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雪影评《精神树》
信仰:一种激情、理性而诗意的叙说 ——范景致《精神,站立成树》评析
白衣飞霜
焦作日报5月7日《山阳城》刊发了范景致的长诗《精神,站立成树》(以下简称《精神树》)。这是一首彰显焦裕禄精神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特有价值,传播积极向上、催人奋进正能量的力作,作者为我们展现了跨越时空、荡涤灵魂的巨幅画卷,那充满激情、理性与艺术性的诗风,那内容丰富、感情饱满、撼人心魄、引人向上的诗境,那或铿锵或柔曼极具艺术张力的诗意咏叹,深深地吸引了我。诗言志。诗是一种精神力量,一波一波,犹如惊涛拍岸的力量来自思想性、理性和艺术性的多重冲击。没有思想性的诗歌只能是语言的积木和文字游戏,光有思想性而无艺术性的诗歌只能是空洞的说教。大凡好的诗歌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是激情、理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范景致的这首长诗较好地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融合,是一首多年来不可多得的政治抒情诗,它反映了作者思想的涅槃,也是广大公务员、共产党员的心灵写照。
纵观范景致的这首长诗,我感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激情饱满,思想深刻。思想性,是诗歌的灵魂;艺术性,是诗歌的肉体。二者结合,才可能使作品血肉丰满。“多少次 我扪心自问/同样作为树的姿态抑或形象的我们/与那棵焦桐抑或那棵大树相比/我们还合格吗”“忧人民所忧,忧而忘己/爱人民所爱,大爱无疆/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我看见/ 一队又一队叫做党员的公 仆/在那棵大树的凝望中/再一次庄严地举起右手/又一次庄重地宣读着/一个政党亘古不变的铮铮誓言/——“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将人民的份量装进胸膛/将责任的份量装进行装/将信仰的份量扛在肩上!”在《精神树》中,作者把焦裕禄精神与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把小我与大我结合起来,以诗言志、以文载道,使人感受到了一个共产党人强烈的信仰意识、责任意识和为民意识,感悟到了作者激情背后的个性,即善良正直的品格、勇于担当的襟怀和对焦裕禄爱民亲民精神的崇敬。可以说,诗中所表现出的政治热情和人生激情,以及诗歌所表达的精神指向和正能量,已远远超出了人们对一首诗歌的期待和预料,难怪诗作闻世后,被一些单位下载到大屏幕上滚动播出、一些机关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以专题形式进行朗诵学习。这一切,恰是心灵的感应、思想的共鸣。其二,善于思考,富于理性。理性即思辨力,它决定诗的深度。在《精神树》中,作者以激情与冷静相统一的理性,在深刻理解焦裕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紧扣爱民亲民这一时代脉博,以理性之光烛照心灵,使朴素而感性的个人体验不断升华到更高的思想境界。特别是第四章《绿色思想》,运用艺术的手法进行理性反思和剖析,写得更深刻、更生动、更感人。“/曾几何时/我们是否忘记了/一个共产党人一种树根汲取营养的本领/我们是否忘记了/一个公仆/一棵树木与土地呼吸相通的本能/根须中是否有了腐斑/曾几何时……” “有的人/真的留恋于/桃花源林灯红酒绿/多了陋习恶习少了淳朴纯情/有的人……”几个“曾几何时”、一连串“有的人”,直抵灵魂,引人 反思,催人自觉整改、自我完善。可以说,一个不是身临其境地、全身心地参与到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照镜、正冠、洗澡、治病”的人,一个缺乏对个人思想、本职工作进行不断地梳理反思的人,一个缺少人生信仰、没有正能量的人,是无法写出这种透彻、深刻的、触及灵魂的具有理性思辨的作品的。
其三,知识丰富,驾轻就熟。政治抒情诗最忌口号式的简单、顺口溜式的肤浅,其思想性得之于精神境界,其艺术性得之于一个人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知识底蕴。一首好的长篇政治抒情诗,创作有相当的难度,它是对一个作者综合素质的集中考量。《精神树》这首长诗架构难度大,所蕴含的信息含量大,它聚焦着焦裕禄精神的时代新解和深解,是焦裕禄奋斗历程和情怀的艺术再现,是对共产党人、人民公仆宗旨意识、崇高信仰的豪迈书写。没有丰富的知识、深厚的功力是难以很好驾驭这种宏大题材的。以第二章《栉风沐雨》为例,从 “善淤/善决/善徙”“治沙!/治水!/治碱!”这些当年情景的高度概括,到“5000多里的行程/延伸着它根须的长度/120多个生产大队/连接着它根系的触角/475个日日夜夜/书写着它感天动地的诗行”这些数字的巧入诗章,,再到“锁住风沙,制伏洪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滋味”、“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这些焦裕禄原话的诗意运用,没有对焦裕禄先进事迹和精神的的熟读深解,是无法完成的;“满树绿荫/浓郁着您/求实奋斗的/无限光芒”、“有的人/真的满足于/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只要金山银山丢了绿水青山/”这类诗句,更是作者责任感、使命感的再现。其四,时代感和艺术性俱强。笔墨当随时代。只有时代感强、接地气的作品才具生命力。
