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营销三十年
中国营销三十年(上)
(上)从无营销到简单营销的“黄金时期”
1978—1984 ——启蒙时代 无须“营”即可“销”
刚刚告别一个时代的中国,无论在知识,还是经济方面都处于季度饥饿的状态。
未来影响中国的一批商界精英(段永基、黄宏生、李东生等)成为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另外一批商界精英,鲁冠球、王石等,除少数开始搭建企业的基石外,大多在茫然和摸索中。
虽然可口可乐、松下电器等外企已经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但整个中国的经济开始处于启蒙阶段,“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提法直到1984年才提出。
中国营销
此时的中国营销,是一个无须“营”即可“销”的时期。
1984—1990 ——机会黄金时代 大胆、简单的营销
1984—1990年,伴随“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提出,中国市场经济逐渐被激活。
这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阶段,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时代,在多数人没有意识到商机时,未来中国的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企业把握这一机遇,完成了公司的原始积累,并逐渐兴起。
1984年
未来中关村的风云人物段永基创立四通公司
“中国IT教父”柳传志和同事创立联想前身 万科的前身成立 等等
1985年
“未来首位登上哈佛讲堂的中国企业家”张瑞敏砸碎了海尔76台不合格的冰箱,也一锤砸出了未来一个国际著名品牌的发展之路。
“中国企业家中的巴顿将军”倪润峰开始执掌长虹。等等
1987年
哈慈集团的前身成立 娃哈哈的前身成立 等等
1988年
广州太阳神集团成立等
1989年 乐百氏创办
未来中国营销神话人物史玉柱掘得人生第一桶金。
TCL公司 电话机销量跃居全国同行业第一,完成公司的规模积累。等等
这段期间,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产品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中国营销
此时,中国的营销开始起步,已经出现了广告传播,但这一时期大家对广告作用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例如:1989年,杉杉集团郑永刚准备在中央电视台投放广告。当时中央电视台广告部的回答竟然是“服装还要做广告,直接卖就可以了”。
这一时期,中国的营销更多还是延续启蒙时代的特点,无须太多“营”即可“销”。这个时期的中国企业,只要做好基本工作(但就是这基本工作,很多企业就无法做到),就可在市场上占据优势,例如:张瑞敏挥动大锤砸冰箱,开始为公司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并完善了“严令不准工人在车间撒尿”等基本制度,其后,卖一台冰箱,光转手一张批条就可以赚上800~1000块的事。
1987年,一批内蒙下岗的工人,开始试探性的推广一种新出的保健食品——杨振华851,没怎么费力就获得了惊人利益,从而带起来一个中国营销史上占有重要份量的行业——医药保健品行业。
这个时代,是一个大胆、简单营销的时代。谁敢为天下先谁就能够成功!
(中)竞争逐渐激烈 从神话到争霸 再到后神话时代
(一)1991—1995
——神话时代 营销进入飞速发展期
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市场经济概念逐步被大众认可,商界精英也逐渐赢得大众的追捧。
此时,市场竞争已经呈现,中国营销也进入飞速发展阶段。这个时期,仍是一个大量机会存在的时期:
1、第二批新的企业又完成了原始积累、逐步兴起
例如:国美、苏宁等未来影响中国营销的零售终端在此时完成了原始积累。
中国未来的羽绒服老大企业—波司登已经完成原始积累,并开始涉入羽绒服行业。
2、已经成长起来的第一批企业进入规模化发展的第二阶段,抓住大多行业仍存在机会这一难得机遇,尝试多元化扩张。
例如:海尔、TCL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功。
但此后,由于中国市场的逐步成熟,已经很难再有当年这样的机会,这样的条件和环境,这也是后来很多企业尝试多元化(包括很多早期多元成功的企业)遭受失败的原因之一。
3、众多商界神话不断涌现。
例如:巨人集团迅速崛起,不仅成为中国电脑行业的领头羊,并迅速进入疯狂扩张阶段。太阳神创造了13个亿的销售纪录和高达63%的市场份额的行业“神话”,成为中国保健品行业的第一代霸主。
4、不少行业仍处于酝酿阶段
例如:中国的房地产时代还处于酝酿阶段。特别是93、94的海南房地产泡沫让一时的喧嚣短时间归于了平静。
中国营销
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营销终于掀开新的一页!
