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与中国对话

时间:2019-05-14 15:29: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主义与中国对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主义与中国对话》。

第一篇:社会主义与中国对话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中国的对话

讨论提纲: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定义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3.现代社会存在的不和谐现象 4.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现代社会存在的和谐现象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参考内容(部分):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定义部分:

和谐社会一言蔽之就是社会中的人都讲社会道德的社会。社会道德是指存在于某个社会的人们,为了“我们”社会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显然,当社会中的人们都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时候,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没有社会矛盾的,和谐的社会。——摘自《中国幸福学研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2004年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指的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也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各级党委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确保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到实处。事实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也期待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去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部分:

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随后,在中国,“和谐社会”便常作为这一概念的缩略语。

2005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将“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的战略任务,“和谐”的理念要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3)当代社会存在的不和谐现象部分:

55秒内,8个孩子死亡,5个孩子重伤,刀的效率,会比枪低吗?4月28日上午,福建南平校园惨案凶手郑民生伏法,枪声刚落,当天下午3时许,广东雷州教师陈康炳潜入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用水果刀砍伤16名学生和1名教师;次日,29日上午9时40分,江苏泰兴本地一名无业人员徐玉元潜入该市泰兴镇中心幼儿园,持刀砍伤32人,其中学生29名;再次日,4月30日早上7点40分左右,山东潍坊市坊子区45岁的尚庄村村民王永来闯入尚庄小学,用铁锤打伤5名学前班学生,然后将汽油浇在自己身上并抱住两名学生点燃,学校老师奋力将学生抢出,王永来当场烧死;加上4月12日,广西合浦县西场镇西镇小学两死众伤事件,不到一个半月里,发生了5起群死群伤的校园惨案。凶手令人发指之处在于,他们的屠刀所向,基本上是不满10岁、毫无还手之力的小学生、幼儿园的孩子。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鲁迅在1925年《杂感》中的一句话,倒更像是为80年后的中国书写的箴言。作家郑渊洁一生为儿童写作,这次他写的不是童话,是歌词:“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上学去啦/希望这不是永别/我要活着回家„„”5月2日,民谣歌手川子在迷笛音乐节上唱起郑渊洁作词的这首歌时,台下很多观众忍不住流下眼泪。

(4)构建和谐社会七大举措:

1、扭转财力过分向上集中的态势,加强转移支付力度,缓解基层财政的困难

目前我国县乡两级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0%多,而县乡两级财政供养的人员却约占全国财政供养人员总数的70%。中央财政收入和省级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从1994年分税制以来翻了一番还多。据测算,全国乡级财政要支付的乡公务人员工资、村干部补贴、公共品维护和建设、办公费、困难户补助、债务利息等约2500亿元,而乡镇能够合法获得的财政收入还不到1000亿元,所以只能依靠所谓“创收”和巧立名目向下面收费来维持政权运转,结果造成基层干群关系的紧张。

现在穷乡镇和富乡镇财政收入有“天壤之别”,负债运营的乡镇财政估计占全国乡镇的2/3。相当多乡镇困难的财政不得不依靠“财政空转”(用贷款上缴县级财政)、“买税”(花钱挖其他地方的税源)和“垫税”(用个人或乡镇名义借款垫税)过日子,即便如此很多乡镇还经常拖欠工资。而中央和省级机关周边宾馆,常常住满“跑钱”、要项目的地方政府派出人员。据专家估计,县以下(含县)的基层债务总额目前已超过8000亿元。因此,控制中央和省级的财政支出、缓解基层财政的紧张局面,是目前调节基层干群关系的必要措施。

2、继续加强反腐败、反贿赂的力度,逐步理顺收入分配秩序

要逐步扭转国家财政供给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之间工资差异甚大的局面,实行透明的和可监测的“阳光工资”,在不同的地区之间,同一级别的工资可根据物价和消费水平进行调整。国家和地方财政要保证政权正常运转的支出,不允许国家全额财政供给的部门进行所谓的“创收”和进行工资外的收入分配,严格“收支两条线”。国家公务人员要实行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并建立公务人员的就职、离职和换岗的财产检查制度。

