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菱学诗看曹雪芹的诗艺观

时间:2019-05-14 15:07: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香菱学诗看曹雪芹的诗艺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香菱学诗看曹雪芹的诗艺观》。

第一篇:从香菱学诗看曹雪芹的诗艺观

从香菱学诗看曹雪芹的诗艺观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年级:文学院08级2班

学号:200802140237 姓名:郑江华 指导教师:何柯

摘要 曹雪芹不只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虽然没有专门论述他诗歌思想的言论或诗话流传下来,但在《红楼梦》中论及诗词创作的地方很多,曹雪芹往往会借助于小说中人物之口间接地表达他的诗词创作观点。如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这一情节,就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对于诗词创作,曹雪芹提倡诗歌立意要新奇,力主典雅蕴藉之美,强调诗歌的立意是作诗的头等大事,“不以词害意”,同时诗歌的创作还应融入诗人的主观情感,有感于中,言发于外。此外,他还比较推崇盛唐诗歌,如王维、杜甫、李白等都是曹雪芹心仪的优秀诗人。关键词 曹雪芹

香菱学诗

诗艺观

Through the plot Xiangling learn to write poetry know about the

poetry thoughts of Caoxueqin Abstract

Cao Xueqin was not only a great novelist.He was a great poet at the same time.Although there are no special discusses about his poetry thoughts of speech or passed down poetry, but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we can find a large number of poetry creation from many places.Cao Xueqin often aided by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and indirectly express his poem creation view.As Cao Xueqin from write the plot that “xiangling lern poetry creation”, he expressed his iders on poetry.The poetry creation, Cao Xueqin advocated poetry to novelty, for elegant implicit beauty, emphasizes poetry conception is the priority of poetry, “don't harm to word meaning”.At the same time ,the poetry creation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poet 's subjective feelings, thoughts, speech made on the outside.In addition, he also think more highly of poetrys created in tang dynasty, such as the great poet Wang Wei, Du Fu, Li Bai and so on.From the point of Cao Xueqin ,he think they are the right excellent poet.key words

Cao xueqin

Xiangling learn poems

poetry view

《红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早在清代,就有“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是枉然”的这一说法。有这样的成就,并不是偶然的,“小说家要把复杂的生活现象成功地描绘下来,组成广阔的时代画卷,这需要有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在这一点上,曹雪芹的才能是非凡的,他  张戒.岁寒堂诗话[A].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3:454

能文会诗,工曲善画,博识多见,杂学旁收,三教九流,无所不晓。”正是由于曹雪芹本身的多才多艺,决定了《红楼梦》的磅礴大气,绚丽多姿,而《红楼梦》里面的近二百首诗歌,则更是其中的明珠,其中许多优秀的篇章至今为人们吟诵不倦,有着其不同于唐诗宋词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实际上,曹雪芹不只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虽然没有专门论述他诗歌思想的言论或诗话流传下来,但在《红楼梦》中论及诗词创作的地方很多,曹雪芹往往会借助于小说中人物之口间接地表达他的诗词创作观点。如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这一情节,就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他特别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同时这是一种通脱明达的认识。从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作者比较欣赏唐人诗作,如王维、杜甫、李白等都是曹雪芹心仪的优秀诗人。虽然小说中论及不能完全等同于作者本人的创作观,但只要经过比对区分,我们依然可以窥见其大体轮廓。

(一)推陈出新,以典雅含蓄为美

典雅蕴藉之美,一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不懈追求和最高标准,而推陈出新,则指的是诗歌创作要有新意,不能亦步亦趋地模仿古人而丧失自己的个性,不能在陈言旧事中迷失自我,应该出奇出新,不落俗套。人云亦云,流于习见的题材只能“落第二义”,便算不得“好诗”。这一点我们可在香菱的习作中得到印证。

香菱学诗,大致可以分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自己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最后终于成功。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太过直白显露,完全是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了无新意。香菱的第一首诗是这样的: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这一首诗写得浅显明白,没有意蕴内涵,的确非上乘之作。它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穿凿附会,诗中所使用的“月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

然而香菱作诗失败后并不气馁,她一再苦苦思索佳句,写出第二首诗。香菱的第二首诗是这样的: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 朱一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526、715.曹雪芹高鹗著.俞平伯校.启功注《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109

梦醒西楼人迹绝,馀容犹可隔帘看。

她的第二首诗就明显的有所进步,不像第一首那样笨拙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带有一定的陈旧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落得正统派的宝钗说她的诗“句句是月色”。“功夫不负有心人”,香菱扫兴之后,仍不肯丢手,“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经过反复的摸索,终于找到了作诗的门径,“苦吟”成功。香菱的第三首诗(即“梦中所得”的那一首)是这样的: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

第三首诗别开生面,情景并茂,耐人寻味。首句“精华欲掩料应难”,起得很有势头,恰似一轮明月破云而出,将自己才华终难埋没,学诗必能成功的自信心含蓄地传出。第二句“影自娟娟魄自寒”,就像是她自己身世的写照,顾影自怜,吐露了香菱精神上的寂寞,令人不由掩卷遐思她的身世、命运与前途,叹为观止!真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颔联“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用修辞上的特殊句式,抒发出内心的幽怨,笔法似很老练,达到“曲笔达意”的效果。颈联“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拓展了全诗的境界,情与景交融并观,为末联作好了铺垫。“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诗意曲折,匠心独运,联想绵远,又紧扣咏月诗题。感叹本是香菱自己的思想感情所发,却偏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特别是“团圆”二字,将月与人合咏,自然双关,余韵悠长,真是“诗贵含蓄”。难怪那些“雅女”们也要赞她“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了”。

