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之于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意义5篇

时间:2019-05-12 23:1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征之于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征之于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意义》。

第一篇:长征之于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意义

长征之于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意义

●一个政党在危机中实现历史大转折,其思想自觉大体有三层意思:一是确实认识到以前的做法和思路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二是独立自主靠自己的努力而非外力来改变过去的做法和思路;三是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实事求是地作出新的决策,推进新的实践,并迎来转机。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以遵义会议为代表的思想自觉,其基本内涵也是这三点。今天人们概括的长征精神,其中就有一条:“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实际上就是指党在长征途中的思想自觉。

●处理危机,是对领导者的领导素质、领导能力和领导权威最严峻、也是最全面的考验。在危机中,人们普遍地渴望通过权威决策来消除危机带来的不确定感,如果既有的领导不能化解危机,那他的权威必然会被能够化解危机的人所取代。毛泽东成为党的领导核心,正是在长征的危机中被选择和接受的,他的思想智慧和领导能力,更是在长征途中经历千难万险的实践考验后被全党认识和推崇的。长征促成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成熟,根本说来就是领导者和领导群体的成熟。

●如此壮烈的行程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后人在惊叹和眺望之余,免不了要追问和思考:当时身陷绝境的人们,靠什么演绎了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的故事?靠什么创造了难以想象的历史奇迹?靠什么凝聚起无限的能量,使自己成为一支拖不垮、打不散的钢铁洪流?这是历史的追问,也是精神的追问,还是文化的追问。

钢笔画:《红旗飘扬1号—长征》

在人类历史上,为生存或战争,一支队伍的远征常常引起后人的无限遐想和悠久惊叹。当时和后来不少人习惯于把中国红军1934年到1936年的长征,视为创造奇迹的军事大事,包括外国人,也常常把它同公元前218年迦太基的军事统帅汉尼拔为攻击罗马军队率部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艰苦行军(实际上只走了区区1800里路)相比。从军事上讲,长征的确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一次战略大转移;但从政治上讲,长征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历史大转折,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一次大变局。

毛泽东一开始就不单是把红军长征作为军事事件来定性的。他在1935年就把长征比作“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并提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显然,这是从中国共产党的角度来提炼红军长征的政治意义。因此,我们谈红军的长征,事实上是谈论中国共产党。概括地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成熟前在思想、组织和精神上的一次历史性跨越。

一、长征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自觉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被称为历史转折的事件只有两个,一个是1935年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另一个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它们的一个共同点是,中国共产党在遭遇大挫折、大危机情况下,靠自己的思想自觉、实践领导和政治选择,创造了绝处逢生进而迎来巨大胜利的奇迹。

一个政党在危机中实现历史大转折,其思想自觉大体有三层意思:一是确实认识到以前的做法和思路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二是独立自主,靠自己的努力而非外力来改变过去的做法和思路;三是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实事求是地作出新的决策,推进新的实践,并迎来转机。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以遵义会议为代表的思想自觉,其基本内涵也是这三点。今天人们概括的长征精神,其中就有一条:“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实际上就是指党在长征途中的思想自觉。

要真正理解长征与中国共产党这三层思想自觉的意思,就不能不明了长征前由“左”倾教条主义统治的临时中央的做法和思路。在第五次反“围剿”进入到关键时刻,临时中央召集的六届五中全会对形势的判断很奇特。它完全根据共产国际第十二次会议关于世界和中国形势的分析,提出:“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终结已经开始”,“直接革命形势在中国存在着”,第五次反“围剿”是“争取苏维埃中国完全胜利的斗争”。这些教条主义的盲目论断,直接影响到军事上的战略指挥,即照搬外国堡垒战和阵地战的打法,同强大的敌人死拼,丢弃了毛泽东和朱德曾经屡试不爽的游击战法。在党内生活上,把不同意临时中央的想法和做法视为主要危险,宣布要“进行一个坚决的斗争”,其结果可想而知。所谓长征,按当时的说法叫“战略转移”,实际上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无可奈何的匆忙选择,是一次被动挨打的突围退却。

凡此等等,可以说是领导智慧和经验有问题,也可以说是军事指挥有问题,还可以从敌强我弱的客观背景上找原因,但归根结底是缺少独立自主地进行中国革命、实事求是地进行实践决策的思想自觉。陈云后来在延安曾和毛泽东谈到,由于经验不足,自己在第三次“左”倾路线统治中央的时候也犯过错误。毛泽东的回答是:不是经验不足的问题,而是思想方法不对头。

思想方法不对头,是事后的总结。长征前的中国共产党,还没有真正成熟,不具备这样的认识水平。人世间的事情,常常就是这样,不到万不得已,不到无路可走,人们不会下决心承认错误,更不会从根本上寻求犯错误的原因。中央红军长征进入贵州以后,绝大多数官兵都意识到,如果再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党和红军必将被完全断送。甚至连一向谦逊稳重的红军总司令朱德,也甩出一句重话:“如果继续这样的领导,我们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了!”

