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空间平滑法分析中国南方的台语地名分布-1
用空间平滑法分析中国南方的台语地名分布
——基于移动搜索法的空间平滑实验报告
姓名:颜萍 学号:20110514795 年级:2011级 指导老师:闵婕
实验目的:
(1)探求分布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台语民族的历史起源。(2)为了重构早期的台湾民族的分布,同时探索地名的演变过程。
实验所需数据:
(1)广西银州市乡镇地名的点图层qztai(属性TAI为台语地名(=1)或非台语地名(=0)标记)。
(2)qzcnty为研究区内六个县的边界图层。
初步设计方法:移动搜索法(FCA)是以某点为中心画一个圆或正方形作为滤波窗口,用窗口内的平均值(或点密度)作为该点的值。将窗口在研究区内移动,直到得到所有位置的平均值。平均值的变动比原始的观察值的变动小,从而实现空间上的平滑效果。移动搜索法最重要的是窗口大小的选取。较大数据得到较强的空间平滑效果,从而更好地反映区域全局分布态势;较小窗口则得到相反效果,抓住了更多的局部变化。FAC法计算所有点之间的距离,然后提取小于或等于阈值的距离,在计算距离时,我们也可以选用阈值距离作为搜索半径,从而直接得到阈值范围内的距离。先计算所有点之间的距离,然后通过属性值大小提取不同窗口内的观察值,会比较灵活些。在ArcGIS中可以给基于提取的距离表,通过汇总起始点的属性均值来计算起始点周围内起始点周围的平均值。因为距离表只包含那些阈值范围内的距离,只有在窗口之内的观察值在参与了汇总工作,实现了搜索的效果,这样可以省掉逐个画圆并查询圆内点的反复计算过程。
操作方法:
(1)计算各点之间的距离矩阵:在ArcToolbox中,依次选择Analysis Tools>Proximity>Point Distance。在”Input Features”和”Near Features”栏都输入qztai(point),将输出表明您名为 Dist_50km.dbf。”search radis”取50km,这样我们可以利用距离表处理50km以内的不同串口。在距离表Dist_50km.dbf中,列数据INPUT_TID为起点,而NEAR_FID为重点。
(2)将TAI语地名连接到距离矩阵:以qztai中的FID和Dist_50km.dbf中的NEAR_FID
为连接指针,将属性数据表qztai连
接(join)到距离表Dist_50km.dbf。这样,每个终点可以通过属性数据point:Tai来判断是否为TAI语地名。
(3)提取窗口内的距离矩阵:例如,定义一个10km半径的窗口,打开数据表Dist_50km.dbf,进行下述操作:单击右下边的”option”,选择Select By Attributes,输入条件Dist_50km.DISTANCE<=10000,执行操作,对每个起点,所有10km距离内的终点将被选中。点击Options>Export,输出新表,命名为Dist_10km.dbf,里面所有距离小于10km的数据。
(3)计算窗口内TAI语地名的比重:打开表Dist_10km.dbf,右键单击列INPUT_FID选择Summarize,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第一栏(field to summarize)里为INPUT_FID,第二栏(summmariy statistics)中选择TAI(Sum),并将输出表命名为Sum_10km.dbf,所得表中,列Sum_TAI为10km距离内的傣族地名数,而列Count_INPUT_FID为10km内的总地名数。在表Sum_10km.dbf中添加新的一列Tairatio,按照公式Tairatio=Sum_TAI/Cnt_INPUT_计算数值。这里,Cnt_INPUT_为列名Count_INPUT_FID的简写。所得比值为窗口内傣族地名数占所有地名数的比重。
(5)将TAI语地名比重值连接到点图层:以Dist_10km.dbf中的INPUT_FID及qztai中的FID为连接指针,将Dist_10km.dbf连接到qztai的属性数据表。
(6)绘制TAI语地名比重吐:用“Graduated symbols”方式绘制TAI语地名比重图(比重值代表每点周围10km范围内语TAI地名的比重)。
(7)敏感性分析:用窗口为5km或15km,重复操作,将所得结果与10km对比,以考察窗口大小的影响。
实验结果:
通过三幅地图的对比分析可得出:当窗口值增加时,傣族地名比重值的标准离差降低,表明空间平滑性增加。从而可以看出,台语在空间上分布疏密有别,并且在一定的范围窗口内内台语在空间上分布变化不大。在5km、10km、15km范围内的三张图中,15km范围内的图中,台语地名比重值的标准差最低,说明在15km
范围内台语的分布相对较为集中,而且整个钦州市西部要比东部分布集中,南部较比北部集中。反之,窗口值为5km范围内的图的台语地名分布比重值的标准差最高,说明在整个5km范围内,台语地名分布较为离散,分布极布均匀。而窗口值为10km范围内,台语地名的分布比重的标准差介于最大和最小之间,相对而言,是分析和研究我国华南地区台语分布的状况的最佳参考图。
第二篇:上海市楼宇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空间分布分析
上海市楼宇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空间分布分析
一、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一)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形态上是楼宇经济的主体。楼宇经济,从本质上来说,是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即以商务办公楼宇为载体,通过开发、出租楼宇进行招商引资,从而引进持续性税源,增加收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
