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赏析技巧 姓名
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赏析技巧姓名__________ 考点一:对作品中重点词句的理解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词?为什么?”或“甲词可否换成乙词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考点解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方式:(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考点二:对作者情感、主旨的把握 提问方式:“此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或“某一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考点解析: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最富于激情和最具感情色彩的;诗歌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情感的。因此鉴赏诗歌思想感情应该以把握形象、领会意境为前提,通过分析意象和意境,进而准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题方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 表现手法)技法,描写了(意象)的„„特点,表现(突出)了„„的思想、感情。(一般为:描写了„„抒发了„„表达了„„)
考点三:对作品写作手法的赏析 提问方式:“某一句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本诗(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或“本诗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考点解析:这一题型往往与其他考点融合在一起,也重在考查对古诗词的语言特点把握。必须与诗词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的使用及特点结合起来以帮助答题。
答题方式:①指出用了什么技巧;②结合诗句分析,如何使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考点四:对诗歌意境的分析及画面的描绘 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或“这首诗(某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解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 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方式:①描摹物象。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②概括特点。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③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第二篇:如何赏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如何赏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陈京龙
赏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就是赏析作者在古诗词中是如何表情达意,如何谴词造句,如何写景状物,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与好处等等。为了提高对古诗词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有效快速地解答这类考题,现分类解析与训练如下。
命题热点1:修辞方法
在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对偶、对比等。考题中常要求先判别古诗词用什么修辞方法,再具体说明其表达效果。对此的考查是高考的一个热点。也有的将修辞归入表现手法或语言运用中,为突出它,为便于讲述,这里单独列出来。
【名题精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Ⅱ)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答:
【解题思路】诗的三、四句,从形式上看,主要的修辞方法是对偶。对偶,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应,这两句,“芳树”对“春山”,“无”对“一”,“人”对“路”,“花”对“鸟”,“自落”对“空啼”,对得比较工整。从内容看,“无人”是关键,因“无人”,花便自开自落,无人观赏;因“无人”,“鸟”也便自啼自鸣,无人听闻而成“空”。用对偶句强调诗人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寂寞之感。
【参考答案】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类题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园十三首(其一)李 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注]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注]嫣香:指娇艳的花朵。
这首诗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试赏析其表达的内容及效果。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①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淮山:淮河一带的远山。②淀:即靛,深蓝色染料。
这首元曲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其中“长江万里白如练”和“塞鸿‘一’字来如线”两句在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中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何作用?请简析之。
答:
命题热点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在古诗词中运用很多,常用的有衬托、映衬、渲染、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等。高考中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也很多。如2006年天津卷,2007年北京卷、安徽卷等。表现手法赏析考查,涉及的面很广。我们复习中要引起高度重视。
【名题精选】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孤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简要分析。
答:
【解题思路】本题重点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层次为E级。分析时首先应明确所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还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选清代陈维崧的《醉落魄·咏鹰》设题,题干中明确要求结合上片和下片的内容,分析“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解答时就应分析上片中用来表现“鹰”这一形象的手法与具体景物。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清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类题训练】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杜 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客愁”的?请简要分析。
答:
命题热点3:运用典故
用典,即引用典故,表达思想情感。它既可使诗歌用语简洁,诗意含蓄,又可使诗歌内涵丰富。考查古诗词这类题时有出现,我们复习时,也要引起注意。
【名题精选】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浙江卷)
(《乌衣巷》、《人月圆》等三篇作品见47期第3版)
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答: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对三首诗逐一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语言特色。第二首诗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的是用典(化用),“犹唱后庭花”见于杜牧《泊秦淮》,“旧时王谢,堂前燕子”,见于刘禹锡的《乌衣巷》,江州司马三句见于白居易的《琵琶行》。解答这类题,一平时要注意积累,对一些常见的典故要熟悉;二读诗时要注意联想,要广泛联想古代神话、历史故事与所学过的古代诗文;三答题时,要指出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答:运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对比手法也可)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类题训练】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司空曙①
辇路②江枫暗,宫庭野草春。
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③。
[注]①司空曙(约720—790)安史之乱时,远离家乡,避难南方,乱平后一时还未能回到长安。②辇路,皇帝乘车经过的道路。③庾开府,即庾信,因曾官开府仪同三司,故称。庚信是梁朝著名诗人,早年在金陵做官,出使北朝西魏期间,梁为西魏所亡,遂被强留长安。北周代魏后,他又被迫仕于周,一直留在北朝,最后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他长期羁旅北地,常常思念故国和家乡。其诗赋多有“乡关之思”,代表作有《哀江南赋》。
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
答: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
王 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诗中“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两句运用了什么典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
命题热点4: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在古诗词中经常用到。高考中也常从动静结合方面要求考生对古诗词进行分析。
【名题精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Ⅲ)
雨后池上
刘
(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
【解题思路】静与动是相对的,“静”既可指静止不动的景物,也可指寂静无声的氛围;“动”可指运动的景物,也可指各种声响。一首诗词,是以静为主,还是以动为主,要看作者营造氛围的目的是什么,答题时,要分析哪是静景,哪是动景,动静是如何结合的。本诗前两句写静态之景,后两句写动态之景,从而描绘“雨后池上”春天的一幅美丽图画。
【参考答案】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类题训练】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 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请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本诗写景极有特色,请从静与动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
命题热点5: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在古诗词中运用得十分普遍。“虚”常指的是想像的、抽象的等,“实”常指现实的、具体的等。也有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之说。虚与实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诗人写诗,往往实者虚之,虚者实之。写实,往往留有余地,写虚,又往往以实出之。我们鉴赏古诗词时,要展开想像的翅膀,融入自己的情感去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