这才有了遵义会议的召开。恰巧,同共产国际联系的电台在过湘江时被敌机炸毁了,为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地解决危机提供了客观条件。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从根本上纠正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错误军事路线,调整了中央领导层的结构,撤销了博古负总责的政治权力和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没有像以往那样事先请示共产国际,或由共产国际裁决批准。生死攸关的长征,使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完全独立自主地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了历史性决断。

有了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精神和勇气,催生出实事求是地制定各方面政策的思想路线,也就水到渠成了。有了这种思想自觉,人还是那些人,但队伍的作战风格却焕然一新。就像斯诺在《西行漫记》里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

毛泽东是长征途中实现中国共产党思想自觉的典型代表,后来多次从这个角度谈到长征的意义。他说:“照搬苏联的经验,结果把南方的根据地几乎都丢掉了,只好长征,使革命受了很大损失。马克思和列宁都曾说过,他们的理论仅仅是行动的指南,是指导方向的,不能当作教条。但我们有些同志就是不懂得这一点,后来受了损失,吃了苦头,才明白了。”“这以后我们就得到了教训,知道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是应该相信的,但是要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后来一结合就灵了,就打胜仗了。”“从一九二一年党成立到一九三四年,我们就是吃了先生的亏。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这次会议批判了教条主义。教条主义者说苏联一切都对,不把苏联的经验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经过长征,“我们受了那样大的挫折,吃过那样大的苦头,就得到锻炼,有了经验,纠正了错误路线,恢复了正确路线。”“不经过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不经过万里长征,我那个《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小册子也不可能写出来。”

根据毛泽东历次所谈,所谓思想自觉,其根本要义在于不能照搬书本教条和外国的经验,而应该把马列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靠中国人来解决中国的问题。不经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的危局,中国共产党领导层中的大多数不会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可以说,没有长征途中的思想自觉,就不会有延安时期的理论成熟。

二、长征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成熟

所谓组织成熟,主要体现为干部队伍的成熟。

新近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谈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的军事力量,一个基本的论断是:“长征的胜利是在遵义会议后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的。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顽强的生命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后保存下来的红军人数虽然不多,但这是党的极为宝贵的精华,构成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骨干。”这个论断,源自毛泽东到达陕北后的有关论述。

中央红军到陕北时,从8万多人锐减到七八千人,难免在一些人中生出悲观情绪。毛泽东1944年5月21日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上的工作报告中还说:“中央苏区红军长征到陕北时,只剩下七千人,成了'皮包骨'……当时有些同志发生悲观情绪,其实是很不符合实际的。”这就遇到一个问题,长征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党内实际上有不同声音。为此,毛泽东在1935年12月专门作了回答。他说:长征使我们党过去的根据地变成了游击区,“红军本身又有很大的削弱。如果我们拿着整个局面中的这一方面来看,敌人是得到了暂时的部分的胜利,我们是遭遇了暂时的部分的失败。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我以为是对的,因为这是事实。但是有人说(例如张国焘):中央红军失败了。这话对不对呢?不对。因为这不是事实。”为什么不是事实?毛泽东的依据是:“我们红军的人数比以前是少了一些,但是留下来的是中国革命的精华,都是经过严峻锻炼与考验的。留下来的同志不仅要以一当十,而且要以一当百、当千。” 的确,关键不在于人数的多少,而在于保留下什么样的人。只要有了思想自觉的人,就不愁办不成难事,不愁没有光明的前景。毛泽东后来谈到长征,总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明它的意义:“我们的军事力量在长征前曾经达到过三十万人,因为犯错误,后来剩下不到三万人,不到十分之一。重要的是在困难的时候不要动摇。三万人比三十万人哪个更强大?因为得到了教训,不到三万人的队伍,要比三十万人更强大。”“我在一个会上作报告说,留下两万多人,我们更强了,因为我们有了经验。后来果然如此,政策一变,又发展到一百二十万。”人数少了,反而更强大,是指思想经受了考验,能力得到了锻炼,幸存下来的是精华。这是不争的事实。毛泽东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适应和创造历史新局面的,正是长征幸存下来的那些精华,他们构成了领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领导新中国建设,甚至领导开辟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骨干。

