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2008年7月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
全国2008年7月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3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关于神话的产生,一向比较通行的解释是宗教说和()A.游戏说 B.宣泄说 C.模仿说 D.劳动说 2.《诗经·静女》是()A.情爱诗 B.战争诗 C.农事诗 D.怨刺诗
3.汉代经师伏生所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的《尚书》是(A.今文《尚书》 B.古文《尚书》
C.伪古文《尚书》 D.《逸周书》 4.《荀子》散文属于()A.寓言体 B.叙事体 C.语录体 D.论述体
5.下列关于水的文句出自《老子》的是()A.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B.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6.《墨子》的文风特点是()A.语录体裁,辞约义丰 B.篇幅简短,韵散结合 C.质朴无华,逻辑性强 D.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7.下列寓言出自《庄子》的是()A.舐痔结驷B.自相矛盾 C.五十步笑百步 D.狡兔三窟
8.下列关于旗帜的诗句中,属于宋玉所作的是()A.凤皇翼其承旂兮,高翱翔之翼翼 B.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C.载云旗之委蛇兮,扈屯骑之容容 D.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9.除分析秦亡的原因外,贾山《至言》着重讨论的另一问题是())
A.经济发展问题 C.君臣关系问题 B.礼仪制度问题 D.统一思想问题
10.王充在文章写作上的重要主张是()A.反对通俗浅白,提倡典重艰深 B.反对文辞华美,提倡质实无华 C.反对以情为文,提倡冷峻沉着 D.反对虚妄不实,提倡真诚实用 11.《史记》的核心部分、文学成就最高的是()A.本纪、表、书 B.本纪、表、世家
C.本纪、书、列传 D.本纪、世家、列传
12.以下有关《吴越春秋》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A.《吴越春秋》的作者是东汉人袁康 B.《吴越春秋》的结构是各篇相对独立
C.《吴越春秋》除记叙吴越争霸,还有记载地理、占气等专篇D.《吴越春秋》前五卷记叙吴国历史,后五卷记叙越国历史 13.下列辞赋中表达怀人主题的是()A.《自悼赋》 B.《李夫人赋》
C.《哀秦二世赋》 D.《非有先生论》
14.被后人誉为汉大赋之绝响的作品是()A.司马相如《长门赋》 B.扬雄《甘泉赋》 C.班固《两都赋》 D.张衡《二京赋》
15.汉乐府民歌中反映妇女婚姻生活不幸的诗篇是()A.《悲歌》 B.《上邪》 C.《孔雀东南飞》 D.《长歌行》
16.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的诗歌是()A.汉乐府民歌 B.《古诗十九首》 C.秦嘉《赠妇诗》 D.张衡《同声歌》
17.魏晋时期,开创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全盛局面的是(A.蔡琰 B.曹操 C.曹丕 D.曹植
18.第一个将庄子诗化,诗中具有清远境界的是()A.阮籍 B.嵇康 C.陆机 D.潘岳
19.“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出自陶渊明的()A.《归园田居》 B.《饮酒》)
C.《杂诗》 D.《咏贫士》 20.左思诗歌的特点为()A.辞藻温丽B.弘丽妍赡 C.烂若舒锦 D.文典以怨
21.现存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中成就最高的是()A.《世说新语》 B.《语林》 C.《笑林》 D.《西京杂记》 22.钟嵘《诗品》中尤为重视()A.文气 B.灵感 C.怨与兴 D.文与质
23.隋代诗人卢思道的名作《从军行》的艺术特点是()A.重词采 B.重音律 C.重气质 D.重思理
24.下列诗句属于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的是()A.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B.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C.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D.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5.孟浩然的诗风可概括为()A.质朴刚健B.绮丽华艳 C.平淡自然 D.凝炼精深
26.下列诗歌属于刘禹锡咏史诗的是()A.《石头城》、《乌衣巷》 B.《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 C.《赤壁》、《过华清宫绝句》 D.《金陵怀古》、《咸阳城东楼》 27.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是()A.冷艳怪丽B.清奇僻苦 C.深情绵邈 D.绮丽精工
28.晚唐诗人司空图的著名诗论是()A.“不平则鸣”说 B.“象外之象”说
C.风雅说 D.风骨说
29.下列有关唐传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唐传奇标志着小说文体的完全独立 B.《任氏传》是人神相恋的爱情故事 C.“黄粱梦”的典故出自《南柯太守传》 D.《游仙窟》有鲜明的骈体小说特征 30.李煜早期词作表现的是()A.人生际遇B.享乐生活 C.离愁别绪 D.亡国悲痛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有()A.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一主题
B.英雄人物充满着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C.塑造了鲜明的形象,想象力丰富 D.是一种集体创作 E.充满悲剧色彩
32.《战国策》的艺术特色有()A.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B.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C.摹绘人物,形貌毕肖 D.韵散结合,机趣横生 E.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33.与《吕氏春秋》一书有关的正确选项有()A.成书于秦统一中国之前 B.由吕不韦本人独立编撰 C.由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撰
D.以道、儒、法、阴阳家的思想成分居多 E.最大的文学成就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34.以《天子游猎赋》为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表现特点有()A.缺乏作者的真情实感 B.以铺叙摹绘为重要的表现手法 C.空间的极度排比 D.采用问难的结构体式 E.遣词用语繁难僻涩
35.韩愈“古文”的成就包括()A.各类文体的创新 B.语言富有创造性 C.气势充沛 D.善于描写自然山水 E.表现小人物的高尚品质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36.《庄子》中的“重言” 37.苏李诗 38.沉郁顿挫 39.元、白诗派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0.《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41.春秋战国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何在? 42.刘向《新序》在内容和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43.简述柳宗元《江雪》、《渔翁》诗的意境与艺术风格。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44.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45.试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在诗歌上的创新。2008年7月自考全国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试卷参考答案
第二篇:全国2013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重点
全国2013年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重点 【第一部分是单项选择】红色字体是重点关注。·女娲补石的神话载于《淮南子》 ·《诗经》的收集和编定 ①采诗说—《汉书》(汉代学者)②献诗说—《国语》(产生于先秦时期)
③删诗说—《史记》(汉代“孔子删诗”说,司马迁提出
·最早明确地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今天所见《论语》为《鲁论语》
·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隆礼重法” ·《国语》又称《春秋外传》 ·楚辞名称西汉时始出现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 ·宋玉—《九辩》是自悲生平自作 ·《招魂》是屈原替楚怀王“招魂”的作品 ·西汉初期散文主要与治国有关的政论 ·《过秦论》是贾谊最负盛名的史论散文,分析秦亡原因“仁义不施” ·枚乘—《上书谏吴王》 ·西汉中后期散文特点:言必称经,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以董仲舒和刘向尤具代表性;董仲舒是《春秋》公羊派的大师—《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刘向—代表作《新序》、《说苑》;—最著名的叙录《战国策叙录》 ·东汉散文大势《前期求真实斥虚妄。后期清议时政,发愤指弊 ·桓谭《新论》开东汉士人抨击虚妄之先河 ·王充—《论衡》全书以“疾虚妄”为宗旨,“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是其为文的追求 ·仲长统—代表作是《昌言》 ·“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 ·西汉初期辞赋创作趋向从浓情质实到失情华丽 ·淮南小山—《招隐士》主题靠描写恶劣环境反衬出来的 ·枚乘开创大赋的标志是《七发》;把大赋创作的高峰是司马相如 ·刘歆《遂初赋》是汉代“纪行赋”的开山之作 ·王褒《洞箫赋》,开创全文写音乐的先河 ·东汉赋体文学创作,呈现为由大赋向抒情小赋发展 ·东汉:班彪《北征赋》冯衍《显志赋》蔡邕《述行赋》班固《两都赋》 ·张衡—大赋向抒情小赋发展过程中的过渡作家,大赋代表作《二京赋》(绝响); ·东汉抒情小赋开山作《归田赋》 ·较早对汉乐府分类的是东汉蔡邕,分为四类 ·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按音乐的不同分为十二类 ·汉乐府的民歌大多保存在《相和歌辞》中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 ·曹操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 ·曹丕七言诗《燕歌行》—至曹丕始形成纯粹的七言诗—逐句押韵 ·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45曹植被谢灵运誉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建安七子中王粲的诗赋最好,代表《七哀诗》 ·刘桢《赠从弟》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徐斡《室思》 ·阮瑀《咏史》—开启了后世左思咏史的先声 ·女诗人蔡琰代表作《悲愤诗》 ·正始思潮《崇尚老庄,大畅玄风,建立玄学理论 ·阮籍《咏怀诗》成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开后代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组诗的先河。·嵇康第一个把庄子诗化了 ·太康诗风“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陆机—太康诗人中存诗最多,《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名篇—华丽排偶 ·潘岳—诗歌被誉为“烂若舒锦”《悼亡诗》从此专用为“悼妻”之用 ·左思—《咏史》被誉为“文典以怨”,“左思风力”(《诗品》);历时十年大赋名作《三都赋》【洛阳纸贵】 ·刘琨诗歌代表作《扶风歌》、《重赠卢谌》 ·谢灵运—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 ·鲍照乐府诗作品《拟行路难》其诗歌的艺术成就在南朝诗人中最高 谢朓诗歌格调—明丽清新 宫体诗高峰期—徐陵《玉台新咏》 ·“北地三才”温子升(北魏文学成就最高者)、邢劭(北间第一才士)、魏收 ·庾信前期多绮艳之作,辞藻华丽,用典俳偶均自然工巧,代表诗作《奉和山池》;后期故国乡关之思时时涌现在诗中,就显得情绪深沉,诗风亦显苍凉。代表《拟咏怀》成为集南北诗歌之大成者 ·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最高者为《西洲曲》 ·北朝乐府民歌多辑入《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的奇葩 ·最能体现北朝民歌风格的作品是《敕勒川》 ·建安赋作:王粲《登楼赋》曹植《洛神赋》 ·东晋时代出现了山水赋 ·西晋赋家:左思成就在《三都赋》,最为突出作家是潘岳《悼亡赋》 ·晋代山水赋代表作家郭璞《江赋》、孙绰《游天台山赋》—山水游记之祖· ·庾信《哀江南赋》首叙个人家世际遇 ·鲁迅说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 ·陆机《豪士赋序》为南朝骈文之前驱 ·庾信《哀江南赋》在艺术形式上达到南朝骈文的巅峰 ·干宝的《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 ·曹丕《典论。论文》是我国探讨文学问题最早的较具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 ·陆机《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系统性文学理论作品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系统完整且结构严密的文学理论专著,著作精华在于“创作论” ·钟嵘的《诗品》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论专著 ·卢思道《从军行》杨素《出塞》 ·上官仪提出的“六对”“八对”之说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四杰“送别诗中最著名)·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杜审言的五律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宋之问五律《度大庾岭》 ·沈佺期—七律《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被后人称为初唐七律的样板 ·陈子昂—被杜甫称为“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感遇》;《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审美理想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声律风骨兼备”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王维山水田园诗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 ·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 ·王昌龄—创作出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从军行七首》 ·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高手 ·崔颖《黄鹤楼》诗被誉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 ·高适边塞诗《燕歌行》风格特点,气质沉雄、慷慨悲壮,以骨力取胜 ·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岑参的边塞诗《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奇伟壮丽之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李白绝句的特点《自然明快,清新俊逸 ·杜甫对新题乐府的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 ·大历诗风是盛唐诗歌向中唐诗歌演变转换时期的过渡诗歌风格 ·韦应物诗歌以山水田园著称其诗歌气貌高古、清雅闲淡,《寄全椒山中道士》、《滁州西涧》 ·刘长卿诗歌风格:凄清悲凉。自许“五言长城”。最著名的是《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大历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姚合《极玄集》 ·大历十才子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王建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宫词的诗人,获得宫词之“祖”的声誉。·韩愈诗歌带有“以文为诗”的特点 ·孟郊为成为苦吟诗人的代表 ·李贺—《雁门太守行》、《苏小小墓》“长吉体” ·李商隐是唐代七言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第一是杜甫)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杜牧大量以七绝写史,其咏史诗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 ·许浑有江南才子之称—《金陵怀古》、《咸阳城东楼》 ·“小李杜”—杜牧、李商隐 ·姚合诗称为“武功体”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诗论主要提出“象外之象”、“韵外之致” ·韩愈第一次提出“文以明道”的观念 ·张鷟的《游仙窟》是唐代传奇初兴期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杜光庭《虬髯客传》是唐传奇衰落期的最高成就代表作。·温庭筠—晚唐词坛第一大词人,是“词为艳科”始作俑者—《更漏子》《梦江南》 ·温庭范和韦庄并称 ·韦庄—词史上第一位大力用白描手法作词的作家 ·冯延巳—成为花间词向士大夫词演进的重要枢纽。【第二部分是多项选择】这个部分比较难,估计押不中。我挑几个给你。·《诗经》在先秦时代的作用1是在祭祀、宴享时奏唱2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3作为教育的课本
·最著名的五篇周人史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墨子》文章特点1由小及大,连类比譬2质朴无华,口语化 ·《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1雄辩色彩2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荀子》的说理文特色《1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2长于比喻而少用寓言 ·《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沈约“三易”原则:易见事、易识字、易读诵 ·“北地三才”。温子升、邢劭、魏收
一、曹植诗歌艺术成就 答案:曹植的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 1诗歌内容丰富充实。举凡军旅政事,宴游送别,咏史游仙,抒情抒志,无不发之于诗 2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就是说他的诗既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形成了既华丽绮焕又浑厚雄健的独特艺术风格,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3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如《盘石篇》生动再现了大海的宏阔气象。曹植在文人有意为诗方面,有一个大跨度质的飞跃4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他还善于起调,工于发端,往往在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语,振起全诗。如《野田黄雀行》开头用惊风险浪的情景和画面预示了环境的险恶,起到强烈的烘托作用。
二、《离骚》的主要艺术特点《 答案: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前半回顾往事,基本是实写,但那些以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的诗句,已具有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火一般的激情、深厚的故国情怀,经过壮丽奇幻的描写,更显得真挚执着,美丽感人二。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抒情诗,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这个形象具有象征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三。比兴手法的拓展。《诗经》所开创的比、兴手法,为屈原所继承并做了很大的拓展。《离骚》运用了更丰富的喻象,在长篇诗歌中连续使用比兴,更重要的是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熔铸成浑融的艺术境界,使之具有了象征的意义。《离骚》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四。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1.全诗都围绕着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这个中心来谋篇布局。诗作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一实一虚,回环往复,抒情写志通彻淋漓。后一部分多重奇幻境界的描述,又使诗章跌宕起伏,使思想情感得到了尽情 2.在形式和语言方面 1)成为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表现形式。同时,他开始构创了长篇巨制。《离骚》后半表现诗人的思想活动,往往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这种形式特点对后来汉赋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语言丰富多姿,草木鸟兽纷至沓来,双声叠韵比比皆是。诗人还吸收方言入诗,增强了楚辞的地域特色
三、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答案:
一、抒情与写实的统一。《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首先,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如:《伐檀》、《硕鼠》一类地位不平等和不劳而获现象表示不满的诗;又如情爱诗《氓》;其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如《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再次,叙事诗的诗作中也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内心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
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式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A.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B.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三、结构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 1.重复复沓的结构形式 A.字词随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 B.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 2.语言上,《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3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天然的音乐美感。4词汇丰富、大量的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和叠字,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李贺诗为什么能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 1有大量的鬼神世界的描写
2追求创新而刻意出奇:想象诡奇,造语生新奇丽
3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善于捕捉直观形象,借助“通感” 4具有“冷艳怪丽”的艺术风格 【重点】·孟郊诗的苦吟风格特征 1诗中颇多患难感、忧郁感,以及人生悲剧与绝望心理交织成的幻灭感。如《叹命》 2孟郊惯用白描手法,形象化的比拟和苦吟出来的精警字句,夸张地突出描写对象。如《寒地百姓吟》。他的诗多表现其凄凉苦寒的贫困生活,诗境幽僻,风格峭硬,笼罩着一股透骨寒气 3孟郊作诗重主观感受,能妙造幽微,变熟为生,化险为夷。突破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光大自屈原以来发愤以抒情的精神,实践了不平则鸣的创作理论。·大历十才子的艺术特色 1都擅长五言律诗,风格大致相同,没有分明的强烈的个性表现,体裁、谋篇、遣词都偏重于工整精练,题材内容并无新意 2诗歌意象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彩 3以写境界淡远、深冷、幽僻的山水诗见长 ·李白乐府歌行的特点 1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 2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 3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已完成了从汉魏古体到唐体歌行的根本性改变 4李白歌行的创作成就比乐府高。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盛唐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 1将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2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在南朝诗人中可谓最高。1他的乐府诗有抒情浓烈、气势流畅之美。他把惯用比兴、善叙他人他事的乐府诗,发展为一种直接抒写自己感情、叙说自己遭遇的诗体,把浓烈的抒情与构辞的美丽融为一体,来表现自己的澎湃情怀。如《代白纻曲》二首 2语言上注重锤炼字句,辞采瑰丽,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如《拟行路难》 3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拟行路难》是以七言为主的杂言。鲍照大胆变革,改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而且创造性地自由换韵。鲍照的大胆革新与积极创作,使七言诗体大大发展,直接影响到唐代七言歌行的创作 重点·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答案: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内容有: 1描绘田园风光的恬美意境和朴茂生气 2真实描写躬耕生活及乐观心态,如《归园田居》 3记叙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如《移居》 艺术境界 1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这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最能代表作者冲淡之美的诗,是《饮酒》其五 2形成陶渊明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一在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质朴 3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纯净之美。他诗句的魅力在于内在的感情力量。陶诗语言是不露斧凿却高度艺术化的传神之笔。【重点】·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1意蕴深沉之美。作者把人生的悲哀挖掘得更全面深入,因而也就更沉痛。同时由于玄学思潮的影响,也就写得更深邃 2用典颇多,多用比兴、象征烘托意象渲染气氛,显得意蕴深沉。这不仅是恐因文遭祸,更是因为玄风的影响,阮籍深谙得意忘象之旨,学庄而用之 3清逸玄远之美。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个清虚空灵的庄子式的理想世界 4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 5成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开后代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组诗的先河 【必考】《左传》的文学特色《左传》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1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 2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3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①《左传》以擅长叙写战争著称,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如《晋楚城濮之战》 ② 还表现在它简洁生动地描绘战争场面 ③《左传》叙事或写人物,运用了许多细节描写,极为传神 4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如《烛之武退秦师》 【论述中的大题,也可以考简答题!】 【重点中的重点】
一、《古诗十九首》内容和艺术成就!答案《《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和思绪。游子思妇之辞。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的基本情感内容。一。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1.游子的思乡情怀,如《明月何皎皎》开创写月圆的情境表达思乡情感2.思乡的根柢,是思念家乡的亲人。如《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想念家乡的妻子。二。表现思妇的闺思和愁怨,如《迢迢牵牛星》写白昼到深夜,思妇无心织布,遥望星河想着牛郎织女,只是悲叹、流泪不已。可以想见她思念游子的深切三。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某些观念1.有功业迟滞的焦灼和失意,如《回车驾言迈》2.有世态炎凉的感受,如《明月皎夜光》3.人生的飘忽如寄。如《青青陵上柏》。4.游宦的挫折,人生的失意。艺术成就:一。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古诗十九首》最鲜明的特点。如《行行重行行》。言有尽而意无穷形成的原因:1.抒写的情感具有普遍性,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2.表达情感采取含蓄摸棱的表达方式3.使用比兴手法二。质朴自然,没有雕饰的痕迹。感情诚挚,写境用语好象都是信手拈来。如《涉江采芙蓉》三。描写的景物、情境非常切合,能够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去者日已疏》以白描手法,写出门所见的景象:荒凉的坟墓,悲鸣的白杨。2.比兴手法的运用,如《迢迢牵牛星》3.以象征手法创造圆融艺术境界,如《西北有高楼》四。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练准确,如《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写相思令人憔悴。【重点】
二、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答案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在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抒情方式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如《行路难》其一抒写志士失意的悲愤,大气磅礴而慷慨激昂。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如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三。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大鹏、沧海、雪山等),但也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清溪、明月、白露等),体现出丰富的艺术风格。另外,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句,显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三。、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答案:中唐的李贺是一个苦吟诗人,他的诗歌称为“长吉体”,主要艺术特色有:
一、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具独创性。如《梦天》诗的前半部分写瑰丽的月宫仙境景色,扑朔迷离,后半部分突然转而俯瞰人世的千年沧桑,构思甚为奇特,想象力惊人 2鲜明瑰丽的意象和丰富的主观色彩诗歌的意象非同寻常,善于运用神话和怪诞、华美的语汇,如《李凭箜篌引》。3 “冷艳怪丽”的风格特色。他的诗歌是冷、艳、奇、险自成一家,喜用“啼”、“泣”、“腥”、“冷”之类的字眼,组成一幅幅冷艳的图画,表现出一种悲哀的美 4他继承了韩孟的险怪风格和苦吟传统,又向唯美主义方面发展。他的诗是苦闷的象征,其直观幻象的描写,在艺术修辞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
四、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不同的艺术风格 答案:李煜是南唐的最后一个皇帝,世称李后主
一、他的早期作品以反映沉溺声色、纵情逸乐的宫中生活为主要内容。描写精细、生动、且富有情趣。如专咏美人口的〈一斛珠〉。他的艳情词并未脱“花间”旧格,但写得较为真切率真,如相传写与小周后偷情的〈菩萨蛮〉,用直白浅露的叙说,把热恋女子约会的情态和放纵心理写得淋漓尽致
二、李煜后期词的主要内容是写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纯以白描的手法直抒内心极度悲痛,词中时空跨度很大,加大了感情容量,抒发的感情以哀伤真实为主,能引起历代读者的共鸣。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用白描的手法抒发了对江山、故国的怀恋,充满了悔恨、悲愤和哀愁等复杂的情感,感慨极深,词境也极为阔大。五。、杜牧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答案:1晚唐诗人中,他第一个大量用七绝写咏史诗,用史论笔法,寓褒贬议论于含蓄诗味中,创作了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咏史作品。如《泊秦淮》通过对历代曾有过的繁盛转瞬即逝的伤悼,以及揭露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深寓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议论立意高绝 2忧国忧民的壮怀与伤悼之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俊爽的风格 3还写过一些出色的伤别诗,纪行、写景诗也颇多佳作。善于选择清新明朗、能给人以快感的景物来抒写情怀,用色彩鲜明的语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如《山行》以畅达的语言传达出自然景物的清新气息,明丽而有立体感的画面给人美妙的艺术感受。4诗风俊爽
【重点】
六、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案:内容1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如《东门行》2反映人民厌倦战争。如《十五从军征》3讥刺达官显贵。如《鸡鸣》4抒写爱情、婚姻或反映相关的某些社会问题。如《江南》、《陌上桑》艺术特色一。叙事成分相对增多,有情节,甚至有人物形象刻画1.在叙述和抒情中插入情节,如《东门行》写贫民男子与妻子的争论过程2.汉乐府民歌写人物最为成功的,当属《陌上桑》写秦罗敷的美貌二。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有直述胸臆,也有借助比兴,描写抒情三语言质朴浅白,往往使用口语,富于表现力。
第三篇: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3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以下篇目中,出自《诗经》且属于政治讽刺诗的是C A.《氓》 B.《怀沙》
C.《硕鼠》
D.《鹿鸣》
2.“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是指“六诗”中的A A.赋 B.比
C.风
D.颂
3.以下著作由刘向编定的是D A.《春秋》 B.《尚书》
C.《左传》
D.《战国策》 4.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B
A.《论语》由孔子编成B.《庄子》通行的最早注本为郭象注本
C.《墨子》行文注重辞藻的华丽与铺陈 D.“朝三暮四”的故事出自《韩
非子》
5.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 A.《楚辞》想象奇特,往往与当时民间的巫神信仰有关 B.《楚辞》多用楚地方言
C.《春秋》是鲁国的纪传体史书
D.《战国策》多为纵横家的游说之辞 6.下列作品属于《九章》的是C P29 A.《涉江》 B.《河伯》
C.《山鬼》 D.《招魂》 7.从文学角度看,汉初创作的主要成就在B A.辞赋 B.历史散文
C.乐府诗歌 D.小说 8.在汉初思想家中忧患意识最为深浓的是B A.晁错 B.贾谊
C.吕不韦 D.李斯 9.《史记•信陵君列传》中着力刻画的信陵君的形象是C A.知人善任 B.年轻气盛
C.礼贤下士 D.世故老成 10.《越绝书》的作者是D A.赵晔 B.枚乘
C.班彪 D.袁康 11.扬雄《甘泉》、《河东》二赋对大赋题材创作的拓展是A P47 A.写祭祀 B.写物产
C.写都邑 D.写田猎 12.蔡邕《述行赋》的创作意图是A A.咏物托志 B.劝百讽一 C.吊古伤今 D.以美为讽 13.下列诗句出自《古诗十九首》的是B A.人生无几时,颠沛在其间 B.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C.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 D.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1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出处是B A.汉乐府《古歌》 B.汉乐府《长歌行》
C.汉乐府《江南》 D.汉乐府《相逢行》 15.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次文人诗歌创作高潮是在A A.建安时期 B.正始时期
C.南朝 D.北朝 16.南北赋风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是D A.《洛神赋》 B.《别赋》
C.《三都赋》 D.《哀江南赋》 17.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纯然描写自然景物的山水诗是B A.《短歌行》 B.《步出夏门行》
C.《野田黄雀行》 D.《燕歌行》 18.曹植诗歌创作的前后期分界是C P63 A.魏明帝即位 B.首次被贬爵
C.曹操之死 D.曹彰被害 19.曹丕为中国诗歌做出重大贡献的一种诗体是B A.五言诗 B.七言诗
C.杂言诗 D.四言诗 20.在诗歌创作上常常表现出老庄人生理想倾向的是B A.建安七子 B.正始士人
C.太康诗人 D.竟陵八友 21.阮籍《咏怀》诗的数目是C A.58首 B.72首
C.82首 D.108首 22.继曹操之后,其创作达到四言诗顶峰的诗人是A A.阮籍 B.嵇康
C.应璩 D.何晏
23.“悼亡”一词专为“悼妻”之用,始自B A.陆机 B.潘岳
C.左思 D.刘琨 24.陶靖节的原名为C A.陶元亮 B.陶彭泽
C.陶潜 D.陶侃 25.卢照邻擅长的诗体是A P100 A.七言歌行 B.七言律诗
C.五言律诗
D.五言绝句
26.张若虚、刘希夷诗歌创作的最大贡献是D A.风骨的形成 B.格律的确定 C.兴寄的强调
D.意境的创造27.李益诗各体皆工,其中最著名的诗体是D P121 A.五律 B.七律
C.五绝
D.七绝
28.白居易的《暮江吟》为D 教材279 A.讽喻诗 B.闲适诗 C.感伤诗
D.杂律诗 29.柳宗元的文学主张之一是A p134 A.文以明道 B.不平则鸣 C.惟陈言之务去
D.宗经尚简 30.韦庄词的基本风格是B A.秾艳香软 B.清丽疏放 C.婉丽绮靡
D.雅丽深婉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ABCDE A.《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P9 B.屈原在《离骚》中表达了“美政”思想
P27 C.《孟子》、《战国策》均善于譬喻说理1719 D.《春秋》以谨严的书法和微言大义著称 15 E.《庄子》分为《内篇》、《外篇》两部分
32.《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主要艺术特征有ABE 53 A.浅近自然 B.情景交融
C.意味隽永
D.善用比兴
E.意蕴多义
33.下列诗人的籍贯同属今河南省的有BDE A.曹操(安徽亳州)B.阮籍(河南开封) C.嵇康(安徽省濉溪县)D.潘岳(河南郑州中牟县)E.庾信(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34.韩愈散文主要包括ABC 134 A.杂文 B.赠序文 C.碑志 D.传记 E.游记
35.下列传奇小说中以侠客为题材的作品有BDE 教材301 A.《柳毅传》 B.《谢小娥传》 C.《裴航》 D.《聂隐娘》 E.《虬髯客传》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豳风•七月》p8 37.志人小说p95教材222 38.初唐四杰p100 39.武功体p131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0.简述司马迁《报任安书》的特点。教材p99
《报任安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借题发挥,反客为主。表面看来是向任安说明自己为什么不能推贤进士的原因,实际上是借题发挥,反客为主,藉此诉说自己横遭惨祸的不幸遭遇和内心的无限悲愤,控诉汉武帝宠庇亲信,任意加祸于人的残忍行径,并剖白自己无视“刑不上大夫”的封建礼教束缚,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为实现完成《史记》的宏愿而不懈奋斗。
其次,抒情激切,陈辞婉转也是本文很鲜明的特点。“能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任安的信件触发了他的隐痛,给他回信便是为自己抒发愤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因由。在信中反复倾诉“抑郁而无谁语”、“茸以蚕室,重为天下观笑”、“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失,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的伤痛,抒发了“亏形为扫除之隶”、“深幽囹圄之中”、“乡党戮笑,污辱先人”的悲愤。时而如泣如诉,低回掩抑,时而如歌如啸,慷慨激昂,一任自己的情绪奔突流淌。至如“悲夫,悲夫”、“嗟呼,嗟呼”、“尚何言哉,尚何言哉”的反复喟叹,则更是直露激切,感慨淋漓。但是因为身为刑余之人,处于汉武帝淫威之下,尽管心中有无比的委屈,无尽的痛苦、无限的悲愤,也不能畅所欲言。否则,将授人以柄。于是,作者迂回婉转其辞,把文章重心巧妙地坐落在抒写自己为什么遭遇大祸的事实和如何遭受大辱的情实上,以此为基点来抒发幽愤。整篇文章只是反复表白自己欲“纳忠效信”、“拾遗补阙”、“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的主观愿望,只是反复陈述自己“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的悲惨遭遇,而把这两者之间荒谬的因果关系,把自己因此而必然会发生的委屈、伤痛、愤懑,含蓄在其中,袒露在其中。如此,既让人能了然其言外之意,又令人无以捕捉拨弄是非的头绪;既吐出了卡在喉咙口的“骨鲠”,又避免了“诬上”的嫌疑,的确是高明无比。41.简述张衡《归田赋》的创作特色及其贡献。p48 42.简述太康诗风在艺术形式上的特征。P69 43.简述李煜后期词的创作特点。p144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44.试述《孟子》的文学特色。p19 45.试述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p112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3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1.下列选项中,与《诗经》的形成、编订无关..的是 A.献诗 B.采诗 C.删诗 D.诵诗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诗经》的 A.《东山》 B.《采薇》
C.《关雎》
D.《蒹葭》
3.关于《诗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颂”分为商颂、周颂两部分
B.“雅”分为大雅、小雅、别雅三部分 C.《风雨》是表现夫妻情爱深挚的诗歌 D.《七月》是周人的史诗之一 4.中国最早的历史文集是 A.《春秋》 B.《尚书》P15
C.《左传》 D.《战国策》
5.以下不属于...
《战国策》文学特色的是 A.铺张辩丽 B.善用寓言
C.夸饰恣肆 D.想象奇幻 6.先秦诸子散文中艺术水平最高的是 A.《孟子》 B.《庄子》 C.《论语》 D.《韩非子》 7.《吕氏春秋》的文学价值主要是 A.承继先秦纵横家散文的风调 B.创作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 C.开创了纪传体通史范例
D.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展示鲜明的人物性格 8.《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渑池之会”主要表现蔺相如 A.思虑百姓疾苦 B.先公后私 C.维护国家尊严 D.深谋远虑 9.《汉书》中“八表”和《天文志》的补作者之一是 A.班超 B.班昭 C.尹敏 D.孟异 10.《吴越春秋》的作者是 A.袁康 B.桓谭 C.赵晔 D.刘歆 11.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的最主要表现手法是 A.直抒胸臆 C.情景交融
12.对冯衍《显志赋》创作影响较大的是 A.枚乘赋 C.孔臧赋
13.下列诗句出自《古诗十九首》的是 A.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C.结志青云上,何时复来还。
14.汉乐府《艳歌何尝行》所表现的是 A.兄弟冷漠相忘 C.女子地位卑下
15.曹操今传诗作皆为 A.乐府诗 C.格律诗
16.建安诗人的共同创作倾向是 A.追求冲淡之美 C.追求悲凉之美
17.蔡琰的五言《悲愤诗》的字数为 A.50字以内 C.500字以上
18.被称为诗风“峻切”的正始诗人是 A.阮籍 C.应璩
19.元嘉诗坛“才秀人微”的作家是 A.谢灵运 C.谢庄
20.徐陵编成《玉台新咏》是在 A.宫体诗的先导阶段 C.宫体诗的尾声期
21.南北朝著名诗人庾信的字是
B.比喻象征 D.铺叙摹绘 B.屈原赋 D.贾谊赋
B.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D.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B.夫妇生死相依 D.战争惨无人道 B.杂律诗 D.骚体诗 B.追求浅显流丽 D.追求观赏愉悦 B.100字以内 D.1000字以上 B.嵇康 D.何晏 B.颜延之 D.鲍照
B.宫体诗的高峰阶段 D.宫体诗退出文坛以后
A.子山 B.子渊
C.子才 D.子建 22.《木兰诗》属于 A.吴歌
B.西曲
C.鲜卑族民歌
D.北朝民歌 23.曹操散文的特点是 A.清峻简洁平易 B.注意辞采骈偶 C.气势宏盛
D.文辞瑰丽
24.下列意象不是..
