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论语文教育》读书笔记(5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15:44: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叶圣陶论语文教育》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叶圣陶论语文教育》读书笔记》。

第一篇:《叶圣陶论语文教育》读书笔记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读书笔记

内江铁路中学 胥树轩

余等教授文题,注意之时分而为二。先揭文题于黑板,将题中意义一一向学生发问,使无遗漏;然后将题中要旨标明板上。用此法时约费十余分钟,不令学生展阅教科书,以便其为大体的记忆。此其一也。迨全文教授既毕,复令儿童回顾文题而审查此文与此题果否对照。此法用之得宜,儿童于作文方面,自有领悟。此又其一也。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1页 第一段

小学生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至于修辞之功,谋篇之巧,初非必要之需求。能之固佳,不能亦不为病。(按文字大别,不出抒情论叙二类。故但言抒情及说理。)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6页 第三段

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惟初学作文,意在练习,不得已而采命题作文之法。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9页 第三段

文题取材应广博。不待学校中所诵习所闻见可以命题,即家庭社会之事,苟学生能思议及之者,亦无不可命题。事事物物,与学生接触而引起其思想情感者,均可为文题之材料。如是,既能收各科联络之效,亦能练随遇肆应之才。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9页 第三段

第一须认定国文是儿童所需要的学科。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17页 第二段

第二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18页 第二段

教育所以可贵,乃在能为儿童特设境遇使他们发生需求,努力学习。所以国文教授也须为学童设备一种境遇,引起他们的需求。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17页 第二段

第二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18页 第二段

学童所以需要国文,和我们所以教学童以国文,一 方面在磨练情思,进于丰妙;另方面又在练习表出情思的方法,不至有把捉不住之苦。这方面,前者为泉源,为根本,所以从事开浚和栽培,最为切要。切要的一步既然做到,自然联带及于后者,才研 究到种种形式的问题,倘若观念颠倒,以为一切讲习作述,就是国文的出发点。于是种种功夫都成空渺的劳力;在学童唯感这是并非需要的学科,即不努力亦无甚损害。至此地步,国文教授当然失败。所以欲求成功的教师,当从为儿童特设的境遇里,发展儿童的心灵,务使他们情绪丰富,思想绵密,能这么做,才是探源的办法。顺次而训练学童的语言使其恰当所思,明显有序,最后乃着力于记录写 述等形式的方法。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18页 第二段

儿童时期不经过说话训练,真是遗失了一个非常宝贵的钥匙。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29页 第二段

第一,国文是语文学科,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第二,国文的涵义与文学不同,它比文学宽广得多,所以教学国文并不等于教学文学。——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53页 第二段 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54页 第二段

现在一说到学生国文程度,其意等于说学生写作程度。至于与写作程度同等重要的阅读程度往往是忽视了的。因此,学生阅读程度提高了或是降低了的话也是没有听人提起过。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写作程度有迹象可寻,而阅读程度比较难捉摸,有迹象可寻的被注意了,比较难捉摸的被忽视了,原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那捉摸的阅读程度。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55页 第二段

阅读方法又因阅读材料而不同。就分量说,单篇与整部的书应当有异,单篇宜作精细的剖析,整部的书却在得其大概。就文体说,记叙文与论说文也不一样,记叙文在看作者支配描绘的手段,论说文却在阐明作者推论的途径。同是记叙文,一篇属于文艺的小说与一篇普通的记叙文又该用不同的眼光,小说是常常需要辨认那文字以外的意味的。就文章种类说,文言与白话也不宜用同一态度对付,文言—尤其是秦汉以前的—最先应注意那些虚字,必需体会它们所表的关系与所传的神情,用今语来比较与印证,才会透彻地了解。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56页 第二段

多方面地讲求阅读方法就是多方面地养成写作习惯。技术拙劣与思路不清的毛病自然渐渐减少,一直减到没有。所以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57页 第一段

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同时写作是一种技术;有所积蓄,是一回事;怎样用文字表达所积蓄的,使它恰到好处,让自己有如量倾吐的快感,人家有情感心通的妙趣,又是一回事。依理说,心中有所积蓄,自然要说话;感到说话不足以行远传久,自然要作文。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61页 第一段

国文课写作教学的目的,在养成学生两种习惯:

(一)有所积蓄,尽量用文字发表;

(二)每逢用文字发表,须尽力在技术上用功夫。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61页 第一段

老师命题的时候必须排除自己的成见与偏好;惟据平时对于学生的观察,测知他们胸中该当积蓄些什么,而就在这范围之内拟定题目。学生遇见这种题目,正触着他们胸中所积蓄,发表的欲望被引起了,对于表达技术自当尽力用功夫;即使发表的欲望还没有到不吐不快的境界„„而积蓄却是学生原来有的。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62页 第二段

训练写作的人只须平心静气问问自己:

(一)平时对学生的训练是不是适应他们当前所有的积蓄,不但不阻遏他们,并且多方诱导他们使他们尽量拿出来?

(二)平时出给学生做的题目是不是切近他们的见闻、理解、情感、思想等等?总而言之,是不是切近他们的生活,借此培植“立诚”的基础?

(三)学生对于作文的反应是不是认为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而不认为教师硬要他们去做的无谓之举?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便可知道写作教学的成绩不好,其咎不尽在学生,训练者是该负大部分的责任。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66页 第一段

教学生阅读,一部分的目的在给他们个写作的榜样。因此,教学就得着眼于

(一)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积蓄,以及

(二)作者用什么功夫来表达他的积蓄。这无非要使学生知道,胸中所积蓄要达到如何充实而深美的程度,那才非发表不可;发表又要如何苦心经营,一丝不苟,那才真做到了家。学生濡染既久,自己有数,何种积蓄值得发表,决不放过;何种积蓄不必发表,决不乱写;发表的当儿又能妥为安排,成个最适合于那种积蓄的形式,便算达

到了作榜样的目的。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68页 第二段

从前也有些不凡的教师,不但逐句讲解,还从虚字方面仔细咬嚼,让学生领会使用某些虚字恰是今语的某一种口气;或者就作意方面尽心阐发,让学生知道奔达这么一个意思非取这样一种方式不可;或者对诵读方面特别注重,当范读的时候,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这种教师往往使学生终身不忘;学生想到自己的受用,便自然而然感激那给他实益的教师。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71页 第一段