生产性服务业在上海市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如图1所示,在1978年,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近60%;到了2010年末,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经下降到了29%,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经增加到了近60%,实现增加值5631.25亿元。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已经逐步实现了优化升级。
(二)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
本节,将使用区位商法对生产性服务业在上海市各区县的集中状况来做一个说明。所谓区位商法,是指某种产业在某一地区的相对重要性与占全国(或全区域)相对重要性之间的一种比数,可利用产业产值或就业人口的资料,衡量某一产业在某一地区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或者相对专业化的程度,可以作为了解地方经济基础、当地产业资源、地方经济优势与产业活动趋向的重要依据。
其中,LQij为区位商或者专业化率;Lij为i地区j部门的产业产值(从业人数等);Li为i地区的总产值(总从业人数等);Lj为全市j部门的产业产值(从业人数等);L为全市的总产值(总从业人数等)。
一般认为,如果LQij大于1,则认定j产业为i地区为基础产业,也表示i地区j产业有集中于该地区的趋势,属于专业化的部门,换言之,区位商数可视为某项产业在该地区专业聚集程度的负荷量;如果LQij小于1,则表示j产业非i地区的基础产业;如果LQij=0,表示i地区无j产业存在。
表1中使用了2008年上海市经济普查年鉴的统计数据来进行区位商数的计算。
由表1和图2可以看出,虽然上海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和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省市之一,但是其各区县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上极不均匀。
总体上看,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呈现出由中心城区集聚向周边地区逐渐扩散的趋势,圈层特征比较明显。中心城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比较成熟,而在郊区县,虽然个别地区的个别生产性服务行业的法人单位的从业人员集聚程度稍高,但从总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
从行业看,金融业从业人员的聚集程度最为明显,从业人员高度集中在核心地?^,其他地区金融业从业人员的聚集程度明显较小。与金融业相比,虽然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也有集聚于中心城区的趋势,但是聚集程度与金融业相比较小。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与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相比之下比较分散。
二、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的发展现状
(一)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的保有量
商务办公楼宇特别是高端商务办公楼宇是楼宇经济的重要载体,其建筑面积和增长趋势直接决定了上海市楼宇经济的规模和发展潜力。上海市统计局于2012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上海市各类房屋保有量达到了98092万平方米,其中办公楼即商务办公楼宇的面积为6520万平方米,占各类房屋保有量总面积的6.64%。
近年来,上海市楼宇经济发展比较活跃,商务办公楼宇功不可没。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面积占各类房屋总面积的比例,与纽约、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商务办公楼宇面积占房屋总面积的比例约为50%相比,仍相差甚远,亟需大力发展。
(二)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的发展趋势
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商务办公楼宇发展迅速,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的总面积平均每年增长约309.6万平方米,年平均增速约为6.94%。
(2)商务办公楼宇面积占各类房屋总面积的比例一直维持在6.5%和7%之间。
(3)受经济发展形势等的影响,商务办公楼宇面积的增速起伏较大。
(三)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的空间分布
以下,将按照如1.2节所示的区位商法,对商务办公楼宇在上海市各区县的集中状况进行一个说明,为了保持与表1一致性,本节采用了2008年上海市各区县商务办公楼宇面积的统计数据。
从表2和图3可以看出,如果以1为衡量楼宇集中与否的标准,上海市的商务办公楼宇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地区绝大部分也是上海市楼宇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因此,也可以说是楼宇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
