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唯物主义之于”中国梦“的意义
由历史唯物主义引发对“中国梦”的思考
财务管理1301 梁芷菁
[论文摘要] “中国梦”是一个不断的主题,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中国梦”的定义有重要意义。如今实现“中国梦”的路上,既有机遇也面临种种的困难挑战,我们必须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一步步实现它。
[论文关键词]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社会基本矛盾 科学技术 人民群众 中国梦 民族复兴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在了解和研究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梦”的联系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认识了解一下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它是怎么产生的,包括什么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又是如何发展的。
引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第三章中的内容,“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由此可知,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指导社会向哪走,怎么走的科学理论。
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它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恩格斯1892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英文版导言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 “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修正为经济唯物论。唯物史观是时代的产物,在过去的时代就是最天才的头脑也不能把它硬想出来,只有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即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才能发现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人们才能清楚的看到,任何社会制度都在变化发展,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才能发现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进程;才能锻造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即无产阶级,历史唯物主义正是适应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需要而产生的。
它的内容主要由以下几大块构成:第一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其中社会存在指物质方面的东西,社会意识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以及宗教,它们都反映社会存在但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我们必须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这一原理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第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三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第四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社会矛盾的运动中和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第五是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它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既可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第六是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第七是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坚持历史的、具体的观点分析评价个人在历史的作用;承认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作用同时认识到他们都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制约,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唯物主义是不断丰富发展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发挥着不一样的作用。以中国为例,在近代,涌现的救亡图存思想、五四精神、早期毛泽东思想等等都是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又正是这些社会意识鼓舞着中国人民奋勇抗争,为建立新中国而努力,也为中国共产党人指明了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这正好印证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在那个时代是这些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而在当代中国又出现了新的社会存在,相应就出现了新的社会意识,像抗震救灾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二、何为“中国梦”?
我个人理解的“中国梦”是分为两个层次的,一个是国家层面,一个是个人层面的。对于国家而言,“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对于个人而言,“中国梦”是实现个人的梦想,生活富足,家庭美满。其实“中国梦”虽然是近一年来才提出,但其实一直贯穿着中国的历史并将一直持续。在古代所追求的“太平盛世”、“大同社会”是“中国梦”,近代追求的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是当时的“中国梦”,当代追求的全面小康、和平崛起、祖国统一是“中国梦”,因此未来也会有未来的“中国梦”,这是一个不断的主题,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中国梦”的定义有重要意义。
三、如何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实现“中国梦”
如今实现“中国梦”的路上,既有机遇也面临种种的困难挑战,我们必须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一步步实现它。
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我国迈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快车道,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了,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梦想。根据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在我国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同时要加快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变化,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现社会公平,使生产关系朝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走。于此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除了经济腾飞的欢歌外还有许多可预见的挑战和不可预见的冲击。比如在追求高速发展的时候忽视了环境、资源的保护,人口问题突出,收入分配差距大,社保体系不健全,教育不公平。这就要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中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坚持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坚持群众观点,是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必须以人为本,这是对党的群众观点的重大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向“中国梦”靠近。
