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卡尔《历史是什么?》第5章读书笔记
《作为进步的历史 》读后感
梁洁
摘要:历史是进步的。但需对进步的概念了深入透彻的阐述。进步的标准因立场阶级不同而内涵不同。进步也没有时间限定。进步也不是直线的,连接的,但是不会后退。进步的内容也不同。
关键词:进步
标准
立场
客观性
内容
卡尔在第五章阐述了关于历史进步的 一系列问题,我就个人的理解总结如下:
一
什么是进步的历史?
目的论着认为,所谓历史的进步,即历史进程不断向某一目标前进。在前进的过程中体现历史的进步,达到历史的目的也就意味着历史的终结。而人们对于历史的目的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一种世俗的观点认为,“历史在向人世间尽善尽美的境地这一目标前进”“增加人类的真正财富,幸福,知识乃至美德”。丹皮尔认为,历史的进步即是人们控制自认资源的能力增强。卡尔认为人类一直是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进步的。
按照丹皮尔观点来讲,客观上的历史进步就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的进步。用马克思唯物史观来解释就是生产力的进步。我个人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是不全面,人类历史的进程,不仅仅是满足于物质上的进步和富足,也在追求精神上的更高境界。比如,追求真善美,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历史前进中想要达到的目标。思想上的进步也是进步,这种无形的进步虽然短时间看不见,也不能直接反映在物质上的更加丰富,但是在历史进程中也有重要地位。或者说,它在历史进程在产生无形的影响。比如,文艺复兴,为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了早期的宣传,把人从蒙昧的宗教神学和黑暗的中世纪解放出来,促进了人的个性发展。
另外,如果按照丹皮尔和卡尔的观点,历史是不会倒退的,但是课本上讲的由于战乱导致社会“生产力倒退”?怎么解释呢?请老师赐教。
什么是历史的进步?我们需要一个衡量标准。假设进步的标准是大多数人的文明度,自由度的提高,那么殖民地人民取得的反殖民斗争的胜利,国家独立自主则是进步。而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群体,对进步的标准也有不同的理解。拿拉美民族革命这类史实来讲,殖民者,白人,认为是文明衰落了,退步了。但对追求自由独立的亚非拉人民来讲,是进步。所以,给历史进步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假设,和判断标准,就决定了历史是进步还是倒退。二 历史不等同于进化
卡尔认为,“。达尔文革命通过把进步等同于进步似乎消弭了历史和自然进步的不同,像历史一样,结果证明自然毕竟也是进步的。但这为更大的误解开辟了道路。这是通过把生物的遗传性(进化的源泉)与社会的获得性(历史进步的源泉)相混淆而造成的。”并举了中国家庭养白人孩子的例子,来证明,自然进步和社会进步的不同。人脑并不比5000年前的祖先有更大的容量,但是通过学习,把自己和前面各代人的经验结合起来,他的思维的有效性增长了好几倍,这种获得性的传授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历史就是通过一代代获得性技巧的传授而进步的。
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进步依赖于经验的积累和传授,不同于生物角度的进化。我们一代代人在总结接受前人的基础上,再创新出新的经验,就是历史的进步。现代社会比前代之所以进步发达的原因也在这里。所以从这方面讲,经验的传递很重要,学习是关键环节。三 历史的进步没有绝对的时间界限
卡尔认为,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进步想象成一种限定的开始或者限定的结束。认为尼罗河文明创造于公元前4000年和公元前4004年没有多少可信度上的差异。文明的进步没有起点,也就无所谓终点。文明本身就是无限发展的缓慢进程。期间可能会出现跳跃式发展但是我们不必拘泥于进步始于什么时候,(我认为因为进步在客观上一直是存在的。)或者终结于什么时候,让我们下一个绝对的结论。我认为,历史没有起点,未来也没有终点,所以不能给历史主观上分段下结论,说什么进步或者退步。从整个人类历史的长河来看,有时候一段时间里给某一历史下的结论,又被后来的历史证明是错的。
四
历史进步的方式
卡尔认为,人们都愿意相信,历史不是在一条直线上前进的,中间纵然有倒退偏离和间断,也不是致命的影响。历史学家们认为,“我们在历史之中所能观察到的任何进步不管是时间还是空间肯定都不是连续的。”我赞同这个观点。历史总体上是前进的,虽然不是直线,或者说有缓慢发展阶段,或者说疑似倒退,但都不会产生大的倒退,是螺旋式上升的,曲线式进步的。如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当时认为是退了一步,但是从经济角度上讲,促使苏俄经济恢复,政治上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最终回到社会主义轨道上来。有些所谓的退步,仅仅是,一部分人在既得利益丢失之后,站在他们的阶级立场,用他们旧的观点去评判,得出历史退步的结论。“这样的群体侵透太多前一个时期的传统,利益和意识形态以至于不能使自身适应下一个时期的要求和条件,因此,对一个群体似乎是衰落的历史,对另一个群体似乎是一个新发展的肇事。”进步不意味着对所有人而言是同样的同时的进步。比如,英国的光荣革命,对于资产阶级和民众来讲,就是进步的,对于王室贵族来讲是王权衰落。往往新兴阶级和贵族能看见进步,而守旧派则看见衰落。如清末中国引进外国的火车和轮船,洋务派看见了科技进步的力量,而守旧派则大呼惊动了祖先要遭受天谴和灾难。这里,又回到前面讲的,立场不同的阶层,标准不同,结论自然不同。
