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4 15:41: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常识》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常识》读书笔记》。

第一篇:《常识》读书笔记

读《常识》有感

阅读完梁文道先生写的《常识》这一本书后,其引发了个人的思考与感受。其书起名为常识,顾名思义就是指一般人都知道的知识,但作者在书中讲的一些道理恰恰是当下很多人“不知道”的,原因或者是麻木,或者是装不知道。这一书名在开始就体现出不一般,能很好的引起读者的兴趣与思考。与此同时,整本书的内容主要是从政治、民主、教育、公民道德等社会诸多方面切入,作者的论述简洁有力而不过头,一针见血的命中问题的要害之处,为自己赢得生存空间的同时也催发了人的省思。在《常识》这整一本书中,有几处地方实则令我印象深刻,同时也使我深思其中。

梁文道先生自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这与我开头所提到关于书名的一样。整本书所谈及的内容其实都是我们正在面临的事情,人们心中也是很清楚的,但他们就是无法能从正确客观的角度去分析研究这些事实,总是很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将某些事情死死的固定在一个范围之内,硬生生地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常识掩埋在深处,无人愿意挖掘出来。这大概就是上文所说的装不知道吧。而另外一些人大概是已经变得麻木,无法理性地判断是非与否,因此当看到书中所谈论的事实,就感觉在看天书一样,认为作者所说的一切都是深奥无比,无法理解其意思。因此,梁文道先生说的再正确不过,这的确是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啊。作为这一代的我们,应当要反思这其中的含义,思考如何做才能改变这一时代,使稀缺的常识转为丰富的。

在“自序:江山不幸诗家幸”这一段中梁文道先生写道:“除此之外,我也很喜欢“常识”这两个字的丰富义蕴。首先,我以为自己所说皆不脱常识范围,没有什么故作深刻的东西。并非自谦,这其实是严格的自我要求;因为我时常感到国人今日颇有一种凡事都要往“深处”钻、议论总要谈“本质”的倾向。于是明明在探讨“毒奶粉”的问题,偏偏觉得光是信仰缺失还不够,一定要把“灵魂”也搬出来才算功德圆满。”(P3)

这一段我觉得很真实概括了当今社会的一个本质。对于一个问题的出现,人们总是喜欢把它一级一级的往上升,本来只是一件小事却不断地升级为一个高度。虽然我们常说做事情要不断往深处探,只有通过不断的钻研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根据问题出现的根源想出解决的办法。但这并不是代表任何事情都应当这样,毕竟它不是一条万能钥匙,它并不适合用在每一件事情上。因为有些事情的结果我们单从表层就可知道,完全没有必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探究钻研其中的本质而获得结果。这就如同梁文道先生举例说如果我只是想要知道见到为什么剪不断毛线时,你不必向我介绍工具与技术的本质,也不必花时间找出一堆物理学解释,只需要你直接告诉我这把剪刀是不是太钝或者干脆换把新的给我。

其实在《常识》这本书中,很多的章节都反映了这个问题。书中的一篇名为““范跑跑”的真性情”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书中写到名为范美忠的老师在自己的博客里坦承,地震当天,他不顾学生,先跑出教室,于是在网上招来一片唾骂。对于这件事在当时引起很大的争议,大部分人都谴责他,但与此同时也有人为他辩护,认为他不仅有说话的自由也有逃命的权利。然而接下来让人无奈的是这场争论发展下来,竟然又成了一次崇高与反崇高的对决,英雄和真小人的较量。范美忠随后发表的言论更是把它上升到了自由和非自由之争的理论层面,俨然把自己变成了”自由主义“的代表。”(P174-P175)对于这件事情,我个人的看法是如果该老师没有不顾学生,先跑出教室的话,那说明该老师职业道德等各方面的水平较高,责任心强,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去敬佩和赞扬。而另一方面,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该老师先逃跑并没有过错,他的确是有这样的权利,而我们批评也只能说他在道德意识方面还没有达到一个层次罢了。但是网友的争议以及当事人所发表的言论正是在无形中将一件事情夸大,非要往事情“深处”钻,为了探究那所谓的“本质”争个你死我活,然而到最后也没争出个结果。所以呢,正如作者说的“范美忠是个真正的凡人,不多不少如此而已,既不邪恶亦不高尚。许多人仍然总是要和一套宏大的叙事挂钩,总是要让自己变成伟大理论的道成肉身。”(P175)所以我们真正需要探究的是如何跳出这个魔咒,别总把自己变成那伟大理论的道成肉身。

