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审题技巧[5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15:18: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命题作文审题技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命题作文审题技巧》。

第一篇:命题作文审题技巧

【命题类型】

(一)从结构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词语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词或者是词语。如【2005重庆】《自嘲》,【2006辽宁】《肩膀》,【2007福建】《季节》,【2008江苏】《好奇心》,【2009山东】《见证》,【2009四川】《熟悉》等等。

2、短语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短语,该短语可能是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等,如【2005天津】《留给明天》,【2007江苏】《怀想天空》,【2008浙江】《触摸都市》,【2009江苏】《品味时尚》,【2009湖南】《踮起脚尖》;【2006北京】《北京的符号》,【2007湖南】《诗意地生活》,【2008天津】《人之常情》,【2008重庆】《在自然中生活》,【2008湖北】《举手投足之间》;【2006江苏】《人与路》,【2007四川】《一步与一生》,【2009重庆】《我与故事》等。

3、句子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2005辽宁】《今年花胜去年红》,【2006上海】《我想握住你的手》,【2007上海】《必须跨过这道坎》,【2007天津】《有句话常挂在嘴边》,【2007安徽】《提篮春光看妈妈》,【2007江西】《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2007山东】《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2007辽宁】《我能》,【2008安徽】《带着感动出发》,【2008广东】《不要轻易说“不”》,【2009北京】《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等,还有2009年两个半命题作文题也属于句子式命题,【2009福建】《这也是一种》,【2009湖北】《站在的门口》。

(二)从形式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完全式命题作文

只给命题与写作要求,没有其他文字材料加以说明,是纯命题作文的样式。

【2007安徽】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以“提篮春光看妈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

1、题目自定。

2、文体自选。

3、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不得抄袭。

2、不完全命题作文

只给出题目的一半,要求考生补全后再作文。

【2009湖北】

23、请以《站在的门口》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④不少于800字。

3、材料式命题作文

先给出一段材料,也可以说是理解题目的导语,然后再让考生以什么为题写一篇作文。

【2009北京】

23、作文(60分)

有一首歌唱道: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

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十个外,题材不限。

(三)从内涵上来说,命题作文有四种类型:

1、观点型命题作文

命题就是我们文章要表达的观点,如【2005辽宁】《今年花胜去年红》,【2007上海】《必须跨过这道坎》,【2007江西】《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2007山东】《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2008广东】《不要轻易说“不”》等。

2、话题型命题作文

命题提供的是一个观点所属的范围,具体的观点需要我们对论题进行分析和切割,如【2005北京】《说“安”》,【2006湖南】《谈意气》,【2008江苏】《好奇心》,【2008天津】《人之常情》,【2008湖北】《举手投足之间》等。

3、寓意型命题作文

命题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既有表面的意义,更多的是指其中的比喻、象征等隐含意义,如【2005天津】《留给明天》,【2006江苏】《人与路》,【2007福建】《季节》,【2007安徽】《提篮春光看妈妈》,【2008浙江】《触摸都市》,【2009湖南】《踮起脚尖》,【2009北京】《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等。

4、关系型命题作文

命题采用两个或三个词语,中间用间隔号或“与”“和”等词连接,这几个词语或短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2006江苏】《人与路》,【2007四川】《一步与一生》,【2008山东】《春来草自青》,【2009重庆】《我与故事》等。

【审题策略】

1、从标志性词语中辨明体裁。

议论文:题目中有“谈”、“说”、“读”、“论”、“议”、“批”、“斥”、“驳”、“反对”、“评”、“感”等字眼,或涉及的是抽象的概念、道理、问题、主张等,大多适合写成议论文,如【2005北京】《说“安”》,【2006湖南】《谈意气》;【2007上海】《必须跨过这道坎》,【2008广东】《不要轻易说“不”》,【2009江苏】《品味时尚》等。

记叙文:题目中有“记”、“传”、“忆”“赞”、“颂”、“怀念”、“难忘”等字眼,或涉及到的是人、物、事、景、地点、时间或场面等,一般适合写记叙文,如【2008天津】《人之常情》,【2009山东】《见证》,【2009重庆】《我与故事》等。

抒情散文:还有一些题目,往往使用比喻、象征等方法,情感性比较浓郁,很适合写成抒情散文。如【2005天津】《留给明天》,【2007江苏】《怀想天空》,【2007湖南】《诗意地生活》,【2007安徽】《提篮春光看妈妈》,【2007江西】《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2008安徽】《带着感动出发》,【2008浙江】《触摸都市》等。

2、从语法结构中明确重点。

(1)如果题目是一个字或一个词,要搞清它的含义及所涉及的范围。

如《说“安”》,“说”,说明要求写成议论文,“安”的范围很广,可以用增补法化大为小,选一个自己有话可说的词语作为作文内容。如安静、安分、安宁、平安、安逸、安乐、安全、安心、安于本分、安定团结、安享晚年、心安理得、安于现状、小富则安、国泰民安等等。在立意时要注意的是切勿面面俱到,囫囵吞枣;只需侧重一二,深入挖掘即可。

(2)如果题目是几个词构成的,要分析它们之间的语法关系,明确题目的中心所在。

如【2009重庆】《我与故事》,是一个并列关系的词语,它要求我们写出故事给“我”的感动或启迪,写出“我”在故事中的思考或成长。

又如【2008重庆】《在自然中生活》,是一个偏正关系的词语,重心在限制性词语上,即“在自然中”,包括自然界、不经干预的状态、闲适惬意的心境等。

再如【2009北京】《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是一个主谓关系的句子,重心在宾语,即“隐形的翅膀”,所以必须弄明白“隐形的翅膀”是什么,有助于你的什么。

还如【2005天津】《留给明天》,是一个动宾关系的短语,重心在动词“留”,即把什么

留给明天,是崇高的精神、美好的传统,是丰富的物质、充裕的资源,还是发达的科学、优良的环境?再如【2005辽宁】《今年花胜去年红》,是一个动补结构,重心在谓语“胜”字,因此,必定要用对比的方法,写出生活的今胜昔,事物的新胜旧,人物的坏转好。

(3)如果题目是一个不完整结构(半命题),着力点就在省略部分上。

如【2009福建】《这也是一种》,这种不完整的命题,其中心就在于考生补充齐全的部分;如《这也是一种高尚》、《这也是一种进步》、《这也是一种爱》„„,它们的审题重心就在“高尚”“进步”“爱”。当然限制性词语“也是”也很重要,注意它的言下之意。

又如【2009湖北】《站在的门口》,所需补充的可以使具体的地点,如考场、商场、家、书店„„,也可以使抽象的话题,如诱惑、成功、责任、爱、抉择、机遇、理想、诚信„„,如果是后者,审题的重心就在于如何表现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变化过程。

3、从关键字眼中把握题目的指向性。

如【2008广东】《不要轻易说“不”》,必须扣住关键字眼“不要轻易说”,也就是说生活中可以说“不”,但不能“轻易说”,因为有时候说“不”也许是一种坚守、勇敢、执着、抗争,而有时候说“不”则是一种退缩、懦弱、蛮干、无谓的牺牲。所以该说时就说,不该说时决不说——理智、智慧地说“不”,即“不要轻易说‘不’”。

有如【2009福建】《这也是一种》,其重心在于补全部分,但关键字眼还是限制性词语“也是”,它隐含着一种“新解”或“别解”,它的言下之意是立意构思成败的基础。如果写《这也是一种爱》,那么你得考虑“也是”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你所写得那种“爱”与我们常见的或通常理解的“爱”表现不一样,例如鲁迅对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那种“痛心的爱”,父母对小孩跌倒大哭而不理不睬、任其自己爬起来的那种“狠心的爱”,老师对学生恨铁不成钢而冷言讽语地刺激的那种“苦心的爱”,等等。

4、从修辞手法中挖掘深层含义。

如【2007上海】《必须跨过这道坎》,必须挖掘题目中“这道坎”的深层含义,只有把它的含义具体化、明确化,才能审题清楚;我们可以将其寓意(比喻义)理解为“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遭遇的艰难、挫折”,也可以喻指一个家庭、社会甚至一个国家民族“发展、前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困难、矛盾和不足”等,考生既可以从小处(个人或家庭)入手,也可以从大处(社会或国家民族)着眼,同时可联系古圣先贤的人生经历,如屈原的放逐、司马迁的宫刑、陈子昂的怀才不遇、苏轼的屡遭贬谪、文天祥的逃亡、蒲松林的落第、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汶川地震灾难、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受阻、666农药发明的665次失败、诺贝尔实验炸药导致实验室爆炸等等;明确之后,选择其一,即可成文。

又如【2007安徽】《提篮春光看妈妈》,这也是一道典型的比喻型的命题作文。审题的关键在于挖掘题目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词语的深层含义:一是“春光”,二是“妈妈”,三是“看妈妈”,三点缺一不可。首先,“春光”可实可虚,实指春天的美好事物(如淡香的康乃馨、甜美的巧克力),虚指骄人的成绩、丰硕的成果、顽强的拼搏、美好的情感等;其次,“妈妈”也是可实可虚,实指赐予生命的妈妈、谆谆教诲的良师、临危济困的路人,虚指山

水灵动的自然、亲情弥漫的故乡、欣欣向荣的祖国;第三就是“看妈妈”,关键是如何理解“看”字,题目中的“看”有“回报、感恩、反哺、报效”之意,而不仅仅是“看望”。因此,只有将整个题目的深层含义都发掘出来,才能够全面准确地审清题意。

再如【2009北京】《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道题中的“隐形的翅膀”就是一个比喻或象征,先必须弄清楚这个词的深层含义,才有可能写出好作文来。根据题目给出的歌词材料:“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我们基本可以判断“隐形的翅膀”可以比喻为“理想、信念、梦想、自信、执着、坚守、勇敢、无畏、毅力、恒心、智慧„„”,也可以理解为“父母的关爱、良师的教导、朋友的警醒、他人的帮助、社会的宽容、国家的强盛„„”,也可以是“真善美的力量、偶像的榜样作用、曾经许下的诺言„„”,还可以实指个人的特长,如“绘画、音乐、舞蹈、运动技能„„”,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引领我“飞翔”的“翅膀”,助推我前行成长的力量。

【立意技巧】

(一)添加语素,化大为小

有些命题,如词语或短语式命题,立意范围过于宽泛,并可能造成写作时的“东一榔头西一斧”的现象;因此,审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化大为小”的办法来完成审题,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词语或短语,丰满所给的词语,来显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要尽可能多角度添加,以便自己有筛选的余地。但要注意重心仍在命题的词语上。

例如【2006北京】《北京的符号》:

可以在短语前再添加内容,使命题更明确,如“留住北京的符号”“创新北京的符号”“设计北京的符号”“什么可以称为北京的符号”等;

也可以在短语后添加内容,使命题更具体,如“北京的符号是什么”“北京的符号有什么特点”等。

再如【2008天津】《人之常情》:

可以通过两个问题将一个宽泛无边的“人之常情”具体化、精确化:第一个是“哪些情感属于人之常情?”如亲情、友情、恋情、师生情、思乡情、爱国情、忧乐情、同情之心、趋利之心、护短之心、向亲之心等等,都是人之常情;但这道作文题决不仅仅是要你告诉阅卷老师“人之常情有哪些”就可以得分;更重要的是“如何看待一些所谓的‘人之常情’?”,这就是第二点,如:中学生想穿好一点时尚一点,是人之常情;想上网聊聊天,或玩玩电子游戏等,是人之常情;对异性有些好感,想谈情说爱,是人之常情。还有人都不想得罪他人、愿做好好先生,这是人之常情;面对金钱,面对权力,人都有趋利之心,这也是人之常情;亲朋好友或乱了纪,或犯了罪,你有庇护之心,这也是人之常情;自己有了弱点短处,不太愿意承认,这也是人之常情。„„面对这些“人之常情”,我们应保持清醒而理智的头脑,明辨是非,知晓利弊,坚持原则,决不因为是“人之常情”而扭曲了对事物的认知,甚至走入歧路。

又如【2008湖北】《举手投足之间》:

这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添加语素法”,增补新的信息,将这个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比如“透过举手投足之间进行思考”“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举手投足之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学问”“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

国家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等等。然后取其一点入题。

(二)虚实结合,化实为虚

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找到抓手;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

例如【2006辽宁】《肩膀》:

“肩膀”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属于虚实兼备的形式。

实指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的办法来确定立意,在它前面添加必要的定语,如“父亲的肩膀”,写一曲亲情的颂歌。(参照朱自清的《背影》)

如果“肩膀”虚指,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联想,要理清它虚的内涵。比如:①依靠。如我们平时说“借你的肩膀靠一靠”,这里指可以依赖和信任的对象,从这个角度向友情、亲情挖掘也未尝不可。

②基础,外力,前人的成就。我们平时常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意思是在他人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由此可联想到荀子的名言:“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说,要实现“志”,除了有“志”与“力”以外,还必须借助外力。还有《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等故事都体现了借助外在客观条件、充分发挥内在优势的智慧。