3、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税收执法力度,打击非法致富

建立根据收入水平的增长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征收基线的制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改变目前所得税征收与家庭消费脱钩的状况,建立普遍的个人所得税年度申报制度。增加税务征收力量,提高税务管理和监督的技术水平,加强对偷税、漏税、避税行为高发领域的监管力度。

4、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减少贫困

要力争从根本上扭转城乡差距过大并不断扩大的局面,继续加强提高农民收入的措施,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和消费差距相差20年余年的状况,连接城市生产和农村消费的链条,完善和改革征用农民土地的补偿制度,整合现有的农村贫困救助制度、“五保”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试行的农村老人执行生育政策补贴制度,建立起农村“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制基础框架;配合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实行新的减贫计划,争取把农村目前按照国际标准计算的约1亿多贫困人口在未来15年中有较大幅度的减少。

5、促进城市化,改变就业结构

抓住我国目前劳动年龄人口社会抚养系数较低、人口年龄结构“中间大(劳动年龄人口),两头小(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人口机遇期”(Demographic Window of Opportunity),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充分利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的比较优势,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就业结构的转型,力争在未来15年把农业富余劳动力再转移出1亿人左右,把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从目前30%左右提高50%左右,把城市化率从目前的40%左右提高到60%左右。

6、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

把“以人为本、投资于人”作为提高人口素质和建立“人力资源大国”的国家战略选择;大力发展基础教育,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教育,把高等学历的人口比例从目前的约8%提高到2010年的12%;提高医疗保健和健康水平,把人口的服务医生比例从目前的1.6%提高到2010年的2.0%;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制,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7、建立全民的节约型社会

要逐步扭转我国人均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生产和生活都要节约使用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力减少空气、水源、土壤等方面的环境污染,争取达到资源、能源消耗速率和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各种新的发展机遇和影响因素表明,中国很有可能打破10%的平均经济增长率难以超过20年的以往规律,进入新一轮的经济高速增长周期。在未来的15年,只要我们能够保证社会秩序和政治体制的稳定与不断完善,不出大的波折,中国就会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新成就,为国际发展经验作为特殊的贡献。

(5)和谐在中国部分:

(一)世博内容

世博会向世人展示的不仅是城市发展的理念,而且是城市发展的实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与其说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不如说是人类的理想,它呼唤着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历史的和谐,正如一位先哲所说:“每一届世界博览会,无论规模大小,都使人类文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和谐曲》进驻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画家巨石正在创作《和谐曲》

4月26日,从上海传来好消息,陕西画家巨石的一幅国画作品被世博会组委会选中,这幅宽4米、高2.2米的大型作品《和谐曲》已被悬挂在中国馆中,在世博会期间迎接宾客,此后还将永久陈列于此。

(二)熊猫金币内容

熊猫金银币堪称为中国的“国币”。自1982 年,中国人民银行以“中国国宝”大熊猫的形象设计、铸造、发行了第一套熊猫金币以来,熊猫金银币以其多变的图案、精湛的工艺成为与法国的玫瑰币、加拿大的枫叶金币、美国的鹰币、南非的富克林金币等世界著名金币媲美,在国际上屡屡获奖,奠定了自己在国际钱币集藏界的地位和声望。

2010年:最年轻的熊猫银币。

该套纪念币共10枚,其中金币7枚,银币3枚,分别由深圳国宝造币有限公司、沈阳造币厂和上海造币有限公司铸造,中国金币总公司总经销。该套金银纪念币的正面图案均为北京天坛祈年殿,并刊国名、年号;背面图案均为熊猫双嬉图,设计上将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与独具魅力的国际时尚元素融为一体,代表着现代中国人情感和文化的精神诉求。

图案以写实手法为主,突出了“熊猫与人类、熊猫与自然”的回归自然主题,着力渲染“人、熊猫、自然”的氛围,拉近人与熊猫的心理距离,2010版上的双熊猫形态雍容,神情姿态巧妙谐和,以最自然的场景设置蕴含了东方文化最丰富的妙理和妙趣——和则大同。这恰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不谋而合。

(6)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部分

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关系到最广大人民也就是我们的根本利益。这需要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