【名题精选】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6年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
张
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①,应驮白练②到安西。
[注]①碛(qì):沙漠。②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解题思路】本题除要求分析衬托对比的艺术手法外,还要求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对此,要在掌握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认真品读诗作,分清哪是虚写,哪是实写。虚实如何相生的。本诗,前两句写实,实中生出作者的压抑之感与喜悦之情,荒凉的边城雁儿在暮雨中低飞,象征着唐西北边境并不安宁。后两句以写虚为主,虚中有实,听到驼铃,仿佛让人看到驮队远行。尾句推测,虚写一笔,凝聚着诗人辛酸而沉重的感情。
【参考答案】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相互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类题训练】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写景有“实景”和“虚景”之分,请具体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实景和虚景。
答: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楼寄王卿
韦应物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注]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注]砧杵:捣制寒衣用的垫石和棒槌。这里指捣衣时砧杵相击发出的声音。
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
命题热点6: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在古诗词中运用比较多。特别是咏物诗,作者在物象中寄予了自己的情感与心志,使之具有人的品性与社会的意义。高考中也时有这类考题出现。
【名题精选】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2007年山东卷)
出 关①
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pèi)旆,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和E级。诗歌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都属于艺术表现上的特点。高考重点考查的六种表现手法:(1)衬托:正衬,反衬(动静衬、声寂衬、乐悲衬)。(2)各种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对偶。(3)动静结合。(4)虚实结合。(5)色彩的渲染。(6)观察角度的变化。这类题目的设问方式一般为: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有何效果?等等。回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找出诗歌在艺术表现方面的突出特点,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回答。答题步骤如下:(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方法;(2)结合诗句阐释怎么用、为什么用这种方法;(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了诗人的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涵了思乡的情感。
【类题训练】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这首诗的后两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加以简析。
答:
命题热点7:描写方式
描写表达方式可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有白描、细节描写、人物描写,还可分为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为描写等,对描写方式特点的考查在高考中也有涉及。
【名题精选】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北京卷)
移 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①将:岂。②纪:经营。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答:
【解题思路】本题除了要求对诗的某种情感作出说明外,还要求分析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诗的这种情感主要体现在“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诗中。这六句诗没有景物渲染,只是简单勾勒出人物的生活情景。可见运用的是白描手法。
【参考答案】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类题训练】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本诗写雪,角度独特,请简析之。
答:
命题热点8: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属于表达方式的一种。诗歌是言情的,因此抒情方式在古诗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亦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叙事抒情、借景抒情等。高考中,对抒情方式的考查,考直接抒情的少,考间接抒情的多。
1.借景抒情。借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在古代诗词中是运用很普遍的一种手法。诗人常即景抒情,托物寓意,寓情于景。高考中不仅考查描写景物的方法,也考借景抒情的方法。
【名题精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2006年福建卷)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解题思路】对具体诗句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角度很多,我们在分析时,最好能抓住它的最突出的手法来分析,分析时要结合全篇,尤其要在把握主旨的基础上进行。本题三、四句诗,写了多种景物,当然也直接点明了“愁”情,从点明的“愁”来看写景,就会发现“景”语确实是情语,“阶下”长满“青苔”,是因平日很少人来往,显示寓所的冷寂。“红树”为暮秋特有景象,节士悲秋,不言自明。青苔与红树色调虽明丽,但在夜间,在雨中,在月下的时候,不免黯淡模糊,因而,那种无言的愁绪就自然流露出来了。雨中,月中,时空的扩展,实景与虚景的交织,更表现出为愁所困之久长。
【参考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互文手法等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类题训练】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润州听暮角①
李 涉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②斜去两三行。
[注]①诗题亦作《晚泊润州闻角》。润州,即今江苏镇江。角:古代军中乐器,有铜角、画角等。②海门:《镇江府志》“焦山东北有二岛对峙,谓之海门”。
作者在这首诗中是如何表达自己“怨思”的?
答:
2.抒情综合技巧。抒情技巧是多样的。映衬、对比、渲染氛围等都可以用来为抒情服务,高考中有一类题要求分析一些诗句的具体抒情技巧,要求对某些诗句逐字逐词作具体分析。这类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甚至于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这有一定的难度,我们要引起重视。
【名题精选】阅读下面的宋词,按照要求,完成赏析。(2007年湖南卷)
示长安君[注]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出使辽国前所作。当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
答: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就王安石《示长安君》中间两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怆情”这种情感的,是对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综合鉴赏。解答这道题,切入点有两处,一是哪些地方能表达“怆情”,二是“如何”表达的——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当然,所谓鉴赏,应当有必要的分析。本题给的答案有6点,但只要答对4点,分析合理,表达准确,就可得满分。4点以内,答到要点,分析合理,一个要点记1分;只是摘引了诗中与要点相关的字词,没有分析或分析不合理,不记分;答题不在参考答案之内的,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本题人均分1.95分,得分率为39%。
【参考答案】颔联:(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意味。(2)“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发生悲怆之情。(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颈联:(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概。(2)“湖海”之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3)“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类题训练】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柳 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离愁的?
答:
命题热点9:分析结构
古诗词的结构常有情景分写,即先写景,后抒情,或先抒情后写景,有按时间叙写的,有起句统领全篇的,有设“诗眼”亮出主旨的,有卒章显志的,有承上启下的,有前后转折形成对照的,有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的,有设置线索、串联全篇的,等等。高考中有要求划分层次的,如2007年全国卷Ⅰ;有要求分析某句诗在结构上的作用的,如2006年安徽卷;有要求分析某一联或另一联起什么作用的,如2007年全国卷Ⅲ,等等。
【名题精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 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
【解题思路】理清作者的思路,分析诗词的结构,先必须通读全诗,把握大体内容,弄清属于哪一类诗,再根据诗类,进行分析。分析时,要注意一些体现结构的关键词、领起语、归结语、过渡句等。本题要求分析某一句的作用,就先要分清它是领起语、归结语、还是过渡语。此句属过渡语。抓住这点,其作用也就不难回答了。
【参考答案】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意思答对即可)
【类题训练】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陵庙
李群玉
小姑洲北浦云边,二女啼状自俨然。
野庙身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
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鹃。
犹似含颦望巡狩,九疑如黛隔湘川。
此诗在构思上,是用黄陵庙的荒凉寂寞与庙中栩栩如生的二妃悲切的塑像作对照的;在结构上,又是以什么为线索布局,从而步步深入地表现二妃音容宛在,精诚不灭,而岁月空流、人世凄清的悲苦情绪的?请简要分析。
答: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束熙之雨后
王 令
猎猎风吹雨气醒[注],谁翻碧海蹋天倾?
