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毁了中国的大学

时间:2019-05-14 15:58: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什么毁了中国的大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什么毁了中国的大学》。

第一篇:什么毁了中国的大学

什么毁了中国的大学?(还在温柔香里的我们该清醒了)

新周刊:可怕的大学真的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吗?如果你是大学生并且正在因期末考试而焦头烂额,希望你认真看看!之前,中国校友会网还推出过“1999——2008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前三名仍是北大、清华和浙大。其次,社会这所“大学”的造富能力,胜过所有大学。施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是这样嘲笑中国大学的:“它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并竟然引以为傲,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笑话。”

恢复高考33年来,中国共选拔了5438万名大学生。

千军万马过的不再是独木桥,大学也不再是从前的大学。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大学经历了市场化(如取消毕业分配和实行收费制)、国际化(如“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大规模合并)、产业化(如疯狂扩招和建大学城)三大高潮。

它变得像混合了政府和企业功能的奇怪公司:是公共服务,却由家长们高额支出;是产业经营,却背负了2500亿元债务;出售产品,却没有售后服务;是投资,却不保证你的回报。大学的理念越来越混乱,而其行政管理、评估体系、课程、老师和学生,都出了问题。大学的定位和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从教授到学生的造假舞弊令学术成为笑话。大学的腐败、两性和安全乱象总在社会新闻版出现。中国的大学不再精心培养能独立思考的“人”,而热衷于培养“就业员”。

大学从残酷社会中的象牙塔,堕落成了生产不合格产品的坏公司,这是可怕的事!少数好教师和好学生在此瑜不掩瑕,更多人的青春在此虚掷,梦想没来得及描绘就已挫败,这是可怕的事!大学不教新生代做“人”和做事,只教他们听话和考试,这是可怕的事!大学生相信关系和潜规则,甚于相信知识和能力,这是可怕的事!2010年,中国957万名考生参加了高考,其中657万人有机会成为大学新生。

中国的大学,将如何面对他们?

什么毁了中国的大学?

来源:新周刊 2010年第12期 作者:黄俊杰

当大学成为消灭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识就无力改变个人命运;当大学成为官场、商场、欢场与名利场,大学的谎言就毁了中国精英的生长土壤——可敬的大学,就成了可怕的大学。

校长官员化、行政官僚化,评估泡沫化、建筑浮夸化、人际厚黑化、排名黑幕化、资源集权化、招生产业化、扩张盲目化、文凭贬值化、财政腐败化、监督无力化、授课形式化、学术边缘化、科研虚伪化、精神犬儒化、姿态保守化、文化表面化、教旨雷同化、大纲统一化、设科短视化、教授娱乐化、学者江湖化、教师妖魔化、学生堕落化、学社商业化、作弊正常化、情爱游戏化、暴力频繁化、心理危机化……

简单归纳,即可得出出30个常遭舆论批判的大学之病。但即便中国的大学如同一个身躯日益臃肿、精神日益枯萎的病人,为了得到她的肯定,你仍心甘情愿押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你白以为用生命的前18年来支付这笔未来的幸福保证金实属必要,皆因青春时父母需要这个目标,独立时老板需要这个证据,成家时丈母娘又需要这个指标,一张文凭足以拴住你的一生。

山西临县因即将高考强制关闭网吧,全县网吧都在劫难逃;杭州有妈妈为让孩子好好学习开出千元工资,同时有小学生为学生周刊写出《搞好学习是我的生财之道》的“评论”。“考上大学是脱贫致富的唯一出路”的大幅标语贴在小城的中学教学楼上,这条“出路”,仿佛全社会为你而设的一个赌局,你用快乐、自由、幻想与纯真投注,哪怕收获的是北大学生贬值到卖猪肉的残酷结局。

这是中国大学的黑色幽默——这个人生必经的圈套越是“毁人不倦”,越显成就珍贵;这个圈套越是明显,拥戴者越多;这个圈套越是被你认清危害,你越是不得不进入。皆因这个圈套的布局者、参加者与受害者,老实说是人人有份。

大学已经功利化,因为你我的欲望都走向了最大化。当读大学成了一个消灭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识就无力改变个人命运;当大学成为了官场、商场、欢场与名利场,大学的谎言就摧毁了中国精英的生长土壤——可敬的大学,就成了可怕的大学。

大学为什么不能改变命运?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这么多知识,也不见命运有何改变?”2009年,上海海事大学法学系研究生杨元元自杀前如是说。“耶鲁改变了我一生。”2010年,耶鲁毕业的中国人张磊公开告自如是说。他要给耶鲁捐款888.8888万美元,据说是给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款最多的人。

两者皆拿一生的命运说事。杨元元的话让公众质问教育,张磊被公众质问为什么不给中国的母校捐款一好在,仍有天涯网友为他解围:“捐到耶鲁不一定能体现价值,但是捐到国内一定体现不出价值。”

