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县南坝镇丧葬习俗探究(5篇)

时间:2019-05-14 16:16: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宣汉县南坝镇丧葬习俗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宣汉县南坝镇丧葬习俗探究》。

第一篇:.宣汉县南坝镇丧葬习俗探究

宣汉县南坝镇丧葬习俗探究

内容提要:在中华民族的漫漫历史长河中产生、演变和积沉下来的南坝丧葬习俗,既表现繁荣多样的礼仪形式,又是丰富深邃的历史文化。本篇论文运用民族学、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南坝镇至今仍保存的上百年的丧葬习俗的相关部分给予展示,重点探访南坝镇丧葬习俗“十礼仪”。文中以“报丧炮”、“打井”等为例给予说明,对南坝镇丧葬习俗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讨论。丧葬习俗为人生的最后一个礼仪,由于儒家“事死如事生”,因而丧葬礼仪就成了人们尽孝心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传统丧葬习俗向现代社会过渡中,南坝镇的丧葬习俗仍保留着较古老的元素,并作为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办丧事时主要表达哀思追远,致敬示爱,承良竞志,求福避祸,求得心理平衡;更有争荣显,明身分,定荣辱,行教化的作用,成为人们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关键词:南坝镇 丧葬仪式 棺材 灵魂 阴间

一.引言

民俗学包括的内容很广泛:从横向看,有民俗地理学;从纵向看,有民俗历史学。这两者都在风俗礼仪上留下不少沉积或踪迹。至于土民的融合和迁徙,在礼仪习俗的形成与变化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南坝镇地处四川省东北部,距宣汉20公里。南坝镇不仅是南坝镇,更是红色革命老区。镇内全为山地地形,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山峦纵横,沟谷汇成前河[长江上游],嘉陵江的支流地理环境十分复杂。当地人们仍相信万物有灵,在民间流许多神怪传说。逢年过节时人们还会虔诚地焚香烧纸,敬拜神灵祖先。

南坝镇内居民绝大部分为汉族,主要住在坝子上,山上有少数居民。据家谱及长者口述,可能镇内居民很多为清朝湖广填川,外来人口的后裔。他们来到南坝这个山区古镇,经过世代繁衍生息之后仍保留着很多先人民族习俗,并结合新的习俗进行改造,从而形成复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比如当地的

丧葬习俗最为明显。

现通过对南坝镇部分老人的调查访问,将当地流传上百年的丧葬习俗做一个整理和展示,同时对其中的丧葬礼仪做一番肤浅的研究。

二、正文

中国为礼仪之邦。在过去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人们十分重视 风俗礼仪,丧葬习俗也不例外。宣汉南坝镇的丧葬习俗在历史传承过程中,虽然有所变化,但基本没离开“十仪式”的内容。

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南坝镇丧葬习俗具有不少区别于其它地区的不同特色。

(一)临终前的后事仪式

南坝镇流传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穿好内外新衣,否者就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遗憾和内疚。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堂屋中间的门板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挺丧”。

1.寿衣

在生命弥留时刻,死者须穿上寿衣[为死者准备的新衣]。南坝镇汉族的习俗中,贴身穿白色寿衣或寿裤,再穿蓝色棉寿衣、寿裤。最外层套上黑长袍。寿衣的数量一般为单数即1、3、5、7、9„„,如果为双数件就会犯“重丧”。寿衣的样式一定要是传统的样式,哪怕改朝换代,时过境迁,平时再不穿民族的传统服饰了,等到临死的那一天也得恢复原来的装束。按照传统观念,人死后就要去见远古的祖宗,否则就不让自己的子孙认祖归宗。

2.洗澡

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给他洗澡。这实际上是给死者进行第一次化

妆整容,给死者洗澡:拿手帕用热水[②一种名叫茱萸的植物,把茎叶和水熬成汁,这种汁有清香味]给死者擦身子。一方面寄托了生者对死者的深深孝敬之情;另一方面也有和寿衣一样象征意义。清洗尸体所用水俗称“买水”,即把“阳水”变“阴水”的一种转化仪式。买水用的钱叫“阴钱”:即烧香化纸。买水为死者洗澡的目的除了用水洗去生前的罪恶,消除生前所犯下的罪孽外,主要是让死者的灵魂知道这不是在给活人洗澡,而是让死者干干净净到达阴间,被祖先所收容。

3.挺丧仪式

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穿好内外衣,否者就是光着身子走了,生者就会感到十分遗憾和内疚。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要把他移到堂屋中间的门板上,脸上盖一张草纸,双脚用麻绳捆起来,再在门板下点一盏长明的菜油灯,旁边点上香烛,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挺丧。在南坝镇上,如果死者生前为屠夫,那么临死前必须在旁边放个木盆,里面放些水,把屠刀砍在盆缘上。否则,他不会被阴间收容。

(二)、新逝后的丧葬仪式

对于刚刚逝世的人,丧家会处于沉重中,为死去的亲人表示哀悼,一般都会通知自家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以及死者的同事、朋友等来参加悼念活动,以告慰死者。1.报丧仪式

对于刚刚逝世的人,首先就以最快的速度通知亲朋即报丧。

(1)报丧炮

报丧是人死后的一种仪式,是以发信号的方式,把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按照旧俗,在南坝古镇上以放鞭炮的形式作为报丧信号,这就叫“报丧炮”。然后派人告诉亲友,被派的人必须为死者的亲属,并且披麻戴

孝。

(2)电话报丧

如今通讯发达,一般都采用打电话的方式通知亲友和村人。

在汉族的观念里,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亲属家人朋友分担悲痛的做法。

2、丧服仪式

在所有的这些丧葬习俗中,葬家必须穿着丧服。

(1)丧服的目的

在南坝镇丧礼中,给长辈穿丧服,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为亡人 “免罪”。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关系,和当时社会所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称为 “遵礼成服”。

这些与传统丧礼无实质区别,但现在更多的是以身臂上“戴青纱”来代替。

(2)戴青纱

青纱分为两种颜色:白纱为死者直系后代所戴;黑纱为旁系后代所戴,长辈、平辈不戴。然后再在青纱上贴不同颜色的圆纸片,来识别不同的辈分,子辈不贴,孙辈贴红色,曾孙辈贴绿色,玄孙辈贴紫色。

(3)披麻戴孝

在以前则是这样:直系、旁系全都在头上裹一条白帕,并且留一部分,留着的白帕部分系上麻绳,即披麻戴孝。如今农村仍然沿用。

3、招魂和送魂仪式

在南坝镇上,招魂、送魂仪式非常职业,一般是请道士来完成。

(1)招魂

道士在死者家中先根据死者的咽气时间,推算出死者的魂魄、落地深度即死者的魂魄在地下几丈深处,这将是道士做法超度亡魂过程中的重要参数。随后,就开坛做法,在其中一间屋内靠墙摆一张桌子,墙上挂一张“天地君亲师位”的神位,桌上点香蜡,摆供果,两个灵位:一个灵位是死者的;另一个灵位是死者亲友的灵位,这样魂魄会跟着亲友归附回来。

(2)路引超度

在招魂的同时,道士也会为死者编写一份路引。路引上面,先写各路先人的名号,一般而言,只往上追溯四五代左右,但也会有百人的名字列在上面,这些已故亲属的名字也将是法事的重要依据,通过法事让这些先人的灵魂来引领死者的灵魂顺利到达阴间,并告知死者与其关系,让他们在阴间善待死者。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路引上先人名号,一般而言很难写全,由四五代前的先人发衍下来的后人是一个庞大的人群,而中国人向来看重家谱,在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被销毁殆尽,很少有家庭保存家谱,即使侥幸保存下来,也会因为保管不当等原因损毁或遗失。家族的谱系只能靠后人通过记忆尽量构建出来。

在夜间,道士敲响钟磬铙钹,口念咒语,做引路。而死者的亲属则披麻戴孝跟着道士唱和,有时还要跪着。

(3)法事超度

法事一般要三天左右,道士们通宵达旦,不断为死者诵经超度。在诵经期间,由死者的直系亲属在供桌前跪拜祖先和死者,每诵完一部经会有一段休息的时间。如果死者是女性,还要加一部佛经,讲述的是佛教罗汉目楗连救母的故事,用以表达死者后人感谢生育之恩。有些道士是以歌的形式唱和,让亲属听后更加伤心。

