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

时间:2019-05-14 15:26: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反思》。

第一篇:反思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政治课教学要求理念的体现、课标的落实以及新教材的运用都是通过教学实践展现出来的。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我们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从形式上看,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认真审视、研究课堂教学,剖析我们的某些教学行为,反思如下:

一、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往往我们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而忽略了知识目标,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确,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淡化了很多理论性知识,而侧重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内容,但每框题都包涵着很重要的养成教育知识点。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学科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都在积极地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小品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我们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应该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避免出现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又比如:讨论几乎是我们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形式,但是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甚至有些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进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果一味的追求表面的形式,那会远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我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记得听过一堂《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新颖的,一改过去课堂教学中的枯燥,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当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特定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与老师们谈到这一问题时,老师们很无奈,一方面,他们清楚在混乱的课堂里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管理;但是又害怕因为管理而压制学生的热情。毫无疑问,没有了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更应该拥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我们的共识。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例如,有这样一节课,老师在课前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把问题布置给学生,课前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是在一节课里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把权利从一个小组传递到另一个小组,就像一个置身于世外的旁观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这个时候的教师就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对于我们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通过创新而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过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师能否形成独特教学 2 新课程改革的政治课教学要求理念的体现、课标的落实以及新教材的运用都是通过教学实践展现出来的。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我们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从形式上看,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认真审视、研究课堂教学,剖析我们的某些教学行为,反思如下:

一、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往往我们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而忽略了知识目标,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确,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淡化了很多理论性知识,而侧重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内容,但每框题都包涵着很重要的养成教育知识点。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学科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都在积极地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小品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我们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应该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避免出现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又比如:讨论几乎是我们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形式,但是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甚至有些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进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果一味的追求表面的形式,那会远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我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记得听过一堂《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新颖的,一改过去课堂教学中的枯燥,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当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特定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与老师们谈到这一问题时,老师们很无奈,一方面,他们清楚在混乱的课堂里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管理;但是又害怕因为管理而压制学生的热情。毫无疑问,没有了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更应该拥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我们的共识。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例如,有这样一节课,老师在课前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把问题布置给学生,课前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是在一节课里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把权利从一个小组传递到另一个小组,就像一个置身于世外的旁观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这个时候的教师就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对于我们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通过创新而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过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师能否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关键因素;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发现、探究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第二篇:反思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我个人比较喜欢这样感人的文章,所以在上课之前,我就打算用我的朗诵来渲染孩子们,让他们也走进文章,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我的认为这样的文章,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体验中感悟文本,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说出自己的感受。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在第一节课中,通过自由读、默读、个别读、集体读、引读、选择读、齐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评,教师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不要太多的解释。读的过程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最后一头战象》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幸存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的百象冢旁边挖了一个坑,将自己庄严掩埋的故事。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课文篇幅较长,但对于学生而言,边读边思的习惯已经养成。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先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点语句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学生在充分批注感悟下,体会到了战象的善良、忠诚的高尚品质,受到了教育。

《文言文两则》教学反思

本文是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再进行对“知音”的解读。

上课文之前,请教了办公室老师,抓住文章的重点与难点。古文教学,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

一堂课下来,首先一点,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以后有待提高。

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一直是我教学的主旨。

《月光曲》教后反思

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在体会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心中的感受来,读出音乐所蕴涵的深情来,所以在导入课文时,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钢琴音乐,使学生先对这段音乐有了最初的感受。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只是作为教师的我,情感的融入还不是非常到位。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反思

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蒙娜丽莎>>,是世界著名艺术殿堂卢浮宫的镇宫三宝之一,足见此画的艺术价值和重要地位.几百年来,这幅画一直让人们百看不厌,画中人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倾倒了无数高官贵胄,文人雅士......上课伊始,我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抓住两个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1.这幅画有什么样的魅力(价值)?

2.请生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从整体入手,感受了画的整体美,再由面部表情和画面布局体会它的神韵美.这些环节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和交流均能圆满落实,可是如果能通过补充资料更加深入的感知这幅画的不朽价值该多好呀!

《我的舞台》教学反思

学习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到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练就的勇气和毅力,同时也感受我国戏剧艺术的魅力。

在教学本文时,课前我就让学生收集了新凤霞、吴霜以及关于评剧艺术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准备。教学时我着眼于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艺术给人的神奇魅力。在设计上采用多读,让学生通过充分朗读和画找语句来感知课文。在每次读时,给于具体的要求,逐渐浓缩,让条理逐渐清晰,中心逐渐明确出来。如在第一遍接触课文时,设计扫读课文,画出课文围绕那句话写得?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即找出表达中心的句子。第二遍快速自由读时,弄清课文写了什么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第三遍读时,要求在弄清课文写了什么事的基础上再精读课文,抓住具体的语句来体会“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精讲艰辛学艺的部分,从中体会作者所练就的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最后总结作者的成功得益于她心中的“舞台”。拓展练习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心中的愿望,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自己准备怎样去奋斗。通过整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来梅花扑鼻香,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艺术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阳关道,必须付出艰辛和心血的道理。教学效果良好。