“点子大王”、“公关策划” 等等纷纷登场、各显神通,特别是“公关策划”风靡一时,“郑州亚细亚商场”、“百龙矿泉壶大战”等等。
中国营销人逐渐意识到广告的威力,“广告大战”的序幕正悄悄被拉开。
史玉柱策动三大战役,短时间内在全国投放了30个新产品的广告,一时间轰动全国。但当时的除黑芝麻糊等少数广告上乘外,大多数广告水准都欠缺,但在那样一个广告极少的年代,几乎任何一个广告都能疯狂卖货。
中央电视台不同时段“广而告之”、“榜上有名”等凸起,继而开启标王时代,秦池神话诞生。
1996—2000年
——争霸开始时代竞争白热化
1996—2000年,中国市场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一大批外企、外资开始重视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外企涌入中国市场。
于是,一方面是海水(大量市场机会),另一边是火焰(本土企业之间、以及本土企业与外企之间展开了大规模的激烈交火)。
1、淘汰时代
中国市场环境急剧变化,一大批无法跟上形势的企业被逐步淘汰,例如巨人、秦池三株、太阳神、爱多、亚细亚等一个个神话在短时间内诞生,又在短期内破灭。
2、洗牌时代
在很多行业出现了大洗牌,一大批实力弱的企业纷纷落马。
3、行业巨头来临
伴随行业大洗牌,是巨头企业的出现,一批发展稳健的企业开始疯狂的跑马圈地,兼并重组,逐步形成行业巨头。
例如:
(1)家电行业的海尔、格力、TCL、海信等逐步成为行业的领袖企业。(2)青啤、燕京、华润等啤酒业巨头三分天下。
(3)国美、苏宁等终端也走出各自根据地,向全国进行扩张。而与他们同时代的大中电器由于错过这一机会,没有及时走出,从而加剧了与他们的差距。
4、国际化时代
中国市场迎来国际化时代,一方面是大量外企汹涌涌入,另一方面是中国企业(海尔、TCL等)走出国门,避开国内激烈竞争、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寻找新增长点。
5、一些新兴的行业在风雨中酝酿着、成长着
(1)房地产 在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在度过98年金融危机后,悄悄走向了成熟。(2)网络
中国网络行业起步可以说与世界几乎同步,也同样接受了国际网络泡沫**——在一片期待的鲜花后,又集体陷入了“滑铁卢”。
由于一直没有找到盈利模式,一大批烧钱的网络公司在98金融风暴中应声倒下。(3)汽车
中国本土汽车产业开始了酝酿,例如:奇瑞的核心团队已经组成。
中国营销
伴随中国市场的风雨洗牌,中国营销也在风雨中逐步走向成熟,公关大师们开始渐隐江湖,而价格大战、广告大战、终端大战等成熟营销大战相继展开。
例如:价格大战
1996年,为应对国际巨头,本土家电企业代表长虹掀起价格战,康佳、TCL、长城、熊猫、创维等国内品牌纷纷降价,中国市场进入惨烈阶段。
广告大战
以央视一年一度的标王神话为代表,众多企业迅速崛起,又迅速衰落。
这一阶段,中国的市场对营销的要求已经不断提高!企业不仅要懂得去做营销,而且要做好!特别是一大批倒下的著名企业引起了不少营销人的反思!
中国营销三十年(中)—2
中国营销三十年(中)竞争逐渐激烈 从神话到争霸 再到后神话时代
(二)2001—2003 ——后神话时代 最后的绚烂岁月
2001—2003年,最后的梦想岁月!
这个阶段,除少数市场外,中国多数市场已经比较成熟,并且巨头已经形成、本土企业之间,以及本土企业和外企之间竞争极度加剧。市场机会已经少了很多。
1、很多成熟行业开始出现困境
很多传统行业由于行业比较成熟、竞争激烈等多种因素,增长乏力。
例如:家电行业先后发生了VCD大战、彩电大战、微波炉大战、空调大战等,进入微利时代。
2、少数经过酝酿和阵痛的的行业表现抢眼
一些行业经过酝酿和阵痛,终于迎来了新的飞跃。
(1)网络
网络行业经过阵痛、终于开始腾飞。网易首席执行官丁磊当选了中国2003年《福布斯》评选的中国首富。
(2)手机行业
通讯行业手机的突然兴起,为很多为利润发愁的家电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例如:TCL手机的利润贡献一度超过50%。
(3)本土汽车产业
经过多年的蛰伏和努力,本土汽车产业开始发力,并且成绩不斐。
例如:奇瑞轿车,在2001年全年销售2.8万辆车,销售额达20多亿元,2003年全年销售汽车90367辆,销售额超过80亿元。
这一成绩让众多企业侧目,而汽车行业的暴利更是让他们羡慕不已,于是很快掀起了大批来自冰箱、洗衣机、空调、手机、电池乃至化工、烟草、酿酒等行业的门外汉们大举介入汽车行业的盛况。
(4)房地产
房地产在多个城市迅速升温,开始年年当选中国最暴利行业。
3、只要营销有创新,奇迹仍不断出现
(1)经过调整的史玉柱重出江湖,再创营销神话
2001年,曾经的经济风云人物和中国最大的失败者史玉柱重新出现在媒体前,通过对以往营销手法的总结和创新,他再次成功打造了保健品行业继三株后的又一奇迹——脑白金神话(截至2006年,脑白金销售近80亿),凭借此番成功他不仅成功还掉2亿巨债,并成功重新跻身中国富豪行业。
(2)蒙牛跑出了火箭的速度
与脑白金同样惊人的还有中国的乳业神话——蒙牛,一个初创企业四年跻身中国乳业四强、六年成为乳业霸主,不能不让人惊叹。
他们的成功证明了,只要有创新,神话依旧会发生。
中国营销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市场逐渐步了成熟,“整合传播”、“定位”等各种营销理论相继引入中国,行业竞争激烈程度极度加剧,“广告大战”、“终端大战”、“渠道大战”等各种营销手法逐渐被竞争者熟练运用。
但脑白金、蒙牛等的成功,却让人看到,只要努力创新,很多商业奇迹同样可以创造,甚至包括一些传统行业!
(下)市场进入超理性阶段 高手博弈时代来临
2004—2006
——拐点时代 市场进入理性化
伴随竞争激烈、市场秩序的调整,中国市场进入一个更加难以操作的时期。对于很多传统行业而言,2003、2004年开始是一个拐点!