这里的道士虽不是道教里的道士,但跟道教的道士又有一定的渊源,事实上,他是道教和佛教某些部分相结合的一种存在形式。在供桌后挂的是道教的神像和八卦图,道士在做法事时身穿袈裟,戴着僧帽,手拿铙、钹、鼓等诵读经文。诵的经既有道教经又有佛教经。

(4)破地狱

招魂、送魂的特殊法事名叫“破地狱”,即通过法事引领死者之魂到地狱各处通过各种审查,从而顺利到达阴间。

“破地狱”,一般先在屋前空坝进行。在地上用石灰粉画出一些房间的格局,用以表示阴间的各种殿堂。民间认为阴间有“十殿冥君”管事,死者的灵魂要经过不同的殿堂接受冥君们的审问。

“十殿冥君”各有所司,通常我们所说的阎罗王实际上仅是十殿中第五殿的冥君。

“破地狱”就是希望通过人的力量来帮助死者之魂顺利通过这十殿的审判,少受牢狱之苦,让在世的人免除心中的担忧。“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传统观念在“破地狱”仪式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具体而言,“破地狱”由道士们戴着面具,拿着铙、钹等走在前面,死者的后人中两人分别举着“招魂幡”,端着灵位跟在后面,由道士们领着在地上画的图中转悠,犹如穿堂过殿般。

在此过程中道士们敲打着手中的乐器,口中用诙谐的语言相互攻击,并且随着节奏越念越快。

破地狱共有十个部分,是与冥界的十殿相对应的,每个部分操作都是一样的,只是在每个部分的末尾会焚化相应冥君的名号,通知他们来收“钱”,并随之焚化一定量的纸钱。

(5)祭文

“破地狱”之后就是念诵祭文,祭文一般由道士或较有文采的亲友撰写,一篇好的祭文会有催人泪下的效果。

4、吊唁仪式

吊唁仪式,在南坝镇是最讲究排场的一个仪式。(1)跪拜

南坝镇一般把吊唁称为拜祭,在南坝镇的丧家,大门堂屋的灵柩前设一个灵案,在灵案前放一个钟磬,由一个人专门负责敲击,铜磬声一响,黄泉路上光亮一闪灵魂就借光前进。灵堂前,女眷们悲泣哭声,洋溢着整个灵堂。孝子、孝媳至始披麻戴孝,跪在灵案边陪祭。来吊唁者都在哀乐声中向死者跪拜,俗称“先死为大”。除了长辈不下跪,即使平辈也得跪拜。

(2)祭礼

一般亲友们所送祭礼是香烛、鞭炮、纸钱、利布。而女婿和娘家除香纸外,必须备“吹手”[即铙、钹、鼓等乐具组成的丧葬乐队]为祭礼。当送祭礼前,来吊唁的人到来时有些还哭唱出来,生前与死者的友好关系,嘱咐亡魂保佑他们如何等等。这时哭声、哀乐声使整个灵堂的气氛沉浸于极端悲伤之中。这种亲情、友情割舍难分由然而生。

(3)如今吊唁仪式

而如今,南坝镇上又有一种新吊唁仪式,大大简化了。主要是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前来吊唁的人身着素装佩戴白花和黑纱,在悠戚的哀乐声中,一一向遗体鞠躬致哀,而后再绕遗体一周瞻仰遗容。吊唁人可以向死者主要

亲属说些简短的劝慰话,如“请多保重”、“望你节哀”、“要注意身体”等等。劝慰丧家节哀顺便,保重身体。

5、哭丧仪式

哭丧仪式是中国哀丧礼仪的一大特色,贯穿在仪式的始终。在南坝镇上,哭丧仪式多达数次。

(1)哭丧的特点和内容

哭丧的特点是声音大、语速慢。其内容主要是哭诉丧家之痛,追悼死者生前的恩德,自责对长者的不孝。

(2)报丧哭

哭丧仪式的开始是从断气那一刻开始,孝男、孝媳、孝女就开始哭丧,由此作为报丧信号,传递给亲友。(3)吊唁哭

而在吊唁时哭丧那更是不可少的。哭的音量大小也是非常重要,如果那家死者在黄泉路上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便在方圆数十里传为笑柄,其子孙后代也被人们示为“不孝”、“大逆不道”、“天理难容”。如今为了求得美名,孝子孝孙们在此确实颇费心思,花钱请人哭丧,便是孝子孝孙惯用手法。

(4)上坡哭

上坡的这天早晨,哭丧那是非常受重视,由长房媳妇牵头哭丧,并要哭“开大门”,其目的是为死者哭开十八层地狱,否则死者就会在阴间受罪。

(5)做七哭丧

在做七的时候,儿女媳妇仍然要哭,哭死者能否到达阴间。这种哭丧习

俗大都由女性来担当,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平安到达阴间,同时也寄托对死者的敬意和思念,难舍难分的亲情。

6.入殓仪式

入殓有大殓和小殓之分。

(1)小殓

小殓是指为死者穿衣服。而在停尸时就已经给死者穿好了寿衣,此后主人和妇人都要把头上的布物卸下来,把头发盘束在头上,男子必须理发、剃须,面部整修,两眉舒展,双目紧闭,鼻梁挺括,如果鼻梁下陷,塞棉垫起,嘴唇合闭,面部略打红粉。简单整容后,亲属用被子把尸体裹上,然后再用绞带捆紧。在这以后,再把布囊套在尸体上,然后用被子覆盖好尸体。

而在南坝镇上,忌讳用“缎子”[谐音“稠子”]作为被子、寿衣,是因为“缎子”和“断子”谐音。惟恐因此遭到“断子绝孙”的恶报。而人们一般用绸子可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孙。更不能用带“洋”字的布料,因为“洋”与“阳”同样谐音,这对阴间的死者不好。

在覆盖尸体前,要举行开光明和拭目等活动,即用新棉花蘸温开水,擦洗亡人的眼睛,称为开光。这也是孝子亲手做的事。据说死者若不开光,下辈子转世必然是瞎子。

(2)大殓

是指收尸入棺,而南坝镇上称归大屋,这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

收尸盛殓的棺材,是以松柏木制作的,忌讳用柳木。松柏象征长寿,而柳木不结子或以为导致绝嗣。据说完全用柏做的棺材会遭雷击,必须掺一些杉木。寿木做好后,搁在那里不能移动,俗说随便移动对本人不利。棺材外

面一般漆成朱红色,写上金字,也有画上花鸟人物的。

大殓是在小殓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后第三天举行,以待他生还过来。按照南坝镇习俗,在棺底铺一层黄纸,意味死者灵魂能高高的升入天堂。当主人“奉尸殓于棺”的时候,是最能抒发子女们孝心的时候,是亲人孝思形成的最佳场合,亲人们都会来见最后一面,所以大家都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

盖棺材之前,还要往棺材内放一些盐、茶、五谷等,其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在阴间衣食无忧。

盖棺时必须把睡着的人叫醒,特别是小孩,生辰八字与死者相适应的最好要远离灵柩,以防盖棺时也把他们的灵魂盖入棺内,而永远不能醒来。

入殓前后,停棺在堂,必须是阴凉通风,防止高温尸体腐化,直到出殡。

7、择日仪式

出丧择日仪式,涉及内容面广,稍有不慎,可能犯忌,所以必须慎重。丧事者,要避开忌月才行,只能暂时入土葬埋,等忌月后,在南坝镇择日必须由当地阴阳先生来确定,而他根据死者的生辰八字,死者的时间,下葬的时间来决定,如果推算不好,迷信的说法就会犯重丧[]、犯煞。如果因为特殊事情不得不安丧时,要采取一些仪式来防止。在忌月有再挖出重新入土为安。

8、出殡仪式

南坝镇下葬实际是土葬,但土葬的确不是随便安排,否则会被相邻亲朋耻笑,所以但凡葬都有一套比较考究的仪式。

(1)选地

在南垻镇,选墓地是由阴阳先生来负责,在当地认为墓地的选择与子孙后代祸福相联系。因此有的丧家会出高价请阴阳先生选地,再买下它作为墓地。

下葬仪式是非常讲究和繁锁的,抬灵柩的人叫“八大金刚”,挖好放棺的洞穴叫“打

井”。打井之前还要祭祀开山,阴阳先生要烧香火烛行开山礼。还要画太岁,开山时候要避开太岁的方向,不然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丧家会遭受祸害。开山后应就要在墓穴前后打两个木桩,然后由阴阳先生在打穴的地方挖三下,接下来就由其它帮忙的人接着挖,大小能装下棺材为止。