第一,这里缺少了练习阅读最主要的预习的阶段。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固然不能弄得完全头头是道;可是教他们预习的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在让他们自己动天君。他们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侯,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素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74页 第二段

所谓写作,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从外面得来的见闻知识,从里面发表的意思情感,都是写作的材料;哪些材料值得写,哪些材料不值得写,得下一番工夫。材料既选定,用什么形式表现才合适,用什么形式表现就不合适,得下一番斟酌的工夫。斟酌妥当了,便连布局,造句,遣辞都解决了。写作不过是这么一个过程,粗略地说,只要能识字能写字的人就该会写作。写作的技能所以要从精读方面训练,无非要学生写作的比较精一点。精读教材是挑选出来的,它的写作技能当然有可取之处;阅读时候看出那些可取之处,对于选剔与斟酌就渐渐增进了较深的识力;写作时候凭着那种识力来选剔与斟酌,就渐渐训练成较精的技能。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78页 第二段

认真地学习写作也不是什么艰难的事情。简单地说,自己有什么就写什么,就是认真。一件事物,你知道得清楚的,一个道理,你明白得透彻的,一个意思,你思索得周到的,一种情感,你感受得真切的,这些都是你自己的东西;如果为了需要须动手写作,你就以这个为范围。反过来说,自己没有什么而勉强要写什么,就是不认真。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84页 第二段

养成习惯的方法并不难,不过是要写就写,不要错过机会而已。你如果抱定宗旨,要写就写,那你的写作机会一定不少,几乎每天可以遇到。读一本书,得到了一点意思,经历一件事情,悟出了一个道理,与朋友谈话,自己或朋友说了有意义的话,参加一个机会,那景况给予自己一种深刻的印象,参观一处地方,那地方的种种对自己都是新鲜的有兴味的,这些时候,不都是你的写作机会吗?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88页 第二段

咱们要写作,必然有个主旨;前面所说读书得到的意思,从事情中悟出的道理,这些都是主旨。写作的时候,有关主旨的话才说,而且要说得正确,说得妥帖,说得没有遗漏;无关主旨的话却一句也不容多说,多说一句就是累赘,就是废话,就是全篇文字的一个疵点。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90页 第二段

从国文科,咱们将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在人群中间,经验的授受和心情的交通是最重要的,所以阅读和写作两项也是最切要。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他种学科是不负授与和训练的责任的,这是国文科的专责。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认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 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93页 第二段

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去理解它们,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与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是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给与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93页 第三段

修改文章不是什么雕虫小技,其实就是修改思想,要它想得更正确、更完善。想对了,写对了,才可以一字不易。.——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113页 第二段

要使学生尽量自求了解,在没法彻底了解的时候,教师才给他们说明,订正,补充。不作逐字逐句的机械讲解。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129页 第三段

语文科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求了解。了解不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逐字逐句的机械讲解刚刚与这个办法相反,是教学生们什么都依赖教师,自己不用花一点心思,所以要不得。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130页 第三段

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139页 第二段

学习态度本来非端正不可。而学习态度一端正,自然会把写字当一回事,又何况写得清楚些,匀称些,整齐些,究竟也没有什么难。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139页 第三段

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分开来说,听和读是一类,说和写是一类。有了听和读的能力,就能吸取人家的东西,化为己有。有了说和写的能力,就能表达自己的心意,让人家完全明晓。这两类能力,无论在学习中,在工作中,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必需的,所以是最基本的能力;非着力培养不可。合起来说,这两类能力又是相辅相成的,就是说,听和读的能力的加强,有助于说和写的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亦然。因此,培养的时候亦乎双方兼顾,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不偏废任何一个字,才能收相互促进、不断提高的成效。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142页 第三段

先说说和写。这两件事同出一源,而说先于写,必须能说然后能写,决不会能写而不能说。说的能力如果发展到高度,写的事就只剩把话记下来罢了。这样看来,说跟写怎么能拆开?再说听和读。听是用耳朵听人家的话,读是用眼睛和嘴“听”人家写下来的话,取径虽然不同,其为听人家的话则一。而听得仔细不仔细,辨得明白不明白,跟听的人的说话习惯大有关系。就是说,听的人具有自觉地说话的好习惯,对人家的话就听得仔细,辨得明白,否则只是草草听过而已,虽说听了,却说不上真正听了。这样看来,说跟听和读又怎么能拆开?竟可以这么说,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因此说话这件事硬是有一般说的那么重要,说话训练绝不该疏忽。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143页 第六段

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就老师的方面说,采用种种有效的办法,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练,固然极为重要,而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尤其是奏功

收效的关键。一暴十寒,办法再好也没有多大用处,因为在学生身上得不到巩固,养不成习惯。必须督促学生循规蹈矩地练,积日累月地练,练到非常纯熟,再也丢不了了,学生身上才真正有了这项能力了。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145页 第三段

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做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146页 第一段

这无非希望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学生只要用心领会,努力实践,作一回文就有一回进步。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146页 第二段

作文教学的事不限于改文。凡是有关作文的事,老师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给学生的帮助就越大。教学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自然要仔细研究,看准本班学生的实际,乃至某一个学生实际,挑选适当的来用。但是老师的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是根本。根本深固,再加上适当的教学的方式方法,成绩就斐然可观了。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148页 第二段

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作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着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像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常常有人要求出版社出版“怎样作文”之类的书,好象有了这类书,依据这类书指导作文,写作教学就好办了。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这样,老师临时指导和批改作文既可以少辛苦些,学生又可以多得到些实益。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149页 第二段

在课堂上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学生将来经常要阅读,老师能经常跟在他们背后一辈子吗?因此,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打基础的办法,也就是不要让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在听讲的时候自觉地动脑筋。老师独占四十五分钟固然不适应这个要求,讲说和发问的时候启发性不多,也不容易使学生自觉地动脑筋。怎样启发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动脑筋,是老师备课极重要的项目。这个项目做到了老师才真起了主导作用。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150页 第三段

