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原创]苏教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专题测试)
专题测试
一、基础知识(共6小题,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不同的一组是()
A.骨骸 隔阂 弹劾 言简意赅 ....B.琥珀 漂泊 船舶 剔除糟粕 ....C.啜泣 拾掇 辍学 点缀渲染 ....D.悼念 泥淖 宽绰 掉以轻心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浩渺 怄气 藏污纳垢 相印成趣 B.无垠 辩解 不落窠臼 晶莹澄澈 C.胜地 寒暄 良晨美景 美妙绝伦 D.惆怅 璀灿 仓皇奔逃 山清水秀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们到底扶持起了多少畜牧企业没有人记得清,只记得他们所到之处,大量畜牧企业脱颖而出。....B.年轻的城市,更需要青春和活力,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摧枯拉朽的创造力,更需要....不断超越的勇气。
C.她扮演的众多角色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有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舍我其谁的傲气和....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豪气。
D.这次来美国参加国际会议,要积极参加活动,既能向各国的同行学习,又能走马观花....地感受美国的生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
B.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从小就住惯了的山区特有的石头和茅草搭成的小屋,那崎岖的街道,那熟悉的可爱的乡音。
C.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忘返吗? D.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生产的花、菜、水果,这就使自然更接近了人。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
B.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C.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倦,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D.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家一样的感到寂苦。6.下面语段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②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花草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
③雨后,韭菜叶子上往往还带着看雨时溅起的泥点。④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
⑤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是足以招来蜂蝶呀。
⑥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⑦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A.②⑤⑥⑦③①④ B.④⑤②①⑥③⑦ C.④②⑤⑥③⑦① D.⑤②①⑥⑦③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22分)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駆,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县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
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田氏日以益尊于齐。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君擢之闾伍之中 闾伍:指平民 ..B.不佞大夫亲戚送之 不佞:不才,自谦之词 ..C.行军勒兵,申明约束 约束: 限制 ..D.百姓之命皆县于君 县:通“悬”,牵系,悬系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①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 ②既来之,则安之 ..C.①何后期为?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①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9.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能表现司马穰苴“文能附众,武能威敌”的一组是()(3分)①将兵捍燕、晋之师 ②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 ③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 ④最比其羸弱者 ⑤誓盟而后入邑 ⑥景公与诸大夫郊迎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②③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无误的一项是()(3分)A.田穰苴虽然仅是田氏的庶子,但他文武全才,所以晏婴向齐王推荐了他。他认为自己人微权轻,所以提出让德高望重的庄贾做监军。
