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范文模版)
辽东学院信息技术学院
形式与政策
题目:论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姓名: 葛晨阳 学号: 0913120419 班级: B1204 专业: 网络工程 层次: 本科
2015年6月
论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摘 要:国家前主席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并精辟阐述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与法制建设目标。这标志着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理论日益走向成熟,社会主义依法治国实践迈入更高阶段。以十五大报告的精辟论述为指导,全面深入研究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方略,对于我们切实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理想,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依法治国 法制 人治 法治 重要性 必要性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任务和原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一个基本目标。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行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代表和体现人民的意志与利益的。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第二,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制。因此,只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最大限度的调动亿万人民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落后的状况。第三,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第四,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在总结长期的执政治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的基本治国方略。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和发展目标,依法治国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任务促使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应运而生,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依法治国的内涵。在新的形势下对依法治国进行与时俱进的理解和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法治是一种治国之道,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观念,法治或人治的取舍实质上是一种价值选择。党的十五大报告把依法治国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依法治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并被视为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不仅是我们党就治国方式作出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决策,而且也是一个重要的价值选择。把法治设定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意味着法治不仅被当作一种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工具和手段,而且成为党和国家所追求的一种价值观念。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任务和原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一个基本目标。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行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代表和体现人民的意志与利益的。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第二,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制。因此,只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最大限度的调动亿万人民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落后的状况。第三,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第四,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还把依法治国作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内容。
法治是一种治国之道,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观念,法治或人治的取舍实质上是一种价值选择。党的十五大报告把依法治国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依法治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并被视为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不仅是我们党就治国方式作出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决策,而且也是一个重要的价值选择。把法治设定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意味着法治不仅被当作一种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工具和手段,而且成为党和国家所追求的一种价值观念。
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标志着我们党执政方式和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发展和转变。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坚持依法执政,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并把依法执政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一起作为我党执政党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在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情况下,国家政权机关中的骨干绝大多数是中共党员。这就意味着,我国能否实行依法治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及其广大党政干部能否做到依法执政。当前,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
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是有机结合、辩证统一的。依法治国既保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又要求党通过法治来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从而避免以党代政、党政不分。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都必须服务于人民当家作主。在当前的情况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关键是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其职能和作用得以真正实现和充分发挥。
总之,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实行依法治国,是构建和谐社会、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个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做支撑,依法治国为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与保证。只有社会处处充满了和谐,国家才能够繁荣昌盛,才能够长治久安,这些都离不开中国法制的建设,而中国法制的完善建设是从依法治国开始的。
依法治国有着重大的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第二,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条件。第三,依法治国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标志。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已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依法治国的关键则在于行政机关能否做到依法行政。从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来看,依法行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政府行使权力时所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它反映了社会从人治向法治转变的历史进程。不奉行法治原则,谈不上依法行政。人治与主观随意性相联系,权力的行使由个人意志决定;依法行政与法治相联系,权力的行使以人民制定的法律为依据和评判标准。依法行政原则的确立,对于象我国这样缺乏法制传统的国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只有依法行政,才能保证行政管理为人民服务的目标,保证行政管理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保证提高行政效率,保证对行政管理的监督有统一的标准和程序.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治社会应当逐步向法治社会过渡,而这种过渡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依法行政的实现程度。实践证明,实行依法行政,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才能避免首长负责制下产生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实行依法行政,才能避免和减少各种行政违法行为及由此给公民、法人造成的损失,并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依法治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我国这样一个历史上封建统治时间较长、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高、公民法治观念较为淡薄的国家,要实现法治这一宏伟任务,就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总结我国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积极借鉴其他国家正确的法治理论和成功的做法,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整体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
