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京文化遗产保护方案

时间:2019-05-14 15:5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元上京文化遗产保护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元上京文化遗产保护方案》。

第一篇:元上京文化遗产保护方案

元上都遗址

学号:1054200141 姓名:朱明亮

基本资料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五一牧场境内、滦河上游的闪电河北岸。始建于蒙古宪宗六年(1256年),初名“开平府”,中统五年(1264年)改名“上都”,又名“上京”、“滦京”,是帝后避暑的地方。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名“开平府”,不久废府改卫,宣德五年(1430年)废弃不用。1956年和1973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内蒙古大学先后对其进行了考古调查。

遗址简介

元上都遗址在正蓝旗五一牧场境内、闪电河(滦河上游)北岸冲积平地上。元世祖忽必烈未即皇帝位前,在蒙古宪宗六年(1256年)开始筑城,初名开平府;忽必烈即位后,至元八年(1271年)改国号为元,称开平府为上都,又名上京或滦京,为元朝的夏都。元朝皇帝每年夏季率领重要

大臣来这里避暑和处理政务,因此将宫城建成园林式的离宫别馆。全城由宫城、皇城和外城三重城组成。周长约9公里,东西2050米,南北2115米,宫城墙用砖包砌,四角有楼,内有水晶殿、鸿禧殿、穆清阁、大安阁等殿阁亭榭,将河水引入城内建有池沼。皇城环卫宫城四周,城墙用石块包镶,道路整齐,井然有序,南半部为官署,府邸所在区域,东北和西北隅建有乾元寺和龙光华严寺。外城全用土筑,在皇城西北面,北部为皇帝观赏的御苑,南部为官署、寺观和作坊所在地区。城外东、南、西三处关厢地带,为市肆、民居、仓廪所在。明永乐初年荒废,城垣及建筑台基依然残留地表,蒙古语称此城为“兆奈曼苏默”,为108座庙的意思,就是依据城址中建筑众多而讹传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遗址于2011年7月15日将正式向游客开放。

2012年6月29日,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讨论并通过将中国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文物保护单位

上都,元代古城名。位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人民政府所在地黄旗大营子(现敦达浩特)东25公里,闪电高勒北岸1公里,“五一”牧场南4公里处。当地牧民称之为“北奈曼苏默”城,意为一百零八庙。现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上都地区山川雄固,风景优美,据古籍对其记载:“龙岗蟠其阴,滦水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东北不十里有大松林,异鸟群集....山有林木,水有色盐,百货狼籍,畜牧繁息,大供居民之食用。”

上都城兴建之前,金代属桓州。成吉思汗在这里避过署。蒙哥汗五年(1255年)忽必烈受命驻守此地,次年开府营建城廓宫。元上都建于1256年,1259年落成。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位于此,称开平府,1264年加号上都。自后岁一巡幸,未署而至,先寒而南,成为常任之夏都,与北京并称为两都。

上都城由外城、皇城、宫城和外苑部分组成。外城周长约十八、九里。内城为皇城,外城为市区,城内有宫署约六十所,各种寺庙一百六十余处,有大明、仪天、宝云、宸丽、慈福、鸿禧、睿思等殿,大安、延春、连香、紫檀、凝晖等阁;绿珠、瀛州两堂以及振堂等重要建筑。城内除中央及北

城墙中部的大型宫殿位于中线以外,大部建筑未采用对称的布局,殿、亭、阁、榭各具特色,或近临沼池,或开渠引流,或亭阁相连,形状大小各异,色彩风俗不同,优雅非凡。上述通往各地的驿道四通八达,为漠北与中原的交通枢纽。

上都地区元朝时商贾工匠云集,繁荣兴盛,不但有从中原来的商人,也有从中亚和欧洲来的商人,他们运来各种金属器皿、日用品和为统治阶级享用的奢侈品,而后运走上都地区的畜产品,促进了以元上都为中心的蒙古地区的经济繁荣。1358年红巾军攻克上都,焚毁宫阙衙署。结束了它作为一代陪都的历史。历史沿革

