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鲁迅精神之当代意义与“中国梦”
浅谈鲁迅精神之当代意义与“中国梦”
摘 要:鲁迅,作为中国20世纪文学的制高点,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量级大师,他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思想和他本身所具有的的精神与思想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为什么鲁迅精神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它在中华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与演变进程中究竟代表了哪些关键和深刻的方面?以及鲁迅精神在当代有什么新的意义所在与其能给新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给于何种其实与指导?这些都应该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发现、探讨、研究的地方。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应该从文学领域拓展到文化领域,从艺术深入到哲学。进入21世纪,鲁迅精神将毫无疑问引导我们走向新的时代。
引 言
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关于鲁迅及其思想精神的研究工作从未停歇,已经出现的文字数以亿万,可谓成果卓著。时至今日,人们对于鲁迅依然有许多还没有输出的话题。研究鲁迅这样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我们要从其思想精神产生的根源出发,结合现实社会的种种现象进行细致、深入、全面的讨论,而不是片面地、主观的批评与思考。我们研究鲁迅及其思想的最终目标,也不是给与社会发展中的人和事以过多的指责,相反,我们是为了“极大地提高自己民族和自身的思想文化水准和精神伦理面貌,使我们自己时代的思想文化状态从总体上超越鲁迅的时代”。①
一、鲁迅精神及其时代意义
鲁迅,是中国现代史开启以来在中国文学界和精神界出现的一个伟大而崇高的社会存在。他的伟大,是他的思想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任何一个人,他的文学创作是为了改变人的灵魂,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了提炼、描绘中国愚弱百姓的“劣根性”。鲁迅就像一台显微镜,于微小处细数“国民性”经络,为的是很好地解剖别人,解剖自己,解剖社会,让每一个国人都能以一种全新的精神面貌去走出社会的黑暗。
(一)鲁迅精神的几个方面
关于对鲁迅的概括与与总结,历来众说纷纭。但总体而言,各家各派的 ① 朱铁志《精神的归宿》 说法还是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住鲁迅精神的思想核心,少有偏颇之言。鲁迅终其一生,都在独立的、深刻的思考上不懈追求,不论是早起产生的《文化偏至论》②中的“立人”思想,还是在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文学解放运动推动之下应“时”而生的《狂人日记》中的“吃人”理论,都是鲁迅站在弱势大众的一边,并怀揣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去进行思考的结果。鲁迅不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社会活动,他都时刻关注着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小情,并能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做出自己独特的反应,力图推动事态向着有利于国民大众的一面转变。在他看来,这种来自个人或是社会团体的推动力无论是大是小,只要有所帮助,就足够了。
在鲁迅的精神思想中,还有向真理、正义的不断追求,向恶势力的不断斗争。但这种斗争精神从来都不是盲目的、冲动的,恰恰相反,这种精神是有准备的、有价值的,正如像“鲁迅”这个名字中的“迅”所寓意的小狼③一样,他所所发出的批判言论,能够做到快、准、狠这三点。也只有这样,才敢于和黑暗的、落后的传统旧势力作最坚决的斗争,才敢于一阵见血地指出民族和时代的弱点。然而他不仅仅是对那些弱点的指出,鲁迅作为一个清醒的人,他始终是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最彻底的反思,剖析民族的劣根性和短板。这样,才成就了鲁迅过去和现在的伟大之处。
总体而言,鲁迅精神犹如一颗参天大树,有主干,也有其枝蔓,在睿智中展现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就像叶圣陶说过的,“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心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鲁迅精神在不同时期,在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解释。伟大的人民领袖毛泽东曾将鲁迅精神概括为三点,即政治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④,这是对传统的以爱国、勇敢、坚强为主要内容的三点论的深层次阐述。时至今日,面对大众对于和鲁迅产生的距离感,新时期的专家学者对于鲁迅精神作了新的概括,主要涵盖四个方面,即“立人”思想、创新精神、爱国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这是鲁迅精神在新世纪的发展,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去力争实现的。但要注意的是,对于任何一种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都不是全盘照搬,而是要去粗取精,用批判的眼光和态度 ②③ 《文化偏至论》写于1907年,与《摩诘诗力说》同为鲁迅早期的重要文言文作品。
《尔雅·释鲁》云:“牧狼,其子,绝有力,迅。”鲁迅的“鲁”取自母亲鲁瑞的姓,意在孝道。“迅”古义为狼子。④ 1937年10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陕北公学举行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题为《论鲁迅》的讲话。在此基础上,1940年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在此给予鲁迅极高的评价。去分析,因此,我们便不能否认批判精神仍是鲁迅思想精神中最核心的内容这一事实。
(二)鲁迅精神的时代意义
