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1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一、逐题考点解析
1、【考点】古代经济思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在古代中国“末业”之工商业。材料“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说明张瀚认为农业和工商业比例适当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因此本题答案为C项。
2、【考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科举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图表解读能力。《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故选D项。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打破了士族子弟的垄断,扩大了选才范围,所以A、B、C表述错误。
3、【考点】印刷术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材料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最早是北宋毕升发明的胶泥活字,之前有唐朝发明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术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故选D项
4、【考点】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机构改革(行省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A、C、D表述错误。
5、【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作者此段表述的主旨是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变革,否则就会被历史淘汰。“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说明B项错误;20世纪初维新变法运动已经失败,C项错误;“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说明D项错误。故选A项。
6、【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是美国政体的复制品。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实行联邦制、中国也没有超过日本、袁世凯专制独裁,说明B、C、D表述错误。
7、【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西式帽”的出现,表明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广告未宣传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帽式差异体现不出男尊女卑的观念。故选B项。
8、【考点】抗日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信息“1938年4月”“武汉空战”可以推断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武汉会战,因此①表述错误,②表述正确,故选C项。
9、【考点】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政治协商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材料解读能力。“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的平等性、广泛性和深刻性。材料无法体现继承性,排除③。
10、【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日内瓦会议)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毛泽东的“走出去”是指要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A错误;中国还没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错误;克林顿执政时期中美关系才被定位为“战略伙伴关系”,C错误,故选D项。
11、【考点】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现代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比较分析能力。从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土地的用途、所有权以及规模都没有发生变化。
12、【考点】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克里斯提尼改革在制定行政选区时以地域为基础,而不是以血缘为基础,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故C项正确,A、B与材料无关,D是伯利克里改革。
13、【考点】启蒙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材料体现了卢梭的人民主权的思想。
14、【考点】德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材料解读能力。“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宪法赋予皇帝国家最高权力、帝国首相对皇帝负责、内阁大臣由皇帝任命,说明A、C、D不正确。
15、【考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罗斯福“炉边谈话”的主要内容是向人民阐释新政,C是新政的内容。罗斯福,提倡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但不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二战后福利国家纷纷建立起来;“新经济”时代出现于克林顿执政时期。A、C、D表述错误。
16、【考点】斯大林模式——工业化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材料反映了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农副产品质量差”“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制”表述错误。
