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宁波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规定解读
《宁波市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规定》解读
一、制定《规定》必要性
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城乡规划法》对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的申请条件、程序等作了原则规定。2010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在《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基础上作了补充,分别对乡村四项建设以及村民个人住房建设的条件、程序等作了适当细化,但可操作性仍不强,需要各地结合各自实际作进一步的操作细则。目前,我市对乡村规划管理的相关问题,虽然《宁波市城乡规划条例》、《宁波市城乡规划实施规定》及《宁波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均有所涉及,但操作过程中的细节性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明确,加上各地乡村情况的差异性和实施乡村规划管理方法的多样性,需要从市级层面来进一步统一和规范,因此,制定《规定》显得十分必要,对于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律法规,健全我市乡村规划管理制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制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 《宁波市城乡规划条例》 《宁波市城乡规划实施规定》
三、主要内容
《规定》共21条,主要规定了以下内容:一是对乡村规划管理的适用范围作了明确。《规定》第二条明确,在本市市区乡、村庄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使用集体土地进行工程建设的规划许可,适用本规定。在历史文化名村、风景名胜区规划区范围内进行乡村建设,除遵守本规定外,还应当遵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照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乡村建设的许可范围有明确的规定,即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村民住宅建设,也就是“乡村四项建设”,但考虑到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情况,《规定》第三条明确,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也纳入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的范围。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生产生活需要,农村存在着在设施农用地上直接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的建设行为,考虑到这些设施主要用于农业生产,本《规定》明确了这些设施可以不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手续。
二是对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的实施机关作了规定。《规定》第五条明确市规划局负责宁波市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市规划局依法设立的派出机构具体负责本管理区域内的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由于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有很大一块审批业务涉及村民住宅建设,依照《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有关规定和本市乡村建设规划管理工作的实际,《规定》第五条明确,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将村民住宅建设的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委托镇乡人民政府核发,并由其负责批后监督检查和竣工规划核实工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与受委托的镇乡人民政府签订委托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三是对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程序作了细化。《规定》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区分不同情形,分别对乡村三项(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村民住宅建设的许可程序作了细化,充分体现了便民原则,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了加强对村民住宅建设的监督管理,《规定》突出了村委会在村民住宅审批管理中的监督作用。《规定》第十条明确,村委会应当将拟建项目的用地位置、建设规模等在村委会公告栏进行不少于七日的公示,规划主管部门或者镇乡人民政府应当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将相关许可内容在村公告栏进行不少于七日的公告,以加强村民的监督。
四是突出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的批后监管力度。《规定》第十一条、第十二条对放线验线、规划核实分别作了规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五是规定了其他有关事项。主要包括乡村规划许可的变更程序,延续程序以及行政指导、监督检查等。
第二篇:乡村建设规划许可
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审批
(一)申请条件:
1、在乡、村庄规划区内使用集体所有土地进行乡镇企业、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的项目;
2、在乡、村庄规划区内使用集体所有土地进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项目。
(二)申报材料:
1、单位项目(申请条件第一项):
(1)经村委会、乡(镇)政府签署的同意意见;
(2)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申请审批表;
(3)建设项目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建设单位企业执照文件、法人身份证明;
(4)使用土地的有关证明文件;
(5)规划红线图及规划设计条件(城乡规划办),划拔土地需要提交选址意见书。
(6)有房产证的拆旧建新项目,须提供旧房产权证注销证明文件。
(7)经审查同意的有资质设计单位编制的总平面规划图、建筑施工图;
(8)有地质灾害隐患的建设地块,须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对周围地区有一定影响和控制要求的建设项目,应附送有水利、环保、卫生防疫、消防、安全等相关资料;
(9)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求报送的其他文件和图纸。
2、个人项目(申请条件第二项):
(1)经村委会、乡(镇)政府签署的同意意见;
(2)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申请审批表,四邻协议书
(3)建房户主户口簿和身份证(复印件);
(4)1/500地形图和建房户位置示意图;
(5)使用土地的有关证明文件;
(6)规划红线图及规划设计条件(城乡规划办);