《精神树》处处洋溢着时代感。如开头的那句时代感很强的 “春上兰考”,寥寥4个字,蕴涵着焦裕禄精神改变了兰考、新的春天美好的春天来到了兰考、总书记发出学习焦裕禄精神的号召、党员干部到兰考学习洗礼、人民群众期待焦裕禄精神回归等诸多含义,可谓一字千金。“有的人/在人生的拓扑树中/真的忘记了/那个叫做/为人民服务的密码/真的丢失了/那根连通/人民群众的网线/真的找不到了/那些叫做/亲民爱民的字符”,读到这些时代感极强的优美语句,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绝!这些时代感极强的意象和语言,朴实无华,却结实有力,正是读者所需要的。作者力避空洞的政治说教,力求使用特征鲜明的时代语言,以经典的传统文化元素整合、打造出一个语言朴素优美、诗情画意撼动人心的艺术作品。如把兰考比喻为一个“把泪焦桐成雨的地方”、“生长泡桐抑或焦桐的兰考/蕴藏深情抑或敬仰的兰考/绽放精神抑或光芒的兰考/矗立丰碑抑或标杆的兰考”,生动、感人;如说到去兰考学习的时间,随手掂来了李白的“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深解焦裕禄精神,自然选取了“满身花影舞春风”、“为伊消得人憔悴”、“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些经典诗句,赋予古老的诗词以极强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艺术生命,实属难能可贵。
作者是我多年交往的朋友,曾写过几本财经管理方面的书,业余喜摄影、书法、音乐、绘画,其较为深厚的功力为写作这首长诗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在主题提炼上,作者把焦裕禄精神比喻成一棵大树,形象生动,意象高雅;在主题和主线的把握上,作者紧扣“亲民爱民”彰显了很强的精神指向性;在写作结构上,采用多维向心式的架构,4个篇章递次展开,层层波澜;在写作方式上,重点将笔墨放在焦裕禄事件的艺术再现上、放在焦裕禄精神的艺术提炼和时代深解上、放在群众路线活动中的反思反省上,突出主题表达的讴歌性和鞭鞑性、警示性、激励性;在语言运用上,注重炼字炼句,精益求精,节奏鲜明,旋律优美;在写作风格上,有点象政论性电视专题片,横际八方、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意境深远,从而把人带到一个心灵为之震颤、视野为之拓展、精神得以升华的境界。
由于时间仓促,这首长诗还有许多修改、完善和提升的空间,如第一段“春上兰考”如果作为单独一段来写,可能会给人更深更远的想象;如采用阶梯式的写法,气势可能会更宏大一些;个别语言还有待进一步的淬炼等等。尽管如此,仍不失为一部融政治性、抒情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佳作。我们相信,作者一定会在工作岗位上,心系人民,脚踏大地,怀揣梦想,不断地从生活中掘取能量,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人民谱写出更多更好的诗章!
第二篇:养老树影评
电影《法官老张佚事之养老树》观后感
这部影片主要讲得是一位老太太,她的核桃树被人砍掉了一个树杈,她要打官司,其中老太太很无理取闹,主要目的是为了有人为她养老。其中老太太就去找张法官求助,张法官就接受了她的案子,结果老太太就是不满意结果,还特别无理取闹。
张法官就去了解情况,得知老太太是因为缺少关心,她儿子死了,她媳妇和孙子都不理她,一个人很孤单,没人赡养她,所以无理取闹是为了想有人为她赡养。
这部影片真实描述了工作在基层人民法庭法官的苦辣酸甜,他们承受着常人所无法理解的辛劳耕耘在我国的广大乡村,用真情化解着社会纠纷,为和-谐洒下辛勤的汗水。透过故事,我也看到了我们的基层法官的苦辣酸甜。辣的含泪,作为一名乡村法官要经常与农民群众打交道,调的是百家怨,解的是千家结,换的是万家安。影片中,法官为了给乡村群众进行义务普法,多次联系没有结果。最后在没全体村民送去平价柴油和农药后,才使得普法教育,请保留此标记得到顺利进行。一心为民做好事,却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法官的心里能不辣吗?为了给老太太的儿媳妇做思想工作,法官老张多次前往村内,却满腔热情换来村民的冷淡,并被儿媳妇赶出家门,多次受到冷遇。
甜的绚烂,经过法官老张耐心的做工作,二柱子真诚的向老太太进行了道歉,也赢得了老人的谅解。儿媳妇认识到自己的不对,惭愧的低下了头。老张的话道出了广大农村赡养案件中老人的心声:“谁都要老的时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赡养老人天经地义,只有这样社会才会和-谐。”案件撤诉了,老人回家了,母-子婆媳化干戈为玉帛,含泪将手握在一起。人民法官用自己的真诚和努力为社会和-谐增加了一个动人的音符。
从中我感悟很深,我觉得老人老了,就更需要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多陪陪老人。养育我们很多年,就是为了老了希望有人陪,有人孝敬。所以我们要多关心多爱护老人。
第三篇:雪树散文
早晨起来,发现阴晦的空中零星飘着些许雪丝。一阵寒风吹过,伫立院中的我不由打了一个冷颤,感觉有点冷。也许,是因为我刚刚从温暖的屋子里出来,或是刚从睡意朦胧的温馨梦里醒来的缘故吧!
在院子里踯躅了片刻,等身心完全适应了这阴冷的环境之后,我才开始洗漱做饭。早饭之后,空中的雪花越飘越急。此时在农村也是最闲暇的时节。我一不饮酒二不打牌,一时之间不知该做些什么,便无所事事地在屋里和院子中走来走去,除了孤寂和寒冷之外,我找不到任何的感觉。百般无聊之中,我信手从书桌上拈了一本长篇小说《乐神葛天》(此书是张顺杰先生赠送我的)蜷在床上看了起来。孤寂难捱的时光,在读书中不知不觉悄悄溜走了。
十一点多钟的时候,我揉了揉疲惫的眼睛,放下书打开了窗子。窗外纷纷扬扬的雪花盈面而来,空中一片白茫茫的。我伫立窗前,目光穿过纷扬的雪花,遥望到了一株生长在老房子顶上的树,正在狂怒的风雪中顽强挣扎着。它的躯干,沧桑虬髯;它的树心,坚硬如铁。
饥饿,是一种怎样的滋味?苦难,是一种怎样的味道?伤痛,又是怎样的一种挣扎?
