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15:18: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第一篇: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简介:本文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研究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实施改革的相关建议。从观念、体制、机制、资产、定位等方面研究了今后工作的措施,为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管单位走向良性循环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字:改革 水利工程 管理体制 思考

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水利工程在防洪、排涝、防灾、减灾等方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在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人类社会跨入新世纪的今天,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和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计划经济体制正在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取代,国际经济一体化正在深入到国民经济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中,传统水利正在变革为现代水利。因此,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分析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健康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是我们水利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观念和管理方式的问题

建国以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按照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程序和规范。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强化水资源调度,实现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配置是有效的,极大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党的十四大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后,历时十年,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市场经济的合理配置资源、优胜劣汰、价值规律、市场竞争机制已经深入人心。但在水利系统中,特别是处于基层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却在很大程度上停滞在原有的思维观念中,习惯于商品生产和工程建设严重依赖上级的行政命令,沿用粗放的管理方式,单位职工吃“大锅饭”、喝“大锅水”、工作效率低、经济效益不高、职工收入差、水土资源的综合经济收益率非常低、注重社会效益的发挥而忽视了自身经济效益的壮大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1)、国家水利产业政策滞后,没有在政策上即时调整、引导水利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规范,对水利工程管理如何进入市场研究不深、不透。

(2)、几千年历史所形成的无偿用水观念根深蒂固。全社会无偿用水或低价用水观念的转变速度缓慢。

(3)、国家重视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和稳定,在商品水的价格上严加限制,将农业产业的商品水支出中的很大一部分转嫁给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承担。

(4)、将应由地方政府负担的防洪、排涝等公益性支出转嫁给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负担。

以上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水利系统职工的思想观念陈旧,缺乏适应形势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新作风,缺乏发展水利工程的新的管理模式。

2.管理体制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形成了四十七万多户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并拥有数千亿元的固定资产。初步形成了具有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养殖、种植、旅游等功能要素的,蓄引提结合、大中小并举、地域分布广泛的水利工程体系,为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发挥了巨大的基础作用和支撑作用。

在水利工程的这些不同的功能要素中,从总体上划分为社会公益型和生产经营型两大类。在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中又分为中央管理和地方管理,即按行政管理区域划分又按流域(或灌区)划分。地方管理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行政管理权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业务管理权属地方灌区管理部门或跨行政区域的共同的上一级灌区管理部门。

由于行政主体和业务主体的分离,形成了条块分割、政企不分、政事交叉、各自为阵、职责不清的管理体制。经常出现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权、水政渔政的执法权和管理权、防洪安全的执法权和管理权等工作的错位或缺位,以及在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和编制、灌区输供水时空分布、灌区水价核定、水费计收体制、水利工程管理或养护、供水收益分配等方面的诸多矛盾。由于管理体制的不顺,造成行政主体和业务主体之间的责权利不清,出现有利益时大家争着管,有问题时互相推诿谁都不愿意管的局面。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发展过程中,体顺不顺带来的影响是长期的,危害也是致命的,而理顺管理体制的难度也是最大的。因此,这是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

3.运行管理机制的问题。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自身具有多种功能要素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运行管理中的各种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为:

(1)、水价的运行机制。按照国务院《水利产业政策》的要求,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均按照政策规定并结合自身实际,实施了水价成本测算。实施六年来,绝大多数水管单位均不能按照测算审批的成本水价计收水费,普遍的实收水价只占成本价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虽然水管单位所供的水是商品,其中凝结着商品生产者巨大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但却不能从低廉的收费价格中获得合理的补偿,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必然导致水管单位职工的生活贫困和职工队伍的不稳定。水价的审批是由国家各级价格管理部门严格控制的,既不能按照商品的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定价,又不能得到政府的价格补贴,这实际是政府转嫁了水商品成本支出的负担。因此,目前全国水管单位的巨大亏损,其主要原因均是政策性亏损。

(2)、水费的计收机制。多年来,水费的征收都是由地方各级政府以“实物计量、货币结算”的方式实施的,在九十年代后期改为“按亩计量、货币征收”的方式。这在计划经济时期,依靠行政手段征收水费是可行的,但在市场经济时期就出现了许多矛盾。第一是征收主体的错位:由于水具有商品的属性,就不能回避市场经济规律,回避买卖双方直接见面的供需服务关系。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普遍出现入不敷出、财政严重赤字的状况,必然将广大农户所解交的水费用于发放工资、奖金、建办公楼、修学校及地方社会公益设施等支出。因此,普遍出现了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挤占、挪用、截留水费等违纪违规的现象,导致一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欠收水费高达几千万元的严重后果。第二是计量标准的失衡:在计量收费的方式上,长期沿用按设计灌面或八十年代初定的灌面,将田土面积折合为标准亩计收水费。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镇城市化的建设,使田土的比例和各类经济作物的用水量与原有核定的标准严重背离。所以,传统的水费计征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3)、水利资产收益划分的机制。在水利工程的单项或单位工程资产中,同一类固定资产往往同时发挥出两种不同的功能效益,如水库工程中的大坝、溢洪道、放水设施、放空设施等项目,既为防洪保安发挥作用,又为蓄水、养殖、发电、旅游等发挥作用。因此,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各自所发挥的效益就很难用准确的数据进行价值定量,区分其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效益。