如何农亩三时望?只得官蛙一饷鸣。
何处断虹残冷落,有时斜照暂分明。
雷车改辙云藏迹,依旧晴空万里平。
[注]醒:xīng,此处读平声,通“腥”。
本诗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首尾联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汴河亭①
许 浑
广陵②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③禁舆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④。
[注]①汴河亭:在汴河之滨筑的行宫。汴河,即运河的东段。②广陵:即扬州。③百二:《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苏林注:“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也。”诗中“百二禁兵”,指炀帝的卫兵。④迷楼:炀帝晚年,尤沉迷女色,浙人项升为其造迷楼。景阳楼:南朝陈后主所建。
本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请简析之。
答:
1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云门寺阁
孙 逖
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
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画壁馀鸿雁,纱窗宿斗牛。
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
全诗八句,紧扣诗题,结构严密,行文以什么为线索,按什么顺序写的?请简析。
答:
参考答案:
1.这首诗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小白长红越女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南园中的那些或小或长、或白或红的花朵,比喻为越地美女的面颊,花的娇艳乃至精神都写出来了。“嫁与春风不用媒”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日暮落花无奈而又悲惨的结局,含有惋惜之情。
2.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比喻。“长江万里白如练”一句主要从颜色(也有形状)的角度运用比喻,将远望长江如同白色绸带的景色写得形象而有气势;“塞鸿‘一’字来如线”一句从形状的角度运用比喻,描写了秋天南归的大雁如同线一样排成“一”字,掠过江天的景象,这既点明时令,又引人遐想。
3.这首诗运用的修辞方法,一是对偶,主要用在一、二句中,“江岭”对“洛阳”,“才子”对“流人”,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二是对比,先是用人的对比,“才子”本应重用,然而却作“流人”,由“洛阳”而远放“江岭”,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这个“流人”又是自己的挚友呢,这一强烈对比,突出了作者心中的不平。再是地域对比,尽管“江岭”梅花开得早,北地梅花开得迟,但一是岭外,一是故乡,从而显示出作者的伤感。
4.本诗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诗人望江亭的春色,觉其无赖,见花开而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嫩柳而嫌其过叮咛,这样以乐景写哀情,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5.诗的最后两句引用典故抒情。诗人用庾信的典故,既感伤历史上六朝兴亡变化,又借以寄寓对唐朝衰微的感叹,更含有他自己的故园之思,身世之感。典故用得自然,恰当,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6.林和靖种梅,爱梅,人们称他“梅妻鹤子”。他还写下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名句,这就是三、四句涉及的典故。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反言见意”的特点。本是林和靖喜欢梅花,咏梅有佳句,其他诗人也纷纷描写梅花;却说成梅花“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跟着说。这种写法风趣幽默,有利于表达对梅花的深情赞赏。
7.诗的第三句为整首诗的画面染上了一层幽寂的色彩。全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个极其静寂的环境,但池中鸳鸯浴水,弄花池中是一派动态之景,再有蔷薇丛中莺鸟的叫声,以动表静,以声显寂,相反相成,整个园林反而显得更为静寂。因无人看,环境寂静,鸳鸯才可以尽情戏水,黄莺才可以自由地歌唱。
8.本诗前二句写静景,“凉月”静挂柳湾,光华铺满兰溪,溪水如“镜”,平静清澈,夹岸青山,倒映在水中。后二句写动景,连天春雨,溪水盎盎,鱼抢新水,调皮地涌上溪头浅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蹦。诗篇动静结合,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9.前两句写实景:胡人居住的边塞地区,冰雪已经消融,傍晚,放牧的马群陆续归来;一轮明月升起,清辉洒满大地,羌笛悠悠,在戍楼间响起。后两句写虚景:试问《梅花落》中的“梅花”被吹落何处了呢,那色那香一夜之间遍布了边塞的关隘山川。
10.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虚实相生。
一、二句直抒胸臆,用的是虚笔;
三、四句写景,用的是实笔。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虚笔概括了对友人的无穷思念,为全诗定下抒写离情的调子,实笔景中含情,具体写出了对友人的思念。凄凉的砧杵声激起了作者难耐的孤寂之感与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友人离去之愁情犹如郡中迷漫荆榛丛生的寒雨,茫茫无边。虚实并用,使通篇既明朗又不乏含蓄,既高度概括又形象生动。
11.诗的后两句的意思是清清的白云间的泉水,你何必向山下奔腾飞泻而去,给纷扰多事的人世推波助澜!诗句采用了象征手法,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
12.本诗写雪,没有从颜色、形状、姿态等正面写雪,而是从人的感觉出发,侧面描写雪的。起句着一“冷”字,点出有雪,且暗示雪大;第二句用一“明”字,进一步写雪大而厚,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三、四句从听觉写出,从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推知雪势不断增大,因“时闻”,既显冬夜之寂静,又写诗人彻底无眠,从而透露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13.诗人即景抒情。
一、二句借助于边角声的幽怨和江流的悠长,从声、形两方面着笔,将抽象的思归之情,作了具体形象的刻画。
三、四句写暮声起,江边沙滩上的鸿雁受惊南飞。家居润州西北洛阳的诗人羁旅在外,别说归里,就连借鸿雁传家书的指望都没有了,可见哀怨之深重。
14.“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细细之风,撩拨着诗人的愁绪。“伫倚”的结果却是“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残阳的斜辉,又给人添上了一层感伤色彩。“草色烟光”之景与“无言谁会”之情结为一体,徒自凭栏,希望成空。
15.结构上,本诗以诗人凭吊黄陵庙的足迹为线索布局,首联第一句交代了祠庙的地点与位置,“浦云边”表明诗人从远处走向黄陵庙时所见所感,尾联再写步入庙中疑望神像所感。
16.本诗是按阵雨乍来乍止的时间顺序来写的。尾联与首联一写忽然出现纤云尽敛,晴空万里的场面,一写风声猎猎而起,大雨沛然而至的情景,形成尖锐的对照,流露出诗人对暑热继续抬头的不满与怅惘,也表现了诗人对倾盆阵雨的喜悦与好感。
17.本诗构思上的突出特点是“卒章显志”。诗的前三联属客观的写景叙事,到尾联才忽转笔锋,把对事件的批判,写诗的旨意,一下子袒露了出来。但作者的批判并不直接,只是对隋炀帝游荡荒淫招致的亡国后果作出严肃的议论和无情的嘲讽。虽不直言指斥,但两楼相比,发人深思。
18.诗人以时间为线索行文,依次叙述赴寺、入阁、睡下、入梦,写足了“宿”字;又以空间为序,先从远处写了全景,再从阁内写外景,最后写阁内所见;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环环相衔,首尾圆合,写尽云门寺的“高”与“古”。
第三篇:六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姓名
2011学年六年级语文期末测试卷:得分:
(总分:100分 测试时间:100分钟)
一、那些是整体认读音节?找出来化上横线。Zhen zhi qi liang ying er mi lu yue liang huan yuan
二、看拼音写汉字 jing mihong kaomeng longhu lun tun zao()()()()kui wuke soutao zuibao jing feng shuang()()()()
三、组词 祥()躁()练()恕()详()燥()炼()怨()
四、按要求改写句子
1、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缩句)
2、阳光抚摸着大地(扩句,两处以上)
3、鲁迅的家乡是浙江绍兴人。(修改病句)
4、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用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5、字典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改成反问句)
五、填空 雕()画()不落()()()高和() 张()李()响()行()()不安()横眉冷对千夫指。造物无言却有请。,不知云与我俱东。
六、读下面的一段话,用“清”组成恰当的词语填空。(4分)
走进森林,空气格外()。只见泉水从泉眼里涌出,顺势向远处流去,汇成了一条()的小溪。我们喝着()的泉水,听着()的鸟叫声,真是心旷神怡。
七、选择合适的答案,将序号填在括号里。(4分)1.()期中考试了,同学们都在紧张地复习。A.邻近B.临近C.靠近
2.流浪儿童冰冷的心终于被福利站阿姨的爱()了。A.溶化B.融化C.熔化 3.下列与满族有关的是()。
A.泼水节B.妇女多喜欢穿旗袍C.竹筒饭 4.“华山自古一条道”是说()。
A.华山陡难以攀登B.华山险不易攀登C.解决问题只有一种方法
八、句子练习。(10分)
1、听到波涛的轰鸣和狂风怒号,小新感到心惊肉跳。
改成反问句:
2、天气太热了,简直叫人受不住。
改成夸张句:
3、我只有用劳动来解决饥饿的威胁。
改成双重否定句:
4、造句。运气(yùn qì)……(yùn qi)……
5、选用合适的关联词语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秦国不敢侵犯赵国。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6、仿写句子。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我原想,你却给了我。
九、与诗同行
1、通过《轻扣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我知道了我国是一个()的国度。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认识了、等中国的伟大诗人,还阅读了、等其他国家伟大诗人的诗篇
2、按要求填写诗句——古诗应用
有的同学学习不用心时,应该对他说:。用餐时,有的同学浪费饭菜,应该对他说:。
因工作需要,有很多人过年过节不能回家团聚,他们会对家里人说:
十、用符号修改下面一段话。(4分)
我非常喜欢酷爱书法,无论是刚强有力的大字,还是清秀玲珑的小楷,它们对我 都有着特殊的感情。我即使一有时间,就挥毫炼笔,以成为我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十一课内阅读分析
1、按课文内容填空。()的天空中挂着()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的碧绿的西瓜。()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手()一柄钢叉。向一匹()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逃走了。
2、文中的少年名叫,他是一个的孩子。 这段话节选自鲁迅先生写的小说,你还知道鲁迅先生写过那些作品有等
3、通过学习,相信你对鲁迅先生有了较多了解。在你心目中,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十二课外阅读:
可爱的小鸟
没有一片绿叶,没有一缕炊烟,没有一粒泥土,没有一丝花香,只有水的世界,云的海洋。一阵台风袭过,一只孤单的小鸟无家可归,落在被卷到海里的木板上,乘流而下,姗姗而来,近了,近了!那银色的胡子、尖尖的嘴巴,喏,怪有意思,像天庭下凡的神仙,独乘木帆,缓缓漂来,那个优雅劲儿,真是太妙了!
