧“这个词,并说到:

“我体会到了,„我‟迫切的心情,巴不得一下子跑到,同时也好像„闻‟到了塘里的荷花的淡淡清香,荷花一定美极了。”(赢得了同学们一阵掌声)。于老师继续引导,“你能把迫切又美的感受读出来吗?”他试着读到:“赶──紧──”(“赶”字读得很急切,“紧”字则舒缓,赞美的读出)。

于老师这时竖起了大姆指,然后又带领大家读了两遍。此外于老师还引导学生“品读”了“挨挨挤挤”、“冒”、“饱胀”、“翩翩起舞”等关键词语及第四自然段中的优美语句。在细细“品读”读出“味”之后,于老师再让学生美美地读课文读出“美味”来。(板“美读”)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于老师给予指导,并范读,如第四自然段要轻声读,用气读,带着想象读。通过于老师的引导学生不仅自己陶醉在优美的文中,听者也被深深的吸引了。

三、适当的“创新”

适当的“创新”或说“创新”要适当。“创新”是好事,是课改倡导的核心,但在一些课堂上,常常一“创”不可收拾,沾边的不沾边,恰当不恰当的统统称之为“张扬的个性”,有“创新”。归究其原因,这是没有在扎实的基础上追求“创新”,没围绕文章或字、词句、段的中心意思去“创新”。前面叙述中我们已经感觉到了在于老师教学中,学生通过“熟读”“品读”“美读”课文,与“文本”进行了扎实充分的对话,创新思维非常活跃,产生的创新成果也与“文本”相贴切。

再如,在教学到“有的还是花骨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一句时,于老师播放课件让学生说说“花骨朵”是怎样的,有的学生说:“含苞未放”、“含苞欲放”,还有的学生道:“含苞羞放”,这时于老师又竖起了大拇指夸她想得好,既贴切,又运用了拟人的方法使“花骨朵”羞答答的形象栩栩如生。像这样“创新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多处,每一处都让我感觉到“油然而生”,“水到渠成”。这才是课改体现的“创新教学”。

以上三点是笔者听课后油然而生的自我反思,于老师的课展示了教学艺术的无穷的魅力,表达他对阅读教学的深邃的思想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究体会。珍珠泉》教学反思

《珍珠泉》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珍珠泉水又绿又清,水泡既美丽又有趣,表达了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研读,我设计了了解美景中悟情的教学思路:

1、泉水的特点。特点:绿、深、清。

我让学生充分的想象:

那样清,清得能倒映出()。水是那样清,清得就像()。从而让学生感受泉水的美,为进一步的朗读做基础。具体感受完三个特点后,我创设了让学生给老师们介绍珍珠泉的水有多美,为学生感情朗读提供了语言环境。

2、有趣的水泡。

课文从水泡的形、动、色三方面介绍了水泡的有趣。在学习水泡的形时,我采用了评读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的朗读之中感受重点。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接着我借助学生的表演,让学生感受到了水泡的形成过程的有趣。在这我为学生表达的训练创设了一个情景:“小水泡们,你扑哧一笑想说什么?”为学生的朗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学习水泡的颜色时,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读懂了什么?但我发现平时教学中多次强调的标点的问题学生病没有真正得到重视,所以耽误了时间。设计时可以改为找了两个同学读,在第二个同学读时我告诉了它读的技巧,一方面是为引起其他同学的重视,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水泡的五颜六色。

3、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已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是多么喜欢珍珠泉,同时我也感受到学生也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眼清泉,在他们心中有了一种表达需要。

这时我设计了:你想对珍珠泉说些什么?作者说了什么,找到文中的话,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强调更多的是前半句。为此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重走作者童年走的小路去打水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水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达到赞美家乡的情感。这一部分中学生的情绪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顺理成章的设计了一首小诗,让学生尽情的表达。《翠鸟》教学反思

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描述方法:关于翠鸟羽毛的颜色,自上而下分别写了头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关于翠鸟捉鱼,是按照注视、等待、叼鱼、飞走的捉鱼经过进行描述的。翠鸟就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蹬开”、“像箭一样”、“叼起”、“贴着水面”说明都是一刹那之间进行的。这几个动作联系在一起,突出了翠鸟捉鱼的迅速、敏捷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

1、我引导学生先借助拼音自己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再进一步弄清楚每一句、每一段写了什么。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翠鸟小巧、美丽、可爱的样子,以及巧妙、神速地捉鱼的动作。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要始终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想象。在这个基础上,把个人读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讲出来,和同学们交流、讨论。同时,结合形象直观生动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翠鸟捕鱼的动作敏捷和翠鸟外形的关系。

2、指导朗读、背诵: 指导朗读,采取范读、引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和议论、理解相结合,在读中感悟。朗读翠鸟外形特点时,可以读得稍慢,轻柔;朗读翠鸟活动的特点时,可以读得适当快一点,读出翠鸟动作的敏捷。

背诵要在理解和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先弄清每个自然段有几句话及句子的顺序,可以板书重点词语,帮助学生记忆。

在反思中成长──《燕子专列》课后反思

一、“阅读”的层次要清晰

把教学感受深刻、有创意、效果好或失败的课例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的喜人变化如实准确地记录下来,并分析、研究这些案例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具体教学问题。在教学第三段时,由于是四年级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状况,我调整了教学的内容。在充分理解“人们为燕子作了什么?”这一问题后,进行感情朗读指导时,大胆地鼓励学生去正确评价他人。在评价他人和自己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呈现出来。但是,在今天的展示课中,由于是四年级的学生,在第三段的理解上,层次不够清晰。应该是“自读──交流──再读──展示读(评价)”的过程,而在实际课堂中,将“学生的交流”与“学生的再读”进行了两次,这没有必要,并且没有起到深入理解的作用。因为学生在第一次交流中,已经是十分充分了。所以“读”的层次显得不是很清晰。

二、抓住闪光点,推动教学进程

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过:“对于我,作曲是一种灵魂的表白。”音乐,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它们共同打动人心灵的东西便是“情”。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老师,会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中就会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律。这是我要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美、美的语文教学。

当然,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死”的,而课堂上的学生是“活”的。有时候,我上课上考虑的只是教案、环节、过程。其实,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状况,应根据课堂上生成的情景,推动教学的进程。视学生的学情,一边上课,一边调控、创造、发展、适应。对学生各方面发解得越充分,教学的主动性就越大。

这节课一下,有的老师就对我说:“杨老师,你上课真有激情,整个身心和课堂融进去了。”、“你的过渡语是这样的自如,对学生的评价很有针对性,具有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有发展,让我们听得有意思,不疲劳。”其实,这也是我们平时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整合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把课改专家的思想转化为教学实践,产生的良好的效果。只有平日里有了丰厚的积累,才能让一节语文课上得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师生共长。《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通过写一个小村庄的人们无节制地乱砍滥伐树木,使周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从而告诫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语言朴实,但寓意深刻,读后耐人寻味,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指导学生朗读的好课例。因此,在备课时我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文中蕴含着的道理”做为主要教学目标。围绕着这个教学目标,在读准字词并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后即以“老师想提一个问题,这节课我就提一个问题。你们有信心答对吗?要想答对我的问题,你们得好好读读课文。该怎么读呢?你们先猜猜我会提什么问题,按你们猜的问题使劲儿钻研,钻研得越透彻越好。”在学生再读课文后接着揭示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本想借着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真地去读课文并深刻地去领悟每一句话所蕴含的道理,然后再以“如果这个小村庄还有人活着,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来进行说的训练,最后再进行一些拓展练习,为学生补充一些资料。可惜,正当大家深入地理解课文时,本节课却不得不戛然而止。

课后一直觉得很遗憾,留了个小尾巴。但细细一想,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这样的一篇言简意深的课文要想在40分钟内既深刻地去领悟每一句话所蕴含的道理又能感情地朗读也决非易事。要想训练得更扎实,只能慢慢地去引导,反复地去体验,深刻地去感悟。

有人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只有在挫折与困顿中不断反思才能成长,但我是个唯美的人,当好一名教师,拥有一节无撼的课是我永远的追求。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顺学而导──《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路旁的橡树》这篇课文。这是人教版第六册教材的课文,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娒林斯基写的。考虑到在一节课里要基本完成教学内容,我为四年级的孩子选择了这篇比较短小浅显的课文。尽管评课的老师给了我很多鼓励的话语,但我想起莎士比亚的一句话:保留自己的判断!老师们为了鼓励我才尽量说优点,我自己知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一些遗憾。这只能说明,我的临场应变能力还不够强,现场调控能力还有待加强,而思考和实践是走向成熟的捷径。

我想如果能把自己授课的过程全部摄下来,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的话,一定会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顺学而导。

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有很多地方都和我原先预料的不一样的。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因人而异的。这就决定教师必须敏锐地察觉他们的思维过程,从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提炼最值得探究的教学问题,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揣摩、感悟、体验、想象去解决心中的问题,把学和教、预设和生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管“风筝”飞得多远,“线”永远在老师的手中。在教学中,我原想以中心突破法来指导学生理解全文,但是,由于疏漏了让学生说感受的环节,自然引不到中心句去。而且从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上来看,学生更迷茫的不是最后一句,而是写工程师和工人们沉默的话。在对学生学情的估计和及时调整策略上,我显然缺乏教学机智。我想在探究“工人们和工程师为什么叹气”这个问题前,还是应该先让学生解决“马蹄形”是什么形状,从而对课文意思有一个初步的概括和了解。在引出“有必要让树,还是把树砍了吧?”这个问题,就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争辩思维,更有兴趣地去读书。

因此,教学是要充分预设的,同样的教学内容,到不同的班级去教,过程也是不一样的,教师最要紧的是现场灵活的调控能力。在细节上,还有很多毛病,比如一开始自己也有些紧张,说明缺少实践锻炼的经验;对多媒体课件的操作不够灵活,导致不小心把后面一张幻灯片提前放了出来;对时间的控制不够完美,导致教学出现了几十秒的多余时间,又让学生提问,使教学又终点回到了起点;对板书的设计虽然比较有新意,但是当时考虑到时间,漏了“和谐画卷”这几个词,我想如果加上,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总之,在辛苦的过程里,我们会得到自我的提升,搞课题、上课都是一样。我想起一个朋友的话:“做一棵会思考的芦苇”吧!在过程里,我们感受着快乐!同时我也要感谢我们这个团结协作的大集体。《我们能做点什么》教后感

2月28日,县小学语文新课程培训活动在我校举行。在这次新课程培训中,我非常荣幸的担任上公开课的任务。由于第一次在这么多老师、领导面前上课,我思想上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很大,几乎可以用寝食难安来形容,但一定要上好这堂课是我至始至终的愿望,为此,我全身心地投入。我上的《我们能做点什么》是口语交际类课型。口语交际课是“听话、说话”的发展,与以前的听、说训练不同,“口语交际”是双向互动的,不仅要求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因此,根据《新课程改革标准》的相关精神,我制定了本次“口语交际”的三个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

2、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3、初步了解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为了这次“口语交际”真正能互动起来,这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三个大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

1、谈话:

说说家乡的美景。老师出示汾湖滩美丽图片,感受家乡的美。

2、从美说到丑,引入话题:

说道美中不足之处,与前面的美丽进行对比、二、调查反馈,了解现状

1、学生交流调查到的身边环境污染的现象。让学生有话大家说。

2、重点说说水污染的严重性。由于环境污染的内容很多,我觉得对于我们家乡来说污染最严重、和我们生活又密切相关的还是水污染,我就把这方面内容作为重点。

3、假如你是那条小河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转换角色说话。

4、想象:常此下去小河会变成什么样?

5、当那时,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不方便?

6、拍卖:如果全世界就剩老师手里这瓶水,你愿意出多少钱来买呢?

三、改善环境,我们能做点什么

1、过渡:

是不是真的要等到那时才知道水的重要呢?

引出:

从我们做起,从现在做起。

2、作为小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

3、创设生活情境表演:

劝说身边的人也来保护环境。先师生合作表演,再由小组合作表演。

4、小组合作写一句环保宣传语。

通过执教实践,我认为本课有以下特点:

1、教学环节设计得较合理,思路还是比较清楚的,对学生说话要求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

2、注重训练学生的“说”,让学生把话说完整,对于学生的说话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注重训练学生“听”,体现在学生互相评价这一环节,打破了单一的要求学生“说”的形式。做到了“听说结合”。

3、双向互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共同活动表演,学生学习兴趣较浓,能积极参与,形成民主和谐的气氛。

4、努力创设情境,增加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学生参与面较广。如: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并付诸行动表演怎样劝说别人。

5、鼓励合作学习,如:

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环保宣传语,增强合作意识,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然而通过本节课我也看到自己在教学方面存在着一些需改进之处:

⑴ 口语交际课重在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课堂上,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够规范时教师应及时纠正,进行正确的引导。应做到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对于个别口语表达能力差的同学,要多做指导。

⑵ 拍卖这一环节设计上还有所欠缺,尽管看上去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可学生是不是真的觉得水重要才买呢?还是根本就是觉得好玩有趣才那么积极地出高价呢?这值得我好好反思,我觉得似乎后者的可能性大些,那我就没有把教学目标把握好,这是非常失败的地方。

⑶ 创设情境的手段还可以多样化,从而更好的激起学生说的需要和说的愿望。一开始当让学生交流调查到的身边环境污染情况,学生好象无话可说,说的同学也只是寥寥数语,是因为我没有很好去创设一个情境,太单调,没有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⑷ 要注重求异思维的发展,课堂上,对学生的说话方法和其他同学不同的应及时给予鼓励,而我只是稍微做了点评价,没有好好的强调。

⑸ 其实这次口语交际可以结合本专题的综合性学习安排来进行,在适当的时机,师生共同对前一段时间学生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总结评价。比如,学生汇报身边环境污染的现象时,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请学生说一下是怎样知道这些现象的……另外,还可以更多地在“我们能做点什么”中的“我们”身上做些文章,学生想点子,可引导学生想一想平时生活中,具体应当怎么做,而不只是怎么监督别人,以培养环保意识,培养在日常生活中爱护环境的习惯。

通过这次的课改培训活动,更让我认识到新课标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我们在课改探索过程中理解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改变教学方法,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不断充电学习、不断思考探索、不断总结,探索一条新的教学改革之路指日可待。《寓言二则:南辕北辙》教后记

寓言《南辕北辙》的教学首先以理解课题中的“辕”和“辙”入文,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点出“南辕北辙”的意思的两个句子,读读体会。以为课文基本是对话,所以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对读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同桌对读,熟悉课文后,师生第一次对读,教师读朋友,学生读坐马车的这个人。教师在读时,把文中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读后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理解朋友的竭力相劝,和反衬这个人的固执,不听劝。师生的第二次对读,角色交换,教师在读时,省去三个“没关系”。学生认为这样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个人的顽固、傲慢和不虚心,因此补上三个“没关系”,再读课文。经过这两次的对读,学生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了人物的特点,既读熟、学懂了故事,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寓意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最后让学生同桌再对读,加深理解。

这则寓言故事出自战国时候,魏王想去攻打赵国的邯郸,季梁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忙从半路折回,衣服褶皱了也来不及烫洗弄平,满头的尘土也顾不得掸掉,匆匆忙忙去谒见魏王。他先说了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故事讲完,又对魏王讲了这样一段话:“如今,你一动就想称霸为王,一举就想取信于天下,依仗着大王的国土广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以扩充疆域,抬高声威,大王这种不合理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了。正好比想到楚国去而向北走一样。”教师把这个寓言故事的出处跟学生一读,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课后,很多学生来打听书名,来借书阅读。我想这已很好地达到了教师的预期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引导高年级学生阅读更深层次的书籍。《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校组织的“双优课”评选活动中,展示给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我亲切、谦和的教态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许,同时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致关的重要。我非常满意的是学生们的表现,学习兴致高涨,参与意识强烈,发散思维活跃、学习效果良好。一节课的教学安排,老师可以精心准备,但课上的突发事件(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或是无关的),确实往往让老师始料未及的,怎样巧妙的处理好,就要看老师的应变能力,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继而就本课书的教学,发表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1、目标明确,方法落实: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2、循环反复,螺旋深化: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

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积极的,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读故事,体会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平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结合教材特点,选择学法,但切入点的问题缺少讨论的价值:

这节课环节清楚紧凑,老师以“问题: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组里交流。还有就是老师对养羊人有一种评价,不知对不对,待你们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后告诉你们,帮我分析一下。”为切入点,引导孩子读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学习和师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读懂了故事,体会了寓意。这种探究合作学习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效。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但是我觉得作为切入点的问题过于简单,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小组讨论的意义不大。

4、教学无小事,更应关注细节:

课后,学生向我指出课堂上我出现的问题,例如:甲同学在读“则”时,发音不准,我没有及时纠正;乙同学在对养羊人评价时,说了一个同学们不理解的成语,教师忽视了这一环节,含糊而过,给同学带来了学习上的阴影。这些只是学生给我提出的,可能还有一些细节出现了纰漏,作为“当局者”的我也没有意识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悉心聆听、快速分析、及时指出。《惊弓之鸟》课后反思

踏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才刚刚三个星期,面对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的工作,让我感觉束手无策。从没有教过语文课,很少接触小学生这一群体,每当拿起语文书,翻开其中的课文,脑子里一片糊涂。幸好对我们新老师,学校给我们安排了两个师傅,从教学和教育两个方面指导我们。

有了老师的指导,这并不意味着坐享其成,自身的努力同样很重要。记得我们的研训员说过,如果一个老师能够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肯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在我们的印象里,通常会觉得:上一节好课,最重要的是备课和写教案,往往忽视了对课后的反思。在三个星期的教学过程中,我就体会到了写好课后反思,不仅必要而且重要。

9月16日,松江区的研训员来我们学校听新老师的课。知道这个消息后,我很是着急,我要怎样才能把《惊弓之鸟》这节课上好呢?思考来思考去,都没有一个好思路。包老师感觉到我的为难,于是她决定上这节课让我听。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个好老师是如何把握课堂,一节课上下来感觉行云流水一般舒畅。而自己上课时总是磕磕巴巴的,有时怕漏这个又忘了那个。不过我也并没有灰心,作为一名新老师,关键是如何让这一堂课顺利地按照先前的准备上下来。《惊弓之鸟》是一篇成语故事,我想我们在第三课时已经学习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何不引导学生们从他们了解的成语入手,来导入我们的新课呢?接下来,对课题这个成语进行解释,接着开始文章中生字词的学习。

我把这个想法与包老师讨论了一下,包老师说,如果一个老师在备课时要求学生学习某一个知识,那么老师的知识储备量一定要比学生的多很多。比如我要学生们说说他们知道的一些成语,可能学生的成语储备量并不多,那老师就应该有意识的教他们一些成语,作为积累。不仅如此,我用的是质疑课题的方式开始新课文的学习,那么这个对于课题中一些字的解释,在学生还没学习这课之前,他们能回答的很好吗?包老师说,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上,看看到底学生的反应如何?

上完课了,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问题。的确,学生们真正能说出来的成语不是很多,如果我仅仅是简简单单地不做总结,那么设置这一环节就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了。对“惊弓之鸟”中惊,弓和之的解释都不是太理想,尤其是“惊”这个字。通过实际教学,我了解到备课时一定要考虑某个教学环节的可行性,不是简单的随便想个方式,避免到上课时,才发现不能很好地运用。在生字词的学习中,我用了“换一换”,“用近义词解释”的一些方式,感觉效果还是挺好的。对于“能手”这个词的解释,还拓展到提问学生,问他们知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能手?“刘翔是跨栏能手,姚明是篮球能手”,用学生们感兴趣的方式,这样才能进一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下来的感觉还是挺好的,但学生们到底能掌握多少还是通过检测才能反映出来的。以后,上语文时,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更有新意,抓住学生的兴趣,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更好的把握这一节课 《画杨桃》教后反思 最近我们一直在学习《新课标》,学习之余,我总在想:怎样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上出“新”意?于是我开始苦苦地思索。对于《画杨桃》一课,如果按照平常的教法,肯定很枯燥,没什么可以说的,因为文章内容看上去并不难懂。可是要真正读懂它也并不是件易事。怎样设计既能有新意,又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容易学懂呢?我反复揣摩,终于想了这样一套教学思路。

一、自读自悟,初步理解

《新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要先靠平时多读,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来实现。上《画杨桃》时,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诵读课文三次,然后让学生自由表达质疑。因为我认为:孩子们读书后,都应该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因此,老师没有向学生提出任何问题,而是请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甚至感觉、感受和疑问。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问题。这些发言,不但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学情参考。从学生的发言和质疑看,他们理解的重点放在了对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的理解上,即“角度不同”和“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上。至于“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一生受用”等学生还没有意识到。根据这种情况,进入了下一个步骤。

二、亲身实践,思考体验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是各个学科的共同责任。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并不亚于一些自然科学的学科。因此,在教学时,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让学生在主动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于是我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阅读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实践的过程。为了上好《画杨桃》,我特地从水果市场挑选了一只杨桃。并有意将杨桃放在教室的中间,让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去画自己看到的杨桃。学生兴致很高,都转过身静静地画起来。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老师有意请学生朗读能够指导正确作画的有关课文。这样边读、边看、边画的过程,非常明确地向学生表明了作画的目的并不是练习绘画,而是通过“画”这一手段、这一过程,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并进一步理解这些事实所蕴涵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合,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为此,我以为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引入课堂,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凋动其积极、饱满的情绪参与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实践的兴趣,从而掌握实践的方法,逐渐形成自觉开展语言实践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三、相互评价,深入领悟

在学生作画过程中,老师收集了几幅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作品,并把学生的作品用投影仪放大到屏幕上,让学生“以作品的作者读没读懂课文”为题,对作品进行评价。这一环节我觉得很有效果,经过这一番评价,学生较深刻地领悟了课文中蕴涵着的道理。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老师始终坚持联系课文语句去评说实践中的实际事物,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提高认识能力。

四、把握重点,跳出课文

在学生基本掌握课文内容后,老师还教给了学生一种普遍有用的阅读方法。不仅如此,老师还把上课初几个同学的质疑,回归给提问题的同学,学生已经能够回答当初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又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并讨论“相似”和“一生受用”的含义。最后还引导学生“跳”出课文,从《画杨桃》这一特定事件中,把思考引向更广泛的领域。于是,一篇浅显的文章,讲出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大道理。

语文学科的复杂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复杂性。不同的课文,必然有不同的教法,怎样找到最适合“本课”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而又符合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基本规律。《画杨桃》一课的教学,虽然教师自始至终没有提出直接指向内容的繁琐问题,就连过度性、提示性、点拨性、引导性的问题也提得很少,但文中所有的疑难之处都通过学生自主的读、思、说得到解决,没有一步一步地去推析文章的情节细部,但课文的语言、结构、内涵、重点都已一目了然。整个课始终回荡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酝酿着静静的读思。《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开发学生智力的有趣的故事。我首先创设一个类似情景:如何用最少的钱装满整间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课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很有启发性。我就放手让学生把课文读懂,让学生先参照课文提示,明确学习要求,独立阅读、思考,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学生交流、讨论。

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开阔学生的思维。如:画出《山深藏古刹》《十里传蛙鸣》。《和时间赛跑》教学随感

本文讲的是“我”因外祖母去世而忧伤不已,后来在爸爸的一席话的启示下,从太阳落山、鸟儿飞行中,“我”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从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我”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启示人们: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学生通过对文中讲的几件事的分析、体会,很容易就感悟到了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但是,语文不单纯是传播知识,还担负着育人的任务。现在学生中存在着做事拖拉的现象,令老师和家长十分头疼。这一课正是解决这一现象的良好的载体。于是,我在学生读懂课文后,先引导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感受,使学生了解到时间流逝得飞快,时间一去不复返,时间不等人,时间像金子一样珍贵等特性,深切地感受到时间的珍贵,引发学生惜时的情感。然后,我请学生就如何赛过时间展开讨论,让学生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反思,激起他们改掉陋习的决心。接着,我又让学生就自己对珍惜时间的感悟,编写出自己的惜时名言。此语一出,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很快学生自编的名言诞生啦!其中,刘灿、褚奇龙、刘春雷、刘瑞等同学的最受大家青睐。为了鼓励同学们敢于创新,我请这几位同学把自己的名言写在黑板上,并大声地宣读给大家听,宣读时要求要有鼓动性。我想,就这么算啦。这个启示,在学生的心中会淡化的,一部分学生会遗忘,旧病复发。于是,我请我们班学书法的两位同学把这几则学生自创的名言记录下来,张贴在教室的墙上,时刻勉励着学生。同时,学书法的同学的学习成果也有一个展示的机会,会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真是一石二鸟!一直以来,我就想改变一下现在的课前起立问好的方式。现在机会来啦!我就把文中的中心句: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其中的“你”改为“我”,作为我们班的课前激励语,提醒、激励学生惜时,勤学。每节课前,当班长领呼:假若──,全班学生齐呼:我一直和时间赛跑,我就可以成功时,孩子们的眼中分明透露出自信和勤学的决心。对话中让学生情感飞扬──《检阅》教学反思

《检阅》是新课标小学三年级下册的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

这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非常突出。特别体现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上:刚开始,大家都很犹豫,很矛盾,不知道怎样解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参加检阅这个难题。因为队员们既希望自己的检阅队伍整齐划一,又不想伤害大家的好伙伴博莱克,这让大家左右为难。最后队长打破了僵局,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并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大家的心情由忐忑不安到激动自豪,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变化过程。从中,一群善良、纯真的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课文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作为健康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作为残疾人,也应该像课文中的博莱克一样,自尊、自强。

分析教材后,我又走出教材,面对学生,我发现学生对学习这篇课文还有很大的难度。首先:检阅对很多同学来说,是很陌生的事,课文中所描述的事情和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其次,课文篇幅较长,初读课文,很多学生大概意思都读不懂,更不用说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人文内涵了。再者,课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没有直白的叙述,都是隐含的,只有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才能读懂。考虑到这些,我在教学中,努力使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交流,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对话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一、让学生与课程资源对话

在设计教学时,我努力寻找、充分利用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课程资源。

如:一上课,我就给学生播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的录像。放完后,请学生说说感受。录像的播出,学生一方面理解了检阅的意思。更重要的是通过看录像,让学生感受阅兵式的庄严、隆重的场面,让学生明白这是多么重大、要求又是多么严格的事。同时,为后面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做好铺垫。事情这么重要,怪不得孩子们会犹豫不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去。同时,这么重大的事也让博莱克参加了,更可以看出孩子们做出这一决定的伟大。

结束教学之前,我又播放了《千手观音》的表演片断,孩子们看得那么专注,那些残疾人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和力量又让他们深深地震撼了,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二、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让学生的“个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原文地址http://www.xiexiebang.com/showtopic-62962-3.aspx性”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学生就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师生对话就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

在课文描写的第一个场景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在老师的朗读中,学生马上进入了创设的情景,表情、心理活动随着文本内容而变化,大家都在为遇到的难题苦恼、思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边听边思考,联系上下文理解了文本中重点的词语;在师生进一步的交谈中,学生完全进入了儿童队员的角色,体会了他们矛盾的内心世界,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如:课文第六自然段是连续六个问号的句子,这静止的画面更是孩子们思想斗争的矛盾的焦点,思想的高潮。老师随着学生的每一句朗读,引导他们以儿童队员的角色深入到文本中,入情入境地体会人物感情,体会他们的想法,体会他们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体会他们善良的心地,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

就这样,孩子在教师的引领下,与文本无数次的对话,真正走进了文本,融入了文本,知识、技能目标自然达成,过程与方法潜移默化,情感自然萌发,价值观又得以提升。

三、让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

老师带领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进行“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让学生们“悟”得其神,“说”得其法,尽情展现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智慧。

在课文描述的第二个场景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的采访,这种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他们兴致勃勃地选择当起了小记者,当起了博莱克,当起了现场的观众,设身处地想,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与文中的人物进行了一次次对话。这时,学生在感悟、体验、交流中,已经自然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情感也完全调动起来了,与文中的博莱克、观众思想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对博莱克油然而生敬仰、赞叹之情,同时,在前面充分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础上,对本课的难点,最后两句话:“这个小伙子真棒!”“这群小伙子真棒!”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此时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他们的表现投入而到位,感悟也越加丰富而透彻,在动情的朗读中,学生的心灵得以飞扬,生命的活力得以焕发。

总之,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但是,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准备的《波兰国歌》不知为何无法正常播放,所以无法给学生的朗读营造那种隆重、热烈的气氛;另外,由于有些教学环节还不够紧凑,以至教学时间延长了两分钟。争吵》教学反思

讲课前一天我见到了学生,个个活泼好动,老师说一句他们接三句。面对这样的纪律我真感到头疼,生怕他们给我出乱子。谁知道第二天课堂上,他们人人积极,踊跃发言,那一张张充满好奇、探索、疑虑、喜悦的笑脸,顿时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明媚的阳光。

“太顺利拉,他们太会配合了。”这一点也不对。课后我沉思了很久,心里在想:学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我终于悟出:课堂教学中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设计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原文地址http://www.xiexiebang.com/showtopic-62962-3.aspx的路,老师怕出错,学生也劳累无趣。所以,教师就要顺应学生的“学势”而导,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倘若不属于学生,课堂与老师则没有了存在价值。在课堂上,不是学生配合老师的教,而是老师服务于学生的学,老师的行为取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这就要求,老师要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体验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该导向时导向,该启发时启发,该设疑时设疑,该鼓励时鼓励 《绝招》教学后记

《绝招》是第六册语文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一、重语文基础学习

《绝招》也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曾听说过有教师对略读课文的教法是可上亦可不上。想然,这样的教学是过于简略了。虽说是略读课文,但有些方面,诸如生字、词的学习还是不能忽略的。生字、词语乃语文的根本之所在。

在本课中,有好几个见面字、词的笔画较多,学生不易读准,此时,不如我们把要求拎高一些,把这些生字、词语领出课文,让学生自由读读、念念。我教学时把12个较复杂的词语单独出示,先让学生自由读读,接着指名读,再请小老师领读,最后才是齐读。这样,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印象,并领略中国汉字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二、在语境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处于学习的转折点,是各种能力飞速发展的“腾越期”。尤其是语言概括能力。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也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如:请学生分别说说两次比试绝招的过程中,三个小朋友分别表演了什么绝招时,请学生用上“尴尬”和“羡慕”两个词语,把比绝招的内容串联起来,既精简了语言,又抓住了重点。又如:小柱子回家以后,在与奶奶的对话中又大受启发,为了让学生理解重点,我就把6个自然段的内容精简成几句话的填空,让学生在分析、概括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大意。

三、我的思考

略读课文,更多的应是让学生自由去读,自由去学,自主体会。但我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对学生扶的多、牵的多,放的太少。我们今天的课堂,不应该是以学会为目的的课堂,而是应以会学、掌握方式方法、获得人生体验为目的的课堂;是促使人人获得不同发展的课堂,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观;并力求使学生通过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感悟生活的智慧,并经历语文知识的“再创造”,明白课文中所蕴涵的道理。《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在一次校本课活动中,我抽签执教了《可贵的沉默》一课。这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是围绕“感受人间真情”编排的,《可贵的沉默》讲述了一个贴近生活、令人深思的故事。结束这节课后,我认真整理了课堂实录,冷静地思考,有一些感悟和收获:

整堂课都是在读文和悟情中进行。通过对重点词句和重点段落的读来体会文中的孩子前后不同反映的根源所在,通过读,学生主动理解了沉默的可贵之处,这时抓住时机联系实际谈自己感受到的父母的爱以及如何回报父母的爱,学生的反映极其强烈,所谈的内容极其感人,引起了在场的家长以及全体同学的共鸣。李想,这个平日里从不写作业的孩子,在和妈妈说自己的心理话时,动情地哭了……为人母的我听到孩子们那感人至深的话语和稚拙的表达感情的方式,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谁说孩子小不懂事,谁说孩子小不懂事,谁说孩子小不懂感情,谁说孩子小不会善解人意,会的,懂的,无论是性格内向的还是外向的,无论是善于表达的还是不露声色的,他们全懂,全会。这堂课对我对孩子们都是“可贵”的!精彩、朴拙──《她是我的朋友》教学反思

在校际教研活动中,陈素花老师执教的《她是我的朋友》一课以其朴拙的常态教学风貌,引发与会者深刻的思考,为提升校际教研内涵提供了鲜活的范例。现综合诸方观点,阐述如下:

一、常态教学令人欣喜

与会者一致认为,陈老师的课堂教学摒弃以往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教虫小技”,自然纯朴,无刻意雕饰之痕,其浑然天成的教学方式于我们的日常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1、文道统一,教学目标多维化:

该课的教学目标“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引导学生学会从内容入手体会思想,懂得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由表及里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同时,极其注重语文学习的人文性,让学生体会阮恒待人真诚、无私助人的品格,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2、读悟结合,学习方法探究化:

让学生读中悟情,把尽量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多读多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从不同方式的朗读中感悟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这样也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读描写献血过程这一部分,勾画出描写阮恒动作、神情的语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激励读,创设情境读,让学生明白阮恒献血时内心很复杂。其二,发挥想象,合作释疑。教学时发动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当学生找出阮恒神情动作句子后,引导学生抓住阮恒的异常表现及其矛盾之处提问,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想象阮恒当时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在学生读议之后,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想法,充分展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学生在此时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全班互助互学,共同探究阮恒的内心世界,体会阮恒虽然说以为献了血自己就会死去,但为了朋友能活下去,仍然坚持献血的可贵品质。

3、读说互促,情感体验生命化:

语文教学要“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陈老师在学生理解全文后,用满含激情的语言进行熏陶感染:“小阮恒的鲜血流入了小女孩的身体内,她慢慢地睁开了眼睛,她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她的朋友。是朋友将她幼小的生命挽回,是朋友让她感到了这世界的温暖,是朋友使阮恒勇敢地举起了手,是朋友使他有了战胜面临死亡的勇气。他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然后发问:“同学们,你们现在的心里有着怎样的想法?最想说些什么?”于是学生有的谈自己读了这个故事以后的感受,有的对阮恒说些什么,也有的对小女孩说些什么。这一设计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挥。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理念,从而实现“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目标。

二、精彩失约引人深思

陈老师在反思中提出,她在“假如你是阮恒,你会怎么做”这一教学环节中,预设了两种教学方案,即学生“愿意献血”和“不愿献血”两种可能性下的教学思路。结果,课堂上只出现“愿意献血”一种声音,教学流程偏离了教者的“埋伏线”,教者只好将另一方案黯然搁下。对此,刘金山老师不无遗憾地说:“此时的课堂,如果有部分学生提出异议,发出„另类声音‟,教者再顺而导之,便是本堂课的一大亮点。”可惜,亮点与现实教学擦肩而过,精彩失约了。针对这一困惑,我们进一步深入分析课堂教学,认为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真正做到“让预设和生成激情共舞”(周一贯语)。

1、摒除传统教材观:

在传统观念中,教材是神圣的,其育人目标是无可置疑的。教者在教学中往往就教参教教材,抱着教参的“最高指示”不敢越雷池一步,本是绚丽多姿的语文课堂成了一言堂。学生的读悟被无形的镣铐锁定,自然就听不到“异音”。《她是我的朋友》一文中,作者抱紧“生命诚可贵,友情价更高”这一主旨,对阮恒的“伟大的抉择”津津乐道。我们如果借此教育学生体会友情、学会奉献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从“珍爱生命”、“合法献血”(阮恒不满18周岁)的角度来看问题,学生则有一百个理由说“我不献血”。因为,“拥有生命,才有奉献”。我们备课时,要尽量多维度审视教材。教师个性化解读教材,是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教者对教材的理解如果是单层面的,在设计教学时,个性化导读就会被忽略。

2、、优化课堂民主性:

只有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动态资源才有生成的空间。在陈老师的课堂上,“告诉我”、“跟我说”这一口头禅不绝于耳。试想,面对六十几名学生,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学生“告诉我”、“跟我说”,学生会做何感想?这种“单线性”、“单向性”交流是极不利建立民主课堂氛围的。尽管教师时常很有礼貌地说个“请”字,但在这彬彬有礼的话语背后,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仍然“阳魂不散”。在教学中,“蹲下来”与学生说话,“迎上去”听学生说话,是融洽师生关的技巧,也是不可忽视的小细节。此其一。

其二,在师生、生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放得开”。本堂课在导入课题时,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朋友观的环节,这本身是极为自由宽松的生成性教学环节。教学时,谈话环节浅偿辄止,一两名学生发言就匆匆“收摊”,一张民主气氛的网刚刚撒开就打住。课堂伊始,自由表达的氛围便“胎死腹中”了。

3、找准生成切入点:

精彩是可以预约的。找准生成点,顺学而导,教学亮点将在课堂中时时闪烁。

我们认为,在《她是我的朋友》一课中,可引发生成的有:

⑴ 课堂伊始,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朋友观,师相机导之。(陈玉梅建议)

⑵ 理解、对比“啜泣”、“呜咽”、“哭泣”三个词时,让学生设身处地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说心里的想法,如“我要死了,我好怕”等(林文锋建议)。

⑶ 课堂临近结束时,启发学生说说“假如不是朋友”该怎样对待这样的事(陈志强建议)。这样,摆脱文本的拘绊,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的同时,跳出文本,超越文本,焕发个性,在真正的意义上实施生命化阅读教学。《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效果还可以,学生的参与面广,学生很感兴趣,想象丰富,课堂气氛活跃。

比如,“让学生想象有一位仙人看到了小姑娘的遭遇,她会看到什么,又会怎么想,怎样做的?”这里学生最有兴趣,学生还可以展开想象,小姑娘在找水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她又是怎么克服的?

又如,在让学生转换角色时,学生就是小姑娘,我问:“你为什么这样匆匆忙忙的啊?”这时学生的思维完全打开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那种情景之中,此时学生都知道,便不约而同地说:“急着为母亲去送水啊!”

再如,在解决第三个问题时,我问:“小狗会向小姑娘哭诉什么?”“小狗又会向小姑娘欢喜地说些什么?”我用亲切的评价语去引导学生说,学生非常愿意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于是,我再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学生非常乐意。我觉得这是我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吧。《太阳》教学后记

古人云:“学贵有疑。”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鸡蛋里面挑骨头”,让学生在质疑中发展思维,在质疑中获得新知。《太阳》一课的教学,我对此感触颇深。

“清晨,同学们迎着火红的朝阳去上学;傍晚,踏着夕阳的余辉回家去。太阳对我们来说,应该是最熟悉不过的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太阳》这篇课文。”我引入了课题,“看了课题,你觉得课文会帮我们解答哪些问题?”顿时,提问不断:“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热?”“太阳有多大?”“太阳有什么作用?”……围绕着一个个问题展开教学,课堂气氛相当地活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了极大的发挥。

在学习太阳“远、大、热”的特点时,学生又有疑问了:“科学家怎么知道太阳离我们这么远的呢?”“科学家到不了太阳上,那他怎么知道太阳的温度呢?”“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热呢?”“太阳这么热,一秒钟大概能释放多少能量呀?”“课文写了太阳的远、大、热,太阳有多重呢?”……当学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后,萦绕在他们脑海中的疑问更多:“听说太阳浴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可为什么人们爱撑伞遮阳呢?”“还有,为什么有许多人涂防晒霜呢?”“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那么好,它会不会熄灭呢?” ……我尽量让学生设“疑”。当然,这不仅仅是为了表现疑而让学生质疑。实际上,质疑是为了解疑,而解疑是为了求知。我让学生记录下这些有价值的疑问,让他们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资料,自己从中寻找答案。

学生们为了解开心中的疑团,努力从书籍、影视、网络等媒体上查找资料。经过努力,学生找到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太阳的主要气体是氢,内核中的氢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产生核聚变,从而释放出大量能量,产生光和热;太阳的直径约1.4×106公里,约是地球的109倍,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太阳每秒钟向外辐射约28600亿亿兆瓦的能量,相当于爆炸910颗百万吨级的氢弹;太阳的年龄约为46亿年,它还可以继续燃烧约50亿年,最后,太阳会成为一颗白矮星。此外,像什么“太阳风暴”、“太阳黑子”、日珥、耀斑、日食……学生知道得实在是太多了!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也是探究太阳奥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自己搜集有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培养了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真可谓一举多得。

最后,我根据学生找到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料,和学生一起制作了一个介绍太阳的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能力,排版、校正、设计动画、如何链接……无形中学生又提高了使用计算机的技能,拓展了思维空间。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为了求知,让学生去疑吧!《月球之谜》教后反思

每次上过类似今天这种情况的网络课,总是引发很多的思考和争议,许多人关心的总是他与语文课的关系,把脱离语文教学目标和听说读写能力作为强有力的驳斥论据,以前我也曾懵懂的认为我是不是脱离了目标,在走俏啊?在确定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之后,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体现课程与技术的整合,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体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体现多元智能学习,最终实现融合性学习,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形成为最有力的说明!

反思课堂教学设计,我认为教学策略的设计最为重要,同样,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设计中应加强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一、问题策略的设计

这个主题活动,我始终贯穿着这样几个问题的设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种思维的框架,那么将来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都能受到这种思维的启发,相信这就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继而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你知道什么?关于月球的知识你了解多少,是对以前知识的一个积累和概括。

2、你想知道什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

3、你怎样知道的?对于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的认识。

4、你学 到了什么?总结学生经验。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层次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关键要设计好基本问题,基本问题的设计要体现高级思维的训练,比如教师在设计“科学进步=探索+…+…”就是要培养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和具体事例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

二、活动策略的设计

有效的小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集体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通过两次小组活动的开展,一次问题接龙,展现一个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比赛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多而且精彩有价值,使得每个学生的头脑细胞活跃,富有创新意识,“月球上有传染病毒吗?”“月球和地球哪个的年寿高?”“月球的尘土具有杀菌的作用吗?”另一个活动是小组讨论填写等式,然后到别的小组吸取经验,回来补充自己的观点,这个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表达、倾听、再思维的能力,可以说选择一种好的组织形式,对于提高课堂效率也是相当的重要。

三、评价策略的设计

这堂课中我认为比较失败的就是没有很好的体现评价的过程,无论是对于学生精彩的展示还是小组活动,教师的引导,教师的语言显得有些干瘪,吝啬,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上好课重要标准,另外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过程和效果。《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学生只有在多读中才能感知、理解课文,从而达到自我消化与吸收。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是一篇精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通过声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在本课教学一开始,我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喜欢看动画故事吗?学生肯定会兴趣盎然。随后我就播放录像并说:“有一位明明也和大家一样,对网络充满了好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在网上时大开眼界时神奇经历。

二、在读书中理解,激发情感,在读书中表达情感

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我家的电脑可以上网啦”的喜悦之情。开始我先让学生读课文,而后理解课文内容,从这两个方面的讨论情况来看,学生读书没有感情是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密切相关的。例如第一自然段,作者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首先告诉大家他很高兴。可是我班62位同学有61位理解为“写的是我家电脑可以上网了。”因而读起来竟没有一点高兴的味儿。于是我引导学生重读这两句话,边读遍理解,学生终于体会出这段表达的是“我家电脑可以上网了,我感到特别高兴。”在此基础上同学的朗读也有高兴的味儿啦。

三、抓住学生的不同理解,引发学生的辩论

课文的三、四、五自然段写的是作者亲身感受网络的神奇功能。在理解时一部分认为是写网络功能的,一部分同学认为是写体验网络的神奇功能的。从同学们的回答情况来看大家都同意是在写网络的神奇功能的,但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谁的更准确呢?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两点引导学生各据一方进行辩论。在斌论中学生终于能够准确地理解表达内容了。《果园机器人》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科普文章,适合学生阅读。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你认为哪些语句很有意思。自读后,我让学生自由发言。有的说”没电了,机器人就会饿倒”很有趣,因为把机器人写得就像人一样会饿肚子,而不是写它电量不足,这样的写法很有趣。有的说机器人捡水果吃很有趣等,每个学生都在大胆地诉说着自己的发现,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这种拟人的手法。《太阳是大家的》教学反思

为了迎接市教科院的评估,学校领导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准备一节课,我选择了《太阳是大家的》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首拟人化的儿童诗,描写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鲜花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小树在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小朋友在阳光下欢快地玩耍。诗歌文辞很简单,但含义却不容易领悟。《太阳是大家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只有全世界人民加强理解和信任,各国人民才能和平共处,人类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全世界的孩子才能共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社会的安宁。

我是这样设计的: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太阳落山时的美丽,太阳一天的工作以及别国小朋友对太阳的期盼”。(因为朗读是语文课中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我以学生熟悉的“晚霞”为切入点,带出“红彤彤的晚霞”,再引出第一节和整首诗歌,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所描写的美景和太阳给小朋友带去的快乐和希望;再通过品读、评读相结合,又以老师的范读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也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这节课学生读得充分,悟得也轻松。

在这节课上,读是重点,可就在读这一方面,由于我的评价语的模糊没有针对性,导致学生在读上没有一点进步;朗读的次数虽然很多,但只是少数同学在读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结果在后半节课时,有少数同学觉得无所事事,有些散了。学生的问题我在课堂上感觉了事情的变化,可不知道怎么挽回。这可能是经验不够吧,或者是我没有把面向全体学生这个理念贯彻到脑海里吧。

而且学生和我预想的也有差距,当我在出示卡片“彤” 和“红彤彤”让学生读,并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时,(因为朝读课时我指导过预习范读过课文)居然学生都说是多音字。害得我解释了半天。

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锻炼自己。备课时不光备课本,更要备学生。备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一面五星红旗》教学反思

“爱国情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虚幻、空洞的词。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爱国之情,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便成了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爱国情感不是感性的说教,它务必在教学中有个实实在在的载体,那就是语言实践。没有扎实的语言实践,热爱祖国的说教自然成了“空中楼阁”。而语言实践就是要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深切体会,读出文中情,读出文中味,读出融入孩子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来。课刚开始,通过看运动员获奖,升国旗的录象和自己在这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望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你会想到些什么?通过心灵对话:学生初步明白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尊重和爱护它。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词句,感悟爱国情,体验爱国情。如在指导学生感悟“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等重点句子时,呈现典型的三个层次:读出理解──说出感受──再读体验情感。首先学生自由读重点段落,勾画出表示”我“动作的词句,自读、自悟、自得;再让学生默读体会,说说自己对句中哪些词有特别的感受?交流中,我相机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吃力、趔趔趄趄”,从中品出了留学生身上沉甸甸的爱国情意,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决不向饥饿低头;接着,再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感情读重点语句,读出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切实地体验到留学生身上浓厚的爱国情思。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点语句中每个字词里所蕴含的“爱国情”;也得到“意”,“我”的爱国情与孩子生活中的感性的爱国情融为了一体,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净化与升华。

在调控课堂教学发展中,语言机智似乎也有待锤炼,不仅抓不住学生问题的实质进行有效的课堂生成,而且问题琐碎,如“哪里体现他很饿?”“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没有人给他吃东西?”“他来到面包店吃到面包了吗?”……这一个个毫无思考价值的“以教定学”问题扼制了学生的发展。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本课的对话较多,要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在课文中,有很多语气词的提示,例如,“夫人,您买一个吧!”要读出恳切的语气;“您是中国人吧?” 是猜测,要读得比较轻。教师指导前,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课文中的对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提示学生寻找课文中类似的词语。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乞巧》教学反思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1、借画面互动: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除了在课前加几个晚班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音律互动: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是我的初衷。在朗读在背诵在想象的时候,我本想选用经典名曲《阳关三叠》作为背景音乐,可后来又觉得学生难以从中体会到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重逢之喜、人间姑娘的乞巧之切。于是,我便用《西游记》插曲《女儿情》取而代之,音乐响起,缠绵悱恻,宛若将人带至几千年前的时空,怎能不激发起在座的学生、家长无边的遐想呢?