据记载,元上都曾拥有11万人口,城垣周长8公里多。城内有官署约60所,各种寺庙堂观160余处,驿道四通八达,为漠北与中原的交通枢纽。全城由宫城、皇城、外城三重城墙和关厢组成。城墙用黄土夯筑,宫城、皇城城墙还用砖、石包砌。外城方形,每面长2200米,开4门,有瓮城。城内用土墙隔为两部分,北面是御园,南面是官署和作坊区。皇城在外城东南角,方形,城内街道整齐对称,多官署和寺庙建筑。长方形,城内建筑错落分布,带有离宫色彩。宫城在皇城的中部偏北,长方形。宫城是全城的核心,有东华、西华、御天三门,城墙用砖包镶,其中南边的御天门最为重要,它与皇城南门明德

门在一条中轴线上,是出入的主道。皇帝所下达的诏旨,都要在御天门上发布,再送住大都,然后转发全国各行省。主要宫殿楼阁和官署、宫学建在宫城内。宫城建有水晶、大明、鸿禧等殿,大安、延春等阁,华严、乾元等寺庙。宫城内还有泉池穿涌其间,园林特色十分明显。大安阁是宫城内最主要的建筑,也是上都城的象征。它是元世祖移取汴梁(开封)的金朝南京熙春阁的材料所筑成,建于1266年。皇城在全城的东南角,城墙外砌砖石,寺庙、国学和部分大型建筑在皇城内。外城北部是皇家苑囿和金顶大帐“棕毛殿”的建筑所在。城外东、南、西有关厢,其范围很大,建筑遗迹甚多,百姓民居和商肆店铺工匠仓库主要集中在关厢地带。每年春夏秋三季,上都城的城外比城内更繁华,流动人口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之多,城区方圆数十公里。城西还有离宫西内,周围十里,建筑以行宫和营帐为主。还有一处方圆25公里的大御花园,北郊则有很多寺庙、宫观等建筑。

元上都按离宫设计,有很强的园囿性,并极注意防御和对宫城的防护。把居民区设在城外,突出了此城整体的宫殿性质。

公元1251年,成吉思汗之孙蒙哥登上蒙古大汗国宝座。随后,蒙哥命令其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忽必烈于是立足金莲川,广招天下名士俊杰,建立了蒙元史上著名的“金莲川幕府”。凡战功卓著、满腹经纶、精通治国之术者,纷纷集于帐下。从此形成了忽必烈总理汉地军国事务兼有文韬武略的人才库、智囊团,为忽必烈迈向帝位、治国安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56年忽必烈奉蒙哥汗旨意,命刘秉忠“于岭北滦水之阳,筑城堡,营宫室”。刘秉忠勘址金莲川大城背靠山峦,南临滦河,历时三年建成,初名“开平”,是座具有游牧文化特色的草原都城,也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于一身。

1259年,蒙哥汗率军伐宋,卒于四川钓鱼山,忽必烈果断地与南宋议和,从鄂州前线北撤。次年三月,忽必烈以开平为根据地,联络蒙古各宗王。十月,忽必烈于开平即汗位,建元中统。随即,率军北上,夺取都城和林,迫使阿里不哥下野西退。开平自此升为府,一跃为首都,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开平奠定了忽必烈取得汗位、建立元朝大帝国的宏伟基业,名垂青史。蒙元史的发展,从此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1263年,经扩建改造的开平正式加号为上都,设上都总管府。次年,改燕京为中都。1267年,又在中都东北建新城。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自此,元朝实行两都制,大都为首都,上都为夏都。又名上京,滦京,滦都。每年夏历二、三月至八、九月,皇帝及随行大臣、官员等有半年时间在这里避暑理政。元朝的主要机构在上都均有分衙或下属官署,上都仍是全国重要的政治中心。历史地位

元上都地理位置特殊,“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上都距

原蒙古汗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和林较近,是沟通南北东西的重要枢纽。对联络、控制拥有强大势力的漠北蒙古宗亲贵族,在政治、军事上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对付蒙古宗王反叛势力的前沿阵地,也是便于运筹帷幄的最高决策场所。因而元朝前几位皇帝,如忽必烈、铁穆耳、海山等即位的忽里台都在上都举行。元中期以来发生的“南坡之变”、“两都之战”、“上都兵变”等宫廷斗争、流血冲突,都证明了上都极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历史影响