第二篇: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任务和原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一个基本目标。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行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代表和体现人民的意志与利益的。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第二,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制。因此,只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最大限度的调动亿万人民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落后的状况。第三,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第四,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还把依法治国作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内容。
法治是一种治国之道,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观念,法治或人治的取舍实质上是一种价值选择。党的十五大报告把依法治国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依法治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并被视为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不仅是我们党就治国方式作出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决策,而且也是一个重要的价值选择。把法治设定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意味着法治不仅被当作一种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工具和手段,而且成为党和国家所追求的一种价值观念。
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标志着我们党执政方式和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发展和转变。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坚持依法执政,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并把依法执政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一起作为我党执政党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在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情况下,国家政权机关中的骨干绝大多数是中共党员。这就意味着,我国能否实行依法治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及其广大党政干部能否做到依法执政。当前,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
最后,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是有机结合、辩证统一的。依法治国既保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又要求党通过法治来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从而避免以党代政、党政不分。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都必须服务于人民当家作主。在当前的情况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关键是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其职能和作用得以真正实现和充分发挥。
总之,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实行依法治国,是构建和谐社会、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个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做支撑,依法治国为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与保证。只有社会处处充满了和谐,国家才能够繁荣昌盛,才能够长治久安,这些都离不开中国法制的建设,而中国法制的完善建设是从依法治国开始的。
第三篇: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科学内涵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正确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把人们的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五大精神上来,这是实施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
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依法治国,本质特征是把广大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形成法律.用以治理国家,也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由广大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因此,依法治国的主体必须也只能是广大人民群众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司法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只是在人民授权范围内行使某些行政管理权或司法权,任何机构和个人绝不能未经人民授权或者超越人民授权成为站在人民之上的治理国家的主体我们常讲国家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如果公仆成了治国的主体,广大人民成了治理的对象,这就把关系颠倒了。所以,依法治国,包括依法治市、治区、治厂、治乡等等,都不能异化为由少数国家公务人员以权治民,把法作为权的工具,作为行使权力的手段去对付人民群众,这是与依法治国的宗旨背道而驰的。我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人治的影响根深蒂固。封建专制时代也讲法制,而那是“法令者,防民之具也”,法是统治人民的工具。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进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没有自觉地清除人治的影响,建立保障人民民主的制度,法制很不完备。直到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党的十五大更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要用法治取代人治,要以民主之法,治社会主义之国但是从总体来看,我们现在仍处在由人治向法治转化的过程中,处在由权力过分集中的体制向依法监督制约权力的机制转变的过程之中。当前,在不少地方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中,口头讲法治,实际行人治的现象,“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现象.不愿接受人民对权力监督制约的现象所在多有_因此,在人们的认识和行动上,真正确立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观念,这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
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有多种途径和方式。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是人民群众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因此,依法治国,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各级人大的作用二有些同志,其中不少是信奉“人治”,信奉“权大于法”的人,把人大看成是搞形式、走过场的地方,甚至把人大当成是找麻烦、多事的机构,看来这些同志应该认真学习宪法,深入领会依法治国的精神实质,真正树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切实维护人民民主权利。人大也应该切实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强化人大的立法职能、监督职能,真正体现出广大人民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权力.对政府和司法机关的监督权力,把人大建设成为宪法所规定的有权威的国家权力机关。
