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劣化环丁砜再生介绍资料
浙江海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人:陈修琳劣化环丁砜再生
*** 0571-85123299 公司简介
浙江海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在杭州金枫叶科技有限公司基础上发展壮大,位于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是一家集生产、设计、研发、销售、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人才战略支持单位。2011年被杭州市评为在杭留学人员科技创业企业, 通过海创园项目评审,被定为重点科技项目企业。2012年被评为杭州市“雏鹰计划”企业。公司拥有2400多平米的办公、研发、生产设施。通过并严格贯彻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主要从事石油化工、环保和节能等领域的新技术开发、服务及相关专业设备的生产和销售。在过去的几年中公司完成了多项石化、炼钢环保工程项目,自主研发了多项先进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海牛专注于石化企业的需求,以活力、纪律团队和领先技术,致力于企业的节能增效。提供包括胺液整体解决方案HATS®(HighNew Amine Total Solution)、石化行业污水整体解决方案HOWS®(HighNew Overall Wastewater Solution)、劣化环丁砜净化技术等解决方案。
海牛十分注重技术的研发与创新,通过与浙江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在废水处理,胺液净化及离子交换技术,劣化环丁砜再生等方面开展科研合作,技术储备得到充实和加强。公司技术的开发、专有技术设备生产销售、技术服务体系已日臻完善。
海牛以Integrity(正直)、Technology(技术)、Quality(质量)、Service(服务)为核心价值观。坚持技术为先、质量为本,秉承细心、精心、用心,随叫随到的优质服务。
浙江海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服务于化工、冶金、造纸、轻工等行业的污染减排,尤其是应用于石化行业的环丁砜溶剂再生及胺液净化处理领域。项目通过新型的离子交换柱技术、浅层床流体分布板设计技术、树脂再生技术、树脂填充状态设计技术,使得被处理溶液介质快速通过净化设备,净化处理效果明显。
公司成立至今已开发了多项废液处理、重金属回收利用、过滤、蒸发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填补了国内在该技术领域的空白,从各项技术指标上均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现已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证书正在申请。
尤其是在离子交换树脂及再生方面,公司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1、新型离子交换柱设计技术:充分利用了树脂的表面基团,根据离子交换动力学原理,避免了树脂内部基团与再生剂或溶液长时间接触,提高了树脂的使用效率,减至约传统工艺树脂用量的5%~10%,有效降低树脂更换的成本。
2、浅层床流体分布板设计技术:通过设置底挡板、导流槽、导流孔以及围流堰设计技术实现分布板的导流功能,实现流体的分布均匀,使被处理液体与交换柱内所有树脂发生离子交换。
3、树脂再生技术:采用逆流再生,逆流再生通常指在运行时,物料的方向自上而下;再生时,再生剂的流动方向自下而上的一种再生工艺。树脂的再生度高;树脂的工作交换容量有所增加;再生剂比耗有所降低;物料处理质量提高;降低了再生废液量和浓度。
4、树脂填充状态设计技术:采用完全压缩填充方式,床内树脂不会产生扰动,从而保护树脂交换层,降低了流体稀释与混合,利于浓度分布稳定和减少淋洗水的用量。
合作伙伴
为解决芳烃抽提装置中环丁砜溶剂劣化问题,浙江海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石科院)一起合作,利用石科院多年以来的劣化环丁砜研究和工艺技术及海牛公司的设备制造、技术服务,一起致力于芳烃抽提装置能长期、高效、平稳地运转。
石科院是中国石化直属的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综合性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创建于1956年。石科院以石油炼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主,注重油化结合,兼顾相关石油化工技术的研发。近年加强了在新型替代燃料和新能源领域的创新,正在向全方位的以炼油为主、油化结合的能源型研发机构转变。多年来,石科院在技术创新方面既重视与企业和设计单位的合作,注重市场拉动的作用,又十分重视开展导向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积累科学知识和工艺、工程经验,发挥知识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目前,石科院拥有从原油评价到各项炼油工艺技术及催化剂开发,直到石油产品研制和评价的全炼油厂成套技术的开发实力和研发优势。科研业务领域包括:清洁汽/煤/柴油生产技术、劣质和重质原油加工技术、油化结合技术、芳烃生产技术、石油产品生产技术、石油化学品生产技术、石油替代资源研究、炼化技术基础、计算机技术应用以及分析测试等配套技术共十个方面。
石科院下设17个研究部门,拥有一支综合技术优势突出的科研队伍,目前职工总数为1299人,各类技术人员96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09人,高级技术人员458人;博士221人,硕士256人。拥有近千套中小型炼油和石油化工试验装置及各种化学分析仪器,涉及炼油工艺、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和添加剂以及油品应用研究等领域。石科院下设炼油工艺与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石油化工催化材料与反应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石油炼制技术研发中心、中国石化润滑油评定中心、中国石化水处理技术服务中心等机构。是全国石油产品标准化归口单位,是国家石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炼制分会的挂靠单位,是《石油学报》、《石油炼制与化工》和英文版的《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and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3个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单位。石科院下设研究生部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化学工艺、应用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和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的授予权。