2009年,重庆上万农村高三应届考生拒绝了高考,湖北省2.6万学生放弃了高考:2010年,中国高考报名总人数比200g年减少了65万_人。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抬头——《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一个小故事,表弟是一位装修工,平均每月可以拿到2500元左右。表哥大学毕业快一年了,还没有找到工作。农民工表弟因而深有感触地说:“我真谢谢我自己,没有考上大学。”

大学为什么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也许,全因我们与大学的关系早已改变。古时,彼此是家庭关系,“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1919年以后,蔡元培要把京师大学堂变成现代大学时,学校自治,学生自由,彼此是朋友关系;1952年以后,中国大学学习斯大林模式,大学其实是高等技术专科学校,都是为社会服务的螺丝钉,彼此是同事关系;1977年,关闭11年的高考闸门再次开启,大学得到了一批最有理想主义的追求者,彼此是恋爱关系;到了2010年,大学招生推动GDP、大学城建立拉动房地产,彼此早就成了交易关系。

当我们与大学失去了亲近如父子、知心如朋友的精神伦理,大学就只剩满足短期需要的供需关系——江苏省10年换了5个高考方案,50万考生的命运也跟随着朝令夕改;《2010年就业蓝皮书》显示,数年前的热门专业转眼便成了“失业热门”,法学、计算机、英语、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专业是2007年至2009年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

也许,全因中国“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阶层”严重缺货。北大和清华都未进亚洲大学排行榜前十同时,斯坦福大学校长有一个说法,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还需20年。这是客气的说法,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施密德特曾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批判中国大学:“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 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而在他看来,大学本应该是“孕育自由思想并能最终自由表达思想的、最糟糕同时又是最理想的场所”。

当大学失去了理想主义和独立精神,也就失去了培养精英的生产力——北京不少于10万大学生患有抑郁症,毕业后又沦为唐家岭的蚁族;《中国青年报》一项上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34%的人后悔读大学,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有用的东西。

也许,全因大学生只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在生命中最好的18年时光,他们为了考上大学,只学会了考试;考上大学后,他们为了找到工作,只学会了考证——父母、中小学与大学联手制造了一个工具的输送带,最后这个“工具”会发现,他用18年学习的,全是以后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当大学让人才教育变得数据化,也就失去了改变命运的神秘力量——能力可以学分化,人格也可以证书化,道德也可以数据化:上海交大曾想给毕业生颁发3张证书,包括学业成绩单、能力证书,外加“人格证书”;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推出道德银行储蓄卡,分金卡、白金卡、钻石卡,做好事开证明就可以加积分——大学行政化的最大坏处,是官僚风气让学者变成了唯唯诺诺的花瓶;大学产业化的最大坏处,是以为才华和人格可以数字化。

我们都是大学的灾民

中国的中学生总是睡不着——一份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的比较研究报告告诉我们,中国高中生的压力居四国之首,超过七成的中国学生情绪低落、烦躁,近半中国高中生“睡不着”。

中国的大学生还没有睡醒——大学生模仿小沈阳创作的大学版《不差钱》写道:“眼睛一闭一睁,一堂课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_上午就过去了。人生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下课了,但人没醒。人生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人醒了'但没下课。最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上课了,但睡不着。”

这就是人生。对那些三四年后即沦为卡奴、房奴、婚奴、孩奴的中国年轻人来说,大学不过是延时进入残酷社会的避难所,也是人生苦旅中最后的一个乐园——近有李咏不小心口吐真言:“大学期间没有谈过恋爱,没有失过身,就白上了”;远有中国大学周边由邋遢饭馆、通宵网吧、廉价招待所、无证小诊所形成的堕落街。无数大好青年从室友手中接过第一根烟开始,本该厚德博学的大学时光,就沦为一部青春堕落史。

可惜好日子在大学毕业时就到了头。有分析指,2010年,至少有1000万应届毕业生将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境况。这个结局,让中国的父母被看作教育产业链上最盲目的投资者,中国的大学生被视为教育产业链上最大路货的低端产品。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如是说:“大学生是整个食物链最后的环节,没有选择空间。”

韩寒的博客《青春》算是一个解答:“心理辅导是没有用的,当我看见我们的女人搂着有钱人,有钱人搂着官员,官员搂着老板,老板搂着林志玲,你怎么给我心理辅导?一打听,同学们混得都更惨,有混得好的男同学,那是靠家里,有混得好的女同学,那是嫁得好……方圆几百公里内,连个现实的励志故事都没有,这就是很多中国年轻人的生活。”

施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是这样嘲笑中国大学的:“它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并竟然引以为骄傲,这是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笑话。”这不仅是施密德特眼中唯利是图的中国大学的问题,事实上,中国人早已将“经济上的成功’视为“成功”的全部一拜金女会告诉男人,《非诚勿扰》就是“非钱勿扰”;市长会告诉市民,增加GDP一定可以提高你们的幸福感。