二、依法治国重在以法治权、治官
我国现己颁布实施的法律中,80铸是通过行政活动来体现和实施的,所以,依法治国不仅要求全体公民自觉守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利益,更重要的是要依法规范国家机关和公务员的公务行为,使他们在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时都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和监督,做到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这是依法治国十分重要而又大量的任务。
国家干部奉公守法的表率作用会给广大群众带来很好的影响,而政府公务人员、司法人员违法乱纪,比普通老百姓违法造成的危害更大影响更坏。有些老百姓的违法行为,既有本人的责任,也有不少是与大大小小的当权者有关。有些当权者为了自身和局部的利益,以自己手中的权力幕后指使或包庇纵容违法犯罪行为。当前,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假冒伪劣有增无减,滥伐森林、污染江河、乱占耕地等不法行为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了当地当权者的默许和保护。事实表明,法不能治权、治官,依法治国将是一句空话。
把依法治国的重点放在以法治权、治官上,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在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靠法律来规范、制约和保障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这些年来,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在前进中也不断出现种种干扰和阻力。你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使之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有人就以权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侵犯企业的合法权益;你要搞活流通,有人就以权搞地区封锁、部门垄断,搞官商结合、权力经商;你要珍惜土地资源,依法保护耕地,有人就以权倒卖耕地;更有甚者,有人以权走私、以权抗税、以权弄虚作假,等等。总之,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人却使权力进入市场,搞“权力经济”。事实表明.如果不以法治权、治官,我们推行的一些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政策作法,在有些地区或部门,或者执行不下去,或者“走样变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很难真正建立起来的。
三、依法治国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我们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江泽民同志指出,“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句话科学地阐明了加强党的领导与坚持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坚持党的政治领导的一个基本方面就是要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宪法和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也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执行宪法和法律,是按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办事,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也是保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以,依法治国,是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是以宪法和法律所具有的更为普遍的约束力和更为广泛的权威性来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通过推行依法治国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首先,各级党委领导要带头学法、懂法、强化法治观念。第二,党委要模’范守法、自觉用法党委在对重大问题作出决策时,在制定各项重要决议、决定以及发表重要讲话、指示时,都要认真做到处处注意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党委能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实施党的领导,就会推动政府更加重视依法行政,从而确保全党全民意志统一,政令畅通。第三,重视发挥人大的作用,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我们的党是执政党,又是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政党,我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必须始终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应成为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领导人民前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注重和善于运用人大的立法职能,以法律形式体现党委的主张和意图;对涉及本地区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通过人大依法作出决定;依靠人大依法强化对“一府两院”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以及通过人大经民主与法律的程序任免干部等等。所有这些,都使党的领导置于更为广泛的人民民主的基础之上和法律的权威之中,无疑会使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更加正确有效。
重要意义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1996年2月8日,江泽民同志发表了《依法治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重要讲话,同年3月17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和战略目标,1997年1月21日在中国法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对中国法学界指出,“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1997年9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载入中国共产党的章程,可以充分看出中央领导人依法治国的决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已经成为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
依法治国,离不开完善的法律体系,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就是一句空话,也势必造成混乱。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法律逐渐形成了体系,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然而还不够完善,还要进一步推出适合中国经济改革步伐的、满足国家管理、新的更为具体的法律、法规,然而单纯从法律体系方面着手依法治国,还远远不够,而必须树立全党、全社会依法治国的观念,这就必须明确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一、1.法律是中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具体体现。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及其执政党并不完全代表人民,而主要代表资产阶级,因而,其法律只能是资产阶级的意志和利益。而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法律体现的是无产阶级、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广大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这一立法机关,实现对国家重大问题的立法权,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立法权,对国家机关的组建与监督权,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这种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这也是社会主义能够,也必将战胜资本主义的地方。坚持和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2.用法律来保护公民个人民主权利
每个公民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承担义务和责任,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均等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为保障公民个人的民主权利及其他权利不受侵害,必须高举法律的武器,提高法律意识,对侵害公民的民主权利的行为都要追究法律责任,给予法律制裁,使公民得到公正的保护,只有用法律来保护公民的个人民主权利,才能够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3.法律是民主监督的法尺
国家机关被人民授权管理国家的同时,为防止权力被无限制滥用,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监督国家机关是否依据法律授权,依据法律行使权力,防止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滥用权力,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而监督的法尺就是法律、法规。没有法律作为评判标准就无法进行是与非、对与错的判别,也无法追究法律责任,无法对行政、司法、审判行为进行约束,所以实行民主监督必须与法律相结合,法律是民主监督的法尺。
4.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密不可分