因为“中国梦”不仅仅是一些人的,它是我们全中国人的,所以其实现必定离不开个人的努力。正如历史唯物主义在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同时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的作用。它认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历史中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作用。社会发展又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历史就是在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一个人积极的或消极的历史活动都会成为历史事件具体内涵的组成部分,成为整个人类意志中的合力因素和影响历史前进的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生产力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人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改进劳动资料,改造自然界,使之适合自己的需要。而且,人还可以通过一系列历史活动,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推动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为“中国梦”贡献自己一份力量。而为了让每个中国人都有这样的机会能力去服务“中国梦”,国家应继续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第二篇:低碳发展之于中国的意义
低碳发展之于中国的意义
当今世界怀抱一个共同的低碳经济愿景。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
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但是,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向低碳经济转
型的起点和意义并不相同,有着自身独特的意义与要求。低碳经济对世界各国都是一种
机遇,人类可以借此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中国而言,发展低碳
经济在对外关系、技术创新和能源安全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关系
到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首先,有助于提升中国国际地位。作为正在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国际气
候合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一方面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如果没有中
国的积极行动,那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将缺乏实效;另一方面中国作为贫困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将有可能改变,各国对中国承诺减排温室气体的期望将进一步上升,从而使中国
面临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压力与日俱增。尽管中国自主行动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做出
非常巨大的贡献,在排放大国中可以认为是表现最好的,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承担起
了负责任大国的角色,但国际社会仍然要求中国做出更多贡献。
哥本哈根会议结束后,有发达国家甚至将会议的低成果归咎为中国,企图“栽赃”
以推卸它们的责任和转移国际社会的视线。12月20日,英国气候变化大臣米利班德在《卫报》发表文章,指责中国“劫持”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谈判进程。某些发达国家的别有用心路人皆知,但中国本身发展所需的碳排放潜力在国际社会也遭到了不少非
议。中国未来在国际气候政治中的压力毫无疑问将越来越大。气候领域的纠纷不可避免
地将延伸到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2009年来中美两国的高层政治互动无不涉及气候变
化问题就是个很好的例证。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气候问题上的摩擦将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中国的国际环境,阻碍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国家发展进程。
中国正在走一条赶超型或压缩型的工业化道路。欧美部分国家用了200年左右的时
间完成了其工业化进程,中国将在50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发展和富有是要有物质基础的。中国今天走到了工业化的中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绩,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
源和环境代价。面对环境污染、资源和能源短缺等硬约束,中国必须寻求新的发展道路,才有可能突破经济增长的“瓶颈”。如果说低碳经济是全世界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
必然选择,那么对于中国来说,其战略着眼点之一就在于以和平方式突破生存局限。通
过低碳经济,中国在减少自身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的同时,也可以缓解在国际气候政治中的压力,减少在此问题上与其他国家的摩擦,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在此
基础上,中国可以进一步推动全球气候合作进程,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从而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其次,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低碳发展需要经济增长和消费模式的巨大
变革与调整,以及科学技术的持续创新、应用和扩散。其中,技术进步发挥着基础性作
用。没有技术支撑,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技术进步离
不开自主创新或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关系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大计和现代化进
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引发的国家间在政治、经济、贸易等方面激烈竞争形势,成为中国推进技术自主创新的巨大驱动力和重要机遇。技术自主创新已成为中国实现低碳
发展的关键对策。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技术作为技术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领域, 以超常规的措施大规模发展和推广先进能源等低碳技术。
此外,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将伴随着激烈的技术竞争,但也给中国技术进步带来重要