在这个欲望贲张的时代,大学时刻面对两难的选择——是随波逐流,还是保持独立?这是一个寓言:16年前,北京大学曾拥有一堵围墙,一边是假证件和盗版光盘贩子的聚集地,一边是诗人、学者与未名湖,当年围墙在争议声中被轰然推倒,在原来的墙基上建起了商业街;而16年后,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学院的人仍必须持有白色的门卡,因为学院大铁门总是紧闭,没有门卡,绝对进不了大门。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曾说过,大学物理的围墙可以拆掉,“精神围墙”绝对不能拆。因为没有了“精神围墙”,大学就无法满足人们对她高尚性和纯洁性的期盼,就丧失了大学存在的价值。问题是,中国大学的“精神围墙”也正在倒塌。大学在电视宣传片中吹嘘的是它的建筑物,而不是它的人文精神;学生选择大学,选择的标准不是一个大学的教统,而是就业率的高低。

中国人有两个出身,一是家庭,一是大学。中国人对大学的执念,源于个人对身份的焦虑。当整个社会都认为读大学是成才标准,大学却不能提供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大学的失败;当孩子要提早告别童年的快乐、父母要牺牲全部积蓄、兄弟要放弃接受教育机会,才能让大学生读上一个找不着未来的大学,则是社会的变态——我们对大学失望,是因为期望过高:我们对它期望过高,只是因为成本昂贵。

大学要培养的应该是“健全”的精英,他需有自由独立的思想、天马行空的创意、逆流而上的意志、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但今时今日,大学是官场、商场、名利场、欢场、广场,是盲目扩张的流水线、靠人头计算利润的坏公司,是潜规则当道的小社会、官腔流行的小政府、占地面积巨大的小城市,却唯独不是理想主义者心中的“大学”。

从小处说,大学应让一个人成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从而改变个人命运;从大处说,大学应促进社会阶层之间进行垂直流动、缓解社会的阶层板结,从而改变国家命运——这正是中国的大学的最大失职之处:大学本应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有力臂膀,但从什么时候起,虚胖多病的大学隐隐成为了社会的负担?

第二篇:什么毁了中国的大学

什么毁了中国的大学?(2010-11-03 22:05:52)恢复高考33年来,中国共选拔了5438万名大学生。千军万马过的不再是独木桥,大学也不再是从前的大学。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大学经历了市场化(如取消毕业分配和实行收费制)、国际化(如“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大规模合并)、产业化(如疯狂扩招和建大学城)三大高潮。

它变得像混合了政府和企业功能的奇怪公司:是公共服务,却由家长们高额支出;是产业经营,却背负了2500亿元债务;出售产品,却没有售后服务;是投资,却不保证你的回报。大学的理念越来越混乱,而其行政管理、评估体系、课程、老师和学生,都出了问题。大学的定位和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从教授到学生的造假舞弊令学术成为笑话。大学的腐败、两性和安全乱象总在社会新闻版出现。中国的大学不再精心培养能独立思考的“人”,而热衷于培养“就业员”。

大学从残酷社会中的象牙塔,堕落成了生产不合格产品的坏公司,这是可怕的事!少数好教师和好学生在此瑜不掩瑕,更多人的青春在此虚掷,梦想没来得及描绘就已挫败,这是可怕的事!大学不教新生代做“人”和做事,只教他们听话和考试,这是可怕的事!大学生相信关系和潜规则,甚于相信知识和能力,这是可怕的事!2010年,中国957万名考生参加了高考,其中657万人有机会成为大学新生。中国的大学,将如何面对他们?

什么毁了中国的大学? 来源:新周刊 2010年第12期 作者:黄俊杰 当大学成为消灭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识就无力改变个人命运;当大学成为官场、商场、欢场与名利场,大学的谎言就毁了中国精英的生长土壤——可敬的大学,就成了可怕的大学。校长官员化、行政官僚化,评估泡沫化、建筑浮夸化、人际厚黑化、排名黑幕化、资源集权化、招生产业化、扩张盲目化、文凭贬值化、财政腐败化、监督无力化、授课形式化、学术边缘化、科研虚伪化、精神犬儒化、姿态保守化、文化表面化、教旨雷同化、大纲统一化、设科短视化、教授娱乐化、学者江湖化、教师妖魔化、学生堕落化、学社商业化、作弊正常化、情爱游戏化、暴力频繁化、心理危机化……

简单归纳,即可得出出30个常遭舆论批判的大学之病。但即便中国的大学如同一个身躯日益臃肿、精神日益枯萎的病人,为了得到她的肯定,你仍心甘情愿押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你白以为用生命的前18年来支付这笔未来的幸福保证金实属必要,皆因青春时父母需要这个目标,独立时老板需要这个证据,成家时丈母娘又需要这个指标,一张文凭足以拴住你的一生。山西临县因即将高考强制关闭网吧,全县网吧都在劫难逃;杭州有妈妈为让孩子好好学习开出千元工资,同时有小学生为学生周刊写出《搞好学习是我的生财之道》的“评论”。“考上大学是脱贫致富的唯一出路”的大幅标语贴在小城的中学教学楼上,这条“出路”,仿佛全社会为你而设的一个赌局,你用快乐、自由、幻想与纯真投注,哪怕收获的是北大学生贬值到卖猪肉的残酷结局。