上都在中外外交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元代中外交往频繁,上都常有阿拉失、波斯、突厥等商人往来,被称作“色目商贾”或“回回商人”。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尼古剌兄弟带着马可·波罗到中国,在上都受到忽必烈极高的待遇。从此,马可·波罗在中国居住生活了17年,深得忽必烈赏识器重。著名的《马可·波罗行记》详细记述了上都的宫殿、寺院、宫廷礼仪、民情风俗,第一次向世界介绍了上都,让世界了解中国。

马可·波罗行记 书籍(4张)

上都在元代科技史上的地位更不容忽视。早在蒙哥汗时期,开平就设有天文观测所——承应阙。波斯科学家札马鲁丁曾受蒙哥汗委托筹建天文台。1271年,上都回回天文台正式成立(也称北司天文台)。忽必烈令札马鲁丁为提点,为元朝国家任命的第一任天文台台长。札马鲁丁研制了许多大型天文仪器并制定了“万年历”,为上都天文台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公元1262年,忽必烈在上都召见了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并采纳了他对北方水利资源和华北平原水利灌溉建设的六条建议。为保障上都城的安全,1298年,郭守敬在上都亲自勘查、测量、设计,并组织施工完成铁幡竿渠,将山洪导入滦河。现在在上都城西北3公里处,有一个宽约1公里的山口,两山之间有一个古拦洪坝遗址;坝身是用褐色粘土夯筑的,外用石块砌成;坝北迎水,南侧则又附土堤用以加固;坝西头留有溢洪口,下接溢洪渠,向南流入闪电河。这一工程是中国北方塞外草原较为成功的大型泄洪水利工程,至今保存完整,成为郭守敬留给草原人民的一件永久纪念品。文物保护

上都城有众多佛寺、道观、清真寺等宗教建筑,宗教活动十分兴盛。1260年,忽必烈

就封八思巴为帝师,在上都城西南建有八思巴帝师寺。道教在上都也有很大势力,各宗派都建有道宫。上都常有色目商贾往来,很早就建有回回寺。上都居民中也有信仰伊斯兰教、景教等的。上都作为元夏都,是北方宗教兴盛的中心,同时也是多元文化交流的中心。

元上都遗址1964年确定为内蒙古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确定为国家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元上都遗址列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清单。排位序列2006年列为第五位。2012年6月29日,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讨论并通过将中国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元王朝曾是横跨欧亚的强大帝国,征服四十国,拥有三千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作为元王朝的都城理所当然成为当时世界的政治文化中心。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不仅属于中华民族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见证了蒙元盛况的上都城历经风雨洗礼,仍较完整地保留了原貌,是目前保留最完整的草原都城。它是一个朝代的记忆载体,同时也记录了生活在金莲川草原上的察哈尔蒙古族的历史变容。在这里,我们可以与历史对话。文献记载

位于内蒙古正蓝旗的元上都遗址,经考古测绘和局部发掘证实,遗址至今保存较完整,城内外 埋藏文物极为丰富。据文献记载,元上都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56年修建的,建城时汇集了国内外能工巧匠,后又经数十年扩建而成。都城为方形,有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重,外城周长十七里,城内店铺毗连,宫城约有半个故宫那么大。十三四世纪之间100年,这里一直是仅次于元大都(今北京)以外的第二个政

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皇室贵裔宴乐休憩之所。《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元上都“内有大理石宫殿,甚美,其房舍内皆涂金,绘重重鸟兽花木,工巧之极,技术之佳,见之足以娱乐人心目。” 考古发掘

经内蒙古、北京等地的考古专家、历史学家近年来对元上都遗址的考察,文献记载属实,元上都宫城位于内城中部偏北,南北长620米、东西宽570米。城墙用黄土夯筑,外用砖包砌,四角建角楼,东、西、南三面正中设城门,有丁字形大街与三门相连。在宫城中央偏北,有一小山似的方形建筑台基,为大安阁址。在宫城内北部,有一“阙式”建筑遗址,其台基与城墙等高,台基上各色琉璃瓦残片遍地,柱础历历,为穆清阁址。在宫城内,目前已发现的宫殿有30余处。内城位于外城的东南角,街道布局整齐对称,多官署建筑。外城每边长2200米,城内北部土岗为帝王游乐的苑囿区,西部有官署和作坊区。城外是集市贸易场所,地表有密集的小型建筑遗址。目前,遗址内的各主要殿宇、楼台、亭阁的台基以及街道布局、城内水利工程、祭祀区的情况都已探明。忽必烈与元上都 忽必烈

