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思路及主要内容
部编小学道德与法治 教材编写思路及主要内容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西安市太元路学校的。
2017年7月18日到7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市教科所组织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学科教师培训。在培训期间聆听了各位老师和专家的的讲座和报告。
下面我将结合培训期间的专家讲座及自己的学习情况从教材研发背景、编写指导思想、教材框架及说明、编写思路与教材特点、四个方面和各位老师一起分享:
一、教材研发背景
1.新世纪的课程改革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 2.一标多本
——预设:多样中的一致,一致中的多样。
——鼓励竞争,优胜劣汰。
3.语文、历史、德育教材的独特性与新安排
——统编、示范?(招标与流标:各版本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特点,没有一家能达到统编的高度。)
——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聘请鲁洁教授为品生品社教材总主编,接受任务。
——教材执行主编高德胜教授、孙彩平教授。
——教育部办公厅、基教二司专函
4.课程名称的变化背景—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与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1)《18大报告》(201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3)《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3月)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
——要优化教材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写入德育等相关学科教材中。要创新呈现形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教材内容的呈现和编排方式,使之更加生动、新颖、活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教育部将组织编写、修订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材。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方式方法、有效途径、实施成效等,开展专题研究。
——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法治教育”的由来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23日)
“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5)《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016年7月18日 教育部 司法部 全国普法办共同发布)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宪法教育为核心,把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青少年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更名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标的全面修订。2016年教育部做出工作部署:为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精神,并在全国颁布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为将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颁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内容和要求增加和融入到德育教材中,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全部更名为《道德与法治》。《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相关内容
(一)总体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
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
——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引导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二)阶段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使学生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重要法治理念与原则,初步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须的基本法律常识;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养成规则意识和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为培育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奠定基础。
小学阶段,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二)分学段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1.义务教育阶段
以基础性的行为规则和法律常识为主,侧重法治意识、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实际,利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从生活实践中提炼案例,注重将核心理念、重要概念与学生生活实践能够接触的事件相结合,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
主要分阶段实施以下内容: 小学低年级(1-2年级)认知国家象征及标志。初步建立国家、国籍、公民的概念。初步建立对家庭关系的法律认识。
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初步理解遵守规则、公平竞争、规则公平的意义与要求。初步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了解消防安全知识、基本交通规则,知晓常用公共服务电话。
初步了解自然,爱护动植物,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小学高年级(3-6年级)建立对宪法的法律地位和权威的初步认知。
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步认知主要国家机构,国家主权与领土,认知国防的意义,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简要认知重要民事权利,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定保护;初步理解权利行使规则,树立依法维权意识,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建立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了解制定规则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进一步树立规则意识,遵守公共生活规则。初步了解合同以及合同的履行,理解诚实守信和友善的价值与意义。
初步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道路交通、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禁毒、食品安全等生活常用法律的基本规则。
初步认知未成年人能够理解和常见的违法和犯罪行为及其危害和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初步了解司法制度,了解法院、检察院、律师的功能与作用。知道我国加入的一些重要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5.对“法制”与“法治”区别的理解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表现为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的角度,不用“法制”用“法治”更为适切。
6.为何将“道德”与“法治”组合?