经历长征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更强大了,在于实现了团结统一上的涅槃新生。红

一、红四方面军会师以后,在北上还是南下的问题上,张国焘不服从中央决策,甚至自恃人众枪多,明目张胆地成立第二“中央”,分裂党和红军。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领导人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王稼祥、彭德怀等人作了坚决的斗争,从共产国际回来的张浩,率领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任弼时和贺龙,身在红四方面军的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等领导人,以及红四方面军广大官兵,都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从而避免了分裂的危险,实现了党和红军的统一与团结。经历这场**,全党上下对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坚定了,执行中央重大决策的自觉性显著提高了,此后在统一和团结上没有发生过大的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走向组织成熟的一个标志。

经历长征的中国共产党,干部政策也成熟起来。长征以前,不少苏区都发生过严酷的党内斗争,有的是“肃反”扩大化,有的把工作分歧当作敌我矛盾,有的把工作失误甚至把一时没有完成任务上升到路线斗争,一些同志还是背着沉重的处分上路长征的。长征使党认识到,这种不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态必须纠正。党中央一到陕北,就果断地正确处理了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内部矛盾,解救了已经被关押的刘志丹等人。反对张国焘的分裂行为,也是在团结红四方面军广大官兵的前提下进行的。毛泽东后来谈到困难局面下如何对待干部时曾深有体会地说:“要记着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时的教训,那时因客观困难不能完成任务的干部很多受了打击,使他们感觉无出路。”“在困难环境中……要强调干部同生死共患难的精神”。

经历长征的中国共产党,组织成熟最典型的标志是党中央的领导能力实现了飞跃。毛泽东最早提出了这个观点。他说:长征的胜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邓小平后来进一步发挥了这个论断。他在1989年5月31日说:“从毛刘周朱开始,中国共产党才真正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成熟的领导集体。以前的领导都是很不稳定,也很不成熟的。从陈独秀起,一直到遵义会议,没有一届是真正成熟的。”6月16日,他讲得更彻底:“遵义会议以前,我们的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从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到王明,都没有形成过有能力的中央。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也就是毛刘周朱和任弼时同志,弼时同志去世后,又加了陈云同志。到了党的八大,成立了由毛刘周朱陈邓六个人组成的常委会”。

党的组织成熟,意味着党的领导层的稳定,这对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至关重要。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很长的历史中,不管我们党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不管其成员有这样那样的变化,始终保持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主席。因为有毛主席作领导核心,'文化大革命'就没有把共产党打倒。”

邓小平1989年提到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陈云、邓小平7位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包括他当时没有提到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另外两位重要成员叶剑英和李先念,无一例外都是长征的领导者或参加者,都经受了长征的特殊考验。这看起来是偶然的,但偶然之中也有必然。在危机中奋斗过来、亲身经历或推动重大历史转折的人,其政治智慧和思想方法,经验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均得到了非同寻常的锤炼。

处理危机,是对领导者的领导素质、领导能力和领导权威最严峻、也是最全面的考验。在危机中,人们普遍地渴望通过权威决策来消除危机带来的不确定感,如果既有的领导不能化解危机,那么其权威必然会被能够化解危机的人取代。毛泽东成为党的领导核心,正是在长征的危机中被选择和接受的,他的思想智慧和领导能力,更是在长征途中经历千难万险的实践考验后被全党认识和推崇的。长征促成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成熟,从根本上就是领导者和领导群体的成熟。

三、长征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高地

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为什么这样讲?他的解释是:“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这里说的还只是中央红军的行程。如果再加上红

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加上三过草地,两爬雪山这样一些壮举,确实在历史上难以找到如此壮烈的行程。

如此壮烈的行程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后人在惊叹之余免不了要追问和思考:当时身陷绝境的人们,靠什么演绎了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的故事?靠什么创造了难以想象的历史奇迹?靠什么凝聚起无限的能量,使自己成为一支拖不垮、打不散的钢铁洪流?这是历史的追问,也是精神的追问,还是文化的追问。

追问的结果,就是中国共产党在1996年第一次完整概括的长征精神,其内容包括: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些内容,有知有行,知行合一;有魂有体,魂体相依。从根本上说,长征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高地。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创造的精神高地有很多,比如长征前的井冈山精神,长征后的延安精神。它们丰富延展,构成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精神峰脉,每一座精神高地都有其独特的风景。

体会长征精神高地的风景,不能不着眼于在挫折面前对理想信念的执著坚守。在长征前以及长征初期的大挫折面前,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看清楚自己奋斗牺牲的前途,甚至可以说多数人并不明白前景究竟如何;否则,便没有“出路在何方”的普遍疑问了。但即使这样,队伍虽然越来越少,却从来没有出现散掉队伍的问题,没有出现是不是应该继续往前走的疑问。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失败主义倾向?根本原因是对理想信念的执著坚守。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在最困难的岁月里,抒写出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真正含义。