.五 历史进步的本质内容
过去的历史学家认为,进步的内容是扩大公民权利到一切人,消除种族不平等和财富不平等。卡尔赞同赛亚.伯林爵士的观点,认为“历史的进步依靠的是获得性财产的转让。包括物质财富,也包括人的控制,改变和利用环境的能力。而这两方面的因素是紧密相联,彼此作用的”
那些被转移权利的群体认为,历史经历了转折点的时候,就是衰退。“原有的古老权威削弱,旧有的显著标志消失,从憎恨和野心的冲突中产生了新的秩序”而卡尔认为,这并不是真的衰退,而是时代给予我们更严峻的考验。历史并不会衰退,进步也不会终结。历史进步的目的不可以限定,不可以明确定义进步的概念,?而所谓的进步,也是朝着某一积极目标靠近运动,但目标要考历史证明,能否实现,(即目标的可行性),所以,进步就是一定时期内人的主观上的判断。
历史之中无法实现十全十美,时间是无限的,进步也是无限的。我认为时间在不停延续,历史在伴随,所以进步也是不止的。我们应该突破认为主观上的限制,追求无限极的进步。
人们又假定了一些进步的目标。为了未出生的后代而把牺牲强加在活着的一代人身上。用较好的名誉来证明牺牲的的正当性。我认为最为突出的例证是共产主义运动。无数的共产主义殉道者们前赴后继,牺牲自己和同时代的革命者去争取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这些被称为进步,当然这样的进步有待历史的验证。
此外,卡尔在后面写到了历史判断的终极标准,暗示成功是判断的终极标准,也暗示了现在不正确的事情或许到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我觉得有可取之处,因为不同阶段的标准不同,结论不同。但是未来是在哪里终结呢,没有节点,也就没有最终的盖棺论定。失败或者成功没有一定的说法。今天的失败或许为明天的成功做出巨大贡献。我认为,人们对于失败或者成功的定义太空泛缺乏实用性。
他又提到价值和事实的关系。我理解有局限,无法清晰阐释。请老师指导。综上所述,通过卡尔的 在本章深入浅出分析和阐述,我对历史的进步有明确的看法,即历史是进步的,进步的内容和标准又因为时代的不同,立场不同,阶级不同而各异。历史的进步方式是螺旋式上升,曲线式前进的。因为历史伴随着时间的延续在发生,所以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未来很远,人类应该追求历史无极限的进步。无论是在宽度和广度,还是深度上,我们都应追求那种无极限的可能。
第二篇:读书笔记《卡尔.马克思传》
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及BBC广播公司发起的对“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这一问题的全球互联网调查中,马克思超越爱因斯坦成为第一。为什么马克思对社会的影响如此之深远而重大,我在读了列宁的《卡尔.马克思传》后,才真正地理解了世人对他响应,追随的原因。
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特利尔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有着纯粹的犹太人血统,而受洗成为新教徒,却生活在天主教社区。这种法定的被排除在社会整体之外的环境,使马克思一生中更多倾向于用批判的眼光来观察社会。马克思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一个“自由撰稿人”,而且很多时候在“不太宽容”的“论战”中,他与报纸、刊物结缘,以此为阵地,发表自己的生活见解。
在书中,我们看到了马克思是个平凡的人,他不善于理财,对生活的安排显得没有条理,不修边幅,外衣的纽扣时常扣错。他性情急躁,对人有时爱发脾气,甚至大发雷霆;并非什么“超级天才”,他的伟大是和他诲诲不倦的研究革命理论和参加革命实践所分不开的,难怪,那些马克思的“朋友”在诽谤马克思时,把他描给成一个很可怕的人物,他的妻子燕妮要捧腹大笑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但同时他也是一个为实现个人理想而忘我工作的革命导师。
从马克思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尤为突出的就是他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自从他中学确立了服务人类的个人理想后,不论是反动政府的迫害,还是贫困的物质生活,都不能打断他对事业的追求和对工作一丝不苟的付出。他曾说:“我还有这样一个特点:要是隔一个月重看自己的东西,就会感到不满意,于是又得全部改写”。他对待著作的态度就像科学一样的严格,如果他没有彻底研究好一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时,他也绝不谈论这个问题。在他的身上,我们充分认识到了严谨治学是人类的崇高品质和优良传统。