前文已经说到,研究鲁迅这样伟大的思想家,要从其思想精神产生的根源出发。只有这样才符合事物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历史上每一种思想精神的产生都以其自身所处的特殊环境为依托,不可能凭空出现,任何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经不住历史的考验的,鲁迅的思想精神也不例外。然而根据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这一哲学原理,鲁迅思想精神又和大多数思想产物一样,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人眼里,具有不同的时代意义。鲁迅作为其思想精神的主体,自身所处的时代意义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研究好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为后面的讨论服务。鲁迅所处的那个时代,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想做奴力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力的时代”。⑤这也赤裸裸的道出了当时那种复杂的环境状况,社会黑暗、政府腐朽、民众麻木;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全无公平、全无正义。在这种情况下,鲁迅更加坚定了弃医从文、拯救国民灵魂的决心。基于此,“立人”思想便凸显了出来。但要立人,我们应该清楚立人的第一要义,即什么是人?而后,我们要思考的是立什么?如何立?面对这些,鲁迅进行了深刻的、全面的思索,在这种全新的历史高度上,“国民性”的范畴才得以被逐步扩大。鉴于此,一篇《啊Q正传》才会真真切切地刺痛千千万万人的内心。在这里,鲁迅精神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对国情、民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勇敢面对而不逃避,能够用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看待利己与利人的关系。而后推至大众,用一颗博爱之心去唤醒人民的自我保护意识,让人们用健全的人格去强健自己的体魄,用不屈的奋斗与抗争去改造我们的民族之魂。
二、鲁迅“梦”与“中国梦”
鲁迅精神的核心,一言以蔽之,曰:“尊个性而张精神”。鲁迅将其解释为“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⑥这被学术界一致认为的具有超前意识的鲁迅思想,在当下社会,依然能找到其“魅影”。
(一)鲁迅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与体现
⑤⑥ 出自鲁迅的《灯下漫笔》,概括了中国几千年来百姓生活的实质。
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提出。鲁迅说:“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在鲁迅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日上,上海鲁迅纪念馆公布了一份名为《鲁迅社会认知调研报告》的问卷调查结果,从这份报告中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鲁迅仍具当代性。⑦这是一个很及时的信号,通过它向人们传递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信息,那就是,当今社会,我们仍然有学习鲁迅的必要性。报告在“对鲁迅的关注度、了解度”、“对鲁迅的评价”、“鲁迅对社会的影响力”三个方面对鲁迅及其精神做出了评估与分析。其实,就像报告所显示的那样,鲁迅真的还没有过时。人们对鲁迅及其精神依然具有积极地、正面的态度与评价。当代社会,在“全球化”的冲击与影响之下,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要想健康、快速发展,中华民族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不可缺少三种精神态度,即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和拼搏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使鲁迅成为了“民族魂”不折不扣的代表人物,同时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又成为了当今拼搏精神的一种借鉴,使我们从中不断汲取养分,并通过努力使这种发展之后的斗争精神不断地完善,不断地丰富,不断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然而对于创新,鲁迅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鲁迅的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那就是他在思想上和创作上的创新,后者属于文学创作的研究范围,我们在这里不做过多的阐述。思想上的创新,就是鲁迅能从广大社会群众自身的需求上去去看待以自身解放、民族觉醒位代表的国民性改造问题,这种改造要求各民族成员要具有自己的个性,具有对于明确目标的追求精神,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民族自下而上充满活力。换言之,我们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应该以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为重,以国家和名族的共同需求与目标为指导方向,把握好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的利益关系。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和谐”更加深入人心。
(二)当代“鲁迅精神”与“中国梦”
当今中国,人人都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那么,中国梦到底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梦,实现中国梦,我们每个人需要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此时,如果我们再重新审视一下鲁迅,我想会对“中国梦”的理解有进一步的认识,对于我们自己投身于“中国梦”的实现也会有更高一个层面的领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先生说:“中国从鲁迅去世到现在,每一个历史转折时期几乎都 ⑦ 凤凰网资讯www.xiexiebang.com.,2011年9月24日。要从鲁迅那里寻找思想根源,都要重新解释鲁迅,这个社会才能继续前进。”⑧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之日到今天,“中国梦”就始终没有中断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时期的中国“梦”应运而生。2012年11月29日,总书记把新时期的“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对于鲁迅,他放弃了读书显名之路,放弃了医学救国之路,以巨人之姿在社会的水深火热中举起了一个民族复兴的火炬,撑起了民族觉醒的一片蓝天。这是鲁迅的梦,也是被奴役和压迫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民的梦。鲁迅有很多的“梦”,他在作品中也很多次提到“梦”,他写梦,也做梦,但不论这些“梦”是文学之中的还是文学之外的,都是他的人民觉醒梦,中国富强梦,民族振兴梦。这些梦里面,充满了自由、民主与解放。鲁迅也曾在作品中这样写到,“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前梦才挤却大前梦时,后梦又赶走了前梦。”⑨他也说过,“去的梦黑如墨,在的梦墨一般黑。”然而,这“墨一般黑”的梦,也只有在那个“墨一般黑”的年代才会有。这里面也许会有些许的无奈,但不论有多么“黑”,我们看到的鲁迅都没有妥协,而是用自己的一支犀利的笔,一颗勇敢的心去冲出那在黑暗中禁锢人的“铁屋子”。