社会主义民主必须是法制的民主,民主政治没有法制的约束带来的将是混乱,法治的实现也离不开民主的充分发展,没有民主的法制是独裁的专制。所以民主与法制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我国在宪法中规定了民主的基本制度、运行程序、公民的基本权利、基本义务等。使社会主义民主走向制度化、法制化。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依法治理国家和社会,依法来调整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相互关系,依法来保证公民的民主生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二、。
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前提。从1978年开始,国务院陆续颁布的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作出不少规范,初步构成了中国法律体系的框架。为依法治国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已出台的法律有的规定还过于笼统,有的比较片面;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中提出“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尤其象程序法这类法律的推出更是迫在眉睫。“法律的正义只有通过公正的程序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公正的程序是正确选择和适用法律,从而也是体现法律正义的根本保证”。
依法行政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依法行政原则即承认法律的最高权威,要求政府必须依据法律、依据法律授权行使权力,并且必须通过正当的法律程序行使权力,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由于政府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主要机关,行政行为也同样是管理国家的行为。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重要的组成部分,行政凭借法律本身的权威性、稳定性、连续性、公正性、依法规范行政组织、行政行为、行政司法、行政监督,就使得行政管理具有统一性、连续性、稳定性,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依法行政并不会脱离党的领导,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就是在自由中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实现商品交换的结果。虽然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一切经济行为都要受一支“看不见的手”的调控,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给社会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失业人数剧增,影响了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用国家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去干预经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用货币政策、调整利息等政策进行调节,进而用立法来完善调控。国家不仅通过调整经济运行的经济法、商法等法律来规范市场经济行为;还要通过健全国家宏观调控法律、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等法律来对社会资源进行宏观调节,使之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是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市场经济,其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中国的经济,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发展生产力,就必须使经营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等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通过竞争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为克服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必须通过国家对经济结构的宏观调控与平衡来实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初步形成了我国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国法制的变革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冲击下引发的;同时,市场经济的改革又为法制社会提供了生长点”。经济的发展为依法治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也同时起到了推动依法治国的作用。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有一个“度”和“量”的问题。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曾经历了完全不干预、全面干预和有限制干预几个阶段,从效果来讲有限制干预的效果更好。这就是国家管理经济须要掌握一定的“度”和“量”,而解决的方法只有依靠法律。一方面用法律对总的规则进行规范,一方面用法律的特性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国家依照法律对市场行为进行调节、控制,保护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多方的权力和利益,加强对市场经济管理的力度;借助法律,打破区域性贸易,并走出国门实现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所以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四、依法治国是加强党的廉政建设的途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注重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还要加强党的廉政建设。“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斗争”。“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警钟长鸣”。腐败作风不仅要受到党纪的处分,还要追究法律责任,只有用法律武器来与腐败现象作斗争,才能使党的廉政建设卓有成效。
依法加强对腐败行为的查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逐步发展,我们不断地面临新环境,需要解决新问题,由于封建思想、资产阶级腐朽东西对党员干部的侵袭,个别党员丧失了理想和信念,发生了腐化和堕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严重损坏了党的形象。反腐倡廉工作已经提高到法制轨道上来。如《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的贯彻实施,使领导干部在廉洁从政方面有了行为规范;并集中力量查办有影响的大案要案。坚持在法律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也只有将党纪与国法的结合,强化法律制裁作用,才能重新树立共产党员的形象。
强化法律的监督制约机制是减少腐败产生的条件。通过研究市场经济的需要及法律方面存在的漏洞,加快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强化法律的监督制约机制,减少腐败产生的条件,从客观上保证党的廉政建设。
第四篇: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科学内涵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正确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把人们的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五大精神上来,这是实施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
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依法治国,本质特征是把广大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形成法律.用以治理国家,也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由广大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因此,依法治国的主体必须也只能是广大人民群众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司法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只是在人民授权范围内行使某些行政管理权或司法权,任何机构和个人绝不能未经人民授权或者超越人民授权成为站在人民之上的治理国家的主体我们常讲国家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如果公仆成了治国的主体,广大人民成了治理的对象,这就把关系颠倒了。所以,依法治国,包括依法治市、治区、治厂、治乡等等,都不能异化为由少数国家公务人员以权治民,把法作为权的工具,作为行使权力的手段去对付人民群众,这是与依法治国的宗旨背道而驰的。我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人治的影响根深蒂固。封建专制时代也讲法制,而那是“法令者,防民之具也”,法是统治人民的工具。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进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没有自觉地清除人治的影响,建立保障人民民主的制度,法制很不完备。直到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党的十五大更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要用法治取代人治,要以民主之法,治社会主义之国但是从总体来看,我们现在仍处在由人治向法治转化的过程中,处在由权力过分集中的体制向依法监督制约权力的机制转变的过程之中。当前,在不少地方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中,口头讲法治,实际行人治的现象,“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现象.不愿接受人民对权力监督制约的现象所在多有_因此,在人们的认识和行动上,真正确立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观念,这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