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不在于解释世界,关键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第三篇:读书笔记卡尔.马克思传
读书笔记:卡尔.马克思传
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及BBC广播公司发起的对“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这一问题的全球互联网调查中,马克思超越爱因斯坦成为第一。为什么马克思对社会的影响如此之深远而重大,我在读了列宁的《卡尔.马克思传》后,才真正地理解了世人对他响应,追随的原因。
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特利尔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有着纯粹的犹太人血统,而受洗成为新教徒,却生活在天主教社区。这种法定的被排除在社会整体之外的环境,使马克思一生中更多倾向于用批判的眼光来观察社会。马克思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一个“自由撰稿人”,而且很多时候在“不太宽容”的“论战”中,他与报纸、刊物结缘,以此为阵地,发表自己的生活见解。
在书中,我们看到了马克思是个平凡的人,他不善于理财,对生活的安排显得没有条理,不修边幅,外衣的纽扣时常扣错。他性情急躁,对人有时爱发脾气,甚至大发雷霆;并非什么“超级天才”,他的伟大是和他诲诲不倦的研究革命理论和参加革命实践所分不开的,难怪,那些马克思的“朋友”在诽谤马克思时,把他描给成一个很可怕的人物,他的妻子燕妮要捧腹大笑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但同时他也是一个为实现个人理想而忘我工作的革命导师。
从马克思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尤为突出的就是他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自从他中学确立了服务人类的个人理想后,不论是反动政府的迫害,还是贫困的物质生活,都不能打断他对事业的追求和对工作一丝不苟的付出。他曾说:“我还有这样一个特点:要是隔一个月重看自己的东西,就会感到不满意,于是又得全部改写”。他对待著作的态度就像科学一样的严格,如果他没有彻底研究好一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时,他也绝不谈论这个问题。在他的身上,我们充分认识到了严谨治学是人类的崇高品质和优良传统。
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不在于解释世界,关键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第四篇:卡尔维特的教育---读书笔记
摘录:信任的基础并非中期目标,也不是最终结果,它只是一个好的开端。这种事我们看的太多了:跟着一位好老师的学生表现突出,但某日,老师因病或开会不能来上课,改由其他老师代课,原本运作良好的教室,竟然变成闹哄哄的宠物之家。
可悲的是,我还遇到过以此为荣的老师,认为这凸显了他们的教育才华---别人控制不了的孩子,到他手上全都乖乖听话。
随感:雷夫的观点很清楚,真正优秀的班级,优秀的应该是这个班级的学生,而不只是那个班级的老师。如果这样思考了,我们就不会因为只有自己有本领踏进某个班级而感到光荣了。我们就会考虑到发展好每个学生,考虑到任何老师踏进那个班级,学生都是表现积极的。所以,雷夫说信任的基础只是一个开端。
那么在信任的基础上,这创造奇迹的第56号教室的秘诀是什么呢?本篇雷夫就跟我们说了“六个阶段”,他将这六个阶段教给学生,但不期望学生们立即应用在自己身上。这六个阶段其实就是最有效最实用的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习惯教育的过程。所以,有一位老师在写这本著作的读后感的时候说,我们可以以“课程观”的眼观来阅读这本书。
摘录: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从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大多数孩子就开始接受第一阶段的思考训练,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
。。。
但是,这样教小孩子对吗?第一阶段的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才去做。
。。
如果首要动机受到如此严重的错误引导,他们的医生将毫无所为,而我也绝对不会再犯灌输第一阶段的错误。
随感:其实想想我们自己,已经成人或者说已经而立,不惑,知天命的人,而且我们是教师,是知识分子,有多少人到现在为止完成任务的目的就是“不惹麻烦”。这种根深蒂固的想法是哪里来的?或许就是我们童年时期在刚入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或者我们的父母灌输给我们的。而如果做事只是为了不惹麻烦,我们深入思考一下,这样的人,这样的教师,在工作或者说在事业上会有怎样的作为?
