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大学垮掉的一代
《中国的大学里垮掉的一代》——武大留学生从美国寄回的一封信...分享
作者:遇见在雨夜 已被分享1次 复制链接
在美国,这里还在放圣诞假呢,可我的心却没有跟着放假,我时时刻刻还关注着这边。应他,也就是“天才中的天才”的要求,我想我在这里冒昧地给大家说点什么吧。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
最近,我的心一直被今日美国上一个叫吴孟超的老人给牵动着。他和他的老师在他拿到国家科技最高奖后,当着记者痛斥那些因为钱就不看病的医生。两个古稀老人,勇气却如此的不寻常。
现在已经很难再寻找这样的勇气了。
曾几何时,我把21世纪的e-generation想象的无比的美好,认为他们一定能发展中国,重振国威。但我错了,或许,和60年代的美国一样,我们也已经有了垮掉的一代。在陆步轩之后,京师大学堂又走出了一个“失败”者,一个在家乡卖糖葫芦的北大毕业生。大家听说了吗?反正我是在net上看到了。和陆步轩暴光时的一片哗然不同,这一次没有什么震动。是人们理智了吗?不,是麻木了。这个社会已经不再看重什么京大学的文凭和学位,北京大学,鲁冠球不也是个农民吗?潘刚不也是内蒙古农业大学这个谁也没听说过的地方出来的吗?大学算什么?学问算什么?浮躁和激进充斥着人们的头脑,一个崭新的娱乐时代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覆盖整个中国。
相信大多数同学都没有看过一部叫《地平线》的影片,英国BBC广播电视台的。我在收费频道的discovery上看过,把我,真的看得哭了。Andrew wiles那种8年如一日,守口如瓶专心致志于一个看似毫无实际价值的fermata last thereon的勇气,带来了整个数学史的改变和21世纪史学的新发展。邓中翰,一个改变了Sony创始人盛田昭夫对中国芯片看法的人,却没有多少人知道。Baidu的老板李彦宏,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的毕业院校是北大和纽约州立大学这样的地方。陈省身,凭一己之力就让世界数学家大会在中国召开的伟大学者,却很多人不懂装懂的说是MIT毕业的。太多的事例告诉我们,学术,科学,人文,进取,这样过于跟不上时代的令普通人感到陌生的词汇在今天的世界里已经失去了尊严。事实上,超级计算机的准确概念的普及程度肯定是不如超级女生的。至少,我还在国内的时候,我是真真切切感受到超级女生的威力的。
就业一直是中国大学生的敏感话题。现在充斥着校园的是对中国教育的反感,是对中国体制的漫骂,是对自己前途的没有信心,以及对母校的指责。有些人是有资本这么做的,但大多数人,是没有资本这么做的。
现在很多学生都说教材编的不好,但说实话,能够把教材里讲的内容基本复述清楚理清关系的又有几个?既然有人做不到,又有什么资格去评论专家编的教材好不好呢?很多孩子说课程安排不合理,让他们就业很困难,理论上不去,实践又没有学到,导致就业竞争力很低。我要说的是,才读几年书啊?孩子们,你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评论课程的设置呢?连本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都还不了解的人,又谈什么课程结构呢?不合理是肯定存在的,但这也是和中国现实紧密联系的。但我认为这绝对不应该成为学生们找借口的理由。
说理论上不去,请问,有几个学生是从大一到大四认认真真的阅读完每一门专业课至少3本学术著述或参考习题集呢?理论,理论不是逃课和社团活动能培养出来的。说知识面不宽,知识结构不合理,其实这多半是学生自己造成的。以“马”字开头的课程为例,我在国内这边读书的时候,我可没有现在的学生这么消极。我觉得,取精华去糟粕,讲的不对的,就不看,马爷爷还是讲了很多对的嘛?那就应该多看看啊,连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都尊为历史上影响人最大的10个人之一Karl max在中国却被人丢进垃圾桶,只有两个字形容:无知。而其他的各方面知识,请问:中国四大名著几个人看完过?《战争与和平》谁看完过?《通论》谁研读过?《国富论》呢?《舰船知识》呢*玩笑,知识面,知识面可不是看《梦里花落知多少》能得到的。郭敬明,他又算得了什么呢?小丑罢了。
说实践能力不强,武汉大学的社团活动,有哪一个是由学生自己的创意诞生出来的?又有哪一个活动能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的?有哪一个是在引领学生往正确的方向上走的?好的没从国外学,坏的都学到了。一个学生会的学长,说四年除了抽烟喝酒什么都没学会,奖学金制度的黑暗程度想必大家都知道。当年我读的学院学生会干部加的分比发表sci论文高10倍。嘿嘿!这是什么地方。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要源于扎实的功底的。我当年在湖北省最好的高中读书的时候,我的班主任告诉我:“素质教育不是会唱歌,会跳舞,会打球,会画画,会辩论,会走台,素质教育是教一个人培养广泛高雅的志趣,学习扎实丰富的知识,掌握系统综合的能力,去解决他希望解决的问题。”综观现在的大学生,都在高考这个所谓应试的终结后全部选择走素质教育路线,脱离书本,整天醉心于社会所宣传的“能力的锻炼”中去,其实呢?学到了什么啊?办点小报纸,开点小会,搞几个交际舞会就是能力?大学不是职员的培训机构。尤其是武汉大学这样的一流大学不该这样的。在美国这边,还应试些呢!Columbia的一个教授亲口对我一个认识的人说,告诉你们吧,我们在选研究生时最看中的,还是GRE的成绩!而sat(美国高考)的权重在一流大学里仍然占了40%!TOEFL,TOEIC或者BEC,这都是国际标准化的考试,我们国家的高考,四六级还不是呢,人家的企业动辄要两t的成绩,不够高还不要。连考试都要搞国际标准,能说只有中国应试吗?-
就业,就业不是要一群基本功不扎实的家伙。复旦校园网搜索引擎的创立者,后来将其市场化,开复旦大学之先河,被邀请到美国Google总部应聘,结果被李开复亲手送回来了。为什么?他的成绩单实在是太烂了,Mr.lee一说要成绩单他就傻眼。企业需要大学生的即战力,但不是最需要,因为如果需要即战力就不要大学生要的是有经验的成手了。话说的好听有什么用啊?搞关系,会做事再会搞关系才有用。所谓social experience是个锦上添花的东西。如果不会做事再会搞关系,会说话,那些老板自己也需要员工来创造财富的,要一个包不会做事,老板自己不赔本吗?其实企业最看重的是学生以后在3-5年内能不能培养成骨干,也就是说潜力的问题。而成绩和学业当然是最能证明你有扎实功底和良好素质的第一指标。所以实际上,我们除开像一些报纸上刊登的“华科中文系女生7万年薪应聘Tencent”或者是”“应聘面试江大学生战胜华科学子”这样的很少数的被过分放大的例子,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大量在面试中受到青睐的学生仍然是学习成绩优异,技术能力过硬,有一定科研经验或者真正企业实习经验的传统的好学,不论在国内还是在这边都是这样。而那些看似social experience很丰富但学业一般的学生,却往往华而不实,在被用人单位看穿后,很容易失败;而且就算应聘成功,基本功和知识储备不过硬的后果往往是很快就江郎才尽,这是我们年轻人最不愿意看到的。像Microsoft ,宝洁,Siemens这样的国际精英企业,其实是非一流名校高才生不用的。
