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法律法规生效日期的确认
关于法律法规生效日期的确认——立法程序和立法技术规范需
要完善的若干问题
来源: 日期:2010-05-26
字体放大
恢复字体
打印本页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在立法领域中践行科学发展观,国家和地方的立法机关首当其冲、义不容辞。科学立法,必然要求立法程序的科学性,科学合理的立法程序是立法效率和立法质量的保证。
立法程序,即立法的全过程,通常包括立项(编制立法规划和立法计划),起草(调研论证和形成法律法规草案),提案(草案经提案机关负责人审签后报送人大常委会),审议(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初审、人大常委会审议、人大负责统一审议的专门委员会提出审议结果报告和草案修改稿),表决(草案和草案修改稿经人大常委会若干次审议后交付常委会全体会议表决通过)和公布(表决通过的法律法规在特定的载体上公之于众)。2000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程序作了比较详尽的规定;此后各地省级人大也纷纷制定了地方立法条例,依据《立法法》确立的原则对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程序作出了相应规定。
八年来的立法实践表明,无论是《立法法》还是地方立法条例,其有关立法程序各个环节的规定,都还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尤其是作为立法重要环节之一的“公布”,法律法规的规定都过于简略,在施行过程中往往产生歧义,甚至在司法实践中产生争议。这是实现科学立法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确认法律法规生效的几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公布,是法律法规付诸实施的一个前提条件。法律法规未经公布,社会公众尚不知晓,是不可能也不应该对社会组织和公民具有约束力的。在“公布”的程序性规定和表述问题上,需要廓清“通过”、“公布”(刊登)和“施行”几个环节的关系,作出明确的规范。
(一)“通过”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经过表决程序通过一件法律法规,必有确切的日期,这个日期由国家主席或者人大常委会发布的相应公告予以公示,并在媒体刊登法律法规全文时于法律法规名称下方括号的题注中载明具体的年、月、日。
在法律意义上,法律法规在立法机关表决通过之时起即已生效,“通过”与“生效”是同时发生的。然而,这只是法律意义上的“生效”,还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生效。因为法律法规从审议通过到
公众知晓,需要有个过程。在未经公布的情况下,法律法规是不可能施行、也谈不上生效的。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不可能依据一部尚未公布施行的法律法规去规范当事人的行为并追究其法律责任。对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而言,搞清楚法律法规的实际生效日期是特别重要的。
(二)“公布”
法律法规的全文公布,是法律法规付诸实施的必经步骤。
1.关于公布的形式
依据《立法法》的相关规定,公布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由国家主席在法律通过的当日签署“主席令”并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公报和特定的全国性新闻媒体(例如人民日报)上刊登;公布地方性法规则由相应的地方人大常委会发布公告(通常由常委会分管立法工作的副主任在公布法规的内部办文单上审签,该审签并不公布)并在地方人大常委会公报和特定的地方新闻媒体(例如上海的解放日报)上刊登。在刊登“主席令”或者“常委会公告”时,应当同时刊登新通过的法律法规的文本。
由于公布法律法规的载体有多种,其刊登的日期又多有先后,因此,现行法律法规中经常使用的“公布之日”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例如,刊登法律的载体有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公报;上海刊登地方性法规的法定载体有解放日报、上海法治报和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公报。由于人大常委会公报是不定期发行的刊物,一般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刊登新通过的法律法规,因此确认法律法规的“公布之日”不宜以“公报”的刊登日期为准。“公报”虽然不具有及早刊登法律法规的优势,然而其刊登的法律法规却是立法机关确认的“标准文本”(见《立法法》第五十二条第三款和第七十条第二款),在日后编印法律法规汇编本和不同媒体登载的法律法规条文产生差异时,皆应以人大常委会公报公布的文本为准。
2.关于公布的时间
从目前的情形看,由于技术性的原因,公布法律的“主席令”和公布地方性法规的“常委会公告”,都不可能在人大及其常委会表决通过法律法规的当天见之于报端。“主席令”一般可以在法律通过的次日在媒体(日报)上刊登,而地方人大的“常委会公告”则难以在法规通过的次日见报。
法律的全文,一般同公布法律的“主席令”同时见报。在这种情形下,法律“公布”和“刊登”的时间是一致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也时常有例外。例如,新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在2001年4月28日由第51号“主席令”公布,但法律全文则是2001年4月29日才由新华社刊发的。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是由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2007年3月16日通过的,胡锦涛主席于当日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但法律文本却是三天之后才由新华社刊发的。因此这几部法律的生效时间,就不应以“公布之日”为准而至少应以刊发、刊登之日为准(但其合理性仍然值得研究,后文将论及)。
地方性法规的全文,以上海的情形而言,一般都是同公布法规的“常委会公告”同时见报的,但是其及时性远不如法律的公布。《上海市制定性法规条例》第五十二条第二款对媒体刊登法规给以宽限期,即“自通过之日起十五日之内,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公报》和《解放日报》、《上海法治报》上全文刊登。”只要是在此期限内,具体哪一天见报,可由新闻媒体根据版面情况自行安排。因此,地方性法规的具体“公布之日”、刊登日期都不是法定的,都具有随机性。与此规定相呼应,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规时在最后一条作出法规施行日期的具体规定,应注意使“施行”日在“公布”期限之后,即“通过”至“施行”之间不得少于“十五日”。此外,考虑到个别应急性立法,可能需要在法规通过之后随即施行的,不适用“十五日”的宽限规定,所以还应在第五十二条第二款末尾补充一项除外规定。
(三)“施行”
如果说法律法规的全文公布是其生效的前提和必经环节,则法律法规按其相关条文的明确规定(通常在其最后一个条款作出明示)如期施行,才是法律法规实际意义上的生效。法律法规如果尚未施行,则何以体现其“生效”呢?法律法规的施行,标志着特定项目立法任务的完成,因而可视为立法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规范立法行为的专门法律、法规中对其作出明确规范是理所当然的。
《立法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法律应当明确规定施行日期”;第五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签署公布法律的主席令载明该法律的制定机关、通过和施行日期”。此外并未明确规定立法者应当如何确定法的施行日期,以及施行日期同公布日期和法的生效日期之间的关系。但是国务院的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第二十九条则明确规定:“行政法规应当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仅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在我国的立法实践中,一般认为法律法规通过之后到付诸实施需要有一段施行准备期,因而法律法规的施行日期总是延后于通过和公布日期,至于“准备”多少时间为宜,并无统一的法律规定,而需根据法的不同情况而定。设置施行准备期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对于新制定的法律法规而言,其公布只是让社会公众了解的前提,并非只要公布了,公众自然就了解了。一般而言,公众对法的了解需要一个过程,更不可能在“公布之日”迅即了解该法律法规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设置施行准备期的目的之一,就是在该时段中由立法机关、法定的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相关的社会组织和执法主体组织必要的立法宣传活动,帮助管理相对人乃至全社会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这是组织法律法规实施的必要举措,无疑需要一定的时间。设置施行准备期的目的之二,是许多法律法规作出的制度设计和行为规范,有时比较原则,付诸实施还需要相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的授权制订若干配套性的实施细则,否则在施行中将缺乏可操作性。制订这类细则往往有一定的工作量,甚至有相当难度,因此也需要时间。设置施行准备期的目的之三,是一部新法的施行往往需要组建相应的执法部门和执法队伍,并组织执法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其全面、准确地掌握立法精神和新法以及相关法的基本规定,经过考核审查之后,才能持证上岗,履行法定职责。
