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

时间:2019-05-14 15:1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瓦尔登湖》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瓦尔登湖》读后感》。

第一篇:《瓦尔登湖》读后感

修心,寻己 ―读《瓦尔登湖》有感

丁娅丽

就像歌词里写的那样,“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单”,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迷失在尘世的繁华与喧闹之中,感觉这物欲盛世从不属于我们,曾经的一切追求不过是一场云烟。很多时候我们失落、失望,渴望着逃离,去自然的安谧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寻求一种更诗意的生活,可我们却又难以割舍与尘世的牵绊,于是我们忍受着一切,渺小而卑微的活着。唯有梭罗,真正的放开了一切,与自然为伴,以心思考,用手中的笔幻化出一种沉静的力量,修补着世人的心。

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处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转型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成为主流思想,为了物质利益,人类变得贪婪而自私,自然也成了其欲望的牺牲品。

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梭罗产生了深邃的思考。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什么是生活的真正必需品?梭罗以自己在瓦尔登湖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独居经历给出了非教科书式的答案。

正如查普曼的歌那样:这虚伪的人类社会,为了尘世的宏伟,把天上的种种快乐稀释成了空气。生活不要被物质所奴役。梭罗谈到:“文明改善了房屋,却没有同时改善房屋中的人。文明打造出了一座皇宫,可是要造出贵族和国王却没有那么容易。”如果人类的大部分时间只是用来获得粗鄙的必需品和享受舒适的生活,而不注重精神层面的进步,那么人类作为文明人和野蛮人又有什么不同呢?

一个阶级的奢侈背后必有另一个阶级的贫苦。资产阶级在华丽的房屋中享受的同时,几乎完成了这个世纪所有享有盛名的工程的贫苦技工可能正蜷缩在某个破旧的棚屋里。他们是沉默的穷人。他们买不起房,甚至死不起人,办一个像样的葬礼对他们来说太难,或许他们所过的每一天对他们而言都是忍受。我突然想起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里沈佳宜说过的一句话:“很多事都是徒劳无功的。”虽然与此处不是指同一件事,但道理都差不多,劳动换回的也只是劳动,苦痛正是自身劳动的回报。当很多事情我们不能改变,我们唯有改变现在的自己,韬光养晦,而不要在本来可以改变命运的时候却偏偏只是无所事事的抱怨生不逢时,命运多舛。梭罗在书中谈到:“不管天气怎样,也不管气候如何,任何时候我都渴望改变我的境遇,并要在手杖上刻下标记;过去和未来的交叉点正是现在,我就站在这个起点上。”穷人有时会羡慕成功者的生活,可那也只是生活方式中的一种,为什么要夸耀这一种,贬低另一种呢?把握现在,深深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的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在每一个大晴天的日子里,我都会对自己说生活不要太矫情,不要想太多,活得简单一点。固执与矫情总会让人失去很多重要的东西。初中时同学评价我是一根筋,我以一种抵触的态度去否认我的固执。可当我随着年龄的增长意识到自己的固执与过分自尊时,固执已悄然成为一种习惯,戒掉又变得很难,如此,我便不经意的伤害着自己和最亲的人。久而久之,有些人来了又走,有些人在对我的包容与原谅中留下。这并不是一种最好的筛选,因为在离去的人里也有我的遗憾,在逝去的过往里也残留着许多美好的回忆。当如果﹑就不仅仅是关联词,后悔药成为一种渴求,那么许多从未意识和注意的东西便早已深深地印入了我的内心。我从不喜欢听大道理,因为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正当年龄的人,有自己要走和喜欢走的青春,即使这样孤注一掷的后果是摔得头破血流。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受不得一点点批评指责,即使对象是很爱我我也很爱他的人,即使内容是最中肯但带些刺的建议,我也难以接受。这样的我一直在努力生活与成长着,一直在向简单的生活靠近着。虽然此段我所谈论的简单的生活方式是思想的简单,活得真实,与梭罗的简单有些许不同,但我想本质都是相同的。