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有多种途径和方式。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是人民群众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因此,依法治国,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各级人大的作用二有些同志,其中不少是信奉“人治”,信奉“权大于法”的人,把人大看成是搞形式、走过场的地方,甚至把人大当成是找麻烦、多事的机构,看来这些同志应该认真学习宪法,深入领会依法治国的精神实质,真正树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切实维护人民民主权利。人大也应该切实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强化人大的立法职能、监督职能,真正体现出广大人民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权力.对政府和司法机关的监督权力,把人大建设成为宪法所规定的有权威的国家权力机关。
二、依法治国重在以法治权、治官
我国现己颁布实施的法律中,80铸是通过行政活动来体现和实施的,所以,依法治国不仅要求全体公民自觉守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利益,更重要的是要依法规范国家机关和公务员的公务行为,使他们在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时都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和监督,做到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这是依法治国十分重要而又大量的任务。
国家干部奉公守法的表率作用会给广大群众带来很好的影响,而政府公务人员、司法人员违法乱纪,比普通老百姓违法造成的危害更大影响更坏。有些老百姓的违法行为,既有本人的责任,也有不少是与大大小小的当权者有关。有些当权者为了自身和局部的利益,以自己手中的权力幕后指使或包庇纵容违法犯罪行为。当前,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假冒伪劣有增无减,滥伐森林、污染江河、乱占耕地等不法行为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了当地当权者的默许和保护。事实表明,法不能治权、治官,依法治国将是一句空话。
把依法治国的重点放在以法治权、治官上,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在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靠法律来规范、制约和保障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这些年来,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在前进中也不断出现种种干扰和阻力。你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使之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有人就以权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侵犯企业的合法权益;你要搞活流通,有人就以权搞地区封锁、部门垄断,搞官商结合、权力经商;你要珍惜土地资源,依法保护耕地,有人就以权倒卖耕地;更有甚者,有人以权走私、以权抗税、以权弄虚作假,等等。总之,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人却使权力进入市场,搞“权力经济”。事实表明.如果不以法治权、治官,我们推行的一些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政策作法,在有些地区或部门,或者执行不下去,或者“走样变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很难真正建立起来的。
三、依法治国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我们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江泽民同志指出,“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句话科学地阐明了加强党的领导与坚持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坚持党的政治领导的一个基本方面就是要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宪法和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也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执行宪法和法律,是按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办事,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也是保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以,依法治国,是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是以宪法和法律所具有的更为普遍的约束力和更为广泛的权威性来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通过推行依法治国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首先,各级党委领导要带头学法、懂法、强化法治观念。第二,党委要模’范守法、自觉用法党委在对重大问题作出决策时,在制定各项重要决议、决定以及发表重要讲话、指示时,都要认真做到处处注意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党委能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实施党的领导,就会推动政府更加重视依法行政,从而确保全党全民意志统一,政令畅通。第三,重视发挥人大的作用,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我们的党是执政党,又是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政党,我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必须始终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应成为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领导人民前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注重和善于运用人大的立法职能,以法律形式体现党委的主张和意图;对涉及本地区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通过人大依法作出决定;依靠人大依法强化对“一府两院”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以及通过人大经民主与法律的程序任免干部等等。所有这些,都使党的领导置于更为广泛的人民民主的基础之上和法律的权威之中,无疑会使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更加正确有效。
重要意义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1996年2月8日,江泽民同志发表了《依法治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重要讲话,同年3月17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和战略目标,1997年1月21日在中国法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对中国法学界指出,“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1997年9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载入中国共产党的章程,可以充分看出中央领导人依法治国的决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已经成为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
依法治国,离不开完善的法律体系,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就是一句空话,也势必造成混乱。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法律逐渐形成了体系,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然而还不够完善,还要进一步推出适合中国经济改革步伐的、满足国家管理、新的更为具体的法律、法规,然而单纯从法律体系方面着手依法治国,还远远不够,而必须树立全党、全社会依法治国的观念,这就必须明确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一、依法治国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保证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建设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中国人民崇高的理想。而发扬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用法律体现民主权利,用法律保证民主权利的实行。实现依法治国,就是通过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1.法律是中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具体体现。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及其执政党并不完全代表人民,而主要代表资产阶级,因而,其法律只能是资产阶级的意志和利益。而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法律体现的是无产阶级、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广大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这一立法机关,实现对国家重大问题的立法权,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立法权,对国家机关的组建与监督权,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这种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这也是社会主义能够,也必将战胜资本主义的地方。坚持和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2.用法律来保护公民个人民主权利