1、很多传统行业开始陷入暗淡
例如:
(1)2003—2004年,家电、手机、医药等传统行业相继进入暗淡,微利、甚至亏损成了代名词。
(2)2005—2006年,房地产行业在国家政策的调整下,也出现拐点。等等
2、理性营销时代来临
这个时期,很多企业家开始进行反思,营销的理性时代来临 例如:对多元化进行反思
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多元扩张不会向早期那般容易,多元化是否能走、该怎样走应该是每一个企业慎重思考的问题。2004年大批企业涌入汽车行业,又相继撤出就是一个代表例子
3、终端时代来临
经过发展,全球的营销都逐步步入新阶段——利润从生产商转向终端的“终端时代”。零售终端、网络直销、人员直销(1)零售终端
在很多行业,零售开始掌握传统商品营销话语权。例如:国美、苏宁等卖场掌控了家电行业的利润 连锁药店掌控了药品的利润
这一模式也开始出现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如:服装、酒业等)(2)网络直销值得期待
伴随网络经济的奇迹,网络直销也被看好。相信作为新平台、新渠道的网络的机会不止如此,只是目前还没有被找到!
(3)人员直销备受瞩目
安利在中国创下销售突破200亿的奇迹,也让中国众多饱受终端之困的医药企业很受启发。
2007—未来
——高手博弈时代
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市场和营销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成熟!
国际巨头、本土巨头的相互厮杀,资本力量的角逐等等,让中国市场的竞争比任何时候都要激烈,也要惨烈。
“整合传播”、“定位”、“蓝海”等国际先进营销理论,以及本土独创理论等的灵活运用,广告大战、价格大战、终端大战、服务大战等的频频上演。
这所有一切都对今天计划参与其中的中国营销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再是机会时代,仅凭一腔热情、一腔大胆、一些资金是很难再获得成功了。而是高手之间的博弈,拼智慧、拼科学的策略!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营销人不断努力、不断提高,奇迹一样会出现!
市场永远不缺乏机会,唯独缺乏发现机会的人!
第二篇:《中国石化三十年》全文
中国石化三十年
陈锦华
198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筹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指出“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件大事”。
1983年7月,中国石化总公司正式成立。《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发挥石化工业经济实体的优势》的社论,号召“为强国兴邦发扬进取精神,努力把总公司办成一个技术先进、管理先进、在国内外市场都有竞争力的经济实体”。
30年过去了,中国石化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组建公司,发展成世界500强第五名、中国企业500强第一名的国际知名能源化工公司。在2012年公布的世界500强前10名中,有5家是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跨国石油公司,其中比中国石化成立时间早100年的有3家,早93年的1家,早74年的1家。中国石化用了一代人的时间成功赶超他们的百年历程,这个路是怎样走过来的?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的发展环境,是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充分发挥的制度优势,是人民的进取精神。
以国家希望为使命
在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大会上,姚依林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致词,强调“国家对你们寄予很大的希望,希望你们在80、90年代,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姚依林讲的国家希望,主要是“通过提高石油化学工业来改善我国的人民生活”;“给国民经济建设提供较多的财力,增加国家的收入和积累”;“实现2000年国
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要求”,其中“增加国家的收入和积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全局,是为至要。1983年全国财政收入1367亿元,石化企业上缴的税收和利润合计107亿元,占全国总收入的将近8%,影响举足轻重。康世恩领导的专家小组提出,改革后的新体制可以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多创财富,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115亿元。这是一个打动人心的目标,是国家急迫期望解决的大问题。
为了落实国家“寄予很大的希望”,早在石化总公司筹备期间就专门召开会议,组织企业制订《1983年~1985年提高经济效益方案》,实施挖潜增效措施。分析有哪些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副产品资源没有利用;已经利用的,有哪些没有用好,还有哪些设备有潜力。这个方案不只是引导企业挖掘生产潜力,更重要的是确立为国分忧的经营理念,把提高效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当作企业和全体职工的光荣使命。
1984年4月,国务院在听取石化总公司汇报时明确提出:国家把石油化工看作是生财之道,你要考虑少投入、多产出、快产出,首先把效益搞上去,为缓解国家财政困难“雪中送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于1984年1月至8月,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连续8次讨论石化总公司的改革与发展问题。这在国务院各部委中,是绝无仅有的。我们也由此感悟到国家期望的殷切,不敢懈怠,抓紧制定了1985年~1990年的总体改革方案,提出工业总产值和实现税利双翻番,6年累计实现税利900亿元,其中1990年当年实现税利203亿元,核心目标是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30年来,中国石化牢记使命,累计向
国家缴纳税费20093亿元、利润8864亿元,合计28957亿元。相当于国家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一期)、青藏铁路三项跨世纪工程全部投资的11倍多,初步实现了国家的希望,为强国兴邦和保障民生发挥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中共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这些宏伟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是百年来无数志士仁人矢志追求的幸福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基础是经济繁荣和财力雄厚。2012年,国家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农林水事务、城乡社区事务等民生支出,总数已达66275亿元,占2012年全部财政收入117210亿元的56.5%。这是硬约束的刚性开支,需要政府巨大的财力支撑。中国有13亿多人口,城乡差别和地区发展不平衡,实施全覆盖的民生保障举措,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涵盖431个重点贫困县),都有特殊的难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2013年面临的形势时指出:“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和政府承担的刚性支出增加的矛盾凸显。”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这个矛盾,将决定中国未来的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其核心是创造财富的能力,是把财政收入的“蛋糕”持续做大。我们不能走欧美国家依赖扩大财政赤字和举债,支撑庞大社会福利开支的老路。历史证明,特别是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表明,财政危机是危机中的危机,万万不可大意。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未雨绸缪,依靠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来平衡刚性开支。中国石化30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可以走好这条路,把国家的需要变成企业的使命,特别是国有控股大企业的使命。这既是企业的责任,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没有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就没有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国石化以国家希望为使命的实践,其重要性和意义都证明国家的发展兴旺,必须把实体经济做强做大,必须筑牢财政收入基础,确保国家能长期、稳定应对刚性支出。