今夕何夕,它在雪花狂舞的房顶,怎样望眼欲穿地遥望一片奢侈的土地?白茫茫的雪下,覆盖的就是它遥远的土地。但它,却是越望越远。十万朵雪花,正在疯狂地敲打着它;它在凛冽寒风中,低诉颤抖,忍辱负重,彪扬着铁骨铮铮的魂魄。
也许,因为一场风的顽皮;也许,因为一只鸟的疏忽,一粒种子,就此被遗忘在了一座老房子屋顶的瓦砾间。也许,它可以选择——在瓦砾间沉睡,或者慢慢等待枯萎。但是,生命既然拥有了一片落脚的位置,它便怀抱一丝萌发的希望,在拼命吮吸了瓦砾之下那一点点微薄的潮气和贫瘠的养分之后,倔强地生根、抽芽、长叶、蔓枝,饱受风霜雪雨的欺压和磨砺,年复一年固守于干涸贫瘠的瓦砾间,慢慢地生长成了一棵树。仰望着这株孤零零地静兀在房顶上——不会说话的树,仰望着它——沧桑裸露的灵魂,我不忍卒听,它在苦难深渊里发出的,声声如泣如诉的呜咽!那声声的呜咽啊,触痛着我内心那脆弱的神经。我裹在厚重棉衣下,那颗苍白空虚的魂魄,情不自禁地跟着它颤栗,并充满了羞愧。
隔着风雪的距离,我虔诚地双手合十,向这株在最初位置上坚守生命勃发的树——致敬!
看着这株树,我心里突然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向往和冲动——想披雪而行,踏雪而歌,到村外辽阔的原野去看看风雪中的生命,用怎样的一种姿态,在凛冽中矗立。喜欢飘雪的日子,喜欢一个人在那一片苍茫的原野里行走,身前身后相拥的皆是轻盈舞动的精灵。于是,从温暖的床上下来,我披衣走出了蛰居已久的温馨小屋,顶着凛冽的朔风,冒着飞旋的雪花走向了原野,走向了雪花充盈的深处。
走进这片原野,这片我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披着一身月光,携一地的寒霜,走了几十个春夏秋冬,走了几十个花开叶落的轮回,可我那颗固执的魂魄却始终无法走出这片——给我生命和成长养分的土地和充满田园诗情的原野。地上的积雪已经有二指多厚了,踩上去松松软软的,就像行走在洁白地毯上似的。原野上的空气里透射着刺人心脾的寒凉,但我依旧情绪高涨地在这片属于我的原野里悠闲漫步,身后留下的那一串或深或浅、蜿蜒曲折的清晰履痕折向原野深处,心头也开始盈盈盛满诸多的思绪,明明灭灭,闪闪烁烁。
在原野深处,我于一株孤立的桐树前止步。萧瑟的寒风,吹动着这株孤零零兀立于田埂阡陌之上的树,它秃秃的枝桠在怒啸的风雪中剧烈地颤抖着,任十万朵雪花扑面而来将它恣肆地蹂躏,它的根须只是深深扎进这片泥土之中,将伟岸身躯静默地矗立在这原野皑然不动;它那枝桠上已经微微隆起的花蕾,正在默默接受着风雪的欺压与挑衅,既不轻佻,也不卑微,怀揣一缕绽放的希望,等待着一声春雷的乍响滚过这原野之后,便会在春意盎然的原野上绽放一片馨香。
一只从风雪中飞来的黑喜鹊,孤单地落在了摇动的枝桠上,发出了几声苍凉的啾鸣。
也许,它在这风雪之中大概是为了觅寻果腹的食物有些疲倦了,停在这枝桠上只为了歇歇脚吧?
也许,这株树上曾经是它的家,它只为魂牵梦萦的眷恋而来做一次殷勤的探望吧?
也许,它和它的伴侣与儿女在这株枝叶繁盛的树上曾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而今却物是人非做一次回忆吧?
不然,它的鸣声何以这样断续而忧伤呢?
凝望着这株孤寂的树和这只孤单的鸟,我的心里便有了一种轻微的悸动。
我觉得:每个地方每个角落,都蕴藏着生命独特的灵魂和气质,默默等待着读懂它的那颗魂魄入驻。其实,每一种生命也许都是被上苍不小心地洒落在尘世的某一个角落里。那里也许不是它们最合意的家园,可当一切都无力改变的时候,它们便会守着那方故土,让寂寞生命在执着的探索之中倔强地长成一道风景、一片绿荫,挟带着一种命定的色彩和音调,在岁月的轮回和季节更迭的号角中,绽放出自身本质的绚烂和激昂,纵使它们是最卑贱和平凡的。
风住了。此时的原野是安静的,雪花是独立的。
在雪花的怀抱中,原野上所有的生命安静得仿佛梦中沉睡的婴儿。而我,也只有我依然在这雪中原野默默孑孓而行,如同原野里一尊会移动的雪人。此时,身处温暖小屋里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闲暇的人哟,你们可曾领略过这雪中原野蕴含的纯美?
......当我为生计而外出奔波时,脚下的这片原野,就是我温暖的起点;当我携一身风尘急急归来时,脚下的这片原野,又是我幸福的归宿。我的生命往返于这片温暖与幸福的红尘阡陌,我还有什么理由抱怨和叹息自身的平凡呢?于是,我守着一份平静的心情,在这雪花湿润的原野搜寻绝美的诗篇:雪花漫过了原野、如同少女一脉轻盈的思绪/带着一襟清新婉约气息/为原野披一袭洁白的睡衣/裹在睡衣之下的生命/允吸着甘霖的滋润/发一个甜甜的梦呓……
在折回家的途中,我发现大路两边的白杨上,突然间多出了许多灰麻雀。那枝梢上轻俏的鸣叫,时而一点一点,时而一串一串,时而独吟,时而合奏;那玲珑剔透的声音,如雪花般晶莹,如银铃般清脆。这些平凡朴素的小小生灵,在这树梢的歌谱表上如此俏丽活泼地跳过来,滑过去,又跳过来。这一串串清脆的音符,汇成了宁静原野上一首蕴藏着生机的乐章。
在这样安宁静谧的氛围里,世俗的一切名心利欲,失得纷争,都应如旧梦般淡去。
......
