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江苏高考政治试卷分析及其启示
2012江苏高考政治试卷分析及其启示
口纪立建
在疑惑和期待下,2012江苏高考政治试卷终于与我们见面了。与2011年江苏高考政治试题相比,2012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题总体上既保持稳定,又做到了稳中求变。试卷整体上有明显的区分度,试题既关注社会热点,又贴近生活,既强调基础知识的考查,又能精心问题设计,注重能力立意,考查学生思辨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下面本人就江苏高考政治试卷构成、特点及启示谈一些认识。
一、2012年江苏高考政治各模块知识点分布及分值情况
纵观整份试卷,与2011年相比,试卷各模块较分值比例保持相对稳定,但又略有不同,如经济生活分值由2011年的32分减少为29分,政治生活分值由17分增加到23分。时事政治选择题与2011年相一致,考了5道,其余32题则注重考查教材的核心概念、基本观点、主干知识,同时也命制了2道跨文化与哲学模块的组合选择题,突出了基础性,突出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突出了对生活、热点的关注。
二、2012年江苏高考政治试卷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考查,凸显学科主干。
与以前的江苏高考政治试题一样,2012年的政治试题仍然立足基础知识,整合教材知识,注重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以检验学生对政治学科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经济生活内容的第8题通过“购用户增加”考查“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第10题通过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来考查“实现社会公平”;第34题通过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两种不同类型的制造业企业产生的影响来考查“汇率的计算”、“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第13题通过政府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积极探索运用“上述职”、“暗访式考察”等考核方法来考查“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第15题通过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来考查党的有关知识;(教学论文)第35题通过我国微博来考查公民和政府的相关知识;第17题通过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来考查民族知识;第20题通过人们还可以在络上观看3D版的《大闹天宫》来考查文化发展与传播等。另外,试题还考查了我国外交、文化创新、认识论、矛盾论、唯物史观、亚太经合组织等等。这些都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中最基础、最核心、最主干的知识,也是考试说明中强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
2.关注长效热点,凸显时代气息。
纵观近年来我国各地的高考政治试题的命制,都比较关注社会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以社会热点为背景来设置情境,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考查学生的认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12年江苏高考政治卷也不例外。如前面5道时政题的直接考查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载人深潜技术、扶贫开发工作、四国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等时政热点。
但是江苏高考题却更能关注长效热点,设置情境,引发问题,体现了江苏政治高考试题的时代性、连续性。如第34题以人民币汇率问题这一长效国际热点为背景,创设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制造业两种不同类型的企业产生影响的情境,设计了两个问题:(1)计算表格中A、B的值,并结合材料一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表中两类企业经营产生的影响。(假设影响企业经营的其他条件不变)(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针对上述影响提出两类企业各自应采取的对策。要完成这样的试题,学生必须持续关注人民币升值的问题,并能够以此为中心,对人民生活、就业、企业经营等问题进行思考。而第35题人们对微博的认识,是近年来社会对络关注的缩影;第36题的亚太经合组织问题、第37题的传统节日及其走出困境,也都是近年来国内外的长效社会热点问题。
3.注重能力考查,凸显课程理念。
高中政治新课程要求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学生要能够具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索问题四种基本能力。今年的江苏高考试卷应该说体现了上述要求,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能够较好地以古今中外名人名言、诗歌、漫画、图表为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体现了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方向。如第9题要求学生对银行利率提高股市会做出股票价格下降反应进行合理解释;第34题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及不同企业的对策;第37题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有助于引导中学生了解端午节文化内涵的主题活动等。这些问题在书本上没有现成答案,学生简单地背背书是不可能解决的,这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思辨能力和概括能力,能够正确解读试题信息,调动和运用自己知识库中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索,从而较完备的描述、阐释、论证问题。
在这里特别要以第28题为例:
图3漫画《破旧立新》启发人们办事情要
A.分工协作B勇于创新
C.尊重规律D.依靠群众
乍一看“破旧立新”四个字,学生大都会想到《生活与哲学》在讲“创新意识”时,试题专门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要求学生探究“破”和“立”是一种什么关系,其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树立创新意识。在这种思维定势下,学生不做深刻思考,简单套用书本知识,就会选择B项。但是再结合漫画,却发现题目是批评现在一些地方存在的拆迁乱象,之所以出现这种乱象,是因为一些人不顾实际情况,违背了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的规律,所以人们办事情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这么一来,选择B显然是不准确的,只能选择C。
