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母亲眼中的好学校
母亲眼中的好学校
假如给我一所学校——
我要先把我的孩子转到这所学校。当我的学校,是办给我的孩子、也是办给无数个母亲的孩子时,这所学校,必然与爱有关,与成长有关。
这所学校一定是安全的。我要尽量让校园里每个棱棱角角都温柔起来。提醒孩子不要摔跤是我们的责任,让孩子在摔倒后不受到更大的伤害更是我的责任。这所学校也必然是每个月都进行安全演练的,我敬佩叶志平校长的执拗,我清楚西方同行的坚持,我要让孩子们拥有终生受用的安防技能。
这所学校应该是色彩缤纷的。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明白世界的丰富与绚烂。我不知道他们会喜欢哪种颜色,我也没有权力强加给孩子们某种颜色,因此我要把赤橙黄绿青蓝紫都展示在校园里,让孩子们像在人大附小那样,在七彩的校园里自由生长。我相信,色彩的缤纷,必将幻化出心灵的斑斓。
这所学校也必然是典雅精致的。如果这是一所中学,那么我希望她像北京二中那样,即便深藏在寻常巷陌,也一样不丢皇城学府的范儿,校园里有西洋的交响乐,也有前朝的古书旧字画。如果这是一所小学,那么我希望她能让孩子们拥有开放的活动空间;也希望她能让孩子们随处闻到书香。典雅精致,与装修无关,与经费无关,只与信仰、情意有关。
这所学校是有可爱的小生命的。我喜欢南方的许多学校,边边角角都种满各种植物。我喜欢江苏无锡天一中学那只被学生喂大的孤儿羊,那头能自己找到办公室的“二师兄”,那些有多年“校龄”的“关关雎鸠”。我愿意让孩子们把家里不让养的小动物、小植物,都拿到学校来,让学校做它们的庇护所和游乐园。
这所学校必须是生龙活虎的。我喜欢听球场上的阵阵欢呼声,我喜欢许多学校一连三天的运动会,我记得张伯苓的名言:“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不懂体育者,不可当校长”。我的学生们,不爱运动者,一票否决。
这所学校必然是聪明智慧的。就像吉林的中小学校,能把社区警务室建到校门口。就像北京小学,不到30亩的校园,能设计出12块少年足球训练场。就像广东深圳后海小学,让孩子们真正成为“云时代”的主人。就像北京十一学校,为每个学生开出个性化课表。
这所学校必须是厚道的。这所学校的学生,必然是见到客人都问好的,必然是朴实、坦诚、不说谎话的。这所学校的老师,不互相猜忌,不叽叽咕咕,会为同伴的不幸流泪,也会为同伴的成功鼓掌。这所学校的校长,是憨厚的、念旧的。就像上海南洋中学,每年都举行简朴的“校庆”,为的是让校友们“常回家看看”。
这所学校一定是有“规矩”的。李光耀说:“我能做的只是确保当我离开时,各种制度还是好的、健全的、清廉的、高效的。”这所学校,必然不收家长一针一线,不让家长为难,不让社会不安。这所学校的老师,不会把学生轰到兴趣班,不会将学生绑到作业本上,也必然会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甚至付出性命。
我更希望,这所学校是“卑微”的。我希望我的学生既有社会精英之子,也有打工子弟。他们都是学校的骄傲。我会让他们一起分享学校的好与不好。他们将来就是卖菜,也能自豪地告诉我:“咱学校出来的学生,不会缺斤短两。”他们将来就是权重一方,也能由衷地说:“咱学校出来的学生,不会对老百姓不好。”
我尤其希望,这所学校是有灵魂的。我希望学校里到处都是书,我希望博物馆成大教室,我希望从这里走出一个个真正的贵族。就像当年的北大红楼,每个日夜,都有一群才子名师们在为民族呼号。没有大格局、大胸怀、大气魄、大担当的学校,永远也成不了一所伟大的学校。张伯苓的南开学校,熊希龄的香山慈幼院,从来就不仅仅是为办学而办学的。
我庆幸,我还见过很多这样的学校。请允许我以一个母亲的名义,谢谢他们。
同时,我也见过许多不是这样的学校。校长的脸是阴着的,老师的表情是木着的,孩子的心是“提溜”着的。一个孩子对妈妈说:“假如您像我一样坐在教室里一天,您就知道我多受罪了。”我知道,校长们有太多的无奈,但请您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让学校生动起来,厚道起来,鲜亮起来,温暖起来。
同样以一个母亲的名义,恳求你们!
