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大学生军训的重要意义
论大学生军训的重要意义
学生军训是指地方高校和高级中学的在校学生,依照国家兵役法的有关规定,接受军事基础理论教育和基本军事技能训练的活动,开展学生军事训练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大学生具有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强,知识更新速度快等特点。让大学生参加军训及接受军事理论课,可以使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军事基础知识,这是做好兵员储备和预备役军官培养工作的重要措施,可以实现寓兵于民,寓官于校,同时也让大学生提高自身整体素质。青年学生的国防观念和意识将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安全与发展。通过军训及军事理论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当代大学生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军队的感情,培养大学生的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责任意识,是他们明确个人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确立为国家和民族尽职履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对于国家人才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国防教育法》中单设第二章学校的国防教育,主要考虑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青少年是祖国发展的未来,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强大后备力量。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国防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高等学校应该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并可以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军事机关应当协助学校组织学生的军事训练。”学生通过军事训练,增强国防意识,掌握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提高依法履行兵役义乌的自觉性,有利于战时快速实施兵员动员,可以为国家储备大量高素质的军事后备人才,为建设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奠定坚实的基础。可见,大学生军训对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另外,根据我国《兵役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义务依照本法的规定服兵役。”这一规定表明,公民的兵役义乌市普遍的,所有公民都有义务按照法律的规定来服兵役。公民履行兵役义乌的主要形式有三种:服现役,服预备役,学生军事训练。现行《兵役法》第四十三条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适合担任军官职务的学生,再进行短期集中训练。考核合格的,经军事机关批准,服军官预备役。”在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就读的学生,应自觉服从学校的军事训练安排,认真履行应承担的兵役义务,完成军事训练科目,达到训练目标。由此可见,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是依法履行兵役义务、自觉接受国防教育的表现,是法律赋予大学生的神圣义务,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生军事训练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一方面,军训培养了大学新生团结与协作的精神,在军训中,每个人都是集体中至关重要的一份子,个人的利益与荣誉关乎着集体的利益和荣誉,经过军训的磨合,让大学生更容易适应大学的集体生活,及时调整个人生活习惯和集体生活的矛盾,以适应大学四年的集体生活。这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寝室管理和班级管理很有益处。另一方面,军训使大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军营中严谨的生活作风和规律的生活作息,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大学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辅导员的学风管理和学风建设提供了方便。
对于个人发展而言,学生军事训练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军事训练不仅对国家有利,对学生个人也是有很大好处的。我国古代学校教育就强调要学习“六艺”。当代青年更应该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学生通过军事训练,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强健体魄,而且可以培养爱国奉献的责任意识,令行禁止的纪律观念,扎实奋斗的拼搏精神。这些优秀的品质,良好的素质,能使学生们的成长发展终身受益。
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大学生军训不仅是对体能的锻炼,也是对思想的磨砺。学生军事训练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壮大我国国防力量的有效手段。
第二篇:论大学生军训的重要意义
论大学生军训的重要意义
学生军训是指地方高校和高级中学的在校学生,依照国家兵役法的有关规定,接受军事基础理论教育和基本军事技能训练的活动,开展学生军事训练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大学生具有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强,知识更新速度快等特点。让大学生参加军训及接受军事理论课,可以使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军事基础知识,这是做好兵员储备和预备役军官培养工作的重要措施,可以实现寓兵于民,寓官于校,同时也让大学生提高自身整体素质。青年学生的国防观念和意识将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安全与发展。通过军训及军事理论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当代大学生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军队的感情,培养大学生的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责任意识,是他们明确个人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确立为国家和民族尽职履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对于国家人才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国防教育法》中单设第二章学校的国防教育,主要考虑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青少年是祖国发展的未来,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强大后备力量。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国防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高等学校应该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并可以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军事机关应当协助学校组织学生的军事训练。”学生通过军事