4.体现生活教学,凸显探究开放。
第二篇:2011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1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一、逐题考点解析
1、【考点】古代经济思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在古代中国“末业”之工商业。材料“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说明张瀚认为农业和工商业比例适当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因此本题答案为C项。
2、【考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科举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图表解读能力。《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故选D项。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打破了士族子弟的垄断,扩大了选才范围,所以A、B、C表述错误。
3、【考点】印刷术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材料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最早是北宋毕升发明的胶泥活字,之前有唐朝发明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术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故选D项
4、【考点】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机构改革(行省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A、C、D表述错误。
5、【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作者此段表述的主旨是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变革,否则就会被历史淘汰。“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说明B项错误;20世纪初维新变法运动已经失败,C项错误;“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说明D项错误。故选A项。
6、【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是美国政体的复制品。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实行联邦制、中国也没有超过日本、袁世凯专制独裁,说明B、C、D表述错误。
7、【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西式帽”的出现,表明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广告未宣传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帽式差异体现不出男尊女卑的观念。故选B项。
8、【考点】抗日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信息“1938年4月”“武汉空战”可以推断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武汉会战,因此①表述错误,②表述正确,故选C项。
9、【考点】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政治协商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材料解读能力。“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的平等性、广泛性和深刻性。材料无法体现继承性,排除③。
10、【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日内瓦会议)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毛泽东的“走出去”是指要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A错误;中国还没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错误;克林顿执政时期中美关系才被定位为“战略伙伴关系”,C错误,故选D项。
11、【考点】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现代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比较分析能力。从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土地的用途、所有权以及规模都没有发生变化。
12、【考点】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克里斯提尼改革在制定行政选区时以地域为基础,而不是以血缘为基础,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故C项正确,A、B与材料无关,D是伯利克里改革。
13、【考点】启蒙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材料体现了卢梭的人民主权的思想。
14、【考点】德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材料解读能力。“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宪法赋予皇帝国家最高权力、帝国首相对皇帝负责、内阁大臣由皇帝任命,说明A、C、D不正确。
15、【考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罗斯福“炉边谈话”的主要内容是向人民阐释新政,C是新政的内容。罗斯福,提倡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但不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二战后福利国家纷纷建立起来;“新经济”时代出现于克林顿执政时期。A、C、D表述错误。
16、【考点】斯大林模式——工业化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材料反映了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农副产品质量差”“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制”表述错误。
17、【考点】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美苏冷战之美苏争霸)【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历史线索与阶段特征的把握以及图文信息的获取。图片注解“1973年„„亲切交谈”说明美苏关系缓和,A、C分别是1962年、1991年,D项表述错误,多极化至今还没有形成,故选B项。