这是“穹顶之下”,一个母亲的“私人想法”。
第二篇:HR眼中的好简历
每个候选者都被要求携带个人简历来参加面试,在面试的过程中,我也会经常翻看候选人的简历,还可能针对简历上的经历提出问题。一份好的简历能迅速吸引我的眼球,而一份垃圾简历会让我顿生反感。那怎么才能做一份好简历呢,下面给大家讲几个重点:
1.简历针对性要强
有些应聘的大学生,递上来的简历看上去很厚,翻看之后发现都是他做的一些科研项目经历和发表过的一些论文,写的还非常详细:时间、任务、结果等要素一应俱全。但我就是没找到有关他学生工作、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之类的描述。大家可以想一下,我们招聘的是销售岗位,应聘者拿着这样的简历来面试,我们会怎么想?反正我是认为这个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销售工作是干嘛的,或者说本来是想做技术的,既然通知让来面销售岗位,那就来碰碰运气。所以,对于拿出这种简历又不能给出让我信服理由的人,我基本都Pass掉了。
而有的学生这方面做得很好,他甚至把我们公司的Logo都打印在了简历上,而且在求职意向这个项目栏里直接是打印上的“**公司销售岗位”,而不是像有些人在这一栏什么都不填,就空着,见到哪个公司就用笔现写哪个公司,参加什么岗位的面试就现填什么岗位。所以,我只要看到求职意向这一栏是手写的简历,就知道这是一份通用型简历,那也证明简历的主人没有明确的目标,八成不是合格的候选人。所以,如果你面试的是销售岗位,那就把你平时参加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所获得的荣誉写在简历前面,用最显眼的字体吸引面试官的眼球。记住,你简历上的每句话、每个字都是为了你所要得到的这个岗位而服务的。仔细揣摩下,哪些东西写上最能体现你的价值?哪些东西写不写都没关系?而哪些东西又是和你面试的岗位没有一点关系的像这种东西哪怕再多也不要写。现在我还记得一份简历后面列了一堆让我哭笑不得的证书:篮球裁判、C本驾照、导游证、二级面点师、报关员……我对这种简历彻底无语。
2. 简历要注意细节
有个简历给我的印象很深:封面制作很漂亮,但打开之后,发现一只蚊子尸体的影印版赫然跃入眼帘。候选人对此的解释是,复印的时候没有注意,把蚊子也印进去了。这个人虽然沟通还算顺畅,但我没有要,因为对于自己的简历这种代表脸面的东西都无所谓的人,我不敢保证他以后会不会马马虎虎地对待客户。这种情况还有很多。比如简历打开浏览了不到半页,就发现六、七个错别字,这时他还在自我介绍说自己是个认真细心的人,结果我反问一句他就答不上来了。还有简历通篇的字体、字号排版错乱,黑体、宋体交杂,4号字、5号字交杂。有的甚至把自己的毕业年份都写错,当我提醒之后才慌忙现场拿笔修改。上面的这些情况其实都可以避免,简历做好之后,只要认真检查两三遍就绝对不会出现这种低级失误。
3.写在简历上的内容自己要想清楚
凡是写在简历上的东西,我建议同学们都要先想清楚再写,不要写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不着边际、瞎编乱造的东西。
我记得,有位同学简历上写着“爱好:读书,游泳,羽毛球”。我就问他都读过什么书,他想了半天说,历史、政治、人物传记类的。我接着问最近看的一本书是什么,他又想了半天说是讲拿破仑的,具体什么书名忘了。我就更深入地问,你通过这本书学到了什么东西,或者有什么感受。这个同学就完全答不上来了。由此,我就会怀疑,他是真的爱好读书,还是假装爱好而已。
还有位同学,简历的封面赫然写着“座右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我就问这是你的座右铭吗?他点头称是。我问这句话是谁说的?他一脸茫然。我再接着问,这句话表达的是个什么意思?他语无伦次地讲了一堆,最后被我客气地送走了。
还有个人,简历上写着“暑期兼职TCL电视促销员,销售额达10万元。”我就问是在哪儿做的促销?他回答在国美。我又问做了多长时间?他回答一个星期。我接着问平均每天能卖几台?他回答是2台。我又问TCL当时哪款电视卖得最好,每台多少钱?他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我又问,这10万元都是你一个人做的吗?他挣扎了一会儿,说是三个人。最后才知道,他只是负责在国美门口发传单。
由此可以看到,凡是大家写在简历上的东西,面试官不看则已,一看就会发问,而且一问就是连续性的追问。如果你写在简历上的东西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或者根本没这个经历的话,面试官稍一追问就会露馅。
所以,我建议凡是在简历上写的东西,自己都要非常清楚和了解,哪怕有些经历有水分,你编也要把来龙去脉编清楚,能蒙过面试官也是一种能力嘛!但稍微好一些的企业,一般都会有多轮面试,像我们公司就有5轮面试,后面几轮的面试官都是一线销售岗位的主管,经常面试社招销售人员的,对应届生的这些小花招基本可以秒杀。所以,建议大家简历内容一定要实事求是,对其中的每个词、每句话都要认真地确认,自己理解后再往上写。
4.简历内容要具体,忌假大空
经常看到一些简历满纸的“较强的沟通能力、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抗压性高……”之类的定性类词汇,不是说这些东西不能写,但是每一条都要有事实和自己的经历来佐证,否则你说什么就是什么,那还要面试官干嘛!面试官的作用就是通过你的一言一行,以及你过往的经历,来判断你的素质和能力是否符合公司标准。
所以建议大家把一些能表现你自己特质的事情简要地写在简历上,这样内容具体,不空泛,也能让面试官找到提问的方向,让你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
另一种习惯,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在学生群体中形成的,就是总爱在简历的页眉或者页脚,或者其他什么醒目的地方,写一句看上去豪情万丈,其实毫无价值的话。随便摘几条,大家应该很熟悉:“给我一个机会,还您一个惊喜!”