(4)、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养护机制。我国的大中型水利工程或灌区大多数都是在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建成的,主要是通过大搞群众运动的方式建设,加之受当时技术、资金条件的限制,普遍存在设计要求低、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不高、渠道防渗不配套等问题。经过几十年的运行,造成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跨塌水毁严重、水的利用率低、水资源损失浪费惊人,并且存在重大的水利工程安全隐患。近年来,我国大江大河的堤坝和各类水库的防洪抢险任务十分艰巨,水库跨坝、渠道跨塌等事故时有发生。这是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和养护维修机制不顺所造成的后果。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机制中的问题涉及面广、内容多、情况复杂,因此,这是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

4.运行管理经费的问题。

水管单位在防洪、排涝管理和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必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这些支出的补偿主要来自于水费收入。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受到“以粮为纲”,“无粮不稳”和“水是天上掉的,无价无偿的”观念的影响,加之我国的农业是弱势产业,需要国家大力扶持和政策保护,所以,水商品的价格一直不到位,而国家对公益性支出不予补偿,导致水管单位的运行管理经费十分短缺。另外,按照国家政策规定,每年的复员转业退伍军人的安置,大中专毕业生的分配,又形成水管单位人员增多、机构臃肿、素质低下,根本无法实行水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许多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由于没有经费,长期以来,没有加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等社会保障体系,大量职工退休、下岗、待岗后,基本生活没有保障,单位和个人的后顾之忧非常严重,特别是在我国的西部落后地区和基层水管单位犹为突出。

5.水管单位性质问题。

水管单位的性质经历了“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生产型事业单位”的过程,长期实行“自收自支”、“以收抵支”的预算管理形式,没有得到科学、客观、合理的准确定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历史的局限性和国家经济不发达所致。水利工程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又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安定团结的基础。因此,理应得到国家的重点扶持和财力的支撑。由于水管单位管理的内容比较复杂,因此,结合实际界定单位性质就非常必要。光靠水管单位的经营性收入来补偿公益性和经营性的支出是不合理的,也是补偿不了的。就全国水管单位一九九五年新财会制度改革后每年出现的巨大亏损来看,再过一段时期,很可能出现“所有者权益”的全面赤字,多年积累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等将被巨大的“未分配利润”赤字所冲抵贻尽。这都是由于水管单位的性质错位和补偿缺位所造成的结果。

二、实施水利工程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1.转变观念,转变思维方式,适应形势的发展。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前提是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发展的陈腐观念,将原有的计划经济、商品经济的完全依赖计划,依赖行政命令的思维方式转变过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价值规律、优化配置资源和优胜劣汰的要素贯穿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特别是在水管单位内部的供水生产、水产养殖、水利发电、库区旅游、水土资源等生产经营实践中,严格按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要求,加强各环节的管理,强化成本核算,合理确定价格,严把产品质量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在重视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职工的文化生活水平。一定要深刻认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根本内涵,要明白“市场经济没有眼泪”的道理。

通过改革的手段,彻底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观点、方法,树立长期发展的战略思想,制定切合实际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形势,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统揽我们的工作,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水土资源、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才能摆脱水管单位举步维艰的困境,才能在本世纪的前二十年实现水利人的小康目标。但是,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转变观念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坚定信念、循序渐进,做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使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认真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的几个关系。

⑴、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关系。体制改革不是要全部

废除原有的所有政策、制度、规范,而是要破旧立新,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释放出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工作效率,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改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稳定、增效、发展才是我们改革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来指导改革的具体工作,以稳定、求实、创新、发展的态度来面对改革,在改革中求稳定,在稳定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

⑵、行政管理和水管单位的关系。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

水管单位应按照各自的职能,划分灌区内的水政执法、渔政执法、水库防洪、灌区排涝、江河提防、灌区管理工作的责权利。水行政主管单位只能依照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权利依法行政,而不能对水管单位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的过多、过死、过细。而水管单位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土资源优势,面向市场,开展水商品生产、销售、管理和服务;同时加强对公益性资产的管理,确保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和完整;做好防洪、排涝、减灾、水土保持等工作,确保公益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殖。真正作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形成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相得益彰的新型关系。

⑶、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效益的关系。绝大多数的水利工程均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综合性功能,其综合效益必然具有公益性效益和经营性效益,在公益性效益中表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在经营性效益中表现出水管单位自身的经济效益。因此,处理好这个关系对社会、对水管单位都非常重要。界定清楚两者的资产量、价值量是这次体制改革的焦点。从公平、合理、科学而言,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在防洪、排涝、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等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划分时,可按水库库容的各自占比,或防洪、排涝、减灾、环境效益占灌区范围内平均年度GDP贡献率,或水管单位年度总支出中扣除经营收入弥补支出的占比等方法,客观综合确定公益性资产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量。同时结合水管单位现状、地理位置、经济环境、经济发展速度调整确定公益性耗费的补偿额度,不搞一刀切。

