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那爱德百年老照片的故事
关于那爱德百年老照片的故事
写 真 美 丽 生 命
故事:关于那爱德
2002年10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赴美工作访问。当天,江主席受到伊利诺伊州州长的欢迎,并接受了芝加哥市市长赠送的城市钥匙。
江主席访美当晚,中央电视台首次播放了一部名为《老照片?1910-1913》电视专题片。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一段发生在九十年前的传奇故事,赞颂了中美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传扬了一个具有崇高理想和献身精神的美国青年的卓绝贡献。这位美国人的名字叫路得?那爱德。
路得?那爱德(Luther Knight,1879.6.8-1913.4.19),美国爱荷华州人,毕业于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九十三年前,那爱德在伊州安而拔那市与晚清政府签下了援华支教的工作合同,然而,他却永远留在了中国西部。
江泽民主席访美的第一站是伊利诺伊州,这里是哺育那爱德成长的地方,也是他与美国挥手永别的地方。伊州西北大学记录着化学理科学士和矿物学学士那爱德的优异表现。马里兰州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保存着理科硕士那爱德在奥运会上的好成绩。印弟安那州的罗斯科技大学忘不了化学教师兼学校田径队和棒球队教练那爱德的卓越贡献。伊州伊利诺大学更表现出化学助教那爱德在摄影艺术上的深厚功底。正是因为那爱德的杰出才能,所以,当晚清政府派员来校聘请外籍教师时,校方从众多青年才俊中指派了那爱德来华援教。四个月后,那爱德来到中国成都,成为四川高等学堂(四川大学前身)首批美国教师之一。在学校总理(校长)周凤翔的珍爱和重用下,那爱德是全校薪酬最高的教师之一,同时担任着化学、算学和矿物学等多科教职,为早期川大的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那爱德的执着追求,是成为一名出色的摄影艺术家。当他十五岁生日时,父亲劳埃德?奈特送给他一部照像机作为礼物。那爱德用它为父亲拍摄了生平第一幅肖像,并从此走上摄影之路。那时,现代照像机的雏型柯达一号问世仅五年。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了那爱德崇高理想的价值:那爱德拍摄的中国辛亥革命的照片,已经成为一笔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那爱德在华期间,从宣统二年到民国二年,正是中国社会经历巨大变革的时期。在这一千多天的时代风雨中,那爱德目睹了四川保路运动,满清王朝覆灭,中华民国建立,以及军阀混战带给中国人民的无穷苦难。那爱德用干板照像机记录了这段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数百幅具有极高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老照片,以及4.8万字的日记和信件。填补了成都辛亥革命和城市可视历史的大量空白。成都市博物馆王毅馆长对这批文化遗产的评价为:这是成都近二十年来最大的地面文物的发现。
那爱德初到成都时,拍摄了当时正在兴建的成都福音堂医院。三年后,那爱德带领学生去彭州铜矿冶炼厂实习,不幸染上斑疹伤寒,于1913年4月19日在这所医院病逝,年仅34岁。川大校长骆成骧在写给外务司和教育司的呈报中表达了他“曷胜震悼”的心情。那爱德先生又“回到了成都”,“安厝南台寺”,长眠在中国。他说:“在过去的这些日子里,我觉得自己的生命和梦想都变得真实了”。当时一份英文报纸对那爱德的逝世作了如下报道:“作为一名普通人,在他身上找不到任何污点,他的名字代表着一尘不染。两年多来,他在我们心目中是一个朴实、真诚的人,当我们惊闻他逝世的噩耗时,每个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叹到:‘哦,他可是一个好人。’” 心愿:关于来约翰