出自曹植《洛神赋》的是 A.“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B.“神光离合,乍阴乍阳”C.“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D.“华实蔽野,黍稷盈畴”25.卢思道《从军行》的风格特点是 A.重文采 B.重气质 C.重格律 D.重理致 26.陈子昂《感遇》诗的特点是 A.采丽竞繁 B.兴象玲珑 C.复归风雅 D.讲究格律 27.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是 A.平淡自然 B.幽僻清奇 C.清刚劲健 D.幽深拗峭 28.白居易将自己的诗作分为四类,其中《长恨歌》属于 A.讽喻诗 B.闲适诗 C.感伤诗 D.杂律诗 29.晚唐小品文的创作特征是 A.宗经尚简 B.文以明道 C.批判性强 D.幽默诙谐 30.冯延巳词的基本风格是 A.浓艳香软 B.清丽疏放 C.婉丽绮靡 D.雅丽深婉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
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31.下列《诗经》中的作品属于农事诗的是 A.《七月》 B.《伐檀》 C.《良耜》 D.《苤莒》 E.《生民》 32.《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主要情思内涵有 A.思乡和怀人 B.闺思和愁怨 C.漂泊和蹉跎 D.焦灼和失意 E.无奈和无常
33.下列关于谢胱的表述正确的是 A.死于狱中,时年36 B.齐梁诗坛首屈一指 C.西邸文人集团成员 D.诗歌语言晦涩赘典 E.创造了一种明丽清新的诗歌格调 34.柳宗元散文的成就主要表现于 A.杂文 B.人物传记 C.山水游记 D.赠序文 E.寓言
35.唐代传奇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有 A.善于描写人物性格 B.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C.语言华实相扶,凝练传神 D.讲唱结合 E.插入诗歌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36.《国语》p16 37.《世说新语》p96 38.沉郁顿挫p117
39.“二十八字史论”p131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40.简述刘向《新序》、《说苑》的文学价值。P34 41.简述祢衡《鹦鹉赋》的艺术特点。P48 42.简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P75 p77 43.简述韩愈诗歌的艺术风格。P128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44.论述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特征。P2
45.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P105-106
一、单选题。
1-5.DBDBD 6-10.BBCBC 11-15.DBDDA 16-20.CCBDB 21-25.ADADB 26-30.CACCD
二、多选题。
31、ACD 32.ACE 33.ABE 34.BCE 35.ABCE。
第四篇: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 《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其思想倾向于儒家。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后得33篇,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鉴于此书的性质,有人把它归入诸子类。
《孟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儒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孟子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的,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书中记载了孟子的言行,反映了他的思想学说(也就是他所提出的仁政思想)。
《庄子》: 《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道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原有五十二篇,现仅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战国中期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自著,外篇和杂篇中的有些作品出自其门人和后学之手。全书的思想和文风在统一中略有差异,大体上反映了庄子的观点。
“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西汉末年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汇、交流的产物,也是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
《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祭歌,总共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作品。
《九章》:作者是屈原,是楚辞中一组叙述屈原身世和遭遇的抒情诗,包括《惜诵》《涉江》
《九辩》: 《九辩》之名源于古代传说中的天乐,宋玉写的《九辩》只是袭用古乐之名而作,在内容上已非其本来面目。《九辩》是楚辞中的一首抒情长诗,共255句。
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孟子重视道德修养,他把孔子的“仁”的道德规范发展为仁义,提出尽心、养性、诚心、寡欲等修养方法。浩然之气就是通过“义”的积累而养成,它到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自觉实行仁义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把道德操守置于生命之上,他的舍生取义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汉成帝时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散体大赋:汉代兴胜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一种艺术形式。它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发展起来的。这种作品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他收集了东汉末年的一些内容风格相近,而又失去题目的无名氏的五言诗,编在一起,起名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游子思乡、怀人;二是男女恋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历史。东汉时期最杰出的史传散文。《汉书》先后经过四人之手才完成,分别为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其主要作者是班固。在体制上承袭《史记》,而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分本纪
十二、表
八、志
十、传七十,共一百篇。
互见法: “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
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风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指作品的艺术形式。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正始文学:正始时期,玄学兴起,思想界玄学成为主流,这对魏晋时期的文人及文学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正始时期的隐士,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进颇有名声。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当首推潘岳和陆机。
玄言诗: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谈乎寡味。几乎无艺术性可言,东晋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等。(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刘琨、郭璞)
左思风力:左思诗虽不多,但内容充实,风格独特,在太康诗坛独标一帜,成为太康,以至西普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钟嵘认为其《咏史》诗是“五言之警策”,并极力推崇“左思风力”。
宫体诗:产生于梁陈时代的宫廷,多是描写女性和宫廷享乐生活的,风格绮艳浮靡,追求形式,雕琢,格调柔弱,内容平泛,题材狭窄,把形式主义诗风推向极致。代表人物是萧纲、萧绎、徐陵父子等。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出现于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在音韵上做出贡献,对汉语语音的天然音调进行规范,沈约把这种音韵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诗歌中,提出了自觉运用声律来写诗的要求“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诗人们把声律说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这个新诗体。诗歌的声律和诗句的对仗加以结合形成了“永明体”。最优秀的“永明体”诗人是谢朓。
徐瘦体:由于徐樆和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均以写艳体诗著称,人们遂称这种形式讲究的艳体诗风为“徐瘦体”。
北地三才:北魏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模仿南朝诗文创作,虽然水平有限,难与南朝相比,但它却标志着北朝文学开始复苏,也迈开了南北文学融合的第一步。基中较著名的是温子昇、邢邵、魏收。号称北地三才。
志怪小说:多指超现实的神灵鬼怪之事,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产生,是与当时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有关的。是普通百姓表达理想愿望的需要,他们将自己的反抗情绪和对理想的追求,通过大胆的幻想,曲折的表达出来。志怪小说的内容是宣扬迷信思想,大谈鬼神妖异,神仙道术,志怪小说大都采用非现实的故事题材,展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艺术上比较简略。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
轶事小说:以记录人物轶闻琐事为主的轶事小说,在魏晋南北朝盛行。这与魏晋以来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社会风尚大有关系。今存比较完整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搜神记》:<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小说。作者是干宝,原30卷,今本为20卷,作品虽然不乏神仙道术、鬼怪灵异的内容,但故事来源广泛,保存了不少优秀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世说新语》:刘义庆《世说新语》是记叙轶闻逸事小说的先驱,以魏晋知识分子为主要记载对象,故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对后世的小说和散文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世效仿《世》的作品有:唐王方庆《续世说新语》、宋王谠《唐语林》、明何俊良《何氏语林》、清王晫《新世说》等
山水诗:真正以自然山水景物为独立的、客观的审美和描写对象,山水诗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对永明新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作家是‘谢灵运’。
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在文学主张上都竭力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之风,提倡抒发真情实感。对齐梁文风的批判尤显自觉。四杰诗文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开拓,由宫廷走向市井,由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题材扩大了,思想严肃了,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有了初步的定型。他们的诗带有强烈的热情与幻想,愤懑与牢骚,不仅反映了齐梁所没有的大唐盛世气象,而且气势雄壮,意境宏博,节奏有力,语言浏亮,富于个性,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四杰为结束齐染文风,开启盛唐之间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大历十才子:指中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津、夏侯审,大历初年他曾在长安参加重要唱和活动,又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其中以钱起、卢纶、戴叔伦成就最高。大历诗人创作内容较贫乏,诗风以清丽空灵、省净纤巧为主要特色,相对盛唐,由壮阔变为清秀,由重气势变为重韵味,艺术显得更为精工。
永州八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属游记,写出了山水景物中的奇妙动人之处,神形毕肖的地再现山水景色的自然美。有卓越的的艺术独创性,善于抓住景物的最主要特征,又善于以动写静的手法与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他的游记,画廊式的展现了永州的山水胜景。(游记的名字再写出来)
花间词:五代后蜀时,卫尉少卿赵崇祚将晚唐五代词人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编为《花间集》,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词派因此得名。其核心内容不脱冶游宴乐、男女私情,风格绮艳婉丽,对宋词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温韦:温庭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词名家的人,以宫怨闺诗为主要题材,韦庄是唐末另一位卓有成就的词人。二人齐名,并称“温韦”。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文言短篇小说,它是在六唐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使得小说由单纯的谈神说鬼,以通过写人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演进。它的兴盛和唐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唐代佛教道教思想的流行有密切关系。受《史记》以来历史传记文学的影响,以及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唐代传奇最繁荣的时期是中唐时期,主要创作在中唐时期,晚唐则出现了大批的专集,传奇的内容既有描写社会生活的,也有写宗教迷信的。但传奇中,成就最高的是有关爱情生活题材的小说,如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艺术上,情节比较复杂,结构相当完整,语言典雅华丽,富于文采。宋人以后,人们根据这类小说多传述奇闻异事的特点,泛称唐人小说为“传奇”,在明清,则指南戏演唱的戏曲。
西昆派-----由《西昆酬唱集》得名。全部为近体律诗,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为代表作家。内容无外乎歌咏宴饮生活,咏物、咏史及泛咏男女情爱。追求用典丰缛,属对工整,下字丽艳,音节铿锵;标榜学习李商隐。
江湖诗派----《江湖集》中所录诗人大部分或为布衣,或为下层官吏,身分卑微,以江湖习气标榜,因而被统称为江湖诗派。江湖诗人时时抒发欣羡隐逸、鄙弃仕途的情绪,也经常指斥时弊,讥讽朝政,表达不与当朝者为伍的意愿。江湖诗人中成就较著的是戴复古和刘克庄。
诗话----诗话是宋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形式,最早的诗话是北宋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诗话内容大体包括记事、考证和文学批评几个方面。南宋后期严羽所作的《沧浪诗话》,是一部最著名的宋代诗话。
以禅喻诗-----以禅喻诗的风气开始于北宋苏、黄等人。严羽改变了前人仅以参禅喻学诗“工夫”的作法,直接以禅境喻诗境,以参禅的“妙悟”喻对诗歌本质的领会。禅宗在说明“如何是禅”的问题时总是恍惚其辞,悠谬其谈,绝不肯作出正面回答。严羽认为诗的本质也是不可言传的,只能依*“妙悟”。这样,他就把以禅喻诗运用到诗的本质问题上,由此导出了后人的“诗禅等一”等论调。
诸宫调-----是一种讲唱文艺形式,是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演唱故事。
元杂剧-----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南北合套-----元代后期,又有所谓“南北合套”,即在套数中将南曲和北曲的曲牌依一定的规则间用。
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铁崖体-----杨维桢的古乐府,题目多新创,题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写世故,爱用古韵,诗风瑰奇绮丽,时称“铁崖体”。
茶陵诗派----以李东阳为代表,作诗力主宗法杜甫,强调法度音调.对台阁体文风是有所冲击的,对后来前七子的诗文主张也有直接影响。
唐宋派----嘉靖间,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他们被称为“唐宋派”。
格调说----沈德潜的格调说,认为诗歌在内容上应该符合封建社会秩序。而在表现上,则应'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要讲含蓄、比兴,只能”委婉陈词“,不可”过甚“、”过露“。好诗的标准是”风雅“,是盛唐的诗歌,因此写诗必须学古,必须有法度,也就是要”摩取声调,讲求格律“。
义法----”义法“是方苞的文学见解。他认为作文要讲究义法,”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言有物,是说文章要有内容;言有序,是说文章要有条理、有层次、有技巧,也就是指形式。方苞主张要写好文章,必须学习古文的法则,必须向古代学习。这既是道统又是文统,是道统和文统相结合的完整的体系。
第五篇: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自考最全)
第一章 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第一节 宋初文坛的复古倾向
1.柳开为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他在宋初自觉地以恢复韩.柳古文的传统为己任,最早起来反对五代体,标举文统和道统,主张文道合一,有鼓吹复古.倡导质朴文风的筚路蓝缕之功.2.田锡在宋代古文运动中是过渡性的作家.田锡论诗,主性情,主意.强调自然和有生气,主张熔豪健.雅丽于一炉.3.简单运用:北宋初期的复古思潮在文坛并未成为主流.柳开是北宋复古革新思潮中最初觉悟的儒者代表,在他身上既显示了文道之间与生俱来的联系,同时也预示了两者本质上的某些对立和最终的必然分裂田锡更具备文人气质,他在文学思想上接受韩.柳的影响,代表了五代文气习染较深的文学之士对改革文风的自觉.穆修于古文的承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复古思潮在北宋初期并未成为主流,仅处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少数几个作家先驱自觉的阶段.第二节 王禹偁与宋初诗风和文风
王禹偁的生平:王禹偁在宋初作家中成就较大,他在诗和文两个方面的创作都较为突出,促进了宋初诗风.文风的变革.1.王禹偁与宋初三体诗白体.西昆体.晚唐体.李昉.徐铉及他们的后起之秀王禹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李昉等宋初白体诗人倡导学习的是乐天后期的唱和诗.王禹偁学习白居易惟歌生民病的讽谕诗,更进而学习杜甫.他尤其重视和推崇杜甫的诗歌.晚唐体诗派特点:1)题材狭窄,现实性差.多写身边景与琐事.2)艺术上注重构思的精巧,写得清新秀雅细碎小巧).2.王禹偁在文论上提出的传道.明心与有言.有文,及其在理论上的贡献.王在文以传道之外,要求文以明心,在传道之文里抒发自己的政见和内心感受,做到叙事言理与主观抒情相结合.所谓明心,是指自己的内心世界臻于高尚,是指立身无愧,以文明心和传道实质上是要求文道合一和文行合一,并偏重在文的方面.贡献:在文以传道之外,要求文以明心.于传道外提出明心,于有言外提出有文,是王在理论上的贡献.文从字顺,强调文风的平易.3.王禹偁对宋初诗风.文风所起的促进作用.1)王禹偁在宋初作家中成就较大,他在诗和文两个方面的创作都较为突出,促进了宋初诗风.文风的变革.2)诗风方面:提倡学白居易.学杜甫.他的诗主要反映民生疾苦,具有很强现实性.人民性.3)文风方面:提倡古文,继承韩愈文从字顺,追求平易自然文风方面有开创之功.第三节 杨亿与西昆体 识记:西昆体
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因杨亿编<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作者多是宫廷侍臣.杨亿等在皇家藏书的密阁编书,之余相互酬唱.杨亿收编其为<西昆酬唱集>,收17诗人,250首.提倡学习李商隐.)西昆出自<山海经>典故,用西昆.册府.玉山指皇帝藏书的地方.1.西昆体的代表作家——杨亿
理解:杨亿<南朝>诗的借古讽今之意.<南朝>是咏史诗.西昆体的咏史诗多能借古讽今抨击时政.一.二句,第一联写南朝君主不日不夜行乐.三.四句写南朝君主游猎.五.六句写君主沉迷于酒色.七.八句写荒淫最后导致亡国.)作者写这首诗,是要劝告人们不要忘记荒淫亡国的史实,劝告君主不要重蹈覆辙走南朝的亡国之路.暗含有借古讽今之意.创作上精于用典.音节流转,辞采华丽.2西昆体的创作特色与<西昆酬唱集>.西昆体的创作特色:1)诗风凝重.典雅.深碗含蓄.2)重修辞.重格律.重借代——昆体工夫.3)资书以为诗,大量用典.<西昆酬唱集>:杨亿等人在皇家藏书的密阁编书,编书之余相互酬唱.杨亿收编其为<西昆酬唱集>,收十七位诗人,250首.提倡学习李商隐.3.西昆体的特点.1)内容上,题材狭窄,缺乏现实性2)艺术上,讲究声律.文采,讲究修辞,喜欢用典.辞采华丽,声律工整.重借代如梅用驿使借代.月神用望舒借代)3)以才学为诗.第二章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北宋诗文革新:北宋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
兴起原因:1)西昆纠正西昆流弊,使宋代文学健康发展.2)为顺应政治改革的需要.性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内容:以韩.柳文章为号召,以复古为旗帜,以反西昆流弊为主要目标,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提倡平易自然的文风.倡导者与领袖:欧阳修.成果:从理论和创作上,给宋初文风有力批判,使宋代文学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第一节 欧阳修
识记:欧阳修生平.1)北宋诗风革新的领袖,起盟坛领主的作用.2)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3)宋代诗风和文风的根本
转变,从他开始.1.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及贡献.地位:1)政治地位.在他身边团结了一批诗人,如梅尧臣.苏舜钦,后学如王安石.苏轼.曾巩等.2)他文论和创作实践对当时影响较大.他比韩愈更着重文,在文的方面提倡平易简洁,反对追求奇险.)贡献:在诗文两方面,确定了宋代文学基本风格.1)欧阳修的诗,开创了取材广泛.命意新颖.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一代诗风.2)他的散文,摒弃了韩愈文章艰涩怪奇的一面,发展了其文从字顺的一面,建立起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2.欧阳修散文的特点与六一风神.他的文学成就体现在散文方面.他的散文开一代风气.散文特点:1)内容充实,富有现实意义政论散文结合时政).2)叙事简明.生动,抒情深情委婉深细,议论透辟.3)章法曲折变化,语言简练畅达.叙事写景中带着浓厚的抒情气息.散文总特色:情韵深长,委婉曲折,平易自然.基本风格:平易流畅中富于曲折变化.六一风神:1)这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2)它的实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富有淳厚的诗意,着眼于感情的抒发.3)结构层次曲折多变重视文章节奏气势连贯).4)语言平易自然.六一风神特点:偏于阴柔之美,纡余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3.欧阳修诗的散文化倾向,及其<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其一胡人以鞍马为家)的风格特色.欧阳修诗的散文化倾向主要表现在:1)用古文的章法写诗,讲究转折顿挫.虚实正反.2)句子彻底散行,长短句杂出,少用偶句.3)诗中常用语助词,或散文式的介词.<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的风格特色:用类于散文的语句,写王昭君流落荒漠的悲伤,以反衬汉宫不知边塞之苦,具有以汉喻宋的现实意义.其间叙事.抒情.议论杂出,笔势极为矫健.2)欧阳修<戏答元珍>诗所反映的宋诗注重理解的革新特征.欧阳修诗的这种平易风格,核心是追求表达上的深入浅出和明白易懂,在构思上能立足人情物理写景议论叙事,不以感情的鲜明强烈取胜,而以思致的宽和通达见长,从而为说理的内容融入诗歌创造了新的表现方式.由此形成的新的诗风,在艺术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宋诗注重理趣的革新要求.综合运用: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1)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与贡献.见前面)2)确立宋文学诗文两方面基本风格.见前面欧阳修诗与散文)
第二节 梅尧臣 苏舜钦
梅尧臣和苏舜钦是开创宋代诗风的重要作家.梅诗覃思精微,而宋诗之体始峻.笔始遒.苏诗超迈横奇,宋诗之势始雄.气始舒.他们的诗风格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共同推动了宋诗的发展.1.梅尧臣诗歌艺术特点.梅尧臣诗歌艺术特点:1)题材广泛,往往多以琐碎平常的生活题材入诗它拓宽了宋诗的表现领域).2)构思奇巧,努力赋予所写事物深刻内涵渗入理性思考).3)语言平淡,意境深远含蓄.4)风格深沉淡远.2.其<陶者>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思想内容:写被剥削者与剥削者不同的是横祸处境,以及尖锐对立的现实.表现诗人对人民生活疾苦的关怀,对阶级矛盾的揭露.艺术风格:用对比法写,只用事实对照而不加评论,却发人深省.3.苏舜钦诗歌风格特点.苏诗触及严峻社会现实问题.揭露时敢于大胆直言.更显大胆.豪迈,语言激烈.尖锐,常将心中不满在诗中直泄出来,直抒胸臆,情绪激昂坦露,语言明快豪迈.其诗歌作品的主要风格特色是豪犷雄放而超迈横绝.4.其<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诗的艺术特色.写京口情景,与公素学士的真挚情谊.构思雄奇飞动的艺术境界,采用夸张遒劲的文学语言,从而形成豪犷中渗透着悲壮的诗歌格调,寓含了更大更重的思想感情的容量.第三节 王安石
1.王安石的生平及思想1)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2)号半山,又称荆公.被封为荆国公3)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4)思想,罢相归隐以前儒家思想为主,归隐后佛家思想增长.2.王安石的文论与散文 识记:王安石的文论主张,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功能.主张为文要以使用为本,务为有补于世,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王安石的散文特点.1)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高度的现实主义内容.2)结构严谨.3)说理透彻,辨析问题准确.精细.4)语言简洁明快.总的来看,以议论说理见长.3.王诗<登飞来峰>.<泊船瓜州>的风格特征.<登飞来峰>风格特征:是前期诗作.最突出的是议论化.富于哲理.风格雄健遒劲.有以才学为诗的特点.<泊船瓜州>风格特征:是后期诗作.半山体王荆公体)的代表作.风格深碗隽永,精于炼字.如春风又绿南岸的绿字.)
简单运用:王安石诗歌王荆公体的特点.1)王荆公体指王安石后期的诗歌创作.2)巧于构思,工于描写,善用色彩,精于对偶,富于象征与想象.3)重炼意,又重修辞,在用事.造语.炼字等方面煞费苦心,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碗,主要载体是其晚期雅丽精绝的绝句.4.王词<桂枝香·金陵怀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片写金陵之景,下片感怀六朝旧事.谴责六朝君主不修政事,武备废弛,导致亡国,借历史警戒当朝.寄着警世伤时之意.艺术上:立意高远,用字精审,格调苍凉悲壮.第四节 曾巩 苏洵 苏辙
1.曾巩文章的艺术风格.1)善于征古引经,婉曲达意.2)叙事周密,藏锋不露.3)精于布置,裁剪得体.4)条理分明,语言洁净.2.苏洵文章以议论为主,笔锋老辣.气势磅礴.曲折多变是其主要特点.苏洵作文以学养为基础而重气势,文字雄奇坚劲,喜议政议军,带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文章多是策论,受<战国策>影响较深.著名文章<六国论>等.苏辙文章风格特点.政论文最佳.抒情记事也极有名.他把抒情记事议论结合,形成独特风格.风格特点:议论事详赡工稳,文风淡白平和,以稳健见长.有委婉纡徐,一唱三叹的艺术情趣.第三章 苏轼 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1.苏轼的生平.1)东坡居士.2)一生坎坷不平,屡遭贬谪.乌台诗案和黄州被贬是其思想创作的转折点)3)宋代最有影响,最有成就的作家.2.思想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后期则外儒内道.贬谪黄州,是苏轼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点.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写了大量的政论.史论和有为而作的诗歌,充满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和社会历史责任感.后期尽管还以儒家的忠义思想自励,胸存浩然正气,但已参入了大量的佛.道思想,外儒内佛,以求身处逆境时的精神解脱.苏轼的人格特点.坦荡坚贞的品格,随缘放旷思想.风流潇洒的气度.积极入世,坚持政治理想毫不动摇,不随波逐利.旷达心理对待种种不平,做到随遇而安,随缘自适,使他得以超越现实.第二节 苏轼的散文成就
1.苏轼的议论文特点.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说理.2.苏轼的记叙文写作特点.将叙述.描写.抒情错杂并用,随意挥洒,笔酣墨畅,兼有魏晋文风的自由通脱,又自是宋文的简练和平易晓畅,诗情画意,触处皆是.覃思妙理,一出自然.3.苏轼的小品文写作特点.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富有旷观达识和至理深情,言之有物,而且物皆着我之色彩.特点:1)信手拈来,漫笔写成,或寓情,或寓理.或寓气,或寓识,嬉笑怒骂皆为文章.2)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作者经历磨难而旷放豁达的人生态度,及其富有生活情趣的心灵,是他性格的升华和思想的结晶.苏轼散文的总体艺术特色.1)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率真之美.2)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议论横生而妙趣无穷.3)有诗化倾向,以感情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第三节 苏轼的诗歌创作
1.苏轼诗歌的题材分类.按题材内容,分为社会政事诗.山水景物诗.和陶诗.题画诗四类.诗歌的分期,以贬谪黄州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创作风格由豪健清雄,向清旷简远.平淡自然转变.苏轼诗的内容.1)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政事诗.2)将个人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的山水景物诗.3)学习陶渊明的陶诗.4)将画景转化为诗境的题画诗.2.苏轼诗歌在宋诗发展中的地位.艺术特色.1)开辟出宋诗的新园地,造就宋诗的新生命.2)创造东坡体.艺术特色.1)以文为诗,精辟而广博的比喻.2)以才学为诗,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寓哲理于意象,以意象象征哲理,以理趣见胜.基本风格:1)刚健含婀娜的清丽雄健.2)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第四节 苏轼词的革新意义
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1)他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2)他的以诗为词,指出作词的向上一路,促进了词体的变革.苏轼对词体的全面革新,是他对宋代文学发展的大贡献.1.苏轼对词境的开拓,使词走向正视显示.面向社会生活.反映真实人生的大道,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改变过去那种以歌妓口吻作词以使女声演唱的传统,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所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和缘起.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报复,吐诉了自己的人生感慨,抒写作者多种多样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感受,叙述生活中的事件,表现了亲人师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描绘山川景物和农村生活场景,创作出技巧高深成熟的咏物词.2.以诗为词对词体革新的贡献.1)所反映的内容扩大.2)把词引向正统诗文的道路,向士大夫化发展.3)把诗法诗意带入词中.4)在词中大量用典,引议论入词.5)突破词在音律方面过于严格的限制,使词独立于音乐,又不完全离开音乐的词体解放.其<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词的风格特征.被贬时写.上片写一个达观.旷达的人物形象.下片具体书法感慨.内容上以诗为词,写人生感悟,并塑造一个襟怀旷达的人物形象.典型的士大夫词.风格特征:胸襟磊落,所写也体现出这种气质.此词表现苏轼以诗为词的每一个特点.以诗为词的特点见上)3.苏轼词的多样化风格.1)主体风格是豪放.2)婉约风格辅之.4.苏轼词对后世词创作的影响.苏轼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开创豪放词派.为词这种文学样式品位的提高开辟了道路,准备了条件.第四章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第一节 黄庭坚
1.黄庭坚的生平1)自号山谷道人.2)诗与苏轼并称苏黄.3)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的领袖.4)是苏门四学士之一.1.黄庭坚山谷体及其所提倡的诗歌创作求新的内容和含义.1)无一字无来处.提倡多读书,提倡学韩.杜,要以学问为诗.2)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提倡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造语好奇尚硬,力求出人意表,创造拗句.拗律.2.山谷诗的题材内容分类.1)用于日常交际应酬的赠答诗.次韵诗,以及咏物诗等.应酬诗)2)反映民生疾苦和时事政治的诗.3)表现自我人格和襟怀的抒情写意诗.3.山谷体的艺术特点,及以杜甫诗歌为宗.1)以学杜为宗旨,重视句法,发展拗句.拗律的体制.2)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长于点化铸造,富有思致和机趣.3)好奇尚硬,造语洗净铅华,独标隽旨,风格生新瘦硬峭拔,但兼有浏亮芊绵的一面.3.黄庭坚诗<登快阁>对典故的点化.意境的营造.此诗用典精妙隐秘,反映了诗人思力的深微,往往于一事中可令读者联想到许多.如痴儿句用<晋书·付咸传>上的典故,包括了自嘲.自许.自放.自快等数重意思.朱弦.青眼一联,活用伯牙.子期和阮籍的历史典故,造就了诗的顿挫和语境的沉郁.佳人指知音.4.山谷体的艺术风格特征.1)生新奇)瘦硬.瘦硬是其诗风脱俗的表现,瘦者,洗净铅华,摒绝绮艳,硬者,刚健挺拔,力矫柔弱.2)工于炼字.5.山谷词两种不同风貌,即艳冶俚俗.婉媚豪放.艳冶俚俗处近柳,婉媚处近秦,豪放处近苏.第二节 陈师道 陈与义
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方回倡导江西诗派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1.陈师道后山体的特征.后山体,枯株槎枒,只见瘦骨堎嶒,虽瘦硬而不通神.陈师道作诗全凭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作诗标举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力求简省字句以摒却华词丽藻.陈师道诗歌的艺术风格.古朴瘦劲.2陈与义前期诗歌受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颇深,而后期诗歌深受杜甫影响.前期受黄庭.陈师道影响,但用典少,不像黄陈诗般的生硬.后期学杜甫,诗风情挚深厚.陈与义诗歌艺术特色.1)重视句法,但不像黄庭坚生硬,描写景物生动流利.比黄.陈在更大程度上摆脱了对仗的束缚,长于用宽对和活用,并且善炼虚字,善于在闲淡处取2)感怀国事,忧时伤乱,情思深厚悲壮,寄慨遥深.后期诗歌中寄着故国之思.兴亡之感.出现杜甫那种忧患意识和深沉感慨的风格.后诗学杜,深得杜诗精髓.3.简斋体诗的艺术独创性和贡献.他深受江西诗派影响,又能走出江西诗派,自创风格.1)艺术独创性:作诗不墨守江西诗派常规,吸取江西诗派的长处,讲究字面锤炼,奇巧的构思.避江西诗派所短,避免写得生硬.2)贡献:他能避免江西诗风流行带来的弊端,自创新格,给当时笼罩在江西诗派影响之下的整个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对宋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第三节 吕本中 韩驹 曾幾
1.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江西诗派得名于<江西诗社宗派图>,此图列黄庭坚为创派人.他是第一个以宗派观念论诗人群体的诗人.理解:1)江西诗派三点性质特色.<宗派图>所显示的江西诗派的性质特色有三: 1)此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而非实际之聚会.2)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而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3)江西诗派是元祐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关系.2)江西诗派发展分为三期:发展期.全盛期.衰落期.一.发展期:北宋后期,在黄庭坚的周围和身后形成了一个追随他的人品和创造风格的诗人群.二.全盛期:南宋初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提倡,出现学者率宗江西的局面.三.衰落期:南宋中期以后,陆游.杨万里等人先后突破江西诗派的范围,各自走上新的创造道路,江西诗派逐渐被分化.2.吕本中诗歌创造中的活法说对宋诗发展的作用.吕本中作诗讲究活法,强调不拘一格,试图改变以黄庭坚为代表的艰深拗硬的风格,把诗风引向清新明朗.活法说概念):吕本中提出的.他要求作诗不破坏规纪,又能变化不测,达到艺术规律和创作自由的统一,给人以圆转自然的印象.改变以黄庭坚为代表的艰深拗硬的风格,把诗风引向清新明朗.3.韩驹诗的特点.诗作既学苏轼,又学黄庭坚.特点:意脉贯通,晓畅明快,能救过分讲究炼字琢句而陷于滞涩的江西末流之弊.4.曾幾诗的特点.属于江西派,在拗体.咏物重神似等方面都受黄庭坚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吕本中的影响,作诗不用奇字.僻韵,少用典故,故一般写得较为明快畅达,形成活泼流动的风格.第五章 北宋词与南渡词
识记:北宋词分为三期及其各期代表作家.1.宋初到仁宗天圣.庆历年间,是北宋词的初期.代表作家,宴殊.欧阳修等词人.2.由仁宗天圣.景祐以后,直至英宗.神宗.哲宗三朝,是北宋词的创造时期.代表作家柳永.苏轼.秦观等.3.哲宗末年,历徽宗一朝,直至汴京沦陷以前,是北宋词的总结期,出现集大成的词人周邦彦.第一节 晏殊 欧阳修
1.晏殊的生平.1)是北宋专工令词,而且以词名世的第一人.2)作词深受南唐词人冯延巳的影响.3)词作著有<玉珠词>.2.晏殊词的艺术特色.晏殊词的内容,主要是佳会宴游.男女别情,思想性并不高.但它的艺术性比思想性高,是其重点.艺术特色:1)擅长以清新淡雅的笔调来写富贵生活.语言清淡,但句中散发着浓重的富贵味.于是,所写富贵生活不显庸俗,带着淡淡的田园味.言情词也写得清新淡雅,没有晚唐五代中色 情的描写和轻佻浅薄的习气.感情真挚,带有哲理性的感伤.感伤词,反映了人生感慨,善于概括富有哲理的特点.2)善于借景写情,往往达到情境交融的境界.3)工于造语.语言工巧明丽,清新淡雅,语浅情深,即言中有情,情中有思.3.运用:欧阳修词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大体呈现两种风格:一是深婉含蓄,一是清新疏隽.他写男女情爱相思的词,其风格就是深婉含蓄.他继承了晚唐深婉含蓄的传统,除外形描写,还进一步转向内心刻画.他清新疏隽的风格,体现在抒写个人身世感慨的词中,也可称抒怀词.这类词写得悲愤中有洒脱,旷达中有豪气.另外也体现在描写自然景物的词中,写景词写得意境清新.一洗花间词香而弱的文风,将词引向清新疏隽.深婉含蓄词风对李清照.秦观很有影响,而清新疏隽对苏轼有影响.第二节 柳永
1.识记:柳永的生平.1)是宋代著名流行歌词作家.2)对宋词发展做出重大贡献.2.柳永对慢词发展的开创及贡献.慢词体制的开创者.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作家,创制了不少慢词新调,丰富了词的曲调.突破了当时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扩大了词的容量.奠定了长调的形式与体制,为宋词发展开创新的局面.3.柳永词的俚俗特点.1)表述的浅近俚俗.在他之前的词作讲究委婉含蓄,而柳永多用白描,讲究透彻明白,平直坦露.2)语言口语化.通俗化.擅长应用口语.俚语,构成平民化风格.3)在题材方面,写了很多表现城市生活的城市词.歌妓词.所写社会中下层生活,反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带有俗的特点,构成俚语特点的一方面.4.运用:1)柳永雅词的艺术特点.雅词即传统 婉约词)1)以赋为词.善于融合曲词和辞赋的长处.指把赋的笔法,引到词中,创造了一种层层铺叙,恣意渲染的艺术手法.感情得到尽情抒写.长于铺叙,是他对开拓宋词艺术表现力的一个重要手段.2)他的羁旅行役词不减唐人的高处.羁旅行役词主要是描写江湖漂泊感受,写游子思乡之情,亦写羁旅之苦,自然风光描绘,失意之悲,融合一处,内容丰富.反映出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哀感慨.用赋法来写,层层铺叙中见情景交融,扩展了词叙事言情的空间.他的意境与唐人有别,以男子角度来写,景界扩大.2)柳永词在宋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创制和推动慢词艺术的发展是柳永对词的特殊贡献.2)把赋体的笔法引到词中来.3)变衙为俗.雅俗并陈,用俚俗的语句直露地表现感情.第三节 秦观 晏幾道 贺铸
1.识记:秦观的生平.秦观,字少游.著有<淮海集>,人称淮海先生.苏门四学士之一.思想和创作受苏轼影响较深,但词风却不同.是北宋后期婉约词的代表作家.理解:秦观婉约词的艺术特点.秦观词内容多写情愁,写得情真意挚,清新秀丽.把艳词改进成为雅词,思想格调较高.写情愁时,善于融情入景,对景物加以渲染.描写,创造出一种凄清幽深的意境来表现自己的情怀.讲究含蓄蕴藉,饶有情致.善于用比兴手法写情愁.如<踏莎行>.2.秦观词的情致.词以抒情为主,较少叙事.被称专注情致.早年在情词加入自己身世之感,借艳情寄慨身世.后期词写被贬后的心境,词境和婉而转入于凄厉,气格之高,渐与东坡词相近.3.运用:晏幾道词的艺术风格.1)善于选取生活中最富于表现力的动人细节,深婉曲折地抒写自己的心灵.2)常用追忆方式写,增加词的悲感.3)常借梦境抒情.梦境体现着他的心态)4)善于选取凄迷动人的景物来烘托悲凉哀怨之情.借景写情)5)善于用近似平淡,而又含蓄有味的语言来表现自己深挚的感情.综上所述,形成凄楚.哀怨.典雅.清丽的风格.4.理解:贺铸<六州歌头>的风格特征.贺铸词风格主要有两种,一是婉约,一是豪放.<六州歌头>是其豪放清俊之作.此词笔力奇横,声调激越,用边塞激越苍凉的歌曲,表现他有心报国而无路请缨的郁郁不平之气.其词悲愤壮烈.第四节 周邦彦