(四)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空间分布的变动趋势
在利用区位商法对2008年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在各区县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说明后,鉴于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以下仅利用扩大商数来讨论2007至2011年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空间分布状况变化。
所谓扩大商数分析法,是利用扩大商数(Expansion Quotient)衡量在某两个特定的时间点()之间该地区产业专业集聚程度的变动情况,扩大商数即为前后两个时间点的区位商数之间的比率(EQ=LQt+1/LQt)。
若EQ≥1,即表示i地区j产业的专业聚集化情形继续扩大成长,若该产业原为基础产业,将继续拥有比较优势,且不断扩张具有绝佳发展机会成为主导产业;反之,若EQ
以下表3则显示了2007-2011年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的扩大商数表。
由表3和图4可以看出,在2011年底中心城区仍然是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也即是楼宇经济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郊区县仍然是楼宇经济发展比较薄弱的地区,但是大多数区县在2007至2011年的5年之间,楼宇经济都是呈现显著成长的趋势。
(1)观察表3中2007年和2011年上海市各区县商务办公楼宇的区位商数,与2007年底相比,中心城区仍然是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也即是楼宇经济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但郊区县,在2011年底其商务办公楼宇的区位商数仍较低,仍然是楼宇经济发展比较薄弱的地区,亟需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楼宇经济的发展。
(2)观察表3中上海市各区县商务办公楼宇扩大商数部分,大多数区县的商务办公楼宇的扩大商数都大于1,标示大多数区县在2007至2011年的5年之间,楼宇经济都是呈现显著成长的趋势。虽然大多数区县的商务办公楼宇的扩大商数都大于1,但是否表示楼宇经济在该区县已经呈现集聚发展的形势仍难定论,因为除了部分中心城区之外,其它大部分地区的作为分母的2007年上海市各区县商务办公楼宇的区位商数,均小于1。
(3)在经过5年的发展之后,大多数区县已经开始有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进驻,商务办公楼宇的保有量也有所增加,因此在2011年的商务办公楼宇的区位商数虽然仍不高,但相对于5年前的数据都提升不少,EQ值很容易得到大于1的结果,所以是否呈现集聚发展的形势必须参照区位商数来加以对照。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以上海市“楼宇经济”为研究对象,作者通过对相关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和测算,从生产性服务业和商务办公楼宇两个方面研究了上海市“楼宇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影响上海市楼宇经济发展的因素,得到了如下结论:
(1)总体上看,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呈现出由中心城区集聚向周边地区逐渐扩散的趋势,圈层特征比较明显。中心城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比较成熟,而在郊区县虽然个别地区的个别生产性服务行业的法人单位的从业人员集聚程度稍高,但从总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
(2)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发展迅速,商务办公楼宇面积与各类房屋总面积的增长较为同步,商务办公楼宇面积占各类房屋总面积的比例一直维持在6.5%和7%之间,与纽约、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商务办公楼宇面积占房屋总面积的比例约为50%相比,仍相差甚远,亟需大力发展。
(3)上海市的商务办公楼宇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地区绝大部分也是上海市楼宇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在分布区域上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可以说中心城区也是上海市楼宇经济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
(4)从商务办公楼宇在上海市的空间分布的变动情况来看,在2011年底中心城区仍然是上海市楼宇经济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郊区县楼宇经济的发展仍然比较薄弱,但是大多数区县在2007至2011年的5年之间,楼宇经济都是呈现显著成长的趋势。