体会长征精神高地的风景,不能不着眼于顽强坚韧的意志力和奋发踔厉的革命英雄主义。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创造了后人几乎是无可复制的生命高度,以致20世纪80年代曾有一部电视片的题目就叫《长征——生命的歌》。不少事情,或许只能在那样的特殊环境中才可能出现。比如,一天奔袭120里路去抢夺泸定桥,沿途还要打些小仗,今天的人们即使走在平坦的路上,也难完成这样的任务。有两个英国青年试过,没有成功。没有特殊的意志和信念,是不可能复制出长征经历的。有一种说法认为,只要到了逆境,到了有生命危险的程度,就一定会产生像长征精神这样的能量。事实上,这是说不通的。人类历史上无数战争、无数危机都有失败的一方面临生命危险的情况,但失败一方并不一定都能够表现得像长征那样的英勇,并不一定能创造出长征那样的奇迹。在解放战争中,不断遭受失败的国民党军队呈现给我们的是什么样的精神风景呢?兵败如山倒!毛泽东说过:“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时候,有五十天没有饭吃,吃树皮,这只有共产党能做到,别人是做不到的。”

体会长征精神高地的风景,不能不着眼于顾全大局的团结和步调一致的纪律所形成的凝聚力。有凝聚力,才有爆发力和战斗力。在长征途中,从通道会议到苟坝会议,更不用说遵义会议,党内领导的争论,不绝于耳。但是,他们的争论,无不是为了党和红军的前途命运,没有掺杂个人的私利;他们的争论,无不是为了形成共识,寻找步调一致的基础;他们的争论,无不是在有了共识后,团结配合,一心一意,不打折扣地执行党的决议。从宏观上讲,南方各个苏区的红军先后在1934年至1936年开始了迁徙和转移,但各路红军的长征从来不是孤立的,他们总是围绕着总的战略意图,实行密切的战略协同和配合。从微观上讲,中央红军在云南省绿劝县境内的皎平渡口过金沙江时,只有六条木船,一次只能渡过100人左右。渡江部队按每次的测算人数到达河滩等候,再按序列上船。即使是军团长、师长也要听从渡江工作人员的指挥。整整九天九夜,没有一次事故发生,没有掉下一人一马,三万大军就靠着六只小船到达了对岸。这是什么?这就是纪律。开国少将邓仕俊在长征中负伤后,抬他行军的四个担架员先后累死了三个,他让最后一个担架员自己先走,但这位担架员坚决不肯,两个人硬是赶上了部队。这叫什么?这叫生死与共。千百个这样的故事汇合成长征精神的洪流,形成了红军拖不垮、打不散的强大凝聚力。千千万万不怕死的英雄抱成一团,英雄就不再是个体,而成为一个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战斗群体。对这样的群体,还会有什么力量能够打败他们?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办不成呢?

体会长征精神高地的风景,不能不着眼于那上面长满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自信之花。长征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创作的9首诗词,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自信的艺术呈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凡此等等,何等豪迈!红军走一路写一路,留下了大量标语、传单、布告,宣传了党和红军的政策。各部红军沿途不停地编辑出版了大量油印报刊,诸如红军总政治部的《红星》报、红四方面军的《红色战场》报、红一军团的《战士》报等。长征中的文化活动,更是精彩纷呈,唱歌、打快板、跳舞、画画(最有名的是黄镇和廖承志的画)、记日记(最有名的是伍云甫、陈伯钧、关向应的日记),甚至编演话剧(如《红军来了》《干人的心》),朱德在遵义还参加了一场红军举行的篮球比赛。毛泽东有句名言: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长征途中这些奇特的文化现象,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创造历史的时候,同时在自觉地记录历史,多彩地呈现历史,彰显的是一种文化自信。

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自信和文化自信,这种自信逐渐沉淀为后人奋斗的一个永远参照。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常常从这个角度谈到长征。比如,他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没有粮食,就吃树皮、树叶。同人民有福共享,有祸同当,这是我们过去干过的,为什么现在不能干呢?只要我们这样干了,就不会脱离群众。”总之,“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在过草地的时候,没有棚子都可以住,现在有棚子为什么不可以住?”