3、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4、借想象互动: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自己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是我此堂课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要与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之处。《西门豹》教学反思

1、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做到了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环节简练明快。课堂伊始,以学生畅谈理想导入教学,激发兴趣。接着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写作思路。进而抓住联系,明白人物之间是通过破除迷信这件事联系起来的,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情境。

2、能启发学生从西门豹对巫婆、官绅头子、众官绅说的话中体会将计就计办法之巧妙。还让学生根据板书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西门豹是以客气的话为理由惩治恶人,而且还懂得了“将计就计”的真正含义,此环节的设计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3、在探究过程中采用四人小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时间比例的分配比较恰当。

4、教学中设计的板书起到了多种作用,达到了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我于2007年5月开了一节教学《女娲补天》的公开课,课后,我思考颇多,今天谨借拙笔,说说我教后的反思。

《女娲补天》是三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个流传于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祸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我为这篇课文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课文,了解感悟女娲补天故事的神奇。第二课时复述故事,指导写字。

这节课,我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内容,激发他们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因此,备课时,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增强复述故事的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激发阅读兴趣。

一、成功之处,体验欣喜

1、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品读、想象、描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拓宽学生思维,引导探究性学习,整堂课通过学生质疑,再引导解疑,从而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2、运用画面激活法:

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上合理的想象,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如“天塌地裂”的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比较少见,学生虽能根据自己的想象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但仍然比较空洞。此时我出示的一组图片和声音,有助于学生能够在视觉、听觉上进行理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出示的句子以及课文人物的情感。再如“金光四射”“五彩云霞”虽然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见过,但是感受不深,这时,我搜集并出示“金光四射”“五彩云霞”的图片,学生被美丽的图片迷住了,在一阵阵“好极了!”“太漂亮了!”的啧啧赞扬声中,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金光四射”“五彩云霞”这两个词,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为女娲的神力而惊叹。

3、角色演绎法:

《女娲补天》是一篇学生非常喜爱阅读的神话故事,整个教学学生的心都被女娲的善良、勇敢、吃苦耐劳等光辉形象深深地牵动着,我引导学生去想象,去体验,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在这堂课中,我尝试着让学生通过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和品质,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课文,理解文本。

4、运用板书,激情总结:

我设计运用的板书,力求体现神话的起因、经过、结果,也体现我的教学思路。

女娲补天

找 炼 补

天塌地裂 五彩云霞

了不起

最后总结时,我借着板书,引导学生一又一次有感情读课题,加深了学生对这个神话故事的印象。

5、作业设计:

第一个作业“摘抄课文中的生动的语句。”体现语言文字训练,重在积累。

第二个作业“任选一题做做”:

⑴ 我喜欢的女娲──把女娲补天的故事说一说。

⑵ 我敬佩的女娲──把女娲补天的故事画一画。

⑶ 我心中的女娲──把女娲补天后的故事写一写。”体现因材施教,为第二课时的复述故事打下基础。

二、遗憾之处,改进措施

1、在上课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不够多,而在引导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够灵活的现象。

2、我不敢放开些,压制了学生的一些质疑,没能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在今后教学设计时,我要多准备些学生独立思考、自读自悟、质疑解疑的时间,多根据学生的需求及实际设定教学环节,这样学生乐学,教师轻松。

3、当然,在教学中,教师还应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拓展的书目,使其学以致用。只有这样,学生自学的能力才能循序渐进,学生阅读的自信心会日益增强,积累量会日渐丰厚。

最后,我想说“语文很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厚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习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所以我们应该为自己是一名语文教师而骄傲!” 《夸父追日》教学反思

我在下午第三节课教学了义务教育语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32课《夸父追日》。可以这么说,与学生做了一次愉快的合作,上完课后受益菲浅,现将这堂课的得失及反思小撰如下,以期与同行们共同进步。

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是关键。原告我计划是教学19课《七颗钻石》的第二课时,但在我班进行了二次试教后,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就决定改上32课《夸父追日》。确定好教学课题后,按照要求的材料在因特网上查阅资料,查找到的教学

设计的思路归结起来有两种:

1、让学生从神话传说中理解古人的想象力。

2、祉学生感知并学习夸父的自强不息、精神百倍、奋勇前行的精神。我结合新课程的解读思想来对照这两种思路,认为把这两种思路综合起来,效果会更佳。做了这样的打算后,三次修改教学设计并最后定稿,多次应用在班内教学。光有好的教学设计还不行,还需要课件辅助教学。

我想了想:自制的PPS课件只能用一些字词认读,归纳总结之类的方面,而课文内容就不能够具体形象了。于是,我又多次在网上寻找,终于找到了指尖学堂──《夸父追日》的SWF课件,我怀着试试看的心理,一播放,“啊,太精彩了,肯定会受学生欢迎的”,我自言自语道。课件有了,与教学设计又有出入之处,就只有再次修改教学设计了,使之更加合理,方便教学。并且在准备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提出来的各种疑问,因为毕竟是陌生的班级、生疏的学生,尽可能地采用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方能更好地适应学生。课堂上适时运用是核心。课件是计算机应用于辅助教学的手法,而不是全部。有些教师说:“让课件整节课都在帮我讲,那我就轻松多了。”其实不然,由于秩农村小学里的孩子们常识基础薄弱,需要教师作指导的地方还很多,如果在教学重难点中运用效果就好多了。在这一堂课中,我一开始就播放动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神话传说的内容;之后再采用多种朗读形式适时地播放朗读,培养、强化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动画课件帮了我一个大忙,在学生表演示范动作时很自如,用不着教师作过多地讲解示范。

通过昨天这堂课的教学,实现了课前确定的目标,但也有诸多不足:学生课堂气氛欠活跃;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能引导学生朗读(或者可能是学生太害羞了,面对老师不敢举手)等等,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努力想办法改进。

远教技能的点滴反思:

远程教育资源丰富,教学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但纵观我镇,从中发现有些学校只停留为应付公开课而运用资源上课的情况,年龄稍大的教师运用的频率就更少了,或者干脆不用了。各校要针对具体原因采取具体的措施与办法,推动教师运用此项技能的深化,化解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燕子》教学反思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生动的描述,在我摇头晃脑地为学生朗读《燕子》一课时,却发现学生们并没有被我的激情、被书中的文字所感染。为什么呢?燕子可是学生们经常见到的,而文中又描写得这么形象、这么可爱,怎么会引不起学生的共鸣呢?就在我产生疑问时,我发现班里多半学生的目光都瞅向窗外。原来,窗外正有几只燕子在叽叽喳喳,我突然意识到,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把书中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观察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学会看风景、学会做文章。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儿时的歌谣被孩子们快乐地哼唱着,在阳光下,在校园里,学生们尽情地寻找着燕子的足迹,品味着字里行间的描述和自己眼中看到的风景的异同。“老师,你看,小燕子真长着剪刀似的尾巴。”“老师,你瞧,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飞过,跟书中写的一样。”看着孩子们因为兴奋而涨得通红的小脸,我的心情豁然开朗。

第二天上课,我惊喜地发现,所有的孩子竟然都能把课文非常有感情地背诵了。看着他们摇头晃脑、怡然自得的神情,我有了深深的领悟──课堂教学是一个用生活验证和丰富知识的过程,语文教学更是一个诗意的旅程,教师应是一个称职的导游,而真正看风景的人是学生。记得有一首歌唱到:“风景这边独好,祖国分外妖娆。”而我想说的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看风景,风景哪边都好,生活无限美妙!古诗两首》教学后记

本课教学采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将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显“春”这一主题。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一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出示:万紫千红总是春)”过渡到《春日》一诗。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除了两首古诗之间的整合,本课教学还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课始,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导入新课,揭示了整节课的主题,奠定了课堂的情感基调。课末,以《春》的结尾三段丰富了春的内涵,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儿,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其有效结合,使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语文空间,营造了课堂的浓浓春意。另外,新旧知识的整合在本堂课中也有体现。课前谈话让学生背诵已学的描写春天的古诗,照顾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终鼓励学生阅读和摘录有关春天的美诗文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

观著名于永正教学《荷花》有感

自提倡素质教育到全面贯彻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阅读教学中我们欣喜的看到,课堂活起来了,个性突出来了,创新多起来了,这是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的体现。但纵观目前的阅读教学案例不难发现人们对“课改”环境下教学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前不久在我集团总部任教研究主任的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来我校送课,教学了三年级的《荷花》。教学中体现的深刻的教学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们的阅读教学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一、重基础,“写字教学”贯穿始终

目前阅读教学追求“个性”“创新”成了一股时髦的风,“写字教学”常常被人们忽视,平时的教学中尚能在课尾提一提并布置学抄写默写,但在“课改”研讨课之类的阅读教学中越来越成了麟毛凤角了,生怕学生的“创新”的热情,弘扬的个性受到它的破坏。在于老师的课上“写字教学”不仅受到了重视,而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如于老师在导入新课后即板书课题,他是这样教学的,“请同学们一起看一下„荷花‟怎么写的”。随即在黑板上书写,“„荷‟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何‟字”。“现在我一起读题目。”这样的写字教学一点不刻板又起到了识字的效果,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学过程中的也是这样。

于老师让学生把课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下来,然后指名学生把自己划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一个学生写了“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字。于老师相机进行写字指导。“这位同学„冒‟字写得很好,很正确。对学生的好的写字习惯给予表扬,激励和引导学生注重写字“„冒‟字的上部的两横不封口的不要写成„曰‟字,随后又书写„帽‟字”,“这个字很形象,你看眼睛上(书写„目‟)戴着一顶帽子(画个半圆,再画两横作帽沿),帽口是不能封死的,又因为帽子是布做的要加个„巾‟字旁,这就成了一个„帽‟了”。形象的“字理教学法”即教会了学生识字,更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是真正的“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课程最后于老师和学生一起把文中的生字书写了一遍,提出了一些注意点,并让学生认真描红才结束此课。

二、读书要读出“味”来

以前的阅读教学往往以“讲解”为主,而剥夺了学生“品读”“体味”的权利,现在的一些阅读教学则因追求“创新”和“个性”而剥夺了学生“品读”“体味”的机会。《荷花》的教学为“呼唤回归阅读权”的阅读教学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教学中于老师介绍了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语言清淅流畅,平实淡雅,写景状物细致优美,耐人寻味。然后说:“《荷花》就是一篇描景的„美文‟,我们要能读出他的„美味‟来”。这给阅读教学下了一个总的要求,然后又介绍方法说:“古人把读书叫估„煮书‟(板书),书越„煮‟才越有„味‟”。在“煮书”过程中,于老师分三步走进行教学。首先是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熟(板:熟读)。”在读书过程中于老师边巡视边指导让学生读进去,然后指名几位同学读文。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于老师要求学生再品读课文。

“同学们,请你们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板:“品读”),把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或语句划出来。”“同学们读得很仔细划得认真,再请你把自己体会的内容批注在旁边。”这里于老师提出更高要求,继续“煮书”,深入“体味”。在“品读“的过程中于老师让学把一些好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当“品读”告一段落后,让学生共同交流从划出的词语中“体味”到了什么,并让学生练习如何把体会到的东西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品读”逐渐进入了高潮,“煮”出的味道越来越美了。如:

一个同学在课文第一部分划出了“赶紧“这个词,并说到:

“我体会到了,„我‟迫切的心情,巴不得一下子跑到,同时也好像„闻‟到了塘里的荷花的淡淡清香,荷花一定美极了。”(赢得了同学们一阵掌声)。于老师继续引导,“你能把迫切又美的感受读出来吗?”他试着读到:“赶──紧──”(“赶”字读得很急切,“紧”字则舒缓,赞美的读出)。

于老师这时竖起了大姆指,然后又带领大家读了两遍。此外于老师还引导学生“品读”了“挨挨挤挤”、“冒”、“饱胀”、“翩翩起舞”等关键词语及第四自然段中的优美语句。在细细“品读”读出“味”之后,于老师再让学生美美地读课文读出“美味”来。(板“美读”)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于老师给予指导,并范读,如第四自然段要轻声读,用气读,带着想象读。通过于老师的引导学生不仅自己陶醉在优美的文中,听者也被深深的吸引了。

三、适当的“创新”

适当的“创新”或说“创新”要适当。“创新”是好事,是课改倡导的核心,但在一些课堂上,常常一“创”不可收拾,沾边的不沾边,恰当不恰当的统统称之为“张扬的个性”,有“创新”。归究其原因,这是没有在扎实的基础上追求“创新”,没围绕文章或字、词句、段的中心意思去“创新”。前面叙述中我们已经感觉到了在于老师教学中,学生通过“熟读”“品读”“美读”课文,与“文本”进行了扎实充分的对话,创新思维非常活跃,产生的创新成果也与“文本”相贴切。

再如,在教学到“有的还是花骨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一句时,于老师播放课件让学生说说“花骨朵”是怎样的,有的学生说:“含苞未放”、“含苞欲放”,还有的学生道:“含苞羞放”,这时于老师又竖起了大拇指夸她想得好,既贴切,又运用了拟人的方法使“花骨朵”羞答答的形象栩栩如生。像这样“创新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多处,每一处都让我感觉到“油然而生”,“水到渠成”。这才是课改体现的“创新教学”。

以上三点是笔者听课后油然而生的自我反思,于老师的课展示了教学艺术的无穷的魅力,表达他对阅读教学的深邃的思想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究体会。珍珠泉》教学反思

《珍珠泉》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珍珠泉水又绿又清,水泡既美丽又有趣,表达了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研读,我设计了了解美景中悟情的教学思路:

1、泉水的特点。特点:绿、深、清。

我让学生充分的想象:

那样清,清得能倒映出()。水是那样清,清得就像()。从而让学生感受泉水的美,为进一步的朗读做基础。具体感受完三个特点后,我创设了让学生给老师们介绍珍珠泉的水有多美,为学生感情朗读提供了语言环境。

2、有趣的水泡。

课文从水泡的形、动、色三方面介绍了水泡的有趣。在学习水泡的形时,我采用了评读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的朗读之中感受重点。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接着我借助学生的表演,让学生感受到了水泡的形成过程的有趣。在这我为学生表达的训练创设了一个情景:“小水泡们,你扑哧一笑想说什么?”为学生的朗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学习水泡的颜色时,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读懂了什么?但我发现平时教学中多次强调的标点的问题学生病没有真正得到重视,所以耽误了时间。设计时可以改为找了两个同学读,在第二个同学读时我告诉了它读的技巧,一方面是为引起其他同学的重视,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水泡的五颜六色。

3、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已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是多么喜欢珍珠泉,同时我也感受到学生也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眼清泉,在他们心中有了一种表达需要。

这时我设计了:你想对珍珠泉说些什么?作者说了什么,找到文中的话,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强调更多的是前半句。为此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重走作者童年走的小路去打水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水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达到赞美家乡的情感。这一部分中学生的情绪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顺理成章的设计了一首小诗,让学生尽情的表达。《翠鸟》教学反思

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描述方法:关于翠鸟羽毛的颜色,自上而下分别写了头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关于翠鸟捉鱼,是按照注视、等待、叼鱼、飞走的捉鱼经过进行描述的。翠鸟就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蹬开”、“像箭一样”、“叼起”、“贴着水面”说明都是一刹那之间进行的。这几个动作联系在一起,突出了翠鸟捉鱼的迅速、敏捷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

1、我引导学生先借助拼音自己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再进一步弄清楚每一句、每一段写了什么。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翠鸟小巧、美丽、可爱的样子,以及巧妙、神速地捉鱼的动作。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要始终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想象。在这个基础上,把个人读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讲出来,和同学们交流、讨论。同时,结合形象直观生动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翠鸟捕鱼的动作敏捷和翠鸟外形的关系。

2、指导朗读、背诵: 指导朗读,采取范读、引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和议论、理解相结合,在读中感悟。朗读翠鸟外形特点时,可以读得稍慢,轻柔;朗读翠鸟活动的特点时,可以读得适当快一点,读出翠鸟动作的敏捷。

背诵要在理解和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先弄清每个自然段有几句话及句子的顺序,可以板书重点词语,帮助学生记忆。

在反思中成长──《燕子专列》课后反思

一、“阅读”的层次要清晰

把教学感受深刻、有创意、效果好或失败的课例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的喜人变化如实准确地记录下来,并分析、研究这些案例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具体教学问题。在教学第三段时,由于是四年级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状况,我调整了教学的内容。在充分理解“人们为燕子作了什么?”这一问题后,进行感情朗读指导时,大胆地鼓励学生去正确评价他人。在评价他人和自己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呈现出来。但是,在今天的展示课中,由于是四年级的学生,在第三段的理解上,层次不够清晰。应该是“自读──交流──再读──展示读(评价)”的过程,而在实际课堂中,将“学生的交流”与“学生的再读”进行了两次,这没有必要,并且没有起到深入理解的作用。因为学生在第一次交流中,已经是十分充分了。所以“读”的层次显得不是很清晰。

二、抓住闪光点,推动教学进程

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过:“对于我,作曲是一种灵魂的表白。”音乐,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它们共同打动人心灵的东西便是“情”。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老师,会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中就会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律。这是我要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美、美的语文教学。

当然,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死”的,而课堂上的学生是“活”的。有时候,我上课上考虑的只是教案、环节、过程。其实,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状况,应根据课堂上生成的情景,推动教学的进程。视学生的学情,一边上课,一边调控、创造、发展、适应。对学生各方面发解得越充分,教学的主动性就越大。

