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诗及解释

时间:2019-05-14 15:0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为学诗及解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为学诗及解释》。

第一篇:为学诗及解释

为学一首示子侄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也可翻译为:每天不停地学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字词解释

1.为学:做学问。

2.之:代词,它,指天下事。

3.亦:也。

4.矣:了。

5.则:就。

6.者:…的事情;…的人。

7.资:天资

8..庸:平庸。.去:到

10.逮:及。

11.旦旦:天天。

12.怠:懈怠。

13.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4.之:它,指代学问。

15.蜀:四川。

16.之:的。

17.鄙:读(bǐ)音,边远的地方。

18.语:读(yù)音,告诉,对…说。

19.于:对。

20.欲:想要,要。

21.之:到…去,往,到。

22.何如:如何,怎样,怎么样?

23.恃:凭借,倚仗。

24.何:怎么样?这是商量语气

25.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26.足:足够。

27.数年:几年。

28.下:顺流而下。

29.还:回来。

30.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31.越:到了。

32.明:第二。

34.自:从。

35.惭色:惭愧的神色。

36.顾:难道。

37.焉:加强语气的助词。

38.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39.恃:凭借,依靠,倚仗。

40.买舟:雇船。

41.以:介词,相当于“把”、“拿”、“将”。

42.犹:还,仍然。

43.顾:反而,还。

44.至:到达。

45.去:距离。

46.色:神色,脸色。

47.之:在句子中不用翻译。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人贵立志,事在人为。人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人之为学,贵在立志,无论客观条件的好坏,天资的高低,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关于文中“吾一瓶一钵足矣”的:两个“一”字表现贫者对物质要求极低,一个“足”字体现了他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表现了贫者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实现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念,以及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

成功←行动,坚持←立志

文中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手法:

作者分别举“贫和尚”“富和尚”的例子,采用的是对比的手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勤奋坚定的信念。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立志而为。各段的意思

第一段提出为学难易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第二段说明了成功与天资并无多大关系。

第三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来论证“只要立志,终将难事变为易事”的深刻道理。

第四段总结全文:为学贵在立志,实践才能变难为易。

第二篇:为诗辩护

为诗辩护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论述了自己关于诗的观点,在他看来,应该禁止一切模仿性的诗,“除掉颂神和赞美好人的诗以外,不准一切诗歌闯入国境”。他的观点主要基于两个理由:首先,诗是对现实的模仿,而模仿和真实相隔很远;其次,诗有损人们的道德,诗会逢迎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滋养哀怜癖,使人沾染小丑的习气。

柏拉图思想的中心是“理念论”,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另有一个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由于模仿理念世界而来,而文艺模仿的不是理念本身,而是理念的影子——现实世界,因此文艺只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所以,柏拉图认为诗歌是不真实的。

而且,柏拉图的哲学观念带有很强的政治性,他对艺术功用的理解是建立在他的政治理念上的。他强调文艺要有益于城邦,符合城邦制定的规范,教育应该为城邦培养具有英雄人格的保卫者,而荷马史诗与其他悲剧诗人却把神明与英雄写得同常人无异,不利于青年成为真诚、勇敢、镇定而有节制的城邦保卫者。而且诗人往往摹仿人的情感情欲,滋养放纵情欲,迎合人性中无理性的部分,对人们的道德有害,因此,他认为应该把诗歌逐出他的理想国。

柏拉图的诗歌观念是基于他的哲学和政治理念而言的,对于诗歌,我有着不同的看法。

首先,诗歌并非远离现实。柏拉图认为诗歌与真实相隔很远,是因为在他看来,现实世界是模仿理念世界而来的,诗歌模仿现实,因此是模仿的模仿,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现实世界是真实的,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而且比现实世界更加真实,艺术所模仿的,是现实世界所具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否定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肯定了诗歌的真实性。英国诗人锡德尼也提出,诗在模仿自然时创造了另一自然,且超过了自然本身,更符合道德标准。

其次,诗是能够起到教育和愉悦性情的目的的。锡德尼在《为诗一辩》中强调,诗的作用在于正确地评价善和恶,肯定诗在维护道德方面的积极意义。他说:“由于德行是一切人间学问的目的所在的终点,所以诗,由于它在传授德行方面是最通俗的,在吸引人向往德行方面是无与伦比的,确是最卓越的工作中的最卓越的工人”。对于认为诗歌滋养放纵情欲,迎合人性中无理性的部分的观点,锡德尼则认为那是因为人的滥用,不应使它的正当使用遭到非难。

