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听后感

时间:2019-05-14 15:45: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听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听后感》。

第一篇: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听后感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听后感

我对当今世界多极化的政治格局比较感兴趣,觉得《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这单元的课程非常的有趣且内容丰富,涵盖了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和中国政治、经济的变化。上完这堂课,我热血沸腾,为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骄傲,为生活在这个伟大的国度而自豪!以我个人看来,当代世界貌似和平,然大国之间博弈暗流涌动,美国、欧洲、俄罗斯、阿拉伯世界、中国、日本、东盟等各个力量都在为了自身利益纵横捭阖,颇似战国时代诸侯之间的明争暗斗,历史是一面明镜,会让我们免于重蹈覆辙,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苏联二战后,作为世界上唯一能和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在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渗透下,发生和平演变,最终导致苏共下台,苏联解体。然而,苏联解体后,走资本主义道路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大国仍然视苏俄为敌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就是:苏共放弃领导权,未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反对他的并不是其社会制度,而是其存在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构成了威胁。苏共当年若能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应对,或许苏联就不会解体。

其次,乌克兰局势。二战后,乌克兰由一个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军事强国慢慢堕落为一个局势动荡、命不由己的国家,令人扼腕。乌克兰之所以走到今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当权者一再忍让,放弃领导权,希望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理解和认同。殊不知,西方列强是不会理解和同情你的,自己强大才是硬道理。

最后,南海争端和钓鱼岛问题。南海争端和钓鱼岛问题之所以存在,其根本原因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害怕中国强大,威胁其霸权地位,而由他们一手造成的。南海和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圣神不可侵犯的领土,中国政府对其有着绝对的统治权和占有权,这一点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是明文规定的,并且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认可的。现在,他们看着中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害怕中国有朝一日会秋后算账,就不断的制造事端,默许甚至鼓动我国周边国家来骚扰中国,遏制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解决南海争端和钓鱼岛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使自己变得更强大。

毫无疑问,当今世界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是美国,即战国之霸主。而在美国眼中,中国无疑是挑战其霸主地位的最主要力量。美国虽然自身实力强大,然而他仍然通过缔结联盟以“合纵”来遏制中国,在这一方面,我认为美国人的做法甚至比秦国还要高明。秦国虽然强大,然而却使其他六国纷纷想要攻秦,而美国,虽然自身实力强大,却使用了战国时期“合众弱以攻一强”的弱国战略。就中国周边来看,美国对中国的半月形包围圈已经形成,日本、韩国、台湾、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已然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盟友,甚至于蒙古也成为了美国的下一颗棋子。对于这些拉拢而来的盟友,美国也以其文化输出来统一其思想,通过其所谓的自由、民主,美国人为其对外扩张找到了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针对这一格局,中国也需要从战国的思想中汲取营养,突破美国的包围。美国既然“合纵”,我方则应“连横”,美国的同盟者之间也是矛盾重重,各怀鬼胎。从棱镜门事件中可以看出,美国与其西方同盟者之间猜忌重重,互不信任;日本经济深受美国逼迫日元升值之害,甚至国家依然受美国“占领”;韩国与日本之间因历史问题摩擦不断;菲律宾、越南只是美国亚太平衡战略的跳梁小丑,针对他们之间的矛盾及特点,中国要采取对应的策略分化其联盟,各个击破,而且周边各国基本都沿袭中华文明,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发扬,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意义同样重大。此外,战国时期秦国的“远交近攻”战略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通过发展与非洲、拉丁美洲的关系,以提升自身对抗美国霸权的力量。相对美国来说,作为一个弱国,我们仍需要运用“合纵”之术,中国应该视俄罗斯为盟友,并寻求与印度、欧盟的合作,已达成制约美国的目的。

国家关系,归根结底都是利益分配的关系,中国在全球纵横捭阖的明争暗斗中一定要有长远战略,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发展就是硬道理。我国正处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个人认为,中国应该抓住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让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真正实现现代化和中国梦,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第二篇: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听后感 分析中美关系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听后感

——用战国的视角看待中美关系

经过课堂上老师对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深入浅出的生动讲解,结合我最近观看的一部电视剧《大秦帝国》,我提出了个人的一点愚见,希望老师不吝赐教。

以我个人看来,当代世界貌似和平,然大国之间博弈暗流涌动,美国、欧洲、俄罗斯、阿拉伯世界、中国、日本、东盟等各个力量都在为了自身利益纵横捭阖,颇似战国时代诸侯之间的明争暗斗,历史是一面明镜,会让我们免于重蹈覆辙,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毫无疑问,当今世界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是美国,即战国之霸主。而在美国眼中,中国无疑是挑战其霸主地位的最主要力量。美国虽然自身实力强大,然而他仍然通过缔结联盟以“合纵”来遏制中国,在这一方面,我认为美国人的做法甚至比秦国还要高明。秦国虽然强大,然而却使其他六国纷纷想要攻秦,而美国,虽然自身实力强大,却使用了战国时期“合众弱以攻一强”的弱国战略。就中国周边来看,美国对中国的半月形包围圈已经形成,日本、韩国、台湾、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已然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盟友,甚至于蒙古也成为了美国的下一颗棋子。对于这些拉拢而来的盟友,美国也以其文化输出来统一其思想,通过其所谓的自由、民主,美国人为其对外扩张找到了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

针对这一格局,中国也需要从战国的思想中汲取营养,突破美国的包围。美国既然“合纵”,我方则应“连横”,美国的同盟者之间也是矛盾重重,各怀鬼胎。从棱镜门事件中可以看出,美国与其西方同盟者之间猜忌重重,互不信任;日本经济深受美国逼迫日元升值之害,甚至国家依然受美国“占领”;韩国与日本之间因历史问题摩擦不断;菲律宾、越来只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跳梁小丑…...针对他们之间的矛盾及特点,中国要采取对应的策略分化其联盟,各个击破,而且周边各国基本都沿袭中华文明,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发扬,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意义同样重大。此外,战国时期秦国的“远交近攻”战略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通过发展与非洲、拉丁美洲的关系,以提升自身对抗美国霸权的力量。相对美国来说,作为一个弱国,我们仍需要运用“合纵”之术,中国应该视俄罗斯为盟友,并寻求与印度、欧盟的合作,已达成制约美国的目的。

国家关系,归根结底都是利益分配的关系,中国在全球纵横捭阖的明争暗斗中一定要有长远战略,运筹帷幄,临危不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梦!

第三篇: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教案草稿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教案草稿

王德伟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于2010年底开始启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和博士研究生学位课,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第一讲。

教学基本目标:

1、认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并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分析这些变化及其趋势。

2、认识和分析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动力、特征、实质和影响。

3、深刻理解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重大挑战。

4、正确理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以及构建和谐世界理念。

格局即结构和格式,是指事物内在的结构、状态和局面。世界格局,是指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国家、国家集团以及国际组织之间,在特定时期内形成的某种结构与态势。“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涵义是研究1978年以后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国家、国家集团以及国际组织之间,在特定时期内形成的某种结构与态势。这离不开我们对时代特征的研判。

一、科技进步与经济全球化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内,由世界主要矛盾所决定、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未来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的问题。时代主题具有客观性,它是世界主要矛盾的产物,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时代主题又是变化的,并非一成不变;20世纪上半叶,时代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这一主题是由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在这一时段里,人类经历了频繁的战争,其中包括两次史无前例的世界大战。而战争又加剧了各种矛盾,引起了革命。随着世界矛盾和形势的发展,时代主题也会发生变化。当今世界存在着许多全球性的问题,诸如粮食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等。尽管这些问题都很重要,但同和平与发展问题相比,它们都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或者说,它们只反映了当今时代某一方面的特征而不是基本特征,并且它们的解决,归根到底要取决于和平与发展。

环顾全球,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是当今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突出特点。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必须把握当今时代的主题,正确看待世界形势出现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矛盾、新问题。其中大发展的基础,又源于科技革命的巨大进步。

1、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革

科学技术的新突破不仅给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而且也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当前,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中形成了新的科学前沿,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之中。现代社会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体现于物质、制度和思想观念诸层面。科技革命带来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20世纪的科学革命理论上的两大突破:相对论和量子论;微观领域的三大发现:伦琴—X射线;汤姆逊—电子;贝克勒耳—放射性。