这节课一下,有的老师就对我说:“杨老师,你上课真有激情,整个身心和课堂融进去了。”、“你的过渡语是这样的自如,对学生的评价很有针对性,具有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有发展,让我们听得有意思,不疲劳。”其实,这也是我们平时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整合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把课改专家的思想转化为教学实践,产生的良好的效果。只有平日里有了丰厚的积累,才能让一节语文课上得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师生共长。《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通过写一个小村庄的人们无节制地乱砍滥伐树木,使周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从而告诫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语言朴实,但寓意深刻,读后耐人寻味,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指导学生朗读的好课例。因此,在备课时我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文中蕴含着的道理”做为主要教学目标。围绕着这个教学目标,在读准字词并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后即以“老师想提一个问题,这节课我就提一个问题。你们有信心答对吗?要想答对我的问题,你们得好好读读课文。该怎么读呢?你们先猜猜我会提什么问题,按你们猜的问题使劲儿钻研,钻研得越透彻越好。”在学生再读课文后接着揭示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本想借着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真地去读课文并深刻地去领悟每一句话所蕴含的道理,然后再以“如果这个小村庄还有人活着,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来进行说的训练,最后再进行一些拓展练习,为学生补充一些资料。可惜,正当大家深入地理解课文时,本节课却不得不戛然而止。

课后一直觉得很遗憾,留了个小尾巴。但细细一想,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这样的一篇言简意深的课文要想在40分钟内既深刻地去领悟每一句话所蕴含的道理又能感情地朗读也决非易事。要想训练得更扎实,只能慢慢地去引导,反复地去体验,深刻地去感悟。

有人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只有在挫折与困顿中不断反思才能成长,但我是个唯美的人,当好一名教师,拥有一节无撼的课是我永远的追求。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顺学而导──《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路旁的橡树》这篇课文。这是人教版第六册教材的课文,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娒林斯基写的。考虑到在一节课里要基本完成教学内容,我为四年级的孩子选择了这篇比较短小浅显的课文。尽管评课的老师给了我很多鼓励的话语,但我想起莎士比亚的一句话:保留自己的判断!老师们为了鼓励我才尽量说优点,我自己知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一些遗憾。这只能说明,我的临场应变能力还不够强,现场调控能力还有待加强,而思考和实践是走向成熟的捷径。

我想如果能把自己授课的过程全部摄下来,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的话,一定会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顺学而导。

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有很多地方都和我原先预料的不一样的。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因人而异的。这就决定教师必须敏锐地察觉他们的思维过程,从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提炼最值得探究的教学问题,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揣摩、感悟、体验、想象去解决心中的问题,把学和教、预设和生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管“风筝”飞得多远,“线”永远在老师的手中。在教学中,我原想以中心突破法来指导学生理解全文,但是,由于疏漏了让学生说感受的环节,自然引不到中心句去。而且从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上来看,学生更迷茫的不是最后一句,而是写工程师和工人们沉默的话。在对学生学情的估计和及时调整策略上,我显然缺乏教学机智。我想在探究“工人们和工程师为什么叹气”这个问题前,还是应该先让学生解决“马蹄形”是什么形状,从而对课文意思有一个初步的概括和了解。在引出“有必要让树,还是把树砍了吧?”这个问题,就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争辩思维,更有兴趣地去读书。

因此,教学是要充分预设的,同样的教学内容,到不同的班级去教,过程也是不一样的,教师最要紧的是现场灵活的调控能力。在细节上,还有很多毛病,比如一开始自己也有些紧张,说明缺少实践锻炼的经验;对多媒体课件的操作不够灵活,导致不小心把后面一张幻灯片提前放了出来;对时间的控制不够完美,导致教学出现了几十秒的多余时间,又让学生提问,使教学又终点回到了起点;对板书的设计虽然比较有新意,但是当时考虑到时间,漏了“和谐画卷”这几个词,我想如果加上,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总之,在辛苦的过程里,我们会得到自我的提升,搞课题、上课都是一样。我想起一个朋友的话:“做一棵会思考的芦苇”吧!在过程里,我们感受着快乐!同时我也要感谢我们这个团结协作的大集体。《我们能做点什么》教后感

2月28日,县小学语文新课程培训活动在我校举行。在这次新课程培训中,我非常荣幸的担任上公开课的任务。由于第一次在这么多老师、领导面前上课,我思想上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很大,几乎可以用寝食难安来形容,但一定要上好这堂课是我至始至终的愿望,为此,我全身心地投入。我上的《我们能做点什么》是口语交际类课型。口语交际课是“听话、说话”的发展,与以前的听、说训练不同,“口语交际”是双向互动的,不仅要求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因此,根据《新课程改革标准》的相关精神,我制定了本次“口语交际”的三个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

2、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3、初步了解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为了这次“口语交际”真正能互动起来,这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三个大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

1、谈话:

说说家乡的美景。老师出示汾湖滩美丽图片,感受家乡的美。

2、从美说到丑,引入话题:

说道美中不足之处,与前面的美丽进行对比、二、调查反馈,了解现状

1、学生交流调查到的身边环境污染的现象。让学生有话大家说。

2、重点说说水污染的严重性。由于环境污染的内容很多,我觉得对于我们家乡来说污染最严重、和我们生活又密切相关的还是水污染,我就把这方面内容作为重点。

3、假如你是那条小河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转换角色说话。

4、想象:常此下去小河会变成什么样?

5、当那时,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不方便?

6、拍卖:如果全世界就剩老师手里这瓶水,你愿意出多少钱来买呢?

三、改善环境,我们能做点什么

1、过渡:

是不是真的要等到那时才知道水的重要呢?

引出:

从我们做起,从现在做起。

2、作为小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

3、创设生活情境表演:

劝说身边的人也来保护环境。先师生合作表演,再由小组合作表演。

4、小组合作写一句环保宣传语。

通过执教实践,我认为本课有以下特点:

1、教学环节设计得较合理,思路还是比较清楚的,对学生说话要求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

2、注重训练学生的“说”,让学生把话说完整,对于学生的说话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注重训练学生“听”,体现在学生互相评价这一环节,打破了单一的要求学生“说”的形式。做到了“听说结合”。

3、双向互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共同活动表演,学生学习兴趣较浓,能积极参与,形成民主和谐的气氛。

4、努力创设情境,增加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学生参与面较广。如: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并付诸行动表演怎样劝说别人。

5、鼓励合作学习,如:

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环保宣传语,增强合作意识,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然而通过本节课我也看到自己在教学方面存在着一些需改进之处:

⑴ 口语交际课重在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课堂上,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够规范时教师应及时纠正,进行正确的引导。应做到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对于个别口语表达能力差的同学,要多做指导。

⑵ 拍卖这一环节设计上还有所欠缺,尽管看上去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可学生是不是真的觉得水重要才买呢?还是根本就是觉得好玩有趣才那么积极地出高价呢?这值得我好好反思,我觉得似乎后者的可能性大些,那我就没有把教学目标把握好,这是非常失败的地方。

⑶ 创设情境的手段还可以多样化,从而更好的激起学生说的需要和说的愿望。一开始当让学生交流调查到的身边环境污染情况,学生好象无话可说,说的同学也只是寥寥数语,是因为我没有很好去创设一个情境,太单调,没有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⑷ 要注重求异思维的发展,课堂上,对学生的说话方法和其他同学不同的应及时给予鼓励,而我只是稍微做了点评价,没有好好的强调。

⑸ 其实这次口语交际可以结合本专题的综合性学习安排来进行,在适当的时机,师生共同对前一段时间学生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总结评价。比如,学生汇报身边环境污染的现象时,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请学生说一下是怎样知道这些现象的……另外,还可以更多地在“我们能做点什么”中的“我们”身上做些文章,学生想点子,可引导学生想一想平时生活中,具体应当怎么做,而不只是怎么监督别人,以培养环保意识,培养在日常生活中爱护环境的习惯。

通过这次的课改培训活动,更让我认识到新课标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我们在课改探索过程中理解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改变教学方法,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不断充电学习、不断思考探索、不断总结,探索一条新的教学改革之路指日可待。《寓言二则:南辕北辙》教后记

寓言《南辕北辙》的教学首先以理解课题中的“辕”和“辙”入文,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点出“南辕北辙”的意思的两个句子,读读体会。以为课文基本是对话,所以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对读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同桌对读,熟悉课文后,师生第一次对读,教师读朋友,学生读坐马车的这个人。教师在读时,把文中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读后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理解朋友的竭力相劝,和反衬这个人的固执,不听劝。师生的第二次对读,角色交换,教师在读时,省去三个“没关系”。学生认为这样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个人的顽固、傲慢和不虚心,因此补上三个“没关系”,再读课文。经过这两次的对读,学生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了人物的特点,既读熟、学懂了故事,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寓意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最后让学生同桌再对读,加深理解。

这则寓言故事出自战国时候,魏王想去攻打赵国的邯郸,季梁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忙从半路折回,衣服褶皱了也来不及烫洗弄平,满头的尘土也顾不得掸掉,匆匆忙忙去谒见魏王。他先说了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故事讲完,又对魏王讲了这样一段话:“如今,你一动就想称霸为王,一举就想取信于天下,依仗着大王的国土广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以扩充疆域,抬高声威,大王这种不合理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了。正好比想到楚国去而向北走一样。”教师把这个寓言故事的出处跟学生一读,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课后,很多学生来打听书名,来借书阅读。我想这已很好地达到了教师的预期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引导高年级学生阅读更深层次的书籍。《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校组织的“双优课”评选活动中,展示给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我亲切、谦和的教态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许,同时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致关的重要。我非常满意的是学生们的表现,学习兴致高涨,参与意识强烈,发散思维活跃、学习效果良好。一节课的教学安排,老师可以精心准备,但课上的突发事件(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或是无关的),确实往往让老师始料未及的,怎样巧妙的处理好,就要看老师的应变能力,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继而就本课书的教学,发表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1、目标明确,方法落实: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2、循环反复,螺旋深化: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

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积极的,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读故事,体会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平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结合教材特点,选择学法,但切入点的问题缺少讨论的价值:

这节课环节清楚紧凑,老师以“问题: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组里交流。还有就是老师对养羊人有一种评价,不知对不对,待你们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后告诉你们,帮我分析一下。”为切入点,引导孩子读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学习和师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读懂了故事,体会了寓意。这种探究合作学习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效。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但是我觉得作为切入点的问题过于简单,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小组讨论的意义不大。

4、教学无小事,更应关注细节:

课后,学生向我指出课堂上我出现的问题,例如:甲同学在读“则”时,发音不准,我没有及时纠正;乙同学在对养羊人评价时,说了一个同学们不理解的成语,教师忽视了这一环节,含糊而过,给同学带来了学习上的阴影。这些只是学生给我提出的,可能还有一些细节出现了纰漏,作为“当局者”的我也没有意识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悉心聆听、快速分析、及时指出。《惊弓之鸟》课后反思

踏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才刚刚三个星期,面对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的工作,让我感觉束手无策。从没有教过语文课,很少接触小学生这一群体,每当拿起语文书,翻开其中的课文,脑子里一片糊涂。幸好对我们新老师,学校给我们安排了两个师傅,从教学和教育两个方面指导我们。

有了老师的指导,这并不意味着坐享其成,自身的努力同样很重要。记得我们的研训员说过,如果一个老师能够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肯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在我们的印象里,通常会觉得:上一节好课,最重要的是备课和写教案,往往忽视了对课后的反思。在三个星期的教学过程中,我就体会到了写好课后反思,不仅必要而且重要。

9月16日,松江区的研训员来我们学校听新老师的课。知道这个消息后,我很是着急,我要怎样才能把《惊弓之鸟》这节课上好呢?思考来思考去,都没有一个好思路。包老师感觉到我的为难,于是她决定上这节课让我听。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个好老师是如何把握课堂,一节课上下来感觉行云流水一般舒畅。而自己上课时总是磕磕巴巴的,有时怕漏这个又忘了那个。不过我也并没有灰心,作为一名新老师,关键是如何让这一堂课顺利地按照先前的准备上下来。《惊弓之鸟》是一篇成语故事,我想我们在第三课时已经学习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何不引导学生们从他们了解的成语入手,来导入我们的新课呢?接下来,对课题这个成语进行解释,接着开始文章中生字词的学习。

我把这个想法与包老师讨论了一下,包老师说,如果一个老师在备课时要求学生学习某一个知识,那么老师的知识储备量一定要比学生的多很多。比如我要学生们说说他们知道的一些成语,可能学生的成语储备量并不多,那老师就应该有意识的教他们一些成语,作为积累。不仅如此,我用的是质疑课题的方式开始新课文的学习,那么这个对于课题中一些字的解释,在学生还没学习这课之前,他们能回答的很好吗?包老师说,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上,看看到底学生的反应如何?

上完课了,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问题。的确,学生们真正能说出来的成语不是很多,如果我仅仅是简简单单地不做总结,那么设置这一环节就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了。对“惊弓之鸟”中惊,弓和之的解释都不是太理想,尤其是“惊”这个字。通过实际教学,我了解到备课时一定要考虑某个教学环节的可行性,不是简单的随便想个方式,避免到上课时,才发现不能很好地运用。在生字词的学习中,我用了“换一换”,“用近义词解释”的一些方式,感觉效果还是挺好的。对于“能手”这个词的解释,还拓展到提问学生,问他们知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能手?“刘翔是跨栏能手,姚明是篮球能手”,用学生们感兴趣的方式,这样才能进一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下来的感觉还是挺好的,但学生们到底能掌握多少还是通过检测才能反映出来的。以后,上语文时,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更有新意,抓住学生的兴趣,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更好的把握这一节课 《画杨桃》教后反思 最近我们一直在学习《新课标》,学习之余,我总在想:怎样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上出“新”意?于是我开始苦苦地思索。对于《画杨桃》一课,如果按照平常的教法,肯定很枯燥,没什么可以说的,因为文章内容看上去并不难懂。可是要真正读懂它也并不是件易事。怎样设计既能有新意,又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容易学懂呢?我反复揣摩,终于想了这样一套教学思路。

一、自读自悟,初步理解

《新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要先靠平时多读,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来实现。上《画杨桃》时,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诵读课文三次,然后让学生自由表达质疑。因为我认为:孩子们读书后,都应该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因此,老师没有向学生提出任何问题,而是请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甚至感觉、感受和疑问。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问题。这些发言,不但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学情参考。从学生的发言和质疑看,他们理解的重点放在了对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的理解上,即“角度不同”和“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上。至于“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一生受用”等学生还没有意识到。根据这种情况,进入了下一个步骤。

二、亲身实践,思考体验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是各个学科的共同责任。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并不亚于一些自然科学的学科。因此,在教学时,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让学生在主动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于是我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阅读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实践的过程。为了上好《画杨桃》,我特地从水果市场挑选了一只杨桃。并有意将杨桃放在教室的中间,让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去画自己看到的杨桃。学生兴致很高,都转过身静静地画起来。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老师有意请学生朗读能够指导正确作画的有关课文。这样边读、边看、边画的过程,非常明确地向学生表明了作画的目的并不是练习绘画,而是通过“画”这一手段、这一过程,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并进一步理解这些事实所蕴涵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合,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为此,我以为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引入课堂,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凋动其积极、饱满的情绪参与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实践的兴趣,从而掌握实践的方法,逐渐形成自觉开展语言实践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三、相互评价,深入领悟

在学生作画过程中,老师收集了几幅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作品,并把学生的作品用投影仪放大到屏幕上,让学生“以作品的作者读没读懂课文”为题,对作品进行评价。这一环节我觉得很有效果,经过这一番评价,学生较深刻地领悟了课文中蕴涵着的道理。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老师始终坚持联系课文语句去评说实践中的实际事物,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提高认识能力。

四、把握重点,跳出课文

在学生基本掌握课文内容后,老师还教给了学生一种普遍有用的阅读方法。不仅如此,老师还把上课初几个同学的质疑,回归给提问题的同学,学生已经能够回答当初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又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并讨论“相似”和“一生受用”的含义。最后还引导学生“跳”出课文,从《画杨桃》这一特定事件中,把思考引向更广泛的领域。于是,一篇浅显的文章,讲出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大道理。