17、【考点】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美苏冷战之美苏争霸)【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历史线索与阶段特征的把握以及图文信息的获取。图片注解“1973年„„亲切交谈”说明美苏关系缓和,A、C分别是1962年、1991年,D项表述错误,多极化至今还没有形成,故选B项。
18、【考点】当今全球化趋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材料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解读卡斯特罗的话语意思,“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说明全球化时代各国休戚相关,“不公正的事太多„„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说明全球化的利益不均衡影响其发展。由此,A、B、C都是正确的,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19、【考点】当今世界政治形势
【解析】本题以时政人点切入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迁移运用能力。从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内容可以明确恐怖主义是各国公敌和反恐需要国际合作,因此①④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项。20、【考点】相对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体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质能转换理论,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说明时间是可变的,指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因此本题选C项。
21、【考点】明清进步儒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和材料解读能力。第一问中要结合明朝政治状况分析; 第二问首先要理解 “表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天下昌明的表象就是有良好的社会风俗。社会教化的功能要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士人有廉耻”“ 天下有风俗”“ 立天下之人伦”“ 有政事„„有国家”概括。
第三问从“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可知顾炎武主张取先秦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把孔孟之道视为儒学根本;
第四问联系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名言进行分析。
22、【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与概括分析能力。
第一问应考虑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冲击和国内新经济因素对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作用; 第二问根据材料信息“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 “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 “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减小,对新兴行业不适应,失去谋生出路,生活变得无聊赖,世风日下;
第三问论证观点,首先应明确观点是什么,然后进行合理论证。注意史论结合。
23、【考点】跨模块考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各模块知识内在联系的把握和线索梳理。
第一问中结合材料和教材从政治前提、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方面进行概括; 第二问首先理解材料观点,“保守主义的政治”是指英国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政权,然后回答君主立宪制政体建立的过程和政治特征;
第三问由时间“1830年”联系到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运动,然后根据材料“(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
第四问现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等,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回答。24A、【考点】日本明治维新(主要内容——殖产兴业)
【解析】本题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考查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第一问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从材料“暂时创办官立事业”可以概括为“官办”,原因从材料“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示以实例”可以概括;
第二问“方式变化“结合材料三并与材料一比较概况,分析原因分别从官营、民营企业的经营发展前景以及社会对官营政策的不满角度分析。
第三问可联系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和调整情况以及本题中特定的社会现实分析。24B、【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
【解析】本题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把必修与选修内容结合考查考生的宏观把握历史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第一问结合材料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回答。第二问要注意时间限制“20世纪50年代”,联系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归纳。第三问回答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贡献,结合材料内容进行概括。