(二)政策建?h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上海市楼宇经济集聚发展的趋势也不断明朗。因此,如何强化集聚趋势,促进上海市楼宇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上海市建成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坚持规划先行。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快制定《上海市楼宇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市楼宇经济空间布局规划》。通过规划先行,优化商务办公楼宇布局,促进商务办公楼宇合理集聚,形成更多有规模、有档次的楼宇经济群。
其次,抓好对外招商引资活动。进一步完善高效灵活的楼宇招商组织体制,形成楼宇招商合力,充分发挥政府、中介、业主、物业在楼宇招商中的作用,实现四方联动。重点培育一支懂经济的招商队伍,提高专业化招商水平,加大针对性招商力度。加深与项目业主单位的沟通,把好业态准入门槛,提升经营业态定位。重点引进一批历史发展比较悠久、规模比较大、业绩比较好的世界知名的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入驻,带动本地相关企业的发展。
最后,完善统计制度,加快建立反映上海市楼宇经济发展特点和水平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市和区、县(市)要建立楼宇经济统计网络,配备楼宇经济统计专业人员,增强楼宇经济统计力量。重视对楼宇业态的相关统计指标研究,结合全市重点发展的楼宇经济业态,完善统计方法,设置相应统计指标。按照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原则,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制定楼宇经济考核指标体系,完善考核办法,并纳入相关部门的考核体系。在考核指标体系中要纳入楼宇经济业态发展的相关内容,针对楼宇的发展特点实行分类考核。对于在培育楼宇经济重点业态的工作中有突出成绩的单位、城区,要按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第三篇:分析重庆区域经济差异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分析重庆区域经济差异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2011级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城乡规划一班
邓茜2011062124
前言: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特定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非均衡现象。研究区域经济差异一般需要选择某一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运用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各种统计方法来进行测算。本文主要依据人均GDP研究重庆市的区域经济差异。根据《重庆市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计算了重庆市区县和三个经济区人均GDP的标准差、变异系数、极差、极值比率,可发现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分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区位差异。
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大部分位于主城区及其附近,交通较为便利,使得其与周边之间的联系畅通,同时也使得一小时经济圈内部之形间成了密切的经济联系网络。这样使得一小时经济圈成为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腹地。促使一小时经济圈内各个经济体能够发挥要素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促使内部经济飞速发展。
重庆市渝东南翼与渝东北翼由于偏离主城区,丢失了主城区对其的各种溢出效应。加上这些地区山川阻隔,交通不畅,这无疑阻碍了其与周边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因此这些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为低下,难以接受其他地区的经济辐射,难以承接和传导其他地区的产业转移。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地区也难以大力发展其特色产业的优势,提升其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2、县际经济差异悬殊
重庆市共有区县40个,在反映县际经济差异的主要指标方面,首先,全市县际两极差异很突出。2003年全市人均GDP最高的渝中区达25517元,最低的是酉阳县仅为1977元,两者的绝对差异高达23540元,相对差异(极值比率)高达12.91倍,而同年全国31个省市的两极绝对差异为43115元,极值比率为12.97。重庆区县两极绝对差异低于全国,但相对差异接近全国水平。其次,区县总体差异也相当大。2003年全市区县人均GDP的标准差为6080元,反映区域总体相对差异的加权变异系数为0.7165,而同年全国31个省市两个指标分别为8163元和0.627。重庆区县人均GDP的标准差低于全国,但加权变异系数高于全国水平,说明重庆在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出现了很大的相对差异。
2003全市人均GDP
渝中区 GDP 25517 绝对差异 23540 极值比率12.91
酉阳县
31个省市