以满足人民需要为宗旨
中国人民的生活改善,要经历温饱生活到基本实现小康和全面实现小康的不同阶段。在解决温饱问题的阶段,吃饭、穿衣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中国石化着力发展化学纤维、塑料和化肥、农膜、农药等农业用生产资料,为解决10多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奠定物质技术基础。1983年,中国生产的化学纤维只有40万吨,2012年已发展到3450万吨,成为世界第一纺织大国,城乡人民的穿衣状况日益丰富多彩。在“记者走基层”的电视专题报道中,西部地区群众生活困难,吃、住、行、用的条件都很差,唯独男女老少的衣着都温暖、得体。在中国的悠久历史中,“衣不蔽体”“衣衫褴褛”等字词不绝于书,即使在富裕的“开元盛世”,仍有杜甫笔下“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的表述。现在这些语句都消失了。“丰衣足食”的丰衣理想已经实现,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光辉篇章。
在石化总公司成立的当天,国务院领导接见到会代表,强调要靠石油化工满足人民生活的多种需要。这是工业化国家的成功经验,对于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短缺的中国尤为紧迫。中国石化理解中央的期
望,深度开发油气资源,发展各种合成材料。经过30年的努力,2012年生产和经营的化工产品已达5435万吨,可以为轻工业、建筑材料、交通运输、机械工业等产业加工制作各种合成材料,既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要,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又极大地减轻了农业和林业负担,推进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石化在向社会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还积极奉行“上善若水,公益为先”的理念,承担扶贫、赈灾、支教、援医等社会服务项目,先后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称号和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从1988年起,定点扶持安徽颍上、岳西两县和湖南泸溪、凤凰两县,实施扶贫项目237个,修建希望小学260所。对口支援西藏班戈县,完成援藏项目80个。从2004年开始,在四川、贵州、甘肃、湖南4省34个市(州),参加“春蕾女童”助学项目,资助成千上万的贫困高中生和大学生。“中国石化光明号”是第一列,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由企业捐赠的健康快车。近10年中,用最先进的超声乳化技术,为内地11个省、自治区和18个地级市的2.2万名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免费治疗,还捐建白内障治疗中心9所,为广大患者带来光明。
中国石化认识到,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下进行的劳动分工。企业应当在做好主业的同时,积极回报社会,增进企业与社会互相理解,彼此关心,在为社会服务中,体察人民的需要,用以改进工作,增强企业的人民意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以改革为发展的动力
在中国石化成立之前,世界上年产石油超过1亿吨的国家不到10个,中国是其中之一。但是资源利用的效率不高,甚至不如印度。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部门和地方分割的管理体制,阻碍了资源的合理配臵和有效利用。1亿吨石油的加工企业由3个部门,20个省、市、自治区分头管理,不能全面规划、充分利用。即使是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的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原油利用率也只有26%,效益偏低。要消除这些障碍,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打破管理体制的分割状况,实现资源优化配臵。作为试点,最早在上海组建高桥石化公司,对当地5个分属中央不同部门管理的工厂实行统一领导,统筹开发,很快收到成效。接着,又在南京和辽宁试点,效果都很好,为成立全国性的公司积累了经验。
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后第一次重大改革,就是1984年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石化总公司《进一步推进改革,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案》,规定从1985年至1990年的6年内,自筹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建成从国外引进的4套特大型石化成套项目和3个大型化肥项目,加快发展现代石油化工生产力。6年之后,公司累计实现利税900亿元,其中1990年当年实现利税203亿元,轻质油收率达到63%,比改革前的最先进企业高出一倍多。
在第一次改革方案任务超额完成以后,1998年国务院决定对全国石油化工企业进行更高层次的改革,全面实行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将中国石化与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
公司重新组合,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性格局,增强活力,把企业做强做大。这是中国石化总公司的第二次改革。
中国石化总公司的第三次改革,是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推进股份制改革,实行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改善企业资产负债情况,以优质资产为基础组建上市公司,在纽约、伦敦、香港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累计融资984亿元。外资股、国内A股和其他投资者的引入,扩大了国有资本的控制总量,提高了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构建了国家控股的体制框架。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在国际能源化工界的地位由此提升。
中国石化的持续发展,从打破部门、地区分割的管理体制,初步实现资源优化配臵开始,到上下游、内外贸一体化,再到股份制改革,实行国际化经营,每一步重大发展都依靠了改革激发的活力,消除体制弊端,突破瓶颈制约,加快发展生产力。全公司资产从第一次改革前的210亿元,发展到第二次改革后的4273亿元,再到2012年的19600亿元,增长了93倍多。营业收入亦从272亿元递增到28300亿元,增长了104倍。三次重大改革,把中国石化推上了三个大台阶,逐步成为“技术先进、管理先进,在国内外市场都有竞争力的经济实体”。
以开放引领国际化经营
早在上个世纪之初,孙中山就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到了20世纪的后半叶,这个潮流已形成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国石化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涌入开放大潮,坚持
以开放为创业理念,突破资源、资金、人才三大制约因素,开拓发展空间,把各项业务推向国际化。
中国石化推行对外开放,经历了几个重要步骤。第一,是对外开放的认识,从公司成立开始,就把对外开放和合作共赢列为创业理念,确信开放是企业的振兴之道,认识到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和技术、资金、人才短缺,只有到国际上去找出路,才能抓到机遇,拓展发展空间。第二,从零起步,从小开始,能放下身段,不惜做小买卖。中国石化召开的第一次外贸会议,尽管制订的全部贸易总额不过1亿美元,但依然动员全公司力量认认真真去做,扎扎实实地做,做出人才,做出信誉,做出经验。第三,发挥自身优势,大力推行上中下游一体化合作,以市场、劳务换取资源开发,向上游延伸,不断增加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正能量。第四,因势利导,适时提高开放层次。集中优质资产成立股份公司,在纽约、伦敦和香港上市,与著名跨国石油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国际化经营内涵。
中国石化实行的对外开放是和平的、互惠的。2011年进出口贸易总额1055亿美元,超过2012年中国与俄罗斯的双边贸易额。2009年8月,中国石化以72亿美元成功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成为此前中国最大的一笔海外并购交易。该公司拥有探明储量5.36亿桶,2008年总收入37.62亿美元。2011年收购葡萄牙GALP能源公司巴西深水资产的交易额高达51亿美元,是当年最大的一起并购案。2012年12月,又收购了加拿大塔利斯曼能源公司英国子公司49%的股份,首次开拓在北海地区的油气业务。