(2)上坡

南坝镇上坡,一般选择在早晨某一时刻进行,阴阳先生根据算好的日子。上坡的时候,由他将几根长凳从屋内连到屋外,通过念咒将死者的灵魂引同屋,然后再将棺木抬到屋外停放,这一过程叫“出灵”。随后将两根原木捆缚在棺材两侧,等候吉日由“八大金刚”将棺木抬至墓穴下葬。这个过程是由阴阳先生在前念咒语引路,后面由孝子举着魂幡,端着灵位紧跟其后,再由“八大金刚”抬着棺木踩着吹鼓手们吹拉弹唱的哀乐前行,最后跟着死者的亲属,披麻戴孝,沿途嚎哭送亡魂上路。这哭声、哀乐声惊天动地,真可谓是悲伤之极。

(3)下葬 棺材抬到墓穴旁时,把两根原木抽掉,再由阴阳先生在墓穴里烧地气纸,纸烧完后把纸灰扇出墓穴,再将一只事先准备好的公鸡的鸡冠割破,将鸡血洒在墓穴内,撒一些五谷杂粮,这时子孙们把自己的衣服卷起来接住这些杂粮,再用布包好,如果三年不被虫吃,就说明此地风水好,子孙们就会升官发财。五谷杂粮以备死者的灵魂在阴间使用,最后由阴阳先生指挥棺材放入墓穴,拿出罗盘,拔正方向,坟的风水朝向是由棺材的朝向决定的,而不是堆起来的坟包的方向所决定。

(4)埋土

由孝子拿着锄头在棺材的左侧挖三锄泥,抛向右侧,用同样的方法在右侧挖三锄泥抛向左侧。这种习俗反映了孝子对死者生育之情的感激,更有一种“养儿防老,送老归宗”的说法。再由其他帮忙的人把棺材用土掩埋起来。在这过程中阴阳先生会念咒语,说一些吉利的话让丧家安心,丧家此时还要

谢吹手和客人,在亲朋眼里死者已经入土为安了。

(5)踩界

棺材被土掩埋,这还没算完。此后,阴阳先生用石灰在埋棺材的地方画一个圈,以此圈作为坟地的大小,即为死者在阴间所住房子的地基,这个过种叫“踩界”。踩界的大小,由丧家事先和阴阳先生商议。这也反映丧家的经济实力,如果经济条件好,踩界范围大,和以后垒山坟所耗资金有必然联系。

(6)封山

阴阳先生烧纸香烛并念咒语,放鞭炮。封山祭礼与开山相对应,这大约是对死者饯行去阴间吧。

(7)垒山坟

在封山之后,再由其他人把埋灵柩的地方垒成像山状的土堆即为垒山坟。这是很有讲究的,垒山坟的大小、样式根据经济条件来决定。经济条件好的丧家,山坟垒得像宫殿一样,在坟的正面贴上瓷砖、大理石等,并把碑石镶嵌在宫殿正面,殿正前方左右侧各一座石狮,四周还有护栏;经济条件一般的丧家,在山坟前立一个戴帽的石碑;经济条件差的丧家垒的山坟较为简单,只用泥土堆成“人”字型的大土堆,再立个碑,甚至不立碑。

至此,丧事主体部分就结束。

9、做七仪式

在南坝镇,真正丧事结束是在“七七”之后。(1)头七

死者的头七那天晚上叫“出煞”,按民间说法,死者的灵魂在这一天晚上会由牛头马面带回生前住过的地方转一圈。在这一天五更时子女们打开大门向西连续喊三声“XX回来

吧”同时端上事先装备好的酒菜,烧纸香烛,设奠祭祀,这个仪式就是“喊五更”。天亮后丧家就请阴阳先生用花纸扎一座住宅、庭栏、土灶等十分齐全也可以在店里买,供人观赏后,用火烧尽,据说这可以使死者在阴间有房子住,这叫“化库”。现在则用纸糊的家电焚化给死

者,以便让死者在阴间也过上现代人的生活。

(2)尾七

到了四十九天,便要做“尾七”。尾七后就出了孝期,丧家都很重视,亲朋好友参加“尾七”仪式。“尾七”这天,请阴阳先生做道场,美其名曰“保太平”。这一次是活人祈祷,之后子女们便脱下丧服,换上常服。

这样整个丧事就结束了。

三.结语

以上我向大家简单展示了南坝镇丧葬习俗相关部分,因为这样的内容是一个较大的研究课题,涉及宗教学、民族学、人类学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不是一篇小小的论文就能讲清楚的,不过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当地纯朴的民风,以及这纯朴民风中保留下来丰富的民族风俗习惯,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产。

但是,到现在这些优秀的民族风俗生存的现状不容乐观改革开放,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发达,现在通信设备的普及,广播电信节目的传播,生活方式日趋现代化。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传统风俗冲击很大。现代年青人对传统习俗存在着一种淡漠的心态,使得许多风俗传承都出现了问题。在南坝镇也是一样的。过去封闭环境的打破,各种信息的涌入,生活条件环境的改变,生活习俗也发生着变化。因此民俗的传承就有断代的危险,所以我们对民族中丧葬习俗有价值的,优秀的部分收集和整理,让其优秀部分得以传承下去。为保存民族文化做一点小小的贡献。

第二篇:丧葬习俗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

丧葬文化 文化地理展示课

任课老师:李丽雅

资一1002 10508101 李妍 10508102 李艳玲 10508103 鄂志英 10508104 程思涵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

丧葬文化

丧葬活动是生者纪念死者、表达哀思之情的一种方式,是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历史时期的丧葬习俗,既是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的反映,也代表着社会风气的走向。丧葬文化习俗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演变和积淀中渐渐形成。有丰富深邃历史文化内涵的围绕死者而展开的丧葬活动,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在现代社会丧葬习俗仍与人们息息相关,在宗教信仰、伦理观念、民族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等都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一、丧葬活动的起源历史

《孟子•滕文公上》说:“盖世上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 梩而掩之。”正是由于对亡者尸体真情的表现促使亲人返回去用藤蔓和灌木掩埋尸体。基于对死者的怀念与敬畏,人们由弃尸不理转变到有意识的埋葬死者。这一思想逐渐演变为儒家所说的“孝”。

。由于中国漫长的封建发展史,丧葬习俗受到儒家思想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又汲取了道家和佛教的诸如“转世、轮回”等思想。在儒、道、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铺张大办、香骡纸马、打幡招魂的丧葬习俗。古时人们相信灵魂不灭。所谓“灵魂”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是人们幻想的寓于人身而又主宰人体的观念。在原始社会中期,由于观念的产生,人们认为,死者虽然离开人世,但是其灵魂还能回到人间降临祸福。丧葬之礼作为人生的最后一站,人们对死去的亲人,除了有感情上的怀念以外,还盼望他们能够在另一个世界过上美好生活,并对本族本家的后人加以保佑和庇护,所以就形成了一套隆重复杂的祭祀崇拜礼仪“制度”。

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

二、丧礼的仪式

丧礼是指死者临终前直至落葬之前的一系列仪式行为。

1.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2.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4.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6.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7.丧父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 9.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10.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三、葬礼的类型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从事的生产活动不同,以及心理素质的差异等诸方面原因,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习俗。加之由于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不平衡性和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所以丧葬的种类也多种多样。大致说来可分为:土葬、火葬、崖洞葬、悬棺葬、数脏、水葬、天葬、塔葬等几大类。也就是说,世界上的几大主要丧葬形式,在我国几乎都有。

1.土葬:土葬是我国各民族丧葬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由于中国解放前已没有一个民族是完全实行土葬以外的其它葬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说,土葬实际上是存在于一切民族之中。从我国的历史情况来看,至少封建社会是土葬形式发展的鼎盛时期。就我国解放前的情况来看,不少实行土葬的民族地区都以血缘组织或地域组织为单位的公共墓地;墓穴多为长方形坚穴土坑,少数地区为圆形或方形坚穴土坑。死者多以木棺盛殓,也有以陶器、竹器或树皮做葬具的;大多数为实行一次性永久葬法,也有一些民族盛行二次葬。葬式又单人直肢葬、俯身葬、侧卧葬、屈肢葬、停棺待葬等。b其中以单身直肢葬最为普遍,少数地区有夫妇合葬。死者大致有一定的埋葬方向,一般都有随葬品。