这是中国大学的黑色幽默——这个人生必经的圈套越是“毁人不倦”,越显成就珍贵;这个圈套越是明显,拥戴者越多;这个圈套越是被你认清危害,你越是不得不进入。皆因这个圈套的布局者、参加者与受害者,老实说是人人有份。大学已经功利化,因为你我的欲望都走向了最大化。当读大学成了一个消灭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识就无力改变个人命运;当大学成为了官场、商场、欢场与名利场,大学的谎言就摧毁了中国精英的生长土壤——可敬的大学,就成了可怕的大学。大学为什么不能改变命运?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这么多知识,也不见命运有何改变?”2009年,上海海事大学法学系研究生杨元元自杀前如是说。“耶鲁改变了我一生。”2010年,耶鲁毕业的中国人张磊公开告自如是说。他要给耶鲁捐款888.8888万美元,据说是给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款最多的人。

两者皆拿一生的命运说事。杨元元的话让公众质问教育,张磊被公众质问为什么不给中国的母校捐款一好在,仍有天涯网友为他解围:“捐到耶鲁不一定能体现价值,但是捐到国内一定体现不出价值。”

2009年,重庆上万农村高三应届考生拒绝了高考,湖北省2.6万学生放弃了高考:2010年,中国高考报名总人数比200g年减少了65万_人。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抬头——《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一个小故事,表弟是一位装修工,平均每月可以拿到2500元左右。表哥大学毕业快一年了,还没有找到工作。农民工表弟因而深有感触地说:“我真谢谢我自己,没有考上大学。”