就不用说来这边读书的孩子们了,北大04毕业的物理化学方向跟我一起过来的一个班来了27个,而且总共一个班就30个人啊。武汉大学,全化学系总共才就13个offer。差距呀!其实在77年的时候武汉大学能出国深造的精英们和北大的数量是不相上下的,但现在呢?出国,那是少数牛人的事情。出国?不也是为了找工作吗v且有个好文凭又怎么样?是呀,出国,并不是那么被人感冒的,现在的人除了生活消费上崇洋外其他方面已经不崇洋啦。说多了,别人还以为有卖弄炫耀之嫌呢。
过多的社会活动和社交事宜已经占用了学生太多的时间,封闭的象牙塔这样的名词完全不适用于当代的学生。不要说书呆子,现在的学生连成为书呆子的勇气都没有了。连上课记不记笔记这样的中学生才问的问题居然在某些大学的论坛上被热烈地讨论,不知道是智力的退化还是时代的悲哀。一位教授说:”过多的社会时间或所谓能力的锻炼把学生的心弄野了,根本无心读书,对书本知识不屑一顾。这是很危险的。”对这个看法,我举双手赞成。
上课的时候逃课,考试的时候突击。国内总说研究生就业形势比本科生好不了多少,嘿嘿,有几个考研的是不是就业压力大被逼考的或者跟风考的或者想混文凭,而是真真切切的说想要追求知识和能力很早就做好当研究生的准备的人<完研了就以为人生奋斗结束了,混文凭的,学术懒惰的,学术欺诈的,甚至学术盗窃的,跟导师拉关系的,跟老师不惜发生性行为的混学位,一些大学里有几个女研究生做这样的事我就不说了。记得以前还曝光过。嘿嘿。钱,权,色,怪不得邹恒甫先生在班上怒骂班上一群人渣,只知道钱和女人,根本无心学术和研究。其实,又何止邹先生一个班是这样呢?很多地方,都是这样的。
总的来说,同学们,要知道大学不是职业学校,不是职业培训机构。来大学,学习的是思想,培养的是创新能力,造就的是领袖社会的精英,一流大学尤其是这样。euclid曾经对奴仆说,让他给一个想要问学几何能干什么的学生一个金币然后驱逐他走,因为他想从学习中获得实利。如果想从学习中获得实际的工作技巧和工作能力,学那些能够一被聘用马上就能派上用场的practical skills,那最好去career training camp了。大学不是就业的训练场,是让人修炼的地方,是修炼,修行,修身养性,寻求自我发展。好好的学习,好好的求知,好好的钻研,能力到了,不会被别人不要的。很多学习好的是书呆子,但不要觉得不是书呆子就是不用学习好。现在的社会已经减负减过头了,已经偏离了方向。学习需要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能力也需要自己从自己所学的东西里去提炼。这些,并不是一个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期末考试成绩能表达的。
我们中国的80后一代自称是阳光的一代人,青春的一代人,是新新人类,是e世代。但很有可能现在要成为the beaten generation了。我们已经很久很久缺乏真正的感动,缺乏真正的关怀,缺乏真正的追求,我们有的只是就业,考研,保研,公务员,女人,傍大款,超女,酒精,香烟还有就是彩妆。这个娱乐时代下,浮躁的心理已经在整个社会蔓延开来。现在连大学都难以幸免,学生们用自己身体和思想的每一部分宣称着自己和前辈们的不同,不仅是生活的,也有成就上的,当然很可能是成就不如他们啦。我妈妈那一代人,武汉大学77级化学专业,那时候多少学生挤到数学院听数学课,到物理系听物理课?那时候,我妈妈他们挤着要去争通宵自习室的座位,生怕学习时间比别人少了。那时候我妈妈他们有全校的元旦联欢,中文系的出灯谜,外语系的唱英文歌,数学系的人出智力题,物理系和化学系的人变小魔术,生物系的人展出病毒标本,那个时候真的好丰富,有创意。我妈妈他们那个时候老师很多都是工农兵学员,水平根本不行,很多问题都是学生自己研究,学生自己上讲台讲,现在学生连书都懒得翻了,还讲题呢。我听我的一个小朋友说,他亲眼在湖滨食堂一楼的一个书店看见一个女研究生,说被教授逼着来买Varian的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还说太厚,不想买。简直是傻子,她知道Varian是谁吗??
我们需要拯救这个时代,一个连超女都能成为文化标志的时代。我们需要一点小小的自恋,一点小小的自尊,一点小小的勇气,一流大学的学生,就要拿出点骄傲的勇气来,一种哪怕不近世事的狂傲,这是非常可贵的进取精神。2006年,我们需要时代的救赎。
到美国也有半年了,我深深感受到这里学生的进取和睿智,还有深厚的知识底蕴和人文关怀。国内的〈作家文摘〉上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叫学在Yale。i can really prove it true,because it is widely heard of in Chinese students here。有个Yale门口卖花的女士,卖的是不知道哪里摘的野花,很贵,一美元一朵,一个Yale的学生问她,为什么这么贵,她说她就指望哪个好心人买一朵,一美元才够她生活一天。她说警察经常欺负她,打她,不让她卖。后来,Yale的学生真的亲自看到了警察欺负她时,他上前愤怒的制止了。后来,Yale的学生完全自发的组织起来,捐了7000多美金,请了new haven当地最好的律师,帮小女孩打赢官司,成功保释她。然后又帮助她谋到了一份正规的工作,让她能自力更生。说到这里,我真的忍不住要哭了。
Yale的校长曾经说:“Yale大学建在new haven这个落后的小城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美国最好的精英教育的同时,能够在new haven这个贫穷的城市里体察美国最低层的民情,从而感受到一种最深层次的最强烈的冲击和感触。这,是学生一生都用之不尽的财富。”
希望我们的学生们也能记住这句话,也去拥有这样珍贵的感悟。武汉大学培养的不是普通人,是千万中选一的精英份子。不要拿太一般的要求去要求自己,也不要太多的关心一些太一般的事。志存高远,这是一切美好和灿烂前程的开端。
Cornell或者Princeton为什么比武汉大学强?因为这里也有几乎赶上武汉大学的美丽风景(我永远认为我的母校最美),有漂亮的树林,有广阔的地,更重要的是Princeton的一句老话:grassland is not for looking,but is for sitting and studying。在这里,80%的学生在阳光灿烂的中午(不排除堕落分子和纨绔子弟),都会选择中午拿着简单的免费午餐,带上一两本书,拉上几个同学,可以完全自由地随地坐在一颗大树的树荫下,边吃边讲,亢奋地让思想的种子在大树下的泥土里发芽,长大。。。
