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上学期古诗复习试
靓湖学校二部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编辑整理:宋盈希
八年级上学期古诗复习试
毛泽东《七律长征》鉴赏
读《七律 长征》,回答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按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空。2.解释。
(1)磅礴:____________________(2)三军: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哪些词语与“只等闲”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写到哪些史实来表现红军长征“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加点的词语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毛泽东在这首诗中写到雪,他还有哪些写雪的诗句?请你写出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春
望》鉴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到。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_____,实际上是写_____
4.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泊秦淮》鉴赏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鉴赏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这首诗的后两句,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
自然地联系起来,借此抒发
之情。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僵卧孤村”,而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哀叹连连。B、“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C、诗中两次写到了北疆战事,但都是诗人的意想,并非身临疆场。D、全诗奔放雄沉而又略带苍凉,爱国之情,感有肺腑。
3.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靓湖学校二部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编辑整理:宋盈希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文天祥《过零丁洋》鉴赏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
的悲哀;借
和
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2.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第联。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律诗中的第二联又称颔联、第三联又称
联。律诗对这两联在形式方面的特殊要求是:
。6.“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7.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鉴赏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D.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这首涛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龚自珍《已亥杂诗》鉴赏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诗人在前两句中用、两个词烘托出无限离愁,流露出天高地远的苍茫迷惘之感。2.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思为国为民效力,他图的是什么?
靓湖学校二部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编辑整理:宋盈希
4.这首诗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不得已辞官还乡时的无限愁思,而后两句却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积极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
。6.请你说说对三、四句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三、四句诗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望岳》鉴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⒈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言无二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6.“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鉴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对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
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
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2.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靓湖学校二部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编辑整理:宋盈希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5.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登飞来峰》鉴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作者王安石,(朝代)文学家,为了富国强民缓和阶级矛盾,曾积极推行变法,遭到保守派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5.诗的三、四句,形象地揭示了
的哲理。
6.诗的一、二句,采用的修辞手法,写出飞来峰山势雄伟,应天塔的特点。
7.“浮云的意思是,在诗中指,最高层隐含的意思是。
李贺《雁门太守行》鉴赏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表达了什么意思?这句诗好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从
夜
和
两个角度,用
了
词语来描写战斗的激烈。并用准确的语言加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完淳《别云间》赏析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对下列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过零丁洋
别云间
文天祥
夏完淳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下洋里叹零丁。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A.《过零丁洋》是一首七言律诗,四联八句,全诗押的是ing韵;《别云间》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四联八句,押的是an韵。
靓湖学校二部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编辑整理:宋盈希
B.《过》诗多用对偶句,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而打萍”和“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了洋里叹零丁”,对仗极为工整。
C.《别》诗中“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一联点明自己被捕,过了三年漂泊的生活,今天又成了囚徒,同时表明自己要像楚人钟仪那样忠于故国的意志。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全诗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惘。
杨万里《小 池》赏析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写了初夏河塘的动人情景。在幽静的小池边,细细的泉水从泉眼出默默的流出来,好像泉眼在爱惜他们,不愿多流一点似的,绿树倒映在水中,似乎他喜欢这晴天柔和的风光。鲜嫩的荷叶刚钻出水面,才露出一个尖尖的角,就有一只蜻蜓立在它的头上。
阅读这首诗,回答问题(2OO6年南通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1.这首诗清新活泼,情趣盎然。请你展开合理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一、二两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三、四两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靓湖学校二部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编辑整理:宋盈希
八上课内诗词阅读鉴赏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 毛泽东《七律 长征》鉴赏 1.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2.(1)气势雄伟的样子。
(2)指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3.腾细浪
走泥丸
4.过“五岭”、“乌蒙”,渡“金沙江”、“大渡河”,爬雪山。5.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6.如“梅花喜欢漫天雪”“飞雪迎春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
■ 杜甫《春
望》鉴赏 1.望
山河草木
花鸟
2.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画面描写、揭示含义,意同即可)3.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写出“荒凉萧条、物是人非”意思的可记分)4.抒发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 杜牧《泊秦淮》鉴赏
1.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诗的首句写了轻轻的暮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4.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鉴赏 1.梦境 2.A 3.D
■ 文天祥《过零丁洋》鉴赏 1.国破家亡
惶恐滩
零丁洋
2.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3.第二联(或颔联)
4.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5.颈联
对仗 6.儒家经典
7.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8.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鉴赏
解析:这三道题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对古诗的赏析,突出了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性。第1题考查诗歌的诵读