综上所述,法律法规的施行日期可以根据上述实际需要来具体确定,必要时还应由法案的提案机关或者人大的统一审议机构在相关报告中予以说明。施行的起始日期,为便于记忆起见,一般选为某月的1日或者15日;施行准备期依不同需要,可定为半个月、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不等。一般而言,地方性法规的施行准备期可稍短,例如一个月;而法律的施行准备期,考虑到全国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为期较长,一般至少三个月,施行难度大的法律可能需要半年以上。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施行准备期长达11个月(该法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尽管如此,这部法律至施行日止,多项配套的实施性规定仍未能出台,法定的执法主体如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反垄断执法机构亦未能如期组建完成。由此可见,立法时合理设置施行准备期十分必要,立法机关在法律法规通过和公布后加强对施行准备工作进展情况的监督非常重要。这应当作为人大常委会的监督职能之一,也是人大立法职能和监督职能的结合部。
有鉴于此,为了保证法律法规的切实施行,作为一项立法技术规范,应当在充分考虑施行准备工作量的情况下,在法律法规中具体规定法律法规的施行日期(自某年某月某日起施行),一般不宜笼统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只有当立法调整的事项特别紧迫、法案需要尽快生效时,才可以不考虑施行准备期,作出“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的规定。例如,2005年3月14日,胡锦涛主席签发、公布了当日由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其中第十条即规定“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至于地方立法,一般不会出现此种通过后即需施行的特别紧迫的情形。
除了新制定法律法规施行日期的规定适用上述立法技术规范外,尚应考虑法律法规修改、废止的不同情形。
法律和地方性法规的修改,通常采用两种方式。当法律法规需作较大的、全面的修改时,采用由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该法律法规的“修订草案”的方式,此时修订后的法律法规将同新制定法律法规一样重新规定其具体施行日期,一般亦应考虑设置施行准备期。当法律法规仅需作局部的、少量的修改,甚至只是个别条款文字性、技术性的修改时,采用由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该法律法规的“修正案”的方式,以人大常委会的名义作出该法律法规的“修改决定”。此时原法律法规中规定的施行日期保持不变,但“修改决定”中需要规定“修改决定”的施行日期,通常表述为“本决定自某年某月某日起施行”。如果该项修改是周知性、技术性的,并不涉及执法主体的变动和其他实体事项,可以不设置施行准备期,表述为“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至于法律法规的废止,情形较为简单,通常由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一项法律法规的废止案,以常委会的名义作出该法律法规的废止“决定”。此项“决定”,一般明示“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从而明确原法律法规的废止时间。这类单项废止法律法规的“决定”,无须设置施行准备期,在具体表述上,似将传统的“施行”改为“生效”更加贴切(非指法律法规本体,仅指法律法规的“修改决定”和“废止决定”而言)。法律法规废止的另一种方式是立新废旧,即制定新法取代旧法,在新法生效的同时旧法废止。这时在新制定法律法规的末尾条款应当作出衔接性规定,即“本法(条例)自某年某月某日起施行。×年×月×日„„会议通过的某法(条例)同时废止”。
二、结论和建议
根据上文所述,从完善立法程序和立法技术规范出发,笔者归纳得出若干结论并提出相应建议如下:
(一)法律法规的通过、公布(刊登)和施行日期的确定应当纳入立法程序范畴,由《立法法》和地方立法条例作出具体规定。其相应的表述模式,应当根据法律法规立、改、废的不同情况形成立法技术规范。
(二)立法机关表决通过法律法规之日,是其法理生效日期,而法条具体规定的施行日期,则是该法律法规的实际生效日期,其对于执法和司法实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立法中应当明确、慎重地予以规定。在法的通过、公布(刊登)和施行之日三者并不统一的情况下,确认法的生效,应当以“施行”为准。从法律法规通过之日至施行之日的时段为施行准备期,其间虽然法律法规已予公布,但因尚未付诸实施,不能视为法律法规实际生效。
(三)法律法规中施行日期的表述应当具体到年月日,以此作为常态;仅个别特殊的、应急性的立法和部分简单的、不涉及实体性规范变动的法律法规修正、修改决定中可以表述为“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此为个案。
(四)在公布、刊登法律法规文本有多种载体的情况下,应当立法规定何种载体的刊登日期作为该法律法规的“公布日期”,以免产生歧义和争议。
(五)法律法规的公布是其得以施行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必要条件。法律法规一经公布,未必社会公众马上就能知晓,公布之后需要有相应的举措才能使公众知晓。因此,在严格意义上,“公布之日起施行”是缺乏合理性的。法制宣传至为重要。要加强法律法规制定过程中的宣传,特别在施行准备期要加强宣传,惟其如此,才能在法律法规进入施行之日时,社会公众具有一定的知晓度。当前普遍存在的“有法不依”的原因之一正是“有法不知”。需要立法规定宣传法律法规的责任主体,作为立法机关的人大常委会和法案的提案机关,对制定、修改的法律法规的宣传之责显然是义不容辞的。
(六)在已经拥有数十年立法实践经验的今天,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应当不断完善立法程序,还应当尽快形成相应的立法技术规范,以利于提高立法效率和立法质量。同时,对于日益丰富的法律法规资源的系统公布和整合,不能停留在法律法规的逐年汇编上,而应尽快建立法律法规的编纂工作机制,通过规范有序的编纂工作,对早期制定的法律法规中存在的滞后的、不规范的表述(包括不确定的“公布之日”一类表述)无需通过立法程序即可作出文字性、技术性处理,从而提高完善法律法规的及时性和工作效率,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规范性、和谐性和有效性。
稿源: 编辑:见义勇为
http://pingan.hebei.com.cn/fxyj/201002/t20100204_1141650.html
第二篇:注册安全工程师法律法规实施日期汇总
注册安全工程师法律法规实施日期汇总
《矿山安全法》实施:1993.5.1
(首部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有里程碑意义。此法即覆盖了职业病危害内容,又覆盖了生产安全内容)《劳动法》实施:1995.01.01
《行政处罚法》实施:1996.10.1
《刑法》实施:1997.10.1(刑法修正案
(六)2006年6月29)
《消防法》实施: 1998.9.1新法2009.5.1
《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实施:2000.12.1
《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实施:2001.4.21
《职业病防治法》实施:2002.5.1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2002.3.15
《安全生产法》实施:2002年11月1日起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实施:2003.6.1
《工伤保险条例》实施:2004.1.1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实施:2004.1.13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实施:2004.2.1
《道路交通安全法》 实施:2004.5.1
《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实施: 2005.8.31
《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实施:2005.9.1
《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实施:2006.1.21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2006.9.1
《安全生产监测检验机构管理规定》实施:2007.4.1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493号令)实施:2007.6.1
《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实施:2008.1.1
《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实施:2002.10.3
(二OO二年九月三日发布,本规定自发布之日30日后施行)
《注册安全工程师管理规定》实施:2007.3.1
第三篇:优先受偿权无须生效法律文书确认吗?