小组成员: 陈莉2008115064 李珊2008115129 吕翔2008115002 刘勋2008115008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第八章加入WT0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创建和传承的物质精神成果。作为历史上存在过的观念体系和知识体系,任何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均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特征。加入WrO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举措。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特征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它既是资本扩张与增值的经济过程,又是思想文化激荡·与碰撞的政治过程。作为经济和政治过程的统一,经济全球化在产生经济整合的同时衍生出文化冲突,在推动国际交流合作的同时引发民族及地区间的摩擦。加入W10势必加剧这些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握机会,迎接挑战,在批判、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一)文化与意识形态文化是人类为厂满足自己的欲求和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方式、能力和结果,文化既表现为有形的物质存在,又表现为内在的精神状态。为了物质上的满足,针对自然界,人类创造了物质文化;为了精神上的满足,针对人类自身,人类创造了精神文化。由于文化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通常对文化作出较为狭义的解释,而特指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分为知识型文化和心理型文化两大类。知识型文化往往以相对稳定的形态表现在人们面前,它包括教育、科学、哲学、史学、语言、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心理型文化则潜在地蕴涵于人们的风俗习惯之中,它包括民族精神、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等。概而言之,精神文化主要指人类在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基础之上,通过教育、科学、哲学、史学、语言、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形式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心理定式和行为准则。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生存方式,如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等亦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就精神文化的现象而言,其内在蕴涵和外在形式极其复杂,它是社会因素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一种文化的形成均涉及生物、地理、历史、政治和经济等各种要素,这些要素对文化特性的形成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都不是惟一的。虽然“经济与文化其他方面的关系要比地理环境与文化的相互关系更为密切,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生活的每个·特征都由经济状态所决定。我们看不到经济力量如何决定艺术风:格、礼仪和特殊的宗教信仰的形式。相反,我们看到的是经济和文化相互作用、互为因果”①。文化呈现为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它是特定社会和特定时代的产物。文化拥有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它是任何社会和任何时代都必须直视的历史遗产。我们每一代人都面临着一定的、不容选择的文化环境,同时,我们每一代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对继承下来的文化加以改造,抛弃过时的理念,注人新的内容。有鉴于此,众多历史交织的同一社会里,先前文化的某些特征总会以各种方式存在于后续的文化现象中,民族国家的历史越是悠久,民族文化的积淀就越是深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文化是固化的过去,凝聚着古代思想理论之精华,体现着全部历史活动之表征。文化传统则是动态的现实,并不代表传统文化的全部,而是经过选择和积淀的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本身,它是人为实现自身价值和满足自身需要,对所获成果的一种强调,体现出人主体性所特有的能动与创造。作为人特殊劳动过程的一种结果,文化传统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交织之中,得到了重新筛选和沿传。通过一代又一代人创造性的历史活动,文化传统不断获新的生命与活力,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力量与生机。因此,一定的文化总是历史的、时代的、民族的,由民族群体在共同的社会环境中创造,由民族成员在共同的历史传承中保持、完善和弘扬。它植根于民族群体的土壤,反映民族群体的本质,折射民族群体的特征,维系着民族群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独立性、稳定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意识形态是一种自觉地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经济政治利益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一定社会集团、阶级的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作为意识形态一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意识形态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是千百年来历史上形成的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伦理思想、心理情感、风俗习惯、交往方式与现代社会中为统治阶级所倡导的、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以政治法律思想为核心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它渗透在人们日常的生活行为方式之中,既奠基于历史的传统,又受制于现实生活中的统治思想,还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文化传统是意识形态观念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源泉。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意识形态的承继与演进,反映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不可割裂性。思想意识独特的历史继承性和发展惯性,为任何一个社会形态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过去历史时代的思想烙印。在现实小挖掘历史的轨迹,在历史中寻找现实的脉络,以古明今,以史鉴后,构成了生生不息的文化流程,凸显出思想意识的历史继承性,使一定时期的思想意识具有时代性的同时并蓄了历史的延续性。与此相适应,某种意识形态一方面总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物质经济关系,另——方面则往往保留着历史上形成的反映过去物质经济关系的思想观念。民族的从来都是世界的,传统的历来也是时代的。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差异表现为民族文化,显示出世界文明的斑斓和多彩;同一个民族不同时代的差异,显示出历史的继承-与发展。作为特定的人群在特定的生存条件下进行生存的表现,文化同组成社会的民族群体相关,同民族群体的社会变迁相续,这正是文化传统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就意识形态的思想源泉而言,文化传统是特定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对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导向和整合作用。因此,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既不能离开现实社会的物质经济关系,也不能与该社会的文化传统脱节。在这甩,历史和现实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协调。