长征胜利80年了。80年的时光湮隐了许多事情,但长征之于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意义,却历久弥显。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的思想自觉,已经成为我们今天坚定走中国道路的思想基础;长征途中的组织成熟,启示我们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必须自觉维护党中央的权威;长征途中的精神高地,应该融入和体现为我们走向未来的蓬勃朝气,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作者为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学术会议上的主题报告编辑,标题为编者所加)

来源:北京日报

第二篇:佛学之于人生的意义

120401016 12政教 黄珊珊 ***

佛学之于人生的意义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为化相,心不动,万物 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题记

我对佛学的最初认识,缘于高中时班主任对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的解说。对于一位“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我不由得产生极大的好奇和敬仰之情。少年才俊时的他,以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歌》闻名于世: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先生生于乱世,在他历尽百劫之后,终于在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剃度出家,时年三十九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告别尘世的一切繁文缛节,并发誓:“非佛经不书,非佛事不做,非佛语不说”,谢绝一切名闻利养,以戒为师,粗茶淡饭,过起了孤云野鹤般的云水生涯。他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将人生、艺术和禅修有机地统一了起来。由此,我开始关注有关弘一法师的一些书籍和语录集,也是在那时,我开始对佛教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自己所能接触到的有限的资源里,搜索那些吸引我眼球和撞击我心灵的字眼,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渐渐地尝试去理解禅意,追求高深的思想智慧,以明理、静心为目的,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问我为什么总是挺胸抬头,因为我是精神贵族”。记得在高三时,由于学习压力大,备考繁重,语文老师经常会找一些励志或者静心忍性的禅语来解析给我们听。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身如菩提树,心若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以及后来更广为传颂的一 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好一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生来本是那么的纯真善良,如那些可爱的小孩般天真无邪,可为何长大后的我们会“处处惹尘埃”,生出那么多的烦恼呢?人生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如果我们不是自己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会给我们烦恼。快乐需要自己的成全,我一直这样认为,幸福其实很简单。我觉得佛家讲究的是随缘,随性,万事不可强求。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但如果你放手,就会有更多的选择。人的心若死执于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有一直停留在某种程度上了。上次朋友聚会,谈到了关于读书的问题。一朋友说:“读书若不是为了功名,为了赚钱,那你读那么多的书为了什么?”我一时不知所言。我要是说我是秉着对文化的热诚走到今天,保证会被大家批个半死,要么给我扣上虚伪的帽子,要么就会说我傻,说我不懂得现在的社会形势„„那天看百家讲坛,问,《孙子兵法》在当代的作用是什么?答,经济效应。是啊,《孙子兵法》作为著作出了不少书,还出了国,中国人民作为炫耀的资本赚了不少钱。感觉自己现在有点像宋江,秉着大忠大义走过前半程,却在后半程被观众骂得狗血喷头„„我不否认,我曾经动摇过,犹豫过,思考过到底要如何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生存。人生,于我的意义是什么?乱花渐欲迷人眼,我,该何去何从„„

身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被各种欲望充斥着的我们奴役在金钱的社会里,纸醉金迷,权势和名利狠狠地诱惑着我们。有时候,我们要冷静地问自己,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在我的生活里,我一直把心思放在我所完成的任务之上,不去想结果,更不会带着某种功利心去完成某件事。享受着过程中的美丽,不去计较得失,求得一份真心付出之后的坦然。如今在大学校园里,好多学生都以学分为主要目的,反正一切与学分有关的东西都放在首要位置,因为学分关心着荣誉,关乎着奖助学金。于是我们的生活北物质化了,因为

学分,我们把要上交的作业弄得很花哨,很精致,去取悦老师,取悦上级,而私下的生活却是一团糟。因为学分,我们学会了恭迎奉承,溜须拍马。我是一个追求实际的人,我不想那样里外不一地做人,与其强颜欢笑,还不如我脚踏实地碌碌无名,做到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都说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但好多人还是不知道该去学些什么,还是把自己当做一个孩子,以为以后的路还很长,而宁愿把自己煮在温水里,得过且过,自生自灭。人的一生能走多远,关键就在于我们二十出头的这几年。大学,如果我们还是仅仅把它作为学知识的地方,那我们也只会一直是个成不了气候的学生。正值人生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如何学会做人,如何在这个繁杂的社会里总结出自己独到的认知和见解,形成自己为人处世的个性和引领自己人生的思想。

幸福,也许是我们每个人共有的梦想。可幸福是什么?谁能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义吗?是一辆宝马,一栋别墅,还是满屋的珍珠玛瑙?一个人总是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有时候我们的幸福在别人眼里。如果我们只是追求幸福也就罢了,但我们往往是在追求比别人幸福。幸福是天凉了远方亲人打来的一个电话,幸福是下雨了朋友为你撑起的一把伞,幸福是回家了爱人为你沏好的一杯茶,幸福是一声轻轻地问候,一个简单的微笑,一句“我,在家等你„„”幸福,不需要我们去苦苦追寻,只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知,去体悟。我想,这就是佛理中常说的随缘,随性,不强求吧。