小鸟,(1)那微小的身躯,面对着广袤(mao)无边的大海,它没有畏缩,在风浪过后,来不及沮丧、抱怨,便坚毅地站在生活之舟上,在左右摇摆中寻索,开拓着生命的小溪。 忽然,小鸟张开翅膀,在人们头顶盘旋了几圈,“噗啦”一声落在船上。也许是累了?还是发现了“新大陆”?水手撵它,它不走,抓它,它乖乖地落在掌心。可爱的小鸟和善良的水手结成了朋友。瞧,它多美丽,娇巧的小嘴,啄理着绿色的羽毛,鸭子样的扁脚,呈现出春草的嫩黄。水手把它带到舱里,给它“搭铺”,让它在船上安家落户。每天,把分到的一塑料桶淡水匀给它喝,把从祖国带来的鲜美的鱼肉分给它吃。天长日久,小鸟和水手的感情日趋深厚。清晨,当第一束阳光射进舷窗时,它便敞开美丽的歌喉,唱啊唱,嘤嘤有韵,宛如春水淙淙。人类给它以生命,它毫不悭吝(qian lin)地把自己的艺术青春献给了哺育它的人。可能都是这样?艺术家的青春只会献给尊敬他的人。 小鸟给远航生活蒙上了一层浪漫色彩。远航时,人们爱不释手,恋恋不舍地想把它带到异乡。可小鸟憔悴了,给水,不喝!喂肉,不吃!油亮的羽毛失去了光泽。(2)是啊,我们有自己的祖国,小鸟也有它的归宿,人和动物都是一样思乡呵,哪儿也不如故乡好! 慈爱的水手们决定放飞它,让它回到大海的摇篮去,回到蓝色的故乡去。离别前,这个大自然的朋友与水手们留影纪念。它站在人的头上,肩上,掌上。胳膊上,与喂养过它的人们,一起融进那蓝色的画面••••••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坚毅: 爱不释手:
2、仔细阅读短文第3、4、5自然段,仿照例子,从文中找出或概括能反映小鸟特点和品质的词语。例:第2段:优雅 第3段:第4段:第5段:
3、仔细阅读短文中加线的句子,你对其中哪句话最感动?请把句子写下来,并说明感动的原因。句子:原因:
4、小鸟是人类的朋友。你真心喜欢小鸟吗?如果喜爱,请你做下面几道题。(1)写出几种你喜爱的鸟的名称: (2)用一句话赞美你最喜欢的小鸟: (3)请你为“爱鸟日”活动写一条宣传标语:
5、这篇短文的主题是()A.赞扬了小鸟与水手间的真挚感情。B.赞扬了小鸟的坚毅、奉献和恋乡。C.借小鸟表达作者眷恋故乡之情。
课外天地:
一、精彩回放:请打开记忆的宝库,让我们成功运用积累的成果吧。1春节将至,你想送给台湾同胞一副什么春联?2本学期,我们积累了许多像扬长避短、深入浅出等由反义词构成的成语,你能写几个这样的词吗?(最少写4个)
3某小学准备在草坪边树一块警示牌,意思是提醒同学们不要踩草坪,老师们都不赞成用“禁止进入”、“严禁践踏”动脑筋,写一句合适的话,不超过10个字。
4正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儿子的爱心怎能报答得了那深重的恩情呢?写出此意思的原诗句,并写出作者、诗的题目以及表达父母爱儿女的俗语一个。
二、慧眼识真:相信自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8分)
1、下面四组词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完全错误的一项是()A、波澜状阔 盛气临人防灾错施和蔼可亲B、瞻仰电钮一丝不苟栩栩如生
C、抱偿慰籍会集折除D、馋猫停泊出版名誊
2、选择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光:①一点不剩 ②荣誉、光彩 ③只、单
1.女排姑娘当年顽强拼搏,为祖国争了光.。()2.落光了叶子的柳树挂满了亮晶晶的银条儿。()
3.任务如此艰巨,光靠你们两人恐怕不行。()安:①怀着②平安③安装
1.党的富民政策使小山村户户都安上了有线电视。()2.经医生全力抢救,英雄已转危为安了。()3.刁德一这样一说,不知他安的什么心。()
3、下面没有表示两个连续动作的句子是()。
A、李老师推开门走进教室。B、他拿出本子做作业。
C、他一回家就复习功课。D、同学们讨论并通过了决议。
4、照样子写出由反义词构成的成语。
例:弄(假)成(真)口()心()积()成()()惊()怪 化()为()喜()厌()扬()避()由()及()
三、才艺展示:仿照例句,续写两个与例句构成排比:(4分)
例:人生路上,有时一个微笑,可以让我们看到春天的温暖。
人生路上,人生路上,八、作文
(一)真情,是一缕阳光,是一泓清泉,是一株绿树,是真情撑起我们生活的一片蓝天。请以“真情”为话题,写出你曾经经历的人和事。
(二)人与人之间能建立友谊,人与动物之间也能建立友谊,请用你的笔将你和动物之间发生的事情写下来,感情要真挚。
第四篇:中考古诗词赏析方法技巧题型
Fpg 中考古詩詞賞析(方法、技巧、題型)
一 古詩分類
分類1:按表達方式分類 寫景:春夏秋冬
抒情:思鄉、親情、友情、愛情、傷時、懷古、愛國之情 敘事:人、事
說理:人生 治國 抱負 理想 分類2:按內容題材分類
田園詩:熱愛、嚮往悠閒平靜自由の生 活,表達恬淡閒適の心情。寫景詩:描繪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達對自然美景の熱愛讚美之情。送別詩:依依不捨の留戀;對友人の思念;勸勉安慰の豁達;坦陳心志の告白。
邊塞詩:渴望建功立業、保家衛國の決心;壯志難酬、報國無門の悲憤;久居邊關思念親人の憂傷、孤獨 行旅詩:遊子漂泊在外(久戍邊關、久宦在外)の孤獨寂寞和對家鄉、親人の思念。
詠物詩: 借某物の特點來表達自己の人格品性或追求。
懷古詩:悲歎懷才不遇の感慨;抒發昔盛今衰の憤慨;憂國傷時,揭露統治者の昏庸腐朽,同情下層人民の疾苦。
閨怨詩:對丈夫の思念,離別の孤獨寂寞之感;對自由幸福生活の嚮往。
二、詩歌欣賞基本方法
1、注意作者の創作風格及題注。
2、注意詩歌中の關鍵字及中心句。
3、分析詩歌中運用の修辭及表現手法。
4、組織語言完成相關の問題。
常用句式: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寫出了(意象)の(某個)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種)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種)作用。
1、讀題目
因為有の詩歌の題目對詩歌の內容有著重要の提示作用,如李白の《送孟浩然之廣陵》、駱賓王の《在獄詠蟬》、杜甫の《春夜喜雨》、張養浩の《山坡羊 潼關懷古》、朱熹の《觀書有感》等。
Fpg
Fpg
2、知作者
一般考試出題選取詩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創作風格の詩作,例如: 陶淵明◆樸素自然 杜甫◆沉鬱頓挫 李白◆豪邁飄逸 白居易◆通俗易懂 王維◆詩畫一體 王昌齡◆雄建高昂 高適◆悲壯蒼涼 李商隱◆朦朧隱晦 岑參◆雄渾奇拔 韋應物◆清新典雅 韓愈◆奇特新穎 李賀◆憂鬱激憤 元稹◆豔麗淺近劉禹錫◆清峻明朗 李商隱◆清麗俊逸 杜牧◆含蓄綽約 李煜◆傷感細膩 歐陽修◆清麗明媚 範仲淹◆蒼涼悲壯 晏殊◆明朗疏淡 蘇軾◆曠達豪邁 柳永◆纏綿悱惻,黃庭堅◆自然流暢 秦觀◆情真意切 李清照◆婉約淒切 陸遊◆雄渾奔放 辛棄疾◆氣勢雄壯
3、看注釋
有の注釋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詩歌の思想內容;有の介紹相關詩句,那是在暗示詩歌の用典或意境。有の介紹作者,那是在暗示詩歌の寫作風格。所以,同學們答題時一定要仔細研讀注釋!
4、尋詩眼
所謂“詩眼”,是指一首或一句詩中最精練最傳神の,最能體現作者思想觀點、情感態度の,具有概括性、生動性或情趣性の詞語,它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如陸遊《書憤》中頸聯:“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其中の“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許塞上長城、滿腔報國熱忱卻一直到老仍報國無門の深重の悵惘與悲憤,準確深刻地點明本詩主旨——抒寫悲憤之情;又如宋祁《木蘭花》中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中の“鬧”,運用擬人手法,將春杏怒放,生機勃勃之景生動形象、極具情趣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5、主旨句