忽必烈(1215——1294)元朝的创建者。(忽必烈像)蒙古语尊称薛禅皇帝。拖雷第二子,宪宗蒙哥弟。1260——1294年在位。在位三十五年。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病逝。年80岁。有子11人。谥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

忽必烈 人物图片(5张)

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忽必烈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早在藩王时期就思“大有为于天下”,并热心于学习汉文化。曾先后召僧海云(宋印简)、僧子聪(刘秉忠)、王鹗、元好问、张德辉、张文谦、窦默等,问以儒学治道。先后任用汉人儒士整饬邢州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军政;屯田唐、邓等州。1253年,受京兆(今陕西西安)封地,遣人立京兆宣抚司,任用诸儒臣兴立屯田,恢复农业。同年6月,忽必烈受命与大将兀良合台远征云南,灭大理国。1256年春,命僧子聪相地于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北)东北、滦河北岸的龙冈(今内蒙古多伦西北),营建宫室、房舍,三年后建成,名为开平(后称上都)。在这里聚集了一批重要谋士,成为忽必烈集团的根据地。在元上都即大汗位

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诸王的推戴下,即大汗位,称皇帝于开平。建元中统,开始按中国传统的王朝的年号纪年。建立与中原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中央集权制封建政权。迁都大都

元八年(公元1271年)11月,改“大蒙古”国号为大元.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11月,迁都大都(今北京)。上都与大都并称两都。由于北京夏季炎热,忽必烈每年夏天都从大都浩浩荡荡地率领臣僚、嫔妃到上都避署,处理政务。元上都因此得名夏宫。所获荣誉

1964年,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被列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中心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录中。

2006年,元上都遗址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评为“全国民族文化旅游十大品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评为“内蒙古十大历史名胜”;

中共正蓝旗委员会、正蓝旗人民政府联合评为“正蓝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2年6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进行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讨论并通过将中国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元上都遗址申遗成功

6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左三)接受祝贺。当地时间2012年6月29日18时23分,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一致同意将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元上都遗址成为我国第30项世界文化遗产,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42项。新华社记者 鲁金博 摄

6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中)等中国代表庆祝元上都遗址申遗成功。新华社记者 鲁金博 摄

6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一致同意将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元上都遗址成为我国第30项世界文化遗产,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42项。新华社记者 鲁金博 摄

6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中)等中国代表庆祝元上都遗址申遗成功。新华社记者 鲁金博 摄

元上都遗址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草原都城遗址

新华网呼和浩特11月9日专电(记者丁铭、于嘉)正在申请2012年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内蒙古自治区元上都遗址吸引了世界众多目光。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院长塔拉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完整的“三城”布局、宏伟的建筑遗迹,使元上都遗址成为我国现存少有的保存完整和规模最大的草原都城遗址。

根据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内蒙古测绘局试掘与测绘结果来看,元上都分为外城、皇城和宫城三重城垣。外城平面呈正方形,东墙稍长,为2225米,其余三面城墙皆长2220米。外城北部是皇家的园林,元代诗人称北苑、御苑;南部街道纵横交错,街道两侧是整齐的院落址,有的可以看出是房屋临街、院落在后的建制,可能是专门为皇家服务的规模庞大的手工业作坊区和商业区。

元上都的皇城位于外城东南部,平面近方形,四墙长度略有差异,东墙长1410米,南墙长1400米,西墙长1415米,北墙长1395米。皇城内有“四横三纵”共7条主要街道。目前保留下来的建筑遗迹分布疏散,如东北角和西北角分别为大龙光华严寺和大乾元寺两座佛教寺院,东南部有孔庙,东南隅有道观,此外,翰林院等官署也分布在皇城内。

元上都的宫城位于皇城正中偏北处,平面略呈长方形,东墙长605米,南墙长542.5米,西墙长605.5米,北墙长542米。宫城内不对称地分布着30余处院落遗址和大型建筑基址。此外,元上都城外四个关厢地带,均保存有大量的遗迹。