(7)总平面图、建筑施工图;
(8)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求报送的其他文件和图纸。
第三篇:港口规划管理规定解读
交通部综合规划司有关负责人解读《港口规划管理规定》
制定《港口规划管理规定》主要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于2004年1月1日起实施,《港口法》对港口规划的定义、编制内容、审批程序等进行了总体阐述,但有关内容尚需作进一步规定、细化。因此制定本《规定》作为其配套性法规文件是落实《港口法》的要求。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外向型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港口已处于大规模发展时期,港口岸线资源紧张的状况日益显现。《港口法》实施以来,各地政府对港口的管理工作逐步转向规划及资源管理,并纷纷开展了不同层面的港口规划编制工作,这对合理开发利用港口岸线资源、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但目前尚无相应的港口规划管理,我部曾于1990年颁布了《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编制办法》,但只是针对单一港口总体规划的编制办法及要求。有关港口规划的编制、审查、批准、修改、实施管理和相应的法律责任等缺乏统一的规定,不利于港口规划工作规范、有序的进行。因此,依据《港口法》相关要求,制定《港口规划管理规定》是十分必要的。《规定》的主要特点:
《规定》作为《港口法》的一个配套行政法规,力求反映我国港口规划建设的发展要求,达到规范港口规划工作,科学利用、有效保护港口资源,促进港口健康、持续发展的立法目的。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所创新,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规范性。《规定》在制定过程中严格按照《港口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港口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等做出了具体规定,做到内容科学、程序规范、权责明确,符合依法管理的要求。
(二)完整性。《规定》适用于港口规划的编制、审批、公布、修订与调整、实施和监督管理等活动,涵盖了港口规划工作的各个方面、各类事项,符合港口规划管理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港口健康快速发展。
(三)政策性。《规定》的制定体现国家宏观政策及港口发展的要求。其政策性主要体现在:
1.在规划编制上,《规定》贯穿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提出编制港口规划要适应经济发展及产业布局、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优化港口资源配置、提高港口现代化发展水平等要求;
2.在规划审批上,《规定》明确了不同层次的港口规划必须严格依照规定程序、权限审批的规定,分级负责、各司其职,有利于区域港口的科学统筹、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
3.在规划实施上,《规定》对港口建设、港口规划区内土地、水域使用与港口规划的关系以及监督管
理等提出了更加具体规定,突出了规划实施的严肃性,有利于充分发挥规划对港口建设发展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四)科学性。《规定》总结了我国港口规划工作的经验,力求全面、准确反映当前港口规划发展的新趋势。《规定》的科学性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确定了我国港口规划体系两大类型、三个层次的总体结构。两大规划类型包括港口布局规划、港口总体规划,三个规划层次包括全国港口布局规划、省级港口布局规划和单一港口的总体规划,以此建立起层次分明、功能清晰、衔接协调的港口规划体系;二是规定了有关规划成果文件的相互关系。《规定》明确规划文本应当基于规划报告编制,是对规划有关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的文件。强调了规划报告是编制规划文本的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编制的规划文本经批准并公布后成为港口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其性质有别于作为技术文件的规划报告,属于法定文件。《规定》提出通过法制化形式体现规划内容,是实现规划管理法制化的重要途径。
(五)简便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审批上,《规定》根据详细规划的特点明确将审批权限下放到港口所在城市人民政府;在港口规划修改上,对属于局部修改性质的规划调整,按简化程序办理审批手续,体现了高效、简便的原则。
(六)适应性。技术性强是鲜明特点,编制内容很多。《规定》采取将港口规划编制内容及文本格式等技术性要求以单独规定的形式作出,使《规定》内容更加直观、清晰,有利于保持《规定》的稳定性。《港口总体规划编制内容及文本格式》、《港口布局规划编制内容及文本格式》已经以交规划发〔2006〕469号和交规划发〔2006〕470号文印发,根据需要将逐步制定并颁布其它规划的编制要求。《规定》的起草过程:
2001年我部组织开展了港口规划体系的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完成了港口规划体系的研究,为起草《港口规划管理规定》奠定了基础。随后组织开展了本《规定》的起草工作,其间多次组织专家对《规定》内容进行咨询,形成了《港口规划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并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委)和主要港口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等部门的意见,并对反馈意见进行了整理、研究,对《规定》进行了相应修改、完善,形成了《港口规划管理规定》。在此期间,我部组织完成了《港口总体规划编制内容及文本格式》、《港口布局规划编制内容及文本格式》的制定工作,并以交规划发〔2006〕469号和交规划发〔2006〕470号文印发,于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港口规划的主要类型及其重点:
根据《港口法》第八条规定,港口规划有两种类型,即港口布局规划和港口总体规划。港口布局规划是指港口的分布规划,港口总体规划是指一个港口在一定时期的具体规划,港口总体规划要符合港口布局
规划。
根据《港口法》规定,港口布局规划重点是确定港口的总体发展方向,明确各港口的地位、作用、主要功能与布局等,合理规划港口岸线资源,促进区域内港口健康、有序、协调发展,并指导区域内港口总体规划的编制。
港口总体规划重点是确定港口性质、功能和港区划分,根据港口资源条件、吞吐量预测和到港船型分析,重点对港口岸线利用、水陆域布置、港界、港口建设用地配置等进行规划。港口规划的专项规划主要有哪些类型?
为使港口规划更具科学性和指导性,在编制和修订、调整港口布局规划和港口总体规划时,应当根据需要编制相关的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港口布局规划和港口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
港口布局规划的专项规划包括分层次港口布局规划、分运输系统港口布局规划、港口资源整合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
港口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包括港区总体规划、港口集疏运设施规划和港口仓储、保税、物流等园区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规定》对涉及新港区开发或者对现有港区功能调整的情况如何处理?
随着社会经济和港口自身发展,需要在港口规划区内或区外开辟新港区,或者对现有港区功能做重大调整,遇到这种情况,应当进行新港区选址论证或者有关专题论证,在此基础上编制港区总体规划。《规定》对港口规划编制有哪些要求?