1977 4311512.73、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的圈层分布格局
根据重庆市区县人均GDP指数,还可将重庆所辖区县划分为三个圈层。第一圈层,人均GDP指数高于全市平均值的1.5倍,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九龙坡区、江北区、双桥区、沙坪坝区、南岸区、北碚区,除双桥外,其余皆属于重庆市主城区。该圈层是重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面积、人口占全市的比例分别为2.7%和12.6%,但创造了全市33.6%的GDP,为全市经济核心区。第二圈层,指数在0.75—1.5之间,包括涪陵区、巴南区、渝北区、江津市、壁山县、长寿区、永川市、合川市、铜梁县、南川市、万盛区、大足县、万州区、綦江县、武隆县15个区县市,除万州、武隆之外,其余均围绕主城区连片分布。该圈层区位与交通条件较好,工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面积、人口分别占全市的36.7%和44.8 %,GDP占全市的43.9 %。第三圈层,指数在0.75以下,包括荣昌县、黔江区、潼南县、垫江县、梁平县、丰都县、开县、石柱县、忠县、秀山县、彭水县、巫山县、城口县、云阳县、巫溪县、西阳县17个县,除荣昌、潼南属于渝西地区外,其余15个县在渝东地区连片分布。该圈层面积、人口占全市的比例分别为61.1%和42.6%,但GDP仅占全市的22.5%。重庆市三个圈层的人均GDP由内向外递减,内、中、外层人均GDP分别为19125元、7047元和3800元,人均GDP之比分别为5.03:1.86:1(以外层为1),人均GDP随着与主城区距离增加而递减。另外同一圈层内部的区县发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呈现出这一特点。例如,第二圈层的万州、綦江低于更接近于主城区的巴南、渝北等区县;处于第三圈层最边缘的巫溪、酉阳、城口等县也低于第三圈层的其他区县。重庆市区县发展水平成圈层分布,符合区域经济中的空间距离衰减规律,也说明区位和交通条件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第一圈
层
第二圈
层
第三圈重庆市区县人均GDP指数 GDP指数 33.60% 43.90% 22.50% 面积占全市的比例 人口占全市的比例 2.70% 36.70% 61.10% 12.60%人均GDP 19125元 44.80% 7047元 42.60% 3800元
层
4、重庆直辖以来区域经济差异呈扩大之势
重庆直辖以来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总体绝对差异扩大。1997—2003年,重庆区县人均GDP的标准差由3818元上升到6068元,上升了
1.6倍,三个经济区的标准差2014元上升到5273元,上升了1.8倍。第二,总体相对差异有所扩大。1997年区县人均GDP的加权变异系数为0.704,此后在波动中略有上升,2003年上升到0.717;三个经济区域的加权变异系数则基本上呈逐年上升之势。第三,两极差异不断扩大。1997年最高的与最低的人均GDP之比为12.35倍,2003年上升为12.97倍。第四,从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来看,主要表现为1997年以来都市经济区增长比较快,与渝西经济、三峡经济区差异扩大。1997年都市经济区与渝西经济、三峡经济区人均GDP之比分别为2.14倍和3.53倍,2003年分别上升到2.32倍、3.68倍。1997年,都市经济区、渝西经济和三峡经济区占全市GDP的比重分别为37.2%、32.4%和30.5%,2003年变化为39.4%、30.5%和30.1%,都市经济区上升了2.2个百分点,渝西经济和三峡经济区分别下降了1.9和0.4个百分点。
5.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与演进的差异性。
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实现了较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地方政府放松了对经济的管制,改革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与经营管理制度,实现了以市场经济为主体资源配置功能体系;渝东南翼与渝东北翼内部之间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内部之间以及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商业贸易活动并不频繁。
第四篇:用SWOT法分析化工专业就业前景
用SWOT法分析化工专业就业前景
专业概述
化学工程与工艺学专业主要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运用SWOT法分析结果如下:
(一)内部环境因素
1、优势分析(S)
①化学化工专业口径宽,覆盖面广.研究领域涉及有机化工,无机化工,精细化工,日用化工,材料化工,能源化工,生物化工,微电子化工等诸多领域.技术成果直接应用于化学工业这个国民经济的主战场.服务对象遍及化工、石油、医药、能源、轻工、材料、生工,食品、环保等各部门.②工程特色显著,知识的可迁移性强.本专业以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为知识结构的两大支撑点,并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仅在化工领域,而且在医药,材料,食品,生工等众多相关领域均大有用武之地.因而,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能力和工作适应性.③化学化工专业自身的专业性很强,技术创新快、发展潜力大.2、劣势分析(W)