B.田穰苴说“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这表明他具备了一个杰出将领舍家为国、舍生忘死的高尚品质。
C.田穰苴与监军庄贾约定会合,有意致使庄贾因迟到被斩杀。这种立威的方法使司马穰苴的军队具有严明的纪律和无往不胜的战斗力,这也是最终使晋、燕两国军队先后撤离的原因之一。
D.田穰苴体恤部下,恩威并施,身先士卒,所以“痛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一战而击退晋、燕之师,尽复“所亡封内故境”。11.翻译文中的句子。(10分)(1).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3分)译文:
(2).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4分)译文:
(3).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3分)译文:
三、课外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①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②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③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④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很多。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⑤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⑥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方,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⑦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⑧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惘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年十一月三日
(选自《季羡林散文》,略作删改)
12.文章第②段在行文上的作用是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3.作者在第④、⑤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按先后顺序填写。作者写这些童年趣事的用意是什么?(6分)数星星→捉知了→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14.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从写法和目的两方面回答。)(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15.文章的第③④⑤段与第⑥⑦⑧段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4分)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四、综合运用
16.默写或填空。(4分)
(1)昔我往矣,;今我来思。(2)未老莫还乡。(唐·韦庄)(3)羁鸟恋旧林。(晋·陶渊明)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杜甫草堂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充饥。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这姓吴的一来就在枣酰叠氮四周插上篱笆。老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计劝告吴郎。
(1)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劝告吴郎的?你觉得诗中的劝告有什么特点?(4分)
(2)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2分)
18.在200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把对经济工作沿袭多年的“又快又好”的要求,调整为“又好又快”。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比较前后两种隐含的意思有什么不同?(4分)
19.请以“谦卑”为话题,仿照例句,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相同或相似,修辞手法相同,内容有意蕴。(4分)
例句:春和谦卑,它总是在凌厉的冬后悄然而至,可它却催开了花朵,温暖了生命。
20.请欣赏下面的漫画,揭示其寓意。(4分)
五、作文(共40分)
爱父母、爱祖国,这是情感的底线;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这是行为的底线;尊重别人、团结友善,这是为人处世的底线……足球、篮球、羽毛球是不能让它越出场地两端的底线的;做人,更不能堕落于底线以下,在道德与法制上,是连“擦边球”了不能打的。底线,是是非善恶的分水岭。
请以“做人的底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一、1.D(A.“骸”、“劾”读hé; B.“泊”、“舶”读bó,“珀”、“粕”读pò; C.“啜”、“辍”
读chuò; D依次为dào nào chuò diào)
2.B(A.印——映;C.晨——辰;D.灿——璨)
