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总有清风精彩散文分享及读者评价
童心近禅
我书中曾夹了很多树叶,都是辛苦地攀爬着,从高处摘来的。从没有想到,低下头去,斑斓的美铺洒了一地,任你挑选。剥皮喂鸟
小女儿喜欢到寺院去玩。大殿里精美的四面观音像,绕塔盘旋的鸽子,放生池里游啊游的小甲鱼,僧舍前疏落绽放的花草,让她很开心。我们常常在那里,一玩就是一天。
春节期间,天气暖和起来,我又拉着她的小车,带她到了那里。背包里是她最爱吃的饼干和水果。
“妞妞,让菩萨吃点你的饼干?”
女儿摇头,显得有些不情愿。她毕竟还是三岁的孩子。“中午了,菩萨饿了呀!”
听到这句话,她爽快地掏出一盒未开封的饼干,蹒跚地走进大殿,放在菩萨的供桌上。又掏出了香蕉,说,“爸爸,给菩萨剥剥,妈妈说,不剥吃了会生病。”
一旁敲磬的师太笑了,皱皱的老脸开成迎春花。“真是好孩子,你的饼干给菩萨姥姥吃了,你吃点什么呢!”师太翻开身旁的袋子,从撤下的供品里拿出一根白亮的、沾满芝麻的糖:“你吃点芝麻糖吧,是菩萨姥姥给你的。” 女儿看看我,接住了。大殿房顶,塔檐下,卧着一群群鸽子。还有几只在云去风来的广场上觅食。女儿边吃芝麻糖,边喂鸽子。“鸽子也该吃饭饭了。”她说。稚嫩的童音很好听。
糖很快喂完了。她拿出衣服口袋里的桂圆,举着,跑来,让我给鸽子剥剥。“妈妈说,带皮吃会生病的。”女儿小,只记得这些大人的话。
鸽子们咕咕叫着,翻飞着抢食,姿态优美。蹒跚在鸽群中的女儿很开心。那和谐的场景让我忽然很感动。
来寺院上供的人很多,大多是念念有词,跪在那里求富贵、求平安的。但有谁会想到,把供品给菩萨剥剥,免得菩萨病了?恐怕更没有人会想到,菩萨会不会累吧?
许多人,把父母比作菩萨。每到春节,儿女们都会赶回去和父母团聚。但大多是回去吃喝一通,留下一桌子剩菜剩饭,就走了。有几人曾想起恭敬地为父母剥剥水果皮,没事时,听这些老菩萨们唠唠叨叨地说说知心话,剥开父母心头的寂寞呢? 在这个盛行啃老的社会中,恐怕更鲜有儿女想到,父母也很累。更何况对待“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和动物呢。菩萨心并不神秘。我想,无论是给菩萨吃,还是给鸟吃,剥去皮,一般无二地供给清香果肉,就是清净平等庄严的菩萨心。落叶的美
入秋的时候,大街两旁成排的树木吐出簇簇黄叶,如满树黄金,点染得周围非常美。接女儿从幼儿园回来的路上,她张着手,想要树叶。树很高,我努力探身去采摘,半天工夫,还是一无所获。
“爸爸,给!”低下酸疼的脖子,女儿正拿着一片落叶给我,落叶斑斓如秋山。
她又蹲下小小的身子,继续在落叶堆里一片片找。我蹲下去,陪她一起细致地挑选落叶,惊讶地发现,落叶其实也有独到的美:有虫噬如各种动物的,有金黄中殷红几缕的,有霜色满面的,有粗糙如油画的……
女儿高兴地举着几片树叶,边走边唱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插曲。很多句子都被她唱丢了,毕竟还小。
我也拿着几片落叶,想把它夹在书中。我书中曾夹了很多树叶,都是辛苦地攀爬着,从高处摘来的。从没有想到,低下头去,斑斓的美铺洒了一地,任你挑选。快乐其实很简单 有一次,我熬夜起晚了,错过了送女儿到幼儿园吃早餐的时间,就给她口袋里装了很多饼干。晚上,接她回来,问她:“饼干好吃吗?”
“同学给抢走了。”“是小宝。”忽然间,她的眼角浸出几滴泪,委屈的样子让人心疼。
小宝是女儿常说的名字。那时她不到三岁,记不得很多同学的名字。小宝曾抢过她的袜子、帽子。当回到家中,发现她红袜子变成白袜子,到处找不到她的帽子的时候,才知道是小宝所为。
“好了,不哭了,回头咱换一个幼儿园好吗?”我安慰她。“好,换一个大的幼儿园。” 女儿笑了。
第二天,去幼儿园接她的时候,见她正开心地和一个小男孩玩滑梯。“小宝,再见!”
女儿礼貌地向他挥手。小男孩也热情地挥手,笑得很灿烂。“他就是小宝吗?” “是。”
“玩得开心吗?”
“开心。”夕阳下,是一张幸福的笑脸。想痛斥小宝的心忽然平静了。开心其实很简单。当别人伤害我的时候,我会哭,但我也会照样毫不在意地和他玩。哭归哭,玩归玩。
菩萨戒把不接受别人的忏悔列为轻垢罪。目的,是为了忘记不快,让自己和他人心安,开心地在世界上生活。但成人往往做不到。哪怕是别人的一句话伤害了自己,也要记忆很久,常常复习,想找机会让他不痛快,结果,一句话变成了千万句,很久都很不开心。闲闲地忙
《三字经》很长。女儿两岁多时,我和妻子教她背。她背一会儿,就去喂乖乖虎吃饭,乖乖虎是她的布娃娃。当我正要休息时,她又拿起《三字经》,缠着我给她讲故事。讲故事就是边讲边背。
我渐渐地失去了耐心。妻子买了一台MP5,我就从电脑里下载下来《三字经》的儿歌,让她自己去翻着玩。
半年后,忽然发现,女儿已经把《三字经》快背完了。而我,依然只会前几段,看到后边那么长的经文,就感到累。原来,我曾想一鼓作气把它们背完的。
女儿呢,走在街上玩的时候,她也会儿歌般地唱:“人之初,性本善……”并反过来,纠正我了。
她不懂《三字经》,不要紧,本来这对她就是游戏,和玩乖乖虎是一样的。
据说,菩萨游戏三昧,整日劳碌而不累,大概就在于他们把人世间镜花水月的一切都看成游戏,做工是游戏,教化是游戏,休息也是游戏吧。我们常常感到累,或许在于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把手头的事务和心头的愿望看得过于重要了。
一位熟悉的禅师常对他的弟子们说四个字:“闲闲地忙。”
我想,把心放平,把欲放淡,承认自己是个平凡的人,那么,身再忙,心也是悠闲的。
以下读者评论,来自豆瓣读书
走出思想的巷道——读《总有清风》
苏苏
作为中老年人,我很少读当代人写的散文集,但三联书店出版的《总有清风——地儿佛理散文集》我却花了两天功夫看完了,这对我不啻于一种奇迹。吸引我读完的有两点:一是佛理。作为知识分子,我对中国文化源头之一的佛学知之甚少,这不能不说是遗憾。但三藏经典数万部,不知从何下手,故此,遇到这类书就翻翻,补补课;二是因为三联书店和二月河先生的名头。三联书店始终坚持高端文化品位,不做废书,是吸引我成为忠实读者的原因,而且据我所知,二月河先生很珍爱自己的羽毛,多少国内颇有影响的作家求他作序而不得。他竟然能为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作者作跋,我想,此书定有其高明之处。
读完发现果然如此。两天功夫没有白费,可以说,它引导我走出了思想的巷道。从此记住了地儿的名字。
诚如作者在开篇《飘零何处归》里讲,由于受环境和文化视野局限,很多人都有所知障,对陌生事物,不自觉地就心存傲慢与偏见,躲在思想的巷道里,甚至一生不能出来,自误乃至误人。