1.识记:周邦彦的生平.1)号清真居士.2)曾担任大晟府提举,是大晟府词派的领袖.大晟府:皇家音乐机关.)3)北宋词的集大成者.理解:周邦彦<苏幕遮·般涉>词的艺术风格.写羁旅过程中的感受,言情体物融为一体,清丽浑厚,深美闳约.词中的午阴嘉树清圆和一一风荷举等句,体物之工巧细致,用笔之缜密典丽,已开南宋雅派词的先河.运用:周邦彦词集大成的表现有三方面.1)从词调的搜求.审定和考证方面说,有集成和创制的功劳.在大晟府期间,在考订古调之间,自创不少新调.他使词调更加丰富,把婉约词引向格律化在柳永的基础上).2)就其写作功力之成就而言,他善于体物言情,描绘工巧周至,又善融化前人诗句,炼字妥帖工稳.3)创作风格方面说,汲取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精巧工丽的典雅词风.2.理解:周邦彦<兰陵王·越调·柳>.<六丑·中吕·落花>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兰陵王·越调·柳>,名为咏柳,实写送别以抒别恨.长于铺叙,工于描写的特点,把柳永的铺叙向前推进.周邦彦善于回环往返.多角度多层次,把一点情扩展开来铺叙.结构布局颇具匠心.现在.过去.未来结合在一起,空间变化.曲折变化避免了一览无余的毛病.<六丑·中吕·落花>,写自羁旅他乡,看似咏落花,实为自叹身世之作.扣住人怜花的感触,回返往复写.结构工巧严谨,用词含蓄有味.运用:周邦彦词的艺术特色.1)善于体物言情,描绘工巧周至.如<六丑·中吕·落花>中的特点.)2)善于铺叙,精于章法.如<柳>)3)语言流畅精美,声韵协律.用俗语入词,做到化俗为雅,化雅为俗.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精于格律,把词引向格律化.严谨化.第五节 李清照 朱敦儒
1.识记:李清照的生平.1)号易安居士.2)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3)她的生平.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理解:李清照<声声慢>的情调.后期代表作.真切表达了词人南渡之后迭遭丧乱.受尽磨难以后的凄惨心境.个人身世之悲.沦落之苦.亡国之痛,反映当时人们普遍的心情,充满悲伤忧郁.2.运用:李清照易安体的艺术特点.1)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提炼俚语.俗语入词,化俗为雅.善用浅俗语,明白如话而清新工巧,表达了清新的情思.2)易安体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同时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把个人的愁思愁绪与伤时伤乱的家国之痛融为一体,写出婉约词的忧伤绝唱.3)易安体倜傥有丈夫气,能把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婉约而不绮靡,而是柔中有刚,蕴含着激昂豪迈之气.温婉中有遒逸之气,旖旎中透出刚健.洒脱.俊爽.凄婉缠绵中有骨力.运用: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见上题.李清照艺术特色即易安体艺术特色)3.理解:朱敦儒<好事近>词的特色.勾勒出鱼夫形象,是作者写照.上片抒情,下片写景.朱希真体代表作,又称樵歌曲.超然物外,自得其乐,于淡而静的空旷境界中,透出的洒脱的情调,加之语言浅白如话,形象单纯.明净,风格自然飘逸,在词中能自成一格.运用:朱希真体的艺术风格.1)朱承苏轼词风而走向放旷自适,在放旷基础上形成看破红尘的隐逸风调,形成朱希真体.2)其词旷逸俊达,多歌唱看透尘世后的随缘自适.逍遥行乐,但有深藏忧怨,有不少虚无思想色彩比较浓厚的篇章.第六章 辛弃疾 第一节 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
1.识记:辛弃疾的生平.1)号稼轩,词称为稼轩体.2)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一个英雄豪杰.有着丰富战斗经历的.文武双全的词人.)3)南归后处境艰难,屡受投降派排挤打击,长期闲居乡居.4)强烈的爱古主义思想贯穿一生.5)是宋代词史上存词最多的词人.理解: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其思想的主要倾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思想的主导倾向,表现为对中原山河和人民的系念,对恢复统一的向往,对投降苟安主义者的极度鄙视和愤慨.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第二节 辛弃疾词的题材内容
1.辛弃疾抒写爱国情怀的英雄词的特点.1)以词抒发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尽显抒情主人公的英雄本色.2)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理性,有豪气英风.但英雄词往往蕴含着壮志难酬的悲愤.2.理解:辛弃疾描绘田园风光的农村词的特点.清新朴素,恬淡风味,清新纡徐,真淳朴素.3.辛咏春词和艳情词特点.1)咏春词,写的疏朗明爽,清丽中见俊俏,带有婉约风韵.它的妩媚是一种富刚于柔或振柔为刚的秀美,是以雄健清劲和悲慨深沉的情思为底韵的婉媚.2)艳情词,显得率真质朴而情致凄切,并非只是婉媚而已.第三节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1.理解:辛弃疾词对意境的开拓.他是在苏轼革新基础上进行的.1)以文为词.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在内容方面,既能用词来抒情.咏物,也可用它铺陈事实或讲说道理.题材.内容之广,除苏轼之外无人能比.从艺术表现手法上来说,采用古之辞赋的手法入词,还用还用古文辞赋的章法来结构词篇.以文为词带来词体大解放,词境的开拓.2)才情的发挥和人格的体现.把
心灵世界的全貌放在词中.3)其词具有英雄豪气,意境雄奇阔大,以英雄豪杰的气势豪情来作词.4)多悲壮语.英雄失志的悲慨.5)写农村景致词作,对词境也是一种开拓.2.简单运用:稼轩体的艺术风格特色.1)辛弃疾作词多以豪放格调出之,又不失温婉的本色,但他的词的基调仍是悲放的.他的词既抒发了独具的英雄豪杰之气,又保持了词曲折婉丽之美.2)辛弃疾以其英雄豪杰的性情和胆气,突破了词的传统体制和写作方法而另辟新境.可是就其稼轩词言情的深微而言,却又同时保持了词体曲折含蓄的美妙.既以豪放气质开拓了词的意境风格,又不失词的含蓄蕴藉之长,这种相反又相成的现象,是稼轩词的特色,也是在宋词发展过程中完成的过人成就.3.简单运用:辛词的语言艺术特点.1)议论纵横,善使事用典.2)散文句法入词,广泛化用前人文学语言入词.3)语句精练警策,雄放雅丽.4)注意吸收民间语言入词,口语化.通俗化的特点.第四节 辛派词人
1.理解:张元幹词的特点.1)长于抒写悲愤之感,以悲歌慷慨为基调.2)用词为武器,直接参加反对投降坚持抗战的现实政治斗争.2.理解:张孝祥词的特点及其<念奴娇·过洞庭>词的风格.词的特点:1)兴酣落笔发为慷慨壮烈之音,气概有更甚于稼轩词者.2)长于借景抒情,除忧愤深长的作品外,多以清隽为宗的即景抒情之作,善于用自然美景衬托清旷胸襟,洒脱处极似苏轼.<念奴娇·过洞庭>的风格:即上面的特点2),长于借景抒情,飘逸.3.陈亮爱国词的艺术风格.豪壮著称:1)豪放雄奇,昂扬激荡,是其基调.2)开政论入词的创举.4.理解:刘过词的风格特点.其词步追辛词,多慷慨悲壮语.气势贯注,流畅自然,但横放处往往不可收拾,流于平直和率意,启叫嚣粗豪之风.第七章 陆游与南宋中期诗歌 第一节 陆游 1.陆游的生平.1)号放翁.2)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3)是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范成大.尤袤.陆游)4)存9200多首,是中国古代存诗最多的诗人.5)生平与诗歌创作大致分为三个时期.2)陆游诗分早.中.晚三个时期,分别有喜藻绘.清新拔俗,豪放悲壮,清淡秀逸的风格.1)早期,45岁以前.存在学习江西诗派的痕迹,偏重技巧,后意识到,转向清新平淡.2)中期,46岁到夔州之后.中期是他实践爱国主张的时期,陆游诗歌成熟时期.诗中充满悲愤豪壮风格.3)晚期,65岁到85岁,罢官家居时期.景物诗篇,风格清淡.爱国思想仍占主导.2.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多面性.1)诗作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至死不渝.2)诗歌诸体皆备.艺术风格多样.a.古体诗多豪壮语,喜言征伐事,颇有老杜诗的雄浑气势,又吸收岑参的语奇体峻,写得豪迈坚挺.b.七律感时伤世,无不悲愤激昂.最显著的特征是善为悲壮.c.七绝善于咀嚼出日常生活里的隽永滋味,写得清淡细腻.简练自然,而且明白如话.多为咏物.写景.抒怀.3)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4)语言明白流畅,精练自然.2)陆游的爱国精神.陆游诗歌的主要内容就是表现强烈的爱国精神,贯穿整个诗中.1)对国家命运无限关怀,呼吁抗金救国.表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为国牺牲的精神.2)谴责投降派的罪行.3)抒写壮志难酬的悲愤.4)同情沦陷区的人民,表现了渴望收复失地的愿望和决心.3.陆游散文的特色.1)叙记文成就突出.2)内容丰富,趣味盎然.3)用新鲜活泼的笔调,表现出敏锐的认识.4)文字简洁优美,富有诗情画意.陆游词的艺术风格.两种 激昂慷慨.清淡秀逸.第二节
杨万里
范成大
1.诚斋体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关键.杨创的诗歌,被称诚斋体.诚斋体诗,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写得活泼自然.风趣诙谐.改变了以往宋诗瘦硬生涩的旧格,开辟了新的诗风.运用:杨万里活法诗的特点.1)讲究活法透脱.诚斋体)强调有规纪多变化,杨万里着重强调要在活,即放开手脚自由抒写,富于流动变化.加之他善于表现事物动态美,着重表现山水自然景物蕴含的自然灵性,诗中充满灵性活境.透脱指的即心胸的透脱,即对事物有精深透彻的体会,独到高妙的见解.诗中的活法即心胸透脱的结果.2)想象新奇风趣.杨万里写景物有独到的眼光,想象奇特,幽默风趣,描写中带有诙谐笔调.3)语言通俗明快.4)风格流转圆活.2.运用:范成大的田园诗艺术特点.1)在传统的田园诗中,加入揭露剥削的内容,反映农民疾苦.2)展示农村四时各个方面,具体描绘四时农村劳动.类似乡村风俗图录,具有新鲜的感观.第三节
朱熹的文学思想与南宋散文 生平.朱熹,理学家,卒后谥文,人称朱文公.1.理解:朱熹的文学创作主张.诗论:1)在诗歌内容和审美意境方面,追求冲淡平和的中和之美.2)能够顾及诗的感情,即把兴作为诗的表现方法看待.文论:主张文道一体,即文道合一.2.简单运用:南宋散文中议论文成就最高,各种小品文体现了南宋散文的繁荣.1)南宋散文中议论文成就最好.文气贯注,文字最为明快,富于鼓动性和逻辑性,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2)各种小品文体现了南宋散文的繁荣.小品文的各种体裁,至南宋均已齐备,能不拘格套,自由挥洒,文笔平易简洁,文风自然流畅.第八章
南宋中后期词 第一节
姜夔
姜夔的生平.1)号白石道人.他的词称为白石词,是南宋清雅词的典范.2)清雅词派的开山大师.3)终身布衣,漂泊江湖的清雅高士.1.理解:姜夔词的格调和意境.清雅.1)言情词,多用清冷的词境来寄托他落寞的心绪,发抒幽愤,感慨全在虚处,无迹可寻而疏宕空灵.2)咏物词,往往从侧面入笔,将人生飘零的失意.国事日非的感触,与物象景色结合起来,别有寄托而意味深长.总之,姜夔词以文人士大夫那种高洁清雅的意趣为主,很少有世俗的香艳妩媚语,也没有豪壮激烈的情怀.多追求言外之意,词采偏向于淡雅素净,故词境以疏朗开阔居多.2.理解:姜夔<扬州慢>词的风格特点.善于遗貌取神,于虚处着笔,避免直接表露,追求言外之意,笔调清幽杳渺,意境空灵含蓄.运用:姜夔白石词清雅的艺术特色.最大特色是清雅.白石词风及艺术的主要特征是空.骚雅,并可进一步概括为清雅二字.是张炎提出的.清空指风格而言,关键在一个清字,清雅的人品,清刚的笔法,清虚的情韵.)1)遗貌取神,选择与清的情思相应的景象事物,取其神理而不着色相,呈现出以清虚为体而空灵淡远的风格特征.2)清新刚健的笔调,洗练空明的语言,用健笔写柔情.3)化用唐诗成语辞汇,走向用宋诗的句式造语铸词,是姜词的新创造.第二节
吴文英
吴文英的生平.1)号梦窗,词称梦窗词.2)江湖游士.3)南宋词家,除辛弃疾外,存词最多.1.运用:吴文英词的题材分类及内容.1)酬赠作答之作—成就不高.2)哀时伤世之作—表现对国事的忧虑.3)忆旧悼亡之作——与他不幸爱情遭遇有关,艺术表现上有特色.2.<梦窗词>的艺术特点吴文英<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齐天乐·黄钟宫,俗名正宫,与冯深居登禹陵>三千年事残鸦外)的风格特点.<莺啼序>是吴文英自制的宋词里字数最多的慢词长调.内容深悲,外表却错彩镂金,用色彩鲜丽的字眼来修饰,字句的组合又往往打破正常的语序和逻辑,形成深幽蜜丽的语言风格.<齐天乐·黄钟宫,俗名正宫,与冯深居登禹陵>,场景随情绪起伏而变幻频繁,奇丽中充满神秘和险怪,凄迷幽冷中见热烈,词境似不连贯而潜气内转,章法曲折绵密.运用:吴文英词的艺术特点.1)做词讲究用事和修饰字面,讲究协律,重视格律.多用华丽辞藻,喜用代字,多用典故,且为僻典.描写细腻,而且在表现男子情爱心理方面,均一一落实到字面上,情思化作绮语艳字.2)叙述方法与章法结构一反常态.结构上多依赖感情的联系,而不是逻辑的联系.在叙述上常把时空颠倒交错,以此显现自己的人生历程.巨变,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又常用虚幻笔墨写实情,表面看不合常理,内中蕴含深刻哲理.由此,他的词体现出无理之妙
第三节
史达祖 周密 王沂孙 张炎 蒋捷
1.理解:史达祖咏物词的特殊风格.奇隽清逸,能融情景于一家.体物工巧而不留滞于物,尽态极妍,写作手法比较高明.咏物词以描写见长,工丽的白描,婉妙的诗情,笔调轻盈绰约,加造语轻俊妩媚,词境婉约飘逸,有种特殊的风格.2.理解:周密词的情调.周密的草窗词,以写个人身世之感和离情别绪者为多,而且往往融入了黍离之悲,独标清丽.其共丽精巧.善于咏物,颇多沉咽凄楚之音.3.王沂孙的<碧山乐府>理解:词的风格特点.王词,善于咏物见称于世,因物起兴.触景生情,时时流露出一种伤时感事的情绪来,但又含蓄蕴藉,寓骚雅于冲淡,以幽深之笔淡然写出.4.理解:张炎词的艺术特色.亡国之前,婉丽淡雅,笔墨疏淡而意趣高远,主要表现在咏物词上.亡国之后,尚寄托.藏悲伤于浓红淡绿中,词风清疏.凄咽.入元后,黍离之悲成为其基本主题,深婉雅净.清丽疏朗的风格中,染上了枯木夕阳般的清冷灰暗色彩.5.蒋捷词的风格特点.风格多样化.清雅词,隽婉,效姜夔.豪放词,效辛弃疾.小词,清丽秀逸 第九章 南宋后期文学 第一节 永嘉四灵
永嘉四灵.是徐玑.徐照.翁卷.赵师秀.永嘉四灵,指的是当时永嘉的四位诗人.由于四位作家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故谓之四灵.都是永嘉人,诗风极相近,都是由于叶适的鼓吹而闻名于世,所以被视为同一诗派.1.理解:四灵与晚唐体的关系及其诗风.四灵复兴的唐诗,实际上是晚唐体诗,一种处于贾岛.姚合的苦吟诗风,专为格律诗,意平语诡,多有伧气,因主清切,镌小景,刻画太甚而流于纤仄,然亦有写得自然清圆而功夫精巧的作品.他们的诗不炫奇逞博,不斗靡夸多,只是以白描作诗,清新流丽,能矫宋人长篇论理之陋习.2.永嘉四灵诗歌的艺术特点.1)精于五律,专写自然景物和个人感触,多冲淡平和,轻灵清寒的境界.多表现隐逸.悠闲的情趣,追求一种平淡简远的韵调.2)四灵刻心苦吟,刻意求工,注重锤炼字句.3)多用白描手法,清新流丽.4)诗中不用典.用以矫正江西诗派资书以为诗等诗风.第二节
刘克庄与江湖诗派 生平.1)号后村.2)南宋末年文坛领袖.1.运用:刘克庄是个的风格特征.六十岁为界,分前后两时期:1)早年诗学四灵,风格清轻简淡.2)中年尊韩诗学陆游,追求一种抑扬开阔.悲愤慷慨的诗风.3)后期,有意学杨万里.陆游的大家气度,写忧国忧民之作,格调更为沉痛,情感更为深刻,写抒写个人情怀的诗歌,常于沉郁低回中含一种悲凉疏放的落寞情调.刘克庄学众诗家而自成一家,成为江湖诗人中最大一家,在江湖诗派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1)融会众作自成一家.2)尝试将江西派和晚唐体加以调和,走出一条新路子.在四灵.晚唐体外自成新体.3)由于多方面吸收唐诗的艺术营养,并熔铸了宋诗的时代内容以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力,他成为江湖诗人中成就最大的诗人.2.理解:刘克庄的词风.1)继承和发展了辛派词人的爱国主义传统及其豪放的风格,伤时忧乱,极见雄肆,处处流露出黍离哀痛的沧桑感.2)着重发展了词的散文化.议论化手法.3.江湖诗派.江湖诗派是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因陈起刊刻的<江湖集>而得名.其成员多是流落江湖的不得志之士.主要代表作家是刘克庄.戴复古.方缶等.特点:江湖诗人多效仿四灵和晚唐体.追求苦吟,不用典,尽量白描,风格清圆轻灵.运用:戴复古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内容:多写人情世事.不少诗,指斥时政.忧虑国事,怀念故土,关心民生疾苦.从内容上看,较有现实性.在忧时伤世中渗透着个人身世之感.艺术:以苦吟求工,带有四灵余习.多做五律,多用白描,极少用典,追求自然平易,风格多样.第三节
严羽及其<沧浪诗话>
1.运用:严羽以禅喻诗和妙悟的内容.以禅喻诗,借用禅理来说明诗歌创作的特殊性.妙悟,可以从鉴赏和创作两个方面来认识.1.从鉴赏方面来说,指能领会古人诗歌意境,靠的是渐修2.从创作方面来说,主要是直观顿悟.直观顿悟:在长期渐修的基础上,产生创作灵感.2.运用:严羽别材.别趣.兴趣的内容.别材,指诗人要有特别的才能,并不是读了书.有了学问就能写出诗来.别趣,指诗歌必须有美感形象,能感发人的审美趣味.它有广.狭二义,广义指诗歌的美感魅力,狭义则特指盛唐诗的审美特色.兴趣,就是别趣,即类盛唐诗歌的那种特殊的审美趣味,是诗歌作品给人的美感,属于主观的审美经验,是外物形象直接兴发出来的审美情趣,是感性的直接触发,不涉理路,不落言筌,故无迹可求,是种言有尽意无穷的审美趣味.运用:严羽妙悟与兴趣的含义.(见上略)
第四节
文天祥与遗民作家
1.生平.民族英雄.宋末最杰出的爱国诗人.运用:文天祥<过零丁洋>诗的思想内容.概括了文天祥一生经历,体现出他为祖国.为民族而视死如归的大义大勇精神.运用:文爱国诗词的风格与感人的爱国热情.1)文的爱国诗词,是他国破家亡.身陷囹圄而决不屈服的壮烈誓言和内心独白.2)无论诗或词,都是用血泪书写成的,情辞哀苦而意气激昂,反映了作者生死不渝的民族气节和顽强斗志.2.遗民作家1)汪元量诗的爱国感情.他曾随被俘君王北上,这个经历使他的诗更沉深通.a.将极痛切的感受,用极朴素的语言抒写出来.真挚沉痛,带有亡国人的血泪,时人称宋亡之诗史
b.用纪实手法,把他所目击的南宋亡国.三宫北迁的情景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心情十分沉痛.2)刘辰翁词的风格特点.a.大半是宋亡后所作,除小部分写景.咏物.应酬之作外,都是感怀时事.悼念故国.抒发兴亡感慨.表达亡国遗民悲愤的作品.b.他的须溪词多真率语,由心而发,不假追琢,风格遒劲而情辞跌宕.第一章 辽金文学 第一节 辽代诗歌
1.理解:1)耶律倍的<海上歌>.这是一首失意的悲歌,暗含讽喻.此诗直接表达了对弟弟耶律德光夺走自己王位的不满,怨恨之情溢于言表.2)耶律洪基<题李俨黄菊赋>诗.此诗为道宗读了宰相李俨所献<黄菊赋>后的一时兴到之作,构思巧妙,意境空灵,含有意外之意,是辽诗中少有的纯诗之作.2.契丹女诗人懿德皇后萧观音<伏虎林应制>诗的风格特征.反映射猎习俗,应制之作.充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强悍和威风,不无靠武力吞并南邦宋朝和东邻高丽而一统天下的雄心.3.<醉义歌>的汉化表现手法和契丹民族气质.辽诗最长诗篇一百二十句.所用事典和思想旨趣均来自汉文化,采用汉诗歌行体的抒写方式.第二节 金代文学
理解:金代文学发展分为初期.自具风格时期.繁荣时期和后期四个阶段.1)初期,主要是入任金朝的辽宋重臣的作品.2)自具风格时期,出现国朝文派,突出北国雄健诗风.3)繁荣时期,标志性作品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4)后期,忧时伤乱成为主题,出现元好问等诗人.1.1)金初文坛由两部分人组成,一.辽入金的文臣,一宋入金的文士.后一种几乎占据金文坛.2)借才异代说与金初文学起因及其性质.清人庄仲方在<金文雅序>中提出的.这个说法揭示出金初文学的起因和性质.运用:宇文虚中和吴激.蔡松年诗歌的特色.1)宇文虚中,金诗奠基者,但他的诗中充满了眷恋故国的情绪.强烈的恋宋情结,成为金初诗歌特有的情感基调.2)吴激,宋人,奉命使金强留.他的诗以故国之思.故国之恋为基本主题.3)蔡松年,主要以词著名,与吴激齐名,并称吴蔡体.其诗充满归隐之思,词风清丽闲雅,无激愤语,但词中曲折透露出来的感情却十分复杂.2.国朝文派蔡珪.党怀英.王庭筠诗歌的风格.国朝文派:指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金人作家,元好问在<中州集>中称他们为国朝文派.1)蔡珪,其诗骨力苍劲,有苍健豪放的气势,清切而有骨气,开创了一种与借才异代的诗人所不同的北国雄健诗风.2)党怀英,其诗体物精细,寄兴高妙,有魏晋陶谢之风.3)王庭筠,作诗以黄庭坚为法,诗律精严生新,却没有险怪生涩之病.很少用典,多数是从大自然和生活中撷取诗材.3.简单运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对戏剧艺术发展的重要影响.诸宫调:指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结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它由韵文与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演说故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但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1)董解元对西厢记故事的情节内容做了创造性的改造,改变了故事的结局.2)使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3)故事的矛盾冲突由崔.张两人间的恩怨,转移到他们为追求爱情幸福而与讲究门当户对和世家大族体面的崔老夫人的矛盾斗争上.4)充分发挥了诸宫调说白与歌唱相间的艺术特点,将叙述与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各种人物形态,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来.5)其唱词文白相伴而质朴俊秀,既酣畅明快,又不太俗,带有文采和韵味.6)对王实甫的<西厢记>创作做好了基础.4.金后期文学赵秉文.李纯甫.王若虚诗风格.1)赵秉文,后期文坛领袖.诗歌创作强调师古,提倡风格的多样化.其七言长诗气势奔放.不拘一格,律诗壮丽,五言古诗则真淳简澹.冲和清远.2)李纯甫,学黄庭坚,突出雄奇峭拔,写得奇险而瑰丽多姿.主张以心为师,自成一家.3)王若虚,反对李纯甫崇尚的奇险,反感黄庭坚.江西诗派.推崇苏轼那种信笔抒写,纵横奔放而能体现其性情之真的作风.主张出于自得而本于自然,以求真求是为务.第三节
元好问
生平.金代最杰出作家,金后期最重要的诗人.1.元的论诗绝句.理解: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所体现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肯定魏晋否定齐梁.有褒有贬唐.贬多于褒宋.主张慷慨雄浑,反对浮华纤弱.主清新自然,反堆砌雕琢.<论诗三十首>是金代文坛中的精华.2.元的诗歌创作.运用:元好问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内容反映金元之际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痛苦生活.诗中最有价值的作品是在金亡后写的丧乱诗,字字句句无不渗透着血和泪,是一副金元之际的历史图画.艺术上:擅长各种诗体,而以七律和七绝成就最为突出.具有苍凉沉郁而悲愤高亢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情调悲凉而骨力苍劲的独特风格.3.简单运用:元好问词的艺术风格.1)以豪放为主.2)也有写得深情婉转的作品,健笔写柔情.综合运用: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作家.1)元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兼备北方民族的豪健英杰的气质和深厚的汉民族文化底蕴.2)诗词标志金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和独特价值.3)论诗绝句<论诗三十首>,集中地体现了他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4)丧乱诗反映了金亡前后的历史图画.5)风格情调悲凉而骨力苍劲.第二章 前期元杂剧 第一节 白朴 生平.1)金入元的作家2)元杂剧前期著名作家.1.历史剧<梧桐雨>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内容:李杨爱情故事,取材于白<长恨歌>.借李杨,概括了一个朝代由盛到衰的变化,抒写人世沧桑之感.艺术:1)善于表现患难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2)将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处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响.3)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2.白朴爱情喜剧<墙头马上>的艺术风格.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1)这是一出带有较浓喜剧色彩的爱情剧,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见长.2)人物生动.剧情活泼,艺术风格轻松.第二节 马致远
生平.1)被称为曲状元.2)著有杂剧十五种,今存七种.3)代表作<汉宫秋>.1.<汉宫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内容:借昭君出塞的故事,写作者的兴亡之感,抒发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抨击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艺术:1)根据自己的现实感受和主观感情,进行创造性改编.2)曲词优美,声情并貌.2.神仙道化剧的艺术手法.1)戏剧冲突和人物活动均以神仙真人度脱凡人入道与被度脱为中心展开.2)现实内容多以梦幻.象征的手法来体现.3)塑造的神仙形象,具有外仙内儒的性质.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有比较浓的避世思想,是作者思想的反映.即又求功名到参破功名而归隐的思想转变的具体反映.运用:白朴<梧桐雨>和马致远<汉宫秋>的不同特色.各自的特色,参见上几题.第三节 王实甫及其<西厢记> 生平.1)金入元作家.2)擅写儿女风情戏.3)创作杂剧14种存3种4)西厢记名扬天下,影响极大.1.理解:<西厢记>的剧情与体制上的突破.剧情:两条线索来展开剧情,一是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矛盾冲突.一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格冲突.前者是戏剧冲突的主线,后者是副线.体制:1)突破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用五本二十一折长篇巨制.2)打破元杂剧由一个人主唱的通例,由末.旦轮流主唱.这种体制上的突破和创新,不仅能以比较完美的戏剧形式安排剧情,使戏剧冲突波浪迭起.丰富曲折,也便于更细致.更全面的刻画和塑造人物形象.2.简单运用:<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艺术.人物形象:1)善塑造性格鲜明人物形象,是<西>的成功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对张生.莺莺.红娘的性格刻画上,各自都有鲜明的个性2)张生是情真意专的至诚种,他对爱情的追求执着.大胆.热烈3)莺莺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一方面,大胆追求爱情,反抗礼教.另一方面,她的思想受封建礼教束缚,行为上有许多假处4)红娘富有正义感,急人之所难,不计个人得失,乐于成全他人
人物塑造特点:1)善于用复杂的戏剧冲突塑造形象.2)擅于刻画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3)注意写出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多面性.3.<西厢记>的词章美特点.具体体现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上.1)以经过提炼的口语,融入诗词中,形成明白通畅.清丽华美的语言风格.具有浓郁的诗意,能启发观众或读者的想象.2)人物语言都是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的,形成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综合运用:<西厢记>的艺术特点.1)人物塑造见上2)词章美见上3)体制上见上
第四节 其他前期杂剧作家作品
1.纪君祥<赵氏孤儿>的内容及其艺术化处理史料的手法.根据<史记•赵世家>中一桩有关赵氏孤儿的政治斗争事件改编的历史剧.围绕搜孤.救孤展开一场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手法:1)情节更曲折生动,矛盾冲突集中尖锐.2)在风口浪尖塑造出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3)此剧并没有脱离历史材料所提供的本质真实 2.理解尚仲贤<柳毅传书>的剧情及其神话性.取材于唐代李朝传奇小说<柳毅传>,是一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剧.书生柳毅的思想性格较之传奇小说有了很大的不同,带有更多的世俗生活意味.3.李好古<张生煮海>的剧情及其神仙道化倾向.演述书生与龙女的婚恋故事,超现实的虚幻意味要更浓一些,具有神仙道化剧的出世倾向.4.高文秀<双献功>.康进之<李逵负荆>.石君宝<秋胡戏妻>的剧情特点.<双>,写李逵,剧中敢做敢当,尽显草莽英雄的粗豪气派.突出刻画了李逵粗中有细的另一面.<李逵负荆>,此剧写李逵疾恶如仇,极富正义感,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这出戏的矛盾冲突由梁山好汉之间的误会引起,生动地表现出他们的替天行道,是以除暴安良为具体内容的,反映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秋胡戏妻>,反映妇女婚姻生活的不幸.曲词本色泼辣,与女主人公的个性十分吻合.生动地展示出了罗梅英坚贞不屈的刚烈性格.深化剧<柳毅传书>和<张生煮海>的艺术特点.1)两部都是神话剧,被誉为是元代神话剧的双壁,都是讲述书生与龙女的爱情故事,都是男才女貌.都是通过故事反映现实愿望,带有世俗生活意味.情节曲折生动,场面瑰丽奇幻.2)<柳毅传书>取材于唐代传奇小说,<张生煮海>根据民间传说改编.<张>超现实的虚幻意味更浓有些,具有神仙道化剧的出世倾向.综合运用:康进之<李逵负荆>中,李逵形象与性格塑造艺术.主要写李逵忠诚于梁山事业,见义勇为,疾恶如仇,极富正义感,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知错必改,粗中有细.第三章 关汉卿 第一节 关的生平性格和剧目
1.生平.性格和为人特点.1)元代最早.最优秀作家.2)由金入元,杂剧创作活动主要在元代.3)性格豪爽,多才多艺,诙谐乐观.坚持自己所选定的道路,有一股坚强不屈,桀骜不驯的精神.4)对戏剧十分在行,能编能导能演.2.关汉卿杂剧剧目一览.他创作的杂剧,存目多达六十余种,占现存元杂剧全目的十分之一.他的剧作留存先来的还有十八种,即:<谢天香><金线池><救风尘><窦娥冤><玉镜台><蝴蝶梦><鲁斋郎><望江亭><拜月亭><裴度还带><哭存孝><单刀会><西蜀梦><绯衣梦><调风月><陈母教子><五侯宴><单鞭夺槊>.按题材分为:历史剧.爱情风月剧.社会公案剧.第二节 关汉卿的历史剧
1.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单刀会> 此剧全名<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理解:<单刀会>的艺术特点.内容:主要歌颂关羽的慷慨豪情.英雄业绩.艺术:1)此剧的构思很有特点,善于用铺垫和渲染手法塑造人物.2)与关羽的英雄气概相辉映,该剧的风格沉雄壮烈,许多唱词写得大气包举,具有雄浑苍劲的意境.2.理解:<西蜀梦>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的是失败英雄的悲哀,写功臣为人算计的悲愤.剧作充满悲凉之感,是一出令英雄气短的剧作.昔日的英雄豪杰与今日的冤魂阴鬼,行成极鲜明的戏剧性对比.第三节 关汉卿的爱情风月剧
1.理解:关汉卿<救风尘>中赵盼儿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赵盼儿是关汉卿塑造的妓 女形象中最具光彩的人物.富有正义感,勇敢.机智.泼辣,老练而有见识.从两个方面塑造:对自己姐妹的侠骨柔肠,和对付无赖阴恶之徒的大智大勇.2.理解:<谢天香>的剧情.写谢天香与柳永热恋.离别.成婚的故事.反映妓 女在改变非人地位过程中的艰难,探索妓 女获得爱情的道路.3.关汉卿<金线池>的剧情.妓女和书生相爱,鸨母嫌贫爱富,从中阻难,最后府伊出面,终于合好.剧中人物杜蕊娘性格刚烈果敢.综合运用:关汉卿风月爱情剧的特色及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关爱情风月剧,关心妓女在爱情婚姻上的出路.在剧中真实展现了她们争取从良的曲折过程,写出了她们在与不幸命运抗争时的无知沉沦或大智大勇.软弱动摇或心高气傲,塑造出赵盼儿.宋引章.谢天香.杜蕊娘等性格各异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赵盼儿,果敢富有正义感,勇敢.机智.泼辣,老练而有见识.宋引章,是个不知世故人情虚伪的女子,嫌贫爱富.谢天香,逆来顺受,水性杨花.杜蕊娘,刚烈果决.第四节 <窦娥冤>与公案剧
1.感天动地的悲剧: <窦娥冤>悲剧性.描写窦娥一生悲剧命运,揭示悲剧根源的社会性.综合运用: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的品格与反抗精神,及其悲剧艺术特色.窦娥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和事事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品格.窦娥的言行,不仅完全符合元朝统治者所提倡的程朱理学的做人标准,就中国一般人的道德观而言,也是很高尚的.在剧中,她也确实是以孝顺和贞节博得人们同情的,可这种高尚的品行却把她推向了刑场,高尚成了高尚者的墓志铭.叱天骂地之举蕴含着强烈的反抗精神,是对暗无天日的社会制度的怀疑和批判.艺术特色:1)成功塑造了窦娥这一悲剧典型,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昏暗.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第四章 后期元杂剧及其它 第一节 郑光祖
生平剧作.1)元后期成就最高的作家2)元曲四家之一.杂剧十七种存八种.代表<倩女离魂>.2)元曲四大家:关.马.郑.白.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中原音韵>里,周得清提出.1.理解:1)<倩女离魂>是郑光祖写才子佳人情爱剧的代表作.<倩女离魂>根据唐传奇<离魂记>改编而成.写张倩女热恋书生王文举而魂不附体的一段爱情故事.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张倩女形象.离魂是剧中的主要情节.2)郑光祖
1.理解:宫天挺历史剧<七里滩>的隐逸情调.将在朝为官,祸福不常与归隐悠然自然作了对比,流露出避世远祸的思想.反映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也表现作者历经政治迫害后对政治黑暗的愤慨.2.乔吉爱情婚姻剧<扬州梦>曲调的艳丽华美.其命意本于杜牧<遣怀>中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又取材于杜牧的<张好好诗>及其序.几折戏都写筵席场面.3.秦简夫家庭伦理剧导标作<东堂老>的剧情内容.写从东平到扬州定居的商人李茂卿帮助.教诲好友儿子扬州奴的故事.浪子败家,后悔恨改过.1)剧中的东堂老是一个弃儒经商仍有君子之风的商人,他不讳言追求金钱.2)赞美儒者的思想人格,大力宣扬子孝.弟悌和母慈等传统的伦理道德.3)带有浓厚的说教气息.4.理解:无名氏<陈州粜米>的现实意义.所写岁为宋代,其实反映的是元代的社会现实.第三节 周德清 钟嗣成
1.周<中原音韵>阐述写作北曲曲词的一般要求方法,独创一说,对元杂剧创作有指导意义,对后世曲学理论及戏剧创作有深远影响.1)<中>,主要是一部研究当时汉语音韵的著作,是古代曲学的开山之作.2)审音知韵,用字协律,具体的创作方法则体现在造语上.周讲的造语,包括立意.构思.施俊语.雅俗并重.耸观动听等诸方面.3)造语必俊,用语下字要文俗得当,格调高和音律好,可以从耸观与耸听两方面加以衡量.4)在<中原音韵>里,周德清从文字的音韵和造语符合曲律声腔的角度,阐述了写作北曲曲词的一般要求和创作方法,言简意赅,独创一说.这不仅对当时的元杂剧创作具有指导意义,对后世的曲学理论和戏曲创作也有深远的影响.2.钟嗣成<录鬼簿>的贡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为剧作家树碑立传的戏曲史著作.1)记录了元代戏曲作家一百五十二人,剧目名称四百四十余种,保存了元代戏曲的许多第一手的珍贵历史资料.2)他将剧作家分为已死的与没死的两类,按时间顺序分类记述不死之鬼,在为剧作家立传过程中,反映出元杂剧创作的基本历史面貌.3)记录了一些剧作家的创作活动和成员构成的具体情况.4)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为剧作家树碑立传的戏曲史著作.第五章 元代的散曲
识记:散曲的含义及其特点.含义: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是一直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特点:1)有小令和套曲两种基本形式.2)生动活泼.通俗易懂.3)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第一节 元前期散曲
识记:元前期散曲作家两类,一社会地位较低的杂剧作家.书会才人,一官位显赫的文人学士.1.剧作家及书会才人的散曲
1)白朴散曲作品的艺术风格.内容三类:叹世.写景.恋情.1)叹世之作,表达对现实功名否定,放旷中寓含着悲愤.写得率真.2)写景之作,清丽淡雅.3)恋情之作,表现很直白,有俚曲风格.2)关汉卿散曲作品的本色风格.本色:语言直朴自然.1)一部分抒写人生情怀,具有民间曲词那种辛辣恣肆和诙谐滑稽的风格.2)大部分散曲写那男女情爱,写得大胆.直露,不避俚俗,带有较浓的市井情趣.3)马致远散曲[越调•天净沙]<秋思>的优美意境.不重韵,无衬字.主要借景写情,化景为情.用意想迭加的方式构成流动的画面,意境萧瑟苍凉,渲染出天涯游子愁肠寸断的感触,似蕴含着无端的悲凉和无尽的思绪.被誉为秋思之祖.综合运用:马致远是元代前期散曲大家.作品内容四类:写景.叹世.咏史.言情.散曲特点:1)作品带有更多的恋世与愤世交织的旷放豪气,善于将超旷情怀.人生感悟与苍凉意境融为一体.2)与关汉卿等相比,马的散曲少了些市井气,多文人品味,雅俗兼备而具文采.3)提高了散曲的艺术境界,扩大其表现领域.2.运用:元前期宦达文人散曲的特点.1)宦达文人散曲写得较好的有刘秉忠.卢挚.姚燧等.2)他们的散曲作品以小令为主,内容多为写景咏物,抒写个人感慨,怀古恋情.文辞流畅浅显,风格自然活泼,具有散曲前期质朴的风味.第二节 元后期散曲
乔吉和张可久是元后期散曲创作成就最高的代表人物.作品以情理见长,无论写叹世和归隐,还是写山水景物和怀古,均能做到律精词丽.对仗工巧,艺术上刻意求工,有诗词化的倾向.1.生平.1)元后期散曲作家.2)号云庄,散曲称云庄乐府.3)其散曲大部分是在辞官归隐后所作.运用:张养浩散曲的艺术特点.1)以诗入曲,把曲作为一种新的抒情体来写,具有奔放浩荡的气韵.风格豪放.2)把
咏史怀古引入曲中,叙事抒情言志.3)散曲创作较注重立意和构思,作品的意境风格也更近于诗,而声调格律不太重视.2.贯云石的酸斋乐府
简单运用:贯云石散曲的风格特点.作品分为:表现隐逸雅趣的流连山水之作和寄情声色而写恋情的两大类.风格:豪放俊逸,直朴自然.写恋情,有民间俚俗的味道.3.简单运用:乔吉散曲的风格特点.散曲写得清新自然,飘逸脱俗,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宗师.1)其散曲,主要表现为抒写淡泊富贵功名.不愿与俗世浮沉的高蹈情怀.2)精通音律,有明快的音律节奏,注意锤炼语言.3)清辞丽句与刚健奔放的节拍交融在一起,使作品不仅富于文采,而且含有骨力.其创作风格也是多样化的.4.可久的生平.1)号小山,其散曲作品称为小山乐府.2)是元散曲后期重要代表作家.3)元散曲创作数量最多的作家.简单运用:张可久按区的清丽特点.作品内容:一部分流露对人生失意的不平,大部分写山居隐逸.主要表现作者归隐山林时怡然自得的情趣和清高傲世的品格,与人世红尘纷纷纷扰和官场中的蝇营狗苟形成对比.特点他的曲词善于熔铸前人的诗词名句和典故,且艺术上注重含蓄蕴藉,意境构成显示出某些与诗词相近的特点.炼字句时讲究曲律和音韵,对仗工整,文字于清通中求雅丽.5.简单运用:睢景臣散曲的笔调.笔调:风趣而犀利.<高祖还乡>采用反讽的手法,通过一个未曾见过大场面的乡民妙趣横生的口吻,对富贵还乡的统治者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第六章 元代的诗文
第一节 耶律楚材 刘因 姚燧等
1.耶律楚材的生平.元初期出生于北方的诗人.耶律楚材的诗风.写了不少反映军旅生活.描写西域风光的作品.写得雄奇豪壮.意境开阔.2.识记:刘因的生平.元前期重要代表作家,由金入元的北方作家,北方程朱理学家.理解:刘因诗的风格特征.作诗推崇元好问,受元好问影响.写得气骨超迈,意境深远,带有元好问诗那种沉郁苍凉的味道,有清刚劲健之气.3.姚燧散文的风格特点.现存的文章多是碑铭诏诰之类的应用文,抒情写景之作很少.学韩愈,有简约严谨和刚劲古奥的风格特点,继承了韩愈擅写碑文墓志的传统.于平实的记叙中表现多姿风致,于简约中求得生动.4.宋入元作家戴表元和赵孟頫诗的风格特点.戴表元,论诗主张宗唐复古.律诗清新雅秀,但多佳句而少佳篇.七言绝句自然淡雅而有韵味.赵孟頫,七律最为著名,以清丽委婉见长.作品中还充满悲凉的故国之思.第二节 虞集及元诗四家
识记:元诗四家指虞集.杨载.范木亨和揭係斯.1.虞集的生平.1)元中期文坛领袖.2)元诗四家中名声最大的作家.3)元文两大家之一.理解:虞集诗有杜甫诗的风格.主张抒写情性之正,以温柔敦厚平和雅淡为标准,提倡宗唐宗古.作诗守杜甫诗法,雄奇而不粗率,深厚而不臃肿.2.理解:虞集散文的成就.风格与欧阳修接近,文辞舒展,好在文章中谈儒家道理.他文学学宋人,写得较为平易畅达,文风趋于舒徐和易,反映出当时散文创作由元初的宗唐到学宋的转变.3.识记:1)杨载的生平.元诗四家之一,非常重视诗法的作家,著有<诗法家数>.2)范 木亨的生平.四家之一,好作长篇歌行.3)揭係斯的生平.元诗四家之一,诗歌的内容在四家里是最丰富的,风格也比较多样.理解:1)杨载诗的风格特点.想像奇特,空灵飘忽,有李白诗的那种仙气.2)范 木亨七言绝句的特点.有唐人风调,写得完整自然.3)揭係斯五古.七律的艺术特点.五言古诗写得雍容典雅.七律既庄严雄浑,又饶有民歌风味.综合运用:元诗四家创作的共同特点.1)元诗四家在诗歌创作上有较为一致的追求,提倡写诗学汉魏.盛唐,主张以唐人为法,要使元诗不同于宋诗.2)分别说四家3)他们艺术上摹仿唐人痕迹较重,追求典雅刻意求工,形式工整.第三节 萨都剌 杨维桢等
1.识记:萨都剌的生平.1)元后期少数民族诗人,为有元一代诗人之冠.2)南北文化交融孕育出来的抒情诗人.理解:1)萨都剌<满江红•金陵怀古>的风格特征.上片暮春之景,下片伤时怀古.善化用前人诗句.感情既有热烈豪放一面,也有清婉细腻的一面.两方面交融,形成清新俊逸的风格特征.2)萨都剌乐府<芙蓉曲>的艺术风格.以景语写情,化用前人诗句.诗写得情致清婉,在用语和格调方面可见出晚唐诗的影响.整首诗的风格又近于李商隐诗的清丽凄艳.综合运用:萨都剌诗词的风格特征.1)萨都剌身上保持着本民族的性格气质,他长期受汉文化的熏陶,后半生又生活在江南,使他的诗词形成清新俊逸的风格.2)<满江红•金陵怀古>.<芙蓉曲>的特点.3)宫词以流丽清婉取胜,将时人惯用散曲表达的艳情写入诗中,写得风流俊爽.艳情乐府,旖旎轻艳而又有天然逸致.2.杨维桢的生平.1)元后期诗人重要代表作家.2)号铁崖,诗称为铁崖体.3)诗歌艺术个性鲜明.铁崖体含义.杨维桢所作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自成一家,因其自号铁崖,故其诗称为铁崖体.综合运用:杨维桢诗歌的主要内容与艺术风格.1)香奁词,主要以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妇女服饰.体态和恋情.2)竹枝词,吸收了吴地民歌的语调和表现手法,虽也是写男女之情,却能一洗尊俎粉黛之习,情致清新,语言浅近活泼.有意使诗向民歌和民间散曲靠拢.3)古体诗,带有乐府民歌情致,瑰丽奇崛.3.西域诗人较有名的有马祖常.迺贤.泰不华.余阙.丁鹤年,是元代后期少数民族诗人中的杰出者,在元代后期盛极一时.1)马祖常,文章宏赡精赅.2)迺贤,诗清新俊逸.3)泰不华,以诗文名世.4)余阙,为文有气魄,但作诗规仿六朝,清新明丽,诗风素淡.5)丁鹤年,诗歌作品里充满了国亡家破的感叹.第七章宋元话本与南戏 第一节宋元话本小说
1.理解:宋元话本小说的由来.话本小说是经过文人编纂整理的小说话本.所谓话本,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原只是师徒相传的说话的书面记录,并不是让人看的书面著述.2.宋元话本小说的题材内容分为四类:烟粉类.灵怪类.传奇类.公案类.1)烟粉类,专讲男女恋爱情事.2)灵怪类,专讲神仙鬼怪.3)传奇类,讲奇人奇事,英雄故事.4)公案类,讲断案故事.3.综合运用:宋元话本小说的艺术特点:一.话本小说的体制形式是结合市民听众的要求创造出来的.二.话本小说的叙述方式符合一般大众的欣赏习惯.三.话本小说是语体文.1)话本小说的体制形式是结合市民听众的要求而创造出来的.2)话本小说的叙述方式符合一般大众的欣赏习惯.连贯叙述,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带有悬念和巧合.3)话本小说是语体文.具有通俗易懂.生动明快的特点.源于人民生活而又经过提炼的白话小说语言,具有生动丰富的表现力和世俗生活气息,适应了话本小说以此反映市井生活和表现普通人物为主要内容的需要.第二节 宋元讲史话本
1.理解:<五代史平话>是现存最早的讲史话本,其艺术特色.<五>又称<新编五代史平话>,是现存最早的讲史话本.此书凡十卷,每史二卷,由口语和文言两种文体组成,口语为说话人自编,而文言部分几乎是从史书转录的.这表明早期讲史话本是依附史籍编成的,在题材上没有突破史书的限制,语言也未糅合成和谐的整体,其人物描写也较为平淡.2.理解:元代现存讲史话本及其特点.现存的元代讲史话本有七种,<武王伐纣书>.<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三分事略>.<三国志平话>.<薛仁贵征辽事略>.元代的讲史话本多标名为平话.平话大多根据各种正史.野史和民间传说改编而成,浅显的文言和白话两种语言并用,穿插诗词,把庞大复杂的历史事件,编成情节联贯的长篇故事.关目曲折生动,文词却比较质朴,只交待大概情节,不做过细的描写.3.综合运用:宋元讲史话本在小说史上的地位.1)中国长篇通俗章回小说发展的源头.2)讲史平话的篇幅一般都比较长,须分多次演说,这对长篇白话章回小说的成书有直接影响.第三节 南戏与四大传奇