要分别对每个水管单位进行划分和确定,明确各级财政部门应承担的补助份额。同时,重新核定水管单位的供水成本价格,分别对工业、城镇生活、农业灌溉、城市环境等不同用水类别确定不同的水价成本和价格。并对其中的农业水价的成本价和当年执行的收费价格进行比较,按照实际供水量和收费总额核定差额,将这一部份不应由水管单位承担的差额,由受益的地方财政负担。但是,由于存在全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国家应从全局出发,通过转移支付的手段,大体平衡各省市区的负担份额.⑷、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管理的关系。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中央关注的重点,也是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为了保障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和保护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国家应将不断加大水利工程病险水库的整治力度和大中型灌区的干支渠配套改造防渗力度,以利于水利工程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水管单位一定要抓住这一发展自己、状大实力、提高社会地位的机遇,迎接挑战;在加强自身综合经营管理的同时,争取上级各部门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的支持。改革投资体制,将产权、经营权、管理权适度分离,以股份合作、租赁承包、出售拍卖、联营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为今后的综合经营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借以增强自身的经济效益,从根本上实现水管单位财务状况的良性循环。

(5)、内部和外部的关系。理顺水管单位管理体制,主要在于外部管理体制的理顺和水管单位内部管理体制理顺两个方面。外部管理体制涉及到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和各级水行行政主管部门、流域机构的责权利职责划分,这些上下领导关系,条块业务关系通过本次改革是必须理顺的。而内部管理体制则主要涉及到流域内部、灌区内部、水管单位内部的责权利职责划分。这些内部关系的理顺,必须在人事、财务、分配等方面狠下功夫。通过内部和外部的理顺,为整个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理顺创造条件,做到上下左右关系协调、形成合力,不断增强水利工程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

(6)、精简机构和引进人才的关系。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水管单位在精简机构,压缩非生产人员,清理撤消在计划经济时期兴办的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下属企业时,必然会出现人员过多而无法安置的现象,而大量的下岗、失业又必然导致水管单位内部和社会的不稳定。同时,水利事业的发展又将出现急需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吸收。因此,一方面要坚决压缩非生产人员和超编人员,采取提前离岗休息、鼓励辞职、自谋职业、鼓励脱产学习,轮岗待岗等多种办法,精减人员队伍,配套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使这批人员得到妥善安置。

另一方面按照定编、定员、定责、定岗、定薪的要求,吸收文化水平高,具有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到适当的岗位发挥他们的知识才干。做到人员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职务能上能下。同时实施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精简机构,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逐步调整人员结构,不断提高职工的文化水平。处理好这一关系,将十分有利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轻装上阵,提高职工素质和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3.准确确定水管单位性质,建立符合实际的补偿机制。

理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的重点在于对水管单位的准确定性,必须按照政策,结合实际,做到准确定性。在公益型、经营型和准公益型三类不同性质界定清楚后,绝大多数水管单位均属于准公益型水管单位,而情况最为复杂的也是这一类。由于准公益性水管单位既有防洪、排涝等公益性任务,又有供水、发电等经营性功能。因此,要以科学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确定划分公益型和经营型的方法。经过科学的划分后,明确各级财政补贴的份额和自收自支的范围、用途、人员、标准,同时建立健全水管单位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制度,使职工的生产岗位进的来、走的出,退休有所养、下岗有去处。

4.建立新的运行机制,符合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通过改革,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市场、适应形势、符合要求的运行机制非常必要。其主要的机制是:

第一,在水价的形成机制上按照统一政策,重新核定工业、农业、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分类成本水价,调整实际执行水价,对农业灌溉用水的水价实行“小步快跑”的办法,加快水价调整进程。使水价的形成机制、调价机制和管理机制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反映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关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第二,在水费的征管机制上,按照“先服务、后收费”的政策,不再完全依靠地方政府,减少征管环节,明确征收主体;做到供需直接见面,实行合同制供水,收费到基层。同时,一定要因地制宜的建立乡镇或村社用水户协会或支渠管理委员会,由乡镇或灌区的水利管理站牵头,负责供水、管水、收费,解决供用水的纠纷,形成一条龙服务,真正做到服好务,收好费。

第三,在农业用水机制上,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一定要加快计量用水和节约用水的建设,在干渠的直灌斗渠和支渠及重要的分水节制闸安装计量用水设施,改革长期以来实施的按亩收费方式,实行按方计量收费,用基本水量收基本水费、超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促进节约用水工作向纵深发展。同时由支渠管理委员会负责某一条支渠的输水、管水、灌溉和维修等工作,配合用水户协会做好水费的征管工作。

第四,在维修养护机制上建立专业的水利工程养护维修队伍,实行企业化和市场化运作,专门负责水利工程设备、设施、渠系工程的养护维修,将水利工程管理和养护维修分离,既可精简水管单位人员,节约维修养护经费,又可以提高维修质量,缩短工期,充分发挥工程的运行效益。

第五,在资产管理机制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财政部门必须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严密关注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殖,实施动态和静态的管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有责任和义务管好用好现有的水利资产,建立健全严密的监督机制和运行管理机制。通过这些资产的管理和创造的收益,促进我国水利事业的健康、有序、持续的发展。