这首诗无疑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似月非月,又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其真情实感。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颔联对仗中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已不再是前两首中“玉镜”、“冰盘”式的粗浅简易和直接白描。香菱学诗对学者来说启发很大,红学家蔡仪江说,第一首也就是中等水平,第二首就是大学水平了,第三首就是一个老诗人的水平了。也就是说,第一首浅显明白,没有意蕴内涵,第二首就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不是很好,走题了。第三首就显得新巧有意趣,而且还把自己的感,自己表达的情绪、思想融于具体的描写之中了。由此看来,曹雪芹在诗歌创作方面非常看重诗歌的立意新奇巧妙和表达的含蓄蕴藉,最忌堆砌辞藻、了无新意以及表达过于直白,失去诗歌的含蓄美。

(二)立足现实,贵在真情

对于诗歌创作,曹雪芹还注重立足现实,并融入作者的真情实感。在第四十八回中,黛玉 曹雪芹高鹗著.俞平伯校.启功注《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115 曹雪芹高鹗著.俞平伯校.启功注《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122

要香菱作一首咏月诗,香菱第一次作的一首,黛玉认为措辞不雅,要她重作,于是她就又作了一首,兴冲冲地来找黛玉:众人因要诗看时,只见作道:“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宝钗笑道:“不象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怎么说是胡说呢?宝钗是大观园中第一个谨慎人,说话不会没有根据,香菱的诗中一定存在不现实的地方。薛蟠是十月十三外出的,随后香菱就进了大观园和宝钗做伴,应该不会迟于十一月。香菱作诗之后,才是芦雪庵联诗,当时还下了一场大雪,宝玉落第后,李纨还罚他到栊翠庵折一枝红梅,贾宝玉还作了《访妙玉乞红梅》的诗,之后还有袭人丧母、平儿情掩虾须镯、晴雯补裘等事,然后才到腊月要过年。照这样推算,香菱作诗应该还是不会超过十一月。因此香菱诗中的“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就有问题了,隆冬季节,那里来的柳带呢,宝钗所说的胡说大约就是指这里不符合现实而言。

在这里,薛宝钗提到的“原来诗从胡说来”,这其实是诗学领悟之一大关键——即情感必须真实诚挚,景物可以假设胡说。所谓“胡说”,便是大胆的想象,既可以超越现实的常事常理,更可以无中生有。其创作过程是实有其情,虚设其景;为情设景,因情造境。因此,单纯描摹任何景物而于诗人主体思想感情无关的诗,都不是好诗。王夫之曾对那些纯粹之景、无主之宾的描写质问道:“'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于贾岛何与?'湘潭云尽暮烟出,巴蜀雪消春水来‟,于许浑奚涉?皆乌合也。”并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银帐,寓意则灵。若齐梁绮语,宋人抟合成句之出处,役心向彼掇索,而不恤己情之所自发,此之谓小家数,总在圈缋中求活计也。把定一题、一人、一事、一物,于其上求形模,求比拟,求词采,求故实,如钝斧子劈栎柞,皮屑纷霏,何尝动得一丝纹理?”王夫之的这段批评,正切香菱病征,那便是诗中无我,诗中无情。

香菱听了众人的议论后,又去冥思苦想,由于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竟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她便赶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众人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社里一定请你了”。香菱咏月的这第三首诗,较之前两首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不再为吟诗而刻意穿凿,能够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上立意,写他乡游子和闺中怨女在月下的情感,并联系自己的身世遭遇,使得情与景自然融合,营造出哀伤悠远的意境。这一首诗不但形式完美,而且诗中有“我”,情景交融,清新巧妙,意趣横生,因此博得众人齐声赞赏。在曹雪芹看来,诗歌创作不应该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而应当把作者独特的个人情感体验融于诗歌创作之中,有感于中,言发于外。

(三)重在意趣,不以词害意

曹雪芹用较大篇幅在黛玉教香菱学诗之际,也借黛玉之口道出了诗歌创作中意趣的重要性。 曹雪芹高鹗著.俞平伯校.启功注《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120

 王夫之.姜斋诗话[A].四溟诗话,姜斋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147

香菱搬到蘅芜院住,去见黛玉,有这样一段文字: 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道诗,所以见了这样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

在这一段对于诗歌创作方法的论述中,林黛玉集中地阐述了她关于诗歌创作的声律、对仗、辞藻、立意等方面的观点:关于声律和对仗,黛玉认为是末事,也就是次要的,不是诗歌创作的主导因素,而词句的新奇相对来说就显得比较重要。不过这些毕竟还是诗歌创作表层的东西,黛玉提出诗歌创作最重要的还是立意,也就是诗歌的旨趣。概而言之,与个别词句的修辞锤炼相比,曹雪芹创作观中更重视对“意趣”的追求和构建。他认为:“意”是诗人的立意、主旨、构思,它建构在诗人对现实人生以及个体生命的独特感悟上,不能过多受到声律、字句等形式的干扰。“趣”是诗歌文本中所蕴含的审美趣味以及读者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愉悦。一昧地追求炼字酌句,甚而反复使用,有句无篇,都是忽视“第一立意要紧”的作诗“末事”。

香菱的三首诗中,第一稿只是说月儿美丽而又明亮,可供观赏,意思浅显,无余味可寻,“诗人助兴”二句确如黛玉所说,措词不雅。第二稿语言近乎诗,虽用了铺陈手法,但说来说去,无非是月色很美的意思,黛玉批评它“过于穿凿”,可谓一语破的。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没有把自己放到诗中去,其实是为写诗而写诗,读起来难免使人感到索然无味。第三稿则不然,它句句写月,又句句写离别,最后更在嫦娥的“自问”中融入了作者的孤单无依的感情——这是她自三岁离开了父母到现在十多年间一直蕴积在心头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诗中也就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于是望月而生“魄自寒”之念,再看月下之最——“砧敲”“鸡唱”“闻笛”“倚栏 ”,几乎无一不引起她的故乡之思和自伤身世的凄凉之意,的确是耐人寻味。众姐妹说这首诗“新巧有意趣”,决非溢美之词。在这里,诗歌的声律、对仗、词句和诗歌的立意说到底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而在关于二者到底谁主谁次的评论上,曹雪芹借小说中最有才华的林黛玉之口,提出了“不以词害意”的主张,把诗歌创作的立意摆在第一位,即要有诗人自己主观情感的创造性融入,才能使诗歌创作不落俗套。

