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质量守恒定律型试题分类解析
中招“质量守恒定律”试题分类解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定律,它使化学学科的学习由定性研究转入定量研究,是初中化学课程的里程碑,因此成为各省市历年来中考的热点。所以,并能够灵活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对同学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要把握住三个“守恒”:元素守恒(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守恒(原子的种类和数目、质量不变)、质量守恒(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高中增加电子守恒)。在复习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下面把近年来各地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方法分为如下几个类型:
一、正确理解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
1、注意是“化学变化”
例1:将100 g酒精和50 g水混后得到150 g酒精溶液,由此说明化学变化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解析:酒精和水混合,这一变化虽然前后质量不变,但它在初中范围内认为是物理变化,不能说明化学变化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2、注意是“质量定恒”
质量守恒定律强调的是“质量”守恒,不包括其它方面的守恒,如:“体积”、“重量”等方面不一定守恒。
如: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2CO + O2
2CO2,这个反应前后都是气体,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质量和氧气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质量是守恒的,从体积方面来看,在相同条件下是2体积的一氧化碳和1体积的氧气发生反应,只能生成2体积的二氧化碳,其体积在反应前后并不相等。有的反应体积可能守恒。
例2:用A、B、C、D四个相同的封闭装置进行某物质在氧气中缓慢氧化实验。实验前用弹簧秤称重,四个装置的重量均恰好等于10牛。A装置留于本地观察,假设B装置运到月球称重,C装置运至南极称量,D装置在太空轨道上的神舟七号飞船上称重。结果A装置仍为10牛,B装置重量小于10牛,C装置重量大于10牛,D装置重量为0牛。由此说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一定守恒,你认为正确吗?
解析:质量守恒定律中强调的质量守恒,而题中四个装置在实验前后称量的是却是重量。由于地球上不同的位置物质所受重力不等,月球重力约为地球重力的六分之一,太空为失重状态,所以重量当然不一定守恒,但是其质量是永远守恒的。
3、注意“参加反应”和“反应后生成” 这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关键,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不包括反应物过量的部分。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是指反应后新生成的,不包括原先就存在的。
例3:11 g碳和33 g氧气充分反应,可以生成44 g二氧化碳,对吗?
解析:判断是否正确的关键,就是要看11 g碳和33 g氧气是否都参加了反应。由化学方程式:
C + O2CO2可知,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完全反应可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很显然,33 g氧气并没有全部参加反应,所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要小于(11+33)g,即小于44 g。此题的说法是不对的。
例4:现有A、B、C三种物质的混合物,A为25 g,B为10 g,C为5 g,将混合物置于密闭容器中共热至反应停止后,发现容器内含有A为10 g,B为21 g,并有新物质D生成,求该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解析:本题的解题突破口是由题目条件确定利用第一种理解形式,关键是弄清反应物有哪些,生成物有哪些,以及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分别是多少,很明显,A和C质量减少,为反应物。
A、C参加反应的质量分别是: A:25 g-10 g=15 g C:5 g B、D质量增加,为生成物。B生成的质量为:21 g-10 g=11 g 由质量守恒定律,设生成D的质量为x。则:15 g+5 g=11 g+x ∴x = 9 g 故反应中A、B、C、D之间的质量比为15:11:5:9
二、如果在封闭容器中进行化学反应,不管反应进行如何,反应前后质量始终保持不变
这个可以看作是质量守恒定律的一个扩展,由质量定恒定律发展而来,也不难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快速有效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纯净的锌片6.5 g恰好和93.7 g稀盐酸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Zn + 2HCl === ZnCl2 + H2↑可知,6.5 g锌可生成0.2 g氢气和13.6 g氯化锌,反应后所得溶液为氯化锌溶液,如果反应在封闭容器中完成,反应前后质量始终为(6.5+93.7)g,反应后物质为氯化锌溶液和氢气,所以氯化锌溶液质量=(6.5+93.7)g-0.2 g=100 g,所以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3.6 g/100 g×100%=13.6%。
例6:现有100 g澄清石灰水和20 g碳酸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沉淀质量为2 g,求过滤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根据反应前后质量总和不变,反应后所有物质总质量等于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所以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与沉淀质量总和等于(100+20)g即120 g。所以过滤后所得溶液质量为(120-2)g即118 g。根据化学方程式: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可知,过滤所得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根据沉淀质量2 g不难求出生成碳酸钠质量为2.12 g,所以过滤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2.12 g/118 g×100%=1.80%。
三、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同种元素质量相等
这实际上是质量定恒定律的基础,即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为什么守恒的原因。
例7: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关于该物质的组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B.一定含有C、H元素,不含O元素 C.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D.可能含有C、H、O元素
解析:从燃烧产物水和CO2的组成来看,共含有三种元素,即碳、氢、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会改变,可知反应物中必定也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由于可燃物是在氧气中燃烧的,即氧气中肯定含有氧元素,而且也只含氧元素,所以可燃物中就一定含有碳、氢元素,而是否含氧元素就不能确定了。
解答:选C
例8:某有机物4.6 g完全燃烧,需耗氧9.6 g,生成CO28.8 g,水5.4 g,试判断该有机物中()
A.只含C、H元素 B.只含C、H、O元素. C.不只含C、H、O元素 D.不含氧元素
解析: 本题初看与例7差不多,学生很容易做错,实际上须通过计算来判断该有机物中所含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有机物中含有C、H两种元素,关键是判断该有机物中有无氧元素和其它元素.计算可知:
8.8 gCO2中含C质量 8.8 g×O质量 8.8 g-2.4 g = 6.4 g
=2.4 g 5.4 gH2O中含H质量 5.4 g×O质量 5.4 g-0.6 g = 4.8 g
= 0.6 g ∵产物中C、H两种元素的质量总和为:24g + 0.6g=3.0g<4.6g ∴该有机物中不只含有C、H两种元素.四、反应前后,各原子种类不变,各类原子个数也不变
既然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当然原子种类也就不变了。各类原子个数不变,这实际上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含义,也是配平化学方程式的依据。
例9:黑火药是我国石代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爆炸的原理可以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S + 2KNO3 +3C ==== K2S + N2 + 3X↑,则X的化学式是()A、CO B、SO2 C、NO D、CO2