1991年,四川大学外语系聘请了外籍教师来约翰博士来校任教。这位年轻的美国博士在教学之余,总是一头扎进图书馆、档案馆和资料室,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多年后,华西都市报记者的一次独家专访,解答了人们的疑问:来约翰寻找的,是一个沉睡了九十年的名字,一个发生在九十年前的故事。
来约翰先生是一位慈善教育家,长期从事美中文化交流事业。为促进中美文化交流,他已定居香港十五年,并在蒙古共和国建设并管理着两个孤儿院。来约翰说,他是受到曾叔祖父的事迹的影响来到成都的,他要寻找的,是这位前辈来华援教的历史足迹。幸运的是,来约翰的努力有了成果,他在浩若烟海的历史档案中找到了这位前辈在川大的工作记录,又在王玉龙等朋友的帮助下,发现了记录着这位前辈最后归宿的校方文件。这些文件证实了传说,还原了史实。
来约翰寻找的这位前辈,正是九十年前来华援教的美国教师路得?那爱德先生。
来约翰后来说,1980年,他和妻子到台湾去从事慈善和教育工作时,并不知道关于那爱德的事情。1986年,他父亲告诉他,已经找到一些简单资料,证实他的曾叔祖父七十年前到了中国,从此没有回来。1990年,那爱德的侄孙女宾娜?莱根夫人写信给来约翰,并寄来了她写的关于那爱德生平事迹的文稿。莱根夫人说,那爱德在中国去世后,留下一批老照片和手稿,被朋友运回了美国,现在美国耶鲁大学想要得到这批资料,而她想把它们送给约翰。她问约翰是否需要。来约翰当时并没有接受这份馈赠,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照片和用它们来干什么。直到约翰到川大任教后,他才发现,一种共同的情感把他和那爱德联在一起了。
约翰说,“我在四川大学任教期间,很快就对四川纯朴的百姓产生了真挚的爱。尽管成都并不总是出太阳,但是人们温暖的心足以弥补日照的不足。我深信,那爱德也同样对四川的百姓怀有深情的爱。我感到我和中国的这片土地有缘份。”
这时,来约翰已经明白他和那爱德的共同使命,并且对那爱德老照片的用途有了认识:他打算通过公开展览这批老照片来筹集资金,设立那爱德儿童基金会,建立一所以那爱德命名的孤儿院,帮助中国的孤儿和残障儿童。最后,他将把这批老照片捐赠给中国的一家博物馆,“让它们永远地留在东方”。
约翰的愿望上帝听到了。2000年,来约翰的老朋友、来自西藏的摄影家王玉龙来到成都,他给约翰看了一本画册,画册提到了那爱德,并对那爱德和他的摄影作品作出了轻率的评价。约翰相信,那爱德在摄影方面绝不是等闲之辈。所以,他请莱根夫人寄来了那些他曾经拒绝过的玻璃底片,并花费9万多元购买设备,把这些6?8英寸的玻璃底片和醋酸赛璐珞胶片扫描打印出来,制成光盘。这批拍摄于上个世纪初叶的老照片,其精美让约翰和王玉龙感到震惊,其价值让许多专家学者兴奋莫名。后来,它们在成都公开展出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使命:关于王玉龙
2001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正在积极筹备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的展览活动。这时,由一家著名展览公司出面,拍摄于辛亥革命时期的那爱德老照片和王玉龙策划的展览计划书送到了展览部,引起了专家们的强烈关注。
王玉龙,一位来自西藏日喀则地区的报社摄影记者,具有二十多年的专业造诣,帮助来约翰发现和发掘了那爱德的老照片。王玉龙作为那爱德老照片的授权代理人,向专家们展示了300多幅那爱德老照片,并介绍了这些照片的时代背景和发掘过程。那爱德热爱中国,献身事业的传奇经历,深深打动了专家们的心,他们决定,上报国家文化部和国家文物总局,把“那爱德老照片”列入中国历史博物馆当年展览计划,作为辛亥革命九十周年的纪念活动之一。
但是,由于无法筹集到足够的办展经费,这个暂名为《梦断华夏》的专题影展最终好梦难圆。后来,王玉龙四处奔波,积极争取,先后接触了多家展览馆和博物馆,联系了数十家企业的赞助支持,都没能达成共识及合作。一时间,文化列车止步于经济泥潭。