机遇。通过加强技术转移谈判获得发达国家的技术支持,中国也可以从发达国家引进相 关的技术,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各国在强化技术自主创新的同时还将积
极参与国际技术研发合作,大范围的技术竞争和交流,也给中国技术发展带来了重要契
机。
中国是大国,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应该很好地利用来
自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这有利于中国在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上加快步伐。如果仅依靠
中国自己的研发,完全形成产业化和大规模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为了加速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扩散,中国应该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先进能源技术,同时提供必要的政策激
励,解决好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让的关系问题。
在未来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低碳技术是核心要素。中国在国际技术转移中的地
位,不仅仅是进口大国,也可能是出口大国。无论是从能力,还是责任上看,中国都要
承担起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低碳技术的责任。特别是在向非洲和拉美等海外地区投资
过程中,中国也会不断被要求积极对外转让低碳技术。
再次,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与摆脱锁定效应。气候变化是由于工业化和所谓现代化
造成整个社会的碳锁定所导致的结果之一。自工业革命以来,严重依赖化石能源的技术由于路径依赖成为各产业的主导技术,而该技术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组织形成正
反馈,结成一个“技术—制度综合体”,使得整个社会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并形
成严重的惯性。
当今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很大程度上也是在重复西方发达国家的“碳锁定”历史过程。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的重碳产业和技术正通过国际投资与
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低碳经济为标志的世界经济新潮流,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避免陷入“碳锁定”,甚至及早解锁。从这个意义上说,向低碳经济转型,就是“解除
碳锁定”的同义语。
也许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使得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重新站到了同一个起跑
线上。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将更加重视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而不再
简单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或盲目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转移,避免走上“先污
染、后治理”道路。发展中国家还具有后发优势,甚至实现技术跨越,可以比发达国家
更好更快地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在于成本优势,大量的减排
技术在中国应用时,成本低于发达国家。由于后发优势,建立新企业新设备的成本要比
改造更新旧企业旧设备的成本低。中国的高储蓄率和巨额外汇储备也使投资资金似乎不
成为大问题。
中国当前正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积极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培养
自主创新能力,向低碳经济转型。防止新的锁定,必须有选择地进行投资。
最后,有益于提高低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获
得低碳产品的新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
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中国在这一领域正在积极
开展行动,在某些产品上获得了较好的市场份额。
中国企业已经在多个低碳产品和服务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其中以可再生能源相
关行业最为突出。2009年3月,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发布绿色富豪榜,在上榜的全
球100位绿色巨人中,中国内地占17席,在这17人中,11人从事太阳能产业。中国已有
超过150台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在网运行,是世界采用此种技术最多的国家之一;中
国是世界上风力发电装机增长最快的国家,在不到8年时间里突破了1千万千瓦,年增长
速度接近翻番;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光伏组件出口国,供应着世界40%的光伏产品需求;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占世界总产量的50%和总安装量的 65%,约95%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核心技术为中国公司持有;中国企业生产出了全球首款 单次充电可行驶400公里、并可容纳5位乘客的纯电动轿车;中国水泥余热发电效率世界
领先,已开始向国外出口技术和设备;等等。
如果能在国际贸易规则中进一步促进低碳产品的国际流通,培养竞争优势,中国低
碳产品的整体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另外,提升企业研发低碳产品的积极性,培育中国
低碳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也需要相关的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发挥作用。3.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挑战
发达国家的转型,是从后工业化社会的起点开始的转型,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温室
气体排放,实现能源安全,寻找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却是一个截然不同的起点和任务:不仅要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节能减排,还要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减少贫困,完成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作为后发国家,中国要在同样的时
间里完成更多的任务。因此,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内涵,远比发达国家的转型更加丰
富,意义也更加重大,任务也要更加艰巨。
(1)发展挑战巨大。气候变化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根据对人均排放和人均
GDP关系的分析结果,两者之间呈现一种近似倒U型的曲线关系。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
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人口众多,资源匮乏,对经济外延扩张空间的需求很大。加之
经济、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相对薄弱,近年来,中国的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速度
惊人。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至少在2030年以前中国能源消费与温室气体排放增长具有重