识记:南戏又称南曲戏文,是宋元时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因最早产生于温州,故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后来为和元杂剧区别,称南戏.1.南戏的形成及其体制特点.产生于南.北宋之际.元杂剧繁盛时,南戏不得重视,但在民间仍在流传.元杂剧南移时,南戏受益不少.在元杂剧衰落后,南戏繁荣起来.体制特点:1)南戏曲调,主要来自民间市井流行的各种歌曲,没有规定出宫调,曲牌运用比较随便,根据剧情的需要自由掌握.2)剧本常以人物上场.下场分成若干段落,每一段落即为一场.一般剧本有三四十场,也有长达五六十场的.3)演唱体例不同,表演不拘一格,有独唱.有对唱,还有轮唱和合唱,各类角色都能歌唱,谁上场就由谁唱.2.早期南戏剧作.早期的南戏剧作,今存<张协状元>和<宦门子弟立错身>.<小孙屠>三种,收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里.<张协状元>的特点.<张>剧情结构方式上开后来传奇作品以生.旦为主先河.1)全部用的是南曲,保留完整诸宫调说唱艺术形式和民歌的朴素风格,含有滑稽表演的片断.2)它的体制宏大,情节曲折,场次多.3)开后来传奇作品以生.旦为主而各领一条线索的剧情结构方式的先河.综合运用:元代四大传奇<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记>简称荆.刘.拜.杀)的内容题材,其艺术表现上的共同特点.1)元代南戏多以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为故事内容,有宣扬道德教化的创作倾向.2)通俗易懂,以民间口语为主,很少雕琢和文饰.第四节 高明与<琵琶记> 识记:高明的生平.南戏重要作家,著有戏剧两种,仅有<琵琶记>存.立身处世以儒学为准则.1.高明<琵>的创作动机.提倡风化,宣扬贤孝.2.<琵琶记>的主旨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主旨:宣扬封建道德.伦理.但是,主观创作与客观效果不同.人物:塑造蔡伯喈形象的典型意义,并不全在于他是否忠孝,还在于他的矛盾性格.精神痛苦以及他对求取功名的忏悔.这不仅反映出当时读书人身上存在的软弱和动摇,也反映出士人被科举制度扭曲了的双重人格.剧作家对读书应举士人的灵魂拷问是很深刻的,能反映出那个时代士人的悲剧性格和复杂心态.赵五娘形象,在她身上,体现出中国劳动妇女吃苦耐劳.淳朴善良的优秀品质,体现了敬养体贴老人,患难与共,决不半途抛弃的高尚情操.3.理解:<琵琶记>的结构.采用双线交错的结构手法.一条线是蔡伯喈登第.为官.入赘,在牛宰相家享受荣华富贵.另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苦守.劝慰公婆.糟糠自餍,剪发买葬.综合运用:<琵琶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1)结构见上 2)语言,曲词出色.作者体贴人情,委屈必尽.描写物态,如在目前,能根据剧中不同人物身份和处境,写出不同风格的词来.第七编 明代文学 第一章 明代诗歌
第一节 明社会文化嬗变与传统文学形式衰微
明代诗文主导地位让位于小说.戏曲的原因.1)从社会方面来看,明代文学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紧到松的过程2)在思想方面,由于统治者官方的提倡,理学思想继续成为社会统治思想.理学自身的变化也决定了它对社会的影响作用的相应迭替3)从文学形式本身来看,传统的旧体文学形式如诗歌.散文等经过唐宋等作家的努力,在内容.风格.形式.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因而使明代的诗文作家感到望尘莫及,所以只能尽模仿遵从之能事.第二节 明代前期诗歌
1.刘基.1)明初诗歌代表作家.2)明开国功臣,著名政治家.2)高启1)明初诗歌代表作家.2)性格狂放不羁.3)明初诗人中创作最丰富.成就最高
理解:1)刘基诗歌的成就.1)前期诗佳作多,成就高.风格古朴雄放.多描绘元末战乱,反映人民疾苦.2)后期诗数量不多,题材多为个人悲穷叹老之作,明显显示出诗人心态由外向内转变的痕迹.3)总的风格是境界开阔而情绪深沉,而在内容和题材取向上略有变化.2)高启诗歌的特点.1)诗歌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主要题材.2)入明前充满隐逸精神.3)入明后,曾对明朝廷报有期望,但很快幻灭,转而揭露社会黑暗.4)艺术最大特点,模拟古人,兼取各家所长
2.1)三杨和台阁体.明前期一个文学流派,以三杨为代表,即杨士奇.杨溥.杨荣.因这三人官至台阁重臣,故称其所倡的文体.内容上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艺术上典雅工丽.雍容华贵.文体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2)于谦及其诗歌内容.在台阁体垄断文坛时能够独树一帜,不随波逐流的诗人.诗歌大致分为两类:1)关心民生疾苦,反抗侵略战争,揭露残酷剥削的忧国忧民的诗篇.2)抒写自己坚定意志和坚贞节操的诗篇.3)李东阳和茶陵诗派的主张.竭力提倡学杜.学盛唐诗歌,其学杜从形式着眼,重视诗歌语言艺术.想以杜诗的雄浑改变台阁体的柔弱.因此李的诗歌主张和实践,迈出冲破台阁体束缚的第一步,成为从台阁体向前七子之间的过渡人物.茶陵诗派:明前期诗歌流派,因倡导者李东阳茶陵人故此命名.其诗歌主张以杜甫的诗风加以匡正台阁体无病呻吟.千篇一律的纤弱文风,注重诗歌语言的艺术.诗歌以拟古乐府较为人知.第三节 明代中期诗歌
1.1)前七子及其成就.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等人的文学群体.反对台阁体文风,提倡复古.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口号,要求重视诗歌本身规律.目的在于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从而为由文道合一向文.道分离这样有利于文学自身发展的文学走向开启了门径.2)李梦阳文学主张及其意义.主张:1)反对宋代从理学到文学的所有文化.2)大力推崇具有新鲜活力的民间歌谣.意义:1)使自己的理论站到了与理学思想和传统道德观念相对立的立场,具备了晚明注重真学说的端倪,为公安派文学性灵说的先声.2)他提出复古的目的是为了击败宋代以来文坛上以道统文的强大桎梏,恢复文学自身的独立地位.3)何景明文学主张及创作特点.何景明与李梦阳在强调文学自身价值,反对道统对文学的束缚等基本观点上是一致的.不过,何景明与李梦阳不同之处,他主张以复古作为创新的手段.他的诗歌创作具有俊逸秀丽的特点.2.吴中四才子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唐寅及其诗歌特点.1)他的诗歌表达出追求自我的个性色彩,具体体现在强调物质享乐方面的满足.2)好以俚语.俗语入诗.2)祝允明及其诗.反对理学的陈腐观念,追求纯真个性.诗歌突出表现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向外拓张的强烈要求.典型地交待出当时社会激进分子对压抑个性的社会氛围的抵触情绪.3.1)后七子.嘉靖.隆庆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文学群体.2)谢榛的文学主张.模拟盛唐,但他取径较宽,诗论并不过分拘泥,多方取法.重视创作中的超悟.兴趣,将其运用于诗歌创作中.3)王世贞的文学主张与诗歌创作.复古,更注重文学的真情实感和文学的艺术价值.强调诗的性情之真和自然境界.他更重视艺术形式,主张模拟中有变化.第四节 明代后期诗歌
1.李贽生平.1)晚明思想与文学革新的旗手.2)提出童心说.理解:童心说的具体主张.童心,人的赤子之心,真实的思想感情.天下的好文章都出自童心.提倡文学创作要写真实.真情.从童心出发,强调文学的自然表现,反对刻意求工.2.公安三袁.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因他们都是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又称公安三袁.理解:公安派的诗歌主张及其意义.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直接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表现在创作上指诗歌要脱离理的束缚而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公安派就既完成了前后七子所要做到的切断宋代理学与文学联系的任务,同时也寻找到以独创的精神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3.竟陵派诗歌竟陵派以其首领钟惺.谭元春都是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而得名.文学主张及创作.继承了公安派关于抒发性灵的文学主张,但他们认为性灵的来源不是诗人自己的胸臆,而是古人的篇什.他们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追求一种孤僻的情怀.在艺术上,他们不满于公安派浅易的风格,认为这是俚俗,而大力提倡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在诗中用怪字.押险韵,把不同的句式凑在一起,故意破坏语言的自然之美,所以他们的作品显得佶屈聱牙,令人费解,给人以刁钻古怪的感觉.4.爱国诗人1)陈子龙及其诗歌创作特点.陈子龙是个很有气节的人,明亡后参加反清复明,事泄被俘,投水自尽.早年多为拟古之作.后期诗作表现作者深诚的爱国感情和决不向清统治者低头的决心.后期形成了苍凉悲壮的风格.朱笠亭<明诗抄>将他列为明最后一位大诗人.2)夏完淳及其诗歌创作.少年爱国志士,爱国诗人.早期作品受复古派的影响,大部分为拟古之作.参加抗清后的后期诗,主要抒写抗清斗争经历,诗风沉郁雄劲.把忧伤国事的情怀和少年英雄气概融为一体,直抒胸臆,不事雕琢,风格慷慨悲壮,因而使诗歌格调显得尤为高亢雄壮,充满刚烈的民族气节和激越的爱国精神.第五节 明代散曲与民歌
1.1)王磐及其散曲创作.明中期主要散曲作家.散曲全部是北曲,多数作品写个人闲适情趣,另一部分写社会污浊现象.艺术风格多样,清丽典雅,尖辛泼辣.王骥德<曲律>列其为北曲之冠.2)陈铎及其散曲创作.散曲多为南散曲.内容多写男女风情.艺术上,文辞较为流丽.他的散曲以<滑稽余韵>较有特色.该集用北曲小令写成,工一百三十六首,每首写一个行业.写出当时形形色色的人情世态.3)冯惟敏及其散曲创作.创作全为北曲.题材内容比一般作者广泛.1)有不少篇章关心农事,同情农民疾苦.2)揭露社会黑暗.官场腐败.3)借鬼蜮世界的描绘抨击现实社会的种种罪恶.艺术上,他的散曲比较注意运用口语谚语,极少雕饰,显得刚劲朴实,气韵生动,较好的保持了散曲通俗自然的本色美.4)薛论道及其散曲创作.散曲后期代表作家.题材广泛,最有特色的是描写边塞军旅的作品,这些散曲气魄雄健,表现出高昂的志气和慷慨的精神.还有些作品则揭露官场追逐名利.翻云覆雨的肮脏内幕,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理解:1)白苧派及其地位.白苧派是梁辰鱼开创,因其作散曲集<江东白苧>而得名.梁辰鱼不仅将魏良辅改造的昆上腔运用于舞台创作,而且还用来谱写散曲,开创了以昆曲写散曲的先例.他的散曲集<江东白苧>全部用昆曲写成,一时大为流行,被称为白苧派.2)明代散曲三期前期.中期.后期)创作特点.1)前期散曲只要采用北曲.作家多以散曲歌功颂德,粉饰太平.风格闲适疏狂,缺少新意.2)中期南散曲开始出现,北散曲仍有很大优势,代表明代散曲最高成就作家均出现这个时期.3)后期,南散曲成为主流.注重形式,思想内容贫乏,注重追求音律,琢凿字句,形式浮艳.2.1)明代民歌的内容.1)内容以情歌为主.歌中所表现的男女恋情既表现了民间爱情的大胆和袒露,又体现了明代中期以后注重个人情欲的新思潮.2)表达反抗封建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的情绪.2)明代民歌的艺术特点.生动的口语,新鲜的比喻和想象,清新活泼的本色.第二章 明代散文
理解:明代散文创作走向.基本走向与明代诗歌相同,始终在文与道.情的相互对峙和交锋中向前推进发展.与诗歌稍不同的是,散文在前期,道统势力的影响要大于文辞的追求.后期,明代散文最终以文对道.情对理的胜利而告终.第一节 宋濂与明初散文
宋濂.1)朝廷重臣,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2)明初著名散文家,道统文学观念的代表者.理解:宋濂的文学观念.明初道统文学观念的代表直.他一方面认为道是文的主宰和灵魂.同时也认为道与文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水乳交融,相互始终的.强调文章要以宣扬儒家道统为根本任务,又必须有一定文采为之服务.简单运用:宋濂的散文成就.1)他的散文创作与文学观念表现出一定的矛盾性.一方面,受文学观念影响,他的散文中有很多体现道统观念,美化明初政权.表彰贞妇烈女和忠臣义士的作品.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由元入明的文人,他既亲眼看到元末战乱中惨乱的社会现实,同时又受到元末文人风气的熏陶,所以散文中也有很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文人个性的作品.2)他的散文以传记文最为出色,深得<史记>笔法,寓褒贬于自然叙述之中,生动形象,传神写照.3)他的写景散文往往文笔简洁清秀.4)塔吊议论性散文从容不迫,在活泼变化之中渗透着雍容华贵的气概.时人将取推为当今文章第一.第二节 唐宋派与明代中期散文
唐宋派代表人物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竭力提倡学习唐初八大家.理解:1)唐宋派及其文学主张.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反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主要代表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期以理学为主导的文道合一传统.王慎中和唐顺之是地道的宗宋派,推崇宋代理学为鹄的,将理学作为评价文学的标准.茅坤主张唐宋并重.归有光,虽重道,但也强调抒情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重情的倾向.2)归有光的文学主张及其散文创作.主张为文根于六经,提倡道德.提倡的道并非宋代理学,是传统的儒教.提倡重道的同时,还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其散文创作感情真挚,通俗畅达.第三节 公安派及晚明小品散文
1.小品的定义.佛教用语.佛教称大部佛经的简略译本为小品,明代后期开始用来指一般文章.明人提出这一概念,主要是为了区别于以往那些关乎国家政典.理学精义的高文大册,而提倡一种灵活便利.抒发真情的新体散文.小品文中议论的文章,避免正面论述道理,带着诙谐机智.2.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在散文领域的体现以袁宏道为代表.他们常常用游记,尺牍.随笔等小品文来体现自己的文学主张,独抒性灵,随意书写,清新洁净,其中以袁宏道最为突出.袁宏道游记继承柳宗元的特点.写景中含有讽喻,写景中融入感受,情景交融.传记散文则寄托了他对个性抒张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小品散文显示出公安派理论运用于创作领域的成功.3.张岱小品散文的特色.他的散文题材广阔,反映了明末社会各方面生活.他的小品散文能将公安三袁清新洒脱之笔法和竟陵钟.谭幽深冷峭之意境融为一炉,又能避免双方的流弊,以深厚救浅薄,以严谨救率易,以明快救僻涩,兼诸家之美,堪称晚明小品散文之集大成者.第三章 三国演义
第一节 章回小说的产生及其文体特征
1.章回小说产生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的雏形时期.范本是唐末俗讲和宋元讲史话本.第二阶段是他的初起期.其范本是创作于元末明初,刊刻于明代以后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平妖传><忠义水浒传>等,第三阶段是他的成熟期,代表范本是明中叶以后的大批章回体小说,如<西游记><金瓶梅>等.)2.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
1,艺术特征.因为通俗小说的前身是说书人讲故事,所以形成了章回销售在艺术上严格的可叙述性.它要求情节连贯,故事完整,尽量不使用倒叙,叙述角度基本是第三人称等.2,形式特征.在形式上采用散韵结合的方式,保留着早期讲史的痕迹.其中散文是主体,韵文是过度,装饰.韵文的安排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首先,在全书开场和收尾时往往以一首诗或一首词作起和作结.如<水浒传>以宋代邵雍的一首七律开始.其次,每一回开场大都没有诗或词,个别如<西游记>,但每一回的结尾,必定有诗,如<水浒传>第六回末.第三,在正文中.受变文,鼓子词,话本的影响,适当插入诗词.有的为作者自作,有的采用古人的.3,叙事特征.叙述方面,很注意说与听的关系.一是绝大多数章回小说前面都有一个入话,或叫做笑耍头回得胜头回,即正式的故事前的带有插科打诨的短小故事或插曲之类.二是注意保存讲话的痕迹.很多章回小说正文中留有说话艺术中说和听的痕迹.如自称说,对方称听,每回开头必有却说且说,末尾必定有且听下回分解等说书痕迹.三是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常采用卖关子,在情节关键处戛然而止.第二节 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和版本
1.<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从隋代开始,三国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并成为各种民间文学的表现题材.在宋代日益兴盛发达的讲唱文艺中,三国故事格外受到说话人和伎艺人的青睐.在戏曲舞台上,金元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三国戏.元末明初,罗贯中根据以上众多素材,并灌注以强烈的时代精神,从中提炼出小说的主旨和自己的兴亡感慨,即
以拥刘反曹的倾向来影射元代异族统治的不正统,编成了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2.罗贯中的生平及主要作品.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戏曲,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现存<水浒传><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平妖传><小秦王词话>等通俗小说都署有他的名字,戏曲杂剧有<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3.<三国演义>的重要版本.最早刊本为明嘉靖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传>刻本大都刊刻于万历年间,均为二十卷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一般称为李评本,<李渔评本三国志>是比较重要的版本,<第一才子书——三国演义>即通常所说的毛本,是最为流行的本子.)第三节 三国主要内容.思想倾向和悲剧精神 1.<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三>全书120回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0回,主要写汉末的**和群雄并峙以及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互相争雄的局面.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从横向上看,<三>所描写的近百年的历史,是当时三国各方面军阀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斗争的形象反映.2.<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形成原因复杂,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素材来源的原因,也有作者主观的原因.即有罗贯中的原因,也有毛氏父子的原因.3.<三国演义>的悲剧精神及美学意义.首先,应当肯定的是,小说中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和最后三分归晋的结局表明,小说是一部悲剧作品.从作品内容可以看到,作者毫不吝惜的将一切正面美好的因素全部赋予了刘备集团一方.刘备的仁绝,诸葛亮的智绝,张飞的勇绝,关羽的义绝等,然而就是这样一批无与伦比的武装集团却遭到了失败的结局.这个残酷的现实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使人在深深的惋惜当中,不由得思索其失败的原因,作者最终没有找到合理的答案,于是他只好将其归结为天命.从作品的描述来看,刘备集团的失败并没非没有其自身的原因.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在政治和道德的化身——义的天平上,刘备集团总是把义放在首位,成为致命的弱点,这是作品中导致刘备集团悲剧结局的直接原因.悲剧美学的角度看,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产生悲剧美的重要原因.<三>一方面赋予刘备集团以最美好的性质,同时又将其置于失败的境地,这样,读者就会从深深的惋惜当中,受到强烈的悲剧美的冲击,品尝到悲剧美感的韵味存在,既给人们带来陶醉,也给人们留下回味的空间.第四节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三>虚实相生的艺术观念及其写作技法.历史题材小说,艺术上首先面临的就是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关系问题.<三>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正确地处理了这两者的关系,并为后来的历史小说创作提供了成功典范.作品进行艺术虚构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技法:
1.细心穿插,巧于构思.即对正史,野史的各种材料重新组织,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空城计与失街亭和斩马谡毫无联系,作者巧妙地把空城计插在后两者之间,使之成为点睛之笔.这神奇一笔不但淡化了诸葛亮的严重失误,而且还使失,空,斩成为历史上大智大勇,料敌如神的杰出才智的浓缩和典范.2.于史物无征,采用传说.对于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需要而正史中又没有依据的内容,作者大胆地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含量.如桃园三结义华容道五丈原禳星等情节,他们构成了作品中脍炙人口的精彩部分.3.本末倒置,改变史实.即将史书中个别事件加以改动而成为新的情节因素.如,史书记载张辽主动投降曹操,小说改为他被俘虏后拒不投降,经刘备,关羽说情后被曹操义释,从而为后来关羽在土山接受张辽劝降埋下伏笔.4.张冠李戴,移花接木.以移花接木的方法为情节和人物塑造服务.如怒鞭督邮本来是刘备所为,小说中改到张飞头上,以免有损于刘备仁君形象,并突出张飞的爽直卤莽的性格.5.妙笔生花,善于铺叙.即将史书中有关情节的简略记载渲染铺叙,成为文学佳作.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文字粗率,缺少文采.而<三国演义>则对此进行了精心构撰.先是以司马徽等人的评论和推荐,使诸葛亮人未出场已经先声夺人.进而又写刘备在寻访时一再误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2.<三国演义>人物的类型化特征.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一出世便将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达到了顶峰,成为古代文学中类型化艺术的光辉范本.<三>中类型化人物典型的艺术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
单一性.即重要形象都有一个主要的,突出的特征,它在形象内部因素中占决定性位置,足以撑得起整个形象.在<三>中,绝大多数人物形象是某一道德品质的典范.如曹操的奸,关羽的义,赵云的勇等.作品也写了某些人的品质,才能,禀性,如张飞的鲁莽,但这些并不就是个性.<三>中人物的个性虽然偶有闪现,但旋即被共性的强光所遮掩.如诸葛亮的智慧被呈现在一种理想美的状态中,常常缺少个性特色.这种单一的任务性格也具有简练,鲜明,富有形式美的特点.如曹操赤壁惨败逃命时一路三笑,三哭,富有戏剧性,发挥了程式化的特长.稳定性.<三>中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他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缺少纵横诸方面的发展变化,处于古典的静穆状态.这是因为类型化典型强调的是本质,一致等,这些都是稳定的.而不是象性格化典型那样强调现象,个别,特殊等.如曹操从幼年到老年,其奸诈狠毒的性格就没有多少变化.另一方面,由于这些主要人物特征反复出现在不同的事件中,尤其是情节的不同
也就能够避免雷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如三顾茅庐,七擒孟获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同时,任务的主要特征经过反复而有特色的表现,也就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和谐性.<三>人物形象内部诸因素基本上处于在古典式的和谐之中,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在冲突与和谐的矛盾对立中,力求和谐,体现着古代审美意识所要求的中和精神.表现在两方面:是回避现象与本质的矛盾,<三>类型化人物中,现象和本质很少有矛盾,以曹操为例,诈中风诬陷叔叔,梦中杀近侍等情节,其奸伪的本质直接以现象方式呈现.二是回避理智与情感的矛盾.类型化典型为了表现其电椅的性格特征回避了二者的矛盾.如貂禅在以自己青春为代价的连环记中的表现,本应感情激荡,但小说中却显得平静如水,始终看不到有发自内心的真正感情.<三>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祖,当然受某些影响缺少性格典型化的社会基础,哲学基础,美学基础和艺术经验,但另一方面,为类型化提供的条件却全面而充分.所以,<三>虽然是第一部长篇小说,却一下子达到了类型化典型的高峰,创造了一系列千古不朽的典型.3.<三国演义>的叙事视角.叙事方式以全知全能为主.如<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一<祭天地桃园结义>写刘备出场一段.有时作者又将视角转换,如同卷同回介绍张飞和关羽时则改有刘备眼中看出.全知讲述对于使读者迅速了解和把握故事进程和有关背景,是十分有效的.但适当地转换视角对于全知讲述也是十分必要的补充手段,其具体技巧主要有:
1)笙箫夹鼓法.即所谓急事用缓笔,指叙述人有意变换情节节奏,加强延宕,使读者在期待中不断积蓄心理能量,如同暴风雨前暂时的宁静.2)横云断岭法.指的是以中断叙事进程的方法搁置紧张,加强悬念.为达此目的,<三>及后来的许多章回体小说常常在情节紧张之处断章回,让读者且听下回分解,<三>等古代小说在遇到两条线索以上情节交叉时,总是先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可以刺激读者探知究竟的好奇心理.在视角转换的基础上,<三>也开始出现限知叙事萌芽.限知视角往往发出虚实相生的叙事机制,限知的视野之内为实,之外为虚,叙事笔者在实处,心在虚处.当读者被限知叙事带入小说的假定世界时,就能随同视角主体一起引发对眼前的突发事件,新鲜事物等未知天地的关心,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阅读的吸引力.第五节 三国演义的地位和影响 <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三>的影响.<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思想艺术上都取得重大成就,成为我国历史小说的创作楷模,在社会生活和文学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社会方面来看,<三>的战争描写对明清以来的农民起义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文学方面,<三>的出现,为历史小说的出现提供了典范,同类小说如同雨后春笋,大量涌现.第四章 水浒传 第一节<水>成书.作者和版本
1.宋江起义故事的流传.<水>成书过程与<三>基本相同,史实的基础上由文人根据民间传说和讲唱文学改编.不同的是<水>的历史成分大大少于<三>,主要依据民间传闻及通俗文艺.宋江起义历史上确有其事,发生在北宋末年徽宗宣和年间, <宋史><通鉴纪事本末>等有记载.宋江起义的故事在宋代已开始在社会上流传.宋末元初,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序>中,已谈到它不仅在民间流传,而且也受到了士大夫们注意.宋江起义也是南宋以后的说话和杂剧艺术的重要题材.宋元话本中已有<花和尚>.<武行者>等名目.今所见<水浒传>成书前最完整的水浒故事,是<大宋宣和遗事>中的梁山泊聚义本末,其中有不少重要情节与<水浒传>大体一致.元杂剧中有多种搬演水浒题材的作品,今存剧目达二十多种.在存世的六种杂剧作品中,许多情节为<大宋宣和遗事>中所无,这对<水浒传>的人物塑造和主题形成,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水>的作者在此基础上加工改编,撰写成了这部不朽的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作品.2.<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及其生平.(略)3.<水浒传>的两个版本系统.两个版本系统所谓简本实际上只是繁本的节本.繁本系统分一百回,一百二十回,七十回本三种.)繁本内容情节上颇有差异:一百回本写聚义.招安及征辽.征方腊.一百二十回本在百回本的基础上增加了征田虎.征王庆的情节.七十回本系金圣叹据百回本修改删节而成,并将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改写为梁山泊英雄惊恶梦结束全书.除了为全书加评语外,他还伪托施耐庵写了三篇序文.第二节 <水浒传>的思想文化内容
1.<水>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表现的绿林豪杰事业与绿林文化精神.作品主旨如何理解,众说纷纭,从<水>的文化精神在整个中国文化史的历史价值上来认识它的题旨,或许能抓住问题的所在.而<水浒传>所反映的,正是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也在广大民众心中根深蒂固的绿林豪杰事业和绿林文化精神.儒家告诉人们如何去积极地面对生活,道家告诉人民要超脱和回避,墨家则主张用强力讨回公道,秦汉后被取消了的墨家的思想和意识仍然在民间蔓延滋长,并经常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是历代社会上绿林土匪及其意识产生的源源.<水>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绿林豪杰事业和绿林文化精神.2.<水浒传>表现的绿林文化的四个特征.1,逼上梁山是多数梁山好汉上山聚义的共同原因.宋代出现了繁荣的城市经济,导致人们在权利,金钱,利益以及相关精神和物质生活等方面的需要的无限增大,其结果也必然是弱肉强食,遍地不公,其中的弱者被逼造反也就再所难免,这也是<水>中梁山好汉接竿而起的原因所在.2,替天行道是梁山好汉的政治行动纲领.梁山替天行道的口号代表的是墨家天罚的思想.墨子对代表国家权利的
天子并不表示盲从,这个天意就是小生产者利益的意志所在,评价天子好坏是看他是否顺应天意——小生产者自身的意志.替天行道无疑是受到这些流落到民间的墨侠思想影响的产物.他们聚义梁山以为他们感到有天意,神明和抗争精神在给自己撑腰,所以能气壮如牛.口号中的道就是墨子所指的兼爱尚同等乌托邦思想.梁山八方共域,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与墨子的乌托邦设计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个理想境界的实现,还有待于他们的努力奋斗,像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等辉煌胜利都是为向这理想境界迈进所铺下的基石.3,以贤为能,纪律严明是梁山好汉的组织原则.在尚同思想的规定下,墨家及绿林所奉行的是一条以贤为能,纪律严明的组织原则.墨子提出这一套尽管朴质的近于原始,却因公正而能为追求大同世界的绿林侠士所接受.晁盖在火并王伦后被推上寨主位的,宋江为寨主虽然屡经周折,却是这一原则的细致体现和最终胜利.4,接受招安是梁山起义的必然结局.墨侠的政治社会理想虽然美好但很难实现.墨子思想被排挤至民间的本身,已经预示受其影响的绿林事业的悲剧结局.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系统内部儒道墨的互补性是这种悲剧结局的宏观上的文化根源.梁山起义初期面临的是生存问题,随着状况的好转,解决名分和忠君问题的最佳途径遍是接受招安.这在宋江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历史上许多绿林事业的结局也大抵如此.3.<水>与绿林文化的人格崇拜.义的具体表现.除政治目的以外,那种以义为核心的好汉人格崇拜,也是绿林豪杰凝聚起来的重要因素.义的内涵非常复杂,指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否适宜.其次还与人们对待利益的态度有关.还被内化为强调道德责任的伦理准则,在朝则忠孝节义,在野则忠诚信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绿林好汉最稳定和最基本的人格精神和人格观念,也是替天行道旗帜的具体体现可以说抱打不平是梁山好汉共同人格追求,宋江私放晁天王,李逵大闹忠义堂等个人行为都是如此.梁山前期的几次大规模行动都集中表现了聚义群体的抱打不平的精神.2,仗义疏财.是对被损害者物质经济上的援助.绿林人仗义疏财是同类人的同舟共济.不仅是绿林人格的象征,也是绿林集团得以成立的重要内聚力.仗义疏财方面,宋江柴进为代表.梁山义军发展过程中,很多人要么得过宋江的资助,要么听说过及时雨的英明,如没有柴进接纳江湖好汉的积累,就不会有高唐州梁山好汉全体下山对他的营救.不难看出仗义疏财的人格精神对外扩大组织,对内保护自己的实际作用.3,勇武阳刚之气.从人格美感上来说,侠士至绿林草莽更崇尚一种勇武豪壮的阳刚之气.梁山好汉群这样的血性男儿.他们看,是好汉,就得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力和气概.所以他们勇武无比,独具雄伟,劲烈的阳刚之气.武松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李逵的江州劫法场等是这种阳刚之气的表现.由于这种人格崇拜造成了中国早期的绿林豪侠小说具有明显的排斥女性的色彩.以上三个方面,抱打不平和仗义疏财是好汉人格的外在之形,而勇武豪爽的阳刚之气是好汉人格的内在之神.神为形显,形为神立,双方依存咬合,构成以义为中心的好汉人格崇拜系统.第三节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综合运用:<水浒传>人物塑造的四个特征.<水>在人物塑造方面开始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过度.金圣叹曾谈到<水>的人物塑造问题说:叙108人,人有其性情.这是人物类型化走向性格化的重要特征.其主要特征是: 1.传奇性与现实性,超人与凡人的结合.既写绿林英雄具有传奇色彩的超人处,又写了他们性格的弱点和成长过程,避免了因过分夸张失真.2.惊奇与逼真的结合.金说用极近人之笔,写极骇人之事.就是整个故事情节的高度夸张和具体生活细节的严格真实的融合.如武松打虎,很好地处理了高度夸张和细节描写的严格真实.3.粗线条勾勒与工笔细描的结合.用讲故事的办法,以一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勾勒出人物性格的轮廓,后用工笔细描的办法,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如武松一方面安排打虎,杀西,蒋,张都监等几个段落,另一方面,每一个段落所描绘的细节过程都迥然不同.4.稳定与变化,单一与丰富的结合.人物稳定中求变,在单一中求丰富.如石秀性格中既有疾恶如仇,拼命反抗的一面,又有阅历丰富,机敏精细的一面,性格主调是勇敢拼命,又有许多侧面.2.简单运用:<水浒传>的叙事技巧.全知全能方面,从更大的宏观角度,从广阔的空间时间背景上去把握和统摄全书的人生哲理和历史线索,呈现出超越全知全能的叙事才能.如第一回,描写跨越了一二百年的时间和天上人间的空间,显示出作者全知全能才能的超常和自由.最能体现作者叙事才华的是<水浒传>中作为限知叙事方式.流动视角的表现.如写武松醉打蒋门神前一路喝酒的过程,作者始终让读者跟随武松的目光一道进入快活林.武松的目光落到哪里,读者的视线也就跟到哪里.流动视角往往表现出更大的自由性.有时模拟说话人的口吻现身说法,故意截断视角流程,以视角的违例展示其才华.如血溅鸳鸯楼一节,本来一直采用武松的视角.写到武松闯到厨房,吓坏了两个丫鬟,忽改由叙事者出面评道,这种视角的违例让读者徜徉于艺术天地流连忘返之际,突然惊醒,以间离效果使之意识到自己刚才由于过分投入而未意识到的艺术享受的存在.在全知全能和限知视角的关系上,作者的做法是以局部的限知,组合成整体的全知.作者利用这种限知与全知相互作用的张力,获得了出人意料的艺术刺激性.宋江为躲避官军追捕藏身于九天玄女庙内的神橱中,耳目不出庙门之外,如同丧家之犬.直到出门才见得知是晁盖,吴用的悉心救应.限知和全知相互作用,使读者忽而心急如焚,忽而长气一舒,尽享艺术天地之乐.3.简单运用:<水浒传>的珠串式线形结构.<水>的结构主要是单线发展,每组情节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环环相扣 ,互相连贯,这种结构形式可以称为珠串式线形结构.这种结构形式明显继承了长篇说话的表现手法.即必须把一些主要人物和事件相对集中起来加以叙述,以满足听众每天听一段书的要求.但作为今天完整的<水>小说,的确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为每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英雄传记都由一根主线贯穿在一起,这根主线就是梁山起义事业由分散的个人传奇故事而逐步走向联合,再到大聚义,最后走上招安道路的全部过程.有了这根主线,小说的结构才成为这样一个庞大的有机整体.4.综合运用:<水浒传>语言的主要特色.<水>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说话艺术的语言特色.它以北方山东一带口语为基础,加工成一种成熟的书面语言.其主要特色是:简洁明快,生动含蓄,表现力很强,写人叙事,多用白描,不用长段抒写,往往以几个字便意态毕肖.如急先锋东郭争功写杨志与索超比武,旁观者反映各有不同:梁中书看得呆了,是个文官身份.众军官喝彩不迭,是军官身份.李成,闻达则连呼好斗,是大将身份.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作者笔下,人物的语言个性也很突出.书中写绿林好汉的语言,都能个个符合身份,个性和神态.如李逵遇宋江时见面劈头一句这黑汉子是谁?得知是宋江后才拍手叫到:我那爷,你何不早些说个,也教铁牛欢喜!几句话就把李逵天真烂漫,真诚纯朴的性格写的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第四节 <水浒传>的地位和影响
1.理解:<水浒传>的三点社会影响.1,明清两代的农民和绿林豪杰起义,往往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如与太平军同时在北方的义和团等.2,进步文人及思想家,艺术家如金圣叹等往往以<水>中的忠义思想来批判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或者以梁山英雄的纯真朴实,来抨击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以及假道学的可恨可杀之处.3,统治者对它视为洪水猛兽,屡次禁绝.2.理解:<水许传>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创制的英雄传奇小说的体式,对后代小说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成为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作品,并对历史演义和公案侠义小说都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此外作品对有关市井生活的生动描写,对人情小说的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金瓶梅>就是突出例子,后代小说还出现<水>的续书.对其他艺术形式如戏剧,曲艺,绘画等都产生很大影响.国外也有很大影响,1933年美国赛珍珠翻译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水浒>节译本.第五章 <西游记> 第一节 <西游记>的成书.作者和版本
1.成书过程.识记:取经故事的史实记载及文艺作品的创造.唐贞观年间,玄奘到天竺取经,由门徒写成<大唐西域记>,取经这件事情本身带有极大的传奇性,所以取经故事到了民间就逐渐离开史实,带有愈来愈多的神异内容.从唐代开始一些笔记小说中就出现了这一事件的神奇传闻.取经故事在吸取舞台上也大放异彩,元明时期的平话小说为<西游记>小说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识记:吴承恩的生平及创作.吴承恩生平及创作字汝忠,号射阳山人,除<西游记>外,还著有<射阳先生存稿>,传奇小说集<禹鼎记>)3.<西游记>的版本系统.<西>的版本系统分繁本和简本两个系统.繁本100回,简本有两种,一为<唐三藏西游记释厄传>十卷,二为<四游记>中的<西游记传>)第二节 <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和原型精神
1.运用:<西游记>的三部分主要内容和主旨.三个部分组成:1-7回孙悟空来历和打闹天宫.8-12回玄奘来历及取经缘起13回至终取经路上师徒战胜艰难取得正果经过,是全书的主体.人们对以上内容的主旨众说纷纭,清代学者多从宗教思想角度进行解释.胡适主张滑稽和玩世主义说,鲁迅主张游戏说等,建国以后,人们主要从阶级斗争的角度理解这部作品.作为一部神话题材的小说,<西游记>的主要效能是通过一系列充满离奇幻想色彩的故事给人一种快意的娱乐和幽默的感悟,而不是抽象的哲理和干枯的社会说教.但这并不等于说它就完全与社会生活脱节.相反,在那些生动有趣的动物神话背后,却隐含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以不自觉的方式缓慢形成的民族集体无意识——即原型精神.2.<西游记>反映的原型精神.前后两个部分,正好构成具有人类普遍精神的两大母题.原型之一: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向往和追求个性的自由应当是人类共有的天性.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塑造,应当被视为普罗米修斯这种神祗从神话向文学移位的产物.通过这个充满原始意象的原型,看出了它背后隐含的集中了人类向往自由和个性精神的集体无意识.孙身上这种人类普遍的个性自由精神在吴承恩所在的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得到了正面的描写和评价,与当时作为社会思潮主流的王学左派的张扬个性的童心说的深入人心是理所当然的因果关系.具体的说,孙悟空这种桀骜不驯性格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佛教内部禅宗那些呵佛骂祖的狂禅现象及其内在佛理的作用.正是禅宗对人的心性解释为封建伦理道德的心学思想,<西游记>中孙悟空以正面形象的出现,作为这个思想潮流的产物,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原型之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探索追求精神.首先,<西>的后半部分对孙仍将持肯定和褒扬的态度,这一点,仍然是整个人类共有的原型精神.它在人类潜意识及其外在表现上都占有突出的位置.原型二体现了对人的个性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认识,或是提出了个性价值如何在社会价值中得到实现的问题.作品中令人目不暇接的精彩故事本身还具有象征意味,这些艰难险阻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来自自然方面,二是来自社会方面,三则是来自取经者自身.原型之三:两大原型的深刻蕴含和关系.孙悟空身上那种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的确是明代中后期社会新思潮的集中体现.引起我们注意的是紧箍咒.个性方面看紧箍咒是压制个性自由的社会强权意志的象征.从社会方面看又是限制个性无限膨胀,保证他人个性与生存自由的有效措施.<西>中前后两部分所蕴含的向往个性自由和为人类幸福而进行的探索追求精神这两大原型,就不仅不是矛盾和生硬的拼凑,而是具有深刻内在含义的有机神话精神体系.两原型内在意蕴还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个性而言,既肯定了个性自由的尊严和价值,又指出了个性自由得以升华的价值和途径.对社会而言,它既指出了社会限制和规范过分的个性自由的必要性,又提出了对这些过分的个性自由应当如何因势利导,使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达到世界大同和人人解脱的高远境界.第三节 <西游记>的艺术精神
1.简单运用:作者对神话的借鉴.作为神话移位的神话题材小说,<西>创作思维不是平实和一般的思维,而充分发挥作家驰骋想象能力的奇幻思维.它充分借鉴了古代神话中这和思维方式,以绮丽的幻想,展示了一个光怪陆离.五彩缤纷的神话世界.1.成功吸收佛道二教为自神其教所营造的洞天福地及净土世界的夸张手法和虚幻意识,将神话世界的描绘推向了极致,如花果山.灵霄宝殿.阴曹地府等.2.借鉴了道教神仙谱系和佛教天王金刚之类神佛教形象的外貌特征和各种神奇本领,创造了一大批形象奇特.本领超群的神魔形象.3.没有把描绘神仙环境和神魔形象作为目的,而作为编织故事的彩带和锦缎,为叙述神奇故事和塑造神话形象服务.2.简单运用:<西游记>将动物形态,神魔法力和人的意志结合.形象塑造上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将动物的形态,神魔的法力和人的意志精神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事故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三者的和谐统一,便产生了形貌各异,个性独特而又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孙悟空是猴精,形态上像猴子,这是山他的动物特征.他善于变化,能翻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等这是他神仙的本领.他又具有人间英雄的品格,如大公无私,勇猛机智同时又争强好胜,爱出风头,这些都是人的精神品格
3.讽刺艺术与语言风格.①寓庄于谐的讽刺.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悠久传统,寓庄于谐的手法在<西游记>这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从佛祖道君到取经者本人的缺点过失,都是嘲讽打趣的对象,并借以含沙射影,揶揄世态.如在朱紫国国王为了娘娘情愿让出王位,猪八戒嘲笑说:这皇帝失了体统,怎么为老婆就不要江山?这些话既风趣幽默又很耐人寻味.②轻松幽默的语言.文学语言很有特色.大量使用谐词戏语,不仅形成一种轻松活泼的笔调,而且也渗透着异常浓烈的调侃和戏谑韵味,读来不但忍俊不禁,而且给人以意味隽永的感受,从而形成小说所特有的语言风格.轻松活泼,明快洗练,乐观幽默,富有趣味.小说在人物语言个性化,口语化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就.还吸收了方言口语中生动传神的词语,显得活泼清新.第六章 <金瓶梅> 第一节 版本.作者和成书过程
1.金瓶梅的版本分词话本与说散本.词话本和说散本的主要区别是:1.内容上的差异.词话本从武松打虎写起,说散本则从西门庆结十兄弟写起.词话本84回有吴月娘被王矮虎俘虏又被宋江义释的情节,说散本没有.2.形式上的差异.作为词话体,词话本题目后有诗曰或词曰及且听下回分解等说书痕迹,而说散本不称词话,不用且听下回分解,删去了不少诗词韵文.词话本回目粗劣,不对仗,而说散本则回目对仗工整.2.作者.识记:<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
3.<金瓶梅>的成书过程.成书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始,有人根据<金瓶梅词话>较多保留说唱艺术痕迹等情况认为它是先在民间流传,后由文人整理改定而成的所谓世代积累型的作品.第二节 <金瓶梅>的主要内容和社会意义
1.<金瓶梅>四部分的主要内容.1.1-28回西门庆发家史.经济发横财和在一妻三妾之外又强占多名女子.2.29-54写西由经济上的发达到政治上的得势.赂贿蔡京,认义父,升任清河县提刑副千户,从此更加胆大妄为.横行霸道,纵容无度
3.55-79回,西门庆乐极生悲,恣淫无度而暴卒.略叙西门庆行贿至当朝天子处,升为正千户,又得纵欲妙方.专意潘金莲,一夕用药过度而暴死