2002年初,四川省政协和成都市政协的政协委员们获悉情况后,向王玉龙伸出了援助之手。在著名环境艺术家朱成的积极支持下,在史占扬、谭继和等文史专家的奔走呼吁下,省政协章玉钧副主席和市政协邹翰铭副主席联名向市领导呈交了举办那爱德老照片摄影展的建议。三天后,市委书记王荣轩和市政协主席骆隆森作出了同意办展的批示。3月25日,成都市政协办公厅致函市政府,又是在三天内得到李春城市长和孙平市长助理的具体指示。成都市领导对那爱德老照片的高度重视使王玉龙信心倍增。他说,成都可以说是那爱德的第二故乡,那爱德热爱这个城市,成都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
4月1日,成都经济电视台编导梁碧波、李蓉等人来到来约翰在双流购置的寓所,采访王玉龙,拍摄筹展情况。那爱德老照片的独特价值以及王玉龙等人发掘这批文化遗产的不懈努力,感动了电视人。梁导当即决定投拍专题电视片。后来,摄制组沿着当年那爱德的足迹,去西藏、走上海、上阿坝、下香港,连续追踪,采访拍摄,制作出长达150分钟的专题片《老照片?1910~1913》。该片先后在成都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出,引起好评如潮。20世纪初的中国与21世纪初的中国在片中怦然相遇,时空交错之中,观神州大地沧桑巨变,看生命价值演绎美丽,人们懂得了加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价值:关于老照片
1826年,法国人尼埃普斯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
1840年,摄影术随鸦片战争传入中国。
1844年,中国学者邹伯奇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照像机。
1888年,美国伊斯曼干板公司生产出柯达一号照像机。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解体,随着西学东渐,照像术开始记录中国历史。在维新思潮的推动下,地处内陆的成都市,迎来了第一批西方摄影家。路得?那爱德,就是这批文明使者中的一员。
人品决定作品。那爱德既有科学家的理性思维,又有艺术家的创作激情,还有基督徒的人道精神。在他遗留的大量书信中,我们可以读到他对中国人民的热爱,对大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情描述,以及帮助别人时他的快乐心情。而那爱德的摄影作品,则更突出地表现出一个自然科学家在摄影创作上的独特优势。尤其对较大空间尺度的驾驭上,那爱德的科学素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宏大的历史场面的全景拍摄,使那些历史镜头具备了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那爱德从到达上海直至在成都去世,前后为两年零十个月。在这一千多天时间,那爱德用6?8和4?5英寸的老式干板照像机拍摄了大量的优秀摄影作品。在来约翰先生保存的290幅玻璃底片和150幅醋酸赛璐珞胶片中,已经分类整理出340幅史料性、艺术性和清晰度极高的老照片,其题材涉及范围极其广泛。
那爱德老照片的拍摄范围,是以他长期工作于此的成都为中心,西上四川西北藏族羌族地区,东下重庆、武汉、南京、杭州、上海,几乎是长江流域的时代全景图。那爱德老照片的取材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山川、河流、森林,包括城市、街道、建筑,包括学校、商店、孤儿院,包括人物、民俗、集会。其中,关于成都这一时期的历史镜头,填补了成都的城市可视历史文化的空白。仅就文物价值而言,那爱德老照片均可评为三级以上文物,部分作品可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在那爱德老照片中,关于成都的历史记载价值极高。这里,有清末最后一次青羊宫花会,有大汉军政府成立时的万人大会,有晚清四川高等学堂,有民初成都商业街景,还有岷江挑夫、农村集市、川大学子、新军都督、藏区风光、民间游戏、都江古堰、彭州古塔,以及老皇城、明远楼、致公堂、青龙场等珍贵历史图片。尤其宝贵的是,那爱德在茂汶考察时,爬上山顶,从两个角度拍摄了地震陷落前的蚕陵古镇全貌,留下这座古镇陷落前的绝无仅有的写真孤品,为今天叠溪海子建设国家地质公园提供了可靠依据。那爱德摄影珍品,已经成为超越单纯摄影作品的巨大文化遗产,成为历史、文化、旅游、民俗、建筑、环境、地理、摄影、艺术等领域的共同遗产。事件:关于摄影展