我也是如此。对佛教,我就曾有很深误解,我想,不止我,估计很多人都有误解。譬如偶像崇拜、高香熏得人迷乱等等,这种观点笼罩着很多人。
然而,读完本书“佛门钟鼓”一章里的《悠然檀香》和《高香》两文,我发现自己真的是错了。
作者很聪明,不用说教的口吻,不用宗教字眼,而是用散淡的游记随笔的形式,引着读者到湖北、到桂林、到印度畅游,仿佛一位高明的导游,清雅的现实场景、陌生的历史资料、优美的诗词„„信手拈来,一路且歌且吟,告诉读者,佛教是以心灵的重塑和心的环保为旨归的,主张命运在自己手中,并非偶像崇拜。佛像制作的源头,是佛陀一次独自外出远游三个月,弟子们思念老师,便用当地的旃檀树雕刻了佛陀像来怀念他。至于烧香的来源,跟印度的气候有关。印度潮湿,闷热,当地居民发现了各类香树的药用价值和至今仍存的“芳香疗法”,便习惯用香来入药,用烧香来净化空气,驱赶蚊虫和霉味,用涂香(类似现在的香水)涂身、末香(香粉)撒地,避免蚊虫叮咬。印地的僧团自然也少不了这个,所以,居民们就常常挑去成担的香供给僧侣使用。这就是所谓的以香来供养佛和僧了。后来,香树随着佛教文化走进了中土,烧香也作为礼仪被传承进来了——作者这番解说,令我惊喜且汗颜。
尤其令人感兴趣的是,对当下众说纷纭的高香的探讨,作者上溯到佛陀与弟子阿难关于什么是无上高香的问答:
“一天,阿难在精舍静坐,远远的,香气飘逸而来。阿难想,草木之香,都是顺风飘散,有没有不散的香、逆风的香?于是,起身去请教佛陀。佛陀告诉他,这世界上,有一种香,是世间最无上的香,那就是戒香:“修行十善,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意不嫉妒、恚、痴;孝顺父母,奉事三尊,仁慈、道德、威仪、礼节„„是香名曰随风、逆风靡不周,照十方宣德,一切蒙赖。”[《佛说戒德香经》]
在另一部经典里,佛陀还提出了五种世上最好的香 —— 心香:一者戒香,二者定香,三者慧香,四者解脱香,五者解脱知见香。告诉因舍利弗的入灭而啼哭的弟子们说,虽然舍利弗入灭了,但他的这五种香,却久久留在了人间。勉励弟子们,要努力修学、解脱自我,利益世界,为世间点燃这五种最好的香,把世界变成香积大海,不闻杀盗,不闻啼哭,处处香气遍洒。
文章中说,达摩大师和六祖慧能等继承了佛陀这种无上高香的思想,认为烧木料做成的香祈求人间的美满,不是佛陀的本坏,最重要的是“推广五种世上最好的高香:‘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不造诸恶;不可沉空守寂;广学多闻,识自本心,和光接物,无我无人„„’”(《坛经》)。还说,“达摩大师在《破相论》中告诫众人:‘如是五种香,名为最上之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珍香,供养十方诸佛。今时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世间沉檀、薰陆质碍之香,希望福报,云何得?’”
这种深刻内省自我,努力修学,自求智慧、自求多福、奉献社会的精神,与儒家的“修身、齐家、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遥相呼应,我想,正是由于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才使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经风雨,棒打不散的原因吧。
“佛门钟鼓”一章中的《香积厨》、《依依塔铃》、《山寺笔记》,“问路白云头” 一章中的很多篇什,都反映了这种文化寻根及如何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社会结合的强烈的文化意识。读完这些篇什,方知为何朱熹参观完寺庙后的感叹:“三代礼乐,犹独存于释氏”的深层次原因。作者的这些寻源,对于启迪人们去正确对待宝贵的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是有很大意义的。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文化的根,这个民族就就危险了。所以,几千年前,犹太人被迫离开家园时,他们的知识分子,在流亡途中最早做的工作,就是结集民族经典《塔纳赫》(或称《希伯来圣经》)——成为圣经《旧约全书》的前身。据说,不仅派生出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而且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也受其天堂观念的启迪——即解放人类,为了人有尊严、有爱心地自由生活在一起。也正因此,犹太民族虽然饱经漂泊,却始终能屹立不倒,没有沦落到像吉普赛人和印第安人那样悲催的境地,并且最终复国,都与文化根系不断有关。中国曾多次被侵略,被分割,却最终分而复合,也与儒释道传统文化的根系不断有关。
《总有清风》与一般宗教类读本不同的是,它很超脱,高扬的是传统文化的精神旗帜,同时又很会俯身,除了把佛门的钟、鼓、香、花、塔铃、佛号和东坡、弘一、六祖、憨山等高僧大德、现代僧侣的生活解读得摇曳生姿,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外,还把人们常见的工作、生活、家庭、婚姻等方面的问题,一一梳理,处处给人以转眼看人间的启迪和新知。
譬如,他把跪拜礼佛,解读为谦恭心的训练。“先尝试着把头低向圣贤,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低头向所有的人,其实很容易了。”(《佛门钟鼓•礼本折慢幢》)。作者的朋友这样训练了,放下了傲慢心,很快改善了人际关系,自己的事业也获得了进步。
把中年人婚姻的平淡无奇,解读为那是青春燃尽换来的难得的宁静,不必烦恼,正好可以利用此机会,去进行其他领域的探索,犹如长江孤舟行至中游后,虽无三峡之险奇,却有随意停舟夜饮、赏月的自在。(《婚姻的花树•断鸿声里觅归舟》)
把苦难和不幸,解读为一种反省自我,重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的机会(《这些年,你教会我的事•借我一双翅膀》)„„
