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散文阅读导学案——概括信息要点
散文阅读——概括信息要点
一、学习目标:准而全地提取、概括信息要点。
二、真题体验:P141《针挑土》。
三、考点解读:P142。该考点包括概括段层意、概括特点、概括原因。
四、知识储备及答题规范:P143基础
一、P144题点、P145-146答题规范一二点。
五、课堂讲练
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情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答:
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能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
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自古以来都认为后者佳胜。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你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燥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要是在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曳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2004年高考全国卷I)
答:
3、阅读下面的文段,归纳作者爱花的原因:
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答:
六、课后作业
说“帘”
陈从周
初夏天气,窗前挂上了竹帘,小斋的境界,分外地感到幽绝,瓶花妥贴,十分宜人。这小天地起了变化。还不是这帘在起左右吧!
说起帘,这在中国建筑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说得率直点,是增添了所谓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又非千篇一律,真是变化无端。上个月老妻去世了,“碧楼帘影不透愁,还是去年今日意”。去年的今日,她卧病家中,而今日已是人去楼空,我踏入她的卧室,见了帘影依然,就呤出了古人这句词来。
帘在建筑中起“隔”的作用,且是隔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有动,因此帘后美人,帘底纤月,帘掩佳人,帘卷西风,隔帘双燕,掀帘出台,等等,没有一件不教人遐思,引人入画。
记得在“文革“中失去的数十封女作家凌叔华写给徐志摩的信,是用荣宝斋特制的花笺。画的是帘影双燕,毛笔小楷出之,文情令人魂销。当年的作家们是如昆高雅绝俗,而今事隔几十年,她远客英伦,八十多岁的老人提起此事,还分明记得呢!
“垂帘无个事,抱膝看屏山”,古人在建筑中,帘与屏两者常放在一起,都是起不同的“隔”的妙用。帘呢?更是灵活了,廊子里、窗上、门上、室内,有了它,就不一样,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也是装上帘;外国妇女的面纱,也仿佛是帘。因帘而产生了许多故事:“珠帘寨”、“水帘洞”。以及一些因帘而产生的许多韵事,真是洋洋大观。我说,帘与恋音同,帘者恋也,因物生情,也可说是帘的妙解了。
“隔帘双燕飞”,是我在儿时最爱欣赏的画本。如今城市空气污染,燕子绝迹了,闷人的塑料窗帘,清风畏至。而帘呢?珠帘太豪华,徐森玉老先生告诉我,清代的山西老财家,还是用它。水晶帘没有见到过,那最细的要算虾须帘。如今已入著名博物馆。单就湘帘、珠帘来说,通风好,隔景好,帘影好,遮阳好,留香好,而且分外雅洁„„几乎好说有帘如无帘,可说是有景与无景,静止的环境,产生了动态,而动态又因声、光、影、风、香„„起子千变万化的幻境。叹为妙用啊!
帘的美,还要配合着帘钩、帘架,“百尺虾须上玉钩”,虽未说出什么帘架,想来也不会太寒酸的。至于“草色入帘青”,疏帘听雨,那也必然是很雅洁的竹帘了。“珠帘暮卷西山雨”,只能在滕王阁上方得体。帘上绣花的绣帘,缺少空透,棉帘、布帘,只求实用。而帘上画画称画帘,但我总不太欣赏它,似乎多此一举,用假景来扰乱真情了。素帘起的变化,那真是移步换影了。
贝聿铭香山饭店设计建成,邀我小住,窗上装有竹帘,这迷人的山居,添上这迷人的帘影,不愧为出于大师手笔,他对中国文化是有浓厚的感情,小至一帘,也不肯轻易放过。我在录音机中放出了昆曲《琴桃》,华文漪的那句“帘卷残荷水殿风”唱词,正仿佛帘动风来,客中寻趣,我则得之了。
今日的建筑师、园林师拉,似乎将帘已抛出九霄云外了。我总感到中国人的用帘,不仅仅是一个功能的问题,它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在内。
1、作者笔下“帘”的特点体现在哪里?请简要说出三条。(不超过15字)
2、作者为什么说“中国人的用帘„„蕴藏着浓厚的文化在内”根据文意,加以阐释。
散文阅读——概括信息要点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
1、从这段文字看,最后一句是小结句,“童年的烙印”就在该段的前几句中。前两句是领起性质的句子,打下“烙印”的应在这两句之后。中间的四句话分别为一层意思。第一层说的是“父亲”“母亲”“亲族”的爱;第二层说的是家乡的山水草木;第三层说的是“悲欢离合的家史”;第四层说的“邻里乡情”。据此,本题的答案是: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2、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这就需要找对应的有关语句,找出信息,重新整合。答案:江南的雪若“柳絮因风起”,带给人清灵俊逸的美感;西北的雪似“空中撒盐”,带给人厚重实在的感觉,它具有填平一切坎陷的力量,同时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