开放是个大市场,也是一所大学校。开放、改革、发展三者形成的良性互动,助推了中国石化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现在,中国石化已成功进入非洲、南美、中东、亚太、俄罗斯—中亚、北美等六大油气富集区,同20多个国家合作开发50个油气项目,2012年境外权益油气产量近3000万吨油当量,全球资源投资格局初步形成。同全球最大的石油石化公司埃克森美孚、壳牌、BP、巴斯夫、阿美(沙特)合作,建设世界顶尖级的“大型化、一体化、基地化、园区化”企业,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双赢成果。
以制度优势推进企业做强做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国家振兴、人民幸福提供了制度保障,其中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实施,为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国石化正是遵循这项基本经济制度,一方面发展国有经济,把企业做强做大,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积极为其他所有制企业提供各种燃料、原材料和技术服务,为它们创造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合作机遇,共同把中国的经济总量做大和产业链做长,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宪法还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中国石化正是在这个制度的框架内,依法经营,实现跨
越式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为有明确界定,反对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限制竞争。对违反市场公平竞争、损害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利益、妨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等行为都明文禁止。企业做强做大不等于垄断。中国国有企业依法经营和做强做大不是垄断行为,它们得到国家保障是法定权利。
中国的法律和产业政策,都没有禁止任何所有制企业进入石化产业的规定。实际上石化产业的下游企业,绝大多数是非公有制企业。在化学纤维的聚合物和纺丝部分已是民营企业的天下,有些企业的经营规模远远超过国有大企业。他们同上中游国有企业的合作与竞争都是平等的、互惠的。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般的民营企业实力还不够强大,加上进口原油不能与国内销售市场适时价格对接,亏损严重,都影响了民营企业进入资金、技术密集和原材料成本过高的上中游企业,这是历史现象。到了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环境具备条件的时候,民营企业进入上中游企业的行列必将是水到渠成,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坚守基本经济制度,把企业做强做大,还有个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石化行业涵盖了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这个产业的经营行为,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壮大,还关系到相关产业的振兴和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石化产业做强做大,必须立足自身核心业务的健康发展。30年来,中国石化坚持以不断壮大实体经济为核心业务。尽管拥有土地和资金,但从不涉足房地产等行业,从不转移经营目标,从不把资源用于自己不擅长、不拥有优势的业务,保障
了资源的有效配臵,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规避了市场风险。这是中国石化成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中国石化成立20周年的时候,集团公司新老领导班子聚会,总结公司成长中的经验教训。我在发言中引用了美国学者科林斯的一本名为《从优秀到卓越》的著作。科林斯对美国从1965年到1995年30年中进入美国500强的企业进行排比研究,由最初的1435家筛选到最终的11家,分析这些企业经久不衰、从优秀做到卓越的共同素质,得出的结论是:它们坚守核心业务,做大做优核心业务。
坚守核心业务,必须有核心技术支撑,这就必然带动科技创新,以确保核心业务的进步和竞争力。正是基于这样的经营理念和发展需求,中国石化坚持在科技领域实行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并重的方针,早在石化总公司成立初期,就接受科学家建议,投入巨资开展基础性研究。经过多年努力,导致一批新催化材料、新反应工艺设备等的开发,先后获得1995年全国十大科技成果之一的ZRP-1分子筛,以及2005年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的“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程的创新与集成”,连同近年开发的世界首座20万吨/年甲苯甲醇甲基化工业装臵,先后在国内外赢得巨大荣誉,提升了中国石化的国际竞争力。
兼并收购是企业发展的模式之一,国内外都有成功兼并的经验。重要的是对企业核心业务的关联度和影响力,是企业的市场能力评估。从一般的意义讲,做强做大核心业务仍然是企业正当经营的优选目标和繁荣之道。
中国石化是一个快速成长的公司,在发展中积累和暴露的问题,都是严峻的挑战,诸如资源短缺,创新力不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绿色生产理念和具体行动不足,内部管理疏漏,对公众和社会服务欠缺等等,都需要高度重视,认真改进,从严管理,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以优异的业绩报效国家,回报社会,感恩广大消费者。
“三十而立”。中国石化跨越式发展的30年,比之国际上著名的“百年老店”,仍然是一个年轻的公司。它在成长中经历的种种挑战,成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积极探索。当今世界,一个强盛大国,经济是基础。它应当由3个部分组成,即经济总量,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现代经济结构,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国的和平崛起,造就了一批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大企业。它们是国家硬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民族的宝贵财富,得之不易,需要继续得到国家和社会一如既往的关爱和支持。
对中国石化来讲,更要保持清醒头脑,看到差距,认清继续前进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完善改革和开放举措,不断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力,恪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的宗旨和使命,服务人民、造福人民,把人民性作为企业的最高理念,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合作与竞争中,高扬人民利益至上的旗臶,正当经营、绿色经营、科学经营,不贪图私利,不欺诈客户,不损害社会利益,同世界各国友好合作,互惠发展。这是一条中国特色的企业发展道路,是通向持续兴旺的康庄大道。(作者为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第三篇:中国环境法治三十年
中国环境报:审视三十年环保法治建设
截至2010年,我国已制定了近30部环境、资源、能源、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促进方面的法律,60多部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行政法规,600多部环境与资源保护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或规章,1200多项各类环境标准
这些法律的实施对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与能源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回溯中国环保法治30余年的发展历程,其所呈现出来的现实状况却在某种程度上令人尴尬:一方面环境法律、法规“批量产出”,环保投入持续增长,环保机构在不断升格;另一方面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保压力继续加大。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响着环保法治的前行呢?