在作者眼里,处处皆是至美,处处皆有清风。跟着作者走,不自觉地,心就一丝丝静了。尤为难得的是,作者不仅发现问题,而且能冷静地剖析问题,试图解答问题,这是与一般的文人的散文随笔是不同的。譬如,如何走出思想的巷道,他分别开列了儒家的方法: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和佛家的方法:心空无我,把旧的知识观念壁垒放到,迎接新的春风。非常启迪人。而且,文字凝练畅达,简洁优美,诸多禅诗的引用,令人心神宁馨。
诚如二月河所言:“笔锋落处,处处闪耀着理性的光芒、智慧的人生拷问、求索和健康的人性之美。”“以优美飘逸的文笔,„„为世间挽来了一道道洗去烦恼的清泉,一声声令人警醒的钟鼓,一曲曲风动竹影的梵歌。”
读此书,我深深地体味到了一种发现之旅的快意,和心灵的警醒、妥帖。
据我所知,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题材的戏曲、诗歌、散文非常多,全方位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和大众的价值走向,苏轼、白居易、陶渊明及明清小品文作家,文字里处处流露着禅意和豁达。五四时期,周作人、鲁迅等一大批作家也创作了很多佛教类的小品文、随笔,用以启迪人心,重塑对名利淡然无争,崇尚人格修养、忘我奉献的民族性格。遗憾的是,解放后,这种文章渐渐少了。虽有台湾林清玄等人崛起,但受地域影响,始终没有出现文思博大,纵论古今的此类散文。近年来,大陆虽然有零星作者出现,但大多流于宗教热忱和略显单薄浅白的文化解读。
地儿的佛理散文,虽然有些篇什略有单薄之感,但大部分文章已经流露出贴近现实,古为今用,启迪民智,厚重而不失轻灵,挥洒自如而不离经典本意的特色。且作者正直青壮年,假以时日,成就不可估量。这或许是海纳国内外名家著作的三联书店和惜字如金的二月河先生破格垂青此书的深层次文化考量吧。
灵魂里呼啸而过的风
杨暖
正是清秋晴和的一个下午,我穿过花木葱郁的廊前去开邮箱。地儿的这本新书就夹在一叠样报中,软软的防震膜包裹着淡雅的《总有清风》。封面简约清白,装帧和插图皆有雅趣,是我欢喜的样子。
这是我第二次收到地儿的新书。两年前,地儿寄来第一本佛理散文《悠然檀香》。那时,我们还同在一个文学论坛里“厮混”,由此得以互相品读对方的文字,地儿已沉浸佛学多年,佛理散文在海内外刊物上独树一帜,且他常以独到精僻的见解赏析坛友们的妙文,使得诸多坛友受益非浅。地儿这点率直爽朗的性情,叫我印象颇为深刻的。
后来,因坛子喧嚣四起,我、地儿相继离开,这期间地儿曾邀我去山上参加一高山禅修,我因工作不能前行,未果。我们埋头在各自的世界里,再很少有交集。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来,都是喜好清净之人,不愿扰人耳目,当然也不愿无端被人打扰。哪怕远离热闹人群,刻意与俗世保持一定距离。也正是这样一种心态,地儿埋首文字江湖,清心净气,从而有了这第二本佛理散文集《总有清风》的问世。现在看来,两年时间,一心向佛、沉潜为文的地儿,收获许多。我读着,地儿笔下流淌出这样莲花般清逸的篇章,越过红尘,古老佛殿上的钟声和着清空的木鱼,乘着秋叶,声声而来。
那是一个人灵魂里呼啸而过的清风。
我得说,我对佛学并没有精深的修行,那个“身如琉璃,内外明澈”的境界一直是我的妄念痴想罢了。地儿寄书让我作评,我只能将一己读书的体悟表达出来。或者说,在俗世里起伏跌荡的我虽没有精进,才更需要借着佛门的一点慧光来照亮远处的黑暗。
一直眷恋清寂的山野。我爱好的是松林草地间的一抹清风,或山水湖畔里的一道水波,所以,我至今执迷于古老诗词的甘醇情杯,而学不会直面惨淡生硬的现实。那些内心和灵魂深处的暗夜,曾叫我再三辗转,一度想要绝尘而去。也自问,要经历多少日月世情,才能不惧怕长亭短亭;要抵达多少山水家园,才能不忧伤千里婵娟?
所有的一切,无非是我的心结。
活着,我还是流连于这个红尘。只是要做到佛门高僧所追求的《七笔勾》,把孝贤、恩爱、富贵功名、家舍田园等一笔一笔勾消的境界,非我等凡人可为。在生活的种种妄断里,我们是否皈依也并不重要,却真的需要时时听一两声佛门的钟鼓,吹一吹那清修殿堂里的清风,让负重太多的灵魂,可以轻装前行。正如《总有清风》所言:“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有学会了野谷幽兰的定静,才能品味到每一缕走过的风,其实都携着清凉的滋味。”
我很是欣赏地儿写在《人间有味是清欢》序中的一段话,他说:“把心安放在当下的每一刻,安放在柔软处,身心和世界会随之泠然。以泠然清凉的心,去做本分事、欢喜事、利他事、一切事,虽不移一步,这漫漫婆婆世界,就是莲花处处、清丽优雅的极乐世界,自己,也随之成明净的宝珠、芬芳的莲花,人见人喜。”多年的修行和好学,俗世中的地儿已经拥有佛子的禅心,只有这样,他才能从庸常生活中捧出一朵莲花,裹着灵魂里呼啸的清风,拂去俗世尘埃。
探寻灵魂,是一件太过虚无也太过沉重的话题。我不敢妄作浅见,而面对这个阔远的天与地,我们能做的也只有坚守着自己的心意。
今日我也掉一回书袋,以书名——总有清风为结,借用东坡一言——“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送给每一个遥望云水禅心的灵魂。谁与清风独坐,地儿,或许也是你、我。只要我们不迷失在岁月中,只要我们还能倾听到灵魂的声音。而地儿,这个同坐清风之人,走过云淡风轻、芳华刹那的成长后,该抵达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又一程吧。
当下的清风
读地儿的《总有清风——地儿佛理散文选》
静涛
清晨,立在窗前观园中之秋色。园中枣树果实累累,满树热闹;草莓依旧丰茂,绿沉沉地伏了一地;只有那满墙的爬山虎,红了半壁江山,张扬着秋意。清风拂过,带来满园滴翠流红的味道,凉爽而清静!
身沐清风,心里不觉回味起地儿的新书——《总有清风——地儿佛理散文选》,它到底是什么味道呢?是“总有清风过门前”中转眼看人间的优雅与自在,还是“佛门钟鼓”里的檀香素心,塔铃梵音?是“婚姻的花树”里烦恼家庭化作红尘道场的智慧解脱,还是“问路白云头”中揽阅古今佛门风云,且行且吟的潇洒与竹杖芒鞋的豁达;抑或只是“这些年,您教会我的事”里,那品味平凡生活的点滴碎影,用心观照而生的般若智慧?
书中,地儿用他清灵闲淡的笔触,把一个个喧嚣的红尘故事讲述得通透明澈,没有大喜大悲,没有辛辣苦涩,就那么娓娓而谈,温温而语,文字梳理下,令人妄念皆化,顿悟尽收。古人云“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清风”便是如此吧!