阅读习惯不良,一定会影响到表达,就是说,写作能力不容易提高。因此,必须好好教阅读课。譬如讲文章须有中心思想。学生听了,知道文章须有中心思想,但是他说:“我作文就是抓不住中心思想。”如果教好阅读课,引导学生逐课逐课地体会,作者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条有理地表达出中心思想,他们就仿佛跟作者一块儿想过考虑过,到他们自己作文的时候,所谓熟门熟路,也比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151页 第二段

作文出题是个问题。最近有一个学校拿来两篇作文让我看看,是初中三年级学生写的,题目是《伟大鲁迅的革命精神》。两篇里病句很多,问我该怎样教学生避免上面这些病句。我看,病句这么多,毛病主要出在题目上。初中学生读了鲁迅的几篇文章,就要他们写鲁迅的革命精神。他们写不出什么却要勉强写,病句就不一而足了。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151页 第五段

有些老师说《难忘的一件事》《我的母亲》之类的题目都出过了,要找几个新鲜题目,搜索枯肠,难乎其难。我想,现在老师都是和学生经常在一起的,对学生了解得多,出题该不会很难。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151页 第六段

可是如何才能提高语文水平呢?读写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根本方法。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154页 第二段

所谓多读有三:

(一)要持之以恒,每天必读,长期坚持;

(二)要读多种多样的文章,不但读有关写作技巧方面的书,而且要读报纸、读小说、读科学理论方面的文章,更要读毛泽东同志的著作;

(三)不仅要读现代的、中国的文章,古今中外一切好的文章都应认真阅读。只有读的多了才能了解更多的语文知识,才能提高阅读能力,也才能有条件去提高写作能力。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155页 第一段

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做思想走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这就是注意思路的开展。踏踏实实摸下来,发现思想走这条路步步落实,没有跳过一两段路,没有在中途走到歪路上去,最后达到的终点正好是这条路的终点,这就是顺畅的话或是顺畅的文章。如果发现的情形相反,那就是不怎么顺畅的话或是不怎么顺畅的文章。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156页 第二段

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170页 第一段

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功夫。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170页 第二段

“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说到如何看待“讲”,我有个朦胧的想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门了,上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178页 第二段

关于作文教学,我想,大概先得想想学生为什么要学作文。要回答似乎并不难,当然是: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在从前并不是人人需要,在今天却人人需要。写封信,打个报告,写个总结,起个发言稿,写一份说明书,写一篇研究论文,诸如此类,不是各行各业的人经常要做的事吗?因此要求学生要学好作文,在中学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180页 第二段

从前读书人学作文,最主要的目标在考试,总要作的能使考官中意,从而取得功名。现在也有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还有升学考试。但是,我以为现在学生不宜存有为考试而学作文的想头。只要平时学得扎实,作得认真,临到考试总不会差到哪里。推广开来说,人生一辈子总在面临考试,但就作文而言,刚才说的写封信打个报告之类其实也是考试,不过通常叫作“考验”不叫作“考试”罢了。学生学作文就是要练成一种熟练技能,一辈子能禁得起这种最广泛的意义的“考试”即“考验”,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180页 第三段

现在说一说命题作文。咱们平时作文,总是为了实际需要,„„而教师出个题目让学生作文的时候,学生并没有作文的实际需要,只因为要他们练习作文,才出个题目让他们作。就实际说,这有点儿本末倒置,可是练习又确乎必不可少。因此,命题作文只是个不得已的办法,不是合乎理想的办法。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181页 第二段

我有曾经想,能不能从小学高年级起,就使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呢?或者不写日记,能不能养成写笔记的习惯呢?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一句两句也可以,几百个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总之事实求是,说老实话,对自己负责。„„我只觉得这样的习惯假如能够养成,命题作文的办法似乎就可以废止,教师只要抽看学生的日记本或笔记本,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指点就可以了。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182页 第二段

接收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这是生活的需要,工作的需要,也是参加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182页 第三段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有两方面的本领要学习: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四种本领都要学好。有人看语文课的成绩光看作文,这不免有点儿片面性;听、说、读、写四种本领同样重要,应该做全面的考查。有人把阅读看作练习作文的手段,这也不很妥当;阅读固然有助于作文,但是练习阅读还有它本身的目的和要求。忽视口头语言,忽视听和说的训练,似乎是比较普遍的情况。希望大家重视起来,在小学尤其应该重视。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192页 第四段

我们天天要说话,都要培养自己正确、敏锐的语感。为自己着想,也为听你说话的对方着想,应该能够敏锐地觉察自己说的话是否合乎礼貌。不这样注意语感,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使对方觉得不愉快,或者得罪了人,自己还不知道。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196页 第二段

学生为什么要练习作文,对这个问题,老师必须有正确的认识。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207页

第三段。

高尚的情操就是时时刻刻想到自己在人民之中,是社会的一员,应该而且必须为人民为社会作有益的事,一辈子这样,决不改变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213页 第四段

给少年儿童写东西,尤其不能忘了读者,不能忘了读者是少年儿童;一定要使少年儿童喜欢看,看了能懂,能得到好处,无论在品德方面,知识方面,还是娱乐方面。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213页 最后一段

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216页 第一段

文当然要作的,但是要紧的在乎做人。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216页 最后一段

从前语文教学只有两件事,一个叫读,一个叫写。实际上都还不大注重,只注重写,注重怎么样让学生写出好文章。我常想,读和写到底哪一样重要?我看都重要,要并重。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家往往只注重写,这是传统的影响。„„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善于说,一方面要使他善于听。读和写呢?读就是用眼睛来听,写就是用笔来说;反过来,用耳朵来读,说就是写,用嘴巴来写。所以现在的语文教学,要把听、说、读、写这四个字连起来。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225页 第二段

我如果当小学教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229页 第二段

“教育”这个词儿,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无论怎样好的行为,如果只表演一两回,而不能终身以之,那是扮戏;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都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将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但硬是要养成,决不马虎了事。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229页 第三段

我不怕多费学生的心力,我要他们试读、试讲、试作探讨、试作实习,做许多的工作,比仅仅听讲多得多,我要教他们处于主动的地位。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237页 第二段