武汉大学里到处是车,经常有演唱会,舞会,模特表演,就业讲座等等。到处是活动的海报和协会的展览台,还有就是小贩的地摊和人群们悠闲的脚步。“看一个大学的好坏,看里面人的脚步的速度就知道大概了。”这是华中科技大学一个老师的名言。希望在将来回到母校回忆人生的时候,能少两场演唱会,多两场辩论会;少几次就业知道和财富创业的讲座,多几次学生自己演讲的自己讨论的讲座;少几次新东方报告会,多两次学术报告会。希望能够看见,在将来的一天,武汉大学的道路会变得更加洁净,宽敞,樱园的情人坡下,桂园场的地上,梅园李达塑像的树林里,枫园珞珈山的山道旁,到处都有进步的青年们在热火朝天的讨论,行色匆匆地奔向各自美好的未来。希望胡适先生近百年前说的话成真吧:要看到进步青年的影子吗?不要去燕园,去武昌珞珈山看看罢。
第二篇:《中国的大学里垮掉的一代》——武大校长从美国寄回的一封信
《中国的大学里垮掉的一代》——武大校长从美国寄回的一封信
在美国,这里还在放圣诞假呢,可我的心却没有跟着放假,我时时刻刻还关注着这边。应他,也就是“天才中的天才”的要求,我想我在这里冒昧地给大家说点什么吧。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
最近,我的心一直被今日美国上一个叫吴孟超的老人给牵动着。他和他的老师在他拿到国家科技最高奖后,当着记者痛斥那些因为钱就不看病的医生。两个古稀老人,勇气却如此的不寻常。
现在已经很难再寻找这样的勇气了。
曾几何时,我把21世纪的e-generation想象的无比的美好,认为他们一定能发展中国,重振国威。但我错了,或许,和60年代的美国一样,我们也已经有了垮掉的一代。在陆步轩之后,京师大学堂又走出了一个“失败”者,一个在家乡卖糖葫芦的北大毕业生。大家听说了吗?反正我是在net上看到了。和陆步轩暴光时的一片哗然不同,这一次没有什么震动。是人们理智了吗?不,是麻木了。这个社会已经不再看重什么京大学的文凭和学位,北京大学,鲁冠球不也是个农民吗?潘刚不也是内蒙古农业大学这个谁也没听说过的地方出来的吗?大学算什么?学问算什么?浮躁和激进充斥着人们的头脑,一个崭新的娱乐时代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覆盖整个中国。
相信大多数同学都没有看过一部叫《地平线》的影片,英国BBC广播电视台的。我在收费频道的discovery上看过,把我,真的看得哭了。Andrew wiles那种8年如一日,守口如瓶专心致志于一个看似毫无实际价值的fermata last thereon的勇气,带来了整个数学史的改变和21世纪史学的新发展。邓中翰,一个改变了Sony创始人盛田昭夫对中国芯片看法的人,却没有多少人知道。Baidu的老板李彦宏,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的毕业院校是北大和纽约州立大学这样的地方。陈省身,凭一己之力就让世界数学家大会在中国召开的伟大学者,却很多人不懂装懂的说是MIT毕业的。太多的事例告诉我们,学术,科学,人文,进取,这样过于跟不上时代的令普通人感到陌生的词汇在今天的世界里已经失去了尊严。事实上,超级计算机的准确概念的普及程度肯定是不如超级女生的。至少,我还在国内的时候,我是真真切切感受到超级女生的威力的。
就业一直是中国大学生的敏感话题。现在充斥着校园的是对中国教育的反感,是对中国体制的漫骂,是对自己前途的没有信心,以及对母校的指责。有些人是有资本这么做的,但大多数人,是没有资本这么做的。
现在很多学生都说教材编的不好,但说实话,能够把教材里讲的内容基本复述清楚理清关系的又有几个?既然有人做不到,又有什么资格去评论专家编的教材好不好呢?很多孩子说课程安排不合理,让他们就业很困难,理论上不去,实践又没有学到,导致就业竞争力很低。我要说的是,才读几年书啊?孩子们,你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评论课程的设置呢?连本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都还不了解的人,又谈什么课程结构呢?不合理是肯定存在的,但这也是和中国现实紧密联系的。但我认为这绝对不应该成为学生们找借口的理由。
说理论上不去,请问,有几个学生是从大一到大四认认真真的阅读完每一门专业课至少3本学术著述或参考习题集呢?理论,理论不是逃课和社团活动能培养出来的。说知识面不宽,知识结构不合理,其实这多半是学生自己造成的。以“马”字开头的课程为例,我在国内这边读书的时候,我可没有现在的学生这么消极。我觉得,取精华去糟粕,讲的不对的,就不看,马爷爷还是讲了很多对的嘛?那就应该多看看啊,连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都尊为历史上影响人最大的10个人之一Karl max在中国却被人丢进垃圾桶,只有两个字形容:无知。而其他的各方面知识,请问:中国四大名著几个人看完过?《战争与和平》谁看完过?《通论》谁研读过?《国富论》呢?《舰船知识》呢*玩笑,知识面,知识面可不是看《梦里花落知多少》能得到的。郭敬明,他又算得了什么呢?小丑罢了。
说实践能力不强,武汉大学的社团活动,有哪一个是由学生自己的创意诞生出来的?又有哪一个活动能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的?有哪一个是在引领学生往正确的方向上走的?好的没从国外学,坏的都学到了。一个学生会的学长,说四年除了抽烟喝酒什么都没学会,奖学金制度的黑暗程度想必大家都知道。当年我读的学院学生会干部加的分比发表sci论文高10倍。嘿嘿!这是什么地方。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要源于扎实的功底的。我当年在湖北省最好的高中读书的时候,我的班主任告诉我:“素质教育不是会唱歌,会跳舞,会打球,会画画,会辩论,会走台,素质教育是教一个人培养广泛高雅的志趣,学习扎实丰富的知识,掌握系统综合的能力,去解决他希望解决的问题。”综观现在的大学生,都在高考这个所谓应试的终结后全部选择走素质教育路线,脱离书本,整天醉心于社会所宣传的“能力的锻炼”中去,其实呢?学到了什么啊?办点小报纸,开点小会,搞几个交际舞会就是能力?大学不是职员的培训机构。尤其是武汉大学这样的一流大学不该这样的。在美国这边,还应试些呢!Columbia的一个教授亲口对我一个认识的人说,告诉你们吧,我们在选研究生时最看中的,还是GRE的成绩!而sat(美国高考)的权重在一流大学里仍然占了40%!TOEFL,TOEIC或者BEC,这都是国际标准化的考试,我们国家的高考,四六级还不是呢,人家的企业动辄要两t的成绩,不够高还不要。连考试都要搞国际标准,能说只有中国应试吗?