语文学科的复杂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复杂性。不同的课文,必然有不同的教法,怎样找到最适合“本课”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而又符合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基本规律。《画杨桃》一课的教学,虽然教师自始至终没有提出直接指向内容的繁琐问题,就连过度性、提示性、点拨性、引导性的问题也提得很少,但文中所有的疑难之处都通过学生自主的读、思、说得到解决,没有一步一步地去推析文章的情节细部,但课文的语言、结构、内涵、重点都已一目了然。整个课始终回荡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酝酿着静静的读思。《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开发学生智力的有趣的故事。我首先创设一个类似情景:如何用最少的钱装满整间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课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很有启发性。我就放手让学生把课文读懂,让学生先参照课文提示,明确学习要求,独立阅读、思考,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学生交流、讨论。

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开阔学生的思维。如:画出《山深藏古刹》《十里传蛙鸣》。《和时间赛跑》教学随感

本文讲的是“我”因外祖母去世而忧伤不已,后来在爸爸的一席话的启示下,从太阳落山、鸟儿飞行中,“我”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从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我”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启示人们: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学生通过对文中讲的几件事的分析、体会,很容易就感悟到了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但是,语文不单纯是传播知识,还担负着育人的任务。现在学生中存在着做事拖拉的现象,令老师和家长十分头疼。这一课正是解决这一现象的良好的载体。于是,我在学生读懂课文后,先引导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感受,使学生了解到时间流逝得飞快,时间一去不复返,时间不等人,时间像金子一样珍贵等特性,深切地感受到时间的珍贵,引发学生惜时的情感。然后,我请学生就如何赛过时间展开讨论,让学生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反思,激起他们改掉陋习的决心。接着,我又让学生就自己对珍惜时间的感悟,编写出自己的惜时名言。此语一出,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很快学生自编的名言诞生啦!其中,刘灿、褚奇龙、刘春雷、刘瑞等同学的最受大家青睐。为了鼓励同学们敢于创新,我请这几位同学把自己的名言写在黑板上,并大声地宣读给大家听,宣读时要求要有鼓动性。我想,就这么算啦。这个启示,在学生的心中会淡化的,一部分学生会遗忘,旧病复发。于是,我请我们班学书法的两位同学把这几则学生自创的名言记录下来,张贴在教室的墙上,时刻勉励着学生。同时,学书法的同学的学习成果也有一个展示的机会,会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真是一石二鸟!一直以来,我就想改变一下现在的课前起立问好的方式。现在机会来啦!我就把文中的中心句: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其中的“你”改为“我”,作为我们班的课前激励语,提醒、激励学生惜时,勤学。每节课前,当班长领呼:假若──,全班学生齐呼:我一直和时间赛跑,我就可以成功时,孩子们的眼中分明透露出自信和勤学的决心。对话中让学生情感飞扬──《检阅》教学反思

《检阅》是新课标小学三年级下册的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

这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非常突出。特别体现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上:刚开始,大家都很犹豫,很矛盾,不知道怎样解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参加检阅这个难题。因为队员们既希望自己的检阅队伍整齐划一,又不想伤害大家的好伙伴博莱克,这让大家左右为难。最后队长打破了僵局,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并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大家的心情由忐忑不安到激动自豪,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变化过程。从中,一群善良、纯真的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课文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作为健康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作为残疾人,也应该像课文中的博莱克一样,自尊、自强。

分析教材后,我又走出教材,面对学生,我发现学生对学习这篇课文还有很大的难度。首先:检阅对很多同学来说,是很陌生的事,课文中所描述的事情和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其次,课文篇幅较长,初读课文,很多学生大概意思都读不懂,更不用说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人文内涵了。再者,课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没有直白的叙述,都是隐含的,只有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才能读懂。考虑到这些,我在教学中,努力使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交流,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对话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一、让学生与课程资源对话

在设计教学时,我努力寻找、充分利用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课程资源。

如:一上课,我就给学生播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的录像。放完后,请学生说说感受。录像的播出,学生一方面理解了检阅的意思。更重要的是通过看录像,让学生感受阅兵式的庄严、隆重的场面,让学生明白这是多么重大、要求又是多么严格的事。同时,为后面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做好铺垫。事情这么重要,怪不得孩子们会犹豫不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去。同时,这么重大的事也让博莱克参加了,更可以看出孩子们做出这一决定的伟大。

结束教学之前,我又播放了《千手观音》的表演片断,孩子们看得那么专注,那些残疾人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和力量又让他们深深地震撼了,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二、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让学生的“个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原文地址http://www.xiexiebang.com/showtopic-62962-3.aspx性”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学生就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师生对话就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

在课文描写的第一个场景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在老师的朗读中,学生马上进入了创设的情景,表情、心理活动随着文本内容而变化,大家都在为遇到的难题苦恼、思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边听边思考,联系上下文理解了文本中重点的词语;在师生进一步的交谈中,学生完全进入了儿童队员的角色,体会了他们矛盾的内心世界,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如:课文第六自然段是连续六个问号的句子,这静止的画面更是孩子们思想斗争的矛盾的焦点,思想的高潮。老师随着学生的每一句朗读,引导他们以儿童队员的角色深入到文本中,入情入境地体会人物感情,体会他们的想法,体会他们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体会他们善良的心地,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

就这样,孩子在教师的引领下,与文本无数次的对话,真正走进了文本,融入了文本,知识、技能目标自然达成,过程与方法潜移默化,情感自然萌发,价值观又得以提升。

三、让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

老师带领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进行“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让学生们“悟”得其神,“说”得其法,尽情展现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智慧。

在课文描述的第二个场景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的采访,这种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他们兴致勃勃地选择当起了小记者,当起了博莱克,当起了现场的观众,设身处地想,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与文中的人物进行了一次次对话。这时,学生在感悟、体验、交流中,已经自然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情感也完全调动起来了,与文中的博莱克、观众思想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对博莱克油然而生敬仰、赞叹之情,同时,在前面充分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础上,对本课的难点,最后两句话:“这个小伙子真棒!”“这群小伙子真棒!”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此时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他们的表现投入而到位,感悟也越加丰富而透彻,在动情的朗读中,学生的心灵得以飞扬,生命的活力得以焕发。

总之,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但是,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准备的《波兰国歌》不知为何无法正常播放,所以无法给学生的朗读营造那种隆重、热烈的气氛;另外,由于有些教学环节还不够紧凑,以至教学时间延长了两分钟。争吵》教学反思

讲课前一天我见到了学生,个个活泼好动,老师说一句他们接三句。面对这样的纪律我真感到头疼,生怕他们给我出乱子。谁知道第二天课堂上,他们人人积极,踊跃发言,那一张张充满好奇、探索、疑虑、喜悦的笑脸,顿时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明媚的阳光。

“太顺利拉,他们太会配合了。”这一点也不对。课后我沉思了很久,心里在想:学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我终于悟出:课堂教学中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设计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原文地址http://www.xiexiebang.com/showtopic-62962-3.aspx的路,老师怕出错,学生也劳累无趣。所以,教师就要顺应学生的“学势”而导,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倘若不属于学生,课堂与老师则没有了存在价值。在课堂上,不是学生配合老师的教,而是老师服务于学生的学,老师的行为取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这就要求,老师要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体验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该导向时导向,该启发时启发,该设疑时设疑,该鼓励时鼓励 《绝招》教学后记

《绝招》是第六册语文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一、重语文基础学习

《绝招》也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曾听说过有教师对略读课文的教法是可上亦可不上。想然,这样的教学是过于简略了。虽说是略读课文,但有些方面,诸如生字、词的学习还是不能忽略的。生字、词语乃语文的根本之所在。

在本课中,有好几个见面字、词的笔画较多,学生不易读准,此时,不如我们把要求拎高一些,把这些生字、词语领出课文,让学生自由读读、念念。我教学时把12个较复杂的词语单独出示,先让学生自由读读,接着指名读,再请小老师领读,最后才是齐读。这样,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印象,并领略中国汉字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二、在语境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处于学习的转折点,是各种能力飞速发展的“腾越期”。尤其是语言概括能力。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也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如:请学生分别说说两次比试绝招的过程中,三个小朋友分别表演了什么绝招时,请学生用上“尴尬”和“羡慕”两个词语,把比绝招的内容串联起来,既精简了语言,又抓住了重点。又如:小柱子回家以后,在与奶奶的对话中又大受启发,为了让学生理解重点,我就把6个自然段的内容精简成几句话的填空,让学生在分析、概括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大意。

三、我的思考

略读课文,更多的应是让学生自由去读,自由去学,自主体会。但我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对学生扶的多、牵的多,放的太少。我们今天的课堂,不应该是以学会为目的的课堂,而是应以会学、掌握方式方法、获得人生体验为目的的课堂;是促使人人获得不同发展的课堂,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观;并力求使学生通过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感悟生活的智慧,并经历语文知识的“再创造”,明白课文中所蕴涵的道理。《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在一次校本课活动中,我抽签执教了《可贵的沉默》一课。这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是围绕“感受人间真情”编排的,《可贵的沉默》讲述了一个贴近生活、令人深思的故事。结束这节课后,我认真整理了课堂实录,冷静地思考,有一些感悟和收获:

整堂课都是在读文和悟情中进行。通过对重点词句和重点段落的读来体会文中的孩子前后不同反映的根源所在,通过读,学生主动理解了沉默的可贵之处,这时抓住时机联系实际谈自己感受到的父母的爱以及如何回报父母的爱,学生的反映极其强烈,所谈的内容极其感人,引起了在场的家长以及全体同学的共鸣。李想,这个平日里从不写作业的孩子,在和妈妈说自己的心理话时,动情地哭了……为人母的我听到孩子们那感人至深的话语和稚拙的表达感情的方式,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谁说孩子小不懂事,谁说孩子小不懂事,谁说孩子小不懂感情,谁说孩子小不会善解人意,会的,懂的,无论是性格内向的还是外向的,无论是善于表达的还是不露声色的,他们全懂,全会。这堂课对我对孩子们都是“可贵”的!精彩、朴拙──《她是我的朋友》教学反思

在校际教研活动中,陈素花老师执教的《她是我的朋友》一课以其朴拙的常态教学风貌,引发与会者深刻的思考,为提升校际教研内涵提供了鲜活的范例。现综合诸方观点,阐述如下:

一、常态教学令人欣喜

与会者一致认为,陈老师的课堂教学摒弃以往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教虫小技”,自然纯朴,无刻意雕饰之痕,其浑然天成的教学方式于我们的日常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1、文道统一,教学目标多维化:

该课的教学目标“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引导学生学会从内容入手体会思想,懂得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由表及里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同时,极其注重语文学习的人文性,让学生体会阮恒待人真诚、无私助人的品格,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2、读悟结合,学习方法探究化:

让学生读中悟情,把尽量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多读多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从不同方式的朗读中感悟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这样也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读描写献血过程这一部分,勾画出描写阮恒动作、神情的语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激励读,创设情境读,让学生明白阮恒献血时内心很复杂。其二,发挥想象,合作释疑。教学时发动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当学生找出阮恒神情动作句子后,引导学生抓住阮恒的异常表现及其矛盾之处提问,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想象阮恒当时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在学生读议之后,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想法,充分展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学生在此时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全班互助互学,共同探究阮恒的内心世界,体会阮恒虽然说以为献了血自己就会死去,但为了朋友能活下去,仍然坚持献血的可贵品质。

3、读说互促,情感体验生命化:

语文教学要“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陈老师在学生理解全文后,用满含激情的语言进行熏陶感染:“小阮恒的鲜血流入了小女孩的身体内,她慢慢地睁开了眼睛,她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她的朋友。是朋友将她幼小的生命挽回,是朋友让她感到了这世界的温暖,是朋友使阮恒勇敢地举起了手,是朋友使他有了战胜面临死亡的勇气。他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然后发问:“同学们,你们现在的心里有着怎样的想法?最想说些什么?”于是学生有的谈自己读了这个故事以后的感受,有的对阮恒说些什么,也有的对小女孩说些什么。这一设计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挥。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理念,从而实现“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目标。

二、精彩失约引人深思

陈老师在反思中提出,她在“假如你是阮恒,你会怎么做”这一教学环节中,预设了两种教学方案,即学生“愿意献血”和“不愿献血”两种可能性下的教学思路。结果,课堂上只出现“愿意献血”一种声音,教学流程偏离了教者的“埋伏线”,教者只好将另一方案黯然搁下。对此,刘金山老师不无遗憾地说:“此时的课堂,如果有部分学生提出异议,发出„另类声音‟,教者再顺而导之,便是本堂课的一大亮点。”可惜,亮点与现实教学擦肩而过,精彩失约了。针对这一困惑,我们进一步深入分析课堂教学,认为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真正做到“让预设和生成激情共舞”(周一贯语)。

1、摒除传统教材观:

在传统观念中,教材是神圣的,其育人目标是无可置疑的。教者在教学中往往就教参教教材,抱着教参的“最高指示”不敢越雷池一步,本是绚丽多姿的语文课堂成了一言堂。学生的读悟被无形的镣铐锁定,自然就听不到“异音”。《她是我的朋友》一文中,作者抱紧“生命诚可贵,友情价更高”这一主旨,对阮恒的“伟大的抉择”津津乐道。我们如果借此教育学生体会友情、学会奉献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从“珍爱生命”、“合法献血”(阮恒不满18周岁)的角度来看问题,学生则有一百个理由说“我不献血”。因为,“拥有生命,才有奉献”。我们备课时,要尽量多维度审视教材。教师个性化解读教材,是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教者对教材的理解如果是单层面的,在设计教学时,个性化导读就会被忽略。

2、、优化课堂民主性:

只有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动态资源才有生成的空间。在陈老师的课堂上,“告诉我”、“跟我说”这一口头禅不绝于耳。试想,面对六十几名学生,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学生“告诉我”、“跟我说”,学生会做何感想?这种“单线性”、“单向性”交流是极不利建立民主课堂氛围的。尽管教师时常很有礼貌地说个“请”字,但在这彬彬有礼的话语背后,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仍然“阳魂不散”。在教学中,“蹲下来”与学生说话,“迎上去”听学生说话,是融洽师生关的技巧,也是不可忽视的小细节。此其一。

其二,在师生、生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放得开”。本堂课在导入课题时,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朋友观的环节,这本身是极为自由宽松的生成性教学环节。教学时,谈话环节浅偿辄止,一两名学生发言就匆匆“收摊”,一张民主气氛的网刚刚撒开就打住。课堂伊始,自由表达的氛围便“胎死腹中”了。

3、找准生成切入点:

精彩是可以预约的。找准生成点,顺学而导,教学亮点将在课堂中时时闪烁。

我们认为,在《她是我的朋友》一课中,可引发生成的有:

⑴ 课堂伊始,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朋友观,师相机导之。(陈玉梅建议)

⑵ 理解、对比“啜泣”、“呜咽”、“哭泣”三个词时,让学生设身处地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说心里的想法,如“我要死了,我好怕”等(林文锋建议)。

⑶ 课堂临近结束时,启发学生说说“假如不是朋友”该怎样对待这样的事(陈志强建议)。这样,摆脱文本的拘绊,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的同时,跳出文本,超越文本,焕发个性,在真正的意义上实施生命化阅读教学。《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效果还可以,学生的参与面广,学生很感兴趣,想象丰富,课堂气氛活跃。

比如,“让学生想象有一位仙人看到了小姑娘的遭遇,她会看到什么,又会怎么想,怎样做的?”这里学生最有兴趣,学生还可以展开想象,小姑娘在找水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她又是怎么克服的?

又如,在让学生转换角色时,学生就是小姑娘,我问:“你为什么这样匆匆忙忙的啊?”这时学生的思维完全打开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那种情景之中,此时学生都知道,便不约而同地说:“急着为母亲去送水啊!”