第四篇:《hello! 树先生》 影评
刚看了《Hello!树先生》感触还是很多的。不敢妄言什么影评,买了那本好久的《电影概论》都还没看完,呵呵,还是省略了影字吧。
定位是一部喜剧片。但是一次都没让我笑过,反而很沉重。
在这部片子里,看到了一个词语叫做似曾相识。像《红楼梦》,像《阿Q正传》,像《小武》。在这部片子里明显的能看到贾樟柯的影子。关注底层,关注时代,关注人际关系,关注人的生存环境。它的摄像机是长眼睛的,是有情感的。但是同时也是最客观的纪实,我想这并不矛盾。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件逻辑性极强的主观过程。但是真理往往反映的是丢自然存在的真实映像。
看过《小武》,当时就为贾樟柯的大胆写实而肃然起敬。
今年还在图书馆看过贾樟柯的一本杂记《贾想》,然后随后我就买了这本书。里面提到当年他拍完《小武》之后的际遇,当然,广电总局的某些人故意找茬之类的事情是难免的。但是同行之间的嫉妒,特别是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独立导演来讲,能获奖,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贾想》这本书让我触动最大的是贾樟柯导演时刻强调的真实,无论是当下的社会现象和电影现象,我想贾樟柯时刻都以自己冷峻的思考来追求真实,书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的话是这样阐述的:“当摄影机开始转动的时候,我希望能问自己一声,眼前的一切是否是你自己的所思所感呢?”
很多人都在摆弄摄影机,但,仅此而已。贾樟柯说:“一时间单纯的情绪表现成为一种时尚,许多的作品犹如自我抚摸,分散的视点事实上拒绝与人真诚的交流。艺术家的目光不在锐利,进而缺乏关注,一些影片的快速与节奏与激情无关,相反的只是代表着他们逃离真实的状态。我愿意直面真实,尽管真实中包含着我们人性深处的弱点甚至龌龊。”
看到这段话我想起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有过这样一句精辟的评论:“艺术家的头脑是在大家认可的文化中对现实的扭曲和暴露是最敏感和最机智的。” 我想贾樟柯正是麦克·卢汉口中那种艺术家,当这个时代缺少这种艺术家,抑或是这种艺术家得不到主流意识的认可时,这个时代无疑是得不到最有力和最真实的批评和鞭笞的。这个时代也无法前进,甚至可能会倒退,这种情况无疑是悲哀的,我想就拿电影来讲,我们的电影正处于这样一个悲哀的时代。我们谁都希望我们的电影和这个时代健康阳光的发展下去,所以我们需要贾樟柯这样一类追求真实的艺术家,为什么要说贾樟柯是不一样的动物。
好了,回来说说《hello 树先生》(以下简称《树》)。
监制是贾樟柯。导演是韩杰,毕业于北师大传媒学院。主题风格是纪实。估计这家伙跟着贾樟柯学了不少。不然《树》怎么和《小武》这么像。
关于时代。
这不仅仅是一个电影悲哀的年代。万事万物都处在悲哀的年代。人和人的关系也不例外。影片中用树这么一个人物,活生生的“小人物”,话说谁不是小人物呢?你我他,平凡的活在这个世界上。虽然有的人被很多人认识,很光鲜,但是不也有一样的七情六欲么?有很多很多烦恼么?会老去,会死去。写到这里,想到了里维斯一句广告词“没有人能战胜死亡,但是你可以用你精彩的人生有力的震慑死亡!”你能做的,何尝不是这些呢?
整个山村,被挖煤的矿业集团搞的地陷,举村搬迁。人人还有搬迁费,赔偿金。然后煤矿可以继续挖。片子里煤矿的矿长是“二猪”这个人物,他是村长的女婿,呵呵,上头有人就是好办事儿,各种政策支持,不愧是狼狈为奸。或许人人都是这么想的“管他呢,我自己先赚一笔再说别的。”“各扫门前雪”。《红楼梦》。很像,《红楼梦》可谓是把人际关系描写的入骨三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导演的话
“最近这十几年,是中国城市化过程最剧烈的一段时间。大量的农村青年涌入城市,他们遥远的家乡有的只剩下了老人和小孩。这些村庄也面临着各自的命运变迁:有的被废弃,人们迁到交通更便利的地方居住。有的因为环境和自然的灾害,村民不得不选择离开。
三年前,我去了很多被废弃的村庄。在空无一人村庄中行走,会看到虽然房屋坍塌,但棵棵大树依旧繁茂。我突然想拍这样一个年轻人,他的名字叫“树”,他的家乡因为开发矿产导致搬迁,他顾不了这些,他四处奔走,只为改变自己的卑微处境。我想通过《Hello!树先生》这部电影来揭示这个时代的荒诞。当你看完这部电影,“树”除了是主人公的名字外,也有了更多的象征。“
关于人物 树
韩杰用黑色幽默的方法让《Hello!树先生》巧妙地呈现了当下社会人们的现实生活状态。王宝强在片中饰演的“树先生”,是一个游走在城市与农村的黑色幽默符号。