4.80-100,死后其妻妄的结局:潘与西女婿陈经济私通,被吴月娘逐出家门,后被武松所杀.庞春梅嫁给周守备,生子立为夫人,后因奸情被杀.金兵南下,吴月娘携西遗腹子孝哥逃至济南,遇和尚以因果点化,知孝哥为西托生,遂令其出家.2.综合运用:<金瓶梅>的三点社会意义.1,从西门庆形象看金钱的巨大能量.西这样一个兼富商,恶棍,官僚,淫棍等几重身份于一身的人物为中心,通过他生活的描绘,展示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以犀利的笔锋,触及到明代后期社会生活的众多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暴露.在西门庆身上体现了明代后期由地主,恶霸,商人等构成的市侩势力的丑恶凶残本质.谋害武大郎,事发后,只消稍加打点便安然无事.正是由于金钱的力量如此迅速膨胀,使得封建的门第和礼教在金钱的冲击下土崩瓦解.然而中国封建社会的强大惯力,使西门庆这样的新兴商人缺乏在商业方面的开拓和进取精神.他的纵欲身亡同时也预示着代表新的社会利益和阶层的市井新富难以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这一形象的塑造,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作者把自己描写视点放在广阔的社会联系
中,鲁迅说,著此一家,骂尽诸色<中国小说史略>.2,女性世界的社会悲剧.明后期好货和好色的社会思潮的广泛流行,也极大地影响和熏陶了新兴商人身边的妻妾之流.她们凭着一个正常人的本能情与欲的冲动和追求,去撞击视女性为草芥,以性欲为万恶之首的封建道德框架.这点上,她们的存在和追求不无合理性和进步意义.而有限的合理性和进步意义就只能被局限在自己所能活动的范围内,那一点点个性自由意识就完全在争宠斗强,迎奸卖俏上派上了用场.尤其金与瓶的争斗尤为尖锐激烈,所以,与西一样,尽管她们身上有代表社会进步趋势的因素,但终究没有跳出封建制度的空驭,难以走向具有近代人文色彩的个性主义,最终只能灭亡.3,世态炎凉的丑剧.小说通过西门庆家庭的兴衰,深刻地暴露了当时世情的虚伪,冷酷和整个社会的利己主义本质.如帮闲子弟应伯爵在西门庆门庭冷落就马上变换面孔,生动地表现了哪个社会的世态炎凉,人心险恶.作者通过这样的背景,客观上揭示出了一个难以适应近代人文主义思潮问世的恶劣环境.第三节 <金瓶梅>对中国小说发展的贡献
1.题材转变及意义.<金瓶梅>对世情小说发展的贡献.小说用细致的笔触,描绘了生活中任何人可以遇到的平平常常的人,普通的环境,琐屑的事,使全书浸透着俗的色彩.这就标志着中国小说的描写对象从远离人间的神或魔走向市人,从而体现出文学向人自身靠拢和向文学本位的复归.同时也为世情小说的规模涌现,打出了一面自张一军的旗帜.从这个意义上看,没有<金瓶梅>的开路作用,就没有<红楼梦>的出现.2.<金>是古代小说性格化人物塑造的开端.小说改变了人物的单一色调,实现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的转变.不再按类型化的人物套数来配方,勾勒和演绎人物形象,打破了单一性格色彩扁平人物旧套,出现许多色调的,立体圆形人物.如潘金莲既狠毒,淫荡,又聪明,美貌,此处对她痛恨不绝,彼处又让人对她爱怜同情.3.运用:<金瓶梅>口语化的市井语言特点.作为小说家的小说,<金>代表白话小说语言发展的另一面,即继承说书艺人口语化传统,将其发扬光大.因小说题材是市井生活,书中采用与人物相适应市井语言,包括大量的俗语,谚语,歇后语,比喻等,显示出粗俗,琐细,活泼,丰富的语言特征.它的叙述语言细密,丰富,酣畅淋漓.人物语言则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最出色的是善骂的潘金莲和善捧的应伯爵.如官哥儿死后潘金莲的一段骂,四个比喻连珠炮一样射出,她的泼妇和发自内心的幸灾乐祸情绪也就跃然纸上了.第七章 明代其他长篇小说与理论批评 第一节 明代中期以后长篇小说的繁荣 1运用:明代长篇小说繁荣的三大原因.1,统治者对小说的控制程度.明代中叶后,统治者政治的腐败,政治统驭能力和实际工作效率受到削弱,一方面,统治者官方公文上还是对小说持禁毁姿态.事实上这些公文在当时已经成了一纸空文,连国子监也刊印过<三国演义>,有些政治阶层人物也参与到长篇小说的阅读者的行列,人们不必担心因为刊印小说而受到什么惩罚,这样的局面当然会刺激小说的兴盛发达.2,社会对商品经济看法的变化.通俗小说明面世后,始终以一种商品的面目出现于社会.它的兴衰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就要取决于人们头脑中对商品经济的评价和认识.明代中叶整个社会对商品经济的认识有了一极大的飞跃和提高,既然经济活动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重视,那么作为商品品种之一的小说也就自然受到商品市场的呼唤而随心所欲地得到兴盛和发展.3,小说产生能力的因素.明代中期以后小说繁荣局面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对它的需求量增大自然而然的地对小说自身的写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说创作能力也一步步走向深入.印刷手段是制约小说发行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小说得以广泛流传的物质保证.2.长篇小说繁荣的局面分类.第一.历史演义小说.<三>的出现,标志着历史演义小说的定型.在其影响之下,明中叶以后,这类小说很受广大市民欢迎,出现了一批历史演义小说.有记载一代历史兴衰的,如余象斗的<开辟演义>.甄伟的<西汉通俗演义>.熊大木的<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也有记述当代史实的,如反映朱元璋汉元建明的<英烈传>.记述阉党擅权的<警世阴阳梦>等,而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余邵鱼编定的<列国志传>及其改作.第二.英雄传奇小说.<水>问世,为这类小说提供了极为成功范例.在其影响下,明中叶后,出现大量的英雄传奇小说,集中在说唐.说岳和说杨三大系列上,如<唐书志传>.<中兴名将录>.熊大木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又名<大宋演义英烈传>.<岳武穆精忠传>)等,而其中成就较高.影响较大的是<北宋志传>和<杨家府演义>.第三.神魔小说.明初罗贯中的<三遂平妖传>开启了长篇神魔小说的先河,<西游记>的出现为其提供了范本.在<西游记>的影响下,长篇神魔小说如雨后春笋,成为嘉靖万历之后小说创作的主流,如<西游记>的几部续书.<四游记>.<牛郎织女传>.<三宝太监西洋记>等,而其中堪称代表的是许仲琳的<封神演义>.第四.世情小说.以<金瓶梅>为代表.3.长篇小说繁荣的特点得失.明中叶后,长篇小说数量很大.除<西>和<金>外总的说成就不算太高.但也自有其特点.首先,是题材的转变.宋元说话艺术中,各家的门类界限比较清楚.但到明中叶以后,不管哪个类型的长篇小说都带上了历史的影子.明明写的是现实生活,却偏要假托以前某一朝代.明明是杜撰的故事,却偏要附会某一历史事件
或历史人物.这样作的优点是:从历史著作中选取形式和题材,借鉴其写作技巧,吸收其不虚美,不隐恶的历史传统,发展成为如实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艺术手法.不足之处是,某些小说拘于史料,放不开手脚,忽视对社会生活的概括与想象,同时也会使一些研究者过分强调作品的蓝本,以至牵强附会去寻找真人其事,不利于小说的发展和提高.在注重历史题材的基础上,部分作品取材于当代时事,如<于少保萃忠全传>等,表明作家对现实生活中重大题材的关注.其次,艺术粗糙,质量不高.总体说,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粗糙.由于篇幅长,作者们对时间跨大的连续性故事往往缺乏整体的驾驭能力.艺术上,也往往忽视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对素材也缺乏适当的组织和裁剪,许多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往往有雷同化的倾向.造成作品粗糙.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作者多受小说历史化倾向的影响,创作中往往过分依赖经史,作品实际上多成为史书的通俗演绎,束缚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作者自身思想水平不高.不少作者不但与当时先进的社会思潮有相当的距离,而且与人民群众的观念和趣味也相去甚远.其三,很多书坊主人也混入长篇小说的作者队伍,往往为赢利而粗制滥造.第二节 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小说 1.理解:①历史演义小说的渊源及兴起.明代长篇主要类型之一.宋代说话四家中,讲史为独立一家,主要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战争之事.元末明初<三>的问世,标志着历史演义小说的定型.将历史小说化的做法,受到欢迎.②历史演义小说的主要作品.明中期以后,历史演义小说开始大量涌现,主要作品.余象斗<开辟演义>.甄伟<西汉通俗演义>.谢诏<东汉通俗演义>.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熊大木<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等,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余邵鱼<列国志传>及其改作<东周列国志>.③<列国志传>及其改作.明中叶,余邵鱼<列国志传>,后冯梦龙改编为<新列国志>,乾隆年间蔡元放有将<新列国志>略加改动,加上评语,成为后世通行的<东周列国志>.2.①英雄传奇小说的渊源及兴起.明代长篇小说的主要类型之一.宋代说话四家中有说铁骑儿一家,主要讲士马金鼓之事,为英雄传奇小说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铁骑,为异族侵入者军队的象征,故这类小说大多以反映民族斗争为题材.从宋开始,先后有契丹.辽.西夏.女真.蒙古与中原的战争,至明代,北部的瓦剌.鞑靼仍不断内扰,嘉靖年间又有倭寇进行海盗活动.这些现实,启示和激发作家通过歌颂民族英雄,鼓励人们进行保卫国家统一的斗争.与此同时,叙说国内绿林起义故事的小说也借此名的掩盖而传播,这些故事往往以兵荒马乱.征战杀伐.火与铁.血与肉的搏斗场面为背景.<水浒传>的问世,为英雄传奇小说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②英雄传奇小说的主要作品.小说主要集中在说唐.说岳和说杨三大系列上,成就较高.影响较大的是<北宋志传>和<杨家府演义>.③杨家将小说两种<北宋志传><杨家府演义>.第三节 神魔小说
1.理解:神魔小说的繁荣原因.明代长篇小说的主要类型之一.神魔小说的题材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和六朝的志怪小说,而其文体渊源则主要来自宋代说话艺术.宋代说话中有说经一家,其中的说参请故事.说诨经故事.以及灵怪.神仙.妖术一类的话本,都为神魔小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明代三教合一局面的逐渐形式,思想解放潮流影响下的放诞风气,也为神魔小说大量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明初罗贯中的<三遂平妖传>开了神魔小说先河,吴承恩的<西游记>为神魔小说提供了范本.徐仲琳的<封神演义>是明中期以后神魔小说的代表作.2.主要作品及分类.1.由宗教故事演化而来.框架来自佛教和道教故事,由文人根据民间传说对其进行了改编和加工.重要的有<西游记>极其续书,以及<南海观音全传><唐钟馗全传>等.2.讲史故事分化来,即历史故事的基础上加上神怪想象,敷衍成神怪化的历史.代表作品有<三遂平妖传><封><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3.系由民间传说故事演化而来,如朱名世的<牛郎织女传>,杨尔曾的<韩湘子全传>等.3.<封神演义>的内容及艺术.内容.许仲琳<封>100回,以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它一方面假借历史事件,以对纣王的揭露抨击和对武王的热情赞美托古讽今,曲折地反映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进步历史观.另一方面,通过神魔斗法的描写,宣扬了宿命论和三教合一的思想观念.书中通过武王和纣王的对比,表现出作者对封建暴政的抨击和对仁君仁政的向往,并揭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宿命论思想,女人祸水观念及结尾处不分善恶全部封神的处理,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义.艺术成就,最主要的是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妲妃的狡猾和残忍,杨戬的勇敢和计谋,申公豹的倒行逆施,哪吒的反抗精神等,都很生动.但书中的多数人物有概念化倾向.有些故事情节雷同.肤浅.语言也较平板.第四节 明代小说批砰的繁荣与金圣叹
1.明代小说批评兴起的原因.明后期由万历至崇祯的七十年间,小说理论批评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次小说理论建设高潮.这一高潮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思想根源和小说自身的原因.1)社会原因.明后期虽然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使整个国民经济日趋崩溃,但东南沿海一带的城市工商业却出现了畸形的繁荣,此地区正是宋代以来市民文学艺术发展的重要基地.城市经济繁荣为市民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和发展提供有力保证,也相应地推动了小说理论批评的繁荣.2.思想原因.王阳明心学左派泰州学派,李贽等人启蒙思想推动下,人们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很大变化.最突出的是强调自我.蔑视权威及一定程度的平等观点.这些进步思想观点,使一批进步文人,以极大的热情.从全新的角度和观念来观察社会现象和小说作品,形成一股前所未有的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关注小说创作的热潮.3.小说自身的原因.这时期的长篇创作逐渐从世代累积型过渡到文人独创型,文人创作成为当时小说创作主要生产方式,出现<金瓶梅>等里程碑式的作品和<封神演义>等一大批白话长篇,以及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拟话本小说.使小说从题材范围到艺术锤炼都有了突破性发展.小说创作的丰富多彩客观上为小说理论的繁荣准备了充分的研讨对象,而同时也向小说理论界提出了理论探索和规律总结的任务.2.明代小说理论批评涉及的四大主要问题.1.关于小说的文学地位.明代一些进步文人首先对小说的文学地位给予充分的肯定.如袁宏道认为六经和<史记>的文学价值反不如<水浒传>,这些观点在当时文坛如长空霹雳,另人振聋发聩,在文学史上第一次为销售的正当地位大声疾呼,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2.关于小说的艺术虚构问题.明代中叶随着长篇白话小说创作的日益繁荣,创作上虚构问题需要得到理论上的清晰揭示和深入引导.关于小说的艺术虚构问题也就成为当时小说理论的重要话题.如冯梦龙说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有其人.这些理论观点不仅对当时长篇小说创作科学总结,也为长篇的创作理论上指出方向.3,关于人物性格的刻画与塑造问题.明以来的小说理论较深入地阐发了关于人物塑造和性格刻画的问题.如叶昼的同而不同的见解就与黑格尔典型形象这一个之说不谋而合,早200年
4,关于小说语言的通俗性.明代以来,白话通俗小说兴起繁荣,小说语言通俗问题成为多数小说理论家共识.冯梦龙从小说为社会多数人服务的角度指出通俗性的重要,这些有关论述无论是对当时白话小说创作,还是对后来的小说创作及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3.金圣叹对小说理论的贡献.突出贡献是小说人物性格塑造的理论.认为<水浒传>所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原因无非把108个人性格都写出来,另一方面又注意到人物性格的普遍概括性,屡屡指出<水浒传>写人物能写出一类人物的神理.说明他对小说人物性格塑造的认识已经上升到典型特征的高度.另一突出贡献是他关于小说结构艺术的论述.深入探讨<水浒传>结构和布局.首先把作品视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在平点中还对<水浒传>的结构布局的技巧作了很多具体的分析和论述.此外,对小说的创作过程也作了深入的论述.这些评点中所表现出来的小说美学思想对后来的小说理论批评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第八章 明代拟话本小说
第一节 拟话本小说的产生.特点和主要作品
1.拟话本小说的产生过程.文体上看,小说家的话本是拟话本小说的先驱.早期的话本主要是供说话人表演时做提示情节使用,从明代后期的天启,崇祯年间,人们对小说的阅读兴趣也不断增强.尤其是小说地位的提高和印刷手段的进步,使话本小说的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由过去供艺人讲述的底本变而为社会上普通读者的案头阅读物,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拟话本或拟宋市人小说.2.拟话本小说的体制及特点.1,体制.从体制上看,拟话本与话本的区别不大,重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题目.是故事的主要标志,宋代以后增加到七八个字甚至更多.2)篇首.通常用一首诗或词作为开头,可以点明主题,概括全篇大意也可以陪衬故事内容.3)入话.是篇首词之后加上一番解释,然后引到正文.4)头回.在入话之后再插入一段故事.又称得胜头回或笑耍头回5)正话正文,正传.是话本小说故事的主体.有两个特点,一是正话的文字明显分为散文和韵文两部分,二是表演时的分回.6)篇尾.话本一般都有一个煞尾,与本事的结局不同.话本的煞尾是附加的,具有相对独立性.2,拟话本体制的特点.拟话本实质上与宋元话本有很大的区别.它的主要目的不是为说话艺人提供讲述故事的底本,而是想社会普通读者提供的供阅读用的书面文学.一方面,宋元话本说教成分开始增加,情节上也开始趋于复杂,另一方面,拟话本也的确去除了早期话本中的一些低级庸俗的成分,使之能够起到喻世警世和醒世的作用,并且调整了早期话本中不甚雅观的文字,使拟话本小说具有雅俗共赏的性质.3.拟话本小说的主要作品..较为知名的有东鲁古狂生的<醉醒石>,天然痴叟的<石点头>,佚名的<欢喜冤家>等,能够代表拟话本小说最高成就的还是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第二节 冯梦龙与<三言> 1.①冯梦龙生平.冯梦龙.字犹龙(子犹.耳犹),别号龙子犹.茂苑野史氏.顾曲散人.又常以墨憨子.墨憨斋主人署其编著.与其兄梦桂.其弟梦熊.称吴下三冯.毕生从事通俗文学的搜集.整理.编纂工作.代表作.<三言> ②主要作品与文学思想.小说:长篇通俗小说<平妖传>.<新列国志>.文言小说杂著<情史>、<古今谭概>.<智囊>.<太平广记钞>.戏曲<双雄记>.<万事足>.散曲<太霞新奏>.民歌集<挂枝儿>.<山歌>.拟话本小说<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思想:受明末先进思潮代表李贽和公安派影响很大,是宣传进步社会文学思潮健将之一.其文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他将李贽的童心说贯彻落实到文学领域,提出了尚真主情的文学思想.他明确提出要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强调情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以自然而然的情与代表封建社会意志的理相抗衡.他认为发于中
情自然而然的文学才是最有价值的文学.其次,他明确地将通俗文学的归宿概括为适俗的思想.他认为说话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通俗易懂.他还进一步提出尚理或病于艰深,修辞或伤于绘藻,则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他力主将社会教化的内容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其三,从时代发展.文化进化的角度阐述通俗文学值得肯定的原因所在.尖锐批评前后七子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义理论,从小说发展的角度批驳厚古薄今的说法,认为文学应随时代发展而发展,强调小说的时代作用主要取决其社会教化功能.可以说冯提倡通俗文学的目的全在于希望以此来矫正世风时弊,表现出他以文学为手段干预社会生活的初衷.2.简单运用:<三言>的思想内容.市民生活的生动画面.1,对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反动.与明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社会环境相适应,<三言>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进行大胆质疑,是明末好货好利进步社会思潮在文学领域的大规模反映.<施润泽滩阙遇友>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小手工业者的发家史.同时也设身处地地描绘了经商活动的艰辛.<杨八老越国奇逢>中,塑造一个被倭寇掳去终回到祖国的爱国商人形象.2,以个性自由为基础的爱情观念.1)<三言>肯定了男女情欲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这于程朱理学所规定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是完全背道而驰的.2)将真情说全面贯彻到爱情题材的作品中.全面讴歌了纯真爱情的伟大和力量.第三,作者还进一步将对美好爱情的认识,上升到感情上互相了解,人格上互相尊重的高度.<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秦重与莘瑶琴之间能从嫖客和妓女的关系发展到真正的恋人关系,正是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达到相互尊重的理想自由爱情.3)市民眼中的社会黑暗面.三部书中很多故事从市民阶层的角度,以市民的立场和价值观念出发,对社会上各种黑暗现象和不公正问题提出了揭露和抨击.在<汪信之一死救全家><一文钱小隙造奇冤>等深刻揭露了那些昏庸无能,草菅人命的高官,抨击了官场吏治的腐败黑暗.3.简单运用:<三言>的艺术追求.雅俗共赏.1)在编织故事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作者往往从生活潜流中捕捉故事题材,并加以合理的剪裁和巧妙的安排.其情节安排的具体特点有三:一是较多地运用偶然和巧合的艺术手法,简化故事的漫长进程,加剧矛盾冲突,使小说主题更为鲜明.二是善于运用各种具有细节特征的小道具,丰富情节,增加戏剧性.三是悬念的设置和伏笔的安排,使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造成强烈的艺术魅力.2)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果,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杜十娘,秦重,蒋兴哥等,都栩栩如生.其重要方法是:一是将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二是通过富于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三是施加精微细腻的心理描写,四是不饰雕饰,五是运用对比,映衬,烘托等手段.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塑造手段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过渡的过程当中,拟话本小说的人物塑造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3)在语言使用方面更能体现其雅俗共赏的特征.三部小说中基本上使用的是通俗晓畅的白话,显得比较典雅又不失其通俗.使小说富有较浓的生活气息,同时,在句法上尽量采用短句,节奏感较强.第三节 凌濛初与<二拍> 1.①凌漾初生平.字玄房.号初成.又名凌波,别号即空观主人.精通诗文词曲.②凌漾初主要作品.著有诗文集<国门集>.传奇<雪里荷>.<合剑记>.<乔合衫襟记>等3种.杂剧<红拂三传>.<虬髯翁>等8种.戏曲理论著作<谭曲杂札>.<曲律>.戏曲散曲集<南音三簌>及其诗文杂著20余种.影响最大的还是<二拍>.<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2.<二拍>所反映的主要社会内容.1,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不是<三言>同类题材的简单重复,而较深入反映出经商题材的许多内在规律和动向.<转运汉巧遇洞庭红>不仅反映明中叶后要求开放海禁时代愿望,且直接形象地揭示商品的巨额利润产生于异地交换的流通领域这一重要经济学原理.不仅具有文学的欣赏价值,而且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的珍贵材料.2,爱情题材的新突破.1)在继承<三言>关于婚姻自由,自主结合思想的基础上,<二拍>更加突出了女性在择偶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并对她们自主婚姻给予充分的肯定.<同窗友弄假作真>对女子在婚姻问题沙锅内的独立和自主地位发出了由衷的赞美,完全体现了妇女解放的呼声.2)婚姻问题上的男女平等思想.将婚姻中男女平等的挂念更为完全的予表述.3)对传统贞洁观念突破.<二拍>进一步发展<酒下酒赵尼媪迷花>贾秀才妻子遭流氓骗奸,贾不但没有责备,而夫妻合伙杀了仇人,表达这个观念.3,超前的社会批判精神.作者眼中,生存的社会几一无是处,他把自己锐利的锋芒指向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这里有贪赃枉法的官吏,如<进香客莽看金刚经>写常州太守掠夺<金刚经>.有对儒家文化大师的鞭挞等等,有助于今天的人们了解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3.运用:<二拍>创作个性及对拟话本小说体制的三个贡献.1)头回思想内容上与正文取得了统一.早期话本有些与正话之间没有内在联系,而到了这里,头回便成了拟话本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实践在后来的拟话本小说中基本上定型.2)在韵语的使用上,结束了以往多用套语的程式化窠臼,代之以自创的诗词韵语,使韵语与散文部分的叙述互相呼应,相得益彰,也更有个性.3)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考究,对细节真实的追求,以及贯穿全书各篇的作者的精彩议论,都表现出文人个人创作的鲜明文学风格.第九章 明代戏剧 第一节 明代戏剧概况 1.明代戏剧的剧种及流变.杂剧和传奇.杂剧的形式比元有一定的演进,具体表现在:
1)结构上,明代杂剧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一楔子的程式,结构比较自由.2)曲调上元杂剧全用北曲,而明杂剧则兼用南曲,还有专用南曲的南杂剧.3)演唱方式上,明杂剧打破了元杂剧一个角色唱到底的模式,有时对唱,有时轮唱,有时合唱,比较自由.4)元杂剧的题目正名一般是在一剧之末,明杂剧有的将其提前到第一折前.明代传奇与杂剧在形式上的区别更加明显:第一,在体制规模上明杂剧虽然较元杂剧有所突破,但规模仍然不大.而明传奇在体制规模上更加自由和庞大.第二,在曲调曲牌上,杂剧一折用一套曲子,都要用同一宫调.传奇则不受这种限制,可以借宫犯调.由于明代传奇在体制上又吸收而又超越了南戏和杂剧,使得它在形式上更活泼,规模宏大.从南戏向传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带有地方风格的不同声腔.嘉靖年间就有了所谓的四大声腔
2.明代戏剧的三个特征.1,数量众多.明杂剧传奇的体制革新为其创作和舞台演出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使其在数量上形成了很大的规模.2,题材多样.数量多,为题材多样提供有力保证出现了元杂剧中极为少见的讽刺喜剧和反映但是重大事件时事剧,而且在数量上相当可观.3,审美风格的雅化.剧作家的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明显提高,客观上提高戏曲社会地位和艺术品格.文人及其情趣大量参与投入,提高了戏剧的文化层次,也将戏剧的发展推向了绝路.3.明代戏剧的分期及特点.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明前期戏剧.明初到嘉靖之前,其中又以永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半段的戏剧作为元杂剧的余波,杂剧形式仍是戏剧形式的主流.部分的藩王和王室加入到剧作家的行列,造成明初杂剧极为浓重的道德伦理色彩和神仙道化倾向
2.明中期戏剧.嘉靖和隆庆两朝,明代戏剧的复俗时期.两重要变化,传奇取代杂剧的主导地位,与前期比,这时期戏剧创作的社会现实意义大大增强,出现前所未有的讽刺剧和时事剧.3.明后期戏剧.万历到崇祯四朝,明代戏剧的繁荣时期.包括汤显祖在内的绝大多数优秀戏剧作家和作品都集中在这个时期.有几个特点:第一,此期出现了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戏剧作品,第二,晚明戏剧传奇的主导地位愈加稳固,第三,戏曲藜芦的探讨与研究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第二节 明代杂剧
1.①明初是杂剧艺术的高潮.因元杂剧余波所及,同时也与明初统治者的提倡和参与有关.朱权与<太和正音谱>.记录元及明初的杂剧剧目,品评部分作品,列出北曲曲谱,是现存最早的北杂剧曲谱.朱有敦与<诚斋乐府>(见教材略)2.明中期杂剧的转变期.明中期杂剧处于转变时期.元杂剧的余波影响至此已经荡然无存.与传奇相比,杂剧在这个时期明显处于颓势.这个时期作家作品都不多,只有几个著名作家如王九思.康海.徐渭.冯惟敏等,尚能在内容.风格和体制继往开来,对杂剧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康海与<中山狼>该剧中山狼恩将仇报的故事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官场及社会上尔虞我诈的面貌,同时也嘲笑了迂腐懦弱的东郭先生,它的出现标志明代中期杂剧起色复苏的开始.徐渭与<四声猿>.字文长,号青藤道人,在戏曲创作及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很突出,有杂剧集<四声猿>,<四>中最杰出的剧本是<渔阳弄>又叫<阴骂曹>,<四>在剧本的形式方面也有不少的创新.1)大胆突破南北戏界限,将传奇体制运用于杂剧中,完成较早的一部分杂剧合集.2)在王九思<中山狼院本>所开创的一折短剧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发展,成第一个大量写短剧作家.3)<女状元>开南曲写杂剧先例,南杂剧从此大兴.3.明后期杂剧.①明杂剧的巩固时期.明后期是杂剧创作的巩固时期.虽然在规模上不能与传奇相比,但就自身而言,中期作家所开创的杂剧体制风格的转变至此已经完成,得到巩固和发展.②创作南杂剧为主的作家.有陈与郊,沈王景等
③创作北杂剧为主的作家.以创作北杂剧为主的作家有王衡,沈自征,孟称舜等 ④兼写南北杂剧的作家.兼写南北杂剧的作家有叶宪祖,王骥德,吕天成等
第三节 明代传奇
1.明前期传奇.成化.弘冶以后,传奇作品的陆续出现.成化.弘治年间台阁大臣丘睿.邵灿的作品开始.传奇作品陆续出现.丘睿、邵灿成为这个时期传奇创作的核心人物。
2.①明中期传奇的新变及三大传奇的出现.嘉靖年开始,明代传奇无论在内容题材还是在声腔的演变沙锅内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标志就是里开先<宝剑记>,相传为王世贞所作的<鸣凤记>和梁辰鱼<浣纱记>这三大喘气的出现.)吴江派以吴江人沈王景为代表的,强调传奇创作须合律依腔,推崇语言本色,注意传奇创作的舞台表演特殊性的一个戏剧创作流派.)②李开先与<宝剑记>.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③<鸣凤记>.写严嵩与忠义之士的斗争故事,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描写现实重大政治事件的时事剧,具有很大的开创意义。
④梁辰鱼与<浣纱记>.原名<吴越春秋>,写范蠡协助勾践灭吴的故事,对昆山腔剧本的发展和传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明末①传奇创作的繁荣时期.②沈璟与吴江派.明末以沈璟为代表的传奇派别,特别注重戏曲格律的派别.其曲论核心是强调场上之曲,一是格律至上,二是推崇语言本色,从剧本有利于舞台演出的角度要求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强调剧本的舞台性.沈璟是吴江人,赞同并依其曲论进行创作的作家,多为其子侄(如沈自晋.沈自征).门生(如吕天成.卜世臣.叶宪祖及其弟子袁于令)及追随者王骥德.范文若等,故这个明末著名的传奇派别称为吴江派.③临川派作家.明末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传奇派别.汤显祖强调曲意,强调剧本的文学价值,反对吴江派宁协律而不工的主张.其主要追随者有吴炳.孟称舜.阮大铖等.他们大多只继承了汤显祖重文采.才情,不受形式.格律束缚的特点,而忽略了汤显祖注重立意.以情反理的思想追求.汤显祖是明代成就最高的传奇作家,江西临川人,所以人们称汤显祖及其追随者为临川派.④其他作家.吴江.临川两派以外较为知名的传奇作家有高濂.周朝俊.孙钟龄等.其中高濂的<玉簪记>.周朝俊的<红梅记>.孙钟龄的<东郭记>,均为戏剧舞台上盛演不衰的剧目.此外,明代戏曲中还有骈俪一派,他们讲求辞藻和用事,于隆庆.万历间蔚为大观,有张凤翼的<红拂记>.屠隆的<彩毫记>.梅鼎祚的<玉合记>.许自昌的<水浒记>等,表现传奇这一剧种已完全走向雅化,变成了文人玩弄文字技巧的工具和案头之作,也使传奇走向了僵化和没落.第十章 汤显祖 第一节 生平.思想和创作 1.汤显祖生平.字义仍,号海若
2.汤显祖的思想.包括儒,道,释几个方面.最初罗氏对程朱理学的叛逆和接近于禅学的哲学观念对他的思想形成有较大影响.李贽和达观在晚明思想界被称为两大教主,对于汤显祖叛逆人格和反抗礼教精神的形成有重要意义.3.汤显祖主要作品.传奇<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五种,后四种代表了汤显祖戏剧创作的全貌,其中又均与梦有关,故而又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第二节 <牡丹亭> 1.<牡丹亭>的故事取材及汤显祖的改遗.依据话本的故事线索,参考六朝志怪小说的还魂故事改变而成.经过一番生花妙笔,传统的还魂故事具备了强烈的时代气息,反映当时意识形态领域情与理的尖锐冲突.1)作者有意强调了双方门第的差异,以反对将门第作为婚姻筹码的封建意识.2)有意将人物性格及其相互关系置于为爱情自由而行动的戏剧冲突中去.第三,作者着意营造和描绘自由爱情实现的艰难历程.2.<牡丹亭>的社会意义.从宋代开始,程朱理学成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存天理,灭人欲带来的后果就是统治者把自己的意志说成是天理,在此背景下,那些具有个性色彩的人物成了受到社会唾弃的丑类,<牡丹亭>就是当时用文学艺术形式参与这一思想斗争的伟大作品.他明确提出用充满个性色彩的情去抵制和战胜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谓天理,更让那些理学家,道学家无法接受的是,<牡丹亭>中的情的实体就是理学家难以启齿的性欲.作者把男女之间的正常性欲作为爱情产生的源泉和动力.正因为如此,作品所提出的反封建礼教,宣扬个性解放,主张爱情自由的口号才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古代爱情剧的思想和社会深度.3.杜丽娘的艺术形象.她是剧中第一女主角,是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人物画廊中难得的典型形象.她出生在名门大家,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如同一只关在笼中的小鸟.然而,这种生存环境没有给这种对爱情的憧憬和渴望的实现提供任何条件,所以她只有到梦中去寻找自己的理想.致使她不得不对着那棵自己爱人象征的梅树发出生则恋,死则葬的内心倾诉,她又绝不甘心继续接受陈最良的礼教培育,又不甘心就此死去,死前将自画小像放在太湖石上等待梦中情人.进入鬼蜮的她由于离开封建礼教的直接管束而显得更为大胆,更为痴情.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愿为爱情再生.复生后的她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承认,应当冲她积极主动的行动中看到作者继续讴歌爱情强大力量的用心.4.<牡丹亭>的浪漫主义艺术成就.1)作者为作品所规定的勾画一个理之必无而情之必有的理想世界的题材和主题本身,决定了她必然采用充满理想色彩的艺术手法,这就是作者在剧中使用的炉火纯青的富于幻想的艺术构思.该剧在情节结构上充满了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如惊梦回生等情节.一系列富于幻想的艺术构思正是该剧戏剧结构的骨架和支柱所在.2)作者本人的抒情诗人气质,也为本剧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增色不少.全剧充满抒情诗的色彩和意境.作为诗的国度,从元代开始戏曲作家就能够将诗的语言和意境运用到戏剧创作当中,而汤显祖在这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他以抒情诗的手法去揭示人物内心的感情.将抒情,写景和人物塑造融为一体,文采斐然,美不胜收,更为脍炙人口的是惊梦中[皂罗袍]一曲,这是剧中杜丽娘情绪由喜转悲,由叹为怨的转折点,写得哀婉缠绵,情景交融,在艺术上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历来为世人所称颂.第三节 <临川四梦>解析 1.<紫钗记>--希望的春天之梦.<紫钗记>的主要内容及思想倾向.集中批判了卢太尉的卑鄙奸诈,联系作者个人遭遇,可把对卢的批判看成是作者用来影射他对张居正等的批判,霍小玉的梦境虽然极为短促,但却是点睛之笔,她是一个春天之梦,像一个满载希
望的风筝,一旦狂风骤起,便立刻会被刮的无影无踪.2.<牡丹亭还魂记>-炽热的仲夏夜之梦.<牡丹亭>的主要内容及思想倾向.<牡丹亭还魂记>作者多年来对现实的不满,对社稷的忧心,对身世的愤满,使他的情感犹如火山一样喷发而出,把作品的梦境燃成一片灿烂的极光.杜的形象正是作者的影子,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牡丹亭>正象杜的写容一样,是要通过作品向世人展示他炽热的热情,剖白自己的忠贞和追求!3.<南柯梦记>——秋天的失落之梦.<南柯梦记>的主要内容及思想倾向.<南>的出现似乎很突然,它标志着作者从对真情与梦境的讴歌转向对二者的忏悔.作品就是他自我批判和痛苦情绪反映,一开始就把矛头指向情欲本身.之所以产生异化,作者看来,就是因为情欲的泛滥.通过这一批判,汤显祖自己似乎也情了梦觉从此要撒手人寰,像秋风扫落的树叶.4.<邯郸梦记>——冬天的冰之梦.<邯郸梦记>的主要内容及思想倾向.<邯郸记>汤创作的又一高峰,他把他的描写梦境的艺术发挥到了美妙绝伦的地步,想深刻揭示这样一个道理:情与梦是永远不能被摆脱的,它们就是人生.既然人的本质是追求,那么也无须诅咒追求.在经历了这样长久的困惑这后,终于从情和梦的纠缠中走了出来,作者把眼光重新投向了现实,永远地沉默了—他的心走向了冰的世界.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一章 清代诗歌 第一节 清初遗民诗人
理解:遗民诗人作品的共同特点.1.可以坚持民族气节,揭露清兵暴行,颂扬抗清英烈,寄予故国哀思.2.作品多表现民众在战乱中的流离之苦和失国之痛,作品自然流显露关注现实的重实倾向,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3.诗歌呈现出大方苍凉.激昂悲壮的艺术风格4.他们的诗歌显然有回归诗骚和汉魏风骨传统的趋向,表现出诗歌服务于社会的道统文学观念.顾炎武的生平: 初名绛,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著有:<亭林诗文集>,存诗400首.另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诗歌的特点: 1.他现存四百余首诗歌中,有剧烈的家国兴亡感慨特征2.他以忧国忧民的真实深挚情感,在他的诗歌中将晚明统治阶级的腐朽堕落.清兵入关后残酷的屠戮行为和汉族人民的苦难和反抗熔为一炉,再现于纸上.(因此被人称作一代诗史.)如<京口即事>记叙了史可法督师扬州时,明朝爱国臣民对收复失地的希望和自信心3.他的诗歌风格雄壮悲壮,苍凉沉郁,言语却又朴素自然.于社会的道统文学观念.吴嘉纪的生平:字宾贤,号野人.著<陋轩诗>.晚年其诗得到王士禎.周工亮的推崇而名声大噪.诗歌的特点:1.其诗在表现明清易代之际的民族矛盾和亡国之痛方面,与顾炎武大致相同2.其诗中可以较多地反映滨海地区民众的苦难生活3.其诗有白居易的新乐府诗歌风格,自然质朴,浑然天成,不飾藻绘,在清初具有独特风格.屈大均的生平:初名绍隆,字介子(翁山).著有<广东新语>.<翁山诗外>.<道援堂集>.<翁山文外>等.他与顾炎武.吴嘉纪相侪,又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而以屈为三家之首.诗歌的特点:1.人格诗风非常接近李白.诗风潇洒飘逸.2.诗<壬戌清明作>末二句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抒发诗人壮志未酬.欲归无所的亡国之痛,悲凉感人,称清初遗民诗绝笔.其他清初遗民诗人:王夫之.黄宗羲.阎尔梅.钱澄之.杜濬.陈恭尹.归庄等.第二节 清初入仕诗人
钱谦益的生平: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又东涧遗老.著<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苦海集>.清代诗歌宗宋倾向和感伤思潮创始人.诗歌创作:1)他倡导宋元诗歌,又能兼融唐诗之长,故能汇唐宋诗歌风格为一炉,构成情真而体婉,力厚而沉思,音雅而节和,味浓而色丽的特征2)他的<投笔集>中和杜甫<秋兴>的104首诗,寄予心迹,表达忧国之情.其中尤其广为传诵的是<后秋兴>之十三,代表他前期诗歌的最高水准.表达了清室巩固后汉族文人复国无望的深切悲哀.在艺术上,技巧圆熟,言语华艳而又沉郁,富有形象性和暗示性
吴伟业的生平:字骏公,号梅村.著有<梅村家藏稿>.诗歌长于七言歌行,有梅村体之称.前期诗歌有一代诗史之誉.在清人宗法唐人的诗路中,他为劝导先路者.诗歌创作:1)其前期作品代表了他诗歌创作的成就,诗风苍凉凄楚,风骨遒劲2)前期诗歌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明清易代之际社会的动荡局势和亡国之痛.各色人等的不同处境和心态等.写得真实委婉,感人深切,故有一代诗史之誉.代表作<圆圆曲>3)他的诗歌多为五言七言古体,尤长于七言歌行,有梅村体之称.其歌行体诗歌在叙事方面遭到白居易新乐府的影响,但在用事和辞藻方面则接近李商隐,构成沉郁苍凉.气势磅礴.言语华美.律度严整的特征4)在清人宗法唐人的诗路中,他为劝导先路者.龚鼎孳(略).南施北宋.施润章和宋琬,二人由明入清,时常在诗歌中流露出惊悸之感.如宋的<初秋即事>.他们的思想属于理学复古的保守派,在诗歌上主张以温柔敦厚的诗风来为为清明广大的乱世服务,许多作品都体现了这样的文学思想.但诗中时常流露惊悸之感.第三节 王士禛与清前期其他诗人
王世禛的生平与创作: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著有<带经堂集>.<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渔洋诗话>.成名作<秋柳>.他提出影响一代诗人的神韵说,标志着诗人诗歌与现政权的协调转变的根本完成.其作品以描写山水景色和个人情怀为主,其中多为七言绝句.其诗风古淡自然,清爽蕴藉.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而更多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爽的境界和委婉蕴藉的言语,从而更增强调诗歌排闲解愁的消遣娱乐功能.为此,竭力倡导唐代王.孟.韦.柳一派的诗风,作品也以描写山水景色和个人情怀为主,但缺乏真情实感是其主要缺点.赵执信.查慎行对神韵说纠正:赵执信:著有<谈龙录>批判王世禛神韵说缺乏真情实感.2.诗路宗法唐人.查慎行: 1.清初宗宋诗人中较为突出者.2.其诗较多反映社会民生问题,补救纠正王士无视诗歌社会内容的倾向.第四节 清中期宗法唐宋的诗歌流派
沈德潜及其格调说:1.清中期宗唐诗人.随王士的逝世,诗歌范畴相对统一的时代完毕了,各种诗歌流派纷争由此繁华起来.以沈的宗法唐人的格调说便是其中的重要角色2.不满于 神韵说内容上的空疏和把握上的虚无缥缈,提出格调说加以匡正.格调说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为此,他以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顺敦厚忠正战争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以上意图落到实处.沈德潜及其格调说实践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而割裂了唐诗的艺术表现与诗人内在情感之间的联络.故其本人诗歌伟大无奇.厉鹗宗法宋诗:以师奉宋人为主,是查慎行以后倡导宋诗的大家,也是浙派诗首领.诗歌大多清丽幽逸,擅长表现自然美.翁方纲及其肌理说: 1.以王士禛的神韵说的问题在于空泛,沈德潜的格调说缺点在于食古不化,所以他提出肌理说 对二者加以匡正.2.所谓肌理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构造辞章方面的文理.肌理说实践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其肌理说实践上是宋诗以学问为诗的再版,是一种以学术代替文学的诗歌歧路.第五节 袁牧与性灵诗派
郑燮诗歌创作的内容及主要特点.1.诗歌主张:主张诗人要自树旗帜,直抒血性.但比袁枚更注重关注现实和百姓疾苦 2.诗歌内容:诗中有关怀民生疾苦的热肠,也有抒发个人志向的情怀.特点:1)关注现实,非凡推崇杜甫.白居易一类的写实诗人2)常通过题画诗(非凡是竹子),表达个人情怀.更为不足为奇的是他还将对百姓无比留恋之情,融入他表达个人情怀的题画诗中.赵翼创作的内容及主要特点:诗论主张:论诗强调发展.退化,主张诗应创新,反对摹拟古人.诗歌特征:1.诗题材风格多样化,并注重在诗中突出个性,抒发才情.2.他的诗不讲格调和宗法,不雕饰字句,明白晓畅,随意书写,清爽明畅.黄景仁创作的内容及主要特点:
一生家境清贫,英年早逝.诗作主要反映一生穷困潦倒的生活.但他由此构成一种孤傲清高的操行,<圈虎行>对于封建势力歪曲个人人格表示剧烈愤懑,对于文人个性复归寄寓剧烈愿望.袁枚与性灵诗派: 1.清中叶真正持续晚明以来的主情传统,与宗唐.宗宋诗派及道统文学观相对诗派.创始者袁枚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以为写诗要抒发人真性情.从强调个兽性情出发,在文学史观上他主张文学退化论,以为每个时代都应当有自已的文学.对清以来各种诗歌实际观点予以片面排挤,这种反传统.破偶像.反摹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弱小威望的挑战,对神韵派.格调派.肌理派等予以片面的批判和排挤2.袁的文学主张晚明公安派思想的重振和延续,但在创造实际方面却取得了比公安派更大的成就.公安派的成就主要体如今小品散文方面,性灵派成就主要是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如<春日杂诗>于恬淡安静中显显露轻松生动的生活气息,非常愉快自然.<马嵬>命意新奇,感情倾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堪称为人民代言的诗歌 3.与袁主张和诗相似的诗人还有郑燮.赵翼和黄景仁等.性灵派与明代公安派的思想关联?