“相信我,没错的!”
“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
“我愿用我的热情为贵企业奉献全部的力量!”
……
我猜想,有些学生是感觉如果不加上这种套话,就会觉得简历没有分量。但我看到这类话,心里就有点不爽,面试官不会因为你写了这些东西就认为你这个人有自信、敢担当等等,否则面试也太容易了。这种看上去漂亮的话属于那种写在简历上没什么帮助、扔掉它也不会觉得可惜的东西,属于典型的假大空范畴。所以,简历实实在在,清清爽爽就好,没必要狗尾续貂,人云亦云。
关于简历的问题我先说这么多,其实很多面经和书上都会讲该如何把简历做好,这里我只是把自己看到的最普遍的几个问题总结出来,希望给那些正在找工作的朋友提个醒。
第三篇:我眼中的好课
我眼中的好课
单位:实验中学分校 学科:英语 姓名:佟素梅 学号:3306015
我眼中的好课
新的英语教材,新的课堂标准给了教师更多的挑战。想上一堂可不是很难,但想上一堂好课却是很难。但同时因为它的灵活性,多样性又给了教师更多创意能够上一堂好课。它给了教师一个可以展现自己创意的舞台,它使不同的教师对于一堂有不同的理解,有更多的新颖的创意,它给我们教师很大的空间自由发挥,不会再有千篇一律的课了。
在我的眼里,一堂好课犹如一场好的电影,它有一个中心的主题,就是任务型教学的话题,那些句型和单词就是必备的台词,演员是学生,教具就是道具,导演哪,当然是教师。就像在电影中导演是不上镜头的,是电影的组织和协调者,他导演了剧情的走向,但他不是表演者。课堂上的教师也不是重要的,他是课堂的安排者课堂的组织者,他决定了课堂内容,但他不是课堂的主体。
就像一个好的电影,首先要有一个很好的主题,一堂课的话题是设计是十分关键的。这个话题首先要与书上的内容相关,能把书上要学的单词和句型串联起来,而且要浑然天成,没有斧凿的痕迹。这个话题还要和生活息息相关,好理解,好沟通,人人有谈资。这个话题还得是学生感兴趣的,这样他们才能愿意为个话题展开讨论。比如七年级上教材的第一单元“Unit 1 My name is Gina”中,学习询问姓名和初次见面的礼貌用语,根据教材要求,我设计了这样的场景和话题。假设我们不是在中国而是在外国留学,班上的学生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今天是他们的初次见面,然后由一名学生扮演接待员,一小组的同学扮演站排来报导的学生,由此引出话题句型“What your first name? What your last name? Nice to meet you.”这个话题因为背景很吸引人而很受学生的欢迎,他们很愿意扮演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上这堂是在初一的开学初,同学们也正急于知道彼此的名字,这个话题与他们是生活相关,激起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这便是一很好的话题。
有了好的主题,就要有好的剧本,否则戏也不成戏。在一堂课中,如何把要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到话题当中也是评价课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有时侯课设计的不是太好,就出现了课堂活跃跃,课下懵懵懂的现象,话题下达下去了,但教学任务却没有完成。为此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课的想法要斟酌再斟酌,还要多和同学科的同事沟通,吸取他们上课成功的经验,也思考他们有过的失败经验。有些课堂活动,想法,创意的确不错,但却不能拿到课堂上去搞。理想是理想,现实是现实。有的教师控制课堂的能力不是很强,还强要去搞一些不容易控制的活动,会导致学生一发不可收拾,不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离主题越来越远,使课堂的正常教学任务无法顺利完成。初中生正是身体和心理都好动的时期,一点点小的触动就能使他们兴奋起来,这个特点要利用好,利用不好反会给教学争加麻烦。我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在讲unit 3 This is my sister 中Is this …句型时,我为了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用当红合唱组合TWINS 的照片来演示这个句型问“Is this Charlene?”结果,学生们看了相片都很兴奋,不把重点放在课堂上了。不过对付这种情况我也有办法,我用齐声朗读的办法,统一了步调,收回了注意力。但以后在课堂上,我便不会选择这种过分吸引学生的教具或话题。
一个导演要有识人的能力,要有控制场面的能力,课堂上对于教师的要求也一样,教师应该熟悉自己每一个学生的情况,知道把问题给最适合的学生。别以为课堂提问是小事情,这也是师生对话的一种形式。有的学生喜欢动脑筋,就把发挥空间大的提给他;有的学生反应快,可以给他一连串的问题;对于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可以用一些简单的问题鼓励他。在教学过程中,展示环节是最需要学生配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紧密配合能使这一步如行云流水一样的达到目的。在事先没有串过课的情况下,选对一个相对领悟能力强学生,对做好这一步起关键作用。