《规定》对港口规划组织编制主体、规划的原则、规划文本格式、技术要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明确要求。
(一)规划的组织编制主体:《规定》中明确交通部负责全国的港口规划管理工作,并组织编制全国港口布局规划;另外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口布局规划也由交通部组织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共同编制。其它层次的港口规划分别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口所在市、县人民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编制。
(二)规划编制的原则要求:为体现港口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和科学性,要求编制港口规划首先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要求,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体现港口在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枢纽作用,合理确定不同港口的布局规划和功能分工,提高港口综合竞争力;港口规划还要适应国际国内航运、现代物流等发展要求。因此在《规定》第十三条中明确提出了编制港口规划的五条具体原则要求。
(三)规划报告文本格式要求:为加强港口规划管理,规范和统一港口规划报告内容和格式,我部于2006年9月1日颁布了《港口布局规划编制内容及文本格式》和《港口总体规划编制内容及文本格式》,并于同年10月1日施行,在编制港口规划时,其内容的深度、文本的格式应符合上述两个文件的要求。规划文本应当基于规划报告编制,是对规划有关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的文件,其文本格式另行制定。
(四)规划的技术要求:港口规划应当符合港口工程相关规范及有关技术要求,开展必要的前期研究和专题论证工作,鼓励采用先进的规划方法和技术手段,体现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五)规划编制单位的资质要求:1990年颁布的《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编制办法》中对承担港口规划的编制单位资质没有严格要求,一些技术力量较强的港务局可自己组织进行编制。而本《规定》中明确承担港口规划的编制单位应当持有国家发改委或建设部颁发的港口河海工程专业咨询资格证书或水运行业设计证书,编制不同层次的港口规划,对资质的等级也有不同要求。港口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港口规划在空间规划方面涉及到陆域和水域规划,与所在城市联系密切,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江河流域规划、防洪规划、海洋功能区划、水路运输发展规划和其他运输方式发展规划等密切相关。鉴于此,《规定》明确港口规划应当符合城镇体系规划,并与上述有关规划相互衔接和协调。《规定》对港口布局规划、港口总体规划的审批、公布程序是如何规定的?
《规定》在《港口法》有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规划类型和港口地位,对规划的审批和公布程序分别做出了细化规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全国港口布局规划由交通部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实施,省、自治区、直辖市港口布局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书面征求交通部意见,修改完善后公布。
同时,《规定》明确了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口布局规划由交通部征求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意见后批准并公布实施。
(2)对于港口总体规划上报审批程序,根据港口的地位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主要港口的总体规划,由港口所在市的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编制报经市人民政府审核后,由市人民政府报交通部和省级人民政府审批。交通部会同省级人民政府对上报的港口总体规划进行审查。经审查予以批准的,由交通部会同省级人民政府公布实施。如果主要港口所在城市是直辖市的,港口总体规划可直接由当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报交通部和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种是地区性重要港口的总体规划,由港口所在地的市、县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报经市、县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由市、县人民政府报省级人民政府审批,但应当书面征求交通部意见。经审查予以批准的,由省级人民政府公布实施,并报交通部备案。
还有一种是主要港口和地区性重要港口以外港口的总体规划,由港口所在市、县的港口行政管理部门
报市、县人民政府审批,书面征求省级人民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意见,经审查予以批准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公布实施,并报省级人民政府备案。
(3)《规定》要求港口规划经批准后,审批部门应当在其政府信息网站或者其他便于公众知悉的政府信息发布渠道上公布规划文本。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除外。《规定》对港区、作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审批程序的要求:
港区、作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在已审批的港口总体规划基础上,对有关港区、作业区规划方案的深化和落实,主要任务是对港区、作业区水陆域利用和重要配套设施的布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为港口规划管理提供依据。责任主体在地方政府,考虑到与总体规划的衔接,审批程序规定在有关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实施前应征得该港口总体规划批复单位的同意。《规定》根据港口地位的不同提出了具体要求。《规定》对于港口规划的更改有哪些要求?
港口规划经批准后,未经规定程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更改,但如果社会经济和港口发展确实需要更改规划的,可以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更改。
鉴于港口总体规划编制、审批过程较为复杂和严格,为避免因规划的局部调整导致重新编制规划,《规定》界定了港口规划更改的两种方式:一种是“修订”,是指对港口规划的范围、港口性质及功能、岸线利用、港口布局及水陆域布置等进行重大变更;另一种是“调整”,是指对港口规划进行局部修改。无论是港口规划修订还是调整,都应当通过编制相应专项规划的方式进行,这样规划更改的内容将有所简化。在审批程序上,《规定》要求,对于港口布局规划,无论是进行修订还是调整,其专项规划仍要按港口布局规划的编制、审查、批准、公布的程序办理。对于港口总体规划,如果是进行修订的专项规划,应按照相应的港口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查、批准、公布的程序办理。但如果是进行调整的专项规划,审批程序可以适应简化,可由原组织编制单位组织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同级人民政府征得原审批部门同意后批准并公布实施。《规定》对港口规划的实施提出了两方面要求:
一是要在港口规划的实施中体现规划的指导性和权威性。《规定》要求建设港口设施应当符合港口规划,在港口总体规划确定的港区范围内进行。如果拟建设港口项目与港口总体规划存在较大差异,需经专题论证,并按规定程序修订或者调整港口总体规划后,方可办理港口建设项目的审批、核准手续。
二是要通过港口规划的实施起到保障港口发展的作用。《规定》 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需要使用港口总体规划区内的土地和水域,或者建设任何跨越、穿越港口总体规划区水陆域及其上下部相关空间的设施,或者在港口总体规划区周边建设工程项目,可能影响港口规划实施的,建设项目的审批部门在审批时都应当征求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规定》对港口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有哪些要求?
为保证港口规划得到有效地实施,《规定》要求建设港口设施必须按规定办理港口岸线使用审批,未办理项目审批和港口岸线审批手续的,海事部门不得批准其水上水下施工许可。对于涉及港口规划区内的其他项目及周边可能影响港口规划实施的,建设项目审批部门在审批时应征求港口管理部门意见,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出具是否符合港口规划及是否影响规划实施的审查意见,从而确保港口规划的实施。
此外,还规定了交通部和各级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港口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核查港口建设项目是否依法办理了项目审批和港口岸线审批手续。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未按规定程序取得批准,违反港口规划建设港口、码头及其他设施的行为,应当及时制止,依法查处,并通报上级主管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应当进一步检查、督促、落实。涉及港口规划的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根据规定有关要求接受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监督检查。《规定》在明确法律责任上有哪些要求?