不但要冲出去,还要把它冲破,这就是鲁迅的梦。他的梦是伟大的梦,这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始终是围绕着与黑暗抗争的。正如鲁迅先生的长孙周令飞⑩先生说的那样,鲁迅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始终不曾绝望,一直是抱有极热烈的希望,他是在黑暗中追寻与播散光明。鲁迅的梦,是中华民族走出黑暗,走向富强,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国家、民族的梦。鲁迅的中国梦,是对于公平、正义、谦逊、坦诚的向往;是对于美好、圆满发达、富足的期盼;是对于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和谐社会的憧憬。这与当下社会提出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中国梦”不谋而合,这与其说是继承与发展,倒不如说是我们都是向着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方向努力的结果。在今天的的中国,社会越来越多元,越来越开放,个人有个人的梦想,国家有国家的梦想,以至于全世界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每个人都在为这些梦想而奋斗,完成这些梦想,已不再遥远。对于我们而言,理想已不再是那么让人捉摸不定,有时候,我们甚至能够“看 ⑧⑨ 孔庆东《正说鲁迅》,重庆出版社,2009年12月。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五月十五日北京《新青年》月刊第四卷第五号。⑩ 鲁迅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见梦想的色彩,能够闻到理想的芬芳”。
三、鲁迅精神之于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
其实,当今社会给予我们的很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这不仅是大自然实实在在的物质馈赠,还是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心灵的慰藉。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却存在着“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复杂的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出现了扭曲的现象。这时候,就要有一种正确的思想观念作为指导,读鲁迅,研究鲁迅,正是在寻找这种能够指引个人或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我们发现,鲁迅的思想对于探索百年后的中国思想仍具有启示作用。以《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为代表的6篇鲁迅早期的文言论文中对于物质、精神、制度、文明的论述对于当下社会发展中相应的方面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我们要实现立足于自己岗位的实践意义和求真务实的现实主义意义,就要对鲁迅精神保持时刻解读的思想准备。今天我们所讲的培养品德,提高素质一类的,正是鲁迅“立人”思想的具体体现,重在塑造人独立、坚韧、坚强不屈的灵魂。另外,当代社会从上到下应该时刻保持一种自省的态度。鲁迅先生也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我们知道,让人承认或是面对自己的缺点确实是很困难的,更和况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11。然而恰恰是这种困难炼就了我们无畏的批判精神,从这个角度出发,深刻的自我反省确实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鲁迅先生所具有的这些思想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学习的,这些都是来源于他的一片赤子之心,一份对于人民的爱护对国家的忠诚,对民族的责任感。这应该是和《大学》中的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吧。世间万事万物,一切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舍本逐末到头来只能是枉费心机。当今世界,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重其科学教育,重视人才培养,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精神品质,只有这样,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才会真正具有巨大的推动力。
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写到“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参考文献:
[1]孔庆东.国文国史三十年,[M].北京:中华书局,2011.[2]孔庆东.正说鲁迅,[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3]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鲁迅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4]鲁迅.呐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5]鲁迅.彷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6]鲁迅.鲁迅杂文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7]朱铁志.精神的归宿,[J].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二篇:鲁迅精神对当代的意义(共)
鲁迅精神对当代的意义
鲁迅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近年来,有关鲁迅的作品是否过时的争议不绝于耳,一部分人认为鲁迅的文章读起来过于刺耳,已经与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背道而驰,必定会被现代社会所淘汰。也正因为此,鲁迅的文章正在悄悄的淡出我们的教科书,似乎鲁迅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应该被彻底清除。我认为,如果真正理解了鲁迅,理解了鲁迅精神,那么我们一定会坚信,鲁迅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我认为,鲁迅精神对当代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警醒民族的责任感
鲁迅出生在十九世纪后期,那时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封建意识形态统治民众二千多年, 长期淤积下来的毒素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形成一种历史的惰力和社会改革发展的阻力。鲁迅曾经说过 “凡是愚弱的国民, 无论身体怎样的强壮, 都只是示众的材料和无聊的看客。” 正因如此, 鲁迅放弃了在日本学医的愿望, 改学文学, 认为对于 “愚弱的国民我们的第一要着, 是改变他们的精神, 而善于改变精神的, 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由此看出,鲁迅是怀着深厚的对祖国的爱和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来从事文学创作的。