第二篇:关于巴盟群管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摘要:随着农村牧区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传统的农村牧区水利投入机制和经营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农牧业发展的要求。河套灌区是全国最大的一首制灌区,总灌溉面积57.3万hm2,山旱牧区农田饲料草地灌溉面积8万hm2。近年来,巴盟在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

关键词:小型水利工程 管理体制 河套灌区 巴盟

1巴盟水利建设现状

建国以来,巴盟水利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河套灌区相继建成了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总干渠、总排干沟及灌区灌排水工程网络格局;灌区7级灌排渠沟系基本建成,灌溉面积由建国初的21.3万hm2发展到现在的57.3万hm2。

骨干灌水渠道包括总干渠一条,干渠13条,分干渠47条,总长度达2676km。排水沟包括总排干沟1条,全长257.3km,干沟12条,分干沟60条,全长1337km,支斗农毛渠沟7.4万条。山旱牧区建成水库33座,其中中型水库6座,小

(一)型水库12座,小

(二)型水库15座;塘坝3工程管理论文8座,扬水站50处,截伏流25处,打机电井6068眼,配套5378眼,大口井1914眼,人畜饮水筒井10776眼,供水基本井244眼,配套210眼,完成渠道衬砌工程3150km,低压管道1860km,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了一些喷灌、滴灌、“112”集雨水窖工程。

初步形成了防洪、灌溉、排涝、抗旱、人畜饮水、水土保持等多功能的服务体系。这些水利工程对我盟抗御各种自然灾害,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保障城乡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为我盟农牧业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支撑。这些工程中,山旱牧区6座水库以及河套灌区支渠支沟以上属于国管,其他水利工程基本属于群管。几年来,巴盟河套灌区的群管工程管理制度改革取得较成功的经验,山旱牧区小型水利管理制度改革仍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

2水利管理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传统的水利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农牧业发展的要求。

主要表现在:一是水利工程投入机制单一。“两工”的取消和农村税费制度的改革,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资金已显得越来越短缺,发展后劲不足,水利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不利于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工程产权不明晰,责任主体不明确,建、管、用严重脱节,导致相当部分的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带病运行,效益衰减,很难实现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如巴盟的水库工程,现存33座水库,实行公管的只有6座,其它的27座水库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实行集体所有、集体管理,结果造成有人使用,没人管理,效益衰减,隐患重重,有一定数量水库已成为险库。三是由于管理方式陈旧,手段粗放,缺乏科学的灌溉制度、用水计划和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造成有限的水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不仅不利于深化测流量水和按方收费,而且对于上下游、左右岸的测流量水很难统一实施,造成全渠域或全乡按亩均摊喝大锅水现象。四是由于管理工作滞后,致使水事纠纷频繁,主要表现为村与村、乡与乡、旗县与旗县甚至于在更大范围内的水事纠纷,因此,建立一种按照水系,而不是单纯按行政划分的用水管理组织已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这些问题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说,已越来越阻碍着农村牧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巴盟是农牧业大盟,今后要实现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革现行的农村牧区小型水利建设和管理体制,积极推进

小型水利管理制度改革进程,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利建设与管理良性运行机制势在必行。

3水利工程管理制度的形式和具体作法

近年来,巴盟在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改革方面主要采取了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用水合作组织、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初步建立起了产权明晰化、投入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服务社会化的管理体制。尤其河套灌区的群管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3.1农民用水者协会农民用水者协会是河套灌区建立的一种让农民直接参与灌溉管理和运营的组织,是一个具有严密章程和制度的民主管水组织。协会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负责灌区内水利设施的维护和水费收缴,协调水事纠纷,监督水价执行。农民直接参与管理,形成了灌溉管理、工程养护、水费征收一体化的群管体系。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广大群众办水利的积极性,同时农民也得到了不少实惠,用的是明白水,交的是清楚钱,既避免了搭车收费,又促进了节水灌溉。如乌前旗新安镇新安村农民用水者协会,成立后,针对渠道输水的实际,共同集资7000多元兴建节制闸2座,并对渠道阻水段落进行清淤,仅2000年前三轮水就节水10.9万m3,节约水费4300元。到2001年全盟经验收合格的协会共有371个,辖灌溉面积27.86万hm2,占河套灌区总灌溉面积的48.5%。

3.2用水合作组织农牧民用水合作组织是山旱区、牧区探索尝试的一种水利管理方式。适用受益农牧户较多,工程管理论文特别是跨村、跨苏木乡镇或者跨旗县的水利工程,在建立时打破行政区划,按水系、渠系范围组建农牧民用水合作组织,以它作为工程的“业主”、设施资产的所有者。这样一方面可以较好地解决农村牧区取消“两工”后水利投入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按水系自身特点,较好的解快地域或流域间的水事纠纷。对于政府补助农村水利建设的资金所形成的资产,应明确归农民用水合作组织集体所有。

3.3承包承包不改变工程所有权属。承包一般偏重于设施管护、运行、服务。河套灌区近年来实行的渠长负责制和联水承包属于这种类型。联水承包是指:

联系总水量一次承包给承包人,进行节奖超罚。到2001年,经验收合格的联水承包渠道共有277条,辖灌溉面积10万hm2,占灌区总灌溉面积的17.4%。

山旱牧区的水库、塘坝、供水基本井、截伏流以及近年来建成的“380”人畜饮水工程多采用这种方式。据统计,1996年以来,共有6164眼机电井、63处乡镇自来水公司采取了这种管理形式。在荒山、荒坡、荒沟的治理中要调动当地群众和社会上经济实体实行承包经营,经营权可以视当地情况暂定为30年或50年,只要符合水土保持规划,不仅不应中止合同,同时国家还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3.4租赁严格地说,它与承包经营管理属于同一类型,因为工程产权没有改变,只有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得更进一步,租赁者在经营利润中获取报酬,同时也承担更多的经济责任和风险。“租赁”主要适用于经营性较强、可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农村水利工程,如水库、塘坝,在确保防洪的前提下,可通过灌溉服务收取有限的水费,同时可通过养鱼、旅游等多种形式经营。基本供水井及荒山、荒沟、荒坡的治理等可采用这种方式。

3.5拍卖拍卖一般要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进行,采取公开竟标的形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在具体协议上要明确所要承担防汛、抗旱等任务。对于机电井、供水基本井等水利工程或长期无人管,老化失修,不能发挥应有效益的工程设施可采取这种形式。如荒山、荒沟、荒坡、荒滩的治理过程中可采取拍卖形式。

3.6微型工程对于农牧户自用为主的微型工程,实行“自建、自有、自管、自用”体制,如集雨水窖、大口井、筒井等水利工程,政府可酌情在经费上给予补助。

这类工程作为农民的家庭私有财产。农牧户自有工程自己用不完的水,允许在农户之间,平等协商,有偿服务。

4强化措施加快水利管理制度改革

小型水利改革是解决农村牧区建设中诸多矛盾的根本出路,是深化农村牧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适应农村牧区经济体制转变的现实要求。

只有通过改革,才能逐步解决水利建设管理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才能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推进水利产业化进程,才能为全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支撑。

4.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实施小型水利改革,涉及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各级领导都应给予高度重视。各旗县要出台有关配套的政策措施,认真总结经验,把小型水利管理制度改革纳入目标考核内容,及时解决改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要把这项改革作为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加快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认真抓好。

4.2加大宣传争取支持各地要充分利用会议、新闻媒介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小型水利改革的重要意义、目的、方式方法和政策规定,消除思想障碍和顾虑,做好群众的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争取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推进水利改革的顺利进行。河套灌区,要在扩大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加大轮次收费、亩次计费的宣传力度。在山旱牧区,旗县水利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切实加强改制后在工程规划、合同监督、价格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服务,加强业务上的指导和监督。强化在水资源、工程布局、防汛抗旱等方面的统一管理。

4.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巴盟小型水利设施种类较多,各地的情况也千差万别。在改革中要坚持因地制宜,不搞统一模式,宜租则租,宜股则股,宜卖则卖,宜包则包。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都要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竞争的原则,都要充分尊重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意愿,调动社会各界办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水利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盟尽管在改革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仍需大胆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因地制宜,使巴盟的水利管理体制步入良性运行轨道,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精选)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情况调研报告

一、落实文件精神工作概况

按照国务院《水管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和《滨州市灌区管理体制及经营机制改革意见》的要求,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博兴县打渔张引黄灌溉管理处于2003年在全处实行了“定员、定岗、定责、定酬”的管理模式,建立职责明确、政事分开的工程管理体制。将收入与工作绩效挂钩,激励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同时,自2003年以来对打渔张引黄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灌区工程节水效益显著。

二、地方政府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出台的改革性文件滨州市人民政府以滨政发[2003]46号出台了《关于灌区管理体制及经营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共博兴县水务局委员会出台了关于《打渔张引黄处人事及分配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灌区主管单位——博兴县打渔张引黄灌溉管理处以博水灌字„2003‟7号出台了关于在全处进行人事及分配制度改革(试点)的决定;具体内容详见有关制度、办法。

三、地方政府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拟采取的管理体制改革措施

滨州市水利局以滨水农字„2003‟12号下达了关于灌区

管理体制及运营机制改革的意见。市府灌区改革意见中规定:灌区实行用水计量和按方收费制度。灌区供水中心向县(区)供水中心一律实行计划供水、订单供水,申请用水要预付费用,结算按双方核定的实际供水量计收水费,实行“水量、水价、水费”三公开制度,提高水费计收管理的透明度。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水市场体系,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改革成效及政策性建议

㈠、改革成效

1.工程管理改革:

近几年来,博兴县紧紧抓住国家对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有利机遇,积极做好有关工作,努力增加投入,大力开展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全面提高灌区综合效益。

2.人事管理改革:

打渔张引黄处人事及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探讨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事和工资分配制度,破除了“只上不下”的人事安排体制和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机制,逐步建立职工工资能增能减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

2、政策性建议:

目前,灌区管理单位性质界定为准公益性单位。多年以

来,由于灌区工程不配套难以计量收费,同时考虑农民负担能力,灌区水费的收取一直是沿用按亩收费的方式。灌区管理依靠政府行政指令开展工作,只管理不收费。其水费的计收由县、镇两级财政部门代收。收取的水费按规定比例作为各镇留成,其余则上缴县财政。县、财政部门分别提取对应额的1%作为手续费。剩余水费除上缴黄河河务部门黄河水水资源费外,其它部分仅够水管单位职工工资和工程简单运行。