王宝强确实NB,把这个人物演的活生生的。树这个人物,很悲剧。我个人认为。我甚至觉得我身边好多人都和他很类似。我爷爷家,那个村子上就很多这种人。比如某个老爷,叼着烟袋儿,蹲在村头,看着村里每个人都有说有笑,但是人们却拿他不当人待。我从小就觉得他神经有问题。后来才知道他老婆跟人跑了,他很穷,但是每天吃饭却总要凑够四个菜,一杯酒。当王宝强咋呼整个手臂,叼着烟头,出现在大街上时,我一点都不觉得好笑,真的很悲哀。
有很多细节的刻画,导演很心细。
第一次是前三分钟。树和一哥们在舱和车聊天,貌似每个人见了树,都很热情的打招呼,而且“尊称” 树哥。呵呵,但是这都是表面上的,我们平时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愚弄和嘲讽,不是么?树问那小孩干啥呢,是否扰乱社会治安,小孩儿都不买他帐,大人知道拿树来调侃,小孩只当他是个屁。
第二次我印象很深的是14分钟,又一个寒暄,其实是找他来灌酒,凑个人喝酒罢了。但是他自己却把这事儿当回事儿,还以为大伙很拿他当人一样,哎。。。悲哀。在这次事件上,二猪开矿场,霸占了树家的地,但是整日混日子,混酒的树,却不当回事儿。他是一个懦弱的人,这点和阿Q很像,但是和阿Q不同的是,他用酒精麻醉自己,阿Q用语言和YY来安慰自己。
出了门,发现小庄(唯一拿树当个人的朋友吧算是)。把二猪的轿车碰了。一群人嚷嚷着要钱,否则揍小庄。这种场合怎能少了树这个全村大名人?他自然要上前充人一把!!树上前劝架,亲手擦了擦轿车,为小庄解围。但是你想,二猪这种无赖,终于找了个讹一把的机会,怎么会看在“树的面子上”放过小庄呢?呵呵,导演这几个安排,很用心,二猪说很不耐烦很不屑的对树说“去去去去,有你什么事儿,你算个什么东西?” 不用多说,对比着,就把人的心理活动,和对树的态度,刻画的一清二楚。
第三次,高鹏结婚,全村都来,当然,这种大场合,怎么能少了树,否则他就连他自己都不当人了。喝酒的时候,二猪和他劝酒,本来好好的,但是树不喝,二猪急了,说不给他面子,要揍树,要么就让他下跪赔不是。这种极端的无赖,树,要面子,到了里屋,居然给二猪下跪。太悲剧了。
树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但是家里前几年死了爹和哥,导致这个年轻人丧失理智。总是在幻想着父亲。想哥哥,但是奇怪的是不知道怎么回事,梦里能想起爸爸的模样,却不知道哥哥长什么样子。这里对情节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是树的爱情故事。跟《阿Q正传》也很像。
底层人物,形象,语言,行为,肢体动作,全部都扎根农村。估计是潜心找寻形象很久,王宝强这样的表演很给力。
树因为追女人,跑到城里,见到往日哥们成了校长,有所作为,内心也很不舒服。回到农村,还是依靠借钱要钱过日子。他结婚的时候,还是问三儿和村长借了好几千块钱。
三和数打架那段戏也很给力。没钱,世态炎凉。本来说好的借车借皇冠,后来只能借到帕萨特,这种小插曲,被观察生活很细致的韩杰插入影片里。更贴近真实生活。
其实第一遍看的时候我一直没弄明白,为什么树要去长春城里去找陈艺馨,后来知道了,这段剧情对于树见到那些孩子而引起他对父亲的思念以及哥哥的思念很重要。正是在婚礼上终于幻想起了哥哥的模样,才有了新的动力。不过我到现在也不明白,为什么树在结婚的时候,对新娘子那么冷漠呢?
在城里的那段故事,还插入了陈艺馨找小三的段子,这段儿在后面说。不得不佩服这剧本的对比功力,真实的力量。
关于玄幻和现实
电影演到一半就进入了树的幻觉时代。很多人说看不懂了至此。我看网上评论说,导演韩杰在此不会顾及观众的感受,反而韩杰的观点直指如今中国现代电影气氛的衰败,各种烂俗剧情和各种商业片充斥着院线,导致电影跟着票房走,导演跟着观众走,一切都以商业利益为纲的电影环境。这种低水平的作品导致了观众的审美退化,读不懂电影语言。
这观点提出来也和贾樟柯如出一辙。看来韩杰还真是得了贾樟柯真传。
每次出现幻觉,都是和树的父亲哥哥这两个人物有关系,他总是在梦里梦到父亲,但怎么也梦不到哥哥,他很想念哥哥,其实我也没怎么看懂这种幻觉,半梦半醒,半真半假的镜头语言。但是我知道的是,导演这么做,第一是为了情节,第二是因为要完整的塑造这个市井小人的形象。这种形象是饱满的,有对父亲的想念,有对哥哥的想念。不知道为什么他会因为父亲杀了哥哥而一蹶不振,从此游荡市井,四处混吃混喝酒,不劳动。片子里没说,或许也不需要说。这种人本来就在现在这个转型着的时代存在着,而且很多很多。
人情冷暖
转型的时代,靠煤发财的村寨,赤裸裸的财富压榨攫取和人格精神侵略,造就了这个不知冷暖的人情世界。
贾樟柯的《小武》里男主角小武和妓女谈感情,遭到身边人的鄙视,包括老鸨,《红楼梦》里字字行行都流露着 今笑他人命不长,他日归来丧的嘲讽。黑色幽默,形容这种变态的环境再合适不过了。曹雪芹号召的是一种相濡以沫,将心比心的大一统。
狗屁同爱社会。清朝那般,现今如此这般。我想说人类真的离共产主义很遥远,或者是,说,真的是否有共产主义?