谈到生活的必需品,梭罗认为穿在我们最外面的常常是轻薄花俏的衣服,那是我们的表皮或者说是假皮,不是生命的组成部分,随便在哪儿扯下一块并不会致命。而我们经常穿着的较厚的是细胞壁或者说是皮层。我们的衬衣是韧皮或者是真皮,剥下来的不会连皮带肉,伤及身体。梭罗相信所有的物种在特定的季节里都穿着类似衬衣的东西。如果一个人若能穿的这样简单,那么他就能在黑暗中摸到自己,而不会在物质的繁华与虚妄中渐渐迷失自己,失去本心,变得贪婪而自私。我和梭罗一样,相信人不会因为穿着带补丁的衣服而显得卑微低下,衣服不过是外在化的东西,问题的关键是穿衣服的人。如同老式老样的衣服,可能会遭人嘲笑,可如果穿在英国女王的身上就会显得不同。衣服一旦离开人的身份与地位,就会显得可怜与古怪起来。唯有正视穿衣服的人的品行与生活,才会收起一切嘲笑,给予着装的人应得的尊重。正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居室简陋与否取决于居住之人的德行。德行高尚的人所居住的房屋和穿着的衣服一定不会遭人嘲笑,如若有,那么嘲笑之人所嘲笑的也只会是他们自己思想素质的不堪罢了。

很多人问梭罗,一个人生活在林子里会不会孤单寂寞。梭罗的答案是孔子的那句“道不孤,必有邻”,他觉得他虽然独居在林中,可访客比任何时候都“多”。此处的“多”并非是数量上的,而是质量上的。由于居住较远,很少有朋友会因小事去麻烦他,于是无形之中就产生了一种自然的塞选,留下的往往是最优秀的沉淀物。

梭罗喜欢种植也喜欢收获,种植总是有一种魔力吸引着他。如他所说,农事曾是一种神圣的艺术,可惜我们匆忙而冒失的对待它,因为我们的目标仅仅只是获得大的田庄和好的收成。由于我们没有一个人摆脱掉贪婪、自私和卑劣的习惯,我们把土地看作财产或是获得财产的主要手段,因此,风景就破坏了。他说:“大多数人,在我看来,并不关爱自然。只要可以生存,他们会为了一杯朗姆酒出卖他们所享有的那一份自然之美。感谢上帝,人们还无法飞翔,因而也就无法像糟蹋大地一样糟蹋天空,在天空那一端我们暂时是安全的。”可是他不知道的是科技高速发达的今天,人类早已拥有了飞翔的能力,而曾经蔚蓝的天空正在被一点一点的糟蹋着。他曾经所追求的理想已变得难以实现,一个人与自然的浪漫已变得遥不可及。如今的环境是如此脆弱,雾霾、水土流失等各种问题一直存在。就像梭罗时期的美国,整个自然生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与污染,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变得岌岌可危。有人说生态问题的严峻与人类对其的关注度是梭罗声名鹊起的三大原因之一,我觉得倒不如说是梭罗的《瓦尔登湖》里有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和人类永恒不变的希望接近自然并与自然融合的愿望。

但这些并不意味着梭罗希望有人采用他的生活方式,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他谈到也许是因为在别人还没有学会他的生活方式之前,他可能又找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他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谨慎的找出并坚持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采用其父亲的,母亲的或是邻居的,人总是很容易糊里糊涂的习惯于一种生活方式,给自己踏出一条老路来。年轻人可以从事各种行业,只要不妨碍自己愿意做的事,只要自己的内心在探险而未停止,只要保存了自己最高级最诗意的官能,只要懂得自我克制。