从他的众多小说中,我们也可以看见他对当时中国人身上存在的种种劣根性的详实的刻画,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进行最犀利的嘲讽。例如《阿Q正传》里的阿Q, 既有农民式的质朴、愚念, 又有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在主子面前是奴才, 在奴才面前是暴君, 挨别人打, 说成“终于被儿子打了”; 失掉了土地, 却还常常夸耀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通过这样一个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 深刻揭示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国人一种比较普遍的精神特征, 烙上了鲜明的民族耻辱的烙印。
如今,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长,国际地位有了显著提升,可是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必须得到保留并发扬。中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我们的人民身上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好的性格。比如,在我们的身边,总会有一些同学,生活颓废,其表现形式基本是胡吃海喝、上网游戏、凌晨睡觉,上课补觉等。他们浪费了自己宝贵的青春,辜负了父母,老师,社会对他的期望,更辜负了自己。我们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家庭和亲人的嘱托,来到大学,学习文化知识,更要明确做人的根本。我们做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这些问题的答案都由我们的理想给出。想当年周恩来的那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多少热血青年的人生追求,而现在,一个没有理想、没有目标的大学生何以扛得起建设祖国的大任呢?我们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脊梁。没有中国少年,就没有少年中国,如果想要中国像少年一样蓬勃发展下去,我们的年轻人就必须朝气四溢,蓬勃向上。我们必须学习并发扬鲁迅先生身上那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树立远大的目标与理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鲁迅精神的一部分,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二. 不惧强权的批判精神
鲁迅说过,他所写的文字遵奉的是革命前驱者的将令,而不是权势和金钱的指挥刀。在我看来,鲁迅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身上这种不畏权势,不受政治浪潮的影响,保持独立的思考,勇于揭发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下面谈一谈鲁迅不畏强权的精神以及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启示。中国共产党对鲁迅一直有着高度评价,鲁迅的文学地位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肯定。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将鲁迅评价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并将中共在延安创办的文学院取名鲁迅文学院,后改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种种这些事实给我们一种误解,认为鲁迅是拥护共产党的,是一个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创作的战士。其实,事实并非如此。鲁迅不是共产党员,从他的作品里也没有一点歌颂共产党的文字,他只是单纯的在批判当时军阀和国民政府统治下的社会,而与他的政治立场毫无关系。据2001年出版的周海婴著《鲁迅与我七十年》记载,1957年毛泽东在回答罗稷南的问题时表示,如果鲁迅仍然活着,“以我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作声”。1950年曾有读者向《人民日报》提问:“如果鲁迅活着,党会如何看待他?”当时任国务院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的郭沫若亲自回信答复“鲁迅和大家一样,要接受思想改造,根据改造的实际情况分配适当工作。”这些事例表明,鲁迅并不是共产党的写手,事实上,鲁迅从不支持或否定某个政党,或者说某个流派,无论是新文化运动, 还是左翼文学、文化运动, 他都是既支持、参加, 又投以怀疑的眼光。可以说,鲁迅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坏公民”,因为他总是在不断的怀疑,不停的给当权者找麻烦,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从一定程度上说,对鲁迅这类文人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这个政府的繁荣程度,因为只有繁荣的社会,自信的政府才能容忍鲁迅们的存在。批判对于落后封闭的政府的打击是致命的。
反观当今社会,敢于批判社会黑暗面的作家越来越少,或者说,这些反对声音被主流的媒体,主流的价值观所埋没,使我们普通民众听不到这些批判的声音,可以说,这个社会越来越容不下持有反对意见的人,只有歌颂和赞扬才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声音统一的背后,是声音被压制的愤怒,我们需要一个敢说真话,敢于批判的领袖,带领我们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只有批判,只有争论,才能帮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走向繁荣,走向辉煌。
三.求真务实的现实主义
