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的成功之路”(精)
“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的成功之路”
——贺国强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侧记 本报特派记者 刘维生 桂榕 傅云 魏星
早春的北京,春寒料峭。人民大会堂江西厅内鲜花吐蕊、棕竹翠绿,春意盎然。
3月7日,对江西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来说,是一个热切期盼的日子,也是一个激昂振奋的日子。
下午2时55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和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在省委书记苏荣、省长吴新雄等陪同下走进江西厅,与江西代表们一起审议温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深情的关怀,郑重的嘱托,温暖的话语,让代表们深受感动、备受鼓舞。江西厅内真情涌动,洋溢着喜悦与温馨,热烈的掌声一次次响起。
“我对江西发展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也要向大家表示祝贺”
“大家都知道,贺国强同志一直心系江西老区人民,高度关注江西发展,曾经多次到江西考察指导工作。今天,又亲临我团看望全体代表,并与大家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江西人民的亲切关怀和对江西工作的高度关心,是对全省人民的巨大鼓舞、巨大鞭策。”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江西代表团 1 团长苏荣主持代表团审议,他的开场白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话音未落,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今天下午很高兴来到江西代表团与大家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已经到过江西两次,今天见到大家,感到十分亲切。” 这是贺国强第一次与江西代表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他饱含深情的问候,让代表们倍感温暖。
代表们不会忘记,长期以来,贺国强对江西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抗灾救灾等各方面,都给予了直接指导和关心支持,并极大地激发了江西人民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坚定信心,形成了强大动力。
代表们铭记在心,2008年1月30日至2月1日,在我省抗击百年不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最为关键的时刻,贺国强书记受胡锦涛总书记的委托,带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巨大关怀,亲临我省灾区一线,指挥部署抗冰救灾工作。正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创造了6个月的电力抢修工程任务22天完成的奇迹,夺取了抗击冰雪灾害的全面胜利。
代表们记忆犹新,去年11月8日至11日,贺国强再次带着党中央、国务院对江西老区人民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来到江西考察指导工作,下鄱阳湖、到景德镇、深入南昌,对江西工作给予面对面的指导。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江西如何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胜利、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贺国强十分关心。
“过去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西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江西同全国一样,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回升向好、逆势上扬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年初预期,多项指标在全国位次前移。”说起江西的发展成就,吴新雄代表如数家珍,“江西生产总值增长13.1%,增幅在全国列第10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9%,增幅在全国列第10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1%,增幅在全国列第6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增幅在全国列第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3%,增幅在全国列第5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2亿美元,增长11.7%,在全国列第3位……”
“刚才新雄省长列举了一连串的数字,表明江西一是经济总量做大了,二是发展速度加快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江西作为一个中部省份,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了40多亿美元,十分不容易。”贺国强插话说。
贺国强对江西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过去一年,是江西经受严峻考验、取得新的成绩的一年。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顽强拼搏,真抓实干,全省各项事业都取得可喜成绩。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人民生 活进一步改善,生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党的建设扎实推进,全省上下呈现出干事创业、风正劲足的良好局面。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也极其珍贵,我对江西发展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也要向大家表示祝贺。”
鼓励的话语,殷殷的嘱托,令代表们深受鼓舞,会场掌声四起。
“切实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保护好、建设好、发展好”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令4400万江西人民欢欣鼓舞。如何实施好这一国家战略,成为今年“两会”江西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也是贺国强书记十分关心的问题。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全省林业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来自林业战线的代表刘礼祖说,新世纪以来,江西林业做了两件有意义的事情,一是在全国率先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林农说,现在存钱不如种树,山上就是“绿色银行”。二是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掀起了全社会造林绿化的新高潮,开创了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新局面。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如今已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先导工程、品牌工程。
贺国强听后点头表示赞许,他说:“江西是林业制度改革的试点省,为全国提供了经验,探索了路子。江西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二,今年森林覆盖率要达到63%,了不起啊。”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刘和平代表说,萍乡是江西的老工矿城市,也是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面对资源枯竭、结构单
一、发展方式粗放带来的严峻挑战,萍乡市将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他建议,中央能否考虑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4年财政补贴适当延长。
“4年财政补贴是针对你们一个城市,还是对所有转型城市的政策。”贺国强关切地询问。