训练,增强国防意识,掌握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提高依法履行兵役义乌的自觉性,有利于战时快速实施兵员动员,可以为国家储备大量高素质的军事后备人才,为建设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奠定坚实的基础。可见,大学生军训对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另外,根据我国《兵役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义务依照本法的规定服兵役。”这一规定表明,公民的兵役义乌市普遍的,所有公民都有义务按照法律的规定来服兵役。公民履行兵役义乌的主要形式有三种:服现役,服预备役,学生军事训练。现行《兵役法》第四十三条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适合担任军官职务的学生,再进行短期集中训练。考核合格的,经军事机关批准,服军官预备役。”在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就读的学生,应自觉服从学校的军事训练安排,认真履行应承担的兵役义务,完成军事训练科目,达到训练目标。由此可见,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是依法履行兵役义务、自觉接受国防教育的表现,是法律赋予大学生的神圣义务,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生军事训练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一方面,军训培养了大学新生团结与协作的精神,在军训中,每个人都是集体中至关重要的一份子,个人的利益与荣誉关乎着集体的利益和荣誉,经过军训的磨合,让大学生更容易适应大学的集体生活,及时调整个人生活习惯和集体生活的矛盾,以适应大学四年的集体生活。这对于大学
生今后的寝室管理和班级管理很有益处。另一方面,军训使大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军营中严谨的生活作风和规律的生活作息,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大学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辅导员的学风管理和学风建设提供了方便。
对于个人发展而言,学生军事训练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军事训练不仅对国家有利,对学生个人也是有很大好处的。我国古代学校教育就强调要学习“六艺”。当代青年更应该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学生通过军事训练,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强健体魄,而且可以培养爱国奉献的责任意识,令行禁止的纪律观念,扎实奋斗的拼搏精神。这些优秀的品质,良好的素质,能使学生们的成长发展终身受益。
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大学生军训不仅是对体能的锻炼,也是对思想的磨砺。学生军事训练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壮大我国国防力量的有效手段。
第三篇:大学生军训重要意义论文
论大学生军训的重要意义
杨凯
(生命科学学院 2012级生物工程 120903020067)
一、引言
军训是大学生入学以后接受的一次特殊教育。军训在军事集体中进行,使每个成员在个性差异下交往、融合,个体就能在精神上大大丰富起来,在智能上更快地成熟,也能更快获得其本身所缺乏的那些品质
大学生军事训练,是根据酗家兵役法、国防教育法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嗣绕国家人才培养的长远战略目标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对大学入学新生的一种带强制性的训练。通过训练,促使大学生履行兵役义务,接受国防教育,激发爱尉情感与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与组织纪律观念,锻铸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坚忍不拔的意志,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要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培养一批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军训作为大学新生入学的第一课,能否充分发挥其载体功能,通过有目的的引导与训练,使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培养与礼会主义道德规范相符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化,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和偕发展,为大学四年的素质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作为社会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而且还担任着保卫祖国的光荣任务。大学生作为国防后备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通
二、概念
军训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进行的,是高等院校改革教育内容,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培养“四有”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培养和储备我军后备兵员及预备役军官,壮大国防力量的有效手段
三、军训的起源
学生军训,在我国可追溯到古代的奴隶社会。据《礼记》、《周礼》等记载,过军训来培养自己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
西周官学已有“国学”与“乡学”之分,并有小学和大学两级。我国对学生实施军事训练真正走向正轨,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
四、军训的发展
1955年7月我国颁布第一部《兵役法》,第一次从法律上作出了在大学生、高级中学学生中进行军事训练的规定,从1955年至1957年间,教育部、国防部依据《兵役法》的规定,又先后批准在全国127所中等学校进行军训试点,当时,高等院校重点进行预备役技术军官训练,高级中学进行军事训练。实践证明,上述军事训练,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以及扩大知识面,培养祖国需要的合格人才,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2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简称《兵役法》)。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6次会议对《兵役法》又进行了修改。《兵役法》第43条明确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3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第10条也明确规定,可以从非军事院校的毕业生中选拔预备役军官。2001年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15条规定:“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和国防教育。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依法履行兵役义务、自觉接受国防教育,是法律赋予大学生的神圣义务。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优秀青年的代表,是巩固我国国防、抵御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后备力量。因此,依法履行兵役义务,在校期间接受军事训练,学习、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军训对学生个人和高校培养的重大意义
