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乡的地理论文

时间:2019-05-14 16:4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家乡的地理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家乡的地理论文》。

第一篇:关于家乡的地理论文

自然地理学论文

——我的家乡重庆长寿

我的家乡叫做长寿,位于东经106度49分至107度27分,北纬29度43分至30度12分之间。辖区南北长56.5公里,东西距57.5公里。总面积1423.62平方公里。地处重庆市中部,东南接壤涪陵区,西南与渝北区、巴南区为邻,东北接垫江县,西北与四川省邻水县相接。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冬暖春早、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常年平均气候17.7℃,最高年20.4℃,最低年16.7℃。常年平均降水量1165.2毫米。常年日照时数1245.1小时。

长寿地处重庆腹心地带,襟长江而临重庆主城,居渝东而挟三峡库区,史称“膏腴之地,鱼米之乡”,因其“东北有长寿山,居其下者,人多寿考”而得名。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长寿人民,用辛勤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文明,谱写了灿烂的长寿文化。改革开放激活了这方热土,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强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形象全面提升,已成为重庆市的一座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中国西部最大的天然气化工基地。

三峡工程兴建和西部大开发的全面推进,长寿得天独厚的天然气化工优势,区位口岸优势,承接都市经济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的优势更加明显。

面对新的历史机遇,长寿区委、区政府站在重庆改革发展的前沿,主动把长寿经济社会发展融入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制定了“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成强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长寿建设成为重庆市的工业高地、城郊商品农业基地、旅游休闲胜地和区域物流中心的奋斗目标。

新建成的重庆(长寿)化工园区和重庆市晏家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天然气化工基地。以柑橘、畜牧、水产三大支柱产业为核心的长寿农业,正全力打造重庆都市城郊型农业基地。以凤城、桃花、渡舟、晏家、江南为核心的五大城市组团,将把长寿城建设成为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拥有65平方公里水域、200多个岛屿,鱼鲜果美的长寿湖,正成为重庆市民的中心花园,未来将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三峡国际黄金旅游热线的重要节点。

域内江河纵横,峰峦叠翠。东部黄草山称东山,海拔600米—700米。西部明月山,称西山,境长约80公里,海拔600米—700米,全区最高峰白云山1034.2米。铜锣山位西北,海拔500米—600米。南部五堡山、与涪陵、巴南区交织,长江、龙溪河、大洪河、御临河分别流经区境,积雨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3条。长江流经20.9公里,年经流量3600多亿立方米。龙溪河全长170公里,区内78.2公里。因建狮子滩水力发电厂,而成长寿湖,有“川东明珠”之誉。控制流域长140公里,水面积65.5平方公里,总库容10.27亿立方米,岛屿200多个。

长寿自然资源丰富,物种繁多。全区土地面积212.32万亩。其中陆地195.6万亩,占92.13%,水域16.72万亩,占7.87%。土壤为水稻土、冲积土、紫色土、黄泥土。有珍贵树种水杉、银杏、月桂、沙田柚、夏橙等,有一类保护动物中华鲟、白鲟、胭脂鱼,二类豹,三类长江鲟、红腹锦鸡、灵猫、獐子等。

天然气探明储量3000亿立方米,煤炭4598万吨,优质白云岩10亿吨,特优级石灰石20亿吨,厚层岩盐数十亿吨,沙金、硫铁矿、黄铁矿、铝土矿、钾矿、石膏等储量颇丰;江河水能蕴藏量18万千瓦,可开发量达95%;有古代遗址18处,古墓葬66处,古建筑85处,石刻及石佛寺2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6处,旅游点30余处。

长寿素有“天府膏腴之地,巴蜀鱼米之乡”之美誉。盛产水稻、玉米、大豆、油菜及柑桔类水果和淡水鱼,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和重庆市的水产、猪肉生产基地。长寿夏橙、长寿沙田柚多次获中国农牧渔业部金奖。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58元,增加678元,增长了19.5%。

三、物产资源

长寿区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区域内植物、动物资源种类繁多,森林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林为主,1000余种植物中有水杉、银杏、月桂等珍贵树种。森林覆盖率21.73%。全区有栽培植物380多种,主要是水稻、玉米、小麦、红薯四大类,尤以水稻居首。除粮、油、蔬菜等农作物外,还沙田柚、夏橙、枇杷、葡萄、茶叶、蚕桑、榨菜等名优经济作物,有“沙田柚之乡”“夏橙之乡”的称号。动物218种,包括一类保护动物中华鲟、白鲟、胭脂鱼,二类豹,三类长江鲟、红腹锦鸡、灵猫、獐子等。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开采价值的矿藏有20多种,其中天然气储量达3000亿立方米,是全国已探明的大天然气田之一,天然气净化输出量占全国的42%。煤炭4598万吨,优质白云岩10亿吨,特优级石灰石20亿吨,厚层岩盐数十亿吨,沙金、硫铁矿、黄铁矿、铝土矿、钾矿、石膏等储量颇丰。