汪劲指出:“归纳起来,可以在执政、立法、行政、司法以及关联主体多个领域中找到影响我国环保法制体系建设运行不畅的主要因素。
执政方面需做哪些改进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利益仍有市场
依法行政是环保法治运行的根本保障。这些年来,我国通过制定大量的法律、法规确立了较为完整的环保法律制度框架。《环境保护法》以及其他综合或单项污染防治和自然保护法律、法规所确立的环保法律制度成为我国当前环境执法的主要依据。制度涉及范围广泛,主要包括环境保护计划制度、环境标准制度、环评与“三同时”制度、排污许可与总量控制制度、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收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及处理制度等。然而,汪劲指出:“目前,我国在环保领域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但在实践中这些环保法律制度却并未完全发挥出预期的作用。”
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环境监管制度存在“管不动”、“管不了”、“能管而不管”的问题;限期治理制度中“挡箭牌”、“保护伞”现象不断出现;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及处理制度中瞒报、谎报的情形时有发生。
对于这种现象,汪劲将其称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之所以能够产生,纠其原委,终究离不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的短期经济利益。
立法方面的障碍有哪些?
立法空白,立法规定太过原则,法律规定不合理
在从法律适用的角度概括我国环保立法存在的问题时,汪劲说:“我国的环保法律看上去很完善,但真正面对具体问题时却很难找到切实解决具体问题的法律规定。”
对于影响环保法治运行的立法因素,汪劲认为可以归结为3个方面,即立法空白;立法规定太过原则,缺乏可操作性;法律规定不合理,甚至法律规定违反了立法目的。“空白”是指目前我国很多与环保有关领域的法律、法规制定还是一片空白,以至于在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找不到相关的法律依据。例如在化学品管理、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的法律还尚未制定。
而对立法空白的原因,汪劲认为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相关领域的立法需要大量实践经验及调研作为支撑,短期内无法制定完成;另一方面是由于相关领域情况比较复杂,涉及众多要素和其他领域,给立法带来一定的困难。
对于如何看待“立法规定太过原则,缺乏可操作性”,汪劲说:“在执行中我们常会发现制度与制度之间还存在很多衔接上的问题和矛盾。
分析其原因,汪劲指出,或因为立法受制于经济发展思想的制约,或由于迁就现有机制和体制而对制度进行不符合原意的修改,甚至有意对违法行为后果的处理不予规定。如
此一来,就会导致制度本身的保障措施、产生的法律后果发生变化,而相应的制度本身就已经名不副实。
汪劲以排污许可制度举例说,我国现行环保法律在设定排污许可时,并未从立法技术的角度关注设定许可的法律依据问题。立法者认为,只要排污许可制度被写入法律,则不论法律规范的具体方式如何,皆可作为设立排污许可的依据。这导致有关排污许可的法律规范规定得十分抽象、笼统和不严谨,设定许可的依据不充分。
他又以《大气污染防治法》为例说,《大气污染防治法》在规定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时,仅规定了排污单位有义务申报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并提供防治大气污染方面有关技术资料,却未对排污单位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行为本身做出义务规定。同时,由于这项法律规定排污申报并未顾及排污许可制度。将其作为设定排污许可的法律依据便会使得排污许可的法理基础不充分。而《水污染防治法》虽然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排污许可制度,但却并未规定排污许可的具体实施办法和程序。
汪劲认为,法律规定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在环境执法中尤为重要。如果法律和行政法规无法做到具体和可操作化,那么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就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据统计,在国家已经公布施行的20多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中,含授权性规范共计140多条,而目前已经制定出来的配套行政法规和规章加起来尚不足百部。
此外,很多配套规范性文件都是在法律实施很长时间之后才姗姗出台,有的甚至在授权性法律修改之后至今也未出台,使得法律的实施效果差强人意。
“提到‘法律规定不合理,甚至法律规定违反了立法目的’也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比如说备受批评的‘补办环评’条款。”汪劲说。
根据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或者未依法重新报批或者报请重新审核环评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由有权审批该项目环评文件的环保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根据这条规定,对建设单位未履行环评程序并不直接进行行政处罚,而是被要求“限期补办”。
如此一来,大量有风险、选址不当、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项目就会出现“先上车后买票”的现象。汪劲说他们在多地做过调查,补办环评的比例大约是50%。
汪劲指出,环评的目的是要预防或者减轻拟建项目的不良影响,而在“补办”环评的情形下,建设项目已经开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已经形成事实。这样一来,环评已经失去了“事先”预防或者减轻不良影响的作用。即使在要求补办环评时有关项目被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但对其环境的不利影响也已经造成,难以恢复原状。
“类似于补办环评这样的法律条款,实际是立法层面上令环境执法向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妥协。”对于如何完善我国的环境法治建设,汪劲说,应当把完善立法作为最优先的事项来考虑,而“完善”不仅仅是重视增加立法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注重提升立法的质量。提升立法的质量,不仅是查漏补缺、提高可操作性与合理性,更要从制度整体考虑,使各项制度环环相扣、彼此照应。
环境行政执法现状如何?