就业,就业不是要一群基本功不扎实的家伙。复旦校园网搜索引擎的创立者,后来将其市场化,开复旦大学之先河,被邀请到美国Google总部应聘,结果被李开复亲手送回来了。为什么?他的成绩单实在是太烂了,Mr.lee一说要成绩单他就傻眼。企业需要大学生的即战力,但不是最需要,因为如果需要即战力就不要大学生要的是有经验的成手了。话说的好听有什么用啊?搞关系,会做事再会搞关系才有用。所谓social experience是个锦上添花的东西。如果不会做事再会搞关系,会说话,那些老板自己也需要员工来创造财富的,要一个包不会做事,老板自己不赔本吗?其实企业最看重的是学生以后在3-5年内能不能培养成骨干,也就是说潜力的问题。而成绩和学业当然是最能证明你有扎实功底和良好素质的第一指标。所以实际上,我们除开像一些报纸上刊登的“华科中文系女生7万年薪应聘Tencent”或者是”“应聘面试江大学生战胜华科学子”这样的很少数的被过分放大的例子,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大量在面试中受到青睐的学生仍然是学习成绩优异,技术能力过硬,有一定科研经验或者真正企业实习经验的传统的好学,不论在国内还是在这边都是这样。而那些看似social experience很丰富但学业一般的学生,却往往华而不实,在被用人单位看穿后,很容易失败;而且就算应聘成功,基本功和知识储备不过硬的后果往往是很快就江郎才尽,这是我们年轻人最不愿意看到的。像Microsoft ,宝洁,Siemens这样的国际精英企业,其实是非一流名校高才生不用的。
就不用说来这边读书的孩子们了,北大04毕业的物理化学方向跟我一起过来的一个班来了27个,而且总共一个班就30个人啊。武汉大学,全化学系总共才就13个offer。差距呀!其实在77年的时候武汉大学能出国深造的精英们和北大的数量是不相上下的,但现在呢?出国,那是少数牛人的事情。出国?不也是为了找工作吗v且有个好文凭又怎么样?是呀,出国,并不是那么被人感冒的,现在的人除了生活消费上崇洋外其他方面已经不崇洋啦。说多了,别人还以为有卖弄炫耀之嫌呢。
过多的社会活动和社交事宜已经占用了学生太多的时间,封闭的象牙塔这样的名词完全不适用于当代的学生。不要说书呆子,现在的学生连成为书呆子的勇气都没有了。连上课记不记笔记这样的中学生才问的问题居然在某些大学的论坛上被热烈地讨论,不知道是智力的退化还是时代的悲哀。一位教授说:”过多的社会时间或所谓能力的锻炼把学生的心弄野了,根本无心读书,对书本知识不屑一顾。这是很危险的。”对这个看法,我举双手赞成。
上课的时候逃课,考试的时候突击。国内总说研究生就业形势比本科生好不了多少,嘿嘿,有几个考研的是不是就业压力大被逼考的或者跟风考的或者想混文凭,而是真真切切的说想要追求知识和能力很早就做好当研究生的准备的人<完研了就以为人生奋斗结束了,混文凭的,学术懒惰的,学术欺诈的,甚至学术盗窃的,跟导师拉关系的,跟老师不惜发生性行为的混学位,一些大学里有几个女研究生做这样的事我就不说了。记得以前还曝光过。嘿嘿。钱,权,色,怪不得邹恒甫先生在班上怒骂班上一群人渣,只知道钱和女人,根本无心学术和研究。其实,又何止邹先生一个班是这样呢?很多地方,都是这样的。
总的来说,同学们,要知道大学不是职业学校,不是职业培训机构。来大学,学习的是思想,培养的是创新能力,造就的是领袖社会的精英,一流大学尤其是这样。euclid曾经对奴仆说,让他给一个想要问学几何能干什么的学生一个金币然后驱逐他走,因为他想从学习中获得实利。如果想从学习中获得实际的工作技巧和工作能力,学那些能够一被聘用马上就能派上用场的practical skills,那最好去career training camp了。大学不是就业的训练场,是让人修炼的地方,是修炼,修行,修身养性,寻求自我发展。好好的学习,好好的求知,好好的钻研,能力到了,不会被别人不要的。很多学习好的是书呆子,但不要觉得不是书呆子就是不用学习好。现在的社会已经减负减过头了,已经偏离了方向。学习需要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能力也需要自己从自己所学的东西里去提炼。这些,并不是一个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期末考试成绩能表达的。
我们中国的80后一代自称是阳光的一代人,青春的一代人,是新新人类,是e世代。但很有可能现在要成为the beaten generation了。我们已经很久很久缺乏真正的感动,缺乏真正的关怀,缺乏真正的追求,我们有的只是就业,考研,保研,公务员,女人,傍大款,超女,酒精,香烟还有就是彩妆。这个娱乐时代下,浮躁的心理已经在整个社会蔓延开来。现在连大学都难以幸免,学生们用自己身体和思想的每一部分宣称着自己和前辈们的不同,不仅是生活的,也有成就上的,当然很可能是成就不如他们啦。我妈妈那一代人,武汉大学77级化学专业,那时候多少学生挤到数学院听数学课,到物理系听物理课?那时候,我妈妈他们挤着要去争通宵自习室的座位,生怕学习时间比别人少了。那时候我妈妈他们有全校的元旦联欢,中文系的出灯谜,外语系的唱英文歌,数学系的人出智力题,物理系和化学系的人变小魔术,生物系的人展出病毒标本,那个时候真的好丰富,有创意。我妈妈他们那个时候老师很多都是工农兵学员,水平根本不行,很多问题都是学生自己研究,学生自己上讲台讲,现在学生连书都懒得翻了,还讲题呢。我听我的一个小朋友说,他亲眼在湖滨食堂一楼的一个书店看见一个女研究生,说被教授逼着来买Varian的intermediate microsecond,还说太厚,不想买。简直是傻子,她知道Varian是谁吗??
我们需要拯救这个时代,一个连超女都能成为文化标志的时代。我们需要一点小小的自恋,一点小小的自尊,一点小小的勇气,一流大学的学生,就要拿出点骄傲的勇气来,一种哪怕不近世事的狂傲,这是非常可贵的进取精神。2006年,我们需要时代的救赎。
到美国也有半年了,我深深感受到这里学生的进取和睿智,还有深厚的知识底蕴和人文关怀。国内的〈作家文摘〉上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叫学在Yale。i can really prove it true,because it is widely heard of in Chinese students here。有个Yale门口卖花的女士,卖的是不知道哪里摘的野花,很贵,一美元一朵,一个Yale的学生问她,为什么这么贵,她说她就指望哪个好心人买一朵,一美元才够她生活一天。她说警察经常欺负她,打她,不让她卖。后来,Yale的学生真的亲自看到了警察欺负她时,他上前愤怒的制止了。后来,Yale的学生完全自发的组织起来,捐了7000多美金,请了new haven当地最好的律师,帮小女孩打赢官司,成功保释她。然后又帮助她谋到了一份正规的工作,让她能自力更生。说到这里,我真的忍不住要哭了。
Yale的校长曾经说:“Yale大学建在new haven这个落后的小城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美国最好的精英教育的同时,能够在new haven这个贫穷的城市里体察美国最低层的民情,从而感受到一种最深层次的最强烈的冲击和感触。这,是学生一生都用之不尽的财富。”
希望我们的学生们也能记住这句话,也去拥有这样珍贵的感悟。武汉大学培养的不是普通人,是千万中选一的精英份子。不要拿太一般的要求去要求自己,也不要太多的关心一些太一般的事。志存高远,这是一切美好和灿烂前程的开端。
Cornell或者Princeton为什么比武汉大学强?因为这里也有几乎赶上武汉大学的美丽风景(我永远认为我的母校最美),有漂亮的树林,有广阔的地,更重要的是Princeton的一句老话:grassland is not for looking,but is for sitting and studying。在这里,80%的学生在阳光灿烂的中午(不排除堕落分子和纨绔子弟),都会选择中午拿着简单的免费午餐,带上一两本书,拉上几个同学,可以完全自由地随地坐在一颗大树的树荫下,边吃边讲,亢奋地让思想的种子在大树下的泥土里发芽,长大。。。
武汉大学里到处是车,经常有演唱会,舞会,模特表演,就业讲座等等。到处是活动的海报和协会的展览台,还有就是小贩的地摊和人群们悠闲的脚步。“看一个大学的好坏,看里面人的脚步的速度就知道大概了。”这是华中科技大学一个老师的名言。希望在将来回到母校回忆人生的时候,能少两场演唱会,多两场辩论会;少几次就业知道和财富创业的讲座,多几次学生自己演讲的自己讨论的讲座;少几次新东方报告会,多两次学术报告会。希望能够看见,在将来的一天,武汉大学的道路会变得更加洁净,宽敞,樱园的情人坡下,桂园场的地上,梅园李达塑像的树林里,枫园珞珈山的山道旁,到处都有进步的青年们在热火朝天的讨论,行色匆匆地奔向各自美好的未来。希望胡适先生近百年前说的话成真吧:要看到进步青年的影子吗?不要去燕园,去武昌珞珈山看看罢。
(感言:读完后我倒吸了一口凉气,当初对大学的无限憧憬之中,我最向往的场景不就是在绿草茵茵之中读一读自己感兴趣的书,或者和三几个伙伴畅谈学术吗?可是到中大已经一个学期快过去了,讲座听了不少,活动去了不少,但真正静下来读的书却少得可怜。是的,我敢说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我都在认真听课,不断思考,但却鲜有认真拜读学术大家们的思想结晶的时候。所谓思而不学则殆,我乐于思考却苦于研读,我想是因为思考只需动动脑子天南地北的去遨游,而研读则需要静心后刻苦的去吃透,后者明显是要更多功夫的,因此我选择了轻松的一个。整天都听到社会批评现在的大学和大学生,我想也许我们最缺的是一份沉得下来的心吧。是的,我们太浮躁了,整个校园都太浮躁了,虽说大学生不应两耳不闻窗外事,但既然我们的生活仍然在象牙塔中,那我们就应该过一点象牙塔的生活。愿中国的大学校园中多一份静谧,也希望自己多一点安静)
第三篇:李世民教子启示:优质老师教出“垮掉一代”
李世民教子启示:优质老师教出“垮掉一代”
2010-07-29 19:48来源:环球网
如果要咱老百姓举出中国历史上最贤明的君主,唐太宗恐怕是不二人选。唐太宗却不能把治国的贤明用到父子关系上去。头任太子李承乾从一棵好苗变成一头魔兽,乃至于意图篡逆。李世民因此被史书数落:贤明如此却不了解儿子!