20世纪20年代中叶,普朗克,德布罗意,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等一批科学家为创立量子力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它使人们对物理世界的认识从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推进到微观粒子的高速运动领域,使人们关于物质、运动、时空、规律等观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20世纪的新技术革命:科学革命为技术革命作了理论上的准备,20世纪中叶出现了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以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以新能源技术为支柱,在微观领域向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开拓,在宏观领域向环境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扩展的一大批高技术产业群落。

科技的巨大社会变革力量,高科技推动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不断推出新的产业重点、新的经济形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化和扩展了国际分工、扩大了全球范围的经济联系与交往。

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正在推动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走向知识社会;知识社会的基础是知识经济,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是各种生产要素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进人20世纪90年代,知识、技术和信息对经济发展贡献越来越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出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变化;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特点。世界各国都在抓紧制定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争先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

社会的流动性大大加快。人口、资源、资金、信息等社会要素流动规模在扩大、速度在加快;社会更加多元化。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非政府组织影响力大;人口结构和人的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家庭规模在缩小,老龄化趋势明显;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有了深刻理解;社会权利意识日益增强;许多国家竞相改革,竞争激烈。各国不仅重视经济、科技、军事等物质资源的硬实力,也更加重视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软实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世界各国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

2、经济全球化的三个阶段

世界经济的概念是指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范围的国际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与其相适应的国际交换关系。世界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发展紧密相连的。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力的发展突破了国家的疆界而将世界各国的经济结合成为一个相互依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国家、民族经济关系对传统的自身疆界的跨越和突破,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

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形成及其变动的因素很多,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各经济主体的实力状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伴随各经济主体、主要是各国和国家集团的经济实力的变动与消长,世界经济格局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其轨迹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造成巨大的影响,显著地改变了它们各自的经济实力和相互之间的力量对比状况。美国凭借经济和综合国力方面的超强实力和突出优势,夺取了世界经济领域里的霸权,构建起了一套以它自己为核心、由它主导的世界经济的一元格局。其基本步骤和具体表现包括:

其一,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协议。其二,推动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及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其三,推行一系列“援助”计划,如马歇尔计划等。其四,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和技术封锁。

其五,对发展中国家推行以“第四点计划”为代表的新殖民主义。此外,为了建立和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美国还建立了所谓的“军事安全网”和“经济安全网”,对顺从、依附于它的国家进行庇护,对敌对国家进行威胁与恐吓。

2)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其基本的态势是美国高开低走,而其他国家则急起直追。作为这种运行的结果,各国的经济实力对比也发展了变化,最终推动世界经济格局告别一元走向多元。主要表现有:

其一,在资本主义世界里,美国的地位下降,西欧日本的地位上升,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态势。1971年美国出现了第一次贸易逆差;继1971年12月第一次宣布美元贬值之后,1973年美元第二次贬值,此举标志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而1985年美国甚至还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1975年召开的第一次西方首脑会议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三足鼎立形成的标志。

其二,苏联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增强,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它们作为一支新兴的经济力量登上了世界经济舞台。

3)20世纪80年代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

80年代末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集团化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美日欧三大区域经济中心的较量越来越激烈、复杂,直接推动了西欧、北美、亚太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形成了区域组织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矛盾斗争的新格局。

A、欧洲联盟。欧盟现有27个成员国,人口5亿,GDP16.106万亿美元。欧盟的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

B、北美自由贸易区。拥有3.6亿消费者,其国民生产总值总计超过6万亿美元。它力图以自由贸易为理论基础,以自由贸易区的形式来实现贸易、投资等方面的全面自由化,进而带动整个北美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

C、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共有21个成员,人口达26亿,约占世界人口的40%;国内生产总值之和超过19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的56%;贸易额约占世界总量的48%。这一组织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成立以来,亚太经合组织在推动区域和全球范围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

D、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10国总面积444万平方公里,人口5.76亿,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5062亿美元,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区域性组织。“10+3”是指东盟10国和中日韩3国合作机制的简称。

E、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中文音译为欧佩克。成立于1960年9月14日,1962年11月6日欧佩克在联合国秘书处备案,成为正式的国际组织。其宗旨是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维护各自的和共同的利益。现有12个成员国。欧佩克并不能控制国际石油市场,但欧佩克成员国出口的石油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60%,对国际石油市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特别是当其决定减少或增加石油产量时。例如,1990 年海湾危机期间,欧佩克大幅度增加了石油产量,以弥补伊拉克遭经济制裁后石油市场上出现的每天300万桶的缺口。

F、金砖国家。传统“金砖四国”(BRIC)引用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英文首字母。由于该词与英语单词的砖(Brick)类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四国”。南非加入后,其英文单词将变为“BRICS”,并改称为“金砖国家”。目前,“金砖国家”国土面积占世界领土总面积的27%,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3%。据有关国际组织计,2009年五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量的16%,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13%。根据2010年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方案,“金砖国家”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将大幅增加至13.1%,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将达到14.81%。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缺陷 其一,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际交往中发展最快、最活跃的环节。并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按照它的规则从事贸易活动。

其二,国际投资、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越来越普遍、频繁,资本流动的国际化程度达到空前的高度。据统计,目前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已经越过了2万亿美元,并且继续保持着强劲增长的势头。

其三,国际金融活动发展迅速,其速度大大超过了同期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数额,规模巨大。近年来国际金融交易市场的年交易额为500万亿美元。

其四,跨国公司遍布全球,其产品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其五,国际分工发展到了新的阶段。由过去的垂直型的分工为主逐渐过渡到水平型分工为主,即按照产品或生产流程的分工,从而使得各国的生产成为世界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必然趋势和归宿,但其发展和推进的过程是不平坦的。各国的情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等,利益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甚至矛盾,这些都决定了它们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与立场存在分歧;发达国家借经济全球化之机而谋取一己之私的做法,也激发了某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反感和抵制;进入21世纪后,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遇到了问题,为了摆脱危机,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这些虽然会给全球化进程造成曲折,但无法改变其大势。

经济全球化也具有弊病,存在风险。其一,经济全球化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自由是强者的权利。在当今世界,经济实力是发达国家占优,游戏规则对发达国家有利。在这种背景下,经济全球化会造成生产要素和利润向西方国家流动的结局,发达国家甚至会利用全球化的机会强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从而产生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加剧世界的两极分化。其二,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一些矛盾和负面的东西,诸如阶级剥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以及利己主义的价值观等扩大和蔓延到全世界。其三,经济全球化将世界各国、各民族都“驱赶”到一个屋檐下,造成了不同文明、制度的接触与碰撞,派生出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威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面对经济全球化,必须头脑清醒,既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参与其进程;又要有所选择、趋利避害。世界需要的是各国平等、公平、共存、共赢的经济全球化,而不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更不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根本的途径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二、雅尔塔体制与世界多极化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政治的各种行为主体(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在国际舞台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或态势。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的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战后世界两极格局从形成到瓦解经历了半个世纪。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在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雅尔塔体系(Yalta System)

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今属乌克兰)举行的雅尔塔会议。其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雅尔塔体制改变了欧洲国家控制世界的格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属性上分析,雅尔塔体制具有两重性。从积极方面看,该体制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协调了大国关系、维护了战后和平、实现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与和平相处。从消极方面看,雅尔塔体制实质仍然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因而具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浓厚色彩,它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的状况。根据雅尔塔协议,1945年4月25日美国旧金山召开了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6月26日参加会议的51国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10月24日开始生效,联合国宣告正式成立。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的纽约。现由美、英、法、中、俄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有联合国大会选举产生)组成。它做出的决议,全体会员国应该接受并履行。常任理事国对任何非程序问题拥有否决权。

二战后的美国实力

二战期间,德、意、日因战争失败,国民经济完全崩溃,英法等国虽为战胜国,但经济也几乎在战争中损失殆尽,经济实力大为削弱。唯有美国在二战期 间增强了实力,增加了财富,从而为美国在战后确立美元的霸主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以1936 年为100,1946 年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工业生产指数分别为: 150、88、69、31、72 和24。由此可见,当时只有美国工业生产出现了繁荣,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均因战争而大大缩减。上述五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额中所占比重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美国的比重由战前的42%增加到53.4%,英国比重由11%稍变为11.2%,法国比重由5%下降为3.9%,德国和日本的比重分别由12%及4%猛降至3.6%及1%。这种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绝对的经济霸主地位成为了美元走向霸主地位的第一块基石。由于当时的黄金储备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通过对外贸易积累了雄厚的黄金储备。一战期间(1914-1918 年)美国的商品与劳务顺差从5600 万美元猛增至48.68 亿美元,五年间增加了87 倍。到了 1919 年,英国被迫放弃金本位制,而美国以拥有世界黄金储备40%(近50 亿美元)的优势,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保持金本位制的经济大国。此时,美元的国际地位已经稳步上升,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货币。到1945 年,美国的黄金储备达到228.7 亿美元,而此时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的黄金储备分别为20.2、5.5、0.3、2.6 亿美元。1949 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已经增至246 亿美元,占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额的73.4%。如此雄厚的黄金储备成为了美元霸权地位确立的第二块基石。