我要作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作我的朋友。

——叶圣陶 河南教育出版社 第238页 第三段

第二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读书笔记

《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

——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

第一是在语文教学上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地位。——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序第2页第二段

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该预先认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它。认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序第2页第二段 第二种弊病是在作文教学上求模仿一套程式。——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序第3页第二段

教亦多术也,运用在人乎,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

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申。——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序第7页教学十二韵

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 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略谈学习国文第2页第四段

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认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略谈学习国文第3页第二段 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略谈学习国文第4页第三段

要考查这一项预习的成绩怎样,得在上课时候指名通读。全班学生也可以借此对勘,订正自己的错误。读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吟诵,一种是宣读。吟诵白话必须按照国语的语音,国语的语音运用得到家,才是白话的最好吟诵。至于宣读,只是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现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这两种读法,宣读是基本的一种。所以,上课时候指名通读,应该用宣读。——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通读全文第6页第三段

通读全文,在知道文章的大概;可是要能够通读下去没有错误,非先把每一个生字生语 弄清楚不可。——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认识生字生语 第6页第三段

生字生语必须依据本文,寻求那个字语的确切意义;又必须依据与本文相类和不相类的若干例子,发现那个字语正当用法。至于生字生语的挑选,为了防止学生或许会有遗漏,不妨由教师先行尽量提示,指明这一些字语是必须弄清楚的。这样,学生预习才不至于是徒劳,写下来的笔记也不至于是循例的具文。——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认识生字生语第8页第二段

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观点去研究它。如作者意念发展的线索,文章的时代背景,技术方面布置与剪裁的匠心,客观上的优点与疵病,这些就是所谓不同的观点。对于每一个观点,都可以提出问题,令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寻求解答。——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认识生字生语第10页第二段

所谓精心撰写也不须求其过高过深,只要写下来的东西真是他们自己参考与思索得来的结果,就好了。参考要有途径,思索要有方法,这不单是知识方面的事,而且是习惯方面的事。习惯的养成在教师的训练与指导。——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认识生字生语第11页第一段

得在平时养成学生讨论问题,发表意见的习惯。听取人家的话,评判人家的话,用不多不少的话表白自己的意见,用平心静气的态度比勘自己与人家的意见,这些都要历练。如果没有历练,虽然胸中仿佛有一点准备,临到讨论是不一定敢于发表的。——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认识生字生语第12页第一段

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 学习方法。

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情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学生应做的练习工作第13页第二段

吟诵的语调,有客观的规律。语调的差别,不外乎高低、强弱、缓急三类。高低是从声

带的张弛而来的分别。令学生吟诵,要是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情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抱着这样享受的态度是吟诵最易得益的途径。——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学生应做的练习工作第14-15页

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已熟习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

来,阅读略读书籍,参读相关文章。参读的文章既与精读文章相关,怎样剖析,怎样处理,已经在课内受到了训练,求其敏捷当然是可能的。这种相关文章可以从古今“类选”“类纂”一类的书本里去找。——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学生应做的练习工作第15页 第三段

学生应对老师的考问是很通常的事。但是对于应对考问的态度未必一致。有尽其所知所

能,认真对待的;有不负责任,敷衍应对的;有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地只着眼与分数的多少的。把所知所能尽量拿出来,教师就有了确实的凭据,知道哪一方面已经可以了,哪一方面还得督促。——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学生应做的练习工作第17页 第二段

精读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略读指导却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略读知道举隅》前言第17页 第二段

分量太多,时间不够,学生阅读势必粗略,甚而至于忽略;或者有始无终,没有读到完

篇就丢开;这就会养成不良习惯,为终身之累。所以漫无计算是要不得的。与其贪多务广,以致发生流弊,不如预作精密估计,务使在短少时间之内把指定的教材读完,而且把应做的工作都做到家,绝不草率从事,借此养成阅读的优良习惯,来得有益得多。略读的分量不宜过多,必须顾到学生能用上的时间;多多阅读固宜奖励,但是得为时间所许可,故以利用暑假寒假最为适当。——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略读知道举隅》前言第22页 第一段

这方面的指导,宜运用校勘家、目录家的知识,而已国文教学的观点来范围它。学生受

了这样的熏陶,将来读书不但知道求好书,并且能够抉择好本子,那是受用无穷的。——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略读知道举隅》前言第23页 第二段

目录表示本书的眉目,也具有提要性质。目录的作用当然还有,可以类推,不再详说。教师指导的时候,务须相机提示,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目录。——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略读知道举隅》前言第24页 第二段

参考书籍,包括关于文字的音义,典故成语的来历等所谓工具书,以及与所读书有关的必须借彼而后明此的那些书籍。第一,须顾到学生的能力。第二,须顾到图书馆的设备。第三,指定了参考书籍,教师的事情并不就此完毕。一方面要他们练习参考一方面又要他们不致茫无头绪,提不起兴趣;惟有如上所说相机帮助他们,才可以做到。——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略读知道举隅》前言第25页 第二段

有些书籍,阅读它的目的在从中吸取知识,增加自身经验;那就需要运用思考与判断,认清全书的要点,不歪曲也不遗漏,才得如愿。必须随时运用思考与判断,接着择要记忆,才合于阅读这一类书籍的方法。——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略读知道举隅》前言第28页 第二段

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会提出一些问题或题目来,作为阅读的标的,辨识的头绪,或者初读的时候提出一些,重读时候另外又提出一些。——叶圣陶教育科学出

版社《略读知道举隅》前言第32页 第二段

笔记大概该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碎屑的摘录;一部分是完整的心得——说得堂皇一点,就是“读书报告”或“研究报告”。对于初学,当然不能求其周密深至;但是敷衍赛责的弊端必须从开头就戒除,每抄一条,每写一段,总得让他们说得出个所以然。这样成了习惯,终身写作读书笔记,便将受用无穷,无论应付实务或研究学问,都可以从笔记方面得到许多益处。——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略读知道举隅》前言第33页 第二段