(四)师法盛唐,直溯汉魏

同样在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学诗道:

“你只听我说,你若真正要学,我这里有《维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  曹雪芹高鹗著.俞平伯校.启功注《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129

 刘姗.神思[A].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493

揣摩熟透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再把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明敏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在这里,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认为,作诗对初学者而言确有路径可循。他把诗歌创作的立意摆在第一位,即要有诗人自己主观情感的创造性融入,才能使诗歌创作不落俗套。但是这种创造性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这里就有一个继承传统,向古人学习的问题。从“林黛玉”所列举的师法对象以及“真正要学”的口吻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曹雪芹认为学诗路径当首以盛唐王维、李白、杜甫为根基,然后溯源而上,学习汉魏以来的诗歌。香菱因为喜爱陆游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的句子,而受到林黛玉的批评,她认为一旦进入了这样浅近的格局,就再也学不出来了。这一句诗是陆游《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之二中的句子,全诗如下:

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

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

这一首诗写得浅显明白,语句重复、有句无篇,模仿明显,显得内蕴不足,的确不是诗中的精华。香菱之所以会喜欢,也就是因为她是初学诗的,对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还不强,因而“见了这样浅近的就爱”。所以林黛玉就及时制止了她,并为她规划了学习方案:重点学习王维、杜甫、李白的诗,其次涉猎陶渊明、应瑒、谢灵运、阮籍、庾信、鲍照等人的诗。在林黛玉所列举的这些诗人中,王维、杜甫、李白是盛唐诗人,陶渊明、应瑒、谢灵运、阮籍、庾信、鲍照也都是魏晋南北朝的代表性诗人,而香菱所提到的南宋最著名的诗人陆游,却被林黛玉所否定,这是很有意思的。自宋代以后,历代诗人在学诗是宗唐还是宗宋的问题上一直颇有争议,曹雪芹在书中并没有直接说出宗唐或宗宋的观点,却借林黛玉对香菱的指点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三个重点学习的诗人都是唐朝的,其次学习的也都是魏晋南北朝的诗人,没有一个是宋代以后的,作者的立场不是很明显了么?可见,盛唐诗歌的卓越成就和正统地位在曹雪芹心中所占的分量。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曹雪芹的家学渊源来分析: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多才艺,喜吟咏,写作终生不辍,又喜欢广交当时名士,纳兰性德、朱彝尊、陈维崧、施闰章等都是曹寅的好友。曹寅还曾经奉旨主持校勘《全唐诗》,受到康熙赞赏。在其以诗名世的朋友中,最著名的要数朱彝尊和施闰章了,在康熙诗坛上,朱彝尊和王士祯并称“南朱北王”,施闰章和宋琬也并称“南施北宋”。曹寅长期在地处南方的南京任江宁织造,因此和朱、施二人交情甚好,诗歌风格应当比较  曹雪芹高鹗著.俞平伯校.启功注《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130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卷三十一,208

接近。朱彝尊“诗早期学王孟,中学盛唐,晚期趋于平易”,就其整体风格而言,说他宗唐并非谬断。“施闰章诗学王孟韦柳,追求温粹冲和的风格,故最工五言律”,曹寅本人“诗出入白居易,苏轼”。因此,从家学传承及家世交往来看,曹雪芹很难不受影响,因而在黛玉论诗一段文字中,很自然地流露出师唐的观点来。在康熙诗坛,与朱彝尊并称的王士祯,论诗主张神韵说,“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以此为宗旨,对清幽淡远,不可凑泊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特别推崇,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的诗正是其创作的典范。”在《红楼梦》里,林黛玉最推崇的诗人是王维,李白、杜甫反倒靠后,这显然是受王士祯神韵说的影响。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在他的诗中,追求的多是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

王维的诗,正像第四十八回里香菱所说的:“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接着,她举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为例来加以分析。不难看出,香菱主要是从诗歌意境的角度来赏析的,结合个人的生活阅历,品味“诗中有画”的神韵,这承袭的正是王士祯神韵说的衣钵。但《红楼梦》并没有到此为止,林黛玉看得更远: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道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可见,曹雪芹比王士祯等人的眼光更远,不但对王维、杜甫、李白的诗推崇有加,还上溯去追寻他们的根源。魏晋南北朝诗人向来是受唐人推崇和向往的,这在他们的诗句中可以找到许多例证,魏晋南北朝诗人是唐人师法的重要对象,曹雪芹能够由师法唐人进而意识到追根溯源,自觉学习魏晋南北朝诗人,可以说是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列。

 钱鍾书.谈艺录.[M]北京:三联书店,2008:

322、324.钱穆.中国文学论丛.[M]北京:三联书店,2005:110-111. 钱鍾书.谈艺录.[M]北京:三联书店,2008:

322、324. 曹雪芹高鹗著.俞平伯校.启功注《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128 曹雪芹高鹗著.俞平伯校.启功注《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130

结束语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卷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要解其中的味,《红楼梦》里所体现的曹雪芹诗艺观就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研究方向。香菱学诗,事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至第四十九回,向来谈及《红楼梦》的研究者,对于这一段故事,大多以黛玉教诗为论,而很少有以雪芹说诗为论者。其实,透过香菱学诗这一故事情节,可以窥见曹雪芹对于诗艺的一些看法。

对于诗词创作,曹雪芹提倡诗歌立意要新奇,力主典雅蕴藉之美,强调诗歌的立意是作诗的头等大事,“不以词害意”。这一点,他巧妙地通过黛玉之口表达出来。黛玉诗学的立意论,最是要紧。香菱不察,倒把陆游《书室明暖,终日婆娑期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中毫无生气的两句诗举到黛玉面前,说:“我只爱陆放翁诗'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切(据程甲本补)有趣”,令黛玉拂然作色,当头棒喝,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