环丁砜再生
劣化环丁砜再生系统采用的是离子交换原理,选择交换容量大、稳定性和再生性能好以及使用寿命长的阴离子交换树脂,用离子交换的方法,除去环丁砜在工业过程中劣化产生的磺酸类酸性物质,从而使环丁砜性质恢复到新鲜状态。树脂失效后再用质量分数3%左右的NaOH溶液进行再生。
简介
环丁砜是从汽油(重整汽油和裂解汽油等)中抽提芳烃(苯、甲苯、二甲苯)的理想溶剂之一,在石油化工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但主要问题是环丁砜溶剂在工业运行条件下发生劣化并导致:
1)溶剂的PH值降低
氧化降解产生酸性物质
PH值要求>5.5,但实际最低可达3.5 2)系统腐蚀加剧
设备、管线、阀门、控制阀腐蚀严重,导致泄漏 ; 影响装置运行周期和安全生产。3)溶剂的性能下降
溶剂污染严重,影响了溶剂的选择性和溶解度,使操作困难,产品质量不稳定。最根本、最经济的措施是在溶剂损失最低的前提下将污染物去除。4)能耗加大
腐蚀和降解产物使换热器结垢,影响换热效率。一方面溶剂温度升高,加速溶剂降解,影响溶剂的选择性,影响产品质量;另一方面造成汽提塔进料温度低,降低了汽提效率; 水、电、蒸汽等消耗不断增大,同时检维修难度和费用增加。5)剂耗升高
污染物的积聚,严重影响溶剂质量;已有的再生措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能靠大量补充新剂来维持操作,最终导致剂耗升高,成本增加;
国内环丁砜单耗在0.2 ‾ 0.4Kg/t进料,高于国外的0.1 ‾ 0.15Kg/t进料。
环丁砜劣化机理探讨
通过大量基础研究工作发现,环丁砜的劣化过程主要产生磺酸类有机酸性物质,即这是导致设备腐蚀的根本原因。从堵塞设备的沉积物的组成分析结果看,主要是磺酸铁盐和磺酸单乙醇胺的中和产物,未发现聚丁二烯或其它聚合物。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结果,环丁砜的劣化机理应视为在工艺条件下环丁砜被水解,开环而形成磺酸的过程。
至于作为杂质的环丁烯砜,试验发现在高温下的确分解放出二氧化硫。劣化环丁砜中所含少量硫酸,可能是其溶于水的产物。环丁砜劣化形成的磺酸和少量硫酸是溶剂体系的pH不断下降的原因。
随着装置运行时间的延长,环丁砜逐渐发生劣化,其pH不断下降,其溶剂对装置的腐蚀率升高,热稳定性下降。尤其是随初始pH的降低,环丁砜溶剂的pH下降速率加快,热稳定性急剧变差。这可能是环丁砜及其杂质的分解或氧化受酸催化作用而加剧的缘故。系统地考察环丁砜劣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较高的操作温度、较低的系统pH 以及系统内氧、水和环丁烯砜的存在则会加速环丁砜的劣化速率。
劣化环丁砜中的氯
目前有许多芳烃抽提装置中的环丁砜溶剂都含有氯。氯的主要来源有两部分:一是芳烃抽提原料来自重整汽油中氯,二是来自加工的原油含氯量偏高。这些氯在芳烃抽提过程中,溶解在贫溶剂中,不断积累,有时能高达几十到几百ppm。这样会对芳烃抽提装置造成严重腐蚀。同时也会加速环丁砜的劣化,造成溶剂颜色变深,pH值下降,设备腐蚀加速,结垢物增加,设备严重堵塞。
劣化环丁砜的离子交换再生技术
表1 再生环丁砜和新鲜环丁砜的性能测试
质量指标
颜色 pH-1 密度/g·mlw(硫)/% w(水分)/% w(灰分)/% 热稳定性(分解温度,℃)蒸馏试验(质量分数,%)
在288 ℃回收
在282 ℃回收
新鲜环丁砜 浅黄色 10.08 1.26 25.6 3.0 <0.002 240.3 95.5 4.5 0.20
再生环丁砜 淡黄色 9.86 1.27 26.4 0.8 <0.002 241.1 97.0 3.0 0.15
装置用环丁砜 深棕色 3.68 1.23 22.5 1.0 <0.003 226.3 95.0 5.0 0.50 w(有机杂质含量)/%
在系统地研究了环丁砜溶剂在工业运行条件下发生劣化机理的基础上,开发了离子交换工艺再生劣化环丁砜的专有技术。此项技术具有以下特点:所用树脂为特殊化学结构的离子交换树脂;所用树脂交换容量大;树脂粒度分布窄,动态传质快;树脂再生性能好,重复性好,使用寿命长;劣化的环丁砜再生效率高,整个抽提系统环丁砜溶剂的pH提高较快;采用该项技术的投入产出比高;操作方便,环境友好。离子交换再生后的环丁砜和新鲜环丁砜的劣化性能比较,3种环丁砜分别是离子交换反应过的溶剂;商品溶剂(新鲜环丁砜)以及取自抽提装置未处理过的溶剂。试验条件同样时:再生后环丁砜的pH的下降速率与新鲜环丁砜的相当;未再生的环丁砜的pH下降速率很快。
从表1几种环丁砜的性能比较可以看出,再生后的环丁砜的物化性能达到新鲜环丁砜的要求。
环丁砜再生设备
劣化环丁砜再生设备由过滤器、树脂床、配碱罐、水循环罐以及PLC控制系统等五部分组成,加之阀门,泵,管路等组装一撬块上。劣化环丁砜再生设备核心技术是通过阴离子交换树脂,用离子交换的方法,除去环丁砜在工业过程中劣化产生的磺酸类酸性物质,从而使环丁砜性质恢复到新鲜状态。
芳烃抽提工艺流程图
环丁砜再生设备运行方式
间歇运行式:离子交换树脂反应器构成旁路,按一定周期处理抽提系统中的环丁砜溶剂。连续运行式:离子交换树脂反应器连接到抽提工艺的循环流路中,从装置抽出部分环丁砜连续再生,再返回到系统中。
环丁砜再生设备工艺流程
从芳烃抽提系统分流出3~6%的环丁砜经冷却器冷却后,经过滤器进入离子交换反应器,从反应器底部出来的环丁砜溶剂经过树脂扑集器后返回系统。当离子交换树脂反应器底部出口的环丁砜pH值与入口处的pH值差值小于1时,或离子交换树脂反应器底部出口的环丁砜中氯含量与入口处的氯含量接近时,树脂反应器需要进行再生操作。以上整个离子交换树脂反应器运行过程为一个“周期”,一般为1~2个月。离子交换树脂反应器的再生是指再生溶液经过滤器进入树脂交换反应器将树脂转型,然后再用去离子水淋洗至pH=7~8时,再生完毕。
劣化环丁砜再生技术脱氯工业应用(镇海)
图3 第一周期再生溶剂和待生溶剂总氯变化
图4 第二周期再生溶剂和待生溶剂总氯变化
图3 第三周期再生溶剂和待生溶剂总氯变化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第一个周期,由于新树脂活性较高,仅用一周时间就使系统溶剂的总氯质量分数从40,µg/g下降至4µg/g以下。总氯脱除率在90%以上。在此后的几个运行周期,由于待生溶剂(即系统溶剂)总氯含量已经处于较低水平,总氯脱除率下降至50%左右,但系统溶剂的平均总氯质量分数仍能控制在4µg/g以下。在第三周期,pH值变化趋势波动较大,期间还添加了14 kg单乙醇胺,树脂失活速度快于其它周期,主要原因是在第三周期持续回收含水率较高的湿溶剂,其酸值较高,pH值仅6.5,总氯质量分数高达204µg/g,对整个抽提溶剂系统影响很大,并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树脂运行时间。
因此树脂运行周期的长短和抽提系统溶剂杂质含量的高低有关,一般来说随着溶剂中酸性物以及总氯含量的减少而延长;树脂塔处理量是影响树脂运行周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处理量过大不仅降低树脂交换效率,同时也缩短了运行时间。
贫富溶剂热交换器温度变化