“是对所有转型城市。”刘和平代表回答。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贺国强说。
张勇代表在发言中说,城镇化一头连着工业化,一头连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证明,谁重视城市、重视城镇化,谁就可能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先人一步,为加快发展赢得新的机遇。
……
听了代表的发言,贺国强充满深情地说:“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是江西良好生态环境的优势区域,也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去年我到江西考察,也到了鄱阳湖,对此深有感触。”
“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中央从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贺国强语重心长地说,江西广大干部群众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 和部署,切实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保护好、建设好、发展好,充分发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龙头带动作用,切实促进江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贺国强接着说,如何实现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江西省委、省政府的认识是清醒的、思路是正确的。你们提出的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的思路,以及“三个不搞”的工作原则,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希望坚定不移地抓好落实,真正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的成功之路。
时间在一分一秒中过去,会场气氛越来越热烈。
“各级领导干部要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困难”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江西代表有关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改善民生方面的发言和提出的意见、建议,贺国强格外关注。
潘逸阳代表在发言时建议说,“廉租房建设应构建以廉租房实物配租为主,以经济租赁房、新市民公寓及棚户区改造等为补充的住房保障模式。同时,应逐步向新生代农民工、待业大学毕业生、新录用公务员等‘夹心层’群体倾斜,以实现对无房群众住房保障全覆盖的目标。应规定对保障性住房与商业住宅‘插花’建设实行强制性规划,即商业住宅区达到一定面积的,必须配套‘插花’建设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与廉租店铺,以防止城市‘塌陷’,出现贫民窟等问题……” “保障性住房建在城市繁华地带,建设成本会不会很高,如何解决?”贺国强问道。
“我们财力虽然有限,但对实施民生工程不打折扣。同时,将通过推动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券、设立产业基金等形式,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直接融资,从而解决资金问题。”潘逸阳代表回答说。
胡幼桃代表紧接着发言说,在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中,我们既充分考虑广大老百姓的基本需求和愿望,统筹兼顾各个群体的利益,体现社会公平;又坚持站在最困难群众的立场上,优先解决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突出“雪中送炭”。从2007年投入50亿元起步至2010年连续四年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省级财政共投入资金600多亿元,实现了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教育资助政策全覆盖,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政策全覆盖,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全覆盖。
“你们在财政收入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能做到这些,确实不容易啊。”贺国强对我省财政加大民生投入表示充分肯定。
围绕民生,代表们有很多话要说。虞国庆代表在发言时介绍说,去年,我省教育投入占到了GDP的3.58%。下一步,将坚持育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提高办学和人才培养水平。同时,希望中央财政加大对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
……
一言一语总关情。从民生到民愿,贺国强无不牵挂,他语重心长 地说,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密切联系群众的表率,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困难。
“每次到井冈山,都是对我思想的深刻洗礼”
“我是来自基层的代表。”担心轮不上发言,前面的代表话音刚落,万凯代表就赶紧“抢”过话筒争取发言机会。
万凯代表围绕如何加强政府部门自身建设发言说,政府做出的决策是否科学、民主,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是否符合实际、经得起检验,群众最有发言权、评判权,要把政府的工作评判权真正交给群众,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在认真听取代表发言后,贺国强就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作了重要指示,他饱含深情地说:“我曾经多次到过井冈山,每次到井冈山,都是对我思想的深刻洗礼。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伟大的井冈山精神的诞生地,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不但培育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火,而且成为中国革命富有民族特色的精神之源。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形成的全部优良传统及革命精神,无不与井冈山精神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提出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 我批评之风。”贺国强指出,这“四个大兴”与井冈山精神一脉相承,是井冈山精神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把弘扬“井冈山精神”与落实“四个大兴”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有力保证。
贺国强说:“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特别是坚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书记、省长以及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率先垂范。在开展作风建设以及抓紧解决当前在反腐倡廉重大问题方面,江西有许多经验在全国推广,这要感谢江西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包括我们人大代表在内,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也希望各位代表在开会期间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亲切话发展,坦诚议大计。贺国强殷切寄语:“在历届省委、省政府工作的基础上,当前,江西的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临着重要的历史机遇。希望江西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去年春节考察江西时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抓住和用好宝贵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贺国强情真意切的话音刚落,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再次响起。这掌声,是喜悦,是憧憬,更是对江西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勇气!