大学为什么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也许,全因我们与大学的关系早已改变。古时,彼此是家庭关系,“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1919年以后,蔡元培要把京师大学堂变成现代大学时,学校自治,学生自由,彼此是朋友关系;1952年以后,中国大学学习斯大林模式,大学其实是高等技术专科学校,都是为社会服务的螺丝钉,彼此是同事关系;1977年,关闭11年的高考闸门再次开启,大学得到了一批最有理想主义的追求者,彼此是恋爱关系;到了2010年,大学招生推动GDP、大学城建立拉动房地产,彼此早就成了交易关系。当我们与大学失去了亲近如父子、知心如朋友的精神伦理,大学就只剩满足短期需要的供需关系——江苏省10年换了5个高考方案,50万考生的命运也跟随着朝令夕改;《2010年就业蓝皮书》显示,数年前的热门专业转眼便成了“失业热门”,法学、计算机、英语、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专业是2007年至2D09年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也许,全因中国“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阶层”严重缺货。北大和清华都未进亚洲大学排行榜前十同时,斯坦福大学校长有一个说法,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还需20年。这是客气的说法,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施密德特曾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批判中国大学:“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而在他看来,大学本应该是“孕育自由思想并能最终自由表达思想的、最糟糕同时又是最理想的场所”。当大学失去了理想主义和独立精神,也就失去了培养精英的生产力——北京不少于10万大学生患有抑郁症,毕业后又沦为唐家岭的蚁族;《中国青年报》一项上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34%的人后悔读大学,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有用的东西。也许,全因大学生只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在生命中最好的18年时光,他们为了考上大学,只学会了考试;考上大学后,他们为了找到工作,只学会了考证——父母、中小学与大学联手制造了一个工具的输送带,最后这个“工具”会发现,他用18年学习的,全是以后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当太学让人才教育变得数据化,也就失去了改变命运的神秘力量——能力可以学分化,人格也可以证书化,道德也可以数据化:上海交大曾想给毕业生颁发3张证书,包括学业成绩单、能力证书,外加“人格证书”;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推出道德银行储蓄卡,分金卡、白金卡、钻石卡,做好事开证明就可以加积分——大学行政化的最大坏处,是官僚风气让学者变成了唯唯诺诺的花瓶;大学产业化的最大坏处,是以为才华和人格可以数字化。我们都是大学的灾民 中国的中学生总是睡不着——一份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的比较研究报告告诉我们,中国高中生的压力居四国之首,超过七成的中国学生情绪低落、烦躁,近半中国高中生“睡不着”。中国的大学生还没有睡醒——大学生模仿小沈阳创作的大学版《不差钱》写道:“眼睛一闭一睁,一堂课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_上午就过去了。人生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下课了,但人没醒。人生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人醒了'但没下课。最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上课了,但睡不着。” 这就是人生。对那些三四年后即沦为卡奴、房奴、婚奴、孩奴的中国年轻人来说,大学不过是延时进入残酷社会的避难所,也是人生苦旅中最后的一个乐园——近有李咏不小心口吐真言:“大学期间没有谈过恋爱,没有失过身,就白上了”;远有中国大学周边由邋遢饭馆、通宵网吧、廉价招待所、无证小诊所形成的堕落街。无数大好青年从室友手中接过第一根烟开始,本该厚德博学的大学时光,就沦为一部青春堕落史。可惜好日子在大学毕业时就到了头。有分析指,2010年,至少有1000万应届毕业生将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境况。这个结局,让中国的父母被看作教育产业链上最盲目的投资者,中国的大学生被视为教育产业链上最大路货的低端产品。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如是说:“大学生是整个食物链最后的环节,没有选择空间。” 韩寒的博客《青春》算是一个解答:“心理辅导是没有用的,当我看见我们的女人搂着有钱人,有钱人搂着官员,官员搂着老板,老板搂着林志玲,你怎么给我心理辅导?一打听,同学们混得都更惨,有混得好的男同学,那是靠家里,有混得好的女同学,那是嫁得好……方圆几百公里内,连个现实的励志故事都没有,这就是很多中国年轻人的生活。” 施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是这样嘲笑中国大学的:“它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并竟然引以为骄傲,这是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笑话。”这不仅是施密德特眼中唯利是图的中国大学的问题,事实上,中国人早已将“经济上的成功’视为“成功”的全部一拜金女会告诉男人,《非诚勿扰》就是“非钱勿扰”;市长会告诉市民,增加GDP一定可以提高你们的幸福感。在这个欲望贲张的时代,大学时刻面对两难的选择——是随波逐流,还是保持独立?这是一个寓言:16年前,北京大学曾拥有一堵围墙,一边是假证件和盗版光盘贩子的聚集地,一边是诗人、学者与未名湖,当年围墙在争议声中被轰然推倒,在原来的墙基上建起了商业街;而16年后,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学院的人仍必须持有白色的门卡,因为学院大铁门总是紧闭,没有门卡,绝对进不了大门。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曾说过,大学物理的围墙可以拆掉,“精神围墙”绝对不能拆。因为没有了“精神围墙”,大学就无法满足人们对她高尚性和纯洁性的期盼,就丧失了大学存在的价值。问题是,中国大学的“精神围墙”也正在倒塌。大学在电视宣传片中吹嘘的是它的建筑物,而不是它的人文精神;学生选择大学,选择的标准不是一个大学的教统,而是就业率的高低。中国人有两个出身,一是家庭,一是大学。中国人对大学的执念,源于个人对身份的焦虑。当整个社会都认为读大学是成才标准,大学却不能提供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大学的失败;当孩子要提早告别童年的快乐、父母要牺牲全部积蓄、兄弟要放弃接受教育机会,才能让大学生读上一个找不着未来的大学,则是社会的变态——我们对大学失望,是因为期望过高:我们对它期望过高,只是因为成本昂贵。大学要培养的应该是“健全”的精英,他需有自由独立的思想、天马行空的创意、逆流而上的意志、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但今时今日,大学是官场、商场、名利场、欢场、广场,是盲目扩张的流水线、靠人头计算利润的坏公司,是潜规则当道的小社会、官腔流行的小政府、占地面积巨大的小城市,却唯独不是理想主义者心中的“大学”。从小处说,大学应让一个人成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从而改变个人命运;从大处说,大学应促进社会阶层之间进行垂直流动、缓解社会的阶层板结,从而改变国家命运——这正是中国的大学的最大失职之处:大学本应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有力臂膀,但从什么时候起,虚胖多病的大学隐隐成为了社会的负担?

第三篇:别让大学毁了你

《别让大学毁了你》读后感

有一本书叫《别让大学毁了你》,我感觉非常的现实和有理。莘莘学子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走到了人生的重要转折关头。考得好的欢呼雀跃,考得不理想的内心纠结。无论怎样,学生和家长的心情都如盛夏的阳光般焦灼,忙着填志愿,忙着挑学校,忙着选专业,有的还在忙着出国留学。大家似乎都没有时间好好想一想:上大学,我们到底为了什么?