不光是树的冷落,还有小庄遭弃,是被时代的遗弃。金钱至上,有钱你就是爹。刻画入木三分。
婚姻
影响树的命运的还有婚姻,爱情,当然,阿Q也有爱情,调戏过女仆只是鲁迅的一带而过,而《树》里居然让女主角结婚了。呃,这个。
首先,情节上,《树》需要爱情过渡。其次,结婚这件事,能更丰满这个树的形象,树不是无欲无求,树也有感情,这种感情好比他对父亲的那种,跟哥哥的那种感情。这个地方描写的感情,也是真实的。这很有力量。对于片中的各种爱情的描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感情变得很功利。树的感情貌似除外,但是树追女生的手法实在是太土了。不过贾樟柯就是这么土里土气的风格,他刻画小人物入木三分,让他玩浪漫,倒是不在行了。毕竟他也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树看上哑巴女孩儿梅之后,借了三千块钱到城里,让三儿给他配眼镜,装了装文化人,呵呵,这点又很类似《阿Q正传》,阿q盘起了辫子,哈哈。不过是装B罢了。那种环境下,很不会伪装的伪装,但是他们底层人物却又看不出来那种露馅,哈哈。太精彩了。
继续说树求婚过程。这点很纯了。相比陈艺馨和他老婆的感情。片中描述的陈艺馨在长春办了奥术班以后,福起来了,所以找了小三,呃,甚至小四。。还是让他老婆发现了,这种事情总是纸里包不住火,真不明智。
导演用这样一个插曲也是一种黑色幽默吧:人富了又怎样?解决了温饱问题就想着出轨,那时候是谁陪你一起创业,一起存钱,一起奋斗的呢?你怎么忍心背叛你身边的女人呢????导演韩杰让我思考,为什么有钱就会变心,这也是转型时代中的必需品么?? 第二、这是个爱情最黑暗的时代。
我们生存的现在这个时代,是爱情最失败的时代。爱情遭遇高速发展的物质利益。生存和爱情,谁更重要?有的人说是爱情,有的人是生存。当然,我们会有经历和我们一起奋斗的那个人,但是当我们富起来了,为何抛弃身边的人?
为什么那么多劈腿,为什么那么多离异,为什么那么多纷争? 古代那些年,生产力没现如今这么发达,但是仍然有那么多美丽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但是你倒是听说过现在有哪些感人的,传遍四方的感情故事?别说什么烂俗的韩剧泰剧。假的不能再假。
第三、还有真爱么?真爱唯一么?
有,但是真爱不唯一,真爱是空间上唯一的,时间上不唯一的。
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遇到不同的爱情,我们不可能同时爱上多个人,那不叫爱情。我们离不开对方,发生在一定物理范围内的爱情,才是有可能长久的。
我们活在一定范围内,我们遇到某个人,我们爱上对方,这种缘分是受地理范围控制的,所谓的缘分。
要相信真爱,要勇敢的寻找。真实的力量是不可抵挡的。
就像树对梅的那种纯爱。他不会表达,他只是爱了。
为什么叫树
导演韩杰说,物质时代,现今,煤矿横行,把村庄霸占,很多现实中的村庄就只有一棵树还活着了,为了挖煤,村子外迁,留守着这边土地的只有那原来的树,而片中的人物就像一棵树,活在两种变迁之间,见证着悲剧的时代。
我觉得树除了应了他总在树上幻想的这个映像之外,还起源于片头说的那个故事,1986年,他哥哥被公安局抓了,犯了流氓罪,他爸爸把哥哥吊在树上打,最后不慎勒死。注意,他的哥哥是死在树上的。而且是父亲所为。这点我想也是照应了为什么树先生总是蹲在树上看村头远方的缘由吧。
煤矿
靠着煤矿,村里的村长和二猪发财了。
疯狂挖煤的年代,爆发的年代。影片用小庄出了矿难死了,这件事来对矿难一带而过的概括。我觉得笔墨用的太轻了。后来树离奇的能预知未来,得知村里停水,那一段还跑到村长办公室说,被众人取笑一番,而后便得到应验,而此时树又疯癫的去找矿上的二猪,对矿上的生产表示预测,说二猪最近不顺,那台词太经典了”你身上不干净,跟着东西呢”。呵呵,黑色幽默,暗喻,嘲讽。黑心煤老板只顾着开矿挣钱,不知道工人死活,挖煤,就是用的命换来的金子。白骨堆起来的财富,怎么可能干净呢?王母娘娘不会跟着二猪,呵呵,阎王爷派去索命的黑白无常倒是会跟着二猪,呵呵。
后来树被村里称为树先生,会算命,预知未来,这就神奇了。后来还帮着矿开业剪彩了,又被当成了人。但是导演最后又让片子进入幻。
树先生在树上对着整个村子笑,这笑有几层含义 第一,矿重新开了。痛苦的笑 第二,村子早晚要被毁掉,无奈的笑。
随后,镜头跟到整个全村的概貌。或许这是最后一次全景了
随后,树被后面的人群淹没,整个画面开始变成红色。血红色。带着安全帽的矿工行尸走肉一样的耸肩前行。看到这个地方,我突然想到了小时候看《圣斗士星矢 黄金圣斗士》那部分,好像是第三关还是第四关,子龙冲击天蝎座,天蝎座会把对手搞到异次元空间中去,在这个空间,行人失去理智和意识。只知道往前走,拼命的走,走到头,是万丈深渊。不知道导演韩杰是否是这个意思。我的理解就是如此,他讨厌现代的矿,特别是那些不负责任的黑矿。
这幅画面用血琳琳的意识流,告诉观众,什么是现实社会,什么是利益和生死。但或许树没有随波逐流,音乐很诡异,他停在村口那棵树下,抱着树,这是这个村子最后的象征了。或许他根本就不想挖矿,挣钱,他只是一个小人物,只想跟老婆到“新家”好好过日子。但是老婆回了娘家,他能做的只能是幻想,他应该感谢这棵树,不管怎么说,都没有让他忘掉自我,随波逐流,而是停了下来,思考自己的想要人生。
胡言乱语
对于生命的关注和生活的观察是贾樟柯的强项,也是他所谓真实的电影的意义。其实只要我们走出去一步,或者就看看我们的亲人,就会发现根本不是我们脑子里想的那样。每一个人,每个鲜活的生命,都是彻底不同的,都是值得我们关怀的,什么是人文?这才是人文。我想这样的问题不仅仅是个别人的,而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所以正如贾樟柯所说,我们这代 人拍出来的东西都是流于情绪层面。而未进入情感层面,一切反复都是自我的抚摸。一部《树》,塑造了鲜活的生命形象,刻画了人生百态,面对变革中的现实,物质化的社会,我们真的要通过自己的幻觉才能回味到什么是幸福么?