还可从“并肩作战”(团结协作)、“身肩重任”(承担责任)等角度进行联想与想象。

再如【2006上海】《我想握住你的手》:

命题中的“你”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

实指时,“你”就必须是一个具体的、身边的事物或人物,如“父亲”“同桌”“友人”等,来抒写动人心魄的亲情、友情乃至书写美好纯真的爱情等。

虚指时,“你”就应该是一个抽象的事物,或超越时空限制的事物、人物。如由虚处着墨,写想与某位历史名人握手,想握住某部文学名着主人公的手,或是握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甚至外星人的手;也可以想握住“节约”的手、“诚信”的手或“青春”的手等等。

(三)审清题眼,化暗为明

如【2007天津】《有句话常挂嘴边》:

“有句话”最为重要。1.可以从本人的感触来写,如妈妈或老师期望和激励自己的话。2.批评一些不良的口头语,对社会风气提点建议。3.写自己印象中的某个成功人士,反映出其精神面貌的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又如【2007湖南】《诗意地生活》

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又如【2008重庆】《在自然中生活》:

如何解读?题眼在“自然”一词,可以联想当今随着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世界很多国家都提出了“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而“在自然中生活”无疑是这种论点的反映。依此思考,可以得出“人与自然”、“环境保护”、“诗意生活”等既有时代意识,又有现代环保观念的主题范围。

再如【2008安徽】《带着感动出发》:

写作时,可以将其分解成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其一,为什么而感动?其二,带着感动去干什么?出发。既然有出发,那就有出发去哪里、去干什么。其三,感动在你出发前往的过程中起着什么作用?所以,作文的具体落脚点,也就是“题眼”,应该盯在“感动”上,据

此展开叙述或者议论。

(四)把握内涵,化繁为简

对于关系型命题作文,审题的关键是要在把握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找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梳理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

如:【2006江苏】《人与路》:

“人与路”是一个思辩性话题,考生思维的第一步是要搞清楚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抓住第一条启发语(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考生可以谈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可以谈筚路蓝缕,以开荒荆;可以谈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抓住第二条启发语(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考生可以谈人不应当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亦步亦趋、盲目模仿;而应该开拓创新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顺着这个思路思考下去,人与路的关系还有另外几个“版本”:

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少了,也还是没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少了,也便没了路。这两个推理让人联想到中国的一句古话:“众人拾柴火焰高。”一般说来伟大的道路大都需要人的合力开拓,单打独斗力量毕竟有限,时代的发展要求人与人之间学会通力合作,使路越走越宽,路上的人越来越多。

拟虚想象是抓住“路”比喻义,运用发散性思维将“路”分解成奋斗路、求学路、成名路、人生路、富民路,强国路、爱心路、失败路、成功路等等。

“退路”和“出路”,提醒人们“人在得意时给自己退路,失意时给自己出路”;智慧的考生会发现“人”与“路”有着惊人的相似点:比如路路相通才有活力,人与人沟通,才有生机。

(五)由表及里,化隐为显

任何作文命题都有明言和隐含两个部分,有些命题采用比喻、象征手法,审题时不能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应该抛开表面意义去挖掘隐藏在背后的寓意。

如【2009湖南】《踮起脚尖》:

这是近几年来最富有挑战性的作文题,审题较难,写好更难。先看这个短语的明示意义,就是说“把脚尖踮起来”,踮起来干什么?无非是为了看得更远、更高,得到本来得不到的东西。比如露天看演出,比如树下摘果子,比如矮个测量身高,比如雨后过烂泥路,比如留守儿童盼归„„。以此来类推出它的隐含意义,“踮起脚尖”,是为了提升自身的高度,实现目标。实质上就是超越自我、投稿自我,超常发挥自身的潜能。

例如“踮起脚尖,登高远望”。踮起脚尖,就能站的高,看的远,看的准确、细致、全面,就能少出差错或不出差错。古人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就是这个道理。

“踮起脚尖,走向辉煌”;

“踮起脚尖,冲破困境”;

“踮起脚尖,高瞻远瞩”;

“踮起脚尖,春暖花开”。

【训练题1】【2007深圳一模】

请以“在享受的时代学会感受”为题目,写一篇命题文章。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训练题2】【2007湛江一模】

18、“眼光”,词典的解释是:①人的视线;②人观察、认识、发现、鉴别、预见事物或问题的能力,即眼力。请以“眼光”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3)不能抄袭。

【训练题3】【2008深圳一模】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①请以“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拟题目,文体自定,不少于800字。

②请以“知音难逢”为题目,写一篇命题文章,文体自定,不少于800字。

【训练题4】【2008潮州一模】

25、以“悟”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自定,字数800字以上。

【训练题5】【2009揭阳二模】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人世间行走,作为当代青年,你最该与谁同行?请联系现实社会与人生,以“同行”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能写成诗歌)。可论述你的观点,可叙说你的故事,可抒发你的情感。(60分)

【训练题6】【2009潮州二模】

24、请以“生活中的加法”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训练题7】【2009惠州二模】

24、请以“重新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②字数不少于800字。

【训练题8】【2009佛山二模】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马克?吐温与朋友郝威尔准备去远郊春游,出门时恰遇大雨。郝威尔见到大雨,不禁悒悒不乐,他问马克?吐温:“你看这雨会停么?”马克?吐温回答:“所有的雨都会停的。”

请以“雨过天会晴”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训练题9】【2009广州一模】

24、请以“一叶落知天下秋?”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能写成诗歌)。可论述你的观点,可叙说你的故事,可抒发你的情感。(60分)

【训练题10】【2009梅州二模】

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不要尘封你的心灵/青春的世界里/没有忧郁

不要学着冷漠/忘了给别人/给自己/一声笑语

不要蜷缩在书堆里/外面是花香鸟语/阳光属于你

青春如此可贵/需要你/欣赏、创造、亮出自己

生活如此美好/师恩、亲情、真诚的友谊/萦绕着你

世界如此辽阔/等着你/远足、寻访、探索奥秘

快打开/把心儿打开/去收获——

一份惊喜/一份感动/一种人生的美丽

请以“把心儿打开”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感受,发表议论,展开想像,抒发情感„„

要求:①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②不少于8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训练题11】【2009汕头一模】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说起“90后”的年轻人,人们往往有许多争议:张扬个性有时却显得自私叛逆,敢于尝试新事物往往却难以承受挫折,乐于助人却常常显得责任心不强,渴望独立却大多缺乏动手能力„„而在北京奥运会期间,那一批积极活跃在各个场馆,热情敬业、吃苦耐劳、懂外语、有技能的青年志愿者,被海内外媒体称为“鸟巢一代”的年轻人,其中很多又是这些“90后”。

作为同龄人,请你以“说说我们‘90后’”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

【训练题12】【2009肇庆一模】

24、请以“境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训练题13】【2009深圳一模】

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北师大教授于丹,到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演讲。使馆人员问于丹:中日两国之间有一段不幸的历史,可现在的合作机遇又很多,那么应该怎样处理这种关系?

于丹说可以用《论语》中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来处理中日关系。所谓“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就是说人家伤害了你,你不必用美好的东西去回报他,但又不应冤冤相报,要用我们民族的正直、磊落、坦荡去面对它,既要记住又要让它过得去,这就叫“以直报怨”;而当别人以美好的态度来对待你时,你也要以美好的态度真诚地回报对方。

请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为标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训练题14】【2009东北三省三校一模】

请以“太阳下山明天还会爬上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训练题15】【2009黄冈市3月份高三质量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觉得是耳边轻柔的呼唤,低声的诉说:有这样一种声音,没有多余的技巧,却能唤起你灵魂深处的良知和责任;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卸去疲惫,会带你走到过往的回忆中;有这样的一种声音,会带给你心灵的震撼,会让你心中盛满感动。

请以“有这样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训练题16】【2009海南、宁夏模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些眼泪,是有重量的——它表达着坦诚、渺小抑或悲伤。一滴泪的怦然滑落,就是一个怀抱,一个与自己亲近与真实相拥的怀抱;也是一种宗教,纪念着那些只属于内心的清澈、柔软与真诚。

请以“眼泪的重量”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训练题17】【2009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一模】

在下面两个命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感恩》《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训练题18】【2009长沙市四校联考】

请以“热度”为标题作文。(60分)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抄袭;(3)不少于800字。

【训练题19】【2009安徽省“江南十校”联考】

请以“给梦想一次开花的机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④不得抄袭。

【训练题20】【2009江苏十校联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世界知名作家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里写一个被囚禁的人无所事事,度日如年,在获得一本棋谱后,他整天研究棋谱,并在脑子里对弈,于是日子过得飞快。

可是生活中有人因为自卑而与成功擦肩而过,有人因为嫉妒而与友谊背道而驰,也有人因为紧张而与从容缘悭一面„„

请以“放飞心灵”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训练题21】【江苏省泰兴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请以“独自面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④不得抄袭。

【训练题22】【2009年重庆一中高2009级月考】

孟浩然的诗歌《送杜十四之江南》写道:“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这本是一首送别的诗歌,可是本诗“日暮征帆何处泊?”的追问却让我们对人生产生了不尽的联想。

在这个充满欲望的时代里,我们的人生泊于何处,心灵泊于何处才能让我们安静地正视自己?

请以“泊”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训练题23】【浙江省桐庐中学2009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风,有自然界的,有人类社会的;有的可爱可亲,有的可怕可鄙„„

请以“那阵风吹过”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剧本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训练题24】【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09年3月月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韩非子的寓言中,“墙”是他劝说君主的载体,“木之折也必通蠹,墙之坏也必通隙”。

在苏东坡的《蝶恋花》里,“墙”是他对青春美的向往,“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993年北大推倒南墙办商业街,8年后,北大拆除商业街,恢复南墙。北大南墙的推倒与重建,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有人说,这南墙,正是北大精神的象征。

生活中,“墙”无处不在。有的“墙”有形,有的“墙”无形。有形的墙,让我们有股情绪在胸中默默流淌;无形的墙,让我们有种思想在心中高高飞翔。

请以“就是那一堵墙”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训练题25】【江苏省盐城中学2009届高三年级第七次综合考试】

请以“推开你的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宇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第二篇:命题作文审题技巧

作文技巧谈二:如何审题(一

审,是认真分析,反复思考、推敲的意思;审题,就是在动笔作文之前,先认真分析,反复思考、推敲题目的含义和要求。为了行文的方便,下面按题目类型分别就审题技巧的问题予以阐述。

一、命题作文

虽然不同的作文类型有着不同的审题方法,但是万法归宗,不管什么类型的作文题,都需要凝炼成一句话,找到这句话,就可以转化为命题作文来写作了,所以,这里将重点阐述命题作文的审题技巧。

命题作文,由于指定了题目,限定了作文的内容和写作范围,因此,审题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它是动笔作文之前的最关键的步骤,是保证合理选材、正确构思的前提(也可以说是构思的开端),是防止作文离题偏题、下笔千言而离题万里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命题作文的分类

、独字类。如“美”、“和”、“脸”、“茧”等。、词语类。①名词类:风筝(2011德州中考)形象、空间、肩膀、冬天等; ②动词类:接力、传递、突围、登临、陪伴(2011河北中考)、留心等; ③形容词类:免费、短语类。

① 偏正短语:身后的目光(2011台州中考)、绿色生活、冬天里的使命、生活的境界;② ② 动宾短语:品味时尚、拒绝平庸、学会欣赏、怀想天空、预约精彩、奖励自己(2010广州中考);

③ 主谓短语:知足常乐;

④ ④并列短语:快和慢、日积月累(2011北京中考)、书与生活、心态与命运、以和为贵和竞争意识等。、句子类。我的青春我作主、也是一堂语文课(2011南京中考)、有钱就幸福吗、风景这边独好、理解是个慢慢的过程(2011常州中考)、我长大了(2011日照中考)、成长路上无捷径(2010杭州中考)

(二)命题作文的审题技巧

对于命题作文而言,审好题,是作文成功的第一步,若是偏题了,则是死无葬身之地。

、扩充比较析题意——定写作内容。

扩充是指扩字为词,扩词为短语,扩短语为句子,扩句子为成分,即把文题放置到具体的语言环境是来审视。比较则是指对照文题的语言形式,另拟一个与之相近或相反的词句作比照,在这样的扩充与比照之中分析出文题的意义。在“扩比”训练中,最好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确定思维的方向。

词语类。先说扩充,“熟悉”(2009四川高考)就可扩为动宾短语“熟悉情况”、“珍惜熟悉”,扩充为偏正短语“熟悉的背影”或“熟悉的陌生人”或“熟悉的脚步声”等等,扩充短语成句子“谁熟悉什么情况?”。再说比较,熟悉——熟习(正比);熟悉——陌生(反比)