再如,在解决第三个问题时,我问:“小狗会向小姑娘哭诉什么?”“小狗又会向小姑娘欢喜地说些什么?”我用亲切的评价语去引导学生说,学生非常愿意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于是,我再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学生非常乐意。我觉得这是我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吧。《太阳》教学后记

古人云:“学贵有疑。”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鸡蛋里面挑骨头”,让学生在质疑中发展思维,在质疑中获得新知。《太阳》一课的教学,我对此感触颇深。

“清晨,同学们迎着火红的朝阳去上学;傍晚,踏着夕阳的余辉回家去。太阳对我们来说,应该是最熟悉不过的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太阳》这篇课文。”我引入了课题,“看了课题,你觉得课文会帮我们解答哪些问题?”顿时,提问不断:“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热?”“太阳有多大?”“太阳有什么作用?”……围绕着一个个问题展开教学,课堂气氛相当地活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了极大的发挥。

在学习太阳“远、大、热”的特点时,学生又有疑问了:“科学家怎么知道太阳离我们这么远的呢?”“科学家到不了太阳上,那他怎么知道太阳的温度呢?”“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热呢?”“太阳这么热,一秒钟大概能释放多少能量呀?”“课文写了太阳的远、大、热,太阳有多重呢?”……当学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后,萦绕在他们脑海中的疑问更多:“听说太阳浴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可为什么人们爱撑伞遮阳呢?”“还有,为什么有许多人涂防晒霜呢?”“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那么好,它会不会熄灭呢?” ……我尽量让学生设“疑”。当然,这不仅仅是为了表现疑而让学生质疑。实际上,质疑是为了解疑,而解疑是为了求知。我让学生记录下这些有价值的疑问,让他们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资料,自己从中寻找答案。

学生们为了解开心中的疑团,努力从书籍、影视、网络等媒体上查找资料。经过努力,学生找到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太阳的主要气体是氢,内核中的氢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产生核聚变,从而释放出大量能量,产生光和热;太阳的直径约1.4×106公里,约是地球的109倍,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太阳每秒钟向外辐射约28600亿亿兆瓦的能量,相当于爆炸910颗百万吨级的氢弹;太阳的年龄约为46亿年,它还可以继续燃烧约50亿年,最后,太阳会成为一颗白矮星。此外,像什么“太阳风暴”、“太阳黑子”、日珥、耀斑、日食……学生知道得实在是太多了!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也是探究太阳奥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自己搜集有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培养了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真可谓一举多得。

最后,我根据学生找到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料,和学生一起制作了一个介绍太阳的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能力,排版、校正、设计动画、如何链接……无形中学生又提高了使用计算机的技能,拓展了思维空间。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为了求知,让学生去疑吧!《月球之谜》教后反思

每次上过类似今天这种情况的网络课,总是引发很多的思考和争议,许多人关心的总是他与语文课的关系,把脱离语文教学目标和听说读写能力作为强有力的驳斥论据,以前我也曾懵懂的认为我是不是脱离了目标,在走俏啊?在确定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之后,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体现课程与技术的整合,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体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体现多元智能学习,最终实现融合性学习,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形成为最有力的说明!

反思课堂教学设计,我认为教学策略的设计最为重要,同样,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设计中应加强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一、问题策略的设计

这个主题活动,我始终贯穿着这样几个问题的设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种思维的框架,那么将来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都能受到这种思维的启发,相信这就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继而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你知道什么?关于月球的知识你了解多少,是对以前知识的一个积累和概括。

2、你想知道什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

3、你怎样知道的?对于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的认识。

4、你学 到了什么?总结学生经验。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层次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关键要设计好基本问题,基本问题的设计要体现高级思维的训练,比如教师在设计“科学进步=探索+…+…”就是要培养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和具体事例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

二、活动策略的设计

有效的小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集体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通过两次小组活动的开展,一次问题接龙,展现一个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比赛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多而且精彩有价值,使得每个学生的头脑细胞活跃,富有创新意识,“月球上有传染病毒吗?”“月球和地球哪个的年寿高?”“月球的尘土具有杀菌的作用吗?”另一个活动是小组讨论填写等式,然后到别的小组吸取经验,回来补充自己的观点,这个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表达、倾听、再思维的能力,可以说选择一种好的组织形式,对于提高课堂效率也是相当的重要。

三、评价策略的设计

这堂课中我认为比较失败的就是没有很好的体现评价的过程,无论是对于学生精彩的展示还是小组活动,教师的引导,教师的语言显得有些干瘪,吝啬,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上好课重要标准,另外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过程和效果。《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学生只有在多读中才能感知、理解课文,从而达到自我消化与吸收。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是一篇精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通过声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在本课教学一开始,我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喜欢看动画故事吗?学生肯定会兴趣盎然。随后我就播放录像并说:“有一位明明也和大家一样,对网络充满了好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在网上时大开眼界时神奇经历。

二、在读书中理解,激发情感,在读书中表达情感

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我家的电脑可以上网啦”的喜悦之情。开始我先让学生读课文,而后理解课文内容,从这两个方面的讨论情况来看,学生读书没有感情是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密切相关的。例如第一自然段,作者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首先告诉大家他很高兴。可是我班62位同学有61位理解为“写的是我家电脑可以上网了。”因而读起来竟没有一点高兴的味儿。于是我引导学生重读这两句话,边读遍理解,学生终于体会出这段表达的是“我家电脑可以上网了,我感到特别高兴。”在此基础上同学的朗读也有高兴的味儿啦。

三、抓住学生的不同理解,引发学生的辩论

课文的三、四、五自然段写的是作者亲身感受网络的神奇功能。在理解时一部分认为是写网络功能的,一部分同学认为是写体验网络的神奇功能的。从同学们的回答情况来看大家都同意是在写网络的神奇功能的,但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谁的更准确呢?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两点引导学生各据一方进行辩论。在斌论中学生终于能够准确地理解表达内容了。《果园机器人》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科普文章,适合学生阅读。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你认为哪些语句很有意思。自读后,我让学生自由发言。有的说”没电了,机器人就会饿倒”很有趣,因为把机器人写得就像人一样会饿肚子,而不是写它电量不足,这样的写法很有趣。有的说机器人捡水果吃很有趣等,每个学生都在大胆地诉说着自己的发现,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这种拟人的手法。《太阳是大家的》教学反思

为了迎接市教科院的评估,学校领导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准备一节课,我选择了《太阳是大家的》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首拟人化的儿童诗,描写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鲜花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小树在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小朋友在阳光下欢快地玩耍。诗歌文辞很简单,但含义却不容易领悟。《太阳是大家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只有全世界人民加强理解和信任,各国人民才能和平共处,人类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全世界的孩子才能共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社会的安宁。

我是这样设计的: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太阳落山时的美丽,太阳一天的工作以及别国小朋友对太阳的期盼”。(因为朗读是语文课中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我以学生熟悉的“晚霞”为切入点,带出“红彤彤的晚霞”,再引出第一节和整首诗歌,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所描写的美景和太阳给小朋友带去的快乐和希望;再通过品读、评读相结合,又以老师的范读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也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这节课学生读得充分,悟得也轻松。

在这节课上,读是重点,可就在读这一方面,由于我的评价语的模糊没有针对性,导致学生在读上没有一点进步;朗读的次数虽然很多,但只是少数同学在读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结果在后半节课时,有少数同学觉得无所事事,有些散了。学生的问题我在课堂上感觉了事情的变化,可不知道怎么挽回。这可能是经验不够吧,或者是我没有把面向全体学生这个理念贯彻到脑海里吧。

而且学生和我预想的也有差距,当我在出示卡片“彤” 和“红彤彤”让学生读,并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时,(因为朝读课时我指导过预习范读过课文)居然学生都说是多音字。害得我解释了半天。

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锻炼自己。备课时不光备课本,更要备学生。备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一面五星红旗》教学反思

“爱国情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虚幻、空洞的词。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爱国之情,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便成了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爱国情感不是感性的说教,它务必在教学中有个实实在在的载体,那就是语言实践。没有扎实的语言实践,热爱祖国的说教自然成了“空中楼阁”。而语言实践就是要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深切体会,读出文中情,读出文中味,读出融入孩子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来。课刚开始,通过看运动员获奖,升国旗的录象和自己在这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望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你会想到些什么?通过心灵对话:学生初步明白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尊重和爱护它。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词句,感悟爱国情,体验爱国情。如在指导学生感悟“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等重点句子时,呈现典型的三个层次:读出理解──说出感受──再读体验情感。首先学生自由读重点段落,勾画出表示”我“动作的词句,自读、自悟、自得;再让学生默读体会,说说自己对句中哪些词有特别的感受?交流中,我相机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吃力、趔趔趄趄”,从中品出了留学生身上沉甸甸的爱国情意,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决不向饥饿低头;接着,再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感情读重点语句,读出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切实地体验到留学生身上浓厚的爱国情思。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点语句中每个字词里所蕴含的“爱国情”;也得到“意”,“我”的爱国情与孩子生活中的感性的爱国情融为了一体,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净化与升华。

在调控课堂教学发展中,语言机智似乎也有待锤炼,不仅抓不住学生问题的实质进行有效的课堂生成,而且问题琐碎,如“哪里体现他很饿?”“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没有人给他吃东西?”“他来到面包店吃到面包了吗?”……这一个个毫无思考价值的“以教定学”问题扼制了学生的发展。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本课的对话较多,要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在课文中,有很多语气词的提示,例如,“夫人,您买一个吧!”要读出恳切的语气;“您是中国人吧?” 是猜测,要读得比较轻。教师指导前,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课文中的对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提示学生寻找课文中类似的词语。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乞巧》教学反思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1、借画面互动: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除了在课前加几个晚班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音律互动: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是我的初衷。在朗读在背诵在想象的时候,我本想选用经典名曲《阳关三叠》作为背景音乐,可后来又觉得学生难以从中体会到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重逢之喜、人间姑娘的乞巧之切。于是,我便用《西游记》插曲《女儿情》取而代之,音乐响起,缠绵悱恻,宛若将人带至几千年前的时空,怎能不激发起在座的学生、家长无边的遐想呢?

3、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4、借想象互动: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自己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

第四篇:苏教版三下语文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下语文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22、《海底世界》教学反思

一开课,我就以“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紧接着引导学生找出本文中心段“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接下来的整堂课几乎都是紧紧围绕“„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表现在哪里?”这一个问题来学习的。阅读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基点,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发现来理解重点的词语和句子。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完以后,我的感慨颇多,以下是我的点滴体会:

三、读法指导。“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也是阅读理解的好方法。本课教学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理解课文。课文第四段介绍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其中介绍海底动物的行进时,用速度很慢的“海参”和速度很快的“梭子鱼”作比较。到底梭子鱼的速度快到什么程度?课文又用火车和它作比较。并且让学生进行自我介绍,不仅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动物的运动方式,更在表达能力上得以提高。最后我把手抄报作为作业进行与课堂内容的整合,也是让学生对海洋有更深的理解。

22、《海底世界》教学反思

在回忆大海的美丽和令人神往中,我和学生们一起走进了大海的深处。教学中我两个方面着手:

一、展开想象,练说仿写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中,我将课堂的语言训练渗入了进去,“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我们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发挥你的想象,请你写一写。”让学生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句展开想象,在说说中再次感受“宁静”的海底世界中有动物在“窃窃私语”的神秘有趣。

二、读读想想,感受奇特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中,我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展开学习:①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找这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②找找这段写了几种海底动物?画出它们的名称。③它们都有哪些特点,读读课文,填写表格。在读读,想想,画画,填

填中,学生对海底动物的活动特点有了更直接、更深入的了解。

21、《槐乡五月》教学反思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先让学生欣赏精美的槐花图片,感受槐花的独特魅力。当学生仍沉醉其中的时候,引领他们赏析如诗般美妙动人的语言文字。我先让学生通过默读,体会槐花的特点:多、白、美、香。再让学生通过细细品读,抓住关键词语,进一步感受槐花的特点。如在教学槐花香的时候,我让学生找出描写香的词语,并重点推敲“清香、醇香、浓香”,让学生反复朗读,说说感受到了什么?有学生感受到香味的浓烈,有学生感受到香味越来越浓了,越来越香了。从孩子的回答中,我想:槐乡的孩子走到哪里,哪里就会有香。此时,我相信,教室里的学生也闻到了,整个空间都是香的啦!真应了那句“浸在香海中了”。

21、《槐乡五月》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我试图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带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优美意境,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个性阅读,理解“飘香的季节”,赏槐花之美,品语言之诗韵。

1、自主品味悟诗韵。对这样一篇诗一般的美文,不同的孩子感受的方式各异。通过个性化的自主阅读,学生自行体会槐花多、白、香、美的特点,品味文中优美的文字,体会不同的感受。

2、感情朗读品诗境。课文诗一样的语言,直接激发了孩子感情朗读的欲望。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让孩子静心朗读体味,让自主体味后的朗读,读出诗的韵律和意境。

3、个性想像萌诗兴。“像玉雕的圆球、像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儿”这是作者眼中的槐花,其实每个孩子心目中都有“自己的槐花“。教学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现槐花开放的远景和特写镜头,让孩子描述。孩子充满诗意的想像,是对槐花之美的再创造,是对课文文字的进一步理解和提升。

二、自主探索,领悟“孩子的季节”,悟童真之趣,感乡村之诗情

课文散发出槐乡独特的风韵,使人感受到悠远的槐乡文化。以“走进槐乡,你看

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统领第二个教学环节。

20、《恐龙》教学反思

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围绕总起句“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展开学习活动。默读本段,想想:这一段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各有什么特点?仔细读文后,在课文插图上写出它们的名称。说说为什么给恐龙起这些名字。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既让学生复习了恐龙的名称和特点,又引导学生体会了恐龙的名字都是根据它的外形特点起的。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感知课文的说明方法。教学中,我选择了描写雷龙的句子,出示了这样一组句子:①雷龙是个庞然大物。②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充分感悟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并适时告诉学生说明方法,让他们去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

总之,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给予学生恰当的启发、引导。

第五篇:苏教版三下语文1-3单元教学反思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6》教学反思

叶圣陶说:“自学的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储能就要储这样的能。”

本节课我想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教会学生预习复习的方法,二是让他们知道写作业需端正态度,字迹工整。

早在三年级上册,我就已经开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但由于初次接触预习,我只给学生提出比较简单的预习要求,不过即便是简单,也已经超越了本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6》中的几点要求。我要求学生不仅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还要自学生字新词,并思考所预习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没想到学生都做得非常好,甚至有的学生已经超越了老师的要求。这节课,正式接触预习的时候,学生们就感到非常亲切,我便引导他们说一说,新的学期应该对自己有新的要求,那么在预习中该怎样做。学生七嘴八舌说完之后,我再总结出几点新的要求:

一、查问求助;

二、读通课文;

三、摘抄词句;四:圈点批注(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划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五:思考内容。此其一。

第二,我又让学生对比自己的作业和书本上学生的作业,看看差距在哪里,再说说自己今后该怎样做。

开学第一课,让学生清楚这个学期要坚持认认真真地预习,端正写作业的态度,是个好开头!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1.长城和运河 《长城与运河》这篇课文是一篇充满强烈爱国情感的诗,文中以作者“航行蓝天,俯瞰 大地”为线索,通过对长城与运河的具体描写,极力长城和运河的雄伟壮丽,热情讴歌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在文中,作者用词语“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形象地描绘出万里长城的雄姿,长城像 巨龙一样连绵不断,依山傍岗,一起一伏,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特别上“穿行”一词,用 得恰如其分,贴切生动,写出了长城的矫健与壮丽,赋予长城以动感,化静为动,使长城充 满了生机与活力。对于运河的描写,作者通过词语“银光闪闪”写出了阳光照耀下运河之水 波光点点,秀美迷人。“飘落”一词用的更为精彩,极致得突出了它的“轻柔之美”,渲染了 诗歌的浪漫气息。在本文末尾,水到渠成地运用了一个设问句,强调了“长城”与“运河”的创造者--中华民族的祖先,突出了全文的意旨,将诗歌的感情推向高潮。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诗歌的教学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诵读、感悟,让学生 在诵读中接受、理解知识,把握诗中所蕴含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做到披情入文,2.美丽的南沙群岛教学中我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南沙群岛的美丽,比如说鱼虾色彩斑谰、浪涛 涌动如挥舞的花束,这一切是多么的绚丽迷人。这样的美不仅要写出来,更要读出来。我在 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借助书本上或其他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装边读边想象边感悟:“一片 蓝天”是什么样的、“一块翡翠”又是多么美丽,体会天湛蓝如玉,海碧绿澄澈这样美丽的景 色;再从“翡翠与蓝玉合璧”体会水天相连,蔚为壮观的景象;从“五彩缤纷”等词想象龙 虾穿梭、燕鱼飞跃、海龟漫游的有趣情景;从“心旷神怡”一词感受作者所感受到的快乐;从“洁白”、“一团团,一簇簇”、“挥着花束”等词语中体会浪花奔涌跳跃的欢跃与活泼。通 过边读边想、边读边描绘,想象着用自己的双手去描绘这样的煤精,然后自由读、同学之间 比赛读、看图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入境悟情,真切感受真切地抒发出来。不过,在引导学生想象,促进感悟逐步达到诵读时只忙于了走过场,如“蜻蜓点水”,没 有能很好地开启学生思维,想象得不到位,使得课堂上仅仅是设了一个环节,效果究竟如何 却无睱顾及,造成一大败笔。课堂上,对于词语的处理不尽人意。文中出示大量新词,预习时就安排学生查了词典,所以他们能准确说出词语意思。比如,当我问到“星罗棋布”一词是什么意思时,学生很好 地解释了词典中的意思,我当时由于紧张,并且满意于孩子的标准答案,竟忽略了一个重要 问题:他们真的理解了吗?如果只是会背出来,就谈不上真正的理解。我应该教会学生在生 活中理解词意,结合书上插图,借助星星、棋盘图片来感悟词义,也可以练习实际,提问: 还有什么也是星罗棋布的呢?从而指导学生真正理解词意。本文第二、三段落的总分结构非常明显。可是我却不曾顾及段落结构的指导,忽视了文 本的工具性。我应该在第二自然段教学,让学生会找中心句,知道其它句子是围绕这一句写 的,从三方面:海洋生物、矿产资源、海洋动力来体现“巨大的蓝色宝库”并举曾母暗沙一 例,体会南沙物产丰富,帮助学生认识构段方式,理清表述层次,好好地利用这一部分教学,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通过这一课失败的教学,我深深地惭愧,教师要想指导学生读懂课文,首先自己就要先 读懂课文,深入钻研教材,落实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文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拐杖,而透过文本,学会举一反三,运用所学,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我知道课堂不是演习,每一节课都是实战,而细节决定成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 认真全身心地去备课,才能游刃有余地上好课,才能自如地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重视文本工具性的引导,钻研教材,把基础夯实,真正落实课堂 教学实效性。3.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 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根据课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利用课件,展示庐山风景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庐山风景的秀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庐山云雾的图片,学生都情不自禁地说:“哇!很美啊!”