这本书除了上文所提及的之外,最让我深刻的就是作者在上篇中提到的关于中国政治官场方面的观点。其选择的切入点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时事评价,作者所选的是政治人物的不同方面。这一选择实在特别,几篇章节一环扣一环,能通过小的看到大的,反映出政治以及政治评论中存在的问题。平常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都会有涉及到人格魅力,而且我们对于拥有人格魅力的人表现出喜爱。而作者则根据此提出了独特的疑问,那就是“领导人一定有魅力吗?”。我们很多时候看见一些政治领导人在外交政治方面表现的十分出色,我们则会觉得其有人格魅力。这如同文中提起到关于温家宝总理的日韩之旅,必须把每日的晨跑变成一种软性外交,一方面要展示自己公职身份之外的常人生活;另一方面则要把自己所代表的国家人格化在自己身上,亲切地和外国百姓交流出来。(P85)还有就是汪辜会谈的两位主角。(P88-P89)一般人都会评价为他们散发出特殊人格魅力,但其实有没有想过像作者所说的这或许就是政治公关的高级境界呢?其实很多人在讨论政治的时候都会很避讳的去谈领导人的公关,觉得一讲公关就是虚伪或造作,包括我在内也有这样的感觉。但阅读完作者所写的之后,想法就会转变。作者在文中提问道“真诚就一定容不下公关吗?天生的性格与后来加工的设计就一定是矛盾的吗?”(P87)其实不然,我认为两者是可共存,并不存在矛盾之处。公关是每个政治家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与策略,但这并不代表是个人的性格。平常我们都常说做自己,而成功的政治家更不应该为自己规划一条违背自己性格的形象道路。当然,在做足个人的本分之余这也需要看政治报道与评论的实力,考验他们如何能从专业政治技巧的角度分析,使语言现代化。

接下来问题又来了,官员的形象就一定要十分完美,不能有点瑕疵吗?究竟一个人要有多好才能当官?很多时候我们都思维定式,认为官员道德水平是应该比一般人高,特别是其道德水平要与其职位高低保持平衡。不过对于这种想法,梁文道先生在文中也直接指出来:“为什么当官的人一定要比普通人有道德呢?这其实是一个沿袭传统但未经推敲的共识,好像从政者都该是圣人,不只比一般人聪明能干,刻苦耐劳,还要比一般人更能抵得住欲望的诱惑,在道德操守上堪为天下表率。我相信任何人只要静下来想一想,都会觉得这种要求是不合理的。从政治权术的角度考虑,如果一个政治人物不只从政成绩优秀,还恰巧是个大善人,那么他的声誉和威信自然更能令人拜服。但万一他只是个普通人,齐备了普通人皆有的七情六欲,而且不时有逾矩的行为,那么他是否就此丧失了从政的资格呢?”(P94)这的确是我们应当好好思考的。尽管官员道德存在某些问题,但这属于其私生活,我们没有必要像够狗仔队那样过多的关注。不过当官员没有遵守从政的专业伦理,利用自己职权去做一些违法,危害人民群众利益那就另当别论,这种行为是应当给予惩罚的。腐败行为的不断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些行为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道德以上,关乎到从政的伦理法律问题,是我们所必须关注的。虽然中国一直倡导着官员要端正品行,但腐败行为频频爆出。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就是很早以前就埋藏,只是没有未发现,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作者所说的“许多品德的要求陈义过高,没有从官员实际拥占的职权出发,反而像是要先找一个君子才请他当官似的,非常不切实际。更重要的是,这些道德要求没有被翻译变化成具体的制度制约,根本就难以操作。”(P97)所以对于政治人物操守的要求无论是国家还是人们都应该客观看待,认真思考,应当从政治现实出发,根据客观情况分析。虽然这条路会是漫长曲折,但总该比什么都不做,只是一昧地倡导端正品行好的多吧?