美国1945年军队人数1200万,国防预算超800亿美元,二战期间主要战斗机和轰炸机一共生产了20万架。拥有30艘航空母舰和1000多艘其他战舰。战后有海外基地300多个。拥有原子弹。

二战后,美国的军事存在几乎遍及全球,它在世界各地建立的事基地曾达5000多个(其中近半数在海外)。冷战结束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以及驻在国人民的反对,美军事基地的数量大大减少。目前美海外军事基地374个,分布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驻军30万人;本土基地871个,其中海军基地242个,空军基地384个。根据五角大楼的统计,美国长期部署在全球基地的军队超过23万,其中主要集中在德国、日本和韩国。这个数字不包括部署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14.5万人,这些数字反映了美国在海湾地区新的军事承诺。美军基地建设和布局的主要特点是:以本土基地为核心,以海外基地为前沿,点线结合,多层次配置。控制战略要点,扼守海上咽喉要道,既重视前沿基地的作用,又重视战略运输线上的中间基地和后方基地的作用。

2、两极政治格局及其瓦解 1)乔治·凯南秘密电文

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外交临时代办乔治·凯南(George Kennan)在回复财政部的“为什么苏联人不想加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电报时,忍着高烧和牙痛,口述一封8千字的罕见的长电文。这封电报通过分析俄罗斯民族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等来判断苏联对外政策的逻辑,进而指明美国对苏政策的方向。即正确的美国对苏政策应该是:放弃继续在国际事务与苏联合作的幻想,通过媒体教育美国民众了解苏联的真相,解决美国国内问题不让苏联有可乘之机,援助欧洲各国战后重建。对苏采取“遏制”(containment)政策,即压制对方影响力但不直接敌对的政策。一周之后,美国财长读了,国务卿读了,美国总统读了„„,后即刻被任命为国家战争学院主管外交事务的副官,国务卿政策研究室主任。在新国务卿艾奇逊下,被边缘化,后担任驻苏、驻南斯拉夫大使。再后来担任普林斯顿大学史学研究员。2005年3月17日在家中逝世。

2)两大阵营的“冷战”

1946年3月的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后,1947年3月杜鲁门在所提交的国情咨文中,明确提出了反苏、反共的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罗斯福所制定的美苏合作战略的终结,宣告了“冷战”的开始。在经济方面,1947年,美国提出“复兴欧洲”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进一步实现同西欧结盟,共同对抗苏联。在军事方面,1949年4月,美国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北约组织打着集体防御和维护北大西洋区域安全的旗号,实际上是一个旨在遏制苏联的军事集团。北约的成立,是西方阵营成立的标志。

面对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政治上的孤立和敌视、意识形态上的攻击与诬蔑、经济上的制裁与封锁、军事上的包围与威胁,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针锋相对地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在经济方面,1947年7——8月,苏联先后与保加利亚等5个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帮助它们恢复和发展经济,这就是西方所谓的“莫洛托夫计划”;1949年1月,上述6个国家进一步密切联系,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区域经济集团。在政治方面,1947年成立了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1950年,中苏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正式结盟。在军事方面,作为对1955年5月5日联邦德国正式加入了北约的反应,1955年5月14日苏联和其他7个东欧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至此,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完全形成,在全球出现了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局面,即世界政治的两极格局。

两极格局的根本特点是两大阵营的对峙与对抗。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政治上表现为两种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对抗;其二,经济上表现为两种体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角逐;其三,军事上表现为两个集团—华约和北约的较量;其四,在意识形态上两种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其总的态势是:50、60年代,美国进攻、苏联防守;70年代,苏联咄咄逼人,美国处于守势;而到了80年代,美国采取了攻势,苏联处于守势。

3)两极政治格局瓦解

进入80年代,苏联、东欧各国的社会发展遇到困难,经济停滞、体制僵化、思想迷茫、社会凝聚力下降,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的内外政策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国际上寻求对美关系的缓和,在国内实行全方位的改革。由于苏联内部的积弊日久,积重难返,加上改革措施的失误,导致苏联社会制度的改变、国家解体。1989—1990年,东欧剧变、两德统一导致雅尔塔体制崩溃,两极格局基本解体。1991年底的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中的一极不复存在,两极格局彻底终结。此后,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

3、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

造成格局转换的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因素是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实力消长变化。美苏两个大国为了称霸世界,长期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到处扩张,严重地阻碍了本国经济的发展,结果美国的力量遭到了很大削弱,其国际地位相对衰落,而苏联则最终解体。相反地,日本、西欧等国力量都有了很大发展,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整体力量进一步壮大,整个世界正朝着多极方向发展。

当前世界仍处于旧格局已经瓦解,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这次新旧格局的转换具有以下的特点:

其一,旧格局的解体基本上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无论是东欧剧变,还是苏联解体,从总体上讲都是在非暴力的环境中完成的,是“和平演变”。

其二,新格局的形成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尽管实力有所下降,但现在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它力图建立单极世界,但缺乏足够的一统天下的力量;其他主要大国都在争取在世界或地区的主导权,期望建立一个多极世界,尽管它们联合起来的力量很可观,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足够的实力,可单独与美国相抗衡。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多极化与“单极世界”之间将展开激烈的斗争,这种斗争显然是错综复杂的,不会在短时间内决出胜负。世界各种力量只有经过长时期的消长、分化、组合的过程,才能重新形成稳定的格局。

4、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在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的相互作用下,世界向多元格局方向逐渐演进的发展趋势。世界政治多极化出现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两极格局内部的演变之中,是一系列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一,多极化是历史的趋势。历史地看,多极化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近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都没有改变这一大势。

其二,经济多极化是政治多极化的基础。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经济实力不仅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而且还占到全球经济份额的半壁江山以上。正是以此为基础,美国得以称霸世界。可是此后,美国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到2001年,美国国内总产值只占世界的28%。据预测,15、20年后,该数字还会进一步降低到15%—20%左右。以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的份额试图控制其余的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显然是力不从心的。

其三,经济全球化是制约单极世界的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谁也离不开谁。所以,即便是最强大的国家,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也无法撇开别的国家,为所欲为。

其四,反对单极、主张多极的力量强大。除了美国外,其他国家都是多极世界的主张者。可以说,美国的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违背人群的意愿,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不得人心。即便在美国国内,也存在反对的声音。

小布什出任总统之后,美国的霸权主义诉求有所增强,也采取了若干单边主义的行动,比如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单方面宣布退出《反导条约》,以及不顾世界多数国家的反对、在没有得到联合国授权的背景下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美国的这些行经,就其结果而言,不仅没有能够达到心想事成的地步,反而给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害人害己。

但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决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会受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阻挠和干扰。尽管相对实力有所下降,但美国的绝对实力仍然是明显地高于任何其他国家。甚至,美国一国的经济总量,比排在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第三和第四经济大国三家的总和还要多。在科技、军事、文化等领域,美国的优势也非常明显。换言之,美国有搞霸权主义的本钱。此外,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也存在搞霸权主义的意愿。所以,在实现多极化发展中,充满了多极和单极的矛盾和斗争。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简单否定多极化趋势是不对的;但盲目乐观或者放弃斗争也是不可取的。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但多极化发展趋势只能在曲折中发展。

三、布雷顿体系与美元霸权

尽管世界政治格局内容涉及世界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历史、地理等,但只要把握“金与火”的国际货币争霸战这根线,遮蔽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认识迷雾就会散去。

1、布雷顿协议的确立

1)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1944年7月,美国牵头在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个国家参加的国际货币与金融会议,经过3周的讨论,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制订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三大支柱,国际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融汇兑本位制。其实质是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35美元一盎司的黄金官价),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以及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又称美元-黄金本位制。它使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为黄金的等价物。从此,美元就成为了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这确立了美元世界货币的霸主地位,也就确立了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实际上拥有“世界中央银行”的地位和权力。