3、(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课后作业
1、增添诗情画意 隔中有透、雅致 因物生情。
2、(1)帘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2)历史上有着许多与帘有关的故事传说;(3)要求建筑师、园林师重视用帘背后的文化意蕴。
散文阅读——概括信息要点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
1、从这段文字看,最后一句是小结句,“童年的烙印”就在该段的前几句中。前两句是领起性质的句子,打下“烙印”的应在这两句之后。中间的四句话分别为一层意思。第一层说的是“父亲”“母亲”“亲族”的爱;第二层说的是家乡的山水草木;第三层说的是“悲欢离合的家史”;第四层说的“邻里乡情”。据此,本题的答案是: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2、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这就需要找对应的有关语句,找出信息,重新整合。答案:江南的雪若“柳絮因风起”,带给人清灵俊逸的美感;西北的雪似“空中撒盐”,带给人厚重实在的感觉,它具有填平一切坎陷的力量,同时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
3、(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课后作业
1、增添诗情画意 隔中有透、雅致 因物生情。
2、(1)帘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2)历史上有着许多与帘有关的故事传说;(3)要求建筑师、园林师重视用帘背后的文化意蕴。
第二篇:散文阅读导学案——概括信息要点 教师版
散文阅读——概括信息要点
(三)教师版
一、学习目标:准而全地提取、概括信息要点。
二、真题体验:P141《针挑土》。
三、考点解读:P142。该考点包括概括段层意、概括特点、概括原因。
四、知识储备及答题规范:P143基础
一、P144题点、P145-146答题规范一二点。
五、课堂讲练
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情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答:从这段文字看,最后一句是小结句,“童年的烙印”就在该段的前几句中。前两句是领起性质的句子,打下“烙印”的应在这两句之后。中间的四句话分别为一层意思。第一层说的是“父亲”“母亲”“亲族”的爱;第二层说的是家乡的山水草木;第三层说的是“悲欢离合的家史”;第四层说的“邻里乡情”。据此,本题的答案是: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能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
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自古以来都认为后者佳胜。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你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燥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要是在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曳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2004年高考全国卷I)
答: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这就需要找对应的有关语句,找出信息,重新整合。答案:江南的雪若“柳絮因风起”,带给人清灵俊逸的美感;西北的雪似“空中撒盐”,带给人厚重实在的感觉,它具有填平一切坎陷的力量,同时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
3、阅读下面的文段,归纳作者爱花的原因:
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六、课后作业
说“帘”
陈从周
初夏天气,窗前挂上了竹帘,小斋的境界,分外地感到幽绝,瓶花妥贴,十分宜人。这小天地起了变化。还不是这帘在起左右吧!
说起帘,这在中国建筑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说得率直点,是增添了所谓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又非千篇一律,真是变化无端。上个月老妻去世了,“碧楼帘影不透愁,还是去年今日意”。去年的今日,她卧病家中,而今日已是人去楼空,我踏入她的卧室,见了帘影依然,就呤出了古人这句词来。
帘在建筑中起“隔”的作用,且是隔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有动,因此帘后美人,帘底纤月,帘掩佳人,帘卷西风,隔帘双燕,掀帘出台,等等,没有一件不教人遐思,引人入画。
记得在“文革“中失去的数十封女作家凌叔华写给徐志摩的信,是用荣宝斋特制的花笺。画的是帘影双燕,毛笔小楷出之,文情令人魂销。当年的作家们是如昆高雅绝俗,而今事隔几十年,她远客英伦,八十多岁的老人提起此事,还分明记得呢!