总的来说,《常识》整本书能引起了个人很多方面的思考,唤回梁文道先生所说的常识。在这一个时代,我们总是太容易自以为是,以为自己所思所想的就是普遍道理,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不断走向类似愤青的道路,其实不然。我们并不能像作者那样一针见血的命中问题存在的本质,不能冷静分析事情的完整。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沉下心,客观面对事实,同时可不断地从《常识》中寻找答案,从细节中寻找埋藏已久或麻木了的常识。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或许能改变作者的说法,这时代将会发生改变,发展为一个常识丰盛的时代吧。

第二篇:《常识》读书笔记.doc

国庆力行——《常识》读书笔记

高二(2)班陈思臻

《常识》作者:(中)梁文道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1阅读日期:2012-10-1

作者简介:梁文道,1970年生于香港,少年长于台湾,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1988年开始撰写艺评、文化及时事评论,并曾参与各种类型的文化及社会活动。首篇剧评见于《信报》文化版。曾为多个文化艺术机构及非政府组织担任董事、主席或顾问之职,现为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主持人,凤凰卫视评论员,中国内地、香港及马来西亚多家报刊杂志专栏作家。

作品梗概:梁文道先生近两年来撰写的时评文字结集,谈及政治、民主、民族、教育、新闻自由、公民道德等社会诸多方面。文字风格犀利,文章主旨清晰、论述简洁有力,往往一针见血命中问题之要害,其文字在带给读者阅读快感之余,还催人省思,给人启示。本书名曰《常识》,正如梁氏自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常识》一书是梁文道先生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每当我阅读此书,内心深处的满腔正义之情汹涌澎湃……

在如今中日关系因钓鱼岛恶化的背景下,他一中肯客观的角度评价了中日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中日矛盾,提出了中国人的前进的方向。此书中,他提出来中国人民就反日的两个大的论点:

一、中国人搞不清楚该反对的对象;

二、不是反日本,而是反罪恶。

就第一个论点而言,他提出了“反日必须弄清目标,一方面针对历史战争的罪恶,另一方面要把历史和现在的政治局势联合起来分析,才可以对准日本右翼和保守派的全盘计划。”的明智方针,主张“抗日不如自强。与其罢买日货,不如先搞好国货的信誉;与其耗费时间和精力去散布仇日言论,上街焚烧日本国旗,不如集中精神检讨自己的社会体制,壮大国家实力”。

我认为,在当今被仇日情绪充斥,不能正确,客观认识的中国人民,需要一个像梁文道这样的人,为我们指引方向,但是我们壮大了国家实力,并不能抱着“今日我且哑忍,瞧明日我强了谁狠”的复仇心态。对此,梁文道先生批判道:“如今中国社会脱不掉一种把中日历史问题看成两个彼此竞争,总得分出个高下来的简化国际规则,这样不仅解决不了现在的历史遗留问题,且徒添了威权式的国家主义。我们随时都要反省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状况,目的是为了民众更民主,更理想的生活,既不因日本而起更不因胜过日本就可终止!”,知识分子,体现的是一种责任,怀的是一份责任感。鲁迅时代的知识分子是最惊心动魄的,频繁更换的笔名是为了倡导民主,他们是赋予了自己时代进步的责任,作为民族一分子的责任。如今的知识分子普遍让人敬重,但有时却无端生成一股神秘感影藏在无知之中。此时此刻,我们需要梁文道这样的有独特远见的时事评论家,我们也需要成为一名拥有强烈爱国主义但却不被其蒙蔽双眼的中国人!