解析:由题给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硫元素、钾元素、氮元素的原子数目均已守恒,反应物中还有3个碳原子、6个氧原子,生成物X显然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又X前有系数3,所以每个X分子中有一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故正确答案为D。
总之,质量守恒定律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上只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基本应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通过对2009年全国中考题中应用这部分知识的分析,可以把质量守恒定律在中考中的考查方法分为如下几个类型:(2009 黔东南)下列叙述完全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B.50mL水和50mL乙醇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
C.在100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30g过氧化氢和70g水
D.1.2g碳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4.4g二氧化碳
解析: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范畴是化学反应,因此其他变化中即使存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也不能说符合质量守恒定律。A项水变成冰是物理变化,因此质量虽然不变,但不属于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范畴;B项两种等体积的液体混合后,体积小于两倍体积的原因是分子间有间隙,与质量守恒定律无关;C项中30g过氧化氢和70g水混合成了100g溶液,也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因此错误;D项是一个化学反应,而且质量关系符合化学方程式的比例关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因此D正确。
一、对质量守恒的理解
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
(2009娄底)修建“娄新高速”公路是娄底市“十一五”期间的重大建设项目,在修建公路的土石方爆破中要用到黑火药,黑火药爆炸时反应如下:S+2KNO3+3C=K2S+X+3CO2。其中X的化学式为()
A、N2 B、NO2
C、NO D、N2O
解析:该题目考查了同学将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结合的能力,通过“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这一重要知识,来解决问题。通过简单计算发现,反应物中有一个硫原子、两个钾原子、两个氮原子、六个氧原子,因此生成物中应该有相同数目相同种类的粒子。因此未知物X为N2,故选择A。
(2009德州)2008年4月8日,安徽省阜南县一所小学发生一起误把亚硝酸钠当食盐的中毒事件,确保食品安全的警钟再次敲响,亚硝酸钠(NaNO2)外观与食盐极相似,有咸味,区别它们的有效方法是隔绝空气加热,没有明显变化的是食盐,能分解放出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亚硝酸钠,此气体可能是()
A、SO2 B、NH3
C、N2 D、NO2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亚硝酸钠中含有钠、氮、氧三种元素,因此隔绝空气加热发生分解反应后的生成物中也应含有三种元素,因此A项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S,B项中出现原来没有的H,因此两项错误。通过阅读题目得知,分解释放出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而C项氮气是无味道的气体,因此选择D。
物质 M N Q P
反应前质量(g)18 1 2 32
反应后质量(g)x 26 2 12
三、读图分析题型
(2009年肇庆)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此反应有单质生成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C。图中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解析:图形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地表示出来,同时也考查了同学们思维的转换能力。通过阅读题目发现,生成物中有同种微粒排列成的图例,因此在反应中有单质生成,故A项正确,同时C项错误。根据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可以知道原子作为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因此B项正确。D项考查同学们对质量守恒定律关键词“参加”的理解,只有反应中被消耗的物质才是真正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观察图例,发现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粒子个数比为1:1,因此D正确。
四、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
(2009年徐州)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M、N、Q、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A。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反应后物质M的质量为l3g
C。反应中N、P的质量比为5:4
D。物质Q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解析: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进行的过程中,反应物的质量将不断减少,而生成物则不断增多,因此如果我们发现一种物质的质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在不断增加,我们就可以判断该物质是此反应的生成物,若某物质随反应的进行在不断减少,则该物质是此反应的反应物。通过观察和简单的计算我们得知,物质N质量增加了25g,物质P质量减少了20g。故反应中N、P的质量比为5:4,C项正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消耗的物质质量应等于反应生成物的质量,因此判断出M也是反应物,在反应中消耗5g,因此反应后物质M的质量为l3g,此反应可用如下式子表示该反应M+P→N,而物质Q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有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或者与该反应无关,因此D项正确。故选A。
质量守恒定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考查形式,就是应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此类型的考题形式繁多,涉及的知识面也很广,我们将在今后的内容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除了知识的考查外,同学们还要注意计算格式的规范。通过反复练习,积累解题的经验方法
类型一: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式
此类型题目要求同学们将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相结合,通过“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这一重要知识,来解决问题。
(2006年河南.8题)煤气中加入有特殊臭味的乙硫醇可提示煤气是否泄漏。乙硫醇(用X表示)燃烧时发生的反应为:2X+9O2()
A.C4H12S2 B.C2H6S C.C2H6O2S D.C2H6
青岛11)2008年奥运会“祥云”火炬中燃料燃烧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理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xH8+5O2■ 3CO2+4H2O,则x的数值是[ ]
A.1 B.2 C.3 D.4
解析:该反应生成物一共有3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10个氧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知,在参加此反应的物质中也应该有相同种类、同样数目的原子。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出答案:C。
点燃
4CO2+2SO2+6H2O,则X是
与此考查方式相似的还有如下几题:
(江苏盐城13)我国新一代气象卫星“风云三号”于今年5月27日成功发射,运载火箭的燃料是偏二甲肼(用R表示),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R+2N2O4=3N2+4H2O+2CO2,则偏二甲肼的化学式是[ ]