在搞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同时,逐步建立起产权明晰、职责明确、政事分开、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现代灌区管理体制,逐步由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变。

要逐步转变为政府宏观调控指导,灌区管理单位具体承担工程管理、水量调度、水费征收,管、养、收费一体的管理模式。

要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

灌区管理单位应在保留原有机构的基础上,成立灌区供水公司,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工程管理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干渠等骨干工程由灌区管理单位直接管理,支渠及以下工程在灌区管理单位的指导下,由乡镇水管单位或组建的用水者协会负责管理。在水的调配上,由灌区管理单位编制用水计划,实行按计划供水。要实行自主经营的企业管理模式,要由管理服务型向生产经营型

转变,由单纯为农业灌溉供水向为工、农、牧、渔及城乡供水转变,引、蓄、提、节、补并举。

要建立和完善新的水价形成和水费征收机制

加强水费征收与使用管理,水费计收要由目前的“按亩收费”改为“按亩配水,按方收费”,促进灌区逐步实现良性运行,自我发展。要根据国家水利产业政策等有关政策法规,结合灌区实际,按照“保本微利”原则,合理确定水价。要以水价为经济杠杆,促进灌区节水事业的发展。在水费征收中,要实行“基本水价”、“超用水价”和“浮动水价”相结合的政策,以收促节,真正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市场。

要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骨干工程的配套建设,要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水利投资;要利用“两工”、以资代劳、外资、世行贷款等多种筹资渠道。对支以下工程,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完成改造任务。要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筹措资金。要全面推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积极鼓励发展民营和股份制工程,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建和开发经营供水设施。

第四篇: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经费使用情况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经费使用情况

检查总结报告提纲

标题: [单位名称]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经费使用

情况检查总结报告

一、改革前水管单位基本情况

---反映单位基本情况和工程现状,具体内容如下:

(一)机构、人员及资产情况

---单位性质、机构、编制、在职及离退休人数,资产。

(二)工程及管理情况

---工程类型、特点、分布及管理状况

(三)财务收支情况

---单位基本支出经费来源、支出情况---工程运行维护经费来源、支出情况

二、水管体制改革的开展情况

---改革总体进展情况:组织领导、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管养分离情况:总体分离人员情况、比例;分离后新旧机构、人员分析比较(附表一)

---维修养护企业组建情况:企业形式、注册资本金、办理企业的注册登记手续和领取工商营业执照情况

---改革后水管单位管理运行情况---管理单位的职责、任务,相关配套管理办法,人事、财务及业务管理考核等内部管理制度

---维修养护企业的职责、任务,相关配套管理办法,人事、财务及业务管理考核等内部管理制度

---工程维修养护工作标准制度、考核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考核程序及考核办法

三、经费管理及使用情况

(一)经费管理措施

---经费是否实行分帐管理、专款专用,有无挤占、挪用和截流现象。

---维修养护经费管理核算办法及监督考核

(二)基本支出预算及执行(决算)情况

(三)维修养护经费预算及执行(决算)情况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项目经费预算、决算汇总表(附表二~附表七)

---管理单位维修养护经费预算、决算汇总表(附表八)

四、工程维修养护任务完成情况

---维修养护合同签订及执行情况---维修养护质量管理监督检查情况

---完成的维修养护项目及工作量(附表二~附表七)

五、水管体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经验

---经费保障、工程面貌、管理创新、责任落实等

六、水管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

---改革遗留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下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对改革有关政策问题的建议

七、联系方式

---负责检查总结工作部门领导及具体联系人姓名、职务、电话号码(加区号)、手机、传真及电邮信箱。

附表:

一、管理单位分离前后定岗、定员情况比较表

二、堤防工程维修养护项目工作(工程)量及经费使用统计表

三、丁坝维修养护项目工作(工程)量及经费使用统计表

四、联坝维修养护项目工作(工程)量及经费使用统计表

五、岸维修养护项目工作(工程)量及经费使用统计表

六、水闸工程维修养护项目工作(工程)量及经费使用统计表

七、水库工程维修养护项目工作(工程)量及经费使用统计表

八、水管单位维修养护经费预算、决算汇总表

第五篇:宣威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宣威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含水价改革)

为了解决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分级管理体制,建立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的各种有效机制,根据《云南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曲靖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安排部署,宣威市认真组织开展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改革工作已基本结束,现对水管体制改革工作进行总结,以便发扬成绩,克服不足,继续推动水管体制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改革的总体安排

2003年为准备阶段,主要是成立宣威市水管单位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并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调查研究工作,逐步明确改革的范围和基本方法。

2004年到2005年3月底前为实施阶段,完成实施方案的起草、制定工作,并按实施方案完成水管单位定性、定编、定岗、经费测算、竞争上岗等工作;完成水价改革工作,逐步形成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完成内部劳动、人事、工资等项改革;全面推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实施阶段的任务就是全面完成改革任务,推动水管单位管理体制、管理方法向科学、合理、有效运营的方向发展。2005年4—6月为总结阶段,主要是总结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完成改革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整改存在问题,使水管单位正常运行。