苏荣最后用洪亮的声音道出了4400万江西人民的共同心 声: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带领全省人民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强大引擎,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决不辜负党中央对江西的重托,决不辜负贺国强对江西的期望!
下午5时50分,全团审议结束,贺国强与代表们一一握手话别。热烈的掌声中,充满对来日相聚的期盼。
第二篇:一、寻找成功之路
一、寻找成功之路
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成功人士的事迹,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理想观从中感悟什么叫成功,且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鼓励学生迈出走向成功的一步。课时:6课时
内容;1.寻找成功人士的足迹 2课时 2.失败是成功之母 2 课时 3.成功之路在我们脚下 2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的事迹、访问成功人士及学习名言,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2.通过访问成功人士,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寻找成功人士的足迹 活动目的
1.通过了解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访问成功人士及学习名言,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2.通过访问成功人士,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活动分析
本专题的活动可以分为四个环节进行。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搜集、j交流古今中外人士的事迹。第二个环节是设计如何采访成功人士,并做总结。第三个环节是学习名言。第四个环节是搜集父母、老师的深情寄语,并写下自己的生活、学习格言。活动建议 1.活动准备
搜集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的事迹。2活动过程
(1)交流活动前搜集到的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事迹。(2)设计访问成功人士的计划。(3)访问成功人士。(4)搜集自己喜欢的格言。
(5)请父母、老师写下深情的寄语。
二失败是成功之母
活动目的 1.通过了解成功人士背后的故事,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2.通过交流讨论,理解怎样叫成功,怎样才是个成功的人。
3.通过交流讨论,懂得在遭遇失败后和挫折后,该如何应对,培养耐折能力。活动分析
本专题的活动可以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了解一些成功人士背后的故事,从而交流各自的看法。第二个环节是交流讨论:怎样叫成功,怎样是成功人功人士。第三个环节是交流讨论:在遭遇失败和挫折后,该如何应对。活动建议 1.活动导入
通过读文说事,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道理。2.活动过程
(1)了解一些成功人士背后的故事,从而交流各自的看法。(2)交流讨论怎样叫成功,怎样是成功的人。(3)交流讨论:在遭遇失败和挫折后,该如何处理。
三成功之路在我们脚下
活动目的
1.设计未来的理想,培养创新思维。2.设计如何实现理想,培养实践能力。活动分析
本专题的活动可以分为三个环节进行。第一个环节是设计未来的理想。第二个环节是设计如何实践理想。第三个环节是请亲朋好友与老师为所做的设计参谋,进行评议。活动过程
(1)设计未来的理想。(2)设计如何实现理想。
(3)请亲朋友与老师为所做的设计作参谋。
第三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摘 要】经济发展绝不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要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促进全社会进步。而甘肃省民勤县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发展区域经济的启示,经济的高速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为代价,只有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均衡,才是长久之计。
【关键词】民勤;生态经济
经济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但经济发展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顾及人类生存环境,保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平衡,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甘肃民勤生态经济发展的启示
民勤的历史就是治沙造林的历史。民勤的经济发展也是和防沙治沙紧密相关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处理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时,民勤县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建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县。民勤县坚持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三大战略;大力推进石羊河流域的治理;加快建设区域经济增长极;培育煤电化工、清洁能源、绿色农业、现代服务四大产业;着力建设石羊河流域生态屏障区、经济转型示范区、绿色产业和洁净能源开发区、科教人文示范区;民勤县勾勒出了生态经济建设的示范样板。
1.治沙造林,建设生态屏障
近几年,民勤县制定实施了《民勤县沙区及治沙生态林承包治理经营办法》,加大治沙造林力度,稳步推进荒漠化治理进程,构筑防沙治沙生态屏障。民勤县立足项目,综合防治,初步实现了防沙治沙由纯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启动了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规划,按照“国家有投入、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的防沙治沙精神,统筹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公益林建设,整体推进生态保护保护与建设。
民勤县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积极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一体化的沙产业,全县完成农户承包治理经营21.68万亩,种植甘草、梭梭、枸杞等沙生药草15万亩,梭梭接种肉苁蓉2.51万亩,白茨接种锁阳500亩,建成了1.34万亩沙产业试验示范生态园。完成防风固沙林建设6.13万亩,农田防护林网5.02万亩,封沙育林草19万亩。
2.调整农业结构,推行“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生产模式
在加快治沙的同时,民勤县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行“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生产模式,着力培育以日光温室为重点的瓜菜产业;暖棚养殖为重点的现代畜牧业;酿造葡萄、红枣、枸杞为重点的特色林果业,实现农民户均2座棚、3亩特色经济林,人均1亩高效节水大田,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到“十二五”末,建成设施瓜菜生产基地6万亩、养殖暖棚7万亩、酿造葡萄10万亩、红枣10万亩、枸杞2万亩,把民勤建成河西优质农产品重要产区、全国品质一流的酿造葡萄基地和优质红枣、枸杞的主产区。
3.大力推广高效节水产业的发展
调整农业结构。民勤县还按照“面积调小、水耗调低、效益调高”的原则,以配水面积和水权总量为依据,大力压缩亩产值在2000元以下、亩耗水在400立方米以上的小麦、洋葱等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积极发展棉花、杂交食葵、小茴香、黄白蜜瓜、制干辣椒等高效节水作物,推动高效节水主导产业向资源优势区、高产丰产区和技术成熟区集中,建立了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与节水增收目标相配套的种植业结构。