A.C2H8N2 B.N2H4
C.CH4 D.C6H7N
答案:A
(湖北咸宁10)下列四个反应的生成物都是C,如果C的化学式为A2B5,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A.2AB2+B2=2C B.3AB2+B2=2C
C.4AB2+B2=2C D.AB2+4B2=2C
答案:C
类型二:对质量守恒定律中关键词“参加”和“生成”的考查
此类型题目是考查同学们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要求大家把握住什么是真正“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哪些又真正是反应“生成”的物质,并解决问题。
(海南35)1g镁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物的质量[ ]
A.等于1g B.小于1g C.大于1g D.无法确定
解析:金属镁和空气中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白色粉末氧化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应该等于参加反应的镁和消耗的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因此如果参加反应的镁条质量是1g,那么生成物的质量应该大于1g,故选C,同学们往往会忽视氧气这一看不到的反应物的存在,误选错误答案A。
类型三: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
此类题在中考中一般以文字叙述或图表的方式进行考查,要求同学们把握住关键词并保持清晰的思路,深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应用定律进行计算。
(青岛15)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甲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乙、丙变化的质量比为9:8
D.反应后甲的质量为0g
解析: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进行的过程中,反应物的质量将不断减少,而生成物则不断增多,因此如果我们发现一种物质的质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在不断增加,我们就可以判断该物质是此反应的生成物,若某物质随反应的进行在不断减少,则该物质是此反应的反应物。通过观察和简单计算我们得知,乙和丙物质在反应前后质量分别增加了9g和8g,因此两物质是该反应的生成物,而丁物质则在反应中减少了17g,所以判定它是此反应的反应物。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消耗的反应物质量应与反应生成的物质质量相等。可用如下式子表示该反应:丁→乙+丙。而甲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有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或者与该反应无关,故选择D。
(南京15)在反应2A+5B=2C+4D中,C、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22。若2.6gA与B完全反应后,生成8.8gD,则在此反应中,B与D的质量比为[ ]
A.4:9 B.8:11 C.10:11 D.31:44
解析:2A+5B=2C+4D 88
2.6g Y X 8.8g
■=■,X=1.8g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2.6g+Y=1.8g+8.8g
所以Y=8g
根据化学反应计算出在生成8.8gD的同时,有1.8gC生成。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反应消耗的B物质质量。最后得出结果,选C。
其他类似题目:
(湖北黄冈14)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表:
关于此反应,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一定是置换反应
B.参加反应的甲、丙的质量比为1:9
C.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一定为10:9
D.甲反应后的质量为8g
答案:B
(恩州10)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a和b是反应物,d可能是催化剂。
B.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4.64g
C.c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等于a、b二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
D.若物质a与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则反应中a与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
答案:B
(四川南充8)现将10gA和足量的B混合加热,A和B发生化学反应。10gA完全反应后生成8gC和4gD,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是[ ]
A.1:l B.2:1 C.5:l D.4:l
答案:C
(江苏南通20)A、B、C三种物质各15g,它们化合时只生成新物质D30g,若增加10gA,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只剩余C,根据上述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剩余9g
B.第二次反应后,D的质量为50g
C.反应中A和B的质量比为2:3
D.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为5:2
答案:B、D 8.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则关于这种物质的组成描述正确的是【 】
A.该物质只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B.该物质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C.该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该物质的分子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2
思路点拨:本题重点考查元素和化合物的相关知识以及与化学式相关的判断和计算。根据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可以推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还有氧元素。从生成物的质量可知: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8.8g×■=2.4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5.4g×■=0.6g,所以该物质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2.4g∶0.6g=4∶1,该物质的分子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1∶3.所以正确答案只有C。
阅卷反馈信息:此题得分率不是很高。误选A的理由是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没有真正把握。误选B、C的理由是对化学相关的判断和计算欠缺。
建议:与化学式相关的判断和计算是我省历年中招考试的必考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加以重点训练。
第二篇:2012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专题:病句解析(含答案)
2012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专题•辨析病句
1、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世博园里,众多国家的场馆宛如一张张国家名片,彰显着各自的特色。
B、教师楷模汪金权的感人事迹一经报道,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C、我省开始实施“阳光家园”计划,三年内将为1、2万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
D、在本届世乒赛上,经过运动健儿们的奋力拼搏,再次赢得了男子团体冠军。
2、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A、继北京奥运会之后,在21世纪初又举办了一次全球盛会——上海世博会。
B、为了防止校园安全问题不再发生,各个学校都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C、予人玫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而且明天还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的一座玫瑰园。
D、我们要把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关注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出发点。
3、下列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南京过江隧道的开通,有助于解决长江大桥的交通拥堵问题。