第2题考查对常识、内容和情感的把握
第3题考查对名句妙处的品味,是一道开放题。答案:
1.B(“离别”和“宦游”分别各是一个词语,不能分开。)2.C(错在对诗句内容的曲解。)
3.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对待离别态度很积极。(意对即可)
■ 龚自珍《已亥杂诗》鉴赏 1.白日斜
天涯 2.C
3.寄托了为培育人才以及维护自己崇高理想而献身的情怀。(能从“为培育人才而献身”,或从作者思想、著作对后世的影响,或从作者的理想、事业等方面作积极的思考,得2分;语言通顺,得1分。共3分)4.诗人辞官离京,心情十分郁闷。但他并不认为自己从此就一无用处,而是想做些对社会有益的工作。“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
5.卸甲归田的惆怅
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言之有理即可)7.(言之有理即可)
■ 杜甫《望岳》鉴赏
1.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靓湖学校二部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编辑整理:宋盈希
2.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意思相近计2分,不够准确 酌情扣分)3.D(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 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所不可缺少的。5.C 6.雄伟高大
7.示例:1表达了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
2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3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答出一点即可。)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鉴赏
1.C(“渐欲”二字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这一说法欠妥。)
2.D(“详写”一说不当。)
3.开放题。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4.C(理由同第1题)
5.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 王安石《登飞来峰》鉴赏
1.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诗中指阻碍变法的保守势力,比喻谗佞小人或消极事物)2.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意思对即可)3.阻碍变法的保守势力,比喻谗佞小人或消极事物。4.宋
5.站得高,看得远;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夸张、直耸云霄;
7.①漂泊的白云 ②阻碍变法的保守势力,比喻谗佞小人或消极事物 ③自己身居相位,位高权重,比喻自己站在时代前沿,高瞻远瞩。
■ 李贺《雁门太守行》鉴赏
1.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句诗表达了敌军压境、形势极为严峻;这句诗好在把敌军压向边诚比喻成黑云压城,极为形象传神。
2.这联诗句从军营号角和战士流血这两个角度描写战斗的激烈。“角声满天”就是号角的声音震天,“燕脂”就是胭脂,这里指战士的鲜血,“凝夜紫”在夜晚的朦胧中凝成了紫色。这些词语的运用突出了战斗的激烈。
3.《雁门太守行》抒发了作者队出征将士浴血奋战,抗击外来侵略的赞颂之情。
■ 夏完淳《别云间》赏析 1.D
■ 杨万里《小 池》赏析
1.(准确体现原诗的意思,语言具体形象。)
示例:清幽静谧的小池里,澄澈透明的水流从细小的泉眼中缓缓而出,轻轻悠悠,悄无声息;柔和煦暖的斜阳下,池边的绿树将自己的身影倒映在晶莹剔透的水面上,风姿绰约,媚态可掬。池水无声人有情,好一幅小巧精致、柔美和谐的宜人画面!2.(赏析角度合理,语言流畅,清楚明白。)
示例:这两句诗选景角度巧妙自然,极富生活情趣。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第二篇:八年级上学期古文复习
八年级上学期古文复习
一、阅读《晏子使楚》选段,完成1—6。(共20分)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6分)
(1)圣人非所与熙也()(2)齐人固善盗乎()
(3)吾欲辱之,何以也?()(4)晏子避席对曰()
(5)酒酣()(6)左右对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①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楚国君臣采用了怎样的计谋来侮辱晏子的?(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4、晏子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指出晏子外交语言的特点。(4分)
阅读《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完成21—22。(共4分)
(四)阅读《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完成6—7(共4分)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面;食不给,啖③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及至被谗④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②辄:往往,每每。③啖:吃。④谗:说人坏话。
5、你认为上文表现了范仲淹哪些高尚的品质?(2分)
6、读了上文后,试写出和“天下为己任”意义相近的一句名言。(2分)
二、阅读《人琴俱亡》,回答下列问题。7-11题(共18分)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6分)
(1)病笃()(2)索舆()()(3)都不哭((4)掷地()(5)人琴俱亡()
(6)文中表示死亡的字词有()8.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1)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
(2)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已不调。
(3)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9.文中能表示子猷与子敬兄弟情深的地方有哪些?并做简单说明。2分
10.子猷面对子敬的死,不哭与哭各是什么原因?2 分
11.有人认为文中“弦已不调”不能表示琴已经“死亡”,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2分
三、阅读《小石潭记》,回答文后问题。(18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亻叔
尔远逝,往来翕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潭西南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消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及记之而去。
12.用课文原句在横线处填空。(2分)
13.解释文中加点字意思。(2分)(1)许:_________________(2)去:________________ 14.按要求符号画出限定句子。(2分)
(1)用“~~~”画出第①段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2)用“()”标出描写少游鱼动态的句子。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大意。(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选文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并表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及被贬后凄苦心情的句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阅读柳宗元《钴姆潭西小丘记》选段,完成17—18题。(共4分)
得西山后八日,寻(沿着)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姆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高耸仰卧),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qīn 高耸)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17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18.这段文字在描绘景物方面很有特色,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就这方面作一些点评。(2分)
四、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和下面一篇文言短文,完成19~23题(16分)(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洁白的样子。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就:拜访、访问。⑦经宿:一整夜。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3)相与步于中庭(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用现代汉语写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2分)
21、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4分)
22、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3分)
23、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3分
(五)、阅读《治水必躬亲》和《大禹治水》两篇文章,回答问题。(20分)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8分)
(1)泥于掌故()(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3)未尝横索一钱()(4)事可举也()(5)亲劳胼胝()(6)势有曲直()(7)潴有浅深()(8)不得其情()
25、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26、请从本文中概括出两个成语(4分)
阅读《过家门不入》,完成文后问题。(6分)
禹伤先人父鲧(gǔn)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禹因父亲治水不成被杀而悲哀,就尽心尽力去治水),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向鬼神表明自己的诚心);卑宫室(使自己居住的房屋矮小),致费于沟淢(xù沟渠)。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qiāo古时走泥路所用工具),山行乘榉(jǔ)。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开通)九(虚数,言其多)州,通九道,陂(bēi添塞)九泽,度(duó翻越)九山。令益(人的名字)予众庶稻,可种卑湿(潮湿、低洼的地方)。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史记》)
27请你从本文中摘录能够证明观点“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的原句在下面横线上。(2分)
28阅读文章,请你列举出禹值得我们学习的举动(2分)
29.我国历史上治水的名人有许多,你能再列举几个吗?(2分)