18、【考点】当今全球化趋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材料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解读卡斯特罗的话语意思,“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说明全球化时代各国休戚相关,“不公正的事太多„„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说明全球化的利益不均衡影响其发展。由此,A、B、C都是正确的,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19、【考点】当今世界政治形势
【解析】本题以时政人点切入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迁移运用能力。从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内容可以明确恐怖主义是各国公敌和反恐需要国际合作,因此①④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项。20、【考点】相对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体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质能转换理论,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说明时间是可变的,指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因此本题选C项。
21、【考点】明清进步儒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和材料解读能力。第一问中要结合明朝政治状况分析; 第二问首先要理解 “表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天下昌明的表象就是有良好的社会风俗。社会教化的功能要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士人有廉耻”“ 天下有风俗”“ 立天下之人伦”“ 有政事„„有国家”概括。
第三问从“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可知顾炎武主张取先秦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把孔孟之道视为儒学根本;
第四问联系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名言进行分析。
22、【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与概括分析能力。
第一问应考虑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冲击和国内新经济因素对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作用; 第二问根据材料信息“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 “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 “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减小,对新兴行业不适应,失去谋生出路,生活变得无聊赖,世风日下;
第三问论证观点,首先应明确观点是什么,然后进行合理论证。注意史论结合。
23、【考点】跨模块考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各模块知识内在联系的把握和线索梳理。
第一问中结合材料和教材从政治前提、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方面进行概括; 第二问首先理解材料观点,“保守主义的政治”是指英国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政权,然后回答君主立宪制政体建立的过程和政治特征;
第三问由时间“1830年”联系到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运动,然后根据材料“(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
第四问现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等,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回答。24A、【考点】日本明治维新(主要内容——殖产兴业)
【解析】本题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考查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第一问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从材料“暂时创办官立事业”可以概括为“官办”,原因从材料“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示以实例”可以概括;
第二问“方式变化“结合材料三并与材料一比较概况,分析原因分别从官营、民营企业的经营发展前景以及社会对官营政策的不满角度分析。
第三问可联系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和调整情况以及本题中特定的社会现实分析。24B、【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
【解析】本题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把必修与选修内容结合考查考生的宏观把握历史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第一问结合材料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回答。第二问要注意时间限制“20世纪50年代”,联系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归纳。第三问回答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贡献,结合材料内容进行概括。
第四问回答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完善与发展。
二、试卷总体情况分析
今年的历史试卷平实而不平庸,稳重而不失灵动,继承中又带着创新,重视主干知识、思维创新、价值观引领,符合学情生情。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的特点主要有:
1、知识与情境结合
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秉持了“新情境、新材料”的命题理念,材料相当丰富,在20道客观题中,有19道使用材料,材料情境与选项设置关系密切,材料的使用效能高。入题的材料有历史照片、广告、信件、时事新闻、历史著作、人物言论、报纸报道等,且选材新颖,充分发挥了史料的情境性、开放性、层次性等功能。较多的材料情境体现了命题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教科书,淡化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直接依赖,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创新教学,体现“用教材教”。基于新材料情境来使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通过迁移所学知识得出答案。如第2题设置唐进士出身发布比例图,考查学生基于材料解读认识科举制的进步与不足,同时联系九品中正制等所学书本内容,情境设置与教科书知识的关系处理较好,知识与情境依存度高。这样的命题思路照顾到教学现状,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助于循序渐进地推进新课改。与2010年相比,材料的创新力度大,没有使用旧的材料,考查记忆能力的题目较少。