每个公民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承担义务和责任,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均等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为保障公民个人的民主权利及其他权利不受侵害,必须高举法律的武器,提高法律意识,对侵害公民的民主权利的行为都要追究法律责任,给予法律制裁,使公民得到公正的保护,只有用法律来保护公民的个人民主权利,才能够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3.法律是民主监督的法尺
国家机关被人民授权管理国家的同时,为防止权力被无限制滥用,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监督国家机关是否依据法律授权,依据法律行使权力,防止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滥用权力,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而监督的法尺就是法律、法规。没有法律作为评判标准就无法进行是与非、对与错的判别,也无法追究法律责任,无法对行政、司法、审判行为进行约束,所以实行民主监督必须与法律相结合,法律是民主监督的法尺。
4.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密不可分
社会主义民主必须是法制的民主,民主政治没有法制的约束带来的将是混乱,法治的实现也离不开民主的充分发展,没有民主的法制是独裁的专制。所以民主与法制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我国在宪法中规定了民主的基本制度、运行程序、公民的基本权利、基本义务等。使社会主义民主走向制度化、法制化。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依法治理国家和社会,依法来调整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相互关系,依法来保证公民的民主生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就是使国家各项工作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就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管理国家如果不依靠法律作为基准,这样的管理行为必将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我国在这方面的历史教训是惨痛的。我们曾经将一个党、一个国家的希望寄托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由于个人的变动引发了政局、社会的不稳定,由个人的决策代替了集体决策,这就是人治与个人崇拜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的根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人为中国未来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出了依法治国论,“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对中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前提。从1978年开始,国务院陆续颁布的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作出不少规范,初步构成了中国法律体系的框架。为依法治国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已出台的法律有的规定还过于笼统,有的比较片面;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中提出“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尤其象程序法这类法律的推出更是迫在眉睫。“法律的正义只有通过公正的程序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公正的程序是正确选择和适用法律,从而也是体现法律正义的根本保证”。
依法行政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依法行政原则即承认法律的最高权威,要求政府必须依据法律、依据法律授权行使权力,并且必须通过正当的法律程序行使权力,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由于政府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主要机关,行政行为也同样是管理国家的行为。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重要的组成部分,行政凭借法律本身的权威性、稳定性、连续性、公正性、依法规范行政组织、行政行为、行政司法、行政监督,就使得行政管理具有统一性、连续性、稳定性,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依法行政并不会脱离党的领导,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就是在自由中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实现商品交换的结果。虽然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一切经济行为都要受一支“看不见的手”的调控,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给社会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失业人数剧增,影响了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用国家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去干预经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用货币政策、调整利息等政策进行调节,进而用立法来完善调控。国家不仅通过调整经济运行的经济法、商法等法律来规范市场经济行为;还要通过健全国家宏观调控法律、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等法律来对社会资源进行宏观调节,使之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是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市场经济,其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中国的经济,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发展生产力,就必须使经营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等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通过竞争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为克服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必须通过国家对经济结构的宏观调控与平衡来实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初步形成了我国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国法制的变革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冲击下引发的;同时,市场经济的改革又为法制社会提供了生长点”。经济的发展为依法治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也同时起到了推动依法治国的作用。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有一个“度”和“量”的问题。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曾经历了完全不干预、全面干预和有限制干预几个阶段,从效果来讲有限制干预的效果更好。这就是国家管理经济须要掌握一定的“度”和“量”,而解决的方法只有依靠法律。一方面用法律对总的规则进行规范,一方面用法律的特性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国家依照法律对市场行为进行调节、控制,保护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多方的权力和利益,加强对市场经济管理的力度;借助法律,打破区域性贸易,并走出国门实现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所以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四、依法治国是加强党的廉政建设的途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注重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还要加强党的廉政建设。“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斗争”。“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警钟长鸣”。腐败作风不仅要受到党纪的处分,还要追究法律责任,只有用法律武器来与腐败现象作斗争,才能使党的廉政建设卓有成效。