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那么,黛玉诗学的立意论,到底何在呢?这一点至关重要,乃是香菱学诗的法眼所在。此刻黛玉所论,便是“意趣真”三字,这其实也是曹雪芹自身对诗歌立意的看法。同时,曹雪芹还主张诗歌的创作应融入诗人的主观情感,有感于中,言发于外。香菱所作的前两首诗,只是单纯地绘景描色、穿凿附会,并没有融入诗人的主观情感,所以宝钗才说她“不是这个作法”。

此外,从黛玉给香菱开列的书目中,我们不难发现曹雪芹是比较推崇盛唐诗歌的。我们且看黛玉所推崇的诗人名单:王维、杜甫、李白、陶渊明、应玚、刘桢、谢灵运、阮籍、庾信、鲍照。很明显,这一系列书目都贯彻了“诗必盛唐”的主张,因而将王、杜、李三人的诗列在首位。曹雪芹认为:读这三位大诗人的上述作品,才能提高诗的创作及鉴赏水平。而魏晋南北朝诗人又向来是受唐人推崇和向往的,这在他们的诗句中可以找到许多例证。于是,曹雪芹由师法唐人进而意识到追根溯源,自觉学习魏晋南北朝诗人,所以陶渊明、应玚、刘桢、谢灵运、阮籍、庾信、鲍照等诗人才得以列入黛玉的诗选名单。

文立足于《红楼梦》文本,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探究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反映出来的诗学观念,希望求得曹雪芹审美理想与艺术创作之间的相互印证与补充,并将曹雪芹的诗学观点条理化、系统化,梳理成较为完整的理论。然而,将《红楼梦》诗、曹雪芹诗学观作为对象进行深入挖掘,还有非常广阔的空间。这是红学界的一个重要动向,同时也是诗学界的一个潜在领域。在红学研究领域确立起《红楼梦》诗的独立地位,也是一个值得长期探讨的话题。“曹雪芹不仅是一位诗人,而且还是一位诗学评论家;《红楼梦》一书不但是一部伟大的小说,而且还包含着深刻的诗学思想。”作为小说家的曹雪芹早已被人们所熟知,而作为诗人的曹雪芹应该渐渐在红学界的视线中清晰起来。笔者期望为研究者提供一种新思路,去关注作为诗人的曹雪芹。

 曹雪芹高鹗著.俞平伯校.启功注《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130  于景祥.由《红楼梦》看曹雪芹的诗学观[J].红楼梦学刊,2009(6):213

参考文献:

[1]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342-378 [2]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M].中国书店出版社,2005:258-325 [3]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M].北京:中华书局,2001:156-162 [4]王夫之.姜斋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4.74-79 [5]钱仲联.陆游诗探讨[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1979年第1期.[6]许龙.钱钟书论陆游诗[J].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2年4月第2期.[7]李成文.意趣说:曹雪芹诗学思想的核心.红楼梦学刊[J].2005年第6辑.[8]陈才训.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诗学素养.中国韵文学刊[J].2011年5月第1期 [9]王岩.论曹雪芹诗学观与清前中期诗学的关系.《名作欣赏》[J].2011年26期 [10]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l.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11] 杜牧.樊川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2]高淮生.从《红楼梦》看阮籍、稽康、陶渊明对曹雪芹的影响IJ].红楼梦学刊,2003(2):279 9

第二篇:从香菱学诗谈起

从香菱学诗谈起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几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救,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甲)③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乙)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它,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载:‚子贡问曰:‘孔文于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人谈到教训,往往都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时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逊雪三分白‛的________,而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__________,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曜,因仅有战功而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丁)以上谈到的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1.你是怎样解读文题的?(谈两点即可)

2本文是以香菱学诗的故事引出 这一中心论点,围绕中心论点,作者分别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并得出 的结论。

3.根据你的理解,在第④段横线处写一句恰当的话以领起下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第④段横线处应写的一句话是: 4.阅读第⑦段,回答问题。

(1在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应填写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应在文中哪一处? A.甲 B.乙 C.丙 D.丁

5.以全文的构思为例,谈谈本文所体现的科学精神.(除了归纳还要作分析.)

第三篇:香菱学诗

香菱学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分析把握主人公香菱的性格特点,复习、巩固人物的描写方法。;(3)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4)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5)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2.过程与方法:

(1)课前熟读,收集资料,做好上课准备;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采用小说五步阅读法:泛读,整体感知;精读,理解文章内容;赏读,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思读课文,质疑问难,互动探究;延读,拓展延伸,开阔视野,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寄予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

二、教学重点:

1.从香菱学诗的经历中,联系实际获得深切的启示。2.人物的描写方法,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三、教学难点:

1.分析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并能自主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征。2.能运用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到写作实践中。

四、教学准备:阅读《红楼梦》中的相关内容。

五、课时:1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播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

提问:耳边响起的曲子熟悉吗?(曹雪芹的《红楼梦》)。你对它有多少了解呢?看屏幕(屏幕展示:《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曹雪芹,清代小说家。《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曹雪芹完成前八十回,在穷困潦倒、唯一的爱子病死的那年除夕病逝,后四十回由高鹗完成。)至今为止,众人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名家对《红楼梦》的评价:

毛泽东称: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著名红学家吴世昌:红楼一世界,世界一红楼。著名的作家王蒙:《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鲁迅认为它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提问:你知道书中哪些人物呢?(生回答)师:很好,《红楼梦》中很多人物栩栩如生,更妙的是,曹雪芹在书中第五回里对许多人物的命运给予了暗示。请看(屏幕显示:叹香菱诗句: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是《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写的内容。你知道这是写谁的吗?她是《红楼梦》中一个次要人物,又是《红楼梦》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悲剧人物形象。她天资聪明,命运坎坷,却又出污泥而不染,真是一朵芳香四溢的荷花。她就是香菱(展示照片)。今天我们共同赏析《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的节选《香菱学诗》,感受一个平凡却又令人敬佩的女子形象。(出示课题)