明君李世民也没走出历史的怪圈:父子关系君臣化,乃至陌生化,最后敌我化。问题在哪?我们且从性格角度去试着解读一番,说不定以此解开富一代与富二代的性格之结。文/刘黎平
太子李承乾同学素质分析:
唐太宗有14个皇子,其中与贤良的长孙皇后生有三子:李承乾,李泰,李治。另外比较重要的皇子有李世民与隋炀帝女儿生的李恪。长孙是皇后,而李承乾又是皇后的长子,理所当然地被立为太子,唐太宗即位那年,8岁的李承乾被立为太子。
从遗传上来说,父亲是李世民,这个素质是没得说的;母亲那一方呢?李承乾的外祖父长孙晟,是隋朝著名的神箭将军,外交家。一箭双雕这个成语就来源于此公的一次箭艺表演。四肢发达,智商如何?当年能只身在突厥挑拨各部落的关系,智商跟箭法一样漂亮。两边的素质加起来,想不优秀都难。
且李承乾是头胎,遥想李二当年十八,长孙初嫁了,二人爱情系数峰值正处最高期,身体机能亦同前。这样制造出来的产品,想不优质都难,故而史上说李承乾机敏聪慧,很善于处理事情。
唯一缺陷:跛子,但仍有行走功能。
太子教育团师资力量表:
李纲 曾经先后是隋朝太子杨勇,唐朝太子李建成的老师。当年敢于当面顶撞隋文帝。不过有点玄乎,他似乎是太子的灾星,辅佐一个灭一个。
师资鉴定结果:优良。
张玄素:曾经是隋朝的景城户曹,窦建德攻陷景城,要处死张玄素,结果老百姓替他求情:“连张大人这样的清官都要杀,真是没天理。”窦建德释放并重用他。后来归于李世民,曾经直言劝阻李世民在洛阳建乾阳殿,并骂唐太宗跟隋炀帝没区别,反而受到唐太宗奖赏。师资鉴定结果:优良。
于志宁 曾经是隋臣,当年李渊攻入长安的时候,对他特别礼遇。唐太宗在内殿设宴席,于志宁执拗着不去,唐太宗诚惶诚恐特地给于先生另外加一桌宴席。
师资鉴定结果:优秀。
杜正伦 隋朝仁寿年间,杜正伦、杜正藏、杜正玄三兄弟考取秀才,大家别以为这个秀才是清朝的秀才,哪个村里都有,在隋朝,天下一年才录取十几个秀才,杜家一家就中了三个。
师资鉴定结果:优秀。
孔颖达:32岁时就担任隋朝的太学助教,估计是工程院院长助理之类的。这个职务是击败很多宿儒才得到的,当时有人请刺客要干掉他,幸亏杨玄感及时保护。
师资鉴定结果:优秀。
魏征:此公素质如何,大家都清楚,也就不用麻烦我来翻书了。
优质老师教出
“垮掉的一代”
雄厚的师资培养出一个什么样的太子呢?结果令人失望。李承乾同学表现恶劣,严重违反太子道德行为准则:
喜好田猎、声色,生活奢靡。
生活作风不正派,搞断背,恋上男歌星称心,唐太宗怒杀称心,李承乾为其画像焚香,垂泪徘徊于画像前。
好吃偷窃。特制一口八尺高的铜炉,一个有六个格子的大锅子,偷来民间的牛马放在锅子里自己亲手烹饪,不论良贱,大家都是兄弟,一起打超级大边炉。
大搞行为艺术,娱乐至死。在东宫搭起帐篷,穿突厥人服装,梳突厥人发型,学突厥人牧羊、宰羊,然后学突厥人葬礼,自己装死去的可汗,躺地上,周围人骑马环绕,痛哭并割破脸皮。然后李承乾忽然跳起说:我要去突厥,我要当突厥人。
拒不接受教育,反而想弑师。雇用刺客刺杀老师于志宁,刺客见于志宁一副忠心耿耿的苦相,不忍下手。雇人打昏老师张玄素。最后于643年图谋造反,被废。总之情节十分恶劣。太子教育失败检讨书
浅层次原因讨论
治神经质不能光抓思想工作
从李承乾同学的表现来看,既是“行为艺术”,又有点神经质。李承乾同学需要心理医生,而不是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大儒师。面对太子的反人类行为,这群高文化素质的老师们所做的却只是写文章一次次地劝谏。
从史上记载来看,这些劝谏文字的唯一用处就是从唐太宗那里得到奖赏,于太子的心理治疗,毫无裨益。贞观14年,李承乾同学在宫中击鼓,这行为大概跟在英国皇宫鸣汽车喇叭差不多,张玄素当面劝阻,得到的结果是自己被唐太宗升官。于志宁老师和孔颖达老师也无非是上书劝谏,得到的结果无非是“各赐金一斤,帛五百匹”。老师打小报告打得欢,还能加官晋爵,李承乾心理反而不平衡,越是给你闹点动静出来。
古代有没有心理学专家?有。大家有空去读读汉朝枚乘的名作《七发》。那就是一篇很好的心理治疗文字。西汉时楚太子得富贵病,百般治疗不得,吴地的客人用谈话的方式来治疗。其实就是心理医生对病人进行启发式治疗,客人根据情况做出7条诗赋,一条一条诱导、启发,含有大量生动的情景描述,最后棒喝一声,楚太子的病霍然而愈。
这种在西汉时期盛行于南方的心理治疗办法在唐朝是不是失传了?不得而知。反正老师们那么漂亮的文辞,那么正直的品格,用来教育一个青春逆反者,一个神经质者,蛮可笑的。父爱的缺位导致家族劣根发作
唐太宗对太子的教育不可谓不尽心。当李承乾的劣行发展到几乎极致的时候,他还是没有放弃,请来重量级人物——魏征,做太子的老师。魏征先生此刻已经病重,推辞此任,唐太宗恳切地说:先生您就卧着呵护我的太子吧。
然而,李承乾最终还是发展到谋反的地步。其实,唐太宗这位做父亲的是要负很大责任的,他的父爱虽然真切,却没到位。
唐太宗早年忙于征战,肯定和李承乾聚少离多,这个不用说。后来唐太宗登基,不过三年,又把十来岁的李承乾抛在东宫。当时太子东宫的西墙和皇宫不过20多步,但父子不能朝夕相处,自然生出隔阂来。
大思想家王夫之认为,皇帝与太子之所以关系紧张,主要是因为皇帝和太子没能住在一起,不能培养亲情,父子关系上下级化。
王夫之认为,皇帝父子应学习上古时候,起居在一起。上古是否如此,也不追究了,但王夫之说得有道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爱不可缺失。父爱的缺失导致李承乾同学血液中家族劣根性的发展。
深层次原因讨论
我们对比一下李世民父子的性格特质,看看父亲的优点与儿子的缺点是如何对应的。李世民脾气其实很暴躁。当年和李建成争位时,大臣陈叔达曾对唐高祖说:秦王性格刚烈,你如果不遂他的愿,按照他的脾气恐怕会生出不可预测的病来。不过李世民难能可贵的是能抑制自己的个性,成为纳谏明君。
李承乾血液中也流淌着李世民暴躁的因素,而他又没有李世民那样的历练,所以就任着这种负面性格脱缰一般地发展,李承乾甚至说:“谁敢劝谏我,我杀他几百个,就耳根清净了。”
李世民天性喜欢战斗,当年征战王世充时,战斗很投入,连续作战几个昼夜不寝食,以致身上满是征尘,部下都认不出来,但李世民能够迅速实现角色的转变,从马背上下来治理天下。
李承乾好斗,上不了沙场杀敌就在家中斗殴。
他经常和叔叔李元昌组织家丁在府中练习刺杀,大玩杀人游戏,不从者就捆起来鞭笞,甚至打死。
李世民有点爱作秀,他之所以能名扬千古,固然因为他治国有方,但这里头也有宣传包装因素。史上大量关于他言行的记载,有部分是他刻意操作的。这也不是坏事,毕竟是促使他从善的一种鼓励,表扬也能出好皇帝。
李承乾在这方面也有其父之风。他一方面胡作非为,但当东宫大臣去进谏时,他正襟危坐,装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深刻地检讨,自责,我都反省成这样了,您还要意思管我吗?但一转身又继续做蛊惑仔。
结语:每一个家族的性格特质不一定能用好和坏来衡量,在良性诱导下就是长处,在恶性诱导下就是短处。李世民一类的创业者所具备的刚烈,热情性情,经过创业环境的历练,能变成优点、长处,而秉承了李家这种性情的李承乾,由于没有创业环境的历练,没有恰当的教育方法,于是朝着暴戾、荒唐、滥情的角度发展。此种现象今日仍值得深思。
第四篇:杨澜-改变中国一代,中英对照
澜TED演讲:重塑中国的年轻一代(英文演讲稿)
Yang Lan: The generation that's remaking China
The night before I was heading for Scotland, I was invited to host the final of “China's Got Talent” show in Shanghai with the 80,000 live audience in the stadium.Guess who was the performing guest?Susan Boyle.And I told her, “I'm going to Scotland the next day.” She sang beautifully, and she even managed to say a few words in Chinese.[Chinese]So it's not like “hello” or “thank you,” that ordinary stuff.It means “green onion for free.” Why did she say that? Because it was a line from our Chinese parallel Susan Boyle--a 50-some year-old woman, a vegetable vendor in Shanghai, who loves singing Western opera, but she didn't understand any English or French or Italian, so she managed to fill in the lyrics with vegetable names in Chinese.(Laughter)And the last sentence of Nessun Dorma that she was singing in the stadium was “green onion for free.” So [as] Susan Boyle was saying that, 80,000 live audience sang together.That was hilarious.So I guess both Susan Boyle and this vegetable vendor in Shanghai belonged to otherness.They were the least expected to be successful in the business called entertainment, yet their courage and talent brought them through.And a show and a platform gave them the stage to realize their dreams.Well, being different is not that difficult.We are all different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But I think being different is good, because you present a different point of view.You may have the chance to make a difference.My generation has been very fortunate to witness and participate in the historic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that has made so many changes in the past 20, 30 years.I remember that in the year of 1990,when I was graduating from college, I was applying for a job in the sales department of the first five-star hotel in Beijing, Great Wall Sheraton--it's still there.So after being interrogated by this Japanese manager for a half an hour, he finally said, “So, Miss Yang,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to ask me?”I summoned my courage and poise and said,“Yes, but could you let me know, what actually do you sell?” I didn't have a clue what a sales department was about in a five-star hotel.That was the first day I set my foot in a five-star hotel.Around the same time, I was going through an audition--the first ever open audition by national television in China--with another thousand college girls.The producer told us they were looking for some sweet, innocent and beautiful fresh face.So when it was my turn, I stood up and said, “Why [do] women's personalities on television always have to be beautiful, sweet, innocent and, you know, supportive? Why can't they have their own ideas and their own voice?” I thought I kind of offended them.But actually, they were impressed by my words.And so I was in the second round of competition, and then the third and the fourth.After seven rounds of competition, I was the last one to survive it.So I was on a national television prime-time show.And believe it or not, that was the first show on Chinese television that allowed its hosts to speak out of their own minds without reading an approved script.