即最能概括詩歌思想內容或感情の句子,一般是議論性或抒情性の句子。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中の“一片冰心在玉壺”,朱熹《觀書有感》中の“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蘇軾Fpg
Fpg 《題西林壁》中の“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在詩中都具有畫龍點睛の作用,都可以說是詩中の主旨句。抓住主旨句,可以迅速準確地理解詩歌の中心內容。
6、品意象
(1)自然景觀類
月—思鄉思親,傳達離愁別恨寂寞思歸之情 夕陽、落日—淒涼失落、憂鬱之情
流水—人生苦短、命運無常の感傷與哀愁 煙霧、寒霜—哀怨、惆悵、淒苦等情思 春風、東風—春天、希望等美好事物 西風—惆悵哀傷、遊子思歸(2)植物類
楊柳—離別難舍等情思
落花—青春易逝、人生無常の感歎與哀愁 梅、蘭、竹、菊、松—高潔堅貞之志
梧桐、芭蕉—光陰易逝、身世磨難の惆悵哀愁
蓮—愛の象徵。由於“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の詩句,藉以表達愛情。紅豆—愛情或相思(3)動物類
鴉、猿、杜鵑—淒苦哀傷之情 青鳥—信使
魚—快樂自由 孤雁—孤獨、思鄉 鴻鵠、雄鷹—理想追求 蟬—悲涼、高潔(4)其他
羌笛—淒切(征人思鄉)
7、賞技巧
文學作品の表達技巧有三個層面の內容:
⑴、修辭方法: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誇張、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
⑵、表達方式:主要有敘述、描述、議論、抒情四種
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Fpg
Fpg 描寫:動靜結合、化靜為動、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聲色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等。
表現手法:賦、比、興;照應,對比,抑揚變化,烘托 渲染,象徵聯想,借古諷今,化無形為有形等。◎巧用修辭
答題句式:這句詩運用()修辭,()寫出了某物()特點。一)、比喻除使詩歌所描繪の意象更加形象生動外,還可體現出意象の情態特徵。如:
蘭溪棹歌(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析:“如眉”:以眉喻月,繪出了月亮の形狀並體現出了它の清秀。“鏡”:以鏡喻蘭溪之水,寫出了蘭溪水之清澈明靜;亦反襯出月光の明潔。
二)、隱語(諧音)、雙關
在有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の情感,往往採用隱語、雙關の修辭手法,如: 竹枝詞(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析:“晴”與“情”同音,是雙關隱語。這是作者用民歌體寫の戀歌,雙關隱語是民歌中常用の手法。從前兩句詩意看,大概女方在楊柳飄拂、波平浪靜の江邊行船,聽到岸上愛戀她の青年男子在對她唱歌言情,但傳情の含蓄,給女方獲得の印象是“道是無情卻有情”。◎表現手法之象徵
是詩歌慣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の品德節操。如:以“梅”象徵高潔、清秀、淡雅、素樸;以“菊”象徵高潔、傲霜鬥雪の堅強,被稱為“隱逸之花”;以“蘭芷”象徵名貴、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徵富麗等等。
◎表現手法之托物言志
是作者借助物の象徵義來表達個人胸懷心志の一種藝術手法。托物言志詩,又叫寫物詩。如: 墨 梅(王冕)
Fpg
Fpg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析:此詩運用了托物言志の手法,抒發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樣の高潔、淡雅,不向世俗獻媚の堅貞、純潔の操守。◎表現手法之側面烘托
詩人在寫景時,不從正面景物入手,而是從與其有關の 側面景物入手,以對側面景物の描寫來達到反映主題の 效果,即是側面烘托。如:
烏衣巷(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析:本詩通過烏衣巷周圍景物——雜草叢生,野花點點,夕陽斜照,舊時燕飛入普通百姓家——寫出了烏衣巷已不是昔日の烏衣巷了,今日の烏衣巷一片荒涼,昔時豪門世族已不復存在,形象地描述了昔盛今衰の滄桑之變。◎表現手法之動靜結合
如王維の《鹿柴》以“人語響”襯“空山”之靜;其《山居秋暝》以“竹喧”“蓮動”來襯“空山”之靜,抒發一種閒情逸致。蘭溪棹歌(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戴叔倫の《蘭溪棹歌》採用了靜景(前兩句)動景(後兩句)結合の方法,將山水の明麗動人,月色の清爽皎潔,漁民の欣快歡暢,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明澈秀麗の畫卷中。◎表現手法之渲染烘托
塑造意境,渲染氛圍,抒發情感
古今詩歌中,先寫景後敘事抒情或全篇寫景の詩作很多,詩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氣氛渲染得濃濃の,為下文抒情作鋪墊或融情入景中。根據景物の性質可分為喜景和哀景。①喜景襯喜情,哀景襯哀情
“情樂則景樂,情哀則景哀”,詩人の高妙之處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過景傳達自己の喜怒哀樂,做到情景の交融。如: 登 高(杜甫)
Fpg
Fpg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析:詩の前四句描繪了一幅蒼涼の秋景——哀景:急風震撼高天發出怒號の聲音,猿猴哀鳴,渚清沙白,飛鳥之影映入寒渚,木葉紛紛凋落,江水奔騰湧流,一片深秋の淒清之色。渲染了濃濃の愁意,為下文四句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の鋪墊。下文四句敘事抒情——哀情:交織著對國運艱難の關注,對淪落他鄉の不勝感傷。②樂景襯哀情 以樂景寫哀,更見其哀 如: 絕 句(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析:本詩作於廣德二年(764),當時詩人客寓成都,很想回家,因戰亂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後兩句の歎息。但詩の前兩句卻勾畫了一幅幅濃麗の春日畫面,極言春光絢麗。如此美景,為何思歸?原來這是以樂景寫哀情。如此謀詩,才能寫出詩人歸心殷切: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の鮮明對照,反襯詩人思鄉之情更加濃厚。◎表現手法之虛實結合
實景是詩人描寫の現實客觀景物,虛景是詩人通過聯想或想像而虛擬の景物,虛實結合更能表達出一種濃溢の情思。如:塞上聽吹笛(高適)
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天山。