这看起来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恢复高考制度那些年,考大学就是为了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考上大学就是国家干部了,当然也有许多有志青年是为了给自己争取再学习的机会。大学扩招以后,在高考录取率达到80%以上的今天,普通的大学文凭已不再奇货可居,大学生满地都是,上大学没有了“铁饭碗”。有调查显示,超过30%的大学生和家长认为,上大学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上大学特别是上了名牌大学、读了热门专业,出国去留了洋,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为自己谋取一个薪酬高、有地位的职业。想法没有错,却有点狭隘。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利于今后的成长。

能考上名校固然很好,这些大学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有大师名家,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到了那里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学到更多的知识。但名校出来不等于就是人才,当年考上北大清华的状元,有的还不及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有出息。热门专业固然也很好,既然热门,说明社会需求旺盛,毕业找工作自然容易,但一味盯着热门而不顾自己的兴趣,为学而学、为就业而学,也可能埋没了本来很有发展的潜质。找到收入不菲的工作固然也好,但收入与幸福感并不成正比,现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优越,许多人的幸福感却在不断下降。

再说出国,可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但也有学生出去以后没把人家的好东西学到手,倒是把糟粕作为时尚带了回来。我们还可以举一些例子。最近,南京一所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的教师受到学生威胁:“我要你把分数提高到九十,否则我绝对会报复你或你的儿子的。”这不仅折射出对老师的不尊重,还反映出当下大学学习风气的变异和堕落。前几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熊受到留校察看处分,他在学习上勤奋刻苦,舍得付出,对于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却无暇顾及。还有北京一所顶级大学的中文系女生自杀前在遗书中这样写道:“我列出一张单子,左边写着活下去的理由,右边写着离开世界的理由,我在右边写了很多很多,却发现左边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写的。”这些虽然是有些极端的案例,却已说明了不少问题,而问题的答案还得从原点去找。

大学是人文精神的家园,也是学生通往社会的最后驿站。大学的使命是培养人的成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大学应该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学生如何去做一个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人。”我们上大学,除了学习知识,更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最重要的是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看起来有些“虚”却是一辈子管用的。一些同学在中学阶段就是为了考上重点中学、考上名牌大学,目标很明确,为什么到了大学反而失去了方向感,或以混到文凭为目的,或以游戏大学虚度时光,即使以考研出国为目的的同学,对自己的将来也是焦虑不安的,感觉很飘忽,根子在于没有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志向。在大学里,既有“根叔”式的教育,也有“得不到四千万别来见我”的训导,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提高人文素养,自己独立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大学不是职业养成所,大学里也不能只学谋生的技能。大学的学习,更多的是学习理论,打好知识基础,学会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自己不断吸纳新知识的能力。这样的能力是要老老实实经过勤学苦练才能得到的。

而现在,对于大学新生们来说,最悲哀的是虽然每个人对于大学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期许,对上大学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然而却几乎没有人能回答,大学到底是什么,上大学到底为了什么,又能学到什么,多数人都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被扔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只是在这个新的环境里一切都要自己做主。于是一个个在畸形环境中生长起来,又没意识到该做什么,如何做的大学生们,用病态的方式,把青春付之荒唐之中。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自己所面临的压力,却不去思考其实其他人也曾面临着我们所无法想象的比我们更大的压力。推卸责任似乎是上天赋予我们的本能,我们总习惯于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去抱怨外在因素,却不曾反思一下自己的问题。年轻人最易犯的毛病就是人云亦云和冲动,而造成这两种错误的根源就是缺乏独立思考和理智思考的能力。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无外乎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直接感知,或通过读书亦或是耳闻目睹而间接感知,当你问及他们成功的原因,他们无不诚恳的说道:得力于大学的时候,读了多少好书!

生活造就人,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读懂生活这本书,并最终又将我们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一个人最失败的不是因为自己做了很多背离目标的错事,而是做了很多错事却还自以为自己一直在朝目标前进。即使我们获得了所有我们想要的东西,可是这些东西真的是我们必需的吗?真的有那么多用处吗?很多东西,我们之所以认为必需,是因为贪恋。

无论考上什么样的大学,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定位自己。明确自己要学有所成,在哪都会努力,在哪都会成功。我们似乎忘记了语言的真正作用在于交流。英语固然重要,但是专业课程更重要,千万不要顾此失彼,本末倒置。我们一直早慨叹“世无伯乐”,可我们是否追问过自己,我们自己是千里马吗?什么都会一点,其实就等于什么都不会。我们往往什么都想学,可什么都是浅尝辄止,但是由于什么都懂一点,又让我们在众人面前显得很有才,这样,我们就渐渐被旁边的人给催眠了,还真以为自己很有才,殊不知,我们的有才只是众人的传说罢了,而我们却被蒙在鼓里。兴趣加以长时间的锻炼势必成为其特长,兴趣和特长一定不能放弃,也许当你有一天走投无路时,你所能抓住的恰好就是这根救命稻草。

大学生为什么经不起诱惑,甚至明知道是错还欲罢不能的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着错误呢?

所谓的的放弃功名利禄也只有那写已经拥有这些东西的人才配谈的话题,尚未拥有,如何言弃?