“左右为难,夹缝执法”
法律的实施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行为人自愿按照法律的规定从事或不从事某种行为;一种是通过行政部门做出各种具体行政行为要求行为人按照法律的规定从事或不从事某种行为,即环境执法。
环境执法对于环境法律、法规的实施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良好的环境执法首先要求执法者、相对人和其他政府官员对环保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其次还要求有良好的执法环境,使执法者只需要“依法行政”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最后也要求执法者有明确而充
分的权限从事执法活动。然而,目前这些条件或多或少都存在缺陷。用汪劲的话说就是“左右为难,夹缝执法”。
他的调查结果显示,影响环保法治运行的行政因素既有源自作为执法主体的环保部门自身的因素,也有源自环保部门之外的制约因素。
汪劲说,源自环保部门自身的因素主要表现为客观方面的执法能力不足,以及主观方面的不作为等,这都使环境执法的有效性、权威及其效率受到极大的影响。
源自环保部门之外的制约因素又有哪些?汪劲指出,首先,整体上的环保行政管理体制设置不合理,一方面环保部门无法实现统一监督管理,另一方面部门分工负责又存在职权交叉和矛盾冲突;其次,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观念指导下,环境执法并没有受到地方政府主要领导真正的重视,形形色色的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执法产生了严重干扰。
追根溯源,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汪劲认为,影响环保法治运行的行政根源因素主要是由4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围绕GDP形成的社会发展观念制约了环境执法效能的发挥;二是环境行政需要扩权的小气候与整体行政能力收缩的大背景之间产生了悖逆;三是现行地方政府的官员政绩考核主要是围绕GDP展开的,对官员的环保行为激励不足;四是现行财政体制对地方政府采取环保行为的激励不足
对于如何打破这样的僵局,汪劲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加大党政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环保指标的权重,减少地方政府对环境执法的阻碍;强化区域环保督查中心的执法权限,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执法的不利影响;统一环境执法标准,规范环境执法行为,强调环保部门严格执法的职责等。
司法尚有哪些不足?
民事救济未到位,强制执行难保障
司法救济是环境执法的最后一环,通常被看作“正义的最后一环”。环保绝不仅仅是环保部门与污染企业之间的事,司法机关的事后救济或制裁对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受害者而言至关重要。
司法本应代表公正,然而实践中由于司法机关还不能独立于地方政府以及其他干扰性因素的存在,导致各级司法机关在审理各类环境纠纷案件时还要考虑很多原本不相关的案外因素。这也就造成了:一方面法院对环保部门申请强制执行的积极性不高,导致环保部门做出的行政处罚决定经常无法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污染受害者在法院寻求民事救济时面临诸多障碍,出现了不予受理、迟迟不予判决、违法判决受害人败诉以及判决后迟迟不予执行等现象。这不仅使受害人得不到及时救助,也给环境执法带来不利影响,加大了环境执法的难度。
“究其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十分复杂。”汪劲研究认为,就客观原因而言,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法院受到来自各级政府及其他公权力机关的制约较多,还无法完全实现司法独立;而环境立法存在的缺陷、成文法的传统以及错案追究制度也都严重制约了法院能动性的发挥空间。就主观因素而言,法官整体上在环境法律、法规知识方面仍有欠缺。
还有哪些障碍待破解?