要的推动力。
人口增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政府努力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人口增长率已经保持在相当低的水平。尽管中国已进入低生育国家行列,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的15年,中国人口将以每年800万-1000 万的速度增长。按照人口城镇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测算,到2020年还将从农村转移
出3亿左右的人口。城市化和工业化是改变农村居民不利处境的唯一出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伴随着一系列重大的变化,例如,就业压力、消费方式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等,在未来的几十年中都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挑战。
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质量大为改善,而且正在仿效发达国家高消费模式,在不断持续提高。在家用电器基本普及后,居民消费正在快速大规模转向高能耗耐用消费品,如住房、汽车。据社科院预测,中国人均GDP有希望在2010年接近4000美元。收入的提高,必然带来生活水平的改善,而这种改善是以能源消耗为基础的。
工业化水平。在工业化发展加速阶段即重化工业阶段,钢铁、汽车、造船、机械工业的发展以及大规模的城市化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质材料和能源。这些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对中国未来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有很大的影响。2000年,中国的钢铁产量为1.285亿吨。3年后达到2.2亿吨,远远超过当初的预计。2006年中国的钢铁产量达到3.53亿吨。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的钢铁消费量降到3亿吨。据国家统计局据,2009年,中国钢材表观消费量为5.65亿吨。同比增长25%。中国的钢铁行业能源消费占全国的15%。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进程加快速发展首先会引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扩张,城市道路、供电、供水、供气、公
共交通、市政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将会产生对钢铁、水泥
等各种重化工业产品和建筑材料的巨大需求。由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生活水
平上升,原材料生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飞速发展。这些原材料的生产很多是能源和
碳密集型的。
国际贸易分工。在全球化产业转移和国际贸易分工的大格局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82-加工厂和主要的制造业基地。由于中国处于国际劳动分工的较低端,大部分的进口是高 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而出口主要是能源密集的制造业生产的产品。在这种进出口结构
下,随着大量“中国制造”产品走向世界,中国内涵能源净出口随贸易顺差的增长不断
扩大。满足各地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中国也间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研究表明,中国内
外贸进出口背后的内涵能源约占当年一次能源消费的1/4。
(2)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道路上,中国还面临一个重要问题
是资源和环境约束,比如依赖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低下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
发潜力有限,等等。
能源结构约束。中国能源结构中以煤为主。在已探明的化石燃料储备中,煤占了 96%,石油和天然气只有4%。对煤炭高度依赖的能源结构是中国近年来二氧化碳排放
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其增速已经超过了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由于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
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能源结构调整的难度大,中国在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过
程中,将比其他国家受到更多
第三篇:佛学之于人生的意义
120401016 12政教 黄珊珊 ***
佛学之于人生的意义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为化相,心不动,万物 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题记
我对佛学的最初认识,缘于高中时班主任对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的解说。对于一位“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我不由得产生极大的好奇和敬仰之情。少年才俊时的他,以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歌》闻名于世: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先生生于乱世,在他历尽百劫之后,终于在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剃度出家,时年三十九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告别尘世的一切繁文缛节,并发誓:“非佛经不书,非佛事不做,非佛语不说”,谢绝一切名闻利养,以戒为师,粗茶淡饭,过起了孤云野鹤般的云水生涯。他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将人生、艺术和禅修有机地统一了起来。由此,我开始关注有关弘一法师的一些书籍和语录集,也是在那时,我开始对佛教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自己所能接触到的有限的资源里,搜索那些吸引我眼球和撞击我心灵的字眼,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渐渐地尝试去理解禅意,追求高深的思想智慧,以明理、静心为目的,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问我为什么总是挺胸抬头,因为我是精神贵族”。记得在高三时,由于学习压力大,备考繁重,语文老师经常会找一些励志或者静心忍性的禅语来解析给我们听。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身如菩提树,心若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以及后来更广为传颂的一 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好一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生来本是那么的纯真善良,如那些可爱的小孩般天真无邪,可为何长大后的我们会“处处惹尘埃”,生出那么多的烦恼呢?人生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如果我们不是自己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会给我们烦恼。快乐需要自己的成全,我一直这样认为,幸福其实很简单。我觉得佛家讲究的是随缘,随性,万事不可强求。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但如果你放手,就会有更多的选择。人的心若死执于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有一直停留在某种程度上了。上次朋友聚会,谈到了关于读书的问题。一朋友说:“读书若不是为了功名,为了赚钱,那你读那么多的书为了什么?”我一时不知所言。我要是说我是秉着对文化的热诚走到今天,保证会被大家批个半死,要么给我扣上虚伪的帽子,要么就会说我傻,说我不懂得现在的社会形势„„那天看百家讲坛,问,《孙子兵法》在当代的作用是什么?答,经济效应。是啊,《孙子兵法》作为著作出了不少书,还出了国,中国人民作为炫耀的资本赚了不少钱。感觉自己现在有点像宋江,秉着大忠大义走过前半程,却在后半程被观众骂得狗血喷头„„我不否认,我曾经动摇过,犹豫过,思考过到底要如何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生存。人生,于我的意义是什么?乱花渐欲迷人眼,我,该何去何从„„