“垂帘无个事,抱膝看屏山”,古人在建筑中,帘与屏两者常放在一起,都是起不同的“隔”的妙用。帘呢?更是灵活了,廊子里、窗上、门上、室内,有了它,就不一样,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也是装上帘;外国妇女的面纱,也仿佛是帘。因帘而产生了许多故事:“珠帘寨”、“水帘洞”。以及一些因帘而产生的许多韵事,真是洋洋大观。我说,帘与恋音同,帘者恋也,因物生情,也可说是帘的妙解了。
“隔帘双燕飞”,是我在儿时最爱欣赏的画本。如今城市空气污染,燕子绝迹了,闷人的塑料窗帘,清风畏至。而帘呢?珠帘太豪华,徐森玉老先生告诉我,清代的山西老财家,还是用它。水晶帘没有见到过,那最细的要算虾须帘。如今已入著名博物馆。单就湘帘、珠帘来说,通风好,隔景好,帘影好,遮阳好,留香好,而且分外雅洁„„几乎好说有帘如无帘,可说是有景与无景,静止的环境,产生了动态,而动态又因声、光、影、风、香„„起子千变万化的幻境。叹为妙用啊!
帘的美,还要配合着帘钩、帘架,“百尺虾须上玉钩”,虽未说出什么帘架,想来也不会太寒酸的。至于“草色入帘青”,疏帘听雨,那也必然是很雅洁的竹帘了。“珠帘暮卷西山雨”,只能在滕王阁上方得体。帘上绣花的绣帘,缺少空透,棉帘、布帘,只求实用。而帘上画画称画帘,但我总不太欣赏它,似乎多此一举,用假景来扰乱真情了。素帘起的变化,那真是移步换影了。
贝聿铭香山饭店设计建成,邀我小住,窗上装有竹帘,这迷人的山居,添上这迷人的帘影,不愧为出于大师手笔,他对中国文化是有浓厚的感情,小至一帘,也不肯轻易放过。我在录音机中放出了昆曲《琴桃》,华文漪的那句“帘卷残荷水殿风”唱词,正仿佛帘动风来,客中寻趣,我则得之了。
今日的建筑师、园林师拉,似乎将帘已抛出九霄云外了。我总感到中国人的用帘,不仅仅是一个功能的问题,它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在内。
1、作者笔下“帘”的特点体现在哪里?请简要说出三条。(不超过15字)
答:增添诗情画意 隔中有透、雅致 因物生情。
2、作者为什么说“中国人的用帘„„蕴藏着浓厚的文化在内”根据文意,加以阐释。
答:(1)帘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2)历史上有着许多与帘有关的故事传说;(3)要求建筑师、园林师重视用帘背后的文化意蕴。
第三篇:散文阅读导学案——概括主题 教师版
现代文阅读——概括主题
一、学习目标:能准确概括作品的主旨或思想感情。
二、真题体验:P143《木车的激情》。
三、考点解读:P142。
主题指作者的思想、观点、意图在文中的体现。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此考点是现代文阅读的重点,在近十年的高考中出现率达百分之百,且分值较高。
概括作品的主题可以遵循从文内到文外、由主观到客观的原则,它主要考查两个方面:
1、概括文章的中心。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写了什么。二是文章为什么要写。
2、揭示文章的意义、价值或目的、用意。归纳概括中心,提倡整体阅读,只有把握了全文内容,掌握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才能抓住本质,进行联系。
四、知识储备及答题规范:P144基础
二、P147答题规范三。
(一)概括作品主题类答题模式
1.本文描写了„„(记叙„„事情,借„„事物),抒发了„„的感情(揭示了„„哲理,寄寓了作者„„的愿望)。
2.文章通过„„的描写(本文以„„为主线,描写了„„),揭露了(赞扬了、表扬了)„„,启示(呼唤)人们„„
(二)“概括作品主题”解题要领
1、整体锁定。即将重点锁定在主要“形象”上,即主要物象,主要意境,主要场景等。
2、综合句意。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重点段(句),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的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的“公因式”,由面而点,概括出内容要点。
3、去粗取精。即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重点段,由点带面,概括出作品的主题。
4、整体透视。有些文章(特别是写景抒情类的文章)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或“潜台词”来表达。这时就必须统观全文,整体把握,概括出主题。
5、关注文末注释。
五、课堂讲练(2010广东卷)
面包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①
(1)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2)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地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3)①“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4)“我也听到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这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他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5)“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6)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意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7)②“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推动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8)“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了。”(9)“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10)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11)“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12)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13)“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14)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还以为是在这里。”
(15)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槽常常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16)两个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17)“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18)“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19)“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20)“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啊。”
(21)随后就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了梦乡了。(22)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23)“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我消化不好。”
(24)她注意到,③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摔跟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25)“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26)“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多吃吧,吃吧!”(27)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译)
[注]①活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是一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1.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答:①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②丈夫撒谎掩饰。→③妻子替丈夫圆谎。→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2.文中的划线部分分别表达了丈夫怎样的心理?(6分)
答:①撒谎想掩饰自己偷拿面包的行为。②感觉妻子可能发现,继续撒谎时慌乱不安。③面对妻子的宽容,感到羞愧。
3.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答: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理解、宽容、尊重,并无私奉献,才能度过困境。分析:(1)在深夜的厨房,结婚三十九年的夫妻突然都发现对方“老了”,表现出相互之间的爱怜之情。(2)丈夫偷吃面包后撒谎,是不想增加妻子的精神负担。(3)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本可当场“揭露”,但为了维护丈夫的尊严而替丈夫圆谎。(4)第二晚餐,妻子善意撒谎,多分给丈夫一片面包,进一步传达了对丈夫的爱。丈夫深感愧疚。
六、课后作业
双琴祭