综观世界历史,任何一种新的思想观念,无论产生于本土:,还是来源于外在,最终都只有在民族国家既有的文化传统山口以阐释和升华,方能生根发芽。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形态小断选择、改造着特定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亦在不断变化着的意识形态中得到延续和发展。文化传统是意识形态观念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支撑。价值观是文化传统的核心,个人和群体行为受思想观念的激励,归根结底来源于价值观的支配。作为人类历史所创造的精神成果,文化传统通过遗传和继承决定了社会个体的语言、心理、思维等结构,进而决定丁社会群体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和心理素质,并潜移默化地积淀为意识形态观念体系的心理支撑,发挥着价值导向莉t精神激励的功能。在观念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中,文化传统以其特有的运行机制通过影响社会成员的心理定式和价值判断来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以此对社会团体的行为准则发生作用,影响和制约意识形态观念体系的凝聚和提升。思想观念的历史特质和现实规范往往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这是历史发展的积淀与现实需要的彰显交织的结果。历史特质内含文化传统,构成意识形态观念体系的内在继承性;行为规范外现时代要求,反映出意识形态观念体系的时代特征。意识形态观念体系的心理支撑来源于社会群体对文化传统的认同,这种认同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民族意识,取决于社会成员对先在的、作为民族生存方式的文化模式的肯定和礼拜。任何一个民族、群体、个人,不仅包括了以特定遗传基因为内容的血肉之躯,而且包括了以特定文化遗传为内核的心理积淀。换言之,以一定文化心理为基础的社会成员的个体行为必须受到一定的社会环境的陶冶,并按照一定的文化准则形成社会的群体行为,作为社会存在思想反映的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受制于这样的文化定式。社会成员思想观念社会化的强制力除了统治阶级的因素之外,还表现为文化传统所提供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认同一种文化传统意味着信仰和遵循这一文化的基本价值和行为规范,统治阶级亦不例外。尽管在某些情形下,意识形态的观念体系可以推崇与文化传统相异的价值观、选择另类的行为方式,然而,无论是推崇还是选择,归根到底仍然要与特定的文化历史传统相结合,与社会成员俗定成规的心理定式相一致。(二)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反映无产阶级的根本经济政治利益的、自觉的、系统化的观念体系。社会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文艺理论、艺术形式、道德风貌、行为方式、思维取向、风俗习惯等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意向性或阶级性。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连续体,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在母体文化的基础上延续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不例外,其基石的构建离不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铺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爱国主义是历史上形成的,以维护祖国利益为最高职则,并反映了历史进步趋势的思想观点和行为模式。爱国主义是世界上各个民族普遍推崇的思想情感,中国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以其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团结御侮的不屈精神为特征,为历代中国人所注重和传承。“易之兴也,其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①中国主流文化体系的儒家学说本身就渗透了强烈的忧患意识,表现出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生存与发展前途的关注,以及对视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感的高扬。“君子忧道不忧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④;“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位卑未敢忘忧国,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Q)。综观中国历史,爱国主义如同一根红线贯穿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立国之本。中华爱国传统的思想基础是对祖国深厚的感情,其核心是祖国的利益与尊严,其原则是维护祖国的利益。中华爱国传统的特点在于它的历史性和进步性,即历史上所形成的、反映历史进步趋势的“祖国利益”才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中华爱国传统的形成经历了从感性上升为思想观点、再转变为行为模式,由浅人深、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作为思想观点,中华爱国传统表达了爱国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即为祖国的利益而奋斗的精神风貌,献身祖国的价值取向,以及自觉维护祖国利益与尊严的民族气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②,“僵卧孤村不自衰,尚思为国戍轮台”③等诗章就是这种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真实写照。作为一种行为模式,中华爱国传统在国家和民族利益上,反对侵略,捍卫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与安全,实现民族间的平等与联合;在群体与国家的关系上,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地方拥护中央,个别民族支持整体民族;在个人与祖国的关系上,个人利益服从祖国利益,必要时为祖国的统一和繁荣贡献生命。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岳飞精忠报国的赤胆忠心、邓世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就是这种行为模式的突出代表。近代以来,中华爱国者们为振兴中华进行了艰难的探索,社会主义制度是千百万仁人志士用鲜血换来的历史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全体中国人通过实践得出的共同结论。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基础,社会主义是爱国主义的升华,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当代的爱国主义才能成为充满实际内容的思想和行动。在这个基础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统一起来了o2.群体意识与集体主义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群体意识孕育了中华民族整体为上的思维传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学派将天、地、人合为一体,把三者视为一个整体,形成了以三者的和谐统一为基础,以不破坏整体协调为特征的传统思维定式。中国传统文化另一主要学派道家则在强调人与自然、人事与天道协调的基础上,追求主观与客观、人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引发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维方式,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心态折射出整体为上的群体意识。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墨家的思想亦渗透了“天下尚同”的政治诉求。在文化心理上,整体为上的群体意识使大一统的理性自觉积淀成深层的社会心理。所谓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仰取象于天,俯取度于地,中取法于人,天下一家,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在治国方略上,整体为上的群体意识使《中庸》所宣扬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的思想匕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以“兼爱”为核心的墨家,也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并提出要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尊天、事鬼、兼受、非攻等。