也是最近才知道,李娜早已削发为尼十四年,曾经的青藏高原,如今的五台佛山,她寄予人生的到底是怎样的情感?要放弃俗世的一切牵绊,虚名浮华,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弘一法师一样,李娜也选择了用心去聆听生活的真谛,不为俗世所染,自在人心清净,洞明人生百态,坐禅于世。

“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每每读到这些动人的禅语,原本杂乱的心情总会变得很宁静。我能够体会到其中淡淡的安宁与祥和,一如佛理中所说,“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第三篇:企业文化之于企业的意义

企业文化的意义

09城市管理吴兴洋指导老师:赵小和

即将走出象牙塔的我们,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怎么去了解一个企业,怎样融入一个企业成为我们的难题。而要了解一个企业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了解该企业的文化,那么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如同一个民族般,企业想要传承于后世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脉络,有自己的人文精神,企业文化见证着企业自诞生到成长的每一步印记,每一滴血泪辛酸,他如同人的骨架般支撑着企业的灵魂,使企业不至于沦为金钱的附庸。也正是这样的精神,在时代的舞台开创着一个又一个新的纪元。

就以苹果为例,现在拥有一款苹果已经成为了国内许多青年男女的目标,那么苹果为什么能够成为IT界的行首,又是什么激发了苹果员工的创作激情,当然这离不开乔布斯帮主这位苹果的首创人,但是,更离不开的是乔布斯在任时一直向员工灌输的“创造未来”的企业思想,在这种文化的带动下,苹果公司洋溢着自由创新,不循规蹈矩的因素,每一位设计人员不再仅仅是呆板的工程师,他们更像是艺术家,如果没有创造未来的雄心壮志,乔布斯不会对每个员工的要求是“完美”;如果不是创造未来的宏伟蓝图,“非同凡想”不会成为根植在每个员工心中的理念。对,不要怀疑,就是这么神奇,就是拥有这么大的魔力,而这就是企业文化。

当然,还远不止这些,企业文化不单单是企业的灵魂更是员工的导师。日本的本田公司是自1948年诞生的一家年轻企业,如今却成为了汽车制造业的行首,引发了世界各国对其的兴趣和深入研究,创造这个奇迹的就是本田人,究竟是什么让本田的员工具有了这么大的能量,究竟是什么,让本田人不需要市场调查人员却可以更贴近客户的心意?造就这一神话的正是本田文化,一个自创业初始就一直在本田奉行的“人本”文化。“要为自己的幸福工作”这是本田文化的特色,他要求员工不要为企业牺牲自己,在享受人生的同时享受工作,正是这样,本田为员工营造出一个家的氛围,员工愿意为自己的企业去做出努力,同时也追寻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企业文化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也为企业成长付出心血的员工,达到了真正的共赢。

当然,企业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企业文化也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代,中国企业文化起源较早,可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当代的企业文化却日趋落寞,逐渐流于形式,成为口号,这才使得三鹿奶粉掺假,苏丹红盛行,豆腐渣工程遍地,一个企业失去了文化,也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生命,最终走向灭亡。企业需要肩负起他的社会责任,这就需要企业去完善自己的文化,引导社会的风气和潮流,这样才能构建起一个和谐的社会,让我们的生活、不再充斥假冒伪劣,为我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明天。

第四篇:长征的意义

①聚集力量

中国虽然表面上走出了王朝周期兴亡的帝制时代,但“打天下”这个活计却并没有方法论上的根本改变。聚集人才实力仍为第一要素。与帝制时代所不同者,仅仅是不再口称“主公”而改称“主席”罢了。老蒋靠他当校长的黄埔,老毛靠的就是长征幸存者。

由于时代的进步,武器日渐精良,通讯交通系统日渐发达。打天下单靠一个沛县或者一个淮西集团的精英力量已经远远不够了,甚至一代人里的精英都不足以奏效,必须集中几代精英的力量共同奋斗才有希望。但怎么个集中法呢?集中同一代精英不是很难。因为同一代人毕竟有大致相同的阅历和见识,较容易取得 一致意见。即使意见不同,也仅仅分成既得利益和既损利益两派而已。但要想集中两代以上的精英却是困难重重。

我们知道,牛顿被阿西莫夫定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科学家。他一个人的成就足可以得四个诺贝尔奖。但他当年的发现成果现在仅仅是大学一年级的课程而已。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即“发现”确实是太难了。而“学习”却容易得多。笛卡尔以前的人类全部科学知识成就只够如今高中生学的。

同样的道理,从来没有哪一朝开办免费公立造反学院,培养自己的掘墓人。揭竿以前,无人有经验可谈。特别是后帝制时代,连以前各朝反叛的经验都已经过时。所以打天下的人必须从头摸索起。第一代摸索者拼著夥伴的牺牲和漫长的时间消耗取得一星半点经验时,他们大多已经人到中年,“可怜白发生”了。下一代精英只消得几年、几个月,甚至几天、几个时辰,就能把前几代人探索几十年,精华糟粕各半的经验看完。然后骂声“鸟”,把前人经验里的糟粕连同精华一起扔掉,自己再从头干起。前辈的经验无从积累。各代精英的力量无从聚集。大家都这般豪情满怀地从头再来,谁也看不起前人。而对面却有积累剿除经验和剿除力量的旧王朝国家保安系统高效运作著。即使“造反有理”,但指望成功的力量又何在呢?