八年级上学期古文复习试卷答案 古文试卷答案
一
1、①同“嬉”,可玩笑。②本来 ③用 ④离开座位,表示郑重。(4分。答对1个给1分。意思对即可。)
2①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②橘树在淮河以南就成长为橘;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两者只是叶子相似,它(果实)味道是不同的。(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3、预先安排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2分,意思对即可。)
4、晏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运用比喻、类比等反驳方式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意思对即可)(4分)
5范仲淹读书发愤、勤勉;以国家大事为己任,有远大的抱负;生活节俭;忧国忧民。(2分)
6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分)
二9.(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说明子敬虽不愿子猷知道他的死而更悲伤,但子猷却能感到子敬已死,表明兄弟情深。
(2)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表明子猷因为子敬之死而悲痛,加之病痛,随子敬而去。
(3)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子猷希望为子敬弹奏琴曲,作为送别,表明兄弟情深。
10.不哭是因为子猷知道自己大去之日不远了,可以与九泉之下的子敬相聚了。哭是难以忍受与兄弟阴阳相隔,孤独一人之痛。
11.提示:作者是作了艺术化的处理手法,这里是表现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其实是子猷的生存之心已死。
三、(14分)(一)12. 每空1分,共2分。(1)似与游者相乐(2)不可知其源 13.每个1分,共2分。(1)表示对数量的估计。(2)离开
14.每方面1分,共2分,多画、少画不给分。(1)日光下彻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2)亻叔
尔远逝,往来翕忽
15.译出“以”和“清”二个词1分,句子大意大正确1分,共2分。因为小石潭周围的环境过于冷清(凄清)16每句1分,共2分。凄神寒骨 消怆幽邃 写小丘所处位置及小丘的形貌。(2分,意思对即可。)
18文中描绘景物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则用了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小丘的奇特风光,展现了永州一带山水的特点,写得生动、形象、传神。(2分。)
四,19、(2分)(1)愉快地,高兴地(2)想,思考(3)共同,一起(4)只是
20、(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1、(2分)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千里共婵娟。
22、(3分)两段文字都写出了月光的皎洁,运用了侧面描写;(A)段描写的详尽些,运用了拟人的手法。(B)段描写的粗略些。(注:这题是我根据以往经验杜撰的,(B)段中我从四望皎然猜测是描写月光的。没有去查资料考证,请谅解。)
23、(3分)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总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A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B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
五25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3分。意思对即可。)26(1)、好逸恶劳、见利忘义(4分。每个2分。)
27(1)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2)至少两点,答对一点得一分。面对困难全力以赴,一心一意为老百姓某利益,有节俭的精神,做事情讲究方法。
第三篇:八年级上学期历史复习(精)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复习
第一单元史前人类社会与古代区域文明 第1课史前人类社会
二三百万年前,历史上出现了最早的打制石器。石器工具的制造,标志着人类的诞生。
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并逐步掌握了使用火的本领。
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原始人在进化中逐渐形成了现代三大人种——黄种、白种和黑种,距今约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
西亚、中国和中美洲是人类最早的三个原始农业中心,氏族公社是以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集团。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被称为农业革命,农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始人类在创造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原始宗教、艺术和文字等精神文化。图腾崇拜、洞穴壁画、图画文字在内的原始宗教、艺术、文字等精神文化遗产是我们了解原始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重要途径;在了解相关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整理出史前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的先后顺序。
史前文化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原始宗教、艺术和文字。(一原始宗教: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
(二洞穴壁画是原始艺术最杰出的成就之一,壁画内容多以动物题材为主,反映原始人狩猎生活的场面。
(三原始人最初使用结绳和刻痕记事,后来发明了图画文字。图画文字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它以人和自然物为符号,将一整套的图形刻画在树皮、石、骨或皮革上,来表达某个完整的事件或想法。
第2课古埃及文明
古埃及的地理范围基本与今日的埃及相当。它地处非洲的东北部。
古埃及国家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法老是最高统治者,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古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金字塔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象征。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它不仅体现了古埃及建筑的巨大成就,而且反映了古埃及政治体制、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
早在公元前4000年代中叶,古埃及人就发明了象形文字。第3课古西亚文明
古代西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地区之一,东起伊朗高原,西至地中海东岸。古巴比伦王国在国王汉穆拉比时期统一了两河流域,公元前1800年左右,希伯来人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一神教——犹太教。其主要经典《圣经》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大流世一世统治时,波斯帝国成为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大流士一世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实行了改革。
古代西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地区之一,其文明最初发轫于两河流域。《汉穆拉比法典》是世界现存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工具。
生活在西亚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西亚的文明历史,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腓尼基字母、《汉穆拉比法典》、犹太教及《圣经》等,都对后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第4课古印度文明
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古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的棉花栽培者,精心规划与建设的城市是哈拉帕文明的重要特征。
“印章文字”是古印度最早的文字,古印度种姓制度将社会成员划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种姓制度是一种贵贱分明、界限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一般实行内婚制。
古印度是指整个南亚次大陆,佛教发祥于印度,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尊称为“释迦牟尼”,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主张“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等级制度。佛教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欣赏佛教文化的遗迹,养成尊重宗教信仰,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佛教得到很大发展,并开始向外传播,向东南传入东南亚,向西北传入中亚,公元前后佛教经由中亚传入中国,后又由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
第5课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文明的开端是爱琴文明,开始于公元前2000年,历时800年,先后以克里特岛和迈锡尼为中心。
在希腊众多城邦中,斯巴达人崇尚武力,雅典以创新精神和发达的民主政治著称。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鼎盛。雅典文化是古希腊文化的杰出代表。
雅典的民主制在公元前5世纪时达到极盛,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机构,为维护民主制,雅典人发明了陶片放逐法,但是雅典的民主有
很大的局限,限于雅典男性公民中,重要官职被贵族掌握,所以雅典的民主制实质上是奴隶主贵族的民主统治。
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和希腊军队远征东方,建立了
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远征是一次掠夺性战争,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
波斯人:建立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大流士改革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希腊人:雅典的民主政治,古希腊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战争总会给人类带来破坏和灾难,但有时战争在客观上却能起到促进文化交流、文明交融的作用。
第6课古罗马文明
意大利半岛是古罗马文明的发祥地,它位于地中海的中部。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30年,屋大维自称“元首”,罗马进入帝国时代,屋大维成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任皇帝。