《桃花心木》教后反思

《桃花心木》台湾作家林清玄写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这篇课文,人与事都来自平凡的生活,蕴涵着深刻的生活哲理。但,这生活哲理要是我们直白地告诉他们,也许没什么意思。所以,我想,联系生活经验能使课文所含着的道理变得容易理解。如课文中有一句“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我结合《课堂作业本》上的练习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学生能通过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学生大多能联系生活实际,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从自己的学习方面来谈、有的从家庭教育方面来谈、有的从学校的教育教学方面来谈,还有的谈了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有的学生还能从反面谈到一些人被优越条件娇惯成了“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两相对比,最后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竞争,去拼搏。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奋斗的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

学生在理解了这句话后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即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会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本领,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生存与发展。反之,长期在确定中生活的人,依赖性强,生存能力差,甚至会成为废物,被社会淘汰。

《手指》教后反思

《手指》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在教学本文前,我先组织学生交流:通过学习本组的几篇课文,你了解了哪些作家,哪些作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感悟到哪些人生的哲理,受到什么样的启示。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转入本文的阅读。由于本课是选学课文,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学,根据单元导读中的提示自学课文。即: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作者写出了五个手指的什么特点,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再和同学交流着平平常常的手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通过学习、交流,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容易把握,我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这组课文表达感悟的方法。

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学完课文,让学生联系本组的前几篇课文,说说作者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懂得《桃花心木》《手指》是在文末或文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悟,以直接表白的方法,给人以启示。《匆匆》《顶碗少年》是将说明的道理蕴含在文章之中,使人从中受到启迪。

《北京的春节》教后反思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北京的春节》是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篇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有机会可以研究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并且可以和老师们探讨怎样能更好的教学本课。在设计本课时,我首先要定位自己教学本课的教学目标。课文很长,但是文章每一节都很精妙,越品越有味道,因此不知如何取舍,最后还是决定将本课分为三课时来完成,而我要教学的为第二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准备过年的忙碌、喜悦。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谈年”的方式,主要运用交流,体会的方法,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及联系自己的过年感受,体会出人们盼望新年,准备过年的忙碌,喜悦的心情,及我们中国传统新年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特有地位。整节课,我努力的调动学生对新年的美好回忆,利用了一些图片及喜洋洋的乐曲给学生创设情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很快的进入角色,沉浸在了喜庆的气氛中。在本节课中,我充分的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老北京人是如何过年的使之与文本产生共鸣。

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感觉教学中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感觉教师的引导过多,课文的每个方面都想要学生掌握到,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结果却适得其反。一堂课下来,重点没突出,难点更不能突破。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此外,在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如果教学中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课堂气氛可能比较热烈、浓厚。

《藏戏》教后反思

《藏戏》一课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先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也许是课文结构的原因,我感觉这篇课文教得特别爽,而学生学得也特别轻松。

在初读课文之后,我让学生结合预习情况,说说藏戏的特点。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出课文开头的三个反问句其实就概括介绍了藏戏的三大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紧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藏戏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具体描写这三个特点的自然段。在找的过程中,我随机引领学生品读课文,感悟藏戏的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当然,这中间写面具的一部分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这些面具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角色,代表不同的感情色彩,代表一定的价值判断和是非观念。再通过分角色读、引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领略到藏戏的独特魅力。学生在充分地读这部分的基础上,轻松理解了这部分内容。最后,我让学生读读课文4-7自然段,说说这几个自然段写什么?学生很快就能明白这是写藏戏的形成。

就这样,我引领学生这么轻易地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了解了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领略到了藏戏的独特魅力,并学习了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了语言,领悟了表达方法。而学生所领悟到的一切,所积累的一切,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吗?

《为人民服务》教后反思:

《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讲演稿。讲演,是一种强调阐明观点和宣传效果,并注重感情感染的论说方式。《为人民服务》这篇讲演稿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要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朗读和默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应该从“深文浅教”中教会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实践,证明了这节课的安排是合理的,学生学到了知识,老师教的轻松,收到了实效。从学生的发言中可看出,他们对此理解还是比较透彻的。学生为何对文章能作出如此透彻的理解呢?简单地说,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长期以来,我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了“读---想---谈”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探讨。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研究,教师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能力了解功课时,教师才去调兵遣将帮助他。这种模式营造了让学生主动地获得学习的成功,同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发展也得到了提高。他们可以大胆地去发现、去想、去说。