析:一二句實寫景,描寫の內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馬の季節到了。傍晚,戰士趕著馬群歸來,天空灑下明月の清輝。在如此蒼茫而又清澄の夜景裏,不知哪座戍樓裏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の《梅花落》曲調啊!三四句虛寫景,將“梅花落”拆用,仿佛風吹の不是笛聲而是落梅の花片,它們四處飄散,一夜之間和色和香灑滿天山。此詩抒寫戰士們由聽曲而想到故鄉の梅花(胡地沒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寫出了他們の濃濃の思鄉情。◎表現手法之對比
畫眉鳥(歐陽修)
Fpg
Fpg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裏,不及人間自在啼。
析:這首詩運用了對比手法:前兩句(寫自由自在,任意翔鳴の畫眉)與後兩句(寫陷入囚籠,失去了自由の畫眉)構成對比,結構明晰。表達作者對禁錮思想、束縛人才現象の抨擊和對言論自由、解放人才理想の嚮往。◎表現手法之卒章顯志
詩人往往在詩歌の結尾表達自己の心志或情懷。《行路難》尾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表達實現理想の豁達。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8、理感情
①送別類:表達依依不捨之情,或敘寫別後の思念。
②懷古類:或表達對古人の緬懷之情,或表達昔盛今衰の感歎。③思鄉類:或表達對家鄉の思念,或表達對親人の牽掛。④戰爭類:或表達對戰爭の厭惡,或表達對和平の嚮往。
⑤閑時類:或表達清閒恬淡の心情,或表達對隱居生活の嚮往。⑥借景抒情類:或借景表達自己の美好志向,或借景體現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の品質,或借景抒發對人生世事の感慨。
⑦托物言志類:或托物顯示自己の高潔品質,或托物抒發懷才不遇の傷感。
⑧愛情類:在古代詩詞中占の比重相當大。其中不少精品以其豐富の內容、美好の情感、多樣の手法,被人們世代傳誦。概括詩詞感情常用短語
熱愛自然、寄情山水 忠君愛國、建功立業 躊躇滿志、樂觀曠達 淡泊名利、恬淡閒適 輕鬆愉悅、激動喜悅 喜愛讚美、嚮往憧憬 不畏艱難、豁達豪邁 思念家鄉、想念親人 離愁別緒、淒清哀婉 遭貶憤世、傷感不平借古諷今、感歎世事 懷古傷今、物是人非 懷才不遇、壯志未酬 憂國憂民、焦慮矛盾 孤寂惆悵、淒苦煩悶 清高孤傲、超塵脫俗 詩歌中の人物形象
(1)豪放灑脫,如李白の“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
Fpg
Fpg(2)憂國憂民,如杜甫の“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3)樂觀豁達,如劉禹錫の“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4)慷慨悲壯,如範仲淹の“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5)忠心報國,如蘇軾の“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6)躊躇滿志,如辛棄疾の“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詩詞鑒賞題型
【一】詩詞鑒賞題型之一:煉字品析
※提問方式 :“某字用得妙,妙在何處” 【二】詩詞鑒賞題型之二:內容理解
※提問方式:“某個詞,指の是什麼”“某個詞,包含哪些含義”或“寫出某句詩の大意”等。
【三】詩詞鑒賞題型之三:描繪畫面
※提問方式:“用自己の話,描繪某一句(聯)所展現の畫面” 【四】詩詞鑒賞題型之四:情感體味
※提問方式:“抒發了詩人怎樣の情感”“詩人情感變化の原因有哪些”等。
【五】詩詞鑒賞題型之五:主旨領悟
※提問方式:“某句蘊涵了怎樣の道理”“作者の寫作意圖是什麼”等
【六】詩詞鑒賞題型之六:形象感知
※提問方式:“整首詩(或某一句)勾勒(或刻畫)了怎樣の人物形象”
【七】詩詞鑒賞題型之七:景物描寫
※提問方式:“寫了哪些景物”“描繪了怎樣の美麗景色”等。【八】詩詞鑒賞題型之八:意境欣賞
※提問方式是“請用自己の語言生動地描述某一句の意境”“某一句渲染了怎樣の氛圍”
【九】詩詞鑒賞題型之九:名句鑒賞
※提問方式:“某一句歷來為人稱道,請賞析其妙處” 【十】詩詞鑒賞題型之十:表達賞析
※提問方式:“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寫法上有什麼特點”“語言有什麼特點”
Fpg
第五篇:常见古诗词流派知及赏析技巧
常见古诗词流派知识及赏析技巧
诗歌题材分类有: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羁旅之思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诗、宫怨诗、爱情诗、讽谕诗、哲理诗、悼亡诗等。以下资料大概分为:“明确概念——归纳风格——鉴赏训练”三大部分。
一、山水田园诗
(一)山水田园派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二)山水田园的具体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
(三)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等人。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
(四)鉴赏训练:
1、借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田园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诗中,作者写景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解析】
(1)第一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春光的怜爱。第二首描绘了一幅花红柳绿的静谧的山村景色图,表达了诗人闲居乡间的悠闲逸致。
(2)渲染色彩,用桃红柳绿来写春景,给人艳丽感;视听结合;以声衬静,莺啼清脆,但山客仍沉眠未醒,显示出环境之清静。
2、诗人借山水的奇伟壮丽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客中初夏(司马光)
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分析这首诗的景物表现手法。
(2)谈谈对最后一句诗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解析】
(1)这首诗,抓住能体现初夏景色的典型景物来描写,既有远景南山、近景葵花,又有虚景柳絮、实景葵花,前后相互衬托,烘托出一种恬静的情调。
(2)作者把君主比喻成太阳,以葵花向日倾的特性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忠贞不渝的情志。
(五)总结、归纳:
山水田园诗歌的鉴赏有一定的规律,有的诗歌借景抒情,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有的诗人借山水的奇伟壮丽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有的正在遭贬谪的诗人,寄托着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有的抒发诗人独特的哲理感受。在鉴赏时,常常可以用以下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归(退)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衬托、对比、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二、怀古咏史诗(怀古诗、咏怀诗)