(Applause)And my weekly audience at that time was between 200 to 300 million people.Well after a few years, I decided to go to the U.S.and Columbia University to pursue my postgraduate studies, and then started my own media company, which was unthought of during the years that I started my career.So we do a lot of things.I've interviewed more than a thousand people in the past.And sometimes I have young people approaching me say, “Lan, you changed my life,” and I feel proud of that.But then we are also so fortunate to witnes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hole country.I was in Beijing's bidding for the Olympic Games.I was representing the Shanghai Expo.I saw China embracing the world and vice versa.But then sometimes I'm thinking, what are today's young generation up to? How are they different, and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they are going to make to shape the future of China, or at large, the world?
So today I want to talk about young people through the platform of social media.First of all, who are they? [What] do they look like? Well this is a girl called Guo Meimei--20 years old, beautiful.She showed off her expensive bags, clothes and car on her microblog, which is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witter.And she claimed to be the general manager of Red Cross at the Chamber of Commerce.She didn't realize that she stepped on a sensitive nerve and aroused national questioning, almost a turmoil, against the credibility of Red Cross.The controversy was so heated that the Red Cross had to open a press conference to clarify it, and the investigation is going on.So far, as of today, we know that she herself made up that title--probably because she feels proud to be associated with charity.All those expensive items were given to her as gifts by her boyfriend,who used to be a board member in a subdivision of Red Cross at Chamber of Commerce.It's very complicated to explain.But anyway, the public still doesn't buy it.It is still boiling.It shows us a general mistrust of government or government-backed institutions, which lacked transparency in the past.And also it showed us the power and 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as microblog.Microblog boomed in the year of 2010, with visitors doubled and time spent on it tripled.Sina.com, a major news portal, alone has more than 140 million microbloggers.On Tencent, 200 million.The most popular blogger--it's not me--it's a movie star, and she has more than 9.5 million followers, or fans.About 80 percent of those microbloggers are young people, under 30 years old.And because, as you know, the traditional media is still heavily controlled by the government,social media offers an opening to let the steam out a little bit.But because you don't have many other openings, the heat coming out of this opening is sometimes very strong, active and even violent.So through microblogging, we are able to understand Chinese youth even better.So how are they different? First of all, most of them were bornin the 80s and 90s, under the one-child policy.And because of selected abortion by families who favored boys to girls, now we have ended up with 30 million more young men than women.That could pose a potential danger to the society, but who knows;we're in a globalized world, so they can look for girlfriends from other countries.Most of them have fairly good education.The illiteracy rate in China among this generation is under one percent.In cities, 80 percent of kids go to college.But they are facing an aging China with a population above 65 years old coming up with seven-point-some percent this year, and about to be 15 percent by the year of 2030.And you know we have the tradition that younger generations support the elders financially, and taking care of them when they're sick.So it means young coupleswill have to support four parents who have a life expectancy of 73 years old.So making a living is not that easy for young people.College graduates are not in short supply.In urban areas, college graduates find the starting salary is about 400 U.S.dollars a month, while the average rent is above $500.So what do they do? They have to share space--squeezed in very limited space to save money--and they call themselves “tribe of ants.” And for those who are ready to get married and buy their apartment, they figured out they have to work for 30 to 40 years to afford their first apartment.That ratio in Americawould only cost a couple five years to earn, but in China it's 30 to 40 years with the skyrocketing real estate price.Among the 200 million migrant workers, 60 percent of them are young people.They find themselves sort of sandwiched between the urban areas and the rural areas.Most of them don't want to go back to the countryside, but they don't have the sense of belonging.They work for longer hours with less income, less social welfare.And they're more vulnerable to job losses, subject to inflation,tightening loans from banks, appreciation of the renminbi, or decline of demand from Europe or America for the products they produce.Last year, though, an appalling incident in a southern OEM manufacturing compound in China: 13 young workers in their late teens and early 20s committed suicide, just one by one like causing a contagious disease.But they died because of all different personal reasons.But this whole incident aroused a huge outcry from society about the isolation, both physical and mental, of these migrant workers.For those who do return back to the countryside,they find themselves very welcome locally,because with the knowledge, skills and networksthey have learned in the cities, with the assistance of the Internet, they're able to create more jobs,upgrade local agriculture and create new businessin the less developed market.So for the past few years, the coastal areas, they found themselves in a shortage