2.火葬:火葬也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葬俗。从考古发掘来看,马家窑文化初期已有火葬。《荀子•大略篇》谓:“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也,其忧其不焚也。”《庄子》曰:“羌人死,燔而杨其灰。”《旧唐书》中也有记载:“死者焚尸,名为火葬。”可见,历史上氐羌族系多实行火葬。自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和不断发展,火葬的分布面也更加扩大:我国解放前,羌族、纳西族、彝族、普米族、白族、土族以及广西大瑶山族、川北某些藏族地区对于正常死亡者也实行火葬。解放后,按照国家要求,除部分少数民族外,一律实行火葬。

3.崖洞葬,悬棺葬:崖洞葬时将死者置放于悬崖峭壁之天然洞穴内安葬。至于悬棺葬严格地说,是在悬崖峭壁上平行凿孔,再贯以碗口粗的树条使其伸出崖外,将棺置放于树条上,使之“悬”于空间。崖洞葬法主要是存在于我国南方地区:如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地。崖洞葬对死者的放置方式,大致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崖洞内搭以横木架,将棺放置在木架上,故此称作“架壑船棺”;另一种是在洞口内横放圆木,再置棺于其上的。前者多见于后者。崖洞葬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夏朝,最晚延至民国,而以明清居多。崖洞葬和悬棺葬都是将木棺置放于离地面几十米至数百米的悬崖峭壁上,那么,在我国古代,究竟是用什么方法把木棺运上去的呢?唐代《朝野佥载》记载:“自山上悬索下柩”,所以,从它繁琐的运吊过程来看,贫民百姓一般不会行此葬法。而各个地区拥有统治权、占有土地的达官贵族多行此葬法。

4.树葬:树葬是将死者置于树上安葬。树葬也是一种古老的葬俗了。历史文献对此记述也颇多:《魏书•失韦传》谓:“失韦人死,尸则至于树林至上”。《北史•契丹传》谓契丹葬俗是“父母死,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树葬大致分三种形式:树架式;树屋式;地架式。根据这三种树葬形式,人们推断,树葬可能是来源于原始社会的树居生活。那个时代,人们经历过以树木为巢的树居生活人们白天在地上觅食,晚上则居于树上,以防野兽侵袭。至今也有极少数民族实行树葬。

5.天葬:天葬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西藏、川西北一些藏族地区实行的天葬(亦称鸟葬)。人死后,停尸数日,由喇嘛根据死者属相择吉日将其运至本部落专用的天葬场,有司葬人将尸体切成小块儿,砸碎骨头,拌以糌粑,抛于地上。喇嘛吹气海螺或发出吆喝之声,老鹰闻声群集而致,争相啄食,以食尽为吉。另一种是新疆一些蒙古族地区的天葬(亦称野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 葬)。人死请喇嘛念经,而后将死者运至荒郊,置于地上,次晨,家人及亲友再去探望,若尸体被野兽吃光,皆大欢喜,若未被吃或未吃尽,则为不吉之兆。鸟葬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就开始出现,而野葬出现在隋之前。

6.水葬:死者由喇嘛念经,然后将死者背到河流湍急处,有的将整尸投入河中,有的将尸体坎成几段投入河中。这种葬法主要存在于藏族和门巴族地区的贫苦人家或麻风病死者,所以,水葬是一种低级葬法。7.塔葬:塔葬在我国并不是某一民族或某些地区特有的葬法。在西藏只有少数大**死后行塔葬,用香料将尸体处置后放于金属塔内安葬。在一些汉族地区寺庙的高僧死后也行塔葬,先将尸体火化,然后将骨灰放置于砖塔或石塔内安葬。

四、祭祀仪式

圆坟、烧

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

1.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目前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

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

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

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

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按丧事习俗,烧七

3.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的意义: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过前七殿。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过王顺利。做七后再过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烧百天(叫做短百天,长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烧三周年拜,转轮明王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

五、现代丧葬礼

中国与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之一就是:西方人注重生命,而中国人注重死后葬礼。所以中国人对于丧葬一直讲求,但是这个习惯在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号召移风易俗,在推行火葬的同时,提倡文明、简朴、节约办丧事。

50年初,首先在殡仪馆中废止做佛事、诵经超度等封建迷信活动,然后以哀乐代替僧道诵经,以电烛代替香烛,以蜡果代替祭饭菜,以花圈代替锡箔纸钱,以遗像代替灵位,以黑纱、白花代替孝服,以默哀鞠躬代替跪拜磕头,公墓以顺序编号代替看风水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对丧葬的管制更是达到高峰,僧佛道几被消灭,公开场合的诵经超度不见踪影。城区丧户80%在殡仪馆、火葬场治丧。郊县随着火葬场的建立,开始推行新的丧俗。经过多年的宣传倡导,逐步形成了新的治丧程序和礼俗。

文革结束以后,随着国家权力的退出,民间丧礼渐渐开始恢复了一些传统的习惯。现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也在日益提升,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人们纪念故人从上坟烧纸,也变为敬奉鲜花。

六、丧葬礼用品

一般的丧葬礼用品有寿衣、棺材、孝服、长明灯、纸扎、纸钱等。

1.寿衣,也称“殓衣、老衣”。做寿衣的料子,一般是棉的或绸子的。有洋字的不用。因为“洋”、“阳”同音,寿衣要穿到阴间去,所以不用。做寿衣一律不用缎子,因缎子与“断子”同音,是忌讳断子绝孙之意。寿衣也不能用皮、毛料制作,否则,死者来世会转生为兽类。寿衣一般都不钉扣子,不论内衣还是外衣,一律钉原衣料缝成的带子,据说是不要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 结仇疙瘩(古代衣服扣是用衣料或布头儿打的算盘疙瘩),且有后继有人之意。至于寿衣的数量,一般都是单数,三、五、七、九件不等,忌讳双数,恐怕死亡的凶祸再次降临。

2.寿材,即棺材,棺材的用料有陶、木、石、金、铜等。春秋以后以木为主。汉族习尚以松柏制作,因为松柏象征长寿。一般不用柳木,因为柳树不结籽,唯恐有绝后之患。

3.孝服,披麻戴孝,即穿孝服的俗称,所谓“成服”就是指此而言。古时家里有了丧事,所有家庭成员按照自身与死者的关系,遵旧礼成服。

一般说来,男女孝属均身穿粗白布长袍,俗称“孝袍子”。子女孝属不缝底襟、腰间系上麻绳或麻缕,谓之“披麻戴孝”。只有姑爷穿漂白布的孝袍子,不戴孝帽。汉人大都戴口袋顶的孝帽,上边钉有小铜钱,还有棉球。长子钉一个,次子钉两个,三子钉三个,其他类推。孙子辈的在孝帽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重孙辈的在孝帽上钉粉红色棉球。无论男女,一律把青布鞋蒙上白布。如双亲均已去世,则可蒙严,若有一亲健在,就不能蒙严,露着黑色后跟,孙子、孙女则蒙红后跟。

4.长明灯,摆放在亡者头前的灵堂桌上。习俗讲究灯油不灭。古代古墓中也有点长明灯的例子。

5.纸扎,包括花圈、经幡、纸人、纸车马、纸钱、金元宝等,作为死后带到阴间的陪葬品。

第三篇: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

丧葬,又称为白事,过去都具有较重的封建伦理和迷信思想,礼俗繁多。解放后,大都从简了。当今的习俗,大致有如下内容。

净身装衣:人在百年归寿前,要按男左女右之规,在厅堂一侧铺上床,然后移置床上守终。同时属女性者,要替其梳头,若是男性,则要刮胡子。去世后,由死者子女或兄弟婶母到河(井)边盛回一小盆水(又称灵水),加抹药(秽草)和柚子叶煮之,替其浴身。毕后,按男双女单的寿衣为亡人着衣,并将一枚银币放于其口中谓之含口银。然后让亡者头里脚外地躺在床上盖上寿被,头戴寿帽,脚着白布底寿鞋。同时在亡者脚前放祭桌,放上一个香坛,点上蜡烛,摆上碗饭,饭上插一双筷子。

报丧上孝:特地向族戚友告知家人不幸去世的消息,谓之报丧。去报丧者把书面讣告交给主人,未备书面讣告者,就把某人逝世,何时入殓,何时出殡等告诉主人。其方式有专程登门口诉和讣告两种。无论父死(称正寝)母亡(称内寝)作为其子女、儿媳等都要先向本族长辈下跪泣告,随后由本族治丧理事会派员到母外家及五代内的姻亲家报丧,至于其他的族戚友一般则以讣告形式通报。过去有父故由宗亲主事,母亡则由母外家说话算数的礼制,其目的是警示人们在父母生前,要尽到作子女的孝敬之责,故民间至今仍有父亡畏族亲长辈,母逝怕舅父表兄之说法。向宗长和母外家跪泣,除表悲伤外,还有祈望得到他们的关心,理解和帮助之意。