教师也需要有控制课堂的能力。在新课程标准的概念中,教师虽不再是课堂的主体,但他是课堂的组织者,对课堂秩序担负了责任。没有纪律就什么多贯彻不了,就象一个导演无法控制自己的演员就拍不成电影,教师在课堂必须有能力使课堂活动在自己的掌控之内。
一堂好课不是比谁用的教具多,谁的花花东西多,这样是喧宾夺主。有的课好象是一个大成本制作的电影,又是幻灯片,有是投影仪,搞了很多辅助手段,但于课堂教学帮助却不大。其实现在的课好像走进了一个误区,好似非得把这些ᄚ代话的手段都用上了,课才叫课。但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点用都没有的。我们教学的目的,无非是让学生会,有时简简单单一堂课,没有任何花哨,同学们听的清楚,活动充分,就是非常好的。对此我深有体会。记得两年前,上了一节校公开课,讲的是人教版老教材unit 5 what shall you do 那一单元的第一课,兴趣很高,因为要讲动物名称,特意上网把所有单词表上动物的图片都找到了,并用打印机打了出来,贴了一黑板,但真正上课根本没用到多少,而且那节课学生并没有练到多少,所以我认为那是一堂失败的课。以后我吸取了教训,在这学期的组内公开课中,我要讲unit 7 How much are your pants?这一单元,开始想法很多,要毁了自己一本时装杂志,让学生买这些衣服来打扮一个纸人。想法是很好,但其实不太可行,如控制不好,英语课会变成手工课,学生会玩的很高兴,但学英语不是重点了。所以我改变了想法只简简单单准备了几张衣服的图片让学生来描述,就复习了有关衣服的单词。练习How much is/are …句型时,我就让学生随便问了身边的东西如书包了,鞋了,既简单有事物,还贴近生活。话题表演是学生就虚拟了水果店,服装店,文具店等,也表演的很好。我们上课是学习知识,该练的练了就可以了,我们不拍戏,没必要把背景弄得花哨。
在我的心中,一堂好课就犹如一场好的电影,有一个很好的主题,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所有的东西都是为学生这个中心服务,给人享受。
第四篇:好母亲事迹材料
好母亲事迹材料
走进蓬莱紫荆山街道办事处武霖社区,提起李玉香,许多人都会感叹不已。现年50岁的她,只是武霖社区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然而就是她,在丈夫重病不能劳动、母亲年迈瘫痪在床的情况下,不向命运低头,不向困难屈服,硬是靠一己之力,靠夏卖菠萝,冬卖地瓜撑起了这个家,并且供双胞胎儿子上了大学。乡亲们都说:在她身上,让人真正看到了一个普通母亲的伟大。善良的母亲:再穷也不分离 武霖社区是典型的城中村社区。李玉香两口既没有正式工作也没有庄稼地,婚后一直靠做小买卖维持生计,日子虽然清苦,倒也其乐融融。1987年2 月2日,对李玉香夫妇来说是个值得永久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他们的双胞胎儿子吴超和吴越降生了,这对于初为人母的李玉香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悦:家更像个家了,也更温馨了。然而喜悦的背后,李玉香也隐隐有些担忧:家里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丈夫心脏一直不好,平素里看病吃药,花销本来就不小,现在又凭添了两张嘴,日子过得就更加窘迫了。周边的邻居、熟悉李玉香处境的人都劝她把双胞胎儿子送出去一个,只留养一个。李玉香也动心过,毕竟那样确实能减轻负担。然而母子连心,一想到母子要分开、小哥俩要分开,心地善良的李玉香心中就阵阵酸楚,最终还是没忍心这么做。小哥俩灿烂天真的笑容也成了李玉香夫妇生活的动力,夫妻俩暗下决心,无论今后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把小哥俩抚养成人。日子就这样在夫妻俩忙碌的身影中一天天过去了,转眼小哥俩要上小学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国还没有实行义务教育,学费对于每一个清贫的家庭来说都是一笔沉重的数字。为了供两个孩子上学,确保全家人有衣穿、有饭吃,李玉香夫妇就更加忙碌了,每天凌晨三点就爬起床去市场进菜。别人只赶早市,就卖半上午,而李玉香既赶早市又赶晚市,一卖就是一天,中午还要瞅功夫回家给孩子们准备午饭,晚上还要缝洗衣物、拾掇家务。李玉香家的灯总是全村亮得最早、关得最晚的,春去冬来,冬去春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远如此。母亲无尽的操劳、慈祥的面容、质朴的背影,也深深砌刻在了小吴超和小吴越的心灵深处。兄弟俩从小就非常懂事,非常体会母亲的操劳,非常懂得现阶段只有刻苦用功,好好学习,才能回报母亲,回报这个家庭,每个学期都把喜报拿回家。李玉香也因儿子优异的成绩、懂事的表现而更加自豪,更加辛劳。全家人都在为他们心目中美好的未来而努力着。伟大的母亲:再难也不抛弃