依据《行政许可法》和《港口法》中有关条文的规定,《规定》明确了港口规划审批部门、核准部门、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等在港口规划审批、执行和管理中的责任,提出了明确的处罚措施。对于相关部门有违规审批规划、违反规划审批项目、不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等行为的,要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规定》还对项目审批部门在没有征求港口管理部门意见的情况下妨碍港口规划实施的几种具体行为,做出了要求有关部门对其直接负责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予以行政处分的规定。
第四篇:解读《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注销管理规定》
解读《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注销管理规定》
快递企业经营许可证在什么情况下会被注销、注销后如何办理相关手续,关系到快递企业经营市场的公平竞争、有序统一。近日,国家邮政局出台《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注销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为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的“退出”明确了方向和路径。
“快递业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建立有进入、有退出,实现优胜劣汰的竞争体系是市场管理面临的主要任务。目前,关于快递经营许可的准入制度有《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管理框架,但在许可退出管理方面,存在办理注销手续无章可循的现实困难,出台《规定》是当务之急。”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司长王丰说。
“退出”有据:
分类适用有章可偱
与快递市场全面的“准入”制度相比,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注销管理则略显“捉襟见肘”,一是对“注销”没有明确的界定,二是缺乏完善的退出机制。《规定》开章明义,首先解决的就是这两个基础问题,明确了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注销管理的内涵,并对注销情形作出了详细说明。
所谓“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注销”,是指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被依法撤回、撤销,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被依法吊销,或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存在其他法定情形被依法终止,邮政管理部门办理许可注销手续。
《规定》明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管理部门可依法注销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延续;企业法人资格依法终止;连续六个月未营业;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内停止经营;快递业务经营许可依法被撤销、撤回,或被依法吊销;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具体来说,有效期届满未延续包括未在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向管理部门提出换领申请;或提出申请,管理部门作出不予换领决定。企业法人资格依法终止,指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发生解散、破产等情形,导致企业法人主体资格终止。连续六个月未营业,指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后,无正当理由超过六个月未经营快递业务;或未完成工商设立登记或者变更登记手续;未按许可范围开展快递业务,且未按规定书面报告邮政管理部门的。有效期内停止经营,包括在许可有效期内终止经营,交回许可证;连续两年未提交经营许可报告书,经邮政管理部门通告仍未提交的,并按照其注册地址无法联络。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而被依法撤销则包括下列情形:邮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超越法定职权、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决定的;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作出准予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决定的。
对于经营由邮政企业专营的信件寄递业务或者寄递国家机关公文;外资快递企业投资经营信件的国内快递业务;不建立或者不执行收件验视制度,或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禁止寄递或者限制寄递物品的规定收寄快件;违法提供用户使用快递服务的信息;拒绝、阻碍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在经营活动中危害国家安全等行为,都严格依照《邮政法》,依法吊销许可证,自吊销之日起三年内不得申请经营快递业务。
“退出”有序:
制度公示确保公正
“建立拟注销企业公示制度,强调公示期内对当事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体现公平公正,是《规定》出台的指导思想之一。”王丰介绍说。
《规定》明确了国家邮政局、省级邮政管理部门和省级以下邮政监管机构在办理许可注销工作中的不同权限,并对具体注销管理工作中需要涉及多个邮政管理部门的情形进行了制度安排。
注销程序中,邮政管理部门注销和企业主动申请注销的程序也各有不同。
颁发许可证的邮政管理部门启动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注销程序时,应开展调查取证,填写注销审核表,提出“拟注销被许可人名单,并在邮政管理部门政府网站上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十五日”。公示期内,被许可人提出陈述和申辩的,邮政管理部门应当进行核实;被许可人提出的陈述和申辩成立的,应当予以采纳。
如企业主动申请注销许可,应提交法定代表人签字和加盖企业公章的注销申请书和登记表;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如代理人办理,提供代理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以及法定代表人签字的授权委托书原件,并加盖企业公章;许可证原件正本及所有副本;终止经营快递业务的书面报告;按照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的规定妥善处理尚未投递的快件的书面证明。
《规定》在监督管理章节强调,停止经营快递业务,未书面告知邮政管理部门并交回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的规定妥善处理尚未投递的快件的,邮政管理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七十三条处理。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被注销后,仍继续经营快递业务的,邮政管理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七十二条处理。
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部分相关条款
第七十二条 未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经营快递业务,或者邮政企业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经营由邮政企业专营的信件寄递业务或者寄递国家机关公文的,由邮政管理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快递企业,还可以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其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反本法第五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经营信件的国内快递业务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七十三条 快递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邮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停业整顿:
(一)设立分支机构、合并、分立,未向邮政管理部门备案的;
(二)未在信件封套的显著位置标注信件字样的;
(三)将信件打包后作为包裹寄递的;
(四)停止经营快递业务,未书面告知邮政管理部门并交回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的规定妥善处理尚未投递的快件的。快递企业经营许可证在什么情况下会被注销、注销后如何办理相关手续,关系到快递企业经营市场的公平竞争、有序统一。近日,国家邮政局出台《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注销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为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的“退出”明确了方向和路径。
“快递业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建立有进入、有退出,实现优胜劣汰的竞争体系是市场管理面临的主要任务。目前,关于快递经营许可的准入制度有《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管理框架,但在许可退出管理方面,存在办理注销手续无章可循的现实困难,出台《规定》是当务之急。”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司长王丰说。
“退出”有据:
分类适用有章可偱