短语类。如“诗意地生活”(2009湖南高考),可扩充为句子“谁诗意地生活?”可与“诗意的生活”(正比)、“枯燥的生活”(反比)作比较。

句子类。如“有句话常挂嘴边”(07年天津高考),可扩为“谁有句什么话常挂嘴边?”可与“有句话记心里”(正比)、“有些话无须常说”(反比)作比较。

当然,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成“扩充法”或“追问法”或“添加信息法”,其实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即通过追问使得文题的意思变得更具体,化抽象模糊为具体可感。

比如“肩膀”为题,可追问出“谁的肩膀”(思维可发散成自己、亲人、朋友、长存、“巨人的肩膀”、“铁肩”、其它),再追问“肩膀担什么”(思维可发散成希望、依赖、温馨、幸福、承诺、责任等),再追问“肩膀的作用”(前行或成就的阶梯)……

另外,还有一种可行的方法——“一分为二法”或者说“正反法”,用它来分析并能较好地确定写作的内容。比如,“弯曲”为题,可用正反法构思为:既要看到“弯曲”的正面(人生的道路是弯曲的,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忍胯下之辱等),又要看到“弯曲”的反面(有的“弯曲”不可取,如卑躬屈膝、溜须拍马等等)。再如以“好奇心”为题(08年高考江苏卷),也是既要看到“好奇心”的正面(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也要看到“好奇心”的反面(酿成人类的悲剧)。

其实,在这里涉及审题中的宽题窄做或窄题宽做,当题目宽泛时,要极力缩小来写(如“窗口”→特定的“窗口”),当题目窄时,要极力由点到面地拓宽(如《路过母校门口》这个题目,从字面上看,集中在“校门品”这一个点上和“路过”时这一瞬间,但是要思维眼前的景物将拓宽到在母校期间经历的难忘的人和事,思绪回到以前了)。

、分析结构扣题眼——定写作重心。

对于命题作文而言,写作的重心之所在其实就是题眼,它是最能体现文章题旨的关键词,下面分别叙述一下不同的文题如何查找其不同的题眼。

①词语类的题眼。由于这类文题不存在结构划分的问题,因此,题眼一般在本身。如“见证”,无论怎样扩充,其题眼就是在“见证”这一关键词语上。

②短语类的题眼。

偏正型文题中,其表意重心往往落在“偏”上,考生审题时要重点对表限制或修饰的“偏”部分正行深入的思考,才会使自己的立意不至于走偏。例如上面的“诗意地生活”,审题时就应紧扣“诗意”两字,“诗意”是什么呢,它不仅是诗情画意,也是心灵的和谐,是超物质的心态,是乐观豁达的精神等,即用一种超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生活。再如“北京的符号”;

动宾型文题中,其题眼一般在“动”上,因为动宾短语中的宾语一般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而动词表现的是行为主体的行为,为写作重心。如“品味时尚”。

主谓类文题中,其题眼一般在谓语上。因为谓语的语法功能是表述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怎么样”,所以是写作的重心。如“我能”;

并列类文题中,题眼一般体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关系上。这种关系大致有以下一些:对立统一关系(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是非取舍关系(向前看与向钱看),先后主从关系(成人与成才),平等共存关系(谦虚与表现),条件因果关系(一步与一生)。

动补类文题中,其题眼一般在“补”,因为动补短语的补语是动词后的补充说明成分,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程度、状态、结果等内容,因此显得非常重要,它往往是命题的关键所在。如“行走在消逝中”(07湖南高考)。

介宾类文题中,其题眼一般是宾语,因为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的词,它的语法功能是引进对象,所以介宾短语的宾语才是关键词语,比如,“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③句子类的题眼。其题眼一般在谓语上,比如“带着感动出发”。

当然,也有例外之时,如“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同为偏正类文题,但是前者的重心在“触摸”上,后者的重心在“乡村”上。

、开掘虚实定题型——定写作路径。

文题的题型有实题、虚题之分,所谓“实题”,指的是有具体意义的话题,如“脸”、“习惯”、“位置”、“踮起脚尖”、“有句话常挂嘴边”等;所谓“虚题”,是指意义比较抽象的题目,如“留给明天”、“出和入”、“一花一叶一世界”等,另外,还有一种虚实结合型的题目,如“提篮春光看妈妈”、“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等。所谓“开掘虚实”是运用联想的手法,对文题进行由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探索、推导,从而解读出文题所具有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比如,“今年花胜去年红”的审题,要明确此题为虚题,“花”是虚的(是喻体,可以比喻“生命”、“人生”、“事业”等美好事物),“今年”与“去年”也是虚的(可以是今天胜昨天,现在胜过去,未来胜现在等等)。

从理论上说虚实题的切入路径有四种:实题虚写,虚题实写,实题实写,虚题虚写,如果对四种写法进行优劣比较,则前两种胜过后两种,第三种胜过第四种因此,我们在写作的切入路径上,要有效做到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相生,谋求实题虚写,虚题实写,这样才有可能写出优秀作文。

(三)命题作文的审题内容

、审中心词(关键词)。要善于锁定题目中最核心的词语,即中心词。如“我眼中的色彩”(色彩,不是写色彩本身,而是写它的比喻义,如意味着灾难的黑色,意味着希望的绿色,意味着喜庆吉祥的红色,意味着温馨浪漫的粉色等)、“温暖的时刻”(温暖,不光指身体上的,还指心灵上的,重在心灵)。

、审修饰词(重点是副词)。比如:“其实”(包含一个误会设计,起初认为是那样,后来因为某一际遇,明白是这样,行文一定要把误会交代清楚)、“真”(包含一种发自内心的意思,故行文中少不了由衷的抒情)、“也”(表明曾经没有想过,现在却想怎么样……)“最”(包含一种对比,经过比较后才确定这个“最”,故要用“那些”来突出“这一个”)等副词。

、审句式。题目里如果出现了关联词语,或由两个小分句构成,就需要辩明其内部关系是因果关系、条件关系还是并列关系。比如:“我参与,我快乐”(因为我参与,所以我快乐),“生活因思考而精彩”等。、审题意。主要是针对比喻入题或象征入题的文题。如“收藏阳光”、“水总有澄清的一天”、“每一种草都会开花”等。

、审文体。明确题目提示出的作文体裁、类型,是要求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抒情文;记叙文中是要求写人还是记事,是要求写景还是状物。比如“十六岁的我”,一看就应该是写成抒情文或叙事文,而不会写成议论文或说明文。

、审人称。明确题目要求使用的人称形式” 如:《我学会了电脑操作》、《这次活动教育了我》、《可爱的家 乡》、《老师,我想对您说》、《我有一个梦》等题目,就必须用第一人称来写,也就是全文必须要以“我”的口气来叙述,既要写清“我”的经历或见闻,又要写出“我”的感受;而《一位可敬的清洁工》、《他真怪》等题目,就可以采取第三人称的形式来写,也就是作者不在文章中露面儿,全文始终以第三者的口气来叙述,称文章中的人物为“他(她)” 或“他们”。

近几年,中考命题更关注学生自我及其内心世界,所以题目里往往有“我”功“我们”,只是后者更突出那个群体而已。、审范围。明确题目要求记叙(或说明)的重点以及所限定的写作范围。如:《我的小伙伴》,写人,主要写一个人,是和自己同龄或近龄 的人;《我和我的小伙伴》,写人,要写两个,不分主次。再比如,“你在我心里”,单独来看,则这里的“我”可指作者本人及其他任何人,而如果加上“以初中生活为素材”来写,则这里的“我”就非作者莫属了。、审字数。字数在作文中也是衡量好差的一个重要指标,若少了百来字,则基本上就归为下等作文了。一般要比规定的下限数略多一些字,这样既能显示文章内容之丰富,还能显示作者行文之宽裕。

二、半命题作文

(一)特点:因为另一半或一部分要由学生自己补上相关内容,这在一定的范围内让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考生在立意、选材上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说,它是介于命题作文(与之比,相对自由些)与话题作文(与之比,有适当的限制)之间的一种形式,故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作文水平,既可使评分更准确,也可避免千题一文的套文现象,故越不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二)形式

、补前半题:《______,太棒了》,《____,让我陶醉》(2010兰州中考)

、补后半题:《善待_________》、《传递______》(2011江西中考)

、补中间部分:《在_______中前行》、《洒进____的雨》(2010自贡中考)

、补首尾部分:《_______是______》、《_____给了我_____》(2010襄樊中考)

补题时要注意:

一是要吸收题目是隐含的信息。比如:“我这个_____迷”,其中主语是“我”,这个“迷”包含着事物、活动、景物等方面,中间要填一个载体(对象),题目暗含的信息包括写成记人的记叙文,要有“迷”的体现。

二是要以小见大。比如“走近____”,填“刘翔”胜于填“大自然”,因为对象更具体,范围更小);在“____也美丽”的补题中,有的人补得过宽泛,如填“生活”,有的人补得过于雷同,如填“挫折”,有的人补得过于随意,如填“板书”,较好的如填“配角”,这就比较适中了。

三要力求创新。比如“我生活在____中”,这里填“题海”就胜于填“家庭”、“集体”等)。

(三)审题

当补全题目后,则其审题方法与命题作文相同。这里分三点加以叙述:、审导语。半命题作文的导语或阐释,或举例,或提示,往往有着激发写作情思,界定选材范围的作用。、审题目。把握已有的那一半题目所透露出来的信息,仔细揣摩自己所填内容和已定部分的搭配(这在我们补充题目时就要考虑好)。尤其一提的是,审题并不只是补题,更要确定写作的内容、重心、题材、体裁等。如“_____也美丽”一题,经过审题,就可以明确:其立意是歌颂美丽,其重点是美丽的原因,其题材要真实,其体裁可写成记叙文,当然还有字数等其他要求。、审要求。作文的要求常常包括体裁、篇幅及表达等方面限制,仔细阅读,才能写出符合考场要求的作文来。

第三篇:命题半命题作文审题技巧

作文审题技巧

——命题、半命题作文

俗说“走好第一步”非常重要,写作文也是如此。审清文意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审不清文题,一是无从下手,二是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得不到基本分。如果能审清文意,准确把握命题者的意图,抓住文题中透露出来的关键信息,了解常规要求再动笔就能写出符合文意的作文来。

今天我们就详细讲讲命题、半命题作文的审题技巧。

审题——四瞄四盯看分明

如何解剖审题,首先看作文题目,总会呈现哪些信息呢?

文体、字数、人称、范围、句式、情感、修饰词、关键词等等。

审查题目,分析这些信息,不是每处都仔细琢磨,得分个详略;有些,只需瞄一眼,知道了,心中有数就成,时间控制在数秒以内,有些,则需要盯几眼,要推敲,思忖,花上一刻钟也不为过。

一瞄,文体,中考作文命题已经好多年“文体不限”了“文体不限”其实也不是什么文体都可以写,有时题目本身的规定性就把某些文体排除在外了。如“十六岁的我”最适合写什么文体呢?最方便写洋溢青春激情的抒情文,叙事文,而议论文、说明文就不好写。有些地区出于突出初中基础文体训练的考虑,不再笼而统之地“文体不限”,而是特别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写一篇记叙文”。

二瞄字数,字数是作文的一个重要指标,你少了50字,会被扣2分,少100字,基本上就会被划拨到最糟糕的作文里了。一般是“不少于600字”或者“600字左右”,从写的角度,应该比题目规定的字数下限略多写几十字,这样不仅内容更显得富,也可见你行文的优裕。

三瞄人称,中考作文命题更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与心灵世界,所以题目里往往有“我”如“我眼中的色彩”“我依然——”。再如“我最想依靠的人是你”“你误会了我”这样的命题对叙述的口吻就有特别要求,强调倾诉性。

若题目里不是“我”而是“我们”如“我们这帮人”“那一刻我们······”这类作文你就不能太个人英雄主义要突出“们”突出群体。

四瞄范围,范围就是给题材画个圈圈内的你可以写,圈外的不能写。最近两年为了防范套作,命题者越来越倾向于在写作范围上加强限制,这一趋势,我们不能不察。

审题练习

以“你在我心里”为题,写一篇文章。这道题目中的“我”可以怎么理解(既“我”的范围“请以初中生活为素材

以„你在我心里‟为题写一篇文章”这道题目中的“我”又该怎么理解

刚才的题目是2008年江苏常州题“请以初中生活为素材,以„你在我心里‟为题,写一篇文章”,这道题目,如果没有“以初中生活为素材”的限制选材可谓海阔天空,题目中的“我”就可以非作者自己。比如可以虚拟“我”为项羽项羽对虞姬说“你在我心里”或者杜甫对李白说,树叶对树根说,白云对蓝天说······但“以初中生活为素材”,“我”就只能是“我”非作者本人莫属了。虚拟成别人就跑到圈外了会被红牌罚下。

再如“美丽的瞬间”,你写的内容就得是瞬间发生的,不能像“三年前······一年······现在”这样娓娓道来。再如“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你就只能写一个场景,不能“家里······学校······街头”写上好几幕。