2世纪罗马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欧洲奴隶社会结束,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公元1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中间产生了基督教,创始人是耶稣,基督教的经典是《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者合称《圣经》。主张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基督教后来成为罗马国教。
在中世纪基督教成为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教育也为教会所垄断。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最大特点表现于封建庄园制度、封建农奴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以及基督教的作用和影响。
第7课非洲与美洲古文明
非洲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公元前400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地区已经进入新石器时期,居民学会饲养动物和栽培农作物。公元前500年,西非已开始制作铁器,诺克文化是西非早期铁器时代的代表。
南部非洲,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现展示了非洲人民所创造的文明成就。美洲最古老的居民是印第安人,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先后创造了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
第二单元中世纪的欧洲区域文明 第8课中世纪西欧社会
公元5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大动荡时代。欧洲进入中世纪。
中世纪之初,西欧社会开始了封建化过程,最终形成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制度。公元800年,教皇为查理加冕,法兰克王国成为查理曼帝国。843年查理的三个孙子缔结了《凡尔登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成为后来德意志、意大利和法兰西的雏形。
在西欧封建社会,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居民的主要生活用品都有在庄园内生产。
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都是中世纪著名的城市。
第9课基督教会
在中世纪,基督教会是欧洲社会的重要势力。
1054年,西方以罗马为中心的教会与东方以拜占庭为中心的教会决裂,前者称公教,又称罗马公教(汉语译为天主教;后者称正教,又称东正教。
罗马天主教会、西欧封建主和大商人打着宗教旗帜,向地中海东部国家发动了一场侵略战争——十字军东征(1096年——1291年。
11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开始复苏和兴起,意大利波伦亚大学是西欧第一所分系科的大学,此后诞生的法国巴黎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等都是中世纪著名的大学。
教堂是中世纪西欧建筑艺术的突出代表,哥特式建筑则是当时教堂建筑艺术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第10课拜占庭帝国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继续存在了近1000年之久。
查士丁尼统治时期,拜占庭帝国盛极一时。在即位期间,组织法学家对古代罗马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编成了《查士丁尼法典》等四部法学著作,统称为《查士西尼民法大全》。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对后世立法产生重大影响。
1453年,拜占庭帝国被土耳其人所灭。
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第11课莫斯科公国
公元9世纪,居住在东欧平原的东斯拉夫人,建立了许多小国,称为公国,首领称王公。
十六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核心建立了统一的俄罗斯国家。
1547年,大公伊凡四世举行加冕典礼,改称“沙皇”,莫斯科大公国称“沙皇俄国”。伊凡四世推行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专制制度。
第三单元亚洲区域文明的发展 第12课东亚、南亚文明
公元前1世纪,朝鲜半岛逐渐形成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到676年,与唐朝结盟的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定庆州为首都,为新罗王朝。
10世纪时,武将王建起兵击败新罗军队,统一了朝鲜半岛,改国号为高丽。1392年,大将李成桂废高丽国王自立,次年改国号为朝鲜,后迁都汉城,从此开始了朝鲜最后一个王朝——李朝(1392年——1910年的统治。
约在公元2世纪末,日本列岛的西部——九州北部,出现了邪马台国家。以后,本州岛上形成了大和国家,其首领天皇。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参照中国隋唐的政治经济制度,实行“大化革新”。
7世纪起,日本开始向中国派送遣隋使和遣唐使;从中国引入汉字、佛教和政治制度、并模仿唐长安城,先后建造了平京城(今奈良和平安城(后称今都。
《源氏物语》是日本古典文学的名著。
4世纪至7世纪,印度逐步确立了封建制度。1526年建立了莫卧儿帝国。莫卧儿帝国在沙贾汗父子时期达到鼎盛,泰姬陵印证了当时社会的繁荣。
1764年,莫卧儿帝国成为英国殖民者的附庸。第13课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西南部,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南为阿拉伯海。是阿拉伯人的故乡,也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宣扬安拉是宇宙间唯一的神,自己是安拉的使者。
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的历纪年元开始。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是阿拉伯国家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和法律制度的经典。
阿拉伯帝国是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学中具有世界影响的民间故事集。第14课蒙古帝国
蒙古人属于游牧民族,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创立了军政合一的国家制度。主持创造蒙古文字,颁布法律,提高了蒙古人的文明程度。
忽必烈自立为大汗后,迁都大都(今北京,1271年改国号为元,后又攻下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
成吉思汗生前将征服地区的土地分封给四个儿子,后来这些封地在不断扩张中形成了四大封地,通称四大汗国。
第四单元从区域文明向全球文明的过渡 第15课新航路的开辟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欧洲掀起了一系列海上探险和殖民活动。1492年10月12日,意大利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首次登上了美洲巴哈密瓜马群岛。
1498 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巴开辟了由欧洲直达印度的新航路。1522 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证实了地圆学说。第 16 课 早期的西方殖民扩张 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孪生兄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葡、西矛盾再次激化。教皇 亚历山大六世颁布训谕,以穿过大西洋上的一条
子午线作为葡、西势力范围的分界线。1441 年,葡萄牙人在西非海岸猎掠黑人,贩运为奴,由此开始了罪恶的奴隶贸易。在贩卖过程中,形成了“三角贸易”体制。奴隶贩子带上廉价工业品,从欧洲航行至 非洲,称为“出程” ;在非洲沿岸用廉价工业品换取黑奴,然后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称为 “中程” ;用黑奴换取金银和工业原料,最后返回欧洲,称为“归程”。这种欧洲——非洲 ——美洲的航行和奴隶贸易,被称为“三角贸易”。第 17 课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14 世纪到 16 世纪,意大利掀起了一股人文主义思潮。中世纪的基督教会以神为宇宙 的中心,而人文主义者主张以人为中心,推崇个性自由,注重现世生活,创造出大量特点 鲜明的思想文化作品。史称“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掀起的反封建的思想 文化运动。意大利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和中心。“文艺复兴”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 “文学三 杰”(佛罗伦萨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和“艺术三杰”(达· 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16 世纪,德国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马丁· 路德。第五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的建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 18 课 17 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1603 年,斯图亚特王朝开始了英国的统治。1649 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同年,英国取消君主制,宣布为共和国。1653 年克伦威 尔解散国会,就任护国主,实行军事独裁统治。1660 年,查理二世复位,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 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庭政变,拥立威廉为王,史称“光荣革命”。1689 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从此,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第 19 课 启蒙运动 17 至 18 世纪,欧洲以法国为中心,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所谓启蒙,就是启迪愚昧,普及文化教育。伏尔泰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主张限制王权,实行“开明”君主制度。18 世纪末,法国启蒙运动达到顶峰,以狄德罗为首编撰的《百科全书》,提出建立资 6 产阶级共和国。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思想,并提出建立民主 共和国的主张。第 20 课 美国独立战争 至 18 世纪中叶,英国在北美建立的 13 个殖民地已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市场,英语成为 通用的语言。1775 年 4 月 19 日,英军到波士顿附近搜查民兵军火库时,在列克星敦遭到了民兵的 袭击,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1776 年通过的《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独