 《常识》摘录:

每一段感情的发生与结束,其实都是场记忆的战争。受过伤害的,必将在新一轮关系的最初就迟疑畏惧,甚或仓皇退缩,因为他记得那么清楚。他害怕的,不是眼前的人,而是过去的人。他不只是在和新认识的朋友交往,他同时还在和自己的记忆协商、谈判与作战。对方可不知道,这样的关系何等艰难,因为与他角力的是一些过去的陌生人。

所有的人际往来,莫非一种应答关系。有呼召遂有响应,送礼就期待回礼,寄了一封信之后就等着回信的到来。电话这种沟通技术使得应答俱在一瞬间完成,几有共时的幻觉,因此电话通信的悬搁就更加叫人困扰了,也更加凸显了主奴之间的优次地位。不回电话的必定就是主人。

你控制了我的身心,不过我看穿了你的真实。

“不如我们从头来过”,这不知是多少夫妻、情人乃至于朋友都很想说也说过的话。然而,要把一切过去抹掉,从头再来,又谈何容易?若要从头再来,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把自己彻底变成另一个人。不是变化你的生活习惯,比方说戒烟或者戒酒;也不是改变容貌声线,而是将你曾经交给对方的那一部分,把你曾经送到对方手中的那一半生命割除。

宽恕,是一种和时间的特殊关系,是一种决定让不让某件错误或罪行成为过去的行动。

想象一个男人生来就少了一颗心,他善良,正直,彬彬有礼,但就是没有那颗心。--芬尼摩尔

第三篇:《常识》读书笔记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7160153 黎国威

《常识》读书笔记

《常识》,一本白色封面的书,干干净净的,摆在书城的某一个无人问津的角落,当我在拿起这本不是很厚的书时,对此书名有一种陌生而又熟悉的感觉,似乎这本书随处可见,但又从未见过的样子。我想它全白的封面除了想在包装上新颖一点之外,更大的优点就是与它的书名似乎有很大的联系。

常识,这是一个简单得连小学生都熟的不能再熟的词汇了,但是这个词汇,不仅用简短的两个字描述了它的本意,更是代表一系列人们正常所见所闻的符号。

《常识》一书,实际上是一本有关时事社会评论的书籍,谈及政治、民主、民族、教育、新闻自由、公民道德等社会诸多方面。文字风格犀利,文章主旨清晰、论述简洁有力,往往一针见血命中问题之要害,其文字在带给读者阅读快感之余,还催人省思,给人启示。本书名曰《常识》,正如梁氏自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本书为梁文道先生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本书。梁先生站在港岛近观内地社会,遥眺世界局势,文不长、字不多,但寰宇都在其中,真相都得披露,道理全然道出,可谓“闻到非常道”。在他的《序言》里,他对这部书从题目到内容都做了点解释,很有意思。有关题目呢,他是想效仿美国开国“客贤”托马斯潘恩的同名著作: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的《常识》——乃美国奠基档之一。历史学界一直争论卢梭等启蒙思想家对法国革命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假如他们的论著当年并不普及,我们能说革命群众其实全是他们的读者吗?《常识》就不同了,在它出版的头一年里,这本可亲易读的小书扎扎实实地印出了五十万册!可别忘记当年北美十三州才有多少人口,其中又有多大的识字比率。说它造就了美国独立,真是一点也不夸张„„拙著取名《常识》,绝非自大,而是为了向前人致意,归宗于这种公共知识分子的传统。除此之外,我也很喜欢“常识”这两个字的丰富义蕴。

杂文集最大的快乐来源于作者能够提供给你一个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你熟悉的世界,或是以相同的视角却可以看到事物更深层面更近于本源的部分。在这一点上,梁文道这本《常识》无疑给了我极大的阅读快感,即便里面的部分文章早已在牛博等网站上读过。比如,文中对于日本问题的一系列分析真的是切中要害,又如对于网络上某些先虚构一个日韩侮辱中国再

进行反击的网民的心理分析以及其背后中国人的心理病态说得一针见血。又如从城管屡屡遇袭的问题讲到城市的完美规划与百姓的生存需求的矛盾和城市的发展方向,让我颇受启发。文如其人是没错的,什么样的人自然写出什么样的文字来。多年前常看《锵锵三人行》,梁文道貌不惊人,语不出众,却每每能一击即中,说到点子上,这不仅源于其牛博书院院长背后的渊博学识,更多的还是他自觉地站在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立场,既保持了对这个世界的关注热情又不失其冷静和多方位的思考。而这样的风格在这本文集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其文字自然浅白精悍,大概因为是时评的缘故拘于报纸版面限制,许多话题并未充分展开,但仍可在有限的篇幅内,切中要害。这一点比起国内绝大部分同行来要高明许多,比如许知远。