第四问回答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完善与发展。
二、试卷总体情况分析
今年的历史试卷平实而不平庸,稳重而不失灵动,继承中又带着创新,重视主干知识、思维创新、价值观引领,符合学情生情。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的特点主要有:
1、知识与情境结合
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秉持了“新情境、新材料”的命题理念,材料相当丰富,在20道客观题中,有19道使用材料,材料情境与选项设置关系密切,材料的使用效能高。入题的材料有历史照片、广告、信件、时事新闻、历史著作、人物言论、报纸报道等,且选材新颖,充分发挥了史料的情境性、开放性、层次性等功能。较多的材料情境体现了命题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教科书,淡化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直接依赖,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创新教学,体现“用教材教”。基于新材料情境来使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通过迁移所学知识得出答案。如第2题设置唐进士出身发布比例图,考查学生基于材料解读认识科举制的进步与不足,同时联系九品中正制等所学书本内容,情境设置与教科书知识的关系处理较好,知识与情境依存度高。这样的命题思路照顾到教学现状,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助于循序渐进地推进新课改。与2010年相比,材料的创新力度大,没有使用旧的材料,考查记忆能力的题目较少。
2、能力与情感并举
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难度适中,注重对学科思维能力和思想素养的综合考核。考查学生在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学科基本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阅读、分析、归纳、概括、说明、比较、迁移、阐释、论证等能力。与2010年相比,高考考试说明中的四个方面考核目标和要求都有涉及,能力考查角度增多。对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较多,对概括归纳能力要求很高,同时第一次系统地考查到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22题第3小问,问题是:学生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楚;200字左右。分值为6分。该题突出了新课程的“探究性”、“开放性”理念,考查到“过程与方法”层面的能力,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查。该题富有操作性和引导作用,是2011年江苏卷的灵动之处。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考查固然出色,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也相得益彰。如第8题既考查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史实知识,更注重了引领学生摒弃狭隘的民族观,表现出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大爱精神,有助于把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到新的人文高度。第21题考查顾炎武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更对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充分挖掘了高考试题这一高中课程资源的有益作用。
3、历史与现实交融
2011年江苏历史试题也注重考查学生对社会现实中重大问题、热点问题的关注,突出地反映了历史学关注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社会进步的学科价值。如第19题,引入拉登被美国击毙的时事新闻和世界许多国家对恐怖主义的态度,引导学生得出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和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的认识,树立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学以致用。第24题的A题,就日本大地震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监管的事件,结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府发挥的不同作用,请学生谈谈政府在经济中作用的认识,引导学生得出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但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的认识。突出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引导考生在广阔的视野中更加深刻地了解时事,关注世界,树立国际意识和全球意识,进而提高历史意识、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这对今后的历史教学有重要启示:历史教学不能只关注课本,还要关注社会。不能只看到历史课本知识,还应该看到历史对现实的价值。把历史知识和现实问题有机联系起来,把历史知识转变为历史智慧,这才是历史学习的真正意义和目的。
第二篇:2012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2江苏高考语文试卷评析
2012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平实中有变化,延续中见新意”。“平实中有变化”,是指在试题选材,题型设置,考点安排,题干表述等方面以平实为主,稍有变化;“延续中见新意”,是指与2011年江苏卷相比,试卷的主客观题分布、题型、题量、赋分、卷长等大体上保持不变,但也不乏新意。