B、世界月球大会上,有关人士介绍了我国深空探测的远景规划。
C、在“五个一工程”的推动下,南京文艺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D、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校园安保,防止校园安全事故不再发生。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放慢了速度。
B、由于革命潮流的冲击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使他形成了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C、他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全校拔尖,而且在班里也名列前茅。
D、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我们学校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前面高耸的断桥便是整个圆明园唯一完好的遗桥了。
B、在这里我们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
C、笑,是人们心情愉快的表现,对于健康是有益的。
D、成熟的荔枝大多数都是深红色或紫色。
6、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世博园内的中国馆用高科技手段完善地展示了中国的强盛、城市的美好。
B、经过三年的努力学习,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
C、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D、据统计,地球上的森林每天大约有2000万公顷左右被砍伐或毁坏。
7、下列没有歧义的句子是()
A、我看见他高兴得跳起来。
B、身体瘦弱的水生的祖父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仍然要照料农田里的事。C、从这件平凡的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人格的伟大。
D、刘璋从新疆带回一筐他最喜欢吃的葡萄。
8、下列提取句子主干不正确的一组是()
A、同学们认真地倾听介绍抗震救灾的英雄们的先进事迹的报告。(同学们倾听报告)
B、一轮金黄的圆月挂在深蓝的天空中。(圆月挂在天空中)
C、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去)
D、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是人)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穿的只要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B、苏州园林修剪和栽种树林也着眼在画意。
C、只要我们和自然和睦相处,就能保护好地球——我们的家园。
D、我市在西部大开发中能否抓住机遇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加速培养大批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通过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让我们从一个侧面感受到了戏剧的魅力。
B、从小学到现在,你一定有过被小说的情节深深吸引的时候。
C、晚会过后,她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还回响在我耳边。
D、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
1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夏天的白马水库碧波,绿树葱茏,风景如画,是一个旅游的好季节。
B、200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阳光灿烂、繁花似景,20万军民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欢庆伟大祖国。
C、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
D、乌鲁木齐发生的“7·5事件”是一起典型的境内行动、境外指挥,有组织、有预谋的打砸抢烧暴力事件。
(A项搭配不当,改“季节”为“地方”;B项成分残缺,在“伟大祖国”后补“六十华诞”或“的盛大节日”;D项语序不当,“境外指挥”应在“境内行动”之前,“有预谋”应在“有组织”之前)
1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福州,每到晚上和空闲时间,约上几个好友到乒乓球馆或羽毛球馆挥上几拍,成了时尚。
B、“三坊七巷”自晋、唐代形成。于清至民国走向繁荣,见证了闽都福州城市。
C、这些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增强和培养。
D、福州市的许多中小学生积极捐款,以实际行动支援玉树灾区的重建。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综合公众投票和专家评审的结果,“千年羊城,南国明珠”被正式定为广州城市形象的表述词。
B、举办上海世界博览会,目的是通过这一国际性的展览平台,让广泛参与的国家得到深入的交流。
C、去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天气,云南地区甚至达到特大干旱等级。
D、谁都不能否认,汉字书写最终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的各种文字发展史上不是一个奇迹。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穿的只要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B、苏州园林修剪和栽种树林也着眼在画意。
C、只要我们和自然和睦相处,就能保护好地球——我们的家园。
D、我市在西部大开发中能否抓住机遇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加速培养大批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
1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面对西方文化的全面冲击,自觉传承华夏文明就成了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2010年,在我国南方抗旱救灾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感人至深,令人敬仰的英雄事迹。
C、一个卫生城市的标志不仅在于环境的洁净,更是在于广大市民卫生素养、文明意识。
D、是否选择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
16、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
B、全国人民支援玉树灾区的事实充分表明:人间有情,大爱无疆。
C、在节能环保型社会里,人们的低碳意识正在进一步增强。
D、据刚刚最新收到的消息,我国男子乒乓球队再次获得世乒赛团体冠军。
1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开卷未必有益,只有开好卷、会开卷,就能真正受益。
B、有没有正确的环保观,是低碳生活能否实现的关键。
C、当蒲公英随风飘舞时,令我看到它正以一种独特的美装点着这个世界。
D、为了避免城市供水不再紧张,市政府决定从水城水库调水以解燃眉之急。
18、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开展“无烟日”活动,可以增强人们的自我健康保护。
B、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C、人们常常在意自己失去了什么,却往往忽略自己拥有了什么。
D、我们在心里由衷地感谢老师多年来的默默付出。
A、2010年5月28日,武(汉)荆(门)高速公路顺利通车,比预计通车时间提前了三个月。
B、这部电影,对我很熟悉,因为它是一部反映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励志片。
C、我们车间的检验工作,一连三个月被评为全厂的优胜单位。
D、《红楼梦》当然是旷世杰作,但由于曹雪芹所处的朝代和出身的局限,不能不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20、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全校同学积极响应校团委为玉树遭受地震灾害同胞献爱心,作贡献。
B、这次惨痛的经历,终于使他大彻大悟,痛改前非了。
C、同学们要厉行节约,杜绝不浪费水电等不良行为。
D、我们只有掌握了扎实的语文基础,就能为学习别的知识插上翅膀。
21、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快速期,建设城市的步伐不断加快。
B、随着秦兵马俑在沉寂24年后的再次发掘,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
C、梁启超纪念馆已成为天津海河意式风情区内历史文化厚重的旅游观光。
D、“我读经典”系列阅读活动,对改善青少年阅读现状有着重要的意义。
22、对下列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A、我班同学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
B、通过这次野外学习,使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大了。)