而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或者说在管理孩子的时候,我们就用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方法在教育着今天的孩子,许多孩子今后长大成人就会重蹈我们的覆辙。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这第一阶段,但一定要让孩子们摆脱第一阶段。
摘录: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刚开始教书的几年,我也为了“成效”而患了这种奖赏症候群。
家长在鼓励第二阶段思维时也要提高警觉。小孩做家务就给零用钱固然好,毕竟我们的资本主义就是这么运作的---用工作赚取报酬---但用礼物或金钱换取孩子良好的行为的做法就很危险了。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
随感:想起了公开课之前教师熟悉班级时对孩子们经常使用这样的手段使孩子们在公开课的时候表现良好,那就是奖励给孩子小礼物。著作中有这么一句话:“历史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上述一段话也有类似的一句话:行为得宜是应该的。孩子是有思维的聪明的个体,对孩子的认可或者精神上的奖励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成长。
所以,作者说:要是在家庭作业上打个星星能让孩子们写作业,对许多人来说已经足够了。但我已经无法因此感到满足。我想,我们可以做的更好。
摘录: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孩子们慢慢长大以后,也开始学会做些事情来取悦某人。“妈,你看,这样好吗?”他们也做相同的事情来取悦老师,主要用在由魅力或受欢迎的老师身上。他们做的时候挺直腰板,表现出符合我们期望的行为,但他们这么做的理由全都是错的。
随感:在一般教育者看来,孩子能够取悦某人而努力,应该是很不错了。在家庭中,孩子如果是为了使父母开心而努力做一个好孩子,家长就会感到自己的孩子长大了,这样的孩子一定会有出息的。在学校里,学生为了取悦某个老师而不断上进,一般教师不仅会觉得这样的学生是尊敬老师的,更会感到这样的学生是懂事的,将来是会有出息的。
但是,雷夫却下了这样的结论---他们这么做的理由是错的,为什么呢?
摘录:我常常取笑或者质疑我的学生,你们是为了我才刷牙的吗?你们是为了我才系鞋带的吗?你听得出这有多么可笑吗?但仍然有很多孩子整天忙于取悦老师。
随感:孩子终究有一天要离开学校,离开父母的,孩子终有一天要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在这样的时候,他的生活和工作又为了取悦谁呢?当孩子将来没有了取悦的对象,那他再怎么努力呢?