立。1787 年,美国制定了宪法。宪法规定: 美国实行中央和地方政府分权的联邦制;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这部宪 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1789 年美国产生了第一届国会,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华盛顿当选为首任总统。第 21 课 法国大革命 18 世纪后期,法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发展受到束缚,人民生活艰难,政府 也因严重的财政危机而陷于破产。1789 年 5 月,路易十六召开的三级会议不能满足第三等级的要求,最终激起了革命的 爆发。7 月 14 日,起义群众攻占了象征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 开始。1792 年 9 月 22 日,国民公会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历史上称其为“法兰西第一共 和国”。以罗伯斯比尔为首的雅各宾派采取一系列恐怖手段打击国内外敌人,史称“雅各宾派 专政”。1799 年,拿破仑发动政变,开始独裁统治。历史上称其为“法兰西第一帝国”,亦称 “拿破仑帝国”。第 22 课 美国南北战争 19 世纪上半叶,美国两种经济制度产生激烈冲突,奴隶制的存废成为矛盾焦点。《汤 姆叔叔的小屋》激发了人们反抗奴隶制度的情绪。1859 年发生的约翰· 布朗起义,把废奴运动推到了顶点。1860 年,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1861 年南北战争爆发。《宅地法》和《解放 黑奴宣言》扭转了南北战争的形势。1865 年美国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结束。南北战 争废除了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7 第六单元 第 23 课 工业文明的产生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指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提出了宇宙 空间是无限的论点,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指出行星是按照椭圆轨 道绕太阳运行的。17 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被称为 “近代物理学之父”。他证实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17 世纪中期以后,欧洲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心由意大利转移到了英国。牛顿是这个时期 科学成就最杰出的代表人物。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系统阐述了万用引力定律和其他科学成就,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万用引力定律的提出,提示了一个道理:自然办万物的运行是有规 律的,规律是能够逐步被人们所认识的。第 24 课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它从 18 世纪下半叶一直持续到 19 世纪 中叶。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最初发生
在棉纺织业。1765 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重要的发 明创造,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跨入“机器时代”。1814 年,史蒂芬逊发明蒸汽机车。第 25 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先后发生的法国里昂纺织工人的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 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被并称为“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是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代表人物。马克思与恩格斯都生活在 19 世纪的欧洲。1848 年 2 月,《共产党宣言》正式在伦敦发 表。《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 义的诞生,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8
第四篇:八年级生 物复习试 卷
生 物 试 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春蚕到死丝方尽”是古人的误解。其实,蚕吐尽丝时并未死亡,只是发育成不吃不动的 A.卵B.幼虫 C.蛹D.成虫
2.“自然选择学说”可以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它的提出者是
A.达尔文 B.弗莱明 C.列文·虎克 D.巴斯德
3.图1是豌豆的遗传图解。根据图解可以推测,高茎、矮茎分别是
A.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B.隐性性状、显性性状C.隐性性状、隐性性状 D.显性性状、显性性状 4.上题中,若用“R”表示显性基因,“r”表示隐性基因,则图1中子代高茎豌豆的基因型为 A.RR B.RrC.RR或Rr D.rr
5.“无心插柳柳成荫”所描述的植物生殖方式是
A.扦插B.嫁接C.克隆 D.播种
6.关于正常女子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表示正确的是
A.22对+XXB.23对+XYC.22对+XYD.22条+XX
7.下列哪一个细胞里的染色体不成对存在A.卵细胞 B。受精卵 C.白细胞 D.上皮细胞
8.许多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人们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先前对某种疾病有较好疗效的 抗生素,现在临床效果越来越差,其主要原因是(B)
A.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进行选择的结果 B.抗生素对病原微生物抗药性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 C.病原微生物变异的结果D.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本身就具有抵抗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空1分,共5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入答题卡中。)
1.(2分)是非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搭载“神舟八号”遨游太空的闽侯橄榄种子回家了,其中约有80%的种子会产生基因突变。请判断:()(1)以上提到的育种方法是杂交。
()(2)由于基因突变引起橄榄出现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
2.(5分)“啊——嚏”!打喷嚏时,人们深吸一口气后,肺里的气体被急速有力地从气管喷射出来。流感病人鼻腔里有大量病毒和细菌,鼻腔粘膜受到它们的刺激,机体就会接二连三打喷嚏。一个喷嚏最远可喷至4米开外,飞沫中携带着大量病原体。有些对花粉过敏的人,在赏花时也会连续不断地打喷嚏。
(1)打喷嚏是鼻黏膜受刺激后人体的反应,这是人体的第道防线在起作用,属于免疫。
(2)作为外来物质的花粉可诱发喷嚏,它属于(抗原/抗体)。
(3)关于流感,资料中提到的传染源是。
(4)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考虑,当你想打喷嚏时,应该。
3.(5分)冬冬感冒上医院,医生让他验血后,根据报告单(图3)开了处方。
(1)血液中能吞噬和包围病菌的血细胞是
(2)阅读图3,对照正常参考值,你发现冬冬不合格的化验项目是。根据这些指标,医生诊断冬冬有炎症,所以在处方中开了能杀死的抗生素药——头孢克肟片(图4)。
(3)根据药盒外包装正面(图4)的标志判断:购买这种药是否要凭医师的处方?,因为这种药
属于药。
4.(5分)下列A、B、C、D四个图,分别表示细胞核中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上述A、B、C、D图示中,从形态结构上能正确表达基因、DNA、染色体之间关系的是图。②人体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23对,那么DNA分子有条,含有的基因有对。
③若用T、t分别表示基因的显、隐性。现有一对有耳垂的夫妻,婚后生出了无耳垂的后代,该夫妻的基因型是,生出无耳垂后代的基因型是。
5.(5分)天然种植的棉花大都是白色的,偶尔在田间也会出现一两株彩色(如棕色)的棉花。现有两株白色的棉花,分别让它们作父本和母本进行杂交,结果它们的子代中有的结白色棉花,有的结棕色棉花。请回答:
(1)在种满白色棉花的大田中,偶尔出现一两株棕色的棉花是生物的结果。
(2)棉花的白色和棕色在遗传学上是一对性状。
(3)在上述棉花颜色的遗传杂交试验中,显性性状是棉花,隐性性状是棉花。
(4)如果用D和d分别来表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则上述杂交的子代中,结棕色棉花的基因组成是。
第五篇:上海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古诗及注释(DOC)
1、作者简介: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县)人。北宋词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初苏轼荐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
《春日》这首七绝描写夜雨初霁的春天庭院的景致。
春日五首(其一)翻译:一声轻雷过后,顷刻落下了如丝般的春雨,雨过天晴后屋顶上的琉璃瓦如碧玉般浮光闪闪。雨后的芍药如惆怅的女子含着点点泪珠,雨打后的蔷薇,也似乎绵软无力,其实枝条正悄悄攀枝蔓延着。词语解释:
万丝:指春天的细雨。
霁:雨过天晴。
瓦:琉璃瓦。碧:碧玉。卧:攀枝蔓延。碧参差:指琉璃瓦浮光闪闪,犹如碧玉。芍药:草本之首,与牡丹形似。
2、作者简介:三衢道中背景,曾畿(读音:jī)(1084——1166)南宋朝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赣州(今江西赣州市)人,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
①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④却山行(xing):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黄莺。(注:三衢道中的衢是个名词,三衢指衢山。)三衢道中 译文: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是从田野间被启用的。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发,起,指被任用。于,介词,从。畎,田间水沟,田中的垄沟。亩,田垄。“畎亩”,泛指田野。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傅说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用他为相。举,被举用,被选拔。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3.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后来又辅佐周武王。于,介词,从。
4.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放被录用。管仲(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夺群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士,狱官。