完全达到了标准,成绩很好,固然可喜;如果达不到标准,也不能给他们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就了事,必须研究学生所以达不到标准的原因——是教师自己的指导不完善呢,还是学生的资质上有缺点,学习上有疏漏?——竭力给他们补救或督促,希望他们下一次阅读的成绩比较好,能渐近于标准。——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略读知道举隅》前言第35页 第二段

学校里课程的设置,通常根据三种价值:一种是实用价值,一种是训练价值,还有一种

是文化价值。古书具有文化价值,让学生读写古书,了解“固有文化”,实在不是没有道理。但是重要之点在乎真个做到“了解”,囫囵吞枣与“了解”,却是两回事。装进空箱子就算了事,那是把囫囵吞枣认作“了解”,自然发生流弊。一个人要达到清彻通达的境界,当然与整个生活都有关系;可是就读书言读书,必须阅读方法到家,才可以真个了解,才可以清彻通达。——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读罗陈两位先生的文章第45页 第二段

有些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须面对它本身,涵泳得越

深,体味得越切,才有得益。——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读《经典常谈》第48页 第二段

如朱自清先生在这本《经典常谈》的序文里说的,“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

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读《经典常谈》第48页 第三段

阅读有时候不至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

意,不能读得太快,得仔细品味;这就更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再说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增进写作的能力,固然是事实,但是一目数行地囫囵吞枣地读下去,至多只能增进一些知识和经验,并不能领会写作的技术。要在写作上得到益处,非慢慢咬嚼不可。不过讲读不该逐句讲解,更不该信口开河,得切实计划,细心启发,让学生们多思考,多讨论,多练习,才能有合乎课程标准的效率。——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读《国文教学》序第54页 第三段

第一,国文是语文学科,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

注重。第二,国文的涵义与文学不同,它比文学宽广得多,所以教学国文并不等于教学文学。——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第56页 第二段

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要达到这样地步,仅仅读一

些书籍与文篇是不够的。必须有关各种学科都注重这方面,学科以外的一切训练也注重这方面,然后有实效可言。国文诚然是这方面的有关学科,却不是独当其任的唯一学科。所以,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第56页 第三,四段

然而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

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第58页 第二段

他们动了脑筋,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

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论国文精读执导不只是逐句讲解第67页 第二段

就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那个目标来说,所谓欣赏,第一步还在透彻了整篇文章,没有一

点含糊,没有一点误会。这一步做到了,然后再进一步,体会作者意念发展的途径及其辛苦的经营功力。体会而有所得,那踌躇满志,与作者完成一篇作品的时候不相上下;这就是欣赏,这就是有了欣赏的能力。而所谓体会,得用内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而推及作品;又得用分析的方法,解剖作品的各部,在求其综合;体会决不是冥心盲索、信口乱说的事。这种能力的培植全在随时的指点与诱导。正如看图画听音乐一样,起初没有门径,只看见一堆形象,只听见一串声音,必得受了内行家的指点与诱导,才渐渐懂得怎么看,怎么听;懂得怎么看怎么听,这就有了欣赏图画与音乐的能力。——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论国文精读执导不只是逐句讲解第69页 第二段

逐句讲解是最省事的办法;如果指导学生预习,主持课间讨论,教师就麻烦得多。但是

专用逐句讲解的办法达不到国文教学的目标,如前面所说;教师为忠于职责忠于学生,自该不怕麻烦,让学生在听讲之外,多做些事,多得些实益。教师自己,在可省的时候正不妨省一些讲解的辛劳,腾出工夫来给学生指导,与学生讨论,也就绰有余裕了。——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论国文精读执导不只是逐句讲解第73页 第二段

国文一科所担负的大概是这样:在固有文化的记录之中(文字的记录并不就等于固有文

化),有一部分运用文学的式的,须由国文一科训练学生和它们接触,得到了解它们的能力。因为文学和其他艺术制作一样,内容和形式分不开来,要了解他就得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会有所得;如果不面对它本身,而只凭“提要”“释义”的方法来了解它,那就无论如何膈膜一层,得不到真正的了解。——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第74页 第二段

教学语体的时候,语言思想的训练就有了具体的凭借;学习语体达到相当程度的时候,语言思想至少不至有粗疏或错误的毛病,同时就得到了人几交通(吸收和发表)的一种切要技能。语体必须切实教学,就是如此。——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第78页 第三段

再就教师方面说,因为把课花在逐句讲解上,其他应该指导的事情就少有工夫做了;应

该做的不做,对不起学生,也对不起自己。——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第83页 第二段

有些国文教师喜欢称赞选文。未讲以前,先来一阵称赞,讲过以后,又是一阵称赞,而

所用的称赞语无非一些形容词或形容语,如“好”,“美”,“明彻”,“典丽橘皇”,“雅洁高古”“运思入妙”,“出人意表”,“情文相生”,“气完神足”之类。有些国文教师喜欢出议论题教学生作。

有些国文教师看学生所写的文章,只觉得它不通,勾掉愈多,愈感觉满意。这种观点发

展到极点,于是整段勾掉的也有,全篇不要的也有。勾掉之后,按照自己的意思在行间写上一些文字,就把练习本发还学生。

有些国文教师看学生所写的文章,不问那个地方该用句号或该用读号,都打一个圈,表

示眼光没有在任何地方跳过。圈下去圈下去圈到完毕,事情也完毕了。或者还加一个批语在后头,如“清顺”,“畅达”,“意不完足”,“语有疵病”之类。——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国国文教师第93、94页

可是一般的见解,文学创造是天才与努力的乘积,并不是人人能够着手的。说人人要用

本国文字叙述说理表情达意,这是大家承认的;说人要有文学创造的能力,就好比说人人要有图画创作音乐创作的才能,怎么能成为站得住的标准?其实推求起来,这里的“新文学'就是语体文。——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大学一年级国文第100页 第一段

那转化的功夫就是讲解。讲解其实就是翻译。不过就习惯说,翻译是把外国语文化为本

国语文,与讲解不一样。但是,现在学校里测验学生文言阅读的程度,往往选一段文言,让学生“翻译为口语”。这个“翻译”显然就是“讲解”。——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大学一年级国文第114页 第二段