有时候越是想要忘记,越是记得清晰。人不经历一些事情是很难明白一些道理的,可是当我们明白的时候,剧情已经往往不可能按照你的想法去发展了。我们都已经注定了只是对方生命中的一个过客。很多时候,阻碍我们前行的并不是如何做出选择,而恰好就是畏首畏尾。关键不在于选择,而在于一个人做事的勇气和态度

你要学会做一个受欢迎的人,气质,修养,为人处事。你讨厌别人对待自己,自己就不要这样对待别人。学会低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不要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很多时候,大家之所以放弃最后一丝心理防线,往往就是受到他人意见的左右,因为大家都知道亲朋好友不会害我们,可是他们却往往忽略了去思考,亲朋好友的意见是否正确。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不要过多的受制于别人的声音。当一个人以为自己很有骨气的时候,却也是忽略对自己做法是否合适的反思的时候。心态决定一切,一定要自信,不要想太多。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怎么去应对。很多人为什么不自信?因为想得太多。如果不读书,其他方面再好也等于零。大学期间是读书的最好时候,书读的多,谈吐自然不一样。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增强自己的底蕴。

第四篇:读书毁了我演讲稿

演讲稿

读书毁了我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演讲者,xxx。

(博取信任)和在座的一样,我是一名大学生,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没女朋友,也不知到如何才能使自己过得有意义。直到有一天,在路边看到了书摊,一排排的书,使我的心莫名的清醒、激动(欲说还停),是的,书,多么美好的东西,就像屌丝牵到了女神,女生看见了韩国欧巴,对吧。(笑)

(设疑)好了,大家注意今天的主题没?读书毁了我(停顿),读书怎么会毁了我(停顿)?读书毁了我什么(停顿)?(做思考)

要想知道这一切,就必须知道读书与我们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热情洋溢,语速要快)从小到大,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真的?而今有几个人是这样做的?敢举手吗?为了读书而读书? 罗曼•罗兰曾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要我说:“读书成大器”。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一个增长见识,提高自我修养的必不可少的渠道。所以,读书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很重要的,读书才能成大器。是的,只有多读书、爱读书,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取得别人没有的成就。朱熹高吟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历史的长河中走过,留下宋朝无数好书学子铸成的繁荣盛世。李时珍读了上万本医书,终于成就了《本草纲目》。宋濂幼时好书,为了读书不顾天气恶劣仍坚持抄书,最后终于博览群书,成就了以后的辉煌。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需要一本本的书的堆积与沉淀才能达到顶峰,取得成功。即书籍是我们进步的阶梯。

书籍是如何让我们进步的呢?读好书就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读的书愈多,就愈亲近世界,愈明了生活的意义,愈觉得生活的重要。这说明书籍可以改变我们的价值观,认识观,世界观。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这是高尔基说的。我们愈是学习,愈觉得自己的贫乏。这是雪莱说的,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郭沫若在散文中说: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的人读死书,可

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物理学家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修辞学使人善辨;凡有学者,皆成性格,这是培根说的。可见书籍对我们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甚至可以改变人格。

读书毁了我们什么?读书改变了我们什么?读书给予了我们什么?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使我们不断的破碎、溶解,然后再重塑我们自己,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是一年才读几本书。其是否真正掌握了里面的知识还要另说。第十八个世界阅读日刚刚过去,国人阅读状况再次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2013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而不读书的理由更是可笑,有人说“没时间”,还有人说“不习惯”,甚至有人说“买不起”!这些荒唐的借口与吓人的数据难道不应该让我们反思一下吗?在重物质轻精神的今天,繁重的工作和各种娱乐活动竟然取

代了读书,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实?一个远离书香的民族将如何发展?如何壮大?

再观国外,海外媒体曾经发布过一个读书报告:“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看书21本,日本人平均每人每年看书17本,而我国平均每人每年不到3本。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64本;其次是俄罗斯,为55本。”这很值得我们深思。读书可以增进知识、增加智慧、陶治情操;读书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是追求进步的阶梯;读书是寻觅文化伴侣、结交理论巨人的一种高品位的生活方式;读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塑造一种良好的品格;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境界,扩展我们的视野;读书净化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领悟到人生的哲理;读书可以完善一个残缺的灵魂和滋养一个枯燥的心灵,是重新焕发信心和希望的源泉所在;读书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兴旺发达。所以我希望大家都有像苏轼这样的宏伟的志向。

即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谢谢!(鼓掌)

第五篇:别让误区毁了保险营销

别让误区毁了保险营销

在保险营销中,代理人往往存在着一些营销误区。有的代理人说错了话,有的代理人用错了方法,有的代理人观念上出现了错误……这些营销误区使他们失去很多客户。只有找出自己营销的误区,并积极改进,才能迅速走向成功。

贬低同业竞争对手

随着我国保险竞争主体的增多,代理人在营销过程中遇到同业的代理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这时你要为了拉拢客户而贬低同业,那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贬低同业竞争对手只会使客户降低对你的评价。不贬低同业竞争对手应当是保险代理人一条铁的纪律。

营销中急于求成在展业过程中,一些代理人往往表现得过于急切,希望第一次见到客户就能签单,然而这是不现实的,营销是一项艰苦而需要耐心的工作,急于求成的代理人很难取得成功。