依法加强对腐败行为的查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逐步发展,我们不断地面临新环境,需要解决新问题,由于封建思想、资产阶级腐朽东西对党员干部的侵袭,个别党员丧失了理想和信念,发生了腐化和堕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严重损坏了党的形象。反腐倡廉工作已经提高到法制轨道上来。如《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的贯彻实施,使领导干部在廉洁从政方面有了行为规范;并集中力量查办有影响的大案要案。坚持在法律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也只有将党纪与国法的结合,强化法律制裁作用,才能重新树立共产党员的形象。
强化法律的监督制约机制是减少腐败产生的条件。通过研究市场经济的需要及法律方面存在的漏洞,加快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强化法律的监督制约机制,减少腐败产生的条件,从客观上保证党的廉政建设。
第五篇:论依法治国(本站推荐)
论依法治国
常红霞
摘 要: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并精辟阐述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与法制建设目标。这标志着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理论日益走向成熟,社会主义依法治国实践迈入更高阶段。以十五大报告的精辟论述为指导,全面深入研究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方略,对于我们切实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理想,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依法治国 法制 人治 法治 重要性 必要性
现实国情和历史使命决定了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要走的一条治国之道。本文在阐述依法治国的的内涵及历史沿革的基础上,从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必要性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依法治国的内涵
首先谈一下什么是法治。法治(Rule of Law)的本来含义是指“法的统治”,即法居于国家与社会的统治地位,而不只是国家用法来治(Rule by law),在真正的法治社会,国家机构本身也受法的统治,即受法的制约和监督,[1]只有在政府的行政权力受到法的严格制约的情况下,才意味着法治的真正建立和完善。
所谓的依法治国,通俗的说,就是指各国家机关都严格依法(包括宪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事务,治理国家。[2]依法治国表达的是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它是保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是维系社会进步、保障人民福利、促进经济繁荣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识之士一致认同依法治国已成为我国社会所追求的目标。
而宪法却是这样定义的——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3]本人对此的理解是: 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性质、设置和职能作了规定。违法不究,不但会使受到侵犯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保护和救济,使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得不到恢复,而且还会损害法律的威严,使法律失信于民。[6] 因而,有法可依是立法方面的要求是依法治国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核心;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是法律威严的重要体现。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依法治国的历史沿革
最早提出法治的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他所讲的“法治国”,就是通过推举贤人来治理国家。所以他指出的“法治国”就是贤人之治,实质上还属于人治。他的学生、古希腊的另外一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却提出了所谓的“良法之治”。这里面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法律得到人民普遍有效的遵从,二是被人们所普遍遵守的法律是良法,是反映并保护人民共同利益的法律。亚里士多德对“良法之治”的阐述,已经非常接近了现代的法治。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相相结合下的产物。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不可能自然产生出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只有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结合的情况下,才产生了现代的资本主义法治,进而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治理国家的一种社会实践。
法治是人类的梦想。为了法治,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1978年12月,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目标,实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1996年3月17日,大力宣传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是搞精神文明的一种普遍、简单的作法,这可以号召广大的人民群众受其影响向他们学习。可是当处在一个行贿受贿贪者、污腐化者、坑蒙拐骗者大显风光、大肆表彰,老实本分、诚实守法者吃亏上当的社会中,模范人物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又有多大呢?事实上,在一个连基本法律规范都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让人们群众去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无私奉献、真诚待人、忘我工作那简直是可笑、荒谬到了极点。就像一个人连路都不会走,你却要求他跑给你看一样,那简直就是一种妄想。
有这么一句精辟的论述是有关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标准。确实,不偷不抢不骗人只能说是守法的最起码的要求而绝不是所谓的高尚节操。前几年有年年初,许多大型服务性行业相继推出他们所谓的“承诺制”,可承诺的竟然是不卖假货、不欺骗消费者这样基本的职业道德和守法的最低标准,简直是让人笑掉大牙,可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我们的各大传媒和人民大众对此居然也反响热烈,感觉是件很难得的好事。
事实证明,目前中国人的伦理道德已经沦落到非常危险的边缘。“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宰’你没商量”“追求利润最大化”这种不择手段发横财的想法已经成为许多经营者的经营理念了,“‘宰’熟悉的人”变成他们欺诈的主要手段。伦理道德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外在因素,它一旦丧失将直接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因此,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矛头应该是指向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新建立中国人的道德标准,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树立起法律最基本的威信和尊严。因为呢,只有当犯法者不能够再逍遥法外、不择手段者被依法严惩受到法律应有的制裁、社会基本的公平和正义才能够得到维护,社会道德规范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重视,先进模范人物的宣传也才能达到预想的目的,不再显得那样苍白无力和徒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法制建设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
2、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纵贯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是“人治”而后才有了法治。所谓的人治就是指国家以一套严格的道德制度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产生社会秩序。常见于我国的封建社会.用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利去进行国家的统治,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本人认为“人治”应该具备以下特征:①以个人或某团体的专断独裁为存在的基础。②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某些特权阶级,即可以做对于普通人属于违法的事情,及享受各种豁免权利。③政府行政存在极大随意性、多变性。普遍存在人亡政息、任人唯亲、朝令夕改的现象。④国家政权高度集中,普通人民不能参与其中。⑤而对于各项法规政策的遵守,可以随着统治阶级的利益的改变而改变。
人治是伴随着社会制度的产生而产生,一开始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就需要一种新的来取代他,法治就应运而生。
法治是一种正式的、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规范。法治与人治则是相对立的两种法律文化,法治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虽然法律也是由人来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动性,但从法律的制定、执行到修改都必须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规则,人的能动性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这正是法治内在的本质要求。