在价值推崇上,整体为上的群体意识使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必须以个体和群体的协调为前提,从而建立起立足于群体运转之上的集体主义原则,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整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为了从整体存在和心理满足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完成生存的道义,人们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乃至生命,从而培育出一种以他人为重、以集体为怀的高尚情操,表现出中华民族以小我成全大我,以牺牲局部利益成全整体利益的高尚品格。在新的时代,集体主义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它内在地包含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蕴涵着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认知和选择,把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与其他一切道德尤其与资本主义道德根本相左,集体主义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它是衡量个人行为和思想品质的最高标准,也是调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指导个人行为的最一般要求。在这个基础上,群体意识与集体主义结合起来了。3.民惟邦本的人本思想与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念民惟邦本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早在夏初,人们就已注意到民众是护卫邦国的力量,所谓“众非元后,何戴?元后非众,何以守邦?”①。商周统治者认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G),因而有了“重我民”、“罔又惟民之承”、“视民利用迁”、“施实德于民”③的宣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的孔子所创立的“仁学”,其核心内容就是“爱人”,所谓“大畏民志,此谓知本”④,这一思想后来被概括成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③的民本思想。孔子还主张“泛民众”,要求统治者实行“庶民”、“富民”、“教民”政策。⑥孟子创立的“仁政”进一步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⑦,明白无误地表达·了民众比国家、君主还要重要的思想。除此之外,先秦诸子几乎都有强调民惟邦本的思想。老子曾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咽。韩非子认为“闻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⑧,“利之所在,民归之”。⑩正因为民众是国家之本,所以“保民而王”,“民犹水也,君犹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山所谓“民者,万世之本”,“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②;“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只有“行仁政”,才能合乎“天意民心”③。近代以来,许多先进的思想家继承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传统。在康有为所描绘的“至仁至治”、“尽善尽美”的大同世界里Q),我们仍能看到民惟邦本思想的光辉。至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特别是民生主义方面更是直接继承了孔子“爱民”、“利民”和“富民”的主张。在新的时代,民惟邦本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的出发点是人民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社会主义的最终归宿亦是满足人民的需要,给人民以实际的利益。为人民服务是现代条件下民惟邦本思想的发展,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因此,为人民服务始终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在这个基础上,民惟邦本的人本思想与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念形成了现实的统一。4.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历史传统与团结奋斗的时代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⑤的历史传统,集中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顽强生命力,形象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完善进取的开拓精神,凝聚成为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风俗习惯与传统美德。它具体包括:顽强拼搏的勇敢精神,努力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强精神,除旧、革新的意识与观念,积极乐观的人生哲学与信念。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历史传统来源于孔子所倡导的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基于孔子所推崇的刚正不网、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所谓“学而不厌”、“为之不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才之将至”。①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③。正如孟子所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④因此,“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⑤鲁迅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于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⑥正是这种一予贯之的历史传统,凝聚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增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向心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不断进取的民族斗志,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倡导的团结奋斗、一往无前精神的历史积淀。为此,江泽民同志指出:“前进的征途不会一帆风顺。奋斗就会有艰辛,艰辛孕育新的发展。要把现代化事业干成功,必须有一种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钢铁意志,一种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英难气概。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都要自强不息,励精图治,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不断攀登事业的新高峰。”山在这个基础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历史传统与团结奋斗、一往无前的时代精神构成了现实的融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的精华,除上述几个重要方面外,还有许多宝贵的思想文化精髓,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如抗击强暴、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同甘共苦、团结互助、顾全大局的伦理规范,艰苦朴素、勤劳坚忍的责己意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自然观,言行一致、扶弱济贫、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的良知品格等。