不觉想起这段时间身边所闻所见之故事:或难解无常而沉溺悲痛的好友,或挣扎情感尊严尽失的女子,或身陷欲望丛林难得满足的亲朋,或愈繁忙于成就“道业”却愈迷离无奈、踏入“空执”的同学……生老病死,爱恨情仇,世界虽广,生活确如蜗角般局促难安,物质虽华,精神确如沙漠般了无意趣。思之念之,不觉深味迷失之痛楚,亦感市井安心之难寻。
想起一个得道的高僧,人们问他健康长寿之秘诀,他笑言,只是识得当下罢了,饭时只品食物之香甜,卧时但念寝眠之安稳,身处事中只是静心去做。道理虽简,然后味无穷,“当下”虽常有,然悟者却稀。
在《总有清风》中,地儿用他静澈的文字,消落繁花的思考,亲身体会的经历,以及对钟鼓香花等佛门事物的剖析,对佛陀、东坡、六祖、憨山和当代禅师等的思与现,对寻常生活的谛视,观照出心之真体,烦恼之来源,在从容淡定中,引领读者识得当下之真机!就如二月河先生代跋中所言:“为世间挽来了一道道洗去烦恼的清泉,一声声令人警醒的钟鼓,一曲曲风动竹影的梵歌。”亦如台湾《人间福报》的编辑所言:“福报感谢您,以您的妙笔灵光、学识涵养,引领读者以崭新的眼光看待周遭事物,启发智慧,让读者的心灵更健康、更美好……添了文心、美意、柔软、慈悲。相信读者会在您的作品里,找到感动,进而与自己相遇。”
这时,一抹朝阳斜照在枝柯藤壁,竟扫去些秋凉,带来一片温暖。忽然想,读罢《总有清风》一书,除去解黏去缚,心清似水的清凉意味外,何尝不是又得了些浮世间难能可贵的“当下”之温暖呢?这清凉,这温暖,既来自佛学智慧的高远与对读者心灵的洗涤,也来自师兄结合生活,以佛理为旗帜,糅合儒道、医学、哲学等的综合学养,鞭辟入里,款款微言的依依叮咛。
“文章做到奇处,无有他奇,只有恰好”,我想师兄已然了然,并已做到了啊!
遇一册好书如遇良师益友,在《总有清风》中,我们与古今高僧大德直面对话,那仿佛是一次次深刻的畅谈,畅快圆融;抑或与红尘中无数智者抵足而谈,俗尘旧事里便自省省他,顿然分明。这种感觉竟有些道家“羽化”的味道,无数尘封的智慧豁然觉知,超然忘我!或因此故,这些敦厚温情的性灵文字,三年来,曾见载于两岸三地和海外报刊,并被大量流转于网络上的佛学、心理学、家庭生活等论坛、博客,给读者带来了许多沁人心脾的宁静和安慰,如今,一册在手,便尽收于书房,随阅于身侧了。
东坡先生在《前赤壁赋》中说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细看《总有清风》那淡雅的装帧和清丽的文字,不觉莞尔,这不正合东坡之所言吗?书中化烦恼为清凉的智慧不正是我们“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清风吗?书中选材的处处用心,不正时时警醒我们安心当下,勘破前机吗?常常观之,如聆梵歌,如对田园,令人安心,欢喜,忘忧。
“天助自助者”,惟“清风”而得、而遇、而知!
一卷清风至,满处沐梵音。
字字红尘法,了了菩提心。
(作者为硕士研究生 山西某学院讲师)
读《总有清风》
兰儿(简单自然前行)在暮春初秋的那个午后,有一些闷热。由于工作上的一点小插曲,让本已清净的心添上几许烦忧。呆坐办公椅上,《寂静之声》那悠扬的旋律契入心脾。一声轻轻的叹息过后,笑吟吟的保安叔叔为我送来了,期盼已久的地儿的那缕清风—《总有清风》。
急急地打开包装,一片清新淡雅的封面映入我的眼帘,好啊,不错,虽不及《悠然檀香》给我的震撼,但绝对是一缕幽香。当我翻开书页读了地儿的自序后,一股清新凉爽于我的全身。“用清净的眼张望红尘又有何处不美呢?”是呀一直钟爱美和净如生命的自己,为何有如此这般烦忧呢?“以欢喜心善待一切人和事,即为欢喜无忧的觉悟者。如此温婉细腻的笔触,地儿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男子呢?此男子的《总有清风》又是怎样的佛香飘绕呢?
细看目录时,发现有些文章我早已在地儿博客里读过。我静静的合上书本,闭目盘算着怎样去品读这缕清风呢?一笔、一书、一曲、是我定下来的方式。我花了两个星期长长短短的晚夜闲暇,一字不漏的读完了此书。读完最后一个字时,几缕香久久飘荡在我的周围。
心香
总有清风门前过,里面的疑悔坑,地儿规劝一文友的一句“人除了死并无大事”。是呀,的的确确是一种大智慧呀!人到底有什么坎让我们比死还难跨过去呢?如果连死都无所惧,终日忧忧为哪般呢?黛玉的凄凄楚楚,幽幽怨怨,倒不如点一柱心香,用纯净的心,勇敢的接受生活的阳光晾晒好。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啊!
佛香
佛门钟古,虽然有许许多多我不懂的偈子但我用笔一一做了标志,把美丽的字像一朵莲花记录下来,等来日慢慢拿来品味。合掌以为花,给了我深深的启迪,佛的掌在世上印下众生之爱,我的掌在世上印下了什么呢?清净,污浊?阳光还是阴暗?微笑还是泪水?这时我想起了那首歌《奉献》我拿什么给你我的父母?我拿什么给你我的爱人?我拿什么给你我的孩子?我拿什么给你我的朋友?我到底拿什么给你我这来一遭的生命啊?佛香钟鼓只有你才能告诉我的。
尘香
婚姻的花树里给我最深的是—三个女人的智慧解脱。他给了我几年来久困网中的解脱一种动力,一种依据。各做各得啊,夫妻如此,父母如此,子女亦如此啊!我泪水连连的划着“我要把所有的欢喜,难过都作为修心的道场,安心的把生命的时空挂满花梦,不为虚尘所动,我善待别人是种自己的福田。度化伤害过自己的人迷途知返是莫大的功德,也是顺利完成一次忍辱行。可是忍辱有多难啊!那缕无尘的幽香知道吗?那滴晶莹的泪珠,你明白吗?可再难也得跨过呀,谁让我们趟这遭红尘呢!