二、以读为本,培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 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集中对庐山的云雾作了 精彩的描写,是一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读的材料。在课堂上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分男女或小组比赛读。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 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借助想象,理解感悟 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文字描写变 为具体的图像。然后再引导抓住重点句和重点词去进行深一步的理解。第一自然段,抓住“变 幻无常”“神秘”“腾云驾雾”“飘飘悠悠”等词语。其中游览山上漫步山道的感觉,要引导学 生意会。第二、三自然段,抓住段首的重点句子引领对下文的学习,并抓住比喻句,让学生 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图像。通过这样的图文结合,并展开想象,把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遥远空间拉近,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4.翻越远方的大山 这个自传入选教材一定跟他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有关,但我备课时提醒自己,这是语文课。于是,我重点关注这几个方面: 1.关注重点词句。对一些关键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 在课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2.关注信息提炼。对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表达刘翔内心活动的句子,引导学生从 大篇幅文字里筛选最有价值的信息。在了解信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内容,发现写作顺序。3.关注读中感悟。4.关注课文的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使用恰当的语调等。但由于学生预习不充分,在检查预习情况时,学生大都读得不理想,其中还有几个同学 读得太生疏,总是出现错别字,不是多了就是少了,不是读错了就是不认识,还有的把句子 也读破了,根本不要说是读正确流利了。从这点来看,不让学生预习是不行的,预习不充分 也是不行的。何况这册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部分就是指导学生如何预习课文,看来 对学生习惯的培养很重要,并且能培养成好习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雪儿 《雪儿》这篇课文讲述了“我”为受伤的雪儿疗伤并精心照料它,直到它飞上蓝天的事,表现了“我”爱护鸟类的美好感情,也流露了“我”对自由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本文的难点 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我”对雪儿的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 和可爱形象以及人与鸟之间的深厚情谊。我觉得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做地比较成功的地方就是在教学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在 讲到“似乎在向我祝福”时,我马上启发学生想象,“雪儿在向我祝福什么?”“雪儿临别时 的这一望也许不仅仅是祝福,还可能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他 们产生了合理的猜想,如有的说“雪儿祝我早日康复!”“雪儿祝我的腿伤快点好,可以像它 一样到外面的世界去,去感受那阳光明媚的春天。”有的说“除了祝福,雪儿还可能在向我道 谢,谢谢我这么多天对它的照顾。”“雪儿也许对我依依不舍,因为相处这么多天,他们已经 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愿你从此不再孤独,我会永远记得你的,我会经常飞回来看你的。” “如果你将来有什么信件要我传送,我一定会随叫随到的。”学生想象天真、丰富,这么 一想象,补充了文中的留白,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深化了主旨,使学生对人与鸟之间的深厚 情谊理解更深了。

6.花瓣飘香 《花瓣飘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小女 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的懂事的孩子。反思整个教学,因为我 注重了情感在此文中的渗透,让学生精读感悟显性的语言文字,更让学生领会到文字中隐性 存在的情感、精神,所以才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又有语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所以很多人重视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所以常听人说,成功的语文课,应在 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吸住学生,使他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激发起求知欲。但这“教 学的一开始”是从何开始,是一堂课的开始吗? 在此次教学之前,我就布置作业,让学生去逛逛花店,闻闻花香。教学当天的到校后,我把自己准备好的几朵美丽的玫瑰花放在了一个晶莹剔透的玻璃杯摆放在了讲台上,只觉得 教室顿时因这花的存在有了生气。课前,我早早进教室,站在讲台旁摆弄那几朵花,立刻有 许多学生围拢来,“老师,这花真美!”“那我以后经常带花来放在教室里,好不好?”“好的,好的!”“老师,这花香不香?”“你闻闻看呢?”学生立刻你挤我,我挤你地凑了上去,小心 翼翼地闻着。“香的!”“很淡的。”„„不知不觉铃声响起,孩子们还沉浸在花的幽香之中,满心装满了对它的喜爱。此时揭示课题,进入文章中的学习,可谓是水到渠成。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高尔基也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 素。”可见只有品味语言才能真正地揣摩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生命的对话。虽然阅读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实践,但学生的自 主阅读往往浮在文字表面,如果缺乏教师的引领,以及相互间不同阅读体验的启示,这种浅 尝辄止的读书很难进入到更深的层次。所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阅读文本后,就应 该开始设置一个提升阅读水准的环节。我请学生自导自演,巧妙地使孩子们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形成强烈的“角色意识”。兴趣 盎然地读书、表达,自然而然地把握了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感受。以“与 小女孩相比自己对妈妈怎么样?”的话题展开去,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谈说之间,逐渐与作 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进一步感受到了母爱的魅力,从而感悟到:爱自己的妈妈不是挂在口 头上的空话,而应该像课文中的小女孩那样,为妈妈做点什么。这样一来,一方面让学生加 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为学生进一步朗读、感悟课文培养、积蓄了情感,另一方面拉近了学生 与母亲之间的距离,把母爱的种子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里,生动的亲情教育在语文的课堂 上活跃。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7.菩萨兵 本以为这节课不会有多少孩子喜欢,但是在教学时,发现恰恰不是这样。孩子们还是很 有兴趣的。本课我放弃针对课题提问的环节,因为孩子们只要是预习了的,就会对课文有些 了解,而针对课题提问,问题都较浅显。因此,在孩子们初读课文后,我指导孩子们针对课 文内容提问,指导他们在矛盾中发现疑问,在标点中找到疑问。因此孩子们提出了

1、藏民 的生活和红军无关,为什么朱德很着急?

2、书上说的“糟蹋怕了”,这里的“糟蹋”指的是 什么? 3.“开花、结果„„”后面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

4、为什么说朱德是菩萨司令,红 军是菩萨兵? 针对问题,学生读书,第一段中补充背景资料,抓住“急”来读,怎么急?为什么急? 学生自读2-5 段,明白急的两个原因,一、山上受不了。质疑:受不了什么?生1 没有粮食。生病没有办法治。生3有野兽。生4 山上寒冷„„学生在猜测中明白了朱德的当心,与 人物进行了心灵的沟通。二耕地没人种。有学生插嘴说今年不种明年种呗,我指导学生在读 书,通过“节气不饶人”理解了春耕的重要。当学生联系自己看电视和看书了解的知识,知 道了国民党反动势力对藏民的欺侮,有联系感激的流泪,提出疑问,为什么他们敢回来?学生 在阅读7、8 段中了解了原由,最后感情自然提升到流泪说着“„„菩萨一样的兵„„”。课尾拓展:朱德和藏胞们各说了什么?试着在小组中演演。

8.李广射虎 这一节课我灵活地使用了导学案,我把学案的“基础达标”部分的题目做了适当的增删改。课堂上,利用这些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课文的生字、词,开展小组合作,学生互相检 测字词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了评议。利用“设问导读”的第一题引导理清了课文的主要内 容,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在使用导学案的教程中,也许是受导学案的束缚,我感觉到学生不是在自主地学习,而由教师一味地牵着走。由于时间关系,教学环节的处理上还欠妥,比如在读熟课文后,还 缺少一个质疑问难的环节,学生的学习气氛没有达到高潮,感到比较乏味,提不起兴趣来,处于被动接受,学习效果不佳。整堂课给人以沉闷、枯燥之感。对于自己本身而言,也缺乏表演力,教师是个演员,教学中要加强一点亲和力,抑扬顿 挫一点,加强语言的感染力。对于评价,个人认为是有所欠缺的,我不知道该怎样的表扬才 能恰到好处,也不知道该怎么批评才能让孩子的心灵不受到伤害,我想,这个评价的艺术,除了吸取前辈们的精华之外,更多的是自己的摸索,自己的探求。为什么时间不够?我想了很久,教学内容其实不多,为什么时间不够呢?现在想来原因 是:老师的过渡语啰嗦,占用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因此教师的引导语言一定要简洁,这也是 我今后努力改进的地方。

9.少年王勃 《少年王勃》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主要写少年王勃受邀参 加滕王阁宴会,他即兴写出千古传颂的名文--《滕王阁序》。教学时,我抓了课文中隐藏的两处空白,在对比中突出王勃的勇气和出众的才华。面对都督写一篇庆贺文章的要求,在场的大多数才子表现是这样的--“你看看我,我 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此时,我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揣摩人物心理:在场的人在当地颇有 学问。此时他们心里怎么想?学生经过一番思考,纷纷发言。“这么短的时间要写出一篇优秀 的文章,真是太难了!”“万一写不好,大家都会看不起我,我以前的名声就毁了。”„„此时,再看少年王勃--“他边看边想,边想边看,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王勃的勇气和自信。此时,我稍加点拨:“他这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艺 高人胆大啊!当学到“都督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 ‘奇才!真是奇才!’”这里时,我随机补充了我在网上查找的资料: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 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 大家看。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 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奇才!真是奇才!”此时,学生 从都督的态度前后变化之大,看到了王勃的才华横溢,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看来,挖掘文章空白,课内外相联系,能使语文学习变得有滋有味

10.大作家的小老师 《大作家的小老师》记叙了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与苏联小姑娘娜塔莎在莫斯科相遇的故事,在相处中,小姑娘的坦然、直率和纯洁,深深地教育了萧伯纳,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 人不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 萧伯纳同小姑娘玩后,对小姑娘说:“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 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萧伯纳是否是在自夸,在炫耀自己?在备课时,我起先认为有那么一 点意思。可是,教参上说:萧伯纳是在“同小姑娘玩了好久,临别时”才亮出自己的身份,不过是想给孩子们一个惊喜,让孩子高兴高兴。这让我感到有些为难,问起办公室里的老师,他们也都觉得萧伯纳虽然是想让孩子惊喜,但是言语中似乎是带着那么一点夸耀的意思。不知道孩子们是怎么理解的。最后,我觉得应该在课上听听学生的想法。上完本课,我心情很激动。看来,上课前,我决定的“听听学生的想法”是明智的。常常看到理论书上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如何做到真正的“尊重学生”呢?我想,相信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说的机会是最 重要的。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出往往能迸射出绚丽的火花。这火花,能带我们到达“又一 村”的世界。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11.赶海 “海”一直都是我的梦中情结,我身处内地,能长年看到海的机会等于零,只能在假期中 如滔滔江水般“东去到海不想回”。《赶海》一文那天真烂漫的童年趣事深深吸引这我,我没有过任何赶海的机会,我所教 的孩子们也是这样,如何使文中的“海趣”找到共鸣呢? 我的做法如下: 由学生学过的《美丽的南沙群岛》引入,引发对大海美的印象。教师导语: 大海不仅美丽,而且他有着博大的胸怀,每天都准备了丰富的馈赠给那些赶海的人们。在朗读中学生交流着“我”的赶海之趣。在评价中帮助学生体会“我”的 赶海之趣,在句式比较中体会“嘿,我抓住了一只海星!”等语气组词开头句中的情趣。《荷花》一文,我这样设计一欣赏、品味、情境感悟 由学生熟悉的《江南》一文引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配乐范读,纠正字音 的同时,激发学生朗读情趣。其后,充分利用书上插图,学生在音乐和教师的讲述中欣赏文 中一幅幅精美的荷花插图。

在美的欣赏后,学生再次自读课文,细细品味并设想自己站在荷 花前的情境,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摘抄、诵读、亲密接触孩子们在音乐中摘抄那些精彩的句子,细细揣摩那些令她喜欢的词句段,以及标点符号。美美地摘抄之后,学生在音乐中朗读自己摘抄的语句,交流相互情感体验。此时,学生经历 了由文到像,由像到文,由文入境,由境激情,人文相融地过程。就能达到感悟了解、无为 而至的语言积累的目标。这样的课文积累是乎已经完成,但是,我却没有就此止步,积累不能停止在课文中。

三积累、运用、才情勃发 以课文做为始发点,将积累引发到课外。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语句之后,出示中国古典 诗词,师生共同诵读,在《小池》 《荷花》,以及晏殊的《渔家傲》中共享荷香四溢,在《爱 莲说》中感受荷魂精髓。学生再次摘抄这些凝聚了中国文化精华的诗句,他们被语言文字的 美所震撼。是不是到此就结束了呢?当然不,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将摘抄的语句进行修改、加工,结合《练习七》学用字词句,写写自己喜欢的另一种花。后记:本课执教后,有一点遗憾,就是在教学地过程中,重视积累,但是学生读书不到 位的现象还是存在,这可能是我班学生底子较薄造成的,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重视备学生。

13、古诗两首 课后反思: 《古诗两首》一课,这篇课文我班学生已经自学了。自学方式是建立上学期习作八《古 诗研究报告》以及第三组课文《李广射虎》、《少年王勃》、以及《大作家的小老师》的学习基础上的,因为这几篇课文,都是名人名句佚事,名人名篇趣事等。教学中先组织学生收 集两首古诗资料,了解古诗意思、写作背景等,然后指导学生模仿第三组课文《李广射虎》、《少年王勃》的写作方式,在两首古诗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一首写成《古诗故事》。然后通 过开展古诗故事朗读会,学生在朗读自己作品中,加深体会。在聆听他人作品时,理解诗意,产生共鸣。更加激发学生古诗学习情趣。经过这样的处理,学生也学得轻松,学有所获。我们教师再不用为教学课时不够而快马 加鞭了,又能腾出时间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语文活动中,不断积累运用语 文知识和能力,不断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下载三下语文教学反思(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下语文教学反思(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教版三下语文5-8单元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14《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生动形象而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教学本文要抓住小骆驼、小红马的具体表现,激发学生......

    苏教版三下语文1-3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1.长城和运河 《长城与运河》这篇课文是一篇充满强烈爱国情感的诗,文中以作者“航行蓝天,俯瞰大地”为线索,通过对长城与运河的具体描写,极力长城和运河的雄伟......

    三下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了三(四)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顾这一学期自己的教学工作思绪万千。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三下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三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时间飞逝,转眼之间这学期已结束。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回顾这学期的教学工作,思绪万千,现总结如下: 一、我在语文教学中,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提高课堂......

    三下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三下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张公庙小学 张兴江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所带学生的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本人认真分析总结了一下,主要取决于如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原因。 一、充分利用教材......

    三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合集5篇)

    小学数学三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一、 以游戏教学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学是小学生的天职,“ 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

    三下数学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短短的一学期教学工作又结束了,在这繁忙而充实的一学期中,我感触较多,现将本学期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得失作如下反思。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为了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

    三下语文荷花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语,揭示课题。(以旧带新,激发学习兴趣) 1. 小朋友,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王冕学画的故事,知道荷花是一种很美的花,有个小姑娘非常爱荷花,她在公园里仔细观察了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