3.C(A项中的“脱颖而出”学生比较熟悉,对其出处(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也多有了解。它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应该用它来比喻人的才能显露出来,而不能用于企业。从题干上看来,“多少畜牧企业没有人记得清”,“大量畜牧业”等语句强调扶持起来的企业多。因此用“脱颖而出”来形容就不妥当了。B项中“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跨。用它来形容创造力显然不妥,这个成语对学生较为陌生,容易望文生义而误选,干扰性较强。D项中“走马观花”是常见、常用又容易误用的一个成语,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有很强烈地贬抑色彩。句子里提到“来美国参加国际会议,要积极参加活动”,显然“要”字是强调这是一项要求,即能“学习”,又能“感受生活”,显然没有贬抑色彩,因此词语的褒贬色彩不符合语境。仔细分析三个误用成语句子的语境,很容易做出正确判断。既使对“舍我其谁”用法正误拿不准,用排除法,也是很容易做出选择的。
4.C(A.介词结构使用有误;B.“看到„„乡音”搭配不当;D.“自然”与“人”位置颠倒)
5.A(顿号改为逗号)6.C
二、7.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包括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在文中的含义。C项中的“约束”是“法令、规定”的含义,“申明约束”是“反复说明各项规定”的意思。)
8.C(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而”、“之”、“为”、“以”在文中的用法,立足《考纲》,加深加宽,提升能力。A项①中的“而”表并列关系,不译;②的“而”表递进关系,意思是“而且,并且”。B项①中“之”是助词,表修饰,可译为“的”;②中“之”是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可译为“他们”。C项“为”都是表反诘语气的助词,相当于“呢”。D项①中 “以”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②中 “以”是介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9.B(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文中选出六句,分编为四组,围绕某个中心选择,这是一种基本的考查形式。①句说的是景公任命司马穰苴为将军让他率领军队去抵抗燕、晋两国的军队,还没有表现出有什么才干来;⑥句说的是景公和大夫们郊迎司马穰苴的事。②③④⑤都符合题干的要求。)
10.B(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中说田穰苴“提出让德高望重的庄贾做监军”与原文不符。C中“有意致使庄贾因迟到被斩”不合原文意思,这是说明司马穰苴严于执法的治军方略。D中“一战而击退晋、燕之师”与不符原文,本是未战已屈人之兵,追击时尽复“所亡封内故境”。)
11.(1)穰苴就放倒了计时的木表和漏壶中的水,进入(军营)巡视军队,整顿士兵。(2)将领从接受任命之日就要忘记家庭,从亲临军营申明号令时就不顾亲戚,从拿起鼓槌指挥作战就不顾个人安危。
(3)人走了,还没来得及返回,这时庄贾已被斩首示众于三军。
(本题考查翻译文句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和特殊句式的翻译。第(1)句中,“仆”是使动用法,可译为“放倒”;表,木表,是古代立木杆看日影的计时工具。漏,铜壶滴漏,也是古代的计时工具;决漏,是把铜壶中的水放出去。行军,巡视军队;勒,整顿。第(2)句中,注意句式的整齐性。第(3)句注意补出省略成分。)【参考译文】
司马穰苴是田完的后世子孙。齐景公时,晋国进犯阿和甄,燕国也入侵黄河南岸,齐国军队大溃败。景公为此忧虑。晏婴因而推荐田穰苴说:“穰苴虽为田氏的庶出子孙,但他这个
人,文德可使众人归附,武略可使敌人畏惧,希望您能试用他。”景公召见穰直,同他讨论军事,大加赞赏,任他为将军,率兵抵御燕晋两国的军队。穰直说:“臣下出身卑贱,是您把我从民间提拔上来,地位处于大夫之上,士兵并未亲附,百姓也无信任,资望既浅,缺乏权威,希望得到您的宠臣、国内有威望的人来监督军队,这样我才能领命。”于是景公答应了他的条件,派庄贾前往。
穰苴告辞之后,与庄贾约定说:“明天正午在军门外会合。”(第二天)穰苴先驰车到达军营,树立日表,打开滴漏,等待庄贾。庄贾一向傲慢自大,喜欢摆架子,认为率领自己的军队而由自己来当军监,不必太大紧急。亲戚僚属为他送别,留他宴饮。直到正午庄贾仍未来。穰直便放倒日表,截断滴漏,进入(军营),整顿军队,反复说明各项规定。规定既经确立,到了傍晚,庄贾才到。穰苴问:“为什么迟到?”庄贾道歉说:“本人因为大夫和亲戚相送,所以耽搁了。”穰苴说:“将领从接受任命之日就要忘记家庭,从亲临军营申明号令时就不顾亲戚,从拿起鼓槌指挥作战就不顾个人安危。现在敌国深入我地,举国骚动,士兵在境上日晒夜露,国君睡不安稳,食不香甜,百姓之命皆系于您一身,还谈得上什么相送呢!”召军正来问:“按照军法,按期不到者应如何处置?”回答是:“应当斩首”。庄贾害怕,派人驰车报告景公,请求救命。人走了,还没来得及返回,庄贾已被斩首示众于三军。三军士兵皆震惊战慄。
过了好一会儿,景公派使者持节来赦免庄贾,车子闯入营垒之中。穰苴说:“将在军中,国君的命令可以不必完全照办。”问军正说:“闯入营垒依法当如何处置?”军正说:“应当斩首。”使者大惊失色。穰苴说:“国君的使者不可以杀。”便斩了驾车的驭手,砍断车子的左辅,杀死左边的马,示众于三军。派使者回报,然后开拔。
士兵安营扎寨,打井砌灶,饮水吃饭,看病抓药,皆亲自过问(以示关怀)。把将军的粮食全部拿来与士兵共享,本人与士兵平分粮食,特别照顾身体瘦弱者。三天之后集合待发,病弱的人都要求前往,奋勇争先要去作战。晋国的军队听说(这种情况),为之撤兵而去。燕国的军队听说,也渡河而溃散。趁这时乘胜追击,收复境内失去的国土率师而归。进入国都之前放下武器,解除规定,盟誓之后才敢进城。景公与众大夫迎之于郊,依礼慰劳军队完毕,然后才返回休息。见到穰直之后,把他晋升为大司马。田氏从此在齐国日益显赫。