然而,命运似乎存心和李玉香过不去。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先是80多岁的老母亲又因脑溢血造成后遗症,瘫痪再床,生活不能自理,同时痪老年痴呆症,开始丈夫还能帮着照顾母亲,可是后来丈夫的心脏病突然加重,不得不经常住院治疗,即使不住院也必须静养,不能劳动,也不能照顾母亲,那可真是段李玉香不堪回首的苦日子。以前日子虽然苦些,夫妻俩互相扶持,彼此有个照应,倒也苦中有乐,可如今丈夫、母亲双双病倒,全家的负担都重重地压在了她一个女人身上。那段时间,李玉香心里压力非常大,暗地里没少流眼泪。可在母亲、丈夫和孩子们面前,她的笑容一点也不比平时少。她深知她这个时候就是全家人的天,她不能一蹶不振,更不能倒下,母亲要照顾,丈夫的病要治,孩子们的学更要上。面对苦难,李玉香选择了坚强。自己一个人无法再贩卖青菜,她就改卖菠萝。没有卖菠萝的经验,她就偷师学艺,看人家怎么削皮,怎么储藏。菠萝夏天生意好做,冬天相对冷清,她又开始学卖烤地瓜。从此,夏卖菠萝,冬卖地瓜就成了李玉香全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从此,无论是酷暑严寒,霜雨雪风,在蓬莱城区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李玉香推着三轮车沿街叫卖的身影,同时还要给母亲喂水喂饭、擦屎端尿。从此,李玉香就像一架超负荷运转的机器,只要电源未被切断,就一直不知疲惫地工作着。我们很难想象自丈夫病重不能劳动以来两年多年的光阴中,李玉香是如何靠自己一个人,靠这一两块钱一斤的菠萝、地瓜生意,硬生生地撑起了这个家,硬生生地维持着丈夫、母亲的医疗费用,硬生生地将两个孩子送进了大学。这其中的艰辛或许只有李玉香自己能够体味。然而,我们肯定能够强烈感受到,李玉香那份对母亲、丈夫、对儿子真挚浓厚的爱,李玉香心中那坚贞不渝地信念:再苦再累,也绝不能因为缺钱不照顾母亲,绝不能因为缺钱让丈夫倒下,绝不能因为缺钱孩子们失学。坚韧的母亲:再苦也不屈服 为了能多卖一个菠萝,多卖一个地瓜,多挣一分钱,李玉香对自己苛刻到了极点。中午要是不回家,午餐就是自备的干馒头配冷水。甚至为了怕上厕所会耽误买卖,就尽量少喝水,挤出时间回家照顾一下母亲。然而,对于儿子,对于丈夫,对于母亲,她却非常慷慨。晚上收摊的时候,经常会捎些好吃的回家。时不常地还会购买些营养补品。孩子们不忍心母亲过度劳累,常嚷着要来帮忙,可都被李玉香拒绝了。她怕耽误了孩子们的未来,自己能承受的都承受了,自己能干的都干了。在村里的照顾下,李玉香还找了份扫街道的工作,这又给这个家庭增加了不少的收入,而这让李玉香非常满足。因为她觉得,天下母亲都一样,自己苦点累点没什么,只要孩子们好了,她就知足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孩子也没有辜负她的期望。十年寒窗,终成正果,吴超和吴越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考上了潍坊医学院。其实,小哥俩能够报考更好的学校,之所以报考医学院,孩子们就是为了以后能把父亲的病治好,父亲病好了,母亲也能轻松些。在大学里,孩子们知道母亲挣钱不容易,生活非常节俭,学习也很刻苦,年年能拿到奖学金。孩子的聪明懂事,慰籍着李玉香的心灵。现在,她最担心的就是怕自己的孩子有过多的负担和过多的忧虑。今年母亲节期间烟台电视台对李玉香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她用挚爱谱就的不平凡的母亲之歌很快传遍了仙境大地,激励着一个又一个的“李玉香”,而一个又一个的“李玉香”完美地诠释了这样一句话“蓬莱仕女勤劳动,繁荣生活即神仙”。
周敬娥居住在旬阳县石门乡楼房河村西岱顶脚下,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面对丈夫常年不在身边,坚持扛着多病的身躯,勇挑家庭重担,用爱心奉献年逾八旬的公婆,痴心爱国拥军,含辛茹苦教子戌边。以巅峰般高大胸襟,似汉水流长的情怀,用情和爱谱写出新时期心系国防,拥军报国的感人篇章。
以德为本,培养教育孩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庭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开端,而母亲就是孩子最早、最直接、最重要的教育者,周敬娥的丈夫是一名乡镇普通干部,因工作繁忙长期在外,常常顾不上家,周敬娥自己默默地支撑家庭的重任,承载着赡养老人、抚养子女和生活的双重重担。对孩子的教育重任更是大多由她来承担,自然成了家庭教育的最主要实施者,也决定着孩子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她在教育孩子时注重的是全面的培养,将其教育成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
在教育方面,周敬娥以自己待人接物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成长中遇见的各种烦恼,教育孩子知荣辱、辨是非、分美丑。常常用以前的艰苦经历告诉孩子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勤俭节约,并引导孩子要树立克服困难的乐观态度和勇气,锻炼孩子坚忍不拔、正直诚信的秉性;在与别人的交往的过程中,教育孩子要谦让有礼、先人后己的品格;用言行教育孩子要正直老实做人。