按丧葬礼制之规,从亡者尸体移至厅堂始,所有丧家男女,要披上麻衣守孝。一般情况下,都不宜离开,甚至就餐,也得在地上,不许上桌。凡有房亲族友来吊唁时,都要跪在灵侧磕头答礼。连五服内的房族成员及眷属也要按制挂孝,女儿媳妇还要哭尸,诉对亲人的思念。与此同时,要请阴阳,要张贴门联,门联皆用白纸,只有高寿的亡者张贴红对,意把白事作红事办。

作为主家出嫁的女子,侄女,侄孙女及嫡亲得悉报丧后,都要以奠仪、香烛、锦衣、挽联及挽帐等专程前来或以其他方式以表悼念,尤其是女性,将到家时一路哭诉,其悲哀情绪,更催人泪下,如是女性亡者,其娘家的悼念方式尤为隆重。

排七

入殓钉棺:将亡者尸体装入棺椁,谓之入殓。入殓时,先由孝男蹲跪在亡者身边为其喂饭,方式是用筷子的一端先喂亡者,后用筷子另一端夹饭菜自食,以示送别;未满三岁的直系儿孙,要由大人抱着,从棺椁中间传过,以免死者以后亲近儿孙,为儿孙免除病灾易养成人;如夫妇一方去世,另一方要与亡者分梳,即将一把完整的发梳,折断一半,放入尸体脚下,以示夫妻分离,永不干扰;同时把亡者生前最喜爱的生活用品放在其手中,以备亡者在地府使用;此外,还要在亡者手上放一串粘(籼)米糍,意给亡人喂犬,以平安走过奈何桥。盖棺前,亡者的儿媳,还要点燃香火,在寿衣一角,烧穿一小洞口,意是亡者到了九泉后能认得自己的衣裳。大殓时,要按道士择定的吉时盖棺,然后钉棺。钉棺时,属男性亡者由族上长辈,属女性亡者,由其娘家长者,在棺椁一角,轻轻地钉一下,然后交由有关人员正式钉棺,而钉棺人员又必须留一枚钉子以作“留丁”(子孙钉)盖棺后,孝子及内眷仍要守尸守孝。

祭奠出殡:祭奠即用祭品向亡者致祭。是为亡者出殡前一次颇为隆重的致祭仪式。按本地习俗,祭奠一般定在中午至下午四点间进行。致祭前先把棺椁从厅堂移至祭场。祭奠时,由有关人员主持,并分层次,按序进行,一般先由主家孝子及内眷主祭,毕后由娘家亲戚代表祭之,最后是族亲代表。

致祭仪式结束后,接着就是抬棺出殡,其程仪是由身穿孝服的亡者外孙架着遗像先行,其后孝子执着哭帐,后面是棺椁,其后的顺序是孝子家属、五服内的房族,出嫁女夫婿,侄女婿,之后是锣鼓八音,跟在最后的是撑挽联、花圈。将至茔地时,孝子须在路边下跪“谢孝”,其意是望宾客止步不要再送了。而其他孝男、眷属及房族等仍须随棺到墓地。下葬时,还有一项仪式,即阴阳经过一阵念词后,向跪在墓前的丧家送葬者撒米,以示人人平安,家家贵发。随后折下挽联,脱下孝服,沿着另一路(不在送葬原路)返家。至家后,要在入门前先上厕所,以示去掉邪气。而负责在家工作人员,则在出殡后即打扫家宅内间和撕下白纸(含红纸)门联,重新贴上红纸新联,以示否去泰来。

其它:处理丧事后,把亡者生前的一切衣物清洗干净,并将其穿着去世的那条裤子,剪成若干块,分发给孝子,孝女各家保存。这块裤布,即被各家视为“仓库”,有家家宏发之意。接着就是为亡者“做七”即从亡者第一天算起,至四十九天,主家每七天祭死者亡灵一次,但不祭“三七”,同时按死者所生的男儿数计,然后从四十九天减去男儿总数,实际不足四十九天,再有在七七中,必须推算出至少有一个七,是初七,十七,二七日均可。凡出嫁女或侄女,在“七七”中,至少要回娘家为亡者做一个七。此外,第七个七称为圆七,主家必须以糯米汤圆做祭品。至死者“百日”,即去世一百天,主家须备上熟蛋、花生做祭品,祭毕,要就地拨开鸡蛋、花生分吃,以示“拨”日—— 亡灵与阳居者永远分离。

第四篇:陕北丧葬习俗

陕北丧葬习俗

陕北丧葬习俗有哪些 陕北人生于黄土,长于黄土,最后又要魂归黄土,即“死者为大,入土为安”。

守气

人都有一死。陕北人把人死了不说死,认为说“死”是对死者的不尊重,也不文明。陕北人把老年人死了说“老了”;中年人死说“殁了”;小孩死了说“撂了”。百善孝为先。在老人上了年纪,生活不能自理时,子女们往往轮番侍侯,对老人进行细致入微的照顾,称为“养老”。父母老人一旦有病,儿女就不出远门,在家劳动照顾老人。老人病重时,儿女就守在老人身旁,这叫“守气”。这时就先要给老人洗脸、剃头、净身(温水擦身),以防老人“老了”。如果老人病危,儿女就要整天守在老人身旁,在老人咽气前就要给老人穿好老衣(寿衣)。如果等到老人已经断气才给老人穿上寿衣的话,有两种说法:一是魂走时穿不上新衣即使做鬼也是穷鬼;二是外人会笑话,某某家老人“老了”还是红格溜(赤身),笑话儿女不孝。老人断气后,先用酒精棉球净面(洗脸),以防小虫,再给亡人两只手腕绑打狗饼,准备尸体下坑,找一张床,铺上干草,把尸体放在地上。用五张麻纸糊一块纸被,把亡人的脸面和全身盖住。为的是好看。铺干草讲究的是,一是为了干澡通风,便于尸体存放;二是即是病人一时休克再复活,一有动静,干草容易发出响声,使儿女便于发觉。此时接着要找一只鸡,亡人是男的,就得找一只母鸡;亡人是女的,就得找一只公鸡。讲究的是阴阳搭配,做鬼也有个伴。在门槛上将鸡头扭下,民间叫“到头鸡”。把鸡毛拔净,在鸡左右翅膀下各插一根筷子,把鸡放在一个碗里,然后献在亡人前面的祭品桌上。孝子出大门,到十字路口点香给亡人指路。

报丧

报丧,首先把亡人的铺盖卷放在院墙头上,村里人一看到铺盖卷便可知道谁家老人“老了”。其次要挂岁数纸。如果老人八十岁,起码要拿八十几张麻纸。风俗是要多几张,儿女总愿自己的老人长寿。把麻纸左右开剪,剪三剪,剪成串。六十岁以上的死者,岁数纸中间绑红纸条,小口不绑。把剪成串的岁数纸挂在大门口,过路人一看便能推测到老人的大概年龄。再次,通知死者娘家。派一个自家人带好礼品(烟酒)去请死者娘家,通知娘家侄儿戴孝。陕北人把通知娘家戴孝叫“出号”,一说“出号”,娘家人就知道当娘家戴孝,要行猪礼。

请阴阳

“富贵出在门里,子嗣出在灵里”。陕北人办丧事,最重要的风俗是请阴阳先生。讲究的是选一处好坟地、测一个吉日。灵地选好了,后代人丁兴旺发达;吉日选择好了,丧事办得顺顺当当,事主家不出怪事。因此,不论家庭贫富,办丧事都要请阴阳,不请阴阳吃亏在眼前。

入殓 葬日确定后,过三天要入殓。入殓有规定的两个时间:一是清早太阳未出来时,二是傍晚太阳已落时。不能见日头。入殓要通知娘家,这是礼节。正常死亡,娘家知道了也不来;而非正常死亡,娘家肯定会来人。入殓前,把亡人的寿衣都穿戴好再入殓。寿衣讲究的是穿单不穿双(三件、五件、七件),特指上衣,鞋帽各一件。铺身钱,口含钱,五色线。亡人入殓后,棺材里如有空隙,要充上花籽、柏叶。这其中有两大用意:一是花籽寓意后代开花结籽代代繁衍,柏叶寓意四季长青人口兴旺;二是把棺材充实,下葬时亡人头像就不会动,以防亡人的头撞在棺材壁上。