三、12.引起下文。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对家乡山水、童年生活的回忆。13.看月亮 梦月亮 摸鸭蛋
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4.① 对比 ② 突出思乡之情
15.③④⑤段回忆童年趣事,是对故乡的直接描写;原文的⑥⑦⑧段写“漂泊天涯”的经历,将外国、北京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进行对比,对家乡进行间接描写。
四、16.(1)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2)还乡须断肠(3)池鱼思故乡 17.(1)第一问①我的做法:扑枣任西邻。②妇人的处境:无食无儿,贫到骨。③妇人扑枣的心理:心怀恐惧,反而正应该体贴。④你插篱笆的影响:她会怀疑你真不让打枣。⑤大的社会背景:官府剥削,加上兵荒马乱,大家过得都不容易。(2分,答出四个要点即可得满分。)第二问:现身说法,措词委婉,入情入理。(2分。大意思对即可)
(2)系心黎民,忧时伤世。(2分,大意对即可)
18.前者把经济建设速度放在首要位置,强调在加快速度的前提下讲求质量。而后者则相反。(4分)
19.示例:
秋很谦卑,它总是在喧闹的夏后静静到来,可它却奉献了果实,带来了收获。月亮很谦卑,它总是在耀眼的太阳后冉冉升起,可它却洒下了清辉,营造了祥和。(4分,写对一句得2分)
20.讽刺了社会上各种不切实际的达标、评比活动以及助长的弄虚作假之风。(4分)
五、作文 略
高考美文点评
一杯白开水 甘肃一考生
轻轻推开窗,你看到了什么?天地日月,草木精华。一杯白开水,清澈透明,深吸一口热气,春之润、夏之热、秋之爽、冬之寒,便瞬间全都体会到了。
年轻人喜欢喝咖啡,因为浓郁;中年人喜欢喝茶,因为清香;老年人喜欢白开水,因为可以照见他人。
一杯白开水,极其普通,却让你透过它,看到了整个世界。手捧一杯这样的水,若在清晨轻轻呷下一口,淡却微甜,就像清早的甘露,滴在叶尖。那是妈妈的爱呀,你可看见?那是如雪山上绽放的雪莲一般纯洁,像山谷中流过的小溪一样深沉的爱!是谁在我们最深的心底轻轻呼唤着我们的降临?是谁在我们的每一寸肌肤上,播种下关怀?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样的水,是日月捧出的精华,是花雨酿造的琼浆。在正中的焦渴中,这是任何饮品都无法替代的。透过这穿越时空的,那有一双师长们渴望的双眼,当一个幼苗破土而出,便会有千千万万的园丁为她忙碌。
沿着校园青石路,顺着熟识的杨柳路,你可看见,初入学时小芽已经长得健壮青翠。“一支粉笔,二尺讲台,三句真理。”一点一滴,滋润心田。
一杯白开水,看到的是整个大千世界。春风夏雨,秋实冬雪,草木虫鱼,飞禽走兽„„而自我,多么渺小!我曾在山坡上放飞风筝,然而却比不过天上的飞鸟;我曾在山谷中饮着泉水,但鱼儿却更为自由;我曾试着离开家门,却未离开爷爷的视线,奶奶的叮咛。
这一切,原来是爱,没有爱,哪有千人万人为你,没有爱,你又怎能为千人万人? 我爱这一杯白开水,所有的人都清清楚楚地站在面前。不要咖啡的浑浊而扰动,不要茶叶的障目而忘记,更不要汽水的沸腾而自大。
就是这样的白开水,清淡无味,但我却可以品出千种滋味,是甜、是酸、是苦、是辣,是别人的爱,别人的情,别人的关怀,也是应当付出的回报,付出的真心。
狂妄的人,自负的人,都看不到这世界上的其他人,“山外青山,楼外楼。”看到别人,才更能提醒沉睡中的自我!
白开水,果然是醒人良药,睁开眼,看世界,关怀自己,关心他人。【评点】《一杯白开水》,作为文章的标题也许并不是很准确,应该还有更恰当的,但考场作文都是“急就章”,不可能严丝合缝,仔细推敲,不妥之处在所难免。纵观全文,你会感到,这篇文章处处显示出内在的文采,语言优雅含蓄,诗味浓郁。“一杯白开水,看到的是整个大千世界。春风夏雨,秋实冬雪,草木虫鱼,飞禽走兽……而自我,多么渺小!”读到这样的文字,如啜香茗,如饮醇醪,阅卷教师当然也会拍案叫好!应该指出的是,作者在尽情挥洒才情的同时,始终不忘围绕主题,结尾两段文字就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谓予不信,盍试读之?
第二篇: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
安振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秋节的头等大事就是回老家看父母。尽管经常回家,可每次回老家,心里都充满兴奋与激动,与小时候从县城的中学回家时的感觉一样,那时风华正茂壮志在胸,如今虽华发早生但仍壮心不已。
走进村落,寂静无人,儿时的玩伴都已为人夫为人妇,远走高飞,老人大多已经故去,全村常住人口不到百人,双节期间此番情景让人感到些许落寞。只有孩子们对农村的草木鸡狗稀奇不已。父母早早的在院门口等候,看到几个孙子孙女叽叽喳喳围上去,他们比见到我们这些儿子还高兴。父亲特地把养了几年的鸡公留到了今天,又从西淝河的亲戚那里弄来两条肥硕的鲇鱼和乌鳢给我们尝尝鲜,尽管我们衣食无忧,但是母亲做的饭菜最对我的胃口。午饭没有推杯换盏,一家人围在一起,静静地享受这难得的团聚。这时候,童年的美好回忆也悄悄溢满心头。
午后在院中小憩,一阵秋风掠过,院中桂花树上金色的花雨飘飘洒洒、香袭阵阵。如小米大小的花朵不争奇斗艳却没有人愿意冷落它,静静地开,悄悄地落,随风而逝,不招摇,不妖艳,惹人怜爱。经风雨、斗寒霜、忍暗夜、耐凄凉,傲骨铮铮,不改其志,那持久不败的暗香,沁人心脾。因了自己性情直率火暴,对这品性相异的桂花,在十分欣赏的同时更感觉是对自己的一种教化和训诫。
傍晚时分,父亲开始给几个孩子扎火把,我和母亲到院后的树林里开始摘柿子,今年阳光充足,柿子长得好,光影流动间,那一颗颗红彤彤的柿子,俏皮地扑入视线,让人心动。还有两颗脱涩的柿子树,一点都不起眼,那是父亲特地栽种的,虽然没有艳红的外表,但是仍然勾起我的好奇和食欲,随手摘下一个,用手擦去表面的白霜,咬上一口,甜甜清爽的滋味彻底征服了我的舌头。