优先受偿权无须生效法律文书确认吗?
湖北人本律师事务所 罗云飞律师
【关键词】最高额抵押权 一般抵押权 优先受偿权确认程序 执行中的参与分配 分配方案 异议之诉
【摘要】
很多法官和律师都认为,债权人优先受偿权的保护问题在执行法律规范中有明文规定,故其无需生效法律文书确认。
笔者认为,优先受偿权原则上须经生效法律文书确认,除非利害关系人认可。在利害关系人有异议时,生效法律文书是否已经确认优先受偿权,严重地影响着优先受偿权人和利害关系人的程序利益,甚至可能导致实体结果的不同。
【正文】
一、案情介绍
2009年,我代理甲银行向甲法院起诉某公司,要求某公司承担保证责任。法院依申请于2009年7月查封了某公司的全部房地产。2010年12月,判决书生效,某公司应当履行3100万元的保证债务。随后,案件进入执行程序。
甲法院正拟启动拍卖某公司房地产的程序,乙银行却向乙法院起诉某公司,请求返还借款本金2100万元并支付相应利息,同时请求确认其对某公司的房地产享有优先受偿权。原来,早在2008年,某公司即以其全部房地产为抵押物,与乙银行订立了最高额抵押合同,约定最高债权额为2300万元,办理了抵押登记。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期间,乙银行向某公司提供了七笔共计2100万元借款。2011年4月,乙银行得知抵押物被查封之事后旋即起诉。但乙法院的民事调解书虽然确认了订立最高额抵押合同、办理抵押登记的事实,却未确认乙银行享有优先受偿权。随后,该案进入执行程序。
甲法院在经乙法院联系沟通之后,也认为乙银行对某公司的房地产享有优先受偿权,甲银行几无受偿的可能,故同意由乙法院主持拍卖房地产,并告知甲银行向乙法院申请参与分配。对此,我立即代理甲银行向甲乙两家法院提出实体和程序方面的异议,得到两家法院执行机构的认同。目前,案件正在办理之中。
二、实体法律问题:乙银行就其2100万元债权对某公司的房地产不享有优 先受偿权。
所谓最高额抵押,是抵押人在最高额限度内,以抵押财产对将来一定期间连续发生的不特定债权提供的抵押担保,属于特殊抵押形式。诚然,与一般抵押权一样,最高额抵押权也是自登记时设立。但是,最高额抵押权在设立时,系从属于作为基础合同的继续性交易合同,因为具体的债权额并未确定,甚至债权尚未发生,而只是确定了最高限额和一定期间。一般抵押权则是在抵押权设立时债权已经发生,抵押权从属于具体的债权。——这是最高额抵押权与一般抵押权从属性上的区别之一。
在约定的一定期间内,债权额可以不断增减,甚至可能一度为零,这都不影响最高额抵押权的存续。但在抵押财产被查封等债权确定的事由发生时,最高额抵押担保的债权额就已确定。此时最高额抵押关系终结,最高额抵押权转变为一般抵押权,抵押权人就其此时的债权余额在约定的限额内享有优先受偿权。如果此时债权余额为零,自然就是最高额抵押权消灭。在抵押财产被查封之后发生的债权,自然与先前办理的最高额抵押权设立登记无关。如果是一般抵押权,其自始即从属于特定债权,并与之共存亡。以后抵押物若因其他债权人追索而被查封、拍卖,在先已经存在的优先受偿权自然不受影响。——这是最高额抵押权与一般抵押权从属性上的区别之二。
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1条规定:“最高额抵押权所担保的债权范围,不包括抵押物因财产保全或者执行程序被查封后或债务人、抵押人破产后发生的债权。”2007年《物权法》第206条也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抵押权人的债权确定:„„(4)抵押财产被查封、扣押;„„”本案中,在最高额抵押担保的债权确定事由发生——房地产被查封时,乙银行的债权尚未发生或者余额为零,所以其最高额抵押权只能归于消灭。其在债权确定事由发生后发放的2100万元贷款,不在最高额抵押担保的债权范围,系普通债权。
三、程序法律问题一:法院执行机构无权迳行确认乙银行享有优先受偿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92条规定:“债权人申请参与分配的,应当向其原申请执行法院提交参与分配申请书,写明参与分配的理由,并附有执行依据。该执行法院应将参与分配申请书转交给主持分
配的法院,并说明执行情况。”据此,“申请参与分配”的债权人应当提供执行依据。第93条规定:“对人民法院查封、扣押或冻结的财产有优先权、担保物权的债权人,可以申请参加参与分配程序,主张优先受偿权。”据此,认为自己享有优先受偿权的债权人“申请参加参与分配程序”,主张优先受偿权的,可以没有执行依据。这里的没有执行依据,应当包括两种情形,一是没有生效法律文书,二是有生效法律文书但文书未确认其享有优先受偿权。此时,主张优先受偿权的债权人与其他申请执行人就会发生利益冲突,形成实体上的争议。
对此实体争议,法院执行机构无职责、也无能力解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5、26条规定了一个新的救济程序:先由执行机构制作财产分配方案——方案中可以确认“申请参加参与分配程序”债权人享有优先受偿权,但该项确认的效力处于未决状态。如果其他当事人对分配方案中的该项确认予以认可,则该项确认发生法律效力。如果其他当事人对该项确认提出异议,并且及时提起分配方案异议之诉,则该项确认无效。可见,优先受偿权原则上须经生效法律文书确认,唯在利害关系人无异议的例外情形,执行机构才可确认,而且这种确认实质上只是对当事人之间合意的认可。
本案中,因乙法院的民事调解书未确认乙银行享有优先受偿权,故可通过上述分配方案异议之诉解决争议;假设乙法院的民事调解书已经确认乙银行的优先受偿权,则法院执行机构应直接予以执行;作为利害关系人的甲银行不服的,只能通过案外人申请再审或者申诉等程序寻求救济,而非在参与分配程序通过分配方案异议之诉解决。
四、程序法律问题二:对某公司房地产的拍卖应由甲法院主持,优先受偿权 问题应由甲银行或者乙银行向甲法院提起分配方案异议之诉解决。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91条规定:“对参与被执行人财产的具体分配,应当由首先查封、扣押或冻结的法院主持进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6条规定:“债权人或者被执行人对分配方案提出书面异议的,执行法院应当通知未提出异议的债权人或被执行人。未提出异议的债权人、被执行人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提出反对意见的,执行法院依异议人的意见对分配方案审查修正后进行分配;提出反对意见的,应当通知异议人。异议人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以提出反对意见的债权人、被执行人为被告,向执行法院提起诉讼;异议人逾期未提起诉讼的,执行法院依原分配方案进行分配。”
本案中,对某公司房地产的拍卖以及拍卖价款的分配,应由首先查封的甲法院主持进行;在乙银行向甲法院主张优先受偿权后,如果甲法院在财产分配方案中确认了乙银行的优先受偿权,则应由甲银行向甲法院提起分配方案异议之诉;如果分配方案中未确认乙银行的 优先受偿权,则应由乙银行向甲法院提起分配方案异议之诉。如果甲银行当初不提执行异议,任由乙法院主持拍卖和分配,则分配方案异议之诉就由乙法院管辖。
第四篇:(安全生产法)法律法规的日期类整理
第二章安全生产法
1、采取停电措施,提前24小时通知生产经营单位
第三章单行法律
1、建设单位取得施工许可之日7个工作日内,将消防设计文件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消防机构抽查。
2、建筑消防设施每年至少进行1次全面检测。
第四章安全生产相关法律
1、违法行为在2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2、行政处罚决定10日内及时作出。
3、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3日内提出; 行政机关在听证的7日前,通知当事人
4、行政处罚书15日内到指定银行缴纳罚款
5、《电视剧制作许可证》为长期许可证,有效期3年。
6、行政许可的听证:7日前通知或公告
7、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合同15内未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8、解除或终止的劳动合同文本,至少保存2年备查。
第五章安全生产行政法规
一、安全生产许可证日期:
1、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3年,3个月前申请延期,延期3年(没有死亡事故的企业)。
2、安全生产许可证审查发证:45天
二、煤矿安全的各类日期:
1、安全设施设计审查:30日(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批复)
2、安全设施验收:30日(煤矿安全监察机构验收)
3、事故调查提交报告:60日,可以延长60日
4、事故调查批复:重大、较大、一般:15天,特别重大:30+30天
特别重大事故调查报告由国家安监总局批复
重大事故调查报告:征求省政府意见,国家安监局批复 较大事故调查报告:征求市政府意见,省安监机构批复 一般事故调查报告:煤矿安监分局批复。
5、关闭煤矿决定:7日(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签字)
6、复产验收:60日(县煤炭安全监督管理部门验收)
三、建设项目的日期
1、建设单位自开工报告之日15日内,将保证安全施工的措施报送至建设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备案。
2、建设单位应当在拆除工程施工15日前,将资料报送建设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备案。
四、危化品的日期
1、重复使用危化品包装物的单位,应对进行检查,检查记录保存不得少于2年。
2、危化品企业每3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价。
3、安全使用许可证由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期 限为45天。
4、经营许可证:30天(安监部门)
5、剧毒化学品购买许可证:3天(公安机构)
6、购买危化品的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1年。
7、销售危化品的企业和购买企业在5日内到县级公安机关备案。
8、剧毒化学品道路运输通行证申请:7日(公安机关)
五、烟花爆竹的日期
1、安全生产许可证:20天(市安监局审查);45天(省安监局颁发)
2、批发企业审批由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30天 零售企业审批由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20天
3、运输烟花爆竹审批:3天(运达地县级公安机关)
4、收货人核销:3天(发证机关)
5、焰火晚会申请:20天(公安机关)
六、民用爆炸物品:
1、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申请:45天(省民用爆破物品管理部门)
2、民用爆破物品生产企业办理工商登记后,3日内到公安机关备案
3、销售许可审查:30天(省民用爆破物品管理机构)
4、购买许可审查:5天(县级公安机关)
5、购买民用爆炸物品材料存档:2年(销售单位)
6、备案:3日(销售单位向省民爆部门和县公安机关、购买单位向县公安机关、7、运输审批和核销:3日(运达地公安机关)
8、申请从事爆破的单位审查:20日
9、爆破单位在办理工商登记3日后,到县级公安机关备案
10、在城市、风景名胜区和重要工程设施附件实施爆破作业,向爆破所在地市级公安机关提交申请,审批20日。
11、爆破作业单位将领取、发放民用爆炸物品的原始记录保存2年备查。
七、特种设备的时间
1、施工单位在验收后30日内将有关技术资料移交使用单位。
2、特种设备登记:30日内(使用前或投入后,市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3、自行检查:每月一次(特种设备使用单位)
4、定期检验:有效期届满前1个月(特种设备使用单位)
5、电梯应当至少每15日进行一次清洁、润滑、调整和检查。
6、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每日投入前进行例行检查。每月召开一次安全会议。
7、申请特种设备的许可期间违法的,1年不再受理;被撤销许可的,3年不再受理。
8、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30日
八、事故报告的时间
1、补报时间:30天(生产事故)
7天(火灾和交通事故)
2、事故调查时限: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天,特殊情况,最长不超过60天。
九、工伤的时间
1、工伤认定:30天(单位申报)
1年内(个人申报)
2、工伤认定:60天(一般)
15天(无异议的)
3、劳动能力鉴定结论:60日(鉴定申请之日起)
30日(延长)
4、对结论不服,再次鉴定:15天(收到鉴定结论)
5、复查鉴定:1年后(劳动能力结论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
第六章
一、注册安全工程师
1、补齐材料:5日内告知
2、省注册机构初步审查意见:20日
3、复审并做出书面决定:20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4、准予注册的,颁发执业证:10日
5、注册的有效期:3年
二、特种设备操作资格的日期
1、考核发证机关或委托单位收到申请后,应当在60日内组 织考试
2、发证机关应当在考试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公布考试成绩
3、收到办理特种作业操作证的申请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决定受理或不受理
4、已经受理的,考核发证机关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工作。
5、特种作业操作证有效期为6年,全国有效
6、特种作业操作证需要复审的,应当在期满前60日内,向原考核发证机关或从业所在地考核发证机关提出申请,考核发证机关20个工作日内完成复审
7、复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8学时。
三、职业危害申报
1、收到申报5日内给回执
2、申报时限:新、改、扩、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在建设项目竣工之日30日内申报
技术、工艺、材料发生变化;单位名称、法人代表、主要负责人发生变化;生产经营活动终止的;15日内申报
四、建设工程消防监督
1、消防设计审核20日内出具书面审核意见
2、需要评审的,30日内,会同同级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召开专家评审会,总数不少于7人。
3、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在受理消防验收申请之日起20日内组织消防验收。
4、建设单位应当取得施工许可、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7日内,通过省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网站进行备案。
5、倍抽查到的建设单位应当受到备案凭证5日内,准备材料
6、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在收到备案材料30日内,完成图样检查。
7、对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的抽查比例不低于50%。
8、接到举报应当在3日内组织人员去核查。
9、各类违反的情况,都是5日内通知建设单位改正。
五、危化品管道
1、在危化品管理及其附属设施外缘两侧各5米范围内作业,应当制止,并向安监局报告
2、穿越河流的危化品管道线路中心线两侧:500米
3、危化品管道专用隧道中心线两侧:1000米
六、重大隐患
1、安全监管监察机构收到生产经营单位回复生产的报告后,应当10日内进行现场审查
2、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
3、高危行业每3年进行一次事故演练
4、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至少每3年修订一次。