对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来说,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就像车之两轮、鸟之双翼,道德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法律去规范,法律管不到的地方,需要道德去弥补。
对个人来说,既有高雅的道德情操,又有敬畏法律的法治精神,才能成为一个好公民。如果说道德提倡的是比较高尚的境界,那么法律规定了人们的行为底线。
《道德与法治》课程名称符合唯物辩证法,有利于青少年成长,德润心灵
法护成长。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定位更加明确。
二、编写指导思想
(一)编写目的研发、编写一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充分吸收十年德育课程改革成果,满足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成长需要,促进小学生基本文明素质的养成,反映人类文化成果,充分体现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有中国气派的教材,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二)基本指导思想。
1、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培养有爱心、责任心、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儿童。是教材编写的根本方针。
2、促进小学生以品德为核心的基本文明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教材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
3、依据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原则,聚焦儿童的生活与成长,以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事件作为建构教材内容的“原材料”。
回归生活,建构更好的生活。着眼于儿童成长中的各种为题。
4、教材与学习者的关系模型:对话。将教育目的隐含在儿童感兴趣的话题
背后。以同龄人的身份:体现民主、平等、陪伴、引导。
(三)教材编写主要依据 依据1:—《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颁发(2011年)
依据2: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发(2013年)
依据3:—《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颁发(2014年)
依据:4:—《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颁发(2016年)
依据5:—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2016年9月13日今后的依据)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坚持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坚持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坚持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纲要》强调,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强调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
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青少年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青少年学生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低年级
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
——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
——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
——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
三、《道德与法治》教材框架及说明(以1-2年级为例)
(一)《道德与法治》教育主题构成
在《道德与法治》框架中,针对学生面临的重要生活事件与要解决的发展性问题,设置了相对集中的教育主题。这些教育主题,蕴含在不同生活领域的话题之中,通过各册相对集中的单元设计实现。
如:“我的健康成长”
“同伴友谊”
“我的家庭生活”
“我们的学校生活”
“我们的公共生活”
“我们的国家生活”
在单元主题下,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设计相关课题。
(二)《道德与法治》框架内在逻辑
道德与法治的框架设计,以生活为经,以学生的内在发展为纬。贯穿本框架设计的线索主要有以下两条。
一是暗线,即学生生活或者成长中遇到的重要事件或者问题,以每册相对集中的核心教育主题的方式隐含于教材内容的设计中。
二是明线,即各册单元的逻辑安排。这条线索由两个要素交织组成:时间与空间。
空间指学生的生活空间和学生心理空间(自我、自然、家庭、学校、社区、国家)。
教材各册单元的设计是这两个非物理空间的延展过程。
各册教育主题的设计,是对同一空间话题的定位,也是逻辑上升。
同一话题在不同册的教育定位与逻辑上升
其他话题,在本年段没有段内循环,但为中高年段打下基础。如奠基公共意识的主题,就为中高段的公共生活打下了基础;“我和大自然”单元中所体现的
与自然共生、感恩自然的态度,与高段的自然观与宇宙观是一脉相承的。
1、一年级上册:本册的教育主题:适应新生活 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主要针对学生学校生活的开始。这一重大事件,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适应学校生活这一新的生活形式。
这里的空间逻辑是从家庭到学校,隐含着孩子身份的重大转变。
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主要围绕学生适应学校这一新的生活空间及其中重要的生活事件展开。
这里的逻辑是由学校生活的空间到学校生活的内容,并特别关照了两种最基本的学校生活形式。
第三单元“家庭安全与健康”,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生活,特别是有学校生活介入后的家庭生活的变化:家庭生活由原来的自然状态进入一个反思的状态。
第四单元“天气虽冷有温暖”,引导学生了解季节变化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在这一单元中,学生生活还要经历非常重要的生活事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大事件:新年。
2、一年级下册本册的教育主题:养成基本的新的生活习惯 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主要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习惯问题。
引导孩子在基本适应学校生活后,养成文明卫生、乐学勤学的好习惯。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利用这一学期是春季——这一在全国都是一个利于孩子到户外活动、亲近自然的季节。
引导他们克服现代人普遍存在的自然缺失症,建立与自然的亲切关系。第三单元“我爱我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与家人的关系,加深与家人血脉相依、共生共存的基本感情。第四单元“我们在一起”,主要是引导学生养成与同伴共在的观念与习惯。
四、编写思路与教材特点
1.在教材的体系化要求和儿童生活之间,真正反映儿童成长需要。