就像梭罗所说的那样,湖是自然界中最美、最富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自然的眼睛。望着它,人们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一个人即便听从了他的天性中虽然最微弱,却又最持久的暗示,那他也未必知道这暗示将要将他引导到什么疯狂的境地。任何崇高的品质可能会使一个人的形态有所改变,但任何卑俗与不堪也会立即使他变成禽兽。只有他的毅力和信心变得强大时,他的前面才会是一条正路。而我们在寻求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时,一定要保持住人性中最美的那一面,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不要被带入歧途,沉迷于物质虚无的繁华与快乐之中,变得贪婪、自私、卑劣。简简单单的生活在许多方面都显得更美,生活方式越简单,宇宙的法则也会显得越简单,寂寞将不再是寂寞,贫困将不再是贫困,软弱将不再是软弱,劳动也将不会是徒劳无功的。所有的将一切会于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我们要做一株会思想的蒲苇,通过有意识的思考来发现那个最好的自己,摒弃人性中所有的不堪。我相信一个人如果会有意识的思考,便会有既定的方向和朝着那个方向不断前进的勇气,那么他也会形成自己的观点,不会人云亦云,轻易被带入歧途,继而通过他对梦想的生活的努力经营,他一定会跨越一条看不见的界限,取得成功。

曾经由于不了解,我很羡慕大城市的生活,喜欢那种繁华与喧闹,仿佛在里面居住的人也不会孤单、寂寞了。后来我长大了,也来了大城市,却越发想念起了家乡那个小城市简简单单的生活,没有太多的灯红酒绿,却有宁静的万家灯火在夜里错落有致的亮着,仿佛在等待着归家的人们。地方虽小,出行却很方便,没有一个多小时的公交,没有人挤人的地下通道,十几块钱便可以乘上出租车去这个城市里想去的地方。如果生活在乡村,也许抬眼望向窗外,就是白墙青瓦未完成的建筑,那个场景极易让人想起徽州的特色与风情,并让人觉得平静而幸福。大晴天的日子里可以翻翻菜园,雨天便和邻居打打麻将,唠唠家长里短。我喜欢这样的日子,虽然平淡,但让人很安心,很快乐,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与斤斤计较。不在乎物质生活上的享受,只专注于自己的心。随心走,快快乐乐、简简单单的的幸福着。

闲时,窗前,一本书。读书,饮茶,一种乐。遇到生活中的小事,或是看到空中飞过的鸟儿,也会想一想其中的利害关系与自然的逻辑。虽居于简单之中,却也有自己的思想,就像那株会思考的蒲苇,虽有韧劲,却不仅有韧劲。有自己的追求与梦想,知道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别人关注时,做自己,谦逊不可失。别人冷待时,韬光养晦,努力改善自己,做一个优秀的人,为自己而活,未来是自己的,虽可以以人为镜,但也不必太过关心他人的看法,别人终究是别人。失去曾经所拥有的光环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此一蹶不振,溃败不堪。拥有毅力、信心、勇气,才会走得长远,走得漂亮!

最后,以《瓦尔登湖》中的一段话送给所有的人!

“不论你的生命如何卑微,你要面对它,过这种生活;不要躲避它,更别用恶言咒骂它。它不像你那样糟糕。你最富的时候看上去倒是最贫穷。挑剔的人就是到天堂里也找碴儿。尽管贫困,你要爱你的生活。甚至在一个济贫院里,你也会拥有一个愉快的、激动的、光荣的时光。阳光反射在济贫院的窗上,像射在富户人家窗上一样光亮;那门前的积雪同在早春一样融化掉。我看到,一个心底淡定的人,住在那里也像在皇宫一样,生活得心满意足而富有快乐的思想。”

—亨利.大卫.梭罗

后记

第一次听说《瓦尔登湖》,是在高中,那时并不以为意,只当是写一些对自然风景的赞美与从中得来的无关痛痒的感悟。到了大学,于一次偶然的机会翻了起来,才知道它的内涵与伟大。关于自然,关于心灵,关于生活,关于人生。

第二篇: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第一次接触《瓦尔登湖》是在5年级,表姐送我的,可是我看得并不是正文,因为它真的太深奥了,我完全看不懂,我看的是书下的注释,这本书中有许多的专业名词、神话人物,这些注释也增加了我的知识面。这个暑假又一次翻开了它,虽然仍旧有许多地方看不懂,可是这一次我又发现了一些新的东西。