1999年,法国外交官方苏雅拍摄于上世纪初的老照片,被一位爱国商人买回版权,在国内举行了轰动一时的《世纪回首——100年前法国人眼中的中国》大型影展。现在,方苏雅老照片已经制成画册、明信片和城市景点,成为一批令云南人和昆明人感到自豪的城市文化遗产。
2000年,美国摄影家西德尼?D?甘博的大型影展《风雨如磐——五?四前后的中国》在北京揭幕,一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甘博先生拍摄于1908年~1932年的5000多幅老照片,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部巨幅的黑白风情画卷。
2001年,德国外交官弗里茨?魏司的老照片巡展风糜中国城市。重庆、成都等地借此回顾了城市家园的世纪留影。
2002年9月28日,《百年沧桑
成都巨变》大型影展在成都市国际会展中心现代艺术馆拉开帷幕。美国教师那爱德拍摄的100幅老成都旧照首次公开展出,与成都43位本土摄影家的100幅现代成都形成对比。两个世纪同时显影,黑白与彩色交相辉映,鲜明的时代反差,强烈的视觉冲击,让数万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的脉博和时代的进步。影展获得了预期的成功。
《百年沧桑成都巨变》影展主要策展人、摄影家、成都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孟棋说:那爱德在那个**年代,拍出那么多质量极高的照片,十分难得。来约翰先生愿意把这些老照片赠送给成都人民,更加可贵。我们要好事作好,办好这次影展,迎接第27届国际摄影大会(FIAP)在成都召开。
专程前来贺展的来约翰先生对关心和支持这次影展的省、市领导和美国领事馆官员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对成都市的城市和人民给予了真诚的赞美。他说:这些老照片,自身有自己的价值。它们回到它们的诞生地来首展,是一种复活,是九十年前的成都在今天的复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缘份。
尾声:从瞬间走向永恒
那爱德先生不是外交官,不是传教士,也不是商人,他是一个热爱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文化使者。他传播自然科学,记录历史巨变,最后,献身于他热爱的这片土地。因他而获益的成都人民对他满怀崇敬和感激之情。
《百年沧桑成都巨变》影展期间,数百名观众在留言簿上写下了他们的心声,表达了他们对美国朋友的真实感情。
影展期间,《回眸历史——二十世纪初一个美国人镜头中的成都》画册,以及那爱德明信片发行,受到观众的欢迎和读者的好评。
据悉,由美国驻成都领事馆和成都那爱德文化传播公司共同发起倡议,那爱德老照片将在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驻领城市巡回展出,传颂中美人民的友好情谊。
据悉,成都市有关领导已有批示,将在市内选点,设置那爱德老照片的展示装置,以作为城市景点,讲述成都的城市故事和历史变迁。
据悉,四川大学为纪念这位美国校友的杰出贡献,提议在川大校园内建立那爱德纪念雕塑,铭刻川大校史中这生动的一页。
由于年代久远,那爱德的墓地至今还没有找到。但是,那爱德先生的事迹已经成为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铭刻在中国人民心里。
(作者:谭作人)
第二篇:老照片的故事
老照片的故事
不间意经,翻开了那本灰尘满面的相册,静下心来,不由得。
这是4岁那年吧!呵呵,我看上去真小,像个小不点,不过峦可爱。妈妈蹲在我身旁笑了笑,真美!我还戴了顶帽子,脚还没落地,原来走路还一晃一晃的。后面是小花园,在傍晚,不过已经不记得了,唉!