C、建国六十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革。(D、昨天下午,我等了他整整一小时左右。)
23、下列词语中,有语病的一项是(C)
A、周杰伦的新专辑《跨时代》先后曝光三首歌曲,在经纪公司的运作下,每首歌的面世都引发了试听热潮。
B、明年起在国内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完全禁烟的“禁烟令”,得到了大多数市民的拥护。
C、世博会的交流价值,不仅体现在思想、文化与观念上,更体现在商品、技术和金钱上。
D、澳大利亚16岁少女杰西卡,在过去的七个月时间里,成功穿越了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一举成为有史以来不靠外力援助、独自驾驶帆船环游世界的最年轻水手。
2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使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
B、各地中小学要完善和建立校园安全预防工作机制。
C、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精神,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
D、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25、请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A、目前,各地中小学、幼儿园建立并完善了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机制。
B、通过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使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飞速发展中的中国。
C、窗外的暴风雨突然渐渐地停下来。
D、膳食营养搭配是否合理,是身体健康的基本保证。
2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临近中考,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
B、多读书是提高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
C、通过开展“捐助”活动,使同学们懂得了关爱他人。
D、只有一到暑假,他就去学游泳。
2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玉树大地震发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心系灾区,不仅亲临现场指导救灾工作,还派人给灾区群众送来了各种各样的救援物资和食物。
B、国家出台抑制房价上涨过快的政策后,一些跟风炒房者的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这充分说明这些投资者的投资观念和理财水平有待提高。
C、“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用人制度的实施,不仅拓宽了人才的选拔任用渠道,而且有效遏制了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D、云南因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适宜种植各种蔬菜,每年都要大量生产优质的蔬菜销往沿海和国外。
(A项“救援物资”就包括“食物”;B项“投资观念和理财水平有待提高”搭配不当;D项“大量生产优质的蔬菜” 语序不当,应改为“生产大量优质的蔬菜”。)
2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全班同学都去参加阳光体育话动了,只有我没有去。
B、通过老师的精心指导,我终于理解了这篇文章的内涵。
C、有没有健康的身体,是能做好工作的前提。
D、假期里,大家外出游玩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29、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B、一个好学生干部要善于倾听心声的呼声和对班级工作的意见。
C、我们只有和自然和睦相处,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地球。
D、能否根治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3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通过卫星发射、“神舟”上天、新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个成就,使我们对航天事业的守望者们肃然起敬。
B、全长1068、6公里的武广高速在工程上创造多项世界第一,并使广州至武汉的铁路运行时间由10小时缩短到不到3小时左右。
C、回眸60年的发展历程,每个中国人无不为其取得的成绩倍感自豪,无不为共产党人的执政能力由衷赞叹。
D、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
3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以榕树为造型依据的福建馆,体现了福建“开放包容、同源共济”的海西风貌。
B、不少大学生响应党中央“到西部去”的政策,纷纷加入了西进的行列。
C、只要每个人从生活点滴小事做起,才不难实现低碳生活。
D、能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
3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受检的十余种带“学习型”“专为小学生编”等字样的辞书,合格率不足10%左右。
B、长期饮用纯净水或蒸馏水容易导致电解质紊乱而出现软弱乏力。
C、消费者在购买文具用品时,要尽量选择无异味的橡皮擦、无刺鼻气味的涂改液和学习用品。
D、假如我们幸运地读到真正的好书,那么,一生将受益无穷。
(A项“不足”和“左右”前后矛盾。B项缺宾语,后面加上“的现象”。C项分类不当,把“和”改为“等”)
3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
B、通过观看赈灾义演晚会,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C、李老师工作很忙,经常要接待很多学生家长的来访和来信。D、不酒后驾车,是衡量一个公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
3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到那个时候,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将是新技术伴随下的阅读时代的复兴。
B、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C、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城市景观花卉装饰已逐渐成为评价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
D、成语之所以受到人们长期的喜爱,与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
3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病因:成分残缺,缺宾语,应补足宾语...“的行径”。)
A、小明被评为“优秀学生”,是因为他刻苦学习,乐于助人。
B、这篇报道列举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
C、在“人代会”筹备期间,各相关部门广泛交换了意见。
D、这篇小说全面地叙述了一个优秀教师的感人故事。
第三篇:质量守恒定律的经典题解析
质量守恒定律的经典题解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其具体应用相当广泛,因此,对它的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十分重要。质量守恒定律共有三种理解形式,即:
一、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同种元素质量相等。
三、反应前后,各原子种类不变,各类原子个数也不变。
可见,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化学计算题时,有以上三条思路,到底是利用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不变,还是用同种元素质量相等,或是用各类原子个数不变,这要根据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做具体分析。
例1 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关于该物质的组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B.一定含有C、H元素,不含O元素
C.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D.可能含有C、H、O元素
解析 从燃烧产物水和CO2的组成来看,共含有三种元素,即碳、氢、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会改变,可知反应物中必定也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由于可燃物是在氧气中燃烧的,即氧气中肯定含有氧元素,而且也只含氧元素,所以可燃物中就一定含有碳、氢元素,而是否含氧元素就不能确定了.解答 选C
例2
某有机物4.6克完全燃烧,需耗氧9.6克,生成CO28.8克,水5.4克,试判断该有机物中()
A.只含C、H元素
B.只含C、H、O元素.