一切自然的存在着,只需要我们去凝视,去体会。于是我目光所及,不再是自我放逐的痛苦,在我们的视野中,每一个行走着的生命个体都能给我们带来一份真挚的感动,甚至一缕疏散的阳光,或者几声沉重的呼吸
关注身边的世界,体会别人的痛苦,镜头,是有情感的东西,记录的,是一种感情和态度。对于电影,当们在不断的学习理论,口中时刻的挂着艺术的时候,从图书馆借来一本又一本的电影电视理论时,当我们不停的关注那些经典影片时,忘却了最重要最本质的东西,生活和生活所承载的生命。电影人把如此重要的东西给遗忘了。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不都是舍本逐末么?
导演请记住:越是生活的,越是真实的,越是真实的,越是无敌的。对《树》而言,我们该怎么活。我们在这个时代该怎么守住心中那分梦幻中的幸福。或许是《树》带给我们的终极思考。
第五篇:豆瓣影评《树先生》
豆瓣影评一
这是二十一世纪的狂人日记,更是这个时代的阿Q正传。
树先生,现代的阿Q。每个人树哥的叫着,只是一种调戏的叫法。穷人,弱势,善良,无助,生活在低下层,造成了他好多无奈。树先生无所事事吗?不,他有份工作,但是老板辞了他。树先生的亲情在他结婚那天,弟用暴力无情割断了他的亲情,母亲和弟弟,在拿到拆迁款后,带着钱离开了他。他的爱情,成了一场梦。他的友情,在别人的婚礼上,让他下跪。他为什么老梦见他爹和他哥,因为死人不会害人的,也不会伤害人,他死去的亲人成了他唯一的感情寄托。树先生的手,想做什么,却一直做不到,总是那么无奈、无力、无着落的摆着。抽烟是他唯一的爱好精神寄托,抽烟能让他感觉到自己还活着。树先生,在社会的底层,在农村,还有好多好多。
每个人难免都会生活在一定的阴暗之中,而树就生活在父亲打死哥哥的阴暗中。如果仅是看电影你会说树哥哥的死与他毫无关系,为何他会有如此强烈的意念(姑且这么说)?那是因为曾经他的这位已故的哥哥给了他对新鲜事物的想象,然而却被代表规矩的“父亲”勒死在树上。可以这么说:
父亲有三个孩子,分别是指社会中三类人。第一类,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或者说逆社会潮流而行的将会被“父亲”扼杀掉,也可以说任何不按“父亲”的套路出牌的耍流氓的将会出局!第二类,顺从这个社会,顺从大趋势,顺从“父亲”的就可以住进新家,开上好车,娶上媳妇!第三类,对社会认识不深,知道自己被大潮流约束而无能为力。对生活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是顺从还是反抗。也想生活的更好,也很要面子,虽说没有反抗但也没有大的能力!“哥哥”代表的是一种新文化、新思想的萌芽,而“父亲”就象征着这病态的社会,生生勒死了“哥哥”,让活在当下的“树”记不清“哥哥”的样子,命运也就这样随波逐流了……火灾之后的“树”看清了“哥哥”的样子,并在“哥哥”的鼓励下娶了“媳妇”,而“新媳妇”就是代指新的文化思想,然而在这病态的社会中,“新媳妇”失去了“水”的源泉,没有存在多久就离开了……就像是在“红流”中摔了一跤,“树”最后还是无奈的选择了跟随。
一切看似都有种无可救药的感觉,树注定要这样阿Q式的生活下去,到死都不会有人明白之所以这样的真正原因。但是毕竟在树个人的精神世界里还有一个怀着他孩子的小梅(呵呵呵,精神上虽然已被打垮,但是这事上还真是顽强),还是代表了期待新兴的事物。
这的确是一部好电影,傻根儿演的越来越好了!
豆瓣影评二
电影《Hello!树先生》荒诞、魔幻,黑色幽默中现实的思考是超现实的关怀。
1.“变形记”。
“树先生”这个社会底层小人物,在生活中不断被挤压,最后人格畸形,进入荒诞又苍凉的魔幻中。以至最后人树不分,现实和魔幻相得益彰了。相同的扭曲,一个变成动物虫子一个变成植物树。
2.很“阿Q”。
“树先生”一出场就被调侃,比他辈分低的人都开他玩笑。不被尊敬是闲来无事的嘲弄谈资。但“树先生”的口头禅总是“还有事儿,最近挺忙的,好多人都找我”。他的姿态不虚荣,这种找自尊的勇气可歌可泣。一个忙着每天瞎转悠的“人”,用独特的精神胜利法把自己包装成一棵游荡村间的“树”。当“树先生”色迷迷脏兮兮拉着何洁扮演的小护士“苹苹”的手时,仿佛阿Q摸着小尼姑的光头说着真滑。
3.很“孔乙己”。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树先生”这个笑料越来越冷峻,越来越苍凉,成了黑色幽默。只是鲁迅先生交代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韩杰导演给观众以自由空间,结尾的城市化空镜头后,“树”游荡到哪里去了?开放式结局的残酷性也在于其结果的无限
可能。
4.造型犀利哥的王宝强的演绎很卓别林。
王宝强被原生态包装,脏兮兮很邋遢,胡子拉碴,指缝中有煤灰泥垢,口齿模糊,混搭的衣服,走路姿态怪异摇摆。王宝强突破自身,抽烟、喝酒、演激情戏,神乎其神的投入,忘我纵情的责任感,酣畅淋漓的表达,入木三分的诠释,真是不愧影帝桂冠!