看见这张就笑了笑,怎么都不记得了呢?
这又是什么时候哦?是在广播电视台照的吧!我5岁了啊!这山都那么老了啊!从前我们还经常去呢,走不动了就让爸爸背,买点零食,躺在落叶丛里。不过,现在,那座山好像爬不上去了。呵!我还比了一个V字形,好羡慕那种天真可爱。
我还是微微笑了,继续下一张。
哇!这是谁呢?真不敢相信,穿个红裤子,还是肉丝的,穿个黄衣服,乌龟帽骑在我头上,还笑成那样,天!更羡慕哦!看我这幅傻样!这就是幼儿园啊!翻。
嗯!壮哉!我和爸爸妈妈去黄果树瀑布。现在才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啦!运气也好,撞上了彩虹,那是我第一次看见这吧!呵呵!当时,我还学“美猴王”钻水帘洞呢!9岁了!
哪年再去一次,可“彩虹”我都回不了喽!
… …
真美,值得回忆!最后一张了,是什么呢?
真没想到这是我小学毕业的照片。你啊!真是才几个月没见,就有些得了啊!上面有我的老师、同学。我可是记得清清楚楚哦!还有那六(3)班教室,六年的回忆啊!无数,一切是我永远记住的啊!那69张笑嘻嘻的面孔!最特别!
合上了这本学生的相册,轻轻的放回原来的位置。眼,湿润了!
第三篇:老照片的故事
老照片的故事
李晓萌
翻开厚厚的影集,里面有很多很多美好的回忆。其中有一张照片,已经微微泛黄,但它给我的记忆很多很多。
这张照片上有一老一少。老的坐在板凳上,小的依偎在老的怀里,他们都笑得那样灿烂......这“老人”是我的太姥,“小孩”就是六岁时的我。
小时候,我很喜欢去太姥家玩。虽然他的年龄很大,但玩儿的花样千奇百怪。
时值盛夏,我和太姥在门口玩,只看见她随手折一条柳枝,用小刀刻来刻去,然后放到嘴里,吹出了响。转过身来对我笑着说:“这时柳笛儿,想学不?”我的好奇心一下子被勾了起来。“想!想学!” 我迫不及待地说。太姥教得好,我学得很快,然后有很骄傲地吹上一曲,逗得太姥乐了起来。
太姥做的饭,不仅好吃,而且花样还很多。其中最好吃的就是花边饺子和油炸冰块。每到过年过节包饺子时,太姥总是单独给我包一些麦穗形的花边饺子,既好吃,又好看。而我每次吃的都很饱。我吃过最好吃的就是太姥做的油炸冰块,虽然每次仅能吃一块,但那种丝丝凉凉的感觉,让我难以忘怀。
太姥的手很巧,平时绣个花,穿个针都不成问题。尤其是到了过年,窗户上的窗花都是我太姥亲手绣的,他总能吧一些小动物绣的活灵活现。每次看到太姥剪出来的好东西,总是磨着太姥让她教我......时光飞逝,岁月如歌。如今,门前的两颗老柳树已经没有往日的鲜绿,但依然奉献着;花儿也失去了昔日的鲜艳,但依然在风中摇曳着;而我以已经从爱哭鼻子的小女孩长大到懂事、聪明的大姑娘。
每当我翻开相册,看到这张老照片,脑中就会浮现出太姥与我的一点一滴,一朝一夕,一言一行,一笑一颦......对太姥的回忆我永远都数不清,因为——您已被我藏在心底。
第四篇:老照片的故事
老照片的故事
许多年过去了,这张照片一直放在相册里。每次翻开,我总会将它抚平,就像是抚平我心中的记忆……
天飘着小雨,我喜欢在这种时候翻翻相册,回忆过去,谈不上惬意,只是觉得那滴滴雨水真像过去的往事,在记忆的长空中飘飞,让人重温过去的酸甜苦辣。
翻开相册,众多照片都呈现在我眼前,每一张都让人感到温暖。因为他们都是过去真实生活的记录。翻着翻着,其中有一张我记忆特别深,在众多的照片中,或许没有人能发现他的不同。而我觉得它特殊,是因为它有一个令我至今难忘的故事。