袁文学主张是晚明公安派思想的重振和延续,但在创作时间方面却取得比公安派更大成就.公安派创作实绩主要体现在小品散文方面,而袁枚为首的性灵派的成就却主要为诗歌.他的近体诗成就较高,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他的诗构思新颖,笔调轻灵,变化多姿,如<春日杂诗>.第二章 清代词 理解:清词中兴及其原因.清词中兴的表现:1.词的创作数量不只超过元明两代,而且也超过了宋代.2.词学实际也得到很大发展.从朱彝尊的<词综>到张惠言的<词选>和万树的<词律>等,出现了一大批立论精审.阐幽明微的词学著作.3.清代在词作的整理和编辑方面也有很大成就.中兴的原因: 1.元明两代勃兴的散曲末尾衰落.2.清文人的心态由晚明的狂放恣肆转为内敛拘谨.3.为所欲为.自在灵活散曲不适应内敛型文人抒情要求 4.相对委婉.有一定法度的词较为合适文人在遭到压抑时抒发情性的需求.第一节 阳羡派.浙西派及清初词坛
陈维崧与阳羡派.指清初以陈维崧为代表的一个词派.因陈维崧为江苏宜兴.古地名阳羡人,故该派被称为阳羡派1.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2.先人写豪放词多用长调词,而陈维崧则长短并用,即使是极短的小令,他也能挥洒自若,豪情奔放.透显露作者悲凉大方的心境3.他还能将清初一些严重社会问题写进词中,从而扩展了词的表现范畴.写清初统治者抓夫拉丁形成的人民颠沛流离之状惨不忍睹.论者以为可与李白的<丁都护歌>相媲美.该派作家还有曹贞吉.蒋士铨.沉雄等.他们相互唱和,并编辑过<今词苑>.<瑶华集>等.朱彝尊与浙西派.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作品,以清空境界为作词的最高标准.在创作中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而对词的意境和内容有所疏忽.词风醇雅清丽,婉深流转.如名篇<桂殿秋 思往事>,词论主张和词作遭到许多浙西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张炎为榜样,一时此风大盛,其影响波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年词坛.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嗥日.沈岸登及其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纳兰性德与阳羡派与浙派有何不同?
特征:既感伤幽婉又抒胸臆.与李煜相近,擅用白描手法抒情,自然流转,没有雕琢的痕迹.1.推崇作家不同:1)阳羡派代表作家陈维崧作词师法苏.辛,也用小令作豪放词.2)浙西词派代表作家朱彝尊推举南宋江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作品,以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最高标准.3)纳兰性德则极为推崇李煜.2.艺术风格不同:1)陈维崧词风尤近辛弃疾的豪放苍凉奔放.2)朱彝尊词风醇雅清丽.3)纳兰性德词风则既感伤幽婉又直抒胸臆.3.创作成就不同:1)清初词坛中,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派虽然不乏壮怀剧烈,但是有失粗率.2)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长于工巧而短于挚情.3)纳兰性德的词则纠正了二者的偏颇,代表了清词的最高成就.第二节 常州派与清中叶词坛 厉鹗与清中叶浙西词派:
词论主张:持续了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派主张,以为以周邦彦.姜夔为代表的清婉秀丽词风胜过以辛弃疾.刘克庄为代表的大方豪放词风词作特点: 1.他的词作大多为纪游.怀古.咏物之作,有些作品写得清俊典丽,顿挫跌宕,为浙派词的佳作 2.其词风接近朱彝尊,笔调清疏细巧,字句工炼,审音度律.与朱词不同的是,他词中孤寂冷峭的情调更为突出.浙派词的特点:1.注重词的音律和辞藻,但内容及抒情则相对薄弱2.浙派词人从形式的角度强调词的质实,从而表现出清代中期的重实风气,从朱彝尊到厉鹗都表现出这个特点.清初浙派与清中叶浙派的异同:
相同:1)创作倾向.厉鹗持续了浙派词的创作主张,以为周邦彦.姜夔为代表的清婉秀丽词风胜过辛弃疾.刘克庄为代表的大方豪放的词风.2)创作主张.注重词的音律和辞藻,但内容与抒情相对薄弱.从形式的角度强调词的质实,从而表现出清代中叶的重实风气.不同:清中叶厉鹗词孤寂冷峭的情调更为突出
张惠言与常州派:
词论主张:1.从内容质实的角度恢复风骚传统,强调寄予比兴2.其所说的比兴,主要是个人生活和遭遇的迂回吐露,与诗骚传统迥然有别,所以恢复风骚传统的愿望很难从根本上完成.创作及风格:创作严谨,词作仅46首.2.其词气势雄健,风格俊逸.如<木兰花慢 杨花>.常州派:清乾嘉时期,以朴学为代表的务实风气覆盖社会,文学范畴的重实倾向成为这个时期审美重要价值取向,遭到此风气影响,这时期的词坛中注重质实的风格取代了清初词坛的感伤和热情风格.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崛起,便是这种差异的表现.嘉庆时期,常州人张惠言与其弟张琦及周济等人,为了矫正阳羡派的粗犷和浙西派的轻弱,倡导从内容质实的角度恢复风骚传统,强调寄予比兴.由于张惠言的严重影响,这种实际在当时相当风行,张琦.周济.董士锡.周之琦等积极跟随,构成了在清代中前期大张旗鼓的常州词派.属于常州派的作家还有张琦.周济.董士锡.周之琦等人.影响较大周济
周济词论:贡献主要在词论,曾编选<宋四家词选>.主张词非寄予不入,专寄予不出.常州词派经过周济的发挥,体系上更加完备适用,在词坛上的影响延至晚清.清代感伤与重实文学思潮在词坛的表现:
1.以陈子龙为首的云间词派作品,在风流婉丽中寄予了历史兴亡之感.同期王夫之.屈大均.钱谦益.宋婉等人虽政治立场各不相同,但词作中包含的兴亡之感和凄怆之情多相相似.他们的词风是清代感伤思潮的肇始.2.清初的阳羡派(豪放苍凉)与纳兰性德(感伤幽婉)较多地表现了清代的感伤文学思潮.重实文学思潮产生于干嘉时期.朴实代表的务实风气盛行.文学范畴的重实倾向成为这个时期审美的重要价值取向.干喜词坛注重质实的风格取代清初词坛的感伤和热情风格.厉鹗代表的浙西派从形式的角度强调质实,常州词派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张惠言.周济
第三章 清代散文与骈文
清代散文与骈文发展概况:
1.数量:清代散文的数量也远远超过前代.32
2.质量: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清代散文与骈文的争奇斗艳,而制约两者之间消长变化的则是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观念和强调文学独立价值及抒情功能的提高文学观念之间的交锋和对峙
3.工夫:清初散文走向主要是正统文学观念在封建政权的支持下改变晚明的鲜活文风,同时骈文则在酝酿中兴.清中期则作为正统文学代表的桐城派的崛起并统治文坛,同时骈文也出现中兴,并构成与桐城派散文分庭抗礼的局面
第一节 清初散文
①学人之文与黄宗羲.1.清初散文的一个创作流派.以启蒙主义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主要从文章内容上鞭挞晚明散文的空疏,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 2.学人之文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主张文章应当言之有物,反对空无一用的文章3.将散文作为纪政事.察民隐,宣扬本人政治观点和学术主张的工具,故而构成了清初散文质实和致用的文风 4.但过于强调文章的现实作用,疏忽了文学颜色5.成就和影响较大的是黄宗羲.特征:1)文风宏伟淳厚.纵横恣肆,富有论辩颜色,历来为文坛传诵.2)从总体上看,他的散文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要大于文学价值,这正是清初学人散文的基本特征.②文人之文与清初三大家.1.清初散文一创作流派.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代表,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的放诞和纤佻习气,提出恢复唐宋散文的醇厚传统2.文人之文对散文的熟习不象学人之文那样强调社会意义,而更注重其本身的文学渊源,对改变明末文风是一个有力的推进.3.其中以侯方域成就较为突出.学人之文与文人之文的区别以及对清代散文演变的作用:1)清初散文作家可分为两派,一派以清初启蒙主义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主要从文章内容上鞭挞晚明散文的空疏,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被称为学人之文.另一派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代表,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的纤佻,提出恢复唐宋散文的传统,被称为文人之文2)学人之文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主张文章应当言之有物,将散文作为纪政事.察民隐,宣扬本人政治观点和学术主张的工具,故而构成了清初散文质实和致用的文风.文人之文对散文的熟习不象学人之文那样强调社会意义,而是更注重其本身的文学渊源,主张恢复唐宋散文的醇厚传统.对改变明末文风是一个有力的推进.3)经过清初学人之文和文人之文的努力,明代前期散文的放诞和华美文风已经基本上被荡涤肃清,使在晚明遭到极大遏制的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观念重新低头并很快再次居于文坛统治地位,对清代中期桐城派的产生起到了具有过渡性质的历史性作用.第二节 桐城派与清代中期散文
桐城派:1.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2.桐派散文实际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榜样,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实际.3.散文实际中心概括为义法二字,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刘大櫆方苞弟子,承上启下.姚鼐对先人的学说融合和总结,使之详细化.他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还提出八要来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融合落到实处.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不只发展了桐城派的散文实际,还在本人周围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桐城派散文体系.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四大弟子.方苞的文学主张:1.散文实际中心为义法二字.义指言之有物,法指言之有序,即文章要有条理.有层次,有技巧.师法<左传>.<史记>和唐宋八家.2.义法实际的中心意图,就是要使已经被分离的道统与文统再次融为一体.3.这种观点代表了清代封建政权和士人心态对散文的要求祈望,与清代质实尚朴的社会思潮较为吻合,所以不只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而且也为广大心态内敛的文人规定了一种非常明白的文章操作程序,因此在整个清代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这一实际的优点在于剪裁干净,文辞繁复,有时可以写出人物的神情和性格.但在对人物的臧否中布满了道学意味.方苞的散文创作:1.大多为崇经明道之作以及墓志碑传之类的应用文2.他力图在文章中表现出义法实际.这一实际的优点在于剪裁干净,文辞繁复,有时可以写出人物的神情和性格.但在对人物的臧否中布满了道学意味,唯有部分本人亲身阅历的游记或小品可读性较强.如出名的<狱中杂记><先母行略><左忠毅公逸事>.刘大櫆的文学主张: 1.方苞弟子,承上启下的.文论主要见于<论文偶记> 2.他较强调义法实际中的法,着重讨论文章写作中神情.音节.字句三者之间的关系.他的意思是要将对文章神情的追求落实到音节.字句这些详细操作上,才不至于使文章神情落空.散文创作:文章大都铿锵上口,音调高朗,有韵律之美.如<息争>.<观化>.姚鼐的文学主张及其对桐城派实际的贡献:
1.姚鼐对古文实际的主要贡献是对先人学说停止消融总结,使之更加详细化1)论文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2)为使三者有机融合,他还提出八要来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的融合落到实处.所谓八要,即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3)总结了先人关于艺术风格的各种归纳,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大致与西方美学范畴中的崇高和美丽相对应,从而添加了中国美学的范畴,对中国美学的发展和文学艺术风格的分析探求具有严重影响.这就使得桐城派的文学实际更加完好.更加系统化了2.姚鼐真正把桐城派的文论构成体系,集合了方.刘之长.强调写文章要义理.考证.文章兼备.在实际上他提出了文章八要的主张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指文章的内容和精神,格律声色指文章的形式.并指出学习古人的文章,后来应该学习形式,其次才注重内容,而最后达到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的境界.他还提出文章阴阳.刚柔的风格问题,他以为文章的风格可以分为阳刚.阴柔两大范畴,而它们的形式与作家性情有关系.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都是文章所需要的,不能偏
废.因此,姚鼐不只是桐城派实际的集大成者,也是桐城派的中心人物3.不只发展桐城派的散文实际,且在本人周围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桐城派散文体系,将其影响扩展到大江南北,使桐城派实际成为全国影响的庞大流派.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四大弟子.编纂的<古文辞类纂>,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助长了桐城派的声威.姚鼐散文创作及其成就:文章注重形象.意境和辞藻所显示的内在意蕴,出名的<登泰山记>就表现了他的散文主张,是桐城派散文的标本.2.山水小品和抒情散文等,在描摹景物.抒发个人感慨方面都有一定特征.如<快雨亭记>.<祭张少府詹曾敞文>.阳湖派:嘉庆间,桐城派极盛之际,恽敬张惠言张惠言为桐城派嫡传弟子.承受桐城派实际影响,又对桐城派的实际作了一些修正,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二人及大部分跟随者都是阳湖(江苏武进)人,被称为阳湖派.恽敬.张惠言的阳湖派为桐城派一系,但他们在散文实际上与桐城派有两点不同:一是取法六经语孟和唐宋八大家之外,兼取子史百家.二是把骈文笔法引入.第三节 汪中与清代骈文的复兴
桐城派极盛标志道统文学观念再次全胜,主情和崇尚体裁丽的文风并未销歇,产生清代骈文.清代骈文复兴原因: 清代的社会文化环境,尤其是乾嘉朴学的兴盛,给骈文的再兴提供了一定动力.骈文再兴实践上是清代朴学兴盛的一个副产品.1.朴学要求学者知识渊博,经史百家.名物训诂,无不知晓,这为骈文家信手拈来地运用典故,布施藻绘提供了有利条件.2.清代骈文兴盛是清代尊崇汉学的考证学家与尊崇宋学的桐城派文人相抗衡的产物.汪中的骈文及其意义:
骈文创作:1.虽然效法齐梁,但却能将满腔热血注入其中,故而不但意度雍雅,流丽生动,而且情致委婉,生动感人.2.<经旧苑吊马守贞文>在对明末名妓马湘兰的凭吊赞誉中,寄寓了对本人身世命运的感慨.表现了作者对文人人格大丧失剧烈愤懑,对个体价值的追求热切向往.意义: 骈文风格与当时诗歌范畴袁枚等人的性灵说遥相照应,是清代中期敢于重振主情和藻丽文学思潮.逆当时文学大潮流而动的弄潮儿.陈维崧:开清四六体骈文风气之先,规定方向.第四章 清代小说 第一节 小说的变化与特征 1.简单运用:小说观念更新的表现.1)人们更加注重小说扬善惩恶的社会功能.2)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上,人们更注重生活自身的面貌,因而在艺术上更加强调写实精神.毛父子在评改<三国志演义>时认为先有三国的妙事才有三国的妙文.3)在人物塑造问题上,清代人从理论到小说创作实践都对典型人物的独特性格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脂砚斋认为<石头记>的价值首先在于精妙的人物形象.2.简单运用:小说题材类型的扩大的表现.从题材类型看,白话小说在明代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和世情小说四大类型的基础上,又衍变出才子佳人小说,才学小说,讽刺小说,公案小说等新的品种.从明代开始,文言小说在志怪,传奇,志人等传统类型的基础上,又渐次形成剪灯系列聊斋系列等,并产生了新的文言长篇小说<燕山外史>等,各种题材,构成了清代小说的强大阵容.3.简单运用:小说编创方式的成熟的表现.清小说受到<金>影响,大多是文人独创小说.文人独创作品大量涌现,至曹雪芹<红楼梦>更是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由于小说创作中作家主体意识的增强,有的借鉴传统诗词的表现手法,如<红楼梦>,有的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对史料和旧作进行借鉴和改造,如<隋唐演义>,有的则在体制上进行创造探索,如<十二楼> 第二节 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与公案小说
识记:<水浒>续书的主要内容及思想倾向<水浒后传>作者陈忱,作品重在表现民族的反抗精神和民族意识,对社会的黑暗面有所揭露.<后水浒传>作者署名为青莲室主人,一轮回观念为积极的主题服务,是特定时代绿林事业精神的忠实反映.<荡寇志>作者俞万春,主旨是尊王灭寇,维护封建统治.极力宣扬封建政治统治的合理性,在艺术上也有可取之处
<说岳全传><隋唐演义><说唐全传>的主要内容<说岳>在题材上借鉴了宋元明以来关于岳飞故事的传闻,又受到明末以来民族矛盾现实的刺激,表达了当时社会上人们希望民族英雄兴邦建国的强烈愿望.<隋唐>一部分表现腐朽的帝王生活,另一部分是写隋末群雄起兵,李世民统一天下.<说唐>从秦彝托孤,隋文帝统一南北写起,一直到隋末群雄起义唐太宗削平群雄登极而正.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那个**时代爆发起义的社会根源.<施公案>内容.康熙年间江都知县施仕伦审案的故事,其间穿插了一些绿林豪杰的活动.第三节 世情小说
1.理解:才子佳人小说
代表作<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逑传>
2.家庭生活小说 代表作<警世姻缘传><林兰香><歧路灯> <红楼梦>续书及分类.一类在<红楼梦>接在一百二十回之后,如逍遥子<后红楼梦>,秦子忱<续红楼梦>等,二是接
在<红楼梦>九十七回之后,如归锄子<红楼梦补>花月痴人<红楼幻梦>等
第四节 讽刺小说与才学小说
讽刺小说及<斩鬼传>到了清代,讽刺小说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开始形成并确立自己的地位,有的借神魔题材讽刺现实,如刘璋的<斩鬼传>,有的直接以写实态度讽刺现实,<儒林外史>是这方面的代表.<斩>全书通过写钟馗来指斥时弊,劝善惩恶,在小说发展史上,它进一步开拓了讽刺小说的题材领域,将讽刺的范围扩展到整个社会,标志着中国讽刺小说的确立,对后世讽刺小说和谴责小说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才学小说及<镜花缘>清代中期以来,随着考据学的兴盛,出现许多炫耀学问,以才学见长的小说.影响最大的是<镜>,这部小说的审美风格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极为特殊.为传统的隐逸思想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活力,为读者描绘出令人向往的崭新境界.第五节 文言与白话短篇小说
明清文言小说的六大系列及代表作品?
1.剪灯系列,瞿佑编创了<剪灯新话>,邵景詹写成<觅灯新话>.2.艳情系列,主要有陶辅<花影集>,卢文表<怀春雅集>,王世贞<艳异编>等.3.聊斋系列,沈起凤<谐铎>,和邦额<夜谭随录>等,还有宣鼎<夜雨秋灯录>.4.阅微系列,梁恭辰<池上草堂笔记>,许仲元<三异笔谈>等.5.世说系列,李绍文<明世说新语>,梁维枢<玉剑尊闻>等.6.虞初系列,黄承征<广虞初新志>,胡怀琛<虞初近志>等.清代拟话本小说与李渔的拟话本作品?
清代拟话本小说主要特点是从前人书中取材并改制的作品相对减少,而取材现实作家自己创作的小说却愈来愈多.影响较大的有:薇园主人<清夜钟>,艾衲居士<豆棚闲话>等.李渔小说的最大贡献在于艺术观念和艺术追求的创新.一是用戏曲创作观点进行小说创作,引人入胜.二是本着戏曲创作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的原则,将小说情节结构编织得简洁清晰,细密严谨.第六节 清代讲唱文学与民歌
识记:鼓词形式特点及主要作品.鼓词是流行于北方的以鼓板击节的一种讲唱文学形式,从明代开始出现,到清初开始在北方流行.有两种演唱方式:一种是艺人自击鼓板,无乐器伴奏,主要流行于农村,以说唱中篇鼓书为主另一种是艺人自弹三弦说唱,称为三弦书或弦子书,农村和城市都有流传.现存最早的鼓词文本是明代圣邻所作<大唐秦王词话>,直接采用鼓书问书名的是清初的<木皮散文鼓词>,其他讲史鼓词比较有名的是<呼家将>,改编文学名著鼓词有<杨家将><三国志><忠义水浒传>等,写才子佳人故事的有<蝴蝶杯><二贤传>等.弹词形式特点及主要作品.流行南方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讲唱文学形式.清代讲唱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作品最多的一种.又说,噱,弹,唱等部分组成,唱词以七言为主,国音(普通话)的重要作品有<天雨花><再生缘><笔生花><安邦志><定国志><凤凰山>等.土音重要作品有<玉蜻蜓><珍珠塔><义妖传><三笑姻缘>等.子弟书形式特点及主要作品.是清代由八旗子弟首创并流行的讲唱文学.清初很多旗籍子弟在戊边时用当时流行的俗曲和满足萨满教的巫歌编词演唱,后来被传入北京,乾隆初年部分八旗子弟以这种曲调为基础,参照当时民间鼓词的形式创造出一种以七言为体,没有说白,以叙述故事为主的书段,演唱时仍以八角鼓击节,正式成为子弟书.罗松窗的子弟书有<红拂私奔><杜丽娘寻梦><出塞><罗成托梦><翠屏山>等,韩小窗子弟书现存<长板坡><托孤><数罗汉><红梅阁>及<宝玉问病><黛玉悲秋>等.清代民歌特点及几种作品总集.与明代相比,清代民歌又取得了较大发展,具体表现是:第一,数量众多.第二,范围广大.第三,形式发展.重要的总集有以下几种:<时尚南北雅调万花小曲><霓裳续谱><白雪遗音>等.第五章 <聊斋志异> 第一节 蒲松龄的生平.思想和创作
识记:蒲松龄生平及主要作品.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先生.一生贫困潦倒,恰好对他创作<聊斋志异>这样的文学巨著极为有利.三十多年的农村教书先生生活对他创作也极为有利,此外,他从小喜爱民间文学,他一生著述丰富,除了<聊斋志异>外,还有诗一千多首,词百余首,文四百五十余篇,俚曲十四首,戏曲三出及<日用俗字><农桑经>等实用性杂著.简单运用:蒲松龄的经历.思想对<聊斋志异>创作的作用.作者对科举的热中和失败,使他在本书中对科举进行了描写.揭露.批判2.南游幕宾生活对他创作的影响.3.坐馆教书生活.第二节 <聊斋志异>与清初文化价值取向
简单运用:明末主情浪漫思潮在<聊斋志异>中的表现?晚明的主情浪漫思潮尽管在清初受到复古势力的围剿,但肯定个人情欲的愿望和追求美好爱情仍然是清初部分文人和市民的潜在心态.蒲松龄本人的许多诗词俚曲都比较细腻的表现了对个人情欲的肯定和对女子命运的同情.<聊斋志异>中许多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正是这种心态的形象反映.<聊>表现主情浪漫思潮的突出色块是强调了那女爱情交往过程中真情的意义以及它可能产生的巨大能量.经世致用思潮在<聊斋>中的反映?
1.在生活的基本道理上,蒲认为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和幻想都是生活有害的,应当坚决制止.著名的寓言小说<崂山道士>向人们指出安分守己,自食其力才是正确的生活道路2.表现在对待科举考试的态度上.在<于去恶>中借阴司的考试讽刺阳间以八股取试作官的官吏不学无术.3.在政治方面,追求一种有公理,讲公道的公平政治.名篇<促织>写成名受官府逼迫,将为此死的儿子灵魂所变的蟋蟀献给宫廷,形象写出百姓一命不抵皇帝以区区玩物的残酷现实.主情浪漫与经世致用思潮交融在<聊斋>中的表现?二者看来似乎是矛盾对立,然蒲松龄在自己切身的生活体验中却将二者的真谛交融并汇后达到了对二者的超越,进入了魏晋文人倡导的有情而不为情所累的逍遥状态.如<娇娜>实际上是将明代人那种较为飘渺而泛泛的主情超越淡化为建立在患难与共具有实效的友情.<聊斋志异>的感伤氛围?全书总体的风格和氛围主调上看,那些阴森森的鬼蜮世界和令人捉摸不透的妖狐精魅所构成的作品主旋律,显然是于清代总体文化思潮中感伤情调极为吻合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有些感伤故事的背后,作者还有意无意地将造成清代政治黑暗相关的事件编织到故事背景当中.如<张鸿渐>中主人公张鸿渐因为与于七案有关的朋友鸣冤,反而被无限而出逃,回乡后仍遇到各种迫害,不得不四处躲藏,这个故事是要告诉人们,现实的阳间显然不如阴间那样安全平稳.第三节 <聊斋志异>的写作笔法 综合运用:<聊斋志异>的写作笔法?
1.继承和发展了志怪传统:<聊斋志异>在运用志怪题材反映现实生活方面,无论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以往的志怪,传奇,达到了新的高度,取得了新的成就.如就阴司地狱之类内容而言,在六朝志怪小说中就早已出现,宣扬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迷信观念.在蒲松龄手里,便成了揭露阴曹地府黑暗,抨击现实黑暗,发泄内心孤愤的有效途径.如在<席方平>中对阴司的描写,蒲松龄对他们的贪婪残酷行为淋漓尽致的揭露,正是对人间各级官僚机构的否定,对百姓反抗精神的同情和赞扬.2.用传奇手法表现志怪内容:六朝志怪大多情节简单,叙述平板,缺少细腻感人的艺术魅力.唐传奇在此基础上承绪发展,结构上发展到有头有尾,情节丰富曲折的完整故事,不仅篇幅比六朝志怪普遍加长,更重要的是写法的上变化和进步.这个艺术特点重要通过尽设幻语的虚构手法,完成了委婉曲折,优美动人的故事,就是所谓的传奇笔法.<聊>一书大多以志怪反映现实,且使用传奇手法,所以兼具志怪,传奇二体特点,以至成为成熟的断片小说杰作.如<连城>,以出色传奇写法写出了爱情的曲折过程.3.对传奇手法的超越:1.从故事体到人物体.<聊斋志异>在人物描写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表现是,不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而且刻画出人物复杂的性格特征.它已经从唐传奇以叙述故事为主发展到以刻画人物为主.如<阿宝>,着重刻画孙子楚的性格特点,有很强的个性特点,围绕人物性格,小说具体回答了人物对爱情的态度及富有性格特征的合理行动,因此人物形象异常鲜明.2.环境描写,唐传奇环境描写较少,<聊斋志异>加强,发展了环境描写,并使之与刻画人物相为表里.如<田七郎>,先对其进行肖像描写,既而进行环境描写.简陋木屋,竟无落足之地,可见七郎之贫.满室虎狼之皮,足见七郎之勇.在这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环境的描写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3.心理描写,唐传奇中很少见,然而在<聊斋志异>中却不乏见到.如<青凤>写青凤追求爱情而又羞涩胆怯的心理,颇有惟妙惟肖之妙.第六章 <儒林外史>
第一节 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
1.吴敬梓生平及创作字敏轩,号粒民,著述涉及经,史,诗,词,文各方面,诗文集<文木山房集>.第二节以文人人格失落反思八股制艺的弊端运用:<儒林外史>两组对立人物及其意义?
处于对魏晋风度的仰慕和追崇,对文人群体人格复归的强烈愿望,才使得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出了与魏晋风度相似和相对立的两组人物.吴借王冕之口说出的功名富贵与文行出处的对立,预示着全书两大形象体系的对立:一边是牺牲自我与个性为代价追求功名富贵的利禄之徒.一边是保持独立人格,讲究文行出处的潇洒人士.而者水火不容,泾渭分明.<儒>中与魏晋风度相似的文人当以王冕为代表.这位名流是作者创作旨意的形象演示.作者借助王冕和危素的关系,写出了在道统与势统关系上,自己崇仰道统独立,追求文人自主意识的清醒意识.然而遗憾的是,从王冕到杜少卿,到四个市井奇人都并非当时文人生活的现实写照,而与这些理想人物水火不容的丑类才是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的儒林实象.范进,周进,匡超人和牛浦郎这两组人物的走向显示出这些丑类在人格意识的扭曲方面越陷越深的趋势.<儒林外史>里描写了众多失落自我的读书人,其中鲁遍修和马二先生尤有代表性.以寒酸之笔触写鲁遍修的成功,深刻地揭示了追求名的士人的可怜,可悲,揭示了他们失落的人格和生存的快乐.马二先生的人格失落更加彻底,作者让这位白丁成为举业的热衷鼓吹者,就更加深刻地展现了他人格失落的彻底性.至于书中第十二回的所谓名士会,这种不伦不类的胜会除了用庸俗无聊这类字眼外,也难再找到更恰当的形容词.这些人的行为起因在与追求举业不成,于是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酸,这样的闹剧不仅不能证明他们的高雅,相反只能说明作为群体的文人在人格和个性方面的彻底堕落.总之,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以两组对了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他追求人格自尊的愿望,通过鞭挞,揭露儒林群丑,展示了他们的人格堕落.这在当时,有着鲜明的现实性,对后人也有重大的启示意义.第三节 小说艺术的杰出创造
简单运用:<儒林外史>讽刺的悲剧性?