电影《Hello!树先生》用亦庄亦谐、冷静却不沉闷、揪心却不矫情的电影语言探讨了关于父子、兄弟、夫妻、亲朋等家庭伦理、社会关系的问题。用张弛有度的饱满演绎了农民工、矿工、无业游民等社会边缘人的生存压力。我们可以在《Hello!树先生》中看到导演思考城市化进程中被泯灭的人性,破碎的家庭结构,沦丧的人与人的关怀。是关于存在感的幽默的黑色寓言,树预言的13月开业是魔幻不是迷信。文学化的形象“树”,是综合人性、自然、伦理的浓情思考。魔幻和荒诞是对当下的嘲讽。
“树先生”集我们的共性于一体,却个性鲜明,导演塑造人物能力和演员演绎能力让人敬佩。影片寄寓了韩杰导演对当下社会现状的思考。
王宝强在电影《Hello!树先生》中饰演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树先生”,他散发着美好纯真人性的光辉,可爱、单纯,对周遭看的比寻常人更清晰更深刻,面对钱财名利更加洒脱。却遭到不公正的待遇。最后在现实的挤压中失落,在恍惚中爆发了预见未来的超能力,最后孤独苍凉地走向丰富的精神世界。
“树”是一个热心的好人,却不被人尊敬甚至被取笑。“树”与哥哥有着深厚的感情,弟弟却对其冷漠无情。他在焊接时眼部受伤,因此失业下岗。他对异性也有好感,调戏小护士的情节是影片最温馨的一幕。新婚夜前生活发生剧变……最后,他回归到自己美好的想象中,过上了体面的生活,他有尊严地剪彩,小梅怀孕了开口说话了……他游走在村庄,他只能不停游走,因为他是一棵无根的树。
“树先生”有那么多我们不具备的人格闪光点。他虽力量单薄,却在兄弟“小庄”被恶霸“二猪”欺负的时候挺身而出,勇敢仗义。他会在预见矿上出事时说“看好孩子。”他会相亲前买副眼镜,他会见到心上人时羞涩不知所措,他会给爱慕的对象编浪漫质朴的情诗……
越是美好的,就越是以绝望打动人心。悲剧的震撼力常常爆发在把喜剧和美好撕的碎碎的飞扬中。
那是一片争相奔走的红色世界啊!人们盲目地,或孤立或三五成群地朝向前方。那是儿时关于只剩下最后一个精神病没有被咬死的寓言吗?那是去寻找戈多吗?
导演用黑色幽默的手法把残酷的社会现实、荒诞的人性转变浓缩在电影中。
“树先生”生活的小镇是一个煤矿区,农民的土地被非法占用,因过度采煤频发矿难,地下空洞农民被迫搬迁,村长漠视“强拆”和财大气粗的恶霸站在一起。
http://t.cn/SzG4ZU 看到这个新闻“山西挖煤过度成悬空省,处处现鬼村”。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电影《Hello!树先生》想表达的一部分元素。东北的冬天是很干净的,影片却有煤灰的色泽。我们可以经常听到掘煤机的轰隆声。最后,不仅煤炭被挖空了,人也走空了,那么,真的就是一座空城了。狂欢的结局是宴席散尽。
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被他人调侃、被生计逼迫、被周遭压抑的“树先生”?
我们疲于奔命,只为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我们面对来自周遭的各种人际关系的压力,亲情友情爱情都是我们难念的经。我们也常常“人格不稳定”。
社会各个阶层漂泊的人们,从民工到白领,谁人不是浪荡于故土的浮萍。
“树先生”的梦魇源于父亲失手杀害哥哥,亲情本就不稳固,在钱财利益面前,弟弟“三儿”对自己的冷漠更让“树”失望。是啊,“人不能看钱太重。”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魇,凡夫俗子在红尘万丈中,看不透离合悲欢,放不下爱恨痴缠,带不走钱财名利,命运和“树先生”殊途同归罢了。
“树”和“小梅”都向往美好的家庭生活,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可以说是精神伴侣了,可在幸福即将到来的时候,“树”被打击发生精神巨变使“人格不稳定”。美好生活被硬生生残忍地撕破,从天堂到地狱要多久?韩杰告诉你、就那么一刹那。
我们需要一棵树。一棵能光合作用的树,一棵供给心灵营养、舒缓精神的树。我们在那里哭泣,在那里反省忏悔,在那里抱紧自己,在那里烧杀抢掠无限意淫,我们是自己的国王,我们制定自己的法律。我们在“树”上自由呼吸,拥抱自然的本真。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吞噬绿野农田,在工业化泯灭人性改变家庭结构,在金钱利益瓦解道德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一棵树。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棵树,那么生态也会得到改善,文明也得以净化,地球会是个蓝绿色的海洋,生活在一个如此可爱的星球是多么美好幸福的事情。
“树先生”在树上的状态是有变化的,从最初的抱紧自己、有畏惧,到中间的寻找、思考,到最后能放声大笑。在红色世界中与树融为一体,人树合一精神皈依,回归自然、也回归人的本真,于是自由了,于是看见了怀孕的老婆,于是老婆说话了。那或许不是幻想,而是真实的,只是我们在这个低级的世界、无法看见“树先生”的那个更高级的世界罢了。
“树先生”是幸福的,因为他苦了累了倦了烦了可以上树,他有属于自己的那棵树,那是他的精神家园,那是不被污染的净土,他不会被歧视不会被驱逐,没有伤害没有压抑。
看着树最后游走在村庄,闪过镜头,我欣慰地笑了。
只要是自由的,又何妨是孤独的?若自己是快乐的,狂欢又如何?
“树”的世界从此再无伤害、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