在未进行树脂交换再生溶剂试验时,由于溶剂中的酸性物造成腐蚀及堵塞,使贫富溶剂热交换器的出口温度从开工后逐月升高,当出口温度达到110 ℃时,不得不停运疏通管线。自从进行树脂交换再生溶剂试验后,贫富溶剂热交换器的出口温度有了明显变化,基本保持在90 ℃左右。这说明由于树脂再生系统的投用,除去了贫溶剂中的酸性物,降低了腐蚀,减少了设备内的堵塞物,从而使贫富溶剂热交换器的温度保持稳定。
排放情况
装置在运行中处于闭环运行状态,没有排放物。仅当树脂塔在转型或再生时,有45吨左右稀废碱液和淋洗水排出(大部分是淋洗水),其中含有微量的磺酸盐、芳烃及环丁砜。这些废液放入地下槽与抽提系统的废碱液一并排放处理。不用另设排放系统。此外,再生溶剂罐顶的氮封气中含有极少量的轻烃经现有抽提装置放空罐送往厂火炬焚烧放空。所有这些都在工厂常规处理范围内,不会带来新的环保问题。劣化环丁砜再生技术的实际应用
2002年以来,国内先后有上海石化炼化部2#芳烃装置,茂名石化乙烯工业公司、齐鲁石化烯烃厂芳烃装置、扬子石化芳烃厂、吉化有机合成厂、镇海炼厂炼油一部、等先后采用了该技术,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011年镇海炼化乙烯厂、中原油田石油化工总厂、辽宁华锦炼油部也都采用了该技术。工业应用表明,劣化的环丁砜经过离子树脂交换处理后,在不添加单乙醇胺的情况下,抽提系统环丁砜的pH值可维持在5.5以上,氯含量小于5ppm,缓解了设备的腐蚀问题,延长了抽提装置的运行周期。树脂的再生周期可达到1个月以上,树脂寿命可达到1-3年左右。
结论
(1)离子交换再生技术可有效地除去芳烃抽提装置环丁砜溶剂劣化产生的磺酸和氯,并使劣化环丁砜恢复并达到新环丁砜规格要求。
(2)离子交换再生技术工业应用试验设计合理,试验结果表明,完全达到预期目的,并获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3)该技术工艺流程简单,投资少,操作容易,经济效益显著,特别是可以延长环丁砜抽提装置的运行周期,是解决芳烃抽提中环丁砜劣化导致的装置腐蚀和设备堵塞问题的最有效的实用型工艺技术。
(4)该技术是一次投资,一劳永逸,永远伴随芳烃抽提装置,使芳烃抽提装置永远处于良性的运行过程中。
环丁砜再生设备的使用和服务
1.环丁砜样品全面分析: 分析项目包括:水份(wt%)、悬浮物浓度(ppm)、阴离子组分浓度、pH等。
2.环丁砜净化服务:我们对用户芳烃抽提系统详细调查后,会根据环丁砜样品的全面检测分析报告,给客户提供一份详细的技术方案。针对环丁砜劣化问题,给出全面解决方法,包括:环丁砜过滤器,环丁砜净化设备等。
3.技术服务
我公司非常注重售后服务。技术服务热线电话:400-800-9418。我们坚持“不问责任、随叫随到、完全免费”的原则,把设备开好、用好、达到效果作为我们追求的唯一目标。装置出现运行故障接到通知后12小时进行回复,如确实需要技术服务人员48小时到现场。
设备调试,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安装并对安装后的设备检验确认;进行设备开车调试,保证设备完全投入正常运行;对相关操作人员进行设备现场培训,介绍设备各部件性能以及如何操作,直至能够胜任;对相关管理及操作人员进行室内培训,介绍设备的工艺流程、特点、日常维护及故障排除,强化设备的如何操作。
4.售后跟踪
1).与客户保持密切沟通,定期回访了解系统运行情况,及时对环丁砜取样分析; 2).对客户芳烃抽提系统及时全面分析,提供环丁砜状况季度报告; 3).解决设备运行过程问题,协助客户进行故障诊断、保养维护等;
第二篇:水泵第二季度劣化分析
汽机点检设备劣化趋势分析报告
编 制:
2011年05月25日
一、设备名称:
3号机2号低加甲号疏水泵
二、设备工况:
2011年05月13日点检员在对#3机2号低加甲号疏水泵检查中发现该泵振动异常增大,端侧振动为0.06mm,腰侧振动为0.11mm,该泵腰侧振动已超出大安全值0.07mm和大危险值0.1mm,立即通知检修人员办理工作票,进行处理。
三、设备分析:
经过对该泵进行解体检查,首级叶轮、次级叶轮、诱导轮液体流到内、外壁光滑均未发现异常和汽蚀。泵轴表面有锈蚀痕迹,经研究决定更换泵轴,在回装过程中发现电机侧联轴器有两道裂纹其中一道已沿轴向贯穿裂通,另一条裂纹长度为1cm。
该泵联轴器为弹性柱销联轴器,由于联轴器有裂纹导致弹性橡胶圈弹性和补偿轴线位移能力减弱,从而使泵轴产生振动。
四、计划整改方案:
待此泵的联轴器备件到货后,进行更换;对联轴器柱销上的橡胶圈进行更换;在新联轴器上进行重新找正。从根本上解决该泵的振动问题。
五、执行情况:
在设备部汽机点检的分析下和汽机分公司水泵班的积极配合下。对该泵进行解体检查并对泵轴和端侧轴承2310和腰侧轴承7310进行了更换。同时由于生产需要恢复了此泵的紧急备用,待新联轴器到货后立即更换。
六、验收情况:(无)
七、总结:
1、加强对设备的的检查,确保巡回检查制的落实,运行人员要对所管辖的设备定时、定点、定路线、定内容、定要求、定责任地进行巡回检查,巡检中要忠于职守,严肃认真,采取“五字”巡回检查法,即看、摸、听、测、嗅、的方法对#3机2号低加甲号疏水泵进行巡检。密切注意其变化,防止缺陷的扩大化。
2、设备点检管理工作做实做细,点检员要勤思考、勤分析、勤沟通、重落实,对设备的运行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对设备的异常情况要分析到位,然后积极联系维护单位,认真策划,把握整个消缺过程,严把检修质量关。积极联系备品备件,使带病的设备尽早投入正常运行。
3、相关专业指定重点设备重点检查项目,严格按照检查标准进行现场检查,做到检查数据准确可靠,随时分析检查数据,以便及时掌握#3机2号低加甲号疏水泵的运行情况。
第三篇:钢结构资料介绍
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资料
钢结构工程概况
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洽商记录汇总
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洽商记录(2007年1月20日)
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洽商记录(2007年4月5日)
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洽商记录(2007年9月20日)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及审批(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及审批(塔吊安拆)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及审批(脚手架)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及审批(油漆)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及审批(防火涂料)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及审批(屋面吊安拆)
技术交底记录
高强度螺栓施工记录
焊接材料的烘焙记录
施工日志
焊工合格证汇总表
焊工合格证
钢结构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表
有关安全及功能检验和见证检测项目检查记录
钢结构工程观感质量检查记录
钢结构工程质量控制资料
原材料、成品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和检验检测报告
“钢结构工程原材料、成品质量合格证明文件、检测报告、复试报告汇总表”