世界各国共产党绝大多数都没有象中共那样取得成功,原因就在于此。他们每一代精英都不买前人的账,各自都野心勃勃,而又根本不懂得积聚实力。甚至苏联的十月革命也不过侥幸于国家军事上大败,沙皇退位,新的民选政府刚刚上台,既无经验,也无实力之际。故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真研究了十月革命的历史后得出结论,认为列宁只是个“幸运的疯子”而已。苏联能够支撑七十多年主要靠的还是斯大林当政时用铁腕打下的基础。至今社会主义阵营崩溃,连苏联老大哥都易帜以后,竟然“世界革命中心东移”。中共政权屹立东方,岿然不动。与其他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不同处,就在于中共有一个艰苦卓绝的长征。

②长征

老蒋的北伐集中了国共两党的精英,但也幸运地遇到北洋政府涣散无力到了极点。所以北伐军兴,一鼓而胜。但在北伐初胜的当即就被剿除的共产党再想重新打自己的天下,可就难上加难了。面对国民党江浙集团的西式现代化军事装备和政治经验,要想凭借两湖贫农取胜是难以想象的。

成功地驱逐红军出南方根据地的是国民党方面聘请的一个德国军事顾问想出来的“步步为营”战术。红军方面想出“拒敌于国门之外”战略,节节抵抗的是奥地利人李德。而那时奥地利和德国已经合并。所以说,第五次围剿实际上是两个德国人的战争。单单两个德国人在那里较量倒也还罢了。又加上红军内部频繁的肃反,从内部淘空了红军的实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江西中央红军总兵力达到过九万。到雪山之后,草地之前和四方面军会师之 际只剩下大约八千多人马了。十停里去了九停。四方面军首领张国焘惊问毛泽东,部队如何损失得如此之惨?毛答曰:“飞机大炮厉害呀!”

红军之所以选择了这么一条极其艰苦的行军路线,其主要的军事目的是为了躲避到飞机的巡航半径之外,并专走大炮辎重运上不去的偏僻地方。长征路线的选择一要远,二要险,虽然躲开了飞机大炮,但红军将士死于艰苦行军道路上的总人数并不见得少。只是暂时隐蔽了红军的去向才真有军事意义。

外国史家评论长征,其征程与艰苦程度远过古人。汉尼拔、拿破仑、黄巢、白狼都无法与之相比。长征实在是太苦了。由此一役,凡经历过长征的幸存者便自然有了他人无法比拟的可居之功。只要把“长征”二字亮出来,别人不管如何,都会自动退避三舍。

长征时,首先到达陕北的是红四方面军的一支。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在张国焘率主力西去以后,又坚持了一段时间,才从鄂豫皖北向突围,却率先和陕北红军会师。红二十五军押解著一批肃反嫌疑分子长征,一路上遇敌则让他们参加战斗;战斗结束则重新回到看押状态,一直把他们押解到红军最后的大会师。

徐海东见到毛泽东时问这批肃反嫌疑犯如何处置。毛很乾脆地回答:全都平反释放。经历过长征就是最有说服力的鉴别。然后毛泽东下令,凡经过长征还没有入党的人,一律发展入党,没有比长征更严峻的考验了。这批人便成为中共的凝聚核,终于聚集起几代精英,打下了天下。

③王实味“击鼓骂曹”

西安事变以后,国民党停止剿共,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投奔延安。这批新一代知识青年和其他各代没什么两样。第一是轻狂,第二是看完前一代人的经验以后,马上表现出不屑一顾。如果听凭他们自做主张,则两代精英便会分道扬镳,聚集不起力量来。毛泽东适时发动“延安整风”运动,兼并中共内部各山头的力量。而为了兼并白区来的大小知识分子,需要典型。王实味首当其冲。

《三国演义》里有个祢衡“击鼓骂曹”的故事。祢衡是名士,在曹操慢侮他的酒宴上击鼓,裸体骂曹。曹操硬派他去荆州刘表处当说客。他也讥讽刘表。或劝刘表杀之。刘表曰:“祢衡数辱曹操,操不杀者,恐失人望;故令作使于我,欲借我手杀之,使我受害贤之名也。吾今遣去见黄祖,使操知我有识。”於是又把祢衡送到江夏黄祖处。祢衡亦酒后傲黄祖,终被无才黄祖所杀。