与快递市场全面的“准入”制度相比,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注销管理则略显“捉襟见肘”,一是对“注销”没有明确的界定,二是缺乏完善的退出机制。《规定》开章明义,首先解决的就是这两个基础问题,明确了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注销管理的内涵,并对注销情形作出了详细说明。
所谓“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注销”,是指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被依法撤回、撤销,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被依法吊销,或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存在其他法定情形被依法终止,邮政管理部门办理许可注销手续。
《规定》明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管理部门可依法注销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延续;企业法人资格依法终止;连续六个月未营业;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内停止经营;快递业务经营许可依法被撤销、撤回,或被依法吊销;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具体来说,有效期届满未延续包括未在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向管理部门提出换领申请;或提出申请,管理部门作出不予换领决定。企业法人资格依法终止,指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发生解散、破产等情形,导致企业法人主体资格终止。连续六个月未营业,指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后,无正当理由超过六个月未经营快递业务;或未完成工商设立登记或者变更登记手续;未按许可范围开展快递业务,且未按规定书面报告邮政管理部门的。有效期内停止经营,包括在许可有效期内终止经营,交回许可证;连续两年未提交经营许可报告书,经邮政管理部门通告仍未提交的,并按照其注册地址无法联络。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而被依法撤销则包括下列情形:邮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超越法定职权、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决定的;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作出准予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决定的。
对于经营由邮政企业专营的信件寄递业务或者寄递国家机关公文;外资快递企业投资经营信件的国内快递业务;不建立或者不执行收件验视制度,或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禁止寄递或者限制寄递物品的规定收寄快件;违法提供用户使用快递服务的信息;拒绝、阻碍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在经营活动中危害国家安全等行为,都严格依照《邮政法》,依法吊销许可证,自吊销之日起三年内不得申请经营快递业务。
“退出”有序:
制度公示确保公正
“建立拟注销企业公示制度,强调公示期内对当事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体现公平公正,是《规定》出台的指导思想之一。”王丰介绍说。
《规定》明确了国家邮政局、省级邮政管理部门和省级以下邮政监管机构在办理许可注销工作中的不同权限,并对具体注销管理工作中需要涉及多个邮政管理部门的情形进行了制度安排。
注销程序中,邮政管理部门注销和企业主动申请注销的程序也各有不同。
颁发许可证的邮政管理部门启动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注销程序时,应开展调查取证,填写注销审核表,提出“拟注销被许可人名单,并在邮政管理部门政府网站上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十五日”。公示期内,被许可人提出陈述和申辩的,邮政管理部门应当进行核实;被许可人提出的陈述和申辩成立的,应当予以采纳。
如企业主动申请注销许可,应提交法定代表人签字和加盖企业公章的注销申请书和登记表;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如代理人办理,提供代理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以及法定代表人签字的授权委托书原件,并加盖企业公章;许可证原件正本及所有副本;终止经营快递业务的书面报告;按照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的规定妥善处理尚未投递的快件的书面证明。
《规定》在监督管理章节强调,停止经营快递业务,未书面告知邮政管理部门并交回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的规定妥善处理尚未投递的快件的,邮政管理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七十三条处理。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被注销后,仍继续经营快递业务的,邮政管理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七十二条处理。
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部分相关条款
第七十二条 未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经营快递业务,或者邮政企业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经营由邮政企业专营的信件寄递业务或者寄递国家机关公文的,由邮政管理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快递企业,还可以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其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寄快递 www.xiexiebang.com
违反本法第五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经营信件的国内快递业务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七十三条 快递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邮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停业整顿:
(一)设立分支机构、合并、分立,未向邮政管理部门备案的;
(二)未在信件封套的显著位置标注信件字样的;
(三)将信件打包后作为包裹寄递的;
(四)停止经营快递业务,未书面告知邮政管理部门并交回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的规定妥善处理尚未投递的快件的。快递企业经营许可证在什么情况下会被注销、注销后如何办理相关手续,关系到快递企业经营市场的公平竞争、有序统一。近日,国家邮政局出台《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注销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为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的“退出”明确了方向和路径。
“快递业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建立有进入、有退出,实现优胜劣汰的竞争体系是市场管理面临的主要任务。目前,关于快递经营许可的准入制度有《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管理框架,但在许可退出管理方面,存在办理注销手续无章可循的现实困难,出台《规定》是当务之急。”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司长王丰说。
“退出”有据:
分类适用有章可偱
与快递市场全面的“准入”制度相比,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注销管理则略显“捉襟见肘”,一是对“注销”没有明确的界定,二是缺乏完善的退出机制。《规定》开章明义,首先解决的就是这两个基础问题,明确了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注销管理的内涵,并对注销情形作出了详细说明。
所谓“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注销”,是指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被依法撤回、撤销,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被依法吊销,或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存在其他法定情形被依法终止,邮政管理部门办理许可注销手续。
《规定》明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管理部门可依法注销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延续;企业法人资格依法终止;连续六个月未营业;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内停止经营;快递业务经营许可依法被撤销、撤回,或被依法吊销;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具体来说,有效期届满未延续包括未在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向管理部门提出换领申请;或提出申请,管理部门作出不予换领决定。企业法人资格依法终止,指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发生解散、破产等情形,导致企业法人主体资格终止。连续六个月未营业,指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后,无正当理由超过六个月未经营快递业务;或未完成工商设立登记或者变更登记手续;未按许可范围开展快递业务,且未按规定书面报告邮政管理部门的。有效期内停止经营,包括在许可有效期内终止经营,交回许可证;连续两年未提交经营许可报告书,经邮政管理部门通告仍未提交的,并按照其注册地址无法联络。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而被依法撤销则包括下列情形:邮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超越法定职权、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决定的;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作出准予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决定的。