周敬娥在家里是一位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邻里之间,在村里尽力帮助弱势群体,充分发挥女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为村里妇女起到了表率的作用。她以独特的女性母爱天性处处为未成年孩子利益着想,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过错,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勉励他们继续读书,立志成才。
送子参军 报效国家
周敬娥在还是姑娘的时候她就有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当名女兵保家卫国。然而,她却没有实现这个愿望。村里成立民兵连时,她便第一个报名当上了民兵。在当民兵时,就苦练军事本领,由于表现突出,被推选担任了村民兵连的副排长。周敬娥带领女民兵们除了协助村里维护社会治安外,还积极为群众做好事、为孤寡老人送温暖,受到了乡亲们的赞赏。1981年嫁到楼房河村后,周敬娥秉承了当民兵时养成的助人为乐的好习惯,同丈夫热心帮助村里的孤寡老人和贫困户,邻舍百家缺东少西或向周敬娥夫妇借个百儿八十元钱的从不落空,夫妇俩很受乡亲们的尊重。2009年夏天,儿子储德鹏大学毕业后,周敬娥和丈夫没有像其他父母那样马上帮助儿子找工作,而是了解儿子毕业后的打算,引导儿子报名参军,到部队的大熔炉里锤打成材。父母的教诲儿子使其作出了当兵保卫家国的决定。2009年冬季征兵一开始,储德鹏便带头报名,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其他3名适龄青年也积极报名应征。因为身体素质好,反应机敏,储德鹏和同村另一名男青年光荣入伍,成为一名边防战士。当儿子储德鹏身披红花在锣鼓声里奔赴军营的时刻,周敬娥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和自豪,她年轻时的梦想终于在儿子身上实现了。在依依惜别之时,周敬娥对儿子千叮咛万嘱咐:“孩子,到了部队上,一定要当个好兵,保好家卫好国,家里等着你立功的消息„„” 励兵育子 好母亲
从儿子步入军营的第一天起,她的心就伴随儿子飞到了西北边陲,大漠哨所;中央七台《军事报道》节目便是她与远在千里之外儿子共享欢乐的平台;悠悠母子情浸润着她的爱子心,更流淌着她“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怀、报国情。面对艰苦的环境,儿子欲打退堂鼓,她总是以慈母柔情疏导儿子;通过千里电波鸿雁传书沟通起母子间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交流,教子戍边;鼓励儿子勇于面对人生的艰辛,“好男儿志在四方,国家兴旺、匹夫有责”母亲谆谆教诲,一封封书信,像一盏明亮的灯„„,在慈母的熏陶、教育下,成了儿子前进路上的一级级台阶。昔日岳母刺字传佳话,今日周母教子谱新篇。
周敬娥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而今已进入知命之年,在农村长期的艰苦劳动中,使她不仅体弱多病,而且患有严重的颈椎、腰椎等疾病。病魔让她整天没有断过痛而轻松过。自儿子入伍以后,疾病与疼痛始终没有离过体、脱过身,但她在给儿子的书信里总是“报喜不报忧”。今春的一天,她又犯病卧床,当儿子与她通电话时,为了不影响儿子紧张的军训,她微笑着说:“儿子,你放心我身体硬朗着呢,每顿还能吃两碗饭,家里的事情就不要操心,古言道,忠孝不能两全,安心练好本领、立志报效祖国才是你的天职”。并再三叮咛儿子:不能什么都依赖别人,一切要自立、自强。
在这个本来就不宽裕的家庭,仅靠丈夫每月两千多元的微薄薪水,支撑着一家老小,加之周敬娥本人体弱多病,已是捉襟见肘。为了帮丈夫分忧,她扛着多病的身躯经常帮人打零工,贴补家计。秉承勤为本、俭为荣、苦为乐的传统家训和苦乐观,不疲辛劳、操持家务、无怨无悔,面对落下数万元的债务和重重困难,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即便是遇到再苦再难的事,她也从来没有向政府和组织透露过任何困难,独自承担苦与乐。这爱山高地厚;这情似水流长!她那“舍小家顾大家”的,宽广胸怀不无感动着该乡所有的军人家属。
追求家庭安康,当好“贤内助”
作为一名国家干部的妻子,为了丈夫能干出成绩,她除了赡养好父母以外,还承担所有的家务,因丈夫工作的繁忙没有节假日,她非常的理解与支持、关心,从不埋怨,妥善处理好家务与丈夫工作的关系,尽量减少他的后顾之忧,从不拖丈夫的后腿。在给予丈夫工作上无形的大力支持的同时,她对自己的品格也严格要求,时刻告诫自己要当好贤内助、廉内助,经常提醒丈夫也要做到清正廉洁。在周敬娥的默默支持下,丈夫把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周敬娥头上还有年逾八旬、体弱多病的公婆一直跟随着她生活,在公婆面前,周敬娥就是一个孝顺的乖女儿,时刻铭记“百善孝为先”的古训,就算在最忙的时候,她也要抽空与婆婆谝古今、拉家常,时而还陪着婆婆外出散步„„。悉心照顾两位老人的饮食起居和浆洗穿用,百般让老人们天天开心。在老人心烦时她总是以微笑的面孔对待,让老人们笑口常开。
周敬娥,她是一个平凡的农村妇女,却也算得上一位坚强而伟大的母亲;邻里之间她更是一位和蔼可亲、尊长爱幼的好邻居、好长辈;在家人面前,她称得上是一位无微不至的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