深切关注现实, 求真务实, 客观全面反映现实问题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是贯穿鲁迅作品以及鲁迅一生的又一精神特征。鲁迅在一篇文章里说到, “为什么做小说吧, 我认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在鲁迅的作品里, 无论是鞭挞还是鼓励, 是唾弃还是赞扬, 他的笔墨始终没有离开社会现实。他一贯主张“ 写出实情”,“因为真实, 所以有力”。他所捕捉和描写的生活细节总是真实的、常见的、客观的。比如《故乡》里少年闰土的纯朴、健康, 老年闰土的木呐、守旧“豆腐西施”贪小便宜拿了东西“ 飞也似跑了”的可笑;孔乙己落魄后仍舍不得脱下长袍, 及拿出茴香豆请小孩吃的迂腐善良等等。鲁迅一生都在用他那深切敏锐的眼光来关注现实生活, 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不平凡的深刻的时代主题。可能正是因为他写的作品太犀利,太真实,有不少人认为他是个浅薄的激进主义者,是一个只会破坏不会建设的人,对任何现实永远不会满意,是一个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反对者。而我认为,这是鲁迅能正视一切, 无所畏惧, 慷慨大义的体现, 他不愿陶醉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中不思进取,而是直面现实,发现问题。这种敢于批判自己的勇气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总的来说,鲁迅作品是深刻的、哲理的、思辨的, 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即使是在最简短的文章里,最平凡的问题里, 也可见到他活生生的精辟无比的见解, 表现了明确、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和高深透彻的理论造诣, 使人产生一种回肠荡气、回味无穷的美感。鲁迅是伟大的,鲁迅的作品以及鲁迅的精神到今天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在如今这个“另类文学”,“网络文学”大行其道的社会,细细品读鲁迅的作品,使我们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凝聚力:这是民族团结的力量,是爱国的力量,是关注现实,认真为文的力量,是不畏强权,敢于批判的力量。当今社会,最缺乏的就是这种精神力量,我们需要一大批真正为人生、为社会、为人民从事文艺创作的文学工作者, 需要深入生活实际, 认真去观察描写那些中国的脊梁, 同时, 不惧邪恶, 勇于揭露生活中的腐败现象和丑恶现象,用诙谐幽默的文字去武装人们的思想, 振奋国人的精神,实现民族的复兴!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之浅谈鲁迅
目录
听张仁铎教授批判性思维及SCI学术论文撰写技巧有感...............................1 浅谈鲁迅................................................................................................................4
听张仁铎教授批判性思维及SCI学术论文
撰写技巧有感
初次听到要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这门课,就觉得和大学时期的思想品德与道德修养或者是硕士期间的自然辩证法等等应该是一种类型的课程。但之后让我大吃一惊,这门课的采取的上课方式,是我上学生涯前所未有的。每一堂课不同的老师讲解不同的话题,于我而言,印象较为深刻的有张仁铎教授的SCI论文撰写,朱崇科教授的对鲁迅先生的评价,还有与我专业较为接近的余志教授的高技术发展的特征与第三次工业革命。其中最为深刻,受益最深的还是张仁铎教授的批判性思维及SCI学术论文撰写。
刚走入一个全新的更具有挑战性的阶段,正处于对如何撰写论文较为迷茫的时期,孙老师的课题恰到好处。孙老师对于这次课的认真态度让我十分佩服,对于SCI论文的撰写讲解得十分详细,包括如何准备一个好的题目、怎样列出作者姓名和地址、如何撰写论文摘要、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致谢以及参考文献。
听完孙老师对SCI论文撰写的讲解后,意识到硕士期间虽然写过论文的我,对于论文撰写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仅仅停留在最初级的阶段。让我意识到,论文的每一部分都是至关重要的,包括以前常常被我忽略的作者的姓名与地址和致谢等。首先,论文题目的重要性在于我们必须让读者第一时间反应到论文的主体,在能概括好论文内容的前提下,又要求字数尽量少,每一个字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关系都必须仔细斟酌。以前忽视了摘要的重要性,孙老师一句话提醒了我:文章检索的文件中,许多读者都会阅读你的摘要。才恍然想起每次查找文章的时候,都能第一时间看到摘要,好的摘要能帮助读者很快地准确地找到文章的基本内容,能确定文章与读者兴趣的关系。肤浅的我一直认为,文章的重要性在于实验方法与数据分析以及结论,殊不知引言是一篇论文良好的开端,引出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引言必须清楚而简短的表述研究目标,仔细地选择参考文献以提供最重要的研究背景。引言通常情况下要除了包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外,还
需要对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简单的叙述,一般采用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概述,选择较为典型的文章与刊物,然后进行简单讨论,表现出文章课题的重要性与前沿性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所需要进行的进一步探索。最后通常提出文章的研究目的、论点等,使得读者最大限度的了解文章的结构。材料包括准确的技术说明、设备、仪器、数量和来源、准备方法等。有时还需列出所使出试剂的相关的化学和物理性质,有时也需列出研究的对象。材料方面,对于我的研究方向而言,要列出GaN、AlGaN、InGaN材料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以及生长材料的MOCVD设备与表征手段相关的设备与仪器包括X-ray Diffraction(XRD)x射线衍射、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原子力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扫描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透射电子显微镜、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alysis(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扫描隧道显微镜、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scopy(SIMS)二次离子质谱等等。方法不仅仅在于描述实验与步骤,还需包括包括数据和资料的定量和分析方法、统计方法、数学模型等等,方法的重要性在于准确。对于较为不普遍的方法需引用参考文献,文章中对于新的研究方法需提供所有详细的内容。文章的结果与讨论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结果中的数据必须具有代表性,使得读者很清晰的了解你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样的结论。紧接着是对结果进行讨论,讨论部分不在于长,在于精。需跟已发表的论文进行比较,相同于不同,优势与劣势。或者可以简单提出实验可以改进或者需进一步提高的地方。
硕士期间对于投稿完全没有经验。孙老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很好的解答,并告诉我们如何进行论文返修,以及返修的重要性。最后,孙老师还重点讲解了怎样提高英文文献的阅读效率。提高英文文献的阅读效率的重要性并不比如何撰写SCI论文低。一直以来,我相信不仅仅是我,很多硕士或者博士都有这样的问题,很多时候一篇英文文献,来来回回看了几遍,花费了大量时间,还是觉得模模糊糊,不清楚。听了孙老师的课后,才发现自己之前在阅读文献不太懂时才过于急躁,应该慢慢读、慢慢理解直到完全读通文章。此外,之前对于文献,很多时候持有一种盲信的态度,总是认为文献应该都是正确的,甚至因此怀疑自己。因此,印象最为深刻一句话是:读者必须愿意让自己扮演两个相反的角色:一个是向文章的力量屈服的、虚心的信仰者,而另一个则是能发现文章弱点的怀疑者。此后,在阅读文献时,开始大胆怀疑,收获颇多。