王实味和后来各代知识分子一样,没看懂毛泽东发动“延安整风”的真实意图。傻不愣登地写了篇《野百和花》,指责共产党和红军内部的等级待遇,所谓“衣分三色,食分五等”。经历过长征的红军将领一看到墙头的大字报,立刻火冒三丈:“我们在前方打仗,你们在后方骂共产党。”於是王实味便挨了批斗。后来又给他捏了个“托派”罪名,开除党籍,关押起来。毛泽东不肯担杀名士的恶名,把王实味辗转押送到贺龙的防区,终为所杀。

“解放后”毛泽东还曾过问此事,大叫“还我个王实味。”贺龙出面承担了杀王实味的责任(见戴晴的《王实味和野百和花》)。这里毛泽东当了曹操。王实味当了祢衡。贺龙则当了黄祖。(根据师哲的《康生其人》说,是康生直接下令杀的王实味)

毛泽东用“延安整风”把抗战一代的精英兼并进来,凭借的就是长征的威名。在“长征”面前,后边几代精英只有俯首听命的份。如果下一代有人投奔共产党以后看不顺眼,想另起炉灶从头再干的话,经过长征的人即使把他毙了,别人也无话可说。这当然专制,但唯其经过长征的人才具有这种权威,能用专制手段强行聚集后面几代精英的力量,成功地打下天下。叶剑英在毛泽东身后说:“如果没有毛主席,我们党现在还在上海租界里争吵呢。”此话绝非妄言。

④长征就是合法性的基础

世界上一切政权的合法性今天看来仿佛只有选举认可一途。其实不然。长征生还者十不足一,其经历之艰辛,举世公认。这种公认便是合法性的基础。长征固然使中共损失了百分之九十的军队和党员,但却歪打正著、因祸得福,由此建立了不可动摇的权威。直到今天,也没有人对此提出过挑战。这便减少了中共革命的无穷内耗,一代人统一了几代人的意见。这是中共成功推翻国民党政权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这种靠著超人的艰难困苦取得的合法性比之从选票上得来的合法性更能持久。所以中共早期领导人得以居长征之功而终身稳坐天下。他们的精华总数大约八百到一千人之间。

胡耀邦刚上台时特地沿著长征的路线重走了一趟。这是在做秀,表明自己也是长征生还者之一,以便取得合法性的认同。中国至今还由长征那批人控制著,抗战一代也就始终没有出头之日。这正是毛泽东成功的诀窍。後人不但无法模仿,怕是能见识到这一点的也不是很多。世界上各国共产党之所以没有取得中共式革命成功的原因,后一代人否定前一代人,始终建立不起一种公认的权威,乃是最为重要的一条。一代人建立起来的组织规模,如果没有后来者持续扩大战果,很快就会自动消失掉。

我们说共产党的气数尽了,是因为它立国没有朝纲,全凭长征立的威。而如今这批人太半已经作古。下一代没人再有长征的资格可以服众了。华国锋、赵紫阳的轻易倒台就是明证。如今的江泽民总书记不过是靠了长征最后几个幸存者的呵护,才得以登大宝。将来没了这棵大树,他的合法性肯定会受到质疑。

第五篇:长征的意义

10月22日

长征的意义(选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纪念长征70周年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我的心得:长征是伟大的奇迹,是崇高革命理想与执着信念结合的展现,必将永载史册!向永远留在路上的士兵们致敬......

下载长征之于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意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征之于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意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唯物主义之于”中国梦“的意义

    由历史唯物主义引发对“中国梦”的思考 财务管理1301 梁芷菁 [论文摘要] “中国梦”是一个不断的主题,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中国梦”的定义......

    浅析长征精神及其时代意义

    论长征精神的永恒作用 摘要: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党和红军在浴血重生的万里长征中,铸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特别是红军长征过贵......

    长征精神及其时代意义

    长征精神及其时代意义长征精神及其时代意义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谱写的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中华民族极......

    长征的意义和总结

    长征的意义和总结 红军长征经过哪些省份?渡过哪几条大江大河?翻过了哪几座山? 各路红军长征时间、经过的省份及里程 : 红军长征时间:从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

    低碳发展之于中国的意义

    低碳发展之于中国的意义 当今世界怀抱一个共同的低碳经济愿景。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但是,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它的产生具有深厚的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从阶级基础看: 1840年的鸦片战争拉开了......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结果,是马克思......

    长征精神的现代意义

    长征精神的现代意义 0213101 021310124 陈旦 【摘要】:长征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彰显了崇高的理想信念。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