2.在道德生活经验的传授与学生道德自主建构之间,培育学生自主建构能力。3.在道德品质形成过程的知、情、行之间,循情、据理又具有行动和实践品性。4.在教本和学本之间,“利学易教”。
5.在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之间,成为文化多样的载体与文化公正的见证。
(一)在教材的体系化要求和儿童生活之间,真正反映儿童成长需要。
整套教材的设计思路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沿着儿童生活不断变化与发展的逻辑展开。
首先,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其生活是整体性的。(多重的生活空间、多重的生活角色)
其次,儿童是成长中的人,随着其身心的发展,所涉及的生活领域不断拓展,内容日益丰富,生活中所遭遇的问题更加复杂。
另外,教材的构架是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儿童生活的主导性、多向度和它的发
展层次,凝练出相应的生活主题,展示比较典型的生活事件,构成相互联系的主题域,对每个主题域的学习目标作出明确的规定。
(二)在道德生活经验的传授与学生道德自主建构之间,培育学生自主建构能力。
1.在教材的编写中,为了发展学生的道德自主性,精心设计好各种自主性活动,引导学生学会: 自己去思考他们所面对的道德问题,辨识他们所接受的各种道德观点,独立进行自己的道德判断,自主作出道德决定。
2.为了培养学生的品德,发展道德自主性,德育课程教材也必须有人类社会道德生活经验的传授。
如:通过陈述道德生活的故事,历史文化事件,各种不同的生活习俗、习惯、传统,乃至告诉学生他们所能理解的道德生活知识、道德规范法则等等。
(三)在道德品质形成过程的知、情、行之间,循情、据理又具有行动和实践品性。
教材的整体设计,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这个经验,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有内在的心情感受,有理性的思考,也有身体活动的感知。但这个整体性,在自发经验的层面上,往往是模糊的、不明晰的、片断化的。道德教育的教材与教育过程,就是要帮助学生将这样一个模糊的存在状况明晰化、自觉意识化。举例:举例:《相亲相爱一家人》
引导学生理解:着急、不安,这就是对妈妈的爱和关心;而在我们自己生病时,妈妈也是同样在着急、同样在不安,这就是家人之间血脉相连的亲情。
通过教材的引领“照亮”孩子对生活经验的感受。
(四)在教本和学本之间,“利学易教”。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展开课堂对话的凭借,是教师走进学生生活及其内心世界的一个桥梁,因而,教材是一个“教本”。
教材也是引领学生进入教育文化,并在其引领下,与教材中主人公开展对话的凭借,因而,教材也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学本”。举例:例:一(上)第4课18页“交通信号要知道”
以生动形象的图示代替文字,为儿童更方便地进入到教材中的生活提供方便。
19页;呈现儿童喜闻乐见的简短的儿歌、童谣、谜语等,营造儿童愿意亲近与喜爱的文化。
其次,教材的设计通过多种方式向课堂中的儿童开放。比如:
教材中的“我”不时对教室中“我”发出探究的邀请。通过这种邀请将教室中的“我”引进教材所设定的生活情境之中,共同解决其中的问题。两个“我”或多个“我”在讨论中成为交往主体,达到某种视域融合。
(五)在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之间,成为文化多样的载体与文化公正的见证。
在教材的范例选择上,最大程度地在相关的主题上考虑区域差异,如:城乡的生活差异,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习俗与节日的差异;
同时教材以留白和开放性的设计,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范例作为一种生活
经验的拓展,并由这种经验进入到自己所在的相应文化生活中去。
《道德与法治》作为教育部更名后的统编教材,新的教材,新的理念。作为每位教师来说我们都是学习者,都在探索和学习的路上。以上就是我和大家分享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还望谅解,感谢大家的聆听!
第二篇:部编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网络
部编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网络
培训心得体会
宜兴希望学校-包海霞
2017年3月13日,我参加了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活动,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收获颇多。
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编写是按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设计的。教材中的主体是儿童,教材的内容是儿童的生活。教材关注一年级学生的整体成长、生活;了解学校生活的两个主体生活方式;学会玩,并且有意义地玩;学会主动思考,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想法的参与学习。整本教材洋溢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从多元的生活世界,力图体现多元、开放、平等、包容的价值观。新教材具备了以儿童的生活视角和路径,形成生活内容和教学相统一的叙事逻辑,教材力图体现和谐与温暖的情怀,体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与温暖的关系。学生从课本中能学会做事、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学习,让自己努力从适应制度走向自理、自律、自觉、自主。
面对新教材,我们要多思考,多研究,做一名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书育人,做一位有眼光、有底蕴、有情怀的教育者,用德浸润儿童心灵,用法呵护儿童成长。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们清楚了教材内容及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每一课的课时安排,重点和难点,应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建议等方面都进行了很详细的讲解和说明,使参加培训的教师清楚了给如何使用教材、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每课的重难点、课时的安排、图示的使用和拓展,为上好小学一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起到了启发和引领的作用。
第三篇:道德与法治 部编教材培训总结
《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培训总结
东疏镇花园小学 李文娟
2018年8月13日——15日,我有幸参加泰安市小学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培训会议。这次培训,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由衷感谢领导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平台。这次培训内容主要是北京西城区自忠小学的李爽老师就一、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使用和课堂教学做了培训与指导。泰安市基础教研室副主任、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林家武主持了会议。来自全市各个区、县的教学一线的部分骨干教师做了课堂经验交流,鲜活的教学实例、丰富的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纷纷震撼了我,使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受益匪浅。
本次培训共两个内容:
1、一、二年上册教材培训。
2、来自全市各区、县教学一线的部分骨干教师做课堂教学经验交流。