(二)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1.课前咱们同学按习惯都进行了预习工作,我要检查一下。希望同学们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积极展示。香菱的身世你了解多少?(生回答,之后屏幕展示香菱身世。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受尽凌辱、折磨。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更为不堪,很快便被折磨死了。)

2.大家预习的不错,这篇小说是用明清时的白话文书写的,在阅读上可能还有些障碍,在字词方面已经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了吗?检查一下重点字词:

仄(zâ)声

应玚(yáng)

庾(yú)信

蘅(hãng)芜苑

暧暧(ài)

请柬(jiăn)

胡诌(zhōu)

颦(pín)

嘟哝(nong)

画缯(zēng)

鳏鳏(guān))

3.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今天我们暂且不论环境,先来看情节,课题《香菱学诗》,那香菱学诗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屏幕展示:请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学生思考回答后,屏幕总结出示: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经历两次失败最终成功)(香菱学诗的过程可以有多种表达,有四分法:读诗、悟诗、谈诗、作诗;有三分法: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经历两次失败最终成功;有二分法:黛玉指导读诗、香菱练习写诗。学生答对即可,不必局限于一个答案,多给予鼓励)

(三)探究赏析,品读交流

1.知道了小说的情节,我们看人物。人物是小说的重点,是作者传达心声的必需,关注人物,你就会与作者贴得更近。赶紧看书,你能在文章的结尾找出两个词,对香菱学诗行为给予评价吗?(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2.很好,那请你们细细看文章,文中哪些地方可以具体看出她的“苦志”“精血”呢?在文中画下来。(与学生一起品读对香菱学诗的刻画,也一同分析香菱的性格。)一路读来,现在你感受到香菱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呢?

师:香菱聪明、悟性好,好学,刻苦钻研,锲而不舍,善良,可爱等等(此处把学生说的板书于黑板上,说得合理即鼓励)

3.师:同学们回答的真精彩,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想一下香菱学诗的经历,她说的话、她的动作、她的神态,你看见一个勤奋、刻苦、废寝忘食地学诗的香菱了吗?历历在目,栩栩如生。睁开你们的眼睛,开启你们的大脑:如果删去文中诸多描写,只告诉你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你会感受到一个仿佛立于眼前的香菱吗?(做《评价手册》第5题)请你总结一下:这些正、侧面描写对人物刻画有何作用?(互相交流1分钟)

(生动、细致地刻画出香菱这一女子形象,表现出香菱学诗时的认真、刻苦、废寝忘食的精神,让人物形象更丰满,具体可感、仿佛立于眼前。)

4.大家发挥一下合作精神吧:请小组讨论,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呢?(个人的刻苦,黛玉的教导,大观园的环境)

(四)积累迁移,拓展提升

1.同学们,今天表现真不错,可以和可敬的香菱相媲了。香菱真不错,苦志学诗,精血诚聚,终于作出佳作。(屏幕出示香菱第三首诗。如有时间,可让学生赏析一下。精华所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这首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该诗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知道下文吗?(屏幕出示:众人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社里一定请你了。”)天道酬勤!学到这,老师有一问了:从香菱的学诗经历中,你有何所获?你觉得该怎样对待语文学习呢?

(小组讨论,然后各抒己见,意对即可)第一,学语文要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香菱虽不幸沦为下贱,但禀性高洁,向往吟咏诗歌这类雅事,时时留心,苦志研习,终有所获。第二,学语文要专注执着。香菱在不长的时间里有如许长进,与她学习时的痴迷忘我状态有关,宝钗称之为“疯子”“诗魔”。第三,要有尽可能质高量大的阅读。语言学习,继承借鉴多于创造,故应像黛玉要求香菱的那样,多读别人的作品“作底子”,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时,还要取法乎上,尽可能阅读高雅精美的阅读材料,而不能沉溺在浅近通俗的“文化快餐”之中,“一入了这个格局,是再学不出来的”,自然,更不能接触那些歌德称之为“马桶文学”的有害读物。第四,要读写结合。阅读为写作准备语言形式,写作反过来促进阅读的理解和深入。第五,写作上既要有格调规矩,又要不受格调规矩的拘束,而以立意为主,讲究意趣真实。第六,要老老实实向老师学习。黛玉那些高屋建瓴的诗论,是经过多少阅读和写作实践才总结出来的,初学者如香菱是无法获得的,因此,从师学习可以避免盲目实践,少走乃至不走弯路,甚至在前人的基础上达到新的高度。

2.同学们说得很好,希望通过这节课,也通过香菱,让大家在学习中,特别是语文学习中获益匪浅。从现在起也能领悟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中对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的概括:第一境——悬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苦索“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第三境——顿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五)课堂小结,设置作业

1.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说,林黛玉是羸弱多病、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书中也说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可我们的课文中并没见到这样的黛玉,你觉得文中的黛玉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按照课堂上的分析方法,写一篇《香菱学诗中黛玉性格分析》于作文练习本上。2.《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各个栩栩如生。学习这篇课文后,希望大家有兴趣,也能钻进去,瞧瞧更精彩的内容。