课程最后,孙老师要求每个人写一两个问题,我开始表示很奇怪,难道老师要一个一个回答吗?后来交上去才知道孙老师是想为下次给师弟师妹们上课做准备,不禁感叹孙老师的敬业。在此感谢夏老师以及所有老师的辛勤工作。
浅谈鲁迅
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工程学院
学号:13110375
姓名:张灵霞 随着《风筝》的消失,鲁迅的文章已于去年全部退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本。有人说鲁迅的文章太深刻,有人说鲁迅的文章太沉重„„鲁迅,这个曾经叱咤文学论坛的神人,如今真的不适合这个年代了吗?想当年鲁迅的文章陪伴了多少学子,陪伴我们的成长。回想起这个,回想起当年陪伴我们成长的鲁迅文章,回想起鲁迅的批判,鲁迅的精神,我想浅谈一下鲁迅先生。
首先介绍一下鲁迅先生的事迹。鲁迅,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鲁迅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后与《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毛泽东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的精神。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之一。
说起鲁迅,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鲁迅的文章,以前总觉得他的文章难读懂,既然读不懂,自然也就不怎么感兴趣了。而不感兴趣的东西往往就把他撇在一边,任他风吹雨打去吧。到了后来,我长大了,读的书多了,也从语文课本里开始读了一些关于鲁迅的东西。因为阅历加深的缘故,我开始读鲁迅。不是为别的,只是因为鲁迅的声名大,文章也很有内涵很有深度。由于缺少必要的文学修养,所以,对于他的著作大都一知半解。有时我觉得他的内心很细腻,比如《风筝》,他为一件小事而忏悔,为人事的变迁而担忧。从前觉得没有什么.不过现在在去读时,就会觉得这简直是人性最好的表现了。现在想想,还有哪个家长会如此的考虑孩子的感受,有多少人真正会注意到保护孩子门的童心?就算我们现在认识到
这一点,有又多少人会为以前的一切而深深的感到愧疚和自责呢?你有过吗? 假如你有过,那你改过了吗?
鲁迅是田园牧歌中的现实主义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最早时读到的先生的作品,幽默、诙谐、妙趣横生,那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黄蜂、叫天子以及人形的何首乌,还有长妈妈讲的有关赤练蛇、美女蛇的故事,都曾引起儿时最远最深的遐想,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恰似那时的心境。文章天成,如同园中的草木,枝叶繁茂,尽皆奇花异草,随手摘取。这种以孩童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使之形成一种张力,令人目不暇接。
鲁迅是绝望与希望中的启蒙者:很久以前读《伤逝》,读鲁迅,不懂。《伤逝》是先生少有的温情之作,之中寄寓的,有关于爱的回忆,有对封建社会的现实性的反抗,更存在的是先驱者无法回避的历史命运。子君的无畏的“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代表着众多蒙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影响的年青人,在才子佳人梦的破灭中,对于封建的叛逃只能留下一声叹息。这之中,有鲁迅对个体生命存在与社会历史群体关系的探讨,深入触痛的,更是于绝望与希望中他都无法忘怀的启蒙,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交织中斗争的空白,留给他只一点罅隙去品位再一次的孤独。
鲁迅是黑暗灵魂的舞者:很简单的一个故事,最初读起只是语言晦涩颇有些古怪的神话,眉间尺与楚王还有“黑的人”的头之战,以及那些咿咿呀呀奇奇怪怪的歌,平添了许多奇异的幻彩。为父复仇而死的传说在中国是不少见的,被冠以忠孝的名义后终沉溺于历史的洪流中,不复听说。而《铸剑》似乎倾注了鲁迅先生极大的心血,最终也不辜期望成为先生探寻人类灵魂、反思人性、守望孤独的代表之作,其极具先锋的艺术内涵仍恩泽此后的众多作家。
在白话文还没有真正成型的年代,写的文字晦涩难懂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一个追求深刻的人,他会去灵魂的深处发掘人性的弱点,人性的悲哀,人性的劣根。正因为如此,鲁迅才显得那么的深刻,说出去的话才像无比锋利的匕首。.当他使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时候,鲁迅的志向从来没有改变。为了改变中国的现状.,他立志改造国人的思想和灵魂。鲁迅是中国人骄傲。他的聪明才智使他对这个国家的人们的各种性格了如指掌,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国家里,最最先要改变的,不是医疗条件,而是思想,这是根本。所以他是新文化运动中对封建思想批判最为激烈的。
鲁迅的批判为何如此的激烈?他为什么到死也不肯宽恕这种状态呢? 因为他很清楚,在内忧外患的国情下,不努力的呐喊是不能唤醒国民的。当然,他也明白,想让人们一下子有所改变是很难的,就好比在一个令人窒息的黑暗的屋子里面,你要打开一扇窗户,如果你提出这个要求,因循守旧的人是不会答应的。倘若你提议把房顶拆除的话,那么他们或许会折中的打开一扇窗户的。可是那是没有多大的意义的。所以,鲁迅的文笔一向是十分犀利的。他主张拿来主义。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鲁迅对封建思想的批判更为激烈,但他并没有抛弃孝义,他是家里的长子,也是个孝子,当他知道母亲叫他从日本回去结婚后也没有反对,这出乎人们的预料,他居然没有任何的反抗。而他对青年是十分真诚的。他希望青年一代能够迅速地觉醒,好为国民尽一份力。关于这一点,他是知道的。正是因为对自己作品的了解,他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够治疗国民的愚昧和麻木。所幸的是,人们记住了他。
鲁迅曾经说自己是悲观主义者。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敢于在绝望中去追求希望的人,唯一的解释就是对生活的热爱,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
鲁迅是一个战士,他敢爱!敢恨!敢说!敢做!哪怕敌人是那样的凶残和暴虐。他也决不皱一下眉头。他知道这样会很危险,但是他也知道,如果再没有人站出来摇旗呐喊,中国将会变得更加的危险,更加的黑暗,更加的落后。
他是从中国的传统知识中走出来的,他对弱者的关注使他对现实强烈的不满,所以他批判,他讽刺,他揭露,这使他为当时的政府所不容。他对弱者的关注不同于传统的文人,他往往把希望寄托于弱者本身,他希望改变弱者的精神世界使其成为强者。所以,他经常“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他是一个生命的热爱的人,这一点或许更能体现鲁迅的本来面貌。他是激进的,但是对于青年的生命,他是不主张不珍爱生命的行为的。因为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要懂得珍惜,要懂得好好的去把握每一分钟。就算是要死,也要死得其所,死得有意义、有价值。只有这样,人才是真正的人。