对于经营由邮政企业专营的信件寄递业务或者寄递国家机关公文;外资快递企业投资经营信件的国内快递业务;不建立或者不执行收件验视制度,或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禁止寄递或者限制寄递物品的规定收寄快件;违法提供用户使用快递服务的信息;拒绝、阻碍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在经营活动中危害国家安全等行为,都严格依照《邮政法》,依法吊销许可证,自吊销之日起三年内不得申请经营快递业务。
“退出”有序:
制度公示确保公正
“建立拟注销企业公示制度,强调公示期内对当事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体现公平公正,是《规定》出台的指导思想之一。”王丰介绍说。
《规定》明确了国家邮政局、省级邮政管理部门和省级以下邮政监管机构在办理许可注销工作中的不同权限,并对具体注销管理工作中需要涉及多个邮政管理部门的情形进行了制度安排。
注销程序中,邮政管理部门注销和企业主动申请注销的程序也各有不同。
颁发许可证的邮政管理部门启动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注销程序时,应开展调查取证,填写注销审核表,提出“拟注销被许可人名单,并在邮政管理部门政府网站上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十五日”。公示期内,被许可人提出陈述和申辩的,邮政管理部门应当进行核实;被许可人提出的陈述和申辩成立的,应当予以采纳。
如企业主动申请注销许可,应提交法定代表人签字和加盖企业公章的注销申请书和登记表;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如代理人办理,提供代理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以及法定代表人签字的授权委托书原件,并加盖企业公章;许可证原件正本及所有副本;终止经营快递业务的书面报告;按照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的规定妥善处理尚未投递的快件的书面证明。
《规定》在监督管理章节强调,停止经营快递业务,未书面告知邮政管理部门并交回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的规定妥善处理尚未投递的快件的,邮政管理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七十三条处理。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被注销后,仍继续经营快递业务的,邮政管理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七十二条处理。
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部分相关条款
第七十二条 未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经营快递业务,或者邮政企业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经营由邮政企业专营的信件寄递业务或者寄递国家机关公文的,由邮政管理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快递企业,还可以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其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反本法第五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经营信件的国内快递业务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七十三条 快递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邮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停业整顿:
(一)设立分支机构、合并、分立,未向邮政管理部门备案的;
(二)未在信件封套的显著位置标注信件字样的;
(三)将信件打包后作为包裹寄递的;
(四)停止经营快递业务,未书面告知邮政管理部门并交回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的规定妥善处理尚未投递的快件的。
第五篇:如何做好乡村建设规划管理
如何做好乡村建设规划管理
一、乡和村庄建设规划管理的概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面临的新的历史使命。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先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缺乏规划、无序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做到规划先行、全盘考虑、统筹协调,避免盲目建设和滥用土地。因此,为了加强对乡村规划的管理,保证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城乡规划法》对于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乡和村庄建设规划管理,是指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申请,报送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乡规划及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技术规范进行规划审查,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实施行政许可证制度,加强乡和村庄建设规划管理工作的总称。
乡镇企业,系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所谓投资为主,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超过50%,或者虽未超过50%但能起到控股或者实际支配作用。乡镇企业应当符合企业法人条件,依法取得企业法人资格。乡镇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市场需要发展商品生产,提供社会服务,增加社会有效供给,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调高农民收入,支援农业,推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乡村公共设施,系指由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乡镇企业及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建设的用于乡村社会公众使用的或享用的公共服务设施。比如乡村文化教育设施、乡村医疗卫生防疫设施、乡村文艺娱乐设施、乡村体育设施、乡村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乡村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乡村商业金融服务设施、乡村行政管理与社会服务设施等。也就是为乡村人口和社会服务的公共建筑设施。
乡村公益事业建设,系指直接或者间接地为乡村经济、社会活动和乡村居民生产、生活服务的公益公用事业建设。比如乡村公路与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乡村自来水生产建设、乡村电力供应系统建设、乡村信息与通讯设施建设、乡村防灾减灾设施建设、乡村生产与生活供应系统建设等。也就是支持和维持乡村健康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村村民使用原有宅基地进行住宅建设同样需要加强规划管理,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直辖区的实际情况和客观要求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来具体规定村民住宅建设的规划管理办法。
二、乡和村庄建设规划管理的任务 乡和村庄建设规划管理的主要任务是:
1.有效控制乡和村庄规划区内各项建设遵循先规划后建设原则进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切实保护农用地、节约土地,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具体贡献
3.合理安排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提升农村发展建设水平
4.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有规划地合理进行
三、乡和村庄建设规划管理的审核内容 1.审核乡村建设的申请条件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乡、镇人民政府提交关于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以及村民住宅建设的申请报告,并附建设项目的建设工程总平面设计方案等,填写乡村建设申请表。乡、镇人民政府应根据已经批准的乡规划、村庄规划,审核该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位臵和范围是否符合相关的乡规划、村庄规划,并审核是否占用农用地,如果是占用农用地的,应提出是否同意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核手续的审核意见。乡、镇人民政府确认报送的有关文件、资料、图纸、表格完备,符合申请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应有条件和要求后,签注初审意见,一并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2.审定乡村建设的规划设计方案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接到乡、镇人民政府报送的乡村建设项目的申请材料后,首先应根据乡规划、村庄规划复核该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位臵和范围是否复核相关的乡规划、村庄规划的要求,核定该建设项目是否符合交通、环保、文物保护、防灾(消防、抗震、防洪防涝、防山体滑坡、防泥石流、防海啸、防台风等)和保护耕地等方面的要求,是否符合关于乡村规划建设的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的要求,然后,审定该乡村建设工程总平面设计方案。3.审核农用地转用审批文件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接到乡、镇人民政府报送的乡村建设项目的申请材料后,经审核,如果该建设项目确需占用农用地,根据乡、镇人民政府的初审同意意见,该建设项目应依照《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如果该建设项目所占用的农用地是在已批准的农用地转用范围内,该具体建设项目用地可以由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交农用地转用审批文件后,经审核无误,才能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四、乡和村庄建设规划管理的行政主体