这篇课文是毛泽东于1944.9.8在中央警卫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讲演,是一种强调阐明观点和宣传效果,并注重感情感染的论说方式。讲演稿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由于这篇课文产生的年代特殊性,离学生生活实际很远;由于这篇课文题材的特殊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议论文,给我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的教学目的1、是让学生学会阅读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的文章;

2、是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因此我这样设计教学的。首先初读课文掌握大致内容,其次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教学结构,再找出论点论据,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议论的表达方式,最后朗读课文完美结束。上课的效果还不错,课后我还布臵了一个小论点让大家以此进行充分论述写成小议论文。课后练笔对学生议论文的掌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夜的工作》教后反思

《一夜的工作》是著名作家何其芳同志亲眼目睹周恩来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况后所写,歌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崇敬爱戴总理的思想感情。

《一夜的工作》突出了周总理“劳苦”和“简朴”这两个品质特征,教学时,我充分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由谈体会和感受,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思中质疑,在议中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做到时时在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

而在这让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我最满意的是自己紧紧抓住课文的特点,引领学生在对比中感悟、体会。如课文中周总理工作的劳苦和生活的简朴是通过一系列对比的描述反映出来的。学生在对比中想到身为国家总理的办公室,理应是豪华的布臵和十分气派的陈设,然而室内仅有“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把转椅”,“一盏台灯”,使“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与“设备极其简单”的布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总理的简朴可见一斑。而周总理一晚上要批“一叠来厚的文件。”面对如此繁重的公务,周总理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句一句地审阅”,“一边看一边在思考”,一直工作到公鸡快叫明的时候。可见周总理工作量之大,工作时间之长。然而,通宵工作之后,仅以一杯绿茶和“数得清颗粒”的花生米来充饥,这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工作这么劳苦,生活如此简朴!再如,总理自己彻夜工作,通宵达旦,却让别人“到隔壁值班室去睡觉”,从中又看出他忘我的工作精神和体贴关心同志的崇高品质,这又是一处鲜明的对照。

我们的生活中本来就存在对比的事物和形象,这种生活现象一经对照、比较,就会被鉴别得更加分明,从而帮助我们得到更正确的认识。在教学本课时,我就是抓住描写周总理对人对己,对工作对生活的有关词句进行比较,使得学生对周总理崇高品质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当然,因为比较、感悟、体会挺花时间,所以在整堂课中忽略了学生对词语的把握,也忽略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等。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后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19世纪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饿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二大段,学习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光亮中看到种种幻象,从而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像的表达方法。

静下来的时候细细反思这堂课,总结了以下几点成功之处,还有需改进之处以及困惑之处

一、成功之处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

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因此,我在课堂中,努力创设情景。上课前,精心设计开课导语:上一节课,我们从安徒生的笔下认识了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晚上,在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小女孩还在大街上卖火柴,让我们把思路拉回到19世纪那个寒冷的夜晚……另外,借助音乐,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景中来。

2、文本对话,领悟课文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时,能够反复读,一次一次地与文本对话,领悟课文的内涵,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能够引导学生去体会,幻景越是美好,现实越让人感到悲凉,学生也能领悟到到小女孩只能通过幻想来满足一下她对幸福的渴望,太可怜了。学生在一次次地与文本对话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一次次从美妙的幻想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从中,深刻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3、反复朗读,升华学生情感

在突破难点,领悟课文内涵之后,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小女孩生活的悲惨,从而对她产生了深切的同情。

二、须改进之处

1、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像的表达方法,这一点达成度不高,我想,在教学中,如果适时的点拨一下这种写法,应该会更好,2、课的结尾可以适当有一些拓展,培养学生的爱心,激发学生学生用笔去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愿望。

三、值得思考之处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的人文性则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悟和把握课文中的人文内涵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前提。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

虽然明白这一点,但是上课时如何很好的去操作却很难,总有一种眼高手低的感觉。所以如何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课上达到完美统一,教师该如何操作是我在将来的教学中需要思考的。

《凡卡》教后反思

教《凡卡》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凡卡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对凡卡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憎恨,我引导学生抓课文的重点句,自主学习,让他们多思多想,多方面多角度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读自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成功的喜悦。

抓课文重点段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这部分内容,然后抓课文的重点句“我没有指望了,我的生活连狗都不如”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再引导他们从这句话中,自主提问题:“凡卡的生活为什么没有指望了?”“文中的狗过得好吗?”……学生提了不少问题,我从中选几个写在黑板上,提出自学要求:“(1)从课文找一找,回答这些问题的句子。(2)读一读有关句子。(3)划一划,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最后我问:“凡卡为什么会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呢?”经过讨论,学生很快明白了,凡卡悲惨的命运是当时黑暗社会造成的。一篇好文章,常常会使人觉得言虽尽而惹不尽。有的写人记事的课文不写结局,留下艺术空白,让读者去思考,更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如《凡卡》的结尾只写凡卡在邮筒里投送他写给爷爷的信,回来后睡觉时做了一个甜蜜的美梦,留下了一串省略号—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信封上的书写,探知凡卡的爷爷肯定收不到信;又可以根据凡卡爷爷的境况判定爷爷即使收到信也不能接他回家;还可以根据时代背景推知凡卡的美梦注定不能实现,等待他的是更悲惨的命运。如果就此引导学生延伸开去,以《凡卡投信以后》或者《凡卡的美梦》为题进行续写,学生能够悟出作者留下的空白,写出合乎情理的文章来。