四、水文资源

长寿江河纵横、水网密布。有一江、二湖、三河、十三溪,107座水库

第二篇:地理论文

浅谈时事材料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滦平县第八中学

段桂香

时事材料往往具有时代气息浓、与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等特点,在当今世界乃至我们生活的城市中,许多时事与我们地理学科有着密切联系,是我们地理教学中的很好的“活教材”。尤其在目前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适时地、恰当地用好时事材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配合地理高考复习、开展素质教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在课堂讲解时运用时事材料,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上结合相关时事材料来讲解各种地理理论知识,不仅可以赋予教材新的生命力,使理论内容更形象化,而且可以大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果。

例如,在高中地理下册中提到“解决城市问题的途径”有两条:①分散城市职能,积极发展中小城镇,并在大城市周围建设卫星城;②进行城市规划,重视城市立法,加强城市的管理和建设。这两点内容理论性强,而且较抽象,此时我就结合所收集的有关自己学校所在上海市发布的一些关于城市总体规划的时事材料,具体举例解释这两点:①为分散城市职能,上海在内环线以内地区,以发展第三产业为重点,迁出了大量居住人口和不相关产业,而外环线以外则以发展第一、二产业为重点。在中心城周围规划建成宝山、松江、嘉定、金山、闵行、惠南、青浦、南桥、城桥及空港新城、海港新城11个新城,建立起“中心城──新城──中心镇──集镇”的多层次城镇体系;②上海制定了一直到2020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颁布了诸如《上海市固体废弃物处置规划》等一系列相应的法规,加强了城市环境建设以“环、楔、廊、园”为主体的中心城环境绿化建设和以三港两网(深水港、航空港、信息港、高速公路网、轨道交通网)为重点的交通规划。通过运用这些具体的时事材料讲解,不仅使得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了,而且也使得课堂讲解更言之有物,而非照本宣读,同时学生也更容易理解、记忆这段较抽象的教材。

再如,美国的NBA职业篮球赛经常是时事报道的热点,在“世界地理”部分,美国各城市的教学中,我就充分利用这些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耳熟能详的NBA球队队名来进行城市地名和特点的讲解。当我问及“小巨人”姚明加盟了NBA哪只球队时,几乎每个学生都热烈地喊出“休斯敦火箭队”,随后我就顺势指出“火箭”这个队名是反映休斯敦是美国重要的宇航基地的特征。我还让学生在地图上寻找“飞人”乔丹所在的“芝加哥公牛队”的地理位置和这个城市所处的美国农业带,学生从中就掌握芝加哥位于美国的乳畜带,并且是美国的肉类加工工业基地。同样结合对“西雅图超音速队”和“底特律活塞队”队名的分析,也让学生很快记住这两个城市作为美国航空工业基地和著名汽车城的特征。这些时事材料在讲课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知识性,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地理,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课堂教学。

从以上事例可看出,在讲解中用好时事材料,符合中学地理教学法中关于“地理事实材料和地理基本原理相结合的原则”和“经常应用地理感性材料的原则”,而且作为要把教材和学生联系起来的教师,通过这种方法丰富了教材内容,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在高考复习时运用时事材料,有效提高复习效果

随着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开展,高考复习方法也要不断更新,其中对时事汇编成专题以此展开复习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它不仅符合现在高考的越来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和关注现实问题的趋势,使复习更有针对性,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复习知识,学以致用,使得复习更上一个层次。

近年来,无论是高考地理还是综合考中,都越来越多出现以时事热点为背景的考题,如去年上海高考地理卷中综合分析题第一题:伊拉克战争和西亚地理,第五题中的地理信息系统和非典数据统计等题目都是时事热点。这一方面说明了时事内容在教学中的运用已越来越重要了,另一方面也督促、引导我们在高考复习时,要学会把时事材料汇编成专题开展复习。如最近的“三农”问题、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革、朝核危机、火星勘探等。这样可使复习更有针对性、更有新意,也会更有效。

另外,把专题性的时事材料设计成综合题,设置新情境进行训练,可以使学生把复习中所学到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各知识点的内容变为学以致用的能力,融会贯通,让复习更上一个台阶。如针对“神舟五号”的时事材料可设置题目如下:

在最近的一年里,“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是令全体中国人最激动的一件事。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顺利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飞船按照预定轨道绕地球14圈,在太空飞行21小时后,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英雄杨利伟自主出舱。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据此回答以下题目。(1)“神舟五号”的发射地酒泉位于我国________ 省,____________铁路线经过该地,它所在的交通要道,早在“丝绸之路”年代就已著名,因其位于黄河的西面被称“______________”。

(2)神舟卫星发射中心位于西部,这除了符合国防安全的需要外,还考虑了

A、高耸的地势条件B、发达的科技条件 C、较好的气象条件D、丰实的能源条件

(3)神舟号系列飞船的着陆点,大多选在内蒙古地区,其原因有 A、地形开阔,平缓多沙质草地,无大河。B、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C、草高林密,有利于宇航员安全降落。

D、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多晴朗天气,大气能见度好。E、人烟稀少,可避免人员伤亡。

(4)“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时,联合国总部所在地纽约(西经74度,北纬41度)为

A、10月15日16时33分 B、10月15日17时27分 C、10月15日18时48分 D、10月16日16时17分(5)此时,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B、中山站进入极昼

C、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小到大,是悉尼-吉隆坡-纽约-摩尔曼斯克 D、澳大利亚农民将开始收割小麦

这样一道时事材料综合题,既考了学生“中国地理”部分的区域知识、地形知识,又考了“世界地理”部分的时区知识,还涉及到了高中地理的相关内容,可以说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综合考察。

所以在高考复习中运用时事材料,既符合高考改革的趋势,又有利于学生复习层次的提高。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运用时事材料,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正在进行的中学地理课程改革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许多学校也展开了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把各种取之于社会实践的课题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而时事正是可用于开展素质教育的很好题材。在研究性学习中,通过对时事内容的寻找、分析等,可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会大大促进学生自觉掌握课内知识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比如在高二地理最后一章“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教学时,在课上我先引用了一个青藏铁路修建时,为保护藏羚羊的生存迁移通道,而架桥以保护那里的生态环境的时事实例,分析了其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然后,我就布置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自己查找关于我国西部开发其它的时事实例,并从中分析、评论其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结果学生交来了一篇篇很不错的小文章,有的谈到:团中央启动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活动对西部开发的教育扶持是具有持久影响和重要意义的开发西部途径;有的举了九寨沟实行游客每日限量最多1.2万人的例子,认为虽然景区为此高峰日每日要少收入上百万元门票,但却有效使其更具可持续发展性;也有的同学举出了反例,如内蒙古草原开发的过程中,有人就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大肆挖生长在草根的发菜(因发菜与“发财”谐音,宴席上需求大,所以其市场价较高),发菜是开发利用到了,但草原却遭到严重破坏,载畜量下降,甚至引起沙漠化,彻底违背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这些时事事例的收集、分析,学生更深切地理解了教材,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同样,我也曾就“城市垃圾处理”这方面对时事内容作过专门收集,然后设计成讨论专题,在教学中运用。“中国地理”部分环境保护内容中就有关于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教学内容,课上我将时事材料中提到上海各时期不同处理垃圾的方法告诉学生,有通过水路运往老港垃圾处置场填埋,有在郊区简易堆放,有泔脚垃圾被收购去喂猪,有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置,有垃圾全封闭、全压缩运输,有垃圾焚烧发电,有垃圾的生化处理、卫生填埋,有垃圾产业链打造“循环经济”等。让学生来分组讨论,哪些是可取的途径?哪些是应摈弃的?原因又是为什么?大家生活中又应如何去付诸实践?你还能有什么好办法吗?通过这样引入时事内容的研究性学习,使得原本平淡、枯燥的内容一下子变得鲜活了,更贴近学生生活了,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更深地体会到了学习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更喜欢学习了,更学会关心自己周围的生活,更多地习惯于把所学的知识与改变生活相联了。

第三篇:地理论文

善待环境 低碳生活

我们居住在一个被大气所包围的星球,那就是地球。地球本是一个美丽的星球,可是如今已经虚弱不堪,一天一天地消瘦下去。

透过历史的层层迷雾,先让我们回眸二百年前的世界。一株桃树依山傍水而生,时值春令,花开满架,清风徐来,那几缕“红烟”便随风轻舞,渐飞渐远,但那片红云却历历在目。夕阳西下,一位渔夫驾一叶扁舟,悠悠地唱着渔歌,在橙红色的天空下,勾勒出一幅渔舟唱晚之景。

再让我们把视线转向现在,同样是那棵桃树,周围同样是山是水,但这棵桃树已犹如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奄奄一息。几朵几近惨白色的花零星地散落枝头,一阵让人窒息的暖风吹来,那凤毛麟角般的花儿便随风归去,不出五米,已辨不清颜色,消失在乌烟瘴气的世界里。唉,何谈落红无情,实乃人为所致。再看,那摇摇欲坠的夕阳放射出淡黄色光芒,一幅日落西山之景着实让人感叹,令人深思。那渔舟唱晚已遥不可及,只能在臆想中徜徉,领略这番温馨的美丽。

是什么造成了这翻天覆地般的变化?是什么导致了这自然的衰退?又是什么破坏了这令人心悸的美丽?