第五篇:好母亲事迹材料
在镇,街谈巷议中凡涉及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话题,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夸一夸村的“三朵花”-----村党支部书记杨淑芹的三个女儿:大女儿杨玲,32岁,青岛纺织学校毕业后,刻苦自学完成本科有考取了研究生,现在新西兰就读硕士学位;二女儿杨敏,29岁,江西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现就职于青岛海运公司,担任瑞士国家的总代理;小女儿
杨梅,26岁,青岛海洋大学本科毕业,1999年考取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现也在攻读硕士学位。人们大多称羡的是三个女孩如何出息,而对培养她们成才的“幕后功臣”-----她们的母亲,却很少有人注意。,今年55岁,乍看起来,她只是一个温良贤慧的普通妇女。但若走近她,特别是走近她的内心世界,走进她的家庭生活,你就会发现她是一个观念超前、思维敏捷、特有主见的母亲,真可谓是农村女性家长中的“一枝独秀”。
“秀才”妈妈的熏陶,在女儿的幼小心灵上播下了求知的种子
六十年代,少年就是个要强上进、刻苦好学的女孩。在家贫如洗的情况下,她艰难的读完了初中,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卫校,但是政审时,因她父亲曾被人扣上了莫须有的“伪会计逃亡在外”的罪名,她被拒之于卫校门外,在那个有冤无处诉的年代,她带着不平和委屈,回村务作为当时村里唯一的“女秀才”,她在村里虽然因父亲的问题仍然遭受歧视,但好学上进的品格没有变,尽自己所能为乡亲们服务。结婚生育后,也没有丢弃学习的习惯,坚持每天读书、看报,了解时事,在有时间就借阅各种书籍,如文学著作等。从女儿们咿呀学语的时候,她就把读书的收获编成一个个浅显的小故事将给孩子们听。女儿们从小就羡慕的说“我要是识字,能象妈妈那样知道很多有趣的事情,该多好呀!”因此,女儿们在学龄前就吵着嚷着要上学,小女儿杨梅不满6岁就上了小学一年级。妈妈坚网强的毅力和勤奋乐学的家庭氛围深深地感染了女儿们。她们相继入学后,个个都是求知若渴,聪明伶俐,轻轻松松就能学好课本知识,一有时间就阅读大量课外书。女儿们升入初中、高中以后,坚持每天收听收看新闻联播节目,再利用星期天,把实事信息传给女儿,并就某些重要问题、事件与她们展开讨论。所做的这一切,为女儿们长大以后面向未来,放眼世界,开拓进取,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有心妈妈的严教,培养了女儿们顽强的意志
爱孩子,但从不娇宠、溺爱。为了从小培养节俭和爱劳动的生活习惯,她从不给孩子买零食,也不给零花钱,不许孩子接受别人给的压岁钱,长此以往,孩子们也就不再向爸爸妈妈提出这类要求,每当暑假,放学后,总是引导孩子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和家务少,磨炼她们动手和吃苦的能力,亲身体验劳动中的苦与乐,深刻理解父母的辛劳与充实。大女儿杨玲才十二、三岁时,就开始帮父亲挑水浇园、耕种农田,有时肩压肿了,腿累疼了,也从不叫苦;有时领着妹妹们割草、挖野菜,喂养小家禽。小组妹自己说得好:“那真是其乐无穷啊!”
虽然委重视孩子们的学习,但她不提倡读“死书”、“死读书”的学法。她在孩子们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后,让姐妹仨约上小伙伴,赶上家里饲养的一群鹅、鸭,到田野晨嬉戏,或者边放鹅、鸭,边挖野菜,这也是姐妹仨最乐此不疲的活动。无论是在五彩缤纷、鸟语花香的温暖季节里,还是在大雪纷飞的隆冬季节,她们都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奇特丰富。她们从小就喜欢大自然,喜欢鸟虫鱼,熟知四季作物和禽畜的生长特点,这越发激起了她们寻求知识、博览群书的浓厚兴趣。
知心妈妈的尊重,给女儿们树立了恒久的自信心
中国的传统家庭,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物,管孩子是自己的事情,想怎么管就怎么管。却摒弃了传统的观念,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三个女儿从小到大没挨过一次训斥。女儿们学习成绩的好坏,她时刻挂在心上,但从不给女儿们施加压力。遇到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情况,她不吵不恼,不卑不亢,而是鼓励、引导、帮助女儿分析试卷,改正错题,查找原因,吸取教训,弥补弱项,争取下次取得好成绩。女儿遇到难题向妈妈求助时,也不是直接教给解题的方法,而是引导她们开动脑筋,独立解决,当女儿攻克了一个难关时,就大加赞赏,夸她们聪明、潜力大。女儿们不断地受到鼓励,渐渐地树立起了勇于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小女儿杨梅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在一次数学课上发现老师解错了题,就大胆地向老师质疑,并在黑板上给同学们准确地示范了一遍。大女儿杨玲升初中时,乡驻地有两处中学,为女儿选择了其中一处师资力量强、但条件差的学校。由于杨玲去得晚,也的床不到半米宽,还在宿舍门口,起卧都很不方便,还有臭虫叮人。她睡不好,吃不好,回家就向妈妈诉苦:“我受不了了,我不去上学了。”这时,没有斥责女儿,而是推心置腹地说:“读书可不象喝糖水,古今中外有多少发奋读书的名人?不吃苦哪能成大器?苦得吃,学得上,我上学时连铺盖都没有,不是也觉得苦中有甜吗?孩子,妈相信你,你是很有潜力的,你能行。”一席放给女儿鼓起了