续编故事,有利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兴趣,发挥潜能,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产生大量新奇大胆的创造成果,培养不受制约的思考习惯,从中获得自我意识和自信心的满足。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后反思

《跨越百年的美丽》讲述了居里夫人完成放射性元素镭的伟大的科学发现的过程,表现了她献身科学、为人类造福、视名利如粪土的伟大人格魅力。文章字里行间含着作者对居里夫人的满腔赞誉、钦佩之情。我在备课时想力求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文章中深刻意含,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表达出学生的感悟和体会,进而真正明白“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有几点自己感觉还算满意的:

1.和孩子们交流的时候是用心地倾听孩子的发言,并及时给予了评价。

2.在布臵孩子们自己阅读时,真正走近学生,了解他们的阅读感受。认真地观察了孩子们边读边划下的句子,做到真正地了解孩子们的也现状,然后有针对对性地请这些孩子起来回答。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和信心。这应该是关注学情的具体体现吧。

3、尽管孩子们不能用丰富发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但是从他们的眼神里我感受到课堂内为他们展示的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美丽还是征服了孩子们的心,他们让我感到了一种只能在心中意会而不能用言语来表达的愤悱状态。如果在课堂上再多给一点具体的引导,再多给一点时间,让他们从容地思考,从容地表达就更好了。很多习惯需要在一日一日的课堂学习中慢慢渗透的。

一节课总是有很多的遗憾,尽力而为,往理想里走,望美好里去。和孩子们共同享受课堂生活的乐趣是我的追求所在。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后反思

《千年梦圆在今朝》是一篇略读课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叙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号”、“神州六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

课文比较长,怎样在一课时的有限时间里,有效地达成教学的目标。教学时以“神五”、“神六”发射为突破口,通过课件播放创设情境、反复品读激发情感、拓展读写升华情感来感受千年梦圆的激动、自豪,体会千年梦圆在于中国航天工作人员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在这堂课一开始,我播放了“神州六号”发射时的真实场景,在播放的同时,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朗诵了描写发射时的片段。然后问同学们:看着这壮观的一幕,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

这样设计,为的是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有种澎湃的心情涌上心头,为祖国感到骄傲,为费俊龙、聂海胜感到骄傲。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阅读本文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在谈话揭题后,我要求学生快速初读课文,划出能解释课题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千年梦”和“圆在今朝”各指什么?数千年来的飞天梦是怎样变为现实的?引导学生理清了课文的行文线索:古人的奇妙想象──万户的火箭飞行──人造卫星的发射──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神州五号”、“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发射。

三、反复品读,激发情感。

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后,我引领学生直奔文章的重点部分——7、8、9、10自然段。虽说略读课文的教学时间很紧张,但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我还是给了学生比较充分的阅读、思考时间,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句反复朗读,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读读、找找、写写,抓住了能够体现“辛勤努力”的词句,如抓住“一百一十多个”、“三千多个”体会到参与完成这项工程的单位非常多,工作人员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抓住一组带有四个“有的人”的排比句,感受到工作人员的忘我工作、不懈努力、默默奉献的精神,在语言感悟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不仅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而且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拓展读写,升华情感。

在这堂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拓展读写:“千年梦圆在今朝”,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怎能不高兴自豪,怎能不欢欣鼓舞?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炎黄飞天梦》,并结合课文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并请了3名学生读自己写下的文字,在全班进行评议。

这个环节并非可有可无,对于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航天人的科学精神,是大有意义的。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有兴趣地写,加上自己的生活经验,才能使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后反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第七组课文中的第三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契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圈画、思考、交流、汇报、朗读、表达.....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比如,为赶时间,语速比较快。没有给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的时间。另外,文中破折号的用法,以及“无独有偶”和“最有趣的是奥地利医生”这两句话在文中的过渡和递进作用没有给孩子们强调,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在这堂课上还显得有欠缺,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感悟。

《我最好的老师》教后反思

这篇文章是作为综合性学习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文字虽显平淡,但感情却不平淡。作者对怀特森先生前后甚至有着截然相反的评价和感情,这一切皆因怀特森先生用极为不寻常的设计带给了我们崭新的怀疑主义。