身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被各种欲望充斥着的我们奴役在金钱的社会里,纸醉金迷,权势和名利狠狠地诱惑着我们。有时候,我们要冷静地问自己,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在我的生活里,我一直把心思放在我所完成的任务之上,不去想结果,更不会带着某种功利心去完成某件事。享受着过程中的美丽,不去计较得失,求得一份真心付出之后的坦然。如今在大学校园里,好多学生都以学分为主要目的,反正一切与学分有关的东西都放在首要位置,因为学分关心着荣誉,关乎着奖助学金。于是我们的生活北物质化了,因为
学分,我们把要上交的作业弄得很花哨,很精致,去取悦老师,取悦上级,而私下的生活却是一团糟。因为学分,我们学会了恭迎奉承,溜须拍马。我是一个追求实际的人,我不想那样里外不一地做人,与其强颜欢笑,还不如我脚踏实地碌碌无名,做到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都说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但好多人还是不知道该去学些什么,还是把自己当做一个孩子,以为以后的路还很长,而宁愿把自己煮在温水里,得过且过,自生自灭。人的一生能走多远,关键就在于我们二十出头的这几年。大学,如果我们还是仅仅把它作为学知识的地方,那我们也只会一直是个成不了气候的学生。正值人生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如何学会做人,如何在这个繁杂的社会里总结出自己独到的认知和见解,形成自己为人处世的个性和引领自己人生的思想。
幸福,也许是我们每个人共有的梦想。可幸福是什么?谁能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义吗?是一辆宝马,一栋别墅,还是满屋的珍珠玛瑙?一个人总是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有时候我们的幸福在别人眼里。如果我们只是追求幸福也就罢了,但我们往往是在追求比别人幸福。幸福是天凉了远方亲人打来的一个电话,幸福是下雨了朋友为你撑起的一把伞,幸福是回家了爱人为你沏好的一杯茶,幸福是一声轻轻地问候,一个简单的微笑,一句“我,在家等你„„”幸福,不需要我们去苦苦追寻,只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知,去体悟。我想,这就是佛理中常说的随缘,随性,不强求吧。
也是最近才知道,李娜早已削发为尼十四年,曾经的青藏高原,如今的五台佛山,她寄予人生的到底是怎样的情感?要放弃俗世的一切牵绊,虚名浮华,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弘一法师一样,李娜也选择了用心去聆听生活的真谛,不为俗世所染,自在人心清净,洞明人生百态,坐禅于世。
“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每每读到这些动人的禅语,原本杂乱的心情总会变得很宁静。我能够体会到其中淡淡的安宁与祥和,一如佛理中所说,“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第四篇:企业文化之于企业的意义
企业文化的意义
09城市管理吴兴洋指导老师:赵小和
即将走出象牙塔的我们,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怎么去了解一个企业,怎样融入一个企业成为我们的难题。而要了解一个企业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了解该企业的文化,那么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如同一个民族般,企业想要传承于后世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脉络,有自己的人文精神,企业文化见证着企业自诞生到成长的每一步印记,每一滴血泪辛酸,他如同人的骨架般支撑着企业的灵魂,使企业不至于沦为金钱的附庸。也正是这样的精神,在时代的舞台开创着一个又一个新的纪元。
就以苹果为例,现在拥有一款苹果已经成为了国内许多青年男女的目标,那么苹果为什么能够成为IT界的行首,又是什么激发了苹果员工的创作激情,当然这离不开乔布斯帮主这位苹果的首创人,但是,更离不开的是乔布斯在任时一直向员工灌输的“创造未来”的企业思想,在这种文化的带动下,苹果公司洋溢着自由创新,不循规蹈矩的因素,每一位设计人员不再仅仅是呆板的工程师,他们更像是艺术家,如果没有创造未来的雄心壮志,乔布斯不会对每个员工的要求是“完美”;如果不是创造未来的宏伟蓝图,“非同凡想”不会成为根植在每个员工心中的理念。对,不要怀疑,就是这么神奇,就是拥有这么大的魔力,而这就是企业文化。
当然,还远不止这些,企业文化不单单是企业的灵魂更是员工的导师。日本的本田公司是自1948年诞生的一家年轻企业,如今却成为了汽车制造业的行首,引发了世界各国对其的兴趣和深入研究,创造这个奇迹的就是本田人,究竟是什么让本田的员工具有了这么大的能量,究竟是什么,让本田人不需要市场调查人员却可以更贴近客户的心意?造就这一神话的正是本田文化,一个自创业初始就一直在本田奉行的“人本”文化。“要为自己的幸福工作”这是本田文化的特色,他要求员工不要为企业牺牲自己,在享受人生的同时享受工作,正是这样,本田为员工营造出一个家的氛围,员工愿意为自己的企业去做出努力,同时也追寻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企业文化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也为企业成长付出心血的员工,达到了真正的共赢。
当然,企业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企业文化也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代,中国企业文化起源较早,可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当代的企业文化却日趋落寞,逐渐流于形式,成为口号,这才使得三鹿奶粉掺假,苏丹红盛行,豆腐渣工程遍地,一个企业失去了文化,也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生命,最终走向灭亡。企业需要肩负起他的社会责任,这就需要企业去完善自己的文化,引导社会的风气和潮流,这样才能构建起一个和谐的社会,让我们的生活、不再充斥假冒伪劣,为我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明天。
第五篇:中国梦定义、特点、来源、意义
中国梦,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指导思想。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
按此计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于2021年实现,距今还有8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于2049年实现,距今还有36年。习近平用“三个必须”来指明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实际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
“中国梦”的主要动力有三大来源:第一、追求经济腾飞,生活改善,物质进步,环境提升;第二、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公民成长,文化繁荣,教育进步,科技创新;第三、追求富国强兵,民族尊严,主权完整,国家统一,世界和平。
我们要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努力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要勤奋刻苦学习,努力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勇于开拓创新,努力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积极推动者;要注重道德修养,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