5.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的。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6.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从市集里赎回后被选拔而登上相位的。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王被俘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7.大任: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任,责任,担子。
8.于是人也:(把重大责任)给这个人。是,指示代词,这。也,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解释。
9.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10.劳其筋骨:使他的身心劳累。劳,使……劳苦。其,代词,他的。11.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12.空乏其身: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空乏,财资缺乏。这里是动词。13.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所为,所行。14.所以:用这些来……。
15.动心忍性: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惊,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16.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做的,使他增长才干。曾通“增”,增加。所,助词,与“不能”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不能达到的对象。17.恒:常。
18.过:这里指有过失。
19.然后能改:这样以后才能改过。
20.困于心:内心困扰。困,忧困。于,介词,在。
21.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22.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为。作,奋起,指有作为。23.征于色:征验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24.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25.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26.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族大臣。拂,通“弼”,辅弼,辅佐。
2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或外来的祸患。出,在外面。指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外患,外来的灾难,多指外部入侵。者,语气助词,表停顿。28.国恒亡:国家常常要灭亡。恒,常。
29.然后知生于忧患:这样以后,才明白因为忧患而生存发展。然后,这样以后。于,介词,由于,表原因。生,使……生存。
30.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死,使……死亡。
译文: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4、《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律,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尾联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
词句注释:⑴左迁:降职,贬官,指作者被贬到潮州。蓝关:在蓝田县南。《地理志》:“京兆府蓝田县有蓝田关。”湘:韩愈的侄孙韩湘,字北渚,韩愈之侄,韩老成的长子,长庆三年(823年)进士,任大理丞。韩湘此时27岁,尚未登科第,远道赶来从韩愈南迁。⑵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朝(zhāo)奏:早晨送呈奏章。九重(chóng)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朝廷、皇帝。⑶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⑷“欲为”二句: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肯:岂肯。衰朽(xiǔ):衰弱多病。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圣明,指皇帝。⑸秦岭:在蓝田县内东南。
⑹“雪拥”句: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拥:阻塞。蓝关:蓝田关,今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马不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⑺汝(rǔ):你,指韩湘。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
⑻“好收”句:意思是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韩湘交待后事。瘴(zhàng)江:指岭南瘴气弥漫的江流。瘴江边:指贬所潮州。⑼潮阳:今广东潮州潮安区。
译文:一篇谏书早朝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广东去。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5、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译文:我决定抛弃乌纱帽弃官而去,回家之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我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在(秋天)凉风习习的江边作为鱼竿。
6、九州衷情 翻译: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觅封侯,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已成梦中之串,梦一醒知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招裘。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故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
7、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写了作者离开长沙途中被风雨所阻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面对困境时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山水的热爱。
译文:满载着一船的秋色,行驶在广阔平展的江面上。仿佛水神留我看夕阳,微风吹起鳞鳞波浪,泛起波光。明日风向转为顺风更加好,那么今夜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水中的宫殿像是在演奏霓裳羽衣曲,当到达岳阳时,一定在岳阳楼上观赏湖光山色。
8、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9、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
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全词在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另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
译文: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
10、卜算子·咏梅
词语解释:②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③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④寂寞:孤单冷清。
⑤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⑥更:副词,又,再。著(zhuó):同“着”,遭受,承受。更著:又遭到。⑦无意:不想,没有心思。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⑧苦:尽力,竭力。
⑨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此指争权。
⑩一任:全任,完全听凭;一:副词,全,完全,没有例外。任:动词,任凭。⑪群芳:群花、百花。百花,这里借指诗人政敌──苟且偷安的主和派。⑫妒(dù):嫉妒。
⑬零落:凋谢,陨落。⑭碾(niǎn):轧烂,压碎。⑮作尘:化作灰土。
⑯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
译文:驿站外断桥旁。梅花寂寞地开放、孤孤单单.无人来欣赏。黄昏里独处已够愁苦.又遭到风吹雨打而飘落四方。它花开在百花之首.却无心同百花争享春光,只任凭百花去总妒。即使花片飘落被碾作尘泥,也依然有永久的芬芳留在人间。
11、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江途经造口时所作的词。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远望,“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与不满之情。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却是淡淡叙来,不瘟不火,以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艺术水平高超,堪称词中瑰宝。
译文: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12、《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是晋末宋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归园田居五首》的第三首。这首诗十分细腻、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作品既因运用典故而使诗句的含蕴更为深远,又不因运用典故而使诗句失去真淳的情意,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词语解释:南山:指庐山。稀: 稀少。兴: 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狭: 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足: 值得。
但: 只.愿: 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但使愿无违: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 违背。
译文:庐山下有我种的豆地,豆地里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我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回家的道路非常狭窄而且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13、畲田词五首(其四)译文:种完了北山,再种南山。帮人耕地,怎么能偏袒呢?希望这世间的人都像我一样,这五湖四海,应该会少很多荒田
14、故乡 杨孟芳 生于1951年,湖南平江人。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岳阳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著有诗集《红地毯》、《山那边》等。