画面上有三个人。坐在石头上的是我和弟弟,旁边的那个是我外婆。这张照片是在贵阳的黔灵公园里拍的。弟弟的样子十分开心,而我却没有笑,好像还略有所思,外婆刚出神地望着我们。为什么我和弟弟的表情有差异呢?这还要从拍照前说起。
那天,外婆带着我们去黔灵公园玩。公园里树木葱茏,亭台楼阁,更有假山池塘相衬,风景好不优美。我们的兴致都很好,有说有笑。走到一个庭院处,看见那里有一个小池塘,外婆便提议照一张相,我们当然举双手赞成。外婆让我们坐在假山前的那两块石头上,嘴里还说着:“来,姐姐坐大石头,弟弟坐小石头,坐好了啊!”我听了连忙坐了上去,还摆出了我认为最可爱的造型;可一旁的弟弟却不高兴,弄得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外婆的耐心“交涉”下,终于弄清了原有。原来弟弟不肯“低人一等,”去坐那块小石头。看着摆好造型的我,外婆只好继续做“思想工作”,可弟弟却铁了心地不肯坐上去,这可难坏了大家。僵持了好一会,我有些不耐烦了。“快拍啊!”我嚷道。外婆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说:“弟弟想坐你那快大石头,要不……”我连忙一挪身子躲到了旁边的小石头上,弟弟这才露出了笑容。外婆有奖道:“真不愧是姐姐啊,多么懂事,还懂得谦让了!”想着外婆说的话,我笑不出来了,心里只是牢牢记住了“谦让”这个词。随着闪光的流动,这一刻被定格了下来,而“谦让”也被定格了下来。
现在,我和弟弟都长大了,再也不会为小事不愉快。但我时时刻刻都记着这个故事,即使当时我并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谦让”,但起码我做到了,这一点,是我一直的自豪。
许多年过去了,这张照片一直放在相册里。每次翻开,总会将它抚平,就像抚平我心中的记忆。
第五篇:老照片的故事
老照片的故事
在我家的影集中保存着一张已经泛黄的老照片,听妈妈说,那是外婆刚从师范学院毕业时照的。我算了算,这张照片已经有50多年了,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外婆热爱教育事业,她把她的一生都献给了教学事业,外婆由于多度操劳得了肾炎,医生叮嘱她要好好休息,可外婆放不下学生,坚持带病教学,因此,还留下了病根。但外婆说她不后悔,这是她的责任也是她的追求。外婆真是太伟大了,当然,每个教师都是伟大的!
窗外,风儿无力的吹着,它是在哭泣吗?哭泣它逝去的青春吗?我想:是的,毕竟岁月已摇走了50多年了。但,我从它的眼里看见了活力。
外婆已经退休了,她本可以享受她的晚年时光,但她又承担起照顾我的任务,外婆每天不辞辛劳的接送我,从幼儿园到三年级从未间断过,也许就是这样,我才会和外婆最亲吧!
时光在外婆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记号;风霜将外婆的秀发染成一朵雪莲;烈日把外婆柔嫩的肌肤烧灼的又粗又黑。外婆啊,你还是照片上那个美丽的姑娘吗?
窗外,风儿带着她美好的回忆向远方驶去,留下的只有一张泛黄的老照片。
那个夏天,外婆载着她满箱的回忆到一个美丽的国度去旅行,她这一走就再也没回来。
老照片的故事带我重新回到了和外婆在一起的时光,那种幸福,是多少金钱也无法给予的满足。
窗外,哪个国度中,有一个美丽的姑娘站在树下向我微笑,也许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