二氧化碳导致了温室效应,使全球气侯趋于变暖,也使原本正常的气侯趋于异常化,这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耕作制度,二十四节气已成摆设,对耕作毫无帮助。

不仅二氧化碳污染了空气,现在越来越多的有毒气体弥漫在我们身旁,我们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吸进这些有毒气体,或许短时间内无伤大雅,但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毒素在人体内堆积残留,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继而引发一系列呼吸道系统疾病,甚至引发更多骇人听闻的不治之症,最终威胁人类的生命。那么这些有毒气体是从何而来呢,又如何控制呢?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高科技时代,日子一天比一天过的好,可环境污染也随着我们生活的改善变的更加严重了。为了我们能更好的生存我们,应该重视低碳生活,而所谓的“低碳”就是减少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能让臭氧层——也就是地球的保护伞渐渐变薄,之后就会引起新的环境问题,如过量的紫外线能使塑料等高分子材料更加容易老化和分解,结果又带来光化学大气污染。要想做到低碳生活首先我们要多骑车,少开车,因为现在人们便得富有起来了,几乎每家都有一辆汽车,而汽车的尾气的排放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其次我们还要多植树,原因是树木可以理沙化耕地,控制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可以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还要少开空调,因为使用空调,会使新鲜的空气中臭氧减少,特别是夏天的时候,要尽量的少开空调,可以吹吹电风扇。最后,我们还应该以环保购物袋替代塑料袋;以节能灯代替白炽灯;用永久性筷子、饭盒,取代一次性餐具;使用传统发条闹钟,取代电子闹钟。

让低碳走进我们的生活,让环保走进我们的心中,我们要让地球母亲恢复原来的面貌。同学们,请爱护所有的自然造化,请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我真诚地希望,“酒楼门口,不再有被囚于笼中的珍禽;集市摊头,不再有被高声叫卖的青蛙;鸽子飞过秋日的天空,我们不再射出铅弹;蜻蜓掠过夏天的裙边,我们不再张开捕网”。那么,我们相信,也完全相信人类一定能营造一个绚丽的世界!

第四篇:地理论文

凉山彝族服饰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浅析 美姑中学(西昌校区)王国明

摘要:

长期以来对凉山彝族服饰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较为薄弱。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浅析凉山彝族服饰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表明:在凉山大江大河、大山密林、天堑沟壑的隔绝所造成的特殊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理因素的影响下凉山彝族服饰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同时凉山自然地理的天然屏障,社会制度的自我一体,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与外界交往较少,服饰受到外界的影响也较少,所以凉山服饰得到了较好的保留;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凉山彝族服饰也受到了外来文化强烈的冲击和挤压。最后本文对凉山彝族服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多元性文化的保存提出自己的浅见。

1. 凉山彝族服饰概况

传统的凉山彝族服饰古朴、典雅,种类繁多有性别、年龄、盛装、常装之分 ,而且还有婚服、丧服、祭司服、战服等各种专用服饰。据不完全统计,服饰品种多达300多种 各类款式独具特色 ,在世界民族服饰文化中也实为罕见。他们在服饰中用最美的黑、红、黄三色彩构成主色调 ,然后配上各类琳琅满目用金、银、铜、石、骨做成的配饰在他们服饰。

凉山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穿在身上的服饰凝固了每个特定时期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生活环境、传统工艺、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凉山彝族服饰不仅有性别、年龄、盛装、常装之别,还有婚服、丧服、祭祀服、战服等各种专用服饰。

凉山彝族至今保留了“披毡、着贯头衣、右衽、着拖尾裙”的遗风。总体而言,男性服饰凝重大方,女性服饰色彩斑斓、图案多样、精美。孩子服饰讲求明快活泼,青年服装讲求鲜艳夺目,中老年服装讲究古朴、凝重、宽松。

凉山彝族服饰大致可分三个土语服饰区:一是以美姑为代表的义诺土语服饰区,二是以喜德、越西为代表的圣乍土语服饰区,三是以布拖、普格为代表的所地土语服饰区。

2.自然地理环境与凉山彝族服饰文化关系

任何区域或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同本地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服饰文化地区差异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一定时期的服饰根置于物质生活的土壤中 ,受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一定范围内的服饰文化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反馈 ,丰富了该地区的文化景观。凉山天堑沟壑的隔绝所造成的特殊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了服饰文化的地域性差异。