于是,我在这堂课上就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板块:欲扬先抑感受“气愤”和峰回路转深感“佩服”。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读找体会重点词句,转换句式,拓展写话,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学生的感情变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中自然发生的。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三维目标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结构,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可以融入情感这一磁场中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过程、有方法、当然更有态度和价值观。

此外在第二版块的学习中,力图想带领孩子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从一堂课到每一堂课,从他的课堂到别的课堂,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带给学生的怀疑主义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尤其是最后的拓展训练,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载体,事实上也是学生们对怀疑主义这一价值观是否真实有效建立的一个检验和展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拓的是课文的意蕴,展的是课文的内涵。至此,感觉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渐渐清晰起来。

第三篇:反思

1亿有多大

【教学反思】:

1.这节课,我从广度(1亿个小朋友站多大面积)、深度(1亿张纸叠起来有多高、1亿个字有多少)、多维度(1亿粒米的装载)设计了四个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对象都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事物,但即便如此,学生们还是对1亿张纸叠起来大约有10000米高、1亿个小朋友可站25平方千米的面积、1亿粒米大约重2吨等概念难以获得实在的表象。

2.我课前从多种渠道收集了大量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建立生活周围的实体模型,让学生获悉:1亿张纸比珠穆朗玛峰还高,1亿个小朋友可站很大面积,1亿粒米要用多辆大车来运载,1亿个字要用毕生的时间来读。这样,就使概念由抽象到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亿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主张让学生学会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从而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反思】: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既让学生懂得了亿以内数的读法,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反思】:

1.课堂中,教师鼓励学生探究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学生也在自己的探究过程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比较好地掌握了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线段、直线、射线和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生活入手,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各种线会经常出现;通过画图、对比很快找到线段、直线、射线的区别;真正理解角的含义,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角的度量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动手操作探索中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通过对比,观察了解角的大小的实质问题,培养认真、细致和有序操作的良好习惯,也激发与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角的分类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有很多种角,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自学教材中的内容,了解了各种角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第四篇:反思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在教书匠和教学艺术家之间,最大的区别恐怕就是具有教学的创造性了。教学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以其朴实而又新颖的教学方式,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让学生去发现课文和生活中的“五角星”。这一堂课力求训练扎实,生动活泼、富有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

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突显一个“精”字。

是选择适应教学的学生,还是选择适应学生的教学,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指导思想。这节课打破教师习以为常三课时教一篇课文的常规,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用两课时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设计便于操作,简约而有效。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取得最大的收效呢?有效的做法是:

1、精心设问,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时间。

本课教学,删去了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明知故问的问题。揭示课题时,主要将对课题的质疑改为检查预习效果。这一处理就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举措。学生预习过课文和没有预习课文的教学设计是不一样的。我们设想通常情况下学生读了课题后会产生哪些疑问呢?如课题为什么加双引号?“五角星”指什么?苹果里为什么会有“五角星”?学生只要预习过课文,就都能解答。在导入课文的问题,重点放在怎样才能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它给人们哪些启示上。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二是学生读了课文以后就能弄懂的问题,如小男孩经常到我家来干什么?小男孩是怎样向我炫耀他的新发现等。无意义的问题缺乏思考价值,不能开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思想认识也不可能得到提升。

2、精讲精练,给学生提供学用结合的空间。学习语言是一个由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我们总是习惯于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结构,用教师的分析讲解来挤占或取代学生的主体感知。本课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去接触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言语,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没有忽视字词的训练。如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体现了“书不读熟,不开讲”的理念。在字音的指导上,突出易读错的多音字,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根据字义判断多音字的读音,帮助学生寻找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自主学习的目的。字形的教学,重点提示易错笔画,这有助于强化记忆,消灭错别字。分析字形之后,再让学生描红,及时巩固所学的汉字。对四年级的学生,教师仍不能忘提醒学生写字的姿势,习惯培养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细微之处见真情。对词语的理解上,则随课文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会谴词造句。如“魅力”一词的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人、美景、运动、游乐项目”等方面进行发散思维,准确使用“魅力”一词。

二、方法多样,注重内化,突显一个“活”字。

“活”是拨通基本教法的金钥匙,是教学技艺走向成熟的标志。它基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在教学课文1-3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读好人物的对话,采用了补提示语的做法。这一设计有助于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朗读时能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情感,此时学生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体验,不是矫揉造作的附和。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提示语的用法,也为说和写好人物的对话打下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灵活的教法也表现在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合作交流机会,激发了学生探索的主动性。在课堂上让学生横切苹果和竖切苹果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循规蹈矩地切苹果。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到正是因为传统的切法好拿、好吃、好切、好分,人们才会被老经验束缚,进而也错过了发现创造的机会。由于课堂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切一切,用眼看一看,动脑想一想的机会,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才会产生了新的冲动:横切梨子会出现什么图案?生活中换一种思维方式,会有哪些收获?教学即将结束之时,学生的兴奋点已不仅仅停留在苹果里的“五角星”上。他们又有了新的思考、新的发现„„教师巧妙地引导,不正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吗?