李爽老师在8月14日对一、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中每一单元的主体互动内容做了详细的讲解,针对每一单元、每一课的主题以及课堂目标讲解详实,并且共享了大量教学资源,便于我们在教学中操作实践。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收获颇多,从李爽老师以学生为本的执教理念以及各位骨干教师的经验交流中学到很多,道德与法治不仅仅是一门传递法治知识的课程,更是教师带动学生走向新理念、开创新的学习大门的过程。这次培训,我深受启迪,对教材以及今后的教学都有了更新的认识。
小学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编写是按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设计的。新教材具备了以儿童的生活视角和路径,体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与温暖的关系。学生从课本中能学会守法、树立规 则和 公民意识、学会做事、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学习,让自己努力从适应制度走向自理、自律、自觉、自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书育人,做一位有眼光、有底蕴、有情怀的教育者,用德浸润和温暖儿童心灵,用法呵护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这次培训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内容很充实。主讲老师经验丰富、分析透彻,参会教师认真聆听、积极交流。这次新教材培训解决了教师的很多疑惑,但是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新教材的使用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解决,对于新教材的研究和使用,将会是每个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我相信,通过这次的培训,我一定会认真阅读笔记加强消化理解,并结合实际,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已的教学技能,成为一名真正掌握了教学真谛的好老师!
第四篇: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推荐)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乐雅学校
曹守明
本我们使用了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为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我参加了“义务教育新教材(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网络培训”。我认真观看了教育部朱之文副部长的视频讲话,听了教育专家的讲座,学习了人教版初中政治课标修订教材总体介绍(七年级),受益不浅、感受颇深。现就学习主要内容与广大师生分享,以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人教版课标教材特点
1、突出背景,强调本质,注重应用,使学生感到学习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使教材具有“亲和力”
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教学活动,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3、强调基础性,坚持“四基”不动摇,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4、重视思想方法,立足学生发展,提高教科书的“思想性”
5、加强不同领域内容之间的联系,突出教科书的联系性
6、体现政治学科的科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反映政治学科在其它科学和文化进步中的作用
7、积极探索政治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适当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
8、体现层次性和选择性,将配套教材作为教材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课程性质变化主要体现有两个方面:
1、以学生生活为基础;
2、以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
三、对新课标的重要修改有:
1、彰显生命教育主体;
2、突出法制教育;
3、强化公民意识教育;
4、加强媒体素质教育;
5、增加“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同文化;
6、新增“要求学生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7、增加“增加知道人生而平等”;
8、补充“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工匠精神”;
9、增加“体会承担社会责任”;
10、重视代际间的双向互动和共同成长。
四、教材修订的实际做法
1、调整结构、增减内容,构建符合教学逻辑和学生心理的教科书体系
合理的结构体系是教科书育人的载体,通过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学生可以看到政治思想是如何构成的,浩如烟海的政治知识是如何被选择和组织起来的。因此,教科书的体系结构构建,体现了教科书的育人价值。
从各领域内容的前后顺序、内容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政治内容与相关学科内容的配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等角度,调整了不合理的内容顺序,构建更加符合教学逻辑和学生心理的教科书体系,以利于学生理解政治知识。
2、加强学习方法的引导,使学生逐步领悟政治研究的“基本套路”,加深对政治核心内容的理解
在教科书编写过程中,特别注意挖掘政治核心知识蕴含的思维教育价值,加强学习方法的引导,以问题引导学习,使学生经历政治概念的概括过程、政治原理的抽象过程,从中体会政治的研究方法,领悟政治研究的“基本套路”。这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政治的有一定深度的整体认识,从而体现政治教学的育人价值。
3、反映背景、重视过程、加强应用,使学生获得政治的基本思想
使学生获得政治的基本思想是政治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提升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标志。政治思想是政治学科发生、发展的根本,是探索研究政治所依赖的基础,也是政治课程教学的精髓。
概念和原理的引入强调它的现实背景或政治理论发展的背景,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发展是自然而水到渠成的;以问题引导学习,使学生经历政治概念的概括过程、政治原理的抽象过程,从中体会政治的研究方法;通过解决具有真实背景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政治与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现政治的模型思想,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4、发挥章引言的“先行组织者”和章小结的“概括提升”作用,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引言是全章起始的序曲,是全章内容的引导性材料。好的引言,对于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基本思想教学、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等都有重要作用。