怀古咏史诗: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之作在魏晋甚至更早一些时候便已产生,到了唐代蔚然成风,甚至出现了像刘禹锡、杜牧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一)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二)咏史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刘禹锡、杜牧等。刘禹锡的咏史诗名篇有《乌衣巷》、《石头城》等;杜牧的咏史绝句被人称为“二十八字史论”,艺术造诣之深,其咏史诗名篇有《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一般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览古”“怀古”为标题的一类诗歌。
(三)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1、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2、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两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3、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和杰作。
(四)鉴赏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蜀先主庙(刘禹锡)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③。
注:①五铢钱: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将它罢废,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②典出《汉晋春秋》:“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1、“蜀先主”是指三国时期的刘备,“天下”二字既表明了刘备志在天下的气魄,也指出他威摄天下的功业。“千秋尚凛然”渲染、突出了刘备的______,也表达了作者对刘备的_________之情。
2、“得相”句中指刘备得到______的辅助,开创了大业。“生儿”句是指由于儿子刘禅___________,葬送了基业。
3、联系注释思考,作者在尾联使用的典故有什么含义?
4、全诗先写蜀之盛,后写蜀之衰,在鲜明的对比中总结了什么历史教训?
【解析】
1、英雄气概;仰慕、崇敬
2、诸葛亮;不能效法先人的贤德(或答“不象贤”亦可)
3、写刘禅不惜祖业,只求享乐而毫无廉耻,进一步揭示蜀国败亡的原因。
4、人才得失是大业成败的关键,善于择相使刘备开创大业,短于教子却葬送了基业。
三、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
(一)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2、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二)鉴赏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子规(吴融)
举国繁花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1、诗歌咏物托意,反复渲染子规鸣啼的衰声,写出作者怎么一种思想感情?
2、颔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说明之。
【解析】
子规,杜鹃写的别称。这也是古人写诗时常用的典故。蜀国国王杜宇,号望亭,失国身死,化为杜鹃,悲啼不已,故李高隐有名:“望常春心托杜鹃”。本诗中的“行人”,可视为自指。
【答案】
1、反映作者漂泊异乡、仕途失意的愁绪。
2、以春草葱茏于宫苑,杜鹃啼血于异乡,反衬、映照鲜明,突出杜鹃鸟孤身飘荡、衰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四、思乡怀远(人)诗
思乡怀人诗(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一)思乡怀人诗分类
1、羁旅(指客居异乡的人)愁思。例孟浩然《宿建德江》、张继《枫桥夜泊》、王建《十五夜望月》
2、思亲念友。例杜甫《月夜忆舍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例王涯《秋思赠远二首(其一)》
4、闺中怀人、例沈如筠《闺怨》、李清照《一剪梅》、李白《子夜吴歌》
(二)思乡诗情感表现及其寄托方式
1、物象:月.、雁、杜鹃(又叫子规、杜宇、布谷鸟)鹧鸪、柳、笛等。
2、时空:黄昏、春秋、年关、佳节、乡人乡音乡景、梦等。
(三)鉴赏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南·超然台①(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
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心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因此题中所列的“咨嗟”、“休对”、“且将”都是直抒胸臆的词,表达了了作者无奈、苦涩的心情。
五、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一)边塞诗派及风格。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着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此后其他着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二)内容包括:
1、边塞风光;
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三)鉴赏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②。从来幽并客③,皆共黄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④。
【注释】①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②黄芦草:枯黄的芦苇。③幽并:幽,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并,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隋书?地理志》云:“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④矜夸:骄矜夸耀。紫骝:骏马名。
【解说】王昌龄(?——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末为江宁县(今江苏南京)丞,后贬为龙标县(今湖南黔阳西南)尉,世称“王江宁”或 “王龙标”,其诗多写边塞军旅、宫怨闺情,风格清刚俊爽,婉丽明快。《塞下曲》共有四首,此为第一首,前四句描写边塞景物,后四句,既肯定了“幽并客” 戍边的艰苦精神,又批判了“游侠儿”只以骏马矜夸的莽撞。
1、首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2、颈联和尾联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其目的是什么?