灵活的教法还表现在适时、适度地对教材进行改编和补充。第4段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填空题,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扩充。学生在对比两种不同切法的同时,进一步感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最佳路径》教学反思

今天执教《最佳路径》一文,在讲解到第2自然段时,要求学生反复诵读,从中读懂了什么。学生说格罗佩斯是一个一丝不苟的设计师。我总觉得本段的重点不是简单的说他工作认真,对于一个从事建筑设计40多年的人来说,对于一个攻克过无数难题的大师来说,比起迪斯尼乐园的设计,路径的设计应该是微不足道的,简直可以说是“小菜一碟”,但是此时的路径设计是景点之间的道路设计,与整体设计密切相关,是有机组成部分。经过这一启发,学生再读第2自然段时,就领悟到格罗佩斯追求的不是“设计出”,而是“最佳”。

课文的二、三两段是重点部分,为了使学生理解本课所带给我们的启示,教学中我抓“对比“,促“联系”,以谋求教学的“最佳路径”:

一、“许多园主卖葡萄”与“年迈无力的老太太买葡萄”的对比:

在学生自由读完第二大段后,让学生说说法国南部有一个著名的葡萄产区,许多葡萄园主是如何卖葡萄的?“年迈无力”的“老太太”呢?他们各自卖葡萄的结果怎样?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结果的对比朗读,让学生展开想象,谈谈如果自己作为一位买主会如何选择?思考老太太的办法好在哪里?为理解下文中格罗培斯的设计方案打下基础。

二、“老太太卖葡萄”与“格罗培斯设计路径”的联系:

在教学第三大段时,首先让学生充分的读,说说格罗培斯的方案是什么?为什么撒下草种?他是怎么想的?理解“有宽有窄”的道路铺设的依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谈谈此举和“老太太卖葡萄”有什么联系?领悟其共同之处都是给人选择的自由。

三、畅谈“最佳路径”

总结课文时,让学生讨论“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经设计为什么被评为最佳设计?”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路径又宽又窄,优雅自然;有的说这种设计方法不同寻常,给人充分的自由;有的说这样的路是大家自己走出来的,保证了游玩时的方便,最科学合理。最后提出希望,希望学生能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上的最佳路径。

鸡蛋能被捏烂吗? ——《人类的“老师”》教后记

今天我特意带了一只被选中的鸡蛋,前往学校。

这个鸡蛋不大,外壳是红色的,在阳光下似乎还透着一丝光泽。一想到过不多久它就要经受一番严峻的考验了,心中真有一些舍不得。之所以选中它,我是经过缜密的考虑的。第一,它小巧玲珑,一只手掌就可以把它全握住。第二,它是我考核过关的。为了验证鸡蛋到底能不能被捏碎,我把家里的鸡蛋捏了个遍,你别说,还真有被我捏烂的。这让我很迷惑,为什么有的鸡蛋会烂呢?是不是这个鸡蛋早就有伤在身了。只不过一开始没有发现呢?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哪怕只有一丁点的裂缝,对鸡蛋来说都是致命的。因此,一定要保证选取最健康的一只。如今我手里的就是。

进到教室,鸡蛋一亮,大家伙都明白了,纷纷举手要求上来亲手把这个小鸡蛋“干掉”,显示一下自己的力气。我先让他们冷静下来,然后对这些稍具“暴力倾向”但又颇具展示欲望的顽童们,讲明规则。第一,使用一只手。第二、匀速发力,逐渐加压。不能采取磕碰咬等“非法手段”,尤其不能使用手指甲顶。等大家都明确之后,我做了一个调查:相信这只鸡蛋能被捏碎的举手。结果大出我的所料,全班除了两个同学之外,都认为自己可以轻而易举的把它捏碎。我暗暗“佩服”这些小家伙,课文都学过了,文章里都说了,鸡蛋是捏不碎的,可他们还是认为能捏烂。这文章岂不是白学了吗?不过话说回来,学完这几篇和创造力有关的课文,能做到不唯上、不唯书,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已经是收获了。我先选了四个同学,两男两女,都是公认的大力士。第一个女生优先,咬牙跺脚,脸涨得通红,小鸡蛋毫发无伤。下一个再下一个还是这样,最后一位,他要求用两个手挤,我同意了。结果不出我的所料,鸡蛋没事,这个大力士手受到了一定的“损伤”——被鸡蛋硌的。我刚想宣布捏鸡蛋以失败告终。不料想其余同学异口同声地嚷嚷“鸡蛋是假的!”真伤脑筋,承认失败挺难的,不仅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这很好办,我拿起这个小鸡蛋,找到一个叫得最响的女生,请她来打烂验证一下。“啪!”随着一声清脆的声响。鸡蛋完蛋了。是真鸡蛋!