孝帽、孝子棍

丧事戴孝,分重孝和一般孝。儿女戴重孝,孝帽、孝衫、孝裙,穿白鞋,这叫彻地孝。侄儿戴自备孝,一般亲戚戴条子孝,阴阳、厨师戴带红点的条子孝,孙子戴花红孝。

儿女的孝帽上有棉花蛋、眼衫。棉花蛋是男左女右。如果亡人是父亲,儿女孝帽上左边吊一个棉花蛋,以示左耳不闻闲杂事,一心一意去守孝,右耳聆听母亲言;亡人是母亲,孝帽右边吊一个棉花球,以示右耳不听闲余事,一心一意去守孝,左耳只听父亲言;父母双亡,孝帽左右都吊棉花球,以示不闻闲杂事,一心一意去守孝。眼衫,以示一心守孝,沉痛哀号,两眼不视闲杂事,见了也装作没看见。重孝孝帽后边吊有一根麻线,以示披麻戴孝。孝子棍,用一尺左右的细柳棍,沾上白纸条,供孝子拄。

迎帐

迎帐,也叫迎祭。凡遇白事(丧事),有送花圈、毛毯、被面帐子等礼品,用竹竿抬上,吹手迎上。吹手在前,花圈、毛毯等随其后,接下来是遗像,最后是低头慢行的孝子。迎帐队伍在村中转一圈,一是展示送来的礼品多,丧事办的好;二是显示孝子多,儿孙满堂、生活幸福美满。

接娘家、谢娘家 在农村最爱看的是接、谢娘家,尤其是老人属非正常死亡或儿女平时对老人不孝服的,这时娘家来人是要发话的。娘家来人进了村,孝子们在大门外路两旁跪接,吹手在前迎接娘家,其他办事人员接回娘家的花圈、猪等祭品和行礼。娘家接回后,总管安排答谢娘家,一路上吹手吹奏,备一桌酒菜,到娘家的下榻处,总管把桌安平,立桌则丢人,酒斟满,孝子跪在地上。由总管发言,告知病人几时得病,经过怎样治疗,穿了几件衣服,背了什么棺材等。如孝子对老人孝顺,也属正常死亡,娘舅把酒一喝,让孝子平身。孝子们给娘舅敬酒,谢娘舅完毕。如老人属非正常死亡或儿女对老人平时不孝顺,娘舅就要问死亡原因,这时娘舅就要批评外甥。娘舅的话说不好,也不喝酒,孝子还得长跪,当天晚上的烧纸、踩跪、过金桥、撒路灯等一切祭奠活动都进行不下去了,灵堂里的猪不能下锅,影响第二天的祭事和宴席。这个环节是孝子最头痛的事。一般情况,娘舅把孝子批评、数落一顿了事。如果娘家人不发言,村里人会笑话娘家没一个办事人,全是傻瓜,怕的没敢开言。这就把娘家人的面子全丢光了。因此,具体情况需具体酌定。

祭孤魂

把娘家接回来后祭孤魂。选一与亡人的陵墓方向错开一点较高且平坦的地块祭孤魂。其目的是:孝子请灵前,先把孤魂野鬼作以祭奠安顿好,让孤魂野鬼先吃饱喝好,就不和先逝的老人争抢祭品。这样,先逝的老人就能享受到儿女们的祭品。

请灵

过祭饭丧事(三昼二夜),请灵在前一天下午开始。一般丧事(一天一夜),在聚客的当天晚上,祭孤魂毕,就开始请灵。如是新逝,请灵,请三代。如先前已殁了一个,就请先殁了的那个。尸骨盒不进院。请个牌位子,让老俩口团圆带路。

祭奠

陕北风俗,当老人殁了,都要举行祭奠活动。孝子要杀猪宰羊,富足户请礼生,一天三开祭(早、中、晚祭)。三祭都由礼生安排,都用祭文(礼生来写)。中等户只请吹手不请礼生。孝子自己安排三祭。每一次祭都是哭一阵、烧纸、奠酒。孝子有文化的自己写一篇祭文,在正祭时读,以示书香门第、文人辈出;不写祭文体现以农为本、以过好光景为荣。

祭奠,在农村叫烧纸(也叫烧纸钱)。凡前来唁言的亲朋好友和办事人员都要祭奠。

亲戚祭奠前,都要带祭品。一般,娘家是猪礼(退一半),女婿要献猪(两家女婿退半个,三家女婿不退),侄儿、侄女、外甥是猪礼,外孙是羊礼,孙子是娱乐费。外孙、孙子讲究少,民间常说孙子辈是:一个眼在哭,一个眼在笑。想花费一点钱可以,不出也行,没人说闲话。

祭奠烧纸按亲戚远近辈份大小顺序进行。每一排人烧纸,都要吹手张老号,办事人放鞭炮。凡来的亲朋好友都得烧纸,之后是踩跪、转灯山、过金桥、撒路灯。

这中间烧纸最红火,有的人懂烧纸礼节,有的人不懂;有的人哭的好听,有的人不会哭;有的人是干嚎,没有眼泪。众人看热闹,谁是真哭谁是假哭。

发丧

发丧时,长孙扛引魂杆,重孙抱用红被面包裹的花棒槌,事后该被面也就归此重孙所有。

下葬

扶柩高岗,泪洒青山,窀穸妥当,吊棺下葬。棺材下葬时大头朝里,小头在口。有的棺材底垫砖,有的垫煤块。墓室里有墓砖(写亡人的生平)、墓灯、五谷、祭饭罐、墓祭桌等。东南西北放桃木橛,为镇邪用。棺材盖上放桑弓柳箭,是亡人自卫的工具。

风俗:棺材摆放的位置是男左、女右,男东、女西。一定要细心放正。

陕北丧葬习俗方式 陕北地处偏远,改革开放之前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保存了非常古老的以汉民族风俗习惯为主体兼容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古老民俗,成为研究我国古代汉民族与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活化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状况的大幅度改善以及区内外人口的大量流动,陕北民俗的原生形态正因现代元素的融入而迅速改变着。从目前陕北的丧葬习俗来看,虽然礼节仪式简化了许多,但主要的礼节仪式依然保存着,从中体现的孝亲特色依然十分明显。

一、葬具

陕北从城市到乡村,至今仍然盛行土葬。木质棺材是陕北汉族居民的主要葬具,按照当地风俗,棺木用料,柏木为上,松木为中,槐木、榆木、杨木、柳木为次。旧时的棺材不涂漆,可以用核桃仁磨制出木料本身的自然花纹,现在大多在棺材外部髹漆绘彩。据学者研究,这种葬具装饰形式可以上溯到东周时期。棺木板的薄厚、页数的多少非常考究,棺木板越厚越好,页数则越少越好。

寿衣,是装殓死者的衣服,要在老人去世前准备好。寿衣用料按照传统习俗要用有“寿”字的丝绸,品种包括衬衣裤、棉衣裤、夹衣裤、袍子等,要里外全新,不缀金属扣子,只缀布带或布纽扣。颜色有红、褐、粉红、紫、兰、绿、黄色等,寿衣里子要红色,不能用黑色,意即后世红红火火。不穿带毛皮的,否则,下一世会转牲畜。不穿半杉半裤,否则,家中会出“半吊子”。现在也有穿日常生活服装的。男性头戴圆顶硬瓜壳帽,头枕鸡式枕,脚穿蓝色绣花鞋。除了寿衣外,还要给老人准备被褥,被褥是红色的。

二、葬礼程序

陕北汉族葬礼隆重,大致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1、入殓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也称入殓,分小殓和大殓。小殓是给死者穿衣。当地民俗认为,老人去世时,儿女都要赶到跟前。老人断气前,儿女要给他或她净身、理发、剪指甲,然后穿寿衣。净身是用清水及毛巾从头部开始洗到脚下,浑身洗干净。寿衣必须在老人断气前穿好,民俗认为,人的灵魂走的时候穿什么,以后就一直穿什么。

大殓就是把尸体放入棺内。按照当地民俗,老人不能去世在炕上,而要去世在一个能移动的木板上,最好是棺木盖上。因此,去世前要将棺木盖搬到家中,在老人去世前将寿衣穿好,头前脚后,平平正正地平卧在棺木盖上。不管什么时候去世,天黑前一定要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死者仰身直肢,随殓的物品,一般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四周用谷草、麻纸等充实。