人治”与“法治”的最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法依人”,后者是“人依法”。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法制保障;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需要借助必要的法制手段来推行、规范和维护。也就是说,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既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因此,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3、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核心是人民依法对国家进行管理。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就是按照人民的意志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就是要通过法制的强有力作用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依法治国不是以法治民,法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不能离开以人为本。实现人民当家作主,需要加强各项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而民主政治制度必须通过宪法和法律来确认和体现,通过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来保障和促进。因此,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国家治理方式和手段的必然选择。
只有每个公务员都依法行政,才能充分发挥法律对于经济建设的“保驾护航”作用。行政权是国家行政机关的重要权力,即各级行政机关依照国家法律和国家权力机关的授权行使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行政事务的管理权力,包括行政立法权、管理权、处罚权和强制权等。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政府管理任务的繁重,现代行政权力急剧膨胀,介入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已经越来越多地介入国家刑事、民事问题。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各级行政机关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时,只能依法行使,不能违法和越权。在现实生活中,行政命令、长官意志、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干涉司法机关独立办案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如果不对行政权力的行使加以规范和制约,就会侵犯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甚至造成损害,就有可能走向专横、滥用,甚至腐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为了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必须加强法律监督体系。
加强立法监督,尽快制定监督法等。国家公务员的职务行为直接关系到法律的尊严,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的实现。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犯法等现象。甚至有个别人在执法中搞“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严重损害了国家行政机关的形象,侵犯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对这些违法行为或者是犯罪行为,就必须予以严惩,决不能姑息迁就。[8]
四、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1、依法治国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当市场经济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运行了二十年后,法治在发展和解放社会主义生产力和保障公民权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要求以法制来规范和保障其健康发展。市场经济要发展,必须有法治的规范和保护。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制。市场经营活动的运行,市场秩序的维系,都需要法律的引导和规范。市场行为要依法规范,市场秩序要依法保障,市场经济运行要靠法律调节,以维护市场的秩序,保证实行公平交易、平等竞争和正当经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又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经济主体呈多元化,多元化,多元化的经济主体,必然产生多元化的利益差别和不同的政治要求,政治的多样化与参与意识的加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而民主的制度化正是法治国家的内涵。
任何社会的经济基础发展变化总是决定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发展变化,这是历史发展充分实践的不争事实。法治的变化总是与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结构的变革相伴随,这一规律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法治的变化,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完善和发展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形成和发展。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依法治国的保障。
2、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国家长治久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提和基础,是十三亿中国人民最大利益之所在。没有稳定就什么事都干不成,甚至已经取得的 成果也要丧失。为什么说依法治国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呢?我们有完备的武装军队,军管行不?中华民族讲道德,德治行不?从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我们发现这些东西没有成为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认识到,只有法治才能保证长治久安。因为,既然制定法律就要公布,公布以后人人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这样绝大多数的人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合理的预期,不用为自己每一天做的事情战战兢兢害怕违法。每个人就有所凭据,自己做的事情是国家允许的还是不允许的,自己心里有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关于这个问题,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早已开始讨论了,当时郑国的大夫子产主张法律要公开化,要把法律铸在鼎上,放在一个公开的场合,老百姓就知道法律哪些允许、哪些不允许,这样就会实现国家的安定;但是孔子的想法不一样,他说法律是统治者手中的秘密武器,统治者应该装载自己口袋里,必要的时候拿出来,使得老百姓平时战战兢兢,不知道自己哪天就会触犯了王法,否则他若知道哪些行为法律无规定,就会钻法律空子。当然人类长期的历史发展证明大家选择了法律公开化,公开化的法律对绝大多数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法制社会,产生了矛盾纠纷或者权益受到侵害,老百姓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用法律来维护权益,而不是当事人之间不断地争执或者相互报复,也不是像现在人的很多人找政府、找党委、反复的申诉。西方法治国家没有人在政府上诉,不是他们没有不服判的,而是法律规定很清楚,法律的问题法院来解决,再高的领导没有权利插手法律。依靠法治的好处就是法律有相对稳定性,不像政策可以很快调整变动;也不像领导人的意志容易改变。法治对社会的长治久安更加具有保障性。[9] 美国建国200多年来,除南北战争外没有经历过太大的动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个相对健全和不断完善的法律体系。它保证了国家社会各方面的运行都是在稳定规范的规则体制下运行。深入人心的法制观念和健全有力的法制保证使各种矛盾的冲突和解决可以通过正常的途径进行,而不超出所允许的即合法的范围,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对于各种矛盾复杂尖锐、隐藏着很多危机的中国,当务之急是建立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法律结构体系。良好法制的建立等于为国家社会的发展设计了未来的框架,因此依法治国绝不仅仅是出于对现实状况的考虑,而更多地反映了对国家民族未来前途的认知和关怀,它的受益者将是后人,我们要庇佑我们的子孙后代。
总之,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充分反映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保障我国长治久安的客观要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沿着依法治国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能够更加有效地保障党对国家的领导,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参见 郭道晖:《法的精神》,湖南出版社1997年版,致 谢
我原本打算写的是一篇和我专科段专业有关的论文,因为那样我会比较得心应手,但是当我真正提笔写的时候,心里却有些许伤感。致谢是论文的最后一个部分,往往是论文的最后一页,也是为学习生涯划上圆满句号的一段关键性文字。当然我没能写成我理想中的那篇论文,写成了这篇。知识的匮乏,自身的缺点、弱点暴露无疑,使得我越写越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渺小。
要感谢的人很多,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孙昊亮老师。本文是在孙昊亮老师精心指导下完成的。孙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记得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