塔拉告诉记者,我国目前已发现的草原都城遗址共有三座,均位于内蒙古草原境内,其他两座分别是位于和林格尔县的盛乐古城和位于巴林左旗的辽上京遗址,但它们的规模及保存程度都不及元上都。

塔拉说,在我国古代都城中,如唐朝的洛阳城、宋朝的汴梁城、元朝的大都城等,由于历史变迁,其遗址的主要部分或者没有保留下来,或是后人在遗址上又建起新城。元上都遗址因其规模宏大,又地处草原深处,在元朝之后一直人烟稀少,再加上当地蒙古族同胞崇拜上都而加以保护,所以使元上都遗址得以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为中国游牧民族古代都城罕见的实物例证。元上都遗址湿地获水源补给履行“申遗”时承诺

流经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的上都河近日在断流20年后重新全线贯通,元上都遗址所在的金连川草原得到上游水源补给,从而开始履行“申遗”时提出的“更好地保护元上都遗址周边湿地生态系统”的承诺。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草原,距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

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建都于此,1264年在今北京城建立元大都后,确立了两都巡幸制度。元上都和元大都成为元王朝交替使用的两个首都,历经11帝100余年。今年,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讨论并通过将中国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据了解,流经元上都遗址的上都河是滦河上游的主要支流,也是元上都所在的金莲川湿地草原地下水的重要补充。但上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上游河北省沽源县建设水库截流,加之干旱影响,导致上都河失去水源补给,水量逐年减少。到上世纪80年代上都河完全断流,流域范围地下水位下降,沿途湿地消失。

日前,河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有关单位召开协调会议,商定在每年5月初至7月底,沽源县水库以每秒不少于1立方米的流量,定期向正蓝旗金莲川湿地补水800万立方米,保证进入正蓝旗境内水量不少于500万立方米。同时,内蒙古正蓝旗已累计投入资金近500万元,疏浚河道80余公里,使断流多年的上都河全线畅通。

第二篇:文化遗产保护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中国的文化遗产也遭到了众多的破坏。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等都造成了文化遗产的不完整和残缺,严重影响了其文化价值和影响意义。而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却对其不加以保护和维护,造成了众多文化遗产濒临危险,即将失去其拥有的价值和作用,这一切都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而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文化遗产也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对于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呢?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针对我国当前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律的范围之内,对于破坏或损毁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的制裁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应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制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

其次.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进一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最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将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带进校园和课堂,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民间保护组织的作用,推广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充分发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文化遗产承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保护我国共同的文化遗产。

第三篇:保护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名族精神

我们中国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能体现我们中国博大精深文化。有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传统的手工工艺技能等等。而今,又有几个人能表现出中国最纯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先说说这表演艺术把,最让人称赞的就是京剧把,可现在又有多少是正真为此去用尽一生去研究呢,现在许许多多的选秀节目。唱的都是京剧么?不是。那唱的多的是什么呢?是英文歌曲。现在只我们的爷爷奶奶那老一辈才对戏曲情有独钟。一个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会去看看么,就算有,那也是百里挑一了。

再来说说这社会风俗把,中秋节是我国为了祭奠屈原而由来的节日。现在过中秋有很多很多家人没能团聚在一起,这个理由那个理由。我们也渐渐不重视起来。可是在韩国中秋节是被韩国人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日子。中秋节不仅是韩国人一家团聚的节日,也是人们对祖先尽孝的重要节日,因此韩国人无论多忙,也要尽量在中秋节赶回家里。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这传统的手工工艺技能把。剪纸——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智慧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可现在有有多少人还回去学习它,能领悟到这想工艺的精华。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多少多少的伟人。留下了多少多少文化遗产。可又只有多人吸取到了精髓。请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领略京剧的独特韵味,让我们一家人一起开开心心的过每个中秋,让我们除了学习之外空余的学习学习剪纸,好好的珍惜那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

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一起去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名族神!!