of labor.These diagrams show a more general social background.The first one is the Engels coefficient,which explains that the cost of daily necessitieshas dropped its percentage all through the past decade, in terms of family income, to about 37-some percent.But then in the last two years, it goes up again to 39 percent, indicating a rising living cost.The Gini coefficient has already passed the dangerous line of 0.4.Now it's 0.5--even worse than that in America--showing us the income inequality.And so you see this whole society getting frustrated about losing some of its mobility.And also, the bitterness and even resentment towards the rich and the powerful is quite widespread.So any accusations of corruptionor backdoor dealings between authorities or business would arouse a social outcry or even unrest.So through some of the hottest topics on microblogging, we can see what young people care most about.Social justice and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runs the first in what they demand.For the past decade or so, a massive urba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have let us witness a lot of reports on the forced demolition of private property.And it has aroused huge anger and frustrationamong our young generation.Sometimes people get killed, and sometimes people set themselves on fire to protest.So when these incidents are reported more and more frequently on the Internet,people cry for the government to take actions to stop this.So the good news is that earlier this year, the state council passed a new regulation on house requisition and demolition and passed the right to order forced demolition from local governments to the court.Similarly, many other issues concerning public safety is a hot topic on the Internet.We heard about polluted air, polluted water, poisoned food.And guess what, we have faked beef.They have sorts of ingredients that you brush on a piece of chicken or fish, and it turns it to look like beef.And then lately, people are very concerned about cooking oil, because thousands of people have been found [refining] cooking oil from restaurant slop.So all these things have aroused a huge outcry from the Internet.And fortunately, we have seen the government responding more timely and also more frequently to the public concerns.While young people seem to be very sure about their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policy-making, but sometimes they're a little bit lost in terms of what they want for their personal life.China is soon to pass the U.S.as the number one market for luxury brands--that's not including the Chinese expenditures in Europe and elsewhere.But you know what, half of those consumers are earning a salary below 2,000 U.S.dollars.They're not rich at all.They're taking those bags and clothes as a sense of identity and social status.And this is a girl explicitly saying on a TV dating show that she would rather cry in a BMW than smile on a bicycle.But of course, we do have young people who would still prefer to smile, whether in a BMW or [on] a bicycle.So in the next picture, you see a very popular phenomenon called “naked” wedding, or “naked” marriage.It does not mean they will wear nothing in the wedding, but it shows that these young couples are ready to get married without a house, without a car, without a diamond ring and without a wedding banquet, to show their commitment to true love.And also, people are doing good through social media.And the first picture showed us that a truck caging 500 homeless and kidnapped dogsfor food processing was spotted and stopped on the highway with the whole country watchingthrough microblogging.People were donating money, dog food and offering volunteer work to stop that truck.And after hours of negotiation, 500 dogs were rescued.And here also people are helping to find missing children.A father posted his son's picture onto the Internet.After thousands of [unclear], the child was found, and we witnessed the reunion of the family through microblogging.So happiness is the most popular word we have heard through the past two years.Happiness is not only related to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personal values, but also, it's about the environment.People are thinking about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re we going to sacrifice our environment further to produce higher GDP? How are we going to perform our social and political reform to keep pace with economic growth, to keep sustainability and stability? And also, how capable is the systemof self-correctness to keep more people contentwith all sorts of friction going on at the same time?I guess these are the questions people are going to answer.And our younger generation are going to transform this country while at the same time being transformed themselves.Thank you very much.在来爱尔兰的前一晚,我应邀主持了中国达人秀在上海的体育场和八万现场观众。
猜猜谁是表演嘉宾?——苏珊大妈。我告诉她,“我明天要去爱尔兰了。” 她歌声犹如天籁。而且她还可以说点中文。
“送你葱。” 这不是“你好、谢谢”之类的日常用语。这组词翻译过来是免费给你青葱,为什么她要说这个呢?因为这是我们中国版的苏珊大妈很有名的一句歌词。
这位五十几岁的大妈在上海以贩卖蔬菜为生。她喜欢西方的歌剧,但是她不懂任何外语,所以她就把中文蔬菜名填做歌词。当她在体育场里 唱到今夜无人入眠的最后一句时,她唱的是“送你葱”。苏珊大妈和全场八万观众一起唱“送你葱”,多有意思的场面。
我想苏珊大妈和这位在上海做蔬菜买卖的都属于不同寻常的人。在业界所谓的娱乐圈,他们最不可能取得成功,但是他们的勇气和才华让他们成功了。一场秀,一个平台给了他们实现梦想的舞台。与众不同不难,从不同的角度看我们都是不一样的。我认为与众不同是好的,因为你有不同的看法,这给你机会去产生不同的影响。
我们这代人有幸见证和参与了过去二三十年中国的历史性的转型。
我记得在九十年代,刚从大学毕业的我申请了一份在北京五星级酒店销售部的工作。在日本经理一个半小时的面试后,他最后说:“杨小姐,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我鼓起勇气,定定神然后问道:“您能告诉我销售部到底销售什么?”我对于五星级酒店的销售部的职责一点都摸不着头脑。那是我在五星级酒店的第一天。
同时,我和上千名大学女生参加了一场由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史无前例的公开选拔。制作人告诉我们他们想找一位可爱,天真,美丽的新面孔。当轮到我时,我站起来说道,“为什么女孩在电视上必须是漂亮,甜美,无邪的,像个花瓶?为什么她们不能有她们的想法,她们自己的声音?”
我想我一定得罪了评委。但是事实上,我的发言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下来我进入了第二轮的选拔,然后是第三轮,第四轮。在经过七轮的选拔后,我胜出了。成为了一个国家电视台黄金时段节目的主持人。
不管你们相不相信,那是中国电视上第一个节目可以允许主持人自由发挥而不是去读审查后的稿子。这个节目的观众人数高达两到三千万。
几年后,我决定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之后我有了自己的传媒公司,这是在我刚毕业的时候想都不敢想的。
我和我的团队做了很多事情。在过去的这些年,我采访了上千人。有时候有年轻人走过来对我说:“杨澜,你改变了我的生活。”我也为此而自豪。
接下来我们一起见证了中国更多的变化。我参与了北京申奥,出席了上海世博会。我看到中国拥抱世界,世界接纳中国……但是有时候我在想,当今的年轻人追求什么?他们有什么不同?他们如何去创造中国的未来,往大了说,世界的未来?