请同学特别注意题目里的时间词如:“一天”“冬天”;地点词,如“校园”“窗外”数量词如,“那一刻”“一件事”“第二次”。

一盯、句式

题目如果是简单的词语,如“回家”“永远的歌声”,这项审查可略过。题目里如果出现关联词语或由两个小分句构成就需要辨析其中的内部联系了。是因果关系,条件关系还是并列关系呢,“生活因思考而精彩”“失去后才知道可贵”。例如,“我参与,我快乐”——因为“参与”所以“快乐”,我们可以理解为“参与”是“快乐”的原因,“快乐”是“参与”后必然的情绪反映。行文时,就需要既描述“参与”的过程和细节,也抒发“快乐”的情绪和感悟,两者缺一不可,只写一点,都不完整。

二盯、情感

最近两年,中考命题老师都变成“情种”了,以往那种“马克思主义老太太”的淡漠不多见了。比如这些题目,“你还会——吗”“我最想依靠的人是你”“让我握住你的手”得体会这里面的一往情深,再看这些题目,“向前向前向前”“再小的力量也是支持”“战胜自己坚强起来”,你得领悟其中蕴含的积极、进取、不屈的精神力量。而所有的体会、领悟最后又得落实在你饱含情感的笔触里。

三盯、副词

副词初看不起眼,其实极重要。这两年出现较多的副词有“其实”“然”“真”“也”“最”。如“门其实开着”,“——其实很快乐”。“其实”,包含着一个误会设计,起初认为是那样后来因为某一际遇,明白是这样,行文必须把误会交代清楚。

如“我依然——”。“依然”,包含一种无怨无悔,即使错了,即使亏了,也不改初衷。

再如,“下雨天真好”,“——真有趣”,“有时,我也想——”,“——最美的数字”,“我最好的朋友”······“真”,包含一种发自内心的意思,行文时少不得由衷的抒情;“也”表明曾经没有想过,经历过,现在却想怎么样······“最”,包含一种对比,比较后确定这才是“最”那不是“最”。所以,要用“那些”来突出“这一个”。

四盯、关键词

要善于锁定题目最关键的词语,找找下面题目的关键词。“那一幕,我难以忘怀”“温暖的时刻”“我眼中的色彩”。要死盯着这些关键词,慢慢咂摸他们的“色香味”。

1、“那一幕我难以忘怀”,“难以忘怀”也就是印象深刻,为什么印象深刻呢?你得给出充分的理由,如果写的是泛泛的人和事,比如,在街上看到一个乞丐觉得可怜,在课堂上被老师表扬有爱心,就“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了,那就没写出这个题目应有的震撼度。

2、“温暖的时刻”,“温暖”不仅是身体的,也应该是心灵的,而且重点应该放在后者。

3、“我眼中的色彩”,“色彩”不能单纯地写成“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如果简单地写成“我看到了红色、绿色、黑色”,那会让人笑掉大牙。你得琢磨其中的比喻意涵,比如黑色跟灾难往往联系在一起,绿色往往跟希望里联系在一起,从这个角度,可以写汶川地震表现我们这个民族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

标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常言道,题好一半文。从某种程度上说,拟题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文章品位的高低。写好半命题作文的关键在补题。而拟一个恰当的标题首先要审清题意。

半命题作文的审题

一、填题要充分吸取题中的隐含信息。

半命式作文题,题面不长,其间还有空白,呈残缺式。但就是在这残缺短小的题面中却隐含着不少的有用信息。

命题者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①暗示一定的类,即文章的体裁及表达属类,是记叙文、议论文抑或说明文。细而分之,是记人还是记事,是叙事为主,还是抒情为主,是缘事说理,还是以理带事,等等。②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③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一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一理或数理,或瞬间或久远,或局狭或广扩,等等。④标示一定的载体。文以载道,具体到一篇半命题作文,文章的旨意凭借何种具体的人、事、时、空加以显现,这种载道的载体是题目中既定的,还是由学生自定的,对此种种,在半命题的题面中都有所点示。

审视《我这个„„迷》题面中的“我”、“迷”两词前后缀连,表明是记人叙事的记叙文。题中的迷,其含义是对某种事物、活动、景物特别感兴趣,全身心投入,达到如醉如痴的迷恋程度,无疑暗点了文旨。题首的人称词“我”,表明文章的“量” 局限于特定的一个人 ——“我”局限于“我”的一种兴趣爱好。至于这种如醉如痴迷恋的对象——载体题目有意空缺留给学生自主定夺填之而出。

再揣摩文题《„„之风不可长》隐含信息,次第抽出

类“不可长”一语,对社会上的某种风气作出一个明确的否定判断,表明一种决绝的态度,行文必然议论说理,当属议论文。

质“„„之风不可长”,分明是抨击、批判不正之风,伸张正义,击浊扬清,此为本文主旨。

量“之风” 是偏正短语的后肢,前面填充后,自然形成不正之风、邪恶之风中的一种。

二、填题,要与命题要求暗合神契。

命题者总是从教学大纲出发,扣教材,巧拟半命文题,从一个角度去测试题者的意图以利正确定向下笔。知己知彼,命题者,方能百写不殆。

《在„„面前》是前几年湖北省的中考题,稍一端详,可知文题是一表示态势的介宾短语。为何以态度命题,最终目的是什么,让思绪驰骋,不难看出,命题者设计这一带空白的文题,其初衷是要学生自我营造一种环境、态势,造成特定的氛围,让生活中某一人,或数人,置于其间,述其言,叙其行,从而显示人物的某种精神、气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种环境和态势,可能是有形的,如金钱、鲜花,也可能是无形的,如威胁、困难可能是惬意的,如奖状、成功,也可能是恶劣的,如挫折、歹徒。运思到这个程度,就不难通过填充题,设置一个恰当的对立物、映衬面为构思中的人事创下典型的环境,从而有力刻画人物形象,凸现文旨意念。

面对这一文题,有的学生无视命题,随意填题为《在哥哥面前》、《在房屋面前》《在校门面前》,如此,也能行文,但徒然增大了深层构思的困难。前一题除了点名兄弟,兄妹关系外,很难形成对立、映衬关系,而后两题只是点出了人事发生的地点,除此,难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使文章难以契合命题者的匠心与要求。

三、填题要切中题旨文意。

如前所述,多数半命式文题,对题旨文意都有所显露,有所暗示一题当前,我们首先要机灵扫瞄,将其捕捉到手,接着要深层透视,切中底蕴,以利正确填题,深层构思。

《„„长大了》一题载体部分空缺,怎样填题为好,关键是对点明文旨的“长大”怎样理解。对“长大”一语,有三种诠释可供思辨取舍,1.增高长重,一般生理现象,2.思想成熟,高级智能现象3.学业(事业)有成(有为社会现象)。对三者运思比较,可以断定,按第一种含义填题,难脱肤浅,按第二第三种含义填题,能揭示人与事的底蕴,从动态变势中演绎出明确的意念。

又如文题《我学会了„„》题中“学会”,一词常见惯用,但纳入文题,其旨意就当仔细琢磨了。这里当指学习并掌握了某种有用的知识、技能、本领,连上前面的“我”,渗出一种可贵的自豪激情。对题旨揣度有高下,填题也就有优劣。

《我学会了骑车》、《我学会了烧菜》、《我学会了打球》—— 填题正确流于一般。

《我学会了讲文明》、《我学会了自立》、《我学会了珍惜时间》——填题深刻题旨凸现。

《我学会了打牌》、《我学会了赚钱》、《我学会了吸烟》——填题错误题旨走穴。

四、填题要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下笔能否成功,有无感己感人的素材入文,至为重要。而半命题作文正是在动用生活储存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自由。填题时就要珍视这一自由,加以充分利用,使填出的文题正中素材仓库之所备。

且看《一段美好的生活给我的„„》一题,显示题旨的空白处可有多种填法,但要正中储存,就要慎选。一学生暑假下乡,与勤俭的祖父相处,对自己的乱用胡花深感内疚,并力戒之,可填“鞭策”。一学生考试失利后忘情观察大风雨中蜘蛛反复织网的镜头感触颇深可填“启迪”。一学生在校运动会3000 米赛跑中不支落伍是班上的拉拉队热烈的擂鼓、整齐的呐喊使他干劲倍增最后夺得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面对半命文题,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第二可填“力量”。

又如《我„„同桌》,题目已经限定了载体,如何填充为好,仍视素材而定。如果同桌系新来乍到,虽印象鲜明,但交往很少,可填“的”,以便从旁观察描述。如果与同桌交往频繁碰碰磕磕时有冲突填“和”为宜以展示矛盾冲突中的人物形象。如若对同桌的某一印象和某种情感强烈不妨选填“敬佩”、“恨”、“同情”、“鄙夷”等。

五、填题要力求创意新颖。

填题运思,在符合要求、切中题旨的前提下,还应避俗求新,使题与文,让人触读后俱为之一震。这,主要讲究填题的深加工了。

一组中学生面对《我生活在__之中》的半命题,有如下填题,试作比较

填“家庭”、“学校”、“社会”——浅薄直露味同嚼蜡。

填“集体”、“亲人”、“友谊”——正确平常流于一般。

填“麻将声”、“追星族”——切中时弊发人警醒。

填“题海”、“夹缝”、“梦魇”——比喻形象深邃出格。

且题面的新与俗制约文面的新与俗。

拿起《„„的滋味》这一文题,如果匆匆填上“咖啡”、“中药”、“甲鱼”、“黄瓜”且只是就其滋味写滋味必然俗气浅薄。如能扣住滋味的深含掘而深之写出《打工的滋味》、《得奖的滋味》、《当干部的滋味》、《掏污水沟的滋味》则既深又新。再进一步如能逆向填题《作弊的滋味》——心惊肉跳《说谎的滋味》——惶惶不安《挨批的滋味》——打翻五味瓶则文章的新鲜度、吸引力就更不同凡响。

六、填题要符合情理、逻辑。

填题新也好,深也好,都有个“度”,过度则不真,甚至有悖情理,违反逻辑。

有这样一道题《我第一次„„》如若有人填上诸如“哭”、“淘气”、“唱歌”、“做梦”之类,必然令人皱眉,因为这些选项都是难以界定“第一”的,填进题中,势必陷入伪科学的泥沼。变换一下,选填印象深刻的“第一”如“上学校”、“登台演戏”、“领奖”、“下水” 则成因为这一类“第一” 都是不难确认的。如能变向运思,选填“说谎”、“当家”、“打工”、“独自远行”入题,则文旨文趣当会更新鲜可人而又合乎逻辑,不违情理。

半命题作文拟题常出现的问题。

《——也美丽》 《挫折也美丽》、《失败也美丽》——拟题雷同

《生活也美丽》——拟题宽泛 《板书也美丽》——拟题随意

审题仅仅为了补题吗

确定文章的立意——歌颂美丽,确定文章题材 ——真实,确定写作重点——美丽的原因,明确文章体裁——记叙文。明确其他要求(字数等)

判断下列补题及开头、结尾是否准确把握题意了

开头,学生作文1——《冬雪也美丽》

在我的心中,最美的季节是冬天,最美的景物便是唯有在冬天才会有的——雪。每当下雪的时候,我都会跑到门外,欣赏那洁白的雪花,心情也会好起来。写的不是“也”美丽而是“是”美丽的。

学生作文2——《失败也美丽》

失败,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有的人讨厌它,一味躲避,这样只能离它更近,而有的人在失败之后,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努力,慢慢走向了成功。对于这些人,失败是美丽的。写的不是“也”美丽的,而是“是”美丽的。

学生作文3 ——《配角也美丽》

有人说,主角永远是舞台上最耀眼、最美丽的那轮明月,而配角只是旁边点缀的小星黯然无光。可在我看来,其实,配角和主角一样,也很美丽。如何体现“也美丽”

比较三个结尾。

《皱纹也美丽》

我的目光久久停留在那皱纹上,此时我突然感觉到父亲眼角的皱纹是如此美丽,它里面包含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我很庆幸我拥有这样的父亲。

《旧毛手套也美丽》

这双手套我一直珍藏到现在,它虽然不好看,但在我心中永远是最美的。也是美丽的。

《失败也美丽》

成功固然美丽,但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一次次的失败,怎能得到一个个通向成功的阶梯呢,当你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总结、不断努力而最终成功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失败也是美丽的。

结尾揭示美丽的“内涵”,并且对比“成功”而言扣题。“最”美丽。

第四篇:命题作文审题

命题作文是其它作文形式的基础。就作文本身而言,作文题目堪称“眉目”,是作文的“眼睛”,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作文材料和主题的浓缩或概括。写好命题作文的第一步是审好题,它是命题作文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因此,审题是一篇作文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审准了作文题目,作文才会切题,选材也才有了导向,主题也就随之确立;否则,作文中就容易偏偏题,甚至离题现象。

命题作文出现的形式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出现题目及要求;第二种形式是通过一段引语引出题目,然后提出作文要求。这两种形式中,第二种形式是第一种形式的进一步发展。根据命题作文的形式,下面谈谈在写命题作文时如何审题。