灵香
天地容物,佛容天地,人心容佛容天地。“君子之交,其淡如水”“花枝春满,天心月园”人心通透灵,则天地之灵通;天地通,人心通,有何不通呢?檀香自人心飘,飘向天地飘向万物。万物熏香而灵通。
亲香
读着地儿的父母、儿女、夫妻之爱;品着自己的身历感怀。我泪眼模糊,呆呆地醉醉地合上书本,合上双眼。五缕缠缠绕绕的香在我的世界里静了,空了,无所谓仇恨,无所谓你我,无所谓得失,做好当下就可笑颜如花。
2011.12.7.兰
《总有清风》开启心灵的钥匙
果子妮
磕磕绊绊一路走来,事业停滞不前、情感苍白落幕加上生活的迷茫,像一团浓雾把我包裹的密不透风,我努力挣扎着却找不到出口的方向。我始终坚信,努力一定会让我找到开启的钥匙。
努力没有白费,我在成千上万的书丛中找到了这把钥匙——《总有清风》,它像一道从天而降的光束,驱散了我多年的疑惑,指引我从内心寻找真性;它又是一缕清新的风,吹尽心头阴郁的浓雾。
夜深人静时,细细品味《总有清风》,透过书香,我正在与地儿倾心交谈`````` 人生若只如初见
xkss87
红尘之中,心底的焦虑和憔悴在物欲纵横的油锅里翻滚着,不禁自问:何处是归路,何时是归期。带着无尽的向往和追寻,终于一股清风,熄灭了那炽热的油锅,平息我们燥热的内心,如一股清泉,如一朵鲜花,我们的灵魂和心底浸润了从没有过的甘甜和芬芳!总有清风,让我知道了何时是归期,何处是归路。
在物欲横流的世界,横亘出来一道光芒,照进我们的心里,暖洋洋的,久违的,让我们停下不知道去何方的脚步,缓缓走进自己的心灵里,寻求最真,最纯,最简单的本我!人生似乎在竹杖芒鞋仿似冒雨前行,走过无边无际的幽暗和彷徨,慢慢寻找自己的时候,才发现清风缕缕,不觉耳边,享受这一分的美好!力荐 总有清风!-心灵的甘露!......清风在心间
心剑入冢
一念天堂 一念地狱
读后常生喜乐 不可思议之愿力
值得一品 如茶如风 淡而隽永
心灵的救治良药
是佛理在生活里的体现
为很多有佛经阅读障碍的人
娓娓道来
深入简出 文笔清新
而厚积薄发
叫人如同重新张开眼 看你身边的一切
如同另一个自己
确实是本好书
岁月匆匆
已经读过,确实是本好书。
书做的很精致,文笔亦美。脱离了小散文的脂粉气,以现实为基点,目光跨越千古,用禅意的目光、哲学的高度,审视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婚姻、生活、精神领域以及宗教信仰,读来如同浏览古今美景,琳琅满目,惊喜不断。
读它后,使人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人生的启迪。如同清风明月,朗照心田,令人心清目明。确实如同作者在一篇文章中说的,总有清风过门前
第二篇:人生总有“配额”(散文)
人生总有“配额”
我生性豪爽,以前饮酒也是“海量”,一场车祸、两次住院经历却使我被医生宣告“终生禁酒”。有诗为证:
戒酒诗 车祸犹惊心,害我到如今。拒绝杯中物,安度下半生。——于2009年7月10日
自此,我对倪匡先生的“生命配额学说”笃信不疑,我喝酒的“生命配额”已提前透支,抽烟的“生命配额”还没用完,饭每次只吃七八成饱,性生活也有节制,以免“生命配额”用尽„„因此大家都要“细水长流”啊!
人生总有“配额”,倪匡先生说的这句话,意味深长。相信生命中的一切都有配额,时间,精力,情感,不仅写作有,烟酒有,朋友有,生命也有。人生走到后期了,大部分配额都已经用完,时间,精力,情感,这都是注定好的!生命如此,感情也一样吧。当年倪匡最得意的时候,同时为12家报纸写连载。在鼎盛的时候突然封笔。他用这句话来诠释自己,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已经写完了,洒脱、坦然。试想我们用这些配额做了些什么呢?当我们明白属于自己的配额该要用尽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倪匡的洒脱和坦然呢? 我想,当每个人都明白人生总有配额,就应该在配额的范围内去尽量做出最大的成就,也应该尽量的享受生活。一旦感觉自己的份额已经用尽就应该坦然面对,放弃一切不切实际的追求,安于属于自己的生活,那一定是安详幸福的生活。
——百无一用草就于2011年9月21日午
附录:
倪匡,生于1935年12月11日,著名小说家。原名倪亦明,后改名倪聪。1957年到香港。作过工人、校对、编辑,自学成才,成为专业作家。他写作面十分广阔,众体皆备,小说则包括侦探、科幻、神怪、武侠、言情各种。写作速度也十分惊人,每小时可写八千字,曾同时为12家报纸写连载。武侠小说以《六指琴魔》为代表,想象奇特;也曾在金庸出国期间代金庸写《天龙八部》连载。倪匡先生的作品范围极广,包括武侠、科幻、奇情、侦探、神怪、推理、文艺等各类型的小说及杂文、散文评论、剧本等。
第三篇:读者读书笔记【精彩】
读者读书笔记【精彩8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者读书笔记【精彩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者读书笔记【精彩8篇】1读完《冰心散文--寄小读者》后,我觉得这本书中提到过很多小朋友,其中有她的三个弟弟。正如她的诗所言,这些小朋友都是伟大的人,在他们幼小的心里都含着一个伟大的灵魂。在冰心的眼中,这些孩子并不是愚昧无知的,他们有着真实的情感,有着简单的爱,有着大人身上所没有的而又非常珍贵的童真。文中有一段话甚是幼稚得可爱。那是她最小的才十三岁的弟弟说的:姐姐,你走了。我们想你的时候,可以拿一条很长的竹竿子,从我们的院子里直穿到对面你们的院子里,穿成一个孔穴,我们从那孔穴里,可以彼此看见。我看看你别后是否胖了,或是瘦了。
大家想这是可能的事么?然这玩笑性的话中却蕴着一颗多么纯真的心,一段多么诚挚的姊弟情呀!在冰心心中,这些小孩子就是身着白衣,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她微笑的安琪儿,就是圣洁和纯真的象征。她曾用黄丝带将几朵蒲公英缀将起来编成王冠的形式,说:我要为我的女王加冕。说着就随便的给一个女孩子戴上了。这随便地一戴表现了她对小朋友们多么宽广的博爱呀!甚至于小朋友从至情中流出的眼泪,竟是她所最敬畏的,竟令得她往往不敢抬头。那些眼泪是世界上最神圣的东西,那些晶莹的含泪的眼是最庄严最尊贵的画图,是能射出凛然的神圣的光的。这对童真圣洁和真挚的赞美构成了她文章的三大母题之一。冰心对童真的赞美是多么得崇高而深刻,对孩子们的爱又是多么得刻骨铭心呀!以至她自己都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弱者,没有力量去抑制这感情的波动。
读者读书笔记【精彩8篇】2今年暑假,学校开展了好书伴我成长活动,我积极参与了,我和大家一起分享《读者》。
我一上初中,便定了《读者》这一本书。原是看到同学们都订,我也不好意思不定,所以才定的,但当我打开它的第一页,就被它深深吸引了,里面的一些短小而惊骇的故事蕴藏着一个个深深的哲理,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聪明才智。
我有一个习惯,看一本书,总是会认真地看它的卷首语。我觉得一本书的卷首语是非常重要的,而《读者》的每一篇卷首语都会告诉人们一个深深的的道理,让人们的映像十分深刻,引起人们的沉思。
我映像最深的是爱的专题上的一篇。有一位母亲因出了车祸,神经变得有些不正常,还经常做一些奇怪的举动,甚至有时会离家出走,她的丈夫也因此操透了心。
有一天,这位母亲摸索着竟来到了儿子的学校。突然,她的病犯了,竟然在马路上手舞足蹈起来,引来了许多路人驻足观赏。儿子放学了,看到了妈妈,不由分说,抱住了妈妈,叫到妈妈。正在这时,一阵大风吹来,儿子不由自主的缩了缩。母亲此时露出爱怜的目光,并脱下了身上那件仅有的衬衫,披在儿子身上。刚才还在哈哈大笑的人们露出了眼泪。
是啊,母爱是伟大的,它既体现在惊天动地的大事上,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而我们在平时恰恰忽略了这种爱,每一次微笑,每一个眼神,每一次回眸,每一声叮咛,我们真的真的忽略了。
依稀记得,我幼时特爱吃荷包蛋,妈妈每次都会煎给我吃。可随着时间的增长,我的叛逆心理越来越强,动不动就和妈妈顶嘴,那一次早上起来,老妈给我做了荷包蛋,我兴奋极了,该快跑过去吃,发现里面有蛋壳,我生气的丢下碗筷,去上学了,回来后,妈妈怕我饿,又重新煎了荷包蛋,还把手给烫了,我那时连句对不起都没有,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不懂事,现在,我真心跟妈妈道歉。
读者让我收获了很多,让我明白了一个个大道理,了解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听到了一个个幽默诙谐的笑话。我喜爱《读者》。
读者读书笔记【精彩8篇】3看完《朗读者》这部电影,才去阅读的文字。喜欢曹文轩为这本书写的序言。
当下中国大概是这个世界上一个超级的享乐主义大国,同时又是一个怀疑主义大国。流气在我们周遭的每一寸空气中飘散着。一次朋友的聚会,一个会议的召开,我们已经很难再有进入庄重氛围的机遇。甚至是一个本就在应当庄重的场合,也已无法庄重。嬉笑声荡彻在无边的空气中。到处是低级趣味的消化,到处是赤裸裸的段子,人与人的见面无非就是玩笑与没完没了的调侃,说话没正经已经成为了风尚。我们在流动不止的世俗生活中,已经很少再有庄重的体验。一切看上去都是可笑的,一切都是可以加以戏弄的。一个本就没有宗教感的国家,变得更加肆无忌惮,更加缺乏神圣感。
小说短小而精悍,读起来没有负担。喜欢一切与阅读有关的电影和书籍。在电影中,特别喜欢汉娜在监狱中听朗读的镜头。也喜欢他们有关系之前的朗读环节,电影镜头拍得非常唯美。
有几方面想不通,一是为啥米夏为啥能比大她20几岁的女性之间有情欲。二是汉娜难道因为文盲一事而特别难堪吗,这有什么好尴尬的呢?三是米夏实在太爱太爱汉娜了,到底是什么导致他这般爱她?四是汉娜为何要自杀?