根据《城乡规划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乡村建设规划管理的行政主体是乡、镇人民政府和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城乡规划法》明确规定,乡、镇人民政府负责乡村建设项目的申请审核,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对乡村建设项目申请的核定和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1.乡、镇人民政府
《城乡规划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由乡、镇人民政府行使乡村建设规划管理的对乡村建设项目申请的审核权限,以便把好乡村建设项目的依法申请关。乡、镇人民政府没有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行政许可权限。
2.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
《城乡规划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了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行使行政许可权限。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行使行政许可职能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必须在乡规划、村庄规划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行使规划许可权限,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接受由乡、镇人民政府报送的乡村建设项目的申请材料后,一方面要尊重乡、镇人民政府的审核意见,另一方面要依法对申报材料进行规划复核,对建设活动的内容进行核定,并审定建设工程总平面设计方案,以确定其性质、规模、位臵和范围,如果是涉及占用农用地的,还应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然后才能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后,建设单位或者个人须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才可以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依法办理乡村建设用地的审批手续。
五、乡和村庄建设规划管理的程序
根据《城乡规划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乡村建设规划管理的主要程序为申请程序、核定程序、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等。1.申请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乡、村庄规划区内从事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乡村公益事业建设活动,应当持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乡镇企业、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的批文,乡村建设项目的申请报告,建设项目的建设工程总平面设计方案等,向乡、镇人民政府提交申请材料,并填写乡村建设申请表。由乡、镇人民政府对报送的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核,签注审核意见。2.核定
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收到乡、镇人民政府报送的乡村建设项目的申请材料后,应先后进行程序性复核和实质性核定。一是程序性复核,即审核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报送的各种有关文件、资料、图纸是否完备,是否符合申请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应有条件和要求。二是实质性核定,即审查该建设项目是否符合乡规划、村庄规划要求,核定该建设项目是否符合交通、环保、文物保护以及历史文化名村保护、防灾和保护耕地等方面的要求,是否符合关于乡村规划建设的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的要求,审定乡村建设工程总平面设计方案。并审核该建设项目是否占用农用地,如果占用农用地的须审核农用地转用审批文件。之后,对乡村建设项目的申请提出核定意见。3.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乡村建设项目申请的有关材料,经审查核定后符合城乡规划要求的,向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对于不符合城乡规划要求的乡村建设项目,不得发放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但要说明理由,给予书面答复。4.关于村民住宅建设的规划审批程序
根据《城乡规划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对于在乡、村庄规划区内使用原有宅基地进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其规划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其程序,首先是应向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提出建房申请,以便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经同意后报送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用地建设申请。是否由乡、镇人民政府实行规划许可管理,还是由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实施规划许可管理,鉴于使用原有宅基地进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不涉及乡、村庄规划区内用地性质的调整,加之各地经济发展、社会、传统文化、自然环境等情况差异很大,条件复杂,农村住宅建设状况不尽相同,不能强求一致。从农村实际出发,为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并降低农民的建房成本和方便村民,其管理程序可以相对简单,以利切实可行,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辖区域内的实际情况,体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来制定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规划管理办法。一经制定,则应当按照其规划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执行规划管理。
第六节 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规划管理
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规划管理的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一、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规划管理的概念
临时建设,是指经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临时建设并临时性使用,必须在批准的使用期限内自行拆除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或者其他设施等建设工程。临时建设的 特征:一是时间特征明显,使用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二是简易结构特征明显,不得建设成为永久性或者半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等。三是在临时建设使用期间,如果国家建设需要时,一般应无条件拆除。四是临时建设应当在批准的使用期限内自行拆除。五是临时建设规划批准证件到期后,该批准证件自行失效。如果需要继续使用时,应当重新申请临时建设规划批准证件。
临时用地,是指由于建设工程施工、堆料、安全等需要和其他原因,需要在城市、镇规划区内经批准后临时使用的土地。临时用地的特征:一是时间特征明显,《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七条规定:“临时使用土地限期一般不超过两年。”二是禁止在批准临时使用的土地上建设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三是临时用地批准证件到期后,该批准证件自行失效。如果需要继续使用时,应当重新申请临时用地批准证件。
《城乡规划法》第四十四条,对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的严格控制和规划管理作了明确的规定,并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具体制定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规划管理办法。