一、审作文要求

任何一个作文题目,都有出题者的目的及意图,而出题者的目的及意图或显示或隐含于作文题目及要求中。在审题时,我们要认真、仔细地研读作文题目,捕捉其中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作文要求我们写什么。审题中明白了这一点,在作文中我们便有了清晰的作文导向而不至于迷路。如: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迎着初升的太阳……初升的太阳,光芒洒身上,好温暖……初升的太阳,像一位刚出生的婴儿,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初升的太阳很安静却又充满了活力,相比夕阳的美丽,它便少了一份哀伤,多了一份朝气。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们将彩霞撒给黎明……”请以“初升的太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通过研读审查作文要求,我们便可捕捉到其中的信息:

1、这篇作文虽为命题作文——以“初升的太阳”为题,但要在阅读材料,理解题材的基础上作文。

2、材料中的信息以“初升的太阳”为写作意象,表明了其作本身的作用——新的开始;交待了其特点——温暖;体现了其喻意——像充满好奇的婴儿;写出了其类比意—— 与夕阳相比初升的太阳安静、充满活力、朝气;展示了其象征意义——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有奉献的精神。

3、限制中给出了文体选择的自由:除了不能写诗歌外,可根据表达的需要及自己的爱好选择文体。

4、在立意上可充分发挥自主性——立意自定。

通过对作文要求的研读审查,我便明确了作文具体要求我们写什么,也提示我们怎样写,从而把握了作文的导向。

二、审作文题目 它是审题中最重要的一步,决定写作的对象、重点、主题、体裁等。所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审题目的写作对象和题眼。

首先要从作文题目中确定写作的对象是什么,如从上例“初升的太阳”从中我们确定写作的意象是“太阳”,确定了写作意象,作文才不至于偏题、离题。有些题目,我们根据意象,从它的引申意,比喻意,象征意,类比意等方面构思确定新的写作意象,作文才会有新意。“初升的太阳”引语材料中,实际上就预示了太阳的引申意,比喻意,象征意,类比意,我们可从中选材一方面来写。

其次,要审清作文题目的题眼是什么,找准了题眼,也就确定了写作的重点,这才有利于把握作文内容的重心(1).注意“中心词”,明确彼此关系。作文的题目有很多个要素组成,要考虑好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如2007年莱芜中考命题作文《其实并不是这样》,题目中“这样”是一个代词,它可以指代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个方面、任何一种看法、任何一种体验。“这样” 表明只是一般的认识和看法,“不是这样”就要求我们通过创新来达到与众不同。题目中的“其实”是表示转折的意思,所以作文时要用一些欲扬先抑、设置悬念、倒叙等方法,使文章写出曲折,引人入胜。又如2007年南通中考命题作文《带着微笑出发》,题目中的“微笑”不仅指一种看得见的面部表情,更是指一种心态,一种涵养,一种品性,一种信念,一种胸怀。所以写作时我们不能就“微笑”写微笑,必须“由外见内,寓内于外”,表现“微笑”的深层意义。题目中还有一个概念“出发”,这给我们什么信息?“出发”强调的是开始或重新开始,它总是与“目的”连在一起,从“出发”到目的的实现总有一个过程,所以“带着微笑”不仅在“出发”时,而且要关联或影响全程。只有这样把握,构思才有了创新的基础,文章才能凸现“微笑”的魅力。(2).注意“关键词”,明确写作重点。如2007年南京中考命题作文《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是点明“钥匙”的含义。“钥匙”在这里很显然不是指真的开门的钥匙,而应该是指在感受快乐,与人沟通,探索奥秘,克服困难,实现理想等过程中,适合自己的途径和方式。可以说“钥匙”是指生活中解决一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因此,我们可以写“找到了快乐的钥匙”,“找到了与父母、同学、老师等沟通的钥匙”,“找到了克服学习或者生活中的某个困难的钥匙”等等。又如2007年仙桃中考作文《人间何处无风景》,这道全命题的作文,考查考生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关键点在“风景”之上。《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风景”的解释是:“一定地域内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形成的可供人观赏的景象。”显然,如果写成人间何处无美丽的自然景观,就显得肤浅了。“风景”不仅指自然景观,还可以是象征意义的风景,如美好的人、事或精神风貌、社会风气等。“风景”很宽泛,写自然之风景,要选取典型的具体的去描绘,如一花一草,如一石一鸟,精致刻画,以小的风景,去影射文题中人间之风景。写人生、社会之风景,要选择新颖的材料去表现,要善于从生活的见闻中寻找,发现“风景”的细节,写出独特的感受与见解,成就“人人胸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佳作。(3).注意“修饰语”,明确选择范围。作文题目中往往对本次作文的选材有一定的限制。如2007年上海中考命题作文《记住这一天》,“这一天”是对时间的限制;2007年天津中考命题作文《心中的彩虹》,“心中的” 是对范围的限制;2007年安徽中考命题作文《我们的心近了》,“我们的” 是对人称的限制;2007年益阳中考命题作文《那一双忧郁的眼睛》,“一双” 是对数量的限制。

(4).注意“标志词”,明确文章的体裁。一般地讲,凡是要求写人、事、景、物、时间、地点以及带有“记”、“忆”、“访”、“游”、“传”、“传说”、“故事”、“见闻”等字样的,都是记叙文;另外,带有象征性的和具有抒情色彩的也多属记叙文。题目中有“说”、“读”、“评”、“议”、“驳”、“批”、“析”、“有感”、“我见”、“启示”、“所想到的”以及格言、谚语、名言警句等,都是议论文。凡用事物名称做题目以及带有“介绍”、“说明”等字样的,多要求写成说明文。有的文题允许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方法,作者可以自由选择,属于一题多体,如《水》、《路》、《习惯》、《榜样》等。

又如:“初升的太阳”是一个偏正短语,它的题眼是修饰语“初升”,作文的重心在于突出初升的特点或寓意。但有些命题作文可能只是一个词时,又如何着手寻找题眼呢?如:“路”,对于这类题目,只告诉了写作对象,而且写作范围广阔无边,如果找不到写作题眼,在作文时可能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因此,我们可根据“路”这一意象,从它的本义,喻义,类比义,象征义等方面切入,确定题眼,如你要写的是“成功之路”,它的题眼是“成功”;你要写“人生之路”它的题眼则在于“人生”。

2、审题目中是否蕴含了文章的主题

作文题目虽只是文章的名字,但有时它也蕴含了文章的主题,在审题时,我们要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确定主题。如果题目中蕴含了主题,则要以之为中心;如果作文中没有蕴含主题则可自由立意。这样才不至于在写作时偏离主题。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没有主题的文章,即使构思再精巧,语言再有文采,也只不过是一个徒有生命的“植物人”,因此,审准主题成了关键。例如:“在阳光下成长” 阳光可以从充满温暖的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来考虑。“风景这边独好” 不仅可以写自然景观,还可以写人文景观。如:友爱向上的班集体

3、审题目中的人称要求

作文中不同的人称有不同的用法及作用。一篇作文,在没有人称限制时,我们可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人称,但,有些题目,对人称的选择作了明确的限制或要求,审题时,必须审清人称才不至于犯错,如《写在我心中的记忆》则只能用于第一人称来写;而写《在心中的记忆》则没有人称限制。文章采用第几人称,应因题目而定。一般记事写人的文章可以用第一人称(“我”、“我们”),也可以用第三人称(“他”、“他们”)。议论文多用第一人称(“我”),有时为表达这种观点不是个人或文章代表集体,则用“我们”。诗歌、散文,则一般用第一人称。总之,文章用什么样的人称是很讲究的。在一篇文章里,人称必须统一,这样才能避免混乱。

4、审作文的体裁

现在的作文,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内容可写,所以淡化了文体的要求,不限制文体。但不限文体不等于不考虑文体,任何一篇文章它都有特定的文体因此,在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题目中是否限制要写成什么文体,或根据需要可写什么文体,如果在写作前不思考清楚并确定文体,那么在写作中就容易随心所欲而导致作文失败,如以《路》为题写作文,文体的选择较灵活:可写成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及诗歌等文体,但对于中学生来说,写记叙文和议论文要容易一些。

总之,在作文时,我们必须在下笔前认真研读审题,审清作文要求我们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内容,只有真正审清了题目具体内容及要求,我们才能在作文中围绕中心选材,才可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如何从题目中考虑并审定文章的体裁呢?一般来说,题目中有“谈”、“评”、“论”、“议”、“……的看法”、“……的启示”、“从……说起”这一类字眼的,都应写成议论文;题目中有“忆”“记”等字样的,大多是记叙文;有“颂”、“赞”、“唱”等字眼的,应写成抒情散文。但是,有的题目没有明显的标志。如《立志成才》、《小事不小》、《课间十分钟》、《上学路上》等。像这类题目,我们一是依据要求的内容去判定体裁,二是试着加“标志”。例如《立志与成才》、《小事不小》之类题目可加“谈”“说”;《课间十分钟》、《上学路上》之类题目可加“记”“忆”,这类标志加上以后,题目的文体特征就显示出来了。如果我们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练习辅导,学生作文时,就不会因体裁不明而“跑题”。

5、审准范围

在确定文章体裁的同时,要审定要求的写作范围。有时题目对时间、空间、写人、记事,数量、景物,或说明,或抒情等都有明确的范围,弄错或弄不准,都会使作文失分。有些作文题目有多个词组成,各词之间有较严密的逻辑关系,审题时要注意时间关系,空间关系,有些什么意义的词限定了它的范围,只有审准了题目的范围,才能做到些准确,不滥写,不漏写。

例如: 我在中考的前一天 在迎接中考的日子里

我的初三生活

我的青春岁月

因此,要引导学生反复推敲,确切掌握。例如《暑假生活二三事》,这个题目明确规定了时间:暑假;内容:记事;数量:二三事。至于空间这个题目没有规定,只要是发生暑假生活中的事情,不论在学校、家庭或社会,都可以写。又如《我在新学期里》,这个题目要求从“新学期里”选材,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进步。还如《当我走进考场的时候》这个题目,时间范围很小,只能写“走进考场”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果从领到准考证时写起到发通知书时止,显然超过了题目所要求的时间范围。“ 家乡变了”,应有一个时间对比。“我生活在温暖的班集体”,所写的空间就限于“集体”生活,而不是个体的生活。有些题目限定了特定的形容词,要注意在该意义范围内组材。如:“我想有个——的家 ”这是一个半命题文题,横线上可填“完整”“和谐”一类的词。题目较长,提出要求较多的。如:《我经历过的一段最有意义的时光》,审题时可发现,这题目有四点要求:<1>要求必须写我。<2>要写出经历过的事情和感情、体会。<3>是一段生活,而不能只是一天中的一件事。<4>这段生活必须是有意义的。虽然题目长、框框多,只要细心推敲就能弄清它的范围,辨明题意、打开视野、展开联想——可以是小学时代生活,可以是夏令营里生活,可以是课外小组的活动……

五.审定寓意。有些题目,意兼双关,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比如《路》、《蜡烛》、《青松》等等。像这类题目,往往包含着引申、比喻或象征意义。如果审题时考虑到题目的寓意,就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运用发散思维选材。比如《路》这个题目,从字面意义看,可以指任何一条供人行走的路,像山上的小路,门前的马路、上学的路、村旁的路……这样看,就要与路上发生的事联系起来,写出那件有意义的事来;若从象征意义去分析,往往可以联想到也可以是攀登科学高峰的路。"人生之路"、"奋斗之路"、"青春之路"等等,那就可以扣住"任重而路远"或"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等主题去发挥。可以从一条具体的崎岖小路,拓宽为拖拉机路,再发展为公路、铁路,以此反映家乡在改革中的变化。也可以从无路到有路,暗示勇于开拓、勇于实践的重要,阐明只要指导思想正确,方法对头,有决心,有毅力,事就能办好,路就能走通。具有象征意义的题目。如:《脚印》、《足迹》、《路》、《晨》、《春》、《灯光》…… 对于这种题目,首先应研究这个词的本义,再考虑它象征性的含义。

“你,让我驻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体裁不限。分析:你是谁?为什么让我驻足? 构思指导:

“你”,第二人称,亲切的称呼能缩短与读者的心理距离。本题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宽容度较大。

“你”是谁?“你”可以是人,可以是景,可以是物。古今中外,思路打开。

以人为例,“你”可是北京大学的蔡元培塑像,可以是报刊亭挂着的图片的主人公,可以是街头弹吉他的青年。

以景为例,“你”可以是北京什刹海,可以是首都博物馆,也可以是地方小吃。“你”可以是现实中遇到的;假如是想象中的一次驻足,似也无妨。要注意一点,要写成“你”,而非“你们”。对象角度需单一。

为何让我驻足,应是文章的核心所在。作者应着眼于人、景、物的特点,挖掘身后的价值所在。让我驻足者,必有魅力,是文化价值还是情感引力?要有思维纵深,要知道,“你,让我驻足”只是一个引子而已。

纵观2008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命题作文因审题而出现的失误偏差明显增多。不少专家断言,2009年中考作文,依旧会在保持2008年稳定的基础上求创新。如此,认真总结2008年中考命题作文审题失误类型,分析造成失误的根源,找出预防审题失误的方法,才是明智之举。