C.不只含C、H、O元素
D.不含氧元素
解析 本题初看与例1差不多,学生很容易做错,实际上须通过计算来判断该有机物中所含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有机物中含有C、H两种元素,关键是判断该有机物中有无氧元素和其它元素.计算可知:
128.8gCO2中含C质量
8.8g×44=2.4g
O质量
8.8g-2.4g=6.4g
125.4gH2O中含H质量
5.4g×18=0.6g
O质量
5.4g-0.6g=4.8g
∵产物中C、H两种元素的质量总和为:24g+0.6g=3.0g<4.6g
∴该有机物中不只含有C、H两种元素
又∵产物中氧元素的质量总和为6.4g+4.8g=11.2g>9.6g
∴该有机物中肯定含有氧元素
又 ∵4.6g-3.0g=11.2g-9.6g(或∵4.6g+9.6g=8.8g+5.4g)
∴该有机物中不可能含有其它元素.
解答
选B..
例3 现有A、B、C三种物质的混合物,A为25克,B为10克,C为5克,将混合物置于密闭容器中共热至反应停止后,发现容器内含有A为10克,B为21克,并有新物质D生成,求该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解析 本题的解题突破口是由题目条件确定利用第一种理解形式,关键是弄清反应物有哪些,生成物有哪些,以及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分别是多少,很明显,A和C质量减少,为反应物。A、C参加反应的质量分别是: A:25克-10克=15克 C:5克
B、D质量增加,为生成物。
B生成的质量为:21克-10克=11克
由质量守恒定律,设生成D的质量为x。则:15克+5克=11克+x ∴x=9克
故反应中A、B、C、D之间的质量比为15:11:5:9。
第四篇:中考语文试题分类
初三语文2011-12-04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口语交际
(2011•重庆市)
(2)请你参考示例,为下面材料中的候选人写一段推荐语。要求:语言生动,有文采。(3分)
示例:材料:郑定祥事迹(见材料三)
推荐语:“缺钱不缺德”,贫穷不失信;两包羽绒服,一颗朴实心。风雪中的坚持,让冬天不再寒冷。
材料:重庆黔江区某村小学生小张,父亲因矿难瘫痪;妈妈外出打工,一去就没了音讯;爷爷奶奶相继病逝……
小张不仅要料理好自己的生活,穿越崎岖的山路独自上学,还得担负起照顾爸爸的重担。他常安慰爸爸:
“爸爸不哭,我们都是男子汉……”
推荐语:
(3)如果你以小记者的身份对这次活动进行采访,请根据下面确定的采访对象,拟定两个问题。(4分)
采访社区老大爷时你问:
采访市宣传部长时你问:
(2011•江西省)
7.班级开展“青春畅想”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下列活动。(6分)
(1)“青春的烦恼”。当身边的同学向你倾诉下面某种烦恼时,你会怎么劝说?(2分)
小刚:脸上又长了不少的痘痘,怎么办?
小红:老师又向家长告状了,真烦人!
小明:爸妈一直在外地打工,好孤独。
我说:
(2011•陕西省)
【活动四:话相逢】在参加清明节黄帝陵祭祖时,李明遇见一位来自海外的华裔少年。当得知他们同姓时,李明与那位少年有说不完的话。你认为李明会说些什么?要求:语言得体、连贯。(2分)
(2011•福建省厦门市)
1.根据对话情境,回答问题(6分)
某中学长期采用电铃声作为上下课的信号。有位学生特意给校长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建议改变铃声模式。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
甲学生我觉得用不着改变。铃声不就是一种信号嘛,听得清楚就行了。
乙学生老弟,你的耳朵也太缺乏美感了!(众学生善意地笑)优美的铃声可以美化校园文化环境。电铃声单调刺耳,是该换换了。
丙学生说得好!我觉得校园钟声挺有魅力的。学校后山钟亭里就有一口大铜钟闲置着,我们为什么不建议校长聘请
专人来敲钟呢?
丁学生好是好,可太费事了。我觉得可以用播放“温馨提示语”来代替电铃声,例如“同学们,请做好课前准备,快上课了。”
甲学生这种方式有点拖泥带水,还不如电铃声干脆利落呢!
乙学生我也有个主意!建议校长用优美的歌曲来作铃声。比如《鼓浪屿之波》就挺好听,(哼唱)“鼓浪屿四周海
茫茫……”温馨、高雅,多棒啊!