认定目标学习国文该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培养能力的事必

须继续不断下地做下去,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所以学习国文必须多多阅读,多多写作,并且随时要求阅读得精审,写作得适当。——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学国文学习方法第120页 第一段

靠自己的力阅读要多靠自己的力,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不可专等老师给讲

解,也不可专等老师抄给字典词典上的解释以及参考书上的文句。——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学国文学习方法第121页 第四段

阅读摘要总之,阅读以了解所读的文篇书籍为起码标准。所谓了解,就是明白作者的意思情感,不误会,不遗漏,作者表达些什么,就完全领会他那什么。必须做到这一步,才可以进一步加以批评,说他说得对不对,合情理不合情理,值不值得同情或接受。——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学国文学习方法第124页 第六段

字怎么写,人人有自由。但是写出字来让别人头痛,未免自由过分了。写字务恳为看的人着想。分别言之,就是写信要为收信人着想,起什么稿子要为商量这份稿子的人着想,写的稿子准备付印付排的要为打字员排字工人着想。为看的人着想,是人与人的协作,对工作和交际有莫大好处。——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 改变字风 第132页 第二段

所谓端正的字,说得具体些,无非个个字笔画清楚,间架匀称,整幅字行款整齐而已。工作上和交际上有这样的需要,所以人人要写这样的字。并不要求什么碑神帖意,钟王欧颜。那是艺术方面的事,有爱好有兴趣的人尽不妨努力追求,可不是人人所必需。既然如此,习字的范本不一定要出于名家之手,凡是笔画清楚,间架匀称,行款整齐的,都可以作范本,楷体签字印的书也可以作范本。——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 改变字风 第133页 第二段

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象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

养料。要做一个社会主义时代的公民,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比任何时代都重要。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这两件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这两件事没有学好,不仅影响个人,还会影响社会。说学习语文很重要,原因就在这里。——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 认真学习语文 第137页 第二段

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

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 认真学习语文 第138页 第二段

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

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 认真学习语文 第140页 第三段

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大

概有三十来年了。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老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尽快改善语文教学

第149页 第三段

实践出真知,语文教学的实践者是教师,因此研究语文教学如何改进,语文教师责无旁

贷。个人研究总不及集体研究,学校里已经恢复了教研组,集体研究就很方便。几个学校的教研组互相联系,交流研究和实践的结果,那是集思广益的好途径。——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尽快改善语文教学 第151页 第二段

从前读书人学作文,最主要的目的在考试,总要作得使考官中意从而取得功名。现在也

有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还有升学考试。但是,我以为现在学生不宜存有为考试而学作文的想头。只要平时学得扎实,作得认真,临到考试总不会差到哪里。推广开来说,人生一辈子总在面临考试,单就作文而言,刚才说的写封信打个报告之类其实也是考试,不过通常叫作“考验”不叫作“考试”罢了。学生学作文就是要练成一种熟练技能,一辈子能禁得起这种最广泛的意义的“考试”即“考验”,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尽快改善语文教学 第154页 第三段

我对朱先生和自己的这样考虑——就是经典训练师中等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想

有所修正了。第一,直接接触这些经典,不仅语言文字上的隔阂不少,风俗习惯典章制度上的疙瘩更多,马马虎虎地读吧,徒然耗费学生的精力和时间,认认真真地读它极少一部分吧,莫说初中,高重阶段恐怕也难以办到。因此,我想中学阶段只能间接接触,就是说阅读《经典常谈》这样的书就可以了。第二,当时所谓国文课就是现在的语文课,现在我想,就说跟经典间接接触,也不光是语文课的事,至少历史课也应当分担责任,因为经典是文化遗产,历史课当然不能忽略文化遗产。第三,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文史哲的学生就必需有计划地直接跟经典接触,阅读某些经典的全部和另外一些经典的一部分。那一定要认认真真地读,得到比较深入的理解。——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重印《经典常读》序 第162页 第四段

我们编这部读本,第一,希望切合读者的生活与程度。就积极方面说,足以表现现代精

神的,与现代青年生活有关涉的,为现代青年所能了解,所能接受的,才入选。第二,希望读者读了这部读本,自己去读成本的书,所以一部分的材料是从成本的书中节录出来的。自修国文不能单靠一种读本,要多看成本的书才容易见功效。第三,既称读本,文字形式上应该相当完整,所选文篇如有疏漏之处,我们都加上修润的功夫。——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开明新编国文读本[甲种]》序第188页 第三段

顺应学生身心的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的培养他们凭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

情意的知能。——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开明新编国文读本[甲种]》序第199页 第三段

入选的作品须是提倡为群众服务的,表现群众的生活跟斗争的,充满着向上的精神,洋

溢着将健康的情感的。——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 《大学国文[现代文之部]》序第205页 第二段

凡是好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自己有了一种经验,一种意思,觉得它和寻常的经

验、寻常的意思不同,或者比较新鲜,或者特别亲切,值得写下来,作为生活的标记,备将来需要的时候查考。——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 《大学国文[现代文之部]》序第224第二段

写文章不是生活上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一般人都要认识文字,练

习写作,并不是为着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能写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这种缺陷同哑巴差不多,对生活有相当大的坏影响。——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 《大学国文[现代文之部]》序第225第四段

文章的内容本来是各色各样的。记载一件东西,叙述一桩事情,发表一种意见,吐露一

腔情感,都可以成为文章。把眼睛里看见的光景记下来,当然也成为文章。——叶圣陶教

育科学出版社文章例话(选录)第234第四段

人类生活非常繁复,人与人之间不能够单把所接触的东西,所知道的事情互相告诉了就完事,还得把所发见、所理解的道理互相传授,互相印证,使彼此的知识更加丰富起来。——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文章例话(选录)第238第三段

所以,写文章把自己的见闻告诉大家,倘若能够捉住当时的感觉,顺次写下来,就使人家如临其境。倘若用前一种方法,先作一番分析整理的工夫,然后逐项写下来,那只能使人家知道一个大概,说不到如临其境。

教科书里的文章,注重在教人家记忆、理解,大多用前一种方法。至于文艺,注重在教

人家感动,欣赏,适宜用后一种方法。——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文章例话(选录)第255、256 第三段