七、事故信息报告
1、较大涉险事故、一般事故、较大事故每日至少续报1次,重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每日至少续报2次,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道路交通和火灾自事故发生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当日补报。
2、事故举报的核实都是2个月,初步查证是5日内。
八、安全评价机构
1、甲级、乙级机构每年6月份向国家、省安全生产机构提出申请
2、收到申请5日内决定是否受理,20日内完成审批审核
3、乙级颁发证书30日内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备案。
4、甲级、乙级资质证书的有效期均为3年。期满3个月向原资质审批机构提出申请
5、机构出具虚假报告的处罚:5000元以下,5000-2万元罚款,5000元以上的,2-5倍罚款,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处5000-50000元罚款
6、高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做出审理不受理决定:5个工作日;是否批准20个工作日,可延长10个工作日
第五篇:期货从业资格考试法律法规日期及重要知识点归纳
期货法律法规日期及重要知识点归纳
《期货交易管理条例》自2007年4月15日起施行。 《期货公司管理办法》自2007年4月15日起施行。 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在受理期货交易所结算会员的结算业务资格申请之日起3个月内,做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
中国证监会自受理证券公司申请介绍业务的申请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做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
期货公司成立后无正当理由超过3个月未开始营业,或者开业后无正当理由停业3个月以上,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依法办理期货业务许可证注销手续。 在调查操纵期货交易价格、内幕交易等重大期货违法行为时,可以限制被调查事件当事人的期货交易,但限制的时间不得超过15个交易日;案情复杂的,可以延长至30个交易日。
期货公司涉及重大诉讼、仲裁,或者股权被冻结或用于担保,以及其他重大事件的,期货公司及其相关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当自该事件发生之日起5日内,向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提交书面报告。
期货交易所联网交易的====自决定之日起10日内,报告中国证监会。 会员制、公司制期货交易所====所有日期均是10日内。
期货交易所宣布进入异常情况并决定暂停交易的,暂停交易的期限不得超过3个交易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延长的除外。
期货交易所每一结束后4个月内,向中国证监会提交财务报告; 每一结束后的30日内,提交工作报告; 每一季度结束后的15日内,提交季度工作报告。
期货公司应当于月度终了后的7个工作日内向公司住所地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报送月度风险监管报表,在终了后的3个月内报送经具备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风险监管报表。
期货公司申请金融期货结算业务资格的,应近3年内未出现严重的期货交易、结算风险事件。 期货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在任职期间累计3次被行业自律组织纪律处分的,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可以将其认定为不适当人选。
期货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在任职期间擅离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可以将其认定为不适当人选。
期货公司应当保留书面风险监管报表,该报表的保存期限应当不少于5年。 期货公司首席风险官工作底稿和工作记录应当至少保存20年。
证券公司应当在营业场所妥善保存有关介绍业务的凭证、单据、账簿、报表、合同、数据信息等资料。证券公司保存上述文件资料的期限不得少于5年。
期货公司被期货交易所接纳为会员、暂停或者终止会员资格的,应当在收到期货交易所的通知文件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期货公司住所地的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报告。
期货公司变更公司形式、业务范围,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个月内做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
因违法违规行为或者出现重大风险被监管部门责令停业整顿、托管、接管或者撤销的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其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自该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被停业整顿、托管、接管或者撤销之日起未逾3年的,不得申请期货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 期货公司对外发布的广告宣传材料,应当自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报住所地的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备案。
全面结算会员期货公司与非结算会员签订、变更或者终止结算协议的,应当在签订、变更或者终止结算协议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协议双方住所地的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期货交易所和期货保证金安全存管监控机构报告。
期货公司股东所持有的期货公司股权被冻结、查封或者被强制执行的,期货公司及其相关股东应当在5日内向期货公司住所地的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提交书面报告。
设立期货公司的条件:
1.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3000万元;
2.高级管理人员具有任职资格,从业人员具有从业资格;
3.有公司章程;经营场所、业务设施;风险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
4.主要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具有持续盈利能力,最近3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5.高级管理人员≥3人,期货从业人员≥15人。 期货公司的股东应该具有中国法人资格。
1.持有5%以上股权的股东,或者,有关联关系的股东持股比例合计达到5%的:(1)实收资本和净资产均≥3000万元,持续经营2个以上完整的会计,在最近2个会计内至少1个会计盈利。或者,实收资本和净资产均≥人民币2亿元。
(2)净资产≥实收资本的50%;或有负债<净资产的50%。(3)累计对外长期股权投资≤自身净资产。(4)没有较大数额的到期未清偿债务。(5)近3年内,未因违法违规经营受到行政处罚或者刑事处罚;没有滥用股东权利、逃避股东义务等不诚信行为。