2.1山地地形、寒冷的气候决定了凉山彝族服饰的物质原料

刚脱离自然界的人类原始居民尚无用衣服御寒或美化自己的意识。但随着人类获取食物能力的增强 ,必然产生保护自己身体不受伤害的要求。起初只是对身体某些特殊部位的保护 ,继而才发展到全身。妇女繁重的采集任务和男子的狩猎活动 ,使他们裸露的身体常被外界撞伤或刺伤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产生了保护下身的想法。于是 “掩其脐下” 的原始服饰开始出现。凉山以山地地形为主,耕地大部分分布在坡度在30-70度的陡坡上,不存在灌溉条件。在这种气候及地理条件下只能种植一些荞麦、土豆等耐寒的低产作物。所以凉山彝族的生产方式中畜牧业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中羊是他们主要饲养的牲畜。故羊毛是他们最易也是主要的服装原料

凉山气候寒冷,产麻少棉,由于交通不便,彝族来往于羊肠小道,山林葛藤,厚实的毛麻织品耐磨损,同时与外界交流甚少,故服装以毛、麻为主要原料。解放后,彝族人逐渐以棉布为原料。

2.2海拔高、日照长、辐射强的山区自然条件特点对彝族服装款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凉山彝族生活地区,基本上为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山区,最热月平均温10摄氏度,最冷月平均温低于2摄氏度,气温较低,最冷可达到摄氏零度以下。霜期长达半年以上,属于高山台地气候,气候多变,气温有较大的年较差和日较差,昼夜温差大,总之凉山彝族居住区具有气候偏冷的特点。

凉山彝族男、女装最初都是上衣下裙,但由于男女劳动分工不同,男子通常要外出狩猎、种植,因而逐渐改穿裤子(也有少数地区一直保留裙装),女子通常在家纺纱织布,因而一直穿裙子。凉山妇女喜穿长至膝下甚至拖地百褶长裙 ,这种裙子厚实、保温、美观 ,宜在山区快步行走。男子喜欢穿由裙子演变而来的裤脚边宽两尺以上的 “大裤脚”长裤 ,爬山涉水或劳作时把裤脚收拢拧紧插于腰带内 ,行动极其方便。

生活在半山区、坝区的男子则喜欢短不及膝的短裤。外出时男女都穿 “擦尔瓦”,形如斗篷 ,下端缀以长穗 ,长可及膝 ,穿脱方便。白天可御寒 ,夜间可作被盖 ,同样也是适应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反映了凉山彝族对其较为恶劣的生存环境的一种适应能力。同时根据当地海拔高、日照长、辐射强等自然条件的特点 ,凉山彝族妇女创造性地应用了既能遮光挡日 ,又有美饰作用的各种盘状头饰 ,例如“盖盘帽”“竹架帽”等。

2.3自然地理环境对凉山彝族服饰的发展、演变的影响

彝族服饰的发展、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其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当地理环境相对封闭时,当地理保留其传统模式;当地理环境相对开放时,则会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彝族深居高山地区,高山险地往往成为本地区的天然屏障 他们与外界交往较少,其服饰受到外界的影响也较少,主要通过群体相互学习,父母传授等方式使本民族服饰得以保留和传播。彝族姑娘一般从七八岁就开始学缝衣绣图案十二三岁便能上机织布长大后个个会绣图人人会织布。在彝族观念中常把针线活的好坏作为评价一个姑娘聪明才智的标。所以凉山彝族服饰完整地保持传统服饰的风格。例如彝族的毡毛披衣至今可以至少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凉山彝族披衣服饰所展示的古韵遗风首先印证得是它古老的历史。就是在今日的凉山地区,仍然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由松草、树皮、牦牛皮、羊皮、马尾毛、棕毛等各种植物和动物毛皮材料制成的披衣被称为是人类服饰的活化石也是一部活的服饰史。

保持一定传统服饰特征 ,但有变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他们的服饰原料由多为动植物皮毛和自纺自织的棉布转变为经过再加工的棉布 绸缎、呢绒、化纤等原料了,另外随时代的变迁统治者的干预。彝族族服饰也不断变化从清朝雍正五年年布依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后由于清政府强迫少数民族改装使彝族服饰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这个意义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对服饰的影响减弱了,不利于文化多样性的保存。

3凉山彝族服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1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理念