关于汉娜自杀的想法如下:
一是入狱之前的她是骄傲自尊的,不爱米夏,后来在狱中可能爱上他的;后来入狱,坐牢到60多岁,出去怎么办,她自己没多大的把握,盼头也就是个米夏,唯有他能带给她希望,结果他来监狱探视后无意中的一举一动完全暴露了他的内心,汉娜意识到二人的关系已经不是之前那样。她的自尊心显然是受到了伤害(因为她比别人的自尊心强N多倍),二是她在狱中多年的阅读和阅历中,看清了一些事,变得非常淡然。对人世没有多大眷恋。性格决定命运吧,总之,汉娜是个为自尊而活的人。
也许人不应该为自尊而活,要为自己而活,不要把快乐和幸福寄托于他人身上,独善其身就好。
读者读书笔记【精彩8篇】4没有她的日子是孤寂的,没有她的心灵是空虚的,没有她的指引是无目的的前进,她是谁?——《读者》,改变我,改变很多人的人。
刚刚去了书店,教辅书占据了柜台,我半天摸不着头脑,《读者》跑去哪里了,这样来回了几次,我都没有看见她的身影,几天了,想放弃了,直接订阅吧。从人流里钻出去的时候,我瞧见了一个还从未细看过的角落,不由得走了过去,熟悉的金黄楷字,别具一格的图画,深蓝的封面,我立刻有说不出的欣喜,赶紧抽了一本,好似怕别人抢去,踏实与亲切的感觉,我难以形容,《读者》!久违的《读者》!永远的《读者》!让我重新获得了心灵的慰藉。
雨接连的下着,针针密布在我的伞上,路人行色匆匆,我回头看了看书店,出来了一群又一群的人,手里是五花八门的书,没有《读者》朴实浅淡的封面。我笑了,隐没在雨里的笑,他们看到了分数与物质的财富,却忽略了最真挚的,最纯净的心灵生活,但我拥有,我因此自豪,自豪我认识了《读者》,一个好朋友,一生的朋友。
我带着《读者》走了好长一段路,把嬉戏留在了雨里。我仰着头,看天,灰蒙蒙的,杂乱的天,没有任何东西遮挡的天,脚下滑,滑到了《读者》的路上,封面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两只将要鹏翔的天鹅,傍晚的黑色加重了湖水的深邃与忧郁,一刹那,它成了一幅最美的画,没有杂质的画,它就像《读者》,勤恳的蜜蜂多年来不曾停顿的编织着一个美丽的梦,劳碌着一餐心灵的饕餮盛宴。
回首望,望不尽《读者》脚下的天穹,翘首看,看不穿读者永远的爱。每日守候着同一个的理想的不同寓言,《读者》孜孜不倦的教导着一辈又一辈的年轻人,给他们目标和方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世界。虽然世界在变,周围在变,《读者》的理念不会变,读者的爱更不会变。
读者读书笔记【精彩8篇】5最近迷上了董卿主持的《朗读者》,这一栏目一次次使我落泪。今天给大家分享其中一位朗读者的故事。
在香格里拉最深处有一个村庄叫巴拉格宗,这是一个非常闭塞的地方,可以说是与世隔绝,甚至在地图上都没有的一个地方。朗读者斯纳定珠就生活在这个地方。他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做打铁匠的工作,一次意外烧的通红的小铁块蹦到眼睛里,用他自己的话说疼的像是针扎。无奈父亲只能带着他去县城求医。我没想到的是他们父子二人走了五天才到达县城的医院。就在小斯纳定珠因为第一次看到汽车见到另外一个世界而兴奋的时候,噩耗也来临了。由于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他的右眼不可能复明。年仅十岁的孩子还没有见过我国的大好河山右眼已经受了重伤,但是他没有绝望,而是立下誓言要修路,要把汽车开到自己的家乡。
他十三岁离开家乡去外闯荡到四十岁的时候已是三、四千亿的身家,他有了自己的火锅城,有了自己的五金市场等等。他终于可以开始实现小时候的梦想了,是的,他要修路,要在他的家乡修路。
本以为一切可以顺顺利利的,没想到的是家乡的父老并不支持他,甚至有人在他脸上吐口水。于是他就挨家挨户去解释……取得了乡亲们的认可。接着又是一个难题,专业技术人员认为在悬崖峭壁上修路是不可能的,他骂走了一批又一批技术人员。最终有人愿意帮他修这条天路。然而在修路过程中,出现了一次次的资金短缺,他就变卖家产,低价卖了火锅城,卖了五金市场。
可以想象他这一路走过来经历了多少心酸和困苦,最终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在悬崖峭壁上修出来一条天路。大家都认为不可能的时候他做到了,是的,他做到了。是他在地图上补上了自己的家乡巴拉格宗。
我想是当初的志愿,是信念支撑他走到最后的。这也是我们大家和他最大的不同之处吧!最后愿斯纳定珠以后的生活一切顺利!