第四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

为认真实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切实保护、传承好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关于实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通知精神,遵循“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普查先行、重点保护、立法保障、合理利用”的基本要求,立足现实,把握机遇,趋利避害,循序渐进,努力营造文化遗产保护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切实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引入全面规范的轨道,使我县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保护、良好传承和合理开发,努力为实施“民族文化强县”战略,打造文化咸丰、魅力咸丰积累文化资源,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保护范围

(一)民间文学

1、民间故事

2、民间传说

3、民间谚语

4、民间诗歌

5、民间谜语

6、民间对联

7、民间歇后语

(二)民间音乐

8、民 歌(号子、山歌、田歌、灯歌、小调、风俗歌)

9、民间器乐曲(唢呐、花锣鼓、吹锣鼓、宗教锣鼓)

(三)民间舞蹈

10、摆手舞

11、板凳龙

12、地盘子

13、穿 花

14、年节灯舞

15、草把龙

(四)民间戏剧

16、南 剧

17、傩愿戏

18、木偶戏

19、阳 戏 20、灯 戏

(五)民间曲艺

21、扬 琴

22、干龙船

23、三棒鼓

24、坐丧鼓

25、渔 鼓

26、莲花闹

(六)杂技与竞技

27、跳红灯

28、打陀螺

29、抛 刀

30、踩竹马

31、拨四马腰

32、赶 山

33、扭扁担

34、抵牙齿劲

(七)民间美术

35、民间木刻

36、民间石刻

37、民间山水画

38、漆 画

(八)手工技艺

39、吊脚楼建造工艺 40、饮食加工技艺

41、咂酒酿造工艺

42、盆景工艺

43、根雕技艺

44、竹编彩扎技艺

45、民间织锦技艺

46、民间刺绣技艺

47、银器打造技艺

(九)传统医药

(十)民俗

48、饮食文化习俗

49、节庆文化习俗

50、婚嫁文化习俗

51、丧葬文化习俗

52、建造文化习俗

三、工作任务

(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建立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保护名录

由县文体局牵头,县民宗局协助,各乡镇(区)配合,组建工作专班,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普查内容涉为上述保护范围所列的九大类52小项,重点摸清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艺术传人、发展现状等。普查方式以个别采访、群众座谈、观看表演、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相结合,并对所有民间艺术、民间艺人进行登记,建立名录,撰写单项介绍材料,、对于优秀的、特别是濒临灭绝的民间艺术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方式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

在认真整理普查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撰写各个艺术门类单项材料,并附图片,如《咸丰地盘子简介》、《咸丰花锣鼓简介》等;建立《咸丰县民间艺人资料库》,每个艺术门类各选择1-2人,撰写艺术传人单项材料,(二)开展咸丰《民间艺术集成》和《文化遗产丛书》编修工作

县文体局、县民宗局负责组织专班,广泛收集各方面资料,并在原有基础上筛选和增补,认真修改,精心编排,提前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尽快印制成书。从XX起,分期分批印刷出版《咸丰民间歌谣集》、《咸丰民间音乐集》等各大集成,XX年底力争出版1-2种。

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撰写和出版工作。一是对现在已成形或正式出版的书籍进行摸底登记,如《吊脚楼》、《女儿寨》、《油茶汤》等。二是文化、民族部门组织力量选择重点撰写并出版2-5本。三是动员文联各协会及社会有识之士参与撰写。今后凡属此类书刊,县新闻出版局在进行出版登记时,均冠以“咸丰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字样。

(三)突出重点,切实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1、将南剧、扬琴、地盘子、板凳龙四大民间艺术申请注册。

2、将南剧申报全国第二批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县文体局、县民宗局负责全面普查,广泛征求意见,排列出亟待保护的其它重点对象,并组织力量修改加工,使之成为我县新的文艺品牌。条件成熟后,继续搞好注册申报和全国第三批或其它批次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

(四)开展民间文化保护区和特色村的命名活动

各乡镇(区)、村结合实际提炼1—2种本土特色文化,加紧打造、精心提高,并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使本土特色文化更鲜明,更具影响力。

1、命名民间文化保护区:

清 坪:“板凳龙之乡” 朝 阳:“地盘子之乡”

甲马池:“唢呐之乡” 活龙坪:“花锣鼓之乡”

大路坝:“干龙船之乡”

2、命名特色文化村:

高乐山镇官坝村:民族文化村

活龙坪乡长岭村:花锣鼓村

甲马池镇甲马池村:民族文化村

朝阳寺镇水井槽村:民族文化村

其它特色文化村待普查结束后确定。

(五)加强对民间艺人的保护,壮大民间艺术保护队伍

1、普查结束后,县文体局按照艺术门类,每类初步评出1-2个县级民间艺人,然后每一个门类评定一人,报县人民政府行文命名。XX年首期命名8—10名,每名每年补贴800元。今后发现或发展一批,命名一批。