凉山彝族服饰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符号。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离不开彝族服饰文化和彝族服饰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高度认识开发利用服饰文化的意义开发展示彝族服饰文化资源,一方面要继承彝族文化历史积淀中的精华,同时又要对各种民族文化因素进行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生活的创新性构架和创新性整合,实现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之需要,才能发挥时代效应,转化为现代社会经济生活所必须。通过创新,使彝族服饰文化精华在现代生活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3.2努力保护和抢救凉山彝族服饰文化遗产

凉山彝族服饰已经逐渐在消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紧对彝族服饰开展普查,对失传的彝族服饰尽最大的努力给予恢复,保护、收藏、在制作,努力进行有效地开发利用。开发是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必然途径。彝族服饰文化资源只有经过开发展示才能为社会所认识和运用,同时在开发展示之中经过现代过滤和艺术品位的提升,才会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3.3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

彝族服饰文化资源像像其他彝族文化一样重要。要把彝族服饰资源转变为彝族服饰文化资本,需加大投入人力度。一方面鼓励现在从事彝族服饰制作的民间工艺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将彝族服饰的开发生产列入扶持内容,在彝族服饰的研究、调查、收集、收藏、设计、技术培训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

3.4培育具有凉山彝族服饰文化特色的产品消费市场

在市场竞争的时代,找准消费者的需求点成了最必须的第一课。开发具有凉山彝族服饰文化特色的产品。形成一种具有浓郁文化内涵的商品。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必定具有顾客的市场前景,建立彝族服饰等产品的设计加工厂,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推广、逐步扩大的办法,形成整体优势,促使凉山彝族服饰产业形成具有一定规模、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保存文化多元性、正确弘扬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从自然地理对凉山彝族服饰影响的角度看,凉山主要以山地地形为主,不利于耕地种植,所以生产业以畜牧业为主,故凉山彝族服饰的材料以养皮、牛皮为主;其次,由于凉山海拔较高,大多数彝族都居住在 高山和二半山,气候特别寒冷,深刻影响了凉山彝族服饰的款式;再次,彝族深居高山地区,大山密林、高山险地成为当地的天然屏障,与外界交往较少,所以凉山彝族服饰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传统的服饰特征,而后来由于科技术的发展,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影响下,凉山地区的封闭状态被打破,服饰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和挤压。要保存文化多元性、正确弘扬传统文化应注重凉山彝族服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即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理念;努力保护和抢救凉山彝族服饰文化遗产;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具有凉山彝族服饰文化特色的产品消费市场。

第五篇:地理论文

雷州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陈欣祥

(华南农业大学理学院 周一10光信3班)

内容摘要:通过调查和了解雷州聚落的起源与发展,认识聚落的形态及其演变,分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白聚落地理学的含义,并能够就聚落环境来谈出对聚落未来的发展方向的看法。

关键词:雷州聚落、自然环境、建筑、文化、发展

一、雷州简介

雷州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中部。地跨东经109°44′-110°23′。北纬20°26′-21°11′。东濒南海,西靠北部湾,北与湛江市郊、遂溪县接壤,南与徐闻县毗邻。南北长83公里,东西宽67公里,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温度23度C。

全市总人口141万,辖20个镇,镜内有11个国营农林盐场,雷州城为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面积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万。全市耕地面积152万亩,海岸线长达406公里,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发展。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农、林、牧、副、渔生产,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二、雷州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雷州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岛中部。地跨东经109°44′~110°23′。北纬2O°26′~21°11′。东濒南海,西靠北部湾,北与湛江市郊、遂溪县接壤,南与徐闻县毗邻。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境内东西相距67公里,南北最大相距83公里。2.土地资源

雷州市土地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150万亩,其中水田9O万亩,坡地60万亩,人均耕地1.2亩,有林地总面积156万亩。3.地形地貌

雷州市地质年代短暂,属第三纪玄武岩与第四纪浅海沉积物所构成的平台阶地及低丘陵地带。地势南高北低,起伏不大,东西两面向大海倾斜。沟谷一般南北起向。地貌以台地、阶地、低丘陵为主,坡度相对比较平缓。