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规划管理,就是指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于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临时建设和临时使用土地,实行严格控制和审查批准,行使规划许可工作职责的总称。
二、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规划管理的任务
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规划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1.保证近期建设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顺利实施
城镇的近期建设规划是以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内容,需要在近期(规划限期为5年)实施的规划,明确了近期建设的时序、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对于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必须严格控制,实施规划管理,不能放任自流、擅自进行建设。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城镇总体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臵,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直接指导和控制各项建设和提供规划条件依据的规划,实施性很强。
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规划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依申请合理安排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使其对近期建设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实施不构成影响,既有利于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的需要,又能够保证城乡规划的顺利实施。
2.统筹兼顾,因地制宜,避免对交通、市容、安全等带来影响
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的规划管理,统筹兼顾,因地制宜提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管理和控制要求,尽可能避免对交通、消防、公共安全、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等造成干扰性影响,更不能影响城镇局部地段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3.考虑周边环境要求,妥善解决矛盾、影响和利益问题
有的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可能位于医院、住宅、文物保护单位、商场、学校、加油站、科学实验室等有一定要求的建筑物附近,或者是要毁坏行道树和园林绿化等。对于这些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一定要慎重考虑其可能对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和周边环境的客观要求,不得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干扰性影响甚至破坏,如果因特殊需要确实无法安全避免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妥善解决矛盾、影响和利益问题。通过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规划管理的过程,也是全面考虑周边环境要求,协调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尽到自己的责任。
三、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规划管理的行政主体和审核内容
根据《城乡规划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城市、县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是施行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规划管理职能的行政主体,依法对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的申请进行审核批准,行使规划许可权限。
根据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规划管理的主要任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项目的审核内容,一是以近期建设规划或者是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审核该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项目不能影响近期建设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二是审核该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项目是否对城镇道路正常交通运行、消防通道、公共安全、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等构成干扰和影响。三是审核该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项目是否对周边环境,尤其是历史文化保护、风景名胜保护、医院、学校、住宅、商场、科研、易燃易爆设施等造成干扰和影响。四是必须明确规定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的使用期限,临时建设须在批准的使用期限内自行拆除。1.临时建设工程
临时建设工程中最常见的是临时建筑。对于临时建筑的审核,一般应当遵守下列使用要求:
(1)临时建筑不得超过规定的层数和高度;(2)临时建筑应当采用简易结构;(3)临时建筑不得改变使用性质;
(4)城镇道路交叉口范围内不得修建临时建筑;(5)临时建筑使用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
(6)车行道、人行道、街巷和绿化带上不应当修建居住或营业用的临时建筑;
(7)在临时用地范围内只能修建临时建筑;
(8)临时占用道路、街巷的施工材料堆放场和工棚,当建筑的主体建筑工程,第三层楼顶完工后,应当拆除,可利用建筑的主体工程建筑物的首层堆放材料和作为施工用房;
(9)屋顶平台、阳台上不得擅自搭建临时建筑(10)临时建筑应当在批准的使用期限内自行拆除。2临时管线
对于临时建设工程中的临时管线的审核,一般应当遵守下列使用要求:
(1)临时管线的埋设,必须首先申请临时用地,然后进行临时建设。管线埋设后,必须恢复原来的地形地貌;
(2)临时管线的埋设,不得影响,更不能破坏原有的地下管线和地面道路、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3)临时管线的架设,必须符合管线架设技术要求,不能随意走线和零乱设臵,不能影响城镇观瞻和环境卫生;
(4)临时管线的架设,必须符合规划的高度要求,不能影响城镇道路交通运输的通畅和安全;
(5)易燃易爆的临时管线,必须考虑设防措施,并有明显标志;(6)施工现场的临时管线,主体建筑竣工验收前必须拆除干净,不能留下后遗症;
(7)临时管线的使用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8)临时管线应当在批准的使用期限内自行拆除。
四、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规划管理的程序
一般来讲,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规划管理的程序,应当包括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申请、规划审批、核发批准证件等。1.申请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从事临时建设活动,应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临时建设申请报告,阐明建设依据、理由、建设地点、建筑层数、建筑面积、建设用途、使用期限、主要结构方式、建筑材料和拆除承诺等内容,以及临时建设场地权属证件或临时用地批准证件,同时还应提交临时建筑设计图纸等。
临时用地的申请,同样应当提交临时用地申请报告,以及有关文件、资料、图纸(临时用地范围示意图,包括临时用地上的临时设施布臵方案)等。2.审核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受理临时建设申请后,可到拟建临时建设的场地进行现场踏勘,并依据近期建设规划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其审核,审核其临时建设工程是否影响近期建设规划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是否影响道路交通正常运行、消防通道、公共安全、历史文化保护和风景名胜保护、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以及周边环境等;同时,要对临时建筑设计图纸进行审查,主要审查临时建筑
布臵与周边建筑的关系,建筑层数、高度、结构、材料,以及使用性质、用途、建筑面积、外部装修等是否符合临时建筑的使用要求等。如果是临时管线工程,则以临时管线的使用要求进行审核。
临时用地的审核,同样应当审核其是否影响近期建设规划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以及交通、市容、安全等,审核临时用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审核临时用地范围示意图,包括临时用地上的临时设施布臵方案等。3.批准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临时建设的申请报告、有关文件、材料和设计图纸经过审核同意后,核发临时建设批准证件,说明临时建设的位臵、性质、用途、层数、高度、面积、结构型式、有效使用时间,以及规划要求和到期必须白行拆除的规定等,实施规划行政许可。如果该临时建设影响近期建设规划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以及交通、市容、安全等,不得批准。说明理由,给予书面答复。
临时用地的批准,同样是经审核同意后,核发临时用地批准证件,在临时用地范围示意图上明确划定批准的临时用地红线范围具体尺寸。如果不予批准,说明理由,给予书面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