2008年命题作文有以下审题方面的失误:

一、忽视对重要词语的审视。毋庸质疑,“考题不设审题障碍”是“不准有意设置或无意出现有可能导致考生理解偏差或歧义的文字”,绝对不是因此可以放松对考生理解题意、分析审题能力的考查。其实,六册语文课本,一百多篇课文,其中不乏或含蓄,或凝练,或俏皮的标题。而对这些标题的揣摩与品味,是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在作文训练中,老师也没少进行专门的命题作文审题训练。因此,对命题中重要词语含义的推敲与揣摩,应是考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如2008年江苏省南通市命题作文“一道风景线”,“风景线”本应是“美好、高雅”等值得赞美的人和事,不少同学却把“考试时作弊”“课堂与老师开玩笑”等当做“风景线”,失之高雅;还有同学揭露当地政府无为,“老无所依,幼无所养”,导致“街头常常出现流浪的儿童,乞讨的老人”,以此为“风景线”,实在让阅卷者大跌眼镜。还有不少同学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四川,但却把唐家山的堰塞湖航拍图当做“一道风景线”仔细描绘与拓展,把危及数百万人民生命安全的凶险事件当做“风景线”,让人怀疑考生是不是审美观出现偏差。当然,也有不少考生忽视“一道”而写出两三道“风景线”。无独有偶,四川省南充市的命题作文“这一天,让我铭记”,也有考生忽视“一天”的限制,而把故事情节拉长成两三天,虽然情节起伏跌宕,语言也精彩,但只能眼睁睁滑到“二类文”甚至“三类文”,让人叹息;2008年福州命题作文“滴水之恩”,要写“小”人“小”事。不少同学却偏偏将视野转向四川大地震中的惊险救人,在海浪中搏击风浪救人的“大恩大德”,显然有失偏颇。

面对命题作文,要练就一双慧眼,不仅对“风景线”类的中心词要仔细推敲,对字眼,如“铭记”“仰望”类要仔细揣摩,就是对修饰和限制类的词,诸如“一道”“一扇”“那一刻”,也要特别注意,格外留神。而对比喻、双关、引申类的词语,更要小心揣摩。面对“春风拂面”中的“春风”、“又见枝头吐新芽”中的“新芽”、“画一扇窗给自己”中的“窗”等关键词的内涵都要推敲一番,才能避免审题失误。

二、“偏爱”造成“偏离”。以短语形式出现的命题作文,词语间包含多种关系。有些同学在审题时,因为偏爱或不小心,常常顾此失彼,有意或无意忽视或淡化一些词语。如,“初三的苦与乐”,对其中的“苦”与“乐”,有些同学往往偏爱写“苦”,有的同学偏爱写“乐”,或顾此失彼,或厚此薄彼,造成审题失误。对于并列短语形式的命题作文,要是广施“爱心”,平等对待。如,“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如果说写四个方面有些牵强附会,那么,至少要写两到三个方面的生活及其感受。份量大体相同,且突出重点,就满文皆彩了。

如果说并列短语因有显眼的连词,还会让考生有所警醒,而对于隐性的命题作文,考生更容易忽视。如《五味的初中生活》,不少同学只写了初中两种甚至一种生活感受,显然偏题。2008年中考,不少考生写“相互微笑”时,漠视“相互”,只写一方的“微笑”。有些考生刻画“老师阳光一般的微笑”,“父母春天般的微笑”,生动感人,但没写学生的微笑或“我”的微笑,“相互”在文章中没有明显的体现。如此“微笑”,无论一方的笑容多么灿烂,都不会得到阅卷老师的笑脸。2008年上海的命题作文“我眼中的色彩”,不少考生显然忽视了“我”,导致三种人称泛滥,也有考生漠视了“眼中”——要求“色彩”带有考生主观感情色彩,带有人文色彩——有人的活动的风景才美,不只能是自然中的单纯色彩。

2008年山东济南的“偶然的发现”中的“偶然”,要突出“偶然”——无意之间地发现,写出惊奇,写出自我感悟。再如,“带着微笑出发”,“出发”意为“开始”“重新起头”,往往与目的联系紧密;“带着微笑出发”中的“出发”是一种姿态、一种精神、一种心情、一种风范……可是不少同学只写了“微笑”,而忽视了“出发”,顾此失彼,文章虽然不错,但只能人低分之列,令人惋惜。

三、漠视副词的存在。2008年广州中考作文题是"又见枝头吐新芽”,不少同学努力拓展了“新芽”的含义——情感体验、生命信念、人生感悟、希望理想……选材新颖,立意高雅,令人叹服。可不少考生偏偏忽视了文题中的“又”字,没有突出“再次”“第二次”,明显偏题或走题。无独有偶,2008年山东“其实很快乐”,不少考生忽视了“其实”——强调“顿悟”或“深思之后”的“豁然开朗”,或顿悟才发现的快乐,或深深思考才发现的快乐,或经历一番体验才发现的快乐……要写出发现的过程。而不少同学写成了《这事很快乐》、《成功的快乐》等,明显偏题。命题作文“最好的奖赏”,就“奖赏”而言,既可以是物质的、实在的、可视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精神的、情感的。有题目中“最”的限制,构思时就要尽力避开物质的、有形的“奖赏”,而选精神或情感上的“奖赏”,即使一定要涉及“物质的”,也要注意“实”与“虚”巧妙结合,巧妙地将“物质”深化为“精神”、“情感”,以“虚”为“最好”。但不少考生却偏偏忽视这一点,有写自己帮父母劳动而得到父母“美食”的,有写自己打工赚了钱父母又“奖赏”钱的,更有不少同学写自己苦练技术,在演唱、钢琴等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获得“最好的奖赏”,都偏离题目的要求——“最好”,忘记了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生发议论:在帮助父母劳动时,增强了毅力,锻炼了能力;在打工时,接触了社会,增长了见识,懂得了劳动的艰辛;在获得一等奖的同时,培养了勤奋严谨的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都是千金难买的精神食粮,这些才是“最好”的奖赏。如此深化,不仅扣题紧,立意也因此而增色。

中考作文审题,对于“最”“也”“还”“更”“其实”等一类副词,千万不要掉以轻心,一定要更用心关注才是。须知,副词不“副”,在命题作文中,对中心词往往起着限制、修饰作用,规定着中心词的方向、范围、程度等,其功能的巨大,实在忽视不得。

四、淡化对比喻含义的开掘。2008年中考作文,比喻、引申义一类词语得到了命题者前所未有的青睐。除了广州的“又见枝头吐新芽”外,还有上海的“我眼中的色彩”,山东省潍坊市的“画一扇窗给自己”,湖南省益阳市的“春风拂面”,浙江省的“留在我心底的风景”,江苏省扬州市的“回家”,湖北省恩施市的 “水终有澄清的一天”……对于这些带有比喻色彩的文题,绝不能只顾词语本身的意思。对于比喻、双关文题,我们要善于联想与想象,挖掘出词语的比喻义与引申义,如此,就能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如,“飞翔”,初看,选材面窄,只能写大雁南飞,鹰击长空……但只要展开联想,就可以发掘出“飞翔”的引申义或比喻义,用心情飞翔,用思维飞翔,用想象飞翔。再如,“我也是富翁”,“也”已暗示“富翁”并不是实指,而是另有它意,由此,我们就可以联想到“亲情”“友情”“关爱”上,我们比谁都富有;在“健康”“青春”“活力”上,我们同样富有,同样,在“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我们也富有。联想开去,选材、立意的天地就广阔了。

2009年中考,对于命题作文的审题,赠送给大家两句话:多义词语深挖掘,兼顾几者莫偏离。副词不“副”多分析,比喻词语求喻义。

中考作文作为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以其高分值历来倍受人们的关注。考前作文如何复习,在座的老师们都有自己的高招。今天,五月明媚的日子里,有一个机会能与各位老师交流,我感到十分荣幸。

我讲的题目叫《备战2007,中考作文复习对策》。我感到任何对策都必须与本人的教学、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从中考作文与本班实际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复习之路来,才是最佳对策。今天,我从四个方面来讲:一是中考作文命题趋势及对策,二是中考作文命题关注的内容及对策,三是考场作文应急的复习指导,四是作文复习最后阶段的安排。有些学生作文时往往“下笔千言,离题万里”。那么,如何防止偏离题意呢?我认为可在审题时抓三点:(一)抓“题眼”,找到题中关键词句;(二)抓“零件”,动笔前,对题目中字、词琢磨、推敲,不放过每一个词;(三)抓要求,对于附加的要求不能放过,要认真按要求审题。

1.注意“中心词”,明确彼此关系。作文的题目有很多个要素组成,要考虑好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如2007年莱芜中考命题作文《其实并不是这样》,题目中“这样”是一个代词,它可以指代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个方面、任何一种看法、任何一种体验。“这样” 表明只是一般的认识和看法,“不是这样”就要求我们通过创新来达到与众不同。题目中的“其实”是表示转折的意思,所以作文时要用一些欲扬先抑、设置悬念、倒叙等方法,使文章写出曲折,引人入胜。又如2007年南通中考命题作文《带着微笑出发》,题目中的“微笑”不仅指一种看得见的面部表情,更是指一种心态,一种涵养,一种品性,一种信念,一种胸怀。所以写作时我们不能就“微笑”写微笑,必须“由外见内,寓内于外”,表现“微笑”的深层意义。题目中还有一个概念“出发”,这给我们什么信息?“出发”强调的是开始或重新开始,它总是与“目的”连在一起,从“出发”到目的的实现总有一个过程,所以“带着微笑”不仅在“出发”时,而且要关联或影响全程。只有这样把握,构思才有了创新的基础,文章才能凸现“微笑”的魅力。

2.注意“关键词”,明确写作重点。如2007年南京中考命题作文《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是点明“钥匙”的含义。“钥匙”在这里很显然不是指真的开门的钥匙,而应该是指在感受快乐,与人沟通,探索奥秘,克服困难,实现理想等过程中,适合自己的途径和方式。可以说“钥匙”是指生活中解决一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因此,我们可以写“找到了快乐的钥匙”,“找到了与父母、同学、老师等沟通的钥匙”,“找到了克服学习或者生活中的某个困难的钥匙”等等。又如2007年仙桃中考作文《人间何处无风景》,这道全命题的作文,考查考生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关键点在“风景”之上。《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风景”的解释是:“一定地域内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形成的可供人观赏的景象。”显然,如果写成人间何处无美丽的自然景观,就显得肤浅了。“风景”不仅指自然景观,还可以是象征意义的风景,如美好的人、事或精神风貌、社会风气等。“风景”很宽泛,写自然之风景,要选取典型的具体的去描绘,如一花一草,如一石一鸟,精致刻画,以小的风景,去影射文题中人间之风景。写人生、社会之风景,要选择新颖的材料去表现,要善于从生活的见闻中寻找,发现“风景”的细节,写出独特的感受与见解,成就“人人胸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佳作。

3.注意“修饰语”,明确选择范围。作文题目中往往对本次作文的选材有一定的限制。如2007年上海中考命题作文《记住这一天》,“这一天”是对时间的限制;2007年天津中考命题作文《心中的彩虹》,“心中的” 是对范围的限制;2007年安徽中考命题作文《我们的心近了》,“我们的” 是对人称的限制;2007年益阳中考命题作文《那一双忧郁的眼睛》,“一双” 是对数量的限制。

4.注意“标志词”,明确文章的体裁。一般地讲,凡是要求写人、事、景、物、时间、地点以及带有“记”、“忆”、“访”、“游”、“传”、“传说”、“故事”、“见闻”等字样的,都是记叙文;另外,带有象征性的和具有抒情色彩的也多属记叙文。题目中有“说”、“读”、“评”、“议”、“驳”、“批”、“析”、“有感”、“我见”、“启示”、“所想到的”以及格言、谚语、名言警句等,都是议论文。凡用事物名称做题目以及带有“介绍”、“说明”等字样的,多要求写成说明文。有的文题允许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方法,作者可以自由选择,属于一题多体,如《水》、《路》、《习惯》、《榜样》等。

江苏高考近三年考的都是“命题作文”。今年各地一些新试卷的“命题作文”不再有提示语。这一变化值得我们注意。没有提示语的“命题作文”,题目本身一定十分清晰,能让人一目了然。作文的立意应当相对复杂、集中、深刻。对于相对复杂的命题,则必须抓住题目的全部要素,一个也不能少。比如命题作文《守住心灵的契约》,必须抓住“守住”,因此文章一开始“契约”就应该形成,而不能等到结尾才“立约”;必须抓住“心灵的”,不能写外在的、物质化的;必须抓住“契约”,写出一方对另一方的责任的具体内容。如果命题作文有提示语,可以作为审题的参考。

命题作文如何审题 考场作文的首要条件是内容切合题意。要做到“切合题意”,就应在审题上苦心经营。作文的范围、角度、中心、材料、文体、表达,哪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与审题不准确、不全面有关。下面我们具体谈谈命题作文的审题技法。全命题作文:读透吃透文题