中秋之夜是最值得期待的,除了吃月饼赏月的习俗,我们这地方的农村还有打火把、“摸秋”的习俗。孩子们早就亟不可待得燃起火把,在田野里奔跑嬉戏,这是我们童年最爱的游戏。也会有人趁夜色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些大豆、红薯、冬瓜等农作物,俗称“摸秋”或“偷秋”,民间有俗话“八月摸秋不算偷”。这个时候偷地里产的东西是没人怪罪的,就像我们在农场里玩的“偷菜”。相传在元朝末年,淮河流域出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这支部队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有一年中秋,起义军转移到淮河岸边,深夜不便打扰百姓,便在旷野露天宿营。有几位士兵饥饿难忍,在田间摘了一些瓜果充饥,不料此事被主帅发觉,等天亮了便准备将那几个偷东西的士兵治罪。村民们得知后,纷纷向主帅求情。为开脱士兵的过错,有一老人随口说道:八月摸秋不为偷,那几个士兵因为此话而获赦免,从此淮河一带便留下了“摸秋”的习俗。我们小时候也经历过偷红薯烤毛豆的光辉岁月。
看着孩子们在远处的田野里玩火把,我们坐在院门口陪着父母聊天。远处的月亮从东方的树林深处缓缓升起,“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和小时候看到的一样,乡村的中秋满月那样光洁静谧,播撒满地光辉与清凉,不像城市上空的月亮,在霓虹灯和喧嚣的映衬下显得那样落寞无神。月光如水一直照进我浮躁的心里,荡去我内心的暗晦。
静静地陪伴在父母身边,往昔恍然,羔羊跪乳乌鸦反哺,而今父母已经身形老迈,沐浴在这如儿时的蒙蒙月光下,令我怀旧的情愫蔓延于夜空,一丝颤动掠过心灵。明月为鉴,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境,感触截然不同。明月历千古不改行色亘古不变地朗照,一如我们对父母和家的眷恋。
第三篇: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一、活动背景
背景分析: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中秋起源、中秋习俗、月亮传说、诗词歌赋、中秋灯谜等,从中深刻体会中秋节的意蕴,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传统观念和意识,重视友情、亲情,理解“团聚团圆”在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意义,从而更加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幸福生活。
学生现状: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国的传统节日在国人面前出现了逐步淡化的趋势,少年儿童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已表现出严重的“营养不良”;老师对如何利用中国传统节日这一载体,培育队员民族精神的认识尚不足;对如何挖掘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的能力还不强„„
二、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明月这一意象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通过了解中秋的蕴意,培养学生传统观念,重视亲情友情、理解“团聚团圆”在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意义,从而热爱和向往美好的生活。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传统佳节中秋文化,月亮传说、中秋习俗、诗词歌赋。参与吟诵、猜谜、唱歌等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社会实践能力目标
通过搜集资料、考察访谈、亲历实践、深度探究、亲身体验,参与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
搜集诗词、月亮传说、中秋习俗等资料做成卡片
播放音乐的录音机
教学环境的布置:黑板明月图画设计 书写“月是故乡明”
2、学生准备
自学课文做好预习布置的问题
搜集资料(与月有关的图片、诗文、音乐)
亲自实践赏月(在周末独自完成)
四、适用年级:三年级4班
活动时间:综合实践课时间、课余时间
五、活动过程
开展“主题一 月是故乡明”活动
第一阶段
自主探究学习(25分钟左右):
三个小组把做成的幻灯片由一位同学有选择地放映,或播放选好的曲目。时间为2-3分钟,展示自己收集来的成果。
(参考内容:三潭印月等图片投影、歌曲《床前明月光》的播放、有关月的歌曲名《月牙泉》《十五的月亮》《月是故乡明》《月亮代表我的心》《二泉映月》《彩云追月》,名家短诗吟诵。)通过这个环节把学生带入情境。
问:谁能告诉我它们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思乡之情。
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最富有诗情画的思乡之情的散文。第二阶段
解题、分析课文:
问题设计:从本文的题目中同学们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三组学生竟答收集来的诗句。
(参考内容: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儿弯弯照九州等教师搜集资料)
从以上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月这一灵妙的意象寄托了人们无限的深情。作者季羡林老先生也一样,虽然功成名就,但仍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
(投影季羡林的有关资料,设计为感动中国2006——季羡林 东方学大师【颁奖辞】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大声朗读课文,无论有什么疑问的地方都提出来。(教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回答,教师加以点拨指正。)
指导教师指导重点: 教师设计问题:
1.既然作者如此热爱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