第三篇: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开放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开放

2009年是苏联帝国瓦解18周年。1990年初发生的苏东巨变对社会主义世界是一个极大的震动和冲击,它使人们不得不深刻反思现实社会主义存在的问题。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曾被认为是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曾被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或者效仿。不可否认,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前苏联的建设之初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前苏联社会主义运动失败和国家解体的原因在相当程度上与斯大林确立的苏联工业化道路的模式有关。

斯大林强调苏联的工业化必须从重工业开始, 而且重工业的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则主要依靠农民的贡税,也就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的发展为代价, 走高速度、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在工业化初期是很难避免。从战前三个五年计划实行的情况看, 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经济在量上有了提高, 但农业情况十分糟糕。战争的爆发使前苏联工业化进程中断。战后,前苏联继续推行这一战略已经失去了这一前提及这一合理性,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 制约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严重破坏了工农关系, 动摇了国家的政治基础, 并最终导致国家解体和社会主义事业失败。

苏联的教训告诉我们: 一是要从本国的实际国情出发, 处理好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城市发展和乡村发展的关系。作为与俄国一样, 小农经济占优势、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农业国,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一个全局性的根本性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农村的稳定和繁荣是整个社会稳定和繁荣的基础, 农民是我们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最重要的群众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要从政治的高度和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认识和对待“三农”问题。要顺利地完成工业化, 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 三农”问题。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实现工业化只是一种手段,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民的利益, 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邓小平同志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认为,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它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四、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大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建半封建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不光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深远的影响。现在按照GDP来算,中国在世界上占第三位。现在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已经占到世界第一位。有这个变化,都是因为改革开放的结果。

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经历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由一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农民生活在温饱线下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具有强大市场活力的经济体系,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社会政治稳定,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就是在这种历史性的跨越中,使社会主义更能体现出中国特色。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各族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理论路线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不断创新充满活力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过去有一段时间,我国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现在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过去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从封闭保守到对外开放并走向世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历史性突破,开创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可以说,中国经历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由一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农民生活在温饱线下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具有强大市场活力的经济体系,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社会政治稳定,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就是在这种历史性的跨越中,使社会主义更能体现出中国特色。

这些年来,社会主义中国能够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的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重大抉择,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事实证明,不搞改革开放,我们的国家只能是死路一条;只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巩固成果、再创辉煌。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成为改革开放的一个成果,更主要的是当代共产党人的伟大理论创新。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我们还要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也会出现前进中的曲折,发展中的挑战。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才能真正促进社会和谐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和战略上的重大突破,是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飞跃。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将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向了新的阶段。

党的十四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推进。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构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对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从1994年开始,在计划、财税、金融、外汇、外贸、投资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得以初步建立。