我 臧克家(1905.10.08~2004.02.05),汉族。山东潍坊市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是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高徒。被誉为“农民诗人”,于2004年2月5日20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断章 卞之琳(1910。12。8-2000。12。2),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15、北陂杏花 《北陂杏花》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融情于景,寄意于物,辞浅而味永。此诗表面上显得冲旷萧散,实则健朗豪逸,表现出“丰肌健骨”,抒发了作者的立场和操守。
译文:池塘中的春水环绕着杏花,花与水中的倒影各有千秋。
即使被春风像雪一样吹落,也胜过落在南边集市上被碾作尘土。
16、和《淮上遇便风》是宋代诗人苏舜钦所做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借景抒怀,表达了诗人不论境遇多么坎坷,依然能够胸怀广阔积极面对人生。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文学家,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迁居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译文:清澈的淮河浩浩荡荡与天际共流,长风万里吹送着远离故乡的归舟。
最怕夜晚停泊在喧闹的低湿之地,只愿驶入沧海去自由自在地遨游。
17、孔孟论学
孔子、孟子关于为学言论的摘录。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一带)贵族。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之一。孟子名轲,字子舆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词语注释:有:通“又” 志:立志。立:自立,指立于礼,即做事合于礼。
惑:受迷惑
从:随从,顺从。
不惑:不受迷惑。知:懂得。天命:指自然的规律,法则
耳顺:指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 所:所以。
欲:能够。
逾矩:超过规矩、法度; 逾:超过。
矩:规矩,法度。罔:迷惑。
殆:危险,这里指劳神而无所得。
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u)何以:即“以何”。以:因为。何:什么。
谓:称为。文:孔圉谥(shì)号“文”。
敏:思维敏捷。好:喜好。
耻:以……为耻。是以:因为这样。譬如:比如。
为:堆积。
篑:土筐。平地:填平洼地。平:填平。虽:即使,就算。覆:倾倒。进:前进。这里指继续干。
往:去,这里指前进。
或:通“惑”,奇怪。
易:容易
生:生长 暴:通“曝(pù)”,晒。
寒:使……寒冷。如……何:对…怎么办,能有什么帮助。弈:(下)围棋。
为:作为。
数:技巧、技术。亦:也。
至:极。
通国:全国。善:擅长。
使:假使。
诲:教。
以为:认为。
鸿鹄:天鹅。
援:拿(起)。缴(zhuó):系在箭上的绳,代箭。
弗:不。
若:及。
与:通“欤”,可译为“呢”“吗”。非然也:当然不是这样的。
信:相信。
以:凭借、依靠。至:极。
见亦罕:和王相见的次数太少。
至仁:极仁道的人,指周武王。至不仁:极不仁道的人。此处指殷纣王。
无或:不值得奇怪。
俱:一起。策:量词,相当于“片”。
伐:讨伐。
杵∶舂米用的长木槌。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在学习上立下志向,三十岁做事合于礼,四十岁不受迷惑,五十岁时懂得自然的法则,六十岁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七十岁便跟随自己心里的想法,不超过规矩、法度。”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劳神而)有危险。” 子贡问道:“为什么称孔圉谥号为‘文’?”孔子说:“他聪明喜好学习,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浅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的谥号为‘文’。”
孔子说:“学习就比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完成),我就停下来,我就止步了(停止在原来的境界上,没有进步)!学习就比如填平洼地,即使只倾倒了一筐,但如果能继续不断地干下去,我就还是进步了!”
孟子说:“王的不明智,并不值得奇怪。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生长的了。我和王相见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对王冷淡到了极点(而那些谄谀小人就乘机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帮助他,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呢?如今下围棋作为技术,仅是小技术;(如果)不把心思全放在上面,也就不能学到这门小技术。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假如)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却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起弓箭去射它,即使他是与那个人一起学习,(下棋的技术肯定)不如那个人了。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不如把心思全放在学棋上面的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不过)采用它两三片竹简罢了(书面意思 最好译为:不过取信它的两三篇罢了)。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对手(仁道的人天下无敌),凭借极仁道的周武王讨伐极不仁道的殷纣王,怎么会流那么多血而让木棒漂起来呢?”
18、勉学
勉学为《颜氏家训》第八篇的篇名,作者颜之推,北齐文学家,所著《颜氏家训》共二十篇,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后世称此书为“家教规范”。该书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事,为学经验的总结。《颜氏家训》被推为家训专著的“鼻祖”,书中阐述了他的观点:要注重早期教育和后期勤奋,且学习不能自暴自弃。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的是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涵养德性以求做官。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修身利行,就好比摘取秋果。
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对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错失良机。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隔十年温习一次,还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搁置在那里一个月,便到了荒废的地步。当然。人总有困厄的时候,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应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从小就学习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拿着火把在夜间行走,但总比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强。圣人的书,是用来教育人的,只要能熟读经文,粗通注文之义,使之对自己的言行经常有所帮助,也就足以在世上为人了;何必对“仲尼居”三个字就要写两张纸的疏文来解释呢,你说“居”指闲居之处,他说“居”指讲习之所,现在又有谁能看得见?在这种问题上,争个你输我赢,难道会有什么好处吗?光阴值得珍惜,就像流水般一去不返,我们应当广泛阅读书中那些精要之处,以成就功名事业。如果你们能把博览与专精结合起来,那我就不批评了。
19、黄生借书说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本文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劝勉人们(此指黄生)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向,有决心,不利的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也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贪图安逸,养成不求进步的恶习,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好好学习。文章围绕中心,夹叙夹议,层次清楚。作者袁枚(1716~1798),字子才,浙江钱塘人,清朝乾隆年间进士,文学家。号简斋,自号随园主人、随园老人、苍山居士,所作散文感情真切,论诗主张抒写性情。译文:青年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给了黄允修并且告诉他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去读。你没听说过藏书的人是怎样读书的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然而天子读书的又有几个呢?搬运时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中读书的又有几个呢?其余祖辈、父辈积攒了许多书,但子辈,孙辈丢弃书的情形就不必说了。不仅仅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别人借来,必定担心别人催着还回去,因而忧惧的样子抚摸不停把玩那东西,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还回去了,我就不能够再看到它了。’‘如果已经是我自己的了,必定会把它捆扎起来,放置在高处收藏起来,说“姑且等到将来再看。’‘这样的话。
我年轻时喜欢读书,但是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籍。有一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我前往张氏家去借书,张氏不借给我书,我返回家中在梦中还出现向张氏借书的情形。那种迫切读书的心情像这样。所以只要读过的书就牢记在心。做官以后,俸禄花出去了书买来了,连续不断的堆积堆得屋子到处都是,蠧虫丝迹,时常覆盖着书册。这样以后我便感叹借书来读的人是多么用心专一,而年轻时的光阴是多么值得珍惜啊!姓黄的读书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的情形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愿意把书公开慷慨出借,与姓张的人吝惜书籍不肯借书的样子好像不相似了。既然这样那么是我本来不幸遇到了姓张的,而姓黄的读书人本来幸运遇到了我吧?黄生懂得借到书读的幸运和借不到书读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也必定会专心,而他归还书也必定会迅速了。
我写下这篇文章,把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课文重点分析:
1.“书非借不能读”,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作者为了阐述这一观点,从哪几个方面着笔? 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只有借来的东西,人们才会感到珍惜,本意就是,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很好的去阅读它。寓意是指,人总是会珍惜得来不易的东西。
三方面:天子,富人藏书很多却不读和我幼时,黄生无书可读只能借书苦读的对比; 对假人之物和为吾所有之物不同态度心情的对比; “祖父积”与“子孙弃”的对比。
2.作者说:“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不只是读书(这件事)是这样,世间的事都是这样(的道理)。(拥有的常常不能很好地享受,这就是人的共性。所以说不只是拥有书籍是这样,天下所有的事情都这样!不能好好珍惜拥有的现成的!)