曾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感言,听经济学家说话,怎么说的似乎都是常识。口气中流露的是不屑之意,这是因为自然科学容不得常识插足。但这位科学家无意之中却道出了真相:不同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必须立足于常识。但曾经有一段时期,常识遭到颠覆。比如,亲情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情感,社会却鼓励亲人之间相互检举、大义灭亲;追求私利是人的重要本性,但舆论却对此视而不见,而只是强调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面。由此造成的悲剧和灾难,不说也罢。

这就提醒我们,在社会科学领域,必须警惕有违常识的理论招摇撞骗,不管它是以何种高深或高尚的名义出现。比如,当房价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天价之时,却仍有专家指出,我国的房地产价格尚属正常范围,显然有违常识;再如,先发展(经济)、后治理(污染),似乎是一种高瞻远瞩的策略,但实则违背常识甚至人性。扪心自问,当个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这般发展图的是啥?

最后顺便提及,我们小时候曾上过一门课,叫做自然常识,介绍的其实是简单的科学知识,却冠之以常识的名义,恰恰表明我们实则误解了自然科学的真谛。同时,对于社会领域的常识,却又避而不谈。这正是多年来我们教育的误区。

第四篇:《管理的常识》读书笔记

《管理的常识》读书笔记

一、管理的定义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对管理的定义——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

我:管理就是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误区:管人理事,把人管好了,事情就处理好了,反例:

客观:

1、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2、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3、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4、衡量管理水平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

5、要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

6、管理是一种职责分配,只有分配责任,人才才会真正被培养起来;

7、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绩效部门>职能部门)

二、组织定义

组织为目标而存在,组织管理的存在是为了提升效率。

1、公司不是一个“家”。正式组织:是指挥运用权力、责任和目标来联结人群的集合。家庭组织:是指用情感、兴趣和爱好来联结人群的集合。反例:

2、组织必须保证一件事是同一组人在承担。

3、组织中人人公平而非平等。

4、分工是个人和组织联结的根本方法。

三、组织结构

(一)企业发展阶段

1、创业阶段:关注产品——质量和成本控制。

2、成长阶段:关注销售网络建设、规模的扩张以及品牌的积累——专业人士引入,专业能力的竟争。(职能型结构)

3、发展阶段:关注高层经理人团队的建设、企业快速成长的安排、企业系统能力的提升——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家退到董事会层面,管理交给职业经理人,沟通战略,提供资源,达成共识。

4、持续发展阶段:文化价值认同和理念理念认同——共同决策,保证谨慎决策,部分所有权和经营权再度结合。

(二)形式化的程度:

1、公司称呼习惯,直称呼名字,不带头衔的好处——容易合作

2、职能部门和绩效部门——职能部门头衔要小,绩效部门头衔要大,使职能部门服务于绩效部门。

(三)常用组织结构

1、职能型结构:实现追求规模的目标,减少资源重复和浪费。适合成长阶段的公司。缺点:

难实现各部门整体配合。解决:部门经理人的考核与绩效鼓励和公司整体目标挂钩。

2、事业部制:培养高级管理人员,缺点:活动和资源出现重复配置。发展阶段。

3、扁平化结构:小型组织,风险大。

4、矩阵式结构:公司资源有限,又需要规模发展时。

5、网络结构:

四、什么是领导

领导:是指影响别人,以达到群体目标的过程。

领导者(确保组织成长)和管理者(只对绩效负责)

1、领导的技能:

(1)人际技能

(2)概念技能:复杂问题简单化(建立不起概念,就建立不起高度)

(3)技术技能

赫——布理论:员工

类 型领导风格

有心有力(有能力热爱公司)授权型

有心无力(热爱公司能力不足)参与型

无心有力(有能力不热爱公司)推销型

无心无力(新/老员工)吩咐型

2、管理者的领导行为:

(1)指导型行为

(2)支持型行为

(3)参与型行为

(4)导向性行为

途径——目标理论(学校)

3、对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方式:一是例外管理,一是根据业绩给予合理报酬。

4、对核心人才的管理方式:

第一是发挥领导的影响力;

第二是真正的个人关心(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

第三是心智的激励:

5、授权:授权能真正培养人,职位不一定能培养人。

(1)目标设定不做授权;

(2)机构越大越要授权;

(3)任务和决策越重要,越不能授权;

(4)任务越复杂越授权;

(5)部门之间互不信任,不能授权;

(6)部属责任心不够,不能授权。

五、什么是激励

1、激励的核心:一是想办法让工作变成游戏;二是要永远站在对方的角度来做,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

2、工作的原因:

3、保健因素:多数人获得

4、激励因素:少数人获得

5、人类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和发展。——马洛斯理论

6、期望理论:人会成为他所期望的样子。激励力量=目标价值X期望值。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期望价,二是媒介,三是对期望目标的评估。(定义价值——事件例举——论证定义)

六、决策如何有效

1、理性决策:(1)识别问题;(2)确定目标;(3)分配权重;(4)拟定方案;(5)分析方案;

(6)选择方案;(7)执行方案;(8)评价方案

2、集体决策,个人负责:风险小,不是最好的决策。(如何理解翟鸿燊:群体是不做决策的,可以民主,但一定要集中;马云„„)

3、集体决策前提:(1)相对少的人数并且相互信任;(2)成员的技能互补;(3)成员的责任感、具体目标和共同的工作方法。

4、个人决策的局限性:一是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二是晕轮效应,即以面概点;三是新近效应,最近最新发生的事起决定性作用;四是角色固着,职业和角色、身份影响决策。

5、决策的五种方法:(1)独断式决策(小企业);(2)咨询式决策;(3)群体决策(多数人控制);(4)群体决策(共识);(5)授权

6、群体决策的关键:一是参与人数不宜太多,5~8人;二是参与的人必须全程投入,认真负责;三是参与成员背景要不一致,责任要分开;四是成员要是真实的响应;五是充分让所有人表达意见,不作评论;六是不要在意流程而要重视责任。

七、什么是计划

1、管理两种基本模式:一是绩效管理(多见美国企业);二是计划管理(多见日本企业)。

2、计划管理定义:5W1H3、计划的两个基本特性:一是目标是对未来的预测;二是行动且必须保证行动是合理的。目标不是关键,关键是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是有行动的,行动是有计划的。

4、一个标准计划应包括的几个方面:

1)目标/目的2)计划的有效期

3)行动的方向

4)控制的程序及方法

*何事(活动)

*何时(开始和结束时间)

*何人(负责什么)

*何地(实施活动)

5、管理层对应职责:高层管理者对企业的成长和长期发展做出贡献,中层管理者对企业的稳定和效率做出贡献,基层管理者对企业的成本、质量和短期效益做出贡献。

6、计划赶不上变化,是因为此计划没有包含变化。

管理者要学会向下负责。

第五篇:《常识》

现今,相对于大陆的知识分子,港台的知识分子往往更具有独立的思想。原因有很多,我想最主要的因素是环境。在那么多独立的思考者中,梁文道就是其中的一位。

我所知道的梁文道是以电视为载体而为人所知。凤凰卫视、《南方周末》和牛博网则是三个最为重要的载体。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南方周末》,其中发表的很多文章都是删减版,我相信这使得梁先生更加了解所谓的国情了。

本书的文章都是时评,梁先生用“常识”一词来总领,着实贴切。梁先生自己谦虚,说是“卑之无甚高论”,然而,亦如梁文道说的那样,“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常识一词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毫无深度,但是现在却并非如此,我想大抵是因为环境的差异吧。常识之所以成为常识是因为它的普片性,为大众所公认。《常识》一书中多为梁先生时评的收录。要做这一本书的评论实在困难,只能挑其中某个主题略做些自己的总结。

自从汶川地震以来,中国的哀悼日几乎成为了每年的传统。而不同的是,汶川地震时的哀悼是全国人民自愿的,各大门户网站自动将主页调成黑白;而玉树、舟曲灾难的哀悼日,却适逢后奥运时期和世博时期,难免存在树立形象而由政府强制设立之嫌。8月15日,作为抗战胜利的纪念日,却鲜有举行纪念仪式,甚至有时候显得低调得有些恐怖。在无知的情况下,学生在谈论、义愤填膺,没有比这更让人感到可悲的了。而为何不大张旗鼓纪念抗战胜利,我想这或多或少与执政党有关。这个胜利究竟属于共产党还是属于国民党,我们没有资格、也没有可能在正式出版物中去探讨。《常识》一书中,有许多时评是关于抗战。这一段历史,我们这一代几乎都不甚清楚它的全貌,但是,胜利者的姿态却从未真正意义上的出现过。我认为所谓的胜利者的姿态绝非是对于日本这一国的蔑视,至少