很佩服梭罗,一个人在瓦尔登湖隐居了3年,房子是自己造的,东西就地取材,他还自己钓鱼填补肚子,自己种菜拿去卖,这3年他孤独,可他也是自由、快乐的。其实一直很羡慕中国隐士们,同时我又为他们可惜。他们抛开世俗,隐居深山中,不为考取功名烦恼,不为尔虞我诈厌倦,很悠闲,很自由,可我认为,他们会隐居也是十分无奈的,虽然他们不把这些表现在诗、画中。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中国隐士们会隐居都是因为仕途不顺,想要报效国家不成,然后才会隐居,那他们的心情应该是很抑郁的吧!可是,羡慕归羡慕,如果真的让我去过隐居的生活,我还是不愿意的。因为我已经太依赖于城市生活了,生活虽然紧凑但很丰富,隐居生活虽然悠闲、自由,可在我看来,那生活还是有些过于单调了。所以真的觉得他很厉害,能过这种生活整整3年,并且还乐在其中。我想这就是因为他是真的热爱每一朵花、每一棵草、每一种小动物以及大自然的一切吧,这些我们可以从书中明确的感受到。又一次读《瓦尔登湖》我明显感到原来书中的那些注释用作比喻原来是那么的贴切!

《瓦尔登湖》我看了两次,两次都有不同的收获,《瓦尔登湖》是值得我读第三次的书,不知道第三次我又能收获些什么呢?

第三篇:《瓦尔登湖》读后感

做不成梭罗,就做梭罗的邻人吧

顾舒畅

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正和同学们在KTV嗨,震耳欲聋的音乐声里一群人围观我拆信封,逐次掏出录取通知书、校长寄语、入学须知„„四下里都是艳羡的唏嘘声。

——直到我春风得意地掏出一本《瓦尔登湖》来。

瞬间空气仿佛都尴尬了几秒。

同学们相当善解人意,若无其事地继续嗨。但挡不住后来某些没眼色的人直白地问我:听说你们校长今年送了本睡前读物?

我无言以对。因为据我所知确实有某次穷极无聊的“最催眠书单”评比,《瓦尔登湖》雄踞榜首。

于是我无奈地每天睡前读一读这本书,指望它改善一下我的睡眠质量。然而最终我踏上了一条越读越清醒的不归路。

因为虽然《瓦尔登湖》确实是本安静的书,但梭罗却是一个躁动的人。

他的思想狂放而自由。他如同黑塞所描述的树木:

“他们好似孤独者,他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像一些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物。”

他说:“请原谅我说话晦涩。”

黑塞则写道:“树木是圣物。谁能同他们交谈,谁能倾听他们的语言,谁就能获悉真理。”

梭罗在某些程度上来说,确实晦涩而古怪。他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湖畔一年,而在回归后自称“文明生活的过客”。他不信任也不欣赏这种文明社会的生活,似乎如同当年的消极浪漫主义者。但至少后者还欣赏中世纪理想的田园牧歌式生活,而梭罗却闭塞地有点不近人情。或许他可以和郭象去聊一聊“突然自生,忽然自死”的问题。

而他又如此挑剔。他坚持本书写给“清寒的学生”,这很困难。学生倒有的是,可惜再没多少人能满足“清寒”的条件。这代表隔离令人目眩神迷的娱乐,因而得以保有狂放热烈的精神,在饥肠辘辘的长夜里就着昏暗灯光阅读,与作者默然唱和。如今的“寒者”大约都在谋食忧贫,没空思考玄而又玄的人生真理——毕竟哲学总被称为“贵族的游戏”。

可是梭罗并非贵族,也不甚富裕。他并不费心思考什么,但他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哲学。

他是最能被冠以“清寒”之称的人。他教给我们那些我们始料未及的知识。他带我们认识我们从不曾正视的自然。不管《瓦尔登湖》在人眼中到底是索然寡味还是妙趣横生,至少我们都应尊敬它的作者。

毕竟,我们有富余的灯红酒绿,有万能的信息检索,然而思维的能力已经岌岌可危,耐心也消磨殆尽。假如没有这份意外的礼物,会有多少人毕生不曾翻开《瓦尔登湖》?