二、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情况

1、明确权责,规范管理

全市水利工程实行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中型、小

(一)型水库由市水务局管理,小

(二)型水库及其以下规模的小型水利工程由所在乡(镇、街道)负责管理。水务局承担水利工程的行业管理,监督检查水利工程的管养维护和安全运行。同时明确了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权利和责任。改革后的水管单位权责明确,管理逐步规范。

2、划分水管单位的类别性质,严格定编定岗 全市中型、小

(一)型水库由宣威市水务局灌区管理中心统一管理。灌区管理中心定性为准公益性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灌区管理中心定编定岗已报市编委批准,根据《宣威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重新核定水务局灌区管理中心编制的通知》(宣编定[2005]2号),灌区管理中心核定编制116人,其中偏桥水库28人,东屯水库8人,新屯水库13人,花椒水库10人,马房、包湾水库各4人,三岔、土木、得宜、安益、陶家坟、滴水、尤家箐水库各3人,冲门口水库2人,三联水库1人,在建的羊过水水库25人。

3、水价调整改革 根据《云南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实施办法》(云计价格[2003]1246号)的要求,结合宣威实际,市水务局组织人员对现有的四个国营水库的供水成本进行了全面测算,按照非农供水补偿成本、费用、税金,计提合理利润,农业用水补偿成本的原则拟定水价,报物价主管部门审批。2004年4月16日,曲靖市计委以曲计价格[2004]18号文批准了宣威市偏桥、东屯、新屯、花椒四座水库供水价格,从2004年5月1日起执行。新批准的水价为:农业生产供水价格粮食作物0.04元/m,经济作物及水产养殖供水价格0.06元/m;工业供水价格由0.15元/m调整为0.3元/m;城市生活供水价格由0.09元/m调整为0.2元/m。乡(镇)集镇供水价格按照一厂一价、一件工程一价确定,每立方米水价1—2元不等。小

(二)型水库以下水利工程的水价参照国营水库和集镇水价执行。对于个人或者集体筹资兴建的水利工程,可在协商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这样宣威的水价就形成了多元化的水价形成机制,有利于推动水利工程管理和投融资体制的发展。

4、明确财政支付范围和方式,严格资金管理 宣威市灌区管理中心年经常性管理经费由人员经费、公用经费、日常维修养护费和备品备件购置费等组成,灌区年经常性费用873.76万元,按公益性资产占总资产的30%计,财政每年应承担262万元。因宣威财政困难,灌区管理中心

3年收入450万元已能满足人员经费、公用经费,财政不再给予补贴,由灌区管理中心创收解决年经常性费用。日常维修养护、防洪抢险、除险加固、更新改造等工程项目投资,按规定报批列项目解决。宣威市建立水利建设基金,专项用于水利工程维修养护。

5、积极推进水管单位内部改革

宣威市水务局灌区管理中心成立后,按照“建立激励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行聘用制度,按岗聘人,竞争上岗,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和绩效评价考核制度”的内部改革要求,全面推进内部改革工作。

(1)人事制度改革。灌区管理中心主任、副主任由水务局通过竞争方式选拔聘任,定期考评;中心所属各水库管理所所长、副所长由水务局和中心通过竞争方式选拔聘任,定期考评。通过自主报名,竞争演讲,职工打分,领导小组打分,按竞争上岗人员最终得分确定竞聘者。2004年6月完成灌区管理中心主任、副主任的竞争上岗,2004年7月完成各水库管理所所长,副所长的竞争上岗。通过竞争上岗,一批有事业心、职工信任的年青同志走上水管单位的管理岗位,给灌区管理工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次竞争上岗的管理人员平均年龄31岁,年龄最大的39岁,最小的28岁,大多数具有专科以上学历,最低学历为高中,都具有5年以上的水库、渠道管理工作经验或水利工作经验。对职工实行 自主报名,领导聘用的方式竞争上岗,对所设工作岗位进行择优聘用。到2004年7月31日各岗位聘用结束,并由中心对落聘人员按本人愿意,组织安排的方式给予了适当安置处置。到2004年8月15日灌区中心全体干部职工重新签发了聘书和签定了事业单位劳动合同书,水管单位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圆满结束。

(2)劳动工资制度改革。灌区管理中心在开展竞争上岗的同时,制定了《灌区管理中心岗位设置》,对中心的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任务作了明确、细化,严格规定了各个岗位的劳动任务和工作要求,使各个岗位的劳动任务明确,劳动成效考核依据充分,克服了吃大锅饭、混日子的工作现象,实行岗位工资差别制,按市人事局和财政局《关于事业单位搞活内部工资分配与工资统发有关问题的通知》(宣人字[2005]18号)要求,结合灌区管理中心实际,逐步推行按岗定酬,按劳分配,根据各个岗位工作时间的大小,难易程度确定岗位工资,逐步调动各岗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主动性和责任感,提高工作效率。