2.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3.思乡到底什么滋味呢? 以学生回答互动为主,教师点拨。
教师总结: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怀念:老树、老街、老房子、门前的池塘、一塘的荷花„„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唤儿女的声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份惦记。在一个个团圆的日子不管如何的万水千山,都要赶回自己可爱的家乡。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人们的乡思乡愁。学了这篇课文,希望我们对明月和家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下面我们就针对最能引起乡思之情的“月与故乡”展开第二个环节的活动。
第三阶段
实践活动(15分钟左右):
1.“月亮”与“中秋”知识竟猜:(教师主持,三组学生竟猜。)主要内容设计有嫦娥奔月、后羿射日传说故事,拜月、吃月饼、猜灯谜、观潮等风俗。2.吟诗对联:三组各取一句同学吟诵自己准备的短诗。
中秋对联趣谈介绍师生互动完成(内容设计: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教师总结: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愿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有所收获,对家园有更深的体会与感悟。
开展“主题二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活动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一)、活动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课题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学习
对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做好活动的准备。
(二)学生活动内容与方法
(一)启发提问,明确目标
1、分组,确定小组活动子课题。
根据活动课题“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查找相关资料,提出若干研究问题,组建活动小组。全班45人,分成六个小组。
可研究的的问题例如:(1)秋天的节日有哪些?(2)一年之中哪些月份属秋天?(3)口头描述秋天的景色与特点。
(4)讨论区:如何理解“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
2各小组讨论如何开展活动,制定活动方案,填写活动计划表。3组长分工的时候要和组员商量,以免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活动的开展。
(组队的时候要考虑男女比例,还要考虑活动中要采取哪些方式,谁比较适合担任,成果展示可能采取什么形式,谁比较在行等等)
4、明确目标:今天,我们来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叫《中秋节》。(板书)
(二)活动指导,教给方法
1、我们可以通过调查、统计、参观、访问和查找资料,开展中秋节的课题探究。自主选题,科学分工,小组合作,是有效探究的一个好办法。参考课题:
(1)中秋节的来历;(2)金秋诗词欣赏;(3)中秋节风俗调查;(4)中秋美食;(5)中秋佳果;
(6)月饼的变迁;
4、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制定一个《中秋节》的活动方案吧!
(三)制定方案,布置任务
1、分六组(把观察目标接近的分为一组)安排活动地点,确立分课题,活动目标,活动方法。
小组名:....组 ; 小组分工:小组长:...; 小组成员:......; 探究课题:中秋佳果 ;
探究活动方案:...和...先查找中秋佳果的资料,...和...再带中秋佳果回来,...把雕水果工具带来大家一起雕刻水果图案,...把带来的照相机找出水果雕刻,...来记录过程,最后用找出来的相片剪贴报展示成果;
2、活动步骤:观察,参观,收集资料,记录;
3、口头整理:你看到了什么?收集到了什么资料?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一)、活动目标:走出课堂,搜集、调查、积累、整理信息资料,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1、学生分组展开实践调查活动,搜集整理信息资料,作好档案记录。
(二)、学生活动内容与方法
(1)为家里设计一个中秋赏月的活动方案,或从外观、色香味角度设计一种月饼。(2)小实践:制作一个中秋花灯。
(3)电脑作画:电脑制作一幅关于秋月的美丽图画,并打印出来贴在下面的画框里。主题:月到中秋分外明。景物要求:月色、山水、楼阁和人物。
(4)秋游登高:有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登高望远,写下你的感想。
(5)赏花灯:以小组为单位或在家长陪同下,逛一次花灯游园会。记得搜集花灯的款式和灯谜哟。
(四)、指导教师指导重点
1、跟踪、参与、指导学生的每一个活动实施过程。
2、提醒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收集有关的资料。
3、如何整合收集到的各类资料。
4、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边评价。第三阶段(总结汇报)
(一)、活动目标: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以不同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在活动交流中互相学习、发现、反思、改进,促进实践能力的不断
(三)、学生活动内容与方法
一、小组交流:
在这次亲身实践活动中,你们什么收获?