“钢结构工程原材料、成品质量合格证明文件、检测报告、复试报告”
焊接材料合格证明文件、中文标志、检测报告汇总表
焊接材料合格证明文件、中文标志、检测报告
“连接用紧固件质量合格证明文件、中文标志、检测报告汇总表”
连接用紧固件质量合格证明文件、中文标志、检测报告
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预拉力检测报告
高强度螺栓连接摩擦面抗滑移系数试验报告
钢结构涂料原材料质量合格证明文件、中文标志、检测报告、复试报告汇总表 钢结构防腐涂料、稀释剂、固化剂等产品质量合格证明文件、中文标志、检测告
钢结构防火涂料产品质量合格证明文件、中文标志、检测报告及粘结强度、抗压强度复验报告
钢构件合格证和进场验收记录
钢构件进场验收记录汇总表
钢构件进场验收记录
钢构件合格证汇总表
钢构件合格证
检查记录
各种(强制性条文)检查记录一、二级焊缝内部缺陷探伤报告检查记录
钢结构防腐涂料施工厚度检查记录
钢结构防火涂料施工厚度检查记录
其他检验项目的检测报告及隐蔽工程项目检查验收记录汇总表
扭剪型高强螺栓预拉力复验报告
高强螺栓连接摩擦面抗滑移系数复验报告一、二级焊缝内部缺陷探伤报告
高强螺栓施工终拧扭矩(梅花头)检查记录
167.6~173m预埋件安装后隐蔽验收
箱型钢柱柱脚安装后隐蔽验收
钢柱垂直度检测报告
高层钢结构主体结构整体垂直度检测报告
高层钢结构主体结构整体平面弯曲检测报告
焊接工艺评定报告
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
高强度螺栓连接施拧记录
钢结构主体工程检查记录
钢结构主体工程检查记录
钢结构工程焊缝外观质量检查记录
钢结构焊接材料烘焙记录
钢网架安装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钢结构工程质量验收资料
钢结构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钢结构焊接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钢构件焊接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高强螺栓连接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钢零件及钢部件加工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零件及钢部件加工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钢结构组装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钢构件组装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钢构件组装分项工程检验批中有关允许偏差检查记录
钢结构预拼装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钢构件预拼装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多层及高层钢结构安装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多层及高层钢结构安装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纪录
“多层及高层钢结构安装分项工程质量验收中有关允许
偏差验收记录”
钢结构涂装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钢结构防腐涂料涂装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钢结构防火涂料涂装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最好是四川建设厅制表,要方案等。最好有范文,就是评定发记录。施工管理资料
1.工程开工/复工报审表
2.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3.现场质量管理制度
4.施 工 技 术 标 准
5.质量责任制
6.特种作业操作证
7.企业营业执照
8.企业资质证书
9.相关人员证书
施工技术资料
10.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报审表
11.施工组织设计
12.技术交底记录
13.安全交底记录
施工测量记录
14.隐蔽工程记录施工物资资料
15.见证检测委托记录
16.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报审表
17.钢结构成品出厂合格证总汇表
18.钢材原材料质量证明书
19.钢材原材料检测报告
20.辅材原材质量证明书
21.高强螺栓质量证明书
22.高强螺栓检测报告
23.超声波检验检测报告
24.H型钢构成品检验表
25.涂层膜厚检测表
26.防火涂料相溶型实验报告
27.防火涂料厚度检测报告
施工记录
28.结构吊装记录
29.建筑物标高测量记录
30.轴线及标高测量放线验收记录
31.屋面坡度检查记录
32.屋面防水记录
33.钢结构主体结构整体垂直度检验报告
34.钢结构主体结构整体平面弯曲检验报告
35.施工日记
施工质量验收记录
36.(钢结构预拼装)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37.(钢结构涂装)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38.(钢结构的组装)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39.(单层钢柱安装)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40.(钢结构焊接)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41.(压型金属板)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42.(剪固连接)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43.(钢零部件加工)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44.(钢结构组装)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45.(零件、部件加工)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46.(涂装)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47.(钢构件制孔)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48.(钢梁制作)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49.(单层钢柱制作)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50.(焊接H型钢制作)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51.