第四篇:香菱学诗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语文建设》编辑部给我寄来一篇发表在2011年第12期《语文学习》上的文章:李强《让香菱走回“大观园”——兼谈长篇小说“节选”的教学》(以下简称“李文”),要我就《香菱学诗》的教学问题,也谈谈自己的看法。我没有中学语文教学经验,也没有留意过这方面的其他文章,只是从“李文”提出商榷的归纳中知道有多种教学设计。“李文”批评它们关注了枝节而忽略了整体,或成了写作学的知识教学,或以古为今用的理念,去硬套人物形象。我没有观摩过那些老师的课,不敢随便置评。但倘若真的只见枝节而忽略了整体,或只作某种知识传授,或以今天的理念去硬套古典小说中的人物,确实是应该纠正的。但光从那几种教学设计看,这些毛病也并非不可避免,恐怕也有确定重点是否合适和是否“单打一”而不及其余的问题。我想,既然是“节选”教材,自然要以课文本身为主,否则何必节选呢?就开《红楼梦》研究课好了。联系“整体”,当然应该,比如提一下香菱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被拐卖的不幸遭遇。因为这是理解她羡慕小姐们能吟咏诗词的精神文化生活所应该知道的。但要视有无必要而定,适可而止,不能反客为主,轻重倒置。让节选课教学过多地负担理解全书的任务,是不合理、不必要,也不可能的。

别的且不说,就说《红楼梦》主题吧,讨论多年,未有共识。按我简单的理解:“红楼梦”三字,就是主题,亦即大观园的风月繁华生活,到头来是一场梦。再作进一步解读,分歧马上出现:有人说,这就是佛学所说的“色即是空”观念;有人说,这就是表现封建制度走向崩溃的必然趋势。曹雪芹既不是以宣扬“色空”观念为职责的佛家信徒,虽则他有时也借用这些词或受到它的影响;也不可能知道封建制度是什么,更遑论发展趋势。再说,现存的《红楼梦》不是曹雪芹一人写到底的,前八十回是打算写“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却改换成写“良缘梦”了。大家庭的荣枯与恋爱婚姻是喜是悲,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凡此种种,岂是短时间内能够取得共识的?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思想、理念、政治观在长篇小说中究竟是否起着主导作用呢?这要看他以什么方式来进行创作。如果他把自己要写的小说,当做某种思想、理念或政治观点的演绎和图解,那么就只能写出蹩脚的宣传品来,谈不上有什么文学价值。那些将小说的文学特性把握、发挥得最好的文学巨匠,或坚持忠于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家,从来不主张把自己的某种观点强加在作品中,塞给读者。偶有说教,便成败笔。记不得在哪本书中读到过这样的事——有人问歌德:“你的《浮士德》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歌德十分惊讶地回答说:“你怎么问我呢?我怎么会知道呢!”意思或许是说,你该问文学评论家去。还有作家写着写着忽然告诉朋友说:“真想不到,塔姬亚娜居然出嫁了。”又有作家对人说:“某某夫人居然自杀了!”自己创作的人物,连出嫁或自杀,都要写到后来才知道。那么,他们那样写的依据是什么呢?是角色所处的生活环境和人物性格合乎逻辑发展的自然结果。其实,曹雪芹也提出过类似的美学原则。他在小说的“楔子”中,固然声称此书是将“真事隐去”,是“满纸荒唐言”,即情节、人物、环境等等,整篇都是虚构的。但同时代写论文更强调其中的离合悲欢都是“按迹蹑踪,不敢稍加穿凿”,以免“失其真传者”。既然事非真事、人非真人,哪有“迹”“踪”可寻,怎么会发生“穿凿”问题呢?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切“合乎逻辑发展的自然结果”的意思,简言之,即“情理”二字。恩格斯有关“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的论述,充分阐明了这一点——作品的客观意义大于作者的主观思想。

我最无法接受的是这样的说法:“小说是小说家的政治宣言。《红楼梦》是曹雪芹的政治宣言„„名着之所以是名着,就是因为作者借它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我看来,这话不仅错误,简直有点可怕。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极“左”思潮泛滥时期,包括“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不顾客观事实,不讲科学态度,无限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现象,至今记忆犹新。那时不但出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之类口号,甚至以为只要政治方向

对头、站在革命路线上,干任何事都无往而不胜。文学创作更被认为是如此。可这是事实吗?马克思、恩格斯非常推崇巴尔扎克,认为他创作的总名为《人间喜剧》的近百部长篇小说,比当时所有欧洲经济学家的着作加在一起都更有价值,但他们同时指出他在政治上是保皇党。我们能说巴尔扎克的小说是保皇党的政治宣言吗?列宁推崇托尔斯泰小说,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但不赞成他政治上宣扬“勿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成”的说教,嘲讽他为“一个傻头傻脑的地主”。我们能因此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愚蠢的地主阶级的政治宣言吗?曹雪芹的政治观,我们不得而知,凭什么说《红楼梦》是他的政治宣言呢?《红楼梦》中是有对封建大家庭现状的种种不满和揭露,但同样无可否认的是,他也有留恋、惋惜和为大家庭不可挽回的没落而洒下的“一把辛酸泪”。这种矛盾现象,又是一个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课题。

从《红楼梦》中节选下来的文字,是与一篇主题明确的独立文章完全不同的。通常情况下,一篇文章都有中心思想,或称主题。文章每一局部、段落,都围绕着主题展开,并为其服务。与主题无关的话多了,便成“枝蔓”,或叫“跑题”,是应尽量避免的。可长篇小说,特别是像《红楼梦》这样的作品,就不一样。从小说的表述来看,作者是想把他家族的兴衰、前辈的经历和他自己知道和感受到的相似家族世代的荣枯变化,融合起来,写成一个“繁华梦”的故事,让读者也能与自己共鸣。至于这个故事是说明“色空”观念,还是封建制度的衰亡,他是不去想的。这也非小说家的职责,小说家不是为表达某种思想观念而去写小说的,他只求把想要再现的生活场景生动、逼真、合情合理地描绘出来。