回想起当今,鲁迅的文章退出了义务教务的语文教材,让我有一股莫名的伤。鲁迅就算不适合这个年代的理论,难道拿出来供大众了解历史,了解曾经的年代也不可以?鲁迅的作品句子,虽然出现在八十年代的课本里,但是还时常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对话里。鲁迅作品深刻到可以让我们愿意倒推那个年代学习当时的历史背景。不像现在无病呻吟的华丽文章内容空虚。至少让一代一代的人知道,原来写作的力量可以那样强大。批判与揭露可以那样犀利,还有更多的是为文人树立榜样。现在的文人,多少是冲着利益写作的呀。只是我想说,鲁迅的文章是以另一种方式在讲述历史,让我们勿忘历史,牢记历史,了解那个曾经沉重的社会,在我看来,鲁迅的文章甚至比历史书要来的透彻深刻。
鲁迅的文章,社会意义远远大于文学意义。鲁迅自己也说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人忘记,倘若谁以他为是,他会深感悲哀。所以,我们更应该看重的是鲁迅的精神,而不是文章本身。因为鲁迅是个战士、斗士,一杆笔杀篇天下,令政界的人胆寒„„
本来还有很多的要说的,但我并没有真正的读懂了鲁迅,所以不敢乱发议论,而我所写的这些看法,充其量也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但是这也是我自己的真实的想法。或许你也有不同的或者更好的见解,欢迎不吝赐教。这是我对鲁迅的浅析,难免有误,敬请老师斧正。
第四篇:当代青年与“中国梦”
当代青年与“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刚刚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总书记就满怀深情地阐述了“中国梦”,并坚定地说:“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美好蓝图令人憧憬,宏伟目标催人奋进。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当代青年重任在肩。完成庄严使命,当代青年要坚持正确的人生道路,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祖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实干托起中国梦,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开拓精神的群体,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重要力量。历史昭示我们,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赢得了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这一宏伟事业的成功,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接续奋斗。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当代青年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实现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已经交到当代青年手上。面对伟大的时代召唤,当代有志青年应当怀揣梦想,大步前行。人世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梦想才会有方向。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凡是登上人生高峰的人,都是拥有伟大梦想的人。对于当代青年来说,最有意义和价值、最值得倡导的梦想,莫过于把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实现中国梦的方向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实现这个梦想,就是要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让我们的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中国梦的本质内涵。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如今,当代青年已经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中流砥柱,从农村田间地头的村官到神九飞天发射中心的技术员,从汶川地震的救灾一线到奥运、世博的火热现场,到处都活跃他们青春的身影,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祖国的热爱,用勇气涉急流、渡险滩,用实干开新局、写新篇,用青春和智慧驱散“浮云”,坚定不移、义无反顾地沿着这条民族复兴之路为伟大梦想的实现而努力奋斗!“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是美丽的,让人向往,令人憧憬。然而,美丽的中国梦要从一种梦想变成光辉的现实,需要我们青年一代接过前人的接力棒继续奋斗。当代有志青年要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彰显人生价值,就要坚定不移地跟着共产党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90多年来,党始终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始终同广大青年在一起。中国青年运动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昭示人们: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中国青年运动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蓬勃发展;只有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广大青年才能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迅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中,当代有志青年要成就远大抱负,同样不能离开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跟党走,做到党有号召、我有行动。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彰显人生价值,就要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靠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空谈是不行的。空谈只能雾里看花,误国误民、害莫大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种精神支持和具体行动。这种精神就是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行动就是扎扎实实地实干。中国精神只有转化为强国行动才能彰显出真正力量。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艰辛历程中,实现中国梦,说到底就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青年人只有脚踏实地的实干,才能把美丽的梦想变成光辉的现实。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全国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广大青年要牢记教诲,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刻苦学习、勇于实践,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敢于吃苦、勇挑重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收获成功、托起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青年正当时。一切有志于实现中国梦的时代青年,都应扬帆起航、中流击水,在党的指引下把握方向、围绕大局,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中书写璀璨篇章,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留下青春的脚印!