①我国化学工业生产技术较落后,生产规模小而分散,资本实力不足,科研创新能力弱,营销网络还未完全建立。
②国内科研开发体制改革进展缓慢,重复建设严重,低档产品居多,精细化率低,附加值不高,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严重等制约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品质的提高。
3、机会分析(O)
①化工人的就业机会很广阔,就业方向有分析检测、生物制药、化学工程、化学调配、化学技术员、化学工艺、临床化学、化学顾问、牙医、环境学家、酶化学、食品化学、地理化学、无机化学、化工生产商销售代理、医药技术、冶金、营养学、职业安全与健康专家、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物理学家、质保、放射化学、教师、技术作家、毒理学、环境等相关行业
②化学化工产业的应用及发展十分快速,不仅在国内掀起各种产业投入的风潮,更强化了各大专院校在化学化工及生化、纳米科技上的研究风气;政府将化工研发列入国家重点科研计划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加上产业界的全力投入,使得国内相关化学厂商及研究机构一一成立,同时对化学化工人才的需求也大增。
③经济.工农业处于转型的开始,急需更多优秀化工人才开发环保.安全.高效.高附加价值的产品。
⑥精细化工产业门类众多,牵涉面广,受到产业政策影响很大,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角度看,集约化经营是未来中国精细化工发展的方向。中国很多地方建立了化工园区,并给予相应优惠政策
⑦中国市场潜力较大, 精细化工产品生产投资少、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可自主创业
4、威胁分析(T)
①化学工业是污染大户,化学工业门类繁多、工艺复杂、产品多样,生产中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毒性高。同时,化工产品在加工、贮存、使用和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大量有毒物质而影响生态环境、危及人类健康。
②传统化工以规模经济为发展模式造成恶性竞争/环境污染/高能耗/低利润,不转型将面临关闭/淘汰的命运。
③我国化学工业中的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发展的代价,这与建设节约型社会所要求的最少资源消耗、最小环境污染、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
第五篇:用swot法分析自己,辅导员的求职简历
姓名
性别
爱好
您好
尊敬的校领导,很荣幸能够应聘贵校的辅导员职位。为了使领导能更好的了解我,下面是我对自己作的swot分析。
优势
生活态度比较积极,善于发现事物和环境积极的一面
待人真诚,放得开,并乐于与人交往和沟通,善于开导别人
喜欢思考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并有寻根究底的兴趣,一定要将事情想清楚 有责任心、爱心,并且喜欢做相关的工作
做事比较认真、踏实,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一定的实力,比如英语方面
心思细腻,考虑问题比较细致
逻辑性和条理性较好,有一定的书面表达能力
有洞察人心的魔力,能理解别人的真实想法,想别人之所想。
工作时间上要留给我足够的时间来深化我的想法,并为实现它们而坚定地工作
劣势
竞争意识不强,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不够主动,也就是与环境的交互能力不够
*口头表达有时过于细节化,不够简洁
做事不过果断,尤其事前作决定的时候老是犹豫不决
工作、学习有些保守,冒险精神不够,没有结合长远目标,并且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组织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经验欠缺
做事有时拖拉,不够雷厉风行
机遇
现在的国家政策越来越开放,越来越透明,对于一个青年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都是一个好的机遇,并且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我认为,具有一定能力的我,还是可以适应这个工作。
威胁
中国的人口居世界第一仍是一大事实,中国的人才济济,人才市场竞争激烈,人才需求饱和,再加上相比其他重点大学的学生来说,自身实力不够突出造成了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尽管国家已经把教育作为了重点发展对象,但是由于从事教育的人才太多等各种外部条件的局限,教育领域的增长还是过缓。因而对于前来应聘的我来说,前景还是不容乐观。
以上就是我SWOT分析,我认为自己如果在学校应聘后,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努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为自己的就要创造更多的机会,积累更多的经,利用自己乐观积极的工作态度,勇于创新,挑战自己的决策能力。从内外部结合起来,不断搜集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总结,把握当前的形势,不断完善自己
这就是我的个人简历。我热爱教育事业,殷切期盼能够在您的领导下为这一光荣事业添砖加瓦,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进步。
最后,请接受我最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