为更好地发挥章引言的作用,修订版教科书着重从本章内容的引入、本章内容的概述、本章方法的引导等角度组织相关内容。在具体处理中,不追求“实际问题——政治问题”的单一模式,而是结合具体内容以自然的方式引入。
5、加强探究、重视“综合与实践”,积累政治活动经验、培养创新意识
修订版教科书非常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内容的呈现上努力体现政治思维规律,倡导探究式学习,给学生一条观察事物(情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线索。
教科书从知识内容的发展脉络、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学习过程等方面考虑,在一些关节点上设置“思考”“探究”“归纳” 等栏目,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猜想、推理、反思等理性思维活动,促使学生领悟政治的本质,提高政治思维能力,积累政治活动经验,培养创新意识。
面对新版教材的新变化、新特点,我们教师要不断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学生也要积极配合,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五篇:部编教材网络培训会小学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部编教材网络培训会小学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篇一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收获颇多。
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编写是按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设计的。教材中的主体是儿童,教材的内容是儿童的生活。教材关注三年级学生的整体成长、生活;了解学校生活的两个主体生活方式;学会玩,并且有意义地玩;学会主动思考,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想法的参与学习。
整本教材洋溢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从多元的生活世界,力图体现多元、开放、平等、包容的价值观。新教材具备了以儿童的生活视角和路径,形成生活内容和教学相统一的叙事逻辑,教材力图体现和谐与温暖的情怀,体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与温暖的关系。学生从课本中能学会守法、树立规
则和公民意识、学会做事、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学习,让自己努力从适应制度走向自理、自律、自觉、自主。
新教材中没有了说教性的内容,各册设计了相对集中的教育主题,呈现方式体现了儿童的审美需求,突出趣味性,有些还渗入了一些绘本图画和内容,激发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思考,力求从生活中的小事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好的道德实例和现实需求的法治知识,也应和学生一起解读、分析,更要带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观察、思考、感悟、实践。
面对新教材,我们要多思考,多研究,做一名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书育人,做一位有眼光、有底蕴、有情怀的教育者,用德浸润和温暖儿童心灵,用法呵护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鉴于理想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知识。
篇二
2016年10月17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本校网络直播的教科版小学《道德与法制》教材培训研讨会。会议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位专家的讲座:方丽敏老师《德与法融合,教与学互动》,安子琴老师《凸显学科特色,助力学生成长》。学习是一次很好的和别人交流的难得机会,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也留给了我满满的收获和深深的思考,现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道德与法制》的教材特点
两位老师都分析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特点,让我们对课程标准及教材把握更准确。新教材的突出特点:1、体现了学生喜欢,图文并茂,抽象问题直观形象表达的卡通版面。2、更加贴近学生生活。3、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
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上专家给出了学生观、教师观、教材观三观并存的建议,学生观重点突出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差异,允许多样。教师观中强调了教师的三个角色扮演即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学目标的制定可因地制宜,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它还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而且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教学材料的主要源泉来自儿童的现实生活。因而取舍材料均要以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切实需要的内容,以确保内容生活化,绝不再是以本为本。
在这次学习中,据方老师介绍新教材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更进一步强调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两大内容。更加注重与孩子的沟通能力,同时也赋予老师跟孩子之间更多的互动。在今后的教学实施中,我将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的新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基底,使教学更加精彩。
篇三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培训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培训时间虽短,却让我感受到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有了以下的心得体会:
现在,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并且恶意犯罪的情况也有抬头的趋势,这和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相对欠缺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学校又是未成年人学习知识的第一阵地,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好办法。那么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现状如何呢?
首先,教育部门缺乏对学校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应该认识到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其次,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学生积极性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