梁晓声
⑴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⑵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栽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⑶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
⑷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⑸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
⑹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于是他们幸运地接受了赠予。
⑺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
⑻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不久,就有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种种说法。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
⑼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
⑽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相见。
⑾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⑿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竞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
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
⒀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
⒁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他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⒂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情就有憎恨,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
⒃他那一把琴被按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
⒄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而号哭。(选自《2011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1.小说的结局是悲剧性的。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有哪些?请概述。(4分)答:①“世人”妄评两位演奏家演技的高低;②“传媒”对世人的各种评论推波助澜;③“别人”嫉恨两位演奏家合奏的珠联壁合;④“世人”将悲剧归罪于活着的演奏家。【解析】注意本题强调的是“外在的原因”。外在的原因自然应归咎于外部的环境,本文所指的外部环境为世人对两位演奏家的评判和看法,故只要筛选出有关世人对演奏家的行为的句子加以分点概括即可。
2.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6分)答:①惋惜双琴一毁一废;②同情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③哀叹美好的事物被世人的“古怪心理”毁灭;④悲悯世人毁灭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自知。
【解析】这是一个探究性的,很开放的题目,理解可以是多元性的。答题时可从琴、演奏家、世人、社会等角度挖掘和思考,透过文学性的语言,发掘作者隐含在句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结合文本,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四篇:新闻信息概括,学案
新闻信息概括 一、认识新闻标题的特点 阅读以下两则新闻及标题,感受新闻标题的特点。
闻 新闻 1 1: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庆祝大会 10 月 14 日上午在广东省深圳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大局出发,落实新发展理念,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特区工作开创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标题: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立 0 40 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新闻 2 2: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透露,国庆节后,“天问一号”将通过深空机动脱离地球轨道,向火星轨道靠拢,这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重要关键节点。
:
标题:
“天 问 一号”将脱离 地球 轨道,向火星轨道靠拢。
这两则新闻的标题,在传递信息的形式和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二、明确新闻主要信息的构成要素
三、掌握压缩新闻主要信息的方法 1 1、压缩新闻 主要信息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①
②
③
④
⑤2、例题演示
[2019·全国卷Ⅲ]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5 个字。(5 分)2019 年 4 月 21~28 日,国际乒联第 55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单项赛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中国队的许昕、刘诗雯在混双决赛中夺得首金,马龙、王楚钦夺得男双冠军,刘诗雯夺得女单冠军,马龙夺得男单冠军,王曼昱、孙颖莎夺得女双冠军。中国队包揽了本届世乒赛的全部 5 枚金牌,取得全面胜利。其中的男单决赛,马龙以 4 比 1 的比分战胜瑞典球员法尔克,实现了世乒赛男单三连冠的伟业,成为继庄则栋之后 50 多年来首位在世乒赛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我的分析:
①主要信息提取:
②信息组合:
我的答案:
四、夯实练习练习1 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0 个字。(5 分)
2020 年 5 月 25 日,第 16 届中国(无锡)国际设计博览会在江苏无锡开幕。本届博览会为期 3 天,以“新设计〃新智造〃新生活”为主题,互动式设计体验展览面积达 23400平方米。HOW“仿人脑”人工智能机器人在展览会中首次亮相,成为本次展会的亮点之一。
据悉,HOW 机器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师生组建的法雨科技团队研发,由法律人工智能机器人演化而来。不同于现有机器人所奉行的“单线”思维模式,该人工智能是一款具有“环形思维”的“仿人脑”机器人。
我的分析:
①主要信息提取:
②信息组合:
我的答案:
练习2 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0 个字。(5 分)
2020 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于 4 月 24 日在国家航天局网站举行。备受关注的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在启动仪式上公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据介绍,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体现了探索自然和宇宙空间的文化传承,寓意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而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与态度。
①主要信息提取:
②信息组合:
我的答案:
第五篇:《信息及其特征》导学案
《信息及其特征》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包括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真伪性和不完全性并能举例说明;
2、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2、利用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等,由学生自己讲述,锻炼表达能力,实现知识共享,拓展知识面,丰富文化内涵;
3、通过布置课后的学习和实践,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课外拓展学习,同时又为后面章节做好准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意识;
2、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整合知识,归纳分析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勇于展示个人风采的勇气。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二、学习过程:
1、预习情况交流
人类生活离不开信息,烽火告急、结绳记事、信鸽传书
1、什么是信息?