2、殡

殡,就是停放灵柩或把灵柩送到墓地去,按照陕北丧俗,灵柩的停放时间各地不同,少则3日,多则几十日甚或几个月,由奔丧者决定。

(1)着丧服

在殡期,孝子必须着丧服。丧服用白色棉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按照当地习俗,儿子、媳妇、女儿、侄儿须戴重孝。子女的孝服由长衫、长裤与帽子组成,腰间还要系上一根由麻搓成的麻绳,称“麻辫”。只有孝子、孝女系麻辫,正所谓披麻戴孝。有的地方孝帽前用白纱蒙面,两耳坠棉花球,以表示孝子们不看不听其事,一心守孝。侄女、侄女女婿、外孙女及其女婿、孙女及其女婿、孙子及其媳妇、外甥等均不穿长裤。女婿、侄女女婿、外孙女婿、孙女婿都由孝子出资送1.5-2米的布匹,女婿、侄女女婿是深蓝色的,外孙女婿是绿色的,孙女婿是红色的,均系在腰间,称“腰孝”;过去,依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孝布的尺寸是有严格规定的,亲者用料最多,疏者用料依次递减。

(2)哭丧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按照当地民俗,死者断气后要哭,死者去世后的当晚与第二天晚上,要举行送灯仪式,孝子孝女要哭,亲朋好友吊唁时,只要有人哭,孝女、孝妇要陪哭,出殡时孝子、孝女、孝妇要哭。子女哭悼要悲痛欲绝,直到有人劝慰才停止。

(3)过三天

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因此,这个仪式叫“迎三”或“送三”。死者去世的第一、二晚,要送灯,孝子们一直要送到庙上。第三天早晨天不亮,孝子们要在十字路口焚烧用纸制作的骡子与马童,以供死者上路时用。民俗认为,这样的仪式举行以后,死者才知道自己已经离开阳间。

(4)烧纸钱

纸钱是中国古代祭祀时用以礼鬼神和葬礼及扫墓时用以供死者享用的“冥币”之一,是用木槌和铁制的钱模,把外圆内方的钱形打在毛纸上。纸钱的产生,源于古人笃信灵魂不灭的观念,认为死去的亲人在阴间也要有钱花。有的研究者认为,纸钱之俗早在汉代就有了,开始时只是随葬用纸钱,魏晋以后,人们普遍改为以纸钱祭灵,此俗一直沿习至今。

(5)出殡 在陕北,出殡一般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

出殡前要烧纸火,将纸火匠人手工制作的一个院落拼接,放置到大门外的十字路口焚烧,院落通常是二、三层楼组成的四合院,正房有“七间”“五间”等规格,院落里有摇钱树,房间里备有日常生活用品,甚至有佣人、汽车等,各种食材如油、盐、酱、醋、大米、小米、白面,各种豆类,水等,需放置在一个小的容器里,过去用鸡蛋壳,现在一般用果冻壳。大门外有影壁。纸火的制作,可谓对死者的衣、食、住、行诸方面都考虑得非常周到。

动灵前,孝子们要到灵堂前,等阴阳先生打开棺材盖,为死者开脸,一般是用一块纸巾蘸上黄油,清洗死者脸部。此后,要封住棺材,直到下葬不再揭开棺材盖。然后,孝子们烧纸叩拜,祭奠完毕后,用绳索捆绑棺木,有的还要在棺木盖上绑一只老公鸡,俗称“引魂鸡”,到坟地等棺木下葬后放走。孝子必须跟着灵车到墓地。瓦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殡。

3、葬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

在陕北,传统墓葬是竖穴土坑,现在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除竖穴土坑外,可在竖穴土坑表面用砖砌筑,这种形式叫建仓子,并用大石板盖顶;也可券葬,即做两个相通的拱形顶的墓葬。

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墓坑,将衣饭罐放置到墓坑壁上的窟龛里,点亮长明灯。在鼓乐与哀哭的混合声中将棺木徐徐沉到墓坑,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然后,盖好预先准备好的盖板,将挖墓坑时由长子挖的第一铁锨土撒到棺材盖上,然后封土起堆,插上引魂干,摆好墓门石。墓门石由三块砖垒成,两块插入地下,一块盖顶,但盖顶砖要等到第二天天蒙蒙亮,等飞禽飞过由孝子盖上。

到了墓地,要烧花圈与匾,并在火堆上用清油炸些年糕等,为死者“安锅”。

葬礼以后,有禅

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从死者去世后之日算起,计算七个七,出殡后每逢七都要到墓地祭奠,称过七,直到七个七,称尽七,为大祭七,孝女都来祭奠。如果过七那天正好在初七、十七、二十七(有的地方还有初八、十八、二十八),称犯七,据说是死者的灵魂有难,要在从家里到墓地的路上插上小白旗,以解此忌。据史料记载,禅七是一种佛教化丧俗,早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到唐代更盛,沿袭至今。佛教认为,在人死与生之间另有一个“中阴身”阶段,“中阴身”如童子之形,在阴间寻求生缘,以七天为一期。如果七天内仍然没有寻求到生缘,则可以更续七天,到每七天为止,必生一处,所以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之间,隔七必须举行超度,并设各种食品烧纸钱、祭奠,以免死者在阴间挨饿、缺钱花。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一百天和一周年也要进行大祭。

三、陕北丧俗与中国传统的孝文化

孝悌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最具普遍性的伦理模式与最高道德价值,是各种道德的根本。自古以来,衡量“孝”的普遍标准,主要是看子女对父母“生养死葬”的态度。在陕北,不管子女对父母生前是否孝敬,民俗对丧葬礼仪的要求非常严格,孝亲的特色贯穿在丧葬礼仪的始终。从陕北丧葬习俗来看,这种孝亲思想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表现子女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从哭丧、制作花圈与匾额、搭建灵棚及各种祭奠活动、居丧期间的各种禁忌(不能穿红戴绿、不理发、不剪指甲等),都表现出孝子孝女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通过这些活动以寄托生者对死者的哀思。

第二,表现子女对父母来世的关爱。从葬具的准备、入殓必须注重的细节、过三天帮助死者灵魂升天、烧纸钱及将纸灰归葬、精心制作墓穴,到烧纸火为死者准备好在另一个世界的衣食住行的各种设施及一切生活必需品、备好衣饭罐、点亮长明灯以及做

七、百日、周年的祭奠,无不表现子女对父母来世的关爱,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帮助父母灵魂顺利升天并早日转世、为父母备好在来世生活的一切所需。

第五篇:瑞昌丧葬习俗

瑞昌丧葬习俗

旅游A1421 姓名:何文斌 学号:20140203156

中国地大,山川地利多变,地理环境极其复杂,其也就造就了我国各地极为丰富、独特文化习俗。在此我介绍下家乡瑞昌的丧葬习俗。

如今随着城市化地不断加快,对文化民俗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于是有不少专家学者断言“中国真正的民俗现只藏身于小县城的偏远乡镇的农村地区”。对此,我比较赞同。这也是来自偏远农村地区的我选择家乡丧葬习俗的原因,因为只有那,才保留着最传统、最真实也最能让人铭记于心,并且如今还在不断延续。

我家位于瑞昌西部地区偏远乡镇花园乡,群山环抱,极为闭塞。恰如此,我们那地区的丧葬文化一直延续着自己的特色,暑假期间,村中一长辈去世,较为系统的目睹了这一丧葬习俗的过程,加上脑海中儿时村上那些老爷爷奶奶去世后丧葬过程的零碎记忆,加以整理,归纳为此文。

整个丧葬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为出殡前,即扎灵、守孝;二为出殡送葬(土话归山);三为入葬后,家属除旧、做法事(土话音译)。