(高强度螺栓连接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52.(普通紧固件连接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53.(钢结构零件、部件加工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54.(金属板防水层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55.(钢结构制作(安装)焊接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56.(单层钢结构安装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57.(多层及高层钢结构安装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58.(钢构件组装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59.(钢结构防腐涂料涂装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60.(钢构件预拼装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61.主体验收自评报告
62.验收报告(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61.工程整改回复通知单 670386880
第四篇:北大荒资料介绍
“北大荒”旧指中国黑龙江省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广大荒芜地区。这里并非自古以来就荒凉无人开垦,曾经击败辽与北宋的女真人就在此生存发达。清朝时满人大量入关,俄国势力趁虚进入;加上清王朝为了巩固祖先的龙脉,严禁汉人进入东北地区,使得边境千里人迹少见。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北大荒”进行了有组织的开发。从1958年起,北大荒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时期。数万名解放军复员官兵、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怀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北大荒”。他们爬冰卧雪,排干沼泽,开垦荒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和军垦农场,为国家生产了大量的粮食,把过去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建设成为了美丽富饶的“北大仓”,成为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谱写出了“北大荒”开发史上灿烂辉煌的一页。但是现今国家已经决定停止开发三江平原的荒地,并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三江平原的荒地。
浩瀚的兴凯湖依傍其旁,秀丽的完达山横贯其中。平均海拔54米,万分之一的坡降构成罕见的平坦地势。千里沃野上,北大荒人耕种的小麦、大豆、玉米成方成片,一望无边。这里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平均在3———5%之间,有的地区高达10%以上。因此,这里有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美称。北大荒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地表江河纵横,地下水量可观,大气降水充盈,极为适宜农业发展。2912万亩耕地,以盛产小麦、大豆、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驰名全国。北大荒现有林地250万亩、草原616万亩、水面372 万亩。在利用资源、保护资源、良化资源的进程中,北大荒正在呈现土变更,黑土生金;水变清,清流千里;树变绿,绿满青山的动人景象,成为一座绿色的宝库。
第五篇:重庆大学介绍资料
关于“迎校庆·庆国庆”知识竞赛初赛的通知
各学院参赛组:
现将“迎校庆·庆国庆”知识竞赛初赛相关事宜通知如下,请各参赛组认真准备。
一、比赛时间:4月23日下午3:00
二、比赛地点:研究生院102
三、初赛形式:笔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总分100分;
四、初赛内容:校史、校情、校规校纪;新中国历史、国情、国家重要制度等。
五、参赛人员:各二级学院参赛组。
六、主办单位: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承办单位:重庆大学研究生团委
七、初赛过程:半开卷,小组成员之间可讨论,但不可查看相关资料;
题目范围:详见附录;
初赛结果:根据初赛成绩选评,前六名进入决赛
研究生团委
“迎校庆·庆国庆”知识竞赛组委会
2009年4月14日
附录:初赛相关资料
“迎校庆”部分相关材料 重庆大学概况
办学宗旨: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
校训: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
校风: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学风:求知、求精、求实、求新 【学校简介】
重庆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和重庆市重点共建,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学校地处国家西南工商业重镇、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重庆直辖市,校园坐落在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区——沙坪坝区。
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成为拥有文、理、工、商、法、医等6个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李四光、马寅初、何鲁、冯简、柯召、吴宓、吴冠中等大批著名学者曾在学校执教。经过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重庆大学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大力发展人文、经管、艺术、教育等学科专业,促进了多学科协调发展。2000年5月,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重庆大学,使得一直以机电、能源、材料、信息、生物、经管等学科优势而著称的重庆大学,在建筑、土木、环保等学科方面也处于全国较高水平,奠定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坚实基础。