1.重点分析“题眼”。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如2008年山东济南中考作文题《偶然的发现》、江苏盐城中考作文题《温暖的时刻》中的修饰词“偶然”和“温暖”就是应深入挖掘的字眼。再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中的“不寻常”和《最舒心的时候》中的“舒心”亦是应浓墨重彩的内容。

2.注意副词隐含的信息与要求。“最”“也”“还”“再”“更”“其实”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往往是考生极易误入的陷阱。如《我最好的朋友》中的“最”就规定了你笔下作为主角的朋友只能有一个;《这也是课堂》中的“也”就规定了你所写的内容不能是平平常常的某一节课;《其实并不是这样》中的“其实”很重要,应写出“误认为是„这样‟”——“意识到不是„这样‟”的过程,如果缺少这层转换,文章就会偏题。

3.要完全理解比喻意义。这类比喻性题目前往往有一段精心设计的提示语,考生审题时需认真阅读这些提示语,学会由“虚”而“实”,在你熟悉的生活素材中确定与这一比喻义匹配的本体,写作时方能做到紧扣题目。

4.把握文字较长或句式复杂的题目的内在关系。这类题目往往有着因果、条件等内在联系,审题时必须辨别清楚。如《我拥有,我快乐》,“拥有”是“快乐”的前提和原因,“快乐”是“拥有”后产生的一种心理情感反应,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有的考生忽略了这一点,因果意识不强,下笔时只写“拥有”,不见“快乐”,缺少必要的抒情议论;有的则只见“快乐”,少见“拥有”,缺少作为“快乐”支撑的叙述和描写。

5.从题目中审出详略安排方面的要求。如2008年浙江温州中考作文题《下雨天,真好》,这是一道情景类命题作文,考生要在行文中创设“下雨天”这样的情景,而题目中的“真好”,是立意的关键,应详写。可是有些考生的记叙文中,用大半篇幅写“雨”或“下雨的情景”,写“好”一带而过,只是在文章最后用一句“下雨天,真好”匆匆收尾,由于没有具体内容支撑,“真好”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如此安排详略显然偏离题目要求。

半命题作文:“自由”不等于“随意”

写好半命题作文的第一步在于补充完整一个恰当的题目。考生对题目具有“一半”甚至是“一多半”的自主选择权,考生自主发挥、自由驰骋的空间相当大。但这种对补题的自主发挥、自由驰骋决不等于“随意而为”。由于思维闭塞、缺乏创新,很多人按照同样的思路去补题,造成“千人一面”的雷同现象。或拟题过大,难以下笔,只能泛泛而谈,要写深写透很难,更不易写出真情实感。甚至有的文章脱离文题,我行我素,造成严重失分。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随意”的现象呢?

1.补题,要细察“隐信息”。补题千万不可仓促草率,要反复斟酌,仔细琢磨,察明已命好的半个题目和要求中的“隐信息”。而这些“隐信息”往往对我们作文的选材、主题确立、文体选用等有所提示或限制。如2008年安徽中考作文题《我在 中得到快乐》就限制了必须用第一人称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而山东淄博中考作文题《 其实很快乐》中“其实”的限制性同样不可忽视。

2.补题,要力求“陌生化”。中考中由于万千考生一道题,一不留心就造成“补题”上的“雷同撞车”现象。要避免这种现象,就要力求“陌生化”,这里所说的“陌生化”并不是求偏、求怪,而是建立在自己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如同样写的是熟悉的校园生活,大多数考生会选择老师、同学,你不妨写校长、门卫或校园的事物等。一定要选择最能突出自己的体验、发现的内容,人无我有的内容。

3.补题,要做到“切口小”。如2008年天津中考作文题《,你好》,有考生拟题《祖国,你好》,因为写作切口过大,通篇作文只有几个近似抒情的语句的反复,使作文流于泛泛,因此不能获得较高的分数。倒不如选取你最为熟悉的、印象最深的一处祖国景点。如《大沽口炮台,你好》,大沽口炮台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者、不畏强暴的历史见证,以此来写心理感受,以小见大,表现对祖国最动人的情感,这样的文章更容易得高分。

第五篇:命题作文如何审题

命题作文如何审题

审题,是命题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审题正确,是写作成功的先决条件。审题不准,就会“偏题”“跑题”。审题病因诊断:

一、不能准确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内涵。

全命题作文《我有出息了》,相当多的作文的失误原因是片面理解“出息”的意思。例如有位考生这样写(大意):我的英语成绩老是上不去,爸爸说我没出息。于是我下决心多读多练。开运动会,我推说身体不好,躲在宿舍读单词;元旦联欢晚会,教室没电,我点了蜡烛背英语;班级召开“我爱校园”主题班会,我还是低着头看英语书„„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考试,我的英语成绩终于上升到全班第三名,听着爸爸“你有出息了”的夸奖,我乐滋滋的„„很显然,这位考生把“有出息”理解成文化成绩好,这是很片面的。“出息”应是指德智体美的综合协调发展。为了提高英语成绩,你可以说谎不参加集体活动,你可以违反学校规定点蜡烛„„你的英语成绩是上去了,但你的思想素质却下降了,这能说“有出息”吗?出现这种失误,是偏离甚至缺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结果。由此可见,要能准确全面地理解概念内涵,不仅要掌握审题方法,更要加强平时的道德修养,提高思想水平。

二、不能把握概念之间的有机联系。

以短语形式出现的题目,有多个概念,多个概念之间往往有着修饰、限制等关系,有的考生一看题目,往往只注意所谓的“中心词”,而置其它概念于不顾,结果偏离题意。江苏南通和黑龙江大庆的全命题作文题中都出现了“微笑”一词:前者为《带着微笑出发》,后者为《互相微笑》。南通题目中有一个概念“出发”,相当多的考生忽略了这一信息。“出发”强调的是开始或重新开始,它总是与“目的”连在一起,从“出发”到目的的实现总有一个过程,所以“带着微笑”不仅在“出发”时,而且要关联或影响全程。“带着微笑” 是“出发”的一种姿态、精神、心情,在这里它不能离开“出发”孤立存在。可是有的考生写了很多“微笑”,就是没有写到“出发”,结果把全命题《带着微笑出发》等同于话题作文《微笑》。大庆题中的限制词“互相”隐含着丰富的信息,同样不能忽视。单向“微笑”固然好,但人生的成长之路从来就不是孤单的旅程,“互相微笑”才能构建一个全社会和谐的境界。可以这样说,“相互微笑”是心愿达成后彼此的欣慰;是冰释前嫌的心灵握手;是心有灵犀的幽幽共鸣;是施与者与接受者的心绪碰撞;是携手创业者逆境中的策励„„仔细搜索,考生记忆中一定不乏这样的“相互”与这样的“微笑”。但有的考生也许平时写惯了单向的爱意,单向的付出,遇到此类题目不能“转轨”,结果进入误区。例如有位考生写了三次微笑:三年前到初中报到,村口独木桥被洪水冲走,爸爸背着我过河,我望着爸爸吃力的样子,爸爸却朝我一笑;到了新学校,不懂报到手续,一位老师带领我,总是微笑着;到了宿舍铺位安排在上铺,挂蚊帐少绳子,我个子矮又够不到顶,一位陌生的男同学微笑着,拿出绳子帮我挂„„ 看,这位考生自始至终只是“微笑”的接受者,一次都没有做“微笑”的输出者,这样写,题目只能是“感悟微笑”,而不是“互相微笑”,审题有了偏差,立意当然也变得浅薄平淡。这就启示我们:审题不仅要弄清概念内涵,还要明确概念之间修饰、限制等各种关系,善于“转 轨”变通,变习惯性思维为特定性思维,千万不可在考场上一见“微笑”这类“熟词”就搬用考前准备好的所谓“范文”。

三、不能看清副词隐藏的信息和要求。

“最”“也”“还”“更”“其实”“依然”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体现着一定的要求,有时还是一个容易忽略的“陷阱”。所以虚词不“虚”,副词不“副”,必须重视。例如荆州题《我最好的朋友》中的“最”,规定了你着力写的作为主体的“朋友”只能一个,有的考生平均用墨,不加主次地写两个或更多,明显不符和要求;汕头题《最好的奖赏》规定只写记叙文,“奖赏”是文章的线索,它可以是实在的,物质的,可视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精神的,情感的,一句表扬、一种暗示、一份情意;个性心理的优化,良好习惯的养成,道德素养的提高,也都可成为“奖赏”。题目中在“好”字前用了副词“最”就暗示了下列要求:避开物质性的“奖赏”,亮出精神、情感或能力等抽象意义的“奖赏”,或是将“实”与“虚”的“奖赏”结合着写,并以“虚”为“最”。有的考生忽略这些暗示的信息,写成这样:从小学开始练钢琴,很枯燥,很寂寞;中间有反复,有曲折,最后终于在全市初中组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发奖时,“我”站到台上,举起精致的奖杯——这“最好的奖赏”,坐在台下的爸爸妈妈的眼睛湿润了„„这篇文章把只是代表一种荣誉的奖杯作为“奖赏”之“最”,偏离了题目的要求,如果在篇末增加一些议论,把练钢琴过程中养成的刻苦精神和良好习惯等抽象的成果作为“奖赏”之“最”,文章就符合题目要求,也有了新意。又如审读德州题《其实并不是这样》,就必须审出副词“其实”的蕴涵信息——所写须有“不是‘这样’”——“误为‘这样’”——“回到不是‘这样’”的过程,有的考生缺少这样的曲折,直接写成“不是这样”,就偏离了题意。《其实很简单》《门其实开着》

例如2006年西宁的全命题作文题是“这里的景物也美丽”,这种用副词“也”的作文题,我们可以用代号恢复其语境:“A——d,B也d”。这里,“A”“B”表示两种事物,“d”表示其共有属性。“A”是一般性、公认性的,“B”则须具有特例性、创意性,选择B往往带有某种哲理色彩。例如“收获是享受,付出也是享受”,“成功者美丽,跌倒者也美丽”。这一题中的“景物”如写“荷花”、“菊花”就不对了,因为它们都有美的公认性,写不起眼的花草才符合题意。当然也可以写“虚”的景物,虚景也要具有特例性,创意性。

四、不能把握文字较长或句式复杂的题目的内在关系。

2007年中考作文命题有的文字较多,有的句式比较复杂,甚至还出现了复句。例如《生活因变化而精彩》(单句形式,湖州市)《为他人开一朵绚丽的花》(单句形式,孝感市)《我拥有,我快乐》(复句形式,衢州市)等。这类题目往往有着因果、条件等内在联系,审题时必须辨别清楚。例如衢州题,“拥有”是“快乐”的前提和原因,“快乐”是“拥有”后必然产生的心理情感反映,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有的考生忽略了这一点,因果意识不强,下笔时只写“拥有”,不见“快乐”,缺少必要的抒情议论;有的则只见“快乐”,少见“拥有”,缺少作为“快乐”支撑的叙述和描写。由此可见,平时加强关系类题目的审题训练,很有必要。

五、不能从题目中审出详略安排方面的要求。

《好书引领我成长》。这一题目不同于《我与书的故事》(贵州铜仁题),铜仁题并没有限定“故事”要与“成长”有关,而恩施题实际上规定了必须以写“成长”为主。可是有些考生写记叙文,用大半篇幅介绍好书的内容,写感悟一带而过,例如:“读《西游记》中的唐僧„„,使我懂得了目标专一,坚定不移;读《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使我懂得了疾恶如仇,爱憎分明„„”这样的排列可以写上三四处,“好书引领”你以后的“成长”事例在哪儿呢?这可是重点呀,但总是不落笔墨,只是在文章最后把话题搬过来再简单地加了几个字,用一句“我在好书引领下茁壮成长”匆匆收尾,由于没有具体内容支撑,“成长”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如此详略安排显然偏离题目要求。

综上所述,中考作文失误较多地来自审题失误,所以我们不能错误地以为“降低审题难度”就可以不必审题或马虎审题,今后仍要加强破解“适当限制”,提高审题能力的训练。进行同中有异的比较是有效的训练方法。例如2007年有3个中考作文命题中出现了“变化”或“改变”一词:①《生活因变化而精彩》(湖州市全命题);②《改变了我》(盐城市);③《变化》(烟台市话题作文)。运用比较法我们可知:①题必须写出因果关系,“变化”影响的是生活的“精彩”度;“我”在文中可写可不写;②题也要表现因果关系,但被“改变”的主体必须是作者——“我”,必须写自己,不能写成小说;③题可充分利用话题作文的长处,写不写因果关系、写不写“我”都可以,但所写必须在“变化”这一话题范围之内。

因此,我们要学会审题。怎样审题呢?