5.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虽然说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但在世界多元价值观与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下,一些消极不良的思想风气也在不断地滋长蔓延。为此,就必须以军训为契机,充分发挥国防教育课程的特长与优势,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通过历史传统教育、军事思想教育、我军的光荣传统教育,以史育人、以传统育人、以先进典型育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同时,充分发挥军训教官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以自身的军人气质、军人作风、军人高尚的道德情操与襟怀,来感染、教育当代大学生。通过军训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坚忍不拔的意志,激发他们的爱困热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5.2 激发大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大学生的军事训练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军事训练,它实际上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国防意识、激发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活动。因此,可以通过现代军事理论教育,了解我国军事科技发展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渎#”的热情,增强保家卫国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成才目标,深刻理解“人才”的内涵,找准人生的坐标,按照经济丰十会发展的需要多方位地进行自我设计与自我塑造,从而把个人成长与民族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并不屈不挠为之奋斗。让他们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问,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处理好学习与军训的关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3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
军训要求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严格遵守组织纪律,按时起床,按时参加军事训练,按时参加军事理论课学习和政治学习,按时参加各种活动,反对拖拉、散漫的作风,做到雷厉风行,令行禁止。同时,在繁忙的训练之余,还要学会整理内务、洗军衣、练军歌,因而磨练了大学生的意志,增强了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
5.4 发挥学生在军训中的主体作用
要达到军训的目的,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新生中培养一批学生干部,给他们加任务、压担子,增强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军训作为大学生入学的第一课。在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与养成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为只有当某种行为方式成为个体性格中稳定、长期的需要与倾向时,我们才可以说,大学生教育是成功的。因此,我们应出充分发挥军训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的载体作用,利用军训这种特殊的学习与训练,锻铸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将军训的点点滴滴逮透于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和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习惯,激发他船强烈的学习动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及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加强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外在的规范、约束、要求内化为主体内在自觉的行动与过程,成为个体长期的、稳定的、内在的自律与需要,不断的引导个体积极向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成为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实现民族的振兴与祖国的腾飞。
六、大学生军训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6.1 军训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途径
教育担负着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任务。军训是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性、知识性与技能训练于一体的综合性
素质教育。大学生通过军训掌握了军事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了军事条例、军事技术及光荣传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了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自觉性,培养了大学生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作风,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加强了组织性和纪律性,大学生军训是学习军事技术的最好时机,同时可以促进其他专业的学习,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6.2 军训是增强国防力量建设的需要
对大学生开展军事训练,是党中央、中央军委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首先是使大学生在军事训练课程中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差距,从而激发学生钻研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实践,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使大学生牢固树立国防观念,掌握军事知识技能,为国防建设效力,为我国军队培养大批高素质后备兵源和预备役军官。
6.3 军训是高校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措施
国防教育是以建设强大国防为目的,以教育为手段,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民族精神和国防知识为基本内容,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全国人民进行培养国防意识,树立国防观念,激励全国人民热爱祖国、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全民综合教育活动。高校国防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通过军训在大学生中开展国防教育不但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远大的理想,还能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国防观念,古人说,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这是一条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要求通过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增强忧患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把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参考文献:
[1] 季亚钦科.军事教育心理学[M].田培明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8,79.[2] 王捷二.拓展训练在高校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应用教育理论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1)34-37.[3] 徐艳.拓展训练一中国培训.[J].中国培训,2002(4)54-55.[4] 杨虎智.当前大学生军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湖南第一师报,2006,(3):35~36.[5] 张爱华,安俊荣.深化军事共同课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员的军事素质[J].军事教育,2006,(7):21~23.[6] 方 非.大学生军训是素质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J].科技信息,2007,(34):46~47.[7] 赵金萍,陈 娟.高等教育多模式融合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版,2009,11(6):664~666.[8] 张春雷,张 俭.刍议军训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意义[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22(2):341~342.