缺乏团队精神

很多代理人认为,营销是个人的事,根本不需要和别人合作,更不需要团队精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一个代理人能否成功营销,大部分取决于自身的营销能力,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优秀的代理人都是与团队合作进行营销的,要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更高的效率,就要建立一个团结协作的营销团队。赞美过度

在营销过程中,适当地赞美客户,对于拉近双方情感距离是非常有好处的,但是做什么都要讲究个“度”,过犹不及。虽说礼多人不怪,但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技巧建立在取悦对方的逢迎拍马上面,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正确的赞美法是“真诚的赞美而不是献媚的恭维”。不仅如此,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如果赞美客户不审时度势,不掌握良好的赞美技巧,即使出于真诚,也会将好事变坏事。

不倾听客户需求

代理人在营销过程中往往会犯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不倾听客户的需求。倾听是一种典型的攻心战略,一个不懂倾听,只是滔滔不绝、夸夸其谈的人,是无法得知客户的各种信息,有时还会引起客户的反感,导致营销的最终失败。作为一名好的代理人,首先必须是个高明的听众,当客户热心谈论的时候,你要做认真倾听的样子,如此营销才能轻松。认真倾听客户讲话,是赢得客户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每一位代理人都应学着少说多听,这是成功的捷径。

不注重肢体语言

在营销中,大多数代理人都不注重客户的姿态动作,不管客户有什么样的反应,只顾着做自己的介绍,这是极其错误的。如果试着配合一下客户的肢体动作,客户就会减少几分抗拒,这就等于在双方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不重视学习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保险市场,代理人的素质也越来越高,如果想在竞争中胜出,就必须坚持不断地学习。知识贫乏的代理人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保险代理人。在营销界中出类拔萃者无一不是拥有广博学识的人。真正优秀的代理人,永远都不会认为自己掌握了所有应当掌握的知识。

没有明确目标

很多代理人在营销之前并没有制订营销目标和营销计划,拿起展业包就兴冲冲的出门了,最后会扫兴而归。要想成为成功的保险代理人,首先必须有明确的展业目标和展业计划。没有这些,做事就会敷衍了事,临时凑合,更谈不上什么坚强毅力,斗志昂扬了。没有目标、没有计划的代理人是很难成功的,因为盲目的行动,就意味着失败。只有确立了目标导向,才大有可为。

不注重后续服务

签单后,代理人往往因松了一口气而忽略了后续服务工作。也有的代理人认为:“保单已经签了,再服务客户就是浪费时间。”这是一种肤浅的想法,因为他们没有明白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营销这个道理。在签单后,代理人亦应与客户保持联系,追踪其状况,这样才能避免造成客户对公司及其保险产品的抱怨。更多更好的后续服务,会吸引住你的客户,而他们对你的评价会为你带来更多的客户。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对客户负责到底,这样才能赢得客户的心。据《保险生活》

下载什么毁了中国的大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什么毁了中国的大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4句“老话儿”毁了宝宝一辈子

    4句“老话儿”毁了宝宝一辈子 新生宝宝是一个生命的开始,他们刚刚脱离母体那舒适的宫腔,来到这个喧闹纷杂的世界,在各个方面的适应性都非常差,尤其是抵抗力。要使新生宝宝能尽快......

    《别让性格毁了你》读书笔记

    《别让性格毁了你》 1、 2、 3、 4、 5、 6、 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有心生; 理想的心态:平和,平淡,平心静气,气定神闲; 有压力而不受折磨; 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选择什......

    《别让性格毁了你》读书笔记

    《别让性格毁了你》 1、 2、 3、 4、 5、 6、 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有心生; 理想的心态:平和,平淡,平心静气,气定神闲; 有压力而不受折磨; 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选择什......

    别让细节毁了你(范文)

    别让细节毁了你 第一章 为人处世:别让细节毁了自己的形象 1. 嫉妒别人就是自毁形象 嫉妒是一种慢性“毒药”,可以使人不辨是非,对人无端生怨,对己则身心俱损。嫉妒是产生“恶毒......

    中国梦大学梦

    中国梦 大学梦每天被自己手机闹铃叫醒,顺手就是关掉,赖床十五分钟左右,然后极不情愿地起床,这就是我每天大学生活的开始。大学生活即将过去三年,早已丢掉高中时的奋斗感,没有那么......

    中国大学之最

    1.人口最多:吉林大学 2010年在校学生63779人。 2.面积最大: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 一个校部,两个基地,四个训练团,七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900万平方米。 3.综合影响力最强:武书......

    中国大学之最

    中国人数最多的大学: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在校生人数6.3万。吉林大学于2000年6月12日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而成。......

    中国大学入门

    作者:孔文 原始出处: 新语丝 * 有许多人大学读完了,都没有大学入门,未能领悟大学的真谛,冥冥中视 如成家从业,仿佛一条天生的路。大学,谓之高等教育,区别于初等中等 的教育,即是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