3.第三段中作者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
借书时“ 有所览辄省记 ”,做了官后却“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这样的目的是 :将自己做官前与做官后对书的态度对比,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20、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这封家书实际上是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批驳,从而引导家中子弟树立读书要选择精华,深入研究的正确态度。
第一段,作者提出“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直接点明读书仅以过目成诵为能是最不中用的,竖起批驳的靶子,表明了鲜明的态度。
第二段,作者反对“过目成诵”,主张读书应深入研究。先是指出匆匆而读,其实什么收获也没有,接着又以孔子、苏东坡、虞世南等人为事实论据,从正反两面进行对比论证,强调只有深入研读才能真正读懂书中真谛的道理。
第三段,作者反对“无所不诵”,主张读书应选择精华。先是指出“无所不诵”是“过目成诵”的另一弊端,然后以读《史记》为例从正面论证,阐明“反复诵观”精彩内容的必要性。又以“小说家言”等例,“破烂橱柜”为喻,从反面论证了读书应该有所选择,取其精华,令读者的认识又深一层。字词解释:(2)以…为:把…作为。
(7)即:立刻。
(10)孰:谁。
(11)如:比得上。(13)微言精义: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
(14)愈:越。(15)探:探讨,探寻。(16)出:显露,明白。(17)研:钻研。
(18)入:深入。
(19)往:前行。
(20)穷:穷尽。(21)虽:即使。(24)功:努力。
(28)苦:对.....感到辛苦。(29)岂:难道。
(30)以:因为。
(31)过:过目。
(32)了:结束,完结。
(33)再:第二次。(35)且:况且。
(36)辄:就。(37)陋:弊端。(38)即:就。
(40)以:认为。
(41)为:是。(42)会:包围。(43)观:观赏。
(44)可欣可泣:值得欣喜值得悲泣。(45)耳:罢了。(47)钝:迟钝,愚笨。(49)及:以及。
(51)亦:也。(52)复:又。(53)寓目:观看,过目。(54)悉:都。
(55)贮:贮藏。(57)不得:不能够。(58)洒然:畅快的样子。(59)与我何与也:相关。
(60)暇:空闲。(61)然:但是。
(62)惟:只有
译文: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才能,(其实)是最不中用的。
眼里看得清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这样看来看去眼睛根本应付不过来,就像看歌舞场中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相关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道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索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深入进去就越是不知它的尽头。即使是像孔子那样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能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功夫。苏东坡平日读书不需要读第二遍,然而他在翰林院时读《阿房宫赋》直到四更天,掌管翰林院的老吏觉得他读得辛苦,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怎么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便丢下书本,草草结束学习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但他们始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况且过目就能成诵,又有什么都记诵的弊端。就像《史记》一百三十篇中,我认为《项羽本纪》写得最好,而《项羽本纪》中,又要数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几个片断)写得最好。反复诵读观赏,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只在这几个片断罢了。如果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不成了不懂道理的愚钝之人!还有小说家的作品,各种低俗的传奇恶俗的戏曲,以及打油诗词,也都过目不忘,这样的人就像一个破烂的厨房柜子,发臭的油,腐坏的酱全都贮藏在里面,他的品位低俗也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21、问说 刘开融会贯通,尽得师传,与同乡方东树、上元管同、歙县梅曾亮并称“姚门四大弟子”。
译文: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那么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正)是由于这原因吗?
而且那些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 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
22、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
译文: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青壮年时肯下工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浅薄的,要想彻底了解一些事物,就要亲身实践。
23、观书有感
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24、听弹琴 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写诗人静听弹琴,写出弹琴人技艺高超,并借古调受冷遇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稀有知音的遗憾。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的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的情操。
译文: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曲调,只可惜在今天人们大多都已不去弹奏了。
25、听张立本女吟 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待集》。此诗通过对歌女情态的生动描绘,创造出一种清雅空灵的意境。首句写妆束,显其高贵;次句写行态,见其脱俗;三句写动作,以敲竹击节逗出下文;四句“清歌一曲”点题,并以“月如霜”渲染环境氛围,构成对清歌一曲内涵的体味。全诗环境、歌境、心境融通一体,在描写与感受的妙合中生成诗境整体,境界清幽,余韵绵长。
译文:少女戴着高高的帽子,拂动着宽广的衣袖,打扮成南方贵族妇女的模样,夜晚独自在凉爽寂静的庭院中漫步。自己拿着玉钗敲台阶下的竹子,打出拍子, 一曲清越的歌声之后,月色显得十分皎洁。
26、早梅 是唐代诗人张谓的七言律诗,和其它咏梅诗不同,这首诗着重写出了“早”字,“早”指梅花开放之早。通过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表现出悠然的韵味。
译文: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寒梅靠近溪水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27、雪梅 卢梅坡,南宋诗人。
译文: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