先人一去世,其家属便忙碌起来,首先通知妯娌,兄弟和村中同一房头的族人,此,逝者去世的讯息便立刻在村中传开,此刻家属会请平常走得比较近的族人或者同一房头的族亲(一般多位女性且上年纪的人)去逝者房中替其擦拭身子,然后换上寿衣。一般正常自然老去的逝者其早就备好了寿衣,当然我也见过村中因为婆媳矛盾,婆婆喝农药自杀,来不及就地赶制寿衣而借寿衣的。这主要是维护逝者的尊严,让其干净上路。接下来就是请道士,道士可以说是每次丧葬过程的主角,他摆道场,做法事,指导着整个进程。还记得我们村就有着一位受人尊敬,闻名乡里的道士,按辈分,我喊他祥木伯。在我脑海里,小时候村中老者去世基本上都是他做的法事。首先,扎灵堂,我们不叫摆,因为整个灵堂确实是用竹子、松柏枝扎起来的。一般灵堂都是扎在自家的门前空地上,也有扎在村中公用的屋场上。灵堂少不了的是立根新砍的粗大、高耸的竹竿,竹枝砍光,但竹竿顶梢的竹枝必须保留,再砍一段两至三米的竹梢扎绑于大竹竿的顶梢并且系上道士带来的画着符的红色幡布,幡布下端吊着三个或五个黄色布条,布条里包着一毛钱的硬币,包硬币我不知道为什么,但这跟大竹竿是用来招魂的。灵堂的物品摆设也有讲究,我记得墙上都是挂着阴曹地府的牛鬼蛇神的狰狞画像,什么下油锅、钩琵琶骨、上刀山、腰斩等血腥场面等诸如此类。各孝男女的服饰也都有讲究,而且诸多禁忌。像孝男女一律着白色麻布孝服,黑色孝鞋,鞋上别上一朵白布花,手持粘满白纸的竹筒,竹筒顶端黏的是岁条状的一圈红纸,名曰出拄棒。孝男腰间系用干稻草编织的绳带,头上披白色麻布并以苎麻系之或者浅白色布草绳系之,孝女则头戴白麻布编制成的三角形头套也别上苎麻,腰间不系绳结而是白色布条系之。孝服装束依据与逝者的亲疏关系而有区别,越亲者颜色越深,绳结越粗大。守孝期间,男人不能刮胡须、剃发,女人不能洗头梳头,即便是夏天也如此,孝鞋上的花和出拄棒在整个丧葬过程中不能弄丢,而十分忌讳用出拄棒打人。当天晚上村中的每一户人家基本上都会去逝者灵堂前放一挂爆竹,上柱香,表示悼念,劝劝家属斯人已去,节哀顺变。这期间一天到晚法事不停,道士站在大八仙桌上出神,丢用老竹木根做成的半月形告子(土话音译,有盛告,阳告,阴告,一般是连续两或三双盛告便可以决定逝者是否能埋进祖坟山和逝者最后的下葬地点,当然道士也会结合逝者的生辰八字)

出殡,是整个丧葬过程中最隆重的一部分,出殡的日子必须是到士看的日子,这一天也是孝男女最悲痛也最痛苦的,上午六七点钟便开始做法事,孝男女便一直下跪,磕头。这也是有规矩的,孝子是一直跪在前面,不能起身,孝女则是一直扶着棺木痛哭,而孝孙,女婿,堂兄弟,侄儿,外甥女婿等则是听道士的命令进行着下跪,磕头,起身等动作,比如说,道士说一叩首,一干人等便得立马下跪磕头,二叩首,三叩首,人们接着磕,他们谁先磕后磕都是有顺序的,而且循环进行着,法事的高潮处,你会看到他们是跪了起,起了跪,左脚起,右脚跪,甚至来不及起又得跪下去。短短数分钟便下跪百来十次,而且还得有节奏。当然他们膝盖下垫着干稻草编的圆盘垫子。中午,全村人在祠堂吃丧宴,丧宴过后不久便是最隆重的仪式,出殡。八仙从祠堂戏台上取来两根红漆粗圆木八仙棍将棺木抬至祠堂门口或者较宽的屋场前,这是令人揪心的场面,女眷们一个个哭得死去活来,连棺木都扶不住,在地上爬着哭,声泪俱下,让人听了,很是酸楚动容。到了屋场上,放下棺木,又开始做法事。孝男女们接着哭接着跪。特别注意的是如果逝者为女性,逝者娘家人没到是绝对不允许出殡的,而且娘家人刚进村口,就得一直鸣放爆竹,等人一喊娘家母舅老表到,孝男孙女媳妇一起齐刷刷跪下,且只有娘家人来扶他们起身他们才能起身。这一天,请的乐队也会来,哀乐齐鸣,乐队中中的女队员还会哭丧,哭得也十分令人动容,然后就是哭颂悼文,一般但是什么含辛茹苦抚育儿女啊,和睦乡亲啊,未好好享清福就溘然长逝啊。然后在哀乐中又开始做法事,做完法事便最后悼念,各孝子孙按辈分,亲疏关系依次跟着端着灵位的孝子身后绕棺木三圈,女眷们则依然是趴在棺木上痛哭,他们的声音早已沙哑,哭不出声,但你仍然能听见她们撕心裂肺的哀嚎,头撞棺木,让人动容。随着道士一声起身的吼声,八仙就位,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了,都搭把手,抬的抬,扶的扶,因为装了大量熟石灰的棺木足足有一千多斤靠八仙抬起来且一路送到下葬地点是不太现实的,女眷们不用去,其实她们也没法去,丧期间,她们日夜哀嚎,此刻站立都是靠人扶着,这一刻她们仍然是趴在地上嚎哭,全村的人跟送葬队伍徐徐前进,棺木在途中一不能着地;二,遇到桥和神坛必须停,进行过祭,以便让逝者记得回家的路。所以能看如果哪个八仙抬不动了,便立即有年轻的小伙把他换下来,而且有人带着四条长板凳以便过桥时放棺木,一路上鞭炮,震天雷不断。同一房的小孩还会扛着纸糊的仙鹤走在队伍前面,到了墓地,道士依次向墓坑撒熟石灰,烧酒,烧纸钱,仪式结束八仙们便将棺木下葬,浇土,筑实,道士再做一场法事,众人开始回村,这时墓地附近的孩子会跑到墓地来吃送葬队伍带来的食物,叫筑坟粑,我儿时也吃过,一般都是面条或者粉干和糍粑煮的汤食,吃完还要把碗摔碎,吃不完的食物也不会往回带。

下葬回来后,当晚上,逝者家属便会把灵堂拆掉,和逝者生前用过的生活用品,衣服等一起在屋场上烧掉,并做场法事,然后每一户派一个小孩为代表去逝者家去分一份祭祀的食品回来,这是我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等村长分好,说,好了,大家便抢自己中意的那一份,后来,八仙觉得他们出力最多,就吵闹,不愿意全村人分,他们要独得,后来分食品这个习俗就消失了。下葬后的第三天和头七家属都会去坟上祭祀,并做一天法事。到此,整个丧葬才算结束。

家乡的这一丧葬习俗现在仍然在延续,究其原因,我就觉得是家乡人把我们中华民族的孝道,对先人的哀思很好的继承。我坚信在我的家乡这一习俗永远不会消失!

下载.宣汉县南坝镇丧葬习俗探究(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宣汉县南坝镇丧葬习俗探究(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丧葬习俗5篇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家家躲不开......

    山东丧葬习俗

    原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 1: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

    山东丧葬习俗

    山东丧葬习俗 丧葬过程可分为:备丧、初丧、灵奠。备丧,就是给老人准备送老的衣物、棺木等;初丧就是处理亡前事宜的,人体包括四个部分:1、俗称“穿衣裳”,2、俗称“光着身子走了”,3......

    浅谈漳州丧葬习俗

    浅谈漳州的丧葬习俗 摘要:丧葬是一项很传统也很庄重的仪式,其中暗含着人对生命的许多理解和尊重。而其繁复仪式也不完全是为了故人,是对活着的人的一种暗示或引导,不便说明的......

    丧葬习俗[5篇]

    丧葬习俗 丧葬,在古六礼中属于凶礼,也是人生礼仪最后一件大事。 一备 丧 过去,老人年满六十,可以以称为享寿。所以,老人年过五十以后,做子女的开始为老人备丧。所谓备丧,就是给老......

    丧葬习俗[五篇]

    丧葬文化习俗 汉族丧葬文化悠久而厚实。丧葬属于古代“五礼”中的“凶礼”,长期以来,人们遵循“生,事之以理,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理”的古训,“丧尽礼,祭尽诚”。而农业时代的亲情、......

    宁晋丧葬习俗

    宁晋丧葬习俗 为亡者举办丧事,一些习俗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办丧事俗称过白事,一般情况下,人过六十而亡的,其丧事如同喜事一般红火热闹,所以,又将丧事称为“喜丧”。 整个丧事......

    山西丧葬习俗

    山西丧葬习俗 吊唁死者的日子,山西各地一般都在出殡前一天,俗称“开悼” 或“开吊”。开悼时架设灵棚,将棺木移置灵棚之中。名为“移灵”。隆重的丧事在灵棚前还要高搭牌坊。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