第四篇:论理想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论理想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现代化建设告诉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大学生为什么要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理想新奶奶对大学生的成长到底有着怎样的重要作用?理想信念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当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在其人生的发展中,直接地决定了大学生未来的目标和结果。如何树立坚定地理想信念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思考的问题。
理想信念是一种精神意识,是一种超越现实,对美好未来和价值实现的一种憧憬,是实现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面对未来、努力实现更高价值的自我意识。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每天早上唤醒我们的不是闹钟,而是理想,不是每个人都注定成功,信念就是即使看不到未来,即使看不到希望,也依然相信自己错不了,有了理想信念也就看到了未来,就会相信我们的未来并不是梦,始终坚信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理想信念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字眼。它是大海里一盏明灯,指引着大学生在朦胧的雾中前行;它是一阵劲风,扬起大学生前行之船的帆布;它是大学生未来的蓝图,也是大学生精神的主要支柱。简单来说,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就如行尸走肉,在人生前行的旅途中很容易迷失方向,迷失自我,从而对生活失去了热情,这样子就很难到达理想中的幸福彼岸。生活没有了动力,对人生的认同感就会降低,这样子大学生就很容易有轻生的想法,这就是为什么现今社会大学生自杀率高居不下的原因之一。
而对于一个理想信念坚定地人来说,大学生涯中虽然也会有懈怠的时候,可那些大学生其实只在寻找一个休息的理由,工作累了当然要休息,那是为了更好的工作。然而,当那些理想坚定的大学生一旦把目标定下来,就会制定各种的计划以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有了信念,生活就有了方向,平时踏实走的每一步都是为了实现理想而走的。有的大学生之所以能够沿着自己设定的路线前进,是因为有信念在支撑着他们,信念让他们有信心和动力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荆棘。有了信念,即使一路荆棘,我们也不会忽略了一路上陪伴我们的漫山野花。遇到困难即使想哭也不是因为荆棘,而是因为一路上克服困难险阻的感动。理想,作为人一生的奋斗目标,必然会这样或那样反映着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纵观中国历史,在国家遭遇危难、祖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多少的革命烈士为了祖国而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们英勇奋战,勇往直前,最终中国得到了解放。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被评为“双百”党员的王尽喜不停的艰苦工作,最终患上肺结核,并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终生,他过世的时候尽27岁。是什么东西支撑着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呢?是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作为大学生也应该树立坚定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用这个理想信念指导着我们前进。树立这一理想是与自己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联系在一起的,21世纪的世界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而思想素养就是关键。树立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让我们思考问题不仅仅考虑自己的切身利益,更多的是考虑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打下基础。
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就是引航的灯塔,信念就是推进的风帆。没有理想信念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船,在生活的波浪中随处漂泊,甚至会沉没于急流险滩。大学时代,正是人生风华正茂之际,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将帮助一代有为青年扬起生命的风帆,开辟和探索人生新的航程。
第五篇:论民政工作重要意义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指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将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写入了党的文件,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做出战略性部署。
民政部门是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主司部门,民政部门所承担的工作,总体上都属于社会工作范畴,因此,深刻理解民政工作的内涵,准确把握民政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对于推动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民政是推进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托
从各国实践看,社会工作主要功能是为人助人、促进社会和谐。在我国,民政部门是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也是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民政工作在服务理念、服务对象、工作领域、功能作用等方面与社会工作存在着密切联系。多年来民政工作的实践发展,为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民政工作理念为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民政部门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核心作用,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工作主线,不仅与社会工作的利他主义、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专业价值理念相一致,而且还丰富和充实了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内容。二是民政服务类组织和社区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社会工作成长提供了重要载体。民政部门经过长期努力,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覆盖所有民政对象的社会服务组织体系,构成了我国社会工作的主要载体。三是民政部门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优抚安置、社区建设、民间组织等领域制定出台了大量的社会政策法规和从业标准,建立了一系列的工作机制,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四是民政部门在长期的教育培训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社会工作人才,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人才保证。五是民政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创造了许多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有益探索。
二、发展社会工作,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转变民政管理和服务方式的重要保证
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看,社会工作是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社会建设和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制度安排。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不断深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不断发展,随着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不断加强,民政部门的任务越来越重,工作领域越来越宽,服务对象越来越广,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进一步转变管理方式。就其工作运行来讲,必须走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道路,形成行政力量与社会力量互动、政府工作与社会工作互补的格局,变政府单一行政管理为政府与社会合作管理,形成科学的社会治理
结构。这都需要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进一步创新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民政工作机制。
三、发展社会工作,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民政整体服务水平和增强民政基层力量的重要手段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民政公共服务需求的层次越来越多、数量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高。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民政服务机构有了很大发展,服务效率有了很大提高,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是由于缺乏规范化的服务制度、专业化的服务手段、职业化的服务队伍,当前民政服务水平同人们的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在民政服务领域广泛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对提升民政整体服务水平至关重要。同时,发展社会工作对于夯实民政基础、改善民政人才队伍结构、加强民政基层力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民政工作的重心在基层,工作对象集中在基层,各项政策法规的最终实施在基层,民政工作的实效也主要体现在基层,没有坚实的基层力量,就没有蓬勃发展的民政工作。多年来,民政基层机构和队伍力量比较薄弱,与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已经成为制约民政工作和民政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大力发展社会工作,结合城乡社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和乡镇机构改革,创新民政基层的管理体制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大量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加快培养一支数量众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充实民政基层服务组织,是解决民政基层力量薄弱、夯实民政基础的重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