小说对讽刺艺术最大的贡献就是从儒林群丑可笑的喜剧表面去挖掘其内在的悲剧意蕴,因而取得了与西方17世纪瓜里尼等人的悲喜剧理论和塞万提斯<唐吉诃德>悲喜混合的艺术实践异曲同工的艺术成就.以周进,范进为例,小说通过二人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八股制艺如何摧残了士人的心灵,造成他们人格的堕落.使人们感到吴敬梓给可笑注入了辛酸,给滑稽注入了哀愁和痛苦,因而更能撩人心绪,发人深省.因此,他的讽刺人物的喜剧行为背后几乎都隐藏着悲剧性的内涵.在以喜写悲这个主导倾向的规定下,作者将其讽刺艺术的天才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境地.后以对比手法展示人物前后行为矛盾,给以辛辣嘲讽,或以白描手法精心刻画人物行动,借以暴露其可笑可鄙的内心世界等等,总之,全书竭尽讽刺之能事,从而将中国讽刺小说推向了颠峰.理解:<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
结构独特.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情节,而是分别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这种结构表面上看缺少主干情节和中心人物,不免有点散,但实际上它是追求表面松散而内中见骨的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的散点透视原则.这将那些松散的情节和人物全部统摄于八股制艺摧残人的心灵和人格这个主旋律上,因而达到了结构方式与内容表达的完美统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对小说结构作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第一回楔子和最后一回幽榜首尾呼应,对全书主旨和是非提出设想和总结,是全书的题旨所在.全书三个部分与首尾两回遥相呼应,完美地实现了用松散的结构表达八股制艺扭曲士人人格题旨的艺术理想.第七章 <红楼梦> 第一节 作者.版本及研究概况
曹雪芹的家庭变故和个人经历对其创作<红楼梦>有何影响?曹雪芹先世原为汉族,明末入满洲籍,属汉军正白旗.其祖先随清兵入关,成为显赫一时的世家,曾三代四人任江宁织造达五十年之久.随着康熙去世,曹家失宠,革职抄家,遣回北京.曹雪芹因生活贫困,常靠卖画为生,晚年生活更加困顿.这样的家世和经历,对他写作<红楼梦>有重要影响1.少年时期生活在声势显赫的贵族家庭,过着豪华奢靡生活,使其对贵族家庭的生活有了极其丰富的感性了解,对其腐朽本质有亲身体验,是其写<红>的重要生活基础.2.家庭的败落和生活困顿,使他深刻体察到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并对社会和人生的真谛有了本质的了解,这是他写<红>的思想根源3.他的家庭不仅是百年望族,而且也是诗礼之家.尤其是其祖父曹寅,曾任康熙侍读,工诗文词曲,并以校勘精细著称,奉旨刻印<全唐诗>和编纂<佩文韵府>等,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藏书家和刻书家,与当时著名文人施闰章.陈维崧.尤侗.朱彝尊.洪昇等均有交往.这种文化教养和艺术熏陶,是他创作<红楼梦>的文学保证.脂评本和刊本是<红楼梦>的两大版本系统.<红>前80完成后,开始以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这些抄本多有脂砚斋等人的评语,称为脂评本.现已发现脂评本有十几种,主要有乾隆甲戌本.己卯本和庚辰本,均题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脂评本对<红楼梦>的创作过程和曹雪芹的生平思想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刊本是活字排印本.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和高鹗对流传二十多年而尚无定本的<红楼梦>作了一番加工,并增补了后四十回,首次出版120回活字本<红楼梦>即程甲本.次年,高鹗又对程甲本作了一些补遣订讹,重新排印,这就是社会上最为流行的程乙本.旧红学.新红学和当代红学的主要区别和成就是什么?五四前,人们多用传统的方法和观点评论<红楼梦>,称为旧红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王希廉.张新之为代表的评点派和以清末民初王梦阮.沈瓶庵<红楼梦索引>.蔡元培<石头记索引>和邓狂言<红楼梦释真>为代表的索引派.索引派着力去探索那些被影射的事实.引人注目的是王国维1904年发表的<红楼梦评论>,它第一次借用西方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揭示了<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和悲剧意识,对红学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五四后,新红学崛起,代表人物和著作是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辨>.他们在继承乾嘉学派考据学风的同时,又接受西方学术思想影响,以强有力的证据批驳了索引派的主观臆测和牵强附会,使红学研究取得了重要实绩和重大进展,其主要贡献是确定了<红楼梦>的作者为曹雪芹.续作者为高鹗,初步考察了曹雪芹的家庭状况,并对<红楼梦>的版本作了必要的考证.当然,他们的<红楼梦>主旨的理解不无偏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新中国的红学研究进入了当代阶段,红学研究在作家的家世生平.小说的社会背景和创作意图.版本研究及对脂评本的整理,尤其是对小说的思想倾向.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艺术技巧等各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红学研究也受到社会政治风潮的各种干扰.当代海外红学研究主要表现在使用西方现代文艺评论的新方法来评价<红楼梦>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迄今为止,红学研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仍有严重分歧,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第二节 <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综合运用:作者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悲剧原因的揭示?1.作者将封建官僚家族政治上的腐败作为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第四回借门子之口以护官符点出四大家族的黑暗内幕.脂砚斋在旁批云:早为下半部伏根.提醒读者四大家族的荣和损是小说之根,从而预示出官僚政治从腐败到衰败的必然结局.2.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一顿螃蟹宴便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奢侈和荒淫又是难解难分,贾府上下的淫乱无耻已经到了乱伦的地步.无止境的欲求又必然导致相互之间的你争我夺,这些都揭露出在贾府荣华富贵的表面之下所掩盖的无法治愈的痈疽3.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庭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宁国公和荣国公在马上得天下,第二代的贾代化和贾代善已经是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从第四代的贾珍,贾琏到第五代的贾蓉
等更是堕落为聚赌嫖娼,纵淫放荡之徒.贾府的隆盛基业,终于毁于后代儿孙之手.<红楼梦>就是这样揭示了封建家族悲剧的原因.小说通过人物形象对儒家思想质疑?
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思想,尽管儒家也赞美人为万物之灵,但它所肯定的是人必须以服从社会为前提,从反面来看,这种积极作用是以牺牲个性价值为代价的.因此,对于传统儒家思想负面效应的反省,也就成为一些有识之士的自觉追求.<红楼梦>就是这种反省的突出范例.曹雪芹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以仁爱为核心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我们不仅可以从贾赦,贾琏这些丧失廉耻的贵族后裔身上看到儒家思想的失败,而且就连那些青年女子的不幸命运,往往也可以从儒家道德文化的影响中找到原因.贾迎春逆来顺受的性格没有给她带来幸福.林黛玉自己悲剧就是儒家道德和礼教婚姻制度的牺牲品.薛宝钗尽管是婚姻上的胜利者,然而在个人自我上却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她与贾宝玉婚姻的最后解体,不仅意味着她的爱情生活的最终失败,同时也标志着她作为淑女典范的彻底失败.<红楼梦>就是这样通过人物形象塑造,实现了对儒家思想文化的质疑.小说揭示人物的命运悲剧与解决方式
受儒家乐天思想影响,中国悲剧的悲中有喜传统尽管可以给人以乐观的鼓舞,但缺乏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和对人生的激励作用.而<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最大突破,就在于它彻底抛弃了那种自欺欺人.始终幻想喜从天降的浅薄悲剧意识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其永恒的不幸.第一回中疯道士的<好了歌>和甄士隐的<好了歌注>,即点明了人们对功名.金钱.妻妾.儿孙等诸方面的痴心与追求都必将以落空而告终的全书主旨.叔本华认为悲剧有三种,而最可怕的就是人人无法躲避的人生悲剧,即由于剧中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王国维认为<红楼梦>的人生悲剧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可谓悲剧中之悲剧.曹雪芹不仅昭示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而且还以宝玉出家的方式提出了解决悲剧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宝玉出家并不完全是由于个人命运的灾难,而是对包括自身在内的整个人类的悲剧充分感悟后所作出的解脱的选择,这种解脱是自然的.人类的,也是悲感的.壮美的.文学的.第三节 古代小说的艺术巅峰 <红楼梦>是古代小说的艺术颠峰?
对写实题材的成熟认识.从<金瓶梅>问世到<红楼梦>产生之前,世情小说的写实精神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试验摸索,才达到<红楼梦>对此问题的成熟认识.<红楼梦>对世情小说写实精神的重要贡献,就在于它认真总结了<金>和后来猥亵小说,才子佳人小说的失误教训,提出了超越男女肉欲描写的意淫说和超越才子佳人公式化描写的情理说,使世情小说的写实精神达到了最高境界.在曹雪芹看来,男女之间感情的最高境界在于精神境界的沟通与契合,这显然是对爱情文学的重大贡献.曹雪芹既继承了<金>的写实传统而又突破了它那自然主义的写法,并自觉避免才子佳人小说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失真写法,努力按照生活自身的逻辑和规律,以生活中可能有和实际有的方式去描写.这些符合生活自身逻辑的平实事件为其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典型化人物的最终完成.<金>完成了小说题材向市井凡人的过度,也完成了小说人物从类型化逐渐向性格化人物的过度,但它并没有达到人物个性与共性高度统一的典型高度.这一重要任务是由<红楼梦>最终完成的.<红楼梦>从小说艺术的角度看,除宝,黛,钗之外,最为成功的人物典型就是王熙凤.这个玲珑洒脱,机智权变,心狠手辣的凤辣子对家族的衰败看得比谁都清楚,然而却将自己处于非常奇特的矛盾地位:一方面她竭力支撑贾府这座摇摇欲坠的腐朽大厦,一方面却又挖空心思动摇它的基础.不仅加速了贾府的灭亡,也因此淹没了自己那美丽而邪恶,并富有才干的生命.王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金>中潘金莲的形象,但二者相较,就可以发现王的形象更为丰满,立体,是完全可以与安娜卡列尼娜这样的世界一流名著人物相提并论的典型人物.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检验小说叙事艺术进步可以说有两层因素,一是限知叙事在整个小说叙事中所占的比重及其所达到的深度.而是如何处理好全知叙事与限知叙事的关系.这两个方面,<红楼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就全书范围而言,作者都最大可能地使用了限知叙事的方式.比如关于贾府的介绍,作者不是象全知全能的叙事方式那样又自己灌输给读者,而是先借冷子兴之口点出要害,让读者跟随书中人物的感受,去一步步地走进贾府的大门深处.对于人物的交代介绍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作者常常用几个不同身份的角色来对同一人物进行不同侧面的交代和介绍.作者已经十分熟练地将完成叙述和表现观察者性格的双重任务落在限知叙述的描写这一支上,从而使限知叙事的发展达到了极高的层次.精彩地以局部的全知叙事与整体的限知叙事完美地统一起来.以心理描写为例,一方面,作者严格地避免对书中人物做直接的心理描写,另一方面,作者又以限知的然而又是精彩的传神之笔广泛地对书中各色人等进行人物神情心态的描绘,往往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来揭示其复杂的内心世界.既体现了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区别,又展现出作者在心理描写领域多方面的才能.全知叙事和限知叙事不再是相互抵触的矛盾体,而是成了互通有无,水乳交融的艺术组合.精美绝伦的结构艺术.在<金>所创造的结构方式的基础上,清初至清中叶出现了<红楼梦><警世姻缘传>等一批长篇小说.<红楼梦>是其中的佼佼者.小说以贾府这样一个具有深刻典型性的封建家族为圆心,从纵横两个方面展开其网状结构:纵的方面,它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兴衰历史为轴线,与之相关的社会的上下左右联系则形成了一条条众多的经线.横的方面,它以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为轴线,而金陵十二钗及其他诸多女子的爱情婚姻悲剧
和命运悲剧则构成一条条纬线.经线和纬线纵横交错,相互关联,每一事件和人物如同经线和纬线的交叉点,联系着各种矛盾和人物.第八章 清代戏剧 第一节 清代戏剧概述 理解:清代戏剧的剧种演变的过程?
昆剧到明末清初成为全国最大的剧种.从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前期,昆剧趋于衰落,逐渐分化为苏昆(南昆),武林昆曲,永嘉昆曲,高昆(北昆)等.由明代弋阳腔演变而来的高腔到清代也与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一些重要的地方戏,如广东的潮州高腔,湖南的长沙高腔,四川的高腔等.与此同时,梆子,皮黄等新的声腔和剧种蓬勃兴起,盛行南至广东福建,北至陕西北京广大地区.地方戏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成长,标志着我国戏剧艺术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清代戏剧的三种流派及代表作家?一是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二是以吴伟业,尤侗等人为代表的文人派,三是以李渔为代表的形式派.第二节 李玉与苏州派作家
识记:苏州派主要作家.苏州派是明末清初之际活动在苏州一带的重要戏剧流派,以李玉为代表,包括朱素臣,朱朝左,毕巍,叶时章,陈二白,邱园,张大复等.简单运用:李玉剧作及其反映的苏州派特点?
李的代表性作品是<清忠谱>,该剧在中国戏剧史上第一次以同情和赞赏的态度描绘市民关注现实政治,参与政治斗争的高昂热情,塑造了反抗性很强的人物形象.在结构上,该剧以周顺昌为主脑,同时把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人遇难穿插其中,该剧在艺术上尤为称道之处是作者充分考虑到舞台演出的实际,使剧本的思想表达,人物塑造和场上的演出效果融为一体.如第二十二折<毁祠>整场戏节奏鲜明,气势宏伟,堪称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等等这些都较好地体现了苏州派关注现实,注重演出特点,情节生动,音律和谐的特点.第三节 李渔的戏剧理论与创作
简述李渔的戏剧理论.李渔的戏剧理论主要见于<笠翁一家言>中的<闲情偶寄>.针对前人戏曲理论过多注意音律和文辞而忽略演出的问题,把是否适合场上演出作为戏剧创作的出发点,并大胆提出了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的创作原则.首先,对如何搞好剧本的结构布局作了精心探索.在<词曲部>的第一部分,他提出要立主脑,即要突出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脱窠臼,即题材内容要追求新奇,摆脱俗套.密针线,即情节紧密,前后照应.减头绪,即删削繁杂的头绪,使主脑清晰.其次,在剧本语言方面,他也注意将适合场上演出作为首要条件.在<词曲部>第二部分,他提出要贵浅显,即曲词要通俗浅近.重机趣,即要有情致和风趣.戒浮泛,即防止平庸.一般化.忌填塞,即少用古人古事和古书中现成的句子.此外,他还在<词曲部>第三.四部分具体论述了填写曲词在声韵.宾白.科诨方面的要求.在<演出部>,他还谈到昆曲如何培养演员和进行演出,并涉及到导演艺术.他的戏剧理论相当精辟地揭示了戏剧艺术的内部规律,是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系统化的标志.理解:李渔的戏剧创作及对其理论的体现?
李把是否适合场上演出作为戏剧创作的出发点.他大胆提出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的创作原则.首先,对于如何搞好剧本的构思布局,李做了精心的探索.他提出要立主脑,即要突出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脱窠臼,即题材内容要追求新奇,摆脱俗套.密针线,即情节紧密,前后照应.减头绪,即删除繁杂的头绪,使主脑清晰.其次,在剧本语言方面,他也注重将适合场上演出作为首要条件.提出要重机趣,即要有情致和风趣.戒浮泛,即防止平庸,一般化.忌填塞,即少用古人古事和古书中现成的句子.此外他还具体论述了填写曲词在声韵,宾白,科诨方面的要求.他的戏剧理论相当精辟的揭示了戏剧艺术的内部规律,是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系统化的标志.他的理论在他的剧本创作中得到了证实,他将戏曲的娱乐和消遣功能放在首位,他的剧本充满喜剧色彩,很好的体现了他的主张.他的喜剧作品善用偶然性,意外性以及误会,逆转等艺术手法,常使观众被剧中悬念所吸引,又同时被作品无所不在的幽默,滑稽和诙谐所陶醉,真正得到了娱乐的享受.第四节 清代中期戏剧
识记:清代中期戏剧衰落的表现.1.戏剧内容日益被强调风化的道德说教所笼罩,很多戏曲专以宣扬忠孝节烈为目的2.戏曲艺术本身的规律被忽视,以写作诗文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来进行戏曲创作3.戏曲表演的地位超过了戏曲创作的地位.与此同时,各地地方戏的蓬勃兴起也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戏剧市场,使戏曲文学创作很快走向衰落.第九章 <长生殿> 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
识记:洪升生平及主要作品.字日方思,号稗畦,先以诗闻名于世,有<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传奇<长生殿>和杂剧<四婵娟>传世
①<长生殿>题材来源.李杨情缘故事材料,正史.各种野史.笔记.传说中层出迭见,洪昇根据自己表达情缘虚幻的主题需要,对各种材料进行了大胆的剪裁和提炼:对于其他人物,如张九龄.张守珪.李林甫.李白.杜甫.梅妃.李泌.太子李亨等,根据主题和剧情的需要或舍弃不用,或移花接木,或作幕后处,或由他人叙述交代,作了巧妙的艺术处理.这些剪材和提炼,都对塑造人物.表达情缘虚幻的主题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39
②<长生殿>三易其稿的写作过程.第一稿.因感慨李白的身世,遂以李白得遇唐玄宗作<清平调>三章为主要关目,取名<沉香亭>.用意不过是借李白的遭遇来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李杨情缘不占主要地位.第二稿名为<舞霓裳>,删去李白的情节,增加了李泌辅助唐肃宗中兴的内容.此稿中李杨情缘已占主要地位,但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说明洪昇已把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从个人的身世感怀,上升到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兴亡的思索.第三稿即最后定本.又去掉了李泌辅佐肃宗的情节,并吸取唐代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用之,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这一改动,表明作者对这个故事的认识又升华为借李杨爱情故事表达其人生情缘总归虚幻的哲理高度.这三易其稿的过程,既是剧本的主题.人物.情节不断酝酿.修改的过程,也是作者对其个人遭遇.历史和现实的人生哲理认识不断深化和成熟的过程.从内容看,其演变趋势是李杨情缘的主线位置越来越明确和加强.从表达的思想看,其哲理性思考越来越深入和成熟,由最初的抒写个人怀才不遇的愤慨,到最后讲情缘总归虚幻,充分表现了作者只能以空幻和感伤的情绪来抒发内心的郁结.第二节 <长生殿>的思想蕴含
综合运用:<长生殿>中爱情描写与政治批判的关系?作品中作者一方面歌颂了李,杨真挚的爱情,一方面又指责他们对国家民众负有责任.这种描写,不是艺术的败笔,恰是匠心独运之处.对于作者来说,作品中李,杨的矛盾只是他探索人生哲理的一个外显层次.在承认李杨爱情与国家政治之间矛盾的问题上,作品与<长恨歌><梧桐雨>并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是<长生殿>在此基础上却主张对这个永恒的遗憾用佛家出世的思想进行顿悟和超越.作品的主题思想实际上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李杨二人乐极生悲的故事,总结福祸互倚的人生哲理以垂诫来世.二是让李杨二人在历尽劫难的人生况味后大彻大悟,终于跳出爱河情海,以佛家色空观念否定他们的情欲,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和深化.第三节 <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简单运用:<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1.对创作素材的剪裁和提炼.根据自己表达的主题需要对各种材料进行了大胆的剪裁和提炼.为了从正面表达李杨爱情的肯定,坚持把杨玉环写成一个忠贞专一的情痴.对于以往同类题材戏剧中众多人物,作者也根据主题和剧情需要,对他们作了各种巧妙的艺术处理,或移花接木,或舍弃不用等,这些处理都为表达情缘虚幻的主题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2.宏伟严密的结构艺术(主线和副线).为表现情缘虚幻的主题,在剧本结构方面颇具匠心,长达五十出的剧本,场面壮观宏伟,情节曲折细密,组织排场相当严密周全.作者有意设计了爱情和政治两条线索.其中李杨二人爱情线索为主线,国家政治命运为副线.在主线中作者又以富有象征意义的道具,即一对金钗贯穿始终.与此主线相应的是,作者又巧妙地把宫廷内外的政治于社会生活情景相互交叉映衬,融为一体,使剧情既丰富多彩,又层次分明.3.优美抒情的曲词艺术.作品情缘虚幻主题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要得力于其优美抒情,流畅细致的曲词.作者善于吸收唐诗宋词元曲的语言艺术营养,创造出生动活泼而又充满诗意的戏剧语言.既不失诗词曲语的典雅,又与剧中情节人物水乳交融.如<闻铃>一出武陵花传达出风声,雨声,和着檐前铃铎,使李隆基触景生情.作者运用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明皇失去杨贵妃后悔恨交加,痛不欲生的复杂心理,揭示得淋漓尽致.第十章 <桃花扇> 第一节 孔尚任的生平和创作
识记:南洪北孔.第二节 <桃花扇>的思想和社会意义
综合运用:<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孔尚任自称其写目的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先声>),抒发历史兴亡和人生空幻的感慨,为后人提供历史与人生的借鉴.为此,他在充分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又加以点染虚构,将侯李二人的爱情悲欢离合置于南朝弘光王朝覆灭的社会环境中,从中揭示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息息相关.孔尚任将南明王朝覆灭的原因归罪于马士英等人,同时也把他们安排为剧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作者从三个方面对这些祸国殃民的权奸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首先,他们出于自己的私利,大权独揽,党同伐异.其次,当时清兵南下,国势颓危之时,他们或跑或降,一副无耻嘴脸.再次,他们与李侯之间的关系始末则具体揭露了他们的殃民劣迹.然而作者并不想把对这伙权奸的指斥作为剧本的最终旨归,该剧的立意深度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历史剧和爱情剧.作者抛离了俗套陈说,宁肯用苦涩和失落来取代这些浅薄的认识和廉价的慰籍,从而使自己的剧作具有更为深入的历史纵深感和人生哲理感.作者并不满足恶有恶报的平庸结局,而是以二人的彻悟出家来作为他们对劫后重逢之后最终的人生道路的选择.从现实上来看,作品的思想旨趣表现了清初文人阅尽社会政治的沧桑巨变后对社会政治失去信心而产生逃避心态,从文化传统上看,它又是长期以来个体对社会的依附关系一旦失去平衡后,人们难以承受因而恐慌失落心态的反映,从而揭示了清代文学感伤思潮内趋动力的一个重要侧面,这就是作品的思想社会意义.第三节 <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简单运用:孔尚任对人物的精心设计?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作者都精心设计,细笔勾勒.李香君是作者
颂扬的正面形象,作者将她防在政治和爱情的冲突中加以塑造,以突出她的坚贞,疾恶如仇性格,在她的形象上,坚贞的爱情和疾恶如仇的政治态度紧密相连,因而她的经历中爱情的不幸遭遇和国家的覆亡命运也紧密联系在一起.正是由于这个形象的成功塑造,才为剧本主题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注意写出某些次要人物的丰满性格,把他们放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塑造,使他们的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发展维持有机的联系,成为剧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杨龙友便是这样例子.这样作避免了次要人物简单化,脸谱化的流弊,而使次要人物也都成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桃花扇>结构艺术的特点?
1.以主要人物的爱情悲欢作为敷演情节的基点.作者巧妙地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悲欢离合作为敷演全剧情节的基点,细针密线,环环相套.全剧情节起伏多变,结构上却能混然一体,能在纷繁的历史事件和错综复杂的头绪中将情节组织得如此完整,严谨,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驾驭能力.2.典型道具作为贯穿全剧的主线.作者以侯赠给李的诗扇作为全剧的贯穿线索.同时又是剧情发展的航标.把桃花扇置于戏曲结构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特殊位置上,并用来作为剧本的题名,产品能够中可见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3.以中介人物作为连接正邪双方的纽带.一边是正直而注重名节的复社文人,一边是卑鄙无耻魏阉余孽.一边侯李爱情,一边王朝的政治闹剧.这几乎是截然对立的双方怎样纠缠到了一起,这是该剧艺术结构处理的一个难题.然而孔尚任却巧妙地利用杨龙友的双重身份和性格,轻而易举的解决了这个难题.身份和性格的两重性,使杨左右逢源,往返于尖锐矛盾的两派人物之间,人物关系变化中起着粘合穿插作用.<桃花扇>宾白典雅的两点表现?一是作者对曲词与宾白的语言特征及在剧本中承担任务的不切认识得十分清楚,因而能对曲词宾白的安排匀称合度.二是能根据剧情和人物不同,使用不同风格的曲词.传歌眠香等出写儿女风情,哭主沉江等出写政治大事,许多曲词则又具有慷慨激昂,深沉悲壮的特色.第九编近代文学 第一章近代诗 第一节 龚自珍与诗风新变
一.诗风新变:志士之诗(歌吟):道光时期,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士林风气和学术趋向均发生变化.在文学思想方面,由此前的才人文学.学人文学向志士文学的主张转化或衍变.在鸦片战争爆发前,以京师为中心,以龚自珍为代表的一批作家互相唱酬,频繁宴集,形成一个互通声气.先后包括了当时几乎所有重要作家在内的作家群体.他们有意识地倡导文学风气的新变,诗歌创作风格和审美追求不尽相同,但呈现出大体相近的精神风貌:以志士之歌吟占领诗坛.此时期诗风的主要特点是:诗歌内容上的忧思沉痛.微词褒贬.慷慨论时事.抒发志士之感慨.诗风特点: 1.此时诗风的主要内容特点是它的忧思沉痛,即以一种沉郁痛切的调子,唱出了一代士人对时世巨变的敏锐预感,对社会危机的忧患之思.这种主题,不见于前此诗坛,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2.微词褒贬.慷慨论时事是志士诗风的又一特点.此时的时事诗,一方面具有建策献言.呼吁革除弊政之作.一方面则是伤时骂座,狂言放论,抉发弊端,其锋芒犀利.情感激愤,成为此时期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另一类与传统相联而又蕴涵新意的诗作,则是对民生疾苦的表现.3.新的志士之诗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抒发志士之感慨.所谓感慨,是指一种是非爱憎分明.志气奋发郁积的情绪,发而为诗,则为一种慷慨激壮的情思.这批诗人均不愿但为诗人,皆以志士自许,而以诗抒发其志气,陈时病,议政事,斥奸佞,刺邪恶,述志抒怀,激励同志.生动反映了那时士人风貌的一个方面.由于其时士林精英的坎坷处境,其所抒发的志气感慨,既有狂狷之言,又有幽怨之思,除慷慨激昂,又有忧患悲愤,时而意态飞扬,时而消沉自伤.这种心曲表现得最为充分动人的,要属这一时期最杰出的诗人龚.二.龚自珍的生平与创作:,字璱人,号定庵.是才气过人而又得风气之先的文学家兼思想家,提出尊情尊史的变革文学观.他诗.词.文兼长,尤以诗文成就最高,他的七律<咏史>.<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等是他的传世之作.其诗今存600余首,收入<龚自珍全集>.文学观:在学术上,他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在思想上,他提出了一系列内涵人的意识觉醒和个性解放意义的命题.他激烈抨击专制统治和思想束缚,预言世变将至,倡言变法革新.他提出尊情.尊史的变革的文学观.艺术风格:1.才气过人又得风气之先的文学家兼思想家.敏感多情,比当时其他诗人更为饱经忧患,哀乐过人,更深切地感受着时代所给予他精神上.心灵上的震颤和痛苦.深刻体味着内心世界的种种:怨愤中夹杂着豪迈,感伤中包容着热情,颓唐而又执着,郁闷的同时又憧憬着理想一一熔铸于他的诗作中,使其作品成为那个时代士人情思的杰出表现者.2.少年与童心是龚诗中引人注目的意象.这意象是他心目中青春生命和理想的象征.是与污浊的现实隔绝的纯真世界.他对人才被压抑的愤懑,对人才的赞美.强烈渴望和呼唤.对现实的批判锋芒.激荡的内心冲突.狂傲的性格等,都构成了他诗中最动人的内容,将历史与文化转折时期敏感士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得声情沉烈,悱恻动人.3.龚诗多抒发主观情感之作,想象丰富奇诡,语言璀璨瑰丽而又具有狂霸之气,形成了幽想杂奇悟哀艳杂雄奇.郁怒情深两擅场的迷人风格,受清末民初众多文学家的喜爱甚或迷恋,影响非常深广.三.魏源及其诗作:启蒙思想家,当时与龚自珍俱以奇才名天下,并称龚魏.魏诗成就不及龚自珍,但在诗风新变中的作用是一致的.山水诗是他致力最多的作品,另有时事风俗诗.其代表作是鸦片战争前的<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战后的<钱塘观潮行>,写得气象壮阔,意境雄伟.第二节 战争和**中的诗坛
一.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潮: 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是有史以来诗人们所遭受的最严重的事变,使古典诗歌的家
国之思的抒情传统一下子发展到带有近代色彩的爱国诗潮.诗人们针对战争所写的大量作品,构成一部诗史.林昌彝编有<射鹰(谐音英)楼诗话>,收有大量此种题材的诗作.这样多的诗人,汇聚到题材.主题如此集中的创作大潮中来,在文学史上是空前的.张维屏及其爱国诗:字南山,号松心子等,嘉庆间成名的老诗人.鸦片战争后诗风一变为慷慨雄健,多有名篇,如<三元里>.<三将军歌>.<越台>.<江海>.<书愤>.<新雷>.其三元里抗英的诗篇场面壮阔,声情激越,传播至今.张际亮诗作的主要内容:字亨甫.有<张亨甫全集>.提出志士之诗论者.七律组诗:<传闻>.<迁延>传诵颇广.其诗表现了百姓惨遭侵略者蹂躏的景象,斥责清朝官兵的昏庸怯战.姚燮及其鸦片战争诗:号复庄.鸦片战争的诗潮中,别有特色:他写鸦片战争的诗,是以具体真切的细节描写取胜,<惊风行>.<冒雨行>.<闻定海城陷>,特别是新乐府组诗:<抓夫谣>.<太守门>.<兵巡街>,组成一幅幅战乱流民血泪图.朱琦诗作的主要内容:为御史,其诗,几乎全为抗英英烈而作.<关将军挽歌>(关天培).<吴淞老将歌>(陈化成).<王刚节公家传书后>(王锡朋),对他们血战而死的爱国壮举予以歌颂,同时鞭挞了畏敌怯战的将帅.他擅长长篇古体叙事诗.魏源.陆嵩.鲁一同及其诗作:
1.魏源有<寰海>.<寰海后>.<秋兴>.<秋兴后>等七律数十首,与张际亮一样重写实而允称诗史.2.陆嵩有多篇诗作如<闻和议有成夷船将出江去有感而作>,其诗风格与张际亮.魏源相近.3.鲁一同写有<重有感>.<烽戍四十韵>.<杂感十二首>等感事抒怀之作.其<三公篇>为当时名篇,颂扬裕谦等爱国英烈,笔力遒劲.贝青乔及其大型组诗:青年诗人,以大型组诗<咄咄行>(120首七绝)而闻名于时.<咄咄行>诗后有注,每诗咏一事,各色人物,无不罗致,而重点在揭露清军营中投降卖国和腐败无能内幕的诸多咄咄怪事,组诗中也有对抗英壮士的记颂.在体式上开大型记事组诗先例.林则徐:方面大员民族英雄.其诗占有特殊地位,诗格雄伟.其诗尤以<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人传诵.其他诗人黄燮清.周沐润.张鸿基.林昌彝等.天平天国战乱中的诗作:
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建都南京,俨然与清廷划地而治,清王朝竭力剿杀,从此开始了持续10年之久.席卷半个中国的军事对峙与杀伐,使大批文人在思想感情和创作上均蒙上战乱所给予的独特色彩.他们在敌视.咒骂太平天国的同时,也对清廷清军的官逼民反.杀人如麻和横征暴敛予以揭露和抨击.金和在这方面更为典型.成就最大.金和及其叙事诗: 1.金和生平与创作:号亚匏.鸦片战争时,曾作<围城纪事六咏>.大部分诗作写于太平天国时期,诗作真切而辛辣,最有影响力的是他的一批叙事诗作.<烈女行纪黄婉梨事>.<断指生歌>.<兰陵女儿行>.他擅长以文甚至以小说为诗,语言明白如话,实以有诗歌革新之相,故后来梁启超将他与黄遵宪被称为晚清两大家,是中国文学革命的先驱.胡适也指其诗在清末民初50年的诗界中占有很高地位.金和的<兰陵女儿行>:<兰陵女儿行>是一首1500余言的长篇歌行,它以传奇性的情节和戏剧化的结构写了一个奇女子的故事.此诗刻画人物笔力深刻.性格鲜明.江湜:字弢叔.有<伏敔堂诗录>.<续录>.他是在战乱中与金和境况相似.也勤于诗作的诗人.其作特点是写于**之中和书写**之景.其他诗人:洪仁玕诗作颇具英雄豪气.曾国藩虽以诗名,却为其杀伐之气所掩,引人注目的反是其自得与文饰之辞.第三节 宋诗派及汉魏六朝诗派
宋诗派:道光.咸丰时期,诗歌创作不仅在题材主题方面发生重要变化,同时,诗体.作诗之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方向是宗宋或学宋.故民国后论者以宋诗派或宋诗运动称之.所谓宋与宋诗,概指以苏轼.黄庭坚为主的宋人诗风,上溯开启宋代诗风的杜甫及韩愈.学宋大体上是提倡以学问补充性情之不足,以文法入诗,同时以宋诗的开疆拓土精神去扩大表现范围.晚清宋诗运动发展分三个时期:道光.咸丰之际为第一期,程恩泽等首倡,何绍基等为重要人物.咸丰.同治之际为第二期,曾国藩为其首领.光绪.宣统至民初为第三期,同光体为其代表.晚清宋诗派首领曾国藩:字伯涵,湖南湘乡人.因镇压太平天国.捻军有功以及成为洋务运动首领而成为同治中兴的名臣,亦因杀人无数而被称为曾剃头.由于其特殊地位和影响,他同时成为咸同之际宋诗运动的倡导者和桐城文派的中兴缔造者.作诗特别推崇黄庭坚,提倡一种以文入诗.倔强兀傲而又缩敛委屈的诗风.由于曾氏位高权重,响应者众,形成一时风会.此为宋诗运动第二期.为文则心仪桐城三祖之一的姚鼐,以私淑弟子自居.汉魏六朝诗派(湖湘诗派):道光咸丰时期,湘人王闿运别树一帜,推尊汉魏六朝诗歌,史称这一诗派为汉魏六朝诗派,亦称湖湘诗派.论诗首尊八代,明言复古.其所作(诗作)亦刻意模仿,各种拟作层出不穷.邓辅纶.高心夔为该派的两位主要作者.史称当时此派诗名甚盛,但后之论者一致指认其墨守古法(陈衍),甚至讥其为假古董(胡适).这表明拟古之倡在时代巨变中已无出路,故在邓.高二位谢世之后,此派即告衰微.王闿运:字壬秋,号湘绮,湖南湘潭人.其论诗自尊八代,明言复古.其所作,亦刻意模仿,各种拟作层出不穷.虽诗名
甚盛,但被后人讥为假古董.第四节 诗界革命及相关诗人
黄遵宪的生平与创作: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近代中国第一批外交官.积极参与变法维新运动.黄遵宪论诗主张我手写我口(1868),将自己的诗命名为新诗派(1897),堪称一代诗史.在鸦片战争时期龚自珍及诗风新变与清末诗界革命正式发动之间,他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是近代诗歌革新的先行者.诗界革命的代表作家.其诗集为<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遵宪诗(公度诗)的特色: 1.公度诗中最能显示新派特色的,是那些写海外新事物的作品.1)五古<锡兰岛卧佛>诗长2000余言,被梁启超称为空前之奇构.2)还有<登巴黎铁塔>.<樱花歌>.<伦敦大雾行>.3)最为人称道的则是<纪事>4)<今别离>4首作于伦敦,分咏轮船.火车.电报.照相与东西半球昼夜相反之事,在当时别开生面.诗题仍为传统乐府诗题,诗旨仍为男女相思,但是诗中表达感情的介质却是全新的事物.此诗被陈三立推为千古绝作,又得梁启超揄扬,传诵一时,颇多仿作.这类诗歌记录了近代中国人走向海外世界后的新感受和新经验.2.黄遵宪诗的另一特点是多纪时事.从第二次鸦片战争至庚子之变,均诗以纪之,故有诗史之誉.1)其中写抗法英雄冯子材的<冯将军歌>.2)特别是写中日甲午战争的一系列作品:<悲平壤>.<哀旅顺>.<哭威海>.<东沟行>.<台湾行>.<降将军歌>等,尤为人称道.3.黄诗的写实叙事技法:抑扬变化而条理清晰.如<度辽将军歌>.<聂将军歌>.<逐客篇>.<番客篇>.<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胡适认为它是<人境庐诗钞>中最好的诗).黄遵宪诗歌对诗界革命的贡献及其拟古诗对诗境的拓新:1.黄在鸦片战争时期龚自珍及诗风新变与清末诗界革命正式发动之间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是近代诗歌革新的先行者.他提出作诗应我手写我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不拘泥于古,并将自己的诗命名为新派诗.其实验性的写作实绩受到梁启超的高度评价,梁启超评黄遵宪诗体革新的成就云:近世诗人能熔铸新思想以入旧风俗者,当推黄六度.因此成为诗界革命的代表作家,影响很大.2.黄的创作实践全面显示了他的创作理论.写海外新鲜事物的最能显示新派特色的作品,记录了近代中国人走向海外世界后的新感受和新经验,为古今诗家所未有.例如,作于伦敦的<今别离>四首,分咏轮船.火车.电报.照相与东西半球昼夜相反之事,诗题诗旨虽仍沿用传统乐府及男女相思,但其表达感情的介质却是全新的事物,所谓纯以欧洲意境行之,在当时称得上是别开生面.这类诗歌记录了近代中国人走向海外世界后的新感受和新经验.多写时事,记载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至庚子之变的重大事件,有诗史思之誉.他五古议论纵横,歌行铺比翻腾,写实叙事手法抑扬变化而条理清晰,功力过人,在咸同时期一派拟古诗风中独立中流,拓新了诗的疆界.谭嗣同等及其新学之诗:
新学之诗:又称新诗,源于<饮冰室诗话>.戊戌前的数年间,特别是1896-1897年间,一批积极投身维新变法的士人,出于接受.宣传新学和革新诗风的双重需要,在诗歌创作中加进一些表现新思想.新学理的新名词.此类诗只在戊戌变法前二三年间昙花一现,却是诗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新学之诗时间短.作者少,其长处(出现的意义)一在蕴涵新思想,具有反专制的意义.一在善选新词句,冲击了旧的词汇.意象系统.开启了即将到来的诗界革命.其短处在新学杂而未融,新语句的使用新奇而怪异,失之艰涩.谭嗣同及其诗作:字复生,号壮飞.使他名垂千古的是他在戊戌期间所表现的仁勇精神和激进思想,同时他也是新学诗的积极作者.创作<仁学>一书.他的新学诗充满了批评君主专制和伦理纲常的激进精神,如最著名的<金陵听说法诗>.<赠梁卓如诗四首>.后期诗歌更表现出维新志士的仁勇精神和大无畏豪情,如<有感一首>(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作于<马关条约>签订后).<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人生绝唱).其他新学诗人:夏曾佑.麦孟华.狄葆贤.诗界革命:戊戌维新失败后,新学之诗的实验中断.梁启超亡命海外后,以新民即启发民众觉悟为宗旨,提倡和发动文学界的全面革命,而最先提出的是诗界革命.在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梁启超首次标示诗界革命,批评了千年的古典诗歌传统,第一个尖锐指出传统诗的终结性命运.在对黄遵宪等人的新学之诗的经验教训作了检讨之后,提出诗界革命应以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三者具备为衡量标准.1902年,在其<饮冰室诗话>中,将诗界革命的标准修订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或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新名词不再被强调.这一折中性主张成了指导诗界革命的纲领.1899-03年是诗界革命的盛期,海内外诗人响应者众.诗界革命除黄遵宪这位代表作家之外,梁启超是发难者,康有为为巨擘,其余则有丘逢甲.蒋智由.金天羽.蒋同超.黄宗仰等.诗界革命对此后的旧体诗创作有深远影响,并在观念上为五四的新诗运动作了准备.康有为.梁启超等诗界革命诗人:诗界革命中的重要诗人,除黄外,梁为发难者,以康为巨擘,余有丘.蒋智由.金天羽.蒋同超.黄宗仰等.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有<饮冰室全集>.他虽为诗界革命的首倡者,其创作并不甚多,但诗作及其风格颇有代表性.<壮别>新时代意识.运用新名词写作,表现出新时代意识.表达同样感慨的还有写于1899年除夕夜的代表作1300余言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梁氏这一时期的诗,多为言志抒情之作,如<自励>为实践其诗界革命精神的优秀诗篇.43
康有为: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诗作辑为<南海先生集>.他为维新领袖人物和理论家,其诗言为心声,多政治抒情之作,元气淋漓,卓然称大家(梁启超).梁启超在撰诗话和编专栏时,大量刊载其作品,显示了他作为诗界革命中坚的重要地位.前期诗,虽有关山水游历者为多,但已气度不凡,如<过昌平城望居庸关>.戊戌前十年间所作足称维新诗史,<出都留别诸公>颇显示其风格.至政变发生.流亡海外后,诗境更为壮阔,诸种奇观异景,尽入其诗,充溢其中的,是他对近代文明的称美和对中华振兴的热望.其代表作为<五渡大西洋放歌>.<登巴黎铁塔顶……>.丘逢甲:又名沧海,生于台湾.被梁启超推为诗界革命一巨子.曾在甲午战争时组织义军抗日,失败内渡.此后所作诗集为<岭云海日楼诗钞>.内渡初期其诗多写故国之思,苍凉慷慨,如<春愁>极为有名.曾为黄遵宪<人境庐诗草>作跋,同倡诗界革命.其时诗境更为开阔,如<七洲洋看月放歌>.<海中观日出由汕头至香港作>,将海外景.爱国情.新知识冶为一炉,英气雄健.蒋智由:号观云,别署因明子.被梁启超推为近世诗界三杰之一.诗集有<蒋智由诗钞>等数种.其诗<卢骚>(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词意俱新而明白晓畅,传诵一时.末二句为邹容<革命军自序>所引,更广为人知.这类诗代表了20世纪初知识分子以西方为榜样,争取民族自由的精神面貌和新的诗风,紧接诗界革命而来的,就是民国前的革命诗潮了.诗界革命主要代表作家的总体诗风特点:
(一)诗界革命主要代表作家有黄遵宪.梁启超.康有为.丘逢甲.蒋智由.黄宗仰等.他们自觉实践诗界革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纲领,将两个世纪之交.东西文明碰撞所产生的新思想.新事物.新知识融入创作中,在诗歌题材.意象.主题等方面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二)诗界革命作家的诗歌从总体上来说,就是充分表现了那个**的时代,抒发了他们在那个时代的激越的情感.他们明目张胆地采用前人诗中向来忌用的辞句.容纳前人诗中不敢问津的新事新理.尽管其间有些作品难免生硬粗糙,但诗界革命的主流仍不失为时代的潮音.(三)他们多目睹国运衰退,深知启发民众觉悟的重要.加之大多胸怀壮志,有海外游历的经历,故其诗作境界壮阔,感情炽热,激越慷慨,语言晓畅,表现出英气雄健的新诗风.第五节 革命诗潮与南社
一.革命诗潮的兴起:1903年前后,受当时政治革命形势及诗界革命发展必然结果的影响,一个新的年轻诗人群体崛起于诗坛.他们的作品表现出更为鲜明强烈的民主革命色彩,表现出相当集中的题材与主题,形成了继鸦片战争时期反侵略爱国诗潮之后的又一次规模更大.更具影响力的诗歌潮流.(一)创作指导思想:主要还是继续诗界革命的兼具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三长的纲领,只不过其意境更加开拓,更具近代性质,其新语句运用更多,更显自然妥帖.(二)诗体.格律上的特点:未突破传统规范,仍是地道旧体诗,在这个意义上仍保持着古风格.(三)革命诗潮的现代性: 在美学风格上,(革命诗潮却呈现出一种独有的面貌:多大声疾呼,直抒胸臆,歌哭狂肆,昂奋激烈,叫嚣亢厉.)与传统诗歌美学所提倡的温柔敦厚.含蓄蕴藉大相径庭.这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新的审美时尚,在突破古典审美规范的意义上显现出现代性:它显示了现代事物和现代意义价值的表现与古风格之间的矛盾和张力.(四)革命诗潮慷慨激昂的时代色彩:
1.革命诗潮慷慨激昂的时代色彩,表现在其美学风格上:作品多大声疾呼,直抒胸臆,狂歌肆哭,昂奋激烈,表现出一种与传统诗歌古典审美规范大相径庭的,具有时代精神的新的审美时尚.2.革命诗潮慷慨激昂的时代色彩,还表现在其创作主题上:诗人们以时代歌手自许,几乎异口同声地唱出了革命.民权.自由.抛头颅.撒热血等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时代主题,虽不免单调却慷慨激昂,那些优秀诗篇百年之后读来仍使人血脉贲张.辛亥革命时期是一个英雄主义的时代,是一个政治强音压倒一切的时代,连爱情也染上了浓厚的时代政治色彩.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民国甫建就很快转换了.二.南社:(一)南社: 与清末民初革命诗潮密不可分的一个文学团体,与革命诗潮的兴起.壮大是互为因果的关系:革命诗潮之兴催动南社诞生,南社之立又为革命诗潮推波助澜.经过数年酝酿,1909年11月13日南社成立于苏州虎丘.以高旭.陈去病.柳亚子为主要创始人和领导核心.南社 之称,谓操南音不忘本,实寓反对北庭即清廷之意,其宗旨是反抗满清.虽为文人结盟,却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一时间,南北爱国诗人.进步文士纷纷加盟,至1916年达千余人.南社是第一个具有明显近代性质的文学社团,成员广泛,辛亥革命前后主要革命报刊和文学刊物的主持人均在其中.文学思想是振兴国魂.保存国粹为共同宗旨.组织形式也较完善,有专门社刊<南社丛刻>.创作以诗为大宗,文.词辅之.1917年因为同光体的态度不满,柳亚子与他人争执,南社几乎分裂.此后每况愈下,五四后解体.(二)南社与革命诗潮的关系及其作用:与清末民初革命诗潮密不可分,南社与革命诗潮的兴起.壮大是互为因果的关系::革命诗之兴催动南社诞生,南社之立又为革命诗潮推波助澜.(三)南社的文学思想:
振兴国魂.保存国粹为共同宗旨.(四)南社的主要创始人:
主要创始人和领导核心高旭.陈去病.柳亚子.(五)南社的意义与性质:
1.意义,鲁迅论是鼓吹革命的文学团体.叹汉族的被压制,愤满人的凶横,渴望着‘光复旧物’.2.性质:与清末民初革命诗潮密不可分.第一个有明显近代性质的文学社团.其创立宗旨是反抗满清,虽为文人结盟,却带有强烈政治色彩.其文学思想以振兴国魂.保存国粹为共同宗旨,成员广泛,组织形式也较为完善,有专门的社刊<南社丛刻>出版,其创作以诗为大宗,文.词辅之.三.革命诗潮诗人群:
(一)陈去病及其诗歌的主题:
号巢南,有诗集<浩歌堂诗钞>.其诗民族主义意识鲜明,多咏史抒情之作,鼓吹排满复汉.追怀宋末明末的志士遗民.哭吊赞颂烈士等主题,很典型地代表了南社诗人的创作倾向.其诗风质朴苍健.如<江上哀>.<哭遁初>等.(二)高旭及其诗歌主旨:字天梅,号剑公,其诗词辑为<天梅遗集>.高旭同为南社创始人,诗名甚著.有<愿无尽庐诗话>阐发其觉民的诗学观念.又曾伪造太平天国石达开遗诗刊布,轰动一时.诗多感情激昂.奔放晓畅之作, <盼捷>是革命诗潮风格的典型代表.其诗民主意识突出,以唤起民魂为中心意旨,<海上大风潮起作歌>.反帝爱国精神明显,如<爱祖国歌><路亡国亡歌>.(三)柳亚子及其诗歌的政治情绪与革命精神:亚子之名亦为其号.虽在南社发起人中最为年轻,却长期主持南社,又能与时俱进,故享名最著.著有<磨剑室诗词集>.在南社诗人中,柳亚子对清末诸传统诗派批判最为严厉,其诗中所表现的政治情绪也最为激进:直斥慈禧为虏后,歌颂太平天国,如<题太平天国战史>,力倡女权.又多悼念烈士之作,如<吊鉴湖秋女士>,感情深悲.柳亚子诗多近体,尤以七绝七律为主,格律严整,善用事典而淋漓豪宕.如<孤愤>,不啻一篇讨伐袁世凯的檄文,也显示出柳亚子不愧是将南社革命精神发扬最久的诗人.(四)马君武及其诗歌:君武为其号,以号行.有<马君武诗稿>.后为著名翻译家.教育家,诗界革命时即是活跃人物.其诗融入新学知识,表达新观念,多乐观情绪.如<劳登谷独居>.(五)秋瑾与革命诗潮:
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是著名的反清革命烈士.巾帼英雄.革命诗潮中涌现出来的杰出的女诗人.未参加南社.其诗词享有盛名,作品辑为<秋瑾集>.1904年东渡日本前即有<宝刀歌>.<宝剑歌>等雄豪之作,投身革命至就义前短短三年间,更以抒豪情.斥清廷.吁女权,悲歌慷慨,与当时的男性革命诗人引为同调.临刑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秋瑾之死,更激发大量哭吊烈士的诗作,成为革命诗潮中引人注目的现象.不仅是革命诗潮造就的一代诗人,也为革命诗潮的发展作出了极为特殊的贡献.(六)与秋瑾大体同时的女性诗词作家:吴芝瑛.徐自华.张默君.吕碧城等.(七)苏曼殊及其诗歌:
1.苏曼殊的生平:名元瑛,曼殊为其法号,广东香山人,生于日本.曾辗转于上海.日本.南亚求学并参加革命活动,曾两度出家,有革命和尚之称,以35岁盛年病逝.苏曼殊奇才异秉,多艺多能,而又身世坎坷,敏感多愁,心仪龚定庵.现存其最早的诗为<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2.苏曼殊诗歌的艺术风格:1)南社诗人中风格独特者,他为首推.2)所作多七言绝句,哀怆低回,情韵宛然,蕴含一种清新的近代味.3)其写爱情的是也很有名,如<为调筝人绘像>2首.<寄调筝人>3首.<本事诗>10首.<无题>8首等多篇,于禅心与情爱之矛盾反复吟咏,写尽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缠绵凄绝.4)其诗之蕴涵易与后来青年产生共鸣,故传播颇广.(八)奇才黄人:别字摩西.其诗虽更具功力,奇伟恣肆,却不甚流传.他与苏曼殊的特立独行与歌哭无端,鲜明地表现了其时革命诗人的浪漫色彩,也于诗潮中更具个人性.四.革命诗潮诗人的作品在诗界革命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鲜明强烈的民主革命色彩,表现相当集中的题材与主题,形成了继鸦片战争时期反侵略爱国思潮之后的更有影响力的诗歌潮流.部分诗人不但支持维新启蒙,而且顺应历史潮流而倾向和鼓吹革命.革命诗潮诗人是诗界革命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们将诗界革命开启的文学革命推向了新的阶段.第六节 同光体与中晚唐诗派
(一)同光体:是晚清宋诗运动的第三期.不明言宗宋而称不墨守(专宗)盛唐,即指学宋为主,而不以此自限.称同光乃出于标榜,以上承道咸以来的宋诗传统自居,其实同字所指同治并无着落,改称光宣更切实际.这派诗人的创作多始于光绪中叶以后,故同光体即是指称光绪.宣统至民国后的宋诗派.同光体诗人多为倾向戊戌维新而后又身经列强辱国.革命兴起.变故相寻的士大夫.他们目睹清廷败亡,无所作为,预感到古典诗运衰微,则思学宋人力破余地的精神,去开拓最后一寸土地,以在丧乱时代延长古典诗歌的生命于万一.同光体诗人中以陈三立成就最高,其它主要成员有沈曾植.郑孝胥.陈衍等.(二)陈三立及其诗歌的风格特点:号散原.同光体诗人中以他成就最高.戊戌时创新政倡新学,与谭嗣同并称两公子.著有<散原精舍诗集>.他最有名的一联诗是梁启超所录残句:凭栏一片风云气,来做神州袖手人.民国之前的诗确有风云之气,后来面对世运日衰,诗境与心境益趋悲凉.其诗力避俗熟,追求奥衍蕴藉而又天机自然.写自然景色,也确有独到之处,以一种主观移情方法造成陌生化的效果.45
(三)沈曾植及其诗歌特点:号乙庵.有<海日楼诗集>.为官而兼治学,同光体魁杰.诗最见学人之诗特点:险奥僻涩,时或聱牙钩棘,诗味不足.(四)郑孝胥及其诗歌:号苏堪,又号海藏.有<海藏楼诗>.其早年诗可称道者如<泰山道中>.<哭林烈士><戊戌政变后由都至鄂感事答友人>.(五)陈衍及其诗论观点:
陈衍(1856-1937)号石遗.有<石遗室诗集>.<石遗室诗话>,编印<近代诗钞>.为同光体诗论家.陈衍诗论独特之处在于提出诗为寂者之事和荒寒之路说.这是一种自我隔绝于时代的命题,也正是同光体走向末路的原因.(六)其他诗人:陈宝琛.夏敬观.沈瑜庆.(七)同光体在晚清宋诗运动中的地位:
晚清宋诗运动的第三期.这派诗人的创作多始于光绪中叶以后,故同光体即是指称光绪.宣统至民国后的宋诗派.同光体诗人多为倾向戊戌维新而后又身经列强辱国.革命兴起.变故相寻的士大夫.他们目睹清廷败亡,无所作为,惟余遗老可做.他们预感到古典诗运衰微,则思学宋人力破余地的精神,去开拓最后一寸土地,以在丧乱时代延长古典诗歌的生命于万一.(一)中晚唐诗派:清末民初,著名诗人樊增祥.易顺鼎有意学习晚唐诗,风格颇近晚唐温李一派,他们虽末特别宣称专宗中晚唐,却为人冠以中晚唐诗派称号.他们的诗受时代影响不乏语气激奋的感时之作,但以学晚唐者为最佳.此派在清末民初即由兴而衰,比同光体更有力地证明了传统诗文流派在时代巨变中的无所适从.(二)樊增祥及其诗歌:字嘉父,号云门,别号樊山.有<樊山全集>.生平以诗为茶饭,无日不作,无地不作(陈衍<近代诗钞>),号称写诗三万首.甲午战争后作七律<有感>.<重有感>.<马关>.<书愤>等,感时而作,语气激愤.后期作<彩云曲>.<后彩云曲>,演傅彩云――名妓赛金花,流于香艳,品位实不称其盛名.易顺鼎及其诗歌:字实甫,自号哭庵.有<琴志楼全书>.早期诗多为咏山水之作,<庐山诗>尤为有名.一组咏瀑七言古诗与<万山寺五爪樟歌>,均以自我性情移入自然景物,抒发其狂放不羁之气.甲午战争后,写有<四魂集>,写见闻,抒愤懑,刺权臣,激烈沉恸,如<书事>.<书愤>诸作.自以属对之工自夸,直推为古今无两,其实难副.(四)中晚唐诗派在晚清诗坛的地位:
中晚唐诗派在清末民初的由兴而衰,比同光体更有力地证明了传统诗文流派在时代巨变中的无所适从.同光体中晚唐诗派在近代诗歌中的性质:(略)第二章近代文 第一节 经世文风的兴起
一.经世文风的兴起: 清道光时期,经世致用思潮风靡士林.士人们的危机意识.批判意识空前强烈,这种议政.讲求实学的世风转向,其中就包含着文风的转变:
(一)龚自珍是经世文风的开创者.开风气不为师,他是以文章慷慨论天下事这一经世文风当之无愧的开创者.其影响之深,在50余年后的清末仍有强烈反响.(详见本节二)(二)魏源是经世文风的倡导者.1.生平及创作:字默深,近代著名思想家作家.其著作后人编为<魏源集>.与龚自珍齐名.道光七年魏源主持编纂刊行了<皇朝经世文编>,该书首次确立经世文的概念及衡量标准:贯经术.政事.文章于一体.辑录自顾炎武至龚自珍.有关类于实学的文章2000余篇.鸦片战争爆发后,受林则徐委托,编撰<海国图志>这部世界史地著作,是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重要成果.序言中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短的思想,开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文明成果以抵御列强侵略的先声.2.魏源提出的经世文的衡量标准:编纂<皇朝经世文编>时,提出经世文的衡量标准:贯经术.政事.文章于一体.这是不同于桐城文派义理.考据.辞章的衡文标准.3.魏源论理文的代表作及其文风:论理文的代表作是<默觚>(包括<学编>十四.<治篇>十六).其行文条贯畅达,论理切实,时有精警之论,行文骈散相间,有气势又有节制.(三)其他与龚魏同声相应的经世文风的体现者: 1.包世臣有<安吴四种>.与蒋湘南对桐城及明清各文派均有讥评,主张矫弊出新.2.蒋湘南有<七经楼文钞>.<与田叔子论古文书>尤推重龚魏.八字讥赠桐城,与姚鼐八字诀对立.3.沈垚(1798-1840),与徐松.张穆同治边境地理之学.有<落帆楼文稿>.其文劲厉急切,锋芒尖锐.如<与张渊甫书>.4.汤鹏(1801-1844),字海秋.著<浮邱子>40万言,议论军国利病,力主改革.此书几乎不用散行单句,而以排比长句造成夸张强悍的气势,淋漓尽致.5.鲁一同(1805-1863),字通甫.著有<通甫类稿>.其文切于世情,古茂峻厉,有阳刚之气.二.龚自珍的散文创作:
(一)散文分类:大体上可分两类:一类是政论与史论,为主要部分.一类是杂文,包括杂议.寓言.序跋.书信.赠言.碑状.记传等各类文字.(二)散文的特点:
1.第一类政论及史论的特点:
(1)政论特点:与人不同之处在于,多数论议之文,并非正面阐发义理,而是通过典型形象的描绘,对社会败象给予整体性的揭露与抨击,并且在行文中一反成规,不避甚至喜用诡异之笔.险怪之辞,锋芒犀利,针针见血.如<明良
论>4篇,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官场士林的庸碌贪鄙之风,进而指出此类现象的根源,是由于最高统治者对士气的摧抑.这种揭露,深中专制政体之要害.(2)史论特点:其史论则是借古讽今的杰作,透过历史上与现实相雷同现象的抉发,揭示其本质与趋势,议论深曲,雄诡杂出.如<古史钩沉论一>痛陈历代专制君主.2.第二类杂文的特点: 因文体之故,文章更显定庵之狂怪奇诡的特色.代表作<尊隐>.此文以一系列比喻.象征.拟人手法,以蚤.午.晚喻指一个王朝的兴衰.此文神秘恍惚,奇谲瑰伟,极具魅力.其他如赠序<送歙吴君序>.书信<与人笺二>等,在议论纵横的同时,也抒发内心世界的痛苦与愤懑.记传文则通过才士.才民遭遇监视.压制.陷害.落拓以终的悲剧命运的记叙,暴露专制压迫和社会的弊害,如<杭大宗逸事状>.<病梅馆记>更是反抗压迫.束缚人之个性名篇.(三)龚自珍散文在晚清文坛的地位及其影响:散文在嘉道之际万马齐喑的风气中,以恢奇瑰伟的文笔,驰骋开阖的思想气势,如一道闪电,划破夜空,在道光年间的经世文中,也是独具一格,文学性最强的.至光绪中,思想与文笔更焕发出奇光异彩.影响远远不止于道光时期,他对封建专制的批判,对人才受压抑的悲呼,都成为晚清思想解放的先驱.他是晚清文学革命的先锋.三.冯桂芬对经世文风的发展:
(一)冯桂芬的生平与创作:继蒋湘南之后,给桐城派以批评并推动鸦片战争时期经世文风发展的,首推他.著有<校邠庐抗议>.<显志堂集>.少工骈文,中年后转攻古文,尤精算学与西法.(二)冯桂芬关于文章改革方向的观点:
在<复庄卫生书>等文中,冯桂芬更明确地提出了文章改革的方向.即认为文章应与时代相适应.这种公开否定桐城派古文规范的观点,为经世散文地位的巩固与发展提供依据.(三)冯桂芬的代表作:代表作是<校邠庐抗议>.该书是咸同之际政论散文最重要的成绩.该书共40篇,共提出采西学.制洋器.改科举.易吏胥等四十条建议,显示了鸦片战争后驭夷.自强思想的发展,戊戌年曾被光绪皇帝印发各衙门作为新政依据之一种.其文长于持论,指陈剀切,析理透辟,间有排偶,劲利晓畅.(四)冯桂芬对经世散文发展的贡献:
1.为经世散文地位的巩固与发展提供依据.明确提出了文章改革的方向,认为文章应与时代相适应.公开否定桐城派古文规范的观点.2.提供范例.代表作<校邠庐抗议>是咸同之际政论散文最重要的成绩.提出采西学.制洋器.改科举.易吏胥等四十条建议,显示了鸦片战争后驭夷.自强思想的发展.其文长于持论,实用性极强,在创作实践上为经世散文的发展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实绩.第二节 桐城派及湘乡派(一)道咸时期桐城派的特点及地位:
1.桐城派在清代中叶风行海内.嘉庆至道光.咸丰之际,姚氏的门生弟子承续师说守望门户,使桐城派遗绪赖以不坠.但鸦片战争其后实为多事之秋,经世文风之兴迫使桐城派作出反应.姚门弟子在社会变局之中,大体上能因时生变,倾向于文应经世有用,但又不能放弃桐城讲究义理之学和为文义法的根基.这样,既不能从根本上摆脱道统----文统的束缚,桐城派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和内部产生新的创新动力和资源,只能承守而无力拓展其格局.2.桐城诸家文章,思想方面,对外敌侵凌.国势衰弱.士气不振均有感触.但主张不外以封建伦理正人心.正风俗,流于空泛与保守.文学方面,大体上仍持守该派祖师清雅素朴.文辞洁净.序文有序的艺术规范,而少有与表现变动的时代和复杂的思想相适宜的宏大气象和绚烂风采.3.地位:桐城文派此时期虽互相标榜,声势尚大,但随着太平军兴,其主要发展地区徽.赣.桂陷入战火,1856年梅曾亮.方东树相继去世,后继无人之危局乃现.后在梁启超的新文体与章太炎魏晋文的夹击之下,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二)姚门四杰:1.姚门四杰:姚鼐亲授刘开.管同.方东树.梅曾亮.2.方东树:方东树字植之,安徽桐城人.著有<仪卫轩集>等多种.作<化民正俗对>陈禁烟法.论文认为经世之文,但不能流传久远.3.梅曾亮:梅曾亮字伯言,江苏上元人.名重一时,使他成为此时期桐城派的中坚.其论文要点一为因时,一为求真.其文无论论理.记事.进言.墓志,多有与时事政治相联系者,时代气息鲜明.游记文近柳宗元,为人称道.文风清新简洁,又具雅健雄肆之势4.姚莹:字石甫,桐城人,姚鼐曾孙.后曾国藩以姚莹取代刘开推为姚门四杰之一.著有<中复堂全集>.受龚.魏.林则徐影响,姚莹受经世派文风影响在乃祖姚鼐学问三事(桐城派创作理论义理.考据.辞章三要素)之外外加上经济一项,为当时经世文风的同调论者.二.曾国藩对桐城派的改造:(一)曾国藩的生平与文章创作: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有<曾文正公全集>.是咸同之际宋诗运动的倡导者和桐城文派的中兴缔造者.早年即心仪桐城三祖之一的姚鼐,自认为私淑弟子,对古文辞情有独钟.率湘军讨伐太平天国时,发表<讨粤匪檄>,辞激义切,对当时士人极富煽动力.1858年作<欧阳生文集序>,描述桐城文派的渊源与传播史,其中已隐隐以桐城一派兴亡继绝的旗手自命.撰有<圣哲画像记>,选古今圣哲32人,师礼.赞颂,姚鼐亦列其中.不但提升了桐城派的
地位,而且也显示了曾氏全面继承道统.文统充任当今文学.学术坛领袖的宏愿.编撰<经史百家杂钞>,另取径范型.改造并中兴桐城派.(二)曾国藩对桐城派改造的主张及其意义:
1.曾国藩是咸同之际桐城文派的中兴缔造者.他主要从两个方面提出了改造桐城派的主张:(1)在桐城派义理.考据.辞章三要素之外,加上经济一项.这是为救桐城派侈谈义理的空疏之弊,使其增加应对现实.参与世务的功能.(2)在肯定桐城派阴柔惬适之美的同时,更推重阳刚雄奇之美.这是针对桐城文气势不足.格局狭窄之弊而提出来的,为使其拓展自身的功用.审美内涵和欣赏的价值.2.曾国藩对桐城文派的承续和改造,可谓适逢其时.因势利导.深中肯綮.既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时代变迁和文风转换对散文的需求,又为桐城所讲求的身心义理之学培土固基.三.(一)湘乡派: 曾国藩是咸同时期桐城文派的中兴缔造者,他对桐城文派的承续和改造,可谓适逢其时.因势利导.深中肯綮.使其既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时代变乱和文风转换对散文的需求,又为桐城派所讲求的身心义理之学培土固基.桐城派的中兴既表现于曾国藩本人的创作中,也体现于曾门弟子对其古文理论的实践.曾文大体以学识宏能.持论坚劲.入情切理.骈散杂厕.声采炳焕.雄奇瑰伟为特色.在当时腾播人口,为其门弟子所膺服,其古文理论也成为衡文标准,造就一时风气.桐城派衰而复振,又因曾氏文自成一家而列籍湘乡,至此乃有湘乡派之称.曾门四弟子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和吴汝纶为湘乡派主力.19世纪60年代,湘乡派文成为洋务思想的宣称利器.(二)曾门四弟子: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笃守桐城义法并推动湘乡派复归桐城派.1.张裕钊(1823-1894),字廉卿,有<濂亭文集>.其文以雅健为特色.2.黎庶昌(1837-1897),字莼斋.前期文多收入<拙尊园丛稿>,论经世之务.又辑有<续古文辞类纂>.3.薛福成(1838-1894),号庸庵.前期文有<庸庵文编>及<外编>.<续编>,最能体现湘乡派文风.记事文,叙事周密而有波澜,人物性格生动传神.如<书太监安德海伏法事>.<书据寇石达开就擒事>.<书科尔沁忠亲王大沽之败>.其议论文恢宏雄劲,谨严有序,论理透彻.代表作当推<筹洋刍议>14篇,尤以其中<变法>一文为人传颂.4.吴汝纶:湘乡派中笃守桐城义法.后又推动湘乡派复归桐城派的人.(见下)(三)湘乡派文的基本倾向:不尽离桐城之法而有所调整,以曾氏其人其文为师范,不重义理.考据.辞章,而主要以经世要务.当代掌故为作文内容,不强求清洁醇雅以传之久远,但求动人听闻而有补于世.四.桐城派的复归与终结:
(一)吴汝纶及其主张: 1.吴汝纶的生平与创作:字挚甫,有<桐城吴先生文集>.维新改良中,吴氏秉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他为严复翻译的西学名著<天演论>.<原富>作序,在士人中影响甚大.其文论与乃师稍有不同.2.吴汝纶向桐城派复归的主张: 1)针对湘乡文议论说理之长,提出道说经不易成佳文,皆于文体有妨,必欲以义理之说施之文章,则其事至难,不善为之,但堕理障.2)针对湘乡文文体杂厕,重提雅洁的为文标准.3)针对湘乡文无笃雅可诵之作,批评今之所谓好驰骋之为才,能纵横之为气.这些主张均反映了吴氏不肯自外于时代发展,又要标榜自家为本派嫡系,不肯丢弃桐城家法的矛盾心理.(二)桐城派末流:吴氏之后,以继承桐城绝业自命的不过吴氏及张裕钊的弟子贺涛.范当世.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数人而已.林纾生平与创作: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晚号践卓翁.1897年起,他以非凡识见和功力,与人合作翻译外国文学作品达183种之多,多数刊行于世,影响至大且深.同时,创作文言长篇小说5部.文言短篇小说.笔记集6部.传奇剧本3部.诗集2部.但他最为看重的却是自己的古文创作.其实林纾文字中最有文学价值.也有文学史意义还得推其外国文学作品的准古文译文.(二)林纾与桐城派的关系:
他与桐城派的关系十分特殊.既非桐城派的嫡系传人,却又被视为桐城缪种代表人物.林纾于1901年入京师,以古文受知于吴汝纶.吴氏故去后,林纾与其弟子马其昶.姚永朴诸人相往来,与姚永概为同事,和桐城派关系更加密切.1911年给友人信中,已明确以吴汝纶之后第一人自承.1913年与毕业生共勉力延古文,年末辞职与姚永概信中,确认桐城派为古文正统.1915年兢兢业业讲授古文.林纾于古文之延续可称不遗余力:从辛亥革命前至五四运动前后,他古文写作更勤,相继刊行了<畏庐文集>.<畏庐续集>.<畏庐三集>.编纂了各类古文选本.评本6种,选历代古文1160篇之多.撰有<韩柳文研究法>后,又将其古文讲义写成<春觉斋论文>,成为享名一时的集桐城派大成的文论著作.开办古文讲习会,编写多种古文讲义,面授兼函授等等.这些努力使林纾成为古文之殿军.(三)林纾的创作成就:林纾的古文创作,历来评价尚高.其实总体来看其文多为墓铭.碑记.哀辞.祭文及传记.事略.寿序.游记之属,而关乎时事现实者较少.其作品中不乏表彰忠孝节义三纲五常的文字.林文所长在写人.抒情.其实林纾文字中最有文学价值.也较有文学史意义的还得推其外国文学作品的准古文译文.第三节 报章文体与域外游记
一.王韬与报章文体:
(一)王韬的生平及创作:原名利宾,后改名韬,字仲弢,别号天南遁叟.弢园老民.中国首位报刊文章家,是报章文体的开拓者.1874年创办兼主编香港<循环日报>.1884年任上海<申报>编务,创办弢园书局,主讲格致书院.其学贯中西,著译达数十种,其中文集有<弢园文录外编>.<弢园尺牍>.<弢园尺牍续钞>等.(二)王韬的文学观及报刊文章:
1.王韬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诞生期的典型人物,在文化方面他力主办报也是出于爱国之心.其文学观与其新闻观密不可分,指出报章文字有代表民众情绪,形成公共舆论的功用.在港10年,于<循环日报>上刊发了大量社说和其他文章,这使他成为中国首位报刊文章家.其<弢园文录外编>,即主要是这类文章的汇集.2.文体的风格特点:内容关乎时事政务,写作具有时效性,为文感情充溢,文笔奔放.可以说王韬之文奠定了近代中国报章文体的主体基调.如政论<变法>.<重民>,时评<俄人志在并兼>等,均使读者耳目一新.王韬的报章文字不是上书当道,而是面对公众,更能秉持公心,畅所欲言.二.郑观应与报章文体:
(一)郑观应的生平与创作:笔名杞忧生,广东香山人.实业资本家.报章文重要作者.生平著作多种,今辑<郑观应集>.在<循环日报>等报刊发表许多作品,结为<易言>,署名杞忧生,由王韬刊行.后又有57篇作品集<盛世危言>刊行.(二)报刊文章的特点:1.其主旨为:有国者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建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2.其文眼界开阔,论理切实,又蕴涵激情,善用对比,对读者颇具鼓舞力量.如<商战>.三.谭嗣同等与报章文体:
(一)谭嗣同与报章文体: 1.甲午战后,湖南得以首先推行新政.谭嗣同主持<湘报>,以报章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思想,进一步推动了报章文体的成熟和发展.2.谭嗣同力倡报章文体,其作<湘报后叙>,以报纸为新民之具,认为报纸及报章之文为记录民众事迹与心声的载体.又特别撰写了<报章文体说>,大力鼓吹.认为报章文可容纳一切文体,不拘一格,这也是文体解放的呼声.现存其报章文有20余篇,以论说为主,如<论电灯之益>等.其中<南学会讲义>,具有诉诸听众,明白晓畅,富鼓动性的特点.3.谭嗣同最广为人知的著作是<仁学>.5万余字,分为2卷50篇.激烈抨击君主专制和传统伦理,号召人们冲决各种网罗.至其文体,中外古今,形上形下,横通纵连,神思幽微,畅快淋漓,文辞奇丽,骈散并见,各类新旧词语纷然杂陈,气势磅礴,不仅是当时第一流思想家著作,亦为报章文体之翘楚!(二)唐才常与报章文体:先后任<湘报>撰述.主编.是在<湘报>上和樊锥与谭嗣同桴鼓相应的两位湘籍作家.其著作今人辑为<唐才常集>.在<湘报序>宣扬报章文体之威力.认为报章文体应义求平实,力戒游谈,以使普通人皆易通晓.(三)樊锥与报章文体:第一批为<湘报>撰文的作者.其文措辞激烈,峭拔劲厉.在<湘报>所刊<开诚篇>.<发锢篇>.<劝湘工>数文,尤为轰动.四.报章文体及其特点与地位:
(一)报章文体: 同光之际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的近代报刊新闻业诞生,由此也催生了一种新的散文文体——报章文体,其开拓者为王韬.甲午战后,湖南得以首先推行新政.谭嗣同主持<湘报>,以报章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思想,进一步推动了报章文体的成熟和发展.(二)报章文体的特点及地位:1.报章文体的特点是:内容关乎时事政务,写作具有时效性,为文感情充溢,文笔奔放,明白晓畅,畅快淋漓,对读者极具鼓舞力量.2.报章文体是史无前例的写作方式,它对各时期的各派古文都产生了冲击.虽尚不足以取古文而代之,却预示着这种新兴文体的旺盛生命.并对此后梁启超的文界革命及其新文体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五.王韬与域外游记:
(一)域外游记:同治年间中国人所写的域外游记开始出现.作者或为出使,或为旅居,或为考察,在目睹与中国完全异趣的外国风光.人情.物产.制度等新世界.新事物之后,为文以记之.因所写内容.也因作者涉足异域之后观念的新变,这些游记中的优秀作品,均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和文风,自成一种新的文体,统称域外游记.成为近代文体解放中出现的新的文坛景观.主要代表作家是王韬.郭嵩焘.黎庶昌.薛福成.康有为.梁启超.单士厘.(二)王韬的域外游记创作及主要内容:
王韬是最早写作域外游记的作家.写有<漫游随记>.<扶桑游记>.这两部散文所记都是作者经历数十国,往来七万里的亲历亲闻,与传统游记判然有别,为域外游记文体开了先河.<漫游随记>51篇,记欧西各国风光民情.文化科技.政治制度等.文笔生动,描写细腻,写景写人尤为可观,许多篇都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令人耳目一新.<扶桑游记>3卷,记明治维新时期人物.记中日文化交流使者.自己与日人的交谊.六.郭嵩焘与域外游记:号筠仙.有<养知书屋文集>.光绪二年郭嵩焘作为中国政府第一个驻欧使臣出使英.法.他的思想与文风原近湘乡派,旅欧之后均有显著变化.抵欧途中写有50余篇日记,刊为<使西日程>.驻外期间写有<伦敦与巴黎日记>,以日记形式对欧西文明情状作了广泛记录,许多部分均可独立成篇.作者热烈赞扬西方制度文明,描写以外复加议论,其识见较文集中之文已是大进.不少段落描写生动,读来引人入胜.郭嵩焘因之被弹劾,被诬为汉奸.49
七.黎庶昌与域外游记:黎庶昌先随郭嵩焘使欧四国任参赞,后又两任驻日大使.所写域外游记,计有<西洋杂志>75篇,<西洋游记>7篇,及<拙尊园丛稿>文集中的若干篇什.其文意境新颖,文辞华美,委婉细腻.因吸收了郭嵩焘的教训,一般很少长篇议论,点到而已.八.薛福成与域外游记:薛福成1890-94年出任驻欧洲四国大臣,晚于郭.黎十余载,风气有变,顾忌渐消,所以对域外游记的价值不加掩饰.他在刊刻<出使奏议>.<出使公牍>之外,专门刊刻了<出使日记>.还将其中一些篇章段落选辑整理,另编成<海外文编>.其议论文字,类似报章文体,新名词.新译名夹杂其中,洗练劲捷.其记事文,则在写景物的同时融进主观感受,想象连翩.他的<观巴黎油画记>更是传诵人口的名篇.九.其它作品: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梁启超的<新大陆游记>.<欧游心影录>.女作家单士厘的<癸卯旅行记>.第四节 文界革命与新文体
一.文界革命的前导:
(一)康有为与文界革命(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期间的变法活动与文章创作): 1.1888年,写万言书<上清帝第一书>,闻名海内.2.此后10年授徒于万木草堂,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鼓吹变法的学术著作.3.1895年又呈<上清帝第二书>,即著名的公车上书,全文18000余言,词严义切,疾言变法,海内轰传.4.后连上<第七书>书撰变法奏章.组织团体.写作政论.发表演讲,如<京师强学会序>等.5.又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后易名<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大造维新舆论.(二)康有为的文章特点:文章眼界开阔,多放言高论,气魄宏伟.其说理,融会中外古今,切中时弊.其抒情,则痛心疾首,辞气激越.行文骈散并用,排偶迭呈,善用比喻,多新名词……
二.文界革命的发动:
(一)文界革命: 戊戌变法失败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进步人士,力倡文学界革命运动,其中文界革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1902年他在评介严复译<原富>时感慨于此书译笔太务渊雅,从而从内容(欧西思想)和形式(俗语文体)两方面提出文界革命的基本纲领.(二)文界革命的基本纲领:文界革命的基本纲领是欧西文思的内容和俗语文体的形式.三.梁启超与新文体:
(一)新文体: 梁启超倡导文界革命,但比提出文界革命口号影响更大的是他本人的散文创作.至1902年,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正式提出新文体一词.这是一种带有梁启超个人特点的新型文体.这种新文体从语体上说,是一种文.白夹杂,或者说是介乎文白之间的文体.从文体上说,是打破各种文体界限,将议论与叙述.抒情相结合,富于逻辑性.富于鼓动性的长篇新体散文.从写法上说,是打破各派文章家法,采用一切能用的.有用的古文.骈文.辞赋.佛典.语录.八股文.西学译文.日本文的词汇.句式.体制,形成兼采众长而又独具一格的写作方法.新文体 集龚自珍以来近代文章革新如经世文风.湘乡派洋务文章.报章文体.域外游记诸种经验之大成,成为古文向白话文过渡的一个中介.(二)新文体的特点:1.从语体上说,是一种文.白夹杂,或者说是介乎文白之间的文体2.从文体上说,是打破各种文体界限,将议论与叙述.抒情相结合,富于逻辑性.富于鼓动性的长篇新体散文.3.从写法上说,是打破各派文章家法,采用一切能用的.有用的古文.骈文.辞赋.佛典.语录.八股文.西学译文.日本文的词汇.句式.体制,形成兼采众长而又独具一格的写作方法.(三)梁启超的新文体创作: 梁启超倡导文界革命,但比提出文界革命口号影响更大的是他本人的散文创作.1.1896年梁创办<时务报>时,其文章就以议论时政为主,杂以西学术语,将报章文体的特点充分发挥,时人称之为时务文体.2.1898年末梁在日创办<清议报>,其文渐受日文体影响,逐步形成一种带有梁氏个人特点的新型文体.至1902年<新民丛报>创刊,此种文体已完全成熟.3.梁启超在约自1898年末开始创作的大部分文章,都属此种新文体.其代表作中有多篇名文,如议论政治问题的<中国积弱渊源论>.<释革>.<保教非所以尊孔论>.<论专制政体有百害于君主而无一利>等.泛论社会问题.文化问题的<少年中国说>.<呵旁观者文>.<过渡时代论>.<说希望>等.系列文章<新民说>.<饮冰室自由书>等.传记文<罗兰夫人传>.<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等.都是每一文出,读者争相传诵,反响十分强烈.四.文界革命的影响与演化:
(一)文界革命的影响:1.新文体集自龚自珍以来近代文章革新如经世文风.湘乡派洋务文章.报章文体.域外游记诸种经验之大成.它的产生可说是梁氏倡导的文界革命的最大收获.2.新文体是由古文向白话文过渡的一个中介,由于新名词的大量采用和不加检束的文风,它比当时的白话文更为切近五四文学革命的方向.3.以梁启超新文体为表征的文学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白话文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要拜梁启超文界革命之所赐.新文体的影响所及,后来连与梁氏政见相反.主张排满革命的革命派,也竞效其文风.(二)文界革命的演化:
1.邹容字蔚丹.著名革命家,被称为革命军中马前卒.1903年所著<革命军>,鼓吹民族民主革命,其文风即绝似新文体.2.陈天华(1875-1905),他与邹容齐名,是为唤醒国人真的奋身入海的革命宣传家.曾写<敬告湖南人>.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