2、能力与情感并举
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难度适中,注重对学科思维能力和思想素养的综合考核。考查学生在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学科基本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阅读、分析、归纳、概括、说明、比较、迁移、阐释、论证等能力。与2010年相比,高考考试说明中的四个方面考核目标和要求都有涉及,能力考查角度增多。对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较多,对概括归纳能力要求很高,同时第一次系统地考查到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22题第3小问,问题是:学生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楚;200字左右。分值为6分。该题突出了新课程的“探究性”、“开放性”理念,考查到“过程与方法”层面的能力,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查。该题富有操作性和引导作用,是2011年江苏卷的灵动之处。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考查固然出色,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也相得益彰。如第8题既考查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史实知识,更注重了引领学生摒弃狭隘的民族观,表现出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大爱精神,有助于把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到新的人文高度。第21题考查顾炎武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更对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充分挖掘了高考试题这一高中课程资源的有益作用。
3、历史与现实交融
2011年江苏历史试题也注重考查学生对社会现实中重大问题、热点问题的关注,突出地反映了历史学关注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社会进步的学科价值。如第19题,引入拉登被美国击毙的时事新闻和世界许多国家对恐怖主义的态度,引导学生得出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和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的认识,树立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学以致用。第24题的A题,就日本大地震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监管的事件,结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府发挥的不同作用,请学生谈谈政府在经济中作用的认识,引导学生得出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但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的认识。突出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引导考生在广阔的视野中更加深刻地了解时事,关注世界,树立国际意识和全球意识,进而提高历史意识、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这对今后的历史教学有重要启示:历史教学不能只关注课本,还要关注社会。不能只看到历史课本知识,还应该看到历史对现实的价值。把历史知识和现实问题有机联系起来,把历史知识转变为历史智慧,这才是历史学习的真正意义和目的。
第三篇:2012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2江苏高考语文试卷评析
2012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平实中有变化,延续中见新意”。“平实中有变化”,是指在试题选材,题型设置,考点安排,题干表述等方面以平实为主,稍有变化;“延续中见新意”,是指与2011年江苏卷相比,试卷的主客观题分布、题型、题量、赋分、卷长等大体上保持不变,但也不乏新意。
一、语用题贴近生活,平易而灵动
15分的“语言文字运用”题,难度不大,考题的素材大都来源于社会生活和语言生活,都比较灵动。第一题语音题中的冠名权、储蓄、处方药、忏悔、度假村、布帛、软着陆等都是同学们在平时用语中容易读错的,只要学生能在生活中注意正确使用,应该不难。第二题要求在空格中填入成语,这是今年的一个新题型。“改名换姓与移花接木、大名鼎鼎与如雷贯耳、弄巧成拙与弄假成真”,其实,只要考生从情感色彩、适用对象﹑具体情境等方面区分它们的用法,就能选出正确答案。
二、阅读题选文精致,外秀而内美
“阅读理解题”的四段选文,文言文选的是苏辙的《伯父墓表》,古诗选的是温庭筠的《梦江南》,论述类文本选的是伍尔芙的《笑的价值》,而文学类文本依然延续的是小说阅读,选的是师陀的《邮差先生》。
《伯父墓表》是苏辙为二伯父苏涣(1000—1062)写的一篇墓志铭。主要是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尽管命题者对其做了大量的删减,但篇幅还是显得长了些。题目设置也很常规,文言实词、文意理解、翻译,都是考生平时所练习的。但考生要将题目做对特别是三道翻译,必须具备一定的文言功底和阅读能力。
《梦江南》是温庭筠写思妇不寐,望月怀人的名作。该诗首句直出“恨”字,并点出原因在于行人远“在天涯”。所设题目还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表现的理解,中规中矩。
《邮差先生》是师陀先生写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一部小说。邮差先生热心体贴、尽职尽责,那种信任和善良,那种平淡和自乐的生活态度让人备感亲切、自然。这是对人性美的颂扬,令人深思。与去年的《这是你的战争》相比,显然好读好懂多了。所设问题也很巧妙,但笔者以为,难度比去年有所下降。
《笑的价值》的三道题,都稍有难度。
三、作文关系型命题,生活而感性
作文,“提示语+题目+要求”的命题,延续了早几年作文命题题型。同时,以三则材料为导语的做法,大大优化了提示语的作用,考生既容易上手作文,也可以发散思维,“切题发挥”的水平高下也便于检测。而“忧与爱”的关系型命题,对套作、宿构又具有较好的防范作用。