4.工业强县,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生态治理。民勤在对种植结构调整的同时,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立足全县煤炭、石墨、光能、风能优势和农畜产品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全力“引项目、建园区、找矿藏、上规模、增效益”。
同时,民勤县立足农产品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县城交通、通讯便捷和人流、物流量大、服务水平较高的有利条件,打造城东工业集聚区,着力培育以酿造、食品加工、中药材、循环经济、彩印包装、棉纺、建筑建材、装备制造等为主的八大产业集群。
经济发展绝不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要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促进全社会进步,真正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不能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过去那种高耗能、高污染、不计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子孙后代,实际上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最终我们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而民勤县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借鉴的思路、一种发展区域经济的启示,经济的高速发展不是以环境破坏为前提的,也不应该、必须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只有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均衡,才是可持续的,才是长久之计。所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大力推行生态经济观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才是实现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根本出路。
二、生态经济的基本特征
生态经济就是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要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指导下,按照物质能量多层利用的原理以及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良性循环的原则,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形成环境优良、资源再生产能力强、经济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高度统一和协调发展。
生态经济具有以下特征:
1.协调性。无论在自然社会还是人类社会,协调都是普遍存在的,而且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只有协调,才能发挥出整体效应,才能实现“1+1>2”效应。
2.系统性。生态经济作为一个系统,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
(1)生态经济系统是个开放的系统。这种开放系统的存在,使整个自然界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界的正常循环,否则经济的发展就会产生诸多难以解决的后患问题。
(2)生态经济系统与环境密切相关。在生态系统的诸多组成要素之中,生物是第一位的,没有生物的存在就不存在生态系统。而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它们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使得生物得以跟环境进行交换。
(3)生态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要求人们在考虑生产和消费的同时不能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必须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只有这样,生态经济的系统性特征才能凸显出来。
3.循环性。整个自然界存在着一种循环,这种循环是靠自身的力量来完成的。但是由于有了人们的各种干预,才形成了“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的概念。而生态经济则要求必须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形成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4.价值性。生态经济系统除了具有协调性、系统性、循环性等特征外,还具有价值性的特征。
(1)生态经济在考虑自然时,已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仅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2)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充分考虑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
(3)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我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模式
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是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遵循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建立和发展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经济模式。我国在发展区域生态经济时,应针对不同的区域,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
1.以绿色环保为方向,培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这里所指的农业除了包括种植业,还包括:林业、渔业、牧业、花卉业、观光农业、畜牧和农业手工业。在发展生态农业时,要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生态模式的构建。
(1)要重视生物的共生特点,发展立体式种养殖农业。
(2)要实现有机物多层利用,实现循环效益,达到废物的再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
(3)对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地了解,根据当地的优势资源,合理制定农业生产计划,以最优的种植方式实现种植结构的优化。
(4)重视对山区生态保护的改变,营造良性的山区经济。
2.以生态资源为依托,培育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旅游业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但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依旧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只有将各个环节都做好,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构建生态旅游业发展模式。
(1)重视生态保护,构建和谐的旅游环境。生态保护是旅游业的生命线,没有好的、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生态旅游的发展。
(2)旅游环境的保护还必须要规范游客的行为,杜绝人为的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
(3)根据当地的地域特点开发和建立合理的旅游景点,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
3.以循环经济为目标,培育生态工业发展模式。
实现生态工业发展模式,就是要以节能、降耗、减排为基本目标,坚决取缔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循环的企业,推动区域工业发展生态化。
(1)发展科技型企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
(2)加强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杜绝资源的浪费现象。
(3)建立节约型工业生产模式,实现高效工业生产。
(4)发展循环经济,循环利用资源,实现废品再利用。