(6)其自然人股东、法定代表人或者高级管理人员:
没有被采取证券期货市场进入措施,或禁入期限届满已逾2年; 没有被撤销任职资格或从业资格,或者自被撤销之日起已逾2年。
2.持有100%股权的股东,或者,有关联关系的股东持股比例合计达到100%的:(1)净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
(2)股东不适用净资本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15亿元。 期货公司申请金融期货经纪业务资格,条件: 1.申请日前2个月的风险监管指标持续符合标准。
2.具有:公司治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
3.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高级管理人员近2年内没有受过刑事处罚、行政处罚,无不良信用记录。
4.期货公司近2年没有因违法违规经营受过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
但期货公司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变更,高级管理人员变更比例超过50%====对上述情形负有责任的高级管理人员或负责人已不在公司任职====且以整改完成,且经期货公司所在地的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验收合格====可不受此限制。5.控股股东净资产≥人民币3000万元。
期货公司申请金融期货经纪业务资格,提交的材料: 1.申请日前2个月月末的期货公司风险监管报表,及申请日前2个月的风险监管指标持续符合标准的书面保证。2.前一财务报告;申请日在下半年的,还需提供半财务报告。3.控股股东最近一期的财务报告。
五、期货公司变更股权,应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的情形:
1.单个股东的持股比例增加到5%以上,或有关联关系的股东合计持股比例增加到5%以上。
2.持有5%以上股权的股东受让股权,或者,有关联关系且合计持有5%以上股权的股东受让股权。
期货公司变更住所,条件: 1.符合持续性经营原则;
2.近2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或重大风险。 期货公司申请设立营业部,条件:
近1年内未因违法违规受到处罚;申请日前3个月,符合期货公司风险监管指标标准;符合客户资产保护、期货保证金安全存管监控的标准;
八、期货公司设立、变更、解散、破产、被撤销期货业务许可,或者其营业部设立、变更、终止的,期货公司应该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的报刊或者媒体上公告。
九、期货公司及其营业部的许可证由中国证监会统一印制。
许可证或者副本遗失或灭失的,期货公司应在30日内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的报刊或者媒体上声明作废,并持登载声明向中国证监会重新申领。 公司治理
1.具有实行会员分级结算制度期货交易所结算业务资格的期货公司,和独资期货公司,应当设立独立董事。
2.期货公司对外发布的广告宣传资料,自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报住所地的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备案。
3.有关开户、变更、销户的客户资料档案,自期货经纪合同终止之日起,至少保存20年;
交易指令记录、结算记录、错单记录、客户投诉档案及其他业务记录,应当至少保存20年。 监督管理
1.期货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财务负责人====对报告签署确认意见; 2.法定代表人、经营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对月度报告签署确认意见。
《<期货经纪合同)指引》《期货交易风险说明书》的内容和格式由中国期货业协会制定。
公司制期货交易所收购本期货交易所股份、股东转让所持股份或者对其股份进行其他处臵,应当经中国证监会批准。
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对期货市场实行统一的监督管理;设立期货交易所,由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审批。
中国证监会,对期货交易所实行统一的监督管理;设立期货交易所,由中国证监会审批。
期货交易所宣布进入异常情况并决定采取紧急措施前应当报告中国证监会。 未经期货交易所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发布期货交易即时行情。
设立期货公司,由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并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注册;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在受理期货公司设立申请之日起6个月内,作出批
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
期货交易所不得从事期货自营业务;不得从事信托投资、股票投资、非自用不动产投资等与期货业务无关的业务;不得为其股东、实际控制人,或者其他关联人提供融资,不得对外担保。
期货公司注册资本应当为实缴资本。股东应当以货币,或者期货公司经营必须的非货币财产出资,货币出资比例不得低于85%。客户可以通过书面、电话、互联网下达交易指令。
期货交易所向会员收取的保证金,属于会员所有,除用于会员的交易结算外,严禁挪作他用。
期货公司向客户收取的保证金,属于客户所有,除了用于:依据客户的要求支付可用资金;为客户缴存保证金,支付手续费、税款,严禁挪作他用。
标准仓单、国债等有价证券的种类、价值计算方法、冲抵保证金的比例等,由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规定。
期货业协会的权力机构为:全体会员组成的会员大会。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由中国证监会集中管理,统筹使用。
保障基金的启动资金:期货交易所从其累计的风险准备金中,按照截至2006年12月31日风险准备金账户总额的15%缴纳。保障基金的后续资金:
期货交易所向期货公司会员收取的手续费的3%;
期货交易所从其所收取的手续费中,按代理交易额的千万分之五至十的比例缴纳;
保障基金管理机构追偿或者接受的其他合法财产。
保障基金的后续资金按季度缴纳。期货交易所应当在每季度结束后的15个工作日内,缴纳前一季度应当缴纳的保障基金,并代扣代缴期货公司应当缴纳的保障基金。
对保障基金的管理应当遵循安全、稳健的原则。
保障基金的运用,仅限于:银行存款、购买国债、中央银行债券(包括中央银行票据),和中央级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债券。期货交易所可以接受以:标准仓单、可流通的国债和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有价证券,充抵保证金。
标准仓单冲抵保证金的,以冲抵日前一交易日,该标准仓单对应品种最近交割月份期货合约的结算价为基准,计算价值。
国债冲抵保证金的,以冲抵日前一交易日,该国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较低的收盘价为基准,计算价值。
有价证券冲抵保证金的金额,取以下两项中的较低值:
有价证券基准计算价值的80%;
会员在期货交易所专用结算账户中的实有货币资金的4倍。实行会员分级结算制度的期货交易所,应当建立结算担保金制度——结算担保金由结算会员以自有资金向期货交易所缴纳——结算担保金属于结算会员所有,用于应对结算会员违约风险。
期货交易所应当按照手续费收入的20%的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分先准备金独立核算,专户存储。