2、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积极创办民间艺术团体,对现有各类民间艺术团体和文化组织进行登记、适当时命名授牌。

3、以县文化馆、乡镇文体中心为主体,每年有针对性地举办3-5期民间艺术培训班。聘请县内知名民间老艺人跟班辅导,不断壮大民间文艺工作者队伍。

(六)搞好传承,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发扬光大

1、积极支持和协助民间艺人制定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工作计划,加紧授徒传艺,培养新的传人,逐渐普及推广。

2、高度重视民族民间艺术研究工作。在保持基本特色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加强修改、提高,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既显现原汁原味,又能充分吸收优秀养分,从而焕发新的活力。

3、积极开展节庆民俗文化活动,为展示和弘扬民族文化艺术搭建平台。继续举办 “中国·咸丰梨树文化节”、咸丰县“农村‘三民’汇演”、,咸丰县“乡村民间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民俗文化活动,不断提高举办水平,促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成立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文体、民宗、财政、发改、民政、教育、林业、建设、国土、旅游、广电等部门负责人和各乡镇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立咸丰县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保护中心,组建普查专班,查找史料,整理资源,集中整理研究申报项目。

(二)全面加强协作。县文体、民宗部门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文艺集成出版、民间文艺汇演。县文体、旅游部门联合开展生态文化保护区、特色文化村命名和文化资源开发工作,并在旅游景区推出具有咸丰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印制介绍咸丰风土人情的画册、简介,推广摆手舞、地盘子、板凳龙、锁呐、山民歌。县文体、广电部门联办“周末文艺”或其它节目,持续滚动播出咸丰本土文化。县文体、教育部门合编一本比较全面系统的乡土文化教材,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班级每周开放一节乡土文化课。

(三)完善工作体系。切实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争取用3—5年的时间培训一批民间文艺人才,出版一批民间文艺丛书,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艺品牌,开展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文艺活动。初步建立起以文化、民宗部门为龙头,乡镇为支撑,农村为基础,文艺协会为纽带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和党政重视、部门负责、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四)尽力保障投入。切实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一是引导和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资助。二是文化、民宗部门积极向申报项目,争取经费。三是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作为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工作经费。

第五篇: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汇报材料

界首市历史悠久,民风古朴,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非遗”保护中心按照国家、省市的相关要求,认真贯彻“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健全机制、规范管理、整体保护、传承发展”的工作目标,坚持“全面性、代表性”的指导原则,结合本市实际积极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保护现状

(一)成立机构,建立机制。

2011年初,界首市成立了“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实行领导责任制,抽调专人办公,确定了办公场所,制定了保护实施方案,完善了保护措施,全面负责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副市长秦煦,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俊杰等有关领导,多次深入基层,对“非遗”保护工作进行调研,指导。长期以来,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调,主管单位负总责的原则,建立了相关的机制,做到了保护有规划,措施有保证,资金有保障。

(二)收集资料,整理入库。

XX年初,界首市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面收集文字、数字、音像、影像、图片、书籍资料,通过认真整理,仔细筛选,建立了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数据库。同时,对相关实物、工具、器皿进行了采集,做到妥善保存。现这一工作仍在进行。

(三)项目集成,汇编出版。

随着界首市申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成功,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继开展了“非遗”项目集成,汇编出版工作。XX年7月,出版了《界首陶瓷》一书,其余集成汇编工作正在进行。

(四)明确目标,确保传承。

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根据制定的“非遗”保护五年实施计划,进一步明确了目标,成立了“非遗”项目工作研究室,定期举办“非遗”项目研讨会、交流会,促进“非遗”项目的发展;长期开办“非遗”项目技艺培训班,确保“非遗”项目技艺得到很好的传承。

二、普查成果

(一)项目成果

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界首人民代代相传岁岁积淀的劳动和生活的文化轨迹,包涵门类极广,有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俗文化、地方戏曲、曲艺、手工技艺等等。依据目前收集到的资料分析,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分10类,其中主要门类分布比例如下:民间音乐9.6%,民间舞蹈6.4%,民间美术9.6%,民俗文化6.4%,戏曲12.8%,曲艺3.2%,民间手工技艺12.8%,民间杂技3.2%,生产商贸习俗12.8%,民间文学22%。