梭罗确实是那个“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物”。他与大自然为伍。但是我们已长久生活于喧哗世界。

这并不是什么难以承认或者引以为耻的事情。事实上,我并不完全同意梭罗的观点,尽管我尊重他的选择。

梭罗对我认为理所当然的一切提出质疑与讥笑,正如我永远弄不明白他为什么非要远离人类社会,跑到瓦尔登湖边离群索居,独自钓鱼。当然,他写出了《瓦尔登湖》,但马可奥勒留在古罗马的宫廷里和征战的马背上,照样也写出了《沉思录》。梭罗所鄙弃的某些正是我的生活必需品。就连严苛的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都必须在哲人之下再安排武士与平民——且数量远远超过前者。满世界都是哲学家的日子简直不要再恐怖。至少我这种凡人依旧贪恋俗世的欢乐,对人生宗旨的思考和灵魂美德的探寻无法占据生活的全部„„我们总得有部分时间过着梭罗所谓“绝望的生活”。

这个世界上注定有孤独的天才与哲人,但大部分人总要成为勤勤恳恳的工蜂,为族群提供赖以生存的蜂蜜,使生命与智慧得以代代传承。梭罗的高尚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与接受,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高尚都绝无可能实现,或者说,对“高尚”的定性仍存在若干偏见与歧义。梭罗引用的诗句说“从此人心坚硬/任劳任怨/证明我们的身体本是岩石”。可是希腊神话里人是岩石,基督经典里人是尘土,世界上大凡创世神话,人的起源合该是卑贱或顽固的。生活如此不易——但杜卡利盎和彼尔往身后扔石头的一瞬间我们就该知道,不管坠落至何处,我们总归会回到坚实的土地。

正如人生苦痛里,仍有回甘的余味。

——所以做不成梭罗,就做梭罗的邻人吧。一样可以住在瓦尔登湖湖畔,涉水捕鱼,扛枪打猎,偶尔到集市上贸易,换点生存必需的食盐。当梭罗需要一个尘世的观察对象,我将同他交谈,陪他一起思考生活方式的优与劣,尽管我鄙浅的思想会让他不赞同地皱起眉。过段时间我就会偷偷给经常钓鱼的哲学家送点兽肉和青菜,以保证他的营养均衡。而当梭罗拒绝爱、拒绝金钱、拒绝名誉,唯独与他的真理为伴时,我将悄悄离去,穿上节日的新衣混进狂欢的人群里分享他们朴实的欢乐,我将吃肉饮酒以满足口腹的欲望,但并不是每天。