重庆大学现设有26个学院,以及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城市科技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58000余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16000余人,本科生29500余人,留学生近200人,继续教育等其他各层次本专科学生12000余人。博士后流动站1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8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82个,以及MBA等9种专业学位。一级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7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86个。本科专业88个,覆盖理、工、文、经、管、法、艺、农、教育等9个学科门类。在职教职工5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300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外聘两院院士1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组成员7人,“973”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30余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1人、讲座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3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国家“四个一批人才”1名,部、市重点人才工程人选240余人;正、副教授1450余人,博士生导师300余人。
重庆大学校园占地面积5700亩,有A、B、C、虎溪四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168万多平方米。拥有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图书馆,累计藏书337万余册,中外期刊6000余种,数字图书馆拥有各类权威文献数据库60余个。中国教育科研网络重庆中心节点站设在学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3个;部、市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63个,以及其他各类实验室130余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2个。此外,还建有远程教育中心、具有一定规模的多媒体教室与多媒体交互式语音教室,以及多家外国知名企业在校设立的实验室或培训中心。拥有国家甲级建筑设计研究院和规划设计研究院,以及国家重点出版社等,主办全国公开发行专业刊物8种。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973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防科研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00余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1000余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近5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90余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市级精品课程29门,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市级教学名师5人。
重庆大学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与美、英、法、德、俄等20多个国家的40余所知名高校,以及德国Siemens、美国Rockwell自动化、IBM、Microsoft、ABB、利宝集团、纽约人寿国际公司、日本OMRON、FUNUC、电装株式会社、香港美视电力集团等近20家境外公司或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派出3000多人次出国留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访问考察等;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新西兰前总理莫尔、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美国前商务部长古特雷斯、著名大学校长等不少国家和地区政要、知名人士曾来校访问,杨振宁、李政道、田长霖、克莱茵等国际知名学者多次来访讲学。学校作为教育部指定的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院校,已接受来自韩国、泰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越南、叙利亚、俄罗斯、哥伦比亚等3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重庆大学泰国勿洞孔子学院、意大利比萨孔子学院的成立,促进了学校对外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重庆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江泽民、李鹏、温家宝、贾庆林、李岚清等曾到学校视察,指导和关心学校发展。教育部、重庆市主要领导同志也多次来校视察指导工作。学校长期坚持走产学研合作办学的道路,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已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20万余名优秀高级人才。其中,40余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重庆大学秉承“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弘扬“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重大精神,倡导“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求知、求精、求实、求新”的学风,坚持按照“扎根重庆,立足西南,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思路,扎实推进“211工程”、“985工程”建设和部市共建,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创新型校园、和谐的校园,朝着建设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而不断奋进!