阅读任何东西不可马虎,必须认真。认真阅读的效果,不但随时会发见晶莹的宝石,也随时会发见粗劣的瓦砾。于是吸取那些值得取的,排除那些无足取的,自己才会渐渐地成长起来。

采取走马看花的态度的,谈不到文艺鉴赏。纯处于被动的地位的,也谈不到文艺鉴赏。要认真阅读。在阅读中要研究,考察。这样才可以走上文艺鉴赏的途径。——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文艺作品的鉴赏第260、261 第三段

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文艺作品的鉴赏第265 第二段

文艺阅读者最需要看得批评文章是切切实实按照作品说话的那一种。作品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应该怎样看法,为什么;对于社会会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这样明白地说明,当然适于作为参考了。——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文艺作品的鉴赏第269 第二段

这篇文章,就立意说,代表着我国古来传统的也就是正统的历史观念。就结构说,开头提出“盛衰”,以后再次一“盛”一“衰”的作为照应,极类似后来的八股文体。又具有音节声调之美,那也是八股文体竭力追求的。因此,这篇文章被历来选家看中了,一定要把它收在选本里头。——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读《五代史•伶官传叙》 第299 第四段

至于出于虚构的小说,其中的对话与整个故事一样,全凭作者创造。创造的标的无非要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脾气,习惯等等,无非要使全篇的题旨显示得又具体又生动。如果随便写些不要不紧的可有可无的对话,那就不是小说的能手,那小说决不是好小说。——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读《史记•叔孙通传》 第326 第三段

第三篇: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吴婷

14生物工程

14070021022 过去我不爱读《论语》,觉得此书杂乱无章,只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言谈的记录,看到后边,就忘了前边,很多地方没头没尾,不知所云。来到青岛读书,有幸去了孔子的故乡—曲阜,对孔子也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文革期间,批林批孔,而现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孔子热,处处兴建孔子学堂,探讨传播交流儒学,把孔子抬到了极高的地位。我想弄清楚,作为文化现象,孔子热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想要重读经典。毕竟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定会有他的过人之处。在系统地读《论语》全书之前,我有看过《于丹讲论语》,《鲍鹏山说孔子》和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对于论语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或是大加赞扬或是中肯评价,但那都是别人眼中的孔子,因此我想要自己心平气和地去读一读《论语》(读的是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看到一个真实的孔子。

读完论语,我想告诉大家,孔子并不是圣人。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是述而篇中孔子自己对子贡所说的“天纵之将圣”的否认。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生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书育人的人;一个满腹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孔子是人,却是如此真实简单的人,他的很多品质都是常人难以坚持的。因此我明白,现在的孔子热,热的不是孔子,孔子只是符号。社会失落,道德失灵,人们急需灵魂的慰藉品。而批孔也只是政治,不是学术,无论是秦朝的焚书坑儒,亦或是文革期间的“打倒孔家店”。

之前自己总是不愿意去读经典,而在自己都没有好好读过论语,便对它妄下定论是不好的。南怀瑾先生说,夫子之文章,有“一贯的传统。”哪章接哪章,哪篇接哪篇,都很有讲究,决不能动,有些夸大。在通读之后,我认为《论语》的主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天命,孔子敬畏天命,与老子的“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同,孔子关心的是天对人事的影响而非天道本身。如,“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2)人品。孔子喜欢品评人物,但却又绝非口不臧否。我总结了一下,发现孔子对人的评价有以下几种:圣人(生而知之的聪明人),仁人,善人,贤人,君子,士,大人,鄙夫,女子。

(3)道德修身。孔子讲的德行主要有以下几种,仁,义,孝,友,忠,信,恕,恭,俭,让,民。

(4)习礼。孔子本身对于礼节是十分讲究的,《论语》论礼,主要是在《八佾》和《乡党》。(5)治学。《论语》里有很多关于学习方法的,比如“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等,我们都可以以此为鉴。

读了《论语》之后,给我最大的感触,并不是论语本身,而是对经典的重新认识,以及我们需要保持自己独立思考能力,不跟风的重要性。

第四篇: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后感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大概的意思就是学的一种知识而能够应时实行,这岂不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这岂不是很快乐的吗!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心里豪不怨恨,这岂不是一个君子吗?这句话告诉我们三个道理。第一个道理就是:学习,就是学了以后需要温习。学习是要从心里体会,从实践中挖掘有用的东西。只有学到了好的东西,有用的东西,我们才能觉得学习是件很快乐的事。第二道理就是我们要多交朋友,对待以往有过过节的敌人也要以友好的姿态去交往。这样,当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的朋友时,不就很快乐了吗!第三个道理就是对待不理解自己的人,不应该心存怨恨。因为别人不懂是别人不懂,那是他不够了解自己。我们不能够因为别人不懂而去伤害别人,恨别人。我们有一颗宽容别人的心,不是很“君子”吗!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翻译过来就是:有子说:“一个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人而会冒犯君上的,极为稀少;不会冒犯君上而会作乱的,不曾有过。一个用心于世道的君子,专致于根本的事情;根本的事情做好了,这个世界就可变成有道的世界了。孝与弟应是仁的根本!”这句话的道理浅显易懂。就是告诉我们要守孝!是啊,如果一个人连“孝”都不能做到,何谈做人,何谈交友,何谈诚信呢?连自己最亲的人都不帮助,都不爱,怎么能够去“爱”别人呢?守孝的人在乎自己的亲人,所以他的“根本”就有了,就不会在外面谋反叛乱、投敌卖国了。所以“孝”才是做人的根本。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一个人说话中听,容色和悦,不见得就是有道君子!这句话告诉我们,看人不能看表面,表面上看起来很和悦的人不一定就是好人。同样的,表面上看起来很邪恶的人也不一定是坏人,所以我们看人看事一定要从根本上去看,不能随意相信别人,也不能听信别人的谣言去憎恶别人。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一三件事情反省我自己:我替人计议事情,有没有尽了心?我对朋友,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我传授学业,有没有不纯熟的地方?”曾子嫡传了孔子的事业,著了《大学》,然后孔子的孙子子思又传承了曾子,而著了《中庸》,而后子思又传道于孟子。四个人虽然同出一门,但思想却是有所不同的,性格与想法上也是有出入的。虽然这句话的三个反省中有着三个曾子想要告诉我们的三个“要”。对事业要尽力,对朋友要诚信,教给孩子的知识要正确。简单的三个“要”做起来可不是像说的这么简单。如果自己做到了,那么人就是圣人了。不过,我们一定要牢记它,把它当成自己一生的目标也能激励自己。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说:“治理一个能出千辆兵车的国家,对事要毫不苟且而对人名要有信用,节省自己的用度而尽力去爱护人名,役使人民要在最适当的时候。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做一个学生,在家应当孝顺父母,出外应当恭敬尊长,做事谨慎而说话诚信,普遍地爱众人而特别亲近仁人。在学习这些德行以外,又用力于读书。”这一句是孔子对小孩子的要求,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和小朋友要团结友爱,要遵守纪律,要诚实,要爱祖国爱人民,要和好人做朋友,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其实我们从小就受到这样的教育,孔子把它们上升到孝、悌、谨、信、博爱、亲仁这样的高度上,作为为人的根本,从小开始养成。一切高尚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也都由此而生。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讲,做到以上几点,虽然会失掉一些眼前利益,但是人生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心胸也会越来越广阔,会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在不远的前方。