不过这里有什么科学的原理呢?看着同学们困惑的眼睛,我知道我们还要去寻找。

《三顾茅庐》教后记

《三顾茅庐》是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改写的。这篇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本课时我设计:抓住刘备的语言、行动的描写,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让学生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理解比喻句前后的关系以及景物描写的方法。

反思我的课堂,有几点觉得较成功:

1.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画出有关刘备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词语、句子,说明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课堂上,学生基本能找到这些句子。通过让学生理解刘备拜访孔明时恭恭敬敬地等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深刻地理解了刘备的诚意。

2.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对话,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在体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3.在教学中我抓住了课文中的比喻句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感悟比喻句的精妙,并用“来到„„只见„„”写一处景物,培养了学生的说、写能力。

我也发现有很多的不足:

1.对学生的回答跟自己的预设有出入时,不能顺势而导。这不仅仅是缺少教育机智,而是没有把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表现。

2.耗时太多,整个教学前松后紧,因而设计的几个环节还有些没能完成。

3.没有放手让学生来演一演:整堂课中,我只叫学生读描写刘备恭恭敬敬等候诸葛亮的动作的词语和句子。如果在刘备遇见诸葛亮时说的那一番对话可以让孩子们来模仿、表演,相信学生的兴趣会更浓,气氛会更热烈

4.朗读指导不到位。让学生读描写刘备诚心诚意的句子时,我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引导他们通过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这是我这堂的又一个失误,忽视了理解后的再读课文来继续加深理解巩固。在今后的课堂中要重视并引导好理解后的读。

今后,我要在这几方面加以改进,因为我知道,只要在教学中反思,在教学中实践,就一定能在教学中成长。

《祁黄羊》教学反思

《祁黄羊》这篇课文讲的是春秋时代的历史故事,讲的是祁黄羊让位荐贤的故事。祁黄羊是春秋时代晋国的中军尉,在多年征战中,腿脚落下毛病,无法担任“中军尉”一职,便向晋悼公请辞。在辞职之前,晋悼公要求他举荐一个能替代他的人。他首先推荐他的杀父仇人解狐接替他,但此人重病,不久就不治身亡了;再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接替他,表现了祁“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事“出以公心”的崇高品质。故事是非常简单,但怎样让学生来理解祁黄羊在国家面临危急的关头“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事出于公心的精神是本节课的难点。

于是在课堂上我直接奔向问题的所在,让学生找出反映他品格的一句话“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在讲述晋悼公和祁黄羊的第一次对话时,我让学生充分阅读了人物的对话,并思考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理,进行分角色朗读。教师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引导学生读中思考、读中感悟。例如我提出问题让学生来思考:“同学们,我们从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做出这样的决定是草率的吗?是他老糊涂了吗?学生们说从他“郑重地想了想中”可一看出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非常严肃、认真、慎重的。他才不是老糊涂了,这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着想,他真是一个出以公心的人啊。

在解狐去世后,祁黄羊举荐了自己的儿子。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自学这一部分:他推荐自己的儿子难道不怕别人说他缺心眼儿?带着让学生自学,并且开展讨论。有的同学说:“从‘想了想’、‘只有’这些词中我读懂了祁黄羊推荐祁午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很慎重的;也有的同学说:“这件事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他只推荐对国家有利的人,压根儿就没去想是自己的儿子还是自己的仇人,可以看出他是一心为国的人。”再让他们读读的第二次对话。学生们这时已经完全进入了角色,无论是从分析问题上,还是从朗读技巧上,他们都非常地投入,可以看出他们非常喜欢参与此事的讨论,他们很喜欢这样充满争论的课堂。

接着让学生讨论从整篇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祁黄羊是个畜疫公心的人?目的是让学生们了解除了他两次举荐人过程中可以看出来外,还能从他辞职中也能体会到他是一心为国,出以公心的人。

最后让学生小结: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祁黄羊在处理事情的态度怎样?学生们把一些能用在他身上的好词全搬出来了:出于公心、秉公办事、铁面无私、正直无私、爱国爱民„„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我认为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掌握三点:一是学会课文是的生字词,能分角色朗读课文,甚至能试着表演;二是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三是能把握剧本中公仪休、子明、管家这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特别是要学习公仪休清正廉洁、坚持原则的品格。所以我的这堂课主要是完成以上教学目的而设计的。

一、通过对比,了解戏剧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阅读剧本,不了解剧本的特点,所以教学时首先要使学生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课文导入时,我让学生在读课文前,先比较一下剧本在形式上和以前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地头头是道,抓住了主要特点,这部分教学水到渠成。