勇气和力量,再也没有退学的想法。但后来由于长时间睡眠不良,患上了头疼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还是顽强地读完了初中,并以优异成绩考入青岛纺织学校(全乡唯一重点中专名额)。
三个女儿从小到大,一直能对妈妈敞开心扉。她们盼望每一次回家的机会,盼望依偎在妈妈的身边,说说悄悄话畅谈心事、家事、国事、天下事,无话不说,无所不谈,恒久的自信
心就是在与妈妈思想感情的融洽交流中树立和巩固起来。后来说了带有哲理性的一段话:“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树立足够的自信心,因为人如果失去了自信,就失去了探索和创新的勇气。你认为自己是聪颖的,你就可能成功,你认为自己是平庸的,你的人生就黯淡无光。”这话的确令人信服。
温柔善良妈妈的为人,让女儿们在优良的家庭环境中自由成长
性格直爽,心地善良,为人热情真诚,给孩子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她丈夫在家是长子,兄弟三个,老二在外地,老三因残废没有成家,也公爹早年去世,婆婆患有严重慢性气管炎。多年来,他丈夫整天忙于村务,一个七口之家和重担米要落在她的肩上。她虽然体质也比较弱,但对婆婆和小子却照顾得无微不至,如今,她婆婆不在了,她仍然一如既往地照顾着小叔子的生活。因此,孩子们特别敬佩妈妈,稍微长大一点就尽力为妈妈分担家务,不怕脏和累,给奶奶、叔叔捎点好吃的。在这个家里,她们从小就学会了关切、照顾别人,姐妹之间互相团结,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奋进。这不,杨梅读研究生所需的4.5万元费用大部分是由她两个姐姐承担的。
和丈夫自得极好,夫妻琴瑟和鸣,恩爱和睦,知情者都说这主要归功于。她性格温柔、知书达理、善解人意,他们夫妻之间即使产生矛盾,也不会争得脸红脖子粗,更不会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夫妻俩都喜欢文艺,吹、拉、弹、唱、读书、看报是他们共同的爱好。他们专门腾出了一间房,且省吃俭用攒下的钱买来各种书籍,为女儿建立了“书屋”。平时无论手头怎样拮据,对女儿提出的买书要求都会毫不含糊地给予满足。就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女儿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了即位健康优雅、文明向上的外部气质和聪颖好学、乐观进取的个性品质。
无私妈妈的支持,给女儿们“插上了飞向蓝天的翅膀”
多年来,对丈夫杨淑臣常念叨着两句话:“就是砸锅卖铁、沿街乞讨,也要让孩子们上大学,她们愿意上多少年就供多少年”,“孩子们大了,能飞了,愿飞多高就飞多高”。说真的,在女儿们升学问题上,夫妻俩没少闹矛盾。一个眼光短浅,急功近利,执意让女儿初中毕业考中专;一个着眼长远,思想开放,再苦再累也要坚持让女儿读高中,考大学。二女儿杨敏和小女儿杨梅初中毕业时,都同大姐一样成绩优秀,考中专自然很有把握。为了圆女儿的大学梦,千方百计做丈夫的工作,意味深长地对丈夫说:“一棵株直根正的树苗,本来她有条件、有希望长成一株参天大树,为土地遮挡风和雨,但是因为无权过问者没有尽心尽力去给她施肥、浇水,或者把她栽到一个岩石缝里,那么它只能长成一棵用来烧饭的柴树。对于那些栽培者,这会不会是一种罪过呢?”最终两个女儿都升入了日照一中,杨敏高中入学成绩位居全市第一。每个女儿处在人生转折点的时候,总量尊重支持女儿自己的选择。大女儿杨玲要出国留学,杨淑臣思想还是不通:“一个农村小丫头,有一个很好的工作单位还不满足,还想往外走?”而却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孩子,你现在长大了,人生的航标你要自己把握好,妈妈不阻拦你,妈妈在家里为你祝福。”她把主动让给孩子,相信女儿的选择是对的,鼓励她们走好自己认为正确的路。二女儿杨敏大学毕业时,杨淑臣想让女儿回到身边,就为女儿联系了一个镇财政所。但认为:“大女儿在青岛工作,青岛又是个沿海开放城市,二女儿如果去青岛就业,那发展的天地将更为广阔,我们不能为了自己而束缚孩子的手脚。”在的支持下,杨敏大学毕业去了青岛市谋职。经过几年扔闯荡和锤炼,她现在青岛海运公司出任瑞士国家的总代理。大姐杨玲和小妹杨梅后来均踏上了异国的征途,攻读学位。目前三姐妹都已找到“如意郎君”结婚成家了,工作学习生活得很好,成为爸爸妈妈永远的骄傲。
母爱滋润姊妹花三只“金凤”出农家,一个成功的母亲,以她志在高远的人生见解、开放现代的思想观念、朴实无华而又博大无私的品质和正确科学的教育方法,亲手培养出了三个高层次人才,堪称一个当代农村母亲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