今天我想讲讲在社交媒体这个大舞台上的年轻人。
他们是谁?他们是怎样的?这个二十岁左右的漂亮女孩叫郭美美。她在中国版的推特--微博上炫耀她拥有的昂贵的手包,衣服,车子。她自称是红十字商会的经理。她没有意识到她踩到了一根敏感的神经,引起了全民对于红十字公信力的质疑。如此激烈的质问使得红十字会不得不召开记者招待会进行澄清,并且伴随着调查的展开。
至此,我们知道是她自己编造的头衔,大概是觉得和慈善有关事件有面子的事情。所有的奢侈品都是她的男朋友送给她的,她男朋友曾经是红十字下属商会的董事成员。这个关系解释起来太复杂了。但是不管怎么说,公众不买账。这个话题始终热议与街头巷尾。这件事揭示了公众对于缺乏透明度的政府及政府机构普遍的不信任。
微博在2010火了起来。玩微博的人翻了一番,织微博的时间也是过去的三倍了。单单新浪这个主要的新闻门户网站就拥有一千四百万微博使用者。腾讯有两千万。首屈一指的微博,不是我,是一个电影明星,她拥有超过95万粉丝。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微博使用者是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
如你所知,传统媒体依然由政府掌控,社交媒体给人们一个宣泄的小出口。因为没有更多的宣泄渠道,来自社交媒体的宣泄是强大的,积极的,甚至是暴力的。
通过微博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中国的年轻人。他们有怎样的不同?
首先他们中的大多数出生于独生子女政策开始实施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很多家庭喜欢男孩多于女孩,现在我们年轻男性多于年轻女性近三百万。这可能造成社会潜在的危险,可是谁知道呢?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他们可以找别的国家的女孩做女朋友。
他们中的大多数接受了很好的教育。文盲率在这一代人低于百分之一。在城市,百分之八十的孩子进入大学。
但是老龄化问题也不容忽视。今年的统计显示超过六十五岁的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到2030年将达到百分之十五,你们知道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年轻人要赡养老人。这就意味着年轻的夫妇要赡养四位平均寿命为七十三岁的老人。因此养家糊口对于年轻人并不是件轻松的事。
大学毕业生并非供不应求。在城市,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大约四百美元一个月,可是仅仅房租就要超过五百美元一个月。这让他们怎么应对?他们不得不合租,为了省房租挤在逼仄的小房间里,他们称自己为蚁族。而对于那些将要结婚的并且准备买房的年轻人,他们必须要工作三十到四十年才能负担起自己的第一套公寓。当对于美国人来说只需要五年就能负担得起,但是面对中国奇高的房价却需要三十到四十年。
在两千万外来务工者中,有百分之六十的人是年轻人。他们如同一块三明治被夹在城市和乡村中间。大多数都不愿再回到乡下,但是他们在城市却没有归属感。超时工作,低薪,无法享受社会福利。受通货膨胀,银根紧缩,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他们生产的产品在欧美国家的需求量下降,这使他们更容易失业。
去年,在南方某个OEM生产原地发生了骇人听闻的事件:十三个年纪在二十岁左右的工人自杀,一个接着一个的自杀仿佛感染了传染性疾病。虽然他们的自杀的原因各有不同,可是这个事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舆论,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在身体上,精神上的隔离,对于那些回到乡下的打工者,他们受到了当地的热烈欢迎。这是因为他们在城市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在网络的帮助下,让他们能够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提升当地的农业发展水平,在欠发达地区创造新的商机。因此,在沿海地区发生了劳动力缺乏的问题。
从一方面看起来,年轻人已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他们对于自己个人生活的需要有着些许的迷失。中国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奢侈品消费市场,这还不包括中国人在欧洲及其他地区的消费。...
第五篇:情书,我爱你的垮掉
这是本站(www.xiexiebang.com)
今天是第36天了。还是没有收到她的信,更别提电话了,自那晚在城市花园酒吧道别后。我强忍着心中的思念,没日没夜地工作。最近的事情特别多,我却习惯地过几分钟看看手机屏幕,怕错过任何一个来电或信息。然后在回家的路上数着脚步,数着日子。回家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Outlook,仔细地在一大堆垃圾邮件中搜寻,却没见过那个熟悉的名字。洗完澡,我打开一瓶科罗娜,对着她的方向,细饮。
她好象空气般,消失在这忘情的城市。
很难相信我们会就这么结束。一年多来我已经习惯她的存在,我的双人枕头还残存着她的体香。我的桌上还放着半截德芙黑巧。而桌角那本翻到p126的《挪威的森林》一直保持原样,那是她读第5遍的时候搁在那里的。这不足15平方的居室,曾经是我的天堂。在严冬的时候,都洋溢着暖暖的春意。而如今一切正慢慢冷却。我穿着四角裤,裸着上身躺在床上,右手横着伸直,然后往回略挽,却楼住冰冷的棉被。她每次都要在这样的状况下才能入眠。而我也习惯在她的依偎中找到作为男人的感觉。
来这北方的都市3年多了,从营销公司的一般销售人员到现在的广告公司客户主管,这中间大概换过5种工作。一种漂泊感和失意的情绪始终笼罩着我,唯有从家里带来的那台pentiumⅢ给我些微安慰。以前的几百个日子里,下班后便是喝着1.6元一瓶的地产啤酒,抽着3.5一包的地产香烟沉浸在游戏世界里。我大致可以算是游戏高手,熟悉各种游戏攻略和密技。我每天严格控制自己上网在一小时以内,收信和看新闻。偶尔进入聊天室,由于不善表达,往往被人目为菜虫,几次后也便兴味索然了。可是,我却经常变换名字在论坛上发表文章,然后把它们藏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我的文章忧伤而略带愤怒。
和在现实世界一样,网络上没有人知道我的存在。
一切的变化发生在那个夏日午后。那天,我埋头做文案的时候,老板领着一个剪着碎发,穿着棉布花格短裙的女孩子走到我面前。老板说给你配备一个临时助手,是大三中文系学生,暑期做短工的,主要配合你做现在这个案子的文稿和媒体协调。公司采用独立负责制,客户主管拿到一个案子后便与其他部门的指定人员组成专案小组,案子结束后便解散。客户主管是案子里的最高决策人员。因为我也会写文案,所以老板一直让我自己动手。这次的案子很重要,我有点忙不过来。上个星期便和老板说要给我一个文稿撰写员。
她腼腆地向我微笑问好。我望着她那染成褐黄色的发端,也微笑了一下。
她很聪明,做事又很有分寸。每天提早15分钟就到公司整理文档,把我凌乱的办公桌收拾得干干净净。在我赶着48分钟的公交车后推门进入公司的时候,她总是给我端上一杯热茶然后才坐回她的位子。我是喝乌龙茶的,喝乌龙不能直接把茶叶放入杯子,她需要拿我放在柜子上的紫砂壶,放入茶叶用开水先过一遍,茶水不能放太久,她却总能恰到好处地泡出一杯浓郁的好茶来。这对喝习惯咖啡的城市女性真是不容易了。不到半个月,我已经很依赖她的照顾。然而工作之外,彼此间并未有什么其他接触。我们每天忙碌于这个都市的角落里。
一个月后,案子完满结束。为了感谢她的帮助,我决定邀请她出去吃饭,平常我们都是以快餐度日。吃完饭后我看时间还早,便建议去一家叫做“城市花园”的情调酒吧小坐。她没有犹豫便答应了。在这一个月的频繁接触中,我们大概已经建立了基本的信任。那里的环境充满了原始的绿色,很多我小时侯在山沟里见过的野草。工作繁忙之余我有时候会自己坐在那里的吧台喝一杯啤酒。
第一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