此外,在《为诗一辩》中,锡德尼还提出,在一切学问中,诗是最原始的,可称为学问之父。“诗在一切人所共知的高贵民族和语言里,曾经是‘无知’的最初的光明给予者,是其最初的保姆”。诗是所有知识的源泉和最初的表达形式。哲学和史学被认为是两门比较高深的学问,但是哲学家和史学家最初都是以诗人的面貌出现的。在起初,哲学家和史学家若不先行取得诗的伟大护照,是不能进入群众审定之门的。

综上所诉,我认为,柏拉图的诗歌观念是基于他的唯心主义哲学观和政治理念的,有其局限性。

第三篇:更上一层楼的全诗解释

更上一层楼这句诗不少人都听过,那么大家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今天小编跟大家分享一些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古诗作品《登鹳雀楼》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注释

1、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2、穷:尽,使达到极点

3、千里目:眼界宽阔

4、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解说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赏析 《登鹳雀楼》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周复纲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第四篇:浅谈化散文为诗

浅谈化散文为诗

一、从韵文到散文

歌是属于音乐的,诗则属于文学。

歌先于诗,活跃在人们的口边。及至有了文字,才有了诗。但在很长时间内,仍保留着“诗歌”的称谓与形式,即有韵、句式整齐划一的规格,以利于吟唱。中国古典诗歌长久统领着诗坛,遂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无韵非诗”的观念。中国诗的韵文时代一直延续到“五四”新涛诞生,才面临“转型”机遇。

诗以文字为载体。从文言到白话,载体转换决定了诗歌的一次大变革。它解决了两大问题:一是诗的书面语言即文言和人们生活语言即口语的长久分离与隔阂,从而拉近了理解与欣赏的距离;二是打破了严密格律形式对表达深广现实生活的束缚,使得诗承载更复杂的思想与感情的空间,大大展宽了。

这当然不容易。其间经历了不少曲折。如有些诗人尝试过的新诗格律诗,以及“民歌加古典”的提倡等等。改革开放后,又经历了几度较量和转换,才初步实现了多元格局下自由体诗为主导的局面。与此同时,散文诗的出现和渐趋繁荣,又从另一翼展现了散文在诗领域中更深的介入。当然,争论依然存在,散文在自由诗和散文诗中由幼稚到成熟,克服诸多缺陷以至最终臻于完善的历史任务,尚有待完成。

应该提到的是,这里所指的散文,是与韵文相对应的一种文字表现手段,非指作为一种文体的“散文”而言。也就是说,无论自由诗或散文诗,尽管采用了散文的句式,其文体性质依然是诗,而非散文。因而将这种转换称之为“散文化”,是不恰当的。

早在1930年,诗人废名就指出,新诗就是“诗(意)的内容,散文的文字”,因为,白话或口语,本来就是散文的,而非韵文的。认识这一点很重要。既然现代诗是以人们的生活用语即口语为主要语言资源,那么,她的散文性便先天地被决定了,这是无可变更的必然。那么,对诗来说,散文果然比韵文更优越吗?对此,艾青有过明确的论说。他说:“自从我们发现了韵文的虚伪,发现了韵文的人工气,发现了韵文的雕琢,我们就敌视了它;而当我们熟视了散文的不修饰的美,不需要涂脂抹粉的本色,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健康,它就肉体也诱惑了我们。”所以,他说:“散文是先天的比韵文美。”

戴望舒在他的《诗论零札》中则说:

“韵和整齐字句会妨碍诗情,或使诗情成为畸形的。倘把诗的情绪去适应呆滞的、表面的旧规律,就和自己的足去穿别人的鞋子一样。愚笨的人们削足适履,比较聪明一点的人选择较合脚的鞋子,但是智者却为自己制造最适合自己脚的鞋子。自由诗与散文诗的探索者与创造者便是这样的智者。当他们面对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速,人的精神面貌日趋复杂,感情反应敏锐多样,瞬息万变,在这种现实背景下的诗歌,题材内容在“涨出”,“挤脚”的旧鞋子不适应了,“带着镣铐”的“跳舞”终难持续下去。为能得心应手地表现复杂多变的现代生活,适当引入情节和细节、人物与事件,拓宽表现领域;为使诗的语言节奏和现代人的生活语言包括新鲜口语“顺利接轨”,自由诗尤其是散文诗的形式,便成为诗歌智者们所选择和制作的“最合自己脚的鞋子”了。