4.土壤类别

雷州市自然土壤总面积360万亩,占总土壤的68%,可分为五大类型:砖红壤土,滨海盐渍沼泽土, 滨海沙土,滨海盐土,沼泽土 5.海洋资源

雷州市位于雷州半岛中部,东西两面临海,海岸线长达406公里。全市海洋资源极其丰富,品种繁多。不但海洋捕捞业得到迅速的发展,而且养殖业也迅速发展,全市30万亩沿海滩涂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开发利用。现已有16万多亩养殖对虾、石斑鱼、鰡鱼、黄脚鲩、膏蟹、泥蚶螺、东风螺等。水产养殖总产量8765吨。,其中,珍珠养殖业更为突出。雷州是中国“南珠”的重要产地,自汉代至今,一直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雷州人民从60年代开始,人工海底采珠转上了人工养殖珍珠,办起了一批珍珠养殖场。1967年,在南海水产研究所科技人员的帮助下,流沙珍珠场人工孵化珍珠贝苗喜获成功。进一步促进了珍珠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随着珍珠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珍珠工艺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现有珍珠贝末加工厂25家,珍珠项链、珍珠手铜加工厂共56家,产品畅销香港、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三、雷州聚落的起源

历史上,雷州地处天涯海角,为蛮烟瘴雨之乡,但是丰富的海洋资源,平坦的地势,良好的气候环境,吸引了先民们的聚集,渐渐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他们逐渐定居下来,形成南海地区最早的聚落。

考古学家发现,距今约有5000年已发现的有7处的聚落遗址。其中,英楼岭山岗遗址:位于海康港对岸海田镇英楼村东北平台坡上,面积为1O多平方米,遗物有石斧、石喯、砺石、石网坠、敲砸器、穿孔器以及夹沙陶片等2O0多件。此外,还有石头堰山岗遗址、芝园岭遗址、卜袍山岗遗址等。

在随后的几千年的聚落发展,伴随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雷州聚落所出现的手工产品,更令人瞩目。

在唐宋元时期,专家们发现窑址 60多座。其中,茂胆村窑址:位于雷城北通明河畔,属唐代斜坡势龙窑,藏有碗、盘、碟、罐等产品。公益圩窑群:位于南渡河上游,包括招板、湾仔、罩道等村古窑和公益圩窑,届宋元时期的龙窑,发掘公益圩窑所发现的器物有碗、碟、盘、炉、瓶、壶、枕等10多种。这些器物胎质灰白,釉色光润,并饰以印花,或绘以人物,或书以吉语,既有磁州窑名品的特点,又有当地独特的风格。

四、历史上雷州聚落的发展

如前所述,雷州远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先秦时期,这里先后为越楚的势力范围。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末,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东合州为雷州。治所在海康(今属广东)。辖境相当今广东雷州半岛大部地区。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升为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府。1913年废。

雷州城大都为县、州、郡、道、府治,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

五、雷州聚落建筑的特色

1.雷州地区即将消亡的建筑——茅草屋。在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居住在邻近河水、溪流边的阶地,过着采集野果、捕渔、狩猎的生活,并根据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和“红土”的土壤特点,结茅草为庐,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最早期建筑。最原始的茅草屋是用竹条、禾草、红土混合粘建墙体建起来的。它们的特点:适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很好住,就是怕火。但由于当地的茅草屋改造工程,它们很快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所以说“雷州半岛即将消亡的建筑”。2.邦塘村古建筑群。被誉为“雷州第一村”的白沙镇邦塘村位于207国道旁,清朝时该村高中及第者达100多人,其中有10多人任过六品以上官职,留下100多座古民居。最具规模的是李光祖家的“五龙九宅”,拥有4条巷道10多座屋宇。全村堪称古民居“博物馆”。3.三元塔。原名启秀塔,耸立于雷城东南三元塔公园内,东拥平畴,南拱擎雷,西扶罗湖,北枕英灵,为古雷阳人景之一“雁塔题名”。属我省著名砖塔,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奠基时发现3颗蛇蛋,以为是三元及第之兆,故名。塔为平面八角,九层楼阁式砖石砌成,底层 和最顶层的壁厚分别为3.48米、1.90米,高57米,塔腔为穿壁式绕平座结构,以棱角牙子砖和线砖相叠涩出檐;塔身逐层递减,比例匀称,环以栏杆;内楼17层,木板铺就,每层对开拱券门。东入西上,南进北出,绕廊而行,可达板项,登塔远眺,雷城盛景尽收眼底,远处良田万顷,呼陌纵横,无边无际,塔基镶嵌浮雕,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线条粗扩,神态逼真,“铺将南国长空卷,写就雷阳不朽文,„雁塔题名‟光一叶,青春永伴我三元!”。的确,几经劫难之后,于 1983年,三元塔又得修聋,雄风重振,青春无限