3)美元霸权的利益

一种货币能够成为国际货币,会给国际货币的发行国带来诸多利益。除了所能获得的铸币税,还可通过贸易条件渠道带来新的利益,即一定单位的该货币所能购买到的国外商品数量会增加。居于国际货币体系中领导地位的货币,还拥有货币强权(monetary power),即居国际货币领导地位的国家,会通过国际货币关系而对其他外围国家施加很大的影响。如转嫁货币转换成本的权力、延迟支付持续调整成本的权力、重构参与国社会地位的权力,等等。

1987年,“黑色星期一”并没有给美国带来实质的经济衰退,发展中国家却身受其害。这也是为什么其他国家,诸如1997年东南亚各国,出现持续的经常帐户逆差就有可能爆发金融危机,而美国持续了几十年的巨额经常帐户赤字而安然无恙的原因。

美国的国库券利率大约为1.75%。对大部分国家来说,机会成本是很大的,如果他们把钱投资于本国,可以有10%一20%的实际回报。这样,他们把钱留作储备金代价是巨大的。这些代价也是全球储备体系的实际成本的一部分。而这些实际成本绝大部分由贫穷国家来承担,而美国由于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从这个体系中受益。由于其他国家需要美国的国库券作为储备金,这使得美国能够以更优惠的条件得到资本。

2、“特里芬困境”与石油美元

在刚开始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出色,但是到了60 年代后期,由于与苏联的冷战,以及越战等,使美国国际收支恶化,该体系明显力不从心。

1960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中指出:如果美元与黄金要保持固定官价,其他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机制,美国的经常账户就必须保持顺差或维持平衡,否则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就会丧失。同时,为了维持全球经济与贸易的扩张,把美元输送到世界各地,满足世界对美元的需求,美国的经常账户又必须是逆差。这种“两难困境”决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不可持续的。

其他国家发现自己所持有的美元越来越多以后,为了保值逐渐把所持有的美元储备换成美联储的黄金。从此,黄金的兑换数量不断增加,特别到了1971 年,从美国流出巨量的黄金,美国当局深感不安,同年8 月宣布暂停美元对黄金的兑换。

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利用拉美国家的经济危机,推出“华盛顿共识”,为美元在全球自由流动扫除了民族国家的政策障碍。更有甚者,美国直接鼓励拉美国家放弃本国货币采用美元作为官方货币。美国当局以稳定币值为名,要求世界贸易中的初级商品交易如石油、矿石、谷物等,和大型装备如飞机等,都要采用美元结算。这些措施,创造出上万亿美元的货币需求。

由于美元是核心国际货币,其国际借款的软约束为美国居民和政府进行消费而非储蓄提供了条件,美国的对外投资和国内消费可以高度膨胀,而不用顾忌债务负担。因此,美国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将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作为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体系“搭便车”的工具,用来扩大和巩固美元的霸权地位。同时,美国还在世界范围内不遗余力地推动外汇及金融市场解除管制和自由化,巩固美元的统治地位。美国通过美元的霸权地位将其政治势力、金融势力扩张到了全球各个角落。

美国滥发纸币,以印刷费为代价换取了他人大量财富。由于美国掌握了话语权,人们只能知道美元作为国际硬通货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多少好处,而不能知道或者明白第三国之间的贸易大量使用美元给美国带来的巨大好处,因为,第三国用美元支付和其他国家的贸易,首先要挣取美元,挣取美元就必须付出实实在在的产品供美国人消费;而美国的全部代价只是维护美国神话并付出印制美元的费用。人们使用美元的数量越大,美国人从中得到的实惠就越大。

美国的核心利益是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更简单地说就是石油美元。只要石油是美元结算,美元国际货币地位可保无虞,这是能文明抢劫的重要前提,所以美国的核心利益地区在中东,美国想控制石油,不仅可以确保石油美元无虞,还能控制油价。

3、美国金融危机的实质

美国经常项目持续逆差和金融项目持续顺差意味着美国通过经常项目逆差输出美元,通过金融项目持续顺差收回美元,也就是美国进口商通过大量进口国外产品输出美元,各国商人和政府持有的美元现金又通过购买美国各类金融资产或存入美国银行的方式流回美国。这个过程中,美国一方面消费了别国的资源、商品、劳务;另一方面又在境外留下了越来越大的美元债券和其他的美国金融资产。其中通过金融项目不断回流的美元刺激了美国境内可以炒作的“虚拟资本”(债券、股票、外汇、期货、金融衍生品市场、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房地产市场及其他可以反复炒作的金融资产)的不断膨胀,并造成了美国实体经济的持续衰落。也就是说,美国经济的对外循环方式就是用其金融资产或债务换取各种生活必需品和资源,导致了美国实体经济的持续衰退、虚拟经济的不断膨胀以及境外美元及其资产的持续膨胀。

然而,美元的最终支柱却是美国的实体经济,因此美国实体经济的衰退和虚拟经济的膨胀直接导致了美元支柱的虚拟化,引发了境外巨额美元及其资产持有者的信心风险,导致境外对美元投机活动的泛滥,使得美元危机不可避免。

“美元危机”不是指美元汇率持续下跌达到一定幅度的美元汇率危机,而是指美元支撑的危机,其核心是美元国际货币霸主地位的危机。境外美元过多,会导致美元资产的价格下跌和美元贬值,直到其萎缩到适合其实体经济的一个大致比例。美元目前在国际储备货币中占比为64%,美国GDP 占世界GDP 的比例大约为30%,如果危机暴露了其实体经济不断衰退的情况,这个比例可能在最近几年还要下降。显然,30%以下的实体经济却要支撑60%以上的世界货币的功能,总会出问题。

除了经济、商业与金融的规模以外,储备货币地位的取得,也依赖于一国的政治影响力,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国际货币的兴衰,因此,货币的权力格局从来就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国家的兴衰而演变。

由于国际经济中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原有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变得不再具有可持续性,旧体系就会被新体系所取代;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彼此之间可能相互转化;中心国家的数量可能发生改变,既可以只有一个中心,也可以有多个中心。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镑就与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平分秋色,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在英镑与美元之间以相当的比例分配其储备资产。现在又有欧元与美元竞争了。

美国并不是为了所谓的世界正义才支持世界人民的!美国高举正义的大旗,竟然一不小心建立了美国在全世界的霸权?确立世界霸权是美国既定的目标,为此,美国发动过很多次战争,也侵略过很多国家,美国政治家们并没有放弃对世界霸权的孜孜追求。

1、陆岛分割的英镑狙击之战

1990年,英国加入西欧国家创立的新货币体系——欧洲汇率体系(简称ERM)。这样英国的货币就受体系约束,而且兑德国马克的汇率高。1992年2月7日,欧盟12个成员国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一条约使一些欧洲货币如英镑、意大利里拉等显然被高估,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将面临巨大的降息或贬值压力。索罗斯跟其他财团一起抛售疲软的欧洲货币,使得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不得不拆巨资来支持各自的货币价值。英国只得花大量的钱阻止英镑贬值。德国也不肯出手帮英国。再后来英国遭受惨败,被迫退出欧洲汇率体系。在这场汇兑机制危机中,索罗斯获利的总值接近10亿美元。

2、坐实石油美元的叙以恫吓之战

美元的国际货币主导地位一开始是以金本位制度的形式出现的,由于二战的原因,苏联当时没有能力撼动这一机制,但它和美国同时发现了石油这一货币新载体,但在以全面对抗的方式进行争夺时失败了,而美国则建立起了美元与石油之间牢不可破的联系。这有赖于美国队以色列的支持。

美国权贵大力直接及间接支持以色列,是要逐渐控制波斯湾地区等,为的是石油等战略能源资源等,为的是进一步对付俄罗斯及相应牵制的该地区及相应较近的国家。

1982年,以色列觉得时机以到:首先,英阿马岛战争爆发,成为国际上关注的焦点;其次,两伊战争继续进行,两国无暇他顾,支持伊朗和支持伊拉克的阿拉伯国家存在矛盾,阿拉伯世界内部已四分五裂;第三,战争中可能支持和配合巴解的叙利亚国内形势不稳定,且巴、叙间也有矛盾;第四,可以利用黎巴嫩境内的亲以势力——基督教武装;第五,归还西奈半岛后,埃、以已达成和解,埃及不会介入战争。