这一格局的形成,使诗由对吟唱的依赖,转向了以书面阅读和沉思品味为主,从诉诸听觉向诉诸视觉为主的方向转移,这是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变化,经过长期酝酿,逐步推移,终于实现了。

正是基于诗歌发展的这一重大变革,散文诗得以应运而生。我之所以从诗的发展源流及其变化的大背景上来阐述散文诗产生的由来,旨在说明,它决非哪一位诗人的灵机一动或心血来潮偶然出现的事物,而是诗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明确了这一点,散文诗是诗的一种延伸,而不是什么诗与散文相加或“杂交”的产物,便不难理解了。

在某些文学体裁和艺术门类中,两种或两种以上艺术因素掺杂的现象并不罕见,以小说为例。它的主要素质在于讲故事,即人物与事件情节的展开,这是决定其文体性质的依据。所以,虽然它是以散文来写作,却不称之为散文,也不是什么“散文和故事的杂交品种”。再如古典戏剧中的京剧和昆曲,其剧本的文学性是很强的,尤其昆曲,唱词的典雅纯然是诗,对白则是散文。但它们的“性”,却是那最关键的“戏”,没有戏剧性,再美的唱词也无用。从没有人说:京剧和昆曲,是诗歌、散文和戏剧的“杂交品种”,这是因为,为一种文体定性的,只能是作为其艺术核心、灵魂的那一关键因素。小说如此,戏曲如此,散文诗当然也不能例外。

二、“散文化”和化“散文”

将散文引入散文诗,比起在自由诗中变韵文为散文句式,要复杂多了,不仅仅由于引入的幅和规模大为增加,其排列的形式也有了变化。更重要的是,这一文体的命名,从一开始便给人们带来了理解上的歧义。最流行的一个公式是:散文诗=散文+诗。这便导致了这一文体是“杂交品种”或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混合体”“边缘文体”的认识。亦文亦诗,可文可诗,种种可能性都由此衍生出来,并在实践中形成了“散文化”和“化散文”的两种不同走向。散文化的走向已经使一些散文诗接近于抒情散文,大段大段求全式的叙述和块状结构是它的特色。

“化散文”呢,则是从散文诗产生于诗并归属于诗的诗性本质出发,认为散文诗是诗的延伸。基于这一认识,散文被引入散文诗后,要在保持诗性素质的前提下,适当吸纳散文的某些可以入诗的因素,巧为“改造”后,溶入散文诗的肌体之中。之所以要这样做,一是由于散文诗想表现丰富复杂的题材内容,需适当借鉴散文的描述手段;二是由于散文语言更接近生活化的口语,其中精华,有舒放灵动的美,巧为吸取运用,将使作品更具活力,如虎添翼。这是将散文化入散文诗中,而非把散文诗化为了散文。这个界限要妥于掌控处理,不加节制,便有使散文诗消失于散文之汪洋大海中的危险。