所以,长篇小说的主题,往往就是它所选取的题材。前苏联作家康·西蒙诺夫创作的《生者与死者》三部曲长篇小说,畅销一时。作者自己说,小说的主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许有人会觉得他说错了,把“题材”当成了“主题”,主题应该是“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我倒认为作者讲得很对。他一心想要重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场景,所以设计了一个美国校级飞行军官,飞来飞去,将德、英、美、苏的首脑活动都串联起来。至于同盟国最终战胜了轴心国,这是历史的定案,小说当然这样写,不必将它说成作者的思想。所以,有人为作者设想的主题,至多只能说是他自己的读后感,其他人的读后感则可能是另一种,比如说:“战争是多么的残酷!人类应避免再发生类似悲剧,必须坚决维护世界和平。”

“香菱学诗”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四十九回,那正是描写荣国府处在风月繁华之盛时段的章节。盛况不仅要表现在“三宣牙牌令”“两宴大观园”等物质生活的豪奢上,也得写人物的精神文化生活,于是就有结社吟咏和香菱学诗等情节。此外,黛玉早期怀疑宝钗是其“情敌”和内心“藏奸”的误会,经“金兰契互剖金兰语”等情节描写后,已完全消释了,两人彼此以诚相待,不再有针锋相对的讥刺语,关系是相当融洽的。这一点也是我们在分析人物性格时必须注意到的。只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作者所坚持的“按迹蹑踪,不敢稍加穿凿”的创作原则。一切都仍然是如此的真实可信、合情合理。

我想,我们今天读《红楼梦》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科学地总结和借鉴其成功的艺术经验,我以为也就是作者如何用合情理、不穿凿的创作原则,来描绘这一历史场景、塑造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性格。既然如此,何不就以此为主线,将必须讲到的几方面内容串联和组合起来?“李文”提到的几种“教学内容的确定”,其实都有讲述的必要,只要位置摆得恰当,不以一概全就好了。比如“为什么一首比一首写得好,好在哪里”,就是非讲不可的,不讲,怎能理解课文?讲到第三首,最好不要说“它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诗”。因为这话概念不清楚:怎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好诗”呢?黛玉、宝钗写的诗算不算?是否要写成李白、杜甫那样才算?如果大观园女儿们的诗写成李白、杜甫那样,《红楼梦》就毁了。她们只能写些吟风弄月、伤春悲秋、相思别离的内容,这才真实、合情理、不穿凿。在我看来,香菱的第三首诗,一点也不比钗、黛、湘的诗逊色,众人称赞“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的话,也非言不由衷。再如黛玉对香菱的“诗教”,有些确是知识性的,给学生一些“诗学”知识,虽有益无害,却不宜讲

得太多太深。否则既无必要,也不是今天的中学生所能完全领会的。至于讲黛、菱是好老师、好学生,我看没有什么不对。我很赞同“李文”标题中所说的让她们“走回‘大观园’”的话,但大观园里也能有好老师、好学生啊,不能一提这话,必定是把她们当成今天的“模范教师”“三好学生”,这是在“硬套”。我很难设想,倘不讲教得好、学得好,又如何还能教好这篇课文。

分析黛、菱等人物形象,要将她们放回到当时的环境中去,并结合她们的性格、经历、命运来考惑,这话是对的。但说说容易,要做到却很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观点可能不同,受评《红楼梦》文章的影响的程度也各不相同。所以容易有一种先入之见,以至对作品中某句话、某个词往往会抓住不放,将它夸大、引申而偏离了实际。有一段时期,庸俗社会学等“左”的思潮盛行,分析《红楼梦》人物,就以是“反封建”还是“维护封建”划界限,以确定此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以定褒贬。宝玉因为爱情而“扬黛抑钗”,便认为作者也一定是“扬黛抑钗”的,很自然地便觉得我们读者也该如此。黛玉因为不鼓励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不讲“混账话”(这样的人历史上从来就不少,古代的“洗耳翁”也许态度更激进),就被划入反封建“同盟军”之列(其实她维护封建秩序处多多),于是竭力夸大其孤立无援的“悲情”处境。落到“香菱学诗”情节中,比如以为她不能“公然”“公开”教人学诗,以为那是会遭众人“指责”的,所以要引孔子的话来“解脱”“推卸”责任,仿佛她是在从事违法的秘密活动。其实,除了没有开设“诗歌培训班”,她教香菱学诗,众姊妹中谁不知道?谁又曾表示过不应该或不服气了?所以,这就不是让她们走回到“大观园”里。

再如分析教的和学的,也不必扬此抑彼。说黛玉想作咏月诗而还未成,是“情”使之然;香菱请老师出个题目让自己试作,是“利”使之然,是想“装饰打扮”自己(这与她精神上的需求完全是两回事),所以断定她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诗人”。这也太厚此薄彼了!哪一个初学者不经过老师出题目、自己写的阶段?古之科举、今之招生,不都是别人出题目的吗?翻翻古人诗集,据别人出的题目或设定的范围来写的作品还少吗?怎么就不能出于“情”呢?以这样苛刻的标准衡量,世上还有“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吗?

与黛玉说过“诗翁”的话不同,宝钗是说过“呆子”的话,那的确表现她的一贯的思想观点和个性,以为女子不应以读书、吟诗、做学问为要务,但也不完全反对适当地学一点、做一点,如众人所说的“玩”,否则她怎么会积极参加诗社活动,还能写出好诗来呢?更重要的是要看宝钗的“呆子”说,是在严肃认真地表示反对,还是带有打趣性质的话。她不但没有反对香菱学诗,还欣然地参与了“教学活动”。当香菱作成第二首,黛玉批评它“过于穿凿”时,宝钗就帮着说:“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是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她说出了律诗必须“切题”的要求,一“穿凿”就容易偏离。还有,为了鼓励香菱,说“原是诗从胡说来”。多大胆量写这句话!若非对学诗有极深切体验的人,谁敢这样说?可这又完全符合宝钗其人有深厚修养学识情况的。所以,可以说宝钗也是一位“好老师”。“诗翁”与“呆子”是完全矛盾的吗?人若没有点“呆子”精神,怕是也难成“诗翁”的。这不是“古为今用”,而是作者自己借众人之口说的:“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我说这些,无非想表达,要实事求是、合情合理、掌握分寸地分析人物形象,并不容易。千万别为了分析出人物思想性格的不同,动辄将某句话、某个词“上纲”到对立面去任意发挥。至于我这个对中学语文教学外行的人,所想到的办法是否妥当,实不敢自信。如果不切实际,也行不通,看过作罢就是.