从区域分布来看,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全市范围分布较为均匀,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俗文化、地方戏曲、曲艺、手工技艺传承广泛,只有部分项目受到地理环境、土质要求、生活习俗等因素的制约,传承区域范围相对固定。如界首彩陶、扁担戏、彩塑等。

(二)传承情况

目前,界首市已经普查登记的传承人有62人,24个团体,基本情况是有经济效益的项目(彩陶、剪纸等)传承人多,大部分艺人年富力强,有的正在授徒。经济效益不突出的项目传承人年龄老化,缺乏新一代传承接班人,特别是扁担戏、版画、面塑、刺绣、香荷包等项目,民歌、民舞、曲艺等项目和具有宗教信仰色彩的民俗活动项目更是缺乏年轻一代的传承人。需要及时进行抢救保护,建立一整套的传承保护体系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已成立了“界首彩陶”研究会、建立了卢氏刻花彩陶工作室和培训基地,在市文化馆成立了“界首书会”和“界首渔鼓”曲艺管理委员会、研究会。

三、“非遗”成果

(一)项目成果

界首市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个,即“界首彩陶烧制技艺”、“界首书会”,XX年,界首市田营镇被安徽省文化厅命名为安徽省民间艺术(彩陶)之乡,2011年,界首市田营镇被文化部命名中国民间艺术彩陶之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个,即“扁担戏”、“界首渔鼓”、“大黄庙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个,即“界首剪纸”、“木版年画”、“界首刺绣”。1999年3月,界首市被安徽省文化厅命名为“安徽省民间艺术(剪纸)之乡”,XX年3月,界首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0个,“斗鸡会”、“高跷”、“豫剧沙河调”、“大鼓书”、“坠子书”等。另有界首面塑、吕长明牛肉、宏兴果店等项目正在筹备申报。

在传承人方面,卢群山、王京胜被评为安徽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苗清臣、卢莉华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二)研究成果

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研究成果方面有专著《界首剪纸》(1986年3月),《界首戏曲志》(1986年10月),《界首谚语与民间传说集》(1987年4月),《界首曲艺志》(1995年8月),《界首群众文化志》(1997年10月),《界首陶瓷》(XX年7月),《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界首卷)》(2011年6月)。

下载元上京文化遗产保护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元上京文化遗产保护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浅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奚宇,1110758 自19世纪以来的多场战争和猖獗的文物盗卖行为,已使得人类文化遗产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虽自1972年世界遗产巴黎公约以来,文化遗产的保护......

    保护文化遗产建议书

    保护文化遗产建议书 保护文化遗产建议书1 经过本报组织的“邀你当记者寻访古遗迹游”活动,已经深深爱上西安古遗迹的特邀嘉宾记者于亚男、崔庚年、宋朝环、王建华等人,昨日联......

    文化遗产保护(终稿)

    1城市文化遗产面临的危机:盲目的开发建设割断历史文脉;以单体保护取代整体环境保护;不合理定位改变历史地段环境 “拆毁真文物,制造假古董”盛行;商业化开发造成持久负面影响;“保......

    保护文化遗产”公益广告

    1、完美真实地将祖先留下的杰作传给子孙后代,是华夏儿女的责任。2、穿越时空的魔法武器——文化遗产。3、有历史才有现在,唯遗产才知兴衰。4、尊重历史,憧憬未来。5、宇宙好汉,......

    保护徐州文化遗产

    徐州,古称彭城,自古为华夏九州之一,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徐州文明史已延续5000多年,文化遗存丰厚。几千年来,中原文化、三秦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在这里碰撞、揉......

    保护文化遗产倡议书

    保护文化遗产倡议书1 晋城市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数千年的社会演变在太行山南端这段美丽的土地上留下了众多的文物遗存,形成了深厚的物质文化积淀。我市现有全国重......

    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包括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看看下面的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手抄报哦!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1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2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3手抄报......

    2016年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月活动方案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2016年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月活动方案 文 章来源课件 w w 5 k J.Om 9 2016年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月活动方案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博物馆社会责任,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