四、发展区域生态经济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加强生态教育,树立生态观念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三种表现:
(1)热爱自然的环保主义者;
(2)凌驾自然的征服者;
(3)自然与社会持久发展。
要发展区域经济,首先要加强大家的生态意识教育,改变观念,变“征服”为共生,化“掠夺”为互助,实现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均衡。
2.保护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发展生态经济,不能只重视发展经济,而忽略环境的保护。因此,工业就要走循环经济道路,农业要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处理好开发利用资源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关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经济系统的平衡和持续运转。
3.改革传统产业结构,发展科技型生态经济产业
改革传统产业,使之走向科技化、生态化的发展轨道。这种新型的产业,不但能够缓解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又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总之,构建我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小处入手、从具体出发,根据区域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和谐共生,将人类活动的各个环节纳入到生态环境建设的过程中。
注释:
[1]戴备军,www.xiexiebang.com,浙江在线,2006年05月15。
[2]康云,武威日报,2008年04月09日。
第四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摘要:基于生态学基本理论,对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进行了深入剖析,提炼出构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策略。结果显示:现代经济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中循环经济是实现双赢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生态学;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现状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许多奇迹,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一方面,经济增速第一、外汇储备第一、外国直接投资引入第一、主要工业品产量第一,与此同时,中国是建材消费第一、能源消耗第一、空气污染排放第一、水污染排放第一。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流经城市90%以上严重污染,城市垃圾处理率不足20%,农村1.5亿吨垃圾露天存放,三亿多农民喝不到干净的水,四亿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其中,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大部分都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由此可见,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其中,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两者的关系进入到相互博弈的阶段,而大部分地区依然处于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问题的阶段——走一条“用环境效益换取经济增长的路子”。从国际来看,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遭遇最多的,最难突破的就是“绿色壁垒”,这一点严重影响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另外,我国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废气排放严重,江河湖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已逐渐形成“垃圾包围城市”的势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导致了严峻的生态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但是,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经济发展是人类进步的核心问题。虽然如此,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基于生态学基本观点:生态系统的代谢功能就是保持生命所需的物质不断循环再生,保持生态平衡。因此,应该让二者实现良性循环:即让经济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支持,反过来让环保服务和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基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现状,因此亟需探索出一条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道路。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道路的探索 生态学规律之“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的,作为生物赖以生存的各种环境资源,都具有一定的限度,不能有限制的供给。所以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合理,科学;生态学规律之“物质输入与输出平
衡规律”——认为只有当物质的输入与输出相对平衡时,才能保证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实现协调发展。
如何处理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经济了漫长的探索过程。其中,“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有效的解决了这一矛盾。
可持续发展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强调可持续性,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因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1972年,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被讨论。1987年,Gro Harlem Brundtland 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能力的发展。”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1>公平性原则 <2>可持续性原则
<3>和谐性原则 <4>需求性原则 <5>高效性原则 <6>阶跃性原则。当今社会的竞争,在科学技术的作用下,竞争力已经越来越转向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谁能在可持续发展上占据优势,就能在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从而为本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注入持续的动力。因此,我国政府也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策略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当中。主要进程如下:
<1> 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之后不久,中国政府就组织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2>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
<4>1998年10月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业建设,严格保护耕地、森林植被和水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环境污染,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
<5>2000年11月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