看来,为取悦某人的阶段真的也是错误的。所以雷夫说了下面这段话:
摘录:为父母努力的念头给孩子们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许多孩子迫切希望取悦父母,甚至按照家人的期望选择大学和专业。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倍感沮丧、厌恶工作的人,他们无法了解为什么自己对生活如此不满。不过,至少他们曾经为了取悦某人而努力过。我想,我们可以做的更好。
随感:读得出来,雷夫还是认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以有“我想取悦某人”这个阶段的,不过,这个阶段是不能持久的,尤其不能将这个阶段维持孩子的终身,否则,孩子的一生都是得不到幸福的。
摘录: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这个方法很有效,孩子们总是把谢谢挂在嘴边。唯一的问题是:他们对于收到的礼物没有真诚的感激,他们不过是遵守规则而已。
随感:文中列举了一个老师在孩子们接受礼物以后一定要说谢谢,不然礼物将被收回。于是,谢谢就挂在孩子们的嘴边。但是,孩子们的谢谢只是一个表面的符号而已,他们并没有发自内心感谢送礼物的人,以至于孩子们换到了社会这个环境中,当有人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竟然不知道要说谢谢。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过分强调规则其实是没有多大用的。
于是,雷夫的结论是:
摘录:规则有其必然性,然而在我们最敬仰的英雄中,有很多人之所以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
随感:读到这里,我想到了中国功夫:以无招胜有招。教育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那是有很大难度的。
所以,想到另一句话: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第四阶段,看来是首先必须让学生经历的,不过,不能过头,不能像那个教孩子接受礼物后必须说谢谢的老师那样。
摘录: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不论是对儿童还是成人,第五阶段都是很难企及的。能帮助孩子们对周围的人产生同情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试着想象一个由第五阶段构成的世界。我们绝对听不到有人很白痴地在公交车上对着手机讲个没完,开车或者买票的时候不会有人突然超车或者插队,也不会有邻居在凌晨吵闹不休。那样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啊!
随感:对人产生同情,就能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来处理一切事情,从而体贴周围的人。在我们这个喧嚣的世界,之所以有作者所说的那些对着手机胡扯等现象,就是这些人在做自己事情的时候,从来没有考虑过他人的感受。这样的成人世界对于孩子当然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家长和教师两种人,这两种人对于他人的体贴做的怎么样呢?
摘录:第五阶段思维:“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
物。。除非你能进入人的身体,用他的身体行走。”
随感:其实,我们中国很多词语也阐述了第五阶段的思维,比如: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做到体贴他人,一定要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想,我们作为教师,首先要给孩子树立榜样,要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多体谅孩子;我们的榜样力量会感染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会渐渐学会体贴老师和父母,从而迁移到体贴一切人。关于这一点,雷夫有一句话说的很好---仁慈是有感染力的。
摘录: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第六阶段不但是最难达到的,而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这种组合使得仿效成为不可能。就定义而言,第六阶段的行为无法教,也无法讲述。“看着我现在做的事情,这就是你们应有的表现。”一旦你做出示范,就等于违背了第六阶段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条自相矛盾的行为准则,让教学者陷入两难的困窘。
第五篇:《卡尔·威特的教育》读书笔记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书笔记
从《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中,我聆听到了一位慈父娓娓道来的育儿故事,找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卡尔·威特的父亲有一个基本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学前抓起。
我们传统的教育理论是把孩子的正式教育推迟到“上学的年龄”。等到孩子上学之后,我们又急于把许多的东西灌输给孩子,于是,过多的学习不仅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而且还给孩子造成了身心上的伤害。
如果家长忽视了孩子早期智力的培养和开发,将会给自己的孩子造成一生的智力缺陷。科学的教育观念应该是,孩子的家庭教育开始得愈早,孩子的身心方面今后就发展得愈好。
我们总是强调不要过早地对孩子的心灵施加压力,不要过早地限制孩子智力的发育。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孩子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需要尽早的智力开发。只要我们从两岁或三岁开始就注意培养孩子的知识兴趣,让他们的大脑得到不断的锻炼,就像他们的其他身体器官在平时得到锻炼一样,他们就会从早期的知识活动中得到一种快乐。当身心都得到了同步的发展之后,这样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得非常快乐和健康。事实上,卡尔·威特的父亲早就在推行这样的科学新发现了。在传统教育学理论统治着整个学校教育活动的时候,这位谦恭的德国乡村牧师就对自己的儿子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早期教育。在我们今天逐渐认识到家庭教育必须先于学校教育,而且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的前提下,老威特的教育实验自然就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这本书为所有的父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家庭早期教育的范本。
当然,我们不能放弃工作,把时间全部花在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方面。不过我们做父母的只要让家庭生活愉快和睦,注意引导孩子的兴趣和行为,就可以使孩子在智力上和道德上健康成长。做父母的只需牢记老威特所说过的一句话:“尽早教育你的孩子,但是需要你去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