第五篇:浅谈当代大学生与中国梦[模版]
浅谈当代大学生与中国梦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除了要对自己负责,认真学习知识,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科学地对待人生环境,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还要时刻关注时事,了解世界形势与政策,为国家、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不仅是大学生对自身的要求,更是历史所赋予的使命。
随着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中国梦”一次在中国迅速走红。对此,我们大学生应当有清楚的认识,并找准自己的所处的位置。下面我将就中国梦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何谓中国梦?习主席在《复活之路》讲话中曾说道:“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这样的一种宿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
习近平主席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回顾了中华民族100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更让我们领会到了国富民安的道理,认识到年轻一代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民族复兴的重任。也让我们看到了祖国前进的艰辛历程,同时也看到了今天中国的强大。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我们要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为报效祖国做出更多的努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总书记如是说。这个伟大的梦想,蕴藏着中华儿女对未来的无限期盼。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那么,在这场伟大的民族复兴道路上,我们大学生要如何付诸于具体行动呢?
首先,我们必须要结合实际,认清我国国情。如今的中国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但人均5千多美元的GDP和发达国家相比较仍然有相当的距离,底子薄的现实仍然是我们的现实条件。一方面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环境的要求已经在快速地增长,人们对于社会的期望已经越来越高,这是有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的,但另一方面,现实的国情也造成了许多矛盾问题都有复杂的背景和多重的利益关系。问题往往受到历史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因此深入的学习和认识国情对于“中国梦”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我们要深刻意识到大学生所肩负的光荣使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每一代青年都肩负着自身的历史使命。而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就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现在起到 21 世纪中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和发挥作用的黄金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正好与当代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历程相吻合,这既是难得的机遇,更是荣誉和责任。
因此,这就要求大学生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继往开来,为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多关心时事,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方面的信息。我们要能够心怀祖国,而不是仅仅纸上谈兵、在文字上、在演讲台上大发爱国之情,我们要付诸行动。
再者,我们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顺应人民群众的需要。扎根基层,投身到西部,积极的到偏远贫困地区支农等。积极培养自己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投身社会经济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同时,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要顺时代潮流而动,作时代的弄潮儿。我们要敢于挑战时代、挑战自我,要以强者的姿态于世。我们更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工作和学习。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我们还要有全球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古迹,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和谐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我们要有地球公民意识,要开阔视野,拓展心胸,抛弃一些偏见。勇于和善于自我反省,同时,悦纳别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批评。
“中国梦”是我们共同的对于未来的期望和承诺。中国今天的状况让我们离这一梦想越来越近,我们需要的就是在走向梦想的道路上,既努力奋进也要沉着冷静;既认识到梦想的现实性,也看到现实的复杂性;既让梦想照亮走向未来的道路,也用实干兴邦的精神踏踏实实地扎实奋斗;“中国梦”就一定会给我们更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