4.雷祖寺。座落于雷城西南风景秀丽的英榜山,为纪念雷州第一任刺史陈文玉所建。古称“雷岗耸异”。为雷阳八景之一。届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开始以雷祖庙在唐贞观十二年(628年)立于雷城北三里的英山,后梁乾化二年(912年)迁徒改置雷祖沉于今址,重修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1992年,投巨资作了大规模的拓建。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是岭南地区最大调堂之一。调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四柱穿斗式梁架结构,整个建筑依山傍水,北构南趋,居高临下,气势磅确,雄伟壮观。词内珍藏丰富:有寇准诗、东坡赋、丁谓记、李纲碑,有乾隆御书匾额,有千年石人,有历朝碑刻,还有历代游客的名诗,堪称祖国文物瑰宝。正是:“英山巍巍挺名词,一任辉煌万世师!碑刻石雕存浩气,掀开潮涌又鸿基。”

六、雷州风俗文化—粤西文化精髓

雷州由于历史的渊源地缘关系,成为历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进而逐渐形成独特的雷州文化。1.古时人们祈求出海平安—人龙舞

素有“东方一绝”的美称。表演时,几十 至数百名青壮年和少年均穿短裤,以人体相接,组成一条“长龙”。在锣鼓震天、号角齐鸣中,“长龙”龙头高昂,龙身翻腾,龙尾劲摆,一如蛟龙出海,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显现出独特的海岛色彩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东海岛乃至雷州半岛经久不衰的民间风俗和大型广场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元宵佳节隆重的—摊舞

又称“走成怅”,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大约在唐宋时期从中原流传到雷州。在雷州农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二至十五都举行一次“大摊”活动。是日,滩队轮流到各家各户的庭院中跳滩舞,演员6-8人,手足系上小银铃,清脆悦耳,锣鼓伴奏,鞭炮齐鸣,场面非常热闹。3广为人知的—雷州歌剧

雷剧源自雷州歌,由雷州歌演变为雷剧已有300多年历史,其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后称雷州歌剧)、雷剧。

姑娘歌产生于清康熙年间,劝世歌始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劝世歌于清道光至清本逐步衍成戏曲剧种——雷州大班歌,大班歌后来改称雷州歌剧,1964年,定称雷剧。雷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数以百计的传统剧目,这些剧目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唱词通俗易懂,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4.神秘的文化“”南方的兵马俑““—雷州石狗

石狗作为一方的“守护神”,安放在人们经常出入的必经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狰狞、威严的面孔让人看后总会产生不友善的感觉。于是,崇尚礼教的雷州先民便对石狗的形象进行了艺术塑新,雕刻其昂首咧嘴、含笑露善,如司仪迎宾,从此,石狗又被人称为“司仪神”。雷州石狗是雷州人民时代繁衍生息中遗留下的宝贵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创作。很可惜,在文革期间,石狗被视为“四旧”而遭劫,许多石狗被砸毁,弃之深山荒野,有的湮没泥沙、河渠,难觅其踪。

七、雷州聚落现今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雷州经济发展并不迅速,但随着经验的积累近年来,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危机中调整,在竞争中奋进,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农业稳市、商旅旺市、科教兴市”发展战略,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新时期新目标:(1)工农互动催生发展活力

(2)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3)建设有特色资源型加工业基地

(4)规划先行 因地制宜

(5)争当粤西地区振兴发展龙头

八、对雷州聚落的个人总结和感受.

下载关于家乡的地理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家乡的地理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理论文

    地理新教材中活动内容的探究 内容摘要: 地理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就其内容而言,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在每课后面都安排了一个“活动”。从形式上看,这些“活动”虽然放在每节课......

    地理论文

    我们身边的地理——青岛地理 青岛是座有山有海的城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山险峰秀的海上仙山——崂山,这里的山灵水秀也酿造了甘醇芬芳的青岛啤酒,正是这几乎与世纪同龄的......

    地理论文

    地理论文 节日是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一些节日源于传统习俗,如中国的春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等。在这些传统节日里,放鞭炮已经成为一种习俗。一方面显得喜庆,另一方......

    学好地理 建设家乡

    学好地理 建设家乡 当代中学生是21世纪国家的主人和建设者,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是关系到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头等大事,这也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

    地理小论文

    地理小论文 长江三峡工程是早在民国的时候就提出过的工程,经过多年的勘探和论证,于1992年通过兴建长江三峡水电工程的议案。建成后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大坝。设计正常蓄水l75......

    地理小论文

    地理小论文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广,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日益增强。同......

    地理论文 文档

    第十一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论文类别:中学地理 实例试探农村中学新课改地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吴亚妹 电话:*** 重庆市垫江县第二中学校 摘要:我县积极响......

    初一地理论文

    北京最脆弱的时刻 --北京721大暴雨 2012年7月21日,北京城遭遇今年以来最大的雨,总体达到特大暴雨级别。一天内,市气象台连发五个预警,暴雨级别最高上升到橙色。据央视新闻报道,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