(1)同学们议论的话题是什么?(2分)A.优美音乐B.校园铃声C.后山钟亭
(2)乙生说“你的耳朵也太缺乏美感了!”其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
A.甲生不关注校园铃声是否有美感。
B.甲生的耳朵形状长得不太好看。
C.甲生的听力有些迟钝,不够灵敏。
(3)假设你也参加这次讨论,你想表达什么看法呢?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2分)
(2011•浙江省宁波市)
近日,学校开展“走近‘海上丝绸之路’”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下面是陈教授与学生的一段对话,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2分)
学生:陈教授,您好!我是校报小记者,想请您介绍一下“海上丝绸之路”。
陈教授:好的!“海上丝绸之路”指的是古代海上的重要贸易通道。当时我国的商人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将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等物产通过船只运往海外,又带回了香料、毛织品、玻璃器皿、象牙等异域珍品。
学生:
(2011•浙江省义乌市)
《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于3月初获国务院正式批复,义乌成为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喜讯传来,商城人民欢欣鼓舞。某中学906班开展以“热爱家乡,赞美家乡”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活动并完成下列任务。
(3)张平同学在“我是特区人”的小组讨论会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义乌成特区了,有特权
了,我们不要太努力了。”针对他这一言论,请你用得体的语言劝说他。(50字左右)
(2011•浙江省绍兴市)
“争创全国文明城,争做文明绍兴人”综合实践题。
(2)文明进社区。学校“你丢我捡”小分队来到春晖小区,看到一个居民乱扔垃圾,有同学上前劝阻,他却说:“你们不是在捡吗?我不扔,你们还捡什么呢?”这时,我们该如何劝说呢?(字数不超过50个)
答:
(2011•浙江省衢州市)
5月16日“绿色中国行——走进衢州”大型公益宣传活动在衢州市举行,为此,班级也开展了“我为绿色衢州添色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班级读报活动中英子同学搜集了以下三则新闻,读完后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成一则新闻摘要。(2分)
新闻1: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了“地球一小时”活动,通过熄灯一小时等实际行动引领低碳生活,推进节能减排。该活动在全球128个国家的4600多座城市同步进行。
新闻2:5月16日由中国绿化基金会、绿色中国杂志社、衢州市委、市政府等单位主办的大型公益活动“绿色中国行”来到衢州。朱军、何晴、刘劲等明星在西区鹿鸣公园参加了植树造林活动,拉开了“绿色中国行——走进衢州”大型公益活动的序幕。
新闻3:5月17日由共青团衢州市委、中国少年先锋队衢州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保护地球·绿色行动”活动,在西区市政广场进行,通过义卖环保作品、爱心捐赠、现场书画等方式,向市民倡导低碳生活。
活动三:假如你被评为“绿色小卫士”,请你写一则获奖感言在班会上发言。(60字内)(2分)
获奖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
(2011•浙江省成都市)
12.阅读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为了解中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某学校开展了以“读书与交流”为主题的一系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下面是一部分活动情况,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活动任务。
(3)为了学生阅读的方便,学校提议在教室里增设“图书角”。面对这一提议,学生反应不一,展开了辩论。反方认为没有必要。理由是现在学生学习任务重,根本没有时间阅读;教室本身就比较狭小,设置“图书角”影响了活动的空间;另外,图书也容易遗失和损坏。假如你是正方,请你针对反方的观点和理由进行反驳。(4分)
正方:
(2011•四川省遂宁市)
2011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瘦肉精”、“西瓜膨长剂”、“染色馒头”、“强制拆迁”、“公共场所禁烟”、“醉酒驾驶”、“台湾塑化剂”„„当这些词从我们脑海掠过时,我们不能“雁过无痕”,为此某班同学将开展以“关注民生”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踊跃参加。
【活动三关注民生之健康】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国家卫生部下发文件规定,从2011年5月1日起,在公
共场所禁止吸烟。
(4)如果你作为某校的一名小记者,为宣传这项活动,需要采访遂宁市的市长和卫生局局长,你将分别向他们提出一个什么问题?(3分)
(采访市长):
(采访卫生局局长):
(2011•湖南省娄底市)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回答问题。
6月4日,李娜获得了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的冠军。有人说,29岁才攀上顶峰有点晚,李娜不以为然,她说:“我觉得我还年轻,年龄不是问题,那只是纸上的一个数字。”
李娜说的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
(2011•湖南省邵阳市)
2011年5月19日是第一个“中国旅游日”,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走进自然,品读名山大川,领略风土人情。⑶在某旅游景点,你看到一个男青年正在乱写乱刻,这时你走上前去,劝阻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011•湖南省永州市)
有同学说,现在是快餐文化时代,读流行作品更有利于我们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学校准备就此问题开展一场辩论赛。(6分)
(1)假如你班是反方代表,你方观点是:(2分)
(2)假如你是反方代表的主辩人,请简要陈述支撑你方观点的理由。(至少写出两条,50字左右)(4分)你方观点的理由是:
(2011•贵州省安顺市)
班上的小刚同学是你的朋友,他平时不用心写钢笔字,字也写得不太好,看到你在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祝贺你说:“你的字写得太漂亮了,要是我也能写得这么漂亮,那多好啊!”你听后可以这样说:“”(3 分)
(201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3分)下面情境下,女儿的回答最得体的一项是()
【情境】妈妈对经常与笔友通信的女儿说:“你不要再与笔友通信了,妈妈怕你被坏人欺骗,也怕你分散精力,耽误学习。”
A.通信自由是我的权利,您不让我与笔友通信是违法的。
B.我求您别唠叨了,我以后不与笔友通信就是了。
C.谢谢妈妈,您的提醒我会注意,但我与笔友通信除了交流思想,更重要的是为了练笔,请您理解并允许我这么做吧。
D.好吧,我可以不与他们通信,但我给他们发短信或打电话总可以吧。
(2011•黑龙江省鸡西市)
根据所提供的情境按要求表达。(6分)
2010年8月9日晚,“中国横渡第一人”张健经过36个小时奋战,成功横渡兴凯湖,完成了人类不间断畅游最长淡水湖的挑战。
6.你作为一名中学生,请给张健发一条短信,向他表示祝贺。(3分)
7.假如你是××学校派出的小记者,对张健进行采访,你该怎么说?(3分)
(2011•黑龙江省绥化市)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将在全国青少年中开展“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的主题教育。
8.6月20日下午两点,光明中学八年级(1)班准备邀请当地的一位老军人到班级给学生们上一堂党课,如果你以班长的身份去邀请他,你该怎么说?(3分)
9.作为主持人,活动结束后,你将怎样进行总结?(2分)
(2011•湖北省荆州市)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一曲《长江之歌》激起了同学们探究长江的热望。班上决定以“我在长江边长大”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请你参与。
7.(4分)如果你是这个街头宣传活动的主持人,请你准备一个60字左右的开场白。
新闻一:今年4月份以来,地处长江沿线的荆州遭遇持续干旱天气,农田干裂,鱼塘缺水。截至5月30日,荆州八个县市区受旱面积已达529.12万亩,旱情已导致洪湖水面缩小了108平方公里,曾经是荷花的海洋,现在湖底可以行车走人。
新闻二:2010年7月8日至21日,荆州普降大到暴雨,长江水位高涨。连续暴雨导致全市188.6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7人,受灾面积28.09万公顷,倒塌房屋8929间,损坏房屋19478间。专家认为,围垦占用湿地,滥砍滥伐森林,堵塞淤积水系,是洪涝不断的主要原因。