一、语用题贴近生活,平易而灵动
15分的“语言文字运用”题,难度不大,考题的素材大都来源于社会生活和语言生活,都比较灵动。第一题语音题中的冠名权、储蓄、处方药、忏悔、度假村、布帛、软着陆等都是同学们在平时用语中容易读错的,只要学生能在生活中注意正确使用,应该不难。第二题要求在空格中填入成语,这是今年的一个新题型。“改名换姓与移花接木、大名鼎鼎与如雷贯耳、弄巧成拙与弄假成真”,其实,只要考生从情感色彩、适用对象﹑具体情境等方面区分它们的用法,就能选出正确答案。
二、阅读题选文精致,外秀而内美
“阅读理解题”的四段选文,文言文选的是苏辙的《伯父墓表》,古诗选的是温庭筠的《梦江南》,论述类文本选的是伍尔芙的《笑的价值》,而文学类文本依然延续的是小说阅读,选的是师陀的《邮差先生》。
《伯父墓表》是苏辙为二伯父苏涣(1000—1062)写的一篇墓志铭。主要是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尽管命题者对其做了大量的删减,但篇幅还是显得长了些。题目设置也很常规,文言实词、文意理解、翻译,都是考生平时所练习的。但考生要将题目做对特别是三道翻译,必须具备一定的文言功底和阅读能力。
《梦江南》是温庭筠写思妇不寐,望月怀人的名作。该诗首句直出“恨”字,并点出原因在于行人远“在天涯”。所设题目还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表现的理解,中规中矩。
《邮差先生》是师陀先生写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一部小说。邮差先生热心体贴、尽职尽责,那种信任和善良,那种平淡和自乐的生活态度让人备感亲切、自然。这是对人性美的颂扬,令人深思。与去年的《这是你的战争》相比,显然好读好懂多了。所设问题也很巧妙,但笔者以为,难度比去年有所下降。
《笑的价值》的三道题,都稍有难度。
三、作文关系型命题,生活而感性
作文,“提示语+题目+要求”的命题,延续了早几年作文命题题型。同时,以三则材料为导语的做法,大大优化了提示语的作用,考生既容易上手作文,也可以发散思维,“切题发挥”的水平高下也便于检测。而“忧与爱”的关系型命题,对套作、宿构又具有较好的防范作用。
这个题目可以引导学生不仅要热爱生活,也要思考生活。这主要体现在“忧”字,忧是一种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生活、家庭、社会就会充满爱。有了忧患意识,忧患的最终是为了爱,这样文章就会有深度。《忧与爱》这样的题目同时也反映人性方面的寓意,选取感情的角度,比较感性一些,贴近学生,比较好写,也不容易跑题。有些时候忧就是爱的体现,忧是爱的原因,每个人都为了爱有所忧虑。因此,写作的时候可以把两方面结合。这个题目人人都能写,但要写得生动、漂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还是不容易做到的,关键在于选取的事例能否打动读者。
四、附加题保持常态,细致而具体
今年语文试题的附加题部分,考查的范围仍然是文言断句、名著阅读、材料概括分析。文言断句考的是萧统《<陶渊明>序》中的一段,只要考生掌握常见的断句方法和基本原则,平时加强文史知识积累和语感培养,应该没有什么难度。在名著阅读简答题中,“一声你好香消散,别院笙箫月影斜”两句诗写了《红楼梦》中哪两件事?等等。看到这样的题目,我们不难发现,名著阅读考查的内容更加细致、具体了,包括重要的形象、情节、主题、艺术特色、个人感受等。考生只有通读原著,才能应对自如,以不变应万变。材料概括分析题的素材节选自钱钟书的《宋词选注》,层次清晰,语言流畅,阅读没有障碍,题目难度也与去年持平。
第三篇:2014江苏高考试卷评析
数学
答卷出现了四大典型错误
评卷专家:数学阅卷专家组组长、南师大涂荣豹教授
涂荣豹教授分析,今年考生的答题情况总体比较令人满意,得分预计要高于去年。目前来看,考生出现了四个典型的问题,需要引起考生重视和中学教学的关注。
难度下降但区分度高
涂荣豹教授认为,今年的数学试卷保持了去年的命题风格,以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维能力为主。“填空题特别体现考查基础知识,可以说14题中没有难题,这是多年来很少出现的,填空题对学生的思维挑战不高,今年会有很好的成绩。”解答题题型、知识分布都是保持一贯传统,在去年降低难度的基础上,今年难度又进一步的降低。
今年的考卷跟去年一样区分度比较高,从去年阅卷看,难度下降后区分度没有下降反而提高,这是因为过去不能起到区分作用的把关难题有更多考生去做,从而把学生区分出更细致的档次,有利于高校选拔。
考生出现了四大典型错误
涂荣豹教授介绍说,数学阅卷点在6月8日进行了小范围调研,9日大范围调研,要求每道题的调研量达到1—2万份,“因为数学试卷的一个特点是解题方法多,参考答案提供的解法只有1到2种,而且很可能不是学生普遍使用的,这样就需要有针对性的制定评分细则,评分细则是数学阅卷组的发明,每年制定厚厚一本评分细则,每道题好多页纸,才能把评分细则阐述清楚,制定的原则是科学、公平和易操作。”
今年的考生的答题情况比较令人满意,得分预计要高于去年。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典型问题有:
第一,学生对变量的取值范围没有关注,例如15题,规定角的范围是在第二象限,余弦值应取负号,很多学生没注意,取值取了正号,如果取正号这道题肯定错了。
第二,证明过程中出现循环论证,“今年的立体几何题非常容易,但不少学生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本来要论证的结论当作条件来用,在数学上是很忌讳的逻辑推理毛病。”第三,字母符号写错很普遍,平行写成垂直,AC写成AD、D写成P等等,涂荣豹教授说:“字母写错千差万别,很难判定是否笔误,为公平起见一概算错。”
第四,在试题变简单后,对逻辑推理的要求可以回归到数学的本质,学习数学的本质是学习推理和思考,推理正确包括逻辑关系和逻辑顺序正确,出现错误就要扣分。
涂荣豹教授分析,今年的数学卷有一个重要特点,试卷难度下降后对中学教学导向有明显作用,要求中学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地加快进度。
第四篇:2013高考英语试卷分析(江苏卷)
2013高考英语试卷分析(江苏卷)
据考生反映,英语试卷题量太大,阅读理解看得实在有些发蒙。一篇任务型阅读和四篇文章阅读看蒙了不少考生。
总体难度比去年有所提升
2013年江苏高考英语试卷沿袭了江苏命题“稳中有变”的原则,突出语篇,强调运用,总体难度比去年有所提升。试卷考查重点突出,所选取的知识点既有较广的覆盖面,又有合理的难度,较好地处理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关系。整份试卷呈现创新性、基础性、交际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全面科学地测试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彰显了高校选拔人才的功能。具体分析:
1.听力部分:2013年江苏卷的听力仍然采用了全国卷的命题材料,朗读语速适中,发音清晰。话题涉及打电话、旅游安排、生活环境、采访、名胜介绍等,第十段材料仍然是独白。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话题,贴近生活实际,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尤其是前五小题不难,这有助于考生稳定情绪,积极进入状态。
2.单项选择:2013年的单项选择比以往更注重生活交际,通过设置情景将知识的考查与能力的考查有机地结合,很好地诠释了词汇、语法在交际中的语用功能,实现了综合测试的目标。主要语言项目的考查点有:动词及动词短语、时态语态、从句、非谓语动词、倒装、主谓一致、交际用语等,该部分也体现了一些常用词汇、习惯用语等的测试。但由于语境灵活,选项很有迷惑性,考生觉得并不容易。
3.完形填空:2013年的完形填空由去年的纯议论文又恢复到了以往的夹叙夹议的文体。该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语篇的理解,着重考查了词汇在语篇中的准确运用,重点是实词,整体难度适中。其选材贴近生活,文章反映的主题:一个人的梦不是美国梦,所有人的梦才是美国梦,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共同的梦想。这与我们当前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也是每一个人的梦是一致的。这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贴近时代、与时俱进的特点。
4.阅读理解:2013年阅读理解题型的设计风格与往年有所不同,原来每篇文章基本均匀设题,2013年A篇阅读只设置两道题,而D篇阅读设置了六道题,这体现了高考命题在平稳发展基础上的创新。阅读理解所选的四篇文章材料真实,题材多样,生活气息浓厚。选材涉及游乐园提供的各种服务、应该如何分配:排队还是市场竞争、鱼龙化石研究、通过Mark Twain的文学作品判断他是否是种族主义者。由于D篇阅读篇幅较长,长难句多,题量又大,学生感到有难度。
5.任务型阅读:任务型阅读部分文章语言流畅,句子长度适中,层次清晰,学生容易理解。文章主题是认真负责的人的表现、益处及可能引起的问题。但由于文章原词重现的词只有三个,而归纳的词多达四个,学生在时间比较紧的情况下,也颇感压力。
6.书面表达:书面表达部分也是命题创新之举,2013年是命题作文。根据所给的两幅图写一篇150字左右的短文,题目是:Action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要求学生:1)简述这两幅图。2)理解两幅图所传达的意义。3)举例你的启示。这两幅图主要是有关地球日和植树的, 这是学生熟悉的话题,人人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但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才能在短时间内写出出彩的文章。
第五篇:12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2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2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稳中有变、变中创新”。“稳中有变”,是指在试题选材,题型设置,题干表述等方面以平实为主,稍有变化;“变中创新”,是指与去年相比,试卷的主客观题分布、题型、题量、赋分等大体上保持不变,但也不乏新意。下面我就按题型做具体分析:
语用题贴近生活,平易而灵动,难度不高,侧重于应用。第一题语音题是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本着字不离词的原则,所选的字又是在“常用”范围内。第二题要求在空格中填入成语,这是今年的一个新题型但只要考生从情感色彩、适用对象﹑具体情境等方面区分它们的用法,就能选出正确答案。第三题和去年一样都是考查“提炼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但和去年设题相比,今年要求以“平实的语言”表述深层含意,更注重测试考生的思维潜能。第四题“看图说话”是一大亮点,以语言表达视觉形象,设置了一个“非文本情境”,这对“读图”时代的考生来说,无疑是有新意的导向。
文言文阅读选了苏辙的《伯父墓表》,讲苏涣颖悟好学,行中规矩;不媚权贵,不枉法趋势;为政极宽,用法必当。这些传统的优秀品质和优秀美德,对考生会起到人生导向的作用。题目设置很常规,都是考生平时所练习的。但考生要将题目做对特别是三道翻译,必须具备一定的文言功底和阅读能力。
古诗词鉴赏题选文《梦江南》是温庭筠写思妇不寐,望月怀人的名作。该诗首句点出“恨”字,并点出原因在于行人远“在天涯”,浅显易懂,基本上没有阅读障碍。3道题分别从情感、形象和表达技巧设问。设题不枝不蔓,指向明确,完全符合《考试说明》中的测试目标:“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去年题选用宗璞长篇小说《西征记》节选《这是你的战争》,2012年题选用师陀的抒情性小说《邮差先生》。两者设题比较,可以看到今年语文测试目标的落实集中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主人公性格、作品主题3个方面,扣住了小说的要素,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语文考查的要素,落实了测试目标。《邮差先生》是师陀先生写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一部小说。邮差先生热心体贴、尽职尽责,那种信任和善良,那种平淡和自乐的生活态度让人备感亲切、自然。这是对人性美的颂扬,令人深思。与去年的《这是你的战争》相比,显然好读好懂多了。所设问题也很巧妙,难度比去年有所下降。
论述类文本题选用了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笑的价值》,阅读的难度和去年鲁迅的《捧与挖》差不多。但这篇出自世界三大意识流小说作家之一伍尔夫之手的随笔,也折射出作者繁纷的思绪,观点的新颖性、论证的逻辑性、语言的幽默性,以及对现实的独特思考,无疑开阔了考生的文化视野。
作文,“提示语+题目+要求”的命题,延续了早几年作文命题的题型。同时,以三则材料为导语的做法,大大优化了提示语的作用,考生既容易上手作文,也可以发散思维,“切题发挥”的水平高下也便于检测。而“忧与爱”的关系型命题,对套作、宿构又具有较好的防范作用。
附加题部分考查的范围题型没有变化。文言断句只要考生掌握常见的断句方法和基本原则,平时加强文史知识积累和语感培养,应没有什么难度。名著阅读考查的内容更加细致、具体,包括重要的形象、情节、主题、艺术特色、个人感受等。考生只有通读原著,才能应对自如,以不变应万变。材料概括分析题,层次清晰,语言流畅,阅读没有障碍,题目难度也与去年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