请你们把找到的“中秋节”的材料和组长、组员们商量一下,你们准备与其他小组交流哪些内容?
二、小组汇报:
你们愿意把自己的收获展示出来吗?
1、成果展示展示你所在小组拍摄、制作的图片、灯笼作品。
2、赛诗会与故事会:朗诵小组搜集的有关秋天的诗词,看谁搜集得最多,谁朗诵得最好。
3、集体评议(互相评价),表扬鼓励。
(四)、指导教师指导重点
1、指导学生对活动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
2、指导撰写活动交流材料。
3、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收获进行总结、反思、评价。(包括自评和互评)
3、注意对学生的成果形式进行补充。
六、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尝试,主要目的是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能展开自主合作学习。学生的表现情感、态度、探究愿望与热情、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是很强的。值得思考的是在活动过程中,问题设计的针对性问题,教师的引导应变能力。学生感受到活动带来的快乐和知识的智慧,激励他们以更饱满的激情投入到课堂和社会生活。
第四篇: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
——《梅花魂》教学反思
蠡县第二实验小学 张亚芳
《梅花魂》学完了,我心里涌动着一种激动,洋溢着一种感动,为自我,也为学生。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老华侨十分珍爱墨梅图,在回国之际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的梅花手绢郑重地交给外孙女让她好好保存的往事。整篇文章透过赞美梅花来颂扬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根据对新《课标》的学习,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思考和尝试。以下就是我对在教学《梅花魂》时的收获。
一、从课题入手,激发兴趣
《梅花魂》一课学生刚看到课题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疑问,我顺势以质疑入手,从课题“梅花魂”着眼,以理解“梅花魂”的内涵为突破口,寻找贯串全文的“梅花魂”所在。首先,我提出“同学们见过梅花吗?你们对梅花有哪些了解?”在学生简单回答后,我利用多媒体图片向学生们出示了傲然风雪中的梅花,引出《梅花魂》一课并要求学生自我读课题质疑。学生普遍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梅花魂”是什么?为什么用“梅花魂”做课题?这就很自然的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了作者的回忆当中。
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我们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因为兴趣是儿童认知活动的动力,最好的学习是学生对所学资料有内在兴趣。对这课我采用了从课题入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我利用精心设计的导语配合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大背景,从而对学生们陌生的时代里产生的英雄产生好奇,激发了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兴趣。
二、体味文意抓主旨,深入学习
课文中的精彩片断,作者借助于语段中委婉含蓄的意思来表达一种情感。教学时我注意抓启发学生用心思维,细细体味语段中含着的弦外之音,一旦学生理解这个意思,就能激发情感。
例如《梅花魂》中,重点是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写爱梅花,是因为梅花是那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外祖父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爱梅花和爱祖国是统一的。因此,课文中写的五件事,有的直接写外祖父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如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出眼泪来,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大 哭起来;有的是透过爱梅花而间接反映外祖父的爱国心的,对一幅墨梅图的珍爱,在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在快在开船时把绣着梅花的乎娟给了外孙女。
在导入新课后,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资料,能解答刚才的疑问,请把它划下来。划完的同学出声读读你划的语句,你从中感受出什么了,和你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学生很快找到了第13自然段,在学生简单的说出他们的体会理解后,我结合课件中声情并茂的傲然风雪中的梅花图片引导他们感知梅花的特点。在充分体会了梅花“旁的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的特点后,再读这几句话,想一想这品格,这灵魂,仅仅是梅花的特点吗?由此问题就上升到了文章的主旨:梅花的的特点也就是中华民族的特点,是中国人的特点,是有气节人物的特点。
透过理解“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更进一步的体会了文章的主旨,感受到了外祖父的深深的爱梅情结。在这个环节上,学生又结合古代有气节的人物的事例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补充了课外的资料。为了更好的感受外祖父的爱国之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你想象一下外祖父当时说这段话的情绪,你再读读这段话。”这不仅仅体会了外公的感情,也进行了一次有效的词语积累练习。把第13自然段的资料理解体会后,对于其他四件事的理解就相对容易一些了。
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进行了略处理,主要体会着老人的情绪读一读这样思乡的诗句,然后想象一下,外祖父除了给我讲这些诗句,还会给“我”讲些什么,由此又钩连上第7自然段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外祖父是那样的眷恋祖国,“我”提到祖国是那样的自豪。
第3自然段的事件中能够看出外祖父分外爱惜书房里的那幅墨梅图,“我”偶尔摆弄家中的古玩,他也不甚留意,而不留意在墨梅图上方留了个脏手印,慈祥的外祖父竟大发了一通脾气,然后“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透过阅读体会“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用细绸子慢慢抹净”感受对墨梅图的珍爱。“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抓住这句话,问道:到底什么是不能玷污的,再回过头去读一读第13自然段,你对这句话又什么新的理解?实际上这不能玷污的是民族魂,是爱国心,正是这华侨老人对 墨梅图这种特有的感情证明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爱。因为在华侨老人心中,梅花是最纯洁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它是祖国的象征,不能受到一点玷污。之后老师设计了这样一段过渡语“是啊,再外祖父心中,这梅花就是民族气节的象征,就是祖国的象征,是圣洁的不能玷污的。他是那么的宝贵这幅图,又为什么将她送给我了呢?”引导学生联想外祖父的对我的用心良苦以及深深的眷恋祖国的感情。