读者读书笔记【精彩8篇】6儿童文学顾名思义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多年来,读了不少这方面的作品,如今年龄逐渐增长,但对它们仍是印象深刻,回味无穷。其中最爱的便是冰心的作品,虽时隔多年,但仍令人回味。特别是《寄小读者》。
《寄小读者》,是冰心女士在1923年—1926年间写给小读者的通讯,主要记述了海外的风光和奇闻异事,同时也抒发了她对祖国、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寄小读者》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较早的儿童文学作品,冰心也因此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人。三部通讯集虽然发表的时间不同,但主题都是自然、童真。这样的主题恰好显现了冰心创作的思想内核:爱的哲学。如今,还记得里面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小老鼠出现在我面前却因为我的失误,而被“虎儿”叼走了,字里行间,我还能感受到冰心对小生物的喜爱,和自己的无限的愧疚之情。
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却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爱,对万物之爱。儿童文学特别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因为主要的读者对象是青少年,所以它一般必须具有教育性,形象性,趣味性,故事性,知识性的一些特征。冰心很好的体现了这些。这样的故事语言简单易懂,贴近生活,贴近儿童,却又很好的启迪了人生观,价值观都在形成中的青少年“爱的哲学”。让他们懂得善良,懂得博爱。
读者读书笔记【精彩8篇】7在看《朗读者》这本书的时候,我遇到这样一篇文章,文章是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知大家感恩。
《朗读者》这本书是由央视一档同名节目编缉成册的,书中内容格式大致为,先采访、对话,后为嘉宾所带来朗读的文段所构成。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就好似多看了几本一样。
而我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著名的表艺术家濮存昕老师在节日中的表现,在前部分与主持人董卿的交谈稿中了解了这位老艺术家的生平,而他所带来的文段是来自《老舍散文》的《宗月大师》。
在宗月大师这篇文章中,讲述老舍幼年时家境贫寒,没钱读书受到宗大师的帮助才上了学,老舍写此篇文章的用意,就是为了感恩宗月大师为他所做的一切。文章中的宗月大师未出家前大家都称其为“刘大叔”。刘大叔是个阔人家,但他从不吝啬,别人吃他的、骗他的,他也就付之一笑。后来家道中落,夫人、小姐入庵为尼,刘大叔也就就削发为僧,成了和尚的刘大叔依然不忘帮贫救困,这也就是后来的宗月大师了。
老舍写这篇文章是为了纪念心地善良的宗大师。而濮存昕老师选读这篇文章也是为了感恩,他在年幼时患有腿疾,一直被同龄人嘲笑、孤立,直到后来遇到了荣国威大夫,帮助治好他的腿疾,走出童年的阴影。在采访中,我得知濮存昕老师一生有几个转折点都是因为有人热心帮助,成就了今天的他,而他此次选读此篇文章正是为了感思这些人的帮助。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或多或少地受到过别人的帮助,而我们要学会感思这些人的帮助,心存感恩之心,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读者读书笔记【精彩8篇】8一本非商业性的杂志,取得如此的成功,自有其道理。我读《读者》好多年了。它每每带给我惊喜,感动,或一种莫名的震撼。
看读者,是一种习惯。每次晚饭后随手翻阅,细读,总会无数个灵光一现的瞬间。于是,对于亲情,对于人生,对于生活,在那一个个一瞬间,都会有种种新的理解。它像长者,指引年轻人走好人生的旅途;它像哲学家,在侃侃而谈中给人以启迪,让人从中得到些许人生感悟。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它像一股清泉,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它让你引发对大自然、对社会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让你懂得去关注亲情、珍惜友情。那一篇篇睿智的文章,给你鼓励,看那一些漫画或幽默故事,让你开心,启迪心灵,给人以爱心、正义、睿智、纯真的引导和熏陶,使我们充满了一颗感恩的心。
在《读者》中,我看到了《火车6年不到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在哥哥和弟弟回家探亲的途中,弟弟刚下火车就被车撞了。在医生的抢救下,弟弟终于醒了。可是醒来后的弟弟却走不了路,记性也变差了。在医院里,弟弟却一直以为自己还在火车上,就快到家了。经常一便又一便问哥哥:哥哥,还要多久才到家?而哥哥总是回答:快了,快了。弟弟在火车上一住就是6年,而哥哥一如既往的在他身边陪着他。从哥哥25岁到现在,哥哥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全耗在了医院里。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泪留满面了。我为这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亲情感到震撼!
在一篇《令人哀伤的蝶之舞》的文章中,我读到了一个如一泓清泉般纯净,如半轮秋月般凄清的女孩。生活的重荷无损于她的美貌,人间的残酷无损于她的纯洁。她是无数留守儿童的一员,她的身上有着一个群体的缩影,她的悲剧正映衬了整个群体的悲剧。看看我们身边,我明白了身为教师我该做些什么。如果有人对我说,我会为一只猴子哭泣,那我会付之一笑。但在苏童的《世界上最荒凉的动物园》我却为一只猴子,不,是两只猴子哭了。在这篇文章中,两只猴子相依为命。生活在一个荒凉的动物园。老猴子被人捅瞎了眼。小的与老的过着囚徒的生活。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只剩下一只小猴在哭泣,而老猴子则出现在生物老师的标本室里。荒凉的动物园只剩下一只猴子。我哭了,我不知为谁而哭。为老猴,为小猴,还是为我自己。
就这样,在无数个与读者相识的日子里,每一瞬间,那真、善、美,在我的心底里升华成了一轮明月,一盏香茗。《读者》它就有一种神奇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在与《读者》交往久了的过程中,我发现:是它让我体会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精神力量;同时,它也像一位热心的邻居,为我端来暖暖的红茶,鼓励我: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同时也会打开一扇窗。打开《读者》,我真的有一种远离了浮躁和喧嚣世界的感觉,到了陶翁笔下的世外桃源,这里有的是一片净土、阳光和干净的空气,它成了我舒展心境时的去处,仅小小一篇文章就足够美好和使我快乐。
《读者》是本感人至深的杂志,也是给人深刻教训的杂志。
第四篇:朗读者精彩开场白
朗读者》最美卷首语和开场白集锦(1-6期)
“二十一年,似乎应该到了一定的时候,我终于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做一档自己想要做的节目。
很感谢我的父母,他们让我懂得了我们不止是靠吃饭活着,除了吃饭,我们还需要别的东西来滋养我们,让自己成长、壮大,变得更加的完美。阅读是为了让我们自己遇到一个更好的自己。
《牧羊人的奇幻之旅》里面有句话,“当你真心想要去做成一件事情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
《朗读者》就是我们在读我们自己,我们把这个世界读给大家听。“此时我心里充满了渴望,有时候想得很美,在各种思想矛盾中,迎接我生平第一次大抉择,大冒险”。
遇见
节目卷首语: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节目开场白:
今天,是朗读者节目第一次和观众见面,所以,我们第一期节目的主题词,也特意选择了——遇见。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所以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也希望从今天开始,《朗读者》和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朗读者第一季第一期,我们的主题词是遇见,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有了生命。那么,《朗读者》遇见了你们,又会怎样呢?