从哪些方面审题

一.审定体裁。体裁不同,写法各异。审题的第一步要审定这个题目应为哪种体裁。如何从题目中考虑并审定文章的体裁呢?一般来说,题目中有“谈”、“评”、“论”、“议”、“……的看法”、“ ……的启示”、“从……说起”这一类字眼的,都应写成议论文;题目中有“忆”“记”等字样的,大多是记叙文;有“颂”、“赞”、“唱”等字眼的,应写成抒情散文。但是,有的题目没有明显的标志。如《小事不小》、《课间十分钟》、《上学路上》等。像这类题目,我们一是依据要求的内容去判定体裁,二是试着加“标志”。例如《小事不小》之类题目可加“谈”“说”;《课间十分钟》、《上学路上》之类题目可加“记”“忆”,这类标志加上以后,题目的文体特征就显示出来了。

二.审定范围。在确定文章体裁的同时,要审定要求的写作范围。有时题目对时间、空间、写人、记事,数量、景物,或说明,或抒情等都有明确的范围,弄错或弄不准,都会使作文失分。因此,要反复推敲,确切掌握。例如《暑假生活二三事》,这个题目明确规定了时间:暑假;内容:记事;数量:二三事。至于空间这个题目没有规定,只要是发生暑假生活中的事情,不论在学校、家庭或社会,都可以写。又如《我在新学期里》,这个题目要求从“新学期里”选材,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进步。还如《当我走进考场的时候》这个题目,时间范围很小,只能写“走进考场”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果从领到准考证时写起 到发通知书时止,显然超过了题目所要求的时间范围。

三.重点分析“题眼”。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如2008年山东济南中考作文题《偶然的发现》、江苏盐城中考作文题《温暖的时刻》中的修饰词“偶然”和“温暖”就是应深入挖掘的字眼。再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中的“不寻常”和《最舒心的时候》中的“舒心”亦是应浓墨重彩的内容。如四川乐山2006年全命题的题目是“我最爱这里的风景”。程度副词“最”在这里就是关键词语。必须通过比较,以突出“爱”之“最”。例如有位考生把“我最爱这里的风景”定位在柳,开篇就旁及其它植物:“我校的风景很美。松柏常青,夏荷婀娜,柳树成阴,钻天杨挺拔。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使我喜欢,茅盾所写的质朴的白杨叫我赞叹,陶铸赞颂的坚挺无畏的松树同样令我敬佩,但我由衷喜欢的风景却是被人们称做„弱女子‟的柳树。”这里,“最”字已经呼之欲出;接着文章从柳是“绿得最早的春色”、“黄得最晚的生命”、“最具有热爱母亲的情怀”等三个方面进行描述,在比较中一个“最”字贯穿始终,准确地演绎了文题。如果像有的考场作文那样就柳写柳,无所旁及,那就误为“我爱这里的风景”,偏离了题意。

四.注意副词 “最”“也”“还”“再”“更”“其实”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往往是考生极易误入的陷阱。如《我最好的朋友》中的“最”就规定了你笔下作为主角的朋友只能有一个;《这也是课堂》中的“也”就规定了你所写的内容不能是平平常常的某一节课;《其实并不是这样》中的“其实”很重要,应写出“误认为是‘这样’”——“意识到不是‘这样’”的过程,如果缺少这层转换,文章就会偏题。如:“行动的力量”,(江苏淮安卷)要突出表现“行动”一词给我们的力量。例如2006年江苏省无锡市考题“门其实开着”中的“其实”指什么?有什么语法意义?此时你应该迅速搜索库存信息,得出下列认识:“其实”一词在语境中能承接上文,但和上文的意思往往相反,有修正、更正或补充的作用。明白了这些,你在构思时就会明确自己的文章中需要“修正”、“更正”或“补充”的内容是什么,也即“其不实”的情节有哪些,然后才能够通过“其实”转折,由“其不实”过渡到“其实”,造成结构上的跌宕波澜。如果你丢掉了前面的审视诠释,那你就可能把“门其实开着”写成“门开着”或“门”。如有位考生设计的情节:“参加网页制作比赛——家长、同学都支持——自己努力练习——夺得第一名——成功的门其实开着”。这位考生在进入成功之“门”前,有没有遭遇曲折?有没有犹豫动摇?有没有灰心丧气?这一切都没有写,这就写成了“门开着”。文章的整个过程没有触及“修正、更正或补充”的内在联系,结构上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其实”所包含的内在意义没有体现,显然偏离了题意。在画面的描写中要出现对比。只有对比的画面才能体现出你对“门其实开着”的发现和领悟。审题的重点当然还是要表现“其实”。五.把握文字较长或句式复杂的题目的内在关系。这类题目往往有着因果、条件等内在联系,审题时必须辨别清楚。如《我拥有,我快乐》,“拥有”是“快乐”的前提和原因,“快乐”是“拥有”后产生的一种心理情感反应,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有的考生忽略了这一点,因果意识不强,下笔时只写“拥有”,不见“快乐”,缺少必要的抒情议论;有的则只见“快乐”,少见“拥有”,缺少作为“快乐”支撑的叙述和描写。

六.从题目中审出详略安排方面的要求。如2008年浙江温州中考作文题《下雨天,真好》,这是一道情景类命题作文,考生要在行文中创设“下雨天”这样的情景,而题目中的“真好”,是立意的关键,应详写。可是有些考生的记叙文中,用大半篇幅写“雨”或“下雨的情景”,写“好”一带而过,只是在文章最后用一句“下雨天,真好”匆匆收尾,由于没有具体内容支撑,“真好”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如此安排详略显然偏离题目要求。

审题的方法

一.添加语素,构成语境

有些命题,如词语或短语式命题,审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办法来完成审题,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词语或短语,丰满所给的词语,来显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要尽可能多角度添加,以便自己有筛选的余地。

例如《尝试》:可以在词语前面添加一定的内容:危险的尝试、成功的尝试、失败的尝试、有意义的尝试、一次难忘的尝试„„可以在词语后面添加一定的内容:尝试投稿、尝试游泳、尝试自立、„„)如“选择”,可在其前添加“爸爸的”、“痛苦的”、“明智的”等,或在其后添加“了坚强”、“了诚实”、“的快乐”、“的艰难”等。这种添枝加叶是在心中进行的,千万不要换题目哟!如《心愿》这个题目,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审题有难度。对于这类题目,我们可以采用在原题的前面加上“我”、“妈妈”、“班主任”等因素,使题目成为《我的心愿》、《妈妈的心愿》、《班主任的心愿》等,这样,题目的意思就明确了,文章体裁也就很容易确定了。

二.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找到抓手;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

例如《肩膀》: “肩膀”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属于虚实兼备的形式。实指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的办法来确定立意,在它前面添加必要的定语,如“父亲的肩膀”,写一曲亲情的颂歌。如果“肩膀”虚指,则要理清它虚的内涵。比如:①依靠;②承担责任(“身肩重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③团结协作(“并肩作战”);④基础(英国科学家牛顿说过“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再如《我想握住你的手》:命题中的“你”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实指时,“你”就必须是一个具体的、身边的事物或人物,如“父亲”“同桌”“友人”等,来抒写动人心魄的亲情、友情乃至书写美好纯真的爱情等

虚指时,“你”就应该是一个抽象的事物,或超越时空限制的事物、人物。如由虚处着墨,写想与某位历史名人握手,想握住某部文学名著主人公的手,或是握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甚至外星人的手;也可以想握住“节约”的手、“诚信”的手或“青春”的手等等。

三.审清题眼,确定重点

例如:天津卷。请以“有句话常挂嘴边”为题写一篇文章。

“有句话”最为重要。1.可以从本人的感触来写,如妈妈或老师期望和激励自己的话。2.批评一些不良的口头语,对社会风气提点建议。3.写自己印象中的某个成功人士,反映出其精神面貌的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四.审定寓意。有些题目,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比如《路》、《蜡烛》、《青松》等等。像这类题目,往往包含着引申、比喻或象征意义。如果辅导学生审题时考虑到题目的寓意,就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运用发散思维选材。比如《路》这个题目,它可以是走的路,也可以是攀登科学高峰的路。可以从一条具体的崎岖小路,拓宽为拖拉机路,再发展为公路、铁路,以此反映家乡在改革中的变化。也可以从无路到有路,暗示勇于开拓、勇于实践的重要,阐明只要指导思想正确,方法对头,有决心,有毅力,事就能办好,路就能走通。如《暖流》,暖流是喻体,我们在写作时就可以从它的本体——同学的帮助、老师的关爱等角度去审题,中心就一目了然了。《春风》、《考试》、《蜡烛》、《七月如火》等一类题目都有可以采用配方的方法去审题。《在阳光下成长》中的阳光,当然不是指自然界的阳光,应理解为党的关怀、集体的温暖、家人朋友间的亲情等等。《我的脚印》一题也决不是要描写真实的脚印,而应当写成长道路上、进步过程中的有意义的事件。

记叙文作文的题目,就结构来说,大多是短语型的。

拿到这类题目,首先按照短语的分析方式,把它分成主语和谓语或中心语和修饰语,然后再按照下面的四步去审题。

第一步:辨题干 定内容

“题干”即中心语,“定内容”确定本文是写人的记叙文还是写事的记叙文。

例1《这就是未来的我》,题干是“这是我”,明确本文以写人为主,并且要用第一人称。文章应该以人物形象刻画为中心,人物形象特点要通过事情来表现。

例2《老师终于笑了》,题干是“老师笑”,明确本文以记事为主。文章应以“让老师笑”这个事件为中心,围绕事件,交代在何时、何地、老师为什么笑了。

第二步:抓题眉 定范围

“题眉”即修饰语。“定范围”指确定作文内容的范围,包括时间、地点、性质或特点等。

例2《一件给我教益的事》,题眉是“一件”和“给我教益”。“一件”确定数量,“给我教益”确定事的特点。

例3《这就是未来的我》,题眉是“未来”,明确时间范围,暗示采用想象手法。

第三步:找题眼 定重点

“题眼”即关键词,“定重点”指确定写作重点。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首先要找准题眼,它可在题干中,也可在题眉中。然后再准确理解题眼的含义。

例1《老师终于笑了》,题眼是“终于”。“终于”表示所期望的事最终发生,有一个从不笑到笑的过程。这个过程即如何通过努力让老师笑是写作重点。

第四步:悟题魂 明题意

“题魂”指题目的整体含义,包括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

例1《引路》,表面写我们生活中的具体可见的路,如引过马路、过小路,而深层含义是引人生之路。

例2《班级新风》,写自己所在班级发生的体现新人、新事、新貌的事。

下面以《初中生活的苦与乐》为例,完整示范审题四步法。

辨题干:题干是“苦与乐”,明确本文以写事为主。

抓题眉:题眉是“初中生活”,明确时间范围,而且所写的是自己的生活,可以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也可以是社会生活。

找题眼:题眼是“苦与乐”。“苦”是付出、努力、奋斗、拼搏,“乐”是收获、进步、提高、成功。苦中有乐,乐在苦中。明确了什么是“苦”、“乐”,“苦”与“乐”的辩证关系后,就确定写作重点,写清怎么苦,怎么乐,以此来反映初中学生绚丽多彩的生活。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悟题魂:本文写自己初中阶段的学校、家庭或社会等生活中的苦乐之事,以 此来揭示自己对这种生活的直观感悟。

下载命题作文审题技巧[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命题作文审题技巧[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命题作文的审题

    命题作文的审题 一、命题作文的类型及审题 1.词义型命题。此类作文仅以一个词语为作文题目,它要求首先释义,即解释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是什么,然后确定该词义的重点、难......

    命题作文审题策略

    第九讲 命题作文审题策略 命题作文是我们在考试中常常会遇到的类型,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一、方法 1、 揣摩题目中的暗示 题目中的暗示包含中心的暗示、选材......

    命题作文审题(精选5篇)

    命题作文审题 篇一:命题作文如何审题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学会命题作文的审题,理解命题意图。 2、 在审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扩大写作题材;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

    命题作文审题方法(大全)

    命题作文审题方法 (一)读懂文题中的提示。 【试题一】提示:只要拥有,哪怕点滴,用心珍惜,人生常乐。一段难忘的经历,一份温馨的情意,一种独特的体验,一方自由的空间,乃至一本好书,一缕阳......

    中考命题作文如何审题[推荐]

    中考命题作文如何审题 作者: 稿源: 作文网2012-05-16 15:00考场作文的首要条件是内容切合题意。要做到“切合题意”,就应在审题上苦心经营。作文的范围、角度、中心、材料、文......

    命题作文的审题

    中考专题复习——命题作文的审题 一、命题作文应对策略 1、 揣摩题目中的暗示 题目中的暗示包含中心的暗示、选材的暗示、基本内容的暗示、重点的暗示。 例1 “在尝试中成长......

    命题作文审题立意

    命题作文审题立意 高三文科邓红金 学习目标 了解命题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并学会运用。 一.导入:回顾高考命题作文 2006年北京卷的《北京的符号》、上海卷的《我想握住你的......

    命题作文审题2

    命题作文的类型与形式 命题就是命制作文的题目,命题作文是根据所出示题目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方式。命题作文是我国传统的作文方式,至今仍有特殊的价值。它有利于直接体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