“在凉飕飕的腊月天,老人亲自来到码头,泪眼蒙胧地把一个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递给了我”,这一情结是透过学生深情地朗读来再现的。
三、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当学生感受到外祖父那思念祖国的深情,那热爱祖国的赤诚之心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结尾:“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总使我想起--------------。”
这给了学生充分思考想象的空间。设计这以环节使学生积累了语言,同时发散了思维,拓宽了思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在这个问题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理解的多元性,尊重了他们独特的见解,同时也在这个问题表达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了语言。
当然在此次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尝试了对《课标》的运用,但几个环节还有问题。如:在整体把握上,文章可略讲的部分用的篇幅太大了,显得“详略”不是很恰当。在一些细节处理上还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的更充分。
总之,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注重对于学习新《课标》的尝试运用,努力营造科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的多元性,重点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议”的方法学习课文,学生感悟到了“月是故乡明”的含义。对于阅读教学研究和尝试,我还是个初学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学习继续摸索,使自我的教学水平不断进步。
第五篇:月是故乡明 教案
月是故乡明
一、板块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利用自己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家园的思考与认识。
2.学生能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能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学生能进一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点,能够根据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理解、感受,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文本中重要的段落。
4.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精神需求,选择并至少阅读一本课外读物。
二、板块教学内容
本板块共分两个专题,即“漂泊的旅人”“乡关何处”。第一专题 漂泊的旅人
一、专题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学生用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对文本的理解,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并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2.学生能够借助记录要点等方式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够积极主动地在讨论时交流、表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通过活动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家乡的思考与认识。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家——家园——精神家园——精神寻根”的理解与感受。
3.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精神需求,选择并至少阅读一本课外读物,或者选读教师为他们收集的有关故乡的美文。
三、专题内容简介 第一专题 漂泊的旅人 想北平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京,老舍觉得很为难:“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只“凭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地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味道了。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通过他与故乡亲如母子的关系,写出他对北京的无限眷恋。
他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京爱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他所表现的,是“我”和北京,“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融为一体,密不可分。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京是个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京的爱,他不是在“写”北京,而是在“想”北京。我心归去 《我心归去》是中国当代作家韩少功访问法国归来后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散记》。
文章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四个小节,写自己在法国圣·纳塞尔访问时的情形和感慨,“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一种巨大的孤独感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这样的日子真的“能让人发疯”。所以,当有人劝作者留在法国时,他一口回绝了。第二部分写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在异国他乡,与孤独感相伴随的是思乡。文章很自然地用“很想念家里”来过渡,故乡有亲人,有自己的历史,有那一方“热土”。乡土情结
第1、2小节解释乡土情结的由来与涵义。作品以王维的《杂诗》引出一个普通的道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并且援引了大量古代思乡诗来进一步说明这种情感,点出“乡土情结”。第3、4、5小节叙述人们离家的几种情形,并说明乡土情结每个人都会有,但它往往在人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为强烈。第6小节在叙述了因各种原因而造成离家之后,重新回到对乡土情结的探讨上。作者从历史说到当今,从自然说到人伦,从现实世界说到神话传说,归结一点: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最后一小节,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四、课时安排
共3课时。其中《想北平》1课时,《我心归去》1课时,《乡土情结》1课时。想北平
一、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从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三、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