企业普遍缺乏环境意识,公众力量未充分展
在环保法治的运行中,相关主体除了环保部门与司法部门外,最重要的相关主体就要属企业与公众。作为环境执法的相对人,企业行为对环保绩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社会监督对遏制各种环境违法行为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研究,汪劲发现,影响环保法治的关联主体因素主要涉及3个方面:一是企业环境违法现象严重,怠于承担环境社会责任;二是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三是社会监督机制不完善,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社会生活中最具影响力的主体之一,如果企业能够积极承担起环境社会责任,环境执法将会获得极大的支持。然而在我国,企业缺乏环境意识仍是一个普遍现象。
企业内部缺少环境管理的理念,法律又没有提供有效的外部管理途径,在组织上和财政上也没能给企业环境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如消费者、银行等)对企业环境行为的正面引导作用也微乎其微。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缺少自我约束,对应当承担的环境社会责任采取了一种漠然的姿态
“在环保法治运行过程中,除了企业这一主体之外,公众的力量也没有充分地展示出来。”汪劲等人的研究显示,由于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如环境立法、执法及司法过程中信息收集和反馈机制不完备,社会监督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汪劲认为,就环保公众参与而言,公众的参与能力明显不足,而法律又没有提供完善的制度支持,甚至在某些场合公众参与还会受到压制,这就使得公众在环保领域参与的深度与广度明显不够,舆论监督所发挥的作用也还很有限。
第四篇:《中国石化三十年》学习心得
《中国石化三十年》学习心得
自1983年2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到如今已经三十年过去了。可以说,这三十年是极不平凡的三十年,是从无到有突飞猛进的三十年,是生机勃勃的三十年。2013年2月18日,人民日报摘发了陈锦华同志的文章——《中国石化三十年》,文章深刻总结了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三十年来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这篇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深刻体会。
三十年来,中国石化总公司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速突破,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组建公司,发展成世界500强第五名、中国企业500强第一名的国际知名能源化工公司。仅仅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成功赶超许多国际知名企业的百年历程。三十年来,中国石化总公司以国家希望为使命,通过提高石油化工工业来改善我国的人民生活;给国民经济建设提供较多的财力,增加国家的收入和积累;实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要求。三十年来,中国石化总公司以满足人民需要为宗旨,着力发展化学纤维、塑料和化肥、农膜、农药等农业用生产资料,为解决十多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奠定物质技术基础;在向社会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还积极奉行“上善若水,公益为先”的理念,承担扶贫、赈灾、支教、援医等社会服务,先后荣获
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和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三十年来,中石化总公司以改革为发展的动力,用改革的办法打破管理体制的分割状况,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先后完成了三次重大改革,把“中国石化”推上了三个大台阶,逐步成为“技术先进、管理先进,在国内外市场都有竞争力的经济实体”。三十年来,中国石化总公司以开放引领国际化经营,建设世界顶尖级的“大型化、一体化、基地化、园区化”的企业,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双赢成果。这些年来,我也切实感受到了公司日新月异的进步与成长。作为一名地市公司的工作人员,我在岗位上与同事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勇于拼搏,不断努力。力争将XXXX石油分公司变成大公司,变成先进单位。我们知道管理工作还有待提高,但是不放弃不抛弃我们将努力提高业务知识,力争管理水平上台阶。以后的工作上我们将总结经验,探求方法。把工作做到细致,把问题考虑透彻。提高自身的知识与管理水平,为美好的将来迈出每一个扎实的脚步。立足自己的岗位,为中石化的发展与进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第五篇:中国石化三十年学习心得
《中国石化三十年》《用生命书写事业的辉煌》学习心得
2013年2月18日,人民日报摘发了陈锦华同志的文章——《中国石化三十年》,文章回顾了中国石化30年来的光辉历程,总结了成绩经验,指出了问题差距,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对中国石化打造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这篇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深刻体会。《用生命书写事业的辉煌》一文,则用感人至深的笔触描绘了刘家明这样一位为了中国石化事业发展而奋斗不已的石油人。刘家明将“爱我中华、振兴石化”的报国热情根植心中,以坚定执着的工作激情和对石油石化事业深沉的热爱,全力以赴践行着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中国石油炼制技术自主创新、石油工程走向海外。中石化成立30年以来,正是因为有无数向他一样优秀的员工存在,才能仅仅用了30年就跻身国际高水平炼化行列,我们每一位石油员工也都将会以他们为榜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努力奋斗。
三十年来,中国石化总公司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速突破,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组建公司,发展成世界500强第五名、中国企业500强第一名的国际知名能源化工公司。仅仅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成功赶超许多国际知名企业的百年历程。三十年来,中国石化总公司以国家希望为使命,通过提高石油化工工业来改善我国的人民生活;给国民经济建设提供较多的财力,增加国家的收入和积累;实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要求。三十年来,中国石化总公司以满足人民需要为宗旨,着力发展化学纤维、塑料和化肥、农膜、农药等农业用生产资料,为解决十多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奠定物质技术基础;在向社会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还积极奉行“上善若水,公益为先”的理念,承担扶贫、赈灾、支教、援医等社会服务,先后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和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三十年来,中石化总公司以改革为发展的动力,用改革的办法打破管理体制的分割状况,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先后完成了三次重大改革,把“中国石化”推上了三个大台阶,逐步成为“技术先进、管理先进,在国内外市场都有竞争力的经济实体”。三十年来,中国石化总公司以开放引领国际化经营,建设世界顶尖级的“大型化、一体化、基地化、园区化”的企业,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双赢成果。
这些年来,我也切实感受到了河南油田日新月异的进步与成长。作为一名老石油工人,我在工作岗位上与同事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勇于拼搏,不断创新,完善和改进了油井上的各种工具和配件,帮助前线工人排除井上作业困难,为石油工人提供了一个安全、高效和便捷的工作环境。
自1983年2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到如今已经三十年过去了。可以说,这三十年是极不平凡的三十年,是从无到有突飞猛进的三十年,是生机勃勃的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间,中石化的各个成员单位都涌现出了无数的优秀石油工人。他们用自己的热情、汗水,甚至生命构筑起了中石化屹立于世界500强而不倒的稳固地位。我们感谢刘家明,感谢千千万万像刘家明一样的石油工人的辛苦付出,虽然他们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他们的精神会一直引领着我们、带领着中石化稳步快速向前发展!每一位中石化员工都会立足自己的岗位,为中石化的发展与进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