新闻三:据悉,目前长江荆江段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高锰酸钾和大肠菌群,造成污染的主要因素是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长江和工业废水的处理率低下。目前,已加强对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及河道疏浚工作,在科学治理、统筹规划上拿出了具体措施。
(2011•湖北省十堰市)
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和谐美好家园,需要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学校也积极行动,开展了“创卫,让十堰的家园更美好”的主题活动。
(3)放学乘车,看到有同学在车厢后偷偷地抽烟。请你根据下面材料,组织语言,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劝说。(不超过80字)(2分)
材料一:创卫,是给自己的家大扫除。材料二:有人说,抽烟提神,其实它会抑制神经,诱发多种疾病,患癌症的可能性为不吸烟的3.5倍;有人说吸烟时尚,可近来各国政府加大了禁烟的力度,禁言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材料三:国家卫生部颁布的新版《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已经开始实施,按规定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含交通工具)禁止吸烟。
(2011•湖北省襄阳市)
8.今年3月中旬,由于日本发生地震核泄露,受社会传言,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抢购食盐的现象。邻居王大爷也听信了传言,准备去超市抢购一大箱食盐,这时,你将如何劝说他呢?(2分)
你可以这样说:
(2011•辽宁省本溪市)
美好的初中生活令人难忘:那次激励的掌声,那次摩擦和误解,那次体育比赛,那次老师的批评……所有这些,都让你在成长中自省,回眸时留恋。分手在即,请你自选角度写一段话,向一位老师或同学表达你的心声,写在下面,涉及人名用“××”代替。(50字左右)
第五篇:2018中考语文试题分类
2018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内诗歌阅读及答案汇编
人教版初中语文人教版初中语文4天前
2018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成语词语运用
因内容太多,只截取一部分内容,请需要的亲们关注后回复数字6下载
湖南怀化市2018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0.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B.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C.“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D.“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崇山峻岭。
11.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0.B 11.上片侧重描写;下片侧重抒情。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壮志难酬)的哀伤,有凄清悲凉之感,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解析】 10.本题考查诗词关键句赏析,诗词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词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并且要结合写作背景。B项有误,“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寒冷,生活很艰苦。
11.本题考查辨析表达方式和赏析作者感情。本词上阙写景,突出了边塞风光的“异”,这是描写的表达方式。下阙抒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写出了征人矛盾的心情,既思念家乡又为国担忧;“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更体现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还从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湖北省孝感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
二、阅读理解(47分)
(一)古诗词赏析(3分)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8.本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1分)
9.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2分)【答案】8.思乡
9.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2018年福建省福州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4.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答案】4.C 5.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景象壮丽。【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故C项分析不正确。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描绘诗歌中某一句的意境,要先正确翻译,然后再加上自己适当的理解和描写即可。本句话翻译为: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景象壮丽的景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8年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卷 4.对下面这首元曲理解有误的一项是()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A.这首元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抒发了作者的感慨。B.“聚”“怒”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C.“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只有改朝换代,人们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D项“只有改朝换代,人们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对这首元曲理解有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说如果天下安定,皇家定要大兴建设,劳民伤财,百姓不好过;如果国家灭亡,灾难四起。战祸不断,百姓也受苦。感慨天下不论是兴是亡受苦的都是老百姓。写出作者当时一种忧民的思想。2018年衡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语文(试题卷)
二、诗词鉴赏与阅读理解
阅读《归园田居(其三)》完成下列小题。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7.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中“盛”与“稀”前后对比,突出南山下的土地的荒芜,侧面写出诗人的灰心丧气
B.三、四句写一早就去除草,直到黄昏月出才扛着锄头回家。截取两个片段,归纳一天 劳动的辛苦。
C.五、六句承上而来,描绘了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露沾衣的画面,写出了诗人垦荒劳动的艰辛
D.最后两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卒章显志,表达出作者的心愿。8.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案】7.A 8.指诗人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愿。【解析】
7.试题分析: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作答本题要在理解全诗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分析作答。“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交代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的情况,为后面的“但使愿无违”表达做铺垫,这里并不是表现出诗人的“灰心丧气”。据此理解,答案为A。
8.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结合作者的经历及诗作风格分析即可。这首诗歌生动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又蕴含了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表现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愿。据此可知“愿”指诗人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