【解析】
1、点明时令及边塞的具体地点,渲染边塞的荒凉冷落。
2、对比;赞扬戍边战士驻守边塞不畏艰苦的精神,批判游侠儿只以骏马矜夸。
六、送别诗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如《送友人》、《送元二使安西》、《夜雨寄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爱别离,怨憎会”,是佛家所说的人生大苦之一,正因如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一)送别诗的特点。
1、种类繁多,领域广泛。
(1)抒写亲情、爱情。杜甫的《新婚别》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那份离别的幽怨与痛苦,是感人至深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和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孟郊的《古怨别》、杜牧的《赠别》写的是情人间的缠绵悱恻。
(2)友情、同僚情。有的写送好友到外地做官,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送友人入蜀》等,好友外出做官,诗人摆酒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有的也写送好友到外地做官,但他们的友人或同僚却都是被贬的,这些诗毫无悲酸之态,也不故作豪放语,意境高远,情深意浓。
2、手法多样,情深意长。
(1)直抒胸臆。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慷慨悲歌,一吐为快。
(2)借景抒情。这是唐人送别诗一个相当显着的特点。
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首联写送别的地点,青山白水、景色如画,但一“横”一“绕”便把惜别之情借助山水表达出来。
中间两联更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想像别后友人的行程,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关怀,颈联“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隐喻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情真意切,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整首诗借景抒情,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感情真挚而感人。
(3)伤感旷放,各有千秋。“多情自古伤离别”,这是柳永式的、带着浓重伤感情绪的离别,这类诗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和政治上的挫折,失意、哀伤情绪很浓。
如卢纶的《送李端》:“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全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从衰草笔,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给全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
次联写送别的情景,仍是紧扣悲字,融入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颈联感叹身世,仍是紧扣悲字,感情沉郁,将惜别、感世与伤怀合在一起,心境更显悲凉。
作为唐代诗歌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唐人的送别诗在其思想内容上,大大丰富了唐代诗歌的题材和内容;在艺术表现上,格调或豪放或含蓄,或旷达或深婉,或直露或蕴籍,或借景或托物,用语浅近,不事雕琢,真正体现了“境近意远,词浅情深”的艺术特点。
(二)鉴赏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人归东(温庭筠)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评价。
【解析】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七、闺(宫)怨诗
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一)闺(宫)怨诗:它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境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
(二)从其内容上讲,闺(宫)怨诗主要包括下面几类。
1、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
青年士子为了博取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
王昌龄在《闺怨》一诗中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以前,一心要丈夫早点博取功名,一个人在深闺还感觉不到丈夫不在身边的愁闷。可现在登上楼头不经意地看到,路边的杨柳枝头早已是一片葱翠,自然田野里也少不了成双成对的踏青人,而自己身边却无人陪伴。
这就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
2、表现对游子的思念。
丈夫在外出征或在外谋取功名,闺中的妻子自然是日思夜想。
唐代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就生动地写出了一位妙龄少妇的思夫心情。
黄莺在古诗中是可爱之物,声音清脆动听。可这位女子却听得心烦火起,竟要将它赶走,岂不很奇怪?原来是因为这只黄莺鸟光顾自己没完没了地鸣唱,只懂得卖弄自己清脆的歌喉,而全不理会屋里的女子正在午睡之中,并且还正做着好梦,梦中她来到辽西,正同远征中的丈夫相会呢!
这只黄莺鸟真是太不知趣了,竟然吵醒了女主人公,惊破了她日夜以求的美梦,将她从与丈夫相聚的甜蜜美梦中拉回到孤身独处的严酷现实里,岂不要恼杀了她吗?所以,她要“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3、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儿行千里母担忧。”丈夫在外,在家的妻子又何尝不担忧、牵挂呢?
唐代王驾之妻陈玉兰的《寄夫》:“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写的是一位女子不顾西风吹在自己身上的寒冷,却对丈夫体贴入微,嘘寒问暖,十分生动地写出了少妇的焦虑。
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战争频繁而残酷,驻守边地的成千上万的将士在沙场上英勇牺牲,使得他们的妻子独守空闺,寂寞终身。
元代姚遂的《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问,妾身千万难。”诗用一个女子的口吻写出了一个闺中少妇为丈夫寄寒衣时的矛盾心情。同时,那种对丈夫的关切、体贴之情也溢出纸外。
4、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
这类诗犹以表现宫女的寂寞之情的最为突出。古代的最高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和役使的需要,把民间大批的美貌女子掳人宫中。
这些宫女在深宫里被高墙深院锁着,一呆就是一辈子;除非特殊的原因可以被放出宫,不然就只能老死于这寂寞冷清的皇宫里。一些宫女进宫后,连皇上的面也没见过。她们的痛苦、怨怼可以想见。
唐代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几个玄宗天宝年间进宫的老宫女,年轻时都是月貌花容,娇姿艳质,她们被禁锢在古行宫中,红颜憔悴,成日价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已往。此情此景,好不凄绝!
(三)鉴赏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岁岁、朝朝”表达了对戍边生活的不满。
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八、哲理诗
哲理诗“哲”者,智也。(《尔雅》)“哲理”就是指充满智慧能给人教益的道理或事理。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绝句,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一)哲理诗分类:哲理诗多种多样,诸如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
1、描写自然景物的哲理诗最多,也最为人们所熟悉。诸如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
2、描写社会政治的哲理诗,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启迪深思。白居易的“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放言》);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等。
3、描写人生理想的哲理诗,往往都是诗人的感情宣泄,真切自然,读了催人奋起。
诸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画菊》);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已亥杂诗》)等。
4、描写文艺创作的哲理诗,也同样是异彩纷呈,对人们的写作很有借鉴意义。
诸如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示子聿》);郑板桥的“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题画竹》);张问陶的“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论诗绝句》)等。
5、描写爱情的哲理诗,也不乏名篇,不过这类作品,大都是借助比喻或象征来表现感情的。诸如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等。
(二)鉴赏训练:
训练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中的。“青山”和“绿水”分别指什么?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它蕴涵着怎样的理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1、“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
2、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表达了作者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思念故乡的情怀。
训练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引水行①(李群玉)
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
【注】①南方山区用长竹筒节节相连,把泉水从高山洞口引到需要灌溉或饮用的地方。
1、首句中的“寒玉”可否改成“碧玉”?
2、三四句描写精确但是并不乏味。试分析诗歌生动的情趣。
【解析】
1、不可以。不说碧玉而说寒玉,是为了与秋泉相映,以突出饮水的竹筒给人带来的清冷的感受。
2、这是一道主观开放题。三四句精确地写出了竹筒引水,顺着山势蜿蜒而下的样子,非常符合南方人生活的实际,但它绝不是客观的叙述,它还写出了山行者与饮水竹筒之间的关系。十里山行,竹筒蜿蜒,泉流不断,似是有意与行人相伴。行人走路寂寞,遇此良伴,该会平添多少兴味!“行人头上过潺湲”更生动地写出了诗人耳闻目接之际那种新奇、喜悦的感受。补充知识
诗歌鉴赏解题的一般步骤
1、辨诗题(看题材):写作缘起、时间、处所、人物、场合、感情基调,如《望月怀远》、《春夜喜雨》、《旅夜书怀》、《柳》。
认真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对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许多的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主要表现手法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2、审作者(解背景):时代、身世生平、思想、风格流派。
3、看注释:难字,或有典故。
4、通词句:认清歧义、理顺倒文、解读典故、推断品味关键字词,概括句义。
5、品意象:形声色质味情调;时空位置(在脑海中形成“多媒体”的图景)。
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的“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6、入意(主旨)境(意象):设身处地,涵泳品味,领悟其中的“情”或“理”。
7、定主旨:综合思想因素与感情涵义,比较主次轻重。
8、认“技巧”:结构关系类、语意关系类、表达方式类(主要是写景抒情方式)、语句修辞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