侵权与违约竞合的期货纠纷案件,依当事人选择的诉由确定管辖。当事人既以违约又以侵权起诉的,以当事人起诉状中在先的诉讼请求确定管辖。 不具有主体资格的经营机构因从事期货经纪业务而导致期货经纪合同无效,该机构按客户的交易指令入市交易的,收取的佣金应当返还给客户,交易结果由客户承担。
不具有主体资格的经营机构未按客户的交易指令入市交易,客户没有过错的,该机构应当返还客户的保证金并赔偿客户的损失。赔偿损失的范围包括交易手续费、税金及利息。
期货公司错误执行客户交易指令,除客户认可的以外,交易的后果由期货公司承担,并按下列方式分别处理:①交易数量发生错误的,多于指令数量的部分由期货公司承担,少于指令数量的部分由期货公司补足或者赔偿直接损失;②交易价格超出客户指令价位范围的,交易差价损失或者交易结果由期货公司承担。 期货公司超出客户指令价位的范围,将高于客户指令价格卖出或者低于客户指令价格买入后的差价利益占为已有的,客户要求期货公司返还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期货公司与客户另有约定的除外。
因实物交割发生纠纷的,期货交易所住所地为合同履行地。 交割仓库不能在期货交易所交易规则规定的期限内,向标准仓单持有人交付符合期货合约要求的货物,造成标准仓单持有人损失的——交割仓库应当承担责任,期货交易所承担连带责任;期货交易所承担责任后,有权向交割仓库追偿。 结算担保金包括:基础结算担保金和变动结算担保金。
期货交易所结算会员由交易结算会员、全面结算会员和特别结算会员组成。 期货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立即书面通知全体股东,并向期货公司住所地的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报告: ①公司或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因涉嫌重大违法违规被有权机关立案调查或者采取强制措施;②拟更换董事长、总经理;③财务状况恶化,不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的风险监管指标标准;④客户发生重大透支、穿仓;⑤发生突发事件,对期货公司和客户利益产生或者可能产生重大不利影响;⑥其他可能影响期货公司持续经营的情形。
会员制期货交易所理事会可以根据需要设立监察、交易、结算、交割、会员资格审查、纪律处分、调解、财务和技术等专门委员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期货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了审理期货纠纷案件应坚持的原则,这主要是风险和利益相一致的原则、尊重当事人合法约定的原则、过错与责任相一致的原则。
期货公司董事、监事、财务负责人、营业部负责人离任的,其任职资格自离任之日起自动失效。有以下情形的,不受上述规定所限:
①期货公司除董事长、监事会主席、独立董事以外的董事、监事,在同一期货公司内由董事改任监事或者由监事改任董事;②在同一期货公司内,董事长改任监事会主席,或者监事会主席改任董事长,或者董事长、监事会主席改任除独立董事之外的其他董事、监事;③在同一期货公司内,营业部负责人改任其他营业部负责人。
期货公司违法经营或者出现重大风险,严重危害期货市场秩序、损害客户利益的——可以对该期货公司直接负责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采取以下措施:①通知出境管理机关依法阻止其出境;②申请司法机关禁止其转移、转让或者以其他方式处分财产,或者在财产上设定其他权利。
证券公司受期货公司委托从事介绍业务,应当提供下列服务:①协助办理开户手续;②提供期货行情信息、交易设施;③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服务。 证券公司不得代理客户进行期货交易、结算或者交割;不得代期货公司、客户收付期货保证金;不得利用证券资金账户为客户存取、划转期货保证金。
期货公司董事会选聘首席风险官,将其是否熟悉期货法律法规、是否诚信守法、是否具备胜任能力以及是否符合规定的任职条件作为主要判断标准。
期货交易所应当以适当方式发布下列信息:①即时行情;②持仓量、成交量排名情况;③期货交易所交易规定的其他信息。期货交易涉及商品实物交割的,期货交易所还应当发布标准仓单数量和可用库容情况。
《期货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是根据《公司法》和《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制定的。 根据《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实施办法(试行)》是根据《期货交易管理条例》《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期货公司管理办法》和《关于建立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规定(试行)》等制定的。 《期货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所称高级管理人员是指期货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首席风险官、财务负责人、营业部负责人。 非结算会员下达的交易指令进入期货交易所后,期货交易所应当及时将委托回报和成交结果反馈给全面结算会员期货公司和非结算会员。 下列人员不得担任期货公司独立董事:①在期货公司或者其关联方任职的人员及其近亲属和主要社会关系人员;②在下列机构任职的人员及其近亲属和主要社会关系人员:持有或者控制期货公司5%以土股权的单位、期货公司前5名股东单位、与期货公司存在业务联系或者利益关系的机构;③为期货公司及其关联方提供财务、法律、咨询等服务的人员及其近亲属;④最近1年内曾经具有前三项所列举情形之一的人员;⑤在其他期货公司担任除独立董事以外职务的人员;⑥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人员。 期货公司应当按照分类、流动性、账龄和可回收性等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比例对资产进行风险调整。
对不符合持续性经营规则,且经过整改仍未达到持续性经营规则要求,严重影响正常经营的期货公司,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有权撤销其部分或者全部期货业务许可、关闭其分支机构。
从事期货交易活动,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擅自设立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
期货公司的从业人员在本公司经营范围内从事期货交易行为产生的民事责任,由其所在的期货公司承担。
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可以根据审慎监管原则,要求期货公司按周或者按日编制并报送风险监管报表。
证券公司按照委托协议对期货公司承担介绍业务受托责任,基于期货经纪合同的责任由期货公司直接对客户承担。
净资本=净资产-资产调整值+负债调整值-客户未足额追加的保证金-/+其他调整项。
期货交易所缴纳的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应在其营业成本中列支。
《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由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负责解释。 期货公司与客户对交易结算结果的通知方式未作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期货公司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已经发出上述通知的,对客户因继续持仓而造成扩大的损失,应当承担主要赔偿责任,赔偿额不超过损失的80%。
期货公司接受客户全权委托进行期货交易的,对交易产生的损失,承担主要赔偿责任,赔偿额不超过损失的80%,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期货公司实际控制人被撤销、接管、托管、关闭,或者解散、破产的,期货公司及其实际控制人应当在5日内向期货公司住所地的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提交书面报告。