2、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3、信息有哪些特征?
2、新课导学
【探究1】信息的基本含义
1、从课本图1-1“校运动会上的加油口号”,你能看到些什么,这些都是信息吗
2、什么是信息?(从课本上的例子总结)
3、分小组讨论一下,提取出我们生活中的“信息”(多举几个例子)【小结1】
维纳: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香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指的是有新内容或新知识的消息。
钟义信: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通俗的说:信息用语言、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声音、情景、表情、状态等方式传递的内容。【探究2】信息的基本特征(1)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学习材料:同学们的座右铭,交通信息依附手势、信号灯,文字信息依附报纸、电脑等。
活动展示:请用几种不同的载体表达“我现在心情很好”这一信息。
学习小结:信息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总是以某种形式(如、、、、等)表现出来,并依附在一定的 载体上,这就是信息的载体依附性。(2)信息的价值性
学习材料: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
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那7个字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信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信息的时效性
学习材料:天文台发布的卫星气象图
学习小结:信息的效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会渐渐失去效用,这就是信息时效性。
(4)信息的共享性 学习材料: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引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活动展示:传纸(信息)游戏
学习小结:信息的交换是双方都享有被交换的同一信息,而且可以被,这就是信息共享性。
这样的例子还有:。(5)信息的真伪性
学习材料:《三国演义》中有关“蒋干盗书”的故事说:在赤壁之战时,蒋干从周瑜处偷走了人家事前伪造好的蔡瑁、张允的投降书,交给曹操,结果曹操将二人斩首示众,致使曹操失去了仅有的水军将领;最后落得“火烧三军命丧尽”的下场。
学习小结:信息常常因为某些原因形(变)成“伪信息”,这就是信息真伪性。
这样的例子还有:。
3、训练与检测
1.某医院的多名医生和护士,在为一名垂危病人做手术时,通过一些医疗监视设备时了解病人的心电图、血压等情况,从而分工合作,各施其职,最后成功挽救了病人的生命。我们知道,信息的特征有:①载体依附性;②价值性;③时效性;④共享性。在这个事例中,体现了信息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对于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信息是可以处理的B.信息是可以传递的
C.信息是可以共享的 D.信息可以不依附于某种载体而存在3.“我有一种思想,你也有一种思想,大家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这体现了什么()?
A.物物交换
B.信息的时效性 C.信息的价值性
D.信息的共享性
4.张三拿了一张 1998 年广州市的旧地图去找广州的某个地方,结果费了很多时间还是没有找到。这个案例说明了信息的()。
A.传递性
B.时效性
C.价值相对性
D.真伪性
5.信息是通过载体传播的,信息具有()和可处理性。
A.依附性 B.公开性 C.多样性 D.普遍性
6.2001年7月13日晚10时,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在莫斯科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这一喜迅立刻通过电视、网络、报纸传到世界各地。以上情况属于信息的()特征。
A.真伪性和传递性
B.传递性和可依附性 C.时效性和价值相对性
D.可处理性和可存储
三、预习任务布置:
搜集身边的、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了解人们是如何利用信息为生活、生产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