二、创设情境,感悟人物

课堂上,我让学生找出写公仪休喜欢吃鱼的语句“(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通过对这些词句品味、体会公仪休对鲤鱼的喜爱之情。再进行过渡:为什么公仪休喜爱吃鱼,却不收呢?学生读出,我出示这段话,让学生反复朗读,理解公仪休拒收鲜鲤鱼的原因,让学生抓住关联词语来理解这段话,“因为„„所以„„”、“如果„„就要„„就„„”、“如果„„还能„„”。为了表达自己的主张,公仪休运用了反问句加强语气,朗读时要注意指导,体会公仪休高人一筹的见识和清正廉洁的品格。再进行过渡:公仪休心里是这样想的,但是他却不能这样说,他是怎样拒绝管家的呢?再分别请学生读管家的话和公仪休拒收的话。公仪休真的是“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吗?他为什么这样说呢?这里可以从送鱼人的目的和公仪休与管家主人之间的关系两方面去理解。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管家的话与公仪休的话,管家是满脸堆笑,而公仪休是虚与周旋,机回绝。然后想象出三个人当时的不同神情:公仪休的睿智,子明的不解,管家的无奈。

第五篇:反思材料

《6.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万庾镇五田小学:黄香莲

《秋天的雨》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新版第二单元第六课,是一篇抒 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也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作者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的各种动物准备过冬的情景,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由于执教的是课文的第一课时,主 要是从秋天的雨带来的色彩中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丰收和欢乐。这一课时的 教学目标方面是这样安排的:教学要求是1.认识“钥、匙”等11个生字。初 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进一步学习中心句。2.学习一二自然段,感受秋天五彩 缤纷的美丽。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 情。教学重点:1.学习一二自然段,感受秋天五彩缤纷的美丽。2.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学难点:1.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 和赞美之情。2.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特点。下面说一下自己执教后的个 人感受和反思: 一、生字词的认识: 生字词的学习布置学生课前在家里或课余时间自己先预习,因为三年级的 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学习生字词的自学能力了。老师课堂上只检查一下预习的情 况,再复习一下就可以了。实际上预习情况也较好,我只强调了一下轻声的字和 多音字“扇”。

二、文章整体地把握,初读课文:

让学生边听配乐读文课件,边自己读文,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文章整体感知内容,为本节课的教学做铺垫。在通读全文后,以“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

写秋天的雨的?”引导学生将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找出来。这样既让学生整体把

握了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进一步认识了中心句.三、重点学习二自然段,让学生感受秋天五彩缤纷的美:

文章的二自然段分别写了银杏树、枫树、田野、果树、菊花的美丽。这五种

事物我都用美丽的图片课件展示出来,使学生从直观中感受到了它们的美丽。让

学生找出这个自然段表示颜色的词语,体会秋天的颜色美,理解比喻句,把什

么比作了什么,体会秋天里事物的样子美,通过做动作理解“扇哪扇哪”,“飘啊

飘啊”,体会事物的动作美。理解拟人句,知道把什么当成人来写了,着重理解

“你挤我碰”“频频点头”的意思。重点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通过各种形

式的朗读,达到“美读”的目的。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享读、小组读、带着体验读、自由读、指名读、互读、集体读、配乐读等,变抽象为具象,读出

秋天的美。让学生模仿写句子,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又培养了学生的说写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不足之处也还很多,如学生朗读时还是有唱读,字音不准的情况,说写时想

象不丰富,比喻不恰当,回答问题不积极,声音太小等等,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

还要多多的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下载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反思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普通老人和一群海鸥之间的深厚友谊,文中的老人有情,海鸥有义,读之令人动容。全文以爱为主线,课文前半部分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半部分展......

    反思材料

    临达公司5.29事故反思材料近两年来,台北盐场不断发生重伤、王仁事故。事故发生后,面对着占满泪水和痛苦的场景,使我深深地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作为公司的安全管理人员,就要......

    反思

    关注课堂教学 ——《酸的和甜的》教学反思 《酸的和甜的》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阅读课。这是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狐狸因为“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

    反思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是班级各项工作的协调者,是连接学校的纽带,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用人才的引路人。近一个月的班主任工作,让我由浅入深地了解了低年级的教学与管......

    反思

    联系本单元《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拓展开说说生活中的其他实例师生共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 学习以诚恳的态度......

    反思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老人与海鸥》一文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文章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反思

    学完本课,收获还是不少,虽然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但它接近学生的生活,孩子们比较熟悉云霞的出现。鉴于此种情况,在授课间,我应用了学生比较熟悉的朝霞和晚霞引入课题“火烧云”。结合......

    反思

    和往常一样,每学期一次的教学观摩活动在领导的带领下开展了。本学期我们进行的是:区域教学活动比武,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跟大多数老师一样也是第一次接触区域教学活动,比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