校史回顾
重庆大学创建于1929年,校址最初设在重庆市菜园坝,1933年迁至重庆市沙坪坝嘉陵江畔至今。学校1935年成为省立大学,1942年改为国立大学。截止1949年,重庆大学已成为一所拥有理、工、文、商、法、医等六个学院,二十一个系科的综合性大学,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周恩来总理及夫人邓颖超女士曾于1938年、1946年两度到重庆大学为学生运动作演讲,给重庆大学和重庆市的学生运动指明了革命的方向。
建校初期至1949年期间,在校任教的著名学者有: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最早把现代数学引入我国的学者之一的何鲁教授、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寅初教授、著名会计学家潘序伦教授、中国化工学会创始人著名化学工程专家张洪源教授、我国第一位赴北极考察学者、著名电讯工程专家冯简教授、著名数学家柯召教授、著名作家艾芜先生等。
在校就读后来成为知名学者的有:被誉为“中国恐龙研究之父”的周明镇等十余名两院院士、著名诗人杨明照先生、著名经济学家钱荣堃先生等。
然而,就在重庆大学高速发展的时候,政治却让重大成为牺牲品,沉积了近三十年的精髓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所剩无几:
重大医学院分并入四川医学院,即后来的华西医科大学,后来又被并入四川大学;
重大文学院并入四川大学;
重大理学院并入四川大学;
重大无线电系电报电话专业与天津大学两个专业组成北京邮电大学;
重大铁道工程专业调入西南交通大学土木系
重大商学院组成现在的西南财经大学;
重大法学院组成现在的西南政法大学;
重大地质系就是今天的成都理工大学;
重大体育系科并入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7月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
重大农业系科并入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7月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
重大化学化工系并入成都科技大学,后来又被并入四川大学;
重大的土木建筑组成后来的重庆建筑大学,重庆交通学院后又从建筑大学中分离,2000年重庆建筑大学重回重大;
还有许多的专业并入贵州大学、云南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广西大学等等。
如果不是1952年的政治倾向,今天的重庆大学能和任何一所大学媲美。改革开放以后发展
党和国家领导人陈毅、聂荣臻、陆定
一、吴玉章、蒋南翔等先后来校视察,指导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建国后至1978年期间,在校任教的知名学者有:我国白云鄂博大铁矿发现者、著名的地质学家丁道衡教授;因在我国首次发现三亿年前的古生物---节甲类鱼化石(被命名为“乐氏江油鱼”)而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的著名学者乐森寻教授;在我校研制出第一批五棓子棓酸的塑料、填补了我国塑料生产空白的高分子材料专家、中科院院士徐禧教授。
在校就读后来成为知名学者的有:郭尚平研究员、王方定研究员等10余名两院院士以及著名词作家闫肃先生等。
1978年以来重庆大学进行了全面的恢复调整和改革,新增了经管文法艺术体育类专业,改造了部分工科专业。学校由一所教育部直属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工业大学发展成为理工文经管法等多学科综合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于1992年通过教育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评估,1994年被教育部授予“文明校园”称号,1996年通过教育部“211工程”部门预审,同年被正式列入国家“211工程”和“九五”建设规划,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的高校之一,也是重庆市、三峡库区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的高校。2000年5月31日根据国务院和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分属于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重庆大学、建设部的全国重点大学--重庆建筑大学、中国建筑总公司的全国示范性普通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新重庆大学。
新重大扩大了规模效益,实现了优势互补,增强了参与国内外高校竞争的实力。为了建设好新重大,国家教育部和重庆市政府在2001-2003年期间给新重大投入5.4亿人民币的建设资金,为此新重大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面对国内外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和高新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新重大制定了适应新形势的“十五”发展规划,重新调整了办学指导思想即“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目前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新建了网络学院和软件学院,2002年完成法学院和文学院的建设,同时加速筹建医学研究院,并计划在本科生规模保持稳定的情况下逐年增加一些新学科专业,使学科门类更全,专业结构更趋合理;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加强学科建设。重庆大学将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中国加入WTO的大好机遇,继续发扬优良的办学传统,团结拼搏,不断创新,把新重大建设成为全面适应我国特别是重庆及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在学科结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管理机制等方面居于国内一流大学前列、国际知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研究型综合性大学!