陪伴 为什么是陪伴?其实我们每一期的主题词的选择,是非常慎重的。有时候为了一个主题词会反反复复讨论很长时间,但是陪伴是最早确定下来的主题词,而且从来没有改变过。
我想因为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当然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为了一种习惯,就像我们的朗读者,郑渊洁、乔榛都谈到了自己,夫妻之间的陪伴,父母对孩子的陪伴。
在这期节目当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杨乃斌,一个在八个月的时候失去了听力的孩子,为了能够让他像健全人一样的成长。他的母亲,在他上小学的第一天开始就成了他的同班同学。
所以,我觉得陪伴也是一种力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所以希望这一期以陪伴以主题词的节目也能带给大家一段美好的陪伴。
节目开场白: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在顾城的诗里,陪伴就是这样简单而美好。
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比如说这会儿,你我之间是一段短暂的陪伴;比如说我们的学生时代,和我们的同学,那是几年的陪伴;还有一种陪伴,是生命里血脉注定一生的陪伴,那是我们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陪伴。
选择 节目卷首语: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
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
在我们这期节目当中,你会看到的是,徐静蕾选择了挑战和变化;耶鲁村官秦玥飞选择了希望的田野;红丝带校长郭小平,选择了呵护与守望;最让我感动的是麦家,曾经叛逆的他,如今面对叛逆的儿子,选择了理解和宽容。
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
节目开场白: 我们这期节目的主题词是——选择。人这一生,要面临多少次的选择,小到今天我们吃点什么,大到在一些关键时刻的决策。
有一年,法国的一家报社举办了一个有奖竞答,其中有一道题目是,如果卢浮宫着火了,你选择救哪一副画?最终,获得金奖的答案是,我选择离门口最近的那一幅。所以说,选择是一种智慧,而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次又一次选择的结果。
礼物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爱的表达,就有多少种礼物。
父母无私的爱的养育;经历苦难之后的成长;不断地学习所积累下来的智慧,这都是最好的礼物。
就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切·米沃什,在诗歌《礼物》当中所写到的:“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园,对于这个世界,我已一无所求。”
这是诗人馈赠给自己的礼物。
在我们这期节目当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赵家和教授,虽然他已经在五年前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所播种下的一颗善的种子,是留给这个世界所有孩子的最好的一份礼物。
用纯净之心去创造、去发现、去感悟,你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礼物。
我们这期节目的主题词是礼物。礼物,多美好的一个词。
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给人类的礼物;低头凝望,一花一叶,是大自然给世界的礼物;孩子是父母的礼物;朋友是陪伴的礼物;回忆是时间的礼物。那在我们今天的节目时间里,就让我们一起去打开一个个色彩各异,却同样充满情感的礼物。
第一次
我们这期的主题词是“第一次”。人这辈子,要遇到很多很多个第一次。就像这次节目当中,让我记忆深刻的像刘震云,第一次给《安徽文学》投稿,拿到了七十多块钱的稿费,立马就请女朋友去吃饭;许镜清老人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拥有了属于他自己的一场音乐会,但他为了这一天等了三十年;王学圻二十年前就想当导演了,可是这部电影拍到最后就只剩下了三个人,让他欲哭无泪。这都是非常宝贵而难忘的第一次,因为它们意味着我们的成长。
就像作家汪曾祺所说的——
人的第一次,往往需要勇气,但是第一次往往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它是探索、是挑战、是机遇。
所以说,如果你的人生能够拥有越多的第一次,也意味着我们的人生越丰富、越多彩。我们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的第一次,难忘而又宝贵。其实细想来,每个人都是在第一次过自己的人生,不是吗?这条不能回头的人生道路上,正是许多不可复制的第一次,让我们从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未来。
接下来,要走上来的这位朗读者,他的生命里也有着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穿军装,第一次当演员,第一次拿奖,但是在二十多年前,他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第一次的经历,几天要和我们分享,让我们掌声欢迎朗读者——王学圻。
眼泪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主题词选择的标准,首先是它的情感张力,我希望所有的观众在听到这个主题词的时候,都会有很丰富的生命联想——不管你是谁,不管你在哪里,不管你在做什么,比如说眼泪。
这期节目当中,张家敏是一位和乳腺癌抗争了二十三年的老太太,她说:她过去到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昂起头,不让眼泪流下来;导演陆川是一个泪点很低的人,爱流眼泪,所以有时候,他会抗拒眼泪;斯琴高娃,一位一直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眼泪的优秀的演员,这一次在我们的现场,她流下的每一滴眼泪,都属于她自己。
眼泪是无色的,但是它分明又有着最丰富的生命的色彩。
我们本期节目的主题词是——眼泪。说到眼泪,你会想到什么呢?
软弱?眼泪有时候是软弱、有时候是坚强;有时候是忏悔、有时候是宽容;有时候是羞怯、有时候是勇气;有时候是失败、有时候是成功。就如同每一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而当我们要谢幕的时候,也将会在别人的泪水里告别一样。
那今天,就让我们在一颗颗晶莹的泪水中,去感受那最真实的的生命印记。
第五篇:青春里总有一些遗憾散文
我在梦里见到了嘉平。我永远也忘不掉他那白色的衬衣和蓝色的牛仔裤。他站在车流汹涌的渭河桥的一侧,高高的个子和被风吹动的短发,令我眩晕。车流仿佛永远没尽头。我在桥的这侧,无奈的看见空中飞过的水鸟,它们轻挥翅膀,越过桥面飞到岸边,停在水草丰沛的潜水中觅食。当我转会目光,桥上已经没了嘉平,好像他从来没来过。车流依旧如梭。
直到现在我也不能确定我们之间那是不是爱情。我们曾经在没有月亮却漫天星星的漆黑夜晚在操场上散步。我们并肩走在草地上,虽然彼此看不清脸庞,却依然能感受到他清澈的眼神青春焕发的热情。我们谈了诗,谈了未来,末了还谈了政治,唯独没有谈到爱情。当我们要分别时,我俩面对面站着,他那么高,我只比他肩膀高一点。就这远处微弱的光,我看见他眼里的热却和不舍。最不堪一提的是,我在那晚摔了一跤,摔破了膝盖,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的膝盖结了疤,让我在那年夏天没有穿过短裙。那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和一男生相恋了。嘉平也和一穷追他的女生保持着暧昧关系。有时候我们只是偶遇,再去饭厅的拐角或是外出的路上。然后相互打趣一番,谈论几个不痛不痒的话题。有一次,我们还相互取笑了对方交往的对象。
又一年的春天,我们都各自分了手。在一个明媚的午后,我俩骑单车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田野里到处都是花草的芳香,小路两旁的白杨高大雄壮,在微风中沙沙响。我们什么都不说,微风迎面吹来。乡间的小路静悄悄。在这僻静的地方,嘉平竟然碰见了熟人,被他扯住聊了半天。我不得不在远处等他。我们分别时,天边的夕阳烧红了周边的云彩,我俩坐在绿油油的麦田边,嘉平吹着口哨。远处的田边,有慢腾腾归家的老人牵着老牛。
在以后的几年里,我们通过几次信。我们在信中打趣、矫情,谈了很多,依然没有谈到爱情。爱情好像是我们刻意回避的。我又恋爱了,并结了婚,生了孩子。我们有见过一次,那是元宵节。街上人潮澎湃,在不经意回头的刹那,我看见了嘉平,他也看见了我,同时看见了我身旁的男人和孩子。我们什么也来不及说,涌动的人流让我们身不由己,错眸的瞬间,已天各一方。
岁月在流淌,或急或缓。三十年后的一次聚会中,好友给了我嘉平的电话。我拨过去,电话接通后,他马上说出了我的名字。我的心狠狠的痛了起来。在电话里,我们谈论了孩子、生活、工作。他告诉我,他老了,发了福,白了头发,做了老板,生活在美丽的海滨城市。我想象不出他现在的样子,记忆里他是那样年轻。我看着镜子里自己的皱纹和白发,那一刻,我前所未有的痛恨时间。我们的风华正茂都葬送在时光里。当年我们谈过未来,却从没谈过衰老和疾病,以为未来的我们会永远青春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