虽然这样的要求,三岁的孩子都知道,但是活到八十岁也不一定能做到。当早已不再长高的我们翻起这一页文字的时候,是不是感到,自己到现在为止,也不能算是个好孩子?不要紧,让我们从头做起,从一个孩子做起,当我们做到作为一个好孩子走进大人的世界,会发现整个世界都变了。

老人与海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

《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古巴的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48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海明威为什么没有让老人最终胜利呢? 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

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就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每一本书,都有它自己的“灵魂”,当你阅读一本书时,自己也就在不知不觉当中,陷入了那个书中所构想的世界。

今年暑假,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我十分佩服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当我读到“老渔夫想:这里离海岸实在是太近了,也许在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大的鱼„„”时,我十分佩服这位老渔夫,因为他这时已经打到了一些鱼,但他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再看看我们,平时遇到一点小困难,我们都叫苦连天。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像这位老人一样胸怀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标。当我读到“大马林鱼开始快速地围着小渔船游动,将缆绳缠绕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举着钢叉,在它跃出水面的一瞬间,竭尽全力地向它的心脏掷去,一声哀鸣结束了大鱼的生命,它静静地浮在水面上„„”时,我的心也像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我非常钦佩老人那种毫不畏惧、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知道对手实力很强,但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老渔夫才获得了这场生死较量的胜利。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习老渔夫的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最后,小说以一个少年看到老渔夫在度量足有十八英尺长的大马林鱼,再次描写了这条鱼的巨大,说明老渔夫所克服的困难之大,非比寻常。小说歌颂了老渔夫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我们也应该像他那样,不能满足于现状,应该积极向上,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

第五篇:《论语》读书笔记

人生,没有来世,只有今生,供你尽情挥霍。而这一世,或庸俗混沌、或绚烂明丽,与命运无关,它决定于你内心的思想是否透彻;而你的人生是要酣畅淋漓,还是要得过且过,亦与命运亦无关,它取决于你内心的选择。

你可以选择所谓的难得糊涂,得过且过,问题是当我们真正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是否会为没有嚼头人生的滋味而深感惋惜,又是否会为活得太过混沌不够透彻而感到怅然若失呢?

而真正的遗憾是这一切都将无法重来,你的生命终将在自然规律下顺着自然的结果花开花落。而所谓活得值得,不是你的财富多么丰厚,而是你的心是否得到了解脱。即使我们再怎么追求轻浮的快乐,既然来到了这世上,还是要活得明白一些,此生,我们只有此生,请深刻牢记,如此,我们才可能尽情地精彩,将生命的滋味咂透嚼个透彻。

所以我们不停地探索,企图寻找到人生的良药,而当我终于在万卷丛书中,静静地翻开《论语》,我终于明白了一句话:若有一种东西可以流转千年而仍耐人寻味,我想她若不是妖精,它定是人生秘诀。

而一谈到经典的时候,自然是有一部分人要昏昏欲睡了,也许他们的人生早已豁达,但也许他们将注定终生倍感迷惑,而昏昏欲睡的背后掩藏的是一颗轻浮而懒惰的内心,因为懒于去钻研,所以终日迷惑。而也许有一部分读过经典的人也觉得经典枯燥乏味,不过尔尔,并为此不以为然着,是的,也许您是读了,然而读和读懂之间还是有距离的,读懂和悟透之间更是有着天壤之别,所以自然觉得乏味枯燥,也见怪不怪了。而,经典是什么,经典犹如一个顶着面纱的美女,若你不亲手揭开她的面纱,你永远不知道她有多么美多么耐人寻味。借用孔子的话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意思是说:“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而我想说的是如果你能像欣赏一个奇女子一般来品读经典,它定不会让你失望,甚至让你觉得妙不可言也未尝不可呢。

下载《叶圣陶论语文教育》读书笔记(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叶圣陶论语文教育》读书笔记(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可能是《论语》中我知道得最早的一句话了,小时候对此的理解更多是在学习的层面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要不懂装懂,这样才能......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学而时习之 1楼   习文君  作为《论语》的第一句话,它实在是太重要了。对这句话理解的误差,会直接影响我们对《论语》的整体看法。 子曰:“学而......

    经典《论语》读书笔记

    “孔子论”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一本纪录,孔子的教学和生活报价。以下是一个小系列的书,带来笔记,希望能帮助你。孔子阅读论(1) 余丹教授在谈论“孔子话语经验”时说,宋代创始总理赵......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作者:孔子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6年1月 内容提要:《论语》是一部主要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纂集而成。以记录言谈举止的方式,......

    论语读书笔记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后被人推......

    论语 读书笔记

    论语 读书笔记 论语是我国著名的国学经典,也是儒家重要作品之一,它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直到今天仍不失其意义,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论语的核心思想即为“仁”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