全面结算会员、特别结算会员可以为与其签订结算协议的非结算会员办理结算业务。交易结算会员不得为非结算会员办理结算业务。 期货公司变更名称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向其住所地的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书面报告。
对投资者进行知识测试的测试试卷及答案通过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系统统一下发至期货公司会员。
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是在期货公司严重违法违规或者风险控制不力等导致保证金出现缺口,可能严重危及社会稳定和期货市场安全时,补偿投资者保证金损失的专项基金。
公司制期货交易所监事会主席、副主席的任免,由中国证监会提名,监事会通过。
会员制期货交易所理事长、副理事长的任免,由中国证监会提名,理事会通过。 净资本是在期货公司净资产的基础上,按照变现能力对资产负债项目及其他项目进行风险调整后得出的综合性风险监管指标。
期货公司应当每半年向公司全体董事提交书面报告,说明净资本等各项风险监管指标的具体情况,该书面报告应当经期货公司法定代表人签字确认。
证券公司申请介绍业务资格,应当配备必要的业务人员,公司总部至少有5名、拟开展介绍业务的营业部至少有2名具有期货从业人员资格的业务人员。
期货公司会员单位应当建立以了解客户和分类管理为核心的客户管理和服务制度,将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贯穿于开户流程管理的各个环节,理性选择客户,不得为不符合投资者适当性标准的投资者申请股指期货交易编码。 期货公司的交易保证金不足,期货交易所履行了通知义务,而期货公司未及时追加保证金,期货公司要求保留持仓并经书面协商一致的,对保留持仓期间造成的损失,由期货公司承担;穿仓造成的损失,由期货交易所承担。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国期货业协会对期货公司执行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情况进行自律管理。
一般法人投资者申请开户,应当具备符合企业实际的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的决策机制和操作流程,并提供加盖公章的证明文件。决策机制应当包括决策的主体与决策程序,操作流程应当明确业务环节、岗位职责以及相应的制衡机制。
特殊法人包括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以及须经监管机构或者主管机关批准才能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的其他法人;一般法人系指特殊法人以外的法人。 在交割日,卖方期货公司未向期货交易所交付标准仓单,或者买方期货公司未向期货交易所账户交付足额货款,构成交割违约。
期货公司风险监管指标包括期货公司净资本、净资本与净资产的比例、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例、负债与净资产的比例、规定的最低限额的结算准备金要求等衡量期货公司财务安全的监管指标。 期货交易所向会员收取的保证金,只能用于担保期货合约的履行,不得查封、冻结、扣划或者强制执行。
证券公司应当在其经营场所显著位臵或者其网站,公开下列信息:①受托从事的介绍业务范围;②从事介绍业务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名单和照片;③期货公司期货保证金账户信息、期货保证金安全存管方式;④客户开户和交易流程、出入金流程;⑤交易结算结果查询方式;⑥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信息。 除所在机构同意外,期货从业人员不得兼任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与现任职务产生实际或潜在利益冲突的其他组织的职务。
期货公司向客户发出追加保证金的通知,客户否认收到上述通知的,由期货公司承担举证责任。 若甲为机构投资者,其保证金损失数额为500万元,则甲可以得到的保障基金补偿金额为(402万元)。
——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对每位机构投资者的保证金损失在10万元以下(含10万元)的部分全额补偿,超过10万元的部分按80%补偿。 期货公司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确认预计负债。 净资本是在期货公司净资产的基础上,按照变现能力对资产负债项目及其他项目进行风险调整后得出的综合性风险监管指标。
《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实施办法(试行)》&《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操作指引(试行)》由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负责解释的。
《关于建立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规定(试行)》由中国证监会负责解释。 期货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按照分类和流动性情况采取不同比例进行风险调整,分类中同时符合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标准的,应当采用最高的比例进行风险调整。 期货公司应当按照分类、流动性、账龄和可回收性等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比例对资产进行风险调整。
期货公司扩大业务规模或者做出向股东分配利润等可能对净资本产生重大影响的决定前,应当对相应的风险监管指标进行敏感性测试。 不得担任期货公司独立董事的是:
在与期货公司存在业务联系或者利益关系的机构任职的人员及其近亲属; 在其他期货公司担任除独立董事以外职务的人员;
在期货公司或者其关联方任职的人员及其近亲属和主要社会关系人员; 为期货公司及其关联方提供财务、法律、咨询等服务的人员及其近亲属。
期货公司应当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的报刊或者媒体上公告的情形:设立、变更;解散、破产;被撤销期货业务许可;其营业部设立、变更、终止。
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对投资者的各项要求以及依据制度进行的评价,不构成投资建议;不构成对投资者的获利保证。
在期货公司的分公司、营业部等分支机构进行期货交易的,该分支机构住所地为合同履行地。
因实物交割发生纠纷的,期货交易所住所地为合同履行地。
侵权与违约竞合的期货纠纷案件,依当事人选择的诉由确定管辖。当事人既以违约又以侵权起诉的,以当事人起诉状中在先的诉讼请求确定管辖。 期货纠纷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高级人民法院根据需要可以确定部分基层人民法院受理期货纠纷案件。
期货公司执行非受托人的交易指令造成客户损失的,应当由期货公司承担赔偿责任,非受托人承担连带责任,客户予以追认的除外。
客户下达的交易指令没有品种、数量、买卖方向的,期货公司未予拒绝而进行交易造成客户的损失,由期货公司承担赔偿责任,客户予以追认的除外。 客户下达的交易指令数量和买卖方向明确,没有开平仓方向的,应当视为开仓交易。
期货公司错误执行客户交易指令,除客户认可的以外,交易的后果由期货公司承担。
首席风险官应当向期货公司总经理、董事会和公司住所地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报告期货公司经营管理行为的合法合规性和风险管理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