我所谓的“化散文”,在散文因素被吸入后,要服从并服务于散文诗的诗性表达,溶入散文诗的肌体之中,而不是简单化地使散文原封不动地长驱直入,取而代之。将散文因素溶入散文诗,可以说是化整为零的过程,甚至,是脱胎换骨的过程。如何使散文诗中的散文因素,和作为散文诗之灵魂与核心的诗性素质溶为一体,成为不可切割的艺术整体呢?从多年的创作实践中,我有了些粗浅的体会,不妨略述一二,以向诗友和读者们求教。诗、散文诗和散文,对题材的选择有所不同。一般说来,诗最精致,偏于片断性、抒情性,较宜于虚;散文往往求全,可容纳较庞大、复杂的题材,容许铺叙,往往实些;散文诗或可吸取一些情节性片段,比诗的容量略宽,但毕竟不能如散文那样“开放”。这其中的差别,或可以点、线、面来表述。诗取其一点,散文诗则连为线,散文往往铺成面,这自然也影响到它们的结构方式。散文化的散文诗在结构上也沿袭着散文的“块状”,很少分段,一大块,一五一十地娓娓道来,促膝而谈。散文诗则以一当十,做简约性勾勒,结构上轻捷灵活,多节段地快速流转。省略、跨越既适应文体精炼简洁、节奏起伏跌宕的要求,也体现了建筑美的视觉快感,这已形成了它文体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散文诗引入散文因素,我以为很重要的一点是吸取其“散文美”的精神,求其神似,而不必照搬它的一招一式。什么是“散文美”的“神”呢?就是那舒放、灵动的美,正由于溶入了“散文美”的精魂,散文诗才形成了她独特的艺术魅力。至关重要,也最难处理的,是语言问题。由韵文到散文,从文言到白话,到当下的以口语为其主要语言资源,这是一个大的进步,正是这一背景,为散文进入散文诗打开了大门。但并不是所有的散文语言都可以无选择地直接进入,对那些烦琐噜苏、拖泥带水、芜杂混乱的语言,需有所淘汰。进入的语言,应是兼具诗美和散文美的散文诗语言,这里自然有一个磨合、溶化、升华、成熟的过程。这种凝练而又舒展、自由灵动而又有所节制的语言,不仅平易亲切、活泼生动、朴素清新、充满活力,而且必须具备一种贯穿其间的音乐性、旋律美。这是比押韵的诗更为高级的音乐素质,它自然、自在、自由,不单调刻板,不束缚拘泥,完全顺应着诗的内容、感情的悲欢疾徐、情绪的松紧变化;起伏跌宕,婀娜多姿。前辈诗人穆木天说得好:“散文诗是诗的旋律形式的一种”“不是用散文表诗的内容,是诗的内容得用那种旋律才能表的„„”可以说,音乐性之有无,是区分散文诗和散文文体特征的主要标志之一。当下,有的自由诗在语言上也不讲究,无节奏,无旋律,比散文还直白。某些散文诗不讲音乐性,语言比一般散文还差劲,当然也很难算是合格的散文诗了。

第五篇:为女朋友写的诗

明儿

很久以前

我在梦中看到你

东方的天使

白色的丝衣在身后飘起

梦醒了

我四顾找你

那一天

你我在人群中相遇

眼中的你

活泼、可爱、漂亮

宁静的双眸里满是欢乐

我知道这是天意

昨晚

你穿着一身纱衣

挽着我的手走向人群

我咬着你的耳朵

对你说

明儿,我爱你

下载为学诗及解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为学诗及解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生命为诗,以诗为生命

    以生命为诗,以诗为生命 ————顾城 (一) 他建筑了一个女儿国,而后摧毁。 鲜血浇筑为城墙的骨骼,坚强也脆弱。 (二) “红过的果子 落在地上 花开在近旁 这是它爱过的果子”“我来......

    重阳诗为酒,钢城庆盛会

    10月23日,金秋重阳,马鞍山第24界国际吟诗节在地肥水美的当涂水岸拉开序幕。用“风和日丽”来形容今天的天气,是最合适不过,24度左右的气温,不暑不寒,薄薄的一件秋衣或裙衫,迎着微......

    试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试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摘要:在词学史上,苏轼无疑是一个英雄。他继前人之后,对词进行全面改革,主张“以诗为词”,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改善了诗尊词卑的文坛......

    诗为谁写的爱情诗歌

    为你写诗,提笔你是我一纸的书香,信步你是我一生的方向,入眠你是我一世的梦香,醒来你是我一亩的归乡,原来你就在我心上。我不愿做你的信箱,我想要做你的翅膀,我不愿做那个客商,我想住......

    以诗为题的读后感(合集五篇)

    “读经典古诗文,做美少年君子”。多读古诗文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丰富我们的知识,我爱读古诗文。从开学到现在,我又读了不少经典诗文,比如《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这些古诗不......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词语解释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词语解释 【焦点】 比喻引人注意的集中点。这里指当时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点地区,是民族危机极其深重的地方。 【模范】 值得学习的人......

    诗[模版]

    法】勒韦迪 世界是我的囚室 如果我远离了我所爱的 你并不太远啊天边的栏杆 爱情和自由都在过于空虚的太空 在这因痛苦而皲裂的大地上 一张面孔照亮了温暖的严酷的事物 ——......

    经典诗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首词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