总之,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摒弃了单纯从马克思主义书本里的片言只语找答案的旧框框,努力寻找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和一切反映社会主义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超越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十七大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由此说来,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是一种纯主观的选择,而是一种客观的历史性的选择。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非常鲜明地反映了这一点。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我们十分清楚地认识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同坚持改革开放相联系的。正是在这个充满荆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避艰险,率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开辟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都参加了这一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事实上凝聚着中华民族每个人的劳动、心血和经验,是我们自己的独创。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理论形成,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始终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

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我们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系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出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1982年党的十二大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提出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初主要是作为一种观点、一种理论出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说是对最初几年改革开放实践的初步概括总结和理论上的结晶。当然,改革开放也是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实践。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

“文化大革命”中,原来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暴露无遗,人们要求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改变。然而,科学社会主义是一般的理论,它必须具有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具体内容,即中国特色,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在民主革命中,中国共产党找到了特殊的革命道路,从而取得了胜利。建国之后,中国共产党一直没有停止对这种特色的探索,只是在这种探索中有得有失,有前进有后退,还发生过“文革”的大破坏。改革开放再次开始了这种探索。这种探索性的实践虽有一般的理论指导,但还缺乏具体的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出现,标志着能够具体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科学理论的诞生。它是总结建国以来的正反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与改革开放经验的初步结晶。应该特别强调的是,中国特色不一定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所独有而其他国家都没有的特点,而是与中国国情相适应能够推动整个国家又好又快前进的特点。它可能不是中国独有的,但只要适应中国国情,也是中国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的伟大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刻昭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这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之所以能够发生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

第四篇:与信仰对话,飞young中国梦

与信仰对话,飞young中国梦

什么是信仰?人为什么有信仰。我想每个人的回答都不尽相同。穿过历史的长河我们不难发现,第一个涌向理想彼岸的无论是潮涌还是浪花,都离不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遥望广阔的星空,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照耀人间的是日月而不是短暂的流星,因为片刻的辉煌不代表永恒的理想,坚定不移的信念才是持之以恒的力量。因为人有了“信仰”人才会有力量、人有了“信仰”人生才会闪耀光芒。人有了信仰人活得才坦荡。人有了信仰,人生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信仰是一种精神活动,同时也在根本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是人类感情的需要,也是人类生命意志的展现。信仰作为哦一种心理状态,标志着人类精神意识的相对稳定和理性。

信仰不给人以可靠的知识,却能给人的人生实践提供确定性,给人类精神生活中的所有追求提供基础,它居于人类精神生活中的终极的,无限的,无条件的一面。人有了信仰这个精神支柱,就可以激发起主体实践活动的巨大热情,强化主体的意志,坚定主体的信心和毅力,从而才能最大限度地施展主体的潜能,实现主体的价值。

我们信仰共产党,共产党带领着我们从备受欺侮的旧中国赶到日渐繁荣昌盛的小康中国。

信仰与对话,信仰主导着对话,对话体现着信仰。

信仰与对话诉说了伟大的“中国梦”。中国梦是由千千万万个梦想拼凑而成的。每个梦想虽可能不相同,但它背后的信仰却是大同小异的。梦想者信仰者共产党,只有党才能带领我们走向幸福,实现中国梦,建成美丽中国。

作为一名大学生,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信仰”,所谓“信仰”就是。“信仰”有关于党的目标,国家传统,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信仰”最终决定着党的存亡,民族兴衰和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由此可见,“信仰”对于国家以及个人是多么的重要。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明确自己的“信仰”,明确人生的方向,并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前行。

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三句诗句概述为“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完美无瑕地讲出了中国所走的道路以及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回顾历史,党的“十四大”指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指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六大”提出了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十七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十八大”提出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前行的路上往往是坎坷艰辛的,但中国并没有止步不行,而是以顽强的毅力披荆斩棘,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是显然易见的:人民面貌﹑国家面貌以及中国共产党面貌发生了重大改变。我们要把伟大先辈们的信仰传承下来,让“中国梦”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让“中国梦”照亮我们前行的脚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梦不是一个口号,而是需要通过我们每个人用双手去创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需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更加和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想要强国必先构筑最牢固的基础。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一个选调生扎根基层,不懈奋斗,既要做好发展的生力军,更要做好实干、廉洁风气的引领者。面对基层中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我们应坚定自己信仰和崇高的理想。