1982年6月,以色列地面部队开进黎巴嫩。执行“加利利和平行动”。这场行动的起始阶段,在黎巴嫩贝卡谷地上空的交战中,叙利亚人苦心经营10年、耗资20亿美元才建立起来的19个萨姆-6导弹连、228枚导弹,在6分钟之内不复存在。以空军在以后的空战中,创造了82:0的空前战果。以色列空军也因此一战成名,现在仍排在世界10大空军第三位。

3、确立世界霸权的海湾之战

海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发生的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也是冷战结束后,雅尔塔体系瓦解,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发生的一场现代高科技局部战争。

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后,于1991年1月16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海湾战争不仅大大影响了世界的政治局势,也对整个世界军事界造成重大影响,直接影响了整个军事技术和军事思想领域的发展,后来被统称为“新军事变革”。其中,在作战思想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理念,便是被称为“三非”的三种军事作战理念:非接触作战、非对称作战和非线性作战。

战后,在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过程中,霸权与反霸权的斗争更加突出;西方发达国家在共同的目标达到之后,原有矛盾难以弥合;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的不平等关系更加突出,南北矛盾愈益加剧;中东地区各派力量重新排列组合,原先已有的多种矛盾更加复杂;世界各国从这场战争中重新认识到军事力量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军备的势头又有所发展,战争与和平的矛盾又增添了新的内容。

4、嵌入欧元区的科索沃之战

苏联解体以后,世界进入了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欧洲走上融合之路。1993年诞生的欧盟追求独立自主,有意摆脱美国的管控,清除前苏联的旧势力范围,但由于军事实力有限,打扫前苏联地盘寄望于美国。

1999年元旦欧元诞生,给美元带来巨大压力,大量资金从北美流向欧洲,如果任由该趋势持续下去,美国金融将很快陷入困境,新经济泡沫将会提前破裂。美国人趁俄罗斯孱弱和欧盟稚弱的机会,同意以北约的名义,绕开联合国发动科索沃战争,在两大战略级对手之间嵌入自己的存在,从而限制欧元的发展空间、维护美元的霸权地位。

3月24日,科索沃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持续78天的轰炸。战争期间,北约动用50多颗卫星直接参加了针对南联盟的军事行动,美军最先进的B-2隐形战略轰炸机、B-1远程战略轰炸机以及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悉数投入战场。

13个国家(美、英、法、德、意、加、荷、挪、比、土、葡、西、丹)直接参加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投入飞机1200架,出动32000多架次,炸毁铁路12条、桥梁50多座、民用机场5个以及大量基础设施,致使80多万难民流离失所,昔日美丽的南斯拉夫变得满目疮痍。北约大规模空中作战,完全掌握着制天权、基本上掌握着制空权和战场制信息权,形成了信息与火力一体化的作战系统。是一场陆、海、空、天、电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多元空间的战争。

科索沃战争表明,冷战虽然结束,但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在新的条件下呈现出进一步膨胀的势头,影响世界战略格局的各种力量远未形成相对均衡的态势,一些国家或国家集团还不能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充分显示自己的独立性,多极化所必需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制衡关系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形成。经过这次战略调整,美国企图独霸全球的野心一览无余。

科索沃战争也击碎了俄罗斯以拥抱资本主义回到欧洲大家庭的梦想。科索沃战争之后,俄罗斯面临着北约东扩、欧洲TMD(战区导弹防御计划)、颜色革命等连番挑战,逼迫普京总统直接同美欧摊牌。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造成了俄罗斯和美欧的尖锐对立,一个分裂的欧洲和危险的欧洲展现在国际社会面前。

5、争霸世界的“伊拉克之战”

冷战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在军事、科技和经济等诸多领域拥有超群优势,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确立了以维护美国霸权为总目标的国家安全战略,即霸权战略。同时制定了三大具体目标,即维护美国及盟国的安全;扩展美国经济;在世界推进美式民主。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围绕这“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展开的。美利用冷战后旧格局已被打破,新格局尚未确立这一“空前绝后”的“战略机遇期”,加紧全球战略扩张,企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单极世界。通过第一次海湾战争,美打击了伊拉克地区霸权主义,主导和控制了海湾地区的局势;通过北约东扩和科索沃战争,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布什政府调整美国安全战备和对外政策,将俄罗斯和中国作为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9·11事件”后,强硬的共和党新保守主义集团得势,布什政府将维护国内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上,打击恐怖主义成了第一要务,将反恐与防扩结合起来,为此出台了“布什主义”,“先发制人”理论。“9·11事件”后,美以反恐怖为名,通过阿富汗战争实现了首次进驻中亚,增加了对南亚局势的影响力。这次对伊拉克战争,是美推行全球战略扩张的又一重要步骤,在布什的心目中,发动这场战争关系到美国的眼前和长远安全,关系到美国的世界霸权或准霸权地位。通过战争,不仅可以拔掉他恨之入骨的伊拉克这个钉子,在伊斯兰世界建立维护美国利益的战略同盟;还可以控制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控制了伊拉克,还可以摆脱严重依赖沙特阿拉伯石油的局面和控制世界石油供应的主动权都有极大的战略意义;实现对俄、欧、中、印等大国的战略牵制这一箭双雕的作用。

四、中国和平发展国际战略1、1、中国GDP超日本的意义

2000日本人口是中国的十分之一,GDP却是中国的五倍。2002年,莱曼兄弟的研究员预测中国GDP2030年超过日本。2010年,官方统计数字GDP超过日本,中国舆论反应低调。

如果按传统舆论看,人均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还是很落后。中国人均GDP排名不过世界百名左右,约有50-70个发展中国家超过或者和中国差不多。这些国家之所以GDP总额没有超过日本,只是因为人口没有中国这么多。中国和自己比有进步,但全球来看,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里也不过中等水平。

但以支出法计算的GDP由消费、投资、净出口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净出口数值1500-2000亿美元,占3-4%,可见,GDP主要是消费与投资。消费按数字大约是36%,投资占GDP约60%,人海战术凑GDP,就是凑消费,投资是凑不出来的。中国的GDP大头是投资出来的,不是靠人多消费出来的。2010年8月11日,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说,“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形成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9.1%,拉动GDP增长6.6个百分点”,是这个意思。

以五万亿美元GDP总额计,其中3万亿美元靠投资来完成。目的是实现“固定资本形成额”。这与消费不同,消费完了就完了,固定资本形成了,有效期很长。一年3万亿美元规模的“资本形成”,是什么规模?假设三峡工程完成,形成资本2000亿。20万亿人民币的“资本形成”,相当于一年搞定100个三峡工程。是建成,不是在建。如果算在建,可能相当于一年同时有1000个三峡工程在搞。

“固定资本形成”大要有条件,即大量货币,大量资源,大量产能,大量技术,大量市场。没有钱,一切免谈,没有足够资源,资本形成就没有物质基础。没有产能,资本形成的速度就起不来。没有技术,资本形成就没有生产力基础。没有市场,资本形成就可能是无效劳动,或者强吹的泡沫。

哪来这么多钱?按照法律规定,中国厂商得到美元货款必须去商业银行按照汇率兑换成人民币,然后商业银行再把这一百美元交给中央银行,换回同样的人民币。那么央行哪里的钱支付给商业银行呢?是印钱,央行每收到一笔外汇,就会按照汇率印刷等额的人民币支付给对方。这样央行形成了外汇储备,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到今天,中国在世界上赚了3万亿美元,按美元7倍于人民币的汇率折算,即为21万亿人民币。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公开承认通胀来源于顺差,来源于外汇储备,同时承认人民银行为对冲这3万亿外汇储备,总计发行了22万亿人民币。而这22万亿人民币却是中国银行体系最基础的高能货币,若按照货币乘数为4折算,中国货币体系即创造了88万亿人民币货币供应量,若货币乘数为3折算,则创造了66万亿人民币货币供应量。而在2010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公开承认,中国货币供应总量是73万亿人民币,与上述推算数字很接近。也就是说,人民币是以外汇储备为本位进行发行,中国主动要求加入WTO,根本原因是要依托赚来的美元外汇,去构建中国完整的现代的低成本的工业体系。

资源需求,中国自己产煤是世界一半,除了石油进口是第二,其它大宗商品进口基本是世界第一,超过一半的不少。钢铁产量是世界一半,10多年翻了10倍,直接出口或者作为产品部件的不多,大头是变“固定资产形成”了。其它占世界产量一半的还有不少。市场难度最高。怎么把“资本形成”这事弄得有利可图,正反馈循环越干越有劲,还持续30年,非常困难。

地球上的起重机之类的东西,一半以上在中国干活。不过“固定资本形成”,不仅包括建筑、工厂等硬件设施,还包括技朮、品牌、文化等软件资本。这方面美国日本比中国强。

GDP超过日本的意义不在人均GDP增长了多少,而是“固定资本形成”能力。中国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更多的是“固定资本形成”能力升级。中国投资增长快过消费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城市化、工业化建设,人口众多,地区差距大,以及生产力快速大发展。是成功经验。劳动之后再消费,这是投资先于消费的道理。十几年后,中国的人均GDP并不高,不超过一万美元(假设美元不再大贬值),比中国高的国家会不少。但中国仍然可以自豪,因为中国的经济成就与人民生活水平实实在在,并不需要用多高的人均GDP来说明。

2、“中国威胁论”与围堵战略

中国自2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国力与日俱增,至今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上海合作组织的主要领导者,世界G20峰会的重要成员,“金砖五国”之一。近来风头正劲,在贸易问题上与美国等多个国家由于贸易顺差问题发生矛盾。与印度在藏南有领土纷争,在南中国海与东盟的几个国家发生冲突,在东海的钓鱼岛海域与日本有明显的领土纠纷。巨龙崛起,任重道远。

中国威胁论的始作俑者是美国,美国渲染中国威胁显然不是认为中国威胁到了美国的本土安全。中国与美国的遥远距离和武器、经济上的巨大差距,使中国很难在短期内威胁到美国的本土安全。但中国的强大,尤其是军事力量的增强却可以威胁到美国的“霸权体系”,具体的讲就是可以打破美国经过多年精心构筑的东亚安全体系,有可能使部分国家倒向中国,而使美国世界影响减弱,甚至,最后不得不退出东亚地区,从而动摇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所以美国极力渲染中国的威胁,其目的可能有两个:其一,使周边国家感到自己安全受到威胁,从而更紧密的靠近美国,巩固美国的地位;其二,用周边国家的“忧虑”反过来要挟中国,使中国有所顾虑,节制自己的武装力量发展,从而使美国的军事优势更加明显,也使周边国家感到靠拢美国更有利于自己的国家安全,使美国的霸主地位更加稳定,可谓一石多鸟。

关于中国崛起的不利影响的讨论主要是西方国家从历史、经济、军事、文化、生态等方面来进行的,更多的是威胁观点,可以概括为“历史威胁论”、“经济威胁论’、“军事威胁论”、“文明威胁论”、“生态威胁论”等几种论述。历史威胁论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亚洲大国,现在觉醒后将不会甘于平庸,希望恢复昔日的辉煌,将对以美国为首的现今所有大国的地位和国际格局形成挑战,如《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一书就称中国“是正在崛起的亚洲霸主”、“企图取代美国在亚洲的统治地位”。经济威胁论认为由于中国国内稳定,经济发展迅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大陆、香港、台湾经济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将会导致“大中华经济圈”的形成,这将对东亚和世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文明威胁论认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将对西方文明构成挑战,如亨廷顿就称“西方文明的主要挑战者是儒家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军事威胁论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使其有足够的实力发展军事力量,从而对周边和西方世界构成军事威胁,如布热津斯基认为“中国增强军事力量是危险的,中国的军事力量超过了防卫能力,开始具备侵略能力。”米尔斯海默就认为“假设中国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第二种可能的力量分布是中国最终成为潜在霸权国”生态威胁论认为人口众多的中国在继续发展过程中需要消耗各种各样的资源,这将同其他国家发生抢占国际能源的冲突和对环境造成污染。

芝加哥大学的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在其2001年撰写的《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得出了“中国威胁”的结论,使“中国威胁论”引起了学者们更多的关注与讨论。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中国威胁论”。

John J.Mearsheimer(born December 1947)is an American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He is 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ist.Known for his 2001 book on offensive realism,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Mearsheimer asserts that China's rise will be unpeaceful and that the US will seek to contain China and prevent it from achieving regional hegemony.He believes that China will attempt to dominate the Asia-Pacific region just as the U.S.dominates the western hemisphere.现实主义是中国“军事威胁论”、“经济威胁论”最主要的理论渊源,其中包括:“霸权稳定论”、“霸权长周期论”、“权力转移理论”等。该理论认为“几乎没有什么比一个新的工业化和军事化的强国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更不稳定”,而很多人认为中国是“合适”的修正主义新兴大国,并根据历史上新兴大国崛起导致战争的“规律”,认为中国也将走经济强大—政治崛起—军事扩张这样一条传统的大国崛起之路,并威胁国际体系的稳定。他悲观地认为:“富强的中国不会是一个维护现状的大国,而会是个决心要获取地区霸权的雄心勃勃的国家。这不是因为富裕的中国就会有不良动机,而是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使其生存几率最大化的最好办法是成为本地区的霸主。” 第一岛链就是美国军事围堵中国的铁证和客观存在。美国在韩国和日本都有军事基地,在台湾和菲律宾是协防体系,与新加坡是事实上的盟友,也就是说北起对马海峡,南至马六甲海峡,美国在中国的海路外围搭建了一条近6000公里的封锁线,使中国不论是东出日本海还是西进印度洋,都要面对制约。但这条链条上包含了众多的国家和地区,文化信仰、国情体制各不相同,而且各国之间也是争端不断。

3、南中国海问题

2012年4月10日,菲律宾海军企图在南海黄岩岛附近抓扣中国渔民,被赶到的中国海监船制止,双方随后发生对峙。菲律宾一边在国内大肆煽动反华情绪,一边却提出要将与中国的双边贸易提高到年300亿美元,并且大幅增加对华出口以改善贸易收支状况。

在2002年中国与东盟各国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该《宣言》确认中国与东盟致力于加强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宣言强调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南海有关争议。2012年6月21日,越南国会通过《越南海洋法》,该法将中国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包含在所谓越南“主权”和“管辖”范围内。

近年来,越南步步紧逼、得寸进尺侵犯中国南海权益,斗争形式由主张争议向实际管辖争议转变。近期,越南不仅在非法侵占的南沙岛礁上强化军事设施建设,还“军占民随”,在相关岛礁上大兴土木,修建学校、医院、庙宇、酒店等民事设施建设。同时,越南通过编造所谓的历史法理证据,在南海任命所谓的行政管辖机构,通过国会立法等方式强化法理声索。渔业方面,越南加大对本国渔民的补贴力度,鼓励渔民到中国管控区域内作业。油气开发方面,越南通过优惠让利拉拢国际石油公司在南海争议区开发。另外,越南还通过各种手段强力干涉中国在南海的各项正常生产作业,反制我渔政、海监等维权执法行动。

越南的渔船上有冲锋枪、机枪,我们的渔民连把刀都没有。如今越南人在南海经常抢劫我们的渔船,把我们价值一两百万元的大渔网抢走,割成小网,分给他们的渔民。

据美联社2012年7月19日报道,俄罗斯和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对西方提出的涉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投了否决票。表决结果是11票赞成,2票反对,2票弃权。由于俄罗斯和中国两个常任理事国投了反对票,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提出的涉叙决议草案没有得到通过。

问题是中国为什么要投反对票?

叙利亚——美、俄、欧、中在欧亚大陆博弈的战略止损点

美出于控制整个中东的需要,要拿下伊朗。要拿下伊朗则必控制叙利亚。同时有掌控中国油路的目的。美拉欧洲一起来搞的目的,就是压迫欧洲,在中东政策上,要向美妥协。欧洲完全妥协的后果就是金融控制决定权交到美手中。叙利亚与伊朗唇亡齿寒的关系,一旦干涉叙利亚,伊朗必然卷入,伊朗卷入,黎巴嫩、伊拉克必然卷入。

2003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讲演,首次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的论题。和平崛起新道路。中国和平崛起的涵义,郑必坚强调,首先,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这本身就是中国人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战略抉择;其次,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第三,这是一条奋力崛起而又坚持和平、坚持不争霸的道路。

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超越后起大国传统的崛起之路,不是通过军事扩张、掠夺资源、争霸或称霸,而是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内需,改革创新,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在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更不是相背离的历史进程中,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独立自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促进国际社会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争取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总目标。

当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1)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日益紧密

第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日益融人国际社会,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日益联系在一起。1979年至2010年,中国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0483.8亿美元。截至2011年7月.中国同16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经贸合作机制,签署10个自由贸易区协定,同129个国家签署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同96个国家签署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成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积极实践者。

第二,世界的繁荣与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有13亿人口,居全球第一;2011年中国经济总量7.4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中国国土面积%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仅从这三个方面看,中国就是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国家之一。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大幅提升,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最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和第二大货物进口国,成为诸多新兴市场国家中的重耍一员,中国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闰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供的数据:2001年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年均进口近7500亿美元商品,相当于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1400多万个就业岗位。200()年至2010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从不足10亿美元增加到590亿关元,有力促进了有关国家经济发展。中国近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达到10%以上。

第三,中国越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机遇和所作的贡献就越大。

据海关总署统计,截至2010年,世界500强已有480家落户中国,加工贸易使中国发展成为规模巨大且具有一定研发设计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加工厂“。另外,外国公司在中国成立的研发中心多达1 400多家。中国坚持的科学发展之路,不仅对中国自身的长远发展惫义重大,而且对世界的发展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二)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第一,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各项改革深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国经济总盆已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最大新兴经济体。在制造业行业分类的30多个大类中,中国有半数以上行业生产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并占行业世界总产盆比重的40%-50%,其他行业也都在国际同行业中占有重耍位置。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 国,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中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第二,中国日益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大力倡导并积极推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在解决朝核危机、伊朗核危机、中东问题、北非问题、苏丹问题等一系列地区热点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全面、深人参与多边军控和裁军事务。中国坚持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不断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分歧。中国同12个陆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坚持通过对话谈判处理同邻国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以建设性姿态提出“搁且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尽最大努力维护南海、东海及周边和平稳定。中国通过开展双边合作并参与区城次区城合作,致力于促进亚太地区共同发展繁荣。

第三,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得到彰显,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也显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框框,又不盲目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而是将社会主义的摧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相结合。在强有力的国有经济支持下,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监管,使得中国具有较强的规避危机与应对危机的能力。中国采取的一系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措施,不仅对中国的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坚持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

第四.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是唯一公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核国家。中国累计向联合国30项维和行动派出各类人员约2.1万人次,是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积极参与反恐、防扩散领域国际合作,向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国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并派出救援队.为打击海盗行为向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派遗海军护航编队。中国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300多个国际公约,成为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紧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顺应历史潮流,提出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国际战略构想。中共十七大报告阐发了实施这一战略构想的基本原则:“政治上相互薄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蔽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紧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中国发展的内在需要。

第一,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化自 古就认为世界应是一个和谐整体,这个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中国人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乃至国与国关系的重要价值观。中国人民历来崇尚“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理念,以和谐精神凝聚家庭、教睦邻里、普待他人。

第二,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基本闰情的耍求。中国人口多、底子薄,不断满足众多人口生存和发展需求是巨大难题。201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4 400美元,居世界100位左右。中国城乡、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等发展的瓶颈制约突出,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中国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在国际产业体系和贸易分工中仍处于产业链低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第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顺应世界潮流的选掸。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人发展,国际体系变革的要求突出,国际杜会正面临越来越多新的历史课题。共同用好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风险,成为各国人民的愿望。

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停滞;要对话,不要对抗;要理解,不要隔阂,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正是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洒和特征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归结起来就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在强调依靠白身力里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寻求与各国互利共燕和共同发展;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

科学发展,就是尊重并遵循经济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摘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自主发展,就是始终坚持独立自主,把国家发展的基点和重心放在国内,注重从中国国情出发,主要依靠自身力扭和改革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把问题和矛盾转嫁给别国。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只有坚持自主发展,才能更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才能更好地同世界各国开展互利合作。

开放发展,就是把改革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坚持把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相结合,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把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同学习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结合起来,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结合,以开放的姿态融人世界,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城、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和平发展,就是把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作为对外工作的中心任务。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遭受战乱和贫穷的惨痛经历中,深感和平之珍贵、发展之迫切,深信只有和平才能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只有发展才能实现人民丰衣足食,把为国家发展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作为对外工作的中心任务。同时,积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绝不搞侵略扩张,永远不争霸、不称猫,始终做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艳定的坚定力全。

合作发展,就是坚持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化争端,同其他国家建立和发展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致力于通过同各国不断扩大互利合作,有效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协力解决关乎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进步的重大问题。中国从长期的外交实践中认识到,国际社会始终会存在竞争和矛盾。各国应该在良性竞争中取长补短,不断寻找合作机会,扩大合作领域,拓展共同利益。

共同发展,就是坚持奉行互利共砚的开放战略,坚持自身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的一致性,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与他国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只有实现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让更多人分享发展成果,世界和平稳定才有坚实基础和有效保障,世界各国发展才可以持续。

总之,中国通过自身的发展已经并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随着中国 的和平发展,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人民将走上富裕和文明之路,这将极大地改变世界的面貌,并对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第四篇:当代世界经济政治

一、《金砖之国》之俄罗斯篇及观后感

大型电视纪录片《金砖之国》,是2011年中央电视台批准立项的重点项目。纪录片对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四个金砖国家进行系统、全面的介绍,从经济发展、民生民情、文化习俗等各个方面全面介绍这四个国家,给我们提供一个系统了解“金砖国家”的窗口,系统阐述金砖国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把握机遇、经济腾飞的过程,揭示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的客观现实。

如果抛开《金砖之国》所要表现的政治问题、文化问题、经济问题。就说它的拍摄及制作,其宏大的场面,恢宏的音乐,以及极具创意的特效,堪比一部声势浩大的电影,深深的震撼了我。其中所讲述的内容又包罗万象,看后受益匪浅,也许其中所涉及到的政治、文化、改革、发展,离我们已远。可是我们从片中得到了一种视觉的冲击和美的享受。一首歌曲《天地鉴》歌词立意深远,透着一股清澈与空灵,曲风悠扬而不失磅礴,还有独具韵味的唱腔,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时光阅,天地鉴”,激励鼓舞我们了解世界,走向世界。

金砖之国的九集内容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并记录下了相关的内容。何为金砖之国?金砖国家是高盛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吉姆·奥尼尔在十年前最先提出的,通常指四国: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而在央视大型纪录片《金砖之国》中把南非也列入其中,这样,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五个国家的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而成的“BRICS”一词,其发音与英文中“砖块”一词非常相似,故被称为“金砖之国”。在观看了九集记录片之后,我总结了以下金砖国家的共同特点:

1、都是发展中国家

2、都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3、都具有巨大的人口优势

4、本国的经济政策越来越灵活。用一句话来形容的话,那就是年轻充满未来的国家。就如同我们这样年轻朝气蓬勃的一代。这几个国家,虽然各国在政治、经济体制、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金砖国家都是经过一系列改革,从最初的失败、迷茫、疑惑慢慢走向成功的,这其中夹杂着辛酸、怀疑、忍耐和努力,但却为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观看了介绍俄罗斯发展情况的两集纪录片。看完纪录片,深深体会到强国都是从风雨里走出来的。二十年的风雨飘摇,二十年的沧海桑田,二十年的力挽狂澜,二十年的负重前行。终于雨过天晴,找回了大国受尊重的感觉。重新夺回了世界强国的地位。俄罗斯,从一个背负着庞大外债和大量僵化落后的民营企业国家到一个国库充盈,社会福利优厚,综合国力强大的世界大国。过程的艰难曲折自不必说。最想说的是俄罗斯今天取得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靠着二十年来几代领导人坚持不变的改革信念和俄罗斯人民深入骨髓的民族精神,一起努力奋斗得来的丰硕的果实。

俄罗斯给我们的印象是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地域跨越欧亚两个大洲。俄罗斯重工业基础雄厚,部门齐全,能源、机械、航天、高科技等产业发达;自然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铜、森林和水力资源等均居世界前列。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俄罗斯兼具东西方文化之精华,创造了独特而灿烂的俄罗斯文明。近年来,俄罗斯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情况良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政府的积极应对之下,俄罗斯经济成功克服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迅速重归增长轨道,显示出勃勃生机。

《金砖之国》以全方位视角实地探访世界领土面积第一、资源实力雄厚的国家俄罗斯,专访政界要员、商界巨子,深入普通居民家庭调查民生百态。纪录片还获准进入克里姆林宫实地拍摄,第一次采访了梅德韦杰夫和普京的老师。纪录片以20年时间为脉络,对俄罗斯经济社会进行深度剖析和梳理,客观介绍休克疗法对俄罗斯经济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展现普京和梅德韦杰夫执政以来,俄罗斯社会的种种变化。改革与发展,幻灭与重生,纪录片为观众真实客观地展现了一个历经磨难、负重前行,如今正厚积薄发、飞速成长的新兴经济体-俄罗斯的全貌。

纪录片从符拉迪沃斯托克——这座拥有东北亚地区天然港湾的城市开始。这座城市的俄语意思是:掌控东方。9288纪念碑是当地火车站的一个醒目标志。经过9288千米的铁路里程跨越8个时区,人们来到了终点站莫斯科。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俄罗斯的疆域是多么的辽阔。并且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能源,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石油储备也是位居世界前列。这一巨大优势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在人类不长的历史中,俄罗斯这个民族就两次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不仅超级大国地位不保,还留下了1万亿卢布内债和1200亿美元外债以及大量的僵化落后的的民营企业。在如此内忧外困的情况下,俄罗斯的第一任总统叶利钦联合当时任职总理的盖达尔和副总理丘拜斯大刀阔斧的进行了私有化改革。布尔什维克糖果饼干厂的世纪大拍卖和证券的泛滥买卖。由此造成国家的大部分财产集中到私人手里。一夜暴富的经济寡头集团更是猖獗嚣张。随心所欲的干预国家经济政策和撤换总统。此外。“休克疗法”的各种措施,比如放开物价和提高工人的工资,财政、货币“双紧”政策,这些虽然在开始的时候缓解了社会问题,但都只是暂时的,因为时间证明“休克疗法”无法在俄罗斯成功实行。它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没有养老金,没有工作,企业生产萎缩,国家经济薄弱财政拮据,好像回到了以前。雪上加霜的是,在1997年受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影响,本身不稳定的俄罗斯爆发了最大的经济危机。卢比贬值引起恶性的通货膨胀,消费物价也水涨船高,工资下降,银行纷纷倒闭,人民的大量存款损失导致三分之一的人民处于贫困状态。社会持续动荡不安,风雨飘摇不定,此时俄罗斯的生产总值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整个国家的经济大倒退。休克疗法的实施和后果,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和反思。而国家领导人也意识到市场的改革要结合本国国情不能生搬硬套别国的经验政策,在经过慎重考虑后也终止了“休克疗法”的改革。

普京上台后,俄罗斯迎来了春天。上任后的普京充分认识到此时俄罗斯面临的困境,经济混乱,社会迷茫。是俄罗斯数百年来最困难的历史时期,曾一度经济总值下降到世界16位,落后于西班牙和荷兰,更被韩国、印度和巴西超过,丧失了曾经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还有沦为世界二流或是世界三流国家的危险。就职后的普京曾经说过,只有成为世界强国,否则无法解决国家的任何事情。为了实现他的强国目标,制定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强调要提高市场竞争力。而俄罗斯是个领土辽阔的超级资源大国,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石油储量居世界第八,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一,结合这个优势,制定了以能源拉动经济增长,振兴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战略。大力开发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逐步完善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输设备,利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国际优势。抓住世界各国对能源极大需求的机遇,成为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大国,奠定了经济强国的基础。而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振兴国防经济增长的强大后盾。经济与国防同抓,实现了双赢的目标。

回想中国在清政府执政时期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当时的经济、科技文化水平远低于一些国外发达国家,这也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1978年底,中国开始打开国门,以改革开放的姿态,逐步探索市场经济的道路。中国做为金砖国家之一,不仅要克服全球化带来的弊端,还要抓住机遇,发展经济。“全球化”一词是金砖国家经济迅速走向世界的代名词。金砖国家的改革历程告诉我们,无视本国国情,盲目照搬别国经验的狂飙突进式改革,会给社会带来动荡和风险。只有开放和市场化才是当今世界新兴国家经济改革的必由之路,它必然要破除固有经济体制、文化思想、政治框架、社会习惯的藩篱,不付出代价的改革只是一种空想。

看着《金砖之国》纪录片,我们会随时想着我们中国的发展问题。看到休克疗法给俄罗斯带来很多纠结的时候,我们庆幸我们始终坚持渐进主义改革。我们看到南非资源依赖性的发展模式,因为资源在逐渐减少和枯竭的时候,带来了很多新的困难。我们就想到中国发展的资源瓶颈,我们一些资源型地区,将来该如何转型和升级。我们看到印度的服务业非常发达的时候,会想到中国的服务业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套用《金砖之国》纪录片的总顾问陈雨露先生的话“金砖之国更贴近中国”。

俄罗斯,在苏联解体之后继承了大量的负债和落后的国营企业。它负重前行,借助债卷、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如今厚积薄发、飞速成长成为一个新兴的经济体。巴西,从1929年之前的单一经济——出售咖啡,慢慢转变为轻工业,到当今几乎能触及到所有商品的贸易。联想我们自己,身世处境如同俄罗斯那样落后,知识、能力又像巴西那样单

一、粗糙。我们是否该学习它们那种负重前行、不断完善自身的精神呢?我们年轻人,如同那些年轻的国家一样,没有强大的靠山,没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什么都要靠自己。尽管我们知道自己有很多缺点,但好强的我们不愿正对自身的错误。我们是有朝气的、我们是有希望的、我们亦是有能力的。只要我们把这份好强的劲,充分利用在事业上、利用在为家庭创造幸福上、为了国家及整个社会的建设上。那么我们就会有一个精彩辉煌的人生。国家的改革必须大手笔、大胆创新地去干,同时又面临着很大的存亡风险。一些领导者,不惜冒着成为历史罪人的压力实行着自己的改革方案。邓小平是如此,南非国父曼德拉亦是如此。即使被打入万丈深渊,他们也坚信着自己的信念,渴望着有朝一日使那些反对者们最终能理解,并为之而奋斗着。他们那份执着、自信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国家在不同时期需要改革,人也需要改革。不断审视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抛开之前所有陈旧的观念,下狠心改正自己的缺点。想要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化社会中证明我们自身的能力,尤为的需要全面的认识自我,在清楚了自身的详细情况后,我们才能够对症下药,减少自己的缺点强化自己的优点,慢慢的达到完善自身的目的。改革总是痛苦的,但时代在前进,已经容不得我们再有半点的懈怠,让我们与时间赛跑,朝着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进吧!

二、南南合作

1、南南合作,即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由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分布在南半球或北半球的南部,因而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被称为“南南合作”),是促进发展的国际多边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家自力更生、谋求进步的重要渠道,也是确保发展中国家有效融入和参与世界经济的有效手段。

2、南南合作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基于共同的历史遭遇和独立后面临的共同任务而开展的相互之间的合作。

3、南南合作旨在促进发展中国家之间,传播人类活动所有领域内的知识或经验,并相互分享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推动发展中国家间的技术合作和经济合作,并致力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与环境、中小企业发展、人才资源开发、健康教育等产业领域的交流合作。

第五篇: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单选(20):第一、二、三章

(第二章重点看全球化问题、第三章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发展演变)名词解释(5)

1、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

2、简答(4)/论述(2)

1、世界两极格局特点

材料(2):第一、二章

1、通读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几个阶段,重第二三四阶段)P12、通读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P13

下载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听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听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要点 1. 世界经济是指由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国家集体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 2. 世界经济格局指的是在一定历史时期......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心得体会

    通过本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全球性经济问题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解决全球性经济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严重分歧:(1......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By丘钟声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为搞好本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确保本课程的教学......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学习心得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学习心得 强莉 说到经济与政治,脑中闪现的就是柴米油盐和村委会选举,如果再加上定语“世界”二字,我也只能徒叹奈何!起初,我感性的认为这门课就是对高中......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简答题

    1.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重点要解决哪些问题? 首先,迎接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对加快科技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当前许多国家都将创新提升到国......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大纲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大纲 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组 前 言 关于本大纲的说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从2006级起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作为学校的......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九章.ppt.Convertor

    第九章当代国际舞台上的中国 第一节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及其外交政策 第二节中国在当代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及其外交政策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对......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论文

    三明学院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论文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与挑战. 姓名:马菡蔚院系:外国语学院年级:11级专业: 商务英语A班学号: 20110461109 提交日期:2013 年 11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