原重庆建筑大学的前身重庆土木建筑学院是1952年由重庆大学、西南工业专科学校、川北大学、川南工业专科学校、成都艺术专科学校、西南交通专科学校共六所院校的9个土木、建筑系(科)合并而成。1953年并入云南大学、贵州大学的土木系,1954年更名为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成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建筑工程学院,也是当时中央建筑工程部唯一一所直属高等院校,195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截止1966年,全院共有4个系,15个专业。1978年被原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9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重庆建筑大学”,经过恢复调整和改革,学校由一个单科性学院发展成为土建类学科专业齐全,以土木建筑、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等主要专业为特色的、以工为主,兼有理文管理法学等学科的建设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其建筑学、建筑工程(土木工程)、供热通风与空调、城市规划和工程管理等主干专业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国家教育质量评估,标志着学校土建类学科整体水平居于国内前列,部分学科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原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培养建筑设计、建筑装饰技术、施工技术、建筑设备安装、经营管理等方面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普通高等工程专科学校。其前身为1974年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一技术学校,1983年集体转业改为重庆建筑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1997年被原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示范性普通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
建校七十余年来,重庆大学已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科学研究的中心,为国家输送了十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他们成为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其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校友达40余人。
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温家宝、李鹏、李岚清、方毅、钱伟长等曾先后来校视察,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科研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学校的发展寄予了殷切的希望。
师资概况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培养、引进、稳定、提高”的方针,通过重点培养与普遍培养相结合、强化国内外培养,加大引进力度,采取奖励、资助并举的方式,切实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结构日趋合理、素质稳步提高、高层次人才汇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010人,其中教授501人,副教授945人,博士生导师299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35%,45岁以下人员占78%。
在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全校共同努力下,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外聘两院院士1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组成员7人,“973”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33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1人、讲座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3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名,国家“四个一批人才”1名,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计划”等部市重点人才工程人选240余名。
通过凝练学科方向,学科团队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同时,学校重点培育了6个校级学科团队。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欧可平校长 李晓红
党委常务副书记 赵修渝 常务副校长 张四平党委副书记: 陈德敏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舒立春 党委副书记 肖铁岩 副校长 张卫国 副校长 杨天怡 副校长 黄宗明 副校长 张宗益 副校长 杨 丹 副校长 白晨光
学科建设
★ 1.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3个)
机械工程*
电气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二级学科(17个)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车辆工程
精密仪器及机械
材料学
工程热物理
电机与电器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
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岩土工程
采矿工程
技术经济及管理
注:*: 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该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
★ 2.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2个)
光电技术及系统
机械装备设计与制造系统工程
现代技术经济及管理
运载器测控及遥感受信息传输技术
生物信息与生命工程新技术
复合共生矿冶金科学及高值新材料制备
西南能矿资源开发利用及环境保护
输变电工程及新技术
山地城镇规划与建筑科学
山区岩土工程与现代结构工程
城镇人居环境质量保障体系与工程技术
先进能源动力技术及系统
重庆大学建设有“985”重点建设学科平台/基地8个
1.机械及光电系统与装备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2.输变电安全科学与电工新技术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3.西南能矿资源开发利用与安全技术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工程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环境工程、岩土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
4.测控及遥感信息传输运载器测控及遥感信息传输、电工理论与新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电路与系统、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电气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及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
5.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设计艺术学、地质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大地测量学与测绘工程
6.三峡库区水质安全与生态重建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生物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城市环境与生态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7.生物流变学与基因调控新技术生物流变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学、电子电工理论医学应用、生物材料、化工热力学与动力学、生物控制理论及人工生命、精密仪器制造及MEMS 8.中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法学
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
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防重点实验室(1个)
新型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国家工程中心(1个)
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光电技术及系统开放实验室
资源开发及环境灾害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建设)
工业CT无损检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研究中心/平台(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创新平台)(8个)机械及光电系统与装备 输变电安全科学与电工新技术 西南能矿资源开发利用与安全技术 测控及遥感信息传输 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 三峡库区水质安全与生态重建 生物流变学与基因调控新技术 中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特色专业
★国家级(12个)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建筑学
市场营销
采矿工程
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嵌入式软件)
热能与动力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土木工程
生物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重庆市级(13个)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建筑学
土木工程
信息工程
热能与动力工程
市场营销
采矿工程
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嵌入式软件)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信息与计算科学
英语
学院设置
贸易与行政学院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外国语学院
艺术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
美视电影学院
数理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光电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动力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学院
自动化学院
计算机学院
建筑城规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生物工程学院
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
体育学院
法学院
软件工程学院
城市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网络教育学院
城市科技学院
虎溪校区简介
为实现重庆大学“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目标,在教育部和重庆市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于2004年启动了新校区建设工程。新校区位于重庆市规划中的西部新城的重要区域――重庆大学城内,因选址在重庆市沙坪坝区虎溪镇,故名虎溪校区(以下简称虎溪校区)。虎溪校区离位于沙坪坝正街的老校区约20公里,车程30分钟。
虎溪校区占地3670亩,其中,教学用地2628亩,教职工住宅用地和发展用地1042亩。校区浅丘地形,视线开阔,东望歌乐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西靠缙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虎溪河沿校区南边界蜿蜒流过,自然环境良好。
虎溪校区于2004年12月18日开始动工修建,计划分三期实施,到2010年,基本建成功能完善、设施齐全、高标准、园林式、现代化的一流校园。现已完成一、二期工程,建成近40万平方米的建筑及配套设施,2005年10月,首批7000名学生入住,2006年9月,第二批7000名学生入住,目前,共计14000名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在此学习、生活。虎溪校区环境优美,校内花木繁茂,山林湖泊点缀其间,各类教学、生活、体育运动设施先进齐全,已成为一个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重庆大学悠悠七十余载的历史,肩负“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历史重任,因有虎溪校区这一片新兴热土的加入,必将续写明日的辉煌。
关于“庆国庆”部分的知识竞赛题目主要涉及我国建国以来发生的大事、国情及国家政策制度等,具体内容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