就像司汤达所说:我从地狱来,到天堂去,正路过人间。

——人世间哪能有那么多梭罗呢——人世间确实不能有那么多梭罗。天才与哲人向来可遇不可求,这个世界同样需要不那么出尘的劳作者。

那么,做不成梭罗,就做梭罗的邻人吧。无法承担那样的生活,也要对那样的生活保有敬意;不能摆脱世俗的快乐,但不要成为猪栏里的待宰者。

在瓦尔登湖畔,让我们遇见梭罗。

第四篇:瓦尔登湖读后感

读《瓦尔登湖》有感

上海市民办明珠中学 林江彩

2016年的暑假,天气格外的炎热,即使在北方的老家持续高温的天数也达到了历史之最。大街上的每个人都是那么焦虑、烦躁,担心太阳随时会把他们烤化了一般。在这个烦躁、炎热的暑假,我触手翻到了《瓦尔登湖》这本巨著,它犹如一股清泉清凉了我的心田,滋润了我的心扉,让我在这纷繁的尘世中获取了片刻的宁静,享受到了大自然的甜适。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的传世之作,写于19世纪40年代,这时美国的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整个社会都进入了追求物质的极度狂躁的情绪之中,毕业于哈佛的梭罗特立独行,没有去随波逐流而是隐居于瓦尔登湖去探寻人生的真谛。此书主要记述了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的所做所思所想。瓦尔登湖位于康科德镇南边大约一英里处,虽然工业革命的产物之一费奇堡铁路紧贴着湖边经过,但是由于人迹罕至,依然是个非常安静的地方。梭罗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两年,在这里他过的是最为原始,最为纯洁,最为朴素的生活,远离人世的纷扰,每天与百鸟为伴,与自然为邻。

他是一位优秀的建筑师,靠着借到的一把斧头建起了自己简陋的小木屋;他是出色的农夫,通过种植土豆、豌豆等满足了自己一年四季的食物需求。在这里没有豪华的居室,没有髫餮大餐,但他并不觉得生活是清苦的,反而享受到了其他人没有体会过的富足与宁静。在这里他可以进行更严肃的阅读,与希腊罗马的先哲们对话;在这里他可以静心地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可以欣赏湖光山色;可以思考人生哲学。在这里他成了世上最富有的人。

他的这段隐居生活带给我很大的触动,犹如岸边的灯塔指明了我人生前进的航向。当前的中国社会和150年前梭罗隐居瓦尔登湖时的社会状态异曲同工,同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当前的社会变得异常地浮躁,太多的人过度地追求物质和物质享受,永无止境,没有几个人能静下来心来好好地品味生活或是踏踏实实的进行科学研究。整个社会就像暴发户一样缺少了她应该有的深度,我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浮华的世界让我的内心不在平静,太多的达不到的物欲追求让我痛苦不堪,曾一度感觉自己好像走进了人生的死胡同。读罢此书,我的心灵得到了解放,终于找到了灵魂归处。在书中,梭罗指出:“绝大多数奢侈品,以及许多所谓的生活的舒适,非但多余的,而且还会妨碍人类的提升。说到奢侈和舒适,最聪明的人往往过着比穷人还要简单和朴素的生活。无论在中国、印度、波斯还是希腊,古代的哲学家都是身外财物比谁都少、内心财富比谁都多的人。”是的,身外财富追求的越多,越证明我们的内心财富越少。内心丰富的人很少去追逐外面的繁华,他们内心的富有已经远远超过了外面的花花世界。钱钟书等一代大家之所以蜚声海内外正是因为他们较多的关注内心世界,追求内心的富有而没有过多的追逐外界的物质生活。

当然,当今社会我们无需风餐露宿,无需枝叶遮体,无需过苦行僧式的生活,简单一些就好,及时给自己减负。梭罗在文中指出:“绝大多数人,即使是在这个相对自由的国家,仅仅由于无知和失误,在生活中疲于应付各种自找的烦恼和多余的劳役,乃至没有余力去采摘那些更美好的人生果实。”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太符合当今现实,当今的千千万万中国人在政治上虽为自由身却都成为房子的奴隶,无暇去享受原本美好的生活。至此,我的枷锁也得到了解放,人生何必去自找烦恼和进行多余的劳役,给自己戴上束缚的枷锁。

《凡尔登湖》尽管是150多年前的作品,是150年前隐居凡尔登湖的梭罗对当时隆隆的机器声中的社会的一个思考,但也非常适合150年后的中国社会。如果国人能从这部著作中汲取到一点思想的甘泉的话,我们的灵魂就不会再那么干渴,我们的内心就不会再那么彷徨,我们可以驻足美景,惬意地欣赏人间风光,可以解放我们的肉体,我也终于不再迷茫。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她可以穿越时空。