<6>十六大报告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对如何实施这一战略进行了论述。
<7>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战略,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我国当今社会的现状而提出的,与可持续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关系。都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与环境二元化的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把二者统一起来的生态模式。主要包括一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一种无废料、少废料的封闭循环的技术系统。
<2>经济运行模式的生态化。应该运用经济的机制鼓励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经济过程的一个内在因素包含在经济机制过程中。
<3>消费方式的生态化。达到节约资源和生态保护的统一。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道路的必经之路。
三,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模式
循环经济是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的模式与战略。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的,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而不是机械论理论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地球资源和自然环境相协调,互为依存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非线
性经济经济,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过程中得到的最大限度的,合理的和持久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等不利影响降到尽可能低的程度。
因此,循环经济是以自然规律,经济规律指导人类的经济经济活动,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具体表现为“两高两低”,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高循环,其实质是一种生态经济,高效经济,是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各国经济发展必然的战略选择。
在我国现阶段,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所以,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策略的一种重要模式。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政府确定在钢铁等重点行业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树立一批循环经济的典型企业;在重点领域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立资源循环利用机制;在开发区和产业园区试点,提出按循环模式规划,建设,改造产业园区的思路,形成一批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探索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思路,形成若干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
四,结论
从生态学的角度,在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情况下,为了保持生态平衡,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走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根据经济发展形势,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一方面促进经济的发展,以经济的发展为环境的保护提供资金,使“大自然按照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进行发展”;另一方面,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让环保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二者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赵涛,徐凤君《循环经济概论》
<2> 朱鲁生 《环境科学概论》
第五篇: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靠经济发展一辩稿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大家好: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遵循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经济发展,指经济量的增长,经济发展模式的改进和优化,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而法制约束,则是指国家统治机构通过法律、法规等强制手段由上而下对公民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管制。今天我方的判断标准是,何者能够持久有效的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论证我方的观点:
第一,经济量的不断增长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今天我们的生态环境已然千疮百孔,要发展生态文明,更是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这一切都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来支撑。而我们国家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在世界179个国家中,我国的人均GDP排名第93位,甚至超过了中国男足在世界上的排名。发展经济,积累财富,仍然是我们的第一要务。
第二,转变经济发展的模式是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源。人类过度的向大自然索取,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这一切,不是我们积累财富的错,而是我们积累财富方式的错。只有转变了经济发展的模式,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真正的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良性共生,从而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第三,经济发展能够转变我们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生态文明建设,当然要靠法制的宏观规划强制管理,但这种约束,是由上而下、由外而内强制施加给每个公民的,生态文明建设,更要靠我们每个人自觉的去参与去维护。而公民自身观念的转变是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只有当我们的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都达到一定的高度,才会自觉的去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一片真正适合它成长的肥沃土壤。
我方承认,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二者都很重要,但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毫无历史知识的人才不知道: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法律自身的局限性与滞后性,决定了它只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手段,作用于生态文明建设。而经济发展,从基础性和根源性上支撑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所以我方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靠经济发展。