(3)加强内部管理,严格考核制度。内部管理是水管单位履行自身职责,完成各项任务,提高经营效益的关键。灌区管理中心结合实际制定了《灌区管理中心岗位考核办法》,分政治表现、工作绩效、工作纪律三部分进行细化,对各个岗位进行严格考核;制定了《灌区管理中心工作规 则》,明确了中心主任负责制,水库、渠道所长负责制,以及工作报告制、考勤制、财务制度等各方面的严格要求,并对工作绩效和出勤实行奖惩制。通过上述管理、考核办法的实施,使灌区管理中心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序开展,逐步纳入了规范管理的运行轨道。

6、妥善安置和分流人员,落实社会保障政策

原属乡(镇、街道)管理的马房、陶家坟、安益、包湾、三岔、滴水、冲门口、三联以及扩建后的土木、尤家箐11座小

(一)型水库的管理人员由所在乡(镇、街道)妥善处理。符合提前退休政策规定的2人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在竞争上岗过程中,每个职工都表示服从工作安排,因此在竞争上岗过程中一次性统筹安排了竞岗和落聘人员的工作岗位。因此,灌区管理中心全体职工通过竞争上岗调整,都得到了合理安置,没有因改革形成上访等不良后果的事出现。按照相关法规和政策,灌区管理中心职工全部参加了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只有养老保险仍按原渠道执行,即灌区管理中心退休职工仍按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待遇进行安置,退休金从灌区管理中心领取。

7、完善新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通过水管体制改革,明确规定:新建水利工程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必须将管理方案,管理成本核算、管理机构和经费来源等与工程运行管理、维护的内容作为工程设计 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工程的可研、设计、建设、验收等过程中逐步加以落实。在工程建设中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和质量终身负责制。新建、扩建工程竣工验收前要依法完成确权划界工作,明确工程的管理范围,办理相关的使用证件。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情况

(含供水及水费征收情况)

灌区管理中心负责全市小

(一)型以上水库的管理工作,承担防洪、排涝、农业灌溉等任务。灌区管理中心核定编制116人,现有在职在编人数82人。一 职责明确、管理到位

水管体制改革使灌区管理中心,各水库的职责明确具体,同时使中心主任、副主任、各水库管理所所长、副所长、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工作任务得到确定,各个岗位上的人员按职责工作,协调配合,基本避免了推诿、扯皮的现象。同时,灌区管理中心制定了工作规则,明确了工作关系,管理权限,对职工的上班,请销假,工作时间等作了明确规定。通过明确职责,建章立制,使管人、管事有章可循,管理逐步到位,工程得到较好的管理和维护,运行良好。二 供水及水费征收情况

灌区管理中心成立后,加强了对用水户的服务工作,确保了城市供水没有出现断水、少水,工业供水按合同履行,农业供水及时、到位、水量适当。水价改革后,中心在保障防汛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强了对洪水的调度管理,努力增加蓄水,2005年年未蓄水比上年增了600多万m。水价改革使水管单位的收入较大幅度增长,2003年收入205万元,2004年收入263万元,2005年收入580万元,到2006年预计收

3入600万元。供水量也大幅度增加,2004年2800万m,2005年2835万m,预计2006年2850万m。三 水利工程得到维修,工作环境逐步改善

灌区管理中心在完成各项改革的基础上,加强管理,不断增加收入,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使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得到资金、人力等方面的保障。2005年3—5月对各水库的大坝、闸门、起闭设施等进行了一次基本维修,使水库工程能够安全运行,渠道畅通,工程外貌焕然一新。在抓工程维修,养护的同时,对水库管理所、值班室等设施作了检修,解决了迤谷的住房安全、偏桥的大坝值班等问题。各水库管理所的工作环境都得到了相应改善。四 收回水库土地,稳步开展多种经营

灌区管理中心所属各水库均有一些土地,大多租给周围农户耕种,长期以来纠份不断。地种了,水库却无收入,地越种越少,甚至变成别人的了,中心要求各水库从今年起收回全部土地,出现问题和困难,中心帮助解决。对收回的土地,有条件的开展育苗,没有条件的由职工耕种。今年预计育绿化苗20万株,造林2万株。今后将在水产养殖、育苗、绿化造林等方面开展多种经营,逐步整合水利资产。3

下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贵州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

    【法规名称】贵州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水利厅等部门关于贵州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颁布部门】 贵州省人民政府 查看 【发文字号】 黔府发[2004]19号 【颁布时......

    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建国以来,我县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县人民的艰苦努力,建成中型水库×座,小(一)型水库×座,小(二)型水库×座......

    ××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本站推荐)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建国以来,我县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县人民的艰苦努力,建成中型水库×座,小(一)型水库×座,小(二)型水库×座......

    ××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建国以来,我县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县人民的艰苦努力,建成中型水库×座,小(一)型水库×座,小(二)型水库×座......

    实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

    [摘要]针对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转变观念和思维方式,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的关系,确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性质以及建立新的运行机制等相关......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探讨论文

    1改革的目标和任务1.1改革目标计划到2020年,基本扭转即墨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的局面,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的工程管理体制,社会化、专业化的多种工程管护模式,制......

    乡镇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乡镇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乡镇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为切实做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按照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小型水......

    叶集试验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叶集试验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情 况 汇 报一、水管体制改革进展情况 1.实施方案出台情况。由于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水利部门主动作为,实施方案已经叶政„2006‟54号文出台,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