第五篇:瓦尔登湖读后感

摘要 书名:瓦尔登湖 作者:[美]亨利·戴维·梭罗/著 戴欢/译 出版单位:当代世界出版社 年代:2003年4月第1版

推荐理由:厌倦了城市的喧嚣与浮华的我们,是不是渴望每天和树林湖水打交道?是不是渴望呼吸自由新鲜的空气?是不是渴望诗意的栖居于大地之上?不妨读读《瓦尔登湖》吧。

经典语句: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用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瓦尔登湖》读后感

人文学院 09涉外1班 陆志霞

梭罗的瓦尔登湖展现的是一种简朴诗意并且充实的生活态度,无论对于作者还是读者都是一次心灵的旅行。

瓦尔登湖如静谧皎洁的月色滋润着朦胧的大地,如夏日山涧里潺潺的泉水流淌在每个人的心田抚平每一个焦躁不安的灵魂,她以一种安静却不容忽视的姿态慢慢改变这日益浮躁的社会。阅读此书,让我想起高中语文课本上某章的的首语:慢慢走,欣赏啊······

梭罗在瓦尔登湖住了两年两个月两天,作为他漂泊生涯的一次短暂停留,他在自筑的木屋中渔猎、耕种、沉思、写作,写下《瓦尔登湖》一书。

临湖而居的梭罗让人想起那位面朝大海等待春暖花开的海子。同样有对自然的向往,可是海子的这首诗中更多的是透着阳光的温暖,《瓦尔登湖》里显现的是哲理的灵光以及生活必须的思考。因为海子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诗人,而梭罗是一位思想家。“简朴生活是门学问,它一直遭到人们的轻视,但它却不能任人漠然无视。”他对每一笔支出与收获都仔细计算,简朴的生活。就算隐居也要生活,不是吗?但他却不贪婪,变成生活的奴隶。对于大自然给予的馈赠,只是取少量满足生活必须,尽量不破坏自然本身的美。

梭罗毕业后放弃任何传统意义上的事业,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回归本心亲近自然,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说到回归自然,不禁想到中国古代那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当一个人远离名利与喧嚣,沉浸在单纯的体力劳动和纯粹的思考中时,他就离在生命的本源流淌的净水更近了。

我常常想,那一湖五光十色的湖水是否知道自己曾陪过寻找诗意生活的梭罗?是否知道自己是坐在穿行而过的火车上的旅客的风景?是否知道自己让无数的人向往沉醉?而她却只是不舍昼夜的变换,带走或留下一些时光给人安慰。那一泓清泉映照的是岁月消逝里无边的寂寞。是啊,向往或者沉醉又怎样,她只是做她自己而已。

《瓦尔登湖》是一部寂静的书,需要慢慢的品读慢慢欣赏。读完此书就像做了一次悠长而彻底的礼拜,无关乎信仰只是内心最深沉的渴望---诗意地栖居。

下载《瓦尔登湖》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瓦尔登湖》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瓦尔登湖》读后感

    读《瓦尔登湖》后感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年(丁丑年)7月12日出生在波士顿附近超验主义思想运动中心康科德村(Concord,Massachusetts),父亲是小业主。20岁......

    《瓦尔登湖》读后感(大全)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大全]

    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1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15......

    《瓦尔登湖》读后感[本站推荐]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瓦尔登湖读后感[本站推荐]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瓦尔登湖》读后感范文合集

    《瓦尔登湖》读后感 ——梭罗与梦中的瓦尔登一边读《瓦尔登湖》,会一边在脑海里刻画梭罗的样子:一双深邃的眸子,坚毅的面孔,沧桑的胡子。不禁会好奇,生命中怎样的经历,造就了这样......

    《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美国作家梭罗写的《瓦尔登湖》讲述了梭罗独自移居到瓦尔登湖的一片再生林中,进行了为期两年又两个月的简朴隐居生活的一种尝试。 梭罗向往心灵的自由和闲......

    《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今晚有幸在单位值班,完成本职工作后,翻阅完了剩下几页在朋友那里借阅的一本书,《瓦尔登湖》美国作家梭罗所著。 当我合上这本书时,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