在中国梦的指导下,在“信仰”的指引下,我们昂首阔步,大步向前。

12级医学影像

毛娟

1241705106

第五篇:与信仰对话 飞young中国梦

与信仰对话 飞young中国梦

——弘扬南丁格尔精神

为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推进“与信仰对话 飞young中国梦”主题活动的开展,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信念,江西医专护理系团总支于2016年12月1日下午四点三十分在教学楼B102开展了“与信仰对话 飞young中国梦---弘扬南丁格尔精神”主题报告会。出席本次报告会的护理系各班学生代表,本次主讲人为护理系石楠老师。

4.30报告会准时开始,主持人江寻为我们介绍了南丁格尔的生平和她对护理所作出的贡献,南丁格尔放弃了原本优越的生活,一直致力于护理事业的发展。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率领护士们奔赴前线,使英国士兵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并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提灯女神”。在1860年她开创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这便是护理专业化的开始,她撰写两部著作《医院札记》《护士札记》,她为护理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接着又为我们简述了江西医专护理系杨燕丽同学在高铁上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帮助产妇处理胎盘娩出的事迹。

随后,石楠老师介绍了具有奉献精神的代表人物。江西省首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章金媛女士。这位八十三岁的高龄老人用最无私的爱奉献给处于痛苦的患者,她用她的实际行动向南丁格尔致敬,她对孤寡老人提供帮助让人们对她肃然起敬,她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在传递爱与责任中,她和她的志愿者团队带给人们温情和力量。石楠老师又为同学们例举了2010级的王晶学姐在花鸟市场救治癫痫老爷爷不留名的感人事迹,事后,王晶学姐被评为“最美浙江人”,学姐身上体现了江西医专学生的高尚品德,也秉承了南丁格尔救死扶伤的坚定信念。石楠老师还把自己实习过程中微小但感人的经历讲述给大家,让同学们明白,身为一名护士必须要有五心“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同情心”。

紧接着,学生代表廖晴和黄赫发表了她们对南丁格尔精神的认识,即为“爱护弱小事物的精神和本能,舍己为人,有高度责任感,有卓越的才能,用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去对待每一位患者”

最后全体起立,目光坚定的宣誓:作为医护人员应当履行自己的职责,慎守病人家属及秘密,竭诚协助医生之诊治,务为病者谋福利。本次报告会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本次报告会不仅契合了青年学生追求崇高精神,确立人生信仰的内在愿望,还让护理系同学们更为深刻的了解南丁格尔精神,激发同学们对护理这一行业的热爱与激情,同时让同学们明白“护士”这一职业是庄严、神圣的事业。

下载社会主义与中国对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主义与中国对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的中国梦-与人生对话(本站推荐)

    与人生对话——我的中国梦 青马第七组—XX1152226 当历史泛黄的书页,在岁月的吹拂下徐徐翻开;当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喷薄欲出,跃然纸上;当中国少年热血澎湃,为祖国振臂挥舞,志翔蓝天......

    中国梦国际对话[推荐]

    中国梦国际对话作者: 最初,我对于中国梦的理解只是局限于这是一个系列计划的代名词,她是国家领导人实现国家强盛的一种手段,一种途径。现在,在阅读《中国梦国际对话》后,中国梦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

    中国社会主义腐败问题分析与对策

    中国社会主义腐败问题分析与对策摘要:本文列举了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的主要腐败现象,从制度上分析了腐败产生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社会主义防止腐败发生的主要手段,主要包括强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绩、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显著提升。在2006年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我......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价值观5篇

    中国梦是国家、民族、人民发展之梦的综合体。当代中国,国家梦想和民族梦想高度叠合,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就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下是几位同学的中国梦。 小曹同学: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优秀外科医生 ,对每一位病人的生命负责,开病人用得起的药,拒绝红包回扣。 小吉同学:我的梦想......

    与自己对话

    书籍简介 ★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首度公开私人档案 ★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作序 ★走进一个伟大而真实的传奇人物的内心世界 纳尔逊·曼德拉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