这个题目可以引导学生不仅要热爱生活,也要思考生活。这主要体现在“忧”字,忧是一种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生活、家庭、社会就会充满爱。有了忧患意识,忧患的最终是为了爱,这样文章就会有深度。《忧与爱》这样的题目同时也反映人性方面的寓意,选取感情的角度,比较感性一些,贴近学生,比较好写,也不容易跑题。有些时候忧就是爱的体现,忧是爱的原因,每个人都为了爱有所忧虑。因此,写作的时候可以把两方面结合。这个题目人人都能写,但要写得生动、漂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还是不容易做到的,关键在于选取的事例能否打动读者。
四、附加题保持常态,细致而具体
今年语文试题的附加题部分,考查的范围仍然是文言断句、名著阅读、材料概括分析。文言断句考的是萧统《<陶渊明>序》中的一段,只要考生掌握常见的断句方法和基本原则,平时加强文史知识积累和语感培养,应该没有什么难度。在名著阅读简答题中,“一声你好香消散,别院笙箫月影斜”两句诗写了《红楼梦》中哪两件事?等等。看到这样的题目,我们不难发现,名著阅读考查的内容更加细致、具体了,包括重要的形象、情节、主题、艺术特色、个人感受等。考生只有通读原著,才能应对自如,以不变应万变。材料概括分析题的素材节选自钱钟书的《宋词选注》,层次清晰,语言流畅,阅读没有障碍,题目难度也与去年持平。
第四篇:2011江苏小高考政治答案(含试卷)
参考答案
CBDAB
ACBDC
CBDAD
BBADB
CBBCC
ACDAC
BAABA
BABAA 41.⑴①“我国积极促进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体现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②“坚决维护我国的主权和利益”体现了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③“我国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体现了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基本立场。
④“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坚持原则”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基本准则 ⑵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②我国政府有维护国家统一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③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
42.⑴反映了我国城乡收人差距、行业收入差距还很大,解决方式:①效率是公平的前提,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增加农民收入。
②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及各种分配体制;
③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人,取缔非法收入。
⑵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国政府“把蛋糕分好”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②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又要重视局部的作用。“把蛋糕分好”不仅有利于每个人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稳定、团结。43.⑴该观点具有片面性。
①富人应该去做慈善事业,正确的金钱观指导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②但是每个公民都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钱用于最需要的地方,用于做最有意义的事。
⑵针对网友“闻讯”:①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树立集体意识。
针对网友“亚非”:①个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②慈善行为具有榜样作用,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能使人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奉献社会。
⑶①政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求真务实、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②政府要切实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人民主动地投身慈善事业;
③政府要切实提供社会公共管理服务的职能,加大慈善事业的投入; ④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依照宪法和法律,提高行政效率;
⑤政府要增加决策的透明度,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自觉主动的接受人民、社会的监督。
第五篇:2014江苏高考试卷评析
数学
答卷出现了四大典型错误
评卷专家:数学阅卷专家组组长、南师大涂荣豹教授
涂荣豹教授分析,今年考生的答题情况总体比较令人满意,得分预计要高于去年。目前来看,考生出现了四个典型的问题,需要引起考生重视和中学教学的关注。
难度下降但区分度高
涂荣豹教授认为,今年的数学试卷保持了去年的命题风格,以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维能力为主。“填空题特别体现考查基础知识,可以说14题中没有难题,这是多年来很少出现的,填空题对学生的思维挑战不高,今年会有很好的成绩。”解答题题型、知识分布都是保持一贯传统,在去年降低难度的基础上,今年难度又进一步的降低。
今年的考卷跟去年一样区分度比较高,从去年阅卷看,难度下降后区分度没有下降反而提高,这是因为过去不能起到区分作用的把关难题有更多考生去做,从而把学生区分出更细致的档次,有利于高校选拔。
考生出现了四大典型错误
涂荣豹教授介绍说,数学阅卷点在6月8日进行了小范围调研,9日大范围调研,要求每道题的调研量达到1—2万份,“因为数学试卷的一个特点是解题方法多,参考答案提供的解法只有1到2种,而且很可能不是学生普遍使用的,这样就需要有针对性的制定评分细则,评分细则是数学阅卷组的发明,每年制定厚厚一本评分细则,每道题好多页纸,才能把评分细则阐述清楚,制定的原则是科学、公平和易操作。”
今年的考生的答题情况比较令人满意,得分预计要高于去年。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典型问题有:
第一,学生对变量的取值范围没有关注,例如15题,规定角的范围是在第二象限,余弦值应取负号,很多学生没注意,取值取了正号,如果取正号这道题肯定错了。
第二,证明过程中出现循环论证,“今年的立体几何题非常容易,但不少学生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本来要论证的结论当作条件来用,在数学上是很忌讳的逻辑推理毛病。”第三,字母符号写错很普遍,平行写成垂直,AC写成AD、D写成P等等,涂荣豹教授说:“字母写错千差万别,很难判定是否笔误,为公平起见一概算错。”
第四,在试题变简单后,对逻辑推理的要求可以回归到数学的本质,学习数学的本质是学习推理和思考,推理正确包括逻辑关系和逻辑顺序正确,出现错误就要扣分。
涂荣豹教授分析,今年的数学卷有一个重要特点,试卷难度下降后对中学教学导向有明显作用,要求中学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地加快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