第五篇:香菱学诗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

2.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能力目标:

1.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2.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德育目标:

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1.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一、交流预习

1.温故知新

展示收集的资料:

①关于《红楼梦》

②关于曹雪芹

③关于香菱

2.探索新知

①字音

王摩诘应瑒颦儿诲人不倦

香榭鳏鳏沁芳亭怔怔

②释义

起承转合:

不以词害意:

地灵人杰:

穿凿:

诲人不倦:

③文学知识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名,字,号,代家。

二、互助探究

1.互助学习

① 大声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粗知文章大意。

(范读、领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

②疏通文意,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逐段疏通,学生提问不理解的词语义,小组内及小组间解答,师帮助,生在书上或讲

学稿上做好记录,以便积累。)

2.合作探究

学生利用圈点勾画法,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三、分层提高

1.分层练习

1、请拿出你的阅读笔记,说说你眼中的香菱。

2、在学生分析人物的同时,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明晰: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

2.交流提高

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从香菱的学诗经历中,你有何所获?你觉得该怎样对待语文学习呢?

四、总结归纳

1.梳理知识要点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捷径。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2.出示知识体系

拜师——读诗——论诗——写诗

五、巩固反馈

1.当堂检测

①整理课上发言,写一篇题目为“香菱学诗的启示”的文章。

②填空。

⑴《_____》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⑵《_____》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它深刻挖掘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成功塑造了起义英雄的形象。

⑶《_____》是我国杰出的浪漫主义的神话小说,在它幻想的情节中,交织着深刻的现实内容。

⑷《_____》是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高峰的标志,它写出了四大家族的由盛而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2.互助过关

独立思考后课堂交流。

作业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说,林黛玉是羸弱多病、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书中也说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可我们的课文中并没见到这样的黛玉,你觉得文中的黛玉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按照课堂上的分析方法,写一篇《香菱学诗中黛玉性格分析》于作文练习本上。

二、说一说:

1、黛玉给香菱讲了哪些诗词知识?

2、香菱原来懂得哪些诗词理论?香菱听了黛玉的讲解后,又悟得了哪一点?3、听了香菱的感悟后,黛玉又给她进一步讲解了哪些知识?

4、黛玉认为学诗应该从哪里做起?

三、品一品:“香、黛论诗”

1、黛玉认为读诗之人怎样做才能长进?

v “讲究讨论,方能长进。”(黛玉名言)

2、香菱认为好诗的好处在哪里?

v “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香菱名言)

3、香菱是怎样鉴赏品味这些诗句的?

v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v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v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四、议一议:

1、齐读香菱做的第一首诗。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2、女生齐读香菱做的第二首诗。大家认为怎么样,为什么?

3、在看看香菱做的第三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吟月》之三 阅读题

1、这首诗的真正作者应是曹雪芹,他名(),字(),号(),又号()、()。

2、据说《红楼梦》“批阅十载,_____”,其开头有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颔联用了什么手法?尾联用了什么手法?

4、《红楼梦》里当时在场看到这首诗的人都说这首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你认为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

v 新巧: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有关。用词典雅含蓄。对仗工整。

v 有意趣:立意新颖别致,言浅意深,精妙。情景交融。诗意曲折,连绵深远,紧扣咏月诗题。

v 最大的特点:切合自己的身世,借月咏怀,流露了自己的真实感情(才华虽难埋没,但一生孤苦、幽怨、寂寞、可悲可叹!)。

五、思一思: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香菱学诗”这个片段?

★引导:

1、回顾红楼里香菱的故事。

2、香菱判词:

根并荷花一径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3、脂砚斋精辟的分析:

“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划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

★明确:曹雪芹写香菱学诗的目的↓↓

v 在《红楼梦》所描绘的诸位女子当中,香菱位居《金陵十二钗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

v 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

v 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她的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红楼梦》的有关章节,浅析黛玉性格的复杂性。

2、香菱与宝钗是姑嫂关系,同住一室,香菱为什么不跟宝钗学诗?

3、写一篇读后感:香菱学诗的启示。

下载从香菱学诗看曹雪芹的诗艺观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香菱学诗看曹雪芹的诗艺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香菱学诗[精选合集]

    《香菱学诗》优秀教案2010年12月05日 星期日设为主页加入收藏帮助| 留言交流| 登录首页| 主题阅读| tags | 精彩目录| 精品文苑| 会员浏览 我的图书馆 休闲·怡情| 艺术......

    香菱学诗

    香菱学诗 主备人:金鑫审阅人:沈建忠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述香菱学诗状态,感知香菱人物形象。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她刻苦学习的精神。 3.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

    20香菱学诗

    20、香菱学诗 山西省大同市灵丘豪洋中学 谢永延 教学目标: 1.走进《红楼梦》,推荐介绍小说经典片段;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细节描写的传神之效 ; 3.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

    20 香菱学诗

    20 香菱学诗 教学目标 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

    《香菱学诗》教案

    《香菱学诗》教案 主备:方淑敏 审核: 教学目标 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

    二十 香菱学诗

    二十 香菱学诗 【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赏析精彩的描写语段,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古典文化的精髓,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操。 【学习重点】 赏析精......

    香菱学诗课堂实录

    香菱学诗教学实录 张佰胜 播放《红楼梦》主题曲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生:《红楼梦》。师:对,是《红楼梦》。大家知道这是一部怎样的作品?作者是......

    香菱学诗教案

    香菱学诗教案主备:贺金兰审核:初三语文组时间:2013-11-17 【教学目标】1、掌握《红楼梦》的有关文学常识。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3、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