我们没有实力去这么做;而是一种自尊、自强的体现,这么说看似很虚,但是中国对于日本的确部分存在一种卑躬屈膝的姿态,尽管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以“小日本”作为“居高临下”的托词。自尊并非踩着他人的头颅,自强也不是比别人都强。中国一直以大国自居,但是所谓的五千年传统美德似乎随着近代的受辱时期而消失殆尽。这一点值得我们所有人,尤其是学生的重视。

在中国有很奇特的现象是,许多新闻的产生仰赖了太多的人为因素。在本书中有所提及。为了完成一个政治的目的而捏造一些新闻,当然政治的目的并非一定是政府捏造,因为社会上还存在着这样一群人——愤青。我之所以要提这一点,实际上是想为日本“正身”。许多中国人都爱拿日本与德国作比,无限夸大了德国忏悔的“伟大”以及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卑劣”。首先是德国,作为德国二战最大的受害国之一的法国,在境内设置了德国阵亡纳粹分子的墓地以纪念死者,而德国首相前往法国交流之前必定会去该墓地纪念亡灵,甚至态度傲慢。但是我们却从不会去说这些,原因是德国的表面“一跪”足以让大部分世人动容。反观日本,被指在东南亚态度傲慢,不为战争中的反人道行为而道歉,实则这种指责在西方媒体中却少有出现。中国人常常将日本人描绘为丑恶、变态的代表,但在国际上,日本的形象却远胜于中国,我们却很少从中去反思,最大的反思也仅仅限于日本人的礼节比我们强,却从未发现我们的劣根性。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中国,小泉纯一郎被描述成一个军国主义者;而在西方媒体却视他作为一个和平爱好者。这截然不同的评价都有其中的道理,只是战争带给中国人的仇恨,远远大于理性的判断。我们经常在网络上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政府作为国家机器经常是“和谐”这些评论并且制造一些事件去转移大众的视线。在这些转移大众视线的事件中,日本便是很大的“贡献者”。

下载《常识》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常识》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学常识

    一、中国古代作家作品 1.诗经:诗三百 第一部诗歌总集 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2.楚辞:收录屈原等人的作品 楚辞体又称骚体 代表作离骚 长篇政治抒情诗 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编年......

    文学常识

    中国文学上的第一(上)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中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国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中国第一......

    文学常识专题

    文学常识专题 1.必会 文房四宝: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松竹梅 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长城著名三关: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

    灭火常识(范文模版)

    、单项选择题 1.高层建筑、公共娱乐场所、百货商场等在进行室内装修时应采用的装修材料是:( B ) A.可燃材料 B.难燃材料和不燃材料 C.易燃材料 D.钢筋混凝土 2.下列( A )......

    文学常识大全(模版)

    文学常识大全 1. 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 峨眉山 普陀山 九西岳 2. 中国四大发现:指南针 造纸术 印刷术 炸药 3. 中医四诊:看 闻 问 切 4. 戏曲四行当:生 旦 净 丑 5. 道教四大名山......

    外国文学常识

    常识:外国文学常识 一. 文艺复兴文学 1.莎士比亚,英国文学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顶峰, 莎士比亚 是这个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主要作品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常识工作总结

    常识教研组工作总结 通过一学期的 教学研究活动,教研组形成了学习、探究、改革的浓厚氛围。教师的理论前所未有的丰厚起来,教师的改革前所未有的大胆起来。这种浓厚的教研氛......

    《反不正当竞争法》常识

    《反不正当竞争法》常识 一、 反不正当竞争法 就是制止不正当竞争的法律。它